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复习

2024-09-13

案例复习(精选11篇)

案例复习 篇1

一、二轮复习的困惑

二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攻坚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个平台期。学生通过知识的系统复习和应试技巧训练获取的收益已经兑现,再通过重复复习与训练只能稳定成绩,而且学生容易出现应试疲劳现象。因此二轮复习高强度重复训练并不可取。

化学二轮复习常规采用专题复习方式。这种复习方式针对较多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具有较好的应试收益,在实际二轮复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学生系统问题往往是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一轮复习后这种问题往往呈现点状分布,并不能形成专题。如果采用专题复习解决点状问题,则收益小,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达不到好的效果。二轮复习时间紧迫,专题复习的微效益使得教师开始思考改革二轮复习策略。

笔者曾经采用归纳整理的方法解决点状问题,但由于问题间联系少,系统性差,实际效果不佳。如何能够将学生的点状应试问题通过系统整合,形成有机整体,从而提高学生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应试能力?笔者通过研究高考试题特点,结合学生应试实情,提出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案例复习”策略。

二、案例复习

案例复习是指用典型物质作为切入点,将高考应试的重要考点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学习、探究、练习等方式有机组织起来,通过学科内综合方式落实考点、查漏补缺,切实提高学生高考化学应试成绩的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应试复习策略。

笔者实际运用案例复习,通过模拟考试分析学生应试成绩,案例复习效果明显。案例复习优点简要分析如下。

1. 案例复习形式是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卷大题形式,具有高度的实战性。

目前高考试题通常源于一个物质或变化,并围绕它展开对考生知识、能力等目标的全方位考查。这种实战相似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复习的参与度,从而增强复习效果。

2. 案例复习架构具有较好的广度与深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二轮复习学生层次分明,不利于统一开展复习。案例复习利用理科综合卷化学大题应具良好区分度的编排原则,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问题按照一定的难度进行编排,使复习既照顾基础,又适当拔尖,从而广泛适用于全体学生。

3. 案例复习知识内容有良好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有利于学生吸收、整合、利用复习内容,具有较好的实效性。

二轮复习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呈点状分布的难点问题,专题复习容易显得大而不当,归纳整理容易显得碎而凌乱。案例复习利用化学学科系统的内在联系来组织具体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可以迅速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从而满足高考化学学科考查要求,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

4. 案例复习开展有极强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开展复习,有利于解决个别问题。

高考二轮复习针对的问题是呈点状分布的。点状分布不仅是指学生知识漏洞呈点状分布在学科内不同知识板块中,还指这些漏洞会出现在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生中。案例复习可以在设计中增加开放的知识窗口。教师在复习中针对存在较多问题的知识通过全面复习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以通过个别提问等方式针对性地解决,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交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系统知识的整理,同时提出问题。

5. 案例复习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有利于及时把握考试动向,及时强化复习效果。

原有二轮复习通常是以不变应万变。用固有的复习内容和方式解决瞬息万变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案例复习的案例有广泛新鲜的来源,具有时效性。案例可以源于与学科相关的最新科技动向,可以源于一道好题,可以源于学生新近发现的好问题,也可以源于教师对一个问题的再思考……案例可以迅速开展形成复习实效,具有时效性。一个好的案例经过学科内在系统的逻辑加工,结合学科知识,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可能的考试方向可以迅速形成一个案例复习课例。教师还可以根据案例中问题的多少、深浅,适度调节案例的容量,提高复习的时效性。下面展示一个案例复习课例供大家参考。

三、氯酸钾案例复习

氯酸钾制氧气是初三新课改删除后又在改编时加入的内容,笔者认为它是一个重要的高考命题来源。根据案例复习的一般要求将设计简案、演示文稿、随堂学案展示如下。

1. 教学设计简案

2. 演示文稿

3. 学案

一、氯酸钾

1.化学式:______(标出氯元素化合价),从阴阳离子组成分类,氯酸钾属于______盐______盐;从性质角度分类,氯酸钾属于%%

2.如何检验氯酸钾中含钾、氯、氧三种元素:____________。

二、氯酸钾制氧气

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与氧气,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每生成1mol氧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是______。

2.画出该反应的发生装置图:

3.氯酸钾分解制氧气为放热反应。高温条件下,不需要催化剂,氯酸钾就可以分解产生氧气,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为右图的______(选“a”或“b”)。在图上画出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氯酸钾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图。

4. 铝热反应炼铁过程是将5g干燥的氧化铁粉末和2g铝粉均匀混合后放入纸漏斗中,在混合物上面加少量的氯酸钾固体,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带。反应时用燃着的小木条点燃镁带。镁带的作用是______,氯酸钾的作用是______。铝热反应方程式______,该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5. 工业上可用铝与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反应来冶炼锰。 (1) 用铝与软锰矿冶炼锰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______。 (2) MnO2在H2O2分解反应中作催化剂,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 若将适量MnO2加入酸化的H2O2的溶液中,MnO2溶解产生M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三、氯酸钾制氯气

1.实验室制氯气通常是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氯酸钾与浓盐酸在不加热条件下就可以反应生成氯气,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每生成3mol氯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是______。从反应条件来看,氧化性:氯酸钾______二氧化锰(“=”“<”“>”)。

