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美沙星

2024-08-24

洛美沙星(通用8篇)

洛美沙星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国内文献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情况, 探讨国内应用上述3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方法 1994至2009年间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Web) 》检索获得。结果 文献表明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均以消化道反应多见;司帕沙星, 加替沙星静脉滴注可致少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加替沙星所致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死亡占药物不良反应总数的0.66%、占用药病例数的0.17%。结论 临床用药不可忽视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尤其是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存在, 应重视用药后的监测。

关键词: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文献计量学,药物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在母核中第7位碳引入氟原子, 对细菌与组织的通透性增强, 生物利用度增高, 抗菌谱进一步扩大, 均有广谱抗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活性, 对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分枝杆菌等非典型病原体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1], 原认为此类药物除影响软骨发育[2] (故18岁以下青少年不宜) 外, 其他不良反应较少, 广泛应用于临床后, 陆续发现较多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3,4,5,6,7,8,9]。结合永州市人民医院较多使用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等3种药物。通过对1994至2009年国内文献进行检索, 分析国内以上3种药物ADR的发生状况, 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为关键词, 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专题数据库 (1994-2009)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1994-2009) 。“精确匹配”在线检索1994至2009年时间段国人应用3种药物相关文献。

1.2 文献筛选

1.2.1 纳入标准

各类“临床应用”中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均为单独应用。

1.2.2 剔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报告

药品质量所致的副反应;不能确定病因的病例。

1.3 文献资料收集

阅读全文记录每篇文章的发表年份、第一作者、发表期刊、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药名、给药剂型、给药途径、ADR症状、发生例次、发生时间、使用天数、厂商等。

1.4 数据处理

采用χ2检验, 对组间样本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情况

通过阅读全文, 共检索到符合标准文献有:洛美沙星79篇, 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司帕沙星86篇, 给药途径为口服和静脉滴注。加替沙星107篇, 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或口服。

2.2 ADR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

2.2.1 洛美沙星

2.2.1. 1

患者年龄、家族史、药物过敏史、不良反应并发率, 18~59岁组高于≥60岁组, 各年龄组间ADR发生率比较, 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见表1。患者资料中无药物过敏史。

*括号内依次为18~59岁, ≥60岁年龄组ADR例数。各年龄组ADR并发率比较, 经χ2检验:P<0.01

2.2.1. 2 不良反应类型

ADR总并发率12.3%, 反胃占4.0%, 便秘占0.2%, 腹部疼痛占0.1%, 头晕痛占0.3%, 睡眠差0.7%, 见表1。

2.2.1. 3 所用药剂型和停用状况

所用药剂为针剂, 按医瞩用药, 无特殊停药现象。

2.2.2 司帕沙星

2.2.2. 1 患者年龄、家族史、药物过敏史、A D R并发率, 1 8~5 9岁组高于≥60岁组, 各年龄组间ADR并发率比较, 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见表2。ADR相对集中在18~59岁组, 男女之比为3∶8。

*括号内依次为18~59岁, ≥60岁年龄组ADR例数。各年龄组ADR发生率比较, 经χ2检验:P<0.01

2.2.2. 2 不良反应类型

ADR总发生率为27.7%, 反胃占3.7%, 便秘占1.5%, 腹部疼痛占0.5%, 头晕痛占0.12%, 味觉异常占1.1%, 见表2。

2.2.2. 3 所用药剂型及其他

剂型为片剂或针剂, 因ADR被迫停药共12例数, 占ADR总数1.1%, 用药患者数0.3%。

2.2.3 加替沙星

2.2.3. 1 患者年龄、家族史、药物过敏史、A D R并发率, 1 8~5 9岁组高于≥60岁组, 各年龄组间ADR发生率比较, 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见表3。

*括号内依次为18~59岁, ≥60岁年龄组ADR例数。各年龄组ADR并发率比较, 经χ2检验:P<0.01

2.2.3. 2 不良反应类型

A D R发生率3 1.9%, 反胃占4.9%, 便秘占1.8%, 腹部疼痛占2.1%, 头晕痛占0.2%, 见表3。

2.2.3. 3 所用药剂型及其他

因ADR必停药共53例数, 占ADR总数1.6%, 用药患者数0.5%。

3 讨论

3.1 ADR的发生率比较分析

3组药物所致A D R中, 均以消化系统反应多见, 构成比均>70%, 老年患者偶见消化道出血。本次研究发现, ADR的发生率均以18~59岁组较高, 而≥60岁组ADR较低, 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龄段患者自身机体对靶器官敏感性有关, 加上较年轻患者室外活动多, 受紫外线、粉尘及饮食调整的影响较多等, 故ADR发生率较年轻者多见, 而老年患者ADR相对较重。

