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

2024-11-29

贵州教育(精选12篇)

贵州教育 篇1

一、教育投资概述

教育投资是指投入教育领域中的最终通过货币表现的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各种投入及消耗的总和。教育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可替代。一个国家的教育投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贵州省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一) 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分析

如前面所述, 教育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用于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全部费用之总和。具体来说, 教育投资总量由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投资和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投资投入两部分组成。我们以贵州省1991~2011年贵州省的数据为研究对象, 发现, 自1991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 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不断增加, 2011年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比1991年增加29.10倍, 这个增长率是相当大的。国际上通常以教育投资占G D P的比重和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作为教育投资规模、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例的衡量指标。近二十年来, 贵州省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1年同1991相比,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分别增长了19.27倍和42.11倍。可知教育投资的绝对量有明显的增长。同时, 由以上数据数据我们也可以得出, 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1991年到2011年, 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不断在增加,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国家的财政支出也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教育投资占G D 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除了个别年份也是处于不断增长中的。

(二) 贵州省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投资绝对量不足。

尽管贵州省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在近几十年来是一直在不断增加的, 但是与全国的教育投资总量相比, 其所占比例还是很小一部分。以2010年为例, 2010年贵州省教育投资为292.06亿元, 全国的教育投资总量为13490亿元, 贵州省教育投资仅占全国教育投资总量的2.17%。

2. 贵州省教育投资相对量不足。

以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例进行分析, 虽然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近年来是一直不断增长的, 但是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的确是先增后减的趋势, 由增变减的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 该年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最大值27.1%, 之后便逐年减少。到2011年, 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8%, 而北京市这一比重为43.6%, 二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 对贵州省教育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育投资不足。

贵州省是我国经济较落后的省份之一, 有限的财力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略显拮据,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各方面资金需求量较大, 供应难免不足。教育投资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一部分, 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投资不足的现象, 以至于造成教学条件差、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教师待遇及工资方面难以提高等问题。

2. 政府投资主渠道不到位。

教育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国家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地位要发生改变, 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仍然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在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体制还未完全建设成功的现阶段, 政府必须承担起教育所需资金的绝大部分, 并且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教育领域。

3. 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贵州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 居民生活刚刚能够解决温饱甚至还不能解决温饱, 没有更多的精力跟财力关注子女的教育,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很难使社会成员对教育进行投资, 教育投资不足, 教育事业就发展缓慢, 教育效果就不显著, 人们对教育就更不重视, 如此恶性循环。

三、政策建议

针对前文贵州省教育投资现状的分析, 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继续加大教育投资

由前面的分析可得, 贵州省教育投资的力度明显不足, 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制约贵州省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教育投资总量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情况下, 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育决策部门要从全局考虑, 从长远考虑,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是一定量的教育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大教育投资的绝对量需要“开源”:一是适时开征教育税, 保证教育投资有固定的来源。二是建设教育投资多元化体制。鼓励、引导企业、团体、个人投资教育, 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 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三是考虑发行教育公债, 以保证财政对教育的稳定支持。

(二) 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要从贵州省现阶段的具体省情及贵州省现价段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考虑。基础教育作为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分教育, 应该重点对待。尤其是在贵州省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政策仍不能很好实施的情况下, 就更应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投入基础教育, 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完成基础教育。

(三)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

在贵州省整体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情况下, 农村教育又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 具体表现为升学率低、教学设施配备落后、师资水平较差。农村地区作为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是最需要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地区。农村地区及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贵州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教育投资是用于教育事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本文对贵州省教育投资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投资,财政支出,GDP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2]储中志.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实证分析.

[3]王立军.中国教育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硕士, 2006.

[4]郭迷.宋涛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6) .

[5]樊文汉.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 (5) .

[6]赵妍, 陈刚.赵婕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16) .

[7]沈百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05) .

[8]刘旦.我国教育投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统计教育, 2009, (2) .

[9]贵州六十年.

贵州教育 篇2

————关于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之践行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 遵义市第十五中学 徐龙松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土地上,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就要捧着一颗心来,坚决践行“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需鞠躬以尽瘁。

当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当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时,我们就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那份沉重,我们领悟到了什么是“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

这一精神告诉我们:

要有远离浮躁、修养踏实的精神。在物欲化气息越来越浓烈的今天,为了金钱,有人丢失了信仰,有人失去了信心,有人不思进取,有人自甘堕落。当前,教师待遇正在不断改善,我们应该远离浮躁与喧嚣,应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努力去营造安宁的精神家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根据现实环境去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去确立合适的发展目标。人一之、我十之,客观条件不如人,我们可以付出十倍的努力。

要有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要拿出我们新区人“干字当头、快字为先、拼字求胜“的精气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目标,努力去实现,千方百计加快教育发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要有开放自信,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事业要发展,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夜郎自大,不能一成不变。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转变育人方法。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自信而不自傲,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善于改变旧模式,善于创造新方法。我们既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一定要有奉献精神,一定要有牺牲精神,一定要有服务精神,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舍人为己。

要有爱岗敬业、激扬奋斗的精神。面对贵州教育落后的现状,作为一名贵州教师,就要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以顽强的奋斗精神,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努力改变这一切。尽管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知道:任重而道远——“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因此,我们大声宣誓:“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美好未来,我愿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

宣誓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种坚强的、持久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对誓言的践行,是一个与生命同行的历程,需要一辈子尽心竭力地为之奋斗,没有坚强的决心和持久的毅力是不行的。

宣誓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种政治上的庄严承诺,意味着一种义无返顾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意味着它来自内心意识的一种坚定性。意味着一诺千金,需要用一生的鞠躬尽瘁去兑现诺言。

在宣誓的瞬间,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教师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的心灵感知到了神圣,承受起了震撼。在今后的教书育人中,我们将不断反思自己,警示自己,努力把誓词化为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奋力前行。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投入了您的怀抱,就把一生交给了您;举起了我的右手,就是一个崭新的自己。”当我们举起紧握的拳头,读出庄严的誓词,我们感觉到了有一种力量为自己所敬畏,它使我们的内心产生山一样的沉重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当我们宣读这份沉甸甸的《贵州教师誓词》时,也把我们的全部心身,献给我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决心这样去兑现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针对如何具体践行“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首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事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教人民满意的书,当人民满意的教师,这是党的教育事业对我们的要求。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我们而言,使命神圣,责任沉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是附庸风雅空喊口号,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不仅要安于清贫、耐得住寂寞,更要有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在思想上做学生的导航人;在生活上做学生的贴心人;在成才上做学生的铺路人。党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践行“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我们首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使命,以身作则、辛勤工作,为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奋斗!

其次,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就要有一桶水。”而在当今,仅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有一股源,一股源源不断的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补充新知识,我们才能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给自己充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通过贵州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及其它培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知识;我们可以向学校里的同事、领导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台、报纸学习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知识;我们可以向生活中的朋友、长辈学 习人际交往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有这种终生学习的意识,并不断付诸实践,就会更好地践行“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

最后,要抓住国发2号文件在贵州教育方面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新蒲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在教育方面的发展机遇,努力改变我们教育现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意味着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自己所负责的年级和所任的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在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要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他们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追求课堂教学效率。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意味着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真爱,爱得深,爱得严。去关心他们,疼爱他们。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他们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用我们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他们 的心田。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意味着要在各方面给学生做好榜样。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为人师表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

我们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我们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我们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我们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所以我们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好身先士卒的垂范。

综上所述,“十年树树,百年树人。”绝非一朝一夕,要改变我们贵州教育落后的现状,我们任重而道远;“扎根三尺讲台,用心付出一生。”要改变我们贵州教育落后的现状,需献出全部的心力,我们会鞠躬以尽瘁。

论严修整饬贵州教育的举措 篇3

关键词:严修 整饬贵州教育 举措 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3-107-112

严修(1860~1929),字范孙,天津人。其先辈是浙江慈溪人,祖业盐商。严修17岁考中举人,癸未考中(1883)进士,1886年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894~1897)出任贵州学政,督学勤勉,变革书院旧法,提倡中西学并举,开启黔省晚清读书新风,享有“贵州二百年无此文宗”的赞喻。本文以《蟫香馆使黔日记》为主,结合《严修年谱》,对严修出任贵州学政期间整顿教育的措施作一次梳理,以求教方家。

1894年7月25日爆发中日甲午战争。8月31日严修奉视学贵州之命:“……今特命尔前往贵州提督各府州县学政,尔当端轨仪,崇经术,勤劝课,严坊刻,振维新之典,革积衰之弊,毋尚华而遗实,毋避怨以市恩,俾士有真才,因收实用。贵州人文所萃,尤宜加意锐新,多方鼓舞,以称朝廷培植人才至意。所羽属道府州县及提调等官,凡关系学政者,听尔据实考核。其礼部题准申饬事宜,当着实举行。向有传谬严禁考试情弊,尔当恪章遵依。……尔受兹委任,务严绝情面,一秉虚公,振拔孤寒,澄汰污贱,教士有程,取文有法,俾士风丕变,时维尔功,如或蹈常袭故,违命旷职,亦惟尔罚。尔其慎之。故敕。”这里要求严修做三个方面,一是严格劝课,革除教育弊端,培养贵州人才;二是秉公执法,严格考核贵州各府州县学官,按礼部要求严格督促贵州考试;三是扭转贵州士风,处理好与督抚二司之间关系。那么严修到贵州后,采取哪些措施整顿贵州教育?