2.在虚线框内画出用氯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3.用浓盐酸作还原剂制氯气,产生气体中会混有杂质气体,欲制取干燥、洁净的氯气,应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______、______洗气除杂,并用______法收集。

4.实验室检验氯气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

5.实验室处理氯气尾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离子方程为______、______。

四、氯酸钾应用:制火柴头。制造炸药和雷管。苯胺印染氧化剂和媒染剂。医药收敛剂和消毒剂。漂白剂及农业除草剂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硫反应可以产生用于净水的二氧化氯,同时生成一种稳定的钾盐减少二氧化硫污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____________;

3. ClO2对污水中CN-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某工厂污水中含CN-a mg/L,现用ClO2将CN-氧化,只生成两种常见气体,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处理100m3这种污水,至少需要ClO2______mol (C-12 N-14)。

五、氯酸钾制备

1. 中和法制氯酸钾:将氯气通入热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分离出氯酸钾,由此推测氯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 电解法制氯酸钾:首先电解热的饱和食盐水(含氢氧化钠)得到氯酸钠,写出电解池的阳极反应______;(常温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向得到的含氯酸钠的浓溶液中加入大量氯化钾得到氯酸钾沉淀,运用化学原理解释加入大量氯化钾的原因:____________。

3. 过滤上述沉淀可得到粗制氯酸钾(含氯化钠杂质)。精制时先将样品溶于热水,趁热过滤掉不溶物,再进行冷却结晶过滤,经水洗、干燥,制得氯酸钾(KClO3)成品,整个操作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四、案例复习开展的一般要求

案例复习应具备以下特点:内容针对性强;形式仿真度高;开展灵活度大;复习实效性好。

1.内容针对性强,要求案例复习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充分掌握学生群体与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除了通过观察与交流获取相信息外,建议通过信度、效度较好测试,并通过详尽分析获取相关内容。内容针对性强还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卷的内容,建立高考题库,学会精选高考题,同时努力把握高考内容要求及发展趋势,提高案例复习内容的选择、编制能力。

2.形式仿真度高,要求教师充分研究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的编制方法及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标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案例模仿汇编、选编、自编出仿真度较高的试题,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称,内容和目标相称。

3.开展灵活度大,要求教师能够迅速收集来自科学、社会最近与学科相关的信息,来自学生发展的相关信息,来自自身对考试等问题的研究信息,通过自身完备的学科知识系统加工,迅速形成适用的案例复习课例。其中系统加工最关键,教师可以借用思维导图完成相关的案例设计。

4.复习实效性高是案例复习价值的核心, 该要求贯穿案例复习始终。案例课题应是精心选择的。案例内容应基于高考对知识的要求、能力的要求、学科素养的要求, 案例应针对学生应试的发展要求, 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二轮复习的紧迫性、挑战性, 案例复习从实施准备上要求在选题后能迅速开展, 其内容、形式、针对性要强, 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核心团队完成这个任务。案例复习实施要求教师能够完全领会案例的课题选择、内容选择、展现形式的立意, 能够在实施中充分体现系统性、灵活性、针对性的要求,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案例复习实施时除了常规的教学设计外, 建议配合演示文稿和学案使用强化复习效果。

综上所述, 案例复习策略经过实践证明是一种高效的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策略, 值得各位同仁尝试革新, 从而为新课程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二轮复习是指在一轮全面复习后针对学生高考应考出现的问题开展的复习。常规策略是专题复习。由于第一次模拟考试距高考时间短, 学生在高强度复习情况下感到很疲劳, 加之化学高考综合程度高, 专题复习收效甚微。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案例复习”策略。案例复习是指用典型物质或变化作为切入点, 将高考重要考点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在案例中开展复习, 从而达到落实考点、查漏补缺, 切实提高学生高考化学应试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案例复习,氯酸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20.htm.

[3]北京教育考试院.201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Z].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2-12.

案例复习 篇2

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帮孩子制定一个每天的复习计划。这个复习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能满打满算,更不能为了一门功课的复习,整个晚上照顾不到其他课程。

案例

北京考生钱某喜欢数学,成绩也很好,所以他每天回家之后光做数学,老师没布置的.题

也不放过。万一哪道题不会做就硬着头皮想,把一整个晚上的时间都耗进去了,其他学科顾不上学。

高考既要考数学,还要考语文、英语和综合。仅仅一门课学好了,其他课复习不好心里也不踏实。

案例

考生武某在新学期中,妈妈特别叮嘱他:“如果你计划每天留给数学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中能把大部分作业做完就可以了,一两道难题暂时没思路就先放在一边,因为很可能一晚上也没有眉目,反而把其他学科的复习计划冲乱了。要记住,每天完成计划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成功。”

我赞成这位母亲的说法。在这个时期,考生不必要求自己将每门课的全部作业都做完,当然能都做完更好,做不完就把那些难题放在其他计划完成之后再去考虑。就算当天晚上确实没有时间,也可以放在以后来做。

家长一定要向孩子灌输这样一个道理:高考并不要求考生答对所有的题。否则,高考状元的成绩应该是满分才对。只要高考时能确保80%的正确率,就能得600分,相当了不起。

巧用废品复习案例及启示 篇3

苏科版物理教材在南京地区已使用多年,这套教材给教师们体会是实验较多,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农村初中,实验器材又相对匮乏,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开发新的实验资源,服务于初中物理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2011版新课标中也提出:“应大力提倡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使用饮料瓶等日常用品进行物理实验,这样既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又补充实验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年的初三中考进入二轮复习时,学生往往很疲惫,笔者经常利用身边的白纸、粉笔、黑板擦等物品开展复习教学,学生从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为抓手,加以其它的器材,开展实验专题的复习研讨.