3种药物中, ADR发生率依次为洛美沙星 (12.3%) 、司帕沙星 (27.7%) 、加替沙星 (31.9%) 。除消化道反应外, 司帕沙星成年患者有少见过敏性反应 (如光敏性皮炎) 、心动过速及剥脱性皮炎, 未见尖端扭转型室心动过速[7]。加替沙星特殊过敏反应并不少见, 可能与其作为半抗原物质, 引起广泛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3药所致的肝损害可能与其T1/2长短及经肝脏代谢有关联[3]。机体发育及这类药国内生产企业较多, 加上同一抗生素产品可能存在纯度不同及一定程度的滥用药现象有关系;另外, 静脉给药方式 (不严格正确操作、药液配伍不当、浓度不当或配制液放置太久、滴注速度过快等) 可能是引发ADR的重要原因。

3.2 重视B型ADR, 加强监测, 合理用药

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稳定性好、抗菌作用强, 临床用药时应掌握好适应证及合适人群, 严格询问药物过敏史及家族史, 严格按药品操作程序操作, 注意药物使用的监测, 这样可以减少ADR的发生, 特别是B型ADR (免疫学机制, 无法预见, 与剂量大小无关, 非常少见) 的发生。临床上应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 并做好救治准备, 在用药过程中, 尤其是静脉滴注开始后的30min内, 应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3.3 本分析与相关文献比较

洛美沙星ADR发生率与刘秀艳、王丽萍等[5,6]观察相近, 与文献[3,4]结果差异较大, 反胃、腹部疼痛、便秘等情况与前文献不吻合。司帕沙星ADR发生率偏高, 与戴芳梅等[7]综述较接近, 与文献结果[3,4]差异较大, 反胃、腹部疼痛、便秘、味觉异常、被迫停药等情况与前文献有较多不同。加替沙星ADR并发率高于文献[3,4]结果, 但与尹成芳[9]观察接近, 反胃、腹部疼痛、便秘、被迫停药发生率与前文献有较多出入;B型ADR在以上论述中无相关描述。以上不同可能与当时作者所引文献及应用以上3种药物观察例数、ADR报告收集概率相关。

参考文献

[1]MCDEX药物信息参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232-241.

[2]李萍, 王永铭.喹诺酮类药物软骨毒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4, 13 (2) :116-119.

[3]孙定人, 齐平, 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1-1075.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2-265.

[5]刘秀艳, 王慧媛, 张群强.洛美沙星不良反应66例临床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22 (4) :341-342.

[6]王丽萍, 王书杰.洛美沙星所致不良反应29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 2006, 15 (13) :17-18.

[7]戴芳梅.司帕沙星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综述[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2 (1) :39.

[8]陈扬, 舒莉莉, 王钊, 等.司帕沙星致光敏性药疹21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 (11) :743.

[9]尹成芳.加替沙星致27例不良反应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 2006, 5 (6) :23-24.

洛美沙星 篇2

材料与设备盐酸洛美沙星、甘油、乙醇、依地酸二钠、配液罐(吉林华通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型号:PG 2001.1);液体灌装机(上海拓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型号:HHGNX-2);贴标机(上海拓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型号:HH LT);标示扫L(温州华侨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型号:M F-380F)。

1.2处方和处方依据

1.2.1处方盐酸洛美沙星15.0 g;甘油1260 g;乙醇1230 g;依地酸二钠5g;纯化水适量(定量至5000 mD,制成1000支((5 m 1/支)。

1.2.2批量10000支或20000支。

1.2.3原料用量折算方法

折干折纯投料量旬=批量(瓶)X原料处方量(g/瓶)(1一干燥失重)X干燥品含量

1.2.4处方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 S1一水一034)一20027.。

2操作过程

2.1生产前检查各生产工序检查作业场所是否有清场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检查设备容器具是否有“已清洁”状态标志,计量器具是否有“校检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检查设备状态是否有“完好”及“待运行”状态标志等。

