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作文

2024-08-21

高效作文(精选12篇)

高效作文 篇1

教育学生明理、睿智、陶情、做人, 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探究、合作、开拓、创新、师生共进, 是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作文教学之美, 应美在语言之涵咏、情感之交流、襟抱之提升。语文教师要用健康的审美、高雅的气质、创新的思维、积极的状态、幽默的情趣感染学生, 用文学的光芒照亮学生。真正有个性的语文作文教学是用爱心、学识、激情与智慧凝结而成的纯美艺术, 使写作教学走出急功近利的误区, 踏上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坦途, 让作文课轻负荷、高效率。

一、理念新, 要注重生活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讲究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知识与人文的并重。语文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去如何感悟生活, 用丰富的知识和巧妙的教学艺术, 引导学生步入文学与人文的殿堂。只有生活中的深入观察, 才有写作上的深刻表达, 从而感悟人生、发展心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索生活、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人文感知力, 挖掘美的思维穿透力;引导他们博览群书, 精思妙读, 含英咀华, 体验感悟, 让学生健康、真诚、灵活地把玩祖国语言,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这是作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内涵。阅读——开启智慧的大门, 写作——闪烁思考的灵光。老师千教, 不如学生一悟。多教不如多学, 多学不如多悟。悟中有乐, 悟中有获。作文课教学的全部艺术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去享受写作, 故而, 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就等于写好作文的一半,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激活思路, 绽放心智, 升华激情, 引爆含蓄, 收获自信, 释放美文。激发写作兴趣, 提升作文能力, 养成探究习惯, 乃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方式活, 要体现多样性与开放性。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即“读优生的范文, 改中等生的例文, 帮助差生的作文。”主要是采取学生互批, 批改原则是:对字、词、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宜改不宜批, 一般以改为主;对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技能等方面存在的总体问题, 宜批不宜改, 一般以批为主。批改方法:统一符号;对局部问题, 采用旁批;对整体问题, 作简要评析和提示。在互改过程中, 批阅者的字体一定要清楚、规范, 体验研究的态度必须认真, 交流、观摩、讨论、比较、分析和评改必须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既要对同学负责又要对自己负责, 边改边取长补短, 并给每个人的作文按优秀、良好、一般三级在前面得分栏内评出等第, 在评语栏内写出简短的评语, 成绩及评语后都须签名。当然, 在互改过程中, 提倡作者本人对同学进行反批, 与评改者进行争鸣。这种互改, 是交互的、复式的、立体的、多层次的, 是更高意义上的互改。经过这样的互动, 一篇作文的分数和评语就不再是惟一的了。分数的多种和评语的多样, 使学生的作文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 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又使他们感到了自己的劳动被尊重着的快乐。对于互改以后交上来的作文, 教师必须尽快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 按不同标准进行归纳、筛选:或立意、或内容、或材料、或章法、或表达, 或好或差, 都可以灵活机动地选择, 并做出简短的标记。然后, 教师利用跟自习时间,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面改。大部分同学对评议、修改身边同学的作文都很感兴趣, 思维相当活跃。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指导, 美文就出来了。这样的作文评改过程, 全班学生都能充分参与, 得到修改作文的具体指导, 受益匪浅。

三、眼光远, 要立足融通性与激励性。教师面对学生写得很不成功的习作时, 要不武断、不动怒, 而是要平心静气地在批语中中肯指出, 民主商讨, 切磋修正, 交流融通。切忌简单化、庸俗化, 信手提笔, 随便写出“太简单”、“胡写”以至轻率地要求学生“重作”, 甚至出现有损人格之类的污言秽语, 而要客观中肯、点津指路。这好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使用文明礼貌语言, 容易达到使人相互接近、增进友谊的目的, 而使用肮脏的、不文明的语言, 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教师批阅有明显进步的差生习作时, 及时肯定学生的细微优点, 以饱含情感的语调, 热情地赞扬他们的一点点进步, 以便启动其“更上一层楼”的内动力。尤其对于个别差生, 教师更要增加感情投入, 打心底产生对学生挚爱的感情, 流淌出爱的甘泉, 滋润学生的心田, 给学生以爱抚, 以关怀, 以激励, 以信任, 以期待, 使他们格外自尊、自爱、自强, 从而赢得优异发展的教育效果。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习作, 以“交心、激趣、传法”为宗旨, 耐心诱导学生向着“爱写、乐写、会写”的科学化方向奋进, 渗透素质教育, 逐步消除了他们由于怕写作文而产生的自卑、应付心理现象, 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写作训练活动中来, 形成一种自觉舒畅、互助进取的既和谐又竞争的活跃气氛。

“教而无方, 非真教;学而无获非真学, ”作文课应该从浪漫的心灵出发, 上出睿智, 上出情感, 上出才智。写作课堂是师生共同呵护的一片沃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坦诚相交、范文引路、悟法识模、仿写入格的做法, 使学生不仅爱写、乐写, 而且达到会写的目标, 对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素质教育水平, 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高效作文 篇2

第一天上语文课时,老师没有讲课,而是让我们师友共同探讨,同学们很纳闷,难道老师了吗?老师就是老师,一眼就看透了我们的心思,忙向我们解释教育的“进化”,原来是这样!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师友互助,让同学们感受当小老师的感觉。当我的学师说出:“请大家坐好,认真倾听我们小组的汇报!”我们每人都有一种自豪感。

我在师友互助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再别人发言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成绩。

如何打造高效作文课堂 篇3

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打造高效的作文课堂,让同学们挣脱传统作文要求樊笼的束缚,势在必行。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一、作文课的现状分析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没时间就不上,有时间就布置一道题目,上成写作课或练习课,草草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老师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遇到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把课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

从学生写的内容看,辞不言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写假人假事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很多。有些作文虽然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与参与,不是自我情感的流露和抒发。为了表现“战胜脆弱”的主题,不惜编造自伤自残或父母伤亡的故事。这些陈词滥调,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作文似乎成了师生们的一块心病,作文教学步入误区,写作困惑着老师和学生。

二、如何打造高效作文课堂

1.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把眼光集中到几个45分钟的课堂上,试图通过课堂上的知识点的讲解,范文的引导,使学生写出“像样”的文章来,而忽视了大千世界。因而学生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的,没有人情味。但如果老师注意传递一些新信息,那自然就不同了。从范围上讲,大到国际重大事件,异国风情,国内的重变革;小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或乡村,如工厂、学校的变迁等等;从内容上讲,可以是科技发展,也可以是教育改革,还可以是社会上或身边发生的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这样的信息,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时也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的好习惯,激发了他们学习写作的兴趣。

