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2024-07-26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精选12篇)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篇1

财务风险存在于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生产过程的始终,由于其存在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使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正确预测和衡量财务风险,同时采取适当的控制与防范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减少损失,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成因

1,内部控制风险。

目前,在施工企业内部推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以下薄弱环节:一是内部责任合同签订不及时,承包主体的责任义务不明确,责任指标不能及时到位;二是成本控制乏力,节约能力差,财务收支计划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三是项目部拥有完全独立的材料采购权,在利润的实现上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债务纠纷;四是项目产值统计弹性较大,给债权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加上施工企业没有相应的索赔制度,不利于工程款回收率的提高;五是财务管理只重视基础工作的管理,不注重财务分析,事中控制不力。此外,施工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本企业与上级主管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和使用、利润分配、资产抵押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工作衔接不到位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财务状况混乱,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2. 信息不对称风险。

由于施工企业“以包代管”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有的企业在运作工程项目过程中过分地扩大了项目部和项目承包人的自主权。另外,施工企业从签订合同开始,就要对风险作出必要的估计,许多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做好会计核算和管好、用好资金就行了,缺乏必要且全面的风险意识,以至形成片面性的财务行为。譬如,融资是解决施工企业某一期间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因此不顾一切地融资同样会使施工企业陷入两难境地。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资金结构不合理,财务管理形同债务管理,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3. 承包体制风险。

施工企业是施工合同的主体,必须承担和履行合同条款的所有法律责任,而在现行的项目承包模式下,合同的履行、实施者是非独立法人的项目部、分公司或承包人。尽管施工企业与项目部或承包个人签订了内部承包协议,但这种协议明显和国家的法规不相吻合,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这样项目部和项目承包人一方面行使企业的权力,另一方面却逃避了法律责任。

4. 税收征管风险。

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施工企业客观上对项目的管理弱化,加上某些地方的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时没有发票,或者假发票泛滥,企业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而项目部在工程结束后已经解散,企业很难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追偿。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成因

1. 合同风险。

由于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未作充分的考虑,施工过程中往往临时提出设计图纸变更要求,这容易打乱施工企业的施工规划和组织管理。特别是当建设单位提出变更要求时,施工企业如果未及时对变更内容进行合同续订,往往导致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明确,最终在结算价款和合同履行上引起纠纷,形成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

2. 资金风险。

目前,建筑市场中垫资施工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严重干扰了施工企业的工程建设管理,而且严重制约了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垫资施工给施工企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生产资金被占用,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施工企业债台高筑,财务费用增大并引发连锁反应,如对供应商及银行等的巨额债务影响了企业再融资能力,损害了施工企业在新一轮投标中的竞标能力等等,从而形成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垫资施工加大了工程款的回收难度,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

3.政策与市场风险。

施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其财务管理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并极大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一旦施工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抵御风险的财务能力,势必导致企业的理财失败。我国建筑业竞争异常激烈,建筑资源相对缺乏,“僧多粥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部分实力较弱的施工企业面临着“吃饭难”的困境,甚至被迫退出建筑“舞台”,加之市场经济行为尚不规范,“暗箱操作”。地方保护等行为加剧了建筑市场的混乱,竞相压价又使得建筑产品价格背离其价值,造成价格扭曲,从而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分散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施工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分散机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为特殊工种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而且要针对工程的特点参投工程保险。工程保险的承保对象主要包括物质损失部分和第三者责任部分。通过工程保险,可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同时,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涉税管理

施工企业一般具有下设分支机构多、项目多、异地施工、工程转包、分包复杂的特点,这使得工程项目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外地施工的工程进度和完工情况难以掌握。因此,必须加强涉税管理,从主观上重视涉税工作,减少因涉税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具体措施有:设专人报税,做好税收筹划工作,规避由于申报不及时和应纳税额确认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完善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力度,规范成本核算;对于异地施工和联营分包的项目,必须派驻财务人员或财务主管,对其成本核算、原始票据的合法性、应纳税额的确定和纳税申报的时限进行监督和审核,特别是对于转包工程要依法足额地代扣代缴;对涉及增值税的加工、修理、修配业务要在移送时及时申报纳税。

(三)结合行业特点,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1. 加强预算管理,

推行责任成本核算。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财务风险。对于成本风险的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三算”对比,即在施工过程中对由经营部门提供的预算、成本管理部门按内部公司定额对工程项目的评估成本以及项目实施的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制定对策,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可通过量价分析,对项目部材料消耗、设计变更与索赔等情况逐一分析,材料价格由企业统一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此外,应切实推行责任成本核算,对责任成本按照“指标分解一指标控制一指标考核”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层层分解到队部、班组、个人,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不仅能增收节支,而且也可以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

2. 按时办理竣工结算,

降低外欠款风险。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指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内容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后,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环节。在此环节应做到:第一,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原因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和办理工程结算,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和工程回收尾款。第二,以合同和签证为依据,合情、合理、合法地做好索赔工作,尽量减少施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源损失和占用的资金,因为加快资金周转对规避财务风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三,在工程保修期内,工程项目部应狠抓实际工程量,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保修计划,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尽量节约开支,降低财务风险。

3. 把好合同关。

合同风险虽然是合同双方确认了的,但不管是转嫁给施工企业的原属于业主的风险,还是施工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都反映了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隐含的财务风险没有产生足够的警惕。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把好合同签订关,应做到: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的、环保设计不达标的、未经审查的、不合法的、低于成本价的、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对于施工合同,应密切关注施工合同中的“补充协议”,特别是对于工程款的拨付、税金缴纳、大型主材料款的支付等等应有明确规定;对于垫资和垫资利息,如有约定,施工企业可以请求按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其利息按不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如无约定,则视为工程欠款,无权请求支付利息;对于业主按一定比例暂扣的工程质量保证金是否计息,要在合同中约定,若无约定,则视为无息暂扣。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篇2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并且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将给工程施工目标(成本、质量和工期)的实现带来困难,甚至造成重大的损失。

显然,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正确的预测来规避风险,从而保证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概述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潜在的以为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损失或进而风险为我所用。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业主方风险

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有的业主在工程中滥用权力,拖欠工程款;有的业主干扰工程施工秩序,又不给以补偿;也可能出现无力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收陷入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等等现象。

2。2合同法律风险

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隐入合同陷阱。合同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人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2。3财务风险

则务风险是指在各项则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则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包含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等。

2。4施工企业自身风险

(1)职业责任的风险

施工人员特定的职业要求其承担重大的职业责任风险,这种职业责任风险主要体现在:

1)施工质量责任。施工人员不严格按设计图纸、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施工,随意性强,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或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这种因施工质量而造成的风险损失,施工单位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甚至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施工过程中投资控制风险。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单位需按时完成任务即可。但某些施工单位由于管理不严、非生产性开支严重超标,造成资金失控。

(2)管理方面的风险

管理方面的风险指项目施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项目经济、信誉上的损失。

1)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领导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懂管理,不善外交等带来的工程准备不足,管理失控而导致工期滞后、质量控制不严的风险。

2)施工管理。质量与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重要的管理内容,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将给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3、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规避对策

实践中的风险规避对策有许多种,各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风险管理的总方针和特定目标,确定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达到以最小费用开支获得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此外,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风险经理直接对企业负责,其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

