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环境建设论文

2024-07-09

政策环境建设论文(共12篇)

政策环境建设论文 篇1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从区内外形势看, 加强专利政策和纲领性文件在内的知识产权政策建设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为国家核心战略, 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十三五”时期, 是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是基本建成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关键期, 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在这个过程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在这一背景下, 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宗波率领的研究小组开展并完成了自治区知识产权局项目《广西专利政策框架建设及专利纲领性文件制定》研究, 从中选取专利政策建设研究方面的5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发表。《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语义与意义》第一次较为全面解读了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的内涵、类型和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广西专利政策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对广西专利政策及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对广西社会创新能力产生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完善的思路和措施。《广西战略性传统优势新兴产业专利创新驱动政策研究》提出要实现广西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专利创新, 必须采取夯实创新内生动力、构建多元广西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全面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扶持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的延伸度、构建多元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创新联盟和提升产业园区优势产业承接产业移转建设能力等措施。《广西企业专利工作政策探析》一文针对广西企业专利工作存的问题, 提出应主要从企业专利创新政策、企业专利管理政策、企业专利转化政策等几个方面入手, 深度挖掘企业专利潜力, 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论广西与东盟国家专利保护政策》通过分析现有的中国与东盟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文件, 认为广西在积极推进与国际区域合作, 大力发展贸易的同时, 需加大与东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 特别是专利的保护, 并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道路。

本专题5篇文章紧紧围绕广西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建设这一主线, 以广西专利政策为重点, 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 分析广西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选题较好契合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核心战略, 以及广西提出的以“创新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研究较好地结合广西本土实际, 直面广西问题、力图解决广西问题,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政策环境建设论文 篇2

一、贴息贷款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政策性银行贷款真正投入到农业的不会像投入到工业和商业的那么多,非农占比比较大。从大量的报道和我们的研究看,农村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真正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程度仍然不高。但农业贷款投入增加是中央惠农政策的具体体现,令人欣慰。

农业贷款也称农业放款,简称“农贷”。它是指金融机构针对农业生产的需要,提供给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在现代农业中,随着农工一体化的发展,许多国家把为农业生产前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后农产加工和运销等提供的贷款也归入农业贷款,还有的把银行为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提供的贷款也归入农业贷款对象。农业生产周期长,其资金周转也比工商业慢,农业贷款的期限也比工商业贷款期限长。农业贷款比工商业贷款利息也低。

农业贷款对象:(1)国有农业企业

(2)农业生产集体经济组织包括农村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集体经济组织。

(3)农村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如农民合作社、合作社联社等)(4)农户包括农业承包户,自营户和从事农、林、牧、副、渔、工商业经营的农村居民。

(5)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业贷款类型:

(1)农业短期贷款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短期农业流动资金贷款,这类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费用、农副产品加工及运销和农业科技活动等方面。(2)农业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贷款,主要是用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贷款。

农业贷款优惠政策

农村产业金融业务“千百工程” 2012年初,为进一步提升“强农、惠农、富农”金融服务水平,中国农业银行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二五”期间农村产业金融业“千百工程”的意见》。“千百工程”是指在“十二五”期间农村产业金融业务以千、百为单位的一系列发展目标、市场策略和推进措施的统称,是指导和推动“十二五”期间县域对公业务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主要依据。

中国农业银行今后将优先支持千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重点拓展千个大企业或大项目建设,全面服务千个县域大型商品流通市场,积极介入千家县域重点商场和大型连锁经营商业企业,大力扶持千所优质县级综合医院发展,稳定推进五百个县(市)城镇化建设,跟服务三百个县域省级(含)以上工业园区,深度营销两百个县域优势产业集群,探索支持百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着力发展百个4A(含)以上旅游景区。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贴息贷款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贴息贷款项目分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贷款贴息项目实行“三个优先”:优先扶持粮食加工转化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合作贷款贴息项目,同时积极扶持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贴息项目。在贴息项目中,中央财政贴息资金35%以上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65%以下用于收购农副产品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按照规定,贷款贴息项目原则上对落实单笔固定资产贷款3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其他项目最长不超过2年。原则上对落实单笔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

