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思考(通用9篇)
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篇1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文章作者]王炜[文章来源]网络科技时代 人们常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描绘当今的时代,简言之,大家确实感到一个无形的信息之网扑面而来。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成为这信息之网的撒网人,而非为之所缚,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
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地位,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深感振奋,亦觉任重道远。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几年来,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明了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名正言顺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这一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是一个范畴较广的概念,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目前中小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突破概念门槛,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应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
1、通俗的定义
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处理加工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和知识等。
2、科学的定义
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所说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可以从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方面举几个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通俗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定义,科学定义是为研究问题方便而设的定义,两者的应用场合不同,讲这两个概念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能以科学定义而否定通俗定义。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的概念,还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的信息基本操作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与高级信息;
信息传递媒介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举例;
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文字、图形、数字、声音、图像等;
与信息有关的操作包括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
要结合有关信息的操作深入讲解信息技术。
要向学生讲明,这门课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三、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能做到人手一机,每台机器都具备多媒体功能,最好都能上因特网。这种理想环境的建设投资较大,非一般学校能够负担得起,所以在机房建设方面应采取与自身承受能力折中的方案。在此也建议主管教育部门或社会自愿投资者,筹建一些商业性的机房为学生们提供有偿上机服务,使部分学校共享。
机房维护管理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一些同志认为机房建好就可以了,后续资金不必要。实际上,机房的正常运行及效率提高离不开后续资金投入。如自然的设备损耗如键盘鼠标需要更替、设备升级需要资金、新软件的购置也要花费等。机房维护得好,设备运行正常率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开设信息技术咨询信箱,开办“信息技术园地”橱窗,不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专题讲座,举行电脑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思考
1、“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等等。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一两名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再由他们去指导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学习,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解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应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内部联成局域网,可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时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提供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尽力避免传统课程的缺陷(如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让这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篇2
一、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应该不断充电, 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 这样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 让学生了解把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动态,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方法,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些事物的真相, 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 是成功的先导。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 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 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 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 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 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 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 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三、小组协作学习法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 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 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学设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困难, 因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 而且一般学校都不给予信息技术教师安排课下辅导。而“小组协作”形式的出现, 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 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 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 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 并作示范演示, 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 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 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 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法
在教学课堂上, 可以先提出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课堂上的知识,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围绕任务自学、讨论、交流、实践, 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主体是学生, 只有学生成为活动主体, 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我们主要开展如下活动。一是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学校决定为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提供一切方便。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对学生开放, 让他们利用素材库设计制作自己的网页、班级网页, 利用几何画板处理各种几何图形之间关系, 利用动画制作来印证自己的想象, 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学生可以在各终端将网络上的信息, 电子读物上的信息下载, 编辑到自己的网页、幻灯片中。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照相机、摄像机采集信息, 加工整理, 进行文件编辑, 制作小报和电视节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新的想法、新的构想用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 并进行了信息发布, 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这个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普遍地得到了提高。二是学校通过举办学生网页大赛, 选取优秀网页在校园网上发布, 并定期进行更换, 师生优秀的幻灯片、学生小报、学科网页以及心理咨询室、德育天地等都在校园网上发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三是让学生在校园内利用校园网的应用, 突破空间的围墙, 时间的界限, 促进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网上交流。全校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收发和聊天室进行沟通、交流, 通过师生网页进行交流。要求教师的网页、幻灯片与自己本学科教学紧密相联, 网页中教师畅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教学的反思。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照、艺术照传到网上, 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 使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更为融洽, 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在校园网上感受网络文化的熏陶, 查寻法制长廊, 增强法制观念;进行音乐欣赏, 陶冶自己的情操;在音像资料馆和电子图书馆中搜集与自己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资料;同时学校还培养学生在网上进行信息发布的能力和公告板的使用能力。校园网上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信息资源, 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校园网上得以展示。
