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多元

2024-08-30

一主多元(共4篇)

一主多元 篇1

一、交往合理性概念

(一) 交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 充分认识到了后现代时期宗教世界观对所有人的约束力已经崩溃, “随着向世界观多元主义社会的转型, 道德律令再也无法从上帝的超验角度出发公开作出论证了。”[1]人类只能从人类社会内部寻找一种能得到广泛认同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律令, 并且这种道德律令还要与整个世界保持一定距离, 便于我们观察世界。他认为, “宗教的有效性基础崩塌之后, 道德语言游戏的认知内涵就只能依靠其参与者的意志和理性加以重建。因为, ‘意志’和‘理性’同样也是提出重建使命的道德理论的基本概念。”[1]

哈贝马斯认为, 道德命题和道德表达是可以被论证的, 因此它们具有一种认知内涵, 它们是可以被认知和被批判论证的。道德表达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在主体间相互承认的基础之上把不同行为者的行为用约束性方式协调起来。这就要求主体间进行理性的相互交流, 从而达成一致。

通过批判和讨论的方式达成道德原则与暴力维持社会秩序相比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会成本, 但这种方式对行为主体和交往原则本身也存在一些特殊要求。首先, 哈贝马斯指出, 人们在道德交往中要具备一种交往理性。“这种交往理性概念的内涵最终可以还原为论证话语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这样一种核心经验, 其中, 不同的参与者克服掉了他们最初的那些纯粹主观的观念, 同时, 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确立了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语境的主体间性。”[1]也就是说, 参与者要有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一定的可塑性, 在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中有能力认识到自己原本所持观念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对其进行扬弃。从而达成一致。

其次, 必须把情感反映纳入到道德表达范畴之内。要想让道德律令对人们具有切实的约束力, 其内涵必须要能反映人们的情感, 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道德评价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立场和对于奉献牺牲等行为的立场本身也反映出人们的情感倾向, 所以道德要求的内涵与人类情感诉求应该是一致的, 因而, 在交往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主体的情感要求。但是, 与其他情感评价不同的是道德评价本身也透露着一种要求“它们和可以合理诉求的义务是联系在一起的”[1]。也就是说, 在讨论道德评价的合理性时, 参与主体不仅要考虑到彼此的情感倾向, 还应充分认识到彼此应尽的义务。只有满足这些条件, 交往行为才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二) 作为行为者的主体

在论证交往行为可行性的过程中, 哈贝马斯提出来这样一种假设:他把交往活动参与者分成言语者和行为者两类, 言语者负责提出论断, 行为者负责根据提出的论断找出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言语者提出的论断和行为者提出的手段都必须可以通过理性的讨论被检验。只有在言语者和行为者都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时候目的才能达成。

作为行为者, 主体所提出的行为规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这些行为要有明确的目的, 充满意义。马克思布莱克指出, “一种行为要想多少具有合理性, 并且能够得到客观评判, 就必须具有某种永恒的目标”。因为只有合目的性的行为才能被观察者所认知和接受, 才能得到判断和讨论。第二, 这些行为要以主体所处的环境为背景,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些行为要“在其所处的语境中是可以理解的, 并且是行为者和客观世界中的存在发生了关系”。[1]因为就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而言, 他们永远都是同一个世界, 通过交往实践, 交往行为主体同时也明确了他们共同的生活语境, 即共同分享的生活世界, 而主体也只能理解自己所处世界之内的言行。第三, 这些行为必须具有可行性。首先, 这些行为必须可以被当事人控制, 否则难以进行或产生异化。其次, 判断行为规则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通过主体间的讨论和评判, 这就要求主体具备一定的关于行为目的的知识, 并且有能力以理性为依据进行评判。

作为行为者的主体, “在交往行为关系当中, 如果谁作为交往共同体的成员, 能把主体间所首肯的有效性要求当作其行为准则, 谁就称得上是有能力的。”[1]这就要求作为行为者的主体对其团体的有效性要求有很强的认知能力, 并且有较高的自律能力, 只有有理性的成员在交往行为过程中才被认为是有能力的。

