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政策

2024-07-25

建设政策(精选12篇)

建设政策 篇1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从区内外形势看, 加强专利政策和纲领性文件在内的知识产权政策建设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为国家核心战略, 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十三五”时期, 是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是基本建成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关键期, 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在这个过程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在这一背景下, 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宗波率领的研究小组开展并完成了自治区知识产权局项目《广西专利政策框架建设及专利纲领性文件制定》研究, 从中选取专利政策建设研究方面的5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发表。《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语义与意义》第一次较为全面解读了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的内涵、类型和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广西专利政策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对广西专利政策及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对广西社会创新能力产生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完善的思路和措施。《广西战略性传统优势新兴产业专利创新驱动政策研究》提出要实现广西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专利创新, 必须采取夯实创新内生动力、构建多元广西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全面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扶持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的延伸度、构建多元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创新联盟和提升产业园区优势产业承接产业移转建设能力等措施。《广西企业专利工作政策探析》一文针对广西企业专利工作存的问题, 提出应主要从企业专利创新政策、企业专利管理政策、企业专利转化政策等几个方面入手, 深度挖掘企业专利潜力, 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论广西与东盟国家专利保护政策》通过分析现有的中国与东盟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文件, 认为广西在积极推进与国际区域合作, 大力发展贸易的同时, 需加大与东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 特别是专利的保护, 并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道路。

本专题5篇文章紧紧围绕广西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建设这一主线, 以广西专利政策为重点, 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 分析广西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选题较好契合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核心战略, 以及广西提出的以“创新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研究较好地结合广西本土实际, 直面广西问题、力图解决广西问题,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建设政策 篇2

1、无抵押低息大额贷款如何申请?

答:是通过企业要做的项目,来申请专项建设债券基金;

2、专项建设债券基金是怎么回事?

答:专项建设债券基金是国家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设立的,属于国家政策性引导基金类别的扶持方式,是以政府投资的方式给企业以项目贷款的性质进行扶持的资金,贷款期限为15年—20年;

3、专项建设债券基金由国家哪个部委负责组织申报?

答: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组织申报、审核项目后方可以得到此支持资金;

4、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项目可以申请专项建设债券基金? 答:民营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项目在建和准备建的项目都可以申请;

5、申请专项建设债券基金的好处?

答:项目规模比较大,自有资金不足,且银行贷款需要有抵押物,民间资本的成本太高;

6、专项建设债券基金需要还吗?

答:专项建设债券基金需要还,在15年--20年内还清本息;

7、专项建设债券基金的利息是多少? 答:年息为1.2%;

8、专项建设债券基金怎么能取得?

答:通过项目申报可以获得;可以通过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项目具体申报事宜。支持领域

新兴产业、“互联网 ”重大工程、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现代物流、职业技能实训设施、体育设施建设、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工程、技术改造、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转型升级项目、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等民生改善建设、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县)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城区老工业区及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包括流域综合治理)、重大水利工程等三农建设、江河治理和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城镇供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及工业余热暖民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及收费一级公路等。申报要求

1、申报项目须符合相关专项重点支持领域。

2、申报项目须具备一定投资规模,单个项目总投资原则上不低于1亿元;前期工作充分、条件成熟,依法办理可研、备案(核准)、安全评估等前置手续;收益适中,回报率约为3-5%,回收周期为10-20年;主要安排2016年上半年可以新开工建设、能够产生新拉动的项目,以及2015年开工、主要在2016年形成工作量的项目。优先支持整装的大项目、PPP(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项目以及产品技术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2014年及以前开工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涉及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纯公益性以及具有较高回报率的项目不予受理。

3、项目单位须承诺同意专项建设基金以项目资本金方式投入,并取得国家开发银行或农业发展银行的放款支持。专项建设基金占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不超过50%,扣除中央财政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后,项目单位资本金出资比例不能低于项目总投资的5%(例如,某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资本金2亿元,可申请的专项建设基金为1亿元,项目单位出资为1亿元)。

4、项目单位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银行信誉良好,无违法违规行为。如发现项目单位有未履行承诺的失信行为,将记入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惩戒。

5、同一项目或主要建设内容相同的项目不得向国家发改委各司局或其他国家部委重复申报,一经发现,将取消相关企业的申报资格。

6、专项建设基金占项目资本金比例。三农建设按国家规定比例的100%控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转型升级项目按国家规定比例的50%控制,其他按国家规定比例的70%控制。

7、项目单行材料务必完整齐备,要提供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可研、核准、备案等文件复印件。

8、所申报项目要依法履行安全评估等咨询论证程序,对没有履行程序的项目不得申报。

9、各地组织项目单位申报时应要求其做好承诺,同意专项建设基金以项目资本金方式投入。

10、补充内容:

(1)报送项目不限投资规模,符合条件即可报送;(2)所报项目必须按期开工,不能如期开工项目将问责;(3)报送项目新增安全评估材料,做承诺;

(4)已安排或申报项目不得随意更改,不能因为企业担心股权变更而放弃使用债券,对放弃者将追责;

(5)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是必须纳入2015或2016年全省棚户区改造责任目标,近期能够开工建设;二是项目建设内容中不得包含商品房开发、土地一级开发、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等。

11、单行材料主要包括:

(1)项目建设规模、内容,项目总投资及构成,在建项目完成投资情况等;(2)拟建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需提供可研、核准、备案文件复印件;在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需提供2015年施工许可证复印件;

(3)项目投资主体,资本金构成和到位情况,资本金缺口情况等;(4)项目回报方式、测算回报率和回收周期等;(5)带动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拉动效应等情况。支持领域解析

(一)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

1、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主要支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设备及系统产业化、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含配套)应用示范、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

2、机器人领域主要支持专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研制,机器视觉系统及关键部件研制,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或整机的生产线建设,自主品牌服务机器人研制。

3、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领域主要支持高性能诊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体外诊断仪器和设备、植介入产品、重大疾病创新药物或仿制药物的开发、产业化及应用。

(二)技术改造专项

重点支持信息网络产品产业化、电子制造基础产业研发制造、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重大项目、国产装备数字化制造技术提升和示范、高档数控机床、先进工程机械产品升级、高端精密机械基础零部件、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用功能性高技术纺织材料、能源及高端装备领域用关键钢材品种、高端装备专用有色金属材料改造提升、新型建材生产、稀贵金属开发与回收利用示范、婴幼儿配方乳粉GMP及相关改造、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升级改造等方向。

