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共8篇)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篇1
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湖南浏阳
黄峥嵘
[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很多幼儿园,由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空虚不实、教学过程缺少智慧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展开浅尝辄止,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需要太多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健词]:幼儿,幼儿园,有效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过于强调教师对幼儿的单项控制、忽视师幼的交互活动等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要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明确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并以此为根据,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概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有效教学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根本尺度,不再以获取知识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有效教学应该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有正确和适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师幼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教学目标预定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剪裁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幼儿心理发展顺序的统一,不但有利于“教”,还有利于“学”;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偶然的、生成性的因素,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活气息、生活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效应,推动教学的动态开展。教师在预设的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流动的、充满情感的创造过程。
(2)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不同教学方式、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效统一,科学地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幼儿,减少预设,设计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幼儿感到活动的主题与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
(3)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师幼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既有教法,更重学法。要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生活材料和活动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发展。
(4)师幼、幼幼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辩证统一,师幼、幼幼之间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突出幼儿的体验,引导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
(5)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做好教学调控。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和评价,在开放系统中,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呈现生命的灿烂。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具的使用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感知长度守恒”的第一课时,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判断:(1)并列摆放。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2)变换方向。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3)改变形状。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
场景2:在小班健康教育活动“走钢丝”中,教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麻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幼儿个别尝试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横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太粗了,教师示范直走时也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是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尝试直走,横走也成了“垫脚”走。
场景1中,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人知晓。因为教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场景2中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走钢丝”其实就是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画粗线或者走地板的拼接缝即可,教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实在是多此一举;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完成的粗麻绳上练习近平衡走,自然是徒劳了。在选用教具(器材)时,教师首先应考虑它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即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等,而非随便拿来即用;其次,选用的教具要与活动内容及幼儿年龄相符;最后,要考虑到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教具上,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准备教具。
(二)真实的兴趣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说:“今天老师要送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猜想:图书、蛋糕、玩具……可当教师揭开谜底(打开礼物)时,随着一声长叹“哎……”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们一下全都无精打采了。
场景2: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小兔的鞋子”中,一开始,教师边哼音乐边出示一蹦一跳的卡片“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会这样开心?”幼儿回答:“采了一个大蘑菇”“要去参加舞会表演”“今天过生日”“帮助别人做了件好事”……
场景1中的教师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作铺垫,但幼儿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幼儿的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解密而很快消失。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猜测,并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等同于白白浪费时间。场景2中教师让幼儿依据提供的信息,如 “小兔———高兴”“鞋子积压———推销出去”,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样给幼儿思维“搭脚手架”的猜测,不仅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们真实的活
动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有效的铺垫。
(三)活动的操作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在大班美工活动“装饰面具”中,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纸袋以及若干材料(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绉纸等)。教师先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并介绍了供制作的材料,交代了操作要求,请幼儿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不一样” 的面具。教师可能是想让幼儿自己作主,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对材料运用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构图的独特性等要求一概不提。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的快慢、装饰材料的多少等。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边思考边操作的
主动学习意为积极主动而有效的学习。就以上这个活动而言,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类只动手并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其实是无益的。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很多幼儿园常见。一个活动下来教师非常辛苦,而幼儿在操作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准备的材料时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却值得怀疑。教学活动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要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积极思维,以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不适当地强调幼儿的自主将会使教学失去有效性。
(四)幼儿已有经验与有效教学
场景1:小班幼儿对母鸡比较熟悉,一说到母鸡,他们便会发出“咯咯嗒,咯咯嗒”的叫声。可是,教师花了一个课时,一遍又一遍地重点训练幼儿对母鸡叫声的掌握。
场景2:五六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有关“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果是甜的”等生活经验。可是,在开展大班故事《甜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说说对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是甜的等切身体验,而是不厌其烦地教给幼儿这方面的知识。
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唤醒、启发、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参与
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关键是要“一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等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否则将徒劳无益。
(五)教学内涵的把握与有效教学
场景:童话《好朋友》中,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不仅经常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中班有关这则童话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幼儿思维的单一。不少幼儿说道: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这样的教学说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只注意到了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语句,即“是什么”的知识,没有考虑教材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样”的知识。把握不准内容的深刻含义,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教学就很难有收益。
