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战略

2024-07-06

质量战略(共8篇)

质量战略 篇1

实施质量兴县战略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宣言

围绕实施自治区“质量兴桂”、河池市“质量兴市”战略,部署开展工业振兴、质量兴企活动是2011年河池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为加快推进我县“质量兴县”步伐,贯彻落实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我们宣言:

1、认真贯彻自治区“质量兴桂”、河池市“质量兴市”战略,努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提高本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营造讲信誉、抓管理、重质量、创名牌的良好氛围,落实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提高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河池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按照兴县办要求,做好各类“质量兴县”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2、企业法人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稳定,不制假售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溯源体系、原(辅)材料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保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3、保证具有与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质量工作人员。

4、保证具备与生产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手段。努力建造高水平的检验、检测实验室,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检验、检测水平,确保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建立健全产品出厂检验、检测管理制度,提高出厂产品的质量信誉度。

5、按照现行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相应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6、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以节能、节水、节材、节电、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广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和能源数据分析,促进企业节能增效。

7、保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加强特种设备日常安全管理,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保证产品标识标注及生产许可证标志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8、保证当出厂销售的产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健康安全或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危险时,能及时召回已经出厂销售的产品。

企业名称:(盖章)

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质量战略 篇2

参加座谈会的有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小祥;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支建华;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萍乡市委书记刘和平等二十余位代表、委员,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在今年“两会”中都提出了有关质量工作的提案或建议。有的委员在议案中建议国家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将“质量强国”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全社会以世界先进质量水平为目标,加快提升我国质量水平,使我国产品、产业和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的代表建议国家制定并尽快颁布实施未来十年的《质量发展纲要》,在理念和诚信、方针和政策、体制和机制、监督和管理、法制和标准等方面,从宏观战略层面认真谋划,推动质量发展从兴到优,经济发展从快到好,国家发展从大到强。还有的代表建议国家尽快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通过统计和考核,推动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效益,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座谈会上,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指出,当前我国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质量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人民群众的质量需求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产品质量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形象,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人大、政协的代表和委员也始终关心质量工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日益关注质量工作。质检总局作为国家产品质量主管部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未来十年我国的质量发展规划,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变。支树平认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强大的必由之路。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我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转折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做好未来十年的质量发展规划,可谓恰逢其时又迫在眉睫。

支树平表示,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将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组织全国质检系统严格履行职责,严格质量安全监管,以维护人民群众安全和健康为己任,做好各项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工作,绝不辜负代表、委员以及全社会的期望和重托。支树平希望各位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进一步呼吁将“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积极为质量安全工作鼓与呼,大力宣传质量安全,强化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并在抓质量安全方面带好头,做好表率。

将“质量强国战略”列入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发言中表示,应该将质量强国列入国家战略,无论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还是消费者的角度,质量问题都是每时每刻不可回避的。而过去30年,从生产量上来讲,我国已经成了数量大国。正规工厂的工业制品,三十年中已有很大提升,但是在社会规范和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未来还要做很多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支建华指出,质检总局提出“质量强国战略”正当其时。“质量强国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用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目标实现的有力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质量强国战略”体现了质量领域的发展观。“质量强国战略”要把质量指标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这对将来质量工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萍乡市委书记刘和平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阶段,GDP指标体系需要增加新的内涵。“质量强国”国家战略在现在提出具备很好的机遇和条件,质量强国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应设立国家质量奖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提出建议:“国家奖励的制度应从国务院层面做起。科技部抓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对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研发明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国务院应该抓紧建立以国家质检总局牵头的国家质量奖的体系标准,全面地推动质量安全工作的进行。因为国家荣誉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品牌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应尽早设立国家质量奖”,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也极力赞同这个建议,他指出,设立国家质量奖具有重大深远意义。今年能启动最好,如果今年没有条件,明年无论如何都要做起来。这将为“十二五”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一个很好的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对此十分支持:“我国在质量方面的奖励和约束都严重缺乏。你做的好,没办法激励;犯了错误,处罚力度也不够。所以我们建议要搞质量大会、设立质量奖。对做的好进行奖励,颁发荣誉;对做的不好、不符合要求的严厉惩罚。”

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

“食品安全始终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党中央、国务院一些重要会议都在讲食品安全。眼下正在召开的‘两会’,食品安全也是关注的焦点。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部门,质检总局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当前,质检总局将以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核为重点,打好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翻身仗。首先严字当头、从严监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其次大胆创新、科学监管,着力完善长效机制,最后强基固本、强身健体,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讲话中表示。

支树平局长还提出建议:“希望代表、委员们用你们的知识和能力多做一些食品质量安全常识的宣传、客观的宣传。不要因为宣传不当引起人民不必要的恐慌。以皮革奶为例子,农业部从2011年起在监测鲜奶质量的时候,把水解蛋白作为一个监测指标,结果社会上就炒作起来,说是中国出现皮革奶。凡事要有客观的评价,安全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赖明表示,“谈到食品安全的问题,当时我们委员发言的时候就讲,建议把质量全部统管起来,由一个部门来管。我发现总书记对这个情况非常了解,他说全世界现在都是分段管,以食品为例,从农田到生产到销售到餐桌整个过程他也全部讲了一遍,我觉得总书记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而且他说国务院还专门成立的一个机构(食品安全委员会),三个总理在抓这个问题,从这点我们体会到其实党和国家的的确确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这个机构也是所有协调机构当中规格最高的。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立足国家战略 凸显质量管理 篇3

2014年12月25日,主题为“精益管理 追求卓越”的“2014全国纺织行业质量与设备管理工作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和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支持、山东省纤维检验局协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顾问杨东辉,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处长安平,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纺织工作部部长王晓旌,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娟娟,山东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张善军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行业协会领导等出席会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产业部主任孙淮滨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张军胜分别主持会议。