2 案例描述

在一次中考力学综合复习中,有一位学生1提出,可以利用我们已经写完的中性笔水笔芯(以下简称水笔芯)来开展实验复习.

学生1:我和班上的几位同学在下课期间就曾利用两支笔芯,把上端部分剪掉,形成两支空管,将其口对口,垂直对好,一支插入水中,再向另一支管中吹气,就制成了简单的喷雾器,可以用“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其压强越小”来解释.还发现将一支管子插入水中,用手指堵住管子上端,同时把管子拿出水面,发现管中的水不会流出,说明大气对管中的水有向上的压强,松开手指,管中的水又会流出,由于上下的大气压相互抵消,水受到重力作用而流出.下一节物理课我可以在课堂上将这两个实验给大家演示.

师:看来同学们在平时很善于动手探究,留心利用身边废品,变废为宝,使其成为我们的物理实验资源.让我们为学生1的探索精神鼓掌,下节课我们就以用完的中性笔水笔芯这一废品为专题,开展中考实验专题复习,请大家课后认真准备,以便课上尽情展示.

在第二天的以废弃水笔芯为专题的实验复习课上,同学们的思维及动手能力令老师大吃一惊.

学生2:将两手同时挤压水笔芯两端,尖部手指更疼一些,说明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学生3:将空水笔芯前段剪去后,滴上蜡烛油,放入水中就制成了简易的密度计,可以快速比较出不同液体密度的大小,可以复习其中蕴含的浮力及二力平衡知识.

学生4:将空水笔芯反复在衣服上摩擦几下,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了起来,说明摩擦能够起电,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学生5:将空水笔芯前段剪去后,形成空管,用激光灯从管的一段射向另一端,在另一端悬挂一张白纸,可以观察到白纸上有光斑;再将管子弯曲,采用上述方法,白纸上没有光斑.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能沿曲线传播.

学生6:将空水笔芯竖直贴在嘴边,向下吹而发声,说明声音是由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将空水笔芯前段剪去后,形成空管,含在嘴里吹,并不断用剪刀剪短,声音越来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学生7: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桌面上的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测出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再将几根前段剪去后的空水笔芯并排放在木块下,测出的摩擦力大大减小.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力.同时,水笔芯尖部有滚珠,在纸上划几下,体会滚动摩擦力大小,再用小刀将滚珠去掉,再划几下,感觉很不好划,体会此时滑动摩擦力较大,并感知滑动与滚动摩擦的不同.

学生8:将一支较细的空水笔芯前段剪去后,形成空管,插入葡萄糖酸锌瓶子的橡皮塞中,瓶中注满红色水,就制成温度计的模型,将其放入热水中,管中的红色水将上升,说明实验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工作的.

学生9:将空水笔芯塑料部分和笔头金属部分分别接入电路,体验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

3 案例启示

3.1 学生也可以成为实验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废品开展实验,可以拓展物理教学资源,开辟广阔的物理实验教学途径,使农村初中原先实验器材匮乏的现状得以缓解,在提高学生自我节约意识,节约学校经费开支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乐于动手.教师应开阔教学视野,敢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引导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开发的教学资源往往会使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更具有针对性,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使教学活动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3.2 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

利用废弃的中性笔水笔芯,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课前学生准备自己的展示实验时,能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课上通过让学生展示,既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和口头表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研讨创造了机会.在展示及研讨课上,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完全没有以往学生在二轮复习时表现出的那种疲惫.

废弃的水笔芯等物品就在学生身边,学生与它们“朝夕相处”,倍感亲切,“好想试一下”探究的兴致油然而生.同时,这些废旧材料人为地赋予了新用途,充当实验器材置于教学之中,这种运用场合的新异,课堂结构的新颖,极大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认知动机.

3.3 一物多用、妙用,创造性培养落到实处

在学生展示中注意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利用废品做物理实验虽然成本低、但智慧不低,一个简单的实验,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原理.学生参与实验给学生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和开发创新思维的机会.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利用废弃的水笔芯等物品,一物多用、妙用完成多种实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就是落实这一培养目标的很好途径.

3.4 在“做”中学,自主构建知识,学习不再乏味

利用废品做实验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为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实践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有利于学生自己操作,充分观察实验的全部现象和过程,反复品味其中隐含的物理本质和原理,从而获得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这种“做中学”原则,将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新确定教材和教学的关系,重新确定各种教学参与者的角色和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教师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指导者、推动者和合作者.

3.5 尊重相信学生,民主的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话题式”复习方法活动案例 篇4

活动目标:通过对周末活动计划这个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对一般将来时的相关语言知识实现有效建构, 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相关语言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语言项目:begoingto

活动过程:

S tep1 Free talk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weather and their plan of the weekend.

意图:英语氛围的营造是一堂英语课的重要环节, 针对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知识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的特点, 我设计了放手让学生围绕上一课时周末活动这一话题来自由交谈, 以达到唤醒记忆、激活英语思维的目的, 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S tep2 Talk aboutthe plan

Askandanswerlikethis:

T:Areyougoingtojoinme?