(三)新兴产业专项

重点支持信息消费(民生信息服务、空间技术应用)、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发展、高性能集成电路培育等5类工程项目。

1、空间技术应用工程主要包括空间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卫星综合应用示范、“互联网 ”天基信息卫星综合应用示范等。

2、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主要包括基因检测等新型医疗技术应用示范、中药现代化应用示范等。

3、海洋工程装备工程主要包括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大型铺管船、深水勘察船、极地科考破冰船、大型半潜运输船、多缆物探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示范应用。

4、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发展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示范应用。

(四)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专项

重点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及市级列入“双创”示范基地的项目,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主要提供技术合作交流、知识产权运营、通用合作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与测试、信息和中介服务、产权交易、国际合作等服务。

(五)“互联网 ”重大工程专项 重点支持互联网与创新创业、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等领域融合发展。

(六)军民融合工程专项

环保:政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篇3

本次意见旨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增长,以完善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监管标准》即将印发,有望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的内部管控和外部监督工作。在组织评定过程中,发现操作不规范、排放不达标、管理不精细等诸多问题,对此监管标准必须尽快出台,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将得到规范。

从业绩来看,2014年全年及2015年一季度,环保行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653.19、141.64亿元,同比增长25%、27%。环保行业整体实现扣非后净利润合计101.15、21.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7%。细分板块中,水务板块14年净利润为负增长,15年Q1净利润增速较快,为 34%。15年Q1环保工程与服务板块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4%、42%。

浅谈企业的信用政策建设 篇4

一、企业信用政策建设的现状

企业信用政策建设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其他企业的信用管理, 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 协调和指导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对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 对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 以保障业务流程不因其他企业的原因造成中断。企业对外部信用政策管理的目的是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 将信用风险减至最低, 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二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 它是指企业如何经营自身的信用形象, 以面对外部对企业的评价。建设自身的信用就是树立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 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商业融资环境。企业的信用政策建设要两个方面同步进行, 厚此薄彼都不能达到企业目标。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发生一系列的改革, 而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 企业存在一系列的信用问题需要解决:

1. 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我国企业现在的信用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承担, 但这两个部门的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决定他们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这就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用来协调职能改革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2.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

现在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企业便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 而不顾销售款项能否顺利收回。具体表现为企业简单采取销售导向性的经营管理模式, 忽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呆账坏账增加、继而导致收账费用增加等问题, 最终偏离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企业目标。

3. 无视自身信用建设。

大多企业认为的信用政策是本企业对其他企业的信用评估, 而无视对自身信用的建设与管理, 拖欠卖方款项, 放弃卖方提供的现金折扣等, 结果使企业形象受损, 商业筹款能力下降, 企业承担较大的机会成本, 从而盈利能力降低。

二、信用政策建设的对策

1. 对其他企业的信用管理, 共有三方面的内容:

(1) 客户信用等级的划分和信用标准的制定, 是指客户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应具备的条件, 如果客户达不到某一信用等级, 就不能享受企业提供的的相应的信用优惠。 (2) 信用期的确定, 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 会使销售额增加, 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 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 可以延长信用期, 否则不能延长。 (3) 确定现金折扣的标准, 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 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 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 也可借此扩大销售量。

信号传递论者认为企业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是企业状况的反映, 信用政策也不例外。基于信号传递论, 我们对企业制定的信用政策大致可以概括为: (1) 产品质量好的厂商利用较为宽松的信用期限作为质量信号传递的机制, 而产品质量差的厂商, 宁愿降低价格也不愿采取信用销售的方法, 对他们而言最有利的销售方式就是现金交易。这是因为信用销售时, 在信用期内, 如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购买者乐意自行决定是否继续付款购买, 而不用费尽心思的获取究竟是产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还是由于自己使用不当, 此时购买者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如果采用现金交易, 一旦出现问题, 买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示产品的质量问题, 否则就不可能的到相应的赔偿。 (2) 处于引入期的企业比起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多的采用信用销售, 并且信用政策更为宽松。这是因为企业处于引入期时产品质量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 如果厂家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很有把握, 他必定会采用信用销售这种强有力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让市场和购买者可以更从容地检验评价产品的质量;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市场对他们的产品质量已经有了固定的评价, 无须再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 (3) 规模小的企业比规模大的企业更积极地采用信用销售。与 (4) 的原理相似, 小规模企业的品牌、声誉、产品质量和口碑等仍处于积累阶段, 急待市场认可它的产品, 自然会倾向于采用信用销售。 (5) 使用年限长的产品, 其信用政策比使用年限短的产品更为宽松。这是因为使用周期长的产品其质量的认定所需的时间也长, 就需要更长的信用期限, 比如汽车类的信用期限应该比食品类的更长。

2. 企业自身信用政策的管理, 即企业形象的管理。

文化事业建设费相关政策 篇5

一、“公告”制定的背景和目的1997年,为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财税字[1997]95号),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缴纳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按应缴纳营业税的营业额和规定的费率(3%)计算缴纳文化事业费。

2012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开始试点,试点地区广告服务业纳入改革范畴,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配套下发《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问题的通知》(财综[2012]6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综[2012]96号),对原随同广告业营业税一并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进行相关政策调整,按照提供增值税应税服务(广告业)取得的销售额3%的费率计算应缴费额,随同增值税一并征收。

为保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顺利实施,贯彻落实好相关征收政策,我们制定发布本“公告”,统一和规范文化事业建设费的申报征收事项。

二、“公告”的适用范围

本“公告”适用于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缴纳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未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的,其申报事项仍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三、“公告”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申报表格式。分别设计了《文化事业建设费申报表》、《文化事业建设费代扣代缴报告表》和《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清单》格式,对申报资料进行统一和明确。

(二)规范了凭证管理。要求缴纳义务人根据取得的扣除项目的合法有效凭证填列《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清单》,作为申报表附列资料向税务机关报送;同时将合法有效凭证的复印件加盖财务印章后编号装订成册,作为备查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审核,以加强扣除凭证管理。