其次,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也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合理转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定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分包商,也是转移风险的的有效办法;同时,进行建设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也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最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建筑施工企业的通用技术较多,但谁在科技创新上有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开展技术创新,紧跟科技潮流,使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总之,风险管理是企业避免失败、赢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施工企业应协调好与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各个层面上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稳步、健康、安全的经营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永成。建筑企业风险与防范[J]。建筑经济。,4。

[2]洪锡熙。风险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12。

浅谈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 篇3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正当和恶性竞争越来越严重,建设单位及其他当事人经常不按“游戏规则”办事,工程造价越来越低,施工企业越来越被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也妨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合同经营意识,合同风险管理被摆上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无锡地区规模较大的施工企业大多成立了专门的合同风险管理评估小组。

实践证明:合同风险管理对于保护施工企业及其他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搞好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

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和履行过程中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与应对控制,如风险规避,减轻,自留,转移及综合运用。以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合同目标的实现。

二、思想重视,制度保证

施工企业决策层,管理层要形成合同风险管理的共识,一切施工行为是以合同为前提的,合同风险管理是源头,许多施工企业都有过草率签合同而吃亏的经历。停工,索赔,官司不断。有的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合同风险管理得好能避免损失与许多前述的麻烦,并为企业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打好基础。

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是项系统与协作工程,要靠企业内部法律,财务,建造师,谈判专家等各专业人才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好。其中,财务人员起着重要的资源使用监督,预测和核算的作用,,合同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实现,净现金流入量,资产的安全与增值都是与财务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分不开的。

施工企业应建立合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工作流程,规范化运作,相关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制约,责任落实到人。

三、遵循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

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是全方位,全过程,多人员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时效性,周期长等特点。但也遵循一般的规律,每项合同风险管理活动都要按实现既定的目标进行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合同实施,检查与应对,总结经验与教训等步骤,以不断增强合同风险控制能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1.合同签订前的准备

要明确合同目标,权利和义务,执行环境,对合同主要条款的理解,分析与研究。收集对方当事人的资料,如::资信状况,业绩,履约能力,是否提供履约担保等,汇总各方面的因素,由施工企业决策层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2.合同实施

合同实施是指落实合同具体内容,采用合理的网络管理模式,调配资源和安排作业技术活动,以实现合同目标,其中,财务人员应根据计划,会同项目经理合理安排资金,对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核算,确保安全。履约中的经济业务要纳入企业统一核算,进行规范化账户处理,宜兴许多施工企业在无锡的分支机构由于财务核算不符合要求,账目混乱,多次被工商与税务部门处罚。

3.检查与应对

施工合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有的是很难预测,很难控制的,如资源涨价,政策变化,经济环境,自然条件,自身的原因,对方当事人的意愿等。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仅仅要认真履行合同,更重要的是要对履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进行处理,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对于由于对方当事人原因的,要求及时改正并提出索赔;对于工程量变更的,签证手续必须齐全。对于不可抗力原因的,除合同约定的外,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对于给施工企业造成的损失超过限度而得不到补偿的,施工企业可考虑取消合同;对于由于自身原因的,要及时查明纠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把各项损失和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力争避免对方的干预。

四、总结

合同履行完毕后,施工企业要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项目经理,财务人员,法律人员要写出专门报告,而后汇总整理成书面总结,作为以后合同风险管理的依据。

一般而言,与施工企业有关的合同主要有项目总承包合同,施工承包合同,专业工程分包合同,劳务合同,物资采购合同,融资合同等。

1.施工承包合同

施工承包合同有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之分,格式合同在我国国内主要指由原建设部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推荐使用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国际上主要有: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CE)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

国内有的建设单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开发企业使用的是其自己设计的合同,此类合同一般对其自身有利,对施工企业比较苛刻。施工合同文本在招标文件中已由建设单位确定,施工企业没有选择权,只能认真研究与应对。如万科在无锡的“万科城市花园”项目,施工合同文本由万科提供,其工程承包方式及计价依据条款中载明:“乙方在签订本合同前对本工程的全部招标图纸,标准,技术说明,招标文件,合同条件,本工程所在周围环境,交通道路等情况均已详细研究明了,甲乙双方协商确定的投标报价的单价已按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中的承包范围,质量标准,工期等要求充分考虑了人工,材料,机械,包装运输,检测,竣工验收,施工技术,管理,利润,税金等各因素并计算了全部费用,保证投标价准确无误,如有错漏,概有乙方负责。”。另外,合同价款的调整条款中载明:“本合同价款在图纸范围内的所有工作量为包干价,均不调整(包括政策性调整也不调整)……。建设单位将本应其承担的部分风险转嫁给了施工企业。施工企业要么放弃合同,要么设法化解风险,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合同风险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实践中,还有不少施工企业因草率签订合同而蒙受巨额损失,如宜兴某龙头施工企业承建的四川地震灾区汉旺镇援建项目,由于对当地的合同履行环境研究不足,导致该项目发生亏损。

施工合同的履行是权利与义务的兑现过程,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条文,合同条款是合同履行的依据,施工企业必须认真,负责地履行义务,同时要掌握建设单位的履约能力。特别是工程款的按期支付,尽量要求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如对方发生履约异常情况要及时应对处理,减少损失。宜兴某二级施工单位2008年承建了无锡惠山区的某民营企业厂房项目,建设过程中,该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最终破产,而该施工单位合同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未及时发现并预控,导致亏损近760万元。

对于挂靠人以施工企业的名义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由于施工企业对挂靠人和建设单位不了解,又往往只收了管理费了事,而疏于对挂靠人的监督管理,当挂靠人见项目无利可图时,大多卷款一走了之,留下一大堆后遗症:偷工减料,延误工期,拖欠材料款和农民工工资,现场管理混乱等。施工企业不得不为其“擦屁股”,还要面临建设及工商主管部门的处罚,得不偿失。为了规避挂靠风险,施工企业要么拒绝挂靠,要么对挂靠人有选择地“收编”,纳入企业统一规范化管理。

合同履行完毕,施工企业财务,项目经理部,投标,审计,法律等部门要总结合同执行情况及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文字,为以后合同风险控制提供借鉴。

2.物资采购合同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资包括建筑材料(含构配件)和设备等,采购需要经过订货,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使用安装等环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施工合同大多是固定总价合同,而原材料要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以上。物资价格上涨是主要风险之一,施工企业控制此类风险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套期保值,通过期货市场对期货合约进行买卖,与现货市场反向操作,抵消价格上涨风险:与供货商签订物资采购合同,锁定价格,物资的包装,运输,交付验收,价格结算,违约责任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分清当事人的责任与义务,物资采购合同要以施工承包合同为依据。

3.劳务合同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连续,均衡的生产,施工企业用工要根据承接工程项目情况而定,既要维护自身企业的利益,降低用工成本,又要尽社会责任与义务,在不违反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前提下,为了降低劳务用工风险,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可将建筑劳务分以下三种形式处理:劳务派遣,施工企业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将对日常用工繁琐的管理工作剥离出去,降低用工成本及管理成本,转嫁用工风险:与工人签订以完成一定建筑任务为内容的劳动合同,这种形式便于灵活用工,按需用工:将建筑劳务进行分包,这是主要形式,也是发展趋势。