2.丰富作文课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长期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总是让学生“闭门造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辩论会,举行广播稿写作、口头作文、黑板报设计等比赛,组织学生参观然后写游记等多种形式的作文写作,从多渠道、多方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创设想像氛围,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精心地创设一种适合想像的氛围。虽然想像力与生俱来,但也是需要通过训练培养得到提高。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特定的训练,完全有可能开掘和提高学生的想像力。比如情景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可采用听音方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阿炳的《二泉映月》,还有《高山流水》等,让学生捕捉一个个音符,让一个个音符撞击学生的心灵,然后让他们描写音乐中的画面。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感知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可以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4.借助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也着重强调“生活”对写作的作用,而忽视了“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其实,在中学生作文训练中,阅读应该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甚至是主要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累积大量的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提升学生自己对作品的自我评改能力

初中生对自己的作文,往往觉得自己改不了,要么认为自己的作文很美好,要么认为自己的作文很不值得一改,无从下手。要让初中生形成文章百改成“精品”的理念。因为修改过程是一个重新审视、重新构思、重新认识的过程。指導学生修改自己文章,可以养成学生严谨认真对待写作的态度,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思维能力。要培养他们善于修改的习惯,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陋习,请同学多批评指正,才会在修改中渐渐的提高。

高效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4

品读大家名作, 其文如行云流水, 文采缤纷各异。一篇精美的文章可以穿越千年的历史风尘, 于世事浮华之中沉淀, 一脉墨香悠悠。然古人云:为文要“开广其胸襟, 发舒其志气, 但见文之易, 不见文之难”。一篇旷世出彩的文章必是作者精血之作, 或融其身世浮沉, 或流露悲悯情怀, 或抒发个人志向抱负。然而, 试看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写作, 无不是绞尽脑汁, 挠头抓耳, 总算勉强完成, 但也是存在大量辞不达意, 句式错乱, 虚编乱造, 不知所以然的现象。如何写出一篇靓丽的文章, 如何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这是当今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当前作文之现状剖析

1.1 缺乏生活体验, 被动作文

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以及对国人物质文化的过分崇拜, 这使得学校教育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孩子们被禁锢在钢筋水泥所建造的城市里, 春天来临的时候, 他们还来不及追逐三月的春风, 就被一阵考试复习题、兴趣补习班的烟云迷糊了。当他们手捧教科书, 笔下演算数学题, 一遍又一遍练习钢琴五线谱的时候, 也许不曾想到窗外的草坪里一朵小花刚刚盛开, 山野里泉水舒活流淌, 成群的鸟儿追逐嬉戏。而我们这群迈过青春的门槛, 步入中年的父母们, 似乎早已忘记自己当年趴在泥地里寻过小虫, 村口高大的黄桷树留有我们攀爬的脚印。父母们盲目地规划孩子的蓝图, 却忘记了孩子终究是孩子。一个成天浸泡在题海的孩子, 早已失去了对生活敏锐的观察, 失去了一颗睿智细腻的心。试想, 这样的孩子所写的作文怎么会有生命的灵气?

学生怕作文, 但又不得不写作文。在这种压力下, 学生对写作文一直抱着不很主动的态度, 被动作文, 缺乏应有的生活激情, 仿佛写作文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检查, 糊弄完成任务, 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 文章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1.2 缺乏语文素养, 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

语文素养, 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往往对文字学科抱着走马观花的态度, 对文章句段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对身边的事情缺乏应有的观察能力, 语文素养较薄弱。《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体现。作为初中生学生首先应具备对自己母语的热爱;其次具备丰富的阅读知识面, 拓宽视野角度, 扎实自己的写作功底也是必不可少;再次, 具有良好的古文化修养, 推敲文人们的遣词造句, 体会文人们的内心情感, 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1.3 作文教学课堂沉闷, 教学缺乏序列化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承担着引导提升的的重任, 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对学生整体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反观当今的作文教学, 学生对写作兴趣的缺失, 对生活无法深切的体会, 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课堂版块化严重, 教师过分强调作文写作方法的学习, 忽略了对学生内心体验的挖掘和提升。语文教学中存在注重基础知识训练, 强调阅读能力的锻炼, 却往往把作文教学放在忽略的地位, 作文教学缺乏序列化, 没有有规律有层次的长期递进式的训练。学生对作文内容的学习较凌乱, 各种文体的写作区分度模糊。

2. 作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 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决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高效课堂应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习快乐为根本。就作文教学而言, 作文高效课堂应该不只局限于45分钟的教学。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来看, 大语文观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作文教学课堂的广泛性, 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教学和实践的融汇。因此, 构建高效而活跃的作文教学方式,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1 紧扣语文课本, 将有限资源转变为无限资源

中小学的语文学科目前还是主要依靠教师教学语文书本来向学生传授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 故语文课本是学生直接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桥梁, 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文教学应该紧扣语文课本这一阵地, 在教学中应重视挖掘语文课本的范本作用, 将我们手里的有限资源充分利用。

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观念,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体悟与模仿、延伸范本写作相结合, 培养学生把语文课本作为参考“作文书”的意识, 把读、学、写三者结合起来。

2.1.1 教学中重视课文写作知识的讲解和补充

在教学每篇课文前, 我自己先对课文进行细细品味得出自我体悟, 然后多方面查找相关课文资料, 筛选归纳。课堂上, 我将自我体悟和相关资源结合讲解, 归纳出每篇课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特色, 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构思、主题挖掘、语言运用等。学习一些基本写作常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2.1.2 学习课文写作结构, 延伸作者思想

在学习了七年级诗歌何其芳的《秋天》后, 在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和悠扬音乐的营造下, 学生在感受诗歌朦胧的秋色中产生对自然美的向往, 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于是, 我及时鼓励学生为课文补写一节诗。学生积极性高涨, 纷纷动笔模仿课文结构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1.3 品味原课文材料, 精心开掘自我世界

语文本里的每篇课文都是各个作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对主观情感的抒写。文中所涉及的事或人, 学生或多或少熟悉甚至还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因此, 对于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事或人, 我们还可以继续开掘, 可以就同一材料挖掘延伸。