以上这两个农业贷款类扶持项目是覆盖面最广、辐射产业最全的大型补助项目,且都是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来说,申报要求比较高,只有少数企业能达到这种申报标准。真正农户与合作社贷款的需求还是无法满足,今年国家将对合作社放开适度规模的贴息贷款扶持,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贷款补贴政策。

总结:

1、贴息(固定资产、与农发行合作优先)

2、财政补助 申报项目 政府网站资料:

河北省林业厅 河北省财政厅关于上报2015年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的通知 http:///showarticle.php?id=33449 冀林字〔2014〕208号 各设区市、定州市、辛集市林业局、财政局:

为推进我省林木良种化进程,保证林木种苗项目建设成效,进一步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林业厅和省财政厅制定了《2014年省级林木种苗项目申报指南》,请按照指南要求,认真组织做好2014年林木种苗项目的申报工作,并按要求上报相关材料。

联系单位地址及电话:

省林业厅计资处地址:石家庄市城角街666号,邮编050081 联系电话:0311-88607461 省林业厅种苗站地址:石家庄振岗路,邮编050091。联系电话:0311-83997611。

省财政厅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48号,邮编050051。联系电话:0311-66651191。

河北省林业厅 河北省财政厅

2014年7月17日

附件

河北省林业厅河北省财政厅 2014年省级林木种苗项目申报指南

为推进我省林木良种化进程,保证林木种苗项目建设成效,进一步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项目申报指南。

一、补贴对象和申报条件

(一)补贴对象 1.省级林木良种基地。2.良种苗木培育单位。

(二)申报条件 1.省级林木良种基地

(1)符合《河北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3-2020)》林木良种基地布局和树种要求。

(2)具备一定的规模,已经收集保存优良种质资源10个以上,档案保存完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3)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两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2.良种苗木培育(至少要满足前两个条件)

(1)有与申请培育树种苗木数量相适应的土地面积(100亩以上)。苗圃设施设备齐全,技术力量较强,育苗基础设施较好,连续从事林木良种苗木生产5年以上。

(2)所培育的苗木必须为国家或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林木良种。包括:油松、落叶松、杨树、核桃、板栗、刺槐、白蜡等7个主要树种。

(3)省政府确定的优先扶持的民族自治县国有育苗单位。

二、补助环节和补贴标准

(一)补贴环节

林木良种基地补贴资金主要用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对比试验、示范和采穗圃的建设费用以及调查设计、技术支撑等必要的管理费用的补贴。

林木良种苗木培育主要用于因使用林木良种、采用先进技术培育良种苗木所增加成本的补贴。

(二)补贴标准

林木良种基地种子园、种质资源库每亩分别补贴600元,采穗圃每亩补贴300元,母树林、试验林每亩分别补贴100元。良种苗木培育核桃苗平均每株补贴0.5元,其它平均每株补贴0.2元。每个项目单位申报额度不超过50万元。

三、申报程序和方式

(一)申报程序

项目申报由市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本辖区内(含财政直管县)符合条件的单位编制项目申请书,每个设区市(含财政直管县)、定州市、辛集市可申报项目1~2个,项目申报正式文件于7月25日(已过期)前上报省林业厅一式三份、省财政厅一份。

(二)项目申请书编制要求 项目申请书内容包括: 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本单位经营面积、育苗面积、育苗种类、育苗能力、技术力量、设施设备、经济状况等):

2.申请育苗品种、数量; 3.保障措施;

(三)项目的筛选、确定

省林业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评审确定项目单位。联系方式:

省林业厅计资处地址:石家庄市城角街666号,邮编050081 联系电话:0311-88607461 省林业厅种苗站地址:石家庄振岗路,邮编050091。联系电话:0311-83997611。