(六)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有效教学
案例:中班科学教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玩具超市,请他们猜猜哪些玩具是会转动的:“请把你认为会转的和不会转的玩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画在第一排有眼睛的格子里(记录单)。”结果,幼儿记录的符号五花八门:有的用蝴蝶结表示会转的,花表示不会转的;有的用花表示会转的,小草表示不会转的;有一个女孩先用“√”表示会转的,“×”表示不会转的,但看见旁边的孩子都在画不同的符号,随即改成了小草和花朵……由于孩子们热衷于画不同的符号,而忘记了活动的任务。结果当教师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会转的玩具、用什么符号表示不会转的玩具的,好多孩子说不清楚。教师预设的目的是想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种既方便又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的符号”。但是,由于该要求与中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有距离且教师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本来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的事,结果花了十多分钟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像这样的 “探索记录”———教师安排的不恰当任务,既浪费了幼儿的时间又没有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我们鼓励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但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独特而突破规范。
三、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应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能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教师提供的材料应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在最大程度上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提供的各种信息去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以提高活动操作的有效性。因为期待一个教学活动中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事实上很难真正落实,其结果往往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促使幼儿对问题作深入的探究与思考。这一原则在减轻教师准备材料负担的同时,又对教师选择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1)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如果目标本身不恰当,与儿童的发展相冲突,即使活动再“精彩”也仍然无效。(2)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教学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目标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3)要有整合的思想,要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4)要突出重点,动态调整。
(三)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幼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交往,就不存在教学。〔3〕良好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师幼间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联结,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需要借助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肢体语言等。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师幼互动方式,切忌无谓地为互
动而互动。
(四)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追求教学有效,就是要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时间管理,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师幼互动和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活动上,尽量减少课堂管理、维持秩序等时间。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幼儿,实现学习时间最大化。
(五)注意把握幼儿的学情
教师的教必须考虑幼儿的学,要“以学促教,以学评教,以学改教”。学情就是幼儿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体验、学习表现、知识理解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4〕教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学情,教学就不可能是有效的。
(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首先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表达精练、发音清晰、用语规范。其次,教学语言要简洁、通俗,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再次,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形象、优美。教师要以语言的表现力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起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同时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严肃性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晓培,高洁.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协论坛, 2009.(1)〔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3,(8).〔3〕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5:109.〔4〕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2.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篇2
一、课前充分预习
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 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 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不加字, 不漏字, 一篇课文最少读三遍。学生可以自己读, 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朋友一起读, 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读读《同步阅读》。其次, 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 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标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并根据题目提出问题。有时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 我还让学生写读后感。第三, 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 通过书本以外的图书、电影、电视、网络等渠道去寻找丰富的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便初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 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杜绝无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然而,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 屡屡见到教师不住地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
曾听过一堂四年级的语文课《搭石》。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总会……才相背而行。”对此, 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个人对面走搭石, 是怎样一种情景?这个问题的答案, 课文中写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这样的问题, 一篇课文中何止十个百个?如果我们不能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教学, 而是漫无目标地“因问而问”, 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走, 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在“教师喋喋不休地问, 学生照本宣科地答”的过程中白白浪费掉。如果这位教师让学生想象“会有什么人来走搭石?他们会怎样做?”, 那么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了。
三、删繁就简抓重点
“学会有选择地放弃, 追求深刻的简单。”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去次要的内容, 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在课堂上, 我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 抓住关键的句子, 引导学生在深入品读、感悟、体验中学习语文知识, 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如, 《掌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重要部分, 相当于对全文的总结。抓住“掌声”再回顾全文, 找到前面两次出现的“掌声”, 把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就能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再如, 《万年牢》中提到的三处“万年牢”, 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含义, 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还课堂琅琅书声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朗读训练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教师讲得多, 学生读得少。其实有的课文, 或者有的句段, 学生读一读就懂了, 不需要教师多讲。在语文课上, 要自始至终贯穿“读”, 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朗读, 去品味、感悟文章内在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3
1、 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可以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在课堂的教学中,始终离不开教师的直观的教学手段,尤其是新内容,通过教师的优美扎实的示范,更容易为学生模仿接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习的有效性。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体育健康课程跟其它学科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越来越新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新的理念和设计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在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指引下,不断创新,加强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是专业态度即体育教师职业的认知水平、工作动机以及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参加基本功之类的比赛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现在很多地方开展的教师培训、校本研修等都是不错的方法,教师本身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教学反思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2、 体育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必须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反思等整个教学过程着手。曾经我的一位老师经常跟我说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学习教材,“吃透”教材,刚开始也比较困惑,教材摆在那,“吃透”有那么难吗?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使我了解到“吃透”教材是那么的重要。对教材的把握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为什么这么说,一般我们往往是还没弄懂教材就开始想着上课了,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只有自身熟悉教材才能谈到利用。在对教材的把握上,我认为可以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摆在那里对付的,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应用在课堂中。教学目标好是海洋上的灯塔,引导着学生向这个方向前进。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二是教学的内容,它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根本。对于教材的内容,体育教师应该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甚至可以变通。三是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突出解决学生最难的技术动作。
