教学设计

2024-08-25

教学设计(共12篇)

教学设计 篇1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缺失

1.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无设计意识与无设计教学。

许多教师尽管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 可是在每一轮六年的教学过程中, 多数时候是拿着教参备课, 照抄教案, 根本没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师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 今天发现哪里有不足, 今天就去补救, 明天发现哪里还该改进, 明天就去落实。学生六年以后, 应该有什么收获, 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状态, 心里没有底;而对这六年中, 每一个阶段该达到什么目标, 每个阶段该做什么, 为下一个目标该做什么铺垫工作, 心里是模糊的。

2.课程设计的“他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设计”, 这只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出针对“我”和“我班学生”的设计, 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没有连续性的工作措施, 这种带有随意性、自然性的工作, 不是“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对学生发展的远景规划实施自己的构想, 最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课程标准, 这也还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

3.教学设计的“小设计”。

许多教师虽然也进行教学设计, 但只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是一种“小设计”, 在教学实施中临时遇到问题, 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补救。比如, 低年级写话练习, 该进行多少次练习, 每次练习什么内容, 每次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每次练习之间有没有能力递增等, 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没有完整的“大设计”, 这样教学就只会事倍功半。

教学实施“我设计”的缺失必将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真实并自我化的目标预设, 没有目标达成度的控制评价, 使实施随意而低效。

2.语文教学、教育的自然性, 使学生语文素养乃至生命发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程度。

3.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没有思考的教学, 不能提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内涵

1.“我设计”以“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导思想, 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关注, 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 是对其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可能的关注。

2.“我设计”遵循小学生发展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的全部运作, 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展示学生生命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是“我设计”的目标定位, 其各领域、各年段的要求是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遵循并不囿于,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适当“弹离”,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与个性。

3.“我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是艺术, 艺术就要有个性。育人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个人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因而, 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理念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整个育人的意义上讲是十分宽泛而丰富的, 各自的信奉点与表述方式也允许丰富多样, 只是根本点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是一致的;而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 自己的理念必须要把学科教学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核。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要有强烈的“确立自己的理念”意识, 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归纳、提炼, 形成科学的观念, 甚至观念系统;同时, “自己的理念”不要只是一些书语, 一些概念, 而应是一种思想体系, 要有具体的理论要义, 用方式、方法甚至模式来支撑。

4.“我设计”是“大设计”, 是系统设计。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教学设计是一种策划, 它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做教学计划”和“备课”的思维和视野。

5.“我设计”的教学实施是有指导有预设的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反思,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做“行动的研究”, 注重教学过程性经验材料的搜集、整理, 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 注重写作和发表 (行动研究说的“公开”) , 要求累积成果, 用成果积淀自身生命的“厚度”。

三、怎样进行“我设计”教学

按照小学语文“我设计”教学的观点, 一个经过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 他的教学设计, 不应该只是随意的一个学期计划, 他也不只会盯着某一篇课文、某一个知识点去预设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师的“我设计”教学, 落实到课程实施的预设上是三级预设。

(一) 战略性构想:六年预设

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 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以“我设计”教学为载体, 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这样的教师, 要将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教学预设融入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设计之中。

教学预设的第一级是较为宏大的战略性构想。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级, 特别是接手一年级教学工作, 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把学生未来几年 (或整个小学六年) 的学习与发展都预设在自己的规划里, 来一个大的教学设计。这样, 他心中时刻有一个学生发展目标的预测、设想, 每一个阶段班集体建设该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发展该达到怎样的状态, 教师心中昭然而行动的目的性强、自觉化程度高。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工匠类的教师与智慧类的教师的差别即在于此。

[案例一]

四川的吴晓兰老师在新一轮六年教学前, 首先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这个系统包含:

总的特色主题 (教学品牌) :“学生自主成长”。

(一) 教育教学的理念:1.基本理念;2.学科教育理念。

(二) 班级自主化管理: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 学科学习自主化:1.教学方法的选择;2.学习方法的选择;3.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 六年级与一年级学生发展状态勾勒。

下面, 我们来“点击”其中的一点“学科教育理念”看看:

1.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 培养竞争意识,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多种读的方式, 促进理解和感悟, 避免枯燥乏味的分析说教。

4.以情感育人, 以情换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7.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的“蓝图”勾勒, 导引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施行为, 使语文课程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二]

刘诗珍老师的“六年教育理想远景”是这样描述的:

六年后的这批孩子, 身体健康, 他们面色红润, 目光清澈, 挺直着脊梁;他们情感丰富, 心地善良, 乐观向上;他们写得一手好字, 行款整齐, 字体漂亮;他们会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 与人交往言语得体, 不失文明与大方;他们热爱语文, 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美文佳句能自觉地积累与欣赏, 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知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去听, 去想, 去问, 去讨论, 去上网;他们为人随和却不压抑个性的张扬, 表达出自己鲜明的主张;他们思维灵活, 常有奇思妙想, 每人至少有一项自己的特长。

