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母乳喂养研究

2024-10-01

促进母乳喂养研究(精选8篇)

促进母乳喂养研究 篇1

母乳喂养是婴儿喂养的金标准。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对于健康足月儿的全母乳喂养, 由2 001年建议的出生至生后6月龄, 延伸至生后2岁, 6月后可以添加辅食[1]。国内外母乳喂养情况参差不齐, 国内地区间也存在差异。为提高母乳喂养率, 医护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 现对促进母乳喂养的研究综述如下。

1国内外母乳喂养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多个国家母乳喂养调查显示, 母乳喂养整体水平对照标准, 有很大的差距。婴儿从生后到4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约为35%[2]。美国产妇分娩后母乳喂养率为7 3.8%, 6个月和1年时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 1.5%和2 0.9%;在澳大利亚, 产后母乳喂养率为92%, 但4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 8.6%[3]。中国城市地区4个月和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 5.3%和2 1.6%[4];农村婴幼儿的母乳喂养率差距比较大, 婴儿4个月时调查新疆为5.9%、贵州为4.3%、甘肃为4 7.0%[5]。

2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中含丰富的营养物质, 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1母乳喂养促进婴儿智力、运动发育。

研究表明, 人类母乳中含一系列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α-亚麻酸) 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L C-P U F A s) 及L C-P U-F A s的衍生物, 有利于神经元蛋白质合成和神经元的生长发育, 对婴幼儿智力、运动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6]。蔡传兰等研究结果表明, 调整了多种混杂因素后, 与人工喂养 (M F) 相比, 纯母乳喂养 (E B F) 可增加婴幼儿获得更高总发育商数 (D Q) 、大运动发育商数以及更高精细动作发育商数的可能性[7]。

2.2母乳喂养可减少婴儿疾病的发生

2.2.1母乳中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 对婴幼儿消化道有保护作用, 能提高婴儿抗感染能力[8], 能预防婴儿肠道感染性疾病, 抵御婴儿腹泻发生[9]。

2.2.2母乳喂养中所含的转化生长因子β1, 可以维持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10]。C h is ti等[11]的研究数据显示, 母乳喂养能极大地减少与肺炎相关的低氧血症和咳嗽的发生率, 还有助于降低儿童哮喘发生风险直到8岁。

2.2.3研究显示, 纯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贫血的发生。纯母乳喂养时间少于4个月的婴儿贫血危险性是纯母乳喂养多于6个月婴儿的1 8.4倍[12]。母乳喂养还能降低婴幼儿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率[13]。母乳铁吸收率是牛奶的5~1 0倍, 为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2.2.4母乳具有调节心肌收缩力, 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可以降低中年阶段 (4 5~5 9岁) 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还可以降低成人期的超重和肥胖人数比例, 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2]。

2.2.5母乳喂养可以预防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研究显示, 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婴儿期母乳喂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母乳喂养同样能降低青春期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14]。

2.2.6婴儿母乳喂养可有效预防过敏性疾病。因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调节因子, 可以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 预防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15]。

3促进母乳喂养的研究

3.1首先是加强对孕妇及其家属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 做好孕期乳房保健。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减少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产妇的焦虑不安, 减少奶胀、乳头皲裂、乳头扁平、身体虚弱等系列问题。与新生儿进行抚触, 促进亲情的交流, 利于母乳喂养[16]。

3.2产后早开奶。当新生儿出生断脐处理完毕后, 把婴儿放在母亲胸前, 使婴儿及早进行吸吮动作, 增强母子间亲密接触, 反射性地促进泌乳[17]。

3.3实行母婴同室。正常生产的婴儿, 和母亲住在一起, 按需哺乳, 无特殊情况, 不进行人工喂养, 鼓励勤吸、多吸母乳。护理人员要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母乳喂养健康宣教, 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 采用适合自己的哺乳体位, 让母亲感到责任、幸福, 对母乳喂养有信心和满足感[18]。

3.4母乳喂养对早产儿更加有利, 增加对喂养的耐受性, 尽快建立肠道内营养, 可降低早期严重肠道合并症及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早产儿病情稳定后, 首选母亲直接怀抱早产儿哺乳, 有助于早期开始并维持母乳喂养。对于不能直接哺乳的早产儿, 采用管饲喂养、重力喂养方式。乳量不足, 可推荐使用捐赠人乳喂养早产儿[19]。

3.5新生儿黄疸比较常见, 大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 不影响母乳喂养。在血清胆红素未达到需干预的阈值前, 不要轻易停止哺乳。在黄疸治疗期间, 血清胆红素<15mg/dl, 应继续母乳喂养。当血清胆红素>15~20mg/dl, 可暂停母乳喂养3d, 用配方奶。胆红素下降30%~50%后, 再母乳喂养。在暂停母乳喂养期间, 母亲应定时吸出母乳, 以免乳汁淤积造成乳腺炎[20]。