很多新进入教学岗位的老师有极大的热情,很想在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都教给学生,但往往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对一个项目的重难点把握不透,这样只能是拔苗助长,达不到教学的有效性目的。
3、 体育教师应调掌控课堂提高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法宝
有效教学的标准主要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的互动性、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学生真正的理解性、学生学习的反思性。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只有学生乐学,才能产生良好互动效应,才呢过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大家都听说过,也能被大家所接受,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节目的氛围很热烈、满足了观众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体育健康课程也可以去借鉴的,现在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着手,一方面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要合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注重趣味性,游戏性和技能性的内容要合理、科学、艺术性地搭配,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大家都知道,学生一听到跑步,就会有本能的反应无聊,只是在教师的威逼利诱之下不得不跑,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在上短跑的时候,我让学生把一张A4的纸放在胸前,怎放样让纸不掉下来,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兴趣马上提高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如在上“勇夺钓鱼岛”的课堂上,充分注入了最近热点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并在不知不觉中注入了爱国主义思想。
4、 体育教师的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强大动力
体育健康课程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能极大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爱好、不足等等,这样可以为以后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从体能、知识技能、态度参与、情意合作等方面进行,改变传统单一的、笼统的评价,并在评价的语言上下功夫。教师应该发挥多方面的评价主体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自评、互评等,在教师的评价上花点时间,通过这些有效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的形式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师,他的作用更加的凸显出来,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都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篇4
A Legal Reflect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ffectiveness ——Focusing to The Procedures of EIS’s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汪劲 【学科分类】环境保护法
【出处】本网首发
【摘要】 本文通过对典型环评审批争议事例和“环保风暴”所涉违法开工项目的分析,结合国内学者就环评有效性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论证了我国环评有效性较低问题的制度根源,提出了完善环评法具体制度措施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环评;有效性;环评报告书;审批;公众参与
【写作年份】2005年
【正文】 引言
关于环评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国内环境学者主要是从环评的行为因素、制度机制、执行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的。在环评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中,与环评法特别是公众环境权益保护制度相关的指标主要有环评的启动时间、环评报告书的内容(含替代方案、积累影响分析、风险分析、环境价值分析等)、公众参与等方面。它们与本文选取的环评审批典型事例和“环保风暴”所涉争议事项直接关联。
2004年下半年相继发生的“深圳市深港西部通道侧接线工程环评报告书审批案” 和“北京市颐和园周边高压输电线工程环评报告书审批案”,就是两个典型的公众与环保部门和建设单位、环评单位之间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事项争议较大的环评审批纷争事例。而今年年初由国家环保总局因宣布停建30个违反环评审批项目而掀起的“环保风暴”,更是点明了我国环评制度在实施中有效性普遍低下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此,本文在国内环境学者有关环评有效性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环评争议纠纷事例所反映环评报告书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在现行环评法框架下通过具体的制度建设以提高环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设想。从环评审批典型事例看中国环评制度有效性较低问题之所在及其法律对策
2.1 关于环评启动时间的有效性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对规划和项目环评启动时间作出具体要求,是各国环评制度保障预防功能实现的最为重要的措施。然而,我国环评法对规划和项目环评的启动时间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只是总体上规定在规划和项目报批前编制环评报告书,环保部门也一直是依照部门规章结合建设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实行环评管理。另外,由于环评法及相关规范均对已开工建设但未启动环评的项目规定了补办环评手续的程序,因此我国环评制度不能保障预防功能通过环评管理得以实现。据国家环保总局官方统计,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环评制度的执行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合格率也在95%以上。然而,在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开展的“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中,所查处的违法排污企业竟有51%是新建的。
站在依法行政的立场上分析,环评制度的实施应当以事前评价为原则、事后补办为例外。由于补办环评的对象是已投资启动的项目,因此其结果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因项目可能的重大环境影响和公众环境权益侵害而不予批准,要么只是事后履行形式上的环评程序而予以通过。我国环评实践证明,对后者的选择、即以牺牲更长远的公众环境权益为代价保全当前已投资利益损失的做法是普遍存在的。今年年初“环保风暴”所涉及的30个重大违法开工项目以及本文提及的“北京市颐和园周边高压输电线工程环评报告书审批案”,都是在项目未经环评审批的状态下开工建设的。据张勇 和尹民等国内学者对我国上海、深圳两个城市环评有效性调查的数据表明,环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启动者只占被调查项目总数的13%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在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城市,绝大部分项目也是在启动后才开始补办环评手续的。因此,在补办作为一种合法状态为我国环评法所确认的状况下,环评审批的结果不仅造成公众对政府信赖程度的降低,而且还造成环评单位草率行事、环保部门草率审批等使环评流于形式的不良后果。
笔者认为,环评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对补办环评手续作出规定似乎可以表明,环评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必须依法履行。但是这一规定对具有预防功能的环评制度而言,只在形式上确立了环评的合法地位,而实质上否定了环评的事前预防功能,并纵容了通过补办环评手续使不法状态合法化的行为。其结果驱使可能因环评结论处于不利状态的项目建设者或投资者,以及急于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短期发展的政府官员置事前的环评于不顾,通过先行开工或先批后审的方式让项目既成事实,然后再行补办环评手续使之合法化。
从完善环评报告书启动时间的制度建设看,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通过制定实施环评法的行政法规对环评启动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在环评法已将补办环评手续确认为合法状态的条件下,应当对补办程序和方法作出规定。如明确项目违法开工行为的性质和较重的行政处罚规定,并责令停止项目建设行为;明确补办手续所适用的所有事前环评程序和方法。通过完善这些规定,达到明确环评审批在各类行政审批行为中的地位和顺序的目的,达成补办手续实际上与事前环评相同且补办还会增加与违法相应的费用成本等效果。
2.2 关于环评报告书内容和结论的有效性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由于编制环评报告书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模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并对规划或项目的实行行为对环境的可能影响及其公众环境权益侵害的后果依照法律或标准进行分析,因此环评兼具有集经济、社会和科技判断和分析于一体的性质,而且环保部门对环评报告书的审批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环评报告书的有关结论。所以在环评制度中,环评报告书的编制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虽然环评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对环评报告书的内容及其编制方法作出了规定,但由于具体指导环评实践的规范涉及事项广泛、政出多门、方法各异,因此即使对同一项目进行环评并作出结论可能会因编制人员及其方法的不同而截然相反。而环评报告书中有关替代方案、积累影响分析、风险分析等的有效性问题,则是造成诸多环评审批纷争事例中公众不满环评结论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环评报告书的内容中载有大量的数字、公式和模型等,所以对普通公众而言,他们即使拿到环评报告书也只能对其内容一知半解。这样,当出现环评报告书审批结果与公众的愿望相左时,也会造成公众对环保部门的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
以“深圳市深港西部通道侧接线工程环评报告书审批案”为例,环评报告书结论认为,深港西部通道(隧道)侧接线工程投入使用后,每日约有六万辆重型货柜机车的运行,因此产生的汽车尾气和交通运输噪声虽然超标,但与当地的环境质量相当,所以不会造成环境影响。而居住在隧道两端小区的利害关系人则对影响环评报告书结论的有关交通量的测算、替代方案、公众意见调查、隧道口设计等诸多技术和方法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正是因为环评报告书在编制时选取的参数和对象存在错误才最终导致环评结论的错误。而笔者认为,既然深港西部通道涉及深圳和香港两地,因此两地对有关交通流量的预测应当是一致的。为了打消公众的疑虑,为何深圳环保部门在审批环评报告书时不同时就香港方面为此作出环评报告书对交通流量的预测也一并予以比较呢?