这样诗化般的远景描述, 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憧憬, 贯注着对学生的殷殷期盼, 它将导引着教师有理想、有激情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 战役性构想:学期预设

有了大的教学构想, 还应该对每一年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工作做一个预设, 这是阶段性的预设。新一学期的规划, 是在前一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 是对六年预设中相关阶段设计的修正、补充、完善。因为事物总在变化, 大的教学构想也不是一成不变,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全面、仔细地反思, 从而做出下一学年、下一学期的预设。接下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按照“预设”有序实施, 同时又不被“预设”捆住手脚, 这样, 学生每一个阶段的生命发展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语文课程实施的学期预设, 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但也有些基本的内容应该写清楚。我们将学期预设设计成了一种表格模式,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做好学期课程实施计划。

(三) 战斗性构想:单元与课的预设

有了六年预设和学期预设, 当我们面对一本语文书, 心中是居高临下和豁然开朗的。现行教材, 内容都是分组、分单元呈现, 是不是就只管照此备课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得到最大收获?这些问题的答案便会因宏观、中观的教学设计已成竹在胸而心中昭然。

单元预设实际上是对教材单元学习的补充、拓展, 同时又是对六年预设、学期预设鸟瞰的回馈、照应和实施。

至于课的预设, 那是对学期教学预设和单元预设的兑现、生成。有了以上各个层次的预设, 进入到课的预设的层面, 在上述教学预设理论、方法的指导下, 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 “‘我设计’教学”, 承载着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是教师在充分学习基础上的规划和再学习, 探索创新和反思研究, 是将学习、实践与研究融会于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有规划地教学”, 教师在发觉自己已有一定的学识积淀和经验累积后, 就不能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教学, 而是精心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理念、教学 (教育) 远景、操作模式与方法, 甚至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当然, 孤立地指导教师进行“‘我设计’教学”, 也可能是无效的, 还需要教师自我、学校以及县区以上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相互整体联动, 特别是区域性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等的建立与运行, 才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0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三)德育目标:

1)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 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2)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 干旱缺水 酸雨 温室效应 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与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写作目标

(一)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 ,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四)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二第3小题、三

写一句话劝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环境和大自然的人们

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词汇教学 5P教学法 情景教学 任务型教学

中学生的英语词汇习得一直是英语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本文中,笔者针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五第一单元的词汇学习部分,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基于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提出了“5P”教学法。“5P”教学法融合了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之所长,打破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死记硬背的模式,对提高学生词汇习得的兴趣和词汇习得的效率有很大帮助。

一、理论基础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情景教学法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它深受“语境”这一概念的影响。“语境”这一概念最先由Malinowski 提出,之后由 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概念。“情境”是情景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最大特色,它旨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的形式和用法结合起来。和听说法一样,情景教学法吸收了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二)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的教学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任务型教学法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三)“5P”教学法

“5P”教学法是笔者在充分研究课本,查阅文献后总结得出的教学方法。它包括五个方面:人物描述(people describing),图画讲解(pictures),练习(practice),游戏(playing games)以及基于任务的作业(project-based homework)。本课主要是讲的人物性格类的形容词,首先通过描述人物,让学生了解用以描述人物的大部分都是形容词,之后,通过图画讲解的方式,借助幻灯片,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讲解单词及含义,在学习完单词后,进入到知识的吸收和内化环节,通过做练习和做游戏,让学生们寓“学”于乐。最后通过基于任务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五个环节,一气呵成,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描述人物性格的形容词的理解与记忆。

二、具体教学设计

(一)以人物描述(people description)导入

上课铃响之前,笔者在教室播放一段轻音乐来使学生放松。上课后,笔者先和学生们相互问候。之后,笔者在屏幕上用“sensitive”,“kind”,“briliant”,“quiet”等词来描述林黛玉这一人物,并让学生猜猜她是《红楼梦》里的哪个人物。在学生猜中之后,笔者让学生们观察屏幕上罗列的单词,并让他们总结它们的共性。随之,笔者将引出“adjective”这个概念。通过幻灯片,笔者给出形容词的定义。在了解了形容词后,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出描述人性格的形容词,然后与同学分享。导入部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帮学生理清概念,而从课文中找词的做法也能让学生再次复习课文。

