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

2024-07-23

美术教学中(精选11篇)

美术教学中 篇1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因此要真正的学习并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地运用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丧失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历史教学是违背历史教育本质的,是没有意义的。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呢?

第一、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

教科书是最大、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今天课例就选择了几例)。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第二、适当补充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本节课就补充了几例)。补充的史料应遵循几个原则:

一、史料应确保真实可信;

二、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

三、史料的长短应适宜;

四、史料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史料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原始材料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但在若干不易理解之处,仍须插入注释,以补不足。而那些以观念为先导而非以史实为先导的原则编选的史料,必须符合大多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应尽量避免学术化和脱离实际的理论化倾向。

五、课标要求。层次要求。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

第三、指导学生收集史料

在补充史料时,如需学生自己查找搜集史料,教师最好要先行浏览一遍,因为史料太广,学生还没有能力甄别史料的真伪,教师应给与一定的指导。最忌讳的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收集资料,课堂上不管是否贴切,长篇大论的读材料,没有规范性要求,没有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没有了积极性。(本节课之前让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做了相关的要求,博雅老师做了指导。老师可能会说,太麻烦,学生没时间。我认为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这样做,但一学期可以尝试做几次)。

第四、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材料。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首先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第五、指导学生结合设问提取信息。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结合中考的材料解析题)。

第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

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了“史由证来”的意识。(如本节课课标要求层次较高,概述属于理解层次,分析属于运用层次,要达到目标要求,必须借助史料,否则只能空谈,或机械的记结论。又如,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教材上没有,但课标上有要求,只能借助历史资料让学生理解)。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史料,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还需不断努力探索。“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这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讲的,希望我们历史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美术教学中 篇2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让美术教学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 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 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将学生手边常用的东西变成美术创造的原材料, 如卡通人物图片、记事本的封面、文具、贴贴纸、树叶等, 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 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亲切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课程应将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中, 要敢于打破教材, 善于跳出教材, 将有结构的教学活动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结合。 例如, 在一节制作课上, 我苦思冥想如何设计一节让学生感兴趣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小制作。 突然一片落叶飘在了我的窗前。 于是我急中生智, 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周末回家搜集树叶, 然后根据树叶的形状贴在大白纸上, 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分组设计构思。 结果周末回来学生带来了形状各异的树叶。 我先让他们设计自己想好图案, 然后用蜡笔着色, 我告诉他们, 设计你们喜欢的场景的, 这是你们自己设计大师之路的开始, 学生都非常高兴。最后在成果展示环节, 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无不源于生活。 有的用树叶贴成动物园;有的贴成自己喜欢的别墅; 有的贴成森林;有的贴成了绿油油的草地, 一家三口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散步;有的组只是设计了一辆汽车或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学生看到自己辛苦的杰作得到教师的肯定, 非常高兴。 他们利用了身边最普通的树叶作为材料, 设计了他们心中喜欢或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且做得惟妙惟肖, 我亲眼见证了学生的智慧, 也亲身体会了只有把教学根植于生活之中, 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 我们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 注重对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在只有让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才能在心灵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才能像喷泉一样有灵感的迸发。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珍爱学生的兴趣, 时刻关注学生的欣赏感受, 适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让学生在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在运用笔、墨来表现生活和意境的情趣,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先让学生欣赏几幅诗意画, 使学生懂得作诗意画如何立意、构图, 以及笔墨的处理, 并为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准备,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鉴赏。首先让学生来欣赏著名绘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画面以直构图的形式, 来展现山的峻拔、树的茂密, 还有几条瀑布飞流而下, 有千军万马之势;还有很多如月牙形状的泉水, 更是给画增添了几分灵动, 动静结合, 山水结合, 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第二幅李可染先生的作品是《秋风吹下红雨来》, 这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 漫天飞舞的红叶像大地的衣服, 勾勒出浓浓的秋意, 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缓缓走来, 牛用重墨突显, 从而突出主体。 这一幅普通的农家生活的情景, 却被画家画得充满诗情画意, 充分说明了作者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心态, 不然根本画不出这么好的画。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讨论得出上述感悟。