再以“北京市颐和园周边高压输电线工程环评报告书审批案”为例,经补办的环评报告书结论认为,尽管电磁辐射可能致害问题受到沿途单位和居民的高度关注,但现有电磁辐射标准中并未有相应的要求和规定,高压输电线工程建设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而利害关系人代表及其技术专家认为,所谓环评报告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结论并不符合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的要求和北京市保护京密饮水渠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因为无论在保护颐和园及其周边地区自然景观的协调性、保护京密饮水渠不受污染,还是在保护居民生命健康不受近在咫尺的电磁辐射长期低水平危害等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问题方面,补办的环评报告书均没有对此予以真实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两个典型环评审批纷争事例中,公众和利害关系人均提到了应当采用项目的替代方案来解决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或公众环境权益侵害。但是,所有提出的替代方案因涉及更多的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在审批中遭到否决,环保部门最终批复同意的依然是项目的初选方案。
据张勇和尹民等国内学者选取上海和深圳两个城市环评报告书有效性的评估结果显示,两个城市环评报告书缺乏有效替代方案的约占调查总数的81%-91%;缺乏积累影响分析的约占52%-71%;缺乏风险分析的约占56%。结合上述事例分析,也就是说法律授权由政府环保部门负责审批、由环评专业机构编制的环评报告书中,存在着大量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评估判断问题,由于目前有关环评规范和技术导则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在适用上它们只具有一般的指导性而不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从而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巨大的差别。
与环评报告书审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相关事项,还有环评报告书编制单位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与环评专家工作背景和个人品质等问题。刘方认为,在我国有关环评单位编制环评报告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编制内容不严格遵守标准和规范要求、单凭经验编制或者相互借鉴等问题,其结果造成以讹传讹或者雷同现象,久而久之反而使其成为“规范”的现象。在这种现象面前,即使公众对环评结论存有异议,环评单位和环保部门也无相应的法规、标准和规范可循。
在上述两个典型事例中,利害关系人在不同程度上对环评报告书的编制机构和评审专家提出过质疑。鉴于许多具有从事环评资质的事业单位原本隶属于环保部门、或者在政府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中也存在着下属事业单位具有环评资质,因此在环评报告书审批过程中,公众对环评单位与环保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问题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下属环评单位所作的环评结论有利于项目建设等问题的质疑不绝于耳。而现实上被环评审批否决的项目极少的事实恰好又与公众的质疑和推断相“雷同”。
在我国的环评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个没有法律依据、但实践中又实际存在的做法,就是在环保部门审批环节增加对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进行专家评审的程序。从实践分析,这种出自环保部门意见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补强环保部门初审认定环评报告书结论正确或者错误的支持力度。这种做法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在缺乏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程序保障条件下,当建设单位出资组织专家评审时、或者评审会上官方所持的态度等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专家个人的观点和判断。另外,当环评结论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争议时,即使是技术科学专家也会对此感到茫然而极有可能在评审结论中作出模棱两可的判断,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推给审批部门。
另一方面,多数环评专家主要供职于隶属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下属的环评单位。因人事关系的作用和对长远利益的追求,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政府部门主管官员的态度心领神会。因为任何脱离“游戏规则”的主张都会招致“出局”的结果。因此,由他们编制环评报告书的结论大多数对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利。除环评报告书的结论偏向于建设单位外,即使在专家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地偏向于政府主管部门,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从完善环评报告书制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通过制定行政法规将环评报告书的内容与编制方法具体化,如规定编制环评报告书应当包括简明版和正式版两个版本,以分别利于专家和公众阅读理解。其次,应当尽快修订现行环评技术导则,特别是应当尽快统一目前环评实践中各部门制定的不同标准及其确立的监测方法和数据统计方法等。第三,应当从体制上将环评单位及其人员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彻底分离,使环评单位像我国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一样,真正成为与政府职能部门无关的第三方。最后,即使采用专家评审的方法,也应当制定规则以保证选定评审专家的程序合法,并且评审委员会应当独立于环保部门而真实地处于中立的地位。
2.3 关于环评报告书审批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环评报告书的公众参与包括编制和审批环评报告书中的参与两方面。在上述两个环评审批纷争事例中,公众和利害关系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环评报告书的编制或审批环节。然而,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均未对公众如何参与、如何获取信息、参与的时机与方式以及参与的效力等作出规定,因此现实中的公众参与依然止于形式。
以“深圳市深港西部通道侧接线工程环评报告书审批案”为例,环评单位在编制环评报告书的过程中,曾以发放公众意见调查表的方式向隧道西开口附近的50位公众(实际上该地域现有20多个居民小区约有20万人居住)进行了调查。尽管这种抽样调查的代表性和科学性还令人存疑,但调查结果中94%的公众反对初选方案和100%的公众认为有关初选方案不是好的方案的结果并未在环评报告书结论中体现。另外,公众参与的前提和保障是对与自身环境权益相关信息的获取,而在上述两个环评审批纷争事例中,即使公众请求提供相关资料也遭到了反对,理由是不提供相关资料信息的做法并不违法。
在“北京市颐和园周边高压输电线工程环评报告书审批案”有关环评报告书补办的过程中,鉴于利害关系人的强烈反对,公众根本就未获得参与环评报告书编制的机会,因而环评报告书也就无法真正反映公众的意见。这样,公众的环境权益保障从环评报告书编制开始就被落空。而在环评报告书审批过程中,听证会上环保部门就争议问题所做的解释差强人意,公众通过听证会提出的长期近距离电磁辐射可能导致人体生理功能改变从而造成健康危害等意见最终也因为电磁辐射致害标准的缺失、举证不足等为由予以否决。而审批决定中对公众提出的项目违反北京市有关京密引水渠保护法规等问题也只字未提。
由于公众参与环评决策是借鉴西方国家环评制度的产物,因此西方国家有关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的成功经验也应当一并予以吸收。为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决策,西方国家的法律会赋予公众享有被告知相关信息、被咨询相关意见以及其意见被慎重考量等三项权利。为此,西方国家衡量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标准有三:一是参与环评程序的时间是否尽可能地早;二是予公众参与的权利是否能够顺利行使;三是解决公众参与纠纷的能力是否更有弹性。
如果仅在环评法上原则性规定公众参与而不将其程序化和具体化,公众参与规定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施行的行政许可法已从审批环节在程序上对公众参与作出了规定。从保障我国公众参与权利并完善公众参与环评报告书编制和审批制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明确公众的性质、地位以及参与的环评对象和范围,并将公众参与环评的阶段、时机和参与形式具体化,使得公众参与真正有法可依;其次,应当明确规定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公众有权获取任何与环评相关的信息资料,政府部门也有义务提供环评资料和情报,并将环评信息及其审批程序在当地有影响的报刊或者政府刊物、网站上刊载,以公布周知;第三,明确规定审批机关应当对公众参与所提出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理由和依据公开。
2.4 关于环评报告书审批中公众环境权益侵害判断的有效性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在上述两个环评审批纷争事例中,公众和利害关系人提出争议的焦点问题均为项目投产使用后将可能因环境污染的影响直接导致公众健康权益受到侵害。尽管环保部门最终均未采纳公众的意见,但在环评审批的批复决定中并未否定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只不过公众没有证据证明这种可能性将会实际发生。
尽管环评法确立了公众的环境权益,并且行政许可法也规定当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但由于我国各类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文件和技术导则均未要求环评报告书编制单位对项目方案所涉及公众环境权益进行深入分析,也未要求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所以环保部门在环评报告书审批时也没有义务具体考量公众环境权益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受到环境影响改变所带来的侵害。因此,公众环境权益侵害判断的有效性同样较低。
关于公众环境权益侵害的判断实际上有一个风险评估和科学不确定性问题。本来环评制度本身就是对规划或者项目建成后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事前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因此只要经过科学的推理或者借鉴以往的经验能够说明发生环境侵害的风险可能存在的话,环评审批部门就应当认真对待,而无需站在项目建设者的立场上要求公众提交确定的证据。这也是预防原则最基本的要求。
从公众环境权益侵害的实态结合环评报告书编制和审批的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制定规章的方式从环境标准(含其他科技标准)、环境影响的实际损害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三个方面构建公众环境权益侵害的判断标准。
目前,有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批主要是以环境标准为依据进行环境影响判断的。但是,由于环境标准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并被不断修正的。因此环境标准存在着含糊性和相对性的缺陷,无法以一定时期的标准及其具体数值一一对应相关的行为和事项。笔者认为,若仅以环境标准作为判断依据的话,对公众环境权益侵害的危险和风险的事前防范就可能实际落空。为弥补这一缺陷,应当在环境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相邻关系原理确立忍受限度标准,就环境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权益侵害进行综合判断。忍受限度标准即通常公众在维持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可以忍受环境影响的最大限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忍受限度标准中对公众环境权益侵害的判断只存在程度上的可能性或者风险性,因此无需公众提供详细具体的标准依据。环保部门在为环评报告书审批所召开的听证会或论证上,当公众与环评报告书编制单位之间就规划或建设项目方案的实施是否存在可能的环境权益侵害发生意见分歧时,应当引入环境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由环评报告书编制单位就规划或建设项目方案的实施与公众环境权益侵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其可能性举证。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应当在有关环评法实施规定中确立这样的规则,若环评审批不认同公众环境权益的风险存在的话,审批结论就应当对这种可能的风险成为现实后由谁承担责任作出具体规定。