(二)通过图片(pictures)教导新的单词

笔者在课前制作了幻灯片,在幻灯片上,给每个单词配以相对应的图片。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单词,并理解意思。之后,将图片和单词顺序打乱,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连连看”。在词过程中,笔者对他们给以充分的肯定。在学完新词后,笔者在屏幕上显示一组褒义词,让学生回顾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同时,引导他们总结共性,得出它们是褒义词这一结论。之后,笔者给出褒义词的定义。以此方法,教授贬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教授过程完成后,笔者将在屏幕上呈现本课所有描述人的形容词,让学生们合作将其分类。在学生给出答案后,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对于某些难点单词再着重强调下。

(三)通过玩游戏(playing games)来巩固单词

在巩固单词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四个游戏,分别是:第一,给出图片,要求学生用至少三个词来描述。第二,头脑风暴——编故事。给出两幅图画和所学形容词,让学生来进行口头的故事编写。第三,寻人启示。组织学生两两合作,通过“Have you seen my brother?”

“What’s he like?”“He’s ....”的方式来描述屏幕上出现的三种人。第四,你说我猜。

教师请一位学生背对同学站立,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单词,坐着的学生用英文解释意思,让站立的学生猜。每次3分钟,正确率越高,得分越高。在游戏结束后,基于学生的表现,给各组打出成绩,宣布获胜的小组。

(四)通过练习(practice)来强化吸收

在本环节中,笔者给出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描述图片。笔者在屏幕上呈现出四副新的图片,让学生们用今天所学的单词来描述它。 另一个则是完成课本上第七页的词汇填空。学生在汇报答案时,需采用“We get along very well because he is so easy-going. Here, easy-going means... And difficult means... They are antonyms”的形式,借此进一步强化对单词及同义词、反义词等的理解吸收。

(五)基于任务的家庭作业(project-based homework)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笔者设计了三个家庭作业。内容如下:1.制作一个名片,并将你的性格标记在上面。2.分组合作完成一个问卷调查,看哪种性格最受人喜欢并撰写一篇小的报告。3.思考你想成为哪种人,准备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基于任务的作业,突破了作业的“题海战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问卷的调查和报告的撰写教会了学生团结协作和调查的精神。最后一个问题,则让学生反思自己,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结语

英语词汇习得固然枯燥,繁琐,但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通过“5P”教学法,将词汇教学生动化,游戏化,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游戏的同时,也对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了巩固和强化。然而,笔者提出的教学设计也存在着花费时间过长,游戏过程可能出现混乱等忧虑,还需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M].译林出版社.2010.

[2]陈香香.任务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教研.2011(8):94-95.

[3]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9):17-20.

参与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趋向 篇4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兴起

参与式教学设计是随设计领域参与式设计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方式。参与式设计 (Participatory design, 简称PD) 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端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参与式设计所基于的假设是, “用户最有资格来决定如何改进他们的工作和工作环境”[2]。参与式设计欣赏所有的参与者, 他们被视为影响产品质量、价值等所有指标的相关专家。正如Flemin所指出, “通过这种方法, 用户走出诸如旁观者、审核批准者、‘知识库’等角色……成为设计伙伴、设计主人、专长贡献者和自主决策者”[2]。参与式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不同在于, 它是一个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的过程, 它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把用户的参与考虑进来。在传统设计中, 用户闲坐在一边, 等待设计专家提供答案;而在参与式设计中, 用户加入到设计组中, 参与提炼需求, 参与问题分析, 参与产品设计等。可见, 参与式设计鼓励、倡导用户积极地参与设计, 使他们成为设计者的合作伙伴, 使设计过程成为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式设计自产生以来, “迅速跨过大西洋影响到北美地区, 成为人机互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一种重要手段”[1]。而从1990年开始, 世界性的参与式设计大会 (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 简称PDC) 每隔一年就召开一次。进入21世纪以来, 参与式设计在国际上更是方兴未艾, 目前参与式设计已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网络设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 参与式设计深入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 教学设计也越来越强调面向学习者, 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目前, 教学设计领域正经历着设计范式的转换与重构, 正日益走出行为主义、技术理性的窠臼, 正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一元决定走向多元协商。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这一新发展,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巴纳锡 (Bela H.Banathy) 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他从设计未来的假设出发, 区分出四代设计方式:第一代是“按指令设计” (design by dictate) ;第二代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 (designing for) ;第三代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进行的设计” (designing with) 或者“设计者指引的设计” (designer guided) ;第四代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 (designing within) [3]。第四代设计理念要求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以及这些系统所服务的人共同来设计, 即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 共同分享设计的权利, 共同承担设计的责任。Charles M.Reigeluth在《一种教学设计的新范式?》一文中则更为明确地指出, “教学系统设计的‘健康’依赖于执行者们开发出一种将用户设计的方法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设计方式, 这一设计方式应将所有相关群体都纳入到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之中”[4]。受参与式设计理论的促发以及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的推动, 到20世纪末期, 参与式教学设计逐渐兴起, 并日益得到关注, 正成为一种日益崛起的教学设计方式。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其二为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价值;其三为改善师生间交流与协作方面的价值。可将其分别略称为学习价值、教学价值和交流价值。