S1:Yes, Iam./No, I’mnot.I’mgoingto…

T:Areyougoingtojoinus?

S2:Yes, Iam./No, I’mnot.I’mgoingto…

T:Canyouaskyourfriend?

S2:…

T:Whatareyougoingtodoat8:20onSunday?

S:I’mgoingtomeetattheschoolgate.

意图:主要复习一般将来时的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Areyougoingto…

I’m going to…教师首先制定了一个周末活动的计划, 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参加, 以一个大朋友的姿态和同学们一起谈论出游事宜, 孩子们觉得十分亲切, 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

S tep2 D esign yourow n plan

例如:周末到了, 设想一个购物计划。步骤一, 计划一下将要去哪儿购物, 什么时候去购物, 和谁一起去, 去买些什么, 怎样去。步骤二, 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采访, 并做好记录。设计表格如下:

where who what when how

步骤三, 根据自己的购物计划表格写一段对话。如:

A:Whereareyougoing?

B:I’mgoingto…

A:Whatareyougoingtobuy?

B:I’mgoingtobuy…

A:Whenareyougoing?

B:I’mgoing…

A:Whoareyougoingwith?

B:I’mgoingwith…

A:Howareyougoing?

B:Wearegoing…

意图:复习一般将来时的特殊疑问句。放手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周末活动计划, 让学生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符合“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的原则,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效地运用了语言。

S tep3 R ead a story

I’mLiMing.Iwasverysad todaybecauseI failed the English test.There will be another test one week later.I want to do better.So I will study hard next week.I am going to get up earlier everydayandreadEnglish loudlybeforeIgotoschool.I’lllisten to English every evening and do more English exercise.But the mor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I will listen more carefully in class andtrytoanswermorequestions.IbelieveIamgoingtodobetter inEnglishsoon.

Discuss:

意图:从一篇日记把一般将来时的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 将学生的生活和本课的话题有效结合在一起。

Step4Writedownyourlearningplanoftheweekends

例如:

DearMissLu,

I’m…Iamgoodat…I’mnotgoodat…I’mgoingto…

意图:这样的教学方式很能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与语言技能的提高。从语法知识走向语言能力, 最终走向语言素养, 这是语法学习的终极目标。

这节课, 教师通过“话题式”的复习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一般将来时的概念、构成、使用方法等语言项目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相关语言知识逐步提升成为交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初一英语复习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5

关键词:初一英语;复习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一、案例描述

T: Boys and girls, I’m sorry it’s so hot today. I know you don’t like to have an English class, right?(我满有把握且十分同情地说)

Ss: Yes. (学生一起大声说,也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T: OK! Boys and girls, today I won’t give you a lesson. We will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Ss: Oh, yeah!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开始有点兴奋)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ctors/actresses if it is possible?

Ss: Of course! It’s great to be an actor.(学生来劲了)

T: OK!Today I will give each of you a chance to be an actor/actress.But you must try your best to be a good actor or actress. I’m sure you can make it . (老师期许的目光无疑为学生增添了动力,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

Ss: No problem! We want to have a try.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并表现出万分欣喜。他们可能真的以为老师不上课只演戏了。)

T:(为使人人听懂我用汉语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好演员,必须要有十分的敬业精神。今天咱们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演一场顽强战斗在高温下师生们的戏。

Ss:It’s too easy.

Ss:As easy as ABC. (大部分学生已经热情高涨,迫不及待)

接下来我开始分配任务:我给每组(我班六人一个学习小组)布置分配了所谓的台词(内容:讲解两大项练习题)。要求他们先进行彩排,以免出现错误。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倘若答案还不肯定的话可以向老师请教。

竞赛原则:

1.讲解不能只说答案,必须尽可能分析原由;

2.错一题,将被扣一分;

3. 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他小组当好群众演员给与配合;

4. 必须人人参与才能得满分(六分);

5.第一个表演的小组可额外加五分。(目的为了提高彩排效率,节省时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果然五分钟后第二小组(基础相对较好)登场了。他们每人轮流讲两道题(5人),有答案也有解题原由分析,另一人则在黑板上写答案,并不停地提示单词不会写的同学请看黑板,俨然一副严师样子,让我万分窃喜。

(第二小组出色完成任务)

T:第二小组怎么样?给个评分吧。

Ss:Wonderful!Six points!( 大部分同学观点一致)

S1:Five points!(后排一个男生认真严肃地说)

T:Why?(我也满腹狐疑)

S1:Because Miss Tang spoke in a low voice and we couldn’t hear clearly in the back row.(他振振有词,有理有据。)

T:Oh, yes! You’re a very careful boy. Next time we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is. Do you agree?(我小心翼翼地和他商量)

S1:Well, that’s OK.(他还表现挺有一点大度风范)

接下来的表演可谓精彩纷呈,发言声音比平时高了,字写得更加端正了,就连平时从不举手的Miss Li也勇敢地站起来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毫不吝啬地大肆表扬了她(尽管我知道同伴帮了她很多)。从来都三心二意的Mr Gan竟然也能安心修改答案,认真听讲,生怕给自己的小组丢分。英语最薄弱的钱同学居然也上台发言了!虽然有些读音错误,还有点急急巴巴,但是我带头为其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使劲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很激动,害羞地却又很流利地说一句“Thank you.”看着满头大汗的学生早已忘记难耐的酷暑,如此投入到表演和学习中,我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不知不觉下課铃声响了,最后一小组还没登台,十分沮丧。我连忙承诺下节课一定让他们表演,他们这才让我宣布下课。课后,我和一些同学交流,发现这样一节课让学生体验多多:“当演员也不容易,我就几句台词一紧张差点忘了。”这是一个薄弱学生为了解释答题原由在努力不已呀!“为了表演,我都忘了炎热了”。这是一个学习投入者的肺腑之言。“只要我努力,我也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经常作业拖拉者顿悟的心声呀!