五、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一学期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经验, 通过做笔记或者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信息 思考 问题 教学
近年来,各中小学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次重大举措,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我校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始于1995年,尤其是近几年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他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而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的课堂效果就成为众多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我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电脑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电脑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这一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电脑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是一个范畴较广的概念,相比之下电脑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目前中小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突破信息概念门槛
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信息的概念。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语言、文字、符号、信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的概念,还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的信息基本操作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与高级信息;信息传递媒介多种多样,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文字、图形、数字、声音、图像等;与信息有关的操作包括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要向学生讲明,这门课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三、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能做到人手一机,每台机器都具备多媒体功能,最好都能上因特网。这种理想环境的建设投资较大,非一般学校能够负担得起,所以在机房建设方面应采取与自身承受能力折中的方案。
机房维护管理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一些同志认为机房建好就可以了,后续资金不必要。实际上,机房的正常运行及效率提高离不开后续资金投入。如自然的设备损耗如键盘鼠标需要更替、设备升级需要资金、新软件的购置也要花费等。机房维护得好,设备运行正常率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思考
1、“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
大纲规定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一两名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再由他们去指导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学习,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激发创造性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因此兴趣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运用中升华创造性思维
学习兴趣的真正源泉是在于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只有在这种时候,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掌握知识的欢乐。夸美纽斯指出:当学生看到,“他所学的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属于柏拉图理想的什么东西,而是真正在我们周围的、彻底认识了就会给生活带来真正益处的物体,在这样的条件,智慧将会比较积极地用在学习方面,并且会更仔细地认出一切。”知识运用可以促进学习和智力活动的兴趣。
3、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加上计算机、投影机。 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叶圣陶曾经讲过:“受教育不是像张开了个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受教育含有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学习。朱子注:‘学而时习之’道,‘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这个说法极好。小鸟屡次的飞,用的是它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学、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主人,充分表现自己。
一学年以来,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基本要求,而且还创作出了很多有特色、有新意的作品。
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发展,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今的实施过程仍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本人试图凭借着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状分析 策略 教学有效性
一、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在这门课程上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这门课程虽然这几年开始进行会考,并且将会考成绩折合20%算入中考成绩,但是所占分值太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家长、学生、甚至许多学校、教师都不会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甚至认为只要在临考的时候找些题目做一下训练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对学生来说, 每到了信息技术课,学生都早早的来到机房等待上课,学生真的是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显然不是,他们期待的是在课堂上上网,玩游戏等,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认真对待信息技术课,加上初中信息技术在中考中的分量,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的“无所谓”的态度,更加剧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敷衍了事。
2、学校“硬件”配置不足
电脑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载体, 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问题,随着近几年国家及各地教委对教育的大量投入,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许多没有计算机的学校都有了计算机,许多计算机不足的学校也得到了补充,然而还存在多数学校,学校电脑不足或者老化严重, 慢的像头牛,课堂上根本不能用,就是这样的电脑,在有的学校也不是人手一台,更多时候需要两人一台。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减少了学生的上机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短缺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计算机课程对教师自身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从而使得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不断钻研、不断拓展与提高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改教或者代课,许多担任这门课的老师都只是懂得一些电脑知识的。即使有的学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甚至让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去教其他学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信息技术教材。这样很难教好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的操作能力,以至很多学生学了三年,都不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
4、学生信息技术底子薄弱,课堂管理难度很大
由于我县学生地处农村,很多学生是升入高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应用,虽然小学、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只是限于打打字、玩玩游戏,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我曾让一位七年级的学生演示“关闭计算机”的全过程,可这位学生只是关掉了显示器的电源,后经询问,相当一部分新生都认为在显示器上看不到东西就认为是关掉计算机了。看似简单的操作,却难倒了众多学生,可见,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底子薄,甚至是一无所知,完全有必要从“0”学起。
5、课后练习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达到相应的目标,更多的需要在课下多加练习, 但课时安排少(每个班一周就一节信息技术课),间隔周期长,这节上的内容等到下节课再提问时大多学生都忘记了,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好多同学家里没有电脑,我曾经对一个班的学生做过调查,全班45人,只有两人家里有电脑,而且都没法上网。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也足以说明一定的问题。没有电脑何谈信息的搜集整理,学生没有了练习的载体,只能在课堂上做象征性的训练,这样一来挤占了学生课堂的时间,影响了知识的传授,只能减少课堂的容量,更不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课堂的内容产生了厌烦心理,取而代之的就是游戏,你讲你的我玩我的。
纵观以上各种因素,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协调,才能使农村信息技术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二、改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相关对策建议:
1、提高重视程度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重视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其次,学生才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怎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积极自主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从教学实践入手,通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合理的引导,逐渐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最后,学校、家长也应该紧跟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对其他学科教学、学习及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
2、加大计算机设备的配置投入
对于“硬件”设施配置不足的学校,应该积极争取各方力量加大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
3、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每个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并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多提供一些专业培训的机会,比如像“国培计划”之类的培训。鼓励教师去钻研信息技术教材,提高教学技能及科研能力。
4、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只有关注课前准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尤为突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全都要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特别是对于而言,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教学素材的准备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比一比,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并充分给予鼓励和肯定;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适当的加工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设定教学目标时绝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搬硬套,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让学生能够掌握教学的知识点,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制作电子报刊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展示事先已经设计好的“电子报”,由于版面设计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这时候,我们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这样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激趣、设疑、启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教学中明确师生之间的所在地位,凡是学生能自己通过探究发现出来的,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己跳一跳“摘果子”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能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4)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课堂教学的及时、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及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作为教师及时的评价可以给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很多类似“很好,不错,对极了,你想得太周到了”等语言的使用更能给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和希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及时的反思教学
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还可以经常写教后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等作为教学反思的记录保存,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素养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部分特长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电子报刊等制作,举办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如:电脑绘画、汉字录入比赛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素养。
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篇5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手中拿同一本教材要给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互动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文归纳了分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践经验,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分层教学、引导、互助、课堂效率
分层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照顾学生差异的宝贵经验,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分层教学根据其组织形式可分为“校际间分层”、“校内间分层”和“班内间分层”。综合现有的文献理论分层教学模式可定义为: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创设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策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分层指导,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从而实现各层次的学生都通过努力得到最大发展。另外分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评价也是要分层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1】。
一、发掘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优势的理论基础
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非常深厚,如: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发展心理学的“双主体”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为分层互动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面对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暂后生”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等问题,分层互动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有机整合起来,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解决了教育的统一性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推广与普及。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一)分层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运用情况
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学校和教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以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作为分支教学理论的依据,并探讨了关于学生差异及了解学生差异的方法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推行的“必修课分层教学”试验,该校分层教学实施的是走班模式,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实验实施下来效果也不错。
许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如《科学时代》月刊中林辉雄对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进行的探讨,赵凯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归纳分层教学为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三个阶段。教学进入不同教学阶段,教学目标和重点则有所不同。
(二)运用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来看,目前在运用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分组分层有可能导致学生曲解或误解教师的某些行为,如果分组分层的标准把握不当,有可能会加重学生不平等的观念,被学生认为是有歧视的。
第二,教师在分层互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往往降低了对部分学生的要求,一些经分层后确定的初级目标成为某些学生的终极目标或终极技能。
第三,课堂互动的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师生之间仍然是传授者与被动接受者的关系。
【3】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运用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做好前期准备,营造分层互动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们接受分层教学,消除学生们的疑虑:分层教学并非分流,而是照顾所有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大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要使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充分肯定每个学生都学有专长,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们的创造精神,支持并鼓励学生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偏好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分层互动教学氛围。
以讲授《查找文件》这节课为例,在上该节课前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然后让学生上机实践,看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一边进行适当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做就进一步证实了学生们对自己预习后自行上机实践是否全部正确。之后再让学生们上机实践一次,从而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
(二)明确分层标准,把握分层互动的关键环节