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学习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学习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学生或者是未被允许或者是被认为没有能力参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完全由教师负责, 学生则成了教师意图的被动接受者和猜测者。而学生参与教学设计之后, 学习目标由学生参与制定, 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有利于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并释放出来。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传统的教学设计完全由教师完成, 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得好与不好, 与学生毫无关系。教学设计得好, 是教师的功劳;设计得不好, 是教师的责任。而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 师生共享设计的权利, 相应地师生也共担设计的责任, 教学设计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一项活动, 设计质量的高与低、好与不好, 与每一位参与者都密切相关, 所设计的教学未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学生也有相应的责任。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 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采取更负责的态度, 而不是掉以轻心、心不在焉。

最后,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在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与教师、同学等交流合作, 相互探讨, 共同学习, 不断建构和重构自己的学习, 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也必将随之不断增强。比如, Diana L.Johnson于2006年在大二学生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的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就发现, “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分析能力, 发展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促进了他们的学习”[5]。

2.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教学适切性的提高。在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意见和想法得以充分表达, 这有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完全显现出来, 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学生。同时, 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必须对学生的意见、想法、建议、决定等加以吸纳, 这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的师本主义倾向, 促使教学设计由统一的标准化设计走向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 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有效生成嵌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以及通过教学将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等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学习的方向性显著增强,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积极配合, 同时教学中因沟通不畅引起的障碍也必然大幅度减少, 从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高效开展。

最后,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为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 有利于群策群力, 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各方都比较满意的, 其质量水准必然高于由教师单独进行的教学设计。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以及师生之间的高度协作, 必然有助于教学设计的直接目标———教学效果的提高。

3.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交流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为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完全由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只是接受和享用教师的成果, 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活动。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部分做法不了解, 甚至误解教师的设计构想。另外学生的想法和要求也无法有效地为教师所认识, 这会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对教师的构想和意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也为教师所吸纳, 这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 有助于相互体谅。同时, 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会感到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尊重, 差异性得到了关照, 意见得到了重视,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教师也会从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中获得鼓舞。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协商的氛围。这是传统的那种完全由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无法企及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教学设计成果成为师生共同的成果, 若获得成功, 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若失败, 则师生各有其责。学生与教师成为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合作者, 这有利于交流合作氛围的形成,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三、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与传统教学设计相似,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也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环节。但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包揽一切、排斥学生参与的现象, 在参与式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参与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实施环节。为有效概览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可将其分为分析阶段、方案形成阶段、方案执行监控阶段、方案评价反馈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是, 在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实施阶段都多了一个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环节。这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设计的时间, 却能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及效益, 其所得远远大于其所失。同时, 由图1还可以发现,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参与是一种整体性的参与, 包含参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等的分析, 参与方案的形成、执行监控、评价反馈等。学生依次参与每一个阶段, 方案评价反馈阶段获得的信息又输入到分析阶段, 作为下一次参与的参考信息, 即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 是一个循环推进的系统。

2.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层次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等的差异, 学生的参与程度应有一定的差异性。与之相应,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对低段低年级的学生实施较低程度的参与, 对高段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较高程度的参与。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 可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大致分为咨询式、协商式、参谋式三个层次 (参见表1) 。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层次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 层次与层次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宜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看作一个随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等的增长而参与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小学阶段宜逐步采用咨询式, 中学阶段宜从咨询式逐渐过渡到协商式, 大学阶段宜从协商式逐渐过渡到参谋式。各阶段的学生以相应的参与层次为主, 但也不排除对于特定的设计内容、设计环节等适当尝试较高层次的参与, 最终形成参与由弱逐渐变强, 由他主逐步走向自主的终身学习体系。

3.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

在国外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实践中, 已经逐渐形成了诸如调查问卷、学生日记、师生谈话、讨论会、意见或建议书、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设计教学等参与方法。 (1) 调查问卷。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通过回答问卷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将学生的意见汇总, 并根据学生意见改进教学设计。 (2) 学生日记。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学习的收获、学习的困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 并定期交给教师, 以便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对教学设计加以改进、优化。 (3) 师生谈话。教师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个别和小组交谈, 以获得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4) 讨论会。定期组织教学设计讨论会,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行民主协商,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5) 意见或建议书。学生通过系统地撰写意见或建议书的方式为教学设计出谋献策, 从而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 (6) 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设计教学。在教学、学习开始之前, 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完成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再将自己或所在小组的设计与他人或其他小组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加以优化, 最后在全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生成最终的教学方案。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方法并不是统一不变的, 而是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水平等的不同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的参与方法, 并综合运用多种参与方法, 使所选择的参与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在实施过程中应牢记, 每一次实施都是独特的, 实施方法应根据现实具体情况而“量体裁衣”。

当前, 参与式教学设计已在欧美多个国家加以倡导, 并已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参与式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助于扭转我国现实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缺失以及学习主动性低下等弊病。然而,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开展也面临着教师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以及具体环境下参与模式与方法的构建等问题, 对这两类问题进行纵深研究是参与式教学设计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lay Spinuzzi.The Methodology of Participatory Design[J].Technical Communication, 2005, 52 (2) .