最后,应当运用经济学的效用比较原则来判断上述两种标准所不能解决的争议和问题。效用比较原则要求将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用或价值,同受污染损害的社会效用或价值比较,如果前者超过后者,那么该生产活动就被看作合理合法的行为,不得为法律所禁止。也就是说,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超过一定程度,为人们所无法忍受,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为法律所禁止;倘若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未超过人们的忍受限度,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且其带来的利益远大于人们因环境变化而遭到的损失时,则可以为法律所允许,但此时也需要补偿或者支付受害者的搬迁等费用。
3.结语
虽然环评法实施已近两年时间,但无论是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批、还是公众参与环评决策,都表明我国目前环评制度实施的有效性相对较低,本文所列举的环评审批纷争事例和“环保风暴”所涉30个违法开工项目也说明我国环评法在实施中存在的制度缺陷问题。为此,通过制定环评法的实施规定以完善环评程序、严格环评报告书编制和审批措施、注重公众参与的失效和切实保护公众环境权益,将有助于环评审批中真正做到科学论证和谨慎行事,它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有所裨益的。
【参考文献】
毛渭锋等.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理论研究.云南环境科学, 2004, 4: 30 尹民等.深圳市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4,4: 5 参见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广东省环境保护行政复议决定书.粤环复[2005]5.2005.2.24 参见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西沙屯-上庄-六郎庄22万伏/11万伏输电线路工程EIS的批复.京环保评价审字[2004]615.2004.9.6 新浪新闻中心.环保总局掀起环保风暴.http://news.sina.con.cn/z/hbzjfb/index.shtml 张勇等.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评估研究.中国环境科学, 2002,4: 324 刘方.环评中监测数据统计有效性规定的探讨.环境保护, 2001,7: 24 Luca Del Furia , Jane Wallace-Jo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visions And Quality of Practices Concer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IA In Italy.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000).Pp459-463。柯泽东.环境法论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篇5
关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当前中职教学现状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这是新的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课程改革呼唤有效教学,而课程的.实施(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有效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作 者:杨红武 作者单位: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8关键词:中职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篇6
一、教学目标要“实”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突出一个“实”字, “实”就是实在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而不是大而化之地概述。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有针对性。
首先,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目中有人”。一篇课文哪些是学生最需要的, 哪些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 哪些是学生最易模糊的, 要了然于胸, 才能有的放矢。同一篇课文对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 教学目标应该有所区别。一位教师在上《日知录》时, 广征博引, 企图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 对中国古代文论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 他是把中学的课当作大学的课来上了。由于任意拔高了学生的水平,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明的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及时调整自己原先预定的教学计划, 因为他们心里装着学生, 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要针对每一篇文章, 积累哪些知识、品评哪些语段、培养何种能力、体味怎样的情理、采用何种方法, 都应该清楚具体地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
2. 要有辩证性。
有些教师一节课上力求三维目标都要体现, 其结果学生烦老师累。一位教师在上《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 提高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意蕴的能力。意图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阅读探讨为主, 教师进行引导点拨。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真诚、智慧具有化解情感隔阂的作用。意图是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
这是一个典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模板, 所有的小说教学目标都可以这样制定, 而不是根据《情真意切释猜嫌》的教学内容辩证地设计的, 失之空泛;在短短的40分钟内, 要完成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探究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三种能力的教学任务, 失之繁杂;课文描述的是两位青春少女互述心曲, 而要学生就此引申出对人们如何“交往沟通”的感悟, 失之牵强。
如何才能辩证地体现“三维”目标?首先, 一篇课文、一节课, 必须紧扣一个目标, 或知识、或能力、或情感;否则, 意多必乱, 其结果是该突出的地方得不到突出, 该强化的地方得不到强化。特别不能为了一味体现“人文性”而不顾教学内容, 牵强附会地挖掘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 在“三维”目标中,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是最能凸显学科特点的。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无所附着。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紧紧抓住“知识与能力”这个核心,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这是语文之本、语文之魂。一位教师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课时, 先由学生分别讨论“丈夫”“大丈夫”“大丈夫中的‘大’”的含义导入, 然后师生分析孟子是怎样培养这种“大丈夫”之气, 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身上是否有“大丈夫”之气。课堂上没有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品赏, 有的只是价值观念的灌输。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说教课, 完全丧失了语文课的本真。
3. 要有连续性。
语文教学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每个阶段都有各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 体现着语文学习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盲目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必修和选修的教学目标不同, 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也不同, 同一单元不同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应各有侧重。教师在确定每一篇文章、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要符合教材编排的序列和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循序渐进。像《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 选自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 选文分别出自冯梦龙的“三言”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人情与世态”, 认识“人性是最复杂的, 人本身也是最有魅力的”的现象, 但不少教师都对这一目标要求视而不见, 难免剑走偏锋。
二、教学内容要“精”
不少教师讲解《项羽之死》一课, 喜欢把教学内容确定为分析项羽形象和在对比阅读中理解“诗文有别”。课上得尽管很精彩, 但总觉得对项羽丰满形象鉴赏不够尽兴, 究其原因, 就是课堂上“一只脚踏两条船”, 要突出多个重心。要避免这种弊端,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抓住教学重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此, 我们必须有一个自觉的意识, 做到对教材内容“有所为, 有所不为”, 一篇文章有纲有目, 纲举目张。就是对教学内容要善于取舍, 精选学习内容。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有相对突出特点和借鉴的价值之处, 就是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比如教学《项羽之死》, 无论是司马迁细腻铺陈的散文笔法, 还是杜牧、李清照、王安石等人言简意赅的诗歌表达, 都是在评述对项羽的不同看法, 对项羽形象理解才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教材中司马迁的“文”和诗人们的“诗”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时应该突出人物形象这个重点, 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2. 要坚持“一课一得”。
就是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只突出一个重心, 力求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以放在一个专题或单元中通盘考虑, 该留的留, 该放的放, 该下一节课教的内容绝不放在这一节课教, 改由学生自读解决的绝不由教师越俎代庖说给他听。如果要面面俱到, 必定是面面不到。同时, “课文仅是一个例子”, 教师也没有必要讲完, 也是讲不完的。要讲究“留白”艺术, 给学生留些自由探究的空间。这样就可以把自己从烦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不至于像吴伯萧先生所说的把课文讲“肿”了。
3. 要精简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在阅读文本前, 教师常常喜欢详细介绍作家、作品和背景, 一串串抽象的风格流派的概念, 一个个干瘪的作品名称,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背景, 无异于“具体而微”的文学史展览。其实, 这样的知识不必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获得这些知识。如果这些东西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 就应该毫不留情地删去;如果是因为“知人论世”的需要, 那么,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加以引述, 以更好地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目的, 效果岂不更好?
