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设计的民族性(共8篇)
谈设计的民族性 篇1
浅谈中华民族风格的商标设计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物质商品极大丰富,商品经济无限繁荣。随着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带有中国标签的商品不断打入世界各地,而带有洋标签的世界各地的商品也潮水般不断涌入中国市场,随着世界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日趋扩展,新的审美观念及新的商标设计思潮也逐步被广大设计人员和消费者认可,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下,国内的商标设计在不断汲取世界元素营养下,经过几十年的长期发展与变迭,商标设计逐渐进入大众传播时代,设计手段与方式亦逐步专业化,出现了一大批根植于民族文化,民族风格浓厚的好商标。关键词:中国;民族风格;商标设计;设计元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独特而璀璨的文化博大精深,浩瀚绵厚,虽然是传统的农耕国家,但是原始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亦可以上溯到几千年以前。根据我国有史可考,能够看到其原始图形,并且具有近代商标特征的图案大约是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而最近几年,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向世界展现出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东西:中国红、中国节、中国印等等,这些具有浓厚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民族元素的图形色彩对国内的现代设计行业,对设计师,都起到很大的影响和很好的推进作用。
在这些中国的设计元素里,传统的纹样最具代表性,中国的传统纹样涉及到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等各个文化层面,既有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景观纹样,也有借助于各种动植物寓言的纹样,还有以抽象形态象征哲学观念和文化意识的纹样。作为图腾演变而来的传统纹样,龙凤图形则又最具代表性,它是我国汉民族最早,并且最能够代表和影响中国数千年文化的图形,龙形纹样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由图腾变化而来,而凤形图样更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并随着年代、地域、和传说的演变,其变化形式变得多样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创造形式。正因为如此,以龙凤图形为商标形式不断出现在商品流通市场上,足可见其对具有民族风格的商标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除了龙凤图形外,其他鸟兽图形、吉祥纹样及中国特有的绘画、篆刻、剪纸及汉字艺术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纹样以及其后凝聚历代中国民间艺人智慧所创造的各种装饰纹样和造型艺术,无一不是在同一传统文化、同一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而当今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商标设计正是沉浸在这些传统图形纹样中不断地汲取营养,辅以现代艺术创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师的灵感而创造产生的。在这些商标中,最具民族风格,采用最广泛的是汉字型商标,如从古时候客栈的“宿”字,酒楼饭店的“酒”字,典当行的“當”字,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铁路标志:“工人”的变体,永久牌自行车的“永久”变体,北京大学的“北大”变体,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工商银行的“工”字变体,中国银行的“中”字变体等等,它们都是利用汉字作为思想语言符号和具有独特构成方式与形式美这两个音素来构成的。由此可见,龙凤图案、传统民间纹样、中国汉字里的行、草、隶、篆、楷等等,都构成为现代中华民族风格商标设计的得天独厚的独一无二的源泉。
按照定义,商标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具体表现则是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者包装物上的标志、记号(图案、图形文字等),其目的是使得该商品与同类商品有所区别,以方便消费者在市场上的选择、购买。根据考古出土的陶器发现,在中国古代,曾强制要求陶工将其姓名标示在陶器上,虽然很难考证这些陶器在当时是否已进入商品交换领域,因此这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商标。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生产者逐渐认识到,在自己的产品上使用标记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消费者凭标记识别、购买自己的产品。远在在北宋时期,山东济南一家专门制造细针的刘家“功夫针”铺所使用的“白兔”商标,既有图形,又有“兔儿为记”的字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较早的比较完备的商标。据此一句话:商标是用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记。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商标除了能够让消费者明辩商品的出处,判别产品的好坏,好的商标更是企业的无形财产。商标作为企业的工业产权,与其它财产一样,是企业的财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则更是如此。
按照商标的基本功能:
1、商标具有区分不同厂家商品的质量、规格和特类的功能,即识别功能;
2、商标具有保护企业信誉和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功能,即保障功能;
3、商标具有帮助企业产品推广、营销的功能,即广告营销宣传功能;因此商标设计在第一个环节注重的应该是商标的功能,要从产品的类别、特性、市场状况入手,进行有目的且行之有效的设计。其次才是要注重商标的风格形式,即商标的文字、图形、色彩。我国现有的商标设计,应该说是强调了商标的民族性。但是部分商标设计出现了片面盲目追求民族化,使得商标与产品脱离了关系,这样的商标就丧失了其最基本的功能性,不能够算是成功的商标设计。因此成功的商标设计必须强调其基本功能与形式风格的完美结合,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够使商标给人以亲切、可靠、信赖的感觉;才有可能扩大产品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使产品行销天下,艺术类论文发表济南天之信。
商标的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只有把传统的设计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围绕商标的基本功能,辅以现代的设计手段和方式,才能够让商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以盲目、片面追求所谓商标的民族化为目的,或者以纯粹民族文化为设计样板,而不去考虑的功能和时尚的审美要求,显然是脱离现实不符合实际的,最终设计出来的商标必然失败,所以现代中国的商标设计的走向,应该立足以下几点:
1、认真从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并且从中探索商标的民族化设计的规律和特点。
2、努力研究当代国际商标设计的潮流和方向,紧跟时代要求,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特点,使商标设计更具有时代性。
3、不断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地域、风情等差别,增强中国商标设计的适应性。
4、克服商标设计者的狭隘的个人喜好和过分强调传统文化,脱离商标设计的基本功能和要求的弊端,以使我国商标设计更具特色。
商标的发展是多因素的,促进商标设计与时俱进的因素,既有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也有时尚因素的引导,更多的则是商品流通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竞争的激烈带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促进艺术观念的更新,时尚潮流的更新又为商标设计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中国的商标设计只有在生存中求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接受考验。
当今世界商品社会,信息资讯高度发达,交通物流快捷高效,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渗透交替,信息社会早已经使人类冲出相对狭隘的地域制约,不再是过去单一部落、民族那种排拆异端,强求一律,老死不相往来的年代。传统风格和现代艺术在不断延伸和发展、更新,而面对当今世界的高度工业化和商品社会,拥有灿烂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正面临现实与传统的重大挑战,如何看待当今的商标设计?如何把民族风格与现代商标设计完美揉合在一起,走出一条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形式美风格的商标设计之路,则是我国现代设计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而迄待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谈设计的民族性 篇2