[2]Andrew Large, Jamshid Beheshti, Valerie Nesset, Leanne Bowler.Designing Web portals in intergenerational teams:Two prototype portal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55 (13) .

[3]高文.试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之二) .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 .

[4]Charles M.Reigeluth.A new paradigm of ISD-[EB/OL].[2010-03-20].http://eric.ed.gov/ERICWebPortal/recordDetail-accno=EJ524802.

《边城》教学设计五环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

2、感悟边城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过程和方法目标

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 会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的情节,领会小说主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 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节 操。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引 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各方面。在课前充分预习,反复朗读的前提下,课堂 上着重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手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在同学充分预习的前提下,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湘西风景的光碟、电影《边城》片断影视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用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的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下面这段话:‚《 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无瑕的融合和游刃有余的真实,通过流自笔端的汩汩文字,载着清雅恬静的风景与这水乡故事一脉相承 的完整,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要走进这座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 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美构筑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 老边城,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二、感知情节:

1、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边城‛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

2、由两个学生合作(补充)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

3、教师结合‚边城‛全篇来概括小说的整体情节。

三、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臵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

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项原则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四、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拓展深化: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 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通读全文探究:

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

1、军民同乐;

2、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七.课外拓展:

研讨:

1、作者沈从文为什么能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家书)

2.既然本文作者充满‚爱‛写了人间的爱和真情,为何不以爱或与真情有关的词语作题目,而以‚边城‛为题?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他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优化高中课堂教学,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好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目标设计要多元化

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使学生主动求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1.需要巩固哪些知识?与哪些知识做好衔接?2.学生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学到什么程度?3.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程度?4.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等。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的认知目标,但是对非认知目标则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授知识的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的内容直接与高考接轨,而很少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更很少考虑到对学生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重引人现实生中的实际问题,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要关注教学质量,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二、教学过程要科学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就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用化学用语。

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一般认为,按时间顺序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定的三个部分。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是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就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化学对高中生来说是新鲜而神奇的课程,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如酸碱指示剂的学习可让学生采集花朵自行制作酸碱指示剂,并用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同学们探究学习。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习题和作业,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打好基础;此外还要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以解题指导,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因此,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刚学过的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一段时问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着教学进度的发展得到提高。

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化学教学方法比较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等等。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更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法教学中实验问题要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

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电子书包,课程标准,主导-主体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更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期望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 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为节肢动物, 考虑到学生对“节肢动物”这个名词有点陌生, 生活中的节肢动物却很常见, 因此, 教材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节肢动物, 从而消除学生对这一类群动物的陌生感。

与前两节相比, 本节介绍的是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这两个基本知识点。首先, 教材安排观察与思考活动, 同时, 特意用局部放大的方式将不易观察到的触角、足的分节现象予以提示, 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列表比较, 求同存异;然后, 教材以蝗虫为例, 详细介绍它的形态特征, 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器官分化明显、足发达、体表有外骨骼、蜕皮、身体和附肢分节等关键特征, 并介绍这些特征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意义, 同时, 归纳出昆虫的基本特征;最后, 教材再回到前面已提到的节肢动物中昆虫以外的其他动物类群——蜘蛛、虾、蜈蚣等, 阐述它们不属于昆虫, 但是体表都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等特征, 因而, 属于节肢动物, 由此概括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本节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体验电子书包的各种功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希望通过设计足够多的优质教学活动, 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情境中, 进而使师生共同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熟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图片, 学生能举例说出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通过观察比较几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以及阅读实时推送的资料, 培养学生识图、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电子书包上网查找节肢动物相关资料, 让学生们体会到节肢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与昆虫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将电子书包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借助电子书包的实时检测整合多种教学资料, 让学生愉快学习。

教学设计:浅谈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用多种方式联旧引新, 精于开头、吸引学生铺垫搭桥, 自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通常要遵循: (1) 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 怎么学, 为什么要学。 (2) 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3) 有艺术性。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这是老师导入设计能力的综合体现。 (4) 有效益性。导入新课, 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在短时间内起到知识连接作用, 要有实效。这些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 其作用却是非同小可, 关系到本堂课的成败, 关系到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态度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条件采用了直观导入法、角色表演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对比导入、游戏歌曲导入、利用电教媒体导入等等。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新课的导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例句