(三)预留了政策空间。明确“本公告自规定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实施之日起执行”,即文化事业建设费缴纳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只要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均应按本“公告”申报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不再重复下文明确。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析 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在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转变思想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虽说我校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之中,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仍然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课程建设上缺乏发展规划的思想,进而产生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弱点和盲点。下面谈谈我对该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现实性等特征,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比而言,其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现实中教育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回归现实,而该课程就是利用大学生熟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来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带领他们去认知、去批判,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回应,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鉴别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能否清醒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也事关我们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今社会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泛,面对潮涌而来的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大学生需要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鉴于形势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政治鉴别力的局限性,要正确辨析形势政策绝非易事。而“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结合时事要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国内外形势。

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课程开设形式单一,覆盖面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计算,本科计2个学分,专科计1个学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而目前我校只是在一年级开设,且一学年才16节课(每学期8节),即使这样,在实际教学中,随意性仍较为明显,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形势与政策”课有时还仅落在计划之中,无法具体实施,就算实施也都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活就必须与学生互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大课堂就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只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该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相互衔接不够密切,严重制约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考核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2.缺乏政治责任感,对“形势与政策”课认知消极。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但仅限于个体意识,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不愿意”、“不重视”、“不必要”三种具体表现。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功夫和时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即使认为有必要的也说看看报纸、上上网、听听收音机就行了。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师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而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还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能力,并能掌握和使用最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关键。而目前不仅是我校就整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教师素质不达标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该课教师多以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组织而成,缺乏对政治前沿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待一些敏感问题抓不住关键。尤其是年轻辅导员缺少多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摇摆不定,与他们的角色任务极不相称。

三、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

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依托。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保障机制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政课来说要弱许多,在一些重要的硬件要素上,明显存在缺陷,如学时的设定与实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和讲座混为一谈、受教育的学生面较窄、时间短等。基于这种局面,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和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一些基础的保障配套完善,在制度安排上适当增强硬约束,规定课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由宣传部、教务处、社科部、系部联手,邀请专家、院领导、系领导或辅导员,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为切入点,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知识融合程度高,所以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学术研究水平,又要有课堂的传授表达能力。因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去分析和看待现实问题,总结和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因此,该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迅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原则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该课教师队伍离这一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师资又紧缺,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为这支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升与能力增强,搭建一个规范的平台,用这一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凝聚起来,消除“兼职”“临时工”心理,从而逐步建设一支持久稳定、坚定不移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反过来推进该课的课程建设。

智慧城市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进展 篇7

综合整理2013年度中央国务院和各省部委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共计51项, 其中: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发文18项, 各部委发文33项。

在统计的51项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中,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14项, 直接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14项, 国家各部委指导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工作的政策文件22项, 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13项。

关于绿色、节能、环保、民生、低碳的相关政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融合就是实现新型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四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2013年, 国务院有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指导文件更加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关注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具体实施中的相关政策的发布。

在2013年度中, 《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文和《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2号) 文就明确对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建筑和水资源管理发布了政策规定。

其他相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还有:

(1) 《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的通知》 (国办发[2013]10号) ;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

(3)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号) ;

(4)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 ;

(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国发[2013]30号) ;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号) ;

(7)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1号) 。

以上文件凸显出国务院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核心内容已经形成了体系性的政策法规。

助力智慧城市技术支撑和各项专业技术的政策

在2013年度中, 国务院及各相关部委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和支撑技术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法规的建设, 如:

(1) 《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信[2013]7号) ;

(2) 《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 (发改高技[2013]266号) ;

(3) 《关于印发<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的通知》 (建科研函[2013]52号) ;

(4)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发改高技[2013]733号) ;

(5) 《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3]31号) ;

(6) 《关于印发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3]97号) ;

(7) 《信息化发展规划》 (工信部规[2013]362号) ;

(8) 《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3]170号) ;

(9) 《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卫规划发[2013]32号) 。

从以上发布的政策文件的目录可以看出, 从2010年至2013年度, 国务院和各部委已经就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涉及的各项支撑技术及各专项专业技术的基础应用, 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智慧城市政策规范。

1《“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国发[2013]31号) 中指出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发展宽带网络对拉动有效投资和促进信息消费、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从全球范围看, 宽带网络正推动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 众多国家纷纷将发展宽带网络作为战略部署的优先行动领域, 作为抢占新时期国民经济、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我国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传输和接入能力不断增强, 宽带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 应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电子商务、软件外包、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加强, 但我国宽带网络仍然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不明确、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应用服务不够丰富、技术原创能力不足、发展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亟需得到解决。

根据《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3号) 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特制定《“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旨在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 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

2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办发[2011]38号) 、《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工信部规[2011]556号) 等文件发布以后, 《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就进一步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现代物流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导意见》要求深刻认识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物流是贯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全局的重要活动。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和融合到物流活动中, 成为现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

3《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是在《“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发布后的又一重要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管理文件, 文件对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 (主要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政府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建设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 的管理, 促进了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电子政务项目的投资效益。

4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是智慧城市数据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智慧城市要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 去满足各政务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 多渠道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共享信息的迫切需要, 切实提升宏观决策、监测分析、应急处置和公共服务能力, 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政务部门有效规范经济社会秩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 也是我国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实践中立项最多的内容。

5公共服务实施相对完善, 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和市民的身体健康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始终关注的目标。人口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体现国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

《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卫规划发[2013]32号) 的发布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我国人口健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在智慧医疗和智慧社区的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础性文件。《指导意见》指出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快速发展, 为提高卫生计生服务和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覆盖城乡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全面建立, 以临床应用和电子病历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远程会诊系统初具规模, 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步伐加快, 居民健康卡试点成效开始显现, 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日益健全, 150余项标准和安全规范初步满足当前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需求, 部分地方建立了省级信息平台和地市、县级区域信息平台, 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以及跨区域业务协同逐步深化。形成数据向上集中、应用向下延伸的服务模式, 探索开展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域交互和共享, 促进了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在智慧城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中, 面临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亟需整合卫生计生已有信息系统, 扩大区域信息平台覆盖面, 并提高联网水平, 实现系统互连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提高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亟需改变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状态, 促进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平衡发展。亟需提升数据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提高科学决策支持能力。亟需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人才和资金的保障, 进一步完善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 支撑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产业调整的深入, 在2013年度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就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运作模式的改革上也发布了相关的极其重要的政策文件, 如:

(1) 《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3]4号) ;

(2) 《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3]96号) ;

(3) 《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2号) ;

(4) 《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7号) ;

(5)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3]20号) ;