教师在分层时应明确分层的标准,争取做到“层内异质、层间同质”,这样更有利于互动合作的进行。如此一来,层内合作,层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同时,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动态调整学生的分层情况,也就是说,学生的分组清况要不断的调整,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自中产生疑虑。而且,在分层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分配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时间是弹性的,要有效地安排,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以讲授“数据统计与分析” 中电子表格Excel内容为例,在本章节学习前,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动态分层,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增加梯度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适的操作任务。公式和函数和计算对学生来说比较繁琐而乏味,因此要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学习公式的编写和函数的调用,明确各自的学习任务和重点,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三)丰富互动形式,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例如,在讲授因特网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通过采取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互动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同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谐关系,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分层互动教学的效果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四)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本文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中“应用文档的设计——制作正文”相关内容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分层互动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学生Word软件的初始能力水平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和摸底,之后再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并确定各层学习的起点和主题,要让学生努力的向上“跳一跳”,摘到“桃子”。
第二步,分层互动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要求学生使用WORD软件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在学习策略设计上,可以使用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对于不同层次上的学生,教师在辅导的时候要讲究策略,既要适当帮助,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分层练习上,教师要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这样才能更好的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避免“有的同学觉得太简单,而有的同学觉得不会做”现象的出现。
第三步,分层评价。到了规定的时间,各小组派代表将该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思路,以最后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同时可以向大家介绍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同时要告诉各个层次的学生,他们所要完戎的任务的“高质量”标准如何,让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后依据标准,公正客观评价学生。
第四步,反思与完善。对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评价,根据找到的问题,对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并运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教育研究论文汇编》,2006年版。[2]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快餐式”信息技术,传统计算机教学,情境化,任务驱动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统计, 截至2013年底, 全国拥有智能无线终端系统的人数已突破4亿。随着这些通讯工具的不断普及, 特别是便携式、智能化程度极高的信息工具的广泛使用, 使得“快餐式”信息技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技术行为。
什么是“快餐式”信息技术?其显著特点是植根在便携式智能系统与工具基础上, 如系统为IOS系统、安卓系统、Windows Mobile系统、塞班系统等, 以及承载这些系统的终端产品, 如苹果、三星、黑莓、华为手机及平板电脑等, 它们传递的信息快速, 查询便捷, 特别是信息容量巨大。但是真正容纳在海量信息中的有用部分又不是特别多, 它就像我们平时所吃的快餐一样, 虽能吃饱, 但是营养价值却不高, 也就是量大质低。
●“快餐式”信息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对比
随着工业全球化、科研技术的不断加速, “快餐式”信息技术存在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廉价、便携的无线终端设备与信息资讯的海量快捷, 使之逐渐替代传统PC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首选。作为植根在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师, 深刻地感受到“快餐式”信息技术对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冲击与影响。例如, 通过笔者的调查与统计, 执教的沿海地区初级中学校园里, 一个建制约50人的班级中, 拥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学生人数几乎是100%, 同时能熟练操作工具 (这里熟练操作指能为智能工具预装系统、应用软件, 能运用相应软件进行信息通讯与处理等) 的学生人数则为总人数的30%~40%。由此可见, 在没有通过传统校本教育的情况下, 因为“快餐式”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简单化, 使得学生能通过自我学习, 达到一个普及的状态。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快餐文化充斥的社会中, 作为传统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坚守好自己的一方净土, 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与这种快餐文化相结合, 走出一条符合社会潮流的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新途径, 就非常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研究。为此,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明确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间各自的优缺点 (如下表) , 并尝试能否取长补短。
针对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的优缺点,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简单说明。例如, 班级搞一个团队活动, 需要有信息查询、文稿撰写、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数据表格的处理以及最终作品的投送与发布。那“快餐式”信息技术能否包办一切呢?分割来看, 信息的查询、讨论与总结、结果的投送与发布、智能化终端设备完全可以, 但是在文档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数据表格的处理, 甚至可能一些视频、音频的后期处理上, PC的操作优势就显露无疑。智能终端的输入不方便, 文档处理的不专业, 数据表格统计的高专业性要求, 都限制了便携智能终端的性能, 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信息技术。因此在这样一种“快餐式”信息横扫社会的大趋势下, 作为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坚持传统信息技术教育不动摇、不放松的思想。
●如何做好两者的融合
如何做好对传统信息技术的技术传承, 不让学生一到计算机房就上网聊天, 打网络游戏。关键还是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变枯燥的教学为兴趣支撑下的模拟化、任务式的教学。现在信息技术课本的编写还是以模块化、章节化的形式呈现, 一个软件一个软件的介绍, 学生在学习中都是孤立的。但实际上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多任务、多窗口协同工作上见长。如果我们不把这种优势放大, 那自然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传授。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打破书本章节限制, 将章节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 以某种情境任务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任务要求, 并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其学习目标与研究方式进行转变。将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还可以把制作班级小报作为半学期的学习任务, 进行情境创设, 在信息资料的准备上讲述互联网技术;在文字编排上讲Word软件;在数据处理上讲Excel软件;在图片处理上讲Photoshop, 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定要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分割与控制。在初一上学期, 我们可以只要求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 并能将资料内容复制粘贴到字处理软件中, 简单排版即可, 而关于网络的设置、文字的深度美化则不需要深入讲解。但是到了初一下学期或更高年级, 则可以将任务环境设置得更复杂些, 使学习呈现梯度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职业特质, 变讲授型教育为指导型帮助。由于是情境模拟、任务驱动, 因此对学生不可能做一刀切的要求, 在任务布置以后,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去完成, 教师及时跟进。这种跟进, 教师可以用智能通讯终端打破课堂限制, 指导在平时, 总结与拔高在课堂, 从而借助当前智能终端的普及, 把有形的信息技术课变成无形的社会化课堂, 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结语