高勇分析了纺织行业运行情况,他表示,当前纺织行业主要呈现出运行情况正常、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压力仍然突出三个特点,日后仍将呈现平稳发展中实现中低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纺织行业将重点围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兼顾行业结构调整与平稳运行、加快先进管理方法的推广等八个方面开展工作。

另外,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围绕会议主题做了专题报告,对行业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鲁泰纺织等6家企业代表则分享了推动卓越绩效模式、QC小组工作、质量管理与设备管理创新等实践经验与体会。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还颁发了全国纺织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奖、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奖以及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工作优秀论文奖等六大奖项,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质量上升为战略高度

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首届中国质量大会并强调,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来。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这也让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动力与方向。

此次会议上,高勇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重要讲话精神,使行业质量和设备管理工作更加全面、深入开展,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安平站在全局角度,强调创新、质量、品牌是工业新的发展源泉,质量是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介绍了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合力创新等几大创新关键点。

纺织行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与国家战略同步,“十二五”期间,全行业Qc小组活动稳步推进,设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卓越绩效模式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有序推行。在将宣传、推广卓越绩效模式标准放在突出位置,注意发挥企业高层领导的关键作用,以贯彻落实“三个转变”为契机扩大交流三个关注点的引导下,三年评奖实践效果显著。

高勇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行业质量奖评审活动的目的,与国家质量战略高度契合、高度一致。行业质量奖评审活动,就是要激励和引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与经营管理质量,树立卓越经营的标杆,促进行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管理工作妙招迭出

会上,高勇还提出关于2015年行业工作中先进管理方法推广、组织评审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适时推动质量和设备管理工作标准化等重点工作内容。高勇强调:“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纺织行业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张善军以“履行纤检职能助推行业发展”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单位质量执法、行政执法、专项执法等工作方法。张善军说:“这些方式不仅促进企业更重视质量和设备的管理创新,也为消费者筑造了一道无形的质量保障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王玉琦作了关于“探讨纺织行业设备管理新模式”的主题报告,对于行业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除了行业协会的指导之外,各行业专家的发言更是发人深省。质量和标准化专家韩福荣(GB/T19580标准第一起草人)为大家解析了新常态背景下《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理解和实施,给大家带来了指引前进方向和转换思维的思路。

此外,各企业提高质量和设备管理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会上,无论是鲁泰纺织“推动卓越绩效,寻求纺织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专题报告,还是华茂纺织的“信息化助力节能”思路、美欣达印染的“维修模式创新”方式,都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关注。

引导是创新的

关键力量

访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运营总监陈忠立

TAweekly:企业荣获“第三届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您的感受如何?

陈忠立:鑫缘集团作为丝绸领域的骨干龙头企业,始终在持续实践卓越绩效管理。近年来,我们通过质量、环境、测量、安全生产、知识产权、物价诚信等标准体系建立与整合,导入卓越绩效,取得良好效果。领导班子身体力行,分管负责人和员工们的积极性也很高,干劲很足。荣获质量奖,感受主要有三点,一是协会和企业重视基础设备管理,为产品开发和质量提高提供了基础保证;二是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已被纺织企业所重视,通过先进管理方法的导入,促进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升;三是会议组织有新意,企业交流有启发。

TAweekly:鑫缘茧丝绸还有哪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呢?

陈忠立:首先,我们通过创新驱动,组建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茧丝绸关键性技术研究。我们实施产业集成创新、工程化和产业化,起草国家行业标准,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次,我们引入先进管理方法,与行业内外的标杆看齐并赶超,提升绩效评价机制,以管理创新推动技术、品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了中国丝绸鑫缘创造。再者,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推行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发展。企业还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品牌战略、品牌培育方针和目标,实施品牌经营,创建了全国茧丝绸服饰家纺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TAweekly:对企业的质量和设备管理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陈忠立:我认为,最关键的是需要开展质量和设备管理方面的培训,组织专家引导企业真正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加强质量和基础设施的管理。

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讲话 篇4

乡村振兴,顺应亿万农民新期待——中农办主任韩俊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本报记者 高云才 朱 隽 王 浩《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4日

02 版)