2.1.4 搭建各类文章赏析平台, 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建立以“学语文, 品人生, 悟心境”为模式的自我教育。

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编者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时编排在一个单元。在研读中, 我们发现三位作家的遭遇相同, 都是遭遇了人生的挫折, 怀才不遇, 但是三位作家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因此, 完成这三课教学内容后, 我布置学生以比较阅读的方式写读后感, 比较作者的处理方式, 比较作者对待人生挫折时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欧阳修善于调节心态, 乐观豁达的人生心境。结合了自己的经历, 与古人交谈, 以名人为榜样, 重视个人对于自己内在因素的调节和发挥。用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道德去感染学生, 熏陶学生, 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是一件富有诗意的工作。学生心中拥有诗意的生活, 笔下流淌出的自然是沁人心脾的文字。

2.2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评促果。

每个人在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 或因成绩差对展现自己缺乏自信, 或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等等。为此, 我利用多媒体的方便, 把每周五的语文课作为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台。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励学生, 我收集的作品除完整篇目外, 个别优美句子也可上榜, 分别评出最佳语句、完美作文、极品文章等几个奖项。课堂上同学们跟随主持人边欣赏边评析, 自由发表意见, 让原句原文更完美。对于荣获极品文章的学生, 推荐杂志发表, 并将该文章评为本周擂主, 鼓励其他学生参与竞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和培养, 现在多数学生对写作有较高的兴趣, 有的学生在寒暑假还自己创作诗集小说等。

总之, 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 就要注重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的本质, 师生互相促进。写作是技能的传授, 更是生命的对话、情感的流露和才智的绽放。只有直面学生, 活用教材, 善待生活, 才能洗尽浮华, 回归本真, 让作文教学走上高效之路。

摘要:高效课堂改革之下, 作文教学紧跟步伐。结合语文学科性质, 立足大语文观, 紧扣语文教材资源, 搭建学生与社会生活对接的桥梁, 建立合理的作文评价机制, 以评促果,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 真正走上高效教学之路。

关键词:高效课堂,作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炳婷.高效课堂22条.

[2]龚春燕.龚春燕与创新学习.2007, (3) .

[3]董进宇.培养真正的人.2005, (5) .

高效课堂作文 篇5

要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除了直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获取素材外,更多地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中获取、吸纳。阅读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温儒敏说:“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获取大量写作素材。”叶圣陶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去领会写作技巧,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写作,逐步提高。朱自清先生指出:写作的训练,还是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通过读文章的确可以影响写作。

“大海不辞滴水,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辞粒土,故能成其高。”学生只有通过点滴素材的积累,才会写出出采的文章。所以,高效的作文课堂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模仿

模仿是使学生由模仿到形成方法进而加以运用的高效作文训练方法。温儒敏说:“模仿是艺术能力提升的基本途径。”他认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对好的文章进行模仿练习是写好作文的基本途径。语文教科书上的每一篇课文、课外阅读的名篇佳作和每年的高考满分高分作文都是极好的范文,学生作文时都可以借鉴模仿。

在借鉴模仿范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要求,不搞“简单化”操作,更要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范文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所学范文美在哪里,好在何处,精彩的地方让学生画一画,典型的好词佳句让学生抄一抄,弄清范文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观察事物、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并让他们做仿写、改写、续写训练,进而实现从借鉴模仿到创作创新的“程序化”演进。

三、“联想——拓展”法

“联想——拓展”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的有效方法之一。联想就是根据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而想起了别的事物。美学家朱光潜说得十分明了:“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人们在生活中看到北燕想到春天,看到瑞雪想到丰收,说到李白想到杜甫,人们这种思维活动就是联想。

在作文中,联想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就要借助事物之间的种种相近、相似或相反的联系展开联想。例如,《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抓住荷叶与“舞女的裙”、“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歌声”、“闪电”……的相似处,写尽荷花的色彩、光滑之美,香味、光影、歌声、琴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使人沉醉的意境。《山中访友》中作者把山中的自然景物,想象成自己的一个个朋友,深深地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要让学生学会联想的方法,养成联想的习惯,形成联想能力,只教给一点知识,两三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告诉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可操作的步骤,并且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完成。如:

再如以“公园”为内容的自命题作文,我们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标出各种信息,如: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把他们对“公园”的感性认识,充分地表现出来,然后根据以上词语,交叉组合,筛选拟题,如“秋日公园一角”、“碧沙岗上看晚霞”。尽可能联想出生活的积累,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取舍。有此丰富的联想,学生作文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只要联想展开了就会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联想始终是为中心服务的,绝不可漫无边际,喧宾夺主,应该做到放得开,收得拢,适可而止。

四、小组合作,读写循环

美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唐纳德·格雷夫斯指出的:“学生最好在一种有组织的,且能起到互相激励和支持作用的专门专业气氛中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训练才是真正有效的。”而《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这都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引进“小组合作、读写循环”写作训练方法,它是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根据“自然分材”的教学理念,结合语文学科作文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散思维为主要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还课堂给学生,让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而研究出的一种新型的高效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分工合作,轮流写作,循序渐进的一种写作训练。它一般有三至五个同学组成一个写作小组,同学们按照目标、阅读材料、发散、说文、读范文、写作、自读、互评、修改九个步骤,每人写一篇作文,循环批阅,周周相递。习作间常常因为在主题的某一方面(或思想上、或艺术上、或语言上、或情节上)互受启悟而篇篇相生,反复求证,绕一条明线直泻而下;或宕开一笔,另辟领域,再造意境,重又引发诸生的下一轮的争鸣。这是一种读写互生,循环相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写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身兼双职: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是风景的创造者,又是风景的欣赏者。循环作文因而会被建设成为同学们的感情驿站,精神家园。小小的作文本,对小组成员来说,具有很高的纪念价值。

小组合作、读写循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写作,强调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是成长发展的需要,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写作是对“被动写作”的一种否定,是为写作主体正名,是对写作主体“以我手写我口”的正视和尊重。写作是种情结,是心情的自然流露,是思想的反复对话,是和生命轨迹同步发展的文字载录。读写循环作文恢复了写作主体应有的地位,于此同时,也把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支配地位上请了下来,回到引导帮助的本来位置上。

小组合作、读写循环是一种集体关注之下的个体写作活动,体现了知者先行、抓大放小、自学互帮等“自然分材”教学原则,是一种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分享,在合作中评价,在合作中提高的写作训练。它的出现契合了学生写作的心理需要,是教师提高写作指导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五、作文讲评要讲艺术