10月14日严修启程赴黔,于12月13日进入贵州境内,22日到省城南关内公馆,23日与抚帅德寿、前学使叶肖韩等会晤。到署先行拜门礼,并与叶使长谈,定于25日接印。严修尊师重道,这是整顿教育的基本思想。29日亲自拜见贵阳正本书院院长徐步銮、贵山书院院长邓希濂、学古书院院长熊露陔。当时经学以遵义为盛,宋学以贵阳为盛。严修汉学与宋学皆习,后来他的观风、劝学两篇文告源于此。严修请教赵尔巽(次珊)有关贵州教育的情况,知道贵州人民最苦,士人甚杂,岁进千余人,改革贵州教育的方针长期阙如。“欲清其源,当自任缺勿滥始”,表达了严修欲革新贵州教育的决心。

一、革新科考试题

严修明白自己的职责,在于掌一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任期三年,第一年举行岁试,第二年举行科试。

改革观风卷。1895年1月6日,严修发出《观风告示》,指出此前观风卷的弊病,“教官既视为具文,士夫更嫌其赘设。往往迟至按临,敷衍数卷”。考虑到士子可能厌恶帖括文章,严修作出改革,“展约限期,更定题式”,考试生员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策论,包括辨志、明师、评文和匡时;二是杂著题目,即《朱子近思录》书后、恭拟《钦定四库全书叙目》。考试童生的题目,一是诗题,赋得诸君何以答升平;赋题,《昭明文选》赋。领题之后,限定三个月卷,要求“词必己出,无相倩交”,若发现答卷前后非一人所作,“定即究诘不贷”。年谱47页。严修首先将读书致用提到首位。在他看来,国家积贫积弱,正是急需用人才之际,培育生员经世致用之术,掌握富国强军之策,以救国救民。

发出《劝学文告》。严修阐明奉使来黔的目的,在于“欲得朴雅之才”,不愿浮华之士。其办法是“校其文艺以觇其所造,察其气质以验其所养,面课其言论以测其浅深,密访其行谊以核其真伪”。各种不同的试题,不可能出现相同的答语;读书学习不达十年,不可能立即应答试题。对于浮薄傲戾者,“黜之以儆效尤”,鼓励敦实纯实者。提出劝学内容,劝经书成诵,五经是国学的基础,能全诵五经的生员必录,不能诵一经的,文虽佳亦不录取。强调五经的重要性。读宋儒书,目的是要求诸生重视实践,并且告诉诸生,凡是论述题目,都出处《钦定性理精义》、《朱子小学》和《近思录》。读《史记》、《汉书》和《文选》,指出生员和童生的诗赋题目,皆出自这三本书。劝行日记,指出日记是读书札记的关键,是著作的前提。严修的这篇文告,可谓简明书目,为诸生指明了读书方向;也是考试的参考书目。

岁考和科考的试题逐渐向匡时救国方面发展。按照清制,岁考和科考以四书文、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一段等为出题目范围。比如:1895年二月七日在安顺,考试题有“十五岁以下默经”;武生默写《武经》;试题诗《赋得网罗旧闻》;四书五经题目“述而不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曰:鱼我所欲也全章”、“夫子循循善诱人”等就是按照规定出的题目。这说明严修忠于清代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作为一名学政大臣的起码要求。1895年2月20日的日记“合肥(李鸿章)廿一赴都”,严修虽在贵州,但对中日战争的战局仍十分关注。在以后的试题中,逐渐增加经世的题目。军事方面,有“问自唐至明兵制得失”,时务方面有“学者不可不通世务论”、“论洋务”、“戒吸食洋药说”,强国方面有“论东西各国强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自强策”、“问:历代农政”、“商君论”、“中国之人以亿计赋”,变革方面有“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论”。还有结合时人著作的题目,如铜仁府考优题“跋尊经书院记”,“广輶轩语”、“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论士子好讼之弊”、“魏默深经世文编书后”、“胡文忠论清贵州插花境事宜书后”、“輶轩语跋”、“同治中兴名臣赞”。

另有算学题,如“勾七十二尺,弦和较五十四尺,求勾股弦”、“战兵六千,守兵九千,月饷三万一千五百两,战兵八千,守兵七千,月薪三万四千五百两,问战、守兵每名月各若干”、“今有数目乘之三,而一以减二十则余八。问原数几何”、“良田五十亩,瘠田八十亩,岁收粟一百四十石。良田八十亩,瘠田五十亩岁收粟百八十五石。问二色田每亩岁收粟各若干”等等。

严修认为,中学的核心在理,西学的核心在算,于是在考试中增加了算学一科。通过考试所选拔的人才,不仅要精通经史,还应当通晓时务,熟悉洋务,能济世经邦。这体现了严修全方位的人才观和“教育救国”宗旨。严修在试题方面所作的革新意义重大。

二、革除考试流弊

明清两代,朝廷在贵州推行选贡员,乡试、会试不限名额。邻近省份生员窜入贵州考试,形成“冒籍”现象。两朝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清查,基本保证贵州士子不受影响。如乾隆时期贵州学政陈筌提议建立生员履历档案等,这些措施有利于考试公平。但贵州科举考试积习仍多,有“通关节”、“倩枪”、“顶替”、请谒勒索、贿赂等现象,考试风气不正。还有枪棚、冒棚、财棚、镖棚。冒棚冒充幕友、书吏家丁诈骗钱财。镖棚则是这几棚的保护伞,“为三棚之护符,有祸则挺身急难者也。棚者指其总会处所而言”。以及带石子、买座子等。前者指府试倩人入场,院试本童乃到;后者指“枪手探知某童不到,买其名以入,为场中放枪计”。考试流弊较多。

严修用什么策略治理这种弊端呢?本着奖惩严明、恩威并施和重视引导的思想,在莅任之初,严修即颁发告示,勖以敦品励学,讲求实用;要求各府县学举荐优行生员,量予提升等第,以示鼓励;对其中的低劣者,即由各学申报,批准革除。严修还勤加劝导,对于气质未化者,先诱之以读书;勉励基础扎实的生员、童生学以致用,以期成才。严修深感“科法之弊,人才之衰,至今斯极。若使一无变通,似于作育之道,亦有未尽”,大胆地设法革除考试恶习。

一是严格要求跟随督考的人员。“申诫承差,勿递夹带;申诫皂班,勿卖放;申诫稿房亲供,勿加平”。严修首先严格要求身边人员以及所有考务人员,杜绝一切陋习。

二是打击窜号。对于考试时乱窜号的考生,将其逐出考场。

“点名时两号忽大哗,询之,则有一人乱号,由西而窜入东号也。呼之至,丁名泽昭,瓮安人也,乃逐之出,旋悔之矣。”清代规定,在考试过程中,考生不可以移席、换卷、丢纸、传递、说话、顾盼、吟诗等,一经发现就严加追究。

三是严厉打击枪手(替考者)。这是最严重的流弊。查出枪手,立即交给提调处理。提调全称叫提调官,由各府的知府或直隶州厅的知州、同知构成,负责办理有关考试的一切事务。严修动员考生、廪保和参加考试的人员大胆揭发、扭送枪手和揭发一切违纪行为;对于大胆揭发枪手的考生,查实后进行奖励现金或提升等第。“发赏格牌:扭送枪手、枪架及招摇撞骗者,皆赏银十两,文生则提一等。廪保攻出枪替亦提一等。童生攻出枪替奖银五两并准先作佾生。应得奖银者届时牌示日期,不出三日当堂给领。”此举措,弘扬了正气,鼓励了考生,收到实效。如冒名替考的童生被其他童生入而扭禀,“乃交提审讯,扭禀者名杨开第,古州童也”;“巡捕白:枪手供系龙吉祥,湖南人。本童石大用已逸”;府学李登瀛雇枪入场,廪保龚绍先攻出;有顶替黄培元之名入场者,被廪保扭禀;黔西廪保张义珍、胡光瑃攻出枪手陈各辅;有时一天查获枪手二名。

1895年8月12严修上《奏报上游岁试事竣》折,谈到贵州“考试之弊,莫大于枪替”,认为贵州承平既久,文教渐开,有志之士,颇知向学,这是他整饬所收到的初步效果;但因地处边瘠,士子大多偷安,出现弊端在所不免。这种弊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继续整顿。

严修很有经验,详查枪手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认为凡自称昨夕到晚的,都是由廪保为其掩饰。如查吴文熊,“令其细认,解其冠,抚其头,谛审良久,犹日是也。已而吐实,又顷之,本童至,自称昨夕到晚,求赏补名,盖欲掩其顾枪之罪”。将枪手和本童并交提调处理,“其派保同众客诘免议。”严修责成提调严审枪手、枪架,既,又捕其同党以及考生本人;查实后革除廪保,铲除后患。如云南朱姓在童考中冒府学毛锦洲名,黄志镛等攻出,施秉文童邓嘉全攻出枪手田荣顶镇远县龙锦云;把枪架车二辆枷号于棚下;讯问廪保知情与否。