在交往过程中, 我们说那些提出断言, 并可以对断言进行论证的参与者是有理性的;那些能遵守现有规范, 并在受批评时能对自己行为进行辩解的人是有理性的;甚至那些坦率表达出愿望、情绪, 并且放弃秘密、供认不良行为等的人叫做合乎理性之人。

在某些情况下, “有些参与者的立场和评价过于具有私人色彩, 从而使得它们依靠价值标准无法得到澄清和证实, 那么它们的行为就会缺乏合理性。”[1]或者, 在交往过程中, 某些主体可能会因为私人欲望而隐瞒自己的真实经历给真诚性披上一层伪装。这种表达和行为是缺乏理性的, 但其他主体并不能因此就批判这种行为或表达缺少客观性, 而应该根据其意向结果进行合理评判, 充分考虑主体做出这种不理性行为的出发点和难处, 这样才能保证团体最终做出来的评判具有公平性和代表性。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交往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在能够统治所有人思想的宗教世界观崩溃之后, 他企图在后形而上学的环境下,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 从人类社会内部找到一种能够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道德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文化环境迅速由一元向多元转化, 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差别等原因, 很多社会成员面对着道德上的困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我国未来文化格局的发展方向, 也体现了目前我国“一主多元”的文化发展现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如何统一人们的思想, 如何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冲动, 如何建立起一套能得到广泛认可的道德体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 培养理性社会成员

哈贝马斯一直强调, 交往主体的理性是交往行为得以进行的前提, 交往主体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评判能力、执行能力和扬弃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的交往主体作为社会成员, 需要社会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开阔其眼界和思想境界。这就要求社会提供给社会成员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不仅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的智育教育, 更要以现有的道德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形象的德育教育, 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社会成员, 对相关论断做出公正科学的评判。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人们由于受教育环境和社会立场不同,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 而交往理论要求的是交往行为参与者共享同一个生活世界, 这样交往主体才有进行探讨的认知条件。所以社会还应注重对社会成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提供给广大大学生实践和考察的机会, 从而提高其执行能力, 确保其有能力完成其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还应提供更多机会使社会成员了解不同领域的工作生活状况。比如, 高校在尽可能提供给学生相关专业的实习机会的同时, 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走入社区或敬老院义务服务, 甚至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有能力的学生去工厂和农村体验劳动人民生活。政府也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村民进城务工、参观、购物等, 在享受城市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城市生活的繁忙和压力。各单位干部和职工可以定期轮换岗位, 既可以丰富自身技能, 又可以感受其他岗位工作的辛苦和难处。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实践执行能力, 还可以使不同阶级的社会成员相互理解, 从而在讨论、评判的过程中更为公平和理性, 更能认识到自己想法的缺陷和不现实性, 以便于尽快达成一致。

(二) 赋予社会成员更多话语权

哈贝马斯指出, 言语者提出的论断要具有可评判性, 这就要求论断本身对大多数团体成员具有有效性, 并且言语者可以对论断进行合理论证和解释, 在论断受到攻击时可以进行理性的反驳, 在论断无法被多数参与者接受时, 言语者要有放弃论断和修改论断的觉悟。

就社会生活而言, 社会团体中的领导者应在征集了团体成员的意见之后再提出政策和执行方针, 并鼓励成员提出真诚性的批评, 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应“遇到问题拍脑袋, 出了问题拍桌子”。

政府也应切实给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机会, 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群众声音和意见, 除了通过投票进行决策, 还应定期召开一些听证会甚至座谈会。官员和群众以平等的态度进行讨论和协商, 而不应摆架子, 拿官腔、耍官威, 以大欺小, 以强欺弱。对于素质较低, 接受能力比较弱的群众, 政府应派专人对其进行悉心教育、解说, 深入了解其生活状况, 在必要时对其进行适当帮助。在投票、选举的过程中, 真正让选民了解候选人情况, 召开一些群众参与性较高的选举动员工作。对于先进事迹和个人, 要在平时就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不能到了选举时才临时开会介绍, 甚至指定候选人或制定选举任务, 使选举流于形式。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在网络等传媒中会出现一些与主流文化不一致甚至相背离的观点和声音。这些声音有时会感染一些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低的社会成员, 从而引起社会混乱。从交往行为理论的角度来讲, 这些声音只是交往活动参与者对言语者的论断提出的评判, 言语者可以理性地结合实际对其进行反驳或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论断, 而不能简单的回避或随意地使用既定价值标准进行否决。如果某些社会强势群体“过于随意地使用价值标准, 致使他们无法再去信赖任何一种文化观, 那么, 他们的行为就是乖僻的。”[1]乖僻的表达具有僵硬的模式, 具有一种纯粹的私人特征, 坚持这种表达的交往行为参与者在交往过程中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在遇到一些特殊的观点和声音的时候, 相关部门应积极应对, 给出合理解释, 结合实际情况有力地对它们进行反驳, 而不应简单采取政策手段剥夺个人和媒体的话语权, 这样才能得到最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可。