长期以来,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套话,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态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写作态度理解为写作觉悟,具有良好写作觉悟的人往往具有这样的情感体验:“自信、自由、健康、创新、兴奋、专注、清醒、觉知、虔诚、独立、欢快、流畅”(《新课堂作文——写作状态》),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写作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为心声”。因此教师作文讲评要讲艺术,进行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在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评价,共同交流心得,同学习、同进步,此时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学生也不再是唯言是听的接受者,大家互相尊重,互诉心声,陈说理由。那种“你教我学”的讲评方式被彻底打破了,在这里,学生“眉飞色舞”地陈说自己眼中的世界,自由地对作品、作者及所描写的事物、人物发表意见。老师在这里的角色,是个读者,对好的,表扬一下;对不够准确的,顶多说说自己的看法而已。一句话,生生合作的写作交流,师生合作的诉说心声,传道解惑,使教与学的角色平等转换,促进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使师生共同进步。

如何打造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篇6

据调查,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一种情况,教师往往只是在阅读课临结束时把作文题目及要求匆匆说一下,把作文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学生课后写的作文,缺乏教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扶,质量很难保证。交上来的作文,要么一开始审题就不准确,导致后面的行文偏题甚至脱题,离题万里,要么行文过程缺乏充实典型的材料,内容干瘪,没有情感。辛辛苦苦写的作文,却得不到高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差,由于没有课堂纪律的约束,乱写一气,或者干脆抄一篇应付了事。一位教师带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将近一百本作文,要看完起码要一个星期,等一个星期过后教师才会发现所有问题,讲评时学生已经索然无味,教师只好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蜻蜓点水地说一下,作文很难收到实效。

还有一种情况,教师上作文讲评課,先读上次习作中的一两篇习作范文,然后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再整体评价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最后在所剩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布置这次作文题目,让学生开始写,学生刚开始构思,下课铃就响了。

如果遇到作文观摩课,教师则是先重温经典,再欣赏佳作,及至开始写,剩余时间已经不多。笔者曾听过“一滴水中的太阳——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作文展示课,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导入——感悟——教师作文展示——初试练笔环节——口头作文——评价总结。从课堂程序设计看,这节课始终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课堂缺乏对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关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茫然地走进课堂,被教师牵着鼻子走。2.缺乏小组间的合作交流。3.留给学生创作实践的时间不充分,缺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这一重要环节。4.选择的素材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没有写作激情。

高效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重视课前预习,重视课堂展示,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因此,要打造高效的作文课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作文教学的预习,明确训练的重难点,切忌随意盲目地出题目练习

虽说文无定法,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有规可循。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训练重点和学生的作文基础,编写作文导学稿。一般提前两三天发放。导学稿要确定本次作文训练的重难点、目标要求、评价依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收集材料,确定作文题目,前瞻性地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习作前指导。让学生练笔时不再感到困难重重,也不会对突然给出的作文题目感到“无米下锅”,同时对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时自然会朝着训练目标去努力。通过预习指导,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作文时出现的问题。通过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作文构思走进课堂,跟教师、同学交流,这样的学习效果要比盲目进入课堂,被动地听作文方法指导,没有目标地盲目作文效果要好得多。

在精选预习材料时,习题可选班内学生作文中的有关片段。经典作品也好,满分作文也罢,这些材料离学生本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差距,往往使学生有一种望而生畏、难以企及的感觉。教师应注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收集、积累学生作文中的典型语段,将学生的作文作为编写导学稿的素材,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课堂交流展示,在合作互动中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作文课堂的重点应在展示交流——评价——修改——再展示评价上。不能把修改这一重要环节放在课外流于形式,更不应忽视修改、再展示评价这两个环节。因为展示评价修改后的作品,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下一次作文的激励。

在课堂40分钟内,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一定要发挥6人小组的作用。首先在组内批改,对于预习指导下的学生作文可以先在组内交流展示,组长主持,由其他组员进行评价,找出优缺点,组长形成评价性文字,同时评出组内最佳作文,列出组内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组间竞争。教师利用投影仪,把各组的最佳作文展示出来集体评议,再一次

发现亮点和缺点,指导学生修改,同时把这次作文中的普遍性问题投影出来,指导学生修改。教师也积极投入到修改中,和学生共享修改作文的喜悦。将学生修改后的作文进行再展示,粘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为了保证课堂交流展示有充足的时间,组内交流可以在课前进行。总之,课堂不应是居高临下式的纯粹讲方法,也不应是单纯的静态的写,而应是一种师生间互相交流展示提升的动态过程。

三、重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不断探索灵活处理生成问题的方法

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而思想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的过程。教师应对每一次作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做好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教师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指导解决问题的引领者,带领学生奔跑在作文能力提高的漫长征途上。有句老话说得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写出一篇篇真实优美的作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指导和训练,才有可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总之,一次完整的作文训练,应包括预习、练笔、展示、评价、修改、再评价的过程。只有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作文,带着自己在作文中的困惑走进课堂交流,倾听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作文教学才算达到高效。

作文高效性教学探讨 篇7

一、化整为零 分项教学

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真正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化整为零,进行分项教学训练。

1、训练开头,提升开头水准

元代乔梦符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好的开头要简洁、精美、紧扣主题,给人眼睛一亮之感。议论文开头一般开宗明义,提出观点。但是学生在拟写开头时往往出现游离观点,或入题缓慢,或根本不入题的问题。

运用排比句开头,这种技巧如果运用得好,的确能增加文采。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却出现了形似而神离的现象,也就是类比的现象和即将提出的观点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单纯为形式美而形式美了。比如一个学生写《不要冲动,伴冷静前行》,开头说:

在生活的潮流中,总有那样的瞬间我们会因自己的不完美而惋惜悲叹;总有那样的片刻我们会因自己的错误选择而捶胸顿足。然而,当平稳的步伐被突如其来的冲击打乱,我们是否能够远离冲动,淡定地分析,伴冷静继续稳健而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这段文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但是从内容上来看,我们会发现“然而”前与 后的内容 并不构成 转折。前面内容应该讲人们在平静顺境的感受和态度,这样方能与后面的内容形成对比,有力的突出观点。面对这种作文,教师要及时纠偏。