(6) 《关于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 (国办函[2013]69号) 。

2013年度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运作模式进入更深层次探索和实践的一年。

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政策指导性文件

在2013年度, 各部委有关智慧城市试点都做了相应的政策指导和规定, 城市试点的实践进一步深入开展, 对实践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式, 如:

(1) 《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测国发[2012]122号) ;

(2) 《关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评审有关事项的通知》 (建科研函[2013]3号) ;

(3) 《关于做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建办科[2013]5号) ;

(4) 《关于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项目立项的批复》 (国测国发[2013]14号) ;

(5) 《关于申报2013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通知》 (农办市[2013]4号) ;

(6) 《关于印发<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 (农办市[2013]8号) ;

(7) 《关于认定2013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通知》 (农市发[2013]5号) ;

(8) 《关于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通知》 (建办科[2013]22号) ;

(9) 《关于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1884号) ;

(10) 《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改高技[2013]1718号) ;

○11《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 (国科办高[2013]52号) ;

○12《关于征选信息消费试点市 (县、区) 的通知》 (工信厅信函[2013]701号) ;

○13《关于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过程管理细则 (试行) >的通知》 (建科研函[2013]183号) ;

○14《关于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2664号) 。

综合整理上述国家智慧城市相关试点的政策文件, 截至2013年底, 我国目前已有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信息消费试点市 (县、区) 、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8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项目, 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第一批和第二批共计193个以外, 其他试点项目根据文件内容可以了解到其进展情况。

1 2012年底,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测国发[2012]122号) , 这项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是对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支撑技术的重要实践项目, 也是智慧城市可靠保障的重大举措, 因此, 也收录在2013年度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范围内。

该《通知》指出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对智慧城市建设有三项重大的意义。

第一,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在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 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社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研究迈向实践探索, 正在成为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和新途径。

第二,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是通过泛在网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 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 而形成的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更智能决策、更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第三,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时空数据资源获取、地理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 推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2012年12月24日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局长会上明确提出, 2013年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每年将选择约10个城市为建设试点, 每个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为2〜3年。

2013年,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在太原、广州、徐州、临沂、郑州、重庆、武汉、无锡、淄博、济宁启动了试点工作。

选择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要求这些城市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中心必须初具规模;良好的地理信息资源及应用服务基础;要建立起比较科学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 包括更新与共享方面的能力;具备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人才资源基础。

2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项目中, 2013年度已经认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40家单位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3在“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项目中, 2013年已经确认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克拉玛依、厦门、青岛、深圳以及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联合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建设。

《关于同意北京市等16个城市 (群) 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3017号) 中对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的建设提出了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不断完善的基本要求, 同时要求示范城市形成深挖特色应用、注重形成合力、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宣传引导、形成长效机制的工作模式。

4 “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包含: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10项。其牵头部门分别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

《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各行动计划的牵头部门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对各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分工与进度、保障措施等, 尽快细化具体措施。要求各牵头部门加强沟通协调, 务实推进相关工作。

5为深入贯彻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落实国务院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充分发挥信息消费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 (县、区)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50个试点。从2014年1月开始, 截至2015年12月结束。试点结束时, 择优评选“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市 (县、区) ”, 进行示范经验推广。

6 在2013年底,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通知》, 酝酿了一年多的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终于启动了。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是推进物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行动项目, 是在《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7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2号) 、《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改高技[2013]1718号) 发布后, 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重大举措。文件同时发布了《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总体工作方案编制大纲》。

发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政策

在2013年度,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信息安全和城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发布了相关政策, 《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1965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101号) 。

《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3号) 的工作部署, 针对金融、云计算与大数据、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业控制等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实际需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国家信息安全专项。并要求和支持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信息安全试点示范、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应用试点示范、信息系统保密管理试点示范及工业控制信息安全领域示范。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管理办法要求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 紧密结合实际, 合理确定内容, 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纵观智慧城市两年来的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遵循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入、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总结2013年度我国国务院和各部委的关于智慧城市的政策文件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先行探索, 更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而各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规范从科学管理和科学实践方面形成了具体的实施政策指导体系。这对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者来说不仅是必须遵循的科学指导意见, 更是智慧城市两年来建设成果的体现。

附录:2013年度智慧城市重要文件目录表 (见表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讨 篇8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1.1 政策的由来及内涵

2000年11月30日, 国土资源部在《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0]337号) 明确提出:“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已经依法批准的试点小城镇, 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周转指标, 用于实施建新拆旧, 促进建设用地的集中。”

2000年12月27日,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为妥善解决小城镇建新拆旧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对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 单列编报下达一定数量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

2004年10月21日,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 第1次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2005年6月4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 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

2005年10月11日, 《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土资发[2005]207号) 的通知, 提出在全国部分省市部署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

2006年4月, 国土资源部确定天津市等5省 (市) 的9个项目区成为第1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2007年7月13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169号) , 进一步规范就挂钩试点工作的有关问题。

2008年6月27日, 国土资源部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明确挂钩内涵:“本办法所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以下简称挂钩) 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以下简称项目区) ,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1.2 增减挂钩运作模式

1.2.1 政府主导模式。

指由政府来组织和管理城乡建设用地系统的协调运行, 从规划执行到验收都由政府来组织控制, 政府作为组织策划者, 负责项目选址立项、编制划设计方案、筹措资金、监督工程执行情况, 承担项目运行风险;企业是政府意志的具体行者, 负责安置公寓的建设和原农村居民点的复垦整理工程的实施, 保障项目的最终竣工验收。

1.2.2 市场主导模式。

指通过发展和完善城乡土地市场建设, 运用市场机制, 按照需求来组织农村居民点建新和复垦工作, 实现资金筹集运作与政府脱钩,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活跃市场、调节价格、降低风险以及有效管理来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工程质量;政府主要起到监督、引导、协调的作用, 不直接参与项目的具体运作, 实现项目运作的市场化、企业化。

1.2.3 村集体自主型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运作模式。

指建新复垦的整个过程主要由集体土地所有者控制的一种运作模式。采用该类模式的地区一般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支付能力较强, 当地农民生活水平较高, 农民进城入城镇或者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愿望相当强烈。