3.6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部分可进行母乳喂养。但针对不同类别的HBV感染者, 处理方法不同:单纯HBs Ag阳性的产妇, HBe Ag为阴性, 也无肝功能损害, HBV DNA病毒拷贝处于较低水平, 乳汁中HBV DNA拷贝水平极低或阴性, 在完成对婴儿的主动、被动联合免疫的基础上, 相比人工喂养, 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的感染率。HBs Ag阳性的产妇, HBe Ag为阳性, 在接受正规双重免疫阻断后, 双阳母亲母乳喂养婴儿与人工喂养相比, 不增加HBV感染率, 还有助于提高婴儿HBs Ag的几何平均滴度水平[21]。

3.7对于HI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 我国提出的喂养策略:提倡人工喂养, 避免母乳喂养, 杜绝混合喂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在应用抗病毒药物的前提下, HI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纯母乳喂养可持续6个月[22]。

综上所述, 母乳喂养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 多方支持母乳喂养工作, 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一定能够提高, 争取让每个婴儿都能吃到健康的母乳, 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摘要:母乳喂养是婴儿喂养的金标准。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可促进婴儿神经、运动、语言及协调能力发育, 并能预防肠道疾病、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肥胖等, 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促进母乳喂养有大量的工作, 包括加强孕妇及家属的母乳喂养健康宣教, 产时、产后的早吸吮、早开奶, 母婴同室、正确指导母乳喂养方法;同时注重早产儿母乳喂养指导, 直接母乳喂养、管式母乳喂养、捐赠母乳喂养等, 提高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对于患生理性黄疸婴儿在血清胆红素水平未达到干预的阈值前, 不要轻易停止哺乳。对H BV感染产妇, 在完善主被动联合免疫后, 单纯H BV携带者、H BV DNA低拷贝的产妇, 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医务工作者应给予充分的指导, 保障婴儿正常生长发育, 减少死亡。

关键词:母乳喂养,婴儿,指导,感染产妇

促进母乳喂养研究 篇2

(1)《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联合声名》,要求每个妇幼保健机有书面的母乳喂养政策,并常规地传达到所有的保健人员。

(2)对所有的保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实施这一政策。

(3)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

(4)帮助母亲在半小时内开奶。

(5)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及在需要与其婴儿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

(6)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吃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证。

(7)实行母婴同室—让母亲与新生儿一天24小时在一起。

(8)鼓励按需哺乳。

(9)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婴儿以橡皮奶头或使用奶头做安慰物。

促进母乳喂养研究 篇3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10月在我院住院的剖宫产妇200例, 年龄21~39岁。均无不能母乳喂养的医学指征,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1.2 方法

用人工挤奶的方法检查一下是否有乳汁分泌, 通过观察婴儿喂养和排泄物情况显示母乳奶水是否足够:哺乳前母亲有乳房充满感, 哺乳时有下乳感, 哺乳后乳房较柔软, 婴儿哺乳后有满足感, 每天换6块或更多湿尿布, 并少量多次或大量1次质软大便, 表示母乳乳汁足够, 否则反映奶水不足。

2 结果 (表1)

注:经χ2检验, P<0.01, 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诸多因素影响剖宫产妇泌乳, 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住院剖宫产率的持续升高, 产妇在产后面临较多的不适和疼痛, 给母乳喂养和早吸吮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问题, 已引起了产科护理专家的重视[1]。

3.1 首先是精神因素

由于孕妇害怕手术, 精神较紧张, 精神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及垂体功能, 减少或抑制催乳素的分泌, 从而影响泌乳[2]。

3.2 没有做到有效的母乳喂养

由于术后刀口疼痛体位不适减少了皮肤接触时间或减少了喂奶次数;母亲托奶及抱婴儿姿势不正确, 往往只托婴儿头部, 头颈屈曲身体远离母亲鼻孔贴近乳房, 母亲用手指牵拉乳头往婴儿口里送, 婴儿吸吮几口就会滑脱;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 只含接乳头, 虽是节律的吸吮实际是无效吸吮, 不能有效的促进泌乳和排乳反射并造成乳头皲裂。

3.3 饮食因素

剖宫产妇手术前后需禁食, 术后6h进流质饮食, 排气前禁食糖奶类饮食以免加重腹胀, 许多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不让产妇食鱼类, 担心影响刀口愈合。患者刀口疼痛活动量减少影响了食欲, 诸多因素造成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 影响了泌乳。

3.4 失血过多因素

剖宫产术中失血过多, 分娩后乳房对血液需求量增加, 产妇体液已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影响乳汁生成。