最后我选择了一首充满画意的诗, 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让学生自己谈感受,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总结, 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一幅诗意画的步骤。 最后让学生根据杜牧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等诗句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去创作自己的画。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想象力, 作画的技法不是重点。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教学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的过程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例如, 在学习《发现与表现———美术校园写生课》这节内容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出示我自己创作的校园画, 让学生辨认这幅画是画的什么地方。学生经过仔细辨认发现竟是我们自己的校园, 原来我们的校园竟然也可以画得这么美。 我告诉学生, 其实美就在你身边, 擦亮你的眼睛, 以组为单位画出你们心中的校园。 学生高兴得跃跃欲试。 通过学生对校园内环境、 人物及活动的绘画, 加深了学生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培养了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并了解了学生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这节课学生上得热情洋溢, 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 还探究了生活、认识了生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 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们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由此可见,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只有让美术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慧眼在生活中去发现美、鉴赏美, 用艺术的美来装饰我们的生活, 并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 我们的美术教学才算真正的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教学 篇3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学音乐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探索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会常常写“教学后记”或“课后随笔”,但一般只是记载音乐课堂的真实情况,缺乏对教学的深层次反思,往往使课后的随笔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教学——反思——调整——改进教学的积极作用的。

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课前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记得我第一次上歌曲《共和国之恋》,通过反思我感觉到以下不足:1.我先讲了切分节奏,然后紧接着就讲后十六分音符,本想进行对比让学生能更容易唱准,却把学生的感受搞混了,结果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这个节奏;2.演唱高音的时候,学生的音准有问题。针对以上不足,我进行改进又再次备课,进行第二次上课,对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我直接出示,先听我念,再请同学来念,然后总结节奏的规律,这个难点就这样攻破了。对于第二个问题高音的部分学生确实是很难唱,这和孩子的发声方法是有联系的,如果不激动,气息没有支持,很难唱到位,所以这里我设计让学生找一找本首歌曲的最高音是哪个音?它的出现表现了怎么样的情绪?我们怎么演唱?这几个问题来让学生理解歌曲的高潮部分就在这里,我们应该激情的演唱这里的乐段,接着我让孩子们都站起来唱,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气息的运用,演唱效果进步很大。反思教学收到了积极的效果:1.课堂互动性强,教学思路清晰。2.难点突破、重点突出。3.设计了诸如找错误的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另外,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反思性教学是“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最后使课后的反思性“教学随笔”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我对教学方法、手段有了许多的改进和拓展,加强了自己在课堂中应变调控能力,做到了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并不断探索我的教学的新思路。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 篇4

实验小学

樊玉新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因此,改革教学评价,才能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撑起一片晴空。

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仅仅依靠“像”与“不像”或“对”与“错”作为衡量标准,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美术应主张通过学生创作发展其个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每个人素质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而不是进行美术职业的培训。美术课是给学生创造美好,创造生活,创造未来的最佳阵地。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对美好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的舞台。

一、改进优化作业评价

评价中,我一改以往教师选优秀作品展示的作法,让学生把作品分小组集中在一起,先开展自我评价(每人都有三颗小星星,如果认为自己画得很棒,可以先给自己贴一颗小星星,其余的两颗用来互评),再进行生生互评。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状态,学生显得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生自评,以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和讲述自己的方法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表达能力,通过自评,给他人以成功的经验,给自己以提高的方法。学生互评是要学生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评价、欣赏、审美的能力。所以说,多样的评价方式是从注重创作结果向注重创作过程的美术教育观发展的。

在教师评价的环节中,我用五星级评价作品的方式代替传统“优,良,差”的等级评价方式,每个星代表作品中表现优秀的一个方面,如:智慧之星(有想法有创新精神)、进步之星(代表学生在作品表现能力上有进步)、勇敢之星(表现作品大胆,敢画能画)、唯美之星(表现作品是否是在创造美,当成一种美的享受)、速度之星(作业完成是否及时且有质量)。每颗星用不同的形状大小或者颜色表示,每一颗星都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肯定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星光灿烂,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提高。