2、完善主体部分各要素的训练

1熟练事例,为我所用

主体部分涉及到结构、素材、布局谋篇等。我在写作教学中先进行素材的调动训练。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是在学生作文中尤其是考场作文,一部分学生通篇没有一个事例,就是干巴巴的说教,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力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临场考试,时间紧张,一时大脑空白也是重要因素,这和平时不经常调动素材有关。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帮助学生调出素材,为我所用。为此,我进行了熟练素材的训练。在作文课堂上,不要求学生写成完整的文章,只要根据相应的观点,寻找并写出来几个事例即可。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素材有个熟练的过程,二是能够帮助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对事件有个深化的再认识。

2将事例演变成论据

事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论证在使用时,要目的明确,叙例简洁,析例到位,还要充分有力。

可是学生在用事例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仅有事例的叙述,而没有析例的阐释;仅有结论的呈现,而没有论证的过程,造成事例的简单叠加与罗列。

鉴于此,我就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何做到叙例简洁与析例到位,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训练很有成效。

3训练“主体结构布局”,达到规范化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写作也不例外。梁启超早年在其《作文法讲义》中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交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很有必要性。

主体部分以小分论点的方式逐层论述观点,以排比段的结构谋篇不失为一种容易操作的写法。这种布局谋篇体现了建筑美学的特点。比如在《远离冲动,伴冷静前行》一文,学生这样安排主体结构:

1远离冲动,伴冷静前行。困难重重,唯有保持冷静,方可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诸葛亮身座空城,面对司马懿的围城之势,他未逞一时之勇,而是淡定从容,稳如泰山,敌人最终弃城而去。设若诸葛亮身居此境,不能泰然处之而是逞匹夫之勇去决一死战,或将导致全军覆没的悲剧。

2远离冲动,伴反思前行……

3远离冲动,伴理性前行……

二、化零为整,整合训练

人们的认知规律往往表现在由具象到抽象,由局部认知到整体综合,作文的分层训练就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而采取的方法。在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训练的阶段过后,再进入写作的整合阶段,于学生而言写出来的将会是与以前不一样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规范,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有力度。

以“快乐”引路促“高效”作文 篇8

一、高效地完成每一次习作, 让学生乐于作文

1. 鼓励学生拓宽习作题材, 正确把握要求

学生的习作题材、内容中只要是写学生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情感, 不管是好人好事, 还是吃喝玩乐;不管是小虫花草, 还是喜怒哀乐, 我都放手让学生去写:捡的“河滩上的螺蛳”, 首次吃的“哈密瓜”, 玩的“骑马打仗”“捏泥人”“过家家”, 看到的“马戏团”“妈妈哭了”“同学笑了”“爸妈吵架”、农村的“婆媳不和”……只要是学生记于心、好于说、乐于写出来都可以是好作文。学生开始学写作文, 能按老师给的“框架”, 写一二百字就行。只要学生习作内容真实, 句子通顺, 书写清晰, 叙述有条理, 没有错别字, 就应该给“优”的评价, 让学生看完作文评定露笑脸, 让学生充满激情、充满信心地期待下一次作文的到来。再者是学生起步学写作文, 要求不能过高, 文章“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真实、积极、健康”就可,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能用报刊类文章和优秀学生作品作为对学生起步习作衡量的标准, 那样会伤学生的自尊心。

2. 利用游戏, 创设“玩、说、写”的新型习作课堂

小学生生性爱玩游戏, 因此老师可用游戏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中观察, 在愉悦中表达。例如, 上“一次难忘的课外活动”习作时, 一开始上课我就告诉学生:“今天在写作文之前, 我们来进行小组拔河比赛, 看哪些同学能自由组合成两支队伍进行对决……”没等我说完, 学生们都“哗”的一下举起了手。我把踊跃参加的同学分成五人组的两队, 把其余学生也分成了两组拉拉队。同时对他们提出了习作的要求:要注意观察活动的进程和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转瞬间, 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到写作的观察目标——“拔河比赛”的活动上来了。紧接着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比赛。只见参赛的两队同学个个身体向后倾, 脚尖抵着脚跟, 绷紧神经, 鼓着腮帮……随着一声令下, 教室里加油声、欢笑声、掌声响成一片。在这种看似消极放松的状态下, 学生情绪高涨, 思维积极, 同学们在欢乐的活动氛围中, 眼睛也放出光彩。在这种氛围中, 我把学生的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抓难点重点观察。游戏一结束, 同学们就急不可待地把观察到的活动过程说出来, 学生会说就会写, 抓住“学生心情亢奋激越时写作的欲望极强”这一有利时机, 我相机指导学生先理清活动的顺序, 再把比赛活动分为“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三个时间段, 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说时要有独创性, 注意语言的逻辑, 避免重复, 适当加上同学 (或自己) 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想象。最后让学生把活动过程有序地写下来, 修改成一篇质量较高的习作。这样的“课堂戏剧”活动会让学生觉得“这样写作文真爽”!

作文围绕着活动, 作文是活动的延续。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愉悦, 在愉悦中学作文, 在愉悦中前进, 营造了一个激情昂扬、心情舒畅的作文课堂。

二、把学生引上快乐的习作之路, 发挥学生情感的迁移功能

教育名著《学记》中说:“亲其师, 而信其道。”即学生对老师亲近了, 就爱听老师讲的道理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所做的工作, 不仅仅在课堂。那么, 带领孩子进行愉快的学科活动, 让孩子亲近你, 喜爱你所教的功课, 也是教师的工作之一。

作文——学生皆怕, 故此老师既要让学生的习作和活动与玩乐连在一起, 又要让学生心中有你这位老师。诚然, 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情感资本”靠平时在生活中积累, 让孩子“爱屋及乌”, 要靠老师的努力。因为学生喜欢你, 所以喜欢你的课。把学生的情感迁移到你的身上来, 让学生放下一切思想包袱, 摒弃对你所教学科的恐惧和厌恶感。真真正正、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地爱上你的作文课, 爱上写作文, 写出好作文。

三、在作文训练中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智力相结合, 促使高质作文的形成

作文课堂上 (或课前) 老师一方面采用快乐作铺垫,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作文过程中的指导。由于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 作文指导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 把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作文的规律结合起来, 把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结合起来, 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