严修重视及时奖励攻出枪手的考生,革除廪保。“绥阳文童刘仁霖攻出枪手一名,冒李光昌之名入。……傍午奖刘仕霖五两,当堂给领,再三逊谢,乃拜而受。”将刘仕霖准先作佾生;奖励攻出枪手吴永鑫的李祖懋、熊光镜二人。“盖戳时西月二号瓮安童生宋光煊喊攻西宿六号之伍思仁非本名……认保刘湘士斥革。……西月二号之童生准作佾生,以示鼓励。”对于攻枪之廪生黄志镛,在发榜后提长等第,其余人共奖十金。受奖励的生徒不敢领奖,这说明当时流弊的顽固。“攻枪之奖金十金,昨已当堂交宋绍锡矣,本日点名熊广文持原银固称,该生等不敢领,而提调别以银一封言府署代备,遂听之。”

四是严禁夹带。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考前宣传教育,通常牌示“童生不得怀挟”,或“发禁止怀挟牌”。严修临时改变出题范围,如改四书题为经题目,以防夹带。这说明要纠正考风,必须有有应急措施。严修这种办法值得借鉴。

五是详细核查笔迹。严修和他的同官们采取认真核对考生笔迹以杜绝枪替,如张五的试卷,正场文极佳拟首选,复试时,笔迹不符,府考与正场卷亦不符文理,对于该考生,严修决定不予录取。“乃摈之,相与院惜者久之。”对准备首选的车致陆,“本日点名不到,廪保以出场即病对”,核对其连续三场试卷,发现文理不通,面试时文理亦不通,严修判定作为两人所为,于是摈弃该卷。严修感叹,“微荣弟之细心,吾或不察也”,险些误判。另外,褫革雷同试卷的考生,并发戒饬牌。核查试卷笔迹是否相符合至今仍有价值。

六是严厉打击贿赂、勒索。“府属有于卷中粘写贿买等语者,延提调入,令传讯之。”“武童陈云熊廪保聂德彰勒索,扣留竹本,未得覆。聂科考二等,发落时勒令取竹本来,午后,令陈补卷。”

七是重视复试,杜绝舞弊。这是重要的环节。为了杜绝武举考试请人代射箭的流弊,严修认真核对报名册,详细记录考试成绩。重名的武童,容易形成冒名现象,严修重视复试,核查初试与复试成绩是否相符。如黄德煜、黄德煃案,二人实系一人,初试由黄德荣完成十一弓,复试时黄德煜却不能开十一弓,成绩不符。严修严惩该案,“革之不足蔽咎也,各枷号三月复牌示以莫让元易其名,廪保发学戒饬。”对于复试文理不合、笔迹不符的考生,一律不取。“县属西张伍一卷,正场文极佳……拟首选矣。本日招覆,笔迹不符,府考与正场卷亦不符文理,乃摈之。”

严修也体恤考生,策略有一定灵活性。比如对于岁考文生生病,允许其补考。“昨日岁考文生,有患病者二人,其一执卷苦求,问所欲,盖恐因不完卷而误科考,又恐另日补考而学中索卷费也。乃属以明日若病好,即随经古覆试者同来,仍用原卷接写,不须另备,乃诺而去。”对于答题目不完全的考生令其补考。严修还奖励幼童背经能手。

严修的措施收到实效,扭转了士风。这是贯彻其选择“朴雅之才”,罢黜“浮华之士”指导方针的结果。按试下游八棚完毕后,1897年3月3日严修上《奏报考试完竣摺》,认为贵州存在替考现象的原因是“惟各属地多插花,籍贯最易溷淆,枪替在所不免。”严修对此严惩不贷,“按临所至,严谕廪保,细心辨认,并示诸童,互相纠查,如能指攻确实,格外奖赏。作奸之徒,闻风敛戢。”各棚均安谧无事。“惟防弊固考政所宜先,而育才尤今日之急务”,“贵州士子,大半工半读心思静细,气质沉潜,于格致之学,极为相近。所惜僻居边峤,风气未开,因循者或坐废居诸,拘墟者又专攻帖括,以云远致,犹病未能”。怎么做?严修认为,“惟有督同各学教官,随时激励,破其固陋之见,启其振奋之机、冀储有用之才,以仰圣人作为之意”。先有防范措施和完善的考试政策,并在考生中作宣传教育,晓之以理,固然重要,但仅能治理考试流弊的标;只有破除专攻帖括之试的陋习,培育中学西学兼通的新型人才以备国家之用,才能从根本上革除考试流弊,由此,革新贵州教育的关键在于标本兼治,严修颇具远见卓识。

三、革新书院课程

1897年,严修在学古书院进行教育改革尝试。他捐赠薪俸购买西学书籍;从全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遴选四十名优秀学生进行分斋教学;拟定《学古书院肄业条约》。该约指出:“诸生宜谨守学规,笃信师法”;诸生宜恪守礼法。“静存动察,躬行力践之实。……院中各办役,或言语不逊,或呼应不灵,诸生则白诸监院,戒之、惩之、甚者遣之。”“绳督虽严,而体恤亦至;课程虽密,崦休憩有期。师为通儒,友并佳士,书城坐拥,舷歌晏如。”传统文化与西学并重,学生务必守学规、师法、礼法,躬行实践,严格作息,注重交友和行为习惯,奠定了书院培养济世之才的基础。

严修在南书院主持督导,促成学生全面学习。当时所开的西学课程仅算学一门,虽单一,但体现了严修重视科学的思想。不通中学则体不立,不兼西学则用不周。贵州根本没有西学师资,从湖南请师亦未到。严修革新课程的目的,在于拯救时弊,正如其《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所说,“以变今为切要,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件,或算学律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险,或工测绘之长”,所有救时之科目统立经济专名,“以别旧时之科举”。严修大胆革新,开启贵州近代教育。

四、创设官书局

有感于贵州学子文风有所上进,但见闻太陋,志趣不广,没书可读;贵州地处边远,运书困难,1896年10月严修拟定《谨议设立官书局章程》,按照广西的方法,把经史子集中最重要的,各印十部,作为翻刻底本。严修提出五条:书局归资善堂;酌筹经费,每年约三四千金;司事人不必多;考虑书籍销路;书价从廉。此章程力求做到:用款少,购书多,流通各府州县,以扩大士子眼界,减价出售,体贴寒士。为了敦促各府州县学课士读书,严修还规定,根据弟子读书多寡,作为学官奖励的参考。“惟黔之为地,既僻且贫。惟其僻,故求师难,求书亦难,虽有高材,终不免囿于闻见,受业日夜思培养之方,而才识所拘,未能得其要领。又近日当务之急,若学堂、艺院、书楼、译馆诸盛举,朝廷已俞允行;虽在夙夜焦思,私心不能无郁郁者也。”严修一心为着振兴贵州教育,但贫瘠和地处边陲的现实,阻碍了严修施展抱负。

严修采纳谭芝云的建议,“运各省局本如天津例,由海入江,道常德”,省外的书籍从常德从水路运至镇远,再用马驮至贵阳,仿天津例,设立官书局。要求学生购读《时务报》,“改通饬各学劝谕诸生购阅《时务报》”,“《时务报》以书局作代派处”,书局成为宣传时事的机构。

官书局刻有当时宣传西学的书籍,如《西学书目表》、《提要总序》;数学书籍,如《算法须知》、《代数术》《代数启蒙》。“送劭吾《西学书目表》五部,局《书目》五本。”“又新刻《提要总序》样本。……玉峰借去《西学书目表》及《读西学书法》。”以及目录学书籍,“议刷印《书目答问》事。”“所论中华人士,困于帖括,自蔽见闻,及坐困于人,不揣其本等语,尤为切中时弊。能本其意培育人材,不特裨益地方,实可挽回此运。”官书局打开了贵州士人的眼界,有利于培育人才。

五、结语

严修自走马上任,即积极整顿贵州教育,督考岁试和科试,革除考试流弊,创议开设书局,变通书院,创设算学,严格课士,奖掖学生,学业致精,捐薪俸购中西图书,开启了贵州士子读书的风气;急士子之所急,脚踏实地,孤诣苦心为贵州教育尽力;“其学通,其识卓,其力坚,而其心尤是令增感矣”,被严修教泽的士子“从此无论穷达,互相劝善规过,成美救失。有不如约者,近者面数而谏,远者贻书相规。务期前不负古人,后不负来者;上不负国家,下不负生灵。斯为不负学,不负会,不负知己也”,立下报效国家和造福人民之大志。基于整饬贵州教育的实践,离黔之际,严修上《奏请设经济专科折》,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从救国救民的高度率先提出改革科举制度,设经济特科,选拔内政、外交、律算、格致、游历、测绘等人才,“标准一立,趋向自专,庶几百才绝艺,咸入彀中,得一人即得获一人之用”,“今人才凋乏,患伏无形”原因是“科举既未能骤变”;改革科举势在必行,“非有旷世非常之特举,不能奔走乎群才;非有家喻户晓之新章,不能作兴乎士气”,严修催生了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

清代大约九十任贵州学政,但真正转变学风、培育人才、严格督学者仅洪亮吉、程恩泽和严修。如果说洪亮吉开启贵州经史之学,程恩泽提倡朴学和识拔郑珍等奇才,那么严修则推动了贵州教育近代转型。1929年天津《大公报》发表的《悼严修先生》评价其高尚人格:

“就过去人物言之,严氏之持躬处世,殆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而在功利主义横行中国之时,若严氏者,实不失为一鲁殿灵光,足以风示末俗。”

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编纂考述 篇4

一、重视地方社会调查

重视社会调查, 即通过实地采访方式获得更为贴近实际的数据、文献等原始资料, 保证方志教育史料编写的真实性。

如《民国羊场分县访册》 (民国二十五年稿本) 该书系郎岱县岩脚小学校长 (后为郎岱县长) 黄华清调研采访所得, 同年, 由葛咏谷等人采访, 安顺图书馆编纂, 复制《郎岱县访稿》共八分卷, 也系根据社会访谈写成, 其学校志细分为文化、黉宫、学制、书院、学堂。水族史学奠基人潘一志所撰《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 该书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 对民国荔波县的文化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录。该书还对清代荔波县科举的举人进行了细致罗列。如书中对荔波设学时间及布依族、水族中举的情况进行了考证, 极富史学价值[4]507。

值得注意的是, 抗日战争时期, 私立大夏大学及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附设的乡政学院由上海迁至贵州, 这一时期, 出现了几部乡土教材调查报告, 如民国张少微、吴泽霖等撰《民国惠水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 (民国三十六年) , 据张新民先生《贵州地方志举要》一书记载“国民党教育部为编辑各地乡土教材, 特拟定编目草案, 委派吴泽霖、王成祖在贵州择一县试验编辑。吴、王二人以定番为乡政学院实习试验地, 较能代表中国一般县志及汉苗分配状态, 查阅档案书籍亦较方便, 即选为调查对象。调查历时七月, 除普遍调查外, 还对金镇、苗寨马鞍井及夷 (布依族) 寨么雪作了抽样调查。又注意搜集文献, 调阅档案, 翻检志书。参加者吴泽霖、王成祖为主要负责人, 还有陈国均搜集整理材料, 张少微曾主持过一个月的工作, 其余担任实际调查, 整理材料, 绘制图表及钞写校对的, 则为吴泽炎, 杨仲明、陈为干, 覃恩泽、刘叔和等十三人, 并得到地方人士的协助”[5]120。不过该调查报告教育部分极为简略。此外还有吴泽霖撰《民国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 (民国二十八年) , 该调查报告采用了近代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相关社会调查, 其中包含了大量原始文献资料。如该书就记载了定番县在民国二十五年起, 县府有取缔不入学的学龄儿童办法, 其规定如下:“凡应入学而不入学者, 对其家长或保护人予以限期入学之书面劝告, 其不受劝告者得将其姓名榜示警告, 如仍不遵行, 得由区保请县政府以一元以上五元以下之罚缓, 仍须责令入学。”[6]281吴泽霖等学者还对定番县小学生所受教育程度进行了测验。具体以定番城区男小、定番开明小学、贵阳达德小学、贵阳乐群小学为调查学校, 其调查数据较为详尽, 具有相当的价值。此外, 如孔福民编修《民国桐梓县概况》 (民国二十七年) 对桐梓县教育存在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刘国璋编《民国紫云县社会调查》 (民国三十四年) 以社会调查为基础对紫云县各级教育机关、文化团体及文化事业以及社会教育、中等教育均作了详细说明, 具有相当史料价值。

二、保留原始教育文献

民国时期贵州方志教育史料的编纂还呈现另外一个特点, 就是保留了大量明清以来有关教育的原始文献如官员奏折、政府法令等等。如民国赵端远编纂《水城县志草稿》, 此稿为民国十七年 (1928) 赵续纂第二部水城县志书原稿, 其卷帙已不可考, 仅存学校、选举2卷, 藏水城县档案馆。该书保存有光绪二年黎培敬《题请拔学添校疏》。其教育志内容包含义塾、私馆、学校门学校、学堂学校。又如民国《麻江县志》 (民国拓泽忠、周恭寿修, 熊继飞等纂) , 其教育史料编纂保留了不少当时朝臣关于教育方面的奏疏如田雯、王燕所上的奏折等, 极富参考价值。

民国《三合县志略》 (胡翯修纂, 民国二十九年) 包含大量关于晚清至民国学校建置的原始文献, 如贵州提学使柯劭忞有关城区小学校建校的批复、包楚琳撰改建两级学校礼堂记。对各学校建校发展作了简述。陈绍令等修, 李承栋纂《民国黄平县志》 (民国十年) 其教育志部分包含大量晚清及民国政府教育法令文献, 分为书院附义学宾兴, 学校;选举志分为科第附荐辟考试、贡监附毕业。尤为珍贵的是收录了大量晚清民国初期贵州留洋学生名单, 其中收有留日学生名单。

李退谷修、朱勋纂《民国瓮安县志》 (民国四年) , 该志十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其志论述道:“官师之役, 化导是责, 饱食暖衣, 逸居岂得?作学校志第十一。户诵家弦, 教泽所渐, 读书致用, 兴能兴贤, 尤非可缓, 作科员表第十二。”尤为注意的是该志官员教育方面的内容占全书近十分之一的篇幅, 它不仅用文字和图表详叙教育情况, 而且在学校志的开头, 用六页的篇幅阐述了办教育的重大作用, 然后按朝代分别叙述学校设置沿革、规模、学绩等情况[7]51。

周恭寿修, 赵恺、杨恩元纂《民国续遵义府志》 (民国二十五年) 该志教育志部分保存了大量关于教育的奏折, 极具史料价值。李世祚修、犹海龙等纂《民国桐梓县志》 (民国十九年) 其中选举志对各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均有详细说明。解幼莹修, 钟景贤撰《民国开阳县志稿》 (民国二十九年) 对高中以上学校大学生情况有记录, 包括留日学生情况。

卢杰创修, 蒋芷泽等纂《民国兴义县志》 (民国三十七年) 其教育史料部分包括清代学制、考试、试费、科举表、书院、学校等, 其中省国内外留学生一栏表对兴义留学省内外的学子均作了较为详细的统计。此外, 该志书还注意到社会教育, 用专门的篇幅加以论述。方中等修, 龙在深、杨永焘等纂《民国清镇县志稿》其中收录了清镇县大学及专科学校毕业生表。王佐、樊昌绪修, 顾枞纂《民国息烽县志》 (民国二十九年) 其保留有“诸学结业给证男女姓氏表”。阮略纂修《民国剑河县志》 (民国三十四年) 对民国时期剑河县人口教育程度进行了统计, 同时还对地方经费来源及捐率用途进行了说明。

此外, 由刘显世、谷正伦修, 任可澄、杨恩元纂《民国贵州通志》一书对贵州明清以来各地府州所设儒学、学额 (收录《李时华增设县学疏》、《田雯请建学疏》、《王燕请添设学校以弘教化疏》、《贵州巡抚黎培敬疏》、《江西巡抚刘坤一疏》等) 、书院、义学、学堂 (收录了当时晚清设学堂, 派外留学的一些奏疏) 等进行了详细记载, 保留了丰富的原始教育文献, 极富学术价值。

三、编志人员整体水平较高

民国时期, 尽管军阀混战, 安定局面较短, 但贵州各地政府对编纂修志还是较为重视, 各地编志人员的水平还是值得关注的。

杨焜修、涂芳藩纂《民国思县志稿》 (民国八年) , 杨焜曾在民国七年担任思县知事兼此稿纂修经理, 涂芳藩为思县人, 廪生, 思县劝学所长兼志稿总纂。其教育志中《学校》记载较为详细, 主要为前事志。其具体分为学校、书院、义学、学堂。

窦全曾修, 陈矩纂《民国都匀县志稿》 (民国十四年) 教育志部分广征博引, 收录了大量原始教育文献如提学万士和重修都匀儒学记、思南田布政秋请开贤科以宏文教疏、巡抚王燕请添设学校疏、莫与铸贵州建省以来置学记、张翀读书堂记、杨华增修匀阳书院碑记等资料。编纂者陈矩曾随遵义黎庶昌出使日本、整理文案, 为黎主要随员。十七年回国后, 历任四川台州、石泉、三合等县知县, 后任成都知府。陈矩晚年主要从事文化学术研究, 民国八年, 他任民国《贵州通志》分纂。次年受聘主纂《都匀县志》。陈矩在文化学术上造诣深厚, 编有《日本金石书》, 《贵州通志金石志稿》。

民国二十七年, 拓泽忠、周恭寿修, 熊继飞等纂《民国麻江县志》, 拓泽忠曾任麻江县县长, 周恭寿字铭久, 麻江县人, 曾任遵义县县长,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熊继飞, 字凤铎, 麻江县人, 光绪末年留学日本, 曾任贵州省议会议员兼文献征辑馆采访、麻江县县志起草主任。该县志收录了清康熙二十七年贵州巡抚田雯请建州学并定学额八名疏, 三十八年巡抚王燕续奏建州学疏, 收入徐凤喈《三台书院碑记》等重要教育文献。

郭辅相修, 王世鑫等纂《民国八寨县志稿》 (民国二十一年) , 王世鑫曾在十七年 (1928年) 任八寨县教育局长, 集资创建德禄汛、百元寨、卓佐、摆泥四所乡村国民小学。在县长郭辅相大力支持下, 成立“修志局”, 同时, 召集地方贤达人士编修《八寨县志》, 并兼任主编。修志经费不足, 带头捐银三百七十六元。经过四年努力, 《八寨县志稿》纂成, 系统地记载了八寨历史。

朱嗣元修、钱光国等纂《民国施秉县志》 (民国九年稿本) , 编纂者朱嗣元, 曾任施秉、黔西、榕江、锦屏等县县长。他十分重视地方文教事业。任施秉知事时, 以修史续志与文化攸关, 为《施秉县志》筹经费、聘编纂、征文献。志稿终于在民国九年告成。共二卷, 计二十册。不过《施秉县志》教育史料甚少。

综上所述, 民国贵州方志教育史料编纂在重视社会调查、保留原始教育文献及编志人员的选择上都颇具特色, 时至今日, 仍然值得方志编纂者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新民.贵州地方志修纂源流考论[J].贵州民族研究, 2007 (2) .