3.5 母婴分离吸吮反射抑制

新生儿出生后进入监护病房导致母婴分离者, 其纯母乳喂养率低于母婴同室者, 母婴分离是影响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3]。窒息婴儿需长时间氧疗, 错过了吸吮反射最强时期, 可造成吸吮反射抑制。

3.6 解决对策

(1) 加强孕妇的心理护理, 乳汁分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多种因素参与的生理过程。产妇的身心状况直接会影响到泌乳过程, 积极采取措施有利于促进母乳喂养[4], 护理人员应富有高度的责任心, 抓住孕妇的情感变化, 配合家属多给她们鼓励和支持, 使孕妇心情坦然地面对手术。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 使母乳喂养取得成功有一良好开端。

(2) 大力开展母乳喂养宣教, 在门诊设立母乳喂养宣教室提高对母乳喂养的认识, 并获得母乳喂养技巧方面的知识。保证产后30min皮肤接触, 剖宫产术后最好采用侧卧位喂哺, 婴儿和母亲胸腹紧贴下颌贴近乳房, 母亲一手搂紧婴儿, 另一手拇指和四指分开托起乳房用乳头来回刺激婴儿口唇, 婴儿张大口时把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塞进婴儿口内, 护士勤巡视进行哺乳技巧指导和不当方法纠正。母亲保持精神愉快和婴儿同步休息, 这样有助消除疲劳和乳汁分泌。

(3) 加强营养, 鼓励产妇少量多餐, 术后早下床活动, 鼓励产妇少量多餐。膳食应多烧、煮、炖, 少用油炸, 可用鸡、肉、骨头鱼类熬汤饮用, 也可配入枸杞、当归、首乌等中药。

(4) 失血过多的防治, 术中失血过多者及时补充新鲜血浆、液体, 是实现乳房迅速充盈的关键。

(5) 母婴分离者尽早给予乳房护理干预, 并促进婴儿吸吮反射恢复, 干预组有护士从产后1~3d对母婴分离产妇进行早期乳房护理干预:每日上下午各1次, 方法为双侧乳房热敷5min, 乳房按摩5min, 而后挤奶20~30min, 每次乳房护理同时进行母乳喂养和乳房护理健康宣教[5]。母婴分离的婴儿一旦出现吸吮反射抑制, 可用小勺将挤出的乳汁诱导婴儿吸吮吞咽后, 再试喂乳头, 经过反复多次可以成功。婴儿大声哭闹时不要强行喂哺, 遇此情况时产妇应搂紧婴儿轻轻拍打婴儿后背, 等婴儿安静下来再进行哺乳。

针对造成母乳喂养困难的各种原因, 我们采取了预防性和有针对性地护理干预, 消除了产妇人工喂养的念头, 使剖宫产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显著提高, 即经济方便, 又减少了婴儿疾病的发生, 确保了母婴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丽清.加强孕产妇健康指导, 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 (7) :3814~3815.

[2]张红茹, 张洁, 刘志洁, 等.母婴分离产妇应对方式与乳汁分泌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1 (1B) :138.

[3]李广隽, 侯小妮.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和心理状况及其护理干预的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6) :730.

[4]赵金珍, 郝桂兰, 齐俊荣, 等.护理干预对早产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7) :824.

促进母乳喂养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研究对象100 例, 全部为奉贤区中心医院产一病区接诊的分娩初产妇, 入选时间为2013 年8 月—2015 年5 月。 入选初产妇符合如下标准: (1) 年龄在22~30 岁的初产妇; (2) 有良好语言沟通交流能力; (3) 身体健康、营养状况良好, 以往无乳腺增生等疾病; (4) 孕周37~40 周, 新生儿体重3~3.5 kg之间, 新生儿Ap gar评分为10 分[4]。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各50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 (26.5±1.7) 岁;平均孕周 (38.6±0.9) 周;新生儿平均体重 (3.33±0.17) kg。 研究组:平均年龄 (26.9±1.5) 岁;平均孕周 (38.9±0.6) 周;新生儿平均体重 (3.38±0.12) kg。 两组对象在前述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初产妇入院后均进行常规产前检查, 并接受产前母乳喂养知识学习, 如纯母乳喂养定义、母乳喂养重要性、母乳喂养优势、母乳喂养体位、喂养正确姿势等, 同时采取模型婴儿进行模拟训练, 均由该院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进行指导。 同时产后予以护理干预, 主要为产后母乳喂养护理常规, 比如口头母乳喂养宣教、协助家属清洗产妇乳房、乳房护理指导、早接触与早吮吸等。 对照组住院期间首次早吮吸由护士完成并指导母乳喂养, 之后按照爱婴医院相关规定指导家属协助婴儿母乳喂养, 一般2~3 h喂养一次, 家属应协助产妇完成, 护士则主要负责指导和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研究组则在初产妇住院期间护士全程实施婴儿哺喂指导, 于分娩当天起每天实施乳房按摩3 次, 每次采取热毛巾对每侧乳房进行热敷5 min、按摩5 min;产后在白天每隔2~3 h护士协助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 每次每侧时间控制在10~15 min, 边喂养边进行指导宣教。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泌乳时间、奶胀发生率、乳腺炎发生率、母乳量充足率、坚持4 个月纯母乳喂养率, 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泌乳量充足与产后纯母乳喂养评价标准根据WHO有关于母乳喂养培训教材中的相关标准执行, 其中泌乳量充足标准为产妇自觉双乳饱满, 24 h哺乳不低于8 次, 可满足新生儿需求, 且新生儿情绪稳定, 哺乳后安静入睡不低于2 h, 大小便也正常;不充足标准为产后72 h依旧无乳汁或者仅有少许乳汁但下奶感不显著。 纯母乳喂养标准为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液体与固定食物[5]。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n (%) ]表示, 行 χ2检验, 将P<0.05 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泌乳时间对比