(三) 用关怀的态度处理社会成员的道德问题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相当长, 传统文化中的重男轻女、家长专制、假公济私等封建思想仍束缚着很多社会成员。还有一些社会成员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对社会抱有不满情绪。这些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因为私人因素做出一些违背主体间所首肯的有效性要求的行为, 这些行为也许是行为者所必需的, 但也确实会影响到社会公平。

对于这些社会成员, 我们不应简单对他们进行惩罚或报复, 而应先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要。如果他们的需要是合理的, 那我们就应该把其需求纳入到评判范围中。如果其需求是不合理的, 就应该依照法律途径对其进行制裁, 坚决不能擅自使用暴力手段。比如, 近期陕西、山东等地出现的引产致死事件就是非常不人道的,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虽然超生行为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 但以这种手段进行惩罚不仅是对人权的不尊重, 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不仅不会起到教育社会成员的作用, 反而会使社会成员产生抵触情绪, 使计划生育工作更加难以进行。所以,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 对于经常出现的社会问题, 应该把有道德问题的社会成员纳入的评判的范围内, 真正了解他们的难处, 并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 如果仍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适当诉诸法律进行解决。但这里要注意的是, 交往论断本身要考虑到主体的情感因素, 要重视客观环境, 但不能片面强调客观环境, 这样交往行为才有继续下去的可能性。所以对于道德上有问题的社会成员, 在对其晓之以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 以温暖的人文关怀使其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爱, 让他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是被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 从而改过自新愿意承担其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在人们的宗教世界观崩溃的背景下企图构造另外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律令, 而这种道德律令的构造依托的是一系列条件下的交往行为。本文在简要介绍其交往行为理论后联系相关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交往行为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3、11、56、77、136、203、275、303页

一主多元 篇2

关键词:一主多元,协同育人,政府主导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以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各院校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格,确定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摆脱原来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尝试和创新,但还没有达到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标准。

2.师资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中缺乏行业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而现有的职称评定体系不利于技术型师资培养;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从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居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方法选择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高校的职称评定体系及工资体系,又很难吸引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高校教学。

3.校企合作不紧密,没有持续的长效机制激励和保障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与企业开展合作是必经之路。目前大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热情很高,而合作企业除在使用实习生方面比较积极,在参与教学与管理方面却没有兴趣。

4.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因课程体系、师资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用人规格需求,无法实现校企用人无缝对接。因此如何能够实现紧密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紧密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从中协调、推动、监督、规范和评估,以确保合作长期稳定,多方共赢。

二、“一主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含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高质量地实现这个工程,就需要多方参与,协同创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则是“协同育人”的主体要素,其运行机制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即为“一主多元、协同育人”。

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宏观指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是协同育人合作的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及成果的评估者。学校是协作的推进者,学校要主动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把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中,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探讨授课、共同管理学生实习就业,让企业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提出自身需求,以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协作育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行业企业要响应政府政策、回应学校需求、提出自身需求,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建设人才储备班、参与课程教学、提供实习互动,保障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岗位要求。

三、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一)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机制方面不健全,政府在协调、激励校企合作方面的职能转化力度不够,目前实施的协同育人的措施比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部署及监督实施;而行业、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对经济利益感兴趣,因此参与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更难以主动合作。高职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高,但是缺乏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及相关政策支持,合作往往浅尝辄止,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长效合作。

推进校企合作,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缺失,只有政府统筹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搭建互利共赢合作平台、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实现长期深入合作。