省财政厅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48号,邮编050051。联系电话:0311-66651191。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http:///showarticle.php?id=31004

五、扎实做好林木种苗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印发《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搜不到文件)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认定办法》(搜不到文件),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摸清林木种质资源家底。争取启动重点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制定主要树种、珍贵树种等林木中长期育种计划。抓好林木良种补贴工作,加强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制定《全国保障性苗圃建设与管理办法》(搜不到文件),提升林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加强地县两级种苗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开展全国种苗质量监督抽查,强化林木种苗质量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行为。鼓励发展大型区域性种苗交易市场,提高种苗社会化服务水平。

关于下达河北省林木种苗工程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 http:///article.jsp?code=41/2014-10420 其他省新闻资料:

山西省林业厅会计核算中心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专家组到阳泉市中心苗圃对“2013年林木良种基地补贴和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工作。

2013年,阳泉市中心苗圃立足于“示范苗圃、效益苗圃、和谐苗圃”的三圃建设,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基础保障和示范辐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培育良种苗木建设项目,规范使用省级补贴专项基金,圆满完成培育侧柏容器苗任务。

省专家组深入苗圃生产地进行了实地检查,组长王玉龙对此项目的完成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阳泉苗圃资金使用合理,项目实施规范,经营管理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收到了应有的效益。

江西省建立省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从2010年开始,国家建立了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大大调动了良种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我省从2007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近年来专项资金逐年上升,并参照国家良种补贴办法,将资金主要用于省保障性苗圃能力建设补助、省级良种基地建设补贴、林木良种苗森及先进技术育苗补贴、林木良种中长期选育补助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林木良种补贴制度,使补贴资金更有利于林木良种种苗的繁育与推广。

二、投资成本(来自徐水县政府网站)

1、土地优惠:先征后补,零地价

2、建厂成本:钢结构厂房600-800元/平方米

3、电费:生活用电0.52元/度 一般工业用电0.7299元/度 大工业(变压器超过315kv)0.5125元/度

4、天然气:居民用气:2.27元/立方米 工业用气:2.05元/立方米

5、劳动用工工资:一般工人800-1000元/月 技术工人1000-1200元/月

6、优惠政策:各项行政性收费3年内全部由县财政代缴

7、水费:城区内居民生活用水1.5元/吨 企业用水2.6元/吨 城区外企业可自备打井,水资源费0.2元/立方米

政策要求

附:

《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58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后,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下发的重要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首次就林木种苗行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林业工作特别是林木种苗工作的高度重视。《意见》的出台对加快我国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引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充分认识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重要意义

《意见》深刻阐述了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对保障林产品供给、推动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了林木种苗工作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林木种苗是林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科技载体,是增加林产品产量、提高林产品品质、丰富林产品种类的内在条件,是延长林业产业链条、林产品价值链条的起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首先抓好林木种苗。

各地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准确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坚持一把手抓种苗,超前抓种苗,下大力气抓种苗。要积极开展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林木种苗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新局面,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二、采取有力措施,圆满完成《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

《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和八项重点任务,为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各单位要细化分解各项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意见》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取得实效。

要抓紧制定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加快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

要抓紧组织制定主要造林树种、珍稀濒危树种的长期育种计划,将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纳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并根据生产需要和林木育种特点,设计和安排科研课题,长期进行研究。坚持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展多方向、多目标的林木良种选育研究,尽快培育一批高产、质优、高抗的新品种。鼓励以主要造林树种为重点,建立技术协作组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组织联合攻关。鼓励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林木良种培育工作。

要加强林木种苗事业人才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种苗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资源,加大林木种苗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林木种苗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要以省为单位,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苗圃建设为保障性苗圃,实行订单育苗,重点培育林木良种苗木、珍贵树种苗木、能源林苗木及生态林苗木。其他苗木的培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指导相结合,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