二、教师的评价要有人情味

在教学中,我积极尝试,探索出了多种适合评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发展个性。“老师的笑脸”是一种有趣并富有人情味的评价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特别受学生们的欢迎,强烈的刺激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我的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无论他们交上来的作品水平高低,我都给予积极的肯定。甚至在他们努力而认真的创作过程中,我都用激励的语言去赞扬他们。因为,他们的的确确神情专注地投入到自己美术创作活动中,作为教师,不能对他们的努力视而不见。

三、尊重学生个性,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都简单地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来给学生的能力进行定位,可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学生努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绘画热情,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学生本质的有个性的东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个性特点。

四、改进评价标准,加强综合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以学生做的好不好画的像不像,把眼光老放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等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其它方面所呈现的闪光点,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学业评价的范围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只有综合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其实学生的美术作品,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所以教师不应对学生横加干涉,而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用学生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笑脸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创造能力和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能敢于与众不同,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学生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可言。只要他在创作,教师都应肯定他。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都很自信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作品中敢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他们的画在成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有这样画的理由。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美术教学中 篇5

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马建春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有法,但无定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性的劳动,坚持不懈地去摸索和总结。通过认真听专家的讲座,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不足如下:

1、由于所带班级多,致使与学生交流不多,认识学生有限,对学生关注不够,影响了师生关系。

2、本学期教学内容较多,一直在赶课,课堂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因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

3、作业单一,本学期我在培养学生自学、复习总结方面能力增强了,但却忽视了学生专业术语和答题技巧方面的训练。

4、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总是以教学任务重为借口,逃避研究,也没有深入进行分析,更不要说形成文字了,因而教研力度不够。

在以后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倡交流形式多样化,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师生关系和谐,人人乐学、爱学。

2、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深入钻研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前准备得越细,课堂教学就越自如,学生就越容易学懂,课堂效率就越高。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6

【摘要】 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生命教育应是美术教师的职责与任务。首先应挖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资源,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结合德育,升华生命教育。仅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产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的态度,激扬精神生命。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从而善待生命,塑造人格,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61-01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因此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更是生命与灵魂的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同的人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同。王雪认为:“我们强调的生命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的教育。”面对一个个学生个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和情感也会千差万别,生命的个体因此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要做的,唯有尊重与期待,唤醒生命意识,有差异地发展和完善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与技巧、重技术轻精神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铸造生命教育的内核。

一、挖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离不开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领域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除了解油画、雕塑、国画等基本的美术作品,还应涉及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与生活相关的美术作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从生命的视觉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和评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体悟作品的内在精神涵义,主题的选择,所凸显的意味,所歌颂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性。

1.解析作品,体悟意蕴。在欣赏教学中,并非着重于对作品的表面进行审视,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真正内涵,让学生的人格构建、情感茹育、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方面凸显价值,从而也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艺术”光泽。例如在美术教学中遇到雕塑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雕塑《思想者》进行欣赏评析,雕像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深刻的形象。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人体的阳刚之美,蕴含的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鉴赏中应引导学生发现、感叹到生命体的健美和力量。

2.借助主题,感悟神韵。美术教育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育,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在评析作品时,应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才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体会到作品的内容、主旨、神韵。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美术创作也围绕着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而展开。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美术教师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渗透式生命教育从而让学生热爱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生命教育日渐深入,许多美术教师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如: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不仅仅是感觉认知方面,更应该是身临其境地感受与体验。

三、结合德育,升华生命教育

在一幅作品中,图与道是和谐统一的,教学上应体现相互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不断加深对“道”的认识。教会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的生命,学会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而体现美术学科的生命教育。

1.唤醒爱国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是学生人格中最高尚的一面,具有爱国思想,能为集体着想,能团结一心,是难能可贵的。如奥运健儿取得金牌时,你的兴奋,你的自豪,这就是爱国的体现;当你面对国旗时的激情澎湃,思接千载,这也是爱国;当你看到我们的圆明园兽首在国外被公开拍卖时的义愤填膺,这也是爱国。