要走这条成功之路, 就要在作文教学中上好“思维课”——注意发展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等认识活动。也就是教师在上完某一主题课文后,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亲临实际, 产生联想, 领会大自然的情谊, 感悟大千世界与人的密切关系等。如在上“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大自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这一主题教材时,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学文后明确了“作者如何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进行观察’ (观察方法) ”, “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 (写作手法) ”, “采用‘比喻、拟人’ (修辞方法) ”等的描写, 再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 搞一次“走近大自然”的游览活动, 老师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让学生投入大自然, 沉浸在大自然鲜明的形象之中, 并把大自然中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记忆里, 而后要求学生按老师事先给的提纲, 进行构思。

附:写作提纲

习作具体要求:

(1) 选择好亲近大自然的顺序, 拟好提纲。

(2) 撰写的内容要真实具体, 物必须实在, 情必须真挚。

(3) 展开的想象要合理。

(4) 用词要恰当, 语句要通顺, 语言要优美。

(5) 构文要独特、新颖。

() 自拟文题。

如何打造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篇9

据调查, 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一种情况, 教师往往只是在阅读课临结束时把作文题目及要求匆匆说一下, 把作文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学生课后写的作文, 缺乏教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扶, 质量很难保证。交上来的作文, 要么一开始审题就不准确, 导致后面的行文偏题甚至脱题, 离题万里, 要么行文过程缺乏充实典型的材料, 内容干瘪, 没有情感。辛辛苦苦写的作文, 却得不到高分, 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差, 由于没有课堂纪律的约束, 乱写一气, 或者干脆抄一篇应付了事。一位教师带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将近一百本作文, 要看完起码要一个星期, 等一个星期过后教师才会发现所有问题, 讲评时学生已经索然无味, 教师只好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蜻蜓点水地说一下, 作文很难收到实效。

还有一种情况, 教师上作文讲评课, 先读上次习作中的一两篇习作范文, 然后指出文章的优缺点, 再整体评价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 最后在所剩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布置这次作文题目, 让学生开始写, 学生刚开始构思, 下课铃就响了。

如果遇到作文观摩课, 教师则是先重温经典, 再欣赏佳作, 及至开始写, 剩余时间已经不多。笔者曾听过“一滴水中的太阳——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作文展示课,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导入——感悟——教师作文展示——初试练笔环节——口头作文——评价总结。从课堂程序设计看, 这节课始终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课堂缺乏对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关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没有课前预习, 茫然地走进课堂, 被教师牵着鼻子走。2.缺乏小组间的合作交流。3.留给学生创作实践的时间不充分, 缺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这一重要环节。4.选择的素材离学生生活较远, 学生没有写作激情。

高效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重视课前预习, 重视课堂展示, 学会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因此, 要打造高效的作文课堂,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作文教学的预习, 明确训练的重难点, 切忌随意盲目地出题目练习

虽说文无定法, 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有规可循。课前, 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训练重点和学生的作文基础, 编写作文导学稿。一般提前两三天发放。导学稿要确定本次作文训练的重难点、目标要求、评价依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 收集材料, 确定作文题目, 前瞻性地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习作前指导。让学生练笔时不再感到困难重重, 也不会对突然给出的作文题目感到“无米下锅”, 同时对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下笔时自然会朝着训练目标去努力。通过预习指导, 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作文时出现的问题。通过预习, 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自己的作文构思走进课堂, 跟教师、同学交流, 这样的学习效果要比盲目进入课堂, 被动地听作文方法指导, 没有目标地盲目作文效果要好得多。

在精选预习材料时, 习题可选班内学生作文中的有关片段。经典作品也好, 满分作文也罢, 这些材料离学生本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差距, 往往使学生有一种望而生畏、难以企及的感觉。教师应注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收集、积累学生作文中的典型语段, 将学生的作文作为编写导学稿的素材, 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课堂交流展示, 在合作互动中让学生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

作文课堂的重点应在展示交流——评价——修改——再展示评价上。不能把修改这一重要环节放在课外流于形式, 更不应忽视修改、再展示评价这两个环节。因为展示评价修改后的作品, 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学生下一次作文的激励。

在课堂40分钟内, 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一定要发挥6人小组的作用。首先在组内批改, 对于预习指导下的学生作文可以先在组内交流展示, 组长主持, 由其他组员进行评价, 找出优缺点, 组长形成评价性文字, 同时评出组内最佳作文, 列出组内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组间竞争。教师利用投影仪, 把各组的最佳作文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再一次发现亮点和缺点, 指导学生修改, 同时把这次作文中的普遍性问题投影出来, 指导学生修改。教师也积极投入到修改中, 和学生共享修改作文的喜悦。将学生修改后的作文进行再展示, 粘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为了保证课堂交流展示有充足的时间, 组内交流可以在课前进行。总之, 课堂不应是居高临下式的纯粹讲方法, 也不应是单纯的静态的写, 而应是一种师生间互相交流展示提升的动态过程。

三、重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 不断探索灵活处理生成问题的方法

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 而思想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的过程。教师应对每一次作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做好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教师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指导解决问题的引领者, 带领学生奔跑在作文能力提高的漫长征途上。有句老话说得好: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写出一篇篇真实优美的作文,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指导和训练, 才有可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互动,让作文评改更高效 篇10

传统的作文评改, 教师虽辛劳无比, 却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效, 甚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改过的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 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认真分析作文评改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症结在于:

(一) 忽视学生自主修改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精批细改, 让学生丧失了主动参与批改的实践, 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 也更无从谈起真正的自主修改。

(二) 缺失学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作文评改缺失生生之间的互动, 这必然使学生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各自为战”, 未能实现生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 经验共享, 因而作文评改收效之微是显而易见的。

(三) 学生未能重视批改内容

学生对教师的批注、评语未能细心琢磨、思考所以然, 不重视吸收应用, 教师的努力必然成为无用功。这正应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改文, 业至辛勤, 苟学生弗晓其故, 即功夫同于虚掷”。

(四) 反馈周期过长

教师详批细改完学生作文一般需要一两周时间。待作文本再回到学生手中时, 学生对作文评价反馈的关注与期待早已消失殆尽。

为此, 我们开展了互动式作文评改教学的探索, 力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主角参与作文评改, 使教师摆脱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二、互动式作文评改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 确定评改标准

一是确定常规标准, 即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卷面等方面制定具体评改标准, 让学生严格掌握并长期采用。二是制定专项训练标准, 即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 制定本次作文批改的专项标准。例如在评改写人的文章时制定的专项标准是: (1) 是否选取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 (2) 是否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 (3) 是否抓住体现性格的细节, 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 教师示范评改