要加强林木良种使用推广。完善林木良种推广使用管理办法。国家投资和国有林业单位的造林项目应当使用林木良种,将林木良种使用率纳入造林实绩检查体系,并注意做好种苗生产与造林计划的衔接。

要加强林木种苗立法和质量监管。尚未出台《种子法》配套法律法规的省(区、市)要抓紧制定。要认真落实种苗生产单位自检制度,对使用未自检种苗的造林单位不予检查验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级种苗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在种子采收和造林季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检查组,对种苗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质量不合格单位依法进行查处,对抽查不合格单位所在省核减投资计划。

要加强种苗信息服务。定期发布林木种苗生产信息。加快种苗网站建设。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种苗信息发布,引导种苗生产有序进行,防止种苗市场大起大落。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意见》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为保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意见》明确了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和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紧紧围绕当地林业发展现状和林木种苗工作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意见,提请各级人民政府尽快出台落实文件。

各地要高度重视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尚未建立种苗管理机构的地县要尽快建立种苗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明确林木种苗机构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落实人员编制,明确工作职责。要将种苗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种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推动种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要强化政策落实。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更大的支持,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各省(区、市)都要建立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尚未建立省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的省(区、市)要尽快建立省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要尽快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安排种子贮备资金。要增加种苗工程基本建设投入,加强种苗生产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造林补贴要优先安排使用良种苗木的造林主体。要将符合贴息条件的林木种苗项目纳入贴息贷款补贴范围,将林木种苗生产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范围,允许以林木种苗抵押进行融资。

各地各单位要将学习贯彻落实《意见》作为当前林业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要加强《意见》实施的跟踪指导,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措施、新办法。国家林业局成立推进林木种苗发展工作协调组,研究解决推进林木种苗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重大政策。2013年年底国家林业局将派出督导组赴各地对贯彻落实《意见》进行督促检查。

国家林业局

22013年3月29日

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58号(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如何让人们深入了解国办《意见》中的重要政策信息和含义?《意见》形成了哪些政策亮点?贯彻落实《意见》将在哪些方面着力?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特别对《意见》进行政策解读,以加快推进《意见》的贯彻落实,助推林木种苗事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林木良种化是《意见》主线

《意见》明确:要“全面提升林木种苗良种化水平”。“到2020年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提高到75%以上”。

解读:这是《意见》发展目标中唯一量化的要求,说明林木良种化建设是林木种苗建设工作的主线和灵魂。

为什么林木良种化建设会受到如此重视?

首先,林木良种是建设生态林业的最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极其繁重,要如期完成林业“双增”目标,一方面,必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每年至少完成8800万亩造林任务,确保森林面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的生长量,确保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加。但当前我国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剩下的宜林荒山荒地绝大多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或高山、远山地区,造林成活难、巩固成果难。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必须从造林的第一道工序——种苗上挖潜力、寻突破,不仅要保证充足的种苗供应,以满足大规模造林需求,更要大力推广使用良种壮苗,确保林分质量的不断提高。用良种壮苗造林,不但成活率高、生长快、成林早,而且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发挥的生态功能更加强大,能有效增进森林健康,增强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此外,保证木材安全、粮油安全等巨大需求也需要良种的有力保障。但我国林木良种使用率仅为51%,与国外80%以上的良种使用率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必须加速良种选育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林木良种。

其次,林木良种是发展民生林业的重要途径。林木良种对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具有明显效果。据测定,使用良种造林,材积可以增加10-30%。杉木二代种子园种子的遗传增益可达35-40%。桉树采用优良无性系种苗造林,每公顷年生长量可达18 立方米。近几年油茶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选育出了一大批能够亩产茶油50公斤以上优良品种的结果。林木种苗是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最大潜力,是促进山区林农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国592个重点扶贫县中有496个在山区,山区脱贫致富优势在山,希望在经济林,其突破口就在于种苗,在于良种。