(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1. 统筹规划,营造协同育人环境

政府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规划,充分利用地区高职教育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双赢。如,开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科技园区、建设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平台,实现高职院校的“学”、科研院所的“研”与区域企业的“产”紧密结合,营造多方共赢的协同育人环境。

2. 政策引导,促进校企协同合作

在市场经济下,互利共赢是维系“协同育人”良性运转的动力和纽带。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通过参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难题;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服务于企业的员工培训或继续教育;通过参与“协同育人”获得政府的补贴。而学校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学生获得稳定的实习岗位和就业渠道;为教师提供科技服务和实践锻炼的场所。政府通过主导“协同育人”,获得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所必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要使每个要素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政策制度是重要的保障。政府应当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调动行业指导、学校推进、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鼓励“协同育人”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和权利;落实相关税收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政府的监管下,行业、企业和学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签署“协同育人”协议,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

3. 整合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政府专项、学校筹措、企业投入、自我造血”等筹措经费,按照“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思路,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设备、人才、项目、课程等资源,建设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资源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团队,优质课程资源,联合开发新专业,共建专业群等教学资源。

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共建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产教园、信息产教园等。

公共服务育人平台:联合共建职业技能鉴定所、人才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

4. 规范管理,保障协作长效运行

协同育人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个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协作达成、监督协作实施、评估协作结果。首先,健全三边组织领导,建立具有重叠、交叉功能的双边或三边混生组织,由政府牵头建立协同育人中心、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业学院的等不同层级的协同育人联盟,设立协同人员中心委员会、协作委员会或院务委员会,由有政府、高校、企业等多重知识背景的担任主任,实施主任负责制。其次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从事合作教育研究、评估和验收的机构,因此需要政府牵头成立一个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专门从事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绩效评估的机构,定期进行实地考察,开展成果验收工作,对开展得较好的行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从而推动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

综上所述,建立一主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政府是校企协作的纽带,肩负着推动协同育人合作、协调各方利益、监督协作实施、评估协作成果的重要职责,同时政府还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整合资源、规范管理,保障协作育人长期深入,实现“一主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中各主体间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车明朝.产教融合:如何实现政府主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13-18.

[2]庄三舵,许朝山,屠兢.常州模式: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协同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4(12):37-38.

[3]李慧敏,张旺.产学研合作协同推进研究生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3(7):42-43.

[4]李鸣.高职教育中“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案例剖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45-47.

[5]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2-46.

[6]崔靖宇,崔愿玲,陈晓文.加强地方政府统筹职能全面深化合作育人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84-86.

一主多元 篇3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也同样需要通过从事教育工作而获得幸福感.教育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 在为社会创造着幸福的同时, 教育者应优先享受创造的幸福.只有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幸福感潜质的教育素材和活动过程, 学生才能真正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基于以上思索, 为进一步突破范县教育发展困局, 加快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范县教育局以“多元课程管理理论”为核心, 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快乐课堂;创新开展以经典诗文诵读、大课间行为艺术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为主要载体的多元课程管理活动, 着力构建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和道德校园, 让浓郁书香、文化艺术、品德养成成为生态校园的主色调, 引领学生获得生命的自信、阳光的生活和幸福的微笑, 从而逐渐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 不断提升师生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基本内涵

幸福教育, 就是以培养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 增强师生“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给予幸福”能力的教育, 旨在赋予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以人性和人文的温情关怀, 使教育生活成为一种始终充盈着幸福的生活方式.因而, “幸福教育工程”的主要内涵是着力构建“一主三元”, 即: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和道德校园, 实现构建快乐课堂、提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品质、创造幸福教育的目的, 促进师生快乐生活, 幸福成长.

一是关注生命质量, 构建快乐课堂.学习是学生的核心生活,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 而且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精神愉悦,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构建快乐课堂, 才能打造幸福教育.

二是开展“三元”同建, 提升综合素质.实施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和道德校园“三元”同建, 齐头并进, 相互融通, 相辅相成, 旨在“推倒”教室的四面墙壁, 让所有活动都是课程, 让整个校园都是课堂, 让每件事情都能育人, 实现“多元管理, 全程育人”, 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是着力内涵发展, 创造幸福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学校不竭的生命力, 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其核心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全县各学校要注重内涵式发展, 以加快推进“一主三元”构建为载体, 为师生成长提供民主、人文、和谐的氛围, 不断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真正让每所学校都为师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让每位师生的天空更蔚蓝, 让每位师生的生命更灿烂.