[2]张新民.民国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探析[J].中国地方志, 2009 (2) .

[3]滕树立.民国时期贵州方志纂修述论[D].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8.

[4]潘一志.民国荔波县志资料稿[M].//黄家服, 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M].巴蜀书社, 2006.

[5]张新民.贵州地方志举要[M].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88.

[6]吴泽霖.民国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M].第25册.巴蜀书社, 2006.

贵州教育 篇5

张家湾镇补作小学:钱 媛近日,我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在学习过程中,使我们深受鼓舞,感受颇深,围绕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现将本人在学习中所获的体会总结于下: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学习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意义深远。通过认真学习本人更加凝心聚力,坚持以贵州教育精神为动力,坚守教师职业道德,以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指导,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首先最让我体会深刻的是《教师誓词》:“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美好未来,我愿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看到了“贵州教师誓词”的时候,心里感慨万千,作为在农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的我,自从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告诉自己,“贵州教师誓词”就是用来要求自己、鞭笞自己。

我是一位教师,更应关心教育的发展。通过学习,使我知道了《贵州教育精神》:“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通过学习,我将把《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等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推动学习活动扎实开展,同时,我要联系工作实际,明确目标,勤奋工作,努力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教师之间彼此相互学习,学习对方热爱教育,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学习对方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开放自信,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学习他们爱生如子、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切实提升师德、师风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和师德水平,更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出色的教师是当前教育迫切的一项任务。作为教师,我一定会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我深感教育的责任重大,我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细致地备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努力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教育事业大发展、大跨越尽一份绵薄之力。

贵州教育 篇6

一是加大调研工作力度。2013年4月,贵州老年大学组成强有力的调研组,深入六盘水市调研,总结有效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形成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供省委领导作决策参考。

二是召开会议研判形势。6月20日召开全省远程老年教育工作推进会,讨论研究,分析判断全省工作面临的形势,对全省远程老年教育工作进行部署。

三是出台文件提供机制保障。为了进一步从省级层面为基层发展远程老年教育提供机制保障,11月20日,贵州省委组织部和贵州老年大学联合下发了《关于运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黔组通〔2013〕125号)文件。《通知》指出了开展远程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开展远程老年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传输手段和组织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各地有关部门要把远程老年教育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同研究部署、同推动落实、同督促检查、同考核管理。

三举措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老年教育工作。(曾蕾宇)

贵州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归因分析 篇7

目前的职业教育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流教育”。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部署, 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国家对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很大, 但传统观念的改变仍较为困难,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甚了解,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笔者认为, 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需要过硬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加快改革步伐, 提高就业和改善民生, 加快脱贫致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结构调整、抓就业。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把职业教育上升到战略层面, 近5 年投资30 亿元建设清镇职教新城, 建成3 所公办高职院校,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52︰48, 中高职教育实现基本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初步构建。可以预见的是, 职业教育大发展必将有力助推贵州后发赶超战略的实现。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贵州职业教育体制不健全, 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够明显,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升学“立交桥”不贯通;督导机制不健全;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同质化办学, 职能交叉等, 基层学校无所适从, 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贵州省职业院校已经显现出如下弊病:不能适应当前贵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行业或部门的调整和裁撤, 一批职业院校面临生存危机;条块分割、自成体系、重复建设, “小而全”, 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使用;行业性特殊工种职业院校比重过大, 数量过多, 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学校发展潜力受到很大制约;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内部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学校办学主体性不强, 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未得到真正落实, 缺乏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对技术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在办学体制上, 由政府主导办学的职业教育格局仍未改观, 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主导、职业院校提供服务的办学体制尚未形成, 职业教育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 如何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并机动灵活运作是贵州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财政投入不足

与普通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不仅传授专业知识, 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需要配备必需的实训设备, 因此培养学生的成本会更高、投入更大。近年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但仍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截至2014年底, 仍然有十二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 九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 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 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贵州由于历史欠账较多, 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能力有限, 许多学校仅能维持正常运转, 无力改善办学条件, 由于资金紧张, 一些职业院校校园校舍和实训场地狭小, 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严重制约贵州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受贵州经济落后影响, 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加之学校自身创造收益的能力有限, 没有足够的资金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 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新教学设施设备, 实训实验教学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以黔南州为例, 2014 年, 黔南州财政收入151.11 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264.62 亿元, 大部分需要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当年, 黔南州财政教育投入53.10亿元, 职业教育投入只有4.09 亿元, 仅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7.7%,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院校助学标准虽然提高到每生每年2 000元, 但与每生每年在校期间的实际花费近4 000 元相比, 仍然有很大差距, 而差额的支出给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带来很大压力。

四、专业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专业教学环境开发与专业教学场所建设严重滞后, 专业教学始终难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面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 职业院校始终难以找到匹配的校企合作机制支持这一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由此可见, 没有充足的专业能力支持, 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无从谈起。目前, 贵州很多职业院校办学缺少职业性, 体现在社会上什么热门就办什么, 缺少专业底蕴与内涵积淀, 特别是国家制造业基础性的人才供给, 例如铸造、热处理相关专业因为就业环境差、待遇低, 很多学校不得不改名招生或干脆停招。开设的专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涉及第三产业的领域不够广, 学习时间比较短, 对第一产业的作用只能是间接影响, 且专业适应面窄, 行业间专业重复设置多, 无法形成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市场竞争力不强。贵州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卫生、幼教、汽修等传统专业, 而适应新型工业、体现当地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等需求的专业少, 办学效益低下, 社会适应性差,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师资力量薄弱

贵州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普遍存在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 多地区职业院校生师比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 的标准,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紧缺。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 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却因为比例偏小且质量尚待提高, 制约贵州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 首先是受目前人事制度限制, 职业院校引进优秀专业教师困难重重。其次是职业院校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社会地位不高, 不能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来校任教。很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业的技术人才不愿到职业院校任教, 一些新兴紧缺专业很难引进所需人才, 高水平教师引不进、留不住, 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第三是在现有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 专业水平不足。有的是通过短期培训后从文化课教师转岗而来, 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足;有的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 实践经验缺乏, 不能与专业课教学的需要相适应, 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甚至未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 课堂教学能力不强, 教学质量不高, 遑论生产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

六、政产教融合不够

现代学徒制是有效协同政、产、教三方力量的利器。在制度层面, 贵州现代学徒制尚处在试点阶段,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企业和学徒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企业层面, 企业要为学徒安排实习岗位、提供培训, 并支付相应薪酬, 增加了直接成本, 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学徒, 学成后的流动性很大, 增加了间接成本。出于这些顾虑, 企业出工不出力, 选派的指导教师往往不是骨干员工, 且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缺乏有效沟通, 学生所受教育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学校方面, 贵州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制约了现代学徒制在贵州的有效实施。比如,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 缺乏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 职业院校对现代学徒制条件下的学生和教师管理、课程设置、考核评价、资源统筹等方面缺乏经验和系统研究, 实施效果不佳。同时, 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师傅传授技艺的积极性, 能让师傅把自己的看家绝活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徒, 让师傅愿教、敢教、会教, 打消其“教会一个徒弟砸了自己饭碗”的顾虑, 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脱离市场实际和企业需求, 职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职业院校而言, 要着重解决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相关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要贴近市场, 以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对于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来说, 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支持政策, 落实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对相关激励政策从法律层面予以确认, 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七、就业服务不到位

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及时向社会输送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培训和就业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 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开发培训是为了推进其更好地就业, 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热情的催化剂。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 目前贵州职业教育的就业服务很不到位, 教育和就业相脱节, 已经由一种就业服务关系沦为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不少职业院校非但没有成为人才输送基地, 反而成为攫取钱财的中介) , 或者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职业培训和鉴定上面, 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职业组织管理机构, 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 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执行不力, 部分学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 加之贵州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 一般从事生产一线工作, 学生就业仍在低水平徘徊, 如果晋升渠道不畅则前途渺茫。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发展, 也制约着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贵州大多数职业院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都投在招生环节, 每年的10月份之前处于招生状态, 春季分流入学, 秋季入学已成为常态, 其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就业跟踪服务难以保证在就业服务方面投入不足造成其就业服务不到位, 就业质量较低。

八、普职沟通不畅

目前贵州职业院校毕业生整体技术技能水平和社会要求差距较大, 要想成为技术过硬的高级蓝领, 再教育至关重要。由于目前高校招生普遍向普高生倾斜, 中高职学生升学受限, 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进一步提升学历和技术水平, 职业教育成了“断头教育”。贵州职业教育在此方面尚有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首先, 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完全脱节, 职业教育基本未进入义务教育的视野;第二, 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及就业后教育基本脱节, 职业教育和社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 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不到位;第三, 职后教育培训也属职业教育范畴, 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关系未能理顺, 职业院校的职后教育职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综上, 贵州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综合实力不佳, 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 整体办学模式跟不上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能适应贵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速。例如, 政府行动力迟缓、制度和法律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不够、校企合作不深入、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投入时间不足和就业服务不到位等, 致使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职业院校生源参差不齐, 流失率居高不下, 这些都给贵州职业教育办学发展和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亟需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EB/OL].[2013-09-10].http://www.gzsjyt.gov.cn/Item/29718.aspx.

