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以兴趣为本

2024-10-26

数学以兴趣为本(通用4篇)

数学以兴趣为本 篇1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能否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也即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用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作牵引,变抽象枯燥为通俗易懂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可以说相对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又如《1-5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具体的游戏过程是这样的: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剪的,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小朋友高兴地回答说喜欢,于是我让他们一起看黑板上的小动物,说:“这些小动物每人给大家出了一则谜语,你们谁猜中了就把小动物送给谁。”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要来猜,我让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小朋友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所以我就把小动物奖给了他们,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拿着漂亮的小动物互相炫耀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并且把他们刚学过的数字和谜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些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故事和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悬念,用实验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如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不能仅依靠生硬的灌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3=3/1=6/2=3/0=0。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怎么解释呢?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0不能作除数。又如教分数应用题时,我不带书本进教室,而是带了一个书包,学生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马上提问,你们知道我包里有多少支铅笔吗?学生们众说纷纭,有1支的、有10支的,也有说不知道的;最后我说说“不知道的”是正确的,那想不想知道呢?同学们都非常有劲,我就趁机出示两个条件,“讲桌上有粉笔20支,包里铅笔支数比粉笔支数少4/5”,然后让他们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算出铅笔有多少支。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对学数学的兴趣。

三、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王说:大的一元买2个,小的一元买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王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又如这样一题:某电影院,40元钱一张票的座位有250个,60元钱一张票的座位有100个,现卖了15000元,最多有多少个观众?(两种座位数都是整十数)有的学生算出是300个,有的学生算出是330个,那么两个不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四、抛引新课题,诱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都距球面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已知今年某足球教练与两位足球队员的年龄之和为100岁,12年后,教练年龄是这两位队员年龄之和,求教练今年的年龄是几岁?”这题要直接求出教练今年的年龄是无从下手的,可抛开它的直接问题,先让学生求出教练12年后的年龄,进而求出教练今年的年龄,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因为今年教练与两位足球队员的年龄之和为100岁,12年后,教练与两位足球队员的年龄之和应为:100+12×3=136(岁),这时因为教练年龄是这两位队员年龄之和,所以可求得12年后教练的年龄为:136÷2=68(岁),可知道教练今年的年龄是:68-12=56(岁)。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解题的过程,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数学以兴趣为本 篇2

李晓歌(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和对数学产生热爱和持久动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刺激学生持久的兴奋和追求成功的热情是数学教师的使命和教好数学的制胜法宝。本文阐述兴趣的特点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当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兴趣激发缺失的现象和危害,给出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模式。关键词:兴趣中学数学教学策略

兴趣(interest),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等品质,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

1.兴趣对于中学数学教学的独特意义

对于中学生而言,心理过程的知、情、意、行都迅速趋于成熟,具有一定辨别能力,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缺乏经验、知识不足,正处于学习的“爬坡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恰当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一旦成功地激发出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热爱将影响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乃至一生对于数学的偏爱,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明证。

直接的数学学习兴趣和间接的数学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内容和热爱数学的程度,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和稳定性显得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中学生的未来方向和能否取得成就。同时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间又互相影响,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结合起来,保持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才能充分发挥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这不仅是教学艺术,也是教学方法。

2.目前中学数学课堂上存在的兴趣激发缺失现象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等新理念的贯彻实际是将教学主体让位于学生,那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当下数学课堂上,不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

2.1.初次见面“下马威”——打灭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

在刚入校门的新生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许多教师是先简要介绍数学知识框架结构,接着便是针对数学学习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甚至是有别于小学或初中的近似于苛刻的要求,期望在第一次见面给学生来个下马威,使得学生不敢轻视数学和不敢造次数学课堂。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的最佳时间,使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很难再找到一个更好的机会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直接兴趣。

2.2.课堂教学“满堂灌”——忽视学生兴趣需要

《变化的鱼》这一节,许多学生很乐于自己学习或是通过小组活动完成“鱼”的变化过程,但是教师认为《变化的鱼》的考点是坐标的变化引起的形状的变化而省略掉了学生探究“鱼的变化”的过程,强硬地将知识点扔给了学生,其实上只是做到了“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长期的“满堂灌”课堂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知识的热情渐渐磨灭,从而渐渐地只会被动学习,不会思考。