根据产后泌乳时间<24 h、24~72 h、>72 h分组统计比较可知, 研究组泌乳时间在<24 h、24~72 h上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72 h上的百分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母乳量充足率对比

研究组母乳量充足48 例、奶不足2 例, 母乳量充足率为96.00%, 对照组母乳量充足40 例、 奶不足10例, 母乳量充足率为80.00%, 研究组母乳量充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2。

2.3 坚持4 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对比

研究组产后坚持4 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84.00% (42/50) , 对照组仅为58.00% (29/50) , 研究组产后坚持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11.06, P=0.001<0.05) 。

2.4 奶胀与乳腺炎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奶胀率为4.00% (2/50) , 对照组则为20.00% (10/50) , 研究组奶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无乳腺炎发生, 对照组发生4 例, 发生率为8.00%, 研究组乳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母乳喂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建议, 受到世界各国认可和支持, 自从我国倡导母乳喂养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后, 产妇也逐渐提高了对母乳喂养的重视程度, 使得纯母乳喂养率得以提高。 据2012 年WHO某项调查研究显示, 全球产妇产后半年纯母乳喂养率不足40%[6], 相比WHO推荐的标准50%相差甚远, 而中国近两年纯母乳喂养率也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是初产妇中, 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课题。 从过去几年该院产科接待的初产妇来看, 尽管在产后30 min内早吮吸, 同时也做好母乳喂养宣教, 但因初产妇会有奶胀发热及家属心疼产妇过于疲劳、喂养时疼痛等, 导致予以奶瓶与奶粉的现象较多, 或者奶胀发热后予以热敷、按摩及挤奶等处理, 但时间较长, 导致产妇疼痛难忍, 最终可能终止或改变母乳喂养。 为此, 该院这两年在初产妇住院期间护士全程实施婴儿喂哺,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该研究针对该院接诊的初产妇100 例进行对照, 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住院期间首次早吮吸由护士完成并指导母乳喂养, 之后根据爱婴医院相关规定指导家属协助母乳喂养, 而研究组则在住院期间护士实施全程婴儿喂哺。 结果显示研究组泌乳时间在<24 h、24~72 h上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72 h上的百分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母乳量充足率高达96.00%, 对照组则为80.00%,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产后坚持四个月纯母乳喂养率高达84.00%, 对照组仅为58.00%,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此外, 研究组奶胀发生率与乳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该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 赵小蓉学者[7]针对接诊的300 例分娩产妇进行了研究, 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 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干预, 加强婴儿喂哺技巧的指导。 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3 d、6 周、3 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观察组产后6 周、3 个月哺乳技能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从研究结果来看, 住院期间实施全程优质护理, 重视婴儿喂哺及喂养技术培训与指导, 可提高产后母乳量与纯母乳喂养率。 在本次研究中除了对母乳量、纯母乳喂养率进行了对比, 还针对产后奶胀与乳腺炎发生率进行了观察记录及统计对比, 同时对产后<24 h、24~72 h、>72 h分组3 个时段泌乳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这是以往一些研究未能实现的, 通过这些方面的对比研究, 更明显地证实住院期间护士全程实施婴儿喂哺的优势, 能更好地促进初产妇母乳喂养。 不过, 该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样本量较少, 还需要在以后研究中加大研究样本量。