第二是已经具有统一化的视觉印象。数千年的庞大文明和深厚底蕴简单地由几个元素来概括:长城、大熊猫、功夫等等, 已经成为标志性而又单一化的“国家印象”, 成为了一种程式化的形式。西方世界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结果是某些中国视觉元素被泛滥使用, 导致乏味单调的统一化视觉意向。
第三特征是设计教育缺少具有地方特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文化存在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基石和内容。在哲学观、民族心理结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形式等诸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设计教育中, 设计创作语言形式应该凸显形式背后的象征意义, 而这些象征意义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相联系。
第四是不能形成有效结合本土自然人文资源的整体教育环境。设计教育应该关注到设计作品所处的地理特点与设计师的意识在作品上所体现的区域特性。形式语言可以在结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情况下表现出更为深层次的含义。
第五的一个特点是设计美学与传统美学出现断层。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像西方美学一样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 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在进入近代前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形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变化。19世纪中叶, 以“和”为经验人生哲学的中国文化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阻碍时, 就放弃把自身文化传统、哲学经验溶入到更先进的西方文化中。这种状态导致了20世纪的中国“文化断裂”危机。
传统的美学价值观在现代经济社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设计教育中仅仅案例分析和精神诉求不能形成对本土化设计的系统理论研究。在设计教育中探讨地方性的形式语言, 寻求本土色彩及风格的代表性图像, 以及本土风格的视觉印象是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对传统造型元素的改良与取舍、转换方式使元素得以再造使之增值, 是现代设计表现的基础与载体。
综上所述,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需要在理念上提高层次, 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各个院校之间的区别, 必须各自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包括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特点来制定。可以具体到以下方面:
一、历史人文的时空延续
历史人文作为每一个地区的独有资源, 能够直接引导新的现代视觉语言设计形式。具有传统人文传承的视觉印象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 建筑的风格类型、传统食品的固有包装、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点、地方性的服饰特色、喜庆节日的色彩、娱乐活动特点、民居的起居习惯特征等等。在过去的数个世纪, 已沉淀为公众习惯与审美尺度的丰富视觉遗产。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视觉模式, 都能够以现代的形式融入进设计教育体系中, 进行时空转换, 从而进行现代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变革。
二、不同地方性风格的视觉意向构成融合
设计在每个时期有不尽相同和同一时期又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 设计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艺术类别, 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 必须把不同地方性的特点加以整理利用, 以达到设计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三、地方性材质及工艺的有效组合
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念强调材质与工艺的美感。现代设计教育应当结合民族情操与习俗信仰学习传统的工匠系统, 包括地方性的材料及施工技艺的开发。要追求地方性风格的独有感官特色, 必须和当地的整体环境取得协调, 才可强化设计意见贯彻的深度。而将传统工匠艺术提升为现代设计制作方式, 透过实践的积累可能自然地由内而外改造文化体质, 化技艺为有意味的形式。
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 经历代丰富、发展和提升, 累积形成的一种审美方式。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质蕴涵着合理的、可延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方面的内容。所以, 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发展传统, 用创新的艺术精神对设计行业进行正确引导。
摘要:设计教育在新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其民族性?笔者认为应该从理念上提高层次, 形式上更加多元化, 地区之间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包括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特点来制定教育模式。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 用创新的艺术精神对设计行业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设计教育,民族,传统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版.]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浅谈中国民族风格的商标设计 篇3
关键词:中国;民族风格;商标设计;设计元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独特而璀璨的文化博大精深,浩瀚绵厚,虽然是传统的农耕国家,但是原始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亦可以上溯到几千年以前。根据我国有史可考,能够看到其原始图形,并且具有近代商标特征的图案大约是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而最近几年,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向世界展现出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东西:中国红、中国节、中国印等等,这些具有浓厚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民族元素的图形色彩对国内的现代设计行业,对设计师,都起到很大的影响和很好的推进作用。
在这些中国的设计元素里,传统的纹样最具代表性,中国的传统纹样涉及到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等各个文化层面,既有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景观纹样,也有借助于各种动植物寓言的纹样,还有以抽象形态象征哲学观念和文化意识的纹样。作为图腾演变而来的传统纹样,龙凤图形则又最具代表性,它是我国汉民族最早,并且最能够代表和影响中国数千年文化的图形,龙形纹样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由图腾变化而来,而凤形图样更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并随着年代、地域、和传说的演变,其变化形式变得多样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创造形式。正因为如此,以龙凤图形为商标形式不断出现在商品流通市场上,足可见其对具有民族风格的商标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除了龙凤图形外,其他鸟兽图形、吉祥纹样及中国特有的绘画、篆刻、剪纸及汉字艺术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纹样以及其后凝聚历代中国民间艺人智慧所创造的各种装饰纹样和造型艺术,无一不是在同一传统文化、同一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而当今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商标设计正是沉浸在这些传统图形纹样中不断地汲取营养,辅以现代艺术创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师的灵感而创造产生的。在这些商标中,最具民族风格,采用最广泛的是汉字型商标,如从古时候客栈的“宿”字,酒楼饭店的“酒”字,典当行的“當”字,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铁路标志:“工人”的变体,永久牌自行车的“永久”变体,北京大学的“北大”变体,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工商银行的“工”字变体,中国银行的“中”字变体等等,它们都是利用汉字作为思想语言符号和具有独特构成方式与形式美这两个音素来构成的。由此可见,龙凤图案、传统民间纹样、中国汉字里的行、草、隶、篆、楷等等,都构成为现代中国民族风格商标设计的得天独厚的独一无二的源泉。