2.关注价值观发展。下面是描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课堂情形:何为“世外桃源”?学生立刻眉开眼笑,似乎他们已经拥有了心中的“世外桃源”。“那时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小溪,有一条路,远处有高山,眼前还有一片草地让我去踢足球。”一个学生说。接着一发不可收拾。“那里有一幢我的别墅,还有一个厨艺很好的厨师给我煮东西吃。”“那里会有一个大果园,里面有吃不尽的水果!”“那里有一片森林,让我呼吸新鲜空气,缓解紧张的生活,让我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我家的地底下就是一个金矿!”“我的要求不高,我只要一幢城堡,里面有很多间房子,功能各异,有上网的,有吃饭的等等。”当他们的笑容代替了语言表达时,我问了一句:“满足了吗?”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蓝图”了。是的,不要去扼杀孩子们纯真的想法,应让他们自由勾画充满生命活力的作品。

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维度,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去创作作品。欣赏他们所创作的一个个生命个体,在美感共鸣中达到净化心灵,树立生命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呼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谨防过分夸大和渲染。那种动辄搞出很多花样,处处不忘和生命教育挂上号的做法不足取。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中 篇7

(一)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是实现高效率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前, 在所教的班级内应先组建较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1.每一小组人数不要太多, 每一小组由小于或等于6人的偶数的学生组成较好, 不宜组成奇数人数的小组或超过6人以上的小组。因为奇数人数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组内有一成员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错觉;而超过6人以上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往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积极参与其中常常只有两、三学生,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当观众, 没有或很少参与到其中。2.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最好一个月变更一次, 目的就是让学生之间多多勾通, 相互了解, 以免形成小团体或小帮派。学生之间彼此接触机会多了, 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就不会感到压抑, 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就会感到轻松、快乐, 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或变更小组成员这一环节可这样操作: (1) 常规方式 (即由教师定组员) 。 (2) 同类编组方式。 (3) 报数编组方式。 (4) 纸牌配对方式等。3.值得注意的是, 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 往往有个别学生哪个小组都不愿要, 作为数学教师这个时候决不能听之任之, 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将他分到某一小组当中。4.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使每位学生都觉得, 人人都有伙伴, 人人都能成为我的伙伴, 我是班级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我离不开小组, 小组也很需要我。

(二)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师在上每一堂课时, 应该明确各合作学习小组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目标任务下达到各小组后, 由各小组长在组内再次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使得组内成员人人有目标、个个有任务。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 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 大多学生都会冥思苦想、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要求。值得提醒的是, 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找找答案那么简单, 它的重要之处是让学生们都明白答案是怎样得到的, 解法如何、有几种解法、解题过程怎么样、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哪解法较好等等。

(三) 做好合作学习预习环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的中职生, 在学习数学时大多数学生都有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又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时, 在课前数学教师应该提前将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使每位学生都知道下一节课将上什么内容, 自己在小组里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应该预习什么内容等等, 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课前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 长期坚持的话, 课前预习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四)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参与到各合作学习小组当中

一直以来, 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眼里都是博学、权威、高高在上、句句是真理。然而,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摆正位置, 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合作学习这一模式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都要互动, 互动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有单向型的、双向型、多向型等等。教师在这些的互动环节点上, 若不能转变传统的学术权威角色, 在授课班级内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很难让学生做到在小组内畅所欲言, 敢想、敢说、敢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另外, 教师也不能因为要转变传统的角色而把自己当作是合作学习课堂里的局外人, 对课堂内学生一切表现不闻不问或且闻而不问, 而是要参与到其中, 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当小组内学生意见相佐时要做好协调工作,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善于交流、不惧辩论、互帮互助、共同促进, 最后顺利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五) 通过全班交流疏理知识脉络

在各合作小组在组内探究、讨论结束后, 让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各小组指派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完成学习目标任务的情况、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的方法, 最后提出本组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组其他成员可作相应的补充发言。当全班所有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 教师应适时地将不同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间交叉的方式进行讨论、解答。全班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否能成功实施并且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 它面向全体同学, 突出学生的互助互动, 使得整个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升华为知识再重现的探索发现过程, 在课堂里, 学生质疑、交流、互助、解惑, 每一位同学均可畅所欲言, 这种平等的、民主的、活跃的、讨论式的课堂为合作学习学教学模式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数学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数学日记、学生平时作业、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等渠道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便及时对相关的学生进行补救, 让那些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一下不适应、暂时跟不上的学生通过补救跟上班级。