WHO建议[8]母乳喂养婴幼儿到2 岁, 同时重视产前宣教, 促使产妇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势与重要性。 初产妇住院期间护士全程实施婴儿喂哺可视为全程优质护理的延伸, 而优质护理将患者作为中心, 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 使得护理内涵得以深化,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努力为患者提供满意、放心、高效及优质的医疗护理。 护士全程协助婴儿喂哺中护士按摩乳房采取的手法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并论证其有效性, 操作人员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在日常工作中经过多次实践操作, 以丰富的经验服务初产妇, 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更好低配合护理;同时, 协助婴儿吮吸也是妇产科护士本身应具备的基础护理技能, 该院妇产科对护士进行了必要的培训与考核, 对于考核不佳或不合格者再培训, 直到她们可胜任为止。 因此, 该院妇产科护士在实施全程婴儿喂哺时, 不仅尽量保障患者安全, 维持他们的舒适体位, 同时努力为新生儿提供良好的哺乳氛围, 满足他们的需求, 结合专科护理, 尽量提高他们的满意率。 在以后的工作中, 要求不断积累经验, 争取制定出更为人性化、针对性及系统性的护理方案, 弥补传统护理的不足, 不断改善母乳喂养率与喂养技巧, 进一步调动产妇积极性, 促使她们主动参与护理, 保障母婴健康。

综上所述, 对于初产妇住院期间, 护士产前充分做好母乳喂养宣教, 全程都应实施婴儿喂哺, 可促进产后及时泌乳, 并改善母乳量充足率, 延长纯母乳喂养时间, 降低奶胀与乳腺炎发生率,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初产妇住院期间护士全程实施婴儿喂哺对促进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5月接诊的初产妇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各50例, 对照组住院期间首次早吮吸由护士完成并指导母乳喂养, 之后按照爱婴医院相关规定指导家属协助婴儿母乳喂养, 研究组则在初产妇住院期间护士全程实施婴儿哺喂指导, 对比分析两组效果。结果 研究组泌乳时间在<24 h、2472 h上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72 h上的百分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母乳量充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坚持四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研究组奶胀发生率与乳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初产妇住院期间护士全程实施婴儿喂哺对促进产妇母乳喂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可促进产后及时泌乳, 并改善母乳量充足率, 延长纯母乳喂养时间, 降低奶胀与乳腺炎发生率, 值得借鉴。

关键词:初产妇,住院期间,全程,婴儿喂哺,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杨琼.全程护理干预对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作用[J].大家健康, 2015, 10 (4中旬版) :217-219.

[2]林彩霞.试论分娩期实行全程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09, 28 (2) :147.

[3]孟宏伟, 安凤英, 金爱花, 等.全程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0, 31 (20) :3300-3301.

[4]顾海兰.产科全程护理模式促进产妇泌乳效果的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7 (13) :3119-3120.

[5]张疑生.母乳喂养的全程护理指导[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9 (3) :289.

[6]李媛.分娩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5) :196-198.

[7]赵小蓉.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产妇产后哺乳技能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4) :102-104.

促进母乳喂养的护理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待产产妇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初产妇,排除产科并发症及内外科疾病者,将其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产妇各90例,其中观察组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6±3.5)岁,其中自然分娩62例,剖宫产28例,新生儿平均体质量为(3.4±0.5)kg;对照组产妇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2±3.4)岁,其中自然分娩60例,剖宫产30例,新生儿平均体质量为(3.5±0.4)kg;两组产妇于一般资料各项数据组成方面比较均未见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入院后采用常规产科护理、常规产后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1)孕期护理:借助讲课、播放录像或者发放手册等方式向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喂养技巧等,使其了解到孕产期乳房正常的生理变化,告知产妇哺乳并不会造成产妇的身材走样,反而还能确保母亲及婴儿的健康;帮助产妇做好其心理准备,应积极面对母乳喂养;产前做常规乳房检查,纠正乳头存在的凹陷或者是扁平问题,嘱产妇于妊娠期使用温开水经常清洗乳头,教授正确的哺乳方法。(2)产后护理:母婴同室,加强对实际母乳喂养的指导,坚持早吸、勤吸,增强产妇喂养信心;促进产妇尽早活动、尽早饮食,摄取充足营养,确保乳汁充足;对存在喂养困难的产妇应积极帮助,并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开奶时间、泌乳量以及新生儿3 d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产妇住院时、产后7、14、28 d纯母乳喂养情况;泌乳量判定标准[2]:(1)充足:喂奶后新生儿可保持2~3 h的睡眠,喂奶前产妇乳房存在显著涨感,于哺乳后有松弛,婴儿吮吸时有明显吞咽声;(2)适量:喂奶后新生儿可保持1~2 h的睡眠,喂奶前产妇乳房稍见有涨感;(3)少量:婴儿哭闹且睡眠不足1 h,产妇乳房并无涨感存在。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开奶时间与新生儿体质量增长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开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增长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泌乳量及母乳喂养情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无论是泌乳量还是纯母乳喂养例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强化护理干预可促进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及喂养技巧,做好对母乳喂养的护理[3]。产前护理干预可了解到女性面对母乳喂养所存在的心理顾虑,并通过宣教可使其了解到哺乳并不会造成乳房下垂、松弛,只要佩带乳罩适合、正确,便不会发生乳房变形,而恰恰相反,母乳喂养反而会促进产妇产后各项身体功能的修复[4]。杜绝母乳喂养的产妇,无法及时排空体内乳汁,很可能会发生乳腺炎;促进母乳喂养还可增加母婴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在护理干预后,母乳喂养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产妇婴儿体质量增长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也进一步表明,通过加强护理干预可促进产妇对母乳喂养的重视程度,并积极配合。产妇身体健康、合理饮食、心情愉快更是确保母乳喂养成功的基础。由此可见,为促进母乳喂养,我们必须加强护理干预,使产妇及其家属意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提高母乳喂养效果,保证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余利红,吴梅娟.剖宫产术后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32-33.