农稳安天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新时代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反映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战略被庄严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向全党全国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这次会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目标、定任务、定要求,形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意义十分重大,影响十分深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三农”工作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抓手,是指一切工作的总依托。这个战略定位意味着,今后‘三农’工作将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韩俊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而且要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内涵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只着眼于农村经济建设,也要促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做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韩俊表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要高高举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面新旗帜。他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既系统总结了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党的“三农”工作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又根据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形势,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韩俊指出:“这五句话、二十个字,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个字相比,内涵不同了,要求更高了,也更具备基础和条件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韩俊说,振兴乡村,必须让乡村有活力。活力来源于兴旺的产业,要让乡村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生态宜居,核心是绿色发展。韩俊表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要让老百姓种下的常青树,能够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让保护生态不吃亏。乡风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也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韩俊提出,乡风文明无法速成,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这就需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人才,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治理有效,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韩俊认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生活富裕,目标是显著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韩俊说,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实现乡村振兴,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补短板、减差距的过程,是挖掘“三农”潜力和后劲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韩俊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三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是“三农”发展的黄金期。“说明这五年,‘三农’工作的政策对头、思路对头,农民衷心拥护和支持。”喜人成就的背后仍存隐忧,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多突出问题。韩俊介绍,农业粗放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仍然很多,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后劲仍然不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韩俊表示:“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补短板、减差距的过程,同时是挖掘‘三农’潜力和后劲,紧抓发展机遇的过程。”乡村的发展面临重要契机。如今,城镇居民对农业农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级化、个性化,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促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正在改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乡村的可达性明显增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迅速普及,使乡村与城市的距离显著缩短。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完善,使农村与市场连接更加方便。乡村的吸引力正在增强。“燕归巢”现象日益增多,看好乡村发展前景的人也越来越多,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不断增加。乡村正成为驱动内需的新动力源。当前农村人口还有5.8亿,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仍会有约4亿人在农村。改厕、污水处理、完善道路建设等都需要继续加大投资,这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水平提升,购买力将显著增强,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需求支撑。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被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首位。韩俊说:“重塑城乡关系是一个崭新的提法。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重塑城乡关系,要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无论现代化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让所有农民进入城市,始终存在如何处理城乡关系的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只顾城市,不顾乡村,会造成农村衰败,最终会拖了现代化建设的后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关起门来发展农业农村,不能就‘农’论‘农’。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是重塑城乡关系的题中之义。”韩俊表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关键是要解决钱、地、人等要素供给。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这个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的目标难以实现。韩俊说,乡村振兴的标志,一是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上,乡村产业向多样化发展,乡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乡村就业创业机会增多。二是乡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三是乡村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缓解。“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从总体看,我国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人口外流放缓趋势,各种“新回乡”现象增多。韩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防止人口过度流失,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乡村振兴,既要留住绿水青山,也要留住人才青年。”解决人的问题,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要让农村想进城谋生的人,在城镇安居乐业;也要让城里想为振兴乡村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一番事业;还要让那些想为家乡做贡献的各界人士,能够找到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和平台。解决地的问题,要破解农村建设用地自己用不了用不好的困局,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解决钱的问题,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要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全方位制度性供给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还不够健全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尚属空白的领域,必须大胆创新制度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韩俊说,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长远、管根本,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有制度建设的任务。“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比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于还不够健全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对于尚属空白领域,必须大胆创新制度供给。”全方位推进制度创新。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育使用引进机制,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韩俊说,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变了,总量不足的矛盾转化成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拼资源拼环境,过分追求增加产量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改变,要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促进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指挥棒不能单单盯着增产,而是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农民跟着市场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确保,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韩俊表示:“当前的确存在部分粮食品种多了,库存压力过大。但粮食不可能总是多,多与少之间的转换是很快的,在粮食问题上,一定要看得深远,战略导向不能含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保护,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性政策不能弱化,该花的钱还得花,否则根基就会动摇。”保障粮食安全,关键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种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为农业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办好乡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韩俊表示,把党政一把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责任人,这一要求落实到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有了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障。韩俊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全党全国、为各级党委政府作出了表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夯实责任,做到认识一致、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 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①)车 俊《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1日)浙江是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这些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省2.7万多个村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预计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6∶1。党的十九大首次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部署。行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以万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的“五万工程”为主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新篇章。第一,坚持把做强农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现在浙江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融合的趋势,农业和农村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越来越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和“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做优做精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美丽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浙江的好山好水转化为农民的聚宝盆。要加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鼓励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向农业农村,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工商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努力让浙江农村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要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到2019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第二,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进一步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改革红利。过去,浙江农村靠吃“改革饭”,把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在农村比较充分地激发出来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紧紧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蹚过“深水区”,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三农”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乡村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大平台”向村级延伸,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农民群众少跑腿。要全面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全面建成全省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地,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真正使农村产权“活”起来。要深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统筹抓好农业经营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供销社综合改革,增强农合联生产、商贸、信用、环境等服务功能,真正让农合联与农民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上。第三,坚持把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作为乡村振兴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是浙江的一大优势,更可喜的是现在已经出现了在城市创业务工的能人、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工及其“二代”主动返乡二次创业的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要落实全省“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滩长制、湖长制、山长制,实施创建千个乡村振兴精品村、万个美丽乡村景区村的“新千万工程”,实现全域景区化。