(七)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

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如何评价学生尤为重要。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 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 不够全面、客观, 学生难以接受。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就好多了, 在过程性评价这一环节, 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各小组间也可互相评价, 最后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的表现, 改变了以往重个人轻集体的评价方式。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达到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是合作学习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教师在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 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更要对小组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段考、期考的成绩进行评价。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有将上述两种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学生才能接受。

(八) 进行反思、归纳, 巩固教学成果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反思、归纳, 巩固教学成果。合作小组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工是否合理、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否合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否正确、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及错误的原因、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其他小组的得失便于本小组的改进或借鉴等。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归纳每节课的知识与方法, 对于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做好比较和概括,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既能对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绩起到巩固作用, 也能对合作学习效果的进行检验, 其作用在于能让学生在已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

总之, 数学教师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使学生们在中职校能学到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知识。

摘要:新世纪的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因难,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学得进、学得好,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锭成.教育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6.

[2]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5.

[3]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0.

[4]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5.

美术教学中的激趣 篇8

一、破律培趣

教学多年发现,学生的美术作业基本上以临摹为主,一般都是由房子、树、太阳等一些常见物组成的,变成了一个不变的定律。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纠正,创新就是纸上谈兵。因此,我鼓励并带领他们走出校园,到大自然细致观察各种景物,使其有了新的认识,再让他们画同样的画。这时,通过观察比较再细心总结,很多学生都能大胆创新:千姿百态的树加上地上的花草及飞翔的小鸟,有的还不直接画太阳,而是通过金色的光线来描绘,从而突破了习以为常的定律,有了创新意识。

二、选材提趣

好的美术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再经过筛选、想象、创新,使其富有吸引力。如:“小雨伞”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用物,若让其画,对他们可能没大的刺激。教师把它编成个物谜:“有朵花人人爱,晴下雨都肯开,长短大小变化多,大家都可随身带。”通过猜谜后,对小雨伞就有了丰富的想象,这时再作画就会画出五颜六色且形状不同而美丽的小花自动伞。只有这样合理的选取题材,才能激发其好奇心,再经过认真的润色,一幅情趣盎然栩栩如生的画面跃于纸上。

三、增趣创新

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1.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例如学了《三味书屋》一文后,这是一篇内容有趣,知识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上课时,结合语文知识教学,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画,并合理想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发展思维,增强兴趣。在绘画的同时,书中的内容不断浮现于眼前,并构成一幅完整美丽的画,达到了想象奇异独具风格的特点。

2.画科学幻想画。他们头脑里对科学幻想及故事情节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性认识,所以启发他们画这样的画就得心应手,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美术教师为教好这门综合性艺术,不应只在这一学科领域里下工夫,需要博览群书,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学科上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是相互联系,渗透,影响着的。因此,只有多方面启发引导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合理的创造,是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四、激趣生辉

作为美术教师,除要结合实际条件和学生特点,加强他们绘画兴趣的培养,还要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开辟一个个处处是创造天地,时时是创造环境,人人是创造之才的新环境。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其敢于创新,并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信心,取得预想的效果。

美术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篇9

小学美术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通过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孩子们智能的全面的发展,它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智能,丰富感情,发展个性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如果光*抽象的理论的生硬灌输,所谓的在小学教育中只重视语文,数学的学习,忽视一些副科,美术的学习,就只能培养出思想呆板、思维迟钝,缺乏才能的人,这是与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相称的。美育要动之一情,寓之以理,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小学阶段正是少年儿童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和模仿力都是很强的阶段,需要美术教育不断的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美术教育与体育,看似不相关的两个学科,其实它们是密切相关的,相互促进的。在体育课上形体造型,灵活优美的动作,无不包含美的因素。美术能促进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去发展对灵巧稳健、平衡协调的健康美的认识,从而能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人曾经说过智育是火车箱,体育是火车轮,美育是连接火车箱的纽带。我认为这种比喻是很正确的,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所以说要想成就一伟大事业,就要求我们能造就一代具有美好理想、良好的道德、机敏的才智、高尚的情操、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除了学校的德育、智育和体育外,对学生从小就应该进行美育教育。