2 研究进展

从目前收集的文献资料看, 在挂钩中存在问题和意义方面, 胡传景等[1], 陈桂玲等[2], 王伟宏等[3], 吕寒[4], 郭若成等[5]分别结合调研或实践, 提出挂钩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实施挂钩的意义, 共性较大。胡建生[6]就“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法律问题, 农用地转用审批、用途变更登记问题, 挂钩中的土地征收和出让或划拨问题、审批权限的变化及影响进行了解释。苏高华等[7]针对农村居民点如何建设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认为农村居民点建设理论及实践必须纳入到区域城乡整体框架内考虑, 要根据区域经济实际适时、适度逐步推进, 农村居民点建设要注意体现“共性”和“个性”特征, 需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国家以及地方相关指导制度、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农村居民点建设要采取多元化参与的运作模式。李旺君等[8]提出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城乡关系, 注意保护好农村利益, 同时避免为了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保护现象发生。

在实践研究方面, 徐卫东等[9]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提出全省可用于挂钩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并采用双因素分级法, 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点区域。甘立彩等[10]研究了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效益”, 特别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经济效益。袁敏等[11]对地处丘陵地区的重庆市北碚区静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项目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买晓森等[12]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了测算, 提出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和建议。赵婷婷等[13]以行政村为单位, 构建“土地自然生产能力评价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并应用Arc GIS6.5和SPSS11.5的分析功能, 将2套评价结果空间叠加, 生成高生产能力高发展潜力、高生产能力低发展潜力、低生产能力高发展潜力和低生产能力低发展潜力的4个类型区域, 并分别提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方向。

在挂钩交易的研究方面, 胡传景[14]提出应取消政府配置城乡用地增减指标规定, 全面建立出让城乡用地增减指标制度, 显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罗溢[15]介绍了成都市建立的“挂钩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并投入运行, 在全国开展挂钩试点的省市中属首创, 填补了挂钩项目无法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统一审批、管理的空白, 但该系统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做好与部、省挂钩工作的衔接, 进一步开发相关模块, 力求提高运用效率和运用范围。

从文献参阅可以看出, 目前的研究多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证分析、挂钩效益、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挂钩实施中的问题, 而对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不多。另外, 从作者单位看出, 专家学者针对此发表学术文章的并不多, 而地方国土部门人员讨论较为热烈。

3 局限性

从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内涵及研究现状来看, 笔者认为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限制了有效市场竞争。

3.1 区域局限性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中提到,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即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提前捆绑在一起且在同区域要求面积相等, 不利于跨行政区的操作, 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2 市场局限性

目前, 增减挂钩试点的实施均以建新拆旧项目形式开展, 即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一对一固定, 反映不出拆旧地块的潜在价值, 也剥夺了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城乡统一市场的权利, 不利于农民增加集体建设用地的收入, 限制了市场机制运行范围。

4 内涵创新

从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2个角度, 阐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涵义, 笔者将其内涵定义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以下简称项目区) , 或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扣除安置村民用地后的指标,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交易, 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5 结语

在总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新的内涵, 从形式上可以通过项目区进行同一地区内挂钩, 也可以通过指标交易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是可以在保证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不减少、甚至增加的前提下, 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二是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三是将分散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利用, 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利用效率;四是通过交易所内市场化的流转, 体现指标货币化的价值, 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创新意义和指引作用。

摘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是国家推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促集约、促统筹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介绍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提出存在的局限性, 并作出新的内涵解释, 以期指导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析 篇9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矛盾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教材系统性稳定性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灵活性多变性的矛盾一门课的课程体系能否确立,关键在于该课程是否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课程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和稳定性,《形势与政策》课程也不该例外。然而,形势与政策的内容一般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需要紧密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这就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变动内容多、稳定内容少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动态性特点似乎难以满足课程体系的稳定性要求,所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与动态多变的矛盾。

在师资队伍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矛盾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中层领导,政治教育、法学等专业出身的兼职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多数是某一专门领域的研究者,相关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然而,《形势与政策》课却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职教师而言,只能说在涉及自己专业部分的讲授是合格的,涉及其他领域方面的讲授则未必合格。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中层领导,经常能接触到各方面的信息,能较好地把握政策动态;学工干部与学生密切相关,了解学生思想,且这些兼职教师学科背景比较多元化,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形势与政策,但这些兼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专业研究欠缺,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能力和水平上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提高。因此,专、兼职教师如何搭配,如何使两者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也是本门课程的一对矛盾。

在管理模式上,专管部门与协管部门职责分工的矛盾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基本上是采取由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协管部门多、专管部门少的特点。专管部门少表现在这门课程在高校很少是由一个专门机构,特别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单独管理;而协管部门多则表现在,高校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管理的部门众多,主要有高校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这种由众多部门共同参与课程管理的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齐抓共管,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但是,由于有众多部门参与,各部门不容易协调,彼此之间存在职责分工的矛盾,出现了相互推诿的现象,影响了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提升的路径寻求

结合高职院校特点,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参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确定,既要尊重历史,更要着眼现实和未来;既要传递大量的信息,更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和必要总结。因此,要科学分析教学内容:一是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目的意义、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势观、政策观与方法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在实践中对国内或国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典型战略思想和决策。二是变化较大的时事热点。主要针对那些受偶然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国际国内事件,党和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出台的重大方针,还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以高职院校为例,合理搭建教学内容体系,三年的课程教学内容可做如下安排。在一年级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包括基础性的形势与政策原理,经典理论家关于如何认识、分析形势的论述,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国情国策等都是这一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今后用来分析各种社会事件、国际国内热点的主要依据。要让学生养成用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分析各种重大政策与形势的习惯,锻炼学生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从而使课程具有稳固的理论支撑。在二年级进行现实环境的形势与政策热点的实际分析与引导。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都在不断演化着,这种变化及其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引起大众的集中关注,即成为形势与政策中的时事(热点)问题。通过讲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零星的、分散的、肤浅的资讯,从而学会分析复杂表象后的实质问题,突出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焦点,同时让学生养成自觉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当前时事的能力。三年级主要侧重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三年级阶段学生基本都在企业参加实训,这就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一阶段主要以“体验教育”、企业实训和社会实践为主,引导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现实联系起来,将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行业,走进社会,了解国情,让学生接触社会,主动思考,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多角度分析复杂问题后面的实质问题,促进知行统一。另外,应注重把行业形势教育融入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生活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找出行业要求与自身的差距,让学生在企业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品质。