三、教学方法要“当”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追求教学手段的花样翻新, 很少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 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多媒体的泛滥。
例如, 朗诵要配乐, 戏剧教学要表演, 小说教学要看电影视频, 板书以ppt代替, 诗歌欣赏要配图画来诠释意境和形象。有的教师甚至把教学的每个环节要思考的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以投影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 把学生与文本对话变成了机械的操作程序, 教学的生态过程丧失殆尽, 华丽的形式钳制了学生阅读中鲜活的生命体验。
2. 抛弃了诵读教学。
琅琅的读书声不见了, 甚至连默读也消失了。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而诵读是记忆和积累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 离开了知识的积累, 不记不背, 哪里谈得上学语文呢?语感的培养和灵感的发挥又从何而来?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岂不是空中楼阁?朱熹所说的“眼头过, 口头过, 心头过”, 做到“一棒一条痕, 一掴一掌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 热衷于“活动”。
一位教师从上课一开始就把文本撇在一边,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连课文内容都不熟悉, 当然无法开口。教师却不停地催促“你们讨论起来呀!”这种冷落文本的讨论, 往往是游离文本的随意揣测、牵强附会、无端联系。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内容服务的, 教学方法的采用要因教材内容而定、因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因教师自身的特长而定。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综合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既要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又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但前提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个“相宜”就是要讲求实效。
四、教学环节要“优”
教学环节是教学设计的物化的过程, 是教师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有所得、积累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不能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的程式化的教学环节都应该毫不留情地被“优化”掉。
1. 删除多余的情境导入。
不少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煞费苦心:或用精美的语言对文本的内容和特色作凝练的概括, 或用精心创设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或引用资料或名家大师对文本的评述给学生一个基本的印象。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以便很快进入到文本中。殊不知, 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也非常明显: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先入为主的定式给捆绑了, 学生自由感悟的权利被剥夺, 无法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个性化的解读。一位教师在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时, 在配乐中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艾青是在怎样的环境中, 目睹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现实, 以怎样的情感写下了这首诗。课上得非常流畅, 气氛活跃, 但缺少了学生理解文意的“周折”, 关键点教师都给点明了, 学生只需“按图索骥”, 教学自然显得平淡无味。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 他们对文本解读的过程, 是一个由迷茫到清晰的过程, 是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 是一个由积累到积淀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是提前告知, 而应该是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杜绝没有根基的“对话”。
比赛课上, 许多教师只给学生极短的时间阅读文本, 美其名曰“快速浏览”, 之后就连珠炮似的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强行和学生进行所谓的“对话”。开始学生还能应和, 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就摸不着头脑了。教师开始“单刀赴会”, 独领风骚, 一口气讲到底。学生只有忙于做笔记的份。一位教师上《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 竟然连让学生“浏览文本”的时间都没给, 就和学生探讨起贝多芬的“命”和“运”以及文本的特色来, 这种探讨有何意义呢?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多重对话是层次分明的。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基础和前提, 在这个基础工作未完成前, 不管是热闹的课堂还是生动的讲解, 其作用都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有没有自己的感悟?有没有激发出更深层次的有意义的问题?教师什么时候讲解, 讲解什么, 决定权在学生。要在学生学习达到“愤”“悱”时再讲。讲解不是代替学生的思考, 而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 摒弃喧宾夺主的拓展。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篇7
从20世纪初开始,教育学家开始探讨有效教学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学生的进步或者发展成为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标下,教学有效性可以这样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学有效性包含三个条件: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中,有效果体现了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率是通过公式: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来衡定的,有效益则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价值。从有效教学的含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的内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有效教学和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有效教学更多的关注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也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也教师提出了两条要求。首先,教的立足点的改变。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授业解惑,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其次,学的有效性,即学生获得发展。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通过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体验来考察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二、对课堂教学氛围的思考
据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丰富的想象,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性教学。
众所周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具有亲和力,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可以实现教学的连贯性,避免教与学相互脱节;了解学生的爱好或者兴趣,可以达到教学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为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依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我们知道,学习过程是在原有的知识上吸收消化的过程,因此,授课前,我们要摸清学生底细,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构建与重组,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每个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捕捉,眼神、动作、表情等。再次,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教师要始终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对待学生,营造民主、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张扬个性、促进学生知识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开展“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角是什么样子的,你还能用纸折叠一个角吗?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了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
三、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教学生涯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举例验证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法、信息教学法等,这里主要介绍后面两种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学习相长,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充分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材中比较难的内容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合理组合小组成员。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问题。应选择有价值和具有放开性的问题。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这里的习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会倾听、质疑、表达和遵守组织纪律。最后,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既是组织者、调控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合作学习对象(也可称为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审题的时间,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另外就是要调控好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研讨的时间。完成讨论后,由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他成员在认真听取的同时,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或者建议。除了上述四个方面,教师还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首先我们应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评价过程。其次,应把合作小组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评价集体。只有做好全部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才算是成功的教学方法。