要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特别是下气力办好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全面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消除劣Ⅴ类水成果,到2022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全覆盖、农户家庭水冲式厕所基本普及。深入打好城乡治危拆违攻坚战,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工程,2018年前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2022年农民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以内。第四,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文明有序的良好局面。当前,浙江农民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都在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村容越来越整洁,乡风越来越文明,农村越来越和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大力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狠刹歪风邪气、遏制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农村每一个家庭,让乡村文脉传承到下一代。要坚持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共同提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枫桥经验”“后陈经验”、小微权力清单等治理制度,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实施乡村德治工程,切实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第五,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些年浙江通过大抓党建、大抓基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了较大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和政治属性,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面向帮扶重点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全覆盖。要大力实施农村“头雁工程”,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改为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②)刘家义《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2日)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优先发展实现“四化同步”,以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以全面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一是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认真落实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要求,强化科技创新应用,以新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产业融合示范园工程,带动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做强电子商务,推进全域旅游,三年内乡村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3200亿元,带动200万农民就业。二是开展质量兴农行动。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蔬菜标准认证中心建设,制定国家蔬菜质量标准。推进“食安山东”建设,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五年内培育50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个知名企业产品品牌。三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培育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发挥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优势,确保农产品年出口保持在千亿元以上。改善农村环境条件,让农民生活幸福安康一是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聚焦农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暖、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七改”工程。把农村厕所改造作为民生大事,每户财政补助900元,力争年内大多数农民用上洁净厕所;2020年基本完成道路硬化任务,实现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坚持农村幼儿园、养老院等公共场所优先,2020年全省70%以上的村庄实现清洁供暖。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二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底完成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资助,将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覆盖全部贫困人口,推进医养结合,对一户一人的老年人优先提供养老服务,保证农村孩子有学上,农民看得起病,老人养老无忧。坚持一室多用,完善服务设施。三是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小农户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贫困人口收入增速快于全体农民。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2020年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底线任务,坚持先难后易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投入280亿元三年完成黄河滩区60万人迁建安居,在实现脱贫基础上五年内把2000个省扶贫重点村建成美丽乡村,解决好发展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一是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入实施爱诚孝仁“四德工程”,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家风培育,推进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2020年全省80%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二是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齐鲁优秀文化资源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生产生活,讲好千村故事,传播农耕文化,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三是有序推进乡村治理。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发挥好群众组织作用,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施“雪亮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建设风清气正的平安乡村。坚持党管农村,把“重中之重”落到实处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五级书记靠上抓乡村振兴。调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副组长,一名常委任专职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成立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全省各级按此体制调整。二是强化统筹协调。统筹规划,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一张蓝图抓到底。统筹资金,持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把分散在31个省直部门的涉农资金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改革,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任务,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统筹安排小城镇、集镇化、空心村改造,政策资金项目优先向农村、向贫困村倾斜,补齐短板和弱项,综合考评问效。三是打造过硬队伍。坚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导向,建设以基层干部和新兴力量相结合的农村工作队伍。高质量搞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深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对没有合适人选的散乱穷村,从党政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省委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10条”,让他们工作有责任、待遇有保障、出路有奔头、干好有激励。从现在开始,用一年时间把全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轮训一遍。依托农科大讲堂、“庄户学院”,让先进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培育现代农民。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像抓脱贫攻坚那样抓乡村振兴,既咬定目标不放松,又在每个阶段取得实际成果。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县乡村。坚持问题导向,经常明察暗访,强化督查问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省委巡视发现的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等七个方面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每两年选树表彰一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做新时代先锋模范。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③)于伟国《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5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形成了丰富的“三农”工作理念。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重点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打好特色牌总书记强调,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抓优势产业规模化。总书记当年精心培育起来的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七大优势产业,已有水产、林竹、水果、畜禽、蔬菜五大产业总产值均超千亿元。我们将充分发挥福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力争到2020年七大优势农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二是抓品牌农业建设。组织实施种业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发展400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扩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福建百香果、建宁莲子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到2020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名牌农产品150个以上,打响“清新福建 绿色农业”品牌。三是抓闽台农业合作。高水平建设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园区内的台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设立专项资金吸引台湾青年来园区就业创业,支持台湾涉农高校学生来园区实习。加强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四是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年来,我们具体落实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八个体系”,全省农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坚持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严监管、全过程可追溯,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一企一业、一品一单,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扶好小农户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0.55亩,很多都是“斗笠田”,小农户生产将长期存在。我们围绕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突出“两手抓”:一手抓有效带动,一手抓有效服务。有效带动,就是通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引导小农户从分散生产转向有组织有规模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古田县将整个县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工厂”,用工业化模式组织小农户生产经营,食用菌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小农户约2/3的现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多样化联合与合作,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搞经营、闯市场,共享规模经营效益。有效服务,就是围绕小农户需求,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强化对小农生产的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保障。安溪县、武夷山市通过进市场、进基地、进平台、进课堂、进银行等“五进”服务,有效解决了小茶农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小农户60%的现金收入来自茶叶。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生产组织、设施配套、产品营销三个体系,解决农户生产问题;加快推行多元担保、资源盘活、保险扩面三个模式,解决农户资金问题;强化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业生产三项服务,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保障问题,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唱好融合戏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将立足实际,唱好三台戏:一是山海协作。认真践行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挂钩帮扶,共建产业园区,培育支柱产业,加强人才交流,推动沿海经济发达23个县(市)对口帮扶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确保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二是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积极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奖励制度,大幅增加山区人才薪酬收入,使山区人才收入总体水平不低于沿海,促进山区人才多起来、活起来。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在省级财政对老区苏区县转移支付占比达55%的基础上,今年开始逐年递增5%。三是产业融合。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开发农业旅游、康养等多种功能,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一二三产比例力争从2016年的33∶40∶27调整为2020年的27∶43∶30,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组好工作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将坚持好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科技特派员和下派村支书制度,不断为“三农”工作注入强大活力。一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省已有上万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第一线的基础上,每年再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扶贫、精准扶贫。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信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和专业合作社、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深入实施下派村支书制度。在省市县三级累计选派1.8万多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党建基础“双薄弱”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部门帮扶、资金捆绑、政策扶持”制度,推动驻村干部 “带好一个班子、建好一个机制、找好一条路子、打好一个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④)王东明《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一是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20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20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三是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四是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质量战略 篇5