[2]杨海敏.浅谈护理宣教在促进母乳喂养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78-79.

[3]陈玉芳.整体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37-39.

促进母乳喂养研究 篇6

1 提高产前母乳喂养知识

1.1 宣传

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定期刊出母乳喂养知识,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1.2 培训

举办孕妇培训班,以讲课、示范、观看录像、发放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材料等形势,指导孕妇及其家属学习,使孕妇及家属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做好产后母乳喂养的思想准备。

1.3 加强乳房护理

后期加强乳房护理,创造良好的乳房条件,有利于产后婴儿吸吮。从怀孕7个月开始进行乳房护理指导。对于扁平乳头和凹限乳头,通常在孕期就开始进行纠正,指导孕妇掌握其方法。

1.3.1 乳头的伸展练习

将两手食指平行地放在乳头的左右两侧,慢慢地从乳头向两侧横行拉开,重复多次,随后又将两手食指放在乳头的上下两侧,慢慢地从乳头向上下纵行拉开,重复多次。此手法可牵拉乳晕皮肤皮下组织,使乳头向外突出,每日练习2次,每次5min。

1.3.2 乳头的牵拉练习

先用一手托起乳房,再用另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乳头向外牵拉,每日练习2次,每次重复20下。

2 产后指导哺乳方法

2.1 实行产房开奶

此时护士可协助喂母乳,首先护士清洗双手;其次清洗产妇乳头,并轻揉地按摩乳房,促进泌乳;第三是指导产妇取舒适体位后,护士使用正确的手法,指导并协助产妇喂哺新生儿。

2.2 指导正确的哺喂手法

指导产妇在哺乳时手应呈C型,将乳房托起以利排乳,避免传统的剪刀式夹托乳房的方法,同时指导产妇应将两侧乳房交替哺乳,以防两侧乳房不等大。

2.3 哺乳期乳房护理

指导产妇用温开水清洗乳头,避免用肥皂、酒精等清洗而造成乳头干燥皱裂,也避免在口腔负压下拉出乳头以引起表皮疼痛和损伤,哺乳结束后挤少许乳汁均匀涂抹在乳头上,可促进乳头表皮修复。若一侧乳房不能吸完,护士应指导产妇正确地将剩余乳汁挤出,保持乳腺管畅通,防止并发乳腺炎。

2.4 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

护士应具有解决特殊情况下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母乳喂养的能力,因这些情况往往是遇到比喂养足月儿更多的困难,应给予更多的喂养指导,指导时既要细心,更要有耐心,来帮助她们解决哺乳中遇到的困难。

3 出院指导

产妇经过几天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指导,基本掌握了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出院时仍应加强宣传,使产妇和家属都支持母乳喂养。强调按需哺喂,让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满4个月后添加辅食的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若哺乳中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到保健部门或医院咨询。

参考文献

[1]李晶.提高保健护理技能促进母乳喂养[J].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2005, 20 (19) :2463.