按照定义,商标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具体表现则是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者包装物上的标志、记号(图案、图形文字等),其目的是使得该商品与同类商品有所区别,以方便消费者在市场上的选择、购买。根据考古出土的陶器发现,在中国古代,曾强制要求陶工将其姓名标示在陶器上,虽然很难考证这些陶器在当时是否已进入商品交换领域,因此这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商标。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生产者逐渐认识到,在自己的产品上使用标记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消费者凭标记识别、购买自己的产品。远在北宋时期,山东济南一家专门制造细针的刘家“功夫针”铺所使用的“白兔”商标,既有图形,又有“兔儿为记”的字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较早的比较完备的商标。据此一句话:商标是用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记。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商标除了能够让消费者明辩商品的出处,判别产品的好坏,好的商标更是企业的无形财产。商标作为企业的工业产权,与其他财产一样,是企业的财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则更是如此。
按照商标的基本功能:1、商标具有区分不同厂家商品的质量、规格和特类的功能,即识别功能;2、商标具有保护企业信誉和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功能,即保障功能;3、商标具有帮助企业产品推广、营销的功能,即广告营销宣传功能;因此商标设计在第一个环节注重的应该是商标的功能,要从产品的类别、特性、市场状况入手,进行有目的且行之有效的设计。其次才是要注重商标的风格形式,即商标的文字、图形、色彩。我国现有的商标设计,应该说是强调了商标的民族性。但是部分商标设计出现了片面盲目追求民族化,使得商标与产品脱离了关系,这样的商标就丧失了其最基本的功能性,不能够算是成功的商标设计。因此成功的商标设计必须强调其基本功能与形式风格的完美结合,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够使商标给人以亲切、可靠、信赖的感觉;才有可能扩大产品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使产品行销天下。
商标的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只有把传统的设计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围绕商标的基本功能,辅以现代的设计手段和方式,才能够让商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以盲目、片面追求所谓商标的民族化为目的,或者以纯粹民族文化为设计样板,而不去考虑的功能和时尚的审美要求,显然是脱离现实不符合实际的,最终设计出来的商标必然失败,所以现代中国的商标设计的走向,应该立足以下几点:
1)认真从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并且从中探索商标的民族化设计的规律和特点。
2)努力研究当代国际商标设计的潮流和方向,紧跟时代要求,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特点,使商标设计更具有时代性。
3)不断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地域、风情等差别,增强中国商标设计的适应性。
4)克服商标设计者的狭隘的个人喜好和过分强调传统文化,脱离商标设计的基本功能和要求的弊端,以使我国商标设计更具特色。
商标的发展是多因素的,促进商标设计与时俱进的因素,既有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也有时尚因素的引导,更多的则是商品流通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竞争的激烈带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促进艺术观念的更新,时尚潮流的更新又为商标设计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中国的商标设计只有在生存中求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接受考验。
《多民族的国家》教学设计 篇4
《多民族的国家》教学设计
福泉市凤山镇初级中学(邮编 550503 电话 2460702)
叶宝吉(***)任教年级:九
一、教材分析
《多民族的国家》从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以加强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理解。
第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教材在第87面正文对这一内容从三点进行了说明。首先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接着介绍了目前我国民族的构成与分布情况,最后介绍了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原因。
第二、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正文指出了民族大融合的原因。“知识链接”材料,简单介绍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
第三、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引用密尔的一句话说明民族历史使得各民族的人民荣辱与共,具有共同的回忆,引出内容。为了丰富这一内容,在小字部分补充说明少数民族英雄作出的贡献,并在“历史镜头”中列举了故事。
二、教学目标
中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问题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这种认识既有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相关的材料,采用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先学后教,当堂实践的新课堂模式,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把学生的学习实践与教师的讲评结合起来理解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状况。
2、教学难点: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学法指导:分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活动探究法
2、教具:教师提供图片
五、教学过程(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设计说明:
1、按照学生原有的六个学习小组,根据本站教材内容分为六个学习板块。在前一节课时分配学习任务,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行设计本组任务的呈现方式。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各组的学习设计提出完善建议、对呈现的过程及结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对各学习环节适时补充、衔接过渡,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归纳。特别是对学生呈现知识的掌控、纠正,以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和挖掘学生在语言表达、勇气树立、表演才干等方面的潜能。
3、以下为学习小组任务分配及教师指导重点(教师提供部分文字资料及图片供学生选择使用、提示学生板书的内容)。
4、下划线部分文字为板书,由相关小组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自己书写。
第一学习小组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或合唱)歌曲:《爱我中华》。教师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五十六个民族结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组织学习思想驿站
1、我们班上有哪些少数民族?
2、你居住的村寨有哪些少数民族?
3、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少数节日、歌曲、民族习惯?