可见,林木良种是林业增产增益的重要内因,是治本之策,在建设现代林业中始终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这就是《意见》将林木良种化作为主线的原因。

提升供给能力是根本任务

《意见》要求:强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完善生产供应体系。加强林木良种采收、加工、检验、贮藏管理,建立由省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统一调剂的供应机制。建设保障性苗圃,满足重点工程和林农造林需求。

解读:保障种苗供应是林木种苗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落实《意见》提出的全面提升种苗生产供应能力的要求,重点要从强化林木良种生产体系和苗木生产体系两个方面入手。

强化林木良种生产体系方面,要解决良种生产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包括226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在内的700多处林木良种基地的管理,不断提高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林木良种产量和品质,促进基地升级换代,完善以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骨干、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补充的林木良种生产体系,使基地供种率在目前63%的基础上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要让年产300万公斤有限的林木良种发挥最大的作用。特别是《意见》还提出,要建立省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统一调剂的良种供应机制,要求省级种苗机构将本省(区、市)重点基地生产的林木良种统一收储,再根据造林计划科学有效地进行分配,并做好余缺调剂,这是提高良种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

强化苗木生产体系方面,国家林业局将确定保障苗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再由省里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确定本省(区、市)保障性苗圃,报国家林业局备案,充分发挥这些苗圃的装备优势、技术优势、品种优势,并结合林木良种补贴政策对这些苗圃进行重点扶持,将其打造成苗木生产供应体系的“旗舰”,重点培育重点工程造林和林农造林所需的良种苗木、育苗周期长的生态苗木、珍贵树种苗木。城市绿化树种、花卉等,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高规格、多品种苗木,推动种苗产业发展。并通过提供信息指导、优良品种、生产技术等,大力采用全光喷雾育苗、容器育苗、组培育苗等新技术,提高育苗质量,稳定生产数量,形成生产基地化、育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和市场规范化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

严格执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意见》要求: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检验检疫、标签、档案等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管,及时发布种苗质量检验信息,依法打击制售假、劣种苗和植物新品种侵权等行为,健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整顿和规范种苗市场秩序,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公平、有序竞争,为种苗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解读:提高种苗行政执法能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保障林木种苗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

《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在林木种苗执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建立了种苗执法体系;依据《种子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开展执法检查,全国共查处种苗违法案件2000多起,涉案金额近亿元,有效遏制了林木种苗违法行为,保护了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出台了一系列《种子法》配套规章,国家方面共出台了16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制定出台了100多件配套规定、400多项地方标准,基本形成了以《种子法》为主体,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相配套的林木种苗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和规范了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从2002年开始,国家林业局每年对当年的林业重点工程使用种苗质量的抽查结果进行通报,使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实现常态化,促进了林木种苗质量逐年提高,种子和苗木样品合格率由2002年的35.1%和81.7%分别提高到90%以上;建立和完善了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标签和档案制度,使全国发证率由2002年的13%提高到目前90%以上,林木种子苗木档案制度的建立,逐步实现了种苗质量可追溯管理。

按《意见》要求,提高种苗行政执法能力今后还需做好5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种子法》宣传力度,建立林木种苗法制宣传的长效机制。

二是抓紧出台《种子法》配套规定,继续推动地方出台《种子法》地方实施条例。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区出台了《种子法》地方配套法规,尚未出台地方配套法规的,要加快立法步伐;要根据国家出台的种苗法规和标准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配套规定和标准,为依法管理林木种苗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三是继续加强林木种苗质量全过程监管。继续强化林木种子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强林木种子生产、加工、包装、贮藏、检验等环节全过程质量监督,将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关口前移,由林木种苗形态指标向遗传品质延伸,强化种源管理;加大林木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力度,重点是监督抽查重点林业工程及油茶产业发展使用的林木种子质量,建立健全林木种子质量抽查通报和跟踪检查制度,杜绝不合格林木种苗用于造林;加快林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创新,增强监督实效,保障林业建设用种安全。