将建筑劳务进行分包的,施工企业要承担连带法律责任,必须对承包人严格管理,首先要了解劳务承包人的资质,技术人员配备,材料,设备。周转资金等方面的情况,并要求提供履约担保。避免将劳务分包给“包工头”。在施工过程中,避免让劳务承包人直接与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联系。施工企业应全过程对劳务承包人的施工行为进行管理,监督与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按图施工,规范施工,工程款的使用,安全,质量,工期,文明施工,农民工工资的支付等。对于其违反分包合同,影响整个项目计划的,施工企业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必要时可终止合同并索赔。

4.融资合同

施工企业为了购买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和补充流动资金往往需要融资,为了控制融资成本与风险,在不同的阶段要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融资时间与投资时间要进行配比,融资成本不能高于报酬额。资金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其安全与效率,可将暂时闲置的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寻求其保值,增值。出现资金短缺或不能按期偿还时,必须及时与债权人沟通,争取债权人的支持,力求追加借款或延期还款,与债权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的信誉和资信等级。

浅议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篇4

1 加强预算管理, 推行责任成本核算

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财务风险。对成本风险的控制, 一方面通过三算对比, 在施工过程中对由计划部门提供的预算, 成本管理部门按内部公司定额对工程项目的评估成本, 以及项目实施的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差异并制定对策, 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量、价分析, 对项目部材料消耗、设计变更与索赔等情况逐一分析, 材料价格由企业统一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具体而言要采取以下对策来防范财务风险:

(1) 切实推行责任成本核算。对责任成本按照:指标分解—指标控制—指标考核三个环节进行分解, 层层分解到队部、班组、个人。对于各项分解费用的节超要奖罚分明, 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 责任成本分解的过程不仅是增收节支而且也是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的过程。

(2) 加强社会保险意识。目前, 业主在加强工程质量的同时, 不仅将安全责任作为考核奖罚, 评定施工企业信誉度的依据, 而且还直接和工程计量相挂钩, 为此,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为特殊工种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而且要针对工程的特点参投工程保险, 工程保险主要包括:物质损失部分、第三者责任险, 通过社会保险, 可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

2 及时办理竣工结算, 降低外欠款风险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内容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后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工程后期, 大多数建设项目资金紧张, 若不能及时结算, 业主则不会再拨付工程款, 拖延的时间越长, 外欠款的风险也越大。所以施工企业一旦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后, 就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 编制工程竣工决算, 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原因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 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 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 加速竣工工程款的回收。

(2) 据施工合同做好工程的索赔工作。索赔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以合同和法律为依据、合情合理的签证认可行为是目前工程承包中不可避免的事项。在施工企业, 索赔工作应是全部竣工结算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施工企业应当重视索赔的实质和方法。当工程施工中出现合同内容之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引起工程发生事故或拖延工期等情况时施工单位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认真分析提出索赔申请追补损失。因此做好索赔工作, 尽量减少施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源损失和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对规避财务风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 在工程保修期内, 工程项目部应根据实际工程量, 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 并制订保修计划, 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根据实际情况, 项目部可委派专人或由就近施工的人员代管, 尽量节约开支, 降低财务风险。

3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有经济活动, 就必然存在风险, 许多人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故而风险意识淡薄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所以从企业来讲应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 增强参与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 能够透过经济活动现象看本质, 及时准确捕捉财务风险的信号并向管理者进行反馈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规避, 而不是消极等待。

(1) 对在建及已竣工尚未结算项目进行全面梳理, 对每个项目截至春节前的应付和应收款项制作明细清单, 假若没有这样一张清单, 那么总公司就无法得知当今应当针对那些重点项目来做工作。对由实际施工人内部承包经营的项目, 应提前介入, 对已收款、应收款、已付款、应付款金额, 及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等情况做一摸底, 并制作清单由内部承包人签字确认。

(2) 加强内部管理和监控, 特别是由实际施工人内部承包经营的项目, 应将项目章、技术资料专用章、财务章等由公司指派人员保管、控制。至少做到春节前后, 项目资金应在公司监管下使用。同时, 积极和开发商协商洽谈, 在其总额度内争取更多的付款份额, 对特别大的开发商而言, 虽然2013年看起来资金很紧张, 但是由于资金总量, 其还是可以支付足额的施工款。对资金紧张的开发商, 积极介绍、协助其通过各种平台、各种手段融资, 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配合, 以达到自身工程款得到及时支付的目的。

(3) 对查实确无资金来源支付应付款, 有崩盘可能的开发商, 可提前协商以各种手段以各种资产抵债, 并办理相关手续, 以免其崩盘或被大量诉讼后债权迟迟无法实现。对查实确无资金来源支付应付款, 又无法达成以资产抵债协议的开发商, 应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起诉讼, 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以免丧失优先受偿权。对于已出现付款违约, 开发商后续资金来源不明确的在建项目, 坚决采取停工等措施, 以免损失进一步扩大, 并做好固定证据、及时索赔的工作。对预计将因开发商付款违约, 影响分包款、材料款支付的项目, 提前向项目所在地、公司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 要求政府进行协调维稳。这里要强调的是政府有这样的相关部门来处理此类问题, 所以这样的一种方法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

(4) 积极和材料商、分包商协商洽谈, 争取更长的付款期和更低的延期付款利息。积极做好自身的资金筹措、融资等工作, 对节前资金使用做好预算计划, 并安排一定比例的不可预计和应急资金, 一定要留有一定的预留资金。对材料商、分包商可能采取的围攻、堵门等过激手段, 制定好预案, 统一按照预案执行。即要有相关专门应对此类问题的部门。抓好在建项目工期、质量、安全, 防止给开发商以不付款之理由。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篇5

施工企业物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毫无疑问就是在精细化这三个字上,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实际上指的就是对施工企业的物资进行精准、快捷、详细的管理,通过这种精细管理方式来减少对施工物资的浪费,从而提高企业施工物资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

企业进行物资精细化管理事实上也体现着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精细化管理需要企业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并且还有将这些具体的衡量方法科学地应用企业的物资管理之中去,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从当前的企业物资管理情况来看,走精细化的管理道路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是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二、物资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特点

我国对于施工企业物资精细化管理中精细化的理念实际上是研究甚少的,自然精细化的发展水平也比较低。

实际上企业的施工企业物资精细化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物资需求计划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驱动,客户的实际需求成为了企业运营的动力,也是企业物流系统的出发点。

施工企业的物资是用来为企业生产产品服务的,物资管理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为整个施工项目服务的,因此物资管理工作应该要配合项目部门的需要,要和项目的整体情况想适应,因此项目部门才是物资管理的原始动力。

(2)客户化服务是以项目部门为核心的。

可以说项目就是企业物资管理的核心之所在,物资管理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为整个施工项目服务的。

在施工企业中,企业的客户实际上都是企业内部的`客户,他们之间实际上是上下级服务的关系,施工物资的流通主要还要依靠下游客户的推动。

(3)精细化管理要求在物资供应的时候要做到精准、迅速。

所谓的精准、迅速就是要求能够对物资的型号、数量等信息进行及时的反映和整理。

三、物资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施工企业物资精细化管理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物资的精细化管理进行细分,对施工企业物资精细化管理的细分主要又依据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