[2]桂杰.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N].中国青年报, 2014-08-07.

贵州高校中的版画教育现状 篇8

1997年, 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到贵州大学, 学校当中的版画专业成为绘画专业当中的一个培养方向, 自此以后, 贵州的版画教育在高校当中都是以绘画和美术学当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或者一门课程的方式出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版画教育多年来在贵州一直是很有特点的, 学生进校时的美术基础较好, 学校有完整的工作室及设备, 学生在大一下学期便开始进入版画专业方向相关课程的学习。学校的教学以铜板、木板、丝网版画为主, 版画教学团队比较注重对学生创作多样性能力的培养, 适合学生个性能力的展现。老艺术家蒲国昌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他思维活跃, 艺术手法当代, 教学思想前卫, 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代代的传承, 不断发展。葛贵勇老师的教学也是在一种开放和极力鼓励学生展现个性的方式中开展, 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情感, 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有版画教育的二十多年来, 这里培养了很多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创新能力的学生, 他们有很多在高校或专业机构从事版画教学和创作, 在贵州版画界有着重要作用。

贵州民族大学也是贵州版画教育的一个大阵地, 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时进入版画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学校有版画教育以来, 王建山、滕维平影响了很多的学生, 很多年前, 王建山老师就提出“以展览促教学”的理念, 鼓励学生在教学当中完成有质量的版画创作作品去参加展览, 在进行版画作品创作时对版画的制作手法、艺术特点做完整深入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在大学上学其间就能做出高质量的版画作品, 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参加了全国美展、全国版展等专业性展览。近几年, 学校从全国的美院当中引进了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硕士毕业生, 继续充实学校的版画教学师资团队, 使学校的版画教育更为多样化, 学生的作品也从以往相对单一的木刻作品向更为丰富的材料转变。

凯里学院地处黔东南, 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学生在这样一块土地上进行学习和艺术创作, 势必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2008年, 学校在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当中分出了版画方向, 开始了相对系统的版画教育。早期, 学生的学习围绕着套色木刻进行, 创作出很多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题材木刻作品, 近两年, 随着师资的丰富, 学生的作品也更为多样化, 粉印版画、综合版画也在教学当中得以呈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分出版画方向, 学生从大三开始进入版画相关课程的学习, 学校有黑白、套色、综合三个版画工作室, 学生的学习以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综合版画为主, 每个工作室由在专业上相对擅长的老师老师负责指导, 使学生的创作兴趣尽量得以展现。遵义师范学院的版画专业方向是2012年开始, 以黑白木刻版画为特色, 近两年, 学生在省内的美术展览中崭露头角。贵州师范学院的版画专业方向是2013年开始, 由于学生较少和师资场地的因素, 版画与雕塑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专业方向, 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另外, 贵州还有很多高校的美术专业都开设有《版画》课程, 如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兴义师范学院、铜仁学院、安顺学院等。学生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对版画进行了解和简单制作, 主要以对材料和场地要求相对简单的黑白木刻为学习的切入点。

贵州的版画教育有好的基础, 老艺术家董克俊、蒲国昌、曹琼德、王建山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在以前, 贵州专业的美术人员当中从事版画创作的较少, 在高校当中从事版画教育的老师不多, 近几年, 外省各高校版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陆续充实到省内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当中, 使得版画教育有了更好的师资基础, 在这样的条件下各高校也陆续开设或充实了各自的版画专业方向, 完善版画教学的硬件设施, 这样一来, 贵州高校当中的版画教育就更为完整, 在版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就更为充分。贵州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现在已经有版画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 这使贵州的版画教育从学历层次上更完整。这些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到各相关的单位工作, 从事版画创作和教育, 形成贵州版画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看, 贵州版画教育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来, 师资力量的增强、硬件设备的改善、专业方向点的增加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发展当中也有一些问题:一、地方院校的专业教学相对单一。地方院校相继开设了版画专业方向的教育, 但是很多学校都只有一两个、两三个版画专业的老师, 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 很多学校都只能进行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的课程教学, 这样, 学生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就比较单调,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体现。二、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见到的东西较少。在贵州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就是学生的作品和老师的风格很像, 学生学习老师,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 在艺术教育当中, 学生对老师作品风格的过度模仿会使个人的个性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 也不利于一个团队中艺术多样性的表达。究其缘由, 学生对版画作品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见得太少, 贵州地理位置偏远, 专业的艺术展览不多, 学生的学习渠道就相对单一, 主要依靠老师的讲解和对老师作品的理解品读, 这就使得老师的艺术风格对学生作品创作的影响极大。三、很多在校时优秀的学生无法在大学毕业以后继续版画创作, 这使得培养好的专业人才无情的流失。这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由于版画是一种“纯艺术”, 与社会接轨的工作机会不多, 很多美院的优秀毕业生都无法继续从事版画创作, 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近几年, 贵州省美协积极组织有关部门, 从政策上使得一些在全省美术专业毕业作品展上获得等级奖的学生能够在省会周边中小学就业, 使他们有继续美术创作的条件。

摘要:贵州高校的版画教育, 由来已久,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成果丰硕。贵州各院校之间的版画教育各有特点, 贵州省内进行版画教育的高校主要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 这些学校都在美术学专业当中开设了版画方向, 培养专业的版画创作力量。教学中, 各院校加强交流, 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互溶互通, 在版画教育过程及成果当中都呈现出多样性。

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篇9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贵州高校贫困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然选择, 也是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多层次就业的客观选择。

一、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

随着1998年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学生总数持续增长, 贫困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为了促进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笔者以贵州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就业为例, 对贵州师范学院2015届91名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显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分布为国家基层就业、公务员、西部计划以及个人创业。通过对该91名应届贫困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显示:其中国家基层项目38人, 主要从事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 应征义务兵1人, 考取公务员3人, 升学4人, 西部计划2人, 自主创业2人, 私营企业就业、销售、临时岗位工作等其他灵活就业40人。

对该91名贫困大学生就业地区进行调研分析, 省会城市8人, 县级以下农村城镇地区41人, 地级市32人。

数据分析可见, 贵州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主要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 工作求稳。事业单位公务员走热, 不少学生首先选择考取公务员等“铁饭碗”, 职业兴趣为其次, 稳定为首先。第二, 农村基层就业规模较大。这些地区经济、交通、教育资源等欠发达, 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对大学生的需求确实极大, 贵州省绝大多数贫困大学毕业生来自偏远农村, 他们经历了贫困的磨炼, 在面对困难时一直更加坚定, 愿意投身基层,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提高和锻炼自己, 与他们而言建设家乡、投身基层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的有益抉择。

二、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困境

从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 当前该群体的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收入不能有效满足求职成本、自主创业困难较大、自身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对贵州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培养要改以往的“资助”模式为“自助”方法, 进而教育贵州高校贫困生有效吸收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成果, 逐步实现创业就业的有效结合, 促进贫困生有效就业率的迅速提升。

第一, 求职成本高。当前大学生找工作所需费用不断增多, 诸如报名费、交通费、培训费、服装费等, 这些求职所需花费令贫困大学生感到困难重重。另外, 还有就业歧视、地域歧视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等因素的制约, 如有的招聘单位为某个岗位量身定做招聘条件, 故意设置门槛等严重阻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

第二, 自主创业阻碍重重。和所有创业者一样, 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面狭窄、经商经验不足这些问题是应届生创业者的普遍困难。而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对而言困难更大, 资金短缺、人际关系匮乏、承担风险能力弱是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特殊困难。种种困难令他们不敢创业, 也没有能力创业。虽然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在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还需继续提高和落实。而在贵州地区的高校, 因师资力量、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制约, 贵州高校普遍存在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力度不足的问题, 这也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三, 缺乏就业市场竞争力。贫困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缺乏, 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水平、语言艺术、交际能力等素质相对薄弱。贵州省高校贫困生由于来自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 家庭经济困难、计算机水平低、文体特长少等综合素质薄弱, 更有甚者,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理论课学习上, 在校期间很少参加各类集体活动, 忽略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贫困大学生交际能力弱、缺乏自信、过度自尊或自卑, 导致求职应聘时很难受到招聘方青睐。另外, 贫困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相对较少, 掌握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这个群体的有效就业。