二、教学反思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对于学生一开始的抵触情绪,我没有责骂而是表示同情,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重新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打好了前提。

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布鲁纳,1989)。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节课学生由反感排斥---欣然接受---乐此不疲,就充分表明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3.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好奇、好胜、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皮亚杰,1997)。对于学生而言,快乐与学习相比,前者更为重要。我想本节课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对在课堂上演戏既感到好奇又万分欣喜,所以才会兴趣大增,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快乐,而远不止学习。

高中数学复习课案例与反思 篇6

三角函数是考试的重点, 也是我们得分的关键, 由于已经是第二轮复习, 学生对于公式, 定理的掌握基本熟练, 我给他们准备了导学案, 要求课前完成。

题型一: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此题是三角函数公式, 定理的考查, 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同名不同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 对公式要会“正用”“逆用”“变形用”, 记忆公式要注意角、三角函数名称排列以及连接符号“ + ”, “-”的变化特点。在使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解决问题时, “变换”是其中的精髓, 在“变换”中既有公式的各种形式的变换, 也有角之间的变换, 本题的易错点是符号, 角的关系, 为了巩固知识, 安排了一个变式训练1:

此题的已知条件较少, 难点是第二问, 求解三角函数式的取值范围, 首先要根据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化简,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角A或角C的取值范围, 要利用锐角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锐角, 构造关于角A的不等式确定其取值范围, 最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确定三角函数式的取值范围, 大部分的学生忽略了角的取值范围, 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题型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综合

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主要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运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最值、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知识:运用三角函数的图像解决取值范围、交点个数、定义域等内容,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交汇综合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1) 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 如向量的模、数量积、向量的夹角) , 通过向量的有关运算, 将向量条件转化为三角关系, 然后通过三角变换及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解决问题; (2) 从三角与向量的关联点 ( 角与距离) 处设置问题, 把三角函数中的角与向量的夹角统一为一类问题考查; (3)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把向量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

整堂课的设计, 以导学案贯穿整个课堂, 运用了多媒体分步骤精讲与启发学生的思维, 充分运用了行为导向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令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为组长, 全班共分为了三个组, 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 三个组长在课堂中分别上台展示了三个题型, 其余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方法也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则针对出现较多, 容易犯错的问题及时点评, 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精讲例题, 多做习题, 分组教学, 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提高整个课堂的高效性, 这仍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探索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很好地利用课堂上45分钟, 需要我们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只有熟悉教材, 才能把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知道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只有熟悉课标, 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走弯路。

案例复习 篇7

一、创设情境

在函数的复习课中,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圣诞节快到了, 我们打算动手设计贺卡送给亲戚、朋友们, 贺卡为矩形, 宽x厘米, 长y厘米, 贺卡上部分为正方形, 上面画上漂亮的图案;下部分写上祝福的话语, 祝福话语需要的面积为64平方厘米.

二、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情境提供的信息, 大胆地提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生1:这里有变量x和y, 可是不知道它们x是否具有函数关系?如果有, 那么要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师:恩, 很好!

(板书) 问题1: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生2:如果函数关系式写得出, 那么要求出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师:对, 定义域、值域是函数的重点, 必须研究!

(板书) 问题2:求出问题1中函数的定义域.

(板书) 问题3:求出问题1中函数的值域.

生3:解析式、定义域、值域都研究了, 我很想知道该函数的图像.

师:也是, 解析式、定义域、值域是函数的三要素, 都是从代数的角度来研究的, 我们再从形的角度来研究该函数, 先画出函数的图像.

(板书) 问题4:作出问题1中函数的图像.

师:图像也作好了的话, 我们还可以研究它的哪些性质呢?

学生纷纷讨论, 发言, 教师小结:

问题5:研究问题1中函数的单调性.

问题6:研究问题1中函数的奇偶性.

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总共提出了6个问题, 下面, 带着6个问题进行探究.

三、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基于情境, 始于问题, 探究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 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具体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形成探究精神、协作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做, 在做中体会, 做中掌握, 做中提高.我分这样几步来完成这个环节的教学的:

第一步:让学生独立解决所有的问题.

第二步:分成6个小组,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结果.

第三步:每个小组派代表解答对应序号的问题.

下面, 我选取这个环节的几个片段共同探讨:

第1小组:由图形得:即

(正确, 无异议)

第2小组:开始, 有人说定义域为{x|x≠0}, 后来, 我们考虑了实际意义, x是宽度, 必须大于0, 所以定义域为 (0, +∞) .

第3小组:

学生1:用判别式法 (上台板书)

解:由, 得x2-yx+64=0,

所以Δ=y2-256≥0, 解得y≥16或y≤-16 (舍) .

所以函数的值域是[16, +∞) .