信息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功实现知识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1)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实验。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综合处理的功能,可以将例题编织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这样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比较,同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2)动画模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描述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的问题,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知识转换的过程。(3)分层显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多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为工作带来的便利,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同时,还可以创建个人空间和师生交流版块,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做好“引桥”的作用。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门艺术。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为教育事业的腾飞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余文森,2006年;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篇8
南宁市第三十五中学 吕菲菲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实行有效教学,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基础教育下学生的一些既定因素的限制,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及教材的一些问题,使学生长期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使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不到实现。本文就笔者亲身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笔者所面临的教育状况
1、所带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毅力差。一部分学生不明白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另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己的惰性根本就不想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后只是象征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么就扔在一边,根本不去管它。还有个别学生由于厌学产生了逃课现象。
2、相当部分学生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能力在行为上的表现,包括一般学科的学习方法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我班有不少学生不善于处理课前,课上,课后学习的关系,不注意总结学习心得,不善于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仍然停留在低级阶段。
3、畏难情绪很严重。在学生的所有课程中,英语确实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再加上他们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语言环境,导致他们讨厌英语。
4、所使用的外研社出版的中小学衔接版《英语新标准》教材内容虽然注重文化的传播和渗透,题材多样化,给学生增添了不少乐趣,但由于容量大、要求高、课时紧,词汇量太大,很多学生又习惯机械地记忆单词,使得学习兴趣锐减,厌学情绪大增,教学毫无生气,更不用说理解课文了。面对上面所呈现的教育状况,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思考一下呢?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里,存放着未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 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活动被推广使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都把目光投向了有效教学,使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限制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而正确地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手段和评价因素,分析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和特征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教学任务得到最好的完成。换言之,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最多,收获最大,而且接受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我们绝对不能用大量甚至超量的学习时间来换取所谓的成功。真正的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整个阶段,应该融教育和教学为一体,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二)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价值的,也有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那么课堂有效教学有哪些特征?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参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和需要; 2.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 3.教学产出与投入相比要高效比;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 5.经常进行反思性教学;
6.合理化教学设计科学,完整学习过程;
7.通过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培养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8.反馈清晰,能够表明学生获取、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目标达成性高。
三、采取的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学生身心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他们容易冲动,自以为是,或喜或悲,自负又自卑。他们的内心装载着多彩的梦,但却不一定懂得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怎样在学生内在素质已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呢?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为;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5%,其它占21%。从这些数据来看,兴趣因素仅次于学习习惯,居第二位。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乃是第一把钥匙。
新课程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所关注且经常谈论的话题,才能在课堂上更好的和学生沟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初中阶段的男生多数喜欢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喜欢看球赛,喜欢玩网络游戏;女生喜欢看爱情小说。男女生都喜欢听歌,唱歌,有各自喜欢的明星,偶像,也喜欢通过QQ和同学朋友聊天。因此,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是,教师可适时地呈现一些目前最受欢迎的热门明星,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有话可讲,喜欢讲,甚至争着讲。
比如在上八年级(下)Module9 Heroes时,笔者选取了姚明作为本模块的导入,因为他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对他有很多的了解。我只要抛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Yao Ming? 学生就会说出:He is a basketball player in NBA.He was born in Shanghai.He is 2.26 metres tall.He is our national hero.His father and his mother were both basketball players.„
相反,如果是他们不太感兴趣或了解不多的人物,比如李四光,袁隆平等,学生能讲的内容就简单得多,基本上就只有:He was our hero.He was a scientist.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个性,他们较感性,缺乏理性,缺少恒心,甚至随心所欲,不管不顾,所以教师只有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尽量提供他们较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讲,想表现,这是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讲英语,自觉练习英语的有效策略。
(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为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设计好适合他们的教学任务,既有简单的,也有适中的,当然还得有部分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这样,全体同学都能有表现的机会,层次较低的同学完成简单的任务,适中的任务可以让中等的同学去完成,高难度的内容能给 4 学习好的同学带来不小的成功感。
比如,同样一篇文章的听力理解或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理解题。第一类为True or False的判断题或Yes or No的简答题,并有意识地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来回答;第二类为特殊疑问句,让学生回答关于时间、人物、地点、原因、事情等具体内容,安排中等层次的同学来完成;第三类设计部分经过提升的任务,如获取信息,或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之后,才能提炼出来的答案,这部分任务可以让学生举手发言,但基本上都需要能力较强的同学才能完成。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使他们对英语的课堂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例如,七年级(下)Muodule3 Plans Unit 2 We’re going to walk up the Great Wall Activity 1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的问题设计可以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1)Helen is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her son and her granddaughte(F)
(2)Lucy is looking forward to going to Disneyland.(T)
(3)Mr Li i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Spring Festival.(F)
这部分问题可以有意识的让基础较弱的同学来回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课文中直接出现的句子,而且是在每段的开头,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
2.回答下面问题:
(1)Why is Helen going to visit her granddaughter?(Because it’s her birthday.)