2.3.缺乏赏识和激励——间接兴趣薄弱

中学生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得到同伴的赏识和老师的夸奖,因此不经意的或是偶

尔的赏识和赞扬就能使他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增强。但许多教师却吝惜于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或是课堂演板即使做得非常好,教师也做不到抓住时机及时表扬,使得学生得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成功的体验就导致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受挫,间接影响兴趣的持续性。

3.建构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

鉴于兴趣对于中学数学教学的独特意义和重要性,针对当今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兴趣激励缺失现象,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到时刻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为使命,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实践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程标准。

3.1 “首因效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直接兴趣

在新生的第一次数学课上,采取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使学生对数学教师首先在形象上、心理上产生好感,先入为主地占领学生的内心。要通过小故事讲解、数学趣味知识、数学家故事、古今数学史等有趣内容的讲解,逐渐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世界的神秘的向往和学习数学的使命感,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妙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的爱好和追求,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的最实际、最有效的动力之一。因此,在第一节课上,少讲强硬的要求,多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共鸣,有效地推动以后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3.2.小组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更适合于探究式地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事实证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四五人的小组能够完全解决教科书上的数学问题,参与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深刻。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的需要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内,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由他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把学习目标完成。教师在小组学习的二十分钟之内,只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去观察学生小组活动的进程和完成情况,在小组活动结束后通过检验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来总结性地完成知识点的讲授,真正做到“授人以渔”,由学生自己来捕“鱼”,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得到乐趣”。

3.3 赏识教育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赏识教育,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管他们是答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还是解出了一个难题,都值得赞扬和赏识,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一个轻轻的微笑、一句小小的口头表扬都是一种莫大的奖励,对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极大的激励,所以,教师要不吝惜自己的一句善意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观察到表扬到,更全面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3.4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对于学习几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形形色色的图形世界和几何世界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形象世界中发现抽象的几何世界,自我发现世界的奥秘,从而学到几何知识。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各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维持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 班华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学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小明:“比马龙效应”与适度激励人力资源 2004.1-2

【4】叶奕乾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版

【6】汤志勇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效率;课堂效率

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无形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课堂效果。这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简言之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状态。在何种课堂气氛之中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活跃程度,甚至课堂教学气氛的良好与否也必然会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维持、加固。在数学教学中,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學气氛是高效课堂创设的基本条件、前提条件。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呢?课堂气氛的营造要从其创设者本身出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是教学气氛的创造者,也是教学气氛的受益者。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数学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将唾手可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借助一些趣味化的话题或者是教学内容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方式,将有效地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继而为高效课堂的创设奠定基础。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而学生的表现也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高效课堂的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到创设高效课堂的重要关键就是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加强学生的能力建设。简要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地注意学生的要求,注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盼,并且依据学生的要求、期盼来设计教学。唯有如此,才能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效地创设出高效课堂。当然,这样的一种“以学促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创设出高效课堂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讲“方差和标准差”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看法,对这部分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板块通过纸条表达出来。然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纸条发现了以下几个要求:标准差、方差分别具有怎样的数学含义?如何来区分标准差和方差?是不是任何一组数据都具有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和方差的基本运算规律是如何推导得来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掌握,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课堂教学的期盼。教师则在对学生的需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热烈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创建起来的课堂必然是高效课堂。

三、加强课堂互动探究

高效课堂创设是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能力是高效课堂必须要重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课堂互动探究。通过课堂互动探究,不仅密切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继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互动式的探究将为课堂的热烈实施和高效课堂的创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椭圆”时,涉及“椭圆的定义在解题中的具体运用”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数个例题就椭圆的定义在解题之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解析,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归纳“椭圆的第一定义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解题之中”,通过互动讨论得出:已经点,结合三角函数知识,求解轨迹的问题;已经椭圆中的关键点,求解焦点三角形的问题;计算距离任意一点到焦点上的距离问题。这样的总结和归纳,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讨论、探究基础上得出有关椭圆的第一定义的一般性规律。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有德.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途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153.