4、你了解“彩云之南”、丽江、纳西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之“少”,从本班情况可见。了解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52个),再通过欣赏图片“丽江”“大理”“石林”了解云南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各地的向往之情,激发学习动力。
第二学习小组
三、组织学习知识点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学生板书:
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因为人数相对较少,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各民族形成了 “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状况。
3、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生产方式等差异,各民族在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教师补充: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600万人。珞巴族人口最少,大约有2860人。
四、各抒己见:认识部分少数民族,了解 这些民族的节日、服装、习俗等
1、学生辨析后给出答案:图一为藏族;图二为朝鲜族;图三为回族;图四为维吾尔族;图五为蒙古族;图六为苗族。
2、学生互动、自主发言:自己知道的民族节日、习俗等相关。
第三学习小组
五、社会观察:彝族火把节
通过教材介绍,及补充的材料,体验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材料补充:更多少数民族服饰、民族节日盛大场面图片欣赏,学生比较这些民族服装与自己了解的有何差异。
蒙古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也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傣族 :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苗族: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设计意图:
1、通过欣赏民族服饰图片,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不同特色。
2、通过文字及图片的介绍,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
3、重点体验本地常见的苗族、布依族及了解较多的傣族、藏族、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4、教师点题: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民族节日逐渐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第四学习小组
六、组织学习知识点而二: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 学生板书:
二、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
1、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走向相互融合。
3、我国各个民族已经成为一个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补充:(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补充)
1、我国的民族大融合: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融合的加速期,此时南匈奴、羯、氐、羌、鲜卑等部族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里去了。元、明、清的统一局面使民族大融合更为突出。正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吸收了新鲜血液,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各民族间的密切联系、斗争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2、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简介及图片欣赏
(1)《玛纳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据中国记录的材料共8部,20余万行。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不同,史诗《玛纳斯》并非一个主人公,而是一家子孙八代人。整部史诗以第一部中的主人公之名得名。《玛纳斯》主要讲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创造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爱情的故事。
(2)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3)明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由于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江格尔》主要讲述阿鲁宝木巴地方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英雄,同芒奈汗、布和查干等进行抗争,收复 许多部落,建立起一个强盛国家的故事。
3、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也体现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第五学习小组
七、组织学习知识点三: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学生板书:
三、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1)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民主革命时期,涌现了许多少数民族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着聪明才智。
1、学生读小字部分,加深理解: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民主革命时期,涌现了许多少数民族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着聪明才智。
2、历史镜头学习: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文字资料及图片: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回族,河北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少年时代随父亲到东北,投身奉军(东北军)。1924年在东北讲武堂毕
业后,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还乡务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将马本斋的故乡命名为“本斋回族自治县”。1954年将他的遗体迁至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第六学习小组
八、活动平台及课堂活动组织:
1、教师提供关于邓恩铭和韦拔群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水族英雄邓恩铭(1901—1931):贵州省荔波县人,水族,中共一大代表。1918年,依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邓恩铭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到领导党的运动只有11年,但这11年生命确实壮观。1928年春,中共青岛市委进行改组,邓恩铭任书记。同年12月,由于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在狱中,他领导难友们同敌人进行斗争,并两次组织越狱,使部分同志冲出监狱脱险。邓恩铭因受刑过重,行动困难,未能越狱脱险。1931年4月5日凌晨,被国民党军警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牺牲时年仅30岁。荔波县城有邓恩铭故居,2011年扩建,是我省著名红色旅游基地。
壮族英雄韦拔群(1894—1932):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1930年11月,红7军主力奉命北上,离开右江根据地,他坚决服从军前委命令,带领百余人留在右江根据地,发动群众,重新组建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他一家20余人,包括他的儿子在内的10多位亲人惨遭敌人杀害。1932年10月19日,被叛徒杀害于广西东兰赏茶洞。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拨款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县城兴建韦拔群纪念馆,是著名红色旅游基地。
2、学生互动“学习感悟”:(1)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英雄(或民族英雄)的事迹?(2)听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有什么感想?(3)歌曲《爱我中华》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什么感情?(4)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其他民族的同学、邻居的?(5)如果让你对少数民族说一句有利于团结的话,你会怎么说?