学生2:用均值法 (上台板书)

解:因为x>0,

即x=8时等号成立,

所以函数的值域是[16, +∞) .

师:大家对两种解法有什么评价呢?

学生讨论激烈, 最终发现症结所在.学生1的解答不够严谨, 还得检验等号是否成立;而学生2的解答无破绽, 完全正确.

师:无论用什么方法求值域, 都不能忽视等号成立的条件.如果等号不能成立的话, 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还可以考虑函数的单调性.

师:不错, 函数的单调性是求函数的值域的基本方法.请第4组学生上来画出函数的图像, 请第5组学生回答问题5, 函数的单调性.

第4小组:画出图像.

第5小组:通过图像观察到函数在[0, 8) 上是减函数, 在[8, +∞) 上是增函数.

师:借助图形解决问题很有效, 但不严谨, 需要逻辑证明, 要的是数与形的结合, 即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研究函数的单调性的基本方法是定义法, 关键是对f (x1) -f (x2) 的化简、判断符号, 在化简中找到分界点, 对定义域按单调性划分, 从而得到单调区间.请大家课后完成, 通过这种方法求出单调区间, 同时求出函数的值域.

第6小组:根据图像说出函数的奇偶性, 并按f (-x) =-f (x) 进行证明.

师: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 首先考虑定义域, 分析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反思:在“情境—问题”的教学模式中,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最活跃的状态在“情境—问题”的教学模式中, 问题既是探究的开端, 又是教学的主线, 因此如何提出问题是关键.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情境—问题”的教学模式中, 探究、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 善于观察、善于启发、善于总结.

参考文献

[1]吕传汉, 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杨孝斌, 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

[3]彭光明.数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案例复习 篇8

一、初中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多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同时大量的教学案例发现, 初中数学复习课不仅仅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理解、消化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现有知识的有效手段。但是现阶段的初中数学复习课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 教师对于复习课的设置安排缺乏大局观。

对于现阶段人教版初中教学过程中, 复习课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而且很多教师并没有从过去的那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走出, 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教学理念中; 再者, 教师由于担心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 主观的压缩复习课的时间。

其次, 定性思维模式的错误引导。

对于我们的老教师而言, 不能否认其在教育教学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贡献了半生的心血, 但是这些老教师同样存在一些缺点, 这些缺点就是他们的经验造成了他们的定性思维, 这就使得教师心中对于数学的学习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 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 他们只是简单的记忆, 并没有从中理解相应的联系, 这对学生的长久学习是很不利的。

再次, 复习课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对于我们行之已久的数学教学而言, 一直贯穿的是教师占主导地位, 学生在此中起到的作用仅仅为伴随、辅助的作用, 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关键, 也没有明白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其实我们现行的复习课主要是通过简单的理解和大量的做题进行辅助, 远远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质的复习课案例分析

说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事先你定好的教学案例, 对同学进行变式训练和变式分析, 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最大限度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 同时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上。再加上教师自己定的发散思维的提醒, 或者在此基础上分析设计的拓展题, 教师拟采用学生以四人至六人的阶梯型成绩模式进行划分, 这样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和一定的数学能力, 同时能够带动差生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相应的数学技能, 同时能够侧面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等边三角型复习课案例分析:

【目的】

首先: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构建等边三角形的相应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 其次, 深入了解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 ( 从运动的管理) ; 最后, 构造等边三角形, 规范书写添加辅助线过程。

【能力要求】

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构造图形的能力,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力, 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鼓励, 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模式, 同时能够带动差生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相应的数学技能, 同时能够侧面的培养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其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首先, 教学活动设计。

1. 讲评日记, 提出问题

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感念、性质、基本的判定定理和相应的推论。

对于日常生活的相应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部分需要学生的参与, 或者进行讨论得出相应的答案。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书本上的几何问题 ( 初级应用) 。

2. 从运动学方式让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

我们利用运动学观点, 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等边三角形形成, 加深对等边三角形的认识。

其次, 提出新问题

教师在此部分起到引导的作用, 学生在此过程中占到主导作用, 教师的做法。

( 1) 把握问题的大致顺序。

( 2) 对研究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探讨, 进行分类讨论, 合理控制好, 探讨的时间。

( 3) 从四个角度去把握问题, 首先从特殊的三角形到一般的三角形, 其次再由一般的三角形的个性去探讨一般的三角形的共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 去让学生直接的感受, 最后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去推理和解决。

最后, 对新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分多种情况对一般的三角形进行分析, 从而寻找出共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去应用知识, 然后回归课本。

三、总体评价

设计者的初衷既是从课本出发最后回归课本, 从我们的教学过程的案例分析发现, 我们一直遵循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从各个角度由简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了本部门的基本应用。这样可以改善过去忽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体系架构的构建的缺陷, 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去推敲和深入研究的。本案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己有的知识结构,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这节复习课。不仅仅发挥了教师的指导能力, 而且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个人认为,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真正地实现从理解到融汇贯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骏.“让”为初三数学复习课添彩[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2, (10) .

[2]於民生.试论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J].数学大世界, 2012, (09) .