2.2称量按批生产指令对物料名称、规格、批号、数量等进行双人复核,确认无误后按批处方量准确称量,经操作人及工艺员、质检员复核无误后转至配制工序。

2.3配制①取少量纯化水加热至40-45 0C,保温,加入盐酸洛美沙星,超声5m,加入纯化水并搅拌使其全部溶解;②将处方量的依地酸二钠加入到盐酸洛美沙星溶液中,搅拌使之溶解,备用;③将处方量的甘油和乙醇加入配液罐中,搅拌使混合均匀,加入上述备用溶液,再加入纯化水至定容量,搅拌30min;④过滤;取样检验。

2.4灌封①调整装量,标示装量为每瓶5m1,平均装量小低于标示装量,每瓶装量限度小得低于标示装量的93%;②每小时抽查1次装量,如有异常可随时增加抽查装量次数;③抽查拧盖的严密性。剔除小合格品,将合格品与小合格品分别做好标记,并将合格品转入中转站,小合格品单独存放,及时销毁。

2.5待包品检验质检员取样送检,检验项目为全项检验。

2.6包装①包装规格:5m1X1瓶X10盒X 40中包;②确认使用的包装材料与该产品批包装指令相符;③在药品瓶上贴标签,距瓶底边基线2 mm处端正粘贴,小得有皱褶,标签上要求打印批号及有效期至。之后连同1张折好的说明书装入小盒。小盒按照规定打印批号,批号应清晰准确。每10小盒套上收缩膜。收缩膜要平整光洁;④大箱按批包装指令卡印批号,批号应清晰准确日,5〕。将热膜收缩好的中包整齐摆放在大箱中,每箱40中包,并装有装箱单,用胶带封箱,打包呈井字形。

2.7清场以上各工序在生产结束后按《清场标准管理规程》}M P-PM-0039-00)的要求进行清场,并填写相应记录。

3小结

盐酸洛美沙星为哇诺酮类第3代广谱抗菌药,对大多数细菌有优良的杀菌作用,其在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炎感染症时疗效特别显著 , 杀菌力强。在该滴耳液中加入乙醇 , 可以增加药物溶解度及渗透作用 , 帮助药物作用于炎症部位 , 有一定的刺激性。甘油可缓和乙醇对黏膜的刺激性 , 并可延长药物在局部的滞留时间。该滴耳液黏度适宜 , 作用迅速而持久 , 并呈弱酸性 ,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符合滴耳液的全部质量要求。

参 考 文 献

洛美沙星 篇3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39例)和C组(41例),A组应用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B组应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C组应用0.25%氯霉素滴耳液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A、B、C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依次为97.5%、82.0%、70.7%,A组明显优于B、C组,且B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洛美沙星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

【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89-0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耳鼻喉科疾病,也是导致患者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患者常表现为耳内流脓、耳痛、鼓膜穿孔或者充血等,对听力及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耳内持续或间断性流脓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病情反复,诱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笔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20例,均符合《实用耳鼻喉科学》中的诊断标准[2],排除长期或者间隙性流脓者,经乳突X线片检查呈阳性以及存在骨质破坏者,排除合并面部皮肤传染性疾病、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及造血系统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及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38.42±2.13)岁;病程2~6d,平均病程(4.32±1.24)d。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40例)、B组(39例)和C组(41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三组均接受全身抗炎治疗以及患耳局部治疗,全身抗炎治疗为青霉素2.5万U/kg+250ml 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氧氟沙星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ml∶0.2g,国药准字H20060026) 2ml+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d,连续用药3d。A组予以0.3%洛美沙星滴耳液(黑龙江天龙药业有限公司,5ml∶15mg,国药准字H20057527)滴耳,6~10滴/次;B组予以0.3%氧氟沙星滴耳液(武汉诺安药业有限公司,5ml∶15mg,国药准字H20083321)滴耳,6~10滴/次;C组应用0.25%氯霉素滴耳液(辽宁修正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0ml∶0.25g,国药准字H21021661)滴耳,3~5滴/次。三组均2次/d,连续用药14d,滴耳前均常规清洁耳道,并以3%的双氧水洗耳,将脓液及污秽物祛除,滴耳后保持患耳朝上10min。