促进母乳喂养研究 篇7

关键词:居家护理,母乳喂养,促进

母乳是婴儿理想的天然食品, 具有其他食品无法比拟的优点。母乳中营养成分充足, 比例适当, 助于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 同时多种抗体可减少婴儿生病。母乳喂养方式可促进子宫复旧, 预防产后出血, 降低了乳腺疾病的发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形式[1]。母乳喂养无论对婴儿还是对母亲、家庭以及医院、社会都具有其它喂养方式无可比拟的益处。产妇在产前及住院期间护士已给予母乳喂养方面的各种指导, 但每位产妇的掌握程度不同, 出院后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有些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母婴分室, 住院期间未能得到现场指导的母亲由于出院后缺乏有效的延续性指导而无所适从, 从而导致母乳喂养率低下、产后乳胀、乳头皲裂、乳腺炎、新生儿黄疸等问题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母婴的健康。产妇迫切需要能有专业人员提供这些方面的专业指导。笔者所在医院对2013年4-6月出生的母婴进行产后居家护理模式的尝试, 收到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6月出院产妇, 纳入标准产后休养地点在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 排除新生儿各种先天性疾病, 死胎, 死产,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职业、学历、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产后居家护理指导, 对照组出院后进入社区访视。跟踪比较两组乳胀, 乳头皲裂发生率, 喂养方式及知识掌握情况, 自我评价等方面, 分析居家护理模式对促进母乳喂养的效果。居家护理方法如下。

1.2.1 成立居家护理小组

由母婴专科护士;护士能级达到N2级以上, 有5年以上的产科病房护理工作经验者且有意愿加入居家护理服务团队的人员组成。

1.2.2 制定护理计划

居家护理小组成员在试验组产妇出院后1~3 d内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母乳喂养的情况, 评估产妇饮食, 休息, 情绪, 精神, 婴儿喂养, 睡眠, 排泄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选择合适的居家护理模式, 并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随时反馈、及时调整个性化居家护理模式。

1.2.3 居家护理模式

电话随访、网络平台、家庭访视及其他医疗部门的转介 (母乳喂养门诊, 产后康复中心, 乳腺科) 等。1.2.4居家护理内容对试验组强化宣传母乳喂养好处及相关知识, 强调坚持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取得配偶、家庭的支持。现场指导哺乳体位, 正确含接姿势, 协助哺乳困难的产妇进行哺乳, 指导乳房护理方法, 对乳胀, 乳头皲裂的预防及处理方法。针对产妇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 及时发现影响母乳喂养的不良因素, 如乳头皲裂, 伤口疼痛及乳房充盈肿胀等。护理人员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和指导, 如指导乳房充盈肿胀者增加哺乳次数;指导乳汁不足者合理膳食, 注意休息, 按需哺乳及正确的哺乳方法;指导乳头扁平或凹陷者做“十字”操, 即乳头伸展练习, 配戴乳头罩等。对于伤口愈合不佳及疼痛、婴儿不适均给予及时处理。产后28 d后再次进行电话随访。对照组在出院后进入社区访视, 产后后28 d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母乳喂养成功率、乳头皲裂、乳胀、母婴护理知识问卷得分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 产后28 d试验组纯母乳喂养71.6%, 几乎纯母乳喂养23.5%, 混合喂养4.9%, 对照组为纯母乳喂养37.0%, 几乎纯母乳喂养42.0%, 混合喂养21.0%, 试验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自信心是院外母乳喂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母乳喂养自信心与院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2,3]。缺乏母乳喂养自信心常使产妇自觉乳汁不足从而不能将母乳喂养行为坚持下去。Dashti等[4]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产后2周时, 对母乳喂养缺乏信心的产妇更容易中断母乳喂养。实践证明, 居家护理新模式中通过强化对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 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重视, 树立母乳喂养的自信心, 对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医院内, 大部分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产妇一旦离开母乳喂养氛围较浓的医院后, 受各种因素影响母乳喂养率逐渐下降, 甚至难以将母乳喂养持续到产后4~6个月[5,6]。但出院以后, 由于产妇离开了一个具有母乳喂养氛围的环境, 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使一部分人放弃母乳喂养。而居家护理人员通过电话交流、网络QQ、现场指导、门诊等多种形式渗透进入产妇家庭当中, 排除对母乳喂养的干扰。如:建立QQ群, 为产妇搭建新形式的平台, 既可以提供全面的指导支持服务, 也增加了产妇之间的相互交流, 重新建立浓厚的母乳喂养氛围, 获取丈夫, 家庭的支持, 产妇自我评价较好, 从而使母乳喂养率得到有效提高。

居家护理模式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种模式, 电话随访、网络平台、家庭访视及其他医疗部门的转介 (母乳喂养门诊, 产后康复中心, 乳腺科) 等。形式的多样化, 可同时满足不同产妇的多种需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产妇, 可通过电话, 网络等快速有效的输送相关信息, 给予有效指导;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产妇, 或母婴分室的产妇可上门现场指导, 有针对性进行补课。

掌握母乳喂养关键的信息和技巧是母乳喂养成功的保障。居家护理人员通过与产妇及其家属的交流, 了解她们的需要, 根据她们所关心的问题与她们交流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对正确的做法给予支持和表扬, 发现不科学的, 不合理的生活, 饮食习惯及哺乳方法, 耐心指出其危害性, 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居家护理模式切实增加产妇母乳喂养知识, 使产妇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及遇有困难时如何解决, 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技能.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向全世界推广母乳喂养, 建议纯母乳喂养至婴儿4~6个月, 持续母乳喂养伴随辅助食品至婴儿2岁[7]。目前母乳喂养工作有待提高且任重道远, 需要全社会及各个部门的重视及配合[8]。三级医院应率先响应, 与社区医院及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 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 探索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本次研究通过产后居家护理模式, 产妇得到持续性医疗照护。使母乳喂养指导由医院延伸到家庭, 消除或减少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 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2.