完善师资队伍选聘机制和培养机制良好的师资队伍是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少,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觉得这门课更像是一次次零散的讲座,学生与主讲教师可能都不认识,带有一种“一次性交往”的特征。这种相对陌生的关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出现不自律的现象,正是这种特点,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称高、亲和力强、在学生群体中已经有良好口碑的教师应当成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选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发展性、政治性,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不能就时事谈时事,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事观和政策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还要有高度的敏锐性,能够在不断更新的时事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适当的教学材料,因而对担任这门课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比较完备、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要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具备上述素质,需要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选聘和培养机制。首先,要构建特殊的人才选聘机制,把好教师入门关。引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时,应制定特殊的教师准入门槛,强调政治信仰的坚定性,注重专业素质,同时要综合配置各专业方向的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方向的教师,也要有经济学、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使本课程教师队伍素质更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同时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其次,要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把好持续学习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无论是教授,还是讲师,都要持续学习,只有持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学信息。要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各种参加培训、学习、考察的机会,拓展他们的信息面和整体把握时事的能力;要为兼职教师提供听课、评课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再次,作为培养机制,还应包括适当提高课酬补贴、列为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之一、列为年度业务考核的优秀条件之一等等,只有让讲这门课的教师体会到讲这门课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肯定,高水平的教师才会为这门课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理顺管理模式《形势与政策》课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关键取决于课程自身的独特定位。《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定位说明,《形势与政策》课应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具体主管。因为它是高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构,其教学经验、师资水平都较高,由它来具体主管可以较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这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实践也说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主管,很难完成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离不开高校党团组织、学工系统等部门,这些部门也必须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这门课的管理模式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其他相关机构如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协管,并应使相关部门相互协调。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多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感纯理论的讲授。因此,探索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首先,可以教育部下发的教学要点为主要依据,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采取专题式教学方法,即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不同专题,集中备课,在不同班级轮流讲授。在有限的课时里,可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与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既要把基本形势和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用科学理论解释到位,又要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影视音像资料、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可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比如,教师设计场景,学生表演;教师给出案例或主题,学生分组举行座谈会;教师布置内容,学生站在教师角度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并轮流上台演讲等。这些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激励式教学方法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可将有奖知识竞赛、辩论、演讲、征文等活动运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激励并发挥学生特长,这种方法在有经费投入时最好,没有经费采用加分作奖励,同样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次,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完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是片面的,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课堂以外的场合,即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从中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促进个性发展。这种方法形式多样,比如,学校内的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团课党课等;学校外的实地参观、社会考察、社区调研等。成功的实践教学,可以将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能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引下,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不断探索、研究、产生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将会使《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越开越好,在帮助高职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这门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其内部的矛盾。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提出了应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完善师资选聘和培养制度,理顺管理模式,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陆连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矛盾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2上).

[2]王刚.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3]孙德江.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7).

[4]吕俊.浅议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

[5]黄振宣.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分析[J].教育探索,2009(10).

建设政策 篇10

怀宁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 长江下游北岸, 大别山南麓前沿, 县域面积1276 km2, 人口69万。怀宁县是农业大县, 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商品猪基地县、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全省畜牧业十强县。

近年来, 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 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血防村“以机代牛”工程的实施, 极大地调动了怀宁县广大农民群众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幅增加,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我县农民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

截止2012年底,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7391 k W, 机耕作业面积9500hm2, 农业机械化投入2685.17万元, 农业机械经营总收入达到38200.56万元。

然而, 随着农业机械拥有量的不断增加, 农业机械维修业务量也急剧增加, 特别是各种新型农机具的出现, 使目前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农机拥有量快速增长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统计, 截止2012年底, 全县农业机械维修厂及修理点为91个, 从业人员201人。其中一级修理点为0;二级修理点2个, 从业人员9人;三级维修点11个, 从业人员36人;专项维修点78个, 从业人员156人。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设备简陋, 经营规模小, 农业机械维修人员技术更新缓慢, 大量的农机具因得不到正确的维护保养, 经常处于带病作业状态, 即不安全又降低了机械效益。

2012年, 怀宁县被确定为安徽省6个农业机械维修能力建设试点县之一。如何抓住机遇, 大力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 更好地服务农业, 服务农民, 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提升我县农机维修水平, 确保农业机械以良好技术状态投入农业生产, 实现农业机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运行, 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起到后勤保障、产业扶持和促进农业机械发展的作用, 关键在于政策扶持。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大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扶持

做为农业大县, 怀宁县现有人口69万, 其中农业人口61万, 18~40周岁农村青壮年人口20万人以上, 这其中约70%的人口以外出务工为生。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怀宁县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农业机械的发展需求, 给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注入了大量的资金, 推动了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 也制约了我县农业机械化的继续发展, 突出地表现在农机维修人员的紧缺上。

农机维修因为季节性强, 所以经济效益不高, 维修网点的年修理收入维持在人均1.5至1.8万元, 还不包括房租水电设备折旧等维修成本支出, 维修网点不但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 更无法吸引年轻人才的加入。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务工经商, 导致我县大多农机维修网点经营规模较小, 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2人, 规模稍大的仅能达到3~4人。

针对以下现状, 建议政府参照农机购置补贴和粮食补贴的模式, 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补贴, 提高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机维修行业, 解决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紧缺的窘境。

2.2 加大对农机维修合作化组织的扶持

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 各种新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不断进入农家, 大部分农机具已进入维修期。原有的农业机械维修设备和场所很难适应新型农业机械的维修需要, 必须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布局合理的、综合性的农机维修专业组织及合作组织, 这就要求强化硬件方面的投入, 如场地建设、维修设备购置、技术力量等, 急需大量资金投入, 而当前农机维修组织还不具备如此条件和实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农机维修企业、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共同建设, 形成国家、企业、个人相结合的投资格局和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长效发展机制。

政府应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将大型农机维修设备和检测设备的购置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同时, 在税收等政策上对农机维修合作化组织给予减免和优惠, 引导和激励农机维修网点扩大经营规模, 更新维修和检测设备, 进行规模化经营, 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

2.3 加大对农机维修技能培训的扶持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 各种新型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配套农机具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青睐, 拥有量大幅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 搞好农机维修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机装备的工作原理、安装、维护保养等方面, 没有一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农机维修从业人员, 是不可能完成其工作任务的, 所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决定着农机维修工作成效的关键。只有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搞好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培训, 才能全面提高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素质, 使有专业技术的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无专业技术的通过培训达到懂原理、会维修的专业化技术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同时, 通过开展农机从业人员鉴定考核, 提高准入门槛, 提升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一批农机修理技术能手, 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人才需求, 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培训, 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 加大对农机维修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 通过提高对培训机构和参训人员的补助标准, 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提高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参训积极性。