首先是物资本身的重要性,想要确定物资的重要性通常要综合考虑物资的采购数量,采购金额在总金额中占据的比重、物资的技术含量等因素。

其次是物资的市场供应的复杂程度。

所谓的市场供应的复杂程度就是指市场供应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于市场供应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可替代性的供应商的数目、供应商的诚信程度、供应商的后勤保障情况来进行确定。

通常来说,通过对施工企业的物资精细化管理进行细化之后可将施工企业物资的管理分为战略性物资管理、重要型物资管理、瓶颈型物资管理和一般型物资管理。

四、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情况

想要对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进行精细化,就需要对当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改革。

当前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施工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

施工企业通常可以认识到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几乎都不能够很好地重视物资管理工作。

实际上物资管理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是保障整个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在实践中,企业常常把关注点几乎全部放在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方面,对物资管理的要求通常只停留在能够按时供应施工所需要的物资就而已。

(二)缺乏专业的物资管理人员

正如前面所言,我国对施工企业物资的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研究甚少,毫无疑问,我国施工企业也缺少物资管理刚面的专业人才。

当前由于企业对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企业通常也没有特意为物资管理工作选拔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导致了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比较低,即使有心做好、改进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加上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给予他们的工资待遇水平通常也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在工作是出现消极的懈怠情绪。

五、企业进行物资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高层重视并且领导员工参与物资精细化管理工作

从前面对我国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情况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的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之所以一直不能发展起来,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物资管理工作的忽视。

(二)完善的物资管理规范制度

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规范是保证物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物资管理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

施工企业想要让物资精细化管理工作更有效的进行,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对采购、实施、验收、保管、配送、盘点等各个环节都进行规范。

(三)强化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当前,在社会的许多方面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并且实践表明信息化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施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降低施工成本。

当前,施工企业走精细化的物资管理道路是企业的不二选择,精细化管理模式对于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诚.试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方向――精细化管理之路[J].经营管理者,,(14):109-110.

[2]韩同银,马涛.施工企业物资的精细化管理[J].铁道工程学报,,(8):99-102.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篇6

关键词:探讨;企业;风险;管理;目标;识别和类型,控制措施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任何企业都处于动荡多变的环境之中,风险无处不在。电力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性与专业性很强的企业,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大的风险,因而,在电力施工企业引入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一、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控制与处置风险,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通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损失前的风险管理目标,另一部分则是损失后的风险管理目标。两者构成了风险管理的完整目标。

二、电力施工企业主要风险类型

电力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往往是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风险调查、专家咨询以及论证等方式进行。电力施工企业的风险主要划分为三类:

1.系统性风险

近年来,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冲击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在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中求生存和发展,电力基建市场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力施工企业不确定的系统性风险增大。

2.环境风险

电力施工企业行业垄断格局已打破、地方保护政策的谈化,跨行业、跨地区以及其他行业的施工企业、民营建筑企业向电力建设行业渗透,冲击着电力基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风险加大。主要包括市场不规范风险、缔约和履约风险、业主宏观管理不力风险和物资采购价格与质量风险四种类型。

3.可控制的风险

施工企业与投资方或业主之间的关系是合作者,但在各自利益方面则又是对立的两方,双方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同样的风险,各自存在独特的风险,其风险贯穿于电力建设项目的始终。主要有:

(1)决策失误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其一,对工程招标或发包的信息的甄别而存在的信息失真风险;其二,市场中介风险;其三,投标报价策略的应用而出现的投标报价失误风险;其四,倚仗优势拒不降价风险;其五,其他行业的施工企业与电力施工企业合作投标,如果对合作对象失去警惕风险四种。

(2)合同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签约不规范风险、合同行为不正当、合同日常管理混乱风险。

(3)分包工程管理不规范风险:与分包方签订合同不规范或管理不到位,会损害到施工企业自身利益。

(4)成本失控风险: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还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等现象,致使有些项目成本失控,成本水平居高不下,存在较大的成本失控风险。

(5)企业责任风险:主要存在于承包责任风险,体现于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技术等方面和应承担民事、刑事上的法律责任风险以及为合作者或实施者所承担的替代责任风险。

三、电力施工企业风险防范与目标控制措施

1.建立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企业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是在对施工企业各类风险目标进行全面分析、控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风险管理体制、政策决策体系、组织架构体系、法规制度体系的总和。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电力施工企业风险动态管理和风险控制效果最优化,使其在长时期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稳固的效用。

2.提高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重视投标决策与合同的研究。重视投标决策与合同的研究,将风险分析向综合性、全面性、多维性方向发展,通过对基于风险分析的投标决策,有助于使电力施工企业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为增强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工程承包中的竞争力与执行力,也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综合实力。

(1)投标报价决策研究应有系统性。

(2)风险管理要结合索赔与合同管理加以研究。

(3)加强工程结算与清算及时性。

(4)当整个工程项目完工后,应按合同要求及时组织竣工决算,不错算漏算工程项目,并认真核实实际成本,整理汇总分析责任成本,为施工企业各项考核提供完整、全面、真实的成本核算资料。

(5)加强电力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风险。

3.加强电力施工企业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努力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达到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工程施工中,两者结合的好与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力施工企业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在考虑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同时,也考虑到严格控制工程合同造价,加强成本控制与考核,以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防范项目成本失控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编著:内部控制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朱荣恩著:内部控制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探讨

企业风险管理问题, 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经营就有风险,机遇也有风险。 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 企业风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另外也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 如何严格防控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的纯粹风险, 如何审慎处置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的机会风险,以保证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是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1年开始,施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降温环境,各种风险急剧升高。 因而进行施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对于施工企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所处于的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不规范的招投标现象突出,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获得项目中标,而不考虑到项目成本因素而低价竞标。 而建设单位受到资金供给限制,往往需要施工单位前期代为垫付工程款。 这种低价中标和垫付工程款的情况,容易导致施工单位未来工程建设利润低于预期利润水平,而发生经营亏损和风险,进而导致工程施工企业出现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和信誉危机。

(二)工程风险

施工企业建设项目期长,期间受政策、市场等影响大,同时征地拆拆费用、设计费、监理费、建安费用等费用的变化,从而可能需要追加投入,也可能出现降低工程收益的风险。 在建设过程中,可能由于工程变更或施工等因素造成部分工程不能如期开工或工程延期, 导致项目公司不能如期回收投资款,收益率下降。 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资质不符合规定的转包、分包情况严重。 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情况下,资质不合格的企业或项目公司会违法出面参与项目的融资、建设和管理,这给工程的质量和项目的按期完工带来相当大的隐患。

(三)筹资风险

由于施工项目周期较长,一般的投资方会同时参与多个投资项目, 向多家金融机构或投资公司进行债权融资,不可控风险较大,在发生债务危机时,会极大影响施工建设。 同时,负债规模高会放大施工企业的财务杠杆,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利润的可变性就变大,企业现金流量就因之而变小,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 所以,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安排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 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