九、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等知识。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我们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
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课堂即兴活动(由教师组织,视时间而定):民族歌曲大比拼
比赛规则及方式:
(1)各学习小组在纸条上写出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歌曲名称或民族歌曲名称。时间2 分钟,根据个数多少分别得20、19、18、17、16、15分。
(2)歌曲轮唱:上一组唱出几句歌词即可,下一组不可重复前面唱过的歌词,接歌时间限10秒内。小组过关的得20分、出错的得15分、不唱的得5分。
十一、作业布置:
1、我国的民族状况是怎样的?
2、为什么我国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3、我国各民族是怎样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篇5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
主讲:张 燕
课 题:《独特的民族风》 课
型:音乐鉴赏 年
级:高一年级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为本单元欣赏教学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拓展、延伸。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1、音乐作品分析
(1)《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流传在呼伦贝尔盟的蒙古族“长调”歌曲,是蒙古族长调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歌词表现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旋律开阔悠长,节奏舒缓、漫长,给人浓郁的草原特色的印象。
(2)《宗巴朗松》是流传在西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其歌词首先说明:是洁白的邦棉花装饰了草原,其次说明:只要草原不变化,就有蜜蜂来亲近。表面上看,歌词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会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
(3)《牡丹汗》是维吾尔族的一首爱情歌曲。歌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劝人们对朋友的选择要慎重,对爱情要专一。
2、音乐知识
(1)长调:一种蒙古族民歌题材。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字少腔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2)短调:结构较紧凑,节奏整齐,句副较窄,字多腔少,叙述性特征。(3)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五类。
(4)维吾尔族音乐: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因素,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四大类。
3、学生情况分析
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喜爱音乐。高一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初中学习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对少数民族音乐如新疆、蒙古族音乐鲜明的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对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歌曲并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学习目标
(一)聆听《宗巴朗松》、《牡丹汗》、《辽阔的草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了解“囊玛”、“爱情歌曲”“长调”“短调”等民歌体裁。
(二)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三)欣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段不同的舞蹈,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舞蹈及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三、重点、难点
重点:以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为欣赏重点,在聆听、延长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的民歌风格。
难点:能主动分析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关注少数民族民歌,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四、教学内容
(一)聆听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鸿雁》,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区别认识长调、短调;理解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及题材形式。
(二)聆听少数民族民歌,通过对比的形式掌握囊玛、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的相关知识;对三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民间音乐分类知识要有所了解。
(三)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原因做适当的探究。
五、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
(二)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要保证必要的音乐时间活动。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以及民族风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
(三)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我们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个民族的歌舞音乐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我们中国“独特的民族风”。
(二)讲授新课: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聆听藏族歌曲《宗巴朗松》
(1)《宗巴朗松》是流传在西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其歌词首先说明:是洁白的邦棉花装饰了草原,其次说明:只要草原不变化,就有蜜蜂来亲近。表面上看,歌词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会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
(2)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歌曲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时表演者边唱边做简单的礼让、鞠躬动作;伴奏乐器常用竹笛、扬琴、藏京胡、串铃等;节奏紧凑密集,富有律动。
4、聆听维吾尔族歌曲《牡丹汗》,组织学生分析其音乐特点。
(1)风格:旋律明朗、活泼、热情、奔放,跳跃,音乐色彩强,节奏明快舞蹈性强。节奏具有维吾尔舞蹈的韵律。