案例复习 篇9

2.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整合

学生怕区域地理根本原因是无法判断一幅区域地图, 也就是说对“背景”不能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造成做答试题失分严重。为此, 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主要采取画图法和空间训练法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读图判图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教学中, 一些教师会对世界或中国的概况在行政、地形、气候、水文、资源讲解之后, 马上进入分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这样的做法, 极易使学生在学了两三个分区内容后, 知识产生堆砌, 引起混淆。我们应该看到, 虽然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多, 记忆量大, 但都是以图为载体, 它以形象的面貌代表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读图和判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成为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因此, 很有必要在分区地理教学之前开始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的系统训练。

2.2 知识体系建构再现考点知识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不是对初中地理的机械重复, 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整合, 能力的提升, 必须用高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自然地理我们用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把一些主要分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在学习分区时, 我们就可以提纲的形式给学生, 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及教材进行整理,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再现, 起到复习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以后的学习也有章可循, 思路清晰, 提高学习效率。

2.3 区域对比分析提升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对不同国家或区域进行比较, 可以使学生认识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以及区域差异;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 又可以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比较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 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区域比较, 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例如当我们学习大洲的区域知识时, 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 其他大洲的地形知识就可以通过比较而获得。假如我们已经掌握亚洲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知识与欧洲地形比较, 学生就会获得欧洲地形特征知识。同理, 亚洲与非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比较, 同样会得到各洲地形特征知识。

3.联系实际, 关注热点

3.1 关注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 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义或影响等) 的热点问题, 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东问题、国际区域合作与国际区域冲突、地理科学或其它学科在科研上与地理科学有关的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以及地理科学要研究的新事件、能够用地理原理解答的现实问题等等要多加关注。

所谓热点地区, 就是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如:世界性交通要道:中东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五海三洲之地”) 、东南亚 (马六甲海峡) 等;油气资源蕴藏区:中东、中亚 (石油与天然气) 、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及调配等;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流域 (热带雨林急剧消失) 、主要海上航线 (油轮石油泄漏) 、极地 (臭氧空洞产生与DDT等残毒污染) 、温带草原区 (草原退化、土地沙化) 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台湾、日本、东南亚、土耳其) 等;但是要强调的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复习中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 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

3.2 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 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 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 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 也是高考命题者追逐的热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考对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的是, 能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该某个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如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总之, 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 头绪较多、内容复杂、空间概念较强, 因此, 教师在教授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 要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形成技能, 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平.复习区域地理的技巧[J].山西教育.高中版.文科, 2005年第6期

[2]谭智勇.区域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 2007年第5期

[3]朱慧.高考地理复习中初中地理教材处理的策略[J].地理教育, 2003第6期

[4]张静波.略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 2007年11月

[5]卞文洲.定位、描述、探讨——区域地理复习的三个能力目标[J].考试, 2006年12月

案例复习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虚拟语气;片断描述;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61-1

一、片断描述

第一步:

(电脑屏幕呈现红色艺术字体:Subjunctive Mood ???)

T:You may ask any question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two words!

S1: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S2: Why should we use it?

S3: In what situation can it be used?

S4: ...

T: quite good. You have thought of many good questions about this grammar. Now, lets see what we should learn about Subjunctive Mood in this class.

第二步:

Now, what conclusion can you draw when see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教师操作电脑,屏幕上呈现下列句子)

1. If you hadnt lent me some money, I couldnt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2. I suggest that a meeting should be held to discuss this problem.

3. My advice is that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immediately in order to avoid the pollution.

4. You might have given him more help, but you did not

(下面为学生的回答)

S1: The first sentence means Subjunctive Mood can be used in adverbial clause.

S2: This grammar can be used in Object Clause.

T: Actually, Object Clause belongs to...?

S2: Noun Clause.

T: Yes, quite right.

T: S3,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about the third sentence?

S3: I think this sentence means Subjunctive Mood can be used in the Predicative Clause, belonging to Noun Clause.

T: I quite agree with you. What about the last sentence, S4?

S4: some 情态动词can be used to express Subjective Mood.(学生笑)

T: Good, You can speak Chinese if you cant express it in English, It doesnt matter. All of you summarize these sentences in a good way. To master a grammar, we must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its general structur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Just now, you have analyzed it quite well. Now , let me show what you should keep in mind.

第三步:

(屏幕呈现下列中文授课提纲,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与把握)

** 虚拟语气定义(Subjunctive Mood)

(表示动作或状态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假设或推测等)

** 虚拟语气的具体应用

条件状语从句(introduced by if clauses);

名词性从句中的应用;

情态动词+have done;

特例……

二、案例分析

首先,教师给出两个关键词,要求学生针对Subjunctive Mood进行提问。本步骤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借助于分析与综合这一思维的基本过程,在思想上把本语法作为一个整体分解为部分,如学生从虚拟的定义、在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尤其是宾语从句与主语从句)、情态动词、特殊表达结构等方面去认识,对本语法进行思维上的分析。同时,这个过程也就意味着把虚拟语气的各种用法综合起来考虑,通过思维的过程——综合,从整体上把握本语法,形成虚拟语气的思维结构图,运用图示法掌握本语法。

其次,通过第二步所呈现的句子让学生在观察中总结规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尝试自我探究与发现。学习者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该语法规则进行观察,并根据其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归纳出规则,这也就是归纳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比较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探索精神,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提升学习者的思维。启发式、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例句中去观察总结固定的句型或发现特点规律。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英语,传授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学习一个新的语法项目。同时,这样的教和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精神集中。

案例复习 篇11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求体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一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应在基础知识的复习、重新整合并形成有机知识网络、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均体现出有效性的要求。其中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和领悟尤为重要, 它们虽隐藏在数学知识中, 但却担当着对各知识点的组织进行优化的角色。这些隐藏在初等数学甚至高等数学知识中的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 组成了指导数学教与学的“高观点”。挖掘并恰当运用数学“高观点”来指导数学知识的复习, 对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课堂复习的实效性,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高三数学“空间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这一专题复习课, 谈谈在教学中运用“高观点”组织数学知识复习的一些粗浅做法及体会。

二、案例描述

“空间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问题引入

问题1:空间距离的概念是什么?