四是继续落实各项制度,规范林木种苗市场。严格林木种苗各项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程序,以把住林木种苗市场准入关为重点,加强对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的管理,严格申请人资格和条件审核,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强化对被许可人的动态监管和服务,尤其是事后监督检查,创新监管方式,改善监管效果,提高执法能力。以种苗质量监督抽查为抓手,推动种苗标签、档案制度落实,规范种苗生产经营行为。

五是进一步加大林木种苗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秩序,严格林木种苗市场准入,依法打击生产经营假劣林木种苗、未审先推、破坏种质资源、抢采掠青、无证、无签、乱引、乱繁、乱采林木种子等违法行为,强化林木种苗购销环节管理,严查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取缔无证和依法查处超范围生产经营行为,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协调执法关系,形成执法合力,联合公安、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严厉打击林木种苗违法行为。

以社会化服务带动产业发展

《意见》明确:因地制宜发展绿化苗木、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竹藤花卉等特色种苗产业,打造优势品牌,形成种苗生产、交易、流通和售后服务产业链。加大对种苗生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户发展设施生产和规模种植。加快区域性交易市场建设,拓展互联网交易平台,创新流通方式。

解读:社会化服务是促进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林木种苗产业是朝阳产业,当前,一系列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种苗生产与经营中,吸引了更多农户转型加入到种苗生产中来,促进了林木种苗产业的蓬勃发展。据测算,林木种苗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但从2013年春季全国林木种苗供应情况看,全国林木种苗虽供应充足,但常规造林树种种苗有较大剩余。究其根源,信息不灵、市场不畅、引导不力是其主要原因。

针对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和社会化服务,贯彻落实《意见》还要强化抓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信息引导工作。当前一些珍贵阔叶、优质乡土、彩化观赏等绿化种苗,特别是大规格苗木供不应求,另外以油茶为代表的木本油料树种种苗和中药材、竹藤花卉等特色种苗也是种苗产业发展的方向,各地要及时通报市场信息,引导大家培养优势树种,创立特色品牌。同时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既能增强企业实力,又能带动中小育苗户致富,同时也能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二是建立区域性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提供交流、交易平台。国家林业局已在东北、西北、华东和华中4个大区内分别建立了一处国家级种苗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还将在西南、华南两个大区建立新的国家级种苗交易市场,同时,鼓励发展其他各类种苗交易市场。

三是创新流通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拓展林木种苗互联网交易平台十分必要,不仅可以让种苗买卖双方少跑路、少花钱,还可以让他们买到放心苗,卖出好价钱。为此国家林业局将在国家种苗网上研发推出 “林木种苗网上交易系统”,建立买家和卖家的信息资料库,开通支付宝等结算方式和实时圃地视频等功能,让广大种苗生产经营者坐在家中就可以进行买卖,达到快捷、经济、高效、安全交易的目的。同时,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推进流通方式创新。

科技助推良种选育进程

《意见》明确:将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纳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制定主要用材树种、经济树种、能源树种以及观赏树种的长期育种计划,建立良种选育区域协作机制,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加快良种选育进程。

解读:依靠科技加快我国林木良种选育进程是我国林木种苗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系统的林木良种选育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有近50个树种实现了良种化造林,杨树和桉树实现了多代品种更新,杉木和松树分别进入了三代和二代遗传改良阶段。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人工林生产还处于低产值、微效益的状态;其次,良种育种目标单一,高抗、优质的林木新品种非常缺乏,大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优良林木良种可用,单一树种(无性系)营造的人工林面临虫害的严重威胁,较少针对最终用途培育专用良种;第三,良种遗传改良程度低。虽然我国多数造林树种都开展了种源试验和优树选择,但除了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和桉树等长期坚持开展遗传改良研究的树种,已进入高世代育种阶段以外,大多数树种的大宗用种供应仍停留在母树林采种和优良种源利用阶段,林木种子园种子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第四,缺乏持久的育种策略、技术及基地的支持。目前,我国的良种选育的科研资源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以课题组为单位,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课题结束了,师傅离开了,徒弟毕业了,一些技术资料、研究材料等关键的资源也就随之失传了。同时,相同领域的众多课题组各自为战,缺乏交流,信息、成果很难共享,导致重复研究、育种效率低下。多数树种的良种选育缺乏有效的协作,以及种质资源和技术的共享机制。