3 结语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 做为农业机械化发展重要环节的农机维修服务行业, 更是如此。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必将会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

摘要:农业机械维修是农业机械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也是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农业机械维修可以排除农业机械故障, 提高农业机械的完好率和生产效率, 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农村经济繁荣, 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建设政策 篇11

关键词:新农村 财政 税务 政策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中国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农业主导型的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发展质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财政支持力度显著不足,农民的税收负担依旧较重等。所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财税政策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只有不断加大对于三农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财政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1、收入角度,运用直补增加农民收入

在财政支出上要优先体现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在预算内优先对农业基础设置进行投资,引导农民参加部分小型基础项目投资建设,运用直补,对农民给予切实的补贴 。具体来讲,财政要在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紧缺农产品的市场供应,推动粮棉油糖作物的高产创建,保障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等方面对农村、农民予以大力支持。

(二)2、债务角度,减轻农民负担

第一,完善支农资金的集中支付制度。中国的惠农和支农资金必须统一使用、集中支付。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在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还应当适度调低匹配资金的比例。对于贫困县市匹配资金农民无力自筹、地区无力承受的问题,国家应投入项目的那些地方匹配资金应该由省级财政来负担;而省级投入的项目,则应该免除贫困县市的匹配资金。

第二,强化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乡镇的财政体制,提高对于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要明确财政应该变成金融支农的重要支撑者与推动者,同时银行应该放宽对于农村兴办产业所需贷款的条件,要由财政来提供低息贷款与财政贴息,从而解决农村的贷款难问题。

第三,实行村级财政周转金豁免制。对于村级借用但无力偿还的财政周转金,实施豁免办法。对于积极偿还由于兴办公益事业而欠下债务的村,财政部门可予以奖励;对于防洪抢险、突发性疾病的预防等导致的债务,倘若超出了村集体那一时段的经济能力,可以申请国家的资金支持;对于兴办文体活动、修缮敬老院、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道路修建等社会事业支出导致的债务,国家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 。

3、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财政体制

第一,确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制度。要明确筹集农村的养老保险资金必须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提示集体补助为辅这一原则,用法律形式来确定农民个人的缴费比例。按照农民的缴费水平,还要在财政上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支持。

第二,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要实行倾斜政策,要有计划地一步步减少城乡养老保险不平等的现象状况,从而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必须尽早统一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部门,要避免一些管理体制漏洞;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的各种法规,从而使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能够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综合、全面地制定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率和调整机制。

第四,确保农村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要成立省级登部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与运营机构,将基层农保部门所收缴的所有养老保险金全部集中到省级部门从而实施管理经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能够保值增值。

三、税务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1、巩固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大力支持农村改革的深化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作为中共中央采取财税政策手段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决策之一,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乡镇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并为全面深化农村的综合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措施,并不代表农民的负担问题一劳永逸地得到了解决,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的综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巩固农村税费的改革成果。因此,财税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全面强化税收征管,建设纳税服务体系,加快税收收入和当地经济两者协调增长。其次是做好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后续工作。例如,妥善协调历年的农业税尾款拖欠工作,并积极推动农业税的征管机构其职能的转变;根据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修订并完善目前的耕地占用税制度;重视烟叶税的征收管理工作等等 。再有是积极支持并配合农村综合改革。这不仅是目前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一系列农村深层次矛盾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落实并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税收的优惠政策,巩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果;积极配合统筹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和金融改革等其他的各项改革。最后是积极试行乡财县管。化解县乡政府债务、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和精简县乡机构人员。

(二)2、对税权进行重新划分,提升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首先是地方税权小且不完整。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地方政府能够享有完整的税权,即便是收入归属权、税收征收权和税制调整权也仅仅只限于一些地方税种。其次是地方税的收入规模比较小,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并不成比例。另外是地税、国税的职责划和分机构分设存在着欠缺。例如,企业所得税在实行共享之后,原有的企业征管格局固定不变,然而新设企业则一律由国税来征管,这样并不合理。最后是地方税改革比较滞后。比如城市的维护建设税问题,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的计税依据、征税范围等和经济发展并不适应,其调节功能和收入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要本着财权和事权相统一、有利于提高征管效率和降低征收成本、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等原则,给予地方政府一些必要的税权。立法权方面,政府应该重点关注中央税与共享税的改革,对于地方政府则要从实际出发,改革地方税种。税制调整权方面,应该考虑允许在税法所规定税率的基础上,地方在一定的百分比的上下进行浮动,以便于地方政府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征收权方面,要从降低征收成本这一目标出发,不但地方税的征收权要赋予地方政府,对于一些共享税的征收权也应该考虑赋予地方政府。另外,还应该规范和整顿地方的收费权,从而确保地方税权得到正确的行使和运用。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推动现代农村发展进步的关键举措,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远既定目标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各种财税政策和措施的积极作用,促进引导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贾康.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J].税务研究,2011(5).

[2]朱锕.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

[3]曲福田.农业政策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5]杨斌.中国农民广义税收负担走向[J].税务研究,2011(10):15-21.

[6]倪志良.农业税取消后县乡财政状况的实地调研与对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0(1):69-73..