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例句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决不可忽视。例如讲解词或词组之间的差别时, 不能一味地只从教参书上把例句照搬到课堂教学上。作为高中教师, 可以选择一些代表的例句, 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例句所包含的知识点。巧妙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例句。例如:

例句 (1) 是在讲解同音异形词时所用的例句, 该句巧妙的运用了同音异形词“threw”, “through”。“threw”在此处是一个动词, 作为句子的谓语。用“through”虽然在此处也是一个动词, 但表示的是通过中间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例句 (2) 通过结构简单的句子呈现了让学生辨识的词和词组———“look for”, “find”和“find out”。“look for”表示寻找的过程, “find”表示寻找的结果, “find out”表示寻找的最终结果。例句 (3) 用短短一句话呈现了不定式充当主语和表语的用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to see”呈现了不定时充当主语, “to belive”呈现了不定式充当表语。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且具有语用价值的媒介, 它联接教师信息源与学生信息接受库两个语言空间。但是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更深入地研究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交际技巧。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例句时, 还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He threw a ball through the window.

2.I am looking for my lost bike, but I can't find it.Can you help me find out the thief?

3.To see is to belive.

三、课堂活动——灵活对话、提高效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由于主体意识和客观条件的不同, 在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小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新课——创编故事、歌曲、小幽默、社会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

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英语歌曲, 这样不但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还可以使教与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不是一件难事,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英语课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习课, 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我们要想出不同的方法, 丰富课堂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让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永远保持在一个亢奋的状态。

摘要:英语课程改革不再强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需要不但创新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训练,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 篇9

事实上, 基于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 每一位教师对教学设计都有不同理解。但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都包含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基本要素。在实际工作中, 教学设计除了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的一致性, 使其相辅相成外, 还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

中学历史教学中科技方面涉及内容较多, 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地动仪、侯氏制碱法、“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牛顿三定律、相对论、三次科技革命等, 以往传统历史课堂中, 主要以讲述法的形式把知识点罗列出来, 就算完成课堂教学, 并没有把概念讲清。随着科技史教学重要性被提上日程, 教学环节设计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科技史教学内容的特征, 笔者认为以下环节尤其关键。

一、探寻教学内容的灵魂, 确定教学设计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对落实、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②。科技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 反映了教师对教科书中科技史内容的解读与处理能力, 反映了教师对参与科技史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整体组织与把握能力, 更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科技史所具备的知识机构、兴趣愿望、方法能力等情况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不过, 许多教学目标存在缺乏具体与清晰、缺乏统整与适切等问题。因此, 为了使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更明晰, 课堂教学效率更可预见, 设置合理的科技史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

“灵魂决定个性, 灵魂就是设计思想的主轴和教学活动的主线; 灵魂就是对于三维目标有机融通的无形纽带和无痕黏合”。可见, 要设置好科技史的教学目标, 设计者首先要思考和确定的就是这节课的灵魂。正如上面提到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为载体, 彰显史学感和人文性深入分析学情, 提高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就是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总灵魂。如《“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 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 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全面客观评价历史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联系、推理等方法分析历史。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 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增强国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二、关注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深入分析学情

教学目标设置是首要环节, 但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最终落脚点是学生。而不同学生、不同班级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差异性, 这就涉及教学设计当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了解学生, 做好学情分析。要使科技史教学有效实现目标, 就必须具体了解学生情况, 如学生对于科技史学习的认识存在的差异, 已经具备的科技知识经验, 对科技史内容的认知策略, 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科技史哪些方面内容 (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 等。教师必须对学生科技史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动机需要等因素尽可能充分地把握。

因此, 为了提高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深入分析学情是必要条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师虽然无法对学情分析做到面面俱到, 但要尽量和学生、其他历史教师交流, 甚至和同一班级的其他任课老师或者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沟通。尽量采取单元测验、摸底考查、问卷等较正式的方式及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方式等扩大了解范围, 不仅要把握学生个体情况, 更要深入到学校情况、班级班风、学风情况等方面。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全面实施教学策略

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明确“学什么”的问题之后, 就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也就是说为实现预期目标, 必须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具体途径和方法, 即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 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科技史课堂教学设计也不例外。从收集到的科技史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策略看, 可谓百花齐放, 这里以教学方法为中心, 取其中三种作简单分析。

1.以讲述法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讲述法常为首选。在教师对科技成就或发展历程的讲述中, 学生不但能系统地掌握科技史发展的完整过程, 还能在头脑中再造科技形象,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并为比较与对比、分析与综合科技史问题提供基础。如瓦特改良蒸汽机, 教师可以讲述其过程让学生了解。不过, 讲述法的运用一定要谨慎, 避免出现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剧”、一言堂的弊病。