大学生就业本就是一个热点话题, 贫困大学生的高质量、有效率的就业更是一个焦点。对于贫困生基数较大的贵州省高校而言, 贫困大学生是否有效就业, 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家庭, 也关系着高校的发展。但目前贵州省高校在提升贫困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欠缺。探索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 需要进一步研究有效的就业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个人协调发展, 共同努力。

三、改革与突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创业是提高贫困生就业得有效对策。贵州高校的发展与贵州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故而, 贵州高校要从所处的西部区域实际出发, 研究并形成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根据调查结果、现状分析可见, 为更好地解决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相关文件, 高校要强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性建议和措施, 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

(一) 要积极促进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让研究和教学相互促进

加强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服务中心、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 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办学水平[2]。制订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 进而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方式的不同, 用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的研究和制定, 必须包含明确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时安排、任课教师的选择与培训、学生学习的模式等几个方面, 依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 在实践应用中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来反哺教学,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二) 要强化服务媒介, 创造良好的环境

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短缺是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的一大短板, 对此高校应不断加强相关的网络平台、信息系统建设, 合理利用当前大数据环境, 及时收集、处理、反馈市场信息, 借助新媒体手段, 为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贵州高校还可以借助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 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支持并鼓励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榜样。

(二) 要服务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

贵州高校要着力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引导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指导, 使得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实际运行。创业导师在进行实际企业操作性指导的同时, 也会对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进行心理指导[3]。让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进行实际运作, 积累创业经验。

(三) 开阔视野, 加强同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合作

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 提高贵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通过交流竞赛, 让学生、老师与科研经济相对更发达的高校多交流沟通, 感受不同区域的创新创业文化, 取长补短。高校与企业合作, 就企业关心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贵州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并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问题, 是贵州省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信息化时代下如何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 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具有更加贴合实际的应用价值。

四、创新与建构: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

新常态背景下, 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给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抓住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机遇, 充分发挥贵州地域优势和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大环境是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必然选择。贫困大学生要自觉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提高和发展的目标, 养成与职场竞争相适应的优秀品格。

(一) 发扬贫困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贫困大学生需要梳理正确的金钱观, 通过培养和引导, 让贫困生正确地看待经济困难的磨砺和考验, 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己面对生活与人生的挑战。面对政府或爱心人士等层面的资助, 要有自立自强的信心, 杜绝“等、靠、要”的消极心理。可以通过树立正面榜样, 例如“自强之星”等活动的开展, 宣传并树立优秀贫困生的典型, 以精神的力量感召人, 引导贫困生走出困境, 提高综合素质, 鼓励他们学以致用, 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

(二) 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抓手, 做好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相对于其他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 贵州高校的贫困生所承受的政府资助和社会帮扶更多。诸如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社会爱心资助等等项目惠及每一位贫困生, 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感恩社会。重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使之明白自己的成长与社会休戚相关, 学会感恩他人, 回报社会, 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 诚信教育尤为重要。教育学生诚信地面对各种助学措施, 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高等教育贷款项目“乡村银行的16个决定”[4]的制度, 就注重对借款人进行还款理念的灌输和教育。这种简单易懂而朴实的决定经过反复的灌输和教育, 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的诚信和生活信条。因此, 大力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是做好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三) 重视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贵州高校贫困生群体中, 知识面狭窄、计算机水平低、人机交往能力弱、自卑心理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特别注重提高该群体的社会竞争和发展能力, 就必须注重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中, 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教育引导贫困生优化思想、调适心理, 学习知识、培养技能、锻炼身体, 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理性地认识到贫困。善于在经济逆境中寻找发展的动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在接受社会各界的资助后, 要懂得回报社会、传递感恩。这就要求,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培养, 务必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借助新媒体手段普及心理健康辅导, 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引导贫困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通过“他助———自助———助人”的资助模式, 将贫困生教育不断完善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左丹“.金字塔”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14 (5) .

[2]张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江苏大学, 2010.

[3]崔港.逐层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创业——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 .

贵州教育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共政策,特征,新模式

一、贵州省学前教育公共政策发展特征

我省学前教育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建国初期。这个时期的学前教育, 突出的是福利性。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时期的学前教育, 突出了教育性。三是跨入21世纪以来。这时期的学前教育, 突出了保障每个儿童享有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权利。

(一) 从无位变有为

受现行教育体制与诸多条件的制约, 我省当前学前教育既不属于义务教育, 又不属于学历教育, 结果长期处于被边缘的位置, 其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成为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一环。《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将学前教育从基础教育中分离出来, 单独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给了学前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体现了政府的有为取向。

(二) 政府是否承担责任成为我省学前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

我省学前教育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县级地方政府会更加重视责任的落实, 让地方党政重要领导分管, 与他们的政绩挂钩。

(三) 全覆盖, 是未来我省学前教育的基本走向

过去不是把学前教育当做一种公共服务进行财政拨款。今后将明确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尤其是财政投入要落实到位。要按照当地财政收入的比例投入到当地的学前教育。

二、贵州学前教育公共政策实施中的缺陷性分析

一是基层学前教育规划滞后。省政府方面虽然制定了框架性的发展目标, 但大部分县 (市、区) 也未编制专项规划, 乡镇对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安排更是模糊。二是目前确定的建设目标与现实不符, 出现资源匮乏和闲置的现实弊端。三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四是目前的建设标准难以落实到位。就我省的发展态势, 要同步达到2020年标准的发展目标, 难度较大。

三、贵州前教育政策主体的职能角色

目前我省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面临重构, 幼儿园办园体制、投入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明显存在着各政府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不明晰、职能发挥不充分、协调合作不到位等问题。其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往往不是一个教育部门或其他某个政府部门所能够应对和解决的。这就需要包括教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社会福利、卫生等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 需要省、地、县、乡各级组织形成联动的合力。

四、贵州学前教育公共政策未来新模式设想

(一) 强化政府责任, 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方面, 将学前教育纳入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前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 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学前教育, 其他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 坚持实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一律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归口审批、登记注册制度。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前教育的职责, 并明确职能机构。选配有一定政策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懂业务的专职干部和教研、督导人员充实到区县学前教育管理队伍中, 加大对本辖区学前教育的统一管理、统一考核, 建立起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二)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 加强规范管理

1、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 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形成“以政府办园为骨干, 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办园格局。

2、将民办幼儿园的业务管理、师资培训和督导评估纳入教育

局统一管理, 加大民办幼儿园规范化管理, 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规模、完善硬件设施, 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 形成并发展办园特色, 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明确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加大政府投入, 加快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 鼓励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 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 大力扶持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形成多元化办园良好格局。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学前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金浩.学前儿童教学教育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贵州教育 篇11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的情境是教育教学的真实环境,研究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者,研究目的是着眼于发展,解决教育过程的实际问题,研究方法是综合性、实验性的,它有别于一般理论研究的专家思辨、想象和假设,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创设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研究情景真实化、专家身份转换以及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研究方法,成为当下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被较多地运用于本土音乐学校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中,如西南大学尹红老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与民族特色音乐教育实验研究”、云南省社科院杨福泉于1 999年始进行的民间文化传承试验的试点项目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黎平岩洞中学的母语音乐教育亦是“行动研究”的策略推行和开展的。本文即是带着这样一种问题意识,采用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探寻“行动研究”在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个案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策略。

2007年,在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联合评选和命名的“贵州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中,贵州省黎平县岩洞中学榜上有名。在黎平县教育局的档案室里,我们看到了岩洞中学近1 0年来的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各项成绩:2003年8月在黔东南州举行的文艺比赛中表演的侗族大歌获一等奖:2004年2月,该校学生侗歌队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活动:演唱侗歌“有朋自远方来”获表演二等奖:2004年8月,参加中国第三届“博艺杯”童声合唱节获五项金奖:2006年第四届国际合唱节中,岩洞中学派出1吕名代表参赛,获金奖。2004年被评为黔东南州示范性农村初级中学,2005年被评为“黔东南州民族民間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2009年被贵州省教育厅授予“全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为什么在短短数年时间中会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和成绩,该校校长彭泽象老师告诉笔者:这一切得益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实施。

2010年5月23-24日,笔者随同中国音乐学院侗族大歌声学测定组来到岩洞中学,对该校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就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情况,对该校校长彭泽象、民族民间文化课专业老师吴鲁光、兰承红、吴国美老师进行了专访,现将初步调查结果呈示如下:

岩洞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始于1998年学校组建的侗族大歌文艺队,利用课外活动自编自演一些侗歌节目,逢节日走村串户演出。2000年黎平县教育局、民宗局、文广局和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的决定》,岩洞中学根据通知精神,开始收集整理所在地的侗族大歌资源,编写校本教材,聘请民间歌师不定期进课堂教唱侗族大歌,并组建了“金蝉侗歌队”。2001年,学校提出了“发展侗族大歌、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口号,把侗族文化教育正式纳入课堂。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侗族文化研究所邓敏文教授和福泉文化基金会李威达博士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于2002年秋,岩洞中学挂牌创建“侗族大歌人才培训1基地”,至此,学校完成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创建工作,进入到了充实教材和抓教学、抓课外活动等具体工作的建设层面。