在忧患中树立起创新意识,将创新成为进步的灵魂,成为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让事业做大做强,就要有创新意识,用创新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必须与贯通实事求是的思想相结合,对于存在的客观事物,阻碍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必须解决思想,振奋精神,坚定实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此,我部门深刻领会公司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与公司上半年度工作报告精神,强化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意识、强化市场意识,分析问题、研究思路、制定政策、部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主动谋求发展,努力实施强企战略。

落实公司“强化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品牌效应,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公司年度工作计划与目标,贯彻集团“强店战略”的实施计划,积极开展“比绩效,赛好中求快;比贡献,赛大中求新;比服务,赛优中求精”立功竞赛活动,通过“三比”活动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促进队伍建设,力争达到三个提高,即形象提高、效益提高、内在素质提高的目标。

以公司开展台帐检查工作为契机,全面梳理各管理处现有的基础台帐,逐步完善并形成办公楼物业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积极推进贯标覆盖工作,树立全员质量意识,通过不断改进与持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与质量服务,提高业主的满意率。

完善应急预案,积极投入“百日安全”活动中,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奥运期间安全稳定防范工作和夏季防台防汛、防暑降温工作,确保一方平安。

二、打破封闭,积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和谐发展。

根据我支部与集团公司一支部在经营业务、楼宇文明建设密切关联的特性以及稳定与发展的需求,经双方商议、达成共识,以“携手共进、创建和谐、同心合力、追求双赢”为主题,5月8日正式签约,结为共建对子。支部共建标志着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走出了新路子,为企业间的和谐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三、精心设计载体,激活员工活力。

为了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办公楼物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今年5月,我部办公楼物业通讯在我部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诞生了。我们的办刊宗旨是:面向基层,注重专业,探索发展,促进管理。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及时报道企业经营状况与行业的最新动态,总结与提炼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展示办公楼宇各管理处的精神风貌与团队协作精神,架设起企业与员工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组织员工开展“金点子”献计献策活动,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公司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各管理处员工本着主人翁精神积极参加本次活动,为企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有价值的建议,体现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百联意识”,他们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查找物业所处的困难和不足,居安思危,与时俱进。我们收到了包括经营、管理、服务质量、节能、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金点子”,有的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有的直接提出意见希望改进,可以看出我们的员工确实在本职岗位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持续改进,真心实意想把工作做好。

四、以有效运作为抓手,汇聚成合力。

1、落实指标,确保完成各项经营目标。

到6月底,我部累计完成经营业务收入万元,完成全年总额的%,各项税费万元,完成总额的%,管理费累计收入万元,完成总额的%,超额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经营目标,为全年经济目标顺利完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以管理目标为抓手,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

(1)强化部门职责,完善基础管理。配合公司的档案检查,积极完成部门档案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管理工作。

(2)加强和业主的沟通力度,创新服务方式,转变思想观念,用服务赢得价值,争取得到业主更大的支持。

(3)突出有质量发展和服务绩效提升,总结07年创优活动的先进经验,以市优楼盘为标杆楼宇,推广其成熟的管理经验与做法,组织楼宇间的对口学习取经,共同交流与总结办公楼宇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我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建立市优楼盘运行跟踪机制,推进现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保持荣誉,顺利通过市优复审。

(4)年初所确立的创建平安楼目标,经过一部全体员工的努力,有四座大楼获得区级平安楼的称号,一座楼盘获得市级平安楼宇称号。

五、努力构建平台,打造一流商务办公楼宇。

年,我部坚持始终抓好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新人,努力创建平安楼宇、文明楼宇,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以服务创造价值,使服务成为品牌的辐射力、吸引力,促进和谐发展。

1、我们学习贯彻落实新《劳动法》,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在《公司年在岗员工工资调整方案》公布前后,我支部不失时机地就该方案在员工中进行了普遍性的宣传教育工作,配合做好公司的工资调整过程中的员工思想稳定工作。

2、各管理处配合人事部做好物业管理员的培训、保安主管(队长)集训工作。组织员工学习《员工手册》,一方面引导与教育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为员工办实事。

3、开展保洁技能比武竞赛活动,利用此契机,广泛深入地作好保洁服务作业规范、保洁工作检查规范、保洁服务安全作业规范、保洁工作专业指导和专业培训规定四项内容的专业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保洁技能比武竞赛活动,做好专业培训、岗位练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处员工综合素质。

我部经多次整合及结构调整,始终贯彻公司的战略方针及经营理念,努力打造一流的商业物业服务品牌,努力抓好经营管理工作。在实行对各管理处运作情况跟踪、服务指导及归口管理、协调发展的同时,着力于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着力于规范化、标准化运作推进及ISO覆盖工作。从经营角度出发,努力抓好收缴率工作,确保企业的现金流量。从管理上着手于员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劳动关系、社会关系及干群关系,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促使员工的行为同企业的发展保持一致,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加强学习,团结协作,不断提高执行力与战斗力,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

质量战略 篇6

陕政发 〔2009〕5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切实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省政府决定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西部强省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业水平为重点,切实强化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市场竞争、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基础保障功能。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加强标准化和计量基础工作,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质量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我省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使全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和企业产品的整体水平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质量需求得到普遍满足。

(一)全社会质量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使质量知识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推广应用;质量文化和质量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众质量投诉和维权渠道畅通,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得到遏制,基本清除区域性质量问题和造假现象。形成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参与质量、监督质量、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通过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推进全省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打造省级名牌产品400个以上,使全省名牌产品企业产值达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三)主要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服装等八大支柱产业发展;加快钢铁、汽车、能源、装备制造、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物流、航空、光伏等12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振兴;形成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等20个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形成5个以上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10个以上销售收入过500亿元,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

(四)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的产品质量特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基本得以杜绝,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

(五)工程质量稳步提升。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功能完备、环境友好、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等综合满意指标不断提高。力争平均每年创建国优工程“鲁班奖”3个,省优工程“长安杯”40个。

(六)服务质量明显改进。在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商业、旅游、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全面制订并推行服务业质量标准,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大型现代服务企业;着力培育壮大旅游、文化、现代物流三大产业,使其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整体服务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七)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国家级质检中心20个,组建1至3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集团;制订、修订地方农业标准476项,建立20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企业采用国际标准700项;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带头示范作用,使先进适用的国际与国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生态保护标准得到普遍推广;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日趋完善,中小型企业计量体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