2.以情境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迅速传播, 情境教学法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 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不管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准确和适度阐述相关科学术语、概念和原理”, 还是让科技史教学牢牢把握“以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为载体彰显史学感和人文性”的准则, 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科技史的情境对科技史教学来说无疑是上上之选。

如《“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联系工业革命的背景, 快速进入本课主旨。下面列举情境教学的几个片段:

情境创设一:18世纪中叶的英国, 老詹姆斯踌躇满志, 想要在自己老家曼彻斯特开办企业。

问题一:请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

情境创设二:老詹姆斯抓住了当时英国良好的发展机遇, 经过一番准备, 他决定兴办自己的家族企业。

问题二:你认为老詹姆斯会选择当时哪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并及时进行技术革新?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 投资少, 见效快, 而当时英国棉纺织业又是一个新兴行业, 更易于采用新技术。

情境创设三:老詹姆斯创办了一个棉纺织工场。不久, 在他的策划下, 他又把厂房的设备进行彻底更新, 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 用蒸汽动力带动的织布机取代飞梭。由于生产设备的革命, 他从手工工场主变成工厂主, 产量成倍增长, 利润因此逐渐增加。

问题三:老詹姆斯在进行了设备彻底更新后, 自己从工场主摇身一变为工厂主,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工厂制得到推广。

情境创设四: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和技术上的不断革新, 到了19世纪40年代, 詹姆斯的家族企业已成为曼彻斯特当地一家明星企业。年轻的詹姆斯继承爷爷老詹姆斯的祖业, 正准备把他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1855年夏天的一个早晨, 刚从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回到曼彻斯特地步行上班, 他步行的目的是想看一看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什么。一路上, 他看见路两边工厂烟囱林立, 浓烟滚滚。成群结队的纺织工人纷纷走出居住区匆匆往厂房去, 经过询问, 他发现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农村。街道两边真是车水马龙, 繁荣异常, 他还看见许多商店、酒馆、旅店、学校、医院等机构组织。詹姆斯感慨万千:英国变化太快了。曼彻斯特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 因为靠近产煤地, 交通方便, 所以吸引了大量资本家投资近代机器大工业, 如今的曼彻斯特已经变成英国最大的棉纺织城市。

问题四:针对詹姆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还有什么?

学生: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使英国变为工业国。

学生: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3.以知识整合法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科技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灵魂, 知识整合是一种科学合适的教学策略。“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历史教学设计”是指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 将分化了的历史知识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整合成有机联系,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协调、相互渗透的系统的历史教学设计。在实施科技史课堂教学策略时, 教师必须做到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有机融合。我将《“蒸汽时代”的到来》这课整合为“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影响”, 使学生在教学中对本课线索一目了然。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强化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是一种以批判性思维进行的评价 , 可以是教师的自我评估, 也可以通过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③。中学历史教学中科技史课堂的教学反思, 应当以学生的科技史学习活动为基点, 即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科技史情况的变化进行反思, 评价科技史教学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科技史的需要, 能否提升学生学习科技史的能力。

汤因比说:“技术每提高一步, 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 是最值得警惕的”④。以往科技的误用是今天人类要反思的问题, 是未来技术发展要解决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但必须对传统科学技术观做出全新的价值选择。

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 我谨记许纪霖教授“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 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的豪言, 抛砖引玉, 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并充实教学设计, 以期教学设计的光彩在历史课堂中尽情绽放。

注释

1加涅, 等著.皮连生, 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36.

2周友士.浅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与管理, 2005 (6) .

3李同.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初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10:41.

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 篇10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设计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在上课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教学的内容做一定的了解。

1.课文入手,注重学生预习的培养

小学教材学习课文之前首先都是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是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知识是感兴趣的。所以,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才能在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预习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对课文读上几遍,需讲究方式方法,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预习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对教材的熟悉,所以让孩子把课文通顺地读给自己的父母听,增加难度的也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补充生字的组词;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要求。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收集信息的作业。如:《庐山的云雾》也可以事先先做一些功课了解,查找相关的资料,看看视频也可;四年级的《祁黄羊》,学生比较陌生,在预习时布置学生査找一些有关“祁黄羊”的资料,当然像这类描写历史人物的课文,都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拓宽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课外材料的能力。

2.学生入手,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因此,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的动态是核心。在教学设计之前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完成教学。如:《东方明珠》、《2008,北京》以及《狼和小羊》、《乌鸦喝水》、《小动物过冬》等课文中的内容,可能已为许多学生所熟悉。而《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等课文的内容,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的学生来说就相距较远,老师就必须对教学起点属于何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高瞻远瞩,解决预设生成的问题