构建“一主三元”, 实施“幸福教育”,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更加尊重师生的生命成长规律, 让教育返璞归真, 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让学生因成长而快乐, 让教师因教育而幸福.

二、“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行动策略

(一)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策略

坚持“试点先行, 梯次跟进, 全面铺开”的原则, 充分发挥实验小学、白衣二中、陈庄中学3所试点校作为国家一类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全县每个乡镇的初中和3个小学已经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从2012年秋季始, 全县所有成建制小学都要强力推进, 强化课堂督查.通过走“创新机制、科学推进———多元培训、强力推进———跟踪指导、临帖破贴”的路线图, 在不断实践、总结、提升的往复循环中, 探索实践独具范县特色的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 让每个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在快乐课堂上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 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中小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 创建书香校园的推进策略

不断加强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建设, 以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为抓手, 注重课内外阅读结合, 积极拓展阅读时间、空间, 丰富读书活动载体, 多措并举, 着力播撒阅读种子, 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建立完善学校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 使学校阅读课程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自觉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创建艺术校园的推进策略

在组织开展好大课间行为艺术活动, 促进“每日活动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落实的基础上, 全县中小学注重结合学校实际, 把大课间行为艺术与艺术教育课程有机整合, 共同梳理、合并成“艺术教育专题课程”, 联系实际, 组织编写音乐、舞蹈、校园剧等校本教材, 逐步完善学校艺术校本课程, 建设艺术社团, 营造艺术氛围, 着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使学校从精细走向精致, 从精致走向卓越, 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发展.

(四) 创建道德校园的推进策略

加强领导班子和师德师风建设, 带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联系实际, 不断创新, 通过实施感恩教育, 建设道德校园“心文化”, 引领学生“心动”, 以开展争当“五星级美德少年”活动为载体, 以实施德育主题化、课题化、网络化、生活化的新教育实验为抓手, 以开展“日行一善、周明一礼、月养一习”道德长跑活动、抓好养成教育为主线, 以推行学生荣誉称号个人申报达标制度为保障, 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发展, 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

三、“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实施方法与举措

(一) 三大机制保障

1. 建立推进机制

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实施“幸福教育工程”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实施、评价工作.校长统揽全局, 班子成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工作,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身幸福教育工程.各学校业务副校长具体负责,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创一流的工作原则, 明确责任, 抓好落实, 力求幸福教育工程扎实推进, 取得实效.

为确保“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落到实处, 县教育局有关股室、各乡镇、各学校实行台账式管理模式.目标任务、责任单位 (股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研究会等) 、责任人、时间节点等要素, 明确清晰, 可操作性强.

2. 完善评价机制

全县各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学校的评价, 从重硬件建设向重内涵式发展转变, 从重单一成绩向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转变, 从重升学成绩向重教育的整体提升转变;对教师的评价, 从重教学成绩向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转变, 从重传统课堂教学向重专业化成长转变, 统筹教师个体评价和教师团体捆绑式评价, 充分调动教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 从重单一的成绩评价向重学生生命状态和综合素质评价转变, 从重对个体素质评价向重小组、班级整体素质评价转变.

3. 改进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对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激励机制.树立“有为”才“有位”, “无为”就“下位”的学校领导班子评价机制, 采取定性定量和实绩分析相结合的考评办法, 按照“工作实绩看办学、校长形象看测评、校务管理问民意”的原则, 结合各学校“一主三元”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 通过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听取述职报告、访问师生等方式, 对校长的办学实绩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全方位综合考评, 实现学校领导班子管理考核的制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 提升全县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学校领导班子予以通报批评或降级使用.

改进对教师的量化考核激励机制, 对在“一主三元”创建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予以重奖, 并作为评优晋职的重要条件.

(二) 谱写推进三部曲

1. 多措并举换思想

在构建“一主三元”的初级阶段, 积极做好中小学校长、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益的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 促进全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 深刻领会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深远意义.

在构建“一主三元”的攻坚阶段, 大胆创新工作思路, 转变工作方式, 全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教育局有关股室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组织人员到学校蹲点, 帮助破解课改疑难, 确立推进方向和具体思路.