信息技术课差异性教学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差异性;差异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程标准认定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由于受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以及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呈现了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总会面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本人根据自己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面对学生差异开展教学活动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差异教学的概念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而采用某种形式或手段进行的教学。其实质是“培优补差”,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差异性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
二、差异的表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因为受以往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因而在实施差异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初中学校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还有部分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开设,因此,我们的教学对象已掌握了哪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就成为首先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由于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这门课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有些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甚至学习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切从零开始;而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了,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客观上的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也不同。反映在课堂上,如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软件操作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做作品创意不错、美工很好,但对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力不强。
3.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
三、差异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
怎么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课获得提高呢?通过课题研究和学习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了解学生
差异性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以弥补其劣势智能,最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个体内的差异以及个体成长各阶段的差异都需要得到重视并加以利用,因此,了解学生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条件。
2.分组教学
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他们的独特的智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团队中运用各自的强项智能,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分组是差异性教学的核心。分组的方法很多,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和本人所进行和课题实践,在这里我举一个我经常使用的分组方法。
教师讲解完,在学生操作练习作业时,操作能力强的小组长可以迅速完成任务,他们可以充当小老师,去给那些需要指导的学生和不知道如何去操作学生指导和讲解,让他们学会如何来完成操作,并通过举一反三来掌握所学的知识。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把教学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小的目标和任务,上课前组长将这些任务领回,并分给各自的组员。当这些组员在做任务时,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去问自己的组长或其他组员,基本上都能在組内找到答案。如果组长不懂时,他们来问我,这样问题都解决了。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去组织课堂教学,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他们都有各自的任务,在这种氛围中,不会再有学生去聊天、打游戏。
4.营造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众所周知,在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才能在组内产生思维碰撞,闪现其思维火花。让“优生”敢于质疑,“差生”敢于提问,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充满生气。我再采用一些方法,诸如小组竞赛法、作品展示法等方法,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这样不致使学生游离课堂,每一位学生都会学有所获。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几点策略。对于学生差异性问题,我认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消除这种现象。我们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价值,有所发展。我想,教师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差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使师生在共同发展中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涵之.信息技术教育全书[M].华龄出版社.
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篇8
“网络对孩子的吸引,难道就只能是游戏吗?除了游戏,网络应该给孩子些什么?”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刘艳琼提起的话题。据本人对我校四、五、六年级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有86%的人上网玩游戏,5%的人上网聊天,4%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迷恋于游戏,浪迹于聊天,倾情于QQ,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荒芜了生活,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不少老师无比的困惑,众多媒体、专家以及各类社会人士对此忧虑万分。为此学生家长、教师谈网色变,严禁学生上网。
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以下是我对学生上网所采取的几点对策:
一、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计算机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一种娱乐工具。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网络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们在游戏中往往是被刺激的效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而对其中的思想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社会上的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其中许多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对他们是有害的。这时,我们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还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如全国第三届电脑制作活动中来自广东南海的卢信是14岁的初二学生。他的作品《越算越快-人类计数的发展》获得了此次比赛初中组电脑动画一等奖。这件作品就是采用游戏过关的新颖表现形式从而脱颖而出的。正如卢信所说:“电脑游戏给了我许多启迪,每次找到过关的窍门后,我就试着从游戏中去研究它的程序设计,再按照原来的程序编出更完美的游戏程序。”
二、小心谨慎网上交友
现在网上聊天交友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迷
信息技术课的思考 篇9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现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整合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整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所谓“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常常听到许多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
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又如:在教学<量的计量>一章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数据信息,可以用例子来说明。如:一把尺子20厘米等。学生带回教室的数据有一头大象有多重,闰年有多少天,地球和月亮间的距离是多少、、、。通过搜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的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的单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不仅很快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增强了生活知识,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三、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为电教而电教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2.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统一于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并且,板书比较的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耍杂,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思考,探索。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信息技术课的思考】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思考07-23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09-29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11-15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09-05
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与思考00010-11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探讨06-12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2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