兵家有云不打无把握之仗,学生的思维有时是我们学生所想不到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一些课文中学生随时会产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设计《大禹治水》时,可以生成预设:

揭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么样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一些可以抛回给学生,一些留到学习课文时再做出解释。

二、遵循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1.教学设计时应增进学生与文本的相互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一种意义和思维,受情感的影响,个性化阅读的成就。有的课文文质兼美,如《九寨沟》就以理解和欣赏为主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进行情感的熏陶、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中年级一些课文可以用来提髙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些比较长的课文采用默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在有些课文中还可以抓住某个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或者读写结合的练习。比如《北大荒》抓住中心句描写一处景物的训练,《雪儿》结尾处的拓展……

2.知识的学习只有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中才谈得上,也体现了陶老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教材上展示的是文本,但是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投射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文本与生活链接了,学生才真正能学以致用。低年级教材虽没有习作教材,但是“口语交际”“写话”训练是为习作做铺垫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以此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语文能力。而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习作也得有“材”可依。这些写作的题材就来源于学生所在学校经常性开展的丰宫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源于文本中。如:续写、改写故事;大型的比赛活动、外出参观和旅游活动等:各个班级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題鲜明的班队活动等。有了生活这一鲜活的源泉,有了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爱读的书。建立班级“小小书海”,让一些学有余力、爱好文学的学生能更多地阅读到课外书。举办读书展示会。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向同学们介绍展示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读书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有效地提髙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渠道多媒体运用已成为教学的常态。多媒体很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的增强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有些语言与环境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文本所要描绘的意图的,但是多媒体就能轻而易举地渲染。如教学一年级的《草原的早晨》一文时,多媒体展示“一群群羊儿、牧民驰马奔腾”的图片或是视频,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充分体会了草原与学生生活的不同,也对草原产生了向往之情。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活动,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该不断为之探索的,不断地更新教学的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跟上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

摘要:在新课标新理念之下,传统的教学设计需改革,不断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前准备入手为前提,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了解,以及课堂上创造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前,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文雅.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成才之路,2007(28).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篇11

[摘 要]“植树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通过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帮助学生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让学生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植树问题 间隔 一一对应 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80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

【教学重点】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

【教学难点】建模,“化归思想”的渗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自备画图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模

1.图片:感知“间隔”

师(出示学校或广场树木、路灯、建筑等图片):熟悉吗?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间隔)

2.站队:认识“一一对应”

师:树和树之间、柱子和柱子之间、路灯和路灯之间有间隔,咱们同学站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人,几个人几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生:人比间隔多1个)为什么呢?先不管这个同学,从前面看,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怎么样?有规律吗?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板书)。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人,人数和间隔数相比怎么样?如果继续往后排,排到墙,没法站人了,几个人几个间隔?人与间隔怎么样?一一对应,相等了,是吗?这节课我们就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一些新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有趣的排队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间隔现象有新的认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先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2.找规律

师:猜测毕竟是猜测,究竟哪一个结果正确呢?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咱们能不能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找一找这其中的规律,好吗?请大家用一一对应的眼光看一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展示交流,总结规律

师:哪个小组是用小棒摆的?先上来说一说。(板书:棵数 间隔数)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哪个小组用了画图的方法?还有不同的画法吗?除了画图,摆小棒,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通过各小组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1)

4.优化方法

师:在刚才找规律的过程中,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研究了几根小棒,有的同学画了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捷?为什么?如果画图的话,怎样画更简捷?以后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也可以像今天这样,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多的变成少的,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了吗?

5.验证规律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呢?一起来验证一下。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长的路,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分了四段,栽了几棵树呢?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多这一棵?

6.应用规律

师:这个规律能不能用到100米的小路上?哪个结果正确呢?谁来解释一下算式的含义?(强调100÷5的意义,即求出的是间隔数)

7.拓展与深化

师:如果是1000米的小路,能栽多少棵树?如果是10000米呢?都多一棵。这一棵是哪一棵?如果这一棵不栽,会是什么情况?想象一下。这时候棵数和间隔数怎么样?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另一头也不栽呢?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看来这里边还有很多的学问呢!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

三、拓展应用

1.路灯题: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垃圾箱问题: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师(总结课题):刚才大家说的都像植树问题,人们也把具有这一类特点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类似于植树问题?公园里还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再帮着解决解决。(出示课本118页例2)

【设计意图: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垃圾箱、路灯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从而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回顾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收获?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课程目标只有首先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 然后通过师生间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最终得以达成。因此, 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 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

二、问题情境的设计

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角度创设情境, 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教学反思的设计

笛卡尔曾说:“走过两遍的路就是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最终要想为学生所领悟掌握, 反思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反思的设计, 且反思教学的设计应贯串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上一篇:高校校办企业下一篇: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