三、工作重点

各级政府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以质量振兴为己任,调动和组织各行各业持续推进以提高质量、振兴经济、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市(县、区)”和“质量兴业”活动,推进质量振兴事业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各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积极开展“质量兴企”活动,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一)突出发挥名牌战略的带动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名牌产品认定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93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陕政发〔2007〕69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产品名牌、农产品名牌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着力打造陕西的优势服务和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质量效益。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发挥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加强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与著名流通企业的合作,促进名牌产品的销售,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二)广泛开展争创“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活动。为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强我省城市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综合竞争力,在全省广泛开展争创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活动。对重视和关心质量、质量管理水平高、产品质量稳定、质量工作突出的城市,由省政府授予“陕西省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荣誉称号。

(三)积极开展“陕西省质量管理奖”评价工作。为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导全省企业质量管理向更高水平提升,进一步增强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设立“陕西省质量管理奖”,作为我省质量领域最高奖励。今后每年将评选1到3个质量工作卓有成效的企业,由省政府授予其“陕西省质量管理奖”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引导和激励企业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打造更多高端领域的领先品牌。

(四)着力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提升与发展,大力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前提,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我省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加快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步伐。搭建全省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标准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为“质量兴省”提供标准技术保障。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把产品质量作为衡量企业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对守法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加强宣传和扶持;对管理薄弱的企业,加大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依法查处并予以曝光。加强质监、检验检疫、工商、税务、公安、安监、银行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快整合企业诚信信息资源,建立规范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探索建立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惩处企业失信行为。积极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对质量科学的研究与试点工作,加大对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强化各类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能力验证,提高机构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要求,抓紧国家石油天然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延安)等4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积极做好争取新建国家质检中心的审批立项,打造技术装备精良,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国家级区域公共检测平台。在全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在企业中大力推广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企业和计量检定机构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受检率。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应急反应和安全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特种设备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着力提升农产品、食品、药品等产品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以及良好农业行为规范认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加快推进质量工程师和设备监理师职业资格制度,为质量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七)构筑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坚持从源头抓质量,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重要工业品和农产品、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要领域的全过程监管,扩大监督抽查的覆盖面,构建以准入、追溯、召回、退出制度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动植物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检测监控体系,着力规范进出口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进出口商品逃漏检行为和非法出口,坚决杜绝有问题商品出入境;不断完善打假责任制度、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行业协会和群众广泛参与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新局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承担质量兴省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

(二)加强质量法制建设。针对我省质量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法制监督工作新机制,严格依法行政。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质量法律、法规、规章,将质量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纳入全省普法规划,增强全民质量法制意识,营造知法、守

法、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质量监管部门机构及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根据质量监管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能和工作性质,合理配置机构和编制,确保质量监管工作落实到位。要加强质量人才的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质量专业人才;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管理强的质量工作队伍。质量监管部门要重视加强基层单位的基础能力建设,选择能力强、业务精、作风好的人员充实基层质量监管部门。

(四)加大质量建设投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要引导企业增加质量建设投入,切实加强新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五)广泛开展质量宣传活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计量日”、“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普及质量知识,全面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实事求是地宣传报道质量工作的现状和先进典型,及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质量监管部门要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并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发布质量信息。

质量战略 篇7

一、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小平同志就指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他通过到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实地考察发现, 这几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当他坐上日本新干线的列车时, 有人问他感觉如何, 他说:“就是感觉到快, 有催人跑的意思,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正合适”, 他的这番话饱含着对中国加快发展的热切希望。所以, 他回国后就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经过十年动乱, 我们真的落后了, 现在如果不加快发展, 把过去耽误的时间赶回来, 中国就有被开除地球村的危险。

我国国门打开以后, 人们逐渐看到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逐步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发展, 小困难, 小发展, 大困难, 不发展, 更困难”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全国各地你追我赶, 快马加鞭, 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景象。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从温饱走向小康, 从商品短缺走向商品过剩, 从贫穷走向富强, 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国家实力逐步提高, 中国在世界上逐步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大国形象。

二、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伴随着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这就是我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 人们一味地为了增加GDP, 为了增加商品数量, 不管投入、不计代价、不问成本, 产量上去了, 数量增加了, 速度提高了, 可质量却出了问题, 效益也没有提高上来, 国民经济发展愈来愈不协调。

当然, 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 没有粗放式的发展就不会走上集约式发展的道路, 这是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这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所不能绕开的一步, 关键是我们如何跨越这一步、把这一步走好。因此, 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上既不能长期停留在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 也不能为了转变发展模式而明显放慢了发展的速度。进入21世纪第一个10年, 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这条路就是牢固树立“发展是主题、转变是主线、质量是根本”的发展理念, 以质为本在发展中谋转变, 在转变中求发展。

三、科学发展就是以质取胜谋发展

质量是指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有量才有质, 有质必有量, 没有质, 量就是空的, 有了质, 才能产生一定的效益, 没有质量的速度, 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质量的效益, 难以持续提升, 有了质量, 发展才有实际意义, 有了质量, 民生才能落到实处, 所以说“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围绕质量谋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质量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个“好”字里面就包含了质量、效益、环境、安全等内涵。因为发展没有了质量, 就谈不上“好”, 发展再“快”也就没有了意义。再者,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以人为本就要求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来展开, 只有我们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问题, 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 那才叫以人为本, 所以落实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 也在提升发展质量的范畴。说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核心要义也在提升发展质量。如果我们的经济有生产没利润、有产品无质量、有产值无效益, 经济增长了而环境遭到破坏, 经济指标很高而社会事业没有同步发展, 就实现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所以, 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质量这个“牛鼻子”, 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转变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与“量”的双重跨越。漯河市作为我国首家食品名城, 食品产业在全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食品安全攸关全局, 实施质量立市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为, 只有通过质量立市, 才能推动全市经济大发展, 在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 促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只有通过质量立市, 才能全面提升食品产业发展质量, 打响漯河“安全放心食品”品牌;只有通过质量立市, 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才能使生态宜居名城名副其实;只有通过质量立市, 才能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转变工作作风, 优化发展环境;只有通过质量立市, 才能健全完善诚信体系, 打造诚信漯河。