[2]蒲小妮.产后家庭访视与4~6个月母乳喂养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3) :152.

[3]郭清, 湛小卫, 彭刚艺.爱婴医院院内外影响母乳喂养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11) :557-559.

[4]Dashti M, Scott J A, Edwards C A, et al.Predictors of breastfeeding duration among women in Kuwait: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Nutrients, 2014, 20, 6 (2) :711-728.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dieator for assessing breast-feeding practices:report of an informal meeting[R].Geneva witzer Land, 1991:14.

[6]闫瑰娟, 方明珠.产后42天回访母婴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1) :3236.

[7]郭风先, 韩淑婷.母乳喂养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8) :70-71.

促进母乳喂养研究 篇8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 在我科分娩产妇总数为3 126例, 第1胎2 797例, 第2胎及以上329例, 剖宫产1 719例, 占55.0%, 剖宫产产妇年龄19~48岁, 孕周36~42周。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95.0% (2 970/3 126) , 随访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达92.0% (2 876/3 126) 。

2 护理对策

2.1 产前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我院建立了孕妇学校, 对前来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待产的产妇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通过录像、图片、模型宣传资料等, 将母乳喂养好处, 母乳喂养技巧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孕妇及其家属, 使他们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为产后成功的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早接触、早吸吮

婴儿剖宫产娩出后与母亲行面颊皮肤接触, 回母婴同室病房后30min内, 完成常规护理后 (如测量生命体征、固定各种管道) , 由责任护士协助母婴皮肤接触, 并吸吮乳头30min以上, 其间再次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及人工喂养的危害性, 指导正确喂奶姿势和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 鼓励产妇与新生儿进行情感联系, 可以采用目光、语言、抚摸的方式交流。母婴早接触、早吸吮, 能增进母婴感情, 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消除术后疼痛和烦躁不安带来的负面情绪, 促进乳汁分泌, 强调母婴同室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正确的监督指导, 使产妇及家属对有关知识增加认识, 从而能积极、正确、及时的喂哺婴儿。

2.3 实施健康教育2.3.1

2.3.1饮食指导:术后6h后即可给予既营养又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肛门排气后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少量多餐, 多饮汤类, 以利于乳汁分泌。

2.3.2 睡眠与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心情愉快, 以利于乳汁分泌, 教会产妇养成与婴儿同歩睡眠习惯, 每天睡眠时间累计8~9h。

2.3.3 乳房护理:每天喂奶前用温水擦洗乳头, 保持乳头清洁, 当发生乳头皲裂时在喂奶完毕后将乳汁涂在乳头上。

2.3.4 鼓励早期活动:早期活动能增加乳汁分泌, 而剖宫产术后, 刀口疼痛和子宫复旧痛是阻碍产妇早期活动的主要因素, 护士除教会产妇正确的活动方法外, 更应耐心的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1]。

2.4 术后止痛

既往剖宫产术后, 产妇由于疲劳, 切口及宫缩疼痛使得产妇心理、生理诸多不适不愿接受早吸吮, 近2年我院采取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 (PCEA) , 非常明显地减轻了产妇术后疼痛反应, 同时又易于接受早吸吮, 产妇回病房后责任护士及时协助母乳喂养, 增加哺乳次数, 使用PCEA治疗的产妇多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使得催乳素分泌增加, 刺激乳腺分泌, 在病情许可情况下, 固定好镇痛, 鼓励产妇半坐卧位或环抱式哺乳[2]。

2.5 心理护理

母亲的情绪直接影响母乳喂养质量,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抑制乳汁分泌, 因此要做好剖宫产术后的心理护理。与产妇、家属进行思想交流, 找出产妇焦虑、抑郁的原因并加以分析、疏导, 使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渡过产褥期。

总之, 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成功率, 消除了剖宫产产妇的思想顾虑, 缓解了由于剖宫产带来的身体不适, 辅以合理营养, 并加以正确指导使产妇泌乳时间提前, 泌乳量增加, 增加了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的质量。

关键词:剖宫产,母乳喂养,护理

参考文献

[1]徐友环, 刘长兰.早期活动对剖宫产产妇恢复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5) :27.

上一篇:好氧处理工艺下一篇:政府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