在构建“一主三元”的深水期, 在总结提炼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校际研讨会、县际专题会议、聘请专家“把脉”、“开方”等形式, 破解存在的突出问题, 积极探索实践推进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实现工作理念真转变, 实现业务水平大提升, 实现县域课改再突破.

2. 探索实践创模式

“一主三元”的构建, 是对我县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的再提升, 全县各学校在全面总结多元课程教研活动实践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并在工作实践和破解疑难中逐步形成卓有成效、独具匠心的工作模式, 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激发办学活力, 促进内涵发展, 让师生在精彩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3. 强化宣传树形象

教育是形象, 教育是未来.县教育局通过组织举办校长论坛、教师沙龙等形式, 搭建交流办学经验、共享课改思想的平台, 通过局长“搭台”、校长“唱戏”、群众“旁听”, 让全社会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各学校大胆创新工作思路, 通过召开家长会, 举办家长学校, 主办开放式课堂, 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观摩感受快乐课堂, 体验幸福教育的无限魅力;通过校报、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 加强对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宣传.县教育局编发“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专期简报, 对全县实施进程进行动态报道.通过在县电视台开办教育专题栏目《校园风景线》, 赢得各界对教育的更多关注, 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 营造携手办好群众满意教育的浓厚氛围, 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办教育的强大合力, 促进全县中小学整体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三) 狠抓督导求实效

为确保“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县教育局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评估标准, 根据评估表具体项目对各学校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指导, 严格落实相关奖惩制度.包乡镇股 (室) 长深入到所包学校, 蹲点指导, 跟踪督导.各学校切实保障工程实施的经费投入, 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并力争实施效果在全县创一流, 在全市叫得响, 在全省有影响.

四、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丰硕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范县教育人用辛勤和汗水绘就着一幅鲜花绽放、硕果飘香的区域教育美丽蓝图, 更用勇气和智慧谱写着一篇崭新亮丽的区域课改华章.

1.课堂换新颜, 范县有了课改“范儿”

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行和实践使全县多数教师走下了讲台, 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点拨者, 学生真正得到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成了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 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品尝到了合作的愉悦, 感受到了自主的力量,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逐渐由厌学向乐学、会学转变.2012年3月9日, 范县3所高效课堂试点校均以一类学校标准顺利通过中国教师报中国名校共同体高效课堂专家组的终评验收.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于春祥老师在终期评估会上作了专题报告———《范县有了课改“范儿”》, 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刘爱军主任在终期评估会上作了《范县课改初战告捷, 今非昔比》的主题报告.

2.“三元”共建, 彰显了学校特色, 促进学校新发展

“三元”共建、多元发展为县域学校的特色发展打造了一个多元的平台, 走出了一条县域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县各学校围绕构建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和道德校园, 制定实施方案, 扎实开展各项校园活动, 取得显著成效.如城关镇中学阳光文化工程的实施, 正逐步打造着一个和谐美丽、文明的新镇中;白衣乡中心校有声有色的经典诵读活动、实验中学的三段式养成教育、张庄乡中心校精彩的大课间活动、颜村铺乡二中的感恩教育文化、高码头乡中心校教研社团活动等也逐渐成为各校特色品牌, 引领学校新发展.

3.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 着力构建大教育、全课程、活课堂、高质量、新生活, 科学处理了学科分数、幸福指数、综合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 全面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4.不凡的课改成效提升了县域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吸引着省内外教育同仁到范县参观学习

范县推行“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成功实践, 引起了《教育时报》、《中国教师报》等教育媒体的关注.2011年8月5日, 《教育时报》以《范县区域大培训, 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为题, 2011年8月17日, 《中国教师报》以《河南范县暑期研学高效课堂》为题, 2011年11月16日, 濮阳教育网以《高效课堂显成效, 范县教育迎宾朋》为题分别做了报道.

范县推行“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成功实践, 引起了濮阳市教育局和兄弟县区的关注, 濮阳市教育局领导多次走进范县课堂和校园, 给予了高度评价, 倡导全市学习推广.