20世纪下半叶, 世界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朱兰指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前欧共体主席雅克·戴勒有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我们必须为质量而战!”我们今天也走到了这一步。怎样以质取胜?具体到漯河市经济工作, 笔者认为, 要以质量立市战略为统领,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这三项重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招商引资要由粗放招商向专业招商、政策招商向服务招商、资源招商向产业招商、由数量招商向效益招商转变, 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增收潜力大的好项目, 要更加注重招商选资, 严把项目质量关, 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入驻, 对已经引进和签约的项目要加强跟踪问效, 促其尽快落地生根、产生效益;项目建设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提高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比例, 增强项目对财政增收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按照“企业 (项目) 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 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走出一条产业集中、发展集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新路子。

质量战略 篇8

摘要:文章采用2005年~2013年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的影响,以及信息披露质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经理持股容易导致总经理形成战略惰性,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总经理的风险规避和战略惰性行为,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公司治理,进而指导企业战略变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总经理持股;组织惯性;信息披露质量;战略变革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组织惯性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被战略管理理论学者和组织理论学者用来描述组织维持现状的行为(汪克夷、冯海龙,2009)。组织成员希望通过维持现状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Hannan & Freeman,1984),因为组织框架的打破意味着现有权力的重新配置以及新的转型风险的出现,所以组织惯性是战略变革的强大阻力。与此同时,组织惯性的存在也降低了公司管理者对外部环境和绩效变化的敏感程度,降低了高管感知战略变革需求的可能性。

总经理持股能够使总经理自身与其他股东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是将总经理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相绑定的有效手段(李维安和李汉军,2006)。与公司同舟共济的总经理能够使公司的战略与组织决策制度化。他们熟悉现有的公司战略,并不愿承担风险试图进行公司战略的变革。而战略决策一旦被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所认可与接受,就非常难以改变。因此,持股总经理一方面逐渐陷人僵化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试图变革现有组织决策程序的成本增加,风险提高,这些都会阻碍总经理尝试改变公司现有的战略结构。

根据上述逻辑,我们认为随着持股数量的增加,总经理更容易形成战略惰性,从而对战略变革产生阻碍作用,对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a:总经理持股与战略变革呈负相关关系;

研究假设1b:总经理持股比例与战略变革呈负相关关系。

Jensen(1986)认为,当公司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由于股东与经理人利益分配机制未必充分有效,从而在他们之间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因此总经理为维护个人利益可能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即信息不对称程度会增加总经理规避风险、寻求组织稳定的程度。就企业战略变革而言,由于战略变革作为一种创新性行为,战略变革的过程较长,收益不确定,是一种高风险的战略行为(李维安、徐建,2014),所以公司总经理会更加关注眼前利益,而不是积极应对以采取更多的改变方式(陈传明、刘海建,2005)。相关研究表明,公司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影响公司投资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Biddle & Hilary,2006)。

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则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公司的透明度更高。这样,总经理的战略行为将会更易于向外部投资者及中小股东披露,总经理将更愿意承担风险,接受战略变革并在战略决策行为上有所创新。综上所述,信息披露质量会弱化总经理与公司利益绑定的战略惰性行为,使其更愿意尝试打破公司现有的战略结构和框架,从而弱化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的消极影响。据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研究假设2a:信息披露质量会抑制总经理是否持股对战略变革的负面影响;

研究假设2b:信息披露质量会抑制总经理持股比例对战略变革的负面影响。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和数据。本文选取2005年~201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类上市公司作为初始研究样本。根据研究的需要,样本的筛选处理程序如下:(1)剔除ST公司和PT公司样本;(2)剔除总经理任期不满1年的公司样本,因为这些公司总经理对战略变革的影响较弱;(3)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4)剔除明显奇异样本。经过上述处理后,本文共得到1804个样本数据。本文总经理持股的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信息披露质量的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监管信息公开中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战略变革度量中的过程数据来源于万得数据库,其他变量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

2. 研究变量变量。

(1)战略变革的度量。鉴于中国企业70%在实行多元化经营(姜付秀、陆正飞,2006),我们借鉴Boeker(1997),Weian Li和Jian Xu(2014)从公司层面采用两个時间段前后多元化战略程度的变化表示战略变化的方法,用上市公司Yeart+1时段的多元化程度减去Yeart-1时段的多元化程度取绝对值来表示该上市公司Yeart时段的战略变革。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用熵值计算,熵值计算公式:

熵值=■p■ln■

(2)总经理持股的度量。本文用总经理是否持股和总经理持股比例等两个指标来度量总经理持股。若总经理持股,则总经理是否持股(Ms1)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总经理持股比例(Ms2)用总经理持股数与股本数之比表示。

(3)信息披露质量的度量。本文借鉴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评级来度量信息披露质量。该评级依据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旨在强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披露责任,提高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意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以上市公司该年度每一次信息披露行为为依据,从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等四方面分等级对上市公司及董事会秘书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考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按照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或A、B、C、D,本文度量信息披露质量时,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分别取值为4、3、2、1。

(4)控制变量。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选择控制权性质、资产收益率、财务杠杆、公司规模、公司年龄、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行业以及年度作为控制变量。行业按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一级代码分类。各变量的具体定义详见表1。

3. 模型设定。本文用模型(1)和模型(2)来验证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的影响,用模型(3)和模型(4)来验证信息披露质量对总经理持股影响战略变革的调节效应。