教师找出一两篇存在共性问题的作文印发给学生, 在课堂上根据评改标准作示范批改, 既要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并分析原因, 让学生获得修改这些共性问题的知识与方法, 使学生明白如何评改此次作文。

(三) 组内互动评改

将全班学生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均衡搭配以4—6 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评改小组, 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

评改时, 小组成员先轮流朗读自己的作文, 其他成员依据评改标准及教师的示范评改提出意见, 也可与习作者讨论构思、立意、选材等问题, 让评改者与习作者充分对话, 大胆质疑。最后由一人综合小组成员意见执笔写评语, 或做旁批, 点评亮点及不足之处, 或提出修改建议等, 并评定分数。评语要针对文中具体优缺点, 不写空话、套话, 要尽量指出闪光点, 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自信心和写作的激情, 并鼓励小组成员在评语中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等。

生生间的互动, 既是行为互动, 又是思维互动; 既有知识方法的交流, 也有情感态度的交流;既有对写出佳作的作者的赞许, 更有对尚需努力者的帮助。生生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促进自改能力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 学生不但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而且更易激起修改作文的内驱力, 自觉地发出“我要修改”的呼声。

(四) 教师巡回辅导

在分组互动评改中, 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依据标准评改作文, 并及时纠正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典型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 以厘清认识。

例如在评改“议论文开篇段写作”专项训练作文时, 教师先让学生回顾议论文开篇“明、简、美”的要求及直接点题、设问开篇、对比破题、说文解字等方式, 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评改标准, 从而做到评改更有针对性。

(五) 全班互动评改

组内互动评改后, 从各组推荐的优秀作文中选出三至五篇有代表性的作文, 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讨论, 进行评改, 教师适时传授评改技能, 指点修改方法。

(六) 教师复审反馈

教师复审学生互评互改过的作文后, 总结此次写作、评改的情况, 并改进措施, 供下次写作、评改借鉴。

(七) 自我修改升格

最后, 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根据评语、修改意见等修改作文:较好的进一步提升优点, 明显不足的则修改或重写。学生自改前后的作文有天壤之别。例如一学生作文《藏与露》存在着论点不明晰、缺少对事例论据的分析、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在自改中, 她根据评语、修改意见进行升格。修改后的作文以“藏露有章方显智慧”为题, 直接表明观点, 首段采取对比破题的方式重申论点, 使观点更鲜明。接着3 段分别运用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求异法分析事例与观点的联系, 充分显示出论证的力度。结尾深化论点, 首尾呼应, 更具深度与感染力。

(八) 推选展示佳作

教师从修改后的作文中选出佳作, 展示在班级“佳作芳园”或推荐校刊发表, 以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三、互动式作文评改教学的意义与实效

互动式作文评改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多元评价的现代教育理念。实践证明, 互动式作文评改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评改的不足, 促进评改活动的良性循环, 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又使“后写作”活动发挥出积极的效用,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灵活高效的作文讲评课 篇11

一、补充扩展训练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因为在小学阶段很少参与到作文讲评中去,往往是写完一篇作文交由老师批改,他们只关心老师的批语和得到的分数,所以他们没有参与评讲作文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独立修改一篇作文,他们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候,老师就要从最基本的方法开始训练他们。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带有简单评语的学生作文发给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对简单的评语进行补充扩展。比如,简评中说:“本文语言优美”,让学生找出几个优美的句子具体说一说“优美”体现在哪里。“用词准确生动”,让学生举例说明文中哪些动词或形容词用得妙,妙在何处。“构思新奇”,“新奇”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在参考简评的基础上,能够依据教师的指导,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对简评加以补充和扩展。

二、独立点评训练

经过一个阶段的简评补充扩展训练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作文讲评方法,会觉得讲评作文其实并不难,跃跃欲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独立批改作文。老师可以先以几篇作文本班学生的习作为例,指导学生怎样去分析作文的立意、构思的高低,怎样分析选材的精当与否,怎样分析文段的过渡衔接和遣词造句的精妙与疏漏等。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有特点的评语,比如“开篇点题,主题鲜明。”“以……开头,引人入胜。”“语言清新优美,富有文采。”“语言幽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用词丰富准确,表达生动。”“选材新颖,有时代气息。”“细节描写生动感人。”“内容过渡巧妙,衔接自然。”“卒章显志,发人深省”等等,让学生对照模仿着写评语。当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评语,老师应及时鼓励。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发现并修改习作中的不当之处。

三、点评佳作训练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对一篇好作文的标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时候,就应该让学生通过点评好的作文来提高他们的讲评作文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同班同学中的好作文往往比作文选中的作文更能吸引他们的讲评兴趣,因为他们更愿意了解身边的同学,更希望知道自己和身边的榜样相比,在作文能力上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本班学生作文中,挑选出几篇较好的习作,事先打上一个恰当的分数,印发给其他同学,让他们选取一篇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批改,可以找出这些佳作中的成功之处加以肯定,也可以找出不当之处进行修改。批改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批改意见,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进行全部范围内的交流讨论。讲评课结束后,还可以把这些学生批改后的学生佳作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供学生学习和质疑,学生可以在课下相互探讨或争议。这样,在探讨和争议中,学生对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会有进一步的感悟和提高。这个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大有好处。

四、自主点评训练

作文收上来后,老师不做详细的批改和点评,只凭阅读感觉给出一个分数,然后将作文打乱顺序随机发给学生,让每个同学都评改一篇。在讲评课上,教师用抽签的方法确定讲评的学生。这种讲评方式很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这种像“中大奖”式的抽签方法,觉得有趣。又很喜欢在同学们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所以评改作文时都很认真,在评改时遇到问题,就会积极地动脑子解决或主动请教老师,这样的讲评课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讲评兴趣和讲评能力。很受学生的喜欢。

五、即兴讲评训练

学生的作文交齐之后,老师先不看,马上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讲评。首先,老师采用抽签的方法或小组推荐的方法,确定这节课讲评哪些同学的作文,让入选的同学上台来朗读自己的作文,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把入选的作文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凭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即兴点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或纠正,还可以相互质疑争论等。

也可以请作者谈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的讲评方法学生的参与度高,讲评的兴致也高,所以讲评的效率也高。