1.3观察指标分别于用药前后观察患者的听力状况、患耳流脓情况、鼓膜变化以及穿孔内鼓室黏膜情况,统计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3]显效:治疗后耳痛、耳鸣、耳闷、耳流脓等症状体征消失或者显著改善,细菌培养无病菌生长,耳道检查显示无鼓膜、鼓室黏膜充血,耳内干燥,鼓膜穿孔愈合;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得以显著改善,细菌培养无病菌生长,外耳道的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鼓室内潮湿,骨膜及鼓室黏膜充血基本消失或者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细菌培养具有病菌生长。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明显优于B、C组的82.0%和70.7%, B组明显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表[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A组4023(57.5)16(40.0)1(2.4)39(97.5)*

B组3914(35.9)18(46.1)7(18.0)32(82.0) △

C组4110(24.4) 19(46.3)12(29.3) 29(70.7)

注:与B、C组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2.2三组不良反应比较三组不良反应均表现为皮肤瘙痒、耳痒、恶心、呕吐头晕等,均无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A组发生2例,不良反应率为5.0%,B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率为10.3%,C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率为9.8%,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细菌感染、变态反应或者增殖体炎侵及耳膜、骨膜甚至深及骨质所致。常见致病菌有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球菌、变形杆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等,且多为2种以上致病菌混合感染[4]。临床细菌学研究显示,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厌氧菌与需氧菌检出率相当,故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时进行抗厌氧菌以及抗需氧菌治疗,单独使用全身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常配合滴耳液局部用药治疗[5]。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抑菌性广谱抗生素,既往多采用0.25%的氯霉素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对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杀菌作用,但对于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等仅具有抑菌作用,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对氯霉素耐药,故对部分患者疗效并不满意[4]。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广谱抗菌素,对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等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对于厌氧菌的抗菌活性较差,疗效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洛美沙星是一种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广谱、强效抗菌作用,对格兰阳性球菌以及阴性杆菌均具有强效抗菌作用,尤其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具有高度敏感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葡萄球菌属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6]。同时,洛美沙星滴耳液具有较好的渗透性以及稳定性,经耳部直接给药后能够广泛分布于组织中,半衰期较长,滴耳后1h内即可达到中耳黏膜血药浓度高峰,24h仍有效,作用时间持久有效。由于洛美沙星向血清中的转移极低,故全身副作用较少。应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滴耳后,对于患者的耳蜗组织形态以及功能均无损伤,无中耳黏膜以及鼓膜局部刺激作用,仅少数患者在用药后可出现轻微耳痒或耳痛症状,并不影响继续治疗[4-6]。

综上所述,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海兴.头孢唑林钠联合微波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4,(4):91-91,93.

[2]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39.

[3]裴壮敏.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11):11-12.

[4]王江.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47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23):2363-2364.

[5] 彭亚,李湘胜,李琴,等.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105-106.

[6] 李建华.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J].現代预防医学,2010,37(13):2547-2548.

洛美沙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3年4月入住本院的98例女性尿路感染患者,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征表现 (尿频、尿急、尿痛) , 年龄20~55 (39.4±2.6) 岁, 已婚76例, 未婚22例, 均为首次就诊, 均符合尿道感染诊断。治疗前病程4~30 (14.01±2.98) d。其中急性者54例, 慢性者44例, 单纯性72例, 复杂性26例;49例感染发生于下尿路, 其余患者发生于上尿路。患者均配合此次研究, 并未服用任何抗菌药, 无药物过敏史, 各器官功能正常。按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 组间尿道感染病程、类型等均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口服诺氟沙星胶囊 (生产于汕头金石制药总厂) , 1. 2g/次, 1次/d。

1.2.2 试验组

患者口服洛美沙星片 (生产于浙江亚峰药厂) , 200mg/次, 1次/d。以上药物均服用14d, 对于单纯性尿路感染服用7d, 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他药物。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复查, 进行尿菌检查, 尿菌转阳代表尿道感染复发。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疗效进行评定[2]: (1) 痊愈:患者膀胱刺激征等临床表现消失, 尿、血常规正常, 尿菌检查为阴性; (2) 有效:患者膀胱刺激征等临床表现改善, 尿、血常规以及尿菌检查结果均好转; (3) 无效: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 检查结果未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后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痊愈36例 (73.5%) , 总有效率为93.9% (46/49) ;对照组痊愈27例 (55.1%) , 总有效率为85.7% (42/49) , 前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用药后细菌清除率和复发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为75.5% (37/49)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2% (29/49) ;试验组尿菌感染复发率为8.2% (4/49)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 (8/49) ,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用药后副作用比较