(2)总结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其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中有长有短,在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在维吾尔族民歌中,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和习俗歌曲使其代表体裁。
(三)课堂拓展延伸
我们的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音乐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音乐特点了解其舞蹈独特的风格也是课堂上老师应该要做到的。所以,在本次课堂中,我会让学生了解到除了这三个民族的舞蹈特点,舞蹈与音乐 生活 地理特征 气候的关系。
1、蒙古族
(1)提问:同学们先来说说看,你们所了解的蒙古族都有哪些特点呢?(2)展示蒙古族相关图片,进一步说明: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被称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有三宝:草原、骏马、长调。2005年蒙古族的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欣赏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讲述歌曲相关知识: 1955年“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以这首歌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金牌。这首歌借喻草原的美景,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生活不够一帆风顺的惆怅不安之情。
长调民歌的特点:曲调悠长,起伏较大,节拍自由,节奏宽广、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这种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独特品质,以及游牧生产劳动给牧人带来的相对个人自由,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柔韧、粗犷率真风格及自由气息的原因。蒙古族的民歌除了长调之外还有短调歌曲。
(4)欣赏短调歌曲《嘎达梅林》。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蒙古族长篇叙事歌,也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表达了草原人民对英雄的热情讴歌和无比崇敬之情。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牧民的利益。启发学生对比长调与短调的区别,总结短调歌曲的特点:结构较紧凑,节奏整齐,句副较窄,字多腔少,叙述性特征。
(5)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旋律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旋律优美抒情;演唱时声音洪亮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歌曲伴奏多用马头琴,有的配笛子和三弦等。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欣赏了三个不同民族的几首民歌,共同了解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这三个民族音乐的特点;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
八、课外拓展作业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一下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九、课堂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6
1、播放《爱我中华》歌曲的CD片,说说片中哪些少数民族你认识。
2、教师相机拿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各民族的图片及出示相关词语: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汉族
认识生字“傣”
3、顺势切入:
这么多民族的小朋友同你们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上学了。(板书课题)想去看一看吗?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自学课文:
划──要求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标──表出自然段的序号;读──不认识的生字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读一读,也可请教同桌。荐──小组内组长组织读一读课文,互相正音,并做好推荐一位组员的工作。
2、交流反馈:
⑴出示生字:
①推荐组员互相比赛读生字,其余学生做评委。
②说说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⑵认读新词:
①自由准备后同桌互读。
②开火车读。
③男女生比赛读。
④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新词圈出,圈好后站起来大声读一读,再坐下。
⑶试读课文:
①指名读课文,正音。
②用一句话说说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你喜欢这所学校吗?
三、再读课文,欣赏朗读
1、民族学校那么美,你从书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来?请你有感情地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2、学生再读课文,把认为美的句子的用曲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3、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
2、教师着重指导“戴、舞、雀”。
谈设计的民族性 篇7
关键词:书法,包装,设计,民族文化
纵观世界历史,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社会条件的影响下,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语言, 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逻辑、审美习惯和价值取向。正是由于国家民族文化多元差异的存在, 才产生了民族风格, 才使得每个民族既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荣, 同时又非常欣赏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黄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手制陶器中就有文字符号, 5000年前黄帝时代的“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和秦汉以至唐宋, 书法从甲骨文、金文、隶、楷、草, 慢慢地成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接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教育的包装设计师, 将书法这种文字语言的介质, 运用并结合到包装设计中, 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
包装, 通过商标、形状、文字、颜色、图案和材料等要素对产品外观进行装饰美化, 描述和宣传产品的相关信息。作为商品外部的保护品, 商品包装除了能够促进销售外, 还具有方便运输的功能, 集艺术价值、商品价值、实用价值于一体。在我国, 包装是文字的载体, 文字又通过包装来表现, 只要出现文字的相关设计, 自然离不开书法。书法是文字的一部分, 书法具有线条美、情感美、艺术美、空间美的特征和独特的风格, 受众看到包装就能感受到流畅、神秘、唯美、空灵、稳重等多种心理特征和情感暗示。包装设计中书法的运用具有如下特点:
一、中式风尚——审美趣味的指导性