(1)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的影响。

Sc=?琢0+?琢1MS1+?琢2State+?琢3Roa+?琢4Lev+?琢5Size+?琢6Age+?琢7Sd+?坠8H10+?坠9?撞Ind+?坠10?撞Year+?着(1)

Sc=?琢0+?琢1MS2+?琢2State+?琢3Roa+?琢4Lev+?琢5Size+?琢6Age+?琢7Sd+?坠8H10+?坠9?撞Ind+?坠10?撞Year+?着(2)

(2)总经理持股、信息披露质量与战略变革。

Sc=?琢0+?琢1MS1+?琢2Disclose+?琢3Disclose×Ms1+?琢4State+?琢5Roa+?琢6Lev+?琢7Size+?琢8Age+?琢9Sd+?琢10H10+?琢11?撞Ind+?琢12?撞Year+?着(3)

Sc=?琢0+?琢1MS2+?琢2Disclose+?琢3Disclose×Ms2+?琢4State+?琢5Roa+?琢6Lev+?琢7Size+?琢8Age+?琢9Sd+?琢10H10+?琢11?撞Ind+?琢12?撞Year+?着(4)

根据前文假设1a、1b和假设2a、2b,本文预计模型(1)和模型(2)中Ms1和Ms2的系数α1显著为负;模型(3)中Ms1的系数α1显著为负,同时Disclose×Ms1的系数α3显著为正;模型(3)中Ms2的系数α1显著为负,同时Disclose×Ms2的系数α3显著为正。

三、 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为样本公司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总经理持股样本占样本总数的37.20%。在全部样本中,战略变革的均值为0.129,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534和0.000;信息披露质量平均值为2.900,标准差为0.587。这表明上市公司战略变革和信息披露质量都具有明显差异。总经理是否持股和总经理持股比例的均值分别为0.372和3.225,标准差分别为0.483和9.468,差异也较大。在总经理持股的样本中,战略变革的平均值为0.072,低于全部样本中战略变革的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具有抑制作用。

2. 相关性分析。本文主要变量的Person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总经理持股变量(Ms1和Ms2)与战略变革变量(Sc)都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表明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抑制作用。各个解释变量与主要变量的两两相关系数最大取值的绝对值为0.476,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 OLS回归结果分析。本文的OLS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中总经理是否持股(Ms1)与战略变革(Sc)在1%的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模型2中总经理持股比例(Ms2)也与战略变革(Sc)与在1%的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支持了假设1的研究假设。模型3和模型4是加入信息披露质量变量(Disclose)之后的回归结果。其中,总经理是否持股(Ms1)和总经理持股比例(Ms2)仍与战略变革(Disclose)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模型3中总经理是否持股和信息披露质量的交叉项(Disclose×Ms1)与战略变革(Sc)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模型4中总经理持股比例和信息披露质量的交叉项(Disclose×Ms2)与战略变革(Sc)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抑制了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的影响作用,从而支持了假设2的研究假设。

四、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5年~2013年中国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验证了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信息披露质量在上述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理论逻辑,这表明: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具有阻碍作用,而信息披露质量抑制了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的阻碍作用。该研究结论有利于公司进一步了解组织惯性对战略变革的作用机理,全面了解总经理持股的作用机制,并为公司的战略变革行为提供政策建议。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合理认识战略变革行为,科学引导总经理持股行为。战略变革在应对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以及难以预测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促使企业的战略发生变化时,不变就是“等死”。但作为一种创新性行为,战略变革具有信息的不完备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点。战略变革的幅度越大,耗费的时间也就越长,这增加了公司的风险性。更有甚者,如果战略变革的幅度超出了企业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本等可以承受的范围,战略变革行为将会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总经理意识到战略变革有“风险”是好事。当然,股东及董事会首先需要根据公司的自身状况决策公司是否需要战略变革,确定公司需要战略变革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迁之后,再对总经理的持股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通过规范总经理行为来科学推进公司的战略变革,带动公司发展。

第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将总经理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信息披露质量抑制了总经理持股对战略变革的负面作用。管理层有能力运用权力进行寻租(权小锋等,2010),为了保证总经理的战略变革行为对公司产生积极有益的效果,避免总经理战略惰性,就需要加强公司治理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外部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强化信息披露质量,依靠投资者、市场中介等外部治理主体对总经理的战略行为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公司治理制度,依靠独立董事、监事会等监督力量对总经理的风险规避行为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 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11):73-87.

[2] 赵文红,李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战略变化幅度的影响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86-89.

[3] 姜付秀,陆正飞.多元化与资本成本的关系[J].会计研究,2006,(6):48-55.

[4] 陈传明,刘海建.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述评.经济管理,2005(7):58-64.

[5] 薛有志,周杰,初旭.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框架:内涵、路径与模式[J].经济管理,2012,34(7):39-48.

[6] 汪克夷,冯海龙.组织学习、惯性演化与企业战略变革[J].经济经纬,2009(5),92-95.

[7] 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 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9(5):4-10.

[8]李维安,徐建.董事会独立性、总经理继任与战略变化幅度——独立董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4-13.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战略转型路径及其选择研究:以公司治理环境的约束性为视角”(项目号:7137209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战略转型模式与实施路径的匹配关系研究”(项目号:12CGL033);天津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天津市民营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项目号:TJGL13-028)。

作者简介:薛有志(1965-),男,汉族,吉林省集安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赵洪瑞(1978-),男,汉族,山东省安丘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治理、战略管理;李国栋(1983-),男,汉族,山东省曹县人,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

上一篇:临床执业医师历年试题考点纵览-卫生法规下一篇:商务局年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