二、对防范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施工企业要积极建设和培育员工树立企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内部文化建设不断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进而能让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变成企业员工的内部约束力,去主动遵守,而是不被动执行。 要对关键的岗位设置关键的内部控制点,对容易发生舞弊行为的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 同时赋予员工的内部控制权利,变内部控制的下压行为为员工的主动行为,进而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现代企业的增长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粗放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这也迫使施工企业要满足企业的建设项目增长的同时,要关注企业项目开展的质量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对施工企业来说,在保证施工质量水平和技术要求的同时, 其资金管理和资产结构水平是其财务质量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施工企业要科学配置资本结构,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提高投资收益,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 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借入资金,在经营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应谨慎从事施工活动,并根据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资本结构调整。 在经营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适当融资,来获取更多的项目建设机会,并积极控制财务风险。 同时,施工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现金流的稳定性和增长性,防止因调整资本结构形成新的风险,要保持企业的举债能力,从而保证企业资本的安全、增值。

(三)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

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 要主要了解行业背景,对高风险的行业也特别关注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比如, 对国家限制发生的行业或者是项目的工程建设, 施工企业就需要对行业情况进行评估,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 因为行业风险可能导致建设企业内部现金不足或管理能力不够, 进而延伸到施工企业的项目建设中去。 施工企业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了解建设企业的管理层变动、 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因为管理上的漏洞往往是企业经营失败的前奏。 同时, 施工企业还要密切关注建设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导向,其投资是否过大等等。 在内部环境来看,施工企业也要密切关注自身的战略目标建设,看战略目标发展是否能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是否过高等等,投资额是否过大,施工企业如果投资建设的项目过多,也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管理精力,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能够是实现。 因此,施工企业要密切关注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然后通过量化数据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提高财务分析的能力和预见性。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财务风险的预警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因此,施工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可疑的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定量的分析出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实现财务预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蒋丽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浙江金融,2012(07)

[2]周朋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农业会计,2009(04)

浅谈水电施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篇8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加快, 水电市场的拓展, 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水电施工企业的重视。在通常情况下, 风险并不显而易见, 隐藏于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 或被各种各样的假象所掩埋, 水电工程项目不同风险的特征识别和风险评估方法的利益水道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回避, 避免经济损失。

二、水电施工的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是指以一定的方式, 系统地识别项目风险事件的目标和适当地分类, 量化过程中每个记录的风险因素的特点。

三、风险防范

如何防范企业在签订和履行合同中的风险, 是摆在企业经营者们面前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企业来说签订合同无非是想通过合同的履行, 实现经营目标。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将其称之为合同风险。那么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为此, 必须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去防范合同风险:

1. 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

法人具有独立的签订合同的资格企业法人是合同法规定的合同主体。对法人的形式审查, 就是要看对方的有关证照。这是因为企业法人资格的取得要经过核准, 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要弄清这个问题, 方法就很简单, 只要到工商部门去查询, 就可以了。

2. 合同签订风险

(1) 在合同签订中文字要清晰、完整、明确, 合同中应避免使用方言、俗语。认真细致的审查合同条款, 特别要注意格式化对陷阱的合同条款的仔细分析, 有没有潜在的风险, 还有自己, 没有约束的变更, 索赔条款是公平和合理的, 一旦发现有不合理条款时, 要充分说明理由和意见给对方, 并试图说服对方修改合同。

(2) 我们应该注意风险的相互转移, 风险分析和前瞻性的科学界定, 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防止对方故意转嫁风险, 规避和化解自己承担的风险, 转移部分属于自己承担的风险。合理承担风险责任。

(3) 及时补充协议签订合同或协议, 变更, 合同内容变了, 及时补充协议缔结或者变更合同。我们坚决避免使用口头合同变更的书面合同。

3. 合同履约风险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由于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工序交叉、决策复杂、影响因素多 (自然环境、地质情况复杂、社会风险) 等特点, 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常因地质环境, 通过设计变化引起的变化, 以及由项目或工程量的增加和减少的原因, 这些都将会给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合同履行中要保存和收集最完整的资料。履约风险主要包括工期风险、安全风险、成本风险、审计风险等。

四、风险评价监控体系

1. 风险评价

下水道工程系项目是相连的风险评估只损失的项目的不确定性, 预测, 认识, 分析判断, 评价, 项目的整体风险是否能在项目各当事人接受的过程。

2. 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

风险的监视和追踪识别新风险的识别, 确保计划的实施, 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策略和措施。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实际的效果, 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减少风险的程度, 变化的风险的监视, 然后想是否需要调整风险管理计划及相应的应急措施是否启动。

3. 风险跟踪检查与报告

风险跟踪检查和报告:追踪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 风险的监视的主要内容是, 风险的跟踪检查和报告:追踪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 风险的监视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使用的风险跟踪表记录追踪的结果, 并且定期跟踪结果的风险跟踪报告及相关信息, 掌握政策制定者风险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反应。估计风险。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发现新的危险因素, 有必要重新评估。风险跟踪报告。风险跟踪的结果需要及时报道, 高层决策者通常使用报告。, 常用的风险跟踪表记录结果跟踪, 并定期跟踪结果为风险跟踪和报告相关的信息, 使决策者掌握风险的发展趋势, 为及时响应。估计风险。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发现新的危险因素, 有必要重新评估。风险跟踪报告。风险跟踪的结果需要及时报道, 高层决策者通常使用报告。

五、合同管理

目前水电建设市场竞争激烈, 利润减少, 合同的风险加大, 条件更加苛刻。因此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合同, 控制好合同的变更,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以求合理的使用人力, 物力和财力, 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途径。

1. 在招标投标项目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 一个完整的项目和技术要求和边界条件的列表, 以防止由于在操作中的纠纷引起的合同的理解招标文件或遗漏的差异。

2. 在合同实施前, 从签订到履行应层层交底, 使各级合同管理人员都熟悉合同。

3. 合同管理人员掌握施工动态, 熟悉施工现场, 做好现场记录, 尤其是工作情况, 收集, 整理, 原始记录和信息工程量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对于正常的结算或索赔提供依据。

4. 合同管理人员应使用计算机, 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合同管理, 合同的登录, 查询, 所有计算机统计。了解整个招投标流程, 熟悉招投标策略, 学习理论, 政策, 新规定。管理者之间的合同, 互相学习, 交流经验,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5. 抓好分包合同的管理, 把好分包合同管理的资质审核关, 工期、质量、安全、履约保证金、民工工资保证金等必须在分包合同中进行落实, 狠抓分包合同的履行, 严把分包合同的结算关。

6. 抓好变更与索赔工作, 加强变更和索赔的时效性, 规范, 制度, 提高水电项目部者的变更和索赔意识建设, 加强变更索赔的工作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变更和索赔的责任单位, 对这份工作的施工过程的实施。

六、结束语

对应于实际情况的水电施工企业, 我们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合同过程控制意识,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以求合理的使用人力, 物力和财力,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构建水电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科学平台, 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6.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篇9

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压缩投资, 加剧了建筑市场的竞争。工程项目具有工期长、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 而且规模日益庞大、施工技术日益复杂。施工企业从参加招投标与签约、前期准备、施工阶段, 到竣工交付使用, 甚至包括保修期在内, 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之中, 可能遭遇各种类型的风险, 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一来可以加强企业风险识别能力, 以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二来可以寻求和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以规避和转移风险。