吴冠中先生说:“技术是基础, 意境最重要。”包装设计和书法都是以美学为基础的, 现代艺术作品的整体构成中, 文字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标题性的文字设计已成为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 包装设计师和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用电脑字库中的相关字体做标题设计, 具有装饰性的美术字和中国的传统书法元素已成为相关设计中首要的选择。国内经过长期照搬模仿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后, 包装设计逐步国际化, 但随着传统国学教育的兴起, 民众对缺乏民族元素的包装设计日趋厌倦。众多包装设计师已经明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式韵味具有墨色飘香和中庸礼仪之道, 中式设计也随之应运而生。书法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极具中国特色的符号, 具有浓郁的东方审美精神, 国人引以为豪, 也颇得外国人士的喜爱。
巧借书法, 深入了解和研究书法, 通过对书法的各种书体形式美的提炼, 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 给商品包装找好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1]汉字的“三美”结合书法的线条美, 再结合现代字体或者美术字, 就更能恰当地体现商品包装的生动性和独特性, 更加切合产品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 富有民族内涵兼具现代时尚中式风格。从而使商品价值、审美趣味都得到了较好地体现, 孕育出了具有东方文化艺术底蕴的民族包装。
二、计白为黑——认知装饰作用的穿插性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2]。通过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来写的汉子, 一般来说大多数用黑墨。“计白为黑”, 指的是书法除了墨写的字之外还有空白。邓石如曾经强调笔画与空白之间的关系。书法不光在纸上是作为单独的一门艺术, 同时可以作为一个装饰性的元素。这种汉字书写的艺术, 应用在包装设计领域, 具有极大的使用功能和市场价值。
在包装设计中, 书法与设计都讲究“疏密”。疏, 就是简练, 就是留白。各元素的设计版面布局一定要有大小、疏密、轻重、浓淡, 才会使得整体设计生动活泼而不单调, 从而激发受众的审美情趣。在书法包装设计的运用中, 两者结合时要注意文字与图形的空间布局, 也要与其他元素、色彩和谐搭配。密实之处要强调穿插协调, 而空白之处也须意境空灵, 错落有致, 使两者珠联璧合。黑白为主调的独特的书法艺术, 与老子“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的哲学观一脉相承。一个好的包装设计作品, 要强化主题, 使得设计版面主体突出, 就须用留白来烘托。中式包装一般会以书法与产品图片的结合作为主体, 而留下透气和缓解视觉疲劳的留白。只有将书法造型艺术和包装设计的图片、色彩等元素和谐把握, 进行穿插设计, 才能营造出民族包装的独特风格, 显示出悠远空灵的审美意境。
三、千里神交——情感相通的亲和性
情感是书法创作与审美中最重要的心理内容, 也是艺术心理学中最复杂、最微妙的课题之一[3]。每根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线条形体是神采的载体。中国书法有“五体”之说, 是指的是书法线条由骨、筋、脉、肉、皮五部分构成, 其中“骨”, 是指线条刚劲有力、气势雄强的状貌;“筋”, 是指线条紧敛、浑劲内含的状貌;“脉”, 是指线条丰润活脱的状貌;“肉”, 是指线条丰满柔韧的状貌;“皮”, 是指线条轮廓光滑、清晰、亮丽的状貌, 起着包裹血肉, 不使筋骨外露的作用。具有“五体”, 即有神采韵味。
书法中篆隶楷行草五个书体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书体的创作都具备层次丰富、变化莫测的特点:笔画匀称圆润优美的篆书;略微宽扁、古朴庄重的隶书;笔画方正、结构严整的楷书;简易流畅、笔断意连的行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草书, 这些都是情感的律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成功地表现出悲怆痛苦, 是情感悲滞而写出的血泪之作。这种由情所发的书法作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书法、绘画、设计等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都是写心达意的窗口。包装设计同样可以通过书法作品实现情感共鸣。如酒鬼酒的包装, 是画家黄永玉设计书写的。其“酒鬼”两字的飘忽笔迹、歪扭字势造型, 如醉后的酒鬼一般, 颤颤巍巍, 摇头晃尾地走路;而麻袋造型的酒瓶扎上一根麻绳, 又如同里面装了酿酒的粮食, 表现了酿酒食材的亲和力, 将湖南湘泉集团的产品打造成了享誉全国的珍贵名酒。
四、简约雅致——现代设计的民族性
简约设计就是对设计的主体进行提炼、删繁就简、凸出创意, 把设计回归本质, 强调其视觉审美情趣及内在魅力。现代设计追求看似简单而又充满无限内涵的风格。文字作为人类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语言符号, 用书法字体来表现可以产生强烈的图形意念, 其块面虚实关系, 留下飞白等细节技巧能带来心灵的震撼。包装设计中的书法字体可以时尚、清新或古意, 结合具体的图形设计, 能够产生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民族包装。
今天, 日本的很多文化有中国文化的影子, 在不断地交织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明治维新后, 日本包装设计受新艺术运动、包豪斯风格的影响, 形成了日式包装设计理念, 融入了大量的传统视觉元素, 如日本清酒, 就融合了日本书法 (也称书道) , 并将其作为包装图形化的视觉文字元素进行设计, 其简约性、趣味性和生动性鲜明地突出了日本民族风格。这些积淀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到简化和提炼, 表现单纯又具有现代风格, 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包装视觉文化, 在世界包装设计中占有一席之位。
任何事物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包装亦如此。从最早的只需要包裹商品的简单包装, 到前几年的奢华包装, 再回到当前的简约绿色包装, 可以看出, 包装设计是时代的产物, 也是具有民族性的,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历史文化、民俗风格融入设计中, 体现其民族性, 使包装成为了宣传本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 通过这些载体, 使得本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
我国优秀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香港著名老品牌荣华饼家设计的糕饼包装, 采用了中国黄蓝等传统色彩和造型, 礼盒上有大小错落穿插设计的书法元素, 有极强的中国传统风格, 既突出了中国传统名产, 又价廉物美, 成为香港游客的首选。靳埭强说, 在我的作品里“历史”被保存得很好, “历史”与“当代”表面上有冲突, 但传统实际上也在不断更新, 把它融合在现代设计中便能重生。靳埭强先生认为自己的设计与中国文化融合得很好, 同时又足够地国际化, 靠的是长期消化、吸收, 不是弹指之间的事, 只有融贯东西, 发挥想象力。这使得靳埭强先生的简约雅致的设计风格在中国杰出设计师中享誉盛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符号之一。书法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同的载体上得到了更宽更广的延续。在将来可能会构建新的设计书法字体, 或呈现多种书法与文字结合的设计思维方式, 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情、意、境、趣等丰富内涵的抽象形式的书法艺术, 通过设计以融入包装设计中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领悟, 也是对其再造和延续, 更宽更广地表现才能使得民族文化具有生存的动力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4:6.