在课程建设方面,自2002年以来,学校每周安排三节课时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课堂教育教学,分为“侗文课”、“民族文化课”以及“民间体育课”三种课型,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以学习侗族语言、侗文(国家语委制定)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保存侗族语言“符号”、言语方式以及训练侗文书写能力,为学生收集整理侗族文艺、宣传侗族文化以及编辑、创作侗族文学艺术作品奠定基础,(2)以“侗族大歌”为主线的侗族民间音乐课程,包括拦路歌、祝酒歌、叙事歌、琵琶歌、牛腿琴歌、木叶歌、流水歌等歌种:(3)工艺制作课程,培养学生侗族民间木、竹、石等工艺制作的技能技术;(4)侗族民间体育课程,将侗族摔跤、抢花炮、打地鼓棒等传统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5)侗族文化课,介绍侗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伦理道德观念、信仰心理等。这是一种民族民间文化“整体式”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这一方式使得包括侗族民间音乐在内的侗族民族民间文化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式的知识体系和记忆,从动作记忆到文化认知都完整地传承和储存下来。

岩洞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采用侗文化专家、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收集民间资料的方式积累教学资源的方式不断积累、丰富教学资源。其中侗文化专家负责教学资料的整体构架,教师把握教学资料与教学规律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则负责收集自己身边的民族民间文化事项,据侗文教师吴鲁光介绍,现如今,有许多学生已经俨然训练成了“标准的”民间文化的调查者了。这一方式不仅使得教师、学生在“行动中”了解了民族民间文化,训练了民间文化的调查、收集、整理能力,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民间文化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日前,学校记录整理了侗族民间文化资料4万字左右,录音、录像20余小时,照片近200余帧,记录、整理民间音乐20余谱,编写各类教材5册,较好地满足了课堂及课外活动教育教学的需要。

据校长彭泽象介绍,学校采用“专家指导、民间讲座、教师主体”的方式构建教师队伍,所谓“专家指导”,即指聘请文化专家、教育专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和监督,将教育教学纳入当下国际国内教育整体环境以及未来教育发展态势中予以关照,基于此,学校成立了以中国社科院侗族文化研究专家邓敏文教授为顾问,校长为组长的“民族文化进课堂领导小组”,全面管理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各项事务。所谓“民间讲座”,是指聘请民间艺人进入学校,以讲座的形式传授民间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技巧,现有学校

拥有一支由5位民间艺人组成的较为固定的“民间教师”队伍。所谓“教师主体”实则是指以本土出生的、有着侗族文化“濡染”的学校教师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调查、收集、整理、教学的主体,通过这一既有传统文化背景、又有高校教育经历的教师群体主体性活动,使得该校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前沿的学术视野。

同時,学校还采用“课堂教学普及、课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走廊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的方式立体式推进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据吴鲁光、兰承红、吴国美等专业教师介绍,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民族民间文化,即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一般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侗族文明用语和侗族日常生活用语,会唱3首以上侗族大歌,3首以上侗族敬酒歌,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知识。课外活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民族文化的特长生,为此,学校组建了“金蝉侗歌队”、“民间工艺小组”、“民族体育兴趣小组”等活动小组,每年确保2万元经费作为购置器材、教师培训、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费用,目前,学校购置了侗族琵琶50把、芦笙50把、侗族服饰60套,修建了民族文化活动室1个。为了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气氛,建起了特色校园文化长廊,包括“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岩洞村寨文化长廊”、”侗民族文化校园雕塑群”、“民族文化校园广播专题”、“民族文化宣传铃声、板报”、“民族文化导释小组”等,通过这一“文化长廊”,为学生创造了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建构起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调查显示,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包括当地侗歌在内的侗族文化得以以学校教育的形式有效传承和传播,一方面有组织、有规模地培养了具有母语音乐认知和体验的青年学子,另一方面通过参演、比赛等学生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向外传播了侗族文化的渠道,同时为母语音乐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鲜活个案,其深层的理论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它积极、正面地回应了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研究中有关“谁是专家”的问题。在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的“行动研究”个案中,“专家”是一个由教师、民间歌乐师、学者三个群体共同组成的集合体,

“专家主体”由受到本土文化“濡染”的教师和民间知识分子民间歌乐师共同组成,而仅有一般学科理论修养的学者退居幕后,作为“顾问”为“专家主体”的行动策略提出参考意见。

贵州教育 篇12

1 农村职业教育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贵州省“三农”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与市场不适应, 需求不旺, 流通不畅, 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当务之急, 是农村改革深化的重要课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新型农民, 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手段。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已不能简单地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为此,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2 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发展农村社会的客观需要。2007年末, 贵州省常住人口397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852.8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71.76%。就业人员2280万人,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822万人, 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1634.7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500万人。2006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技能条件。2006年《贵州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了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规划》要求到2010年,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16万人,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 为社会输送5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8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1.3 有利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可以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适用技术, 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的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 使其能经常、持久发挥作用。农民掌握了专业技术, 就有了致富的本领, 拓宽了致富的门路。

1.4 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 位于长江、珠江上游, 全省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61.9%,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少水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但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 过量使用化肥、不当施用农药以及不科学的污水灌溉等问题依然严重, 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吴邦国在贵州考察提出“发展教育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贵州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 有利于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

2 贵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偏见, 重视不够

我国职业教育一向处于受歧视的状态。普通教育被视为通往权力和地位的阶梯, 能为社会培养出“精英”;而职业教育, 被称为“次等教育”, 是针对那些升学无望的人而开办的补充式教育。农民不愿意把自己子女的第一志愿报在职业学校上, 就读于农村职业学校只是很多农民迫不得已的选择。据贵州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 2007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33.3万人, 其中在校农林类学生数12578人。上大学, 在体面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他们为子女确立的真正目标。再加上,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农村职业学校招生难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就是对“农”字的理解过于狭窄, 往往仅局限于传统农业。所以农村职业教育急需培养的是第一线和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与目标有所偏离;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落后, 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 也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的指标,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 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事实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远远少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2007年贵州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合计207.0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1.41亿元, 占财政总投入的5.5%, 中等职业教育下的职业高中教育经费2.85亿元, 其中用于农村的仅0.089亿元;普通高等教育经费29.2亿元;义务教育经费137.34亿元。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比重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很弱, 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基本原因。

2.3 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师资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十五”期末, 贵州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52.5%。据《贵州省领导干部手册》的资料, 2000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9.43万人, 专任教师1.15万人, 生师比为16.89:1。按同比计, 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33.34万人, 则教师总量应达到1.97万人, 而实际教师总数9954人, 至少应增加1万人。可见, 贵州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是严重不足, 而且还呈逐渐减少趋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且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衡,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据2007年贵州教育统计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文化课教师占46.7%, 其中职业高中占58.78%, 成人中专占45%。文化课教师比例仍然偏高, 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另外,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客观条件艰苦, 待遇不高, 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高职称教师严重缺乏, 中等职业学校副高级以上职称只占18.3%。种种原因使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缺乏,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共计9885人, 其中具有专业课、实习指导课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1455人, 只占整个专任教师14.7%。

2.4 职业教育改革滞后

2006年, 贵州省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超额7.18%完成教育部下达14万人招生任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 超计划数65.1%。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 贵州农村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大大的增加, 但实际上农民技能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据陈宁华从教育对象、教育条件、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我国31个省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状况综合评价, 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评价排名第27名, 其中教育对象排名第29名、教育效果排名第31名。可见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总体水平是相当落后的。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的不合理, 职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课的学习, 更重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能够把专业课知识直接指导学生用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同时贵州省职业学校在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面滞后, 一些培训学校跟不上发展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往往面临培训方式老套、培训理念落后、实践设备器材缺乏且陈旧等问题。还有就是一些职业学校招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 盲目招生, 造成部分学员就业积压。

3 加快发展贵州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包括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有偏见, 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首先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 许多人习惯将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 而将职业教育看作“次等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未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 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本身, 积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际表明, 大多数适应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办得很好的农村职业学校无不转变了观念, 甚至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农村经济和社会, 设置了适应农村现代化对新型人才需求的专业, 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同时,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树立起职业技术人才观念, 为社会培养出所需技术人才。只有社会各界人士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才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而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不断扩大资金支持及培训规模, 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政府部门应根据专业情况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 划定举办者和学校分担经费的责任, 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增加专项经费, 加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 必须借助社会、企业和个人力量。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 支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资金投入的企业和个人,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兴办相应的企业, 在审批、税收、财政补贴、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用技术性强、与企业具有天然紧密合作关系特点, 积极吸引企业对相应职业学校的投入。政府还应宣传、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职业教育投资,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投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多元投入机制。

3.3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为目标, 以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支撑, 以推进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 通过制度创新和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 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完善制度、加强交流, 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职业学校教师数量, 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必然对职业教育教师数量的补充提出新的要求。因此, 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 培养和吸收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 建设一支有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首先要针对这支队伍特色不明显的现状, 优化队伍的结构, 重点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能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形成以全省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主体、校本培训为基础的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的制度, 职业学校教师要能够定期到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考察、实践、进修。

3.4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 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 要根据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各种劳动力稀缺地区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 实现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在专业设置上, 拓广思路,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 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要制定发展规划,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与支柱产业相结合, 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政府办公厅, 贵州年鉴社.贵州年鉴[M].贵州年鉴社, 2007.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远东出版社, 2007.

[3]陈宁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

上一篇: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下一篇:服饰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