二、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

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至终都关注企业风险 (不是审计风险) , 以具体的施工项目为依托, 识别、评估相关风险、应对风险, 确保项目实现预期收益, 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具体审计流程表现为:确定审计目标, 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 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的要求, 对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审查控制轨迹, 提出审计建议, 实现企业风险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

(一) 内审部门应在投标、策划、施工、竣工、交付使

用、保修期等各个阶段监督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对其合理性、可行性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1) 在项目投标阶段, 一是要中标, 二是中标后有利润可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 投标前及投标过程中, 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等方面对该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及综合预测, 并制定相应预案, 实现投标的真正成功。

(2) 在项目策划阶段, 应明确项目总体目标, 包括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目标、环保目标;编制劳务承包方案、材料采购方案、施工方案,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实是求事地编制标后预算, 划分责任中心, 责任落实到人。

(3) 在项目施工阶段, 应加强合同、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关注劳务分包、材料采购、租赁等各类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风险, 合同的变更、补充协议的合理、合规性;严格控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直接成本, 降低非生产性开支, 做到合理成本最低化。

(4) 资金风险。控制资金风险首先要定期进行工程价款的计量结算, 加强工程进度款的催收;其次要加强对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垫资款的催收管理;再次要加强资金的统筹集中管理,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二)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

内部审计部门对施工管理的主要环节风险, 要充分识别, 科学评估, 充分运用风险管理工具, 提出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1) 风险回避指采取措施避免可能产生的风险。合同签约前进行程序性评审和合同文本评审以保证合同的合法与合规;对合同条款项目审查, 尤其是工程款支付问题、材料付款方式、供应方式问题, 杜绝合同条款不严谨导致的合同损失。

(2) 风险降低指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如安全与质量问题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定要通过建立安全质量保障体系, 降低因安全质量事故导致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3) 风险分担指通过转嫁风险或与他人共担风险, 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可容忍范围内。如资金风险, 可以在与劳务分包方合同中明确支付比例;材料供应管理应落实招投标制度, 结合施工现场用料情况付款, 采用承兑汇票付款, 合理转嫁资金风险。

(4) 风险接受指企业在在合理的程度内接受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如编制标后预算锁定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及建议 (一) 存在的应用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做不到未雨绸缪与超前谋划。

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限于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 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系统, 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

2、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和素质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要求。

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等传统的事后审计阶段。内审人员不具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缺乏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和探索。

(二) 风险审计建议

1、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审人员对企业的环境、战略、目标、市场、运营、激励、健康、安全、法律等各方面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

2、改进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 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企业应加强对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 达到知识更新,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增加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人员, 以完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企业风险审计》 (第二版) 王晓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篇10

一、财务风险的涵义及类型

(一)财务风险的涵义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的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类型

1. 资金结构风险

从广义上讲资金结构风险属于筹资风险范畴,在市场主体的经济运作中,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主体的法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业主在投标过程中增加了风险抵押金或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和额度,而且越来越多的业主将履约保证金由原来的银行保函改为货币资金,这样就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额外沉淀量。在这种资金需要量较大且又比较集中的情况下,筹集资金的方式和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规避财务风险能力的强弱。资金的来源有两部分: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目前施工企业除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外,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但由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地域分散,资金的效应也基本上仅限于本项目部,没有统一集中管理,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有的项目从小团体利益出发,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破坏了企业整体的资金平衡,所以目前施工企业(除上市公司外)采用较多的筹资方式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除具有其自身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低、借款弹性好的优点外,财务风险大、限制条件多、筹资数额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施工企业的资金规模和周转速度。由于金融机构对施工企业的贷款多是短期借款,但施工企业资金周转的周期较长,往往贷款期限届满,资金未能完成周转,各下属工程项目部的资金又较分散,企业不得已还要借新债还旧债。仅靠这种筹资方式,利用企业的沉淀资金来运作生产经营,影响了资金结构的稳定性,也限制了企业的投资方向和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财务风险。

2. 合同中的财务风险

当前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投标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类似如此项目,管理稍一放松,则可能发生亏损,甚至出现项目承接到手就意味着要发生亏损,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合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主观性,是由工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的,是合同双方必须共同承担的。合同的客观风险是法律法规、合同条件以及惯例规定的,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无法回避的。例如:工程变更风险,即合同规定施工企业应承担的风险有工程变更在15%的合同金额内,施工企业得不到任何补偿调整;又如:合同价格的调整,如果合同规定不予调整,而实际施工中发生变更,导致成本增加,则施工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处理此类风险问题,关键就在于要有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能力,使合同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增加施工企业财务风险。

3. 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财务风险

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确定是不是实行全面成本控制、是否能够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实施和控制、对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人工、机械等施工现场工程直接费用能否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加以控制;对项目部间接费用的核算和控制能否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制订出费用开支计划,且对每一个费用项目逐一核定指标。每一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都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无论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财务风险。

4. 工程竣工结算的财务风险

一般而言,施工项目竣工后,就要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但是由于业主和设计的原因致使有的单项工程的变更不能及时批复,这样势必就会造成项目财务结算严重滞后;另外在施工的后期阶段,业主资金往往不足,这也加大了施工企业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的难度,增加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同时,也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工程保修费用也随着增大,从而增加了工程项目成本,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分析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最为集中的地方。施工企业根据自身分散、流动、点多面广的特点,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实行内部独立核算、多级管理的模式。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业务操作和判断失误等原因,使施工企业财务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险。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不合理现象是导致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因素

尽管目前我国已引入了招标投标机制和国际先进项目管理方法,但是建筑市场依然存在着透明度不高、市场化水平较低、地方保护严重等不正常现象,还不能做到生产资料的配置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工程款不到位、业主指令分包商和供应商、施工干扰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项目三角债的存在从不同方面影响施工企业的项目赢利水平,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盲目投标是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端

当前竞争激烈的国内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一些企业为了中标不顾自身实力竞相压低报价甚至垫支。这种只求中标不计成本和风险的做法加速了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投标中隐含的财务风险越来越明显,即低报价、垫支及不顾自身施工能力情况下的中标,导致未来工程利润低于期望利润或出现亏损,进而引发履约风险、支付风险甚至诉讼风险,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和信誉危机。

(三)项目管理缺陷是导致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

项目管理水平制约着项目盈利水平和风险的控制能力。当前很多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经常出现“一放就失控,一管就死掉”的状况。建议建立一套完善、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约机制,并严格地加以执行,而不能仅仅依赖人的素质、责任感和个人能力。这样项目管理水平才能稳步地提高。

(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不规范使施工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随着施工企业工程承揽规模的扩大、工程分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很多项目分包的比重已超过自营部分,工程分包的管理越来越重要。许多施工项目对分包队伍的选择、合同的签订、工程价款的支付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给项目经营管理增加了很多难度,甚至带来很大损失。

(五)项目结算不及时为财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许多施工企业对于已完项目不及时进行结算撤户,长期无人清理,导致项目虽已竣工结算并且项目部已撤销但项目财务仍在运作,资金细水长流无人理会。这种状况的存在,使项目的预期盈利水平大大受损,甚至出现亏损和引发诉讼风险。

三、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对策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所面临的上述财务风险,未雨绸缪,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规避、防范,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