(2)What is Helen going to do in Beijing? Why?(She is going to do some sightseeing because she likes Chinese culture.)
(3)Why is Lucy going to stay in San Francisco?(Because her parents have some friends there.)
(4)What are Mr Li and his wife going to do on the beach? Why?(They are going to lie on the beach because their children like swimming.)
这部分问题需要中等层次的同学来完成,因为答案要从一段文章中去寻找出来,且需要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
3.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归纳出下列三个问题的答案:
(1)What is Helen going to do?(She is going to visit her daughter and her granddaughter;take the plane to Beijing;do some sightseeing;visit the Forbidden City;walk up the Great Wall.)
(2)What is Lucy going to do?(She is going to visit Disneyland;learn English;lie on the beach;stay in a hotel in San Francisco.)(3)What is Mr Li going to do?(He is going to watch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lie on the beach with his wife;enjoy his mother’s rice dumplings.)
这一部本分的问题的答案是在对文章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也是为复述课文打基础的,因此,需要能力较强的同学才能完成得较好。
问题的设计既可以是针对听力理解而进行,也可以是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这可以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还可以通过小组分享的形式来完成,这样一来,就相当于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回答起来更有信心。总之,一堂课,教师始终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住各个层面的学生的注意力,并设法让所有学生都学得轻松愉快,这是让学生对英语课堂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常变常新,给学生以新鲜感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热情,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尽量让学生多想、多听、多看、多讲,教师不包办代替。
比如词汇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同义解释,情景等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然后再通过句式、对话或是情景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使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例如教playground一词,可以通过图片来呈现,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引入。如通过Where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Where do students in our school play football? Where 6 do we have our PE lessons? 这样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并得出On the playground的答案,接着,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回答What can we do on the playground? 引导学生讲出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答案。
We can play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We can play games on the playground.We can play volleyball on the playground.We can go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We can read English on the playground.We can enjoy the sun on the playground....这样,学生既记住了单词,也熟悉了词组搭配,既练习了听,也训练了说,而且学生不觉得被动、乏味,而是积极开动脑筋,兴趣浓厚地参与。这种方法比起老师一遍遍地讲,学生一遍遍地跟读,效果好得多,而且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又如教句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内容,像 I hope to(do/be)„这一句型,学生可以造出很多很有创意的内容来。如:I hope to visit the moon.I hope to live on the moon.I hope to be a lion.I hope to sleep all day.I hope to buy a new car„ 又像If it rains tomorrow, I will/won’t „这一句型,学生一样可以给出很多有时候连教师觉得很难以想象的答案,如: If it rains tomorrow, I won’t go to school.If it rains tomorrow, I won’t go swimming.If it rains tomorrow, I will be late for school.If it rains tomorrow, I will stay at home „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展示了与众不同的句子内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再如教课文,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分不同角色,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各个角色的活动和内容,然后提供key words,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讲述。只有难度适合学生,不让他们觉得太难,他们才有兴趣去做.比如在上八年级(下)Module4 Unit2这一篇Smile,please!时,笔者就设计了事先让一个学生扮演the English cook 所遇到的事情,他做完一个活动过程就让全班同学跟着复述,甚至这位学 7 生还自主掏钱买了一条道具蛇,在道具和这位学生创设的活灵活现的情境中,全班同学都非常轻松,不自觉的完成了阅读课最难完成的部分——复述。另外,老师可以采取接龙或小组竞赛的方法,安排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部分,最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在一起,这样,循序渐进,复杂的课文被简单化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明了的印象,学起来比较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兴趣就浓,学生练的机会多,效果自然就好,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四)指导学生养成摘录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英语新课程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探究思维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强调方法、情感与知识的感受。所以,在新课程的英语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多了,听、说、读、写的任务多了,记得少了。许多学生一节课下来只求热闹却什么也没有记录,这无疑给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都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因此,在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摘录笔记的习惯是相当重要的。首先,教师得让学生明白“记什么”。除了引导学生记重点词汇、重点句型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课堂中的问题。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怎么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听清、听懂、理解”是记笔记的前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单下划线标注重点句子,双下划线标注重点短语,关键介词打圈等等。在课后教师还需提醒学生整理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根据艾滨浩斯的遗忘规律进行复习,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五)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学生普遍喜欢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接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心,只有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和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不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难点,还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为互动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 8 语,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和赏识并在心理上产生莫名的愉悦和满足,增添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积极上进。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就会使学生由厌恶老师进而厌恶学习,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也应该重视师生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也要保持足够的关注,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提供开口的机会,鼓励他们说英语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英语说起,由易到难;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六)对自身的教学进行不断反思,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
叶澜教授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么一句话,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学反思可以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可以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还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们还可以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因此可以说,反思是成就教师、发展教师、完善教师的必经之路。
四、教学效果
一年来,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无论是从平均分,还是及格率,优秀率都比初一下学期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进一步生成;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学得较主动,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信心不断增强,没有出现教材内容越难,两极分化越严重的现象。这说明所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总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初中的英语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教育的真谛在于以教师的点拨点燃学生学习的希望之火,以发展为目的开启学生知识的大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使文明转化成人格,使教育焕发人性,释放出巨大能量和持久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宋秋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有效性的思考10-20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8-09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9-01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08-23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06-20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略08-05
提高背诵教学的有效性10-28
提高项目教学的有效性12-11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06-19
提高会话教学的有效性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