美术教学中 篇10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预设,给学生呈现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铺平道路.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可以说周围的物理现象俯拾皆是.教师如果做一个有心人,善于选择学生身边的、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分析,必然会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例如,在讲“动能和势能”时,忽然从外面飞进来一只燕子,学生立即被眼前的燕子吸引了.看着燕子忽上忽下,在教室里上下翻飞,有的学生还欢呼起来:太漂亮了!此时面对炸开了锅的教室,看着学生专注的表情,我灵机一动,问题立即闪现出来:请仔细观察燕子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学生露出了迷茫的眼神:什么实验?正在学生莫名诧异时,小燕子终于寻找到了离开教室的通道,飞向了蓝天.此时学生镇定了下来,开始回顾刚才燕子的“实验”,并且争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屏住翅膀向上飞时,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在减少„„我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既迎合了学生的喜好,又不失时机地考查了物理知识.又如,上课时外面有人放礼花,我抓住时机提问:大家知道鞭炮发出的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吗?我们为什么先看到美丽的烟火,然后才听到声音?在礼花燃放的过程中,是什么能量转化为什么能量?

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从中挖掘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以引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认同感,并体会物理学习的价值.二、强化知识应用,创设运用性情

科学技术是联系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纽带,物理知识运用在科技发展的每个领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一些科技事件,创设以物理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在我国“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现场,随着指挥员的口令,白色的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在一声低沉、浑厚的巨响之后,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高空,并开始倾斜、旋转.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将火箭升空图片定格,引出问题:火箭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了吗?是如何改变的?火箭的运动状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以此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和科技的事例,可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培养探究本领,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物理的生命,也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实验的细节,抓住那些学生容易忽视之处来创设情境,必然能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深化理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有的学生认为浮力跟物体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以及物体的形状有关.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摒弃错误的观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海底世界和大海上万吨巨轮游弋的精彩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可以托起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在学生陷入思考后,接着演示:在装有一定密度的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会浮于水面;而放进一块铁块,铁块便沉入水里;再放入一个鸡蛋,鸡蛋则会悬浮在盐水中.面对这样的现象,学生产生好奇:同一种液体中,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此时,教师适时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课题,学生会在问题的指引下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寻出正确的答案.四、关注热点现象,创设拓展情境

美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学;任务驱动;创造精神;创造能力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成为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而“任务驱动”教学是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任务驱动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组合成的一个小组,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恰好为学生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积极的合作、相互的帮助来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了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了创造精神,锻炼了创造能力。

1.“任务驱动”教学的操作方式

1.1划分小组

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教师必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乃至交朋结友等都应心中有数。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1.2确定内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美术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1.3布置任务

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1.4学生实施

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是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

1.5评价结果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要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2.“任务驱动”教学的一些体会

美术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可以把任务向课外延伸。当然,“任务”向课外延伸也并不是简单地布置课外作业,而是为学生创造综合实践的机会。课外任务和课内任务在教学内容上要保持一致、连贯,课外任务为课内任务做好铺垫,这样既可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

“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任务对全体学生来说是统一的,对学生而言缺乏选择性。对于一些独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若长期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会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导致这样的学生被动地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和应用方式,并非只有此法才是最优秀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要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美术课每周只有一课时,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的教授同样十分重要。学生完成任务是建立在教师教授并且学生已经掌握所教授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的教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

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是活动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任务驱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应适当地进行巡视并介入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要通过必要的指导,帮助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完成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总之,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对一个问题感兴趣,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作调整,或更换布置任务的方式,只有恰到好处的问题和适当的引导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周刚毅,李国平.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新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2]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高职院校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建设[J].新课程,2005,22(12):60.

上一篇:网站托管合同下一篇:幼儿暖心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