高考作文高效复习备考实施策略 篇1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对生活、社会、人生等的体验、感悟和表达, 做到“我手写我心”。还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 学生作文要具有独特的体验、深刻的认识和个性化的表达等特点应是我们教者孜孜以求的复习备考的最终目标。据此, 笔者着力在复习过程中通过转变思想, 唤醒潜能;强基固本, 优化能级;因材施教, 分层提升等具体措施进行高考作文的精细化备考, 使学生能够坦然应对高考并提升写作能力、积淀语文素养。

一.转变思想, 唤醒潜能:高效复习备考的迫切愿景。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 作文教学的宗旨也是人的个性化能力的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 老师们高三作文教学的重心是提高高考分数, 作文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生中重理轻文、怕写作文的思想尚比较突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转变教学观念, 唤醒老师的教学潜能和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迫在眉睫。

首先改变作文教学观念, 加强研究, 努力提升自身素养。老师的思想观念、作文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指导水平甚至写作能力等均是影响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关键要素。于是, 笔者和老师们一起从改变自身做起, 大家依靠个体研究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现状, 研究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明白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 不只关注作文分数, 重点提升自己的作文教学素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作文理解能力、教学能力、指导能力、下水作文能力等, 切实把握作文教学的关注点和落脚点, 明白作文教学老师要教什么、怎么教。

其次,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唤醒学生写作的主体潜能。本着“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思想, 笔者和老师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作文教学对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上, 不再只盯住学生成绩, 不再为作文而作文, 不再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仍进行盲目的训练;通过激趣、引导、动情等多种方式激发写作兴趣, 唤起学生主动写作的欲望。如通过佳作推荐、小组评比、表扬为主、定期展示、校内外报刊发表等多种方式奖励先进、鼓励后进等。创作来源于生活,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在于缺乏写作素材。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将所见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明白:自然、社会、自我、亲人、同学、朋友等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均是作文写作的源泉, 用心体悟, 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老师再辅之以适当的写作技法指点, 从而帮助学生改变畏惧作文的心理, 改变无米下炊等写作困难。由此, 学生不再害怕作文, 并且逐渐敢写、愿意写了。

二.强基固本, 优化能级:高效复习备考的根本途径。

进入高三, 从现实操作层面的作文技巧看, 需要进一步解决学生高一、高二作文训练中的突出问题:如写作不动脑筋, 满足于平均分;习惯套仿背编, 文风不正;审题困难, 结构混乱;立意低幼, 语言苍白等等。从学生主体发展看, 要从提升学生的发展等级入手重点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写作素养。但如何具体落实呢?

首先, 强化写作基本要求, 巩固写作基本技能, 确保基础等级。对照2012年江苏语文高考考试说明, 笔者从审题、立意、文体、内容、结构、书写等方面切实抓牢写作的基本要求, 确保人人拿稳基础等级分。并分阶段逐一解决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典型问题整体集中纠正, 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解决。明确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态度端正, 书写工整, 文体规范, 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其次, 优化具体实施环节, 促进能级发展, 提升学生作文素养。考试说明中对发展等级的要求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发展等级”要求提升学生细致观察梳理生活、深入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丰富积淀从而真情表达凸显语言张力等方面的素养。我们从以下环节着手优化发展提升:

占有素材是能级发展的第一步。从历史、生活、自然、社会、课本等多个角度系统地配给学生一些名言警句和美文专题阅读, 如亲近自然, 守望家园, 保护环境, 呵护心灵, 敬畏生命, 守护良知, 弘扬美德, 谦卑做人, 常怀悲悯, 心系天下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材料、引发感悟, 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积累运用素材的习惯。要求学生作文时务求做到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丰富、新颖、优美、大气。

锻炼思维是能级发展的第二步。多角度、多层面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的锻炼至关重要。笔者每周挤出一些时间通过推介一些美文、时文, 关注热点, 进行社会考察等有效方式坚持让学生鉴赏、品评, 分析得失、美丑, 探求本源, 考量道德, 追问心灵, 产生共鸣, 启迪心智, 积淀情感, 以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根源、对客观现象进行本质的理性概括的能力, 最终锻炼学生的思维, 形成深刻的思想, 使作文见解富有深刻性、创见性, 说理具有逻辑性, 思想具有哲理性。

语言富有文采是能级发展的第三步。多看多记、灵活运用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笔者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读、记优美语段, 这种方式可帮助一些语言极其苍白、匮乏的同学迅速储积好的语言。但关键是灵活运用, 我们坚决杜绝原封不动地照搬的做法, 提倡“吸收是基础, 化用是技巧, 思考后成为自己的是关键”。老师们再辅之以一些技法指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多用排比、比喻、拟人、对比等, 多用成语、短句、疑问句, 多用描写如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多一些环境、氛围、心理烘托渲染等, 真正达到用词贴切、句式灵活, 文句有表现力等能级要求, 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三.因材施教, 分层提升:高效复习备考的有效方略。

作文教学更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创作, 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但高三时间紧, 任务重, 学生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也带来了他们作文水平的差异, 怎样使作文评讲、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防止泛泛之作、泛泛评讲、泛泛指导, 如何兼顾到所有学生是复习备考的难点所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早已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因此, 绝对熟悉你的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 老师只有充分了解学情、分层施教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真正学有所得。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 师生间爱的传递可以产生极强的教学互动效应, 作文教学更需要师生间面对面、一对一的情感互动交流。于是, 笔者暗中将学生按写作水平分成优、中、低三类, 在教学时区别对待。对于有较好的语言功底的作文有优势的学生, 笔者就个个跟进、及时提点, 给他们更多的施展空间。鼓励他们在稳中求新, 在审准题的基础上尝试着灵活运用多种文体, 如记叙性、议论性散文, 富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观点鲜明、语言深刻、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的议论文等, 还要求他们在立意、语言上多加锤炼, 以期能更多地提升发展等级。中低层次学生作文教学的重点不是教他怎样写好文章, 而是教他如何避免写作中的错误, 完成这一基础性的任务后根据学情指导进一步提高。对于作文成绩屡屡滞后的学生, 笔者总给予更多的付出, 每次的作文, 逐个进行面批、纠错、指导, 再进行二次甚或是三次作文, 并不断鼓励, 激发斗志, 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写作激情成了笔者工作的主旋律。渐渐地班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喜欢写作并主动请老师帮忙指导的学生, 笔者也总是倾心点拨。过程中, 笔者付出了倍于常人的努力, 班上的学生时时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兴趣大增, 逐渐愿意写作、爱好写作, 写作水平也提升很快。

上一篇:隔热保护论文下一篇:加热设备的选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