数学以兴趣为本 篇4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提升质量;初中;数学教学

本文对“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出现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本”理念,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注重的要点:全面发展,综合性提高;培养兴趣,自主学习;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一、“以学生为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发展出来的,所以本质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具有“以人为本”理念的特性,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育人。

教育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环节,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说“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同样要在教育中体现。换个角度,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角度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产生并且一定会广泛应用。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作为主体人的地位日益提升。人类的进化史表明,在远古时代,人在自然中地位低下,处于与自然斗争的状态。到了农耕时代,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体力在自然中获取食物,人和自然相对和谐。到了工业时代,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然,创造财富,人的主体性开始体现。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人类创造财富依靠的已经不是资本、土地,而是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才智,人的主体性越发凸显。所以说,“以人为本”理念的诞生和盛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整个社会发展都“以人为本”了,老师的教育理念当然也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以学生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要点

1.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紧跟发展脚步,教育也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口号。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过把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也尝试过把数学学科和互动游戏进行结合,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还尝试过把数学教学和计算机软件进行结合,现阶段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增多,让学生在打游戏的同时还能学习知识是老师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下面具体举例说明我的教学实践过程。

首先是数学和美术课程的结合。在学习轴对称知识的时候,我给学生展示了一部分故宫图片,然后把纸张进行了对折,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折痕两边的图形就像镜子一样,是对称的。”然后我又拿出大量的轴对称图片,分发给学生,“大家自己折一折,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不断寻找对称轴,进行纸张的折叠,这时候我拿着学生折叠过的图片给学生讲解轴对称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开动了脑筋,还学会了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着极大帮助。

在整式加减法计算中,我把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结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使用excel表进行整式加减运算。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操作,当x=163,y=235时,求2x2+3y的值。首先在A1单元格输入163,B1单元格输入235,在C1单元格输入“=A1^2+B1*3”,然后按“enter”键,就会得到结果,并且强调“^”和“*”的重要性。这是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结合,在进行数学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巩固了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帮助。

数学教学还能和互动游戏进行结合。在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我进行了一次竞速比赛。游戏道具是教室中能够找到的任何物体,包括铅笔盒、笔筒、足球、墨水盒等,比赛规则是:所有学生分成5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合作,把收集到的这一堆东西放到讲台上的分类箱里,其中有圆柱体、球、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最后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几何形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又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对知识概念的认识,这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主动性有一定的提高。

在“圆的性质”教学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游戏,在教室中间放一把椅子,让10个同学站在椅子周围,然后倒数5秒钟,10个同学进行抢凳子游戏,这个游戏一共进行了5轮,第一轮让10个同学随意选择自己的站位,有的同学站得离椅子近,有的同学站得比较远。第一轮游戏开始后,没有抢到椅子的学生,觉得距离椅子的距离不等,不公平,要求重新游戏。后几轮的游戏,学生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只有在第五轮游戏中,学生选择站成圆环,大家才觉得游戏公平。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认识到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性质,还通过游戏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对于身体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学教学和计算机游戏软件的结合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三角形重心”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使用几何画板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画出三条边的三条中线,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中心线的规律,学生发现三条中线相交在一点。后来我又让学生用计算机软件,随意扭曲这个三角形,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规律?结果学生发现,无论如何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它的三条中线始终相交在一点上。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加深了对三角形重心的认识。

2.培养兴趣,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发现能力有着很大帮助。在“图形的中心对称”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去绿化区,观看美丽的花朵,让学生细心观察花朵的形状,然后再给学生讲解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在亲近大自然后,体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能力,我给学生讲解完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后,他们高兴地指着旁边的花朵说,这个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后来学生在马路上看到交通指示牌,在剪纸艺术展览上看到展览作品,都能准确认出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到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或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对于项的位置交换,学生很容易忽略前面的符号。于是,课堂教学中我组织几个学生排队,然后打乱顺序重排,后问:排队的同学是否因为顺序的改变而改变了性别?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理数加法数字交换位置时要记住带上其前面表示“性别特征”的符号“+”或“-”?

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法学习中,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题目,“小明星期天和爸爸去公园划船,工作人员说水流的速度是2 km/h,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 km/h,现在问船在河流中的速度是多少?”这个题目就是把现实生活情境和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需要注重的三个要点:全面发展,综合性提高;培养兴趣,自主学习;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韩文国.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创新策略方法分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9).

[2]屈勇.浅议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7):151.

上一篇:销售房产下一篇:施工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