不凡的课改成效提升了县域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更吸引着省内外教育同仁到范县参观学习.河南省商丘、开封、新乡、鹤壁、郑州以及山东、云南、安徽等省市县的学校纷纷带着自己的教师来到范县这个豫北偏远的县区参观交流.

2012年4月, 在《中国教师报》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 我县教育局局长黄守月被评为“全国十大行动力局长”;2012年6月, 在《中国教师报》在河北省三河县举办的“区域课改途径与方法展示会”上, 黄守月局长作了范县整体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先进经验的专题报告.2012年11月, 《中国教师报》在范县成功举办了全国区域 (河南范县) 课改成果展示会, 范县教育局实施的“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受到了省内外广大教育同仁的广泛肯定.

教育是国计, 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 更是明天.教育好一个学生, 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 则幸福一方社会.河南省范县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 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 切实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更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县教育的满意度, 使全县学校都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为师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快乐学习, 幸福成长, 实现着区域教育跨越式新发展.

“一主两翼”语文阅读模式的应用 篇4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 是一种典型的“满堂灌”,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主两翼”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基本内涵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这是“一主”, “两翼”就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竞争学习法, 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二、“一主两翼”在语文阅读中的具体内涵

1. 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语文课本的过程中, 自主学习体现在:学生要主动查阅生词和词语意思, 并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自主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时, 教师也要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 设定好学习内容、提出探究问题,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标, 影响学习的效果。明确的目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表达想法。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这样的原则不仅可以体现公平, 而且可以让学生间的观点和思想相互碰撞, 互相学习, 在讨论中共同得出结论。合作学习的优势是相当直观且明显的, 首先, 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认识, 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其次, 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与人交际的能力;再次, 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 学生容易得到正确的认识;最后,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语文阅读的合作表现在:初读课文时, 小组合作解决生词, 把握主旨, 明确大概意思;深入学习课文时, 组织学生合作探讨重点内容, 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解决课前的疑问与困惑;体会课文时, 要合作探究作者的感情, 最终培养学生尊重同学、认真思考、表达想法的勇气及解决问题的种种能力。

3.竞争学习。有竞争才有成功, 好的竞争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缺失竞争, 我们的社会不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这是生物进化的规律, 人类就是优胜劣汰的最终产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存在竞争, 竞争让它们争相开放, 为社会增添色彩, 人类亦是如此, 人与人的良性竞争可以让对方共同进步, 在竞争学习的同时, 我们要尊重对手, 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学生学习需要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当遇到恶性竞争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 端正学生的价值观。语文阅读的竞争表现在:教师提出一个话题, 由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辩论, 在辩论的过程中, 学生间会“针锋相对”, 为自己所在的一对赢的先机, 这个过程无疑会使学生不断成长, 互相学习。

三、“一主两翼”语文阅读模式的具体应用

1.《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 “一主两翼”的阅读模式表现在:初读课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自学生字词, 说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再读课文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合作之前,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文章有几个人捐献眼角膜了, 为什么要以永生的眼睛命题, 你们有什么看法”, 除这个问题之外, 学生要讨论作者在全文的情感变化及女儿温迪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变化。学生积极在组内发表看法, 成员间讨论热烈,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讨论后, 小组内选代表进行发言, 总结出命题原因:“眼睛”凸显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 “永生”则传达了我们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世代相传。学生的认识深刻, 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最后是有感情的阅读课文, 学生间进行比拼, 看谁读的更有感情, 这就是一个竞争学习的过程。

2.《坐井观天》。这篇文章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个寓言故事。“一主两翼”的应用是:学生自主学习要会读、读准字音, 还要读懂这个故事, 而且说出故事的道理。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成员在组内进行朗读, 成员间互相点评, 看是否有字词读错, 错的话及时纠正, 而且要讨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句子, 针对提出的问题, 小组里边进行解答, 如果实在不明白就向老师询求方法。最后把这个故事存在的疑问解决后, 小组间朗读课文, 看哪组声音洪亮而且准确无误, 胜利的小组成员一人获得一颗星星作为奖励。

四、小结:

【一主多元】推荐阅读:

多元环境07-14

多元体制10-16

立体多元10-18

多元数据10-19

多元系统10-19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多元供给06-08

上一篇:智慧健康研究热点分析下一篇:电子自动收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