两组间均未发生严重副反应, 均经对症治疗缓解。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2% (4/49) 和10.2% (5/49) , 差异不显著, P>0.05。

3 讨论

尿路感染 (UTI) 为女性患者高发病, 常伴有白带异常和典型的刺激征表现, 患者甚至每年发病一次, 明显降低生活质量。临床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UTI, 但是随着使用量的增加, 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也增加, 敏感性降低, 影响临床效果, 尤其远期治疗效果较差, 复发可能性较高。

诺氟沙星和洛美沙星属于同类抗菌药物, 为第三代喹诺酮类, 抗菌基本原理相同, 主要通过抑制病原菌DNA复制过程, 干扰转化酶, 从而杀死病原菌, 抑制病原菌繁殖生长。两种药物均可口服, 简便易行, 并不会产生明显的治疗副作用, 对尿路感染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两者仍有不同, 诺氟沙星药力作用效果不及洛美沙星, 治疗单纯尿路感染效果较好, 且仅对革兰阳性菌治疗效果较好[3]。洛美沙星不仅具有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而且具有自身属性。洛美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同时消弱光毒性, 安全性较其他喹诺酮类药高, 而且其不容易发生耐药性, 作用时间持久, 降低复发可能性。同时这种药物性能稳定, 药效发挥速度快, 易吸收, 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也不会对中枢神经造成影响[4,5]。本文经过详细的研究分析, 汇总各项数据如下:试验组痊愈36例 (73.5%) , 总有效率为93.9% (46/49) ;对照组痊愈27例 (55.1%) , 总有效率为85.7% (42/49) , 前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P<0.05;试验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为75.5% (37/49)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2% (29/49) ;试验组尿菌感染复发率为8.2% (4/49)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 (8/49) ,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2% (4/49) 和10.2% (5/49) , 差异不显著, P>0.05。诸多优点决定洛美沙星比诺氟沙星更适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可取之处较多。但也有学者认为, 由于洛美沙星多经过肾脏代谢从尿中以原型排出体外, 虽然不良反应小, 但是对于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使用[6]。

综上所述, 诺氟沙星和洛美沙星均是治疗尿路感染的理想药物, 但是相比之下洛美沙星更是一种值得采取的药物,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燕萍, 白海燕.热淋清片联合诺氟沙星片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 2013, 16 (4) :580-582.

[2]季掌权.单剂量洛美沙星治疗尿路感染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5) :228.

[3]Marjolein L, Jako SB, Judith MZ, et al.Guidelines on un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are difficult to follow:perceived barriers and suggested interventions[J].BMC Fam Pract, 2010, 11 (1) :51-57.

[4]王锐, 易琼.口服诺氟沙星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女性尿路感染38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0, 23 (11) :56-58.

[5]胡秀芬, 宋志香.尿道感染致脓毒症的病原菌及耐药分析[J].中国全科医师, 2007, l0 (12) :120.

洛美沙星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入选2005年2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我医院的CAP住院患者107例进行研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治疗组(洛美沙星)54例;B组为对照组(头孢呋辛组)53例。

(2)CAP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8年制定的CAP诊断和治疗指南[2]。入选标准为:①符合CAP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或<65岁,男女不限;③同意参加治疗研究。

1.2 临床治疗方法

①A组给予洛美沙星0.2g,日2次静点,治疗14d。②B组给予头孢呋辛2.0静脉滴注,2次/d静脉滴注,治疗14d。

1.3 疗效评价

①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恢复至正常或发病前状态,致病菌清除。

②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但未恢复到基础水平。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细菌学检查中有一项,且只有一项未恢复,无需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③好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细菌学检查好转,但需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④无效给药后72h病情无好转或好转倾向,或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Ridi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有效率分别为94.4%和88.7%,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细菌学疗效