(一)实行资金统一调度管理,拓宽筹资渠道

目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地域的分散性,逐渐形成了资金的分层管理,另外由于各项目“肥瘦不均”,致使有的项目大量资金沉淀,而有的项目资金匮乏,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缓慢,再加之单一化筹资渠道,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 统筹资金预算

年初施工企业根据新上项目和施工生产需要,统一编制资金预算计划,指导和调节日常的资金管理工作。在资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全局性、系统性的原则、机关管理预算与项目预算结合的原则,编制的预算既能保证机关管理层正常经营的开支又能满足现场施工生产的需要。

2. 明确责任目标及奖惩办法

与各项目签订定期上交款目标责任状,明确奖罚措施,确保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良性运作,减少筹资风险的发生。

3. 统一调配、市场化运作

在资金运作上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满足发展需要。融集各工程项目富裕资金,可以把上交款由原来的年末上交改为按业主拨款的一定比例定期上交,由公司统一调度;按市场化运作,可以采取收取资金占用费的形式,谁使用谁支付资金占用费,这样不仅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而且也保证了工程项目资金的正常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二)严把合同关

合同风险虽然是合同双方确认了的,但不管是属于业主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的还是施工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它都反映了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其隐含的财务风险没有足够的预警,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施工企业需要做好防范措施,把好合同签订这一关。

(三)加强预算管理,推行责任成本核算

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财务风险。当前施工项目很多成本管理都比较粗放,一些施工项目甚至没有制定成本预算指标,或者制定的成本预算过于笼统,不够科学、合理、实际。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要想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完整的成本预算,项目每个部门都要积极地参与。成本预算制定好了,还得保证项目能够严格按这种预算考核执行。首先项目应该确定具体的负责人,逐级负责,层层落实;并且争取每月底召开一次项目成本分析会,全面了解项目的经营情况,对项目当月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着重分析与成本预算差异较大的项目,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以便及时控制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成本预算的顺利进行,控制好项目成本风险。

(四)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

在建设工程后期,大多数建设项目资金紧张,若不能及时结算,业主则不会再拨付工程款,拖延的时间越长,外欠款的风险也越大。所以施工企业一旦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后,就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原因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加速竣工工程款的回收。同时,这个期间还得提前做好索赔工作。索赔是目前工程承包中不可避免的事项。在施工企业,索赔工作应是全部竣工结算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施工企业应当重视索赔的实质和方法。当工程施工中出现合同内容之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引起工程发生事故或拖延工期等情况时,施工单位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认真分析,提出索赔申请,追补损失。做好索赔工作,可以减少施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源损失和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对规避财务风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经济活动,就必然存在风险,许多人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风险意识淡薄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所以从企业来讲应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项目财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增强参与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能够透过经济活动现象看本质,及时准确捕捉财务风险的信号并向管理者进行反馈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规避,而不是消极等待。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42-02

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过管理求得效益最大化更具挑战性,成功的企业在利用强大的技术力量管理其资产,从而创造利润的同时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何面对各种风险从而进行管理和有效地预防,是施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筑工程施工的最终“产品”的形成与其他产品的生产并不相同。建筑企业的产品是在野外形成的,无论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还是在国内工程承包中,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难以避免,由此造成的企业信誉和经济损失是惨重的。除了安全事故风险以外,按照国际惯例还有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合同风险和治安风险等。特别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因风险造成损失的概率较国内要高得多。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学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把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在项目实践中,一是要提高施工管理的风险意识,增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力度,突出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安全操作规程的到位,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都要认识到风险的危害性,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防范,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发生风险时能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从而达到防险、避险,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目前,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项目的风险管理,管理者能有效地保证目标控制的顺利进行,寻找项目实施的最大保障,最终使施工企业项目的总目标得到最佳的实现。

1研究的背景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体制的改革不断的得到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的招投标制、工程承包合同制、工程建设监理制以及工程担保制等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推行,使得建筑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项目自负盈亏的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自觉的关注项目实施中的风险问题。如何准确的预算和投标报价、如何利用合同进行风险管理以及如何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项目承包形式不断出现:固定单价合同、固定总价合同、浮动总价合同、成本补偿合同、交钥匙合同、项目管理合同、设计建造合同、BOT合同、CM承发包模式等都是现在建筑市场业主常采用的合同形式。不同的合同形式承包商所承擔的风险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管理也是企业所感到困惑的。业主为了降低自己的风险,常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或固定单价合同,把市场风险、自然环境风险、政策风险等转移到承包商身上,而交钥匙合同、设计建造合同、BOT合同、CM承发包模式的实施,更使得承包商除了要面对工程建设风险外,还要承担设计风险或项目运营的风险,这更迫切需要承包商加强风险管理。

与企业面临的日渐增大的风险相对应的,是我国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的低下,以致于建筑项目工程事故频发,建筑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缺乏项目前期的风险识别、事前风险防范和事后快速应对的能力。

2现实意义

工程建设项目是国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载体,研究项目风险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其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速度和幅度增长迅猛,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 %,2002年全国的社会固定资产已达43 499.9亿元,同比增长约为17 %(2001年为37 213.49亿元,见《中国财政年鉴2003》)2000年基本建设投资从2001年的14 820.10亿元增长到17 666.62亿元,同比增长19.2 %(见《中国经济年鉴2003》)。而2004年1月~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为21 843.97亿元,相对于2003年1月~6月16 674.79亿元的投资额同期增长31 %(中国经济统计快报)。国家已经把增加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一系列重大项目已经或陆续启动,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特大型工程,以及完成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等。蓬勃发展的工程建设产业,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由于国内建筑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投入产出能力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且重大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如当年上海地铁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5亿人民币之多,这里有相当程度是由于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低下、风险意识淡薄造成的。

因此,加强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3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状况

3.1国外研究状况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战后重建过程中。在这期间,欧美兴建了大批的能源、水利水电、煤炭等项目,由于项目投资大、工期长、技术复杂以及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项目在成本、质量、进度管理等方面要面对很多风险因素,于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就应运而生。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相关学者,主要研究了业主与承包商在合同中的风险责任问题。20世纪80年代,伴随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大型项目的立项决策、工程保险、地质及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分担、费用超支风险、工期延误中的责任问题、技术风险、结构设计风险分析等。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针对某一风险进行单一的分析,研究方法主要以概率论为基础。这一时期对风险的起源也有所探索,但整体来说缺乏系统性和普遍适用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风险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随着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项目的风险对项目投资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这几年中,对项目风险的研究异常活跃,在对项目风险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有的学者已经开始对风险管理进行归类、总结并提出系统的风险管理概念。

3.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对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风险”一词最早由周士富提出,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 《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此后,有关学者和专家对风险分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理论体系还停留在郭教授最初提出的体系基础上。

近几年,我国才开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工作,有的学者著书详细介绍欧美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促进了国内对风险管理的关注。也有学者对承包风险和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在引进和推广工程保险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针对我国国情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是以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风险及项目可行性研究为契机发展起来的。由国家科委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三峡工程重点科学技术研究”中,安排了三峡工程的风险研究。从1987年-1996年,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三峡工程研究”课题组承担了三峡工程风险研究,在国内首先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国内工程有很多大型项目中已经成功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并带来良好的效益。总体来讲,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还处于一个学习和探讨的阶段,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尚无定论,各种适合我国建筑企业采用的风险管理方法也在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中。