结合林木育种本身的长周期生物学特点,制定国家对于重要林木树种的育种长期支持计划,势在必行。

首先,要按照树种和种源区域适应性特征、树种的繁育生物学特性、森林的培育目标,以及现有良种选育工作基础,制定分不同育种区的长期育种计划和策略,实现育种区内的育种效益、遗传资源利用和技术共享程度的最大化。第二,要充分重视和加强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工作。按树种和区域适应性特点,发展切实可行的种质创新和育种策略;建立野外和室内新技术相结合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长期保存库建设;加强新创制种质的区试和综合评价研究,实现育成一批,推出一批和贮备一批林木新品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第三,要加强多世代轮回育种理论的应用研究。构建科学的林木多世代轮回选择策略,不断拓宽育种群体的遗传基础;严格控制种子生产群体中亲本的亲缘关系,防止近交衰退,保持育种的长期效益;第四,加强不同树种的繁育生物学基本特性研究,研发科学、高效的林木良种繁育和种子园建立、经营管理新技术。加强新型矮化种子园营建与种子丰产技术的研发,加速遗传品质好、增产效益高的林木良种的生产,推进林木良种的升级换代。

对于分布区广泛的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如松、杉、杨、桉、油茶、核桃等,可整合国内主要的育种技术研究力量,依托于国家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分树种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国林木育种技术协作组。将主要造林树种长期育种纳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安排持续稳定的财政资助,建立长期育种综合实验基地,持续开展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整体高效推进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和良种基地建设进程。

政策创新保障种苗事业发展

《意见》明确:要“逐步完善国家、省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鼓励建立市、县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制定林木种子贮备管理办法,加强种子收购、检验、储存、更新及管理。”

解读: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扶持林木种苗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启动了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培育良种苗木进行补贴。在中央财政实施林木良种补贴之后,河北、江苏、浙江、河南、重庆、新疆等十几个省(区)也启动了省级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通过3年的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显著成效:一是社会对林木良种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二是林木良种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种子园生产林木良种34.6万公斤,比2009年的23.4万公斤增加了47%,生产优良穗条3.9亿株,比2009年的1.35亿株增加了187%;三是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调控作用也初见成效,缩小了良种苗木与普种苗木之间的价格差异,降低了良种生产使用成本,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农民使用林木良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林木良种补贴政策已成为一项领导重视、社会满意、群众得利的好政策。今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加大对林木良种的支持力度,必将对加快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林农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设立种子贮备专项资金的制度创新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林木种子生产大、小年现象十分突出,间种子产量的丰歉变幅不定。由于我国林木种子贮备制度尚未建立,资金不足,各地无法及时开展林木种子收购、储存及更新,直接导致遭受自然灾害或遇到结实小年时,种子供应不足,造成供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设立种子贮备专项资金,可以进一步加强种子收购、检验、储存、更新和管理,以丰补歉,确保每年全国8800万亩造林任务的顺利完成。

强化机构建设的“筋骨”

《意见》要求:“要强化各级林业部门的林木种苗管理职能,明确管理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地方政府要将属于公共服务范围的种苗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强种苗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