2.3 不良反应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恶心、呕吐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洛美沙星组可至血糖异常;A组治疗后1例血糖高于正常水平,2例血糖低于正常水平,停药后都可恢复正常。

3 讨论

洛美沙星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高效、安全的特点。本组病例有效率达8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洛美沙星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的断裂与再连接的功能,从而抑制DNA的合成,使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因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不仅对革兰阳性菌,对革兰阴性菌更为有效[3]。洛美沙星经体内吸收后广泛分布于身体各组织,进入肺组织和痰液中较多,痰液浓度是血药浓度的90%,故对肺感染疗效显著

本研究应用洛美沙星治疗CAP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57.4%和94.4%,疗效显著,与国内、文献报道结果相近。对照组有效率为88.7%,有显著性差异,通过以上数据比较说明洛美沙星在获得性肺炎治疗上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赵淑敏.社区获得性肺炎抗生素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5,1(33):1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199.

洛美沙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4~9月收治173例眼部细菌性感染患者, 男97例, 女76例;年龄6~54 (46.3±2.8) 岁;其中角膜炎103例, 结膜炎70例;分试验组88例和对照组85例, 两组在年龄和病情上对比,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结膜炎患者在临床上都出现不同程度眼睑红肿, 眼部分泌物增多, 且眼部有异物感及磨痛, 分泌物呈粘液且脓性;结膜充血和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角膜炎患者出现眼痛、异物感、眼红、畏光、流泪等;患者眼球出现睫状充血, 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

1.3 方法

试验组:使用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滴于患者的眼结膜囊内, 4次/d, 1滴/次, 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对使用次数进行调整, 在滴药之后, 患者要保持闭眼5min。对照组: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于患者的眼结膜囊内, 4次/d, 1滴/次, 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对使用次数进行调整, 在滴药之后, 患者要保持闭眼5min。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4d, 治疗之后需要给患者进行复诊, 另外还要做细菌培养。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体征恢复到正常, 进行细菌培养, 发现涂片100.0%转阴。显效: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好转, 进行细菌培养, 发现涂片80%以上转阴。进步: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好转, 涂片50.0%以上转阴。无效: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改善或加重, 涂片转阴在20%以下。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3]。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试验组痊愈78例 (88.6%) 、显效5例 (5.7%) 、进步3例 (3.4%) 、无效2例 (2.3%) ;治疗有效率为97.7%。对照组痊愈65例 (76.5%) 、显效6例 (7.1%) 、进步2例 (2.4%) 、无效12例 (14.0%) , 治疗有效率为86.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附表。

2.2 细菌学检查

对患者在治疗之前进行细菌培养, 主要的菌种有: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试验组的细菌转阴率为100.0%, 对照组的细菌转阴率为90.2%;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的抗菌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的DNA螺旋酶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进而抑制细菌的DNA半保留复制和合成, 对人的细胞不会产生影响, 抗菌谱相比第1和第2代喹诺酮类来说, 要明显扩大, 抗菌活性也明显增强。经过研究发现, 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具有非常好的抗菌效果和较好的眼内穿透效果, 并且其生物利用度较高。另外凝胶剂还能够增强药物在结膜囊内的停留时间, 进而减少滴眼的次数, 方便、可靠、效果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摘要:探讨和分析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对眼部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治疗的效果。173例眼部细菌性感染患者分组为试验组88例和对照组85例, 试验组使用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治疗;对照组使用氧氟沙星眼膏点眼治疗。试验组痊愈78例 (88.6%) 、显效5例 (5.7%) 、进步3例 (3.4%) 、无效2例 (2.3%) , 治疗有效率为97.7%。对照组痊愈65例 (76.5%) 、显效6例 (7.1%) 、进步2例 (2.4%) 、无效12例 (14.0%) , 治疗有效率为86.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细菌性眼部感染疾病采用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洛美沙星,眼部细菌性感染,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曹文丽, 于永丽, 徐淑坤, 等.洛美沙星的铕离子荧光探针时间分辨荧光法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 2010, 32 (2) :147-151.

[2]唐华, 夏仪辉, 席美凤, 等.国内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药物的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21 (16) :149-152.