4目前国内建筑企业风险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建设市场各主体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无论是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还是工程实施阶段都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既不能对风险量化分析,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只有个别大型项目能进行较深入的风险管理。

(2)项目风险管理在操作上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目前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大多来源于欧美,而国内情况与欧美有很大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它们的企业也存在很大差距,由此造成欧美的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缺乏可操作性。

(3)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方法的研究,在具体项目运做中如何使用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系统方法,实践中可操作性也不强。

(4)国内缺乏相关的中介咨询机构来提供项目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由于项目涉及法律法规、合同管理、工程保险和气候地质等众多领域, 需要专业的项目风险管理咨询机构来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空白,急需加以改变。

参考文献

1 李世蓉.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

2 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

3 黄渝祥、邢愛芳.工程经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9

4 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

5 任俊德.浅谈合同的风险及其防范.山西建筑,2003.29(3)

6 高 军、刘先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的规划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3(3)

Construction Company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condition In China

Zhong Xun

Abstract:Building company faces more and more risks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reform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ntract format 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large modern project item. How to deal with these risks becomes a important problem which need to be considered seriously by a building company. but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China is just at the beginning stage. The weakness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lack of the ability in risk management exits in most of the building compani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study on risk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 篇12

一、风险管理及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概述

(一) 风险管理基本内涵

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可能制约影响企业发展目标的各类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前瞻分析, 然后在对风险要素加以统筹的基础上, 考虑到企业经营决策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性及波动性, 借助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使企业在经营决策方案的制定上更加全面、审慎、合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决策失误几率,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提升。

(二)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是面向施工企业的, 由施工企业管理层、如董事会、经理等实施的, 以提高施工企业决策水平、强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保障施工企业项目执行效率为目标的管理流程和活动。从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构成上看, 主要涵盖了环境分析、活动控制、风险评测、信息流通及内部监控等要素。

二、风险管理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及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风险管理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本质属性上看,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存在较多的共通性, 其实施的目标都是为保障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而从两者的覆盖范围上看, 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可视为风险管理的一个构成要素。风险管理则可以囊括企业经营合同的风险管理、企业项目施工建设的风险管理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 可以辅助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扩展其覆盖范围, 从而使施工企业能够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隐患加以全面识别及研究。而从施工企业行业属性上看, 施工企业质量隐患及安全隐患较多, 一旦发生质量及安全事故, 会给施工企业的后续经营及企业形象造成极大损害, 从这一层面上看, 构建风险管理下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对施工企业经营战略的纠偏、施工项目质量的管控、项目经济效益的及时获取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 风险管理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 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应基于风险要素的实时性及全过程性的特点, 在企业管理决策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出台, 执行、企业管理制度的监督等各个方面推行全员控制及管理的方式。

2. 协调性

施工企业在项目运作及企业日常管理中涉及到众多的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及管理流程, 在对这些管理要素进行把握时, 要本着协调性的原则, 对各部位的权利义务加以明确, 形成风险分解、互相制约、信息沟通、协作一致的内控格局。

3. 重点性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性原则是指应围绕施工企业风险等级高, 资金流通较为频繁的环节进行重点管控, 在对风险来源加以归纳及分析后, 着重构建施工企业重点区域的管理、监督及跟踪机制。

三、现阶段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环节凸显的问题及不足

首先, 施工企业基于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施工企业在开展项目施工建设时, 由于其施工环境较为特殊, 施工企业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项目的技术管理上, 形成了重技术轻管理、重项目轻管控的理念,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此影响, 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上呈现出随意性强, 粗放简单的弊端, 给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施加阻力。

其次, 施工企业没有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施工企业没有建立专门负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机构, 一方面导致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度不高, 另一方面极易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决策推广实施造成不便, 带来政出多门, 落实不力的问题。2.施工企业各部门在协调上不够统一,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转不畅。施工企业不同的部门及岗位, 其基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及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要使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得到流畅运转, 需要施工企业各部门强化协调及沟通。但在这一环节中, 各部门的协调性不强, 导致内部控制出现执行及衔接上的缺口, 例如, 施工企业开发部门通常以项目承接为内控要点, 在项目所需的资金量分析、项目质量及项目周期的比对研究上关注较少, 这就会增大企业内部控制运转不畅的几率。3.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的激励机制及责任机制不够全面和完善, 施工企业权责落实及分解到位率不高。

最后,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中较少引入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预估及评测所占的比重较低。施工企业进入新时期后, 其面临的风险隐患要素趋于增多,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应适时引入风险管理理念, 将风险管理方法应用到内部控制管理中, 以此寻求企业风险预估及评测能力的提高。但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中, 风险管理所占的比重不高, 导致施工企业投融资、资产调配、财务收支、财务决策等各个方面风险系数骤增, 严重时可导致施工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四、基于风险管理下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措施方法探究

(一) 提高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内在关联性的认识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一方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 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覆盖面及属性上又存在差异。作为施工企业而言, 其应对两者的联系加以明确, 然后将两者加以结合, 将风险管理贯穿到企业内部控制及具体项目的施工管控中, 以此提高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在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应用上, 施工企业要在结合自身项目资金投资、施工要求、施工周期等因素的基础上, 将施工项目的投资、设计、施工、检查、监督等环节纳入到内部控制中, 而在施工项目开展前、中、后的项目调研、现场勘察、图纸设计、工序衔接、质量隐患的防控等环节要增强风险管理动态管控的力度, 从而使施工项目能够在风险因素得到控制的同时, 借助内部控制提升项目的施工质量水平。

(二) 营造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良好氛围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氛围的营造, 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能够真正发挥其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氛围的营造上, 施工企业首先应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对施工企业各部位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的权责予以明确;然后要健全并完善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 对风险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进行细化, 将其分解落实到施工企业经营项目的各道工序中, 并借助奖惩措施及岗位责任制度来调动各部位人员风险防控积极性;最后应构建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在信息系统中对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及工艺流程的各类风险因素加以收集及整理, 针对各类风险因素做好归类及分析, 借助定量分析方法, 确定对应的风险防控办法。

(三) 以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 创建施工企业风险预警体系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重点及核心是企业资金的流动及支出, 在这一环节中, 一方面施工企业要对施工项目的采购、租赁、分包等合同进行严格审批, 对项目款项的支付, 结算进行动态监控, 确保项目工程量计量准确, 做好现金流向及资金支付的重点管控;另一方面要在对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分析的基础上, 就资金的投融资、支付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结合企业实际, 确定企业风险预警的指标, 对各类指标确定相对应的风险系数及权重, 在涉及到项目拓展及资金调配时, 在风险预警体系的保障下, 使企业经营决策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以此最大限度化解企业各类风险要素。

五、结语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是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客观需求, 也是施工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施中, 要在风险管理理念的引导下, 遵循全面性、协调性及重点性的原则, 着重从强化风险管理及内控意识、营造内控管理氛围、构建风险预警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 以此保障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柳.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02) .

[2]杨柏松.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J].价值工程, 2012 (27) .

[3]罗立娟.浅析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城市建筑, 2015 (12) .

上一篇:持续肾替代治疗下一篇:规模以上私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