(1) 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_____________的长度。

(2)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 ___________的长度。

(3) 点到平面的距离:自点向平面引垂线, ____________的长度。

(4) 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任意取一点向另一条直线引垂线, ___________的长度。

(5)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夹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___________的长度。

(6) 直线与平面间的距离: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 从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向平面引垂线, ___________的长度。

(7) 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夹在两平行平面之间的__________的长度。

问题2:七种距离之间, 有着怎样的联系? (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问题3:上述七种距离中可以浓缩为三种距离的求法, 即两点间的距离, 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及点到面的距离。试根据问题2的研究, 思考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直线与平面间的距离、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如何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

环节二:问题探究

1.回顾两点间距离与两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1:SA⊥平面ABCD, ∠DAB=∠ABC=900, SA=AB=BC=α, AD=2α, 求:A到平面SCD的距离。

强调: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垂面法;

方法二:体积转化法;

方法三:法向量法。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计算, 并在黑板板书求解过程)

3.利用转化的思想, 求其他距离

例2:设ABC—A1B1C1为直三棱柱,

A1A=1, AB=4, BC=3, ∠ABC=900, 设过点A1、B、C1的平面与平面ABC的交线为L,

求:顶点A1到直线L的距离。

变式 (一) 求A1C1到直线L的距离。

变式 (二) 求直线L到平面A1B1C1的距离。

强调:1.求“点线距”的关键———确定垂足、构形解形。

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平行于平面的直线与该平面间的距离可化归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AB=4, BC=3, CC1=2

(1) 求证:平面A1BC1∥平面ACD1。

(2) 求 (1) 中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4.配套练习: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分别为棱AA1、BB1的中点, G为棱A1B1上的一点, 且A1G=λ (0≤λ≤1) , 则点G到平面D1EF的距离为 ()

环节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 在探求利用转移法求解空间距离问题方面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环节四:随堂检测。在三棱锥S—ABC中, Δ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平面SAC⊥平面ABC, SA=AC=2, M、N分别为AB、SB的中点。

(1) 求证:AC⊥SB。

(2) 求二面角N—CM—B的大小。

(3) 求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

强调:尝试一题多解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高三数学的一节专题复习课。作为专题复习, 不仅要让学生系统掌握空间距离的概念, 而且要熟知常见的求解或转化的方法, 并应用于解题之中。运用转化变换的“高观点”, 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复习,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审视和思考空间距离的求解方式, 从而提升数学复习的实效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复习的实效性。

(一)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复习课要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不可或缺。本案例中, 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 激发学生探究和复习的欲望, 为下一步自主复习探究奠定“兴致”基础。

(二) 融知识复习于问题探究中, 提高知识点复习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表明, 对数学知识点的最有效的复习, 不是简单的背、记抽象的知识点, 而应融知识点的复习于问题解决之中。在问题解决中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本案例中, 通过设置几个典型的例题, 在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 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致, 交流、讨论热烈, 基础知识复习的实效性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 以转化变换为主线, 将题型题组化

运用七种距离的相互转化的“高观点”, 来组织对空间距离的复习, 是贯穿本节课复习的一条主线。首先归类出几个有效的题组, 利用题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促进知识的迁移, 提高解题技能, 并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同时, 通过动态展示图形间的几何变换, 也让学生对转化规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从而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运用七种距离转化变换的“高观点”组织对空间距离知识的复习, 对于学生掌握空间距离的求解, 起着独特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1. 从本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 同学们自始至终保持着较高的探究兴致。学生思维活跃, 课堂气氛热烈。利用各种距离间的内在联系, 能更好地系统掌握全等的知识, 并有助于他们灵活运用转化这一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出现的困惑, 在例2的讲解环节, 引入小组合作讨论, 开展小组互讲, 以好带差, 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转化的方法。配套的练习, 也要引入小组合作讨论, 在后进学生学会解答之后, 鼓励他们在全班进行讲解, 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 深挖并运用数学“高观点”来指导数学知识的复习, 是提高复习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及时参阅有关教学资料, 预先挖掘出每个单元章节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并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然后统筹安排,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3.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需要教师在课上乃至课下对学生反复进行训练, 不断总结、归纳、提升。在高三数学各章节的复习中都应及时配备一定数量的练习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 并指导学生做好各章或单元的小结, 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切实落在实处。

摘要: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教师需要课上乃至课下对学生反复进行训练, 不断总结、归纳、提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及时参阅有关教学资料, 预先挖掘出每个单元章节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统筹安排,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观点,实效性,探究

参考文献

[1]沈文.数学建模[A].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 .

[2]简洪权.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1-2) .

上一篇:洛阳市油用牡丹下一篇:四则运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