洛美沙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门诊86例ASO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43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20例;年龄12~72岁, 平均年龄 (38.16±11.52) 岁;病程2~15 d, 平均病程 (5.32±3.74) d。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9例;年龄14~69岁, 平均年龄 (38.43±10.67) 岁;病程2~13 d, 平均病程 (5.18±2.64) 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1) 符合《实用耳鼻咽喉科学》[1]中ASOM的诊断标准; (2) 急性初期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充血, 呈深红色;随病情进展可见耳内流脓、耳膜穿孔; (3) 认知功能正常; (4) 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间歇性流脓或者长期流脓者; (2) 乳突X线呈阳性表现, 存在骨质破坏者; (3) 合并面部皮肤传染病者; (4) 具有精神疾病病史者; (5) 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及青霉素过敏者。

1.3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行尿常规、血常规检查, 然后再进行患耳局部治疗及全身抗炎治疗。全身抗炎治疗:将800 U青霉素加入500 ml氯化钠注射液 (0.9%) 中, 静脉滴注, 1次/d。对照组应用氧氟沙星滴耳液 (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50246) , 2次/d, 6~10滴/次, 滴耳。观察组应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 (黑龙江天龙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7527) , 2次/d, 6~10滴/次, 滴耳。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临床治疗。滴耳前, 应采用双氧水 (3%) 洗耳, 以除去耳内污秽物及脓液;滴耳后, 耳浴10 min。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治疗2个疗程后,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情况、细菌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干耳, 炎症消退, 听力好转;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鼓室潮红, 耳内未见分泌物;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但是耳内仍有分泌物;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细菌转阴率。治疗前后均对患耳进行病原菌检测, 统计细菌转阴率。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22例, 显效12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3例, 显效12例, 有效10例, 无效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 (41/43) , 高于对照组的81.40% (35/43) (χ2=4.074, P=0.044<0.05) 。

2.2两组细菌转阴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细菌学检查均呈阳性。治疗后, 观察组40例 (93.02%) 转为阴性;对照组33例 (76.74%) 转为阴性;观察组细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 (χ2=4.440, P=0.035<0.05) 。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均未见尿常规、血常规异常, 观察组恶心1例、耳痒1例、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 (3/43) ;对照组恶心2例、耳刺痛1例、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 (4/4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6, P=0.693>0.05) 。

3讨论

增殖体炎、变态反应、细菌感染侵及患者耳膜、鼓室等是ASOM的主要致病原因, 其中, 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本研究中患者的致病原因均为细菌感染。该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变形杆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且多为两种以上致病菌混合感染。ASOM的细菌学调查显示, 该病致病菌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检出率相当[3]。因此, 在ASOM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同时进行抗需氧菌及抗厌氧菌治疗。

氧氟沙星属喹诺酮类抗生素, 该药对肠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需氧型革兰阴性菌均具有较好杀灭作用, 然而, 它对厌氧菌杀灭作用较差, 因此, 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洛美沙星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 该药具有广谱抗菌、半衰期长、吸收稳定、组织分布广等优点, 对需氧菌及厌氧菌均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综上所述, 应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ASOM相比氧氟沙星滴耳液的细菌转阴率更高、临床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39.

[2]蒋学范, 浦立, 苏立众, 等.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 (2) :352-354.

洛美沙星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耳鼻喉科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37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9例, 其中年龄<20岁109例, 20~60岁51例, >60岁29例;对照组148例, 年龄>20岁73例, 20~60岁64例, >60岁11例。2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彻底清除分泌物后, 治疗组给予白冰连滴耳液治疗, 3~5滴/次, 每天3次, 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 3~5滴/次, 每天3次, 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判标准[1]

治愈:耳流脓停止, 耳内完全干燥, 小的鼓膜穿孔自愈;好转:耳流脓基本停止, 鼓室内潮湿;无效:耳部仍流脓。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7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组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 中位随访时间37.5个月。治疗组治愈患者复发14例, 对照组治愈患者复发17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所致。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及链球菌等。临床多采用连续大量的输入抗生素或服用磺胺类药物, 并配合激素应用, 3类药物用于全身治疗, 可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市场流通的滴耳液大多价格昂贵, 普通患者难于承受。我院自行研制的白冰连滴耳液主要成分为黄连、冰片、明矾等, 原材料充足, 用药经济, 价格低廉, 配置方便, 疗效显著, 防止和治疗并发症, 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表达下一篇:卵巢发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