[7]杜润生.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 篇12

1 挂钩政策提出的背景

1.1 现实形势所迫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加之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毁, 耕地数量锐减, 现存数量只比“18亿亩”的“红线”多出1800万hm2。城镇化、工业化等的快速推进, 导致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同步增长, 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想的城进乡退格局实现难度很大。单纯依赖数量型挖潜为特色的农用地开发整理难以成为土地整理的持久方向, 加大建设用地整理是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

1.2 村庄建设用地浪费严重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公布的数据, 从1997年到2005年, 全国乡村人口减少9633万人, 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近11.75万hm2, 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点分散, 村庄建设用地大量闲置, 人均占据土地资源多, 浪费严重。

1.3 耕地占补不平衡

农用地整理仅1997~2005年, 全国累计补充耕地227.6万hm2, 其中,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补充79.47万hm2, 约占到耕地补充总量的35%。而近年来农用地整理难度越来越大, 适宜整理的农地越来越少, 未来补充耕地的能力将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建设用地整理逐步成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一个重要途径。

为实现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8亿亩的目标, 缓解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的压力, 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摆脱“保障建设”与“保护耕地”两难的尴尬局面, 国务院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含义和内容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 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 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

基本要求:建新地块的总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地块的总面积。建新地块中用于安置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土地面积应低于原占用面积, 建新地块中其他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高于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拆旧地块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应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 并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相结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 开展挂钩地区农村建设用的整理专项调查, 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和可行性; (2) 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思路、原则、方法, 立足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结合用途管制分区, 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 (3) 依据规划, 按照建新与拆旧必须挂钩的原则, 统筹安排项目区, 在同一项目区内落实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 (4) 挂钩周转指标的管理, 包括挂钩周转指标的规模、使用范围、运行周期、归还办法、监控措施等; (5) 项目区实施管理, 包括项目区的申报审批、组织实施、检查监督、成果验收等; (6)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产权研究, 探索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7) 研究提出促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经济机制和政策措施; (8) 研究项目区土地整理所涉及的图的确权登记的内容、程序、方法等。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遵循的原则

3.1 统筹规划的原则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涉及面广量大, 情况较复杂, 因此必须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由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城镇规划、建设、财政、农业、民政、环保、水利、劳动等部门协同参与,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进行统筹规划, 统一安排, 引导和打捆各项资金, 进行综合整治, 从而使土地资源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的原则。

3.2 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权益的原则

要保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现城乡统筹, 首先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在开展工作时,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搞强制搬迁。必须在编制实施规划之前, 就进行深入的调查, 争取农民的支持。第二, 对于因拆迁对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造成损失的, 要给以补偿, 并且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3.3 指标挂钩与质量管理的原则

在城乡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 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 还需特别注重整理形成的耕地的质量。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耕地的数量, 又要强调整理后耕地的质量, 要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 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测算工作。

3.4 人文风貌与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 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 在城乡建设用地整理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十分注重土壤质量的改良, 注重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设施的改善,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容纳能力。同时要注重发扬人文精神, 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 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农村居民点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3.5 多元投入与收益挂钩的原则

城乡建设用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完全依靠政府来整理是不可行的。需要运用经济手段, 切实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 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 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 多途径、多渠道、多举措来筹集资金, 实行谁整理谁受益并通过整理取得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

4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群众的认识问题

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农民对挂钩政策不了解, 部分人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鉴于此, 要大力宣传开展挂钩政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提高群众认识, 转变观念, 以挂钩能为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受益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4.2 责任主体问题

在“挂钩试点”中, 按照实行行政辖区和项目区建新拆旧双层审批、考核和管理的要求, 挂钩试点工作的组织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县级政府是现阶段政策规定的责任主体。但是, 由于参与者涉及到各级政府、农民以及企业, 谁是整项工作的责任主体需要明确, 明确责任主体, 实质是明确该项活动的性质, 即公益性?经营性?目前, 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国有投资公司管建新、乡镇人民政府管拆旧复垦的状况, 导致责任主体交叉、责权不明。

4.3 资金保障问题

挂钩政策隐含的一个思路是发挥级差地租杠杆作用, 在最低限度地动用政府的公共资金情况下, 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收益剪刀差以及相关优惠政策, 实现项目区内的资金自我平衡, 从而推动城乡用地的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合理化。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结合部而言,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对于广大农村欠发达地区, 资金能否自我平衡, 特别是启动资金的来源如何解决,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可以政府投资为主, 同时, 要积极探索筹资渠道, 鼓励和引导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挂钩项目;要创建和完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 确保每步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及目标时限要求, 强化差别化管理, 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挂钩工作的积极性。

4.4 规划协调问题

挂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要求。但是, 村镇建设规划普遍滞后, 挂钩试点专项规划普遍缺位, 项目区实施规划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不衔接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城乡挂钩试点”的实质是以空间换效率, 以布局优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而现实中的基本农田能否适当进行空间调整, 成为各地普遍反映的问题。

4.5 政策配套问题

挂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 涉及各种社会利益的协调和平衡, 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通力合作, 而相关的监管机制、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政策等都处在“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的过程中, 有待进一步健全。如土地权属调整问题, 涉及建新地块、拆旧地块的权属如何规范管理。

5 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处理好挂钩与规划的关系, 防止短期行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建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的,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真正的将挂钩纳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保证挂钩项目的长期性、持续性。

二是防止利用挂钩政策, 以新农村建设之名搞政绩工程。挂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防止某些官员借机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损害老百姓的切实利益。

三是高度关注挂钩政策的负面效应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尽管挂钩试点促进了耕地保护和土地的集约利用。但政策实施当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开始逐步显现出 (下转P109) (上接P89) 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挂钩可能将导致部分地区、部分农民在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 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这种住房换权利的交易, 在农民身份未变的情况下, 下一代人如何获得住房, 有没有获得宅基地的权利, 会留下一些后遗症。

如果单纯的为了节约土地就不加限制的盲目拆村并村, 对保护传统的村落文化不利。

由挂钩引发的经济与社会现象也应成为关注的重点, 如农民宅基地的物权、建设用地的流转、不同社区之间农村建设用地的置换问题等等, 都是在挂钩试点过程中新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应加强跟踪研究, 逐步完善政策。

“挂钩试点”只要做得规范、稳妥, 会作为一种土地制度发展下去。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开展“万村整治”示范工程建设, “挂钩”将成为农村土地整治的核心激励机制和重要手段。另外土地估价应广泛介入挂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及评估, 土地收益分配, 指标补偿价格评估等等。建立合理的土地估价制度, 确保土地等价交换。

摘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缓解城乡用地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挂钩试点”只要做得规范、稳妥, 会作为一种土地制度发展下去。主要从挂钩提出的背景、内容、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挂钩,城乡建设,土地整理

参考文献

[1]杨巧玲, 对城镇与农村挂建设用地挂钩政策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 .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国土资发[2008]138号文.

[3]张军民、季楠、陈有川、倪剑波,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基层村选择的方法与应用——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的研究, 南方建筑, 2009.4.

[4]曹绍甲、李显书,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解读, 法制与社会, 2009.10 (上) .

[5]王君、朱玉碧、郑财贵,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 农村经济, 2007, (8) .

上一篇:风险机理下一篇: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