[2]陈振濂.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5.
谈设计的民族性 篇8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职院校;教学
丹寨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少见的富集地,这里汇集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县很多村寨中保留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品。2016年5月,笔者带领学生慕名前往贵州丹寨采风,短短数十天的学习和交流让我们对“云上丹寨”这片美丽的土地和它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得到了许多启发。站在服装专业的角度,以贵州丹寨的苗族文化为例,笔者对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总结了几點自己的看法。
1 从知识点的填充转向思维方式的引导
信息社会知识的搜寻和储备越来越简单,知识的整合能力与思维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比起民族文化符号的灌输,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少数民族审美情趣背后的民族精神,并由此去分析这种精神是怎样映射在服装要素之中则更为重要。例如,苗族服装的色彩搭配十分有特色,视觉冲击力强。苗族人喜欢用高纯度的色彩做装饰搭配深蓝、深紫或黑色底布,既明艳炙热又深沉静默(图1、图2、图3)。当我们去追溯苗族的历史,其服装配色所传达出的情怀就不难被理解了。苗族人是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的后代,蚩尤战败后苗人流离转徙,并长期被中原统治者称为“蛮”,遭到讨伐和驱赶。甚至20世纪初,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的《苗族调查报告》中还记录了清政府对苗人残酷的屠杀。即便如此,坚韧勇敢的苗族人并没被苦难击败,他们奋勇反抗,并在新的环境中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就好像苗族服装上绽放的明艳花朵,在黑暗中尽情歌颂生命的美好。因此,当我们以苗族文化为灵感去进行服装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服装的各要素表达这种在绝境中仍心怀希望与美好的勇敢。以民族精神为引导,结合现代审美特点,再通过对民族元素的取舍和重组进行文化创新。具体到设计环节,廓型线条的大气简约和面料较强的悬垂性可以表现大历史背景下的磅礴与肃穆,活泼大胆甚至极端的色彩搭配则表现了苗人无畏的乐观,这些是我们对苗人精神的传承。而服饰图案、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选择则不必过于严苛,传承不是复制,抓大放小让学生多尝试突破性的设计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包容。在教学中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既需要真正的走进少数民族的生活去感受文化的熏陶,又不必过分宣扬民族情怀,使得学生不能勇敢尝试、大胆取舍。
2 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在实践中寓教于乐
高职院校的教学经历让笔者发现,对于学生而言手工制作远比理论课堂更有魅力,也更容易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相较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并不逊色,可是文化素质有待加强。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并且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呢?笔者认为加大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和加深授课模式的立体化非常有必要。首先,苗族历史的留传主要依靠歌曲而非文字,苗人将他们的历史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谱曲后以歌唱的形式世代相传。其中蜡染的故事就很具有代表性,相传有一位爱美的苗家姑娘因羡慕蝴蝶的美丽想抓它来装饰自己,蝴蝶知道后主动用翅膀的彩色鳞粉为姑娘的衣裳画花以此来逃脱被抓的命运,拥有了美丽衣裳的苗家姑娘欢喜地放走蝴蝶后却发现衣服上的鳞粉经不住风吹雨淋很快就脱落了,她十分沮丧四处寻找染色固色的方法,最后她的执着感动了蜜蜂。蜜蜂主动找到苗家姑娘并告诉她,只要你让我免受风雨的摧残我就可以教你蜡染,这样花纹就不会轻易脱落了。最后姑娘得到了她不会脱色的美丽花衣裳并学会了蜡染,而小蜜蜂则被人类喂养起来。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记录了很多有效信息,蜡染所用的蜡液就是从蜂蜡中得来的。苗人将文化用有趣的故事传承下来,他们的智慧给予了笔者教学上的启示。其次,在贵州采风的短短十几天,我们向贵州绣娘学习了刺绣的四种基本针法和蜡染技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了达到更好的制作效果她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研究苗族服饰文化中的色彩、图案和技法等要素,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自己的巧思。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苗族文化的热爱,提高了学习苗族文化的积极性(图4、图5)。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地进行文化传播,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好奇心,因好奇而寻求文化的根源,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设计。
3 教学中不能忽视美学基础,手低于眼不是坏事
高职院校的学习通常是三年制的,比本科院校足足少了一年时间。为了让学生在就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压缩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而着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这难免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美学基础薄弱,不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更需要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将构成基础、美学基础、色彩等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反复强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审美,也有利于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
民族风是服装风格中的一大类别,在时尚设计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服装专业的教师,民族风的教学与实践却让笔者又爱又怕。爱的是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怕的是自己没能架好这座桥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对岸风光独好。在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将是笔者需要为之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李汉林.论黔东方言区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谈设计的民族性】推荐阅读:
《我们的民族》教学设计06-13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07-05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教案设计07-07
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08-23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课件设计07-12
民族设计艺术09-05
民族环境艺术设计07-30
设计教学民族文化09-26
民族图案艺术设计10-30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