解读:从2011年开始国家正式启动了全国地市、县级林木种苗机构能力建设项目,两年来共投资7000多万元,在11个省、区开展了试点工作。项目的实施对地市、县级种苗机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进了全国种苗机构及能力建设进程。至“十一五”末,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大兴安岭、龙江森工集团成立了种苗管理站,200多个市、1300个县(市)建立了林木种苗管理机构,特别是2010年11月全国种苗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印发以来,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建设有很大进展。31个省(区、市)中有17个省(区、市),2个森工集团种苗管理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海南省成立了海南省林木种(子)苗站。山西、新疆、四川等省区相继成立了地(市)县级种苗站122个,为各级种苗生产、经营及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林木种苗管理体系,机构建设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林木种苗工作在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上的基础作用与保障作用,明确林木种苗工作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将其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是实现林木种苗工作发展目标的基础。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各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是关系到林木种苗事业能否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种苗机构及其职能,稳定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是今后工作重中之重;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为提高林木种苗行业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各级林木种苗站的作用,着手开展种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种苗机构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内容。

环境政策的工具选择 篇3

摘要: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同,自美国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取得成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也相继引入了这一环境政策,同样收到了积极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在一些省市也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以阐述,并提出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实践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经济手段

1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1.1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Dales)于1968年在《污染、财富和价格》中提出,面对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巨大压力,为了解决通过新建企业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EPA)在实现《清洁空气法p(Clean Air Act)所规定的空气质量目标时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引入了“排污减少信用”这一概念,并围绕“排污减少信用”从197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包括补偿政策(offsets)、气泡政策(bubbles)、节余政策(net-tlng)、银行政策(banking)在内的排污权交易计划。1986年EPA扩大了气泡政策的应用范围,允许不同工厂和企业间转让和交换排污削减量,这也为工厂和企业在如何进行费用最小的污染削减方面提供了新的选择。1986年12月4日美国正式颁布排污权交易最终报告书,全面阐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及其一般原则。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引入给环境管理程序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

1.2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特点

首先,排污权交易允许各污染源采取不同的治理污染措施,这就使污染的处理集中在治理成本较低的污染源处,使整个区域的污染治理更经济有效。

其次,由于排污权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可以转让,因而污染企业有动机追加治理污染的投资,以便从转让排污权中获益或是减少购买排污权的支出。因此,排污权交易还能够刺激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第三,与排污收费制度相比,排污权交易对环境质量的控制更为有效。

第四,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排污交易系统中,新旧企业都有动机去发展更有利的污染控制技术。

2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特点的环境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2007年11月10日,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就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和法律滞后

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虽然一些省市区如山西、河南、江苏等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排污权交易法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的立法。结果是我国目前进行的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仅是凭各地的探索。这对跨地区的交易形成了地区之间的壁垒。

从国外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来看,大多有配套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而国内目前尚无配套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为了使排污权交易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尽快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2.2总量难以确定

排污权交易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即在总量控制下,利用各企业减排成本的不同,调整企业的减排任务,然而要控制总量,首先要科学、准确地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在我国,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

2.3初始分配存在分歧

排污总量确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给企业是排污权交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初始分配如果是无偿的,那么对于新建企业有偿取得来说则显得十分不公平,政府也因此损失了一笔财政收入。如果是有偿的,那么是通过何种方式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是拍卖则可能导致大企业进行市场操纵,囤积居奇;如果通过市场定价则存在着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之弊,容易导致政府或政府部门操纵的危险。排污企业和环境行政部门之间还可能存在寻租行为,这也将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2.4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排污权交易市场需要有成熟的买卖双方和中介机构,政府除了适度的引导和监督以外,一般不干涉排污权交易,然而,排污权交易这一概念对于大多数国民还是陌生的,以至于进行交易缺乏相应的主体和社会支持。

3关于我国排污权交易实践的一些建议

3.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排污权交易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的成熟有赖于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因此,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有关总量控制和排污权制度的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以法律形式明确环境是可利用的资源,同时将排污权交易的具体操作细则交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环保等部门视情况自行制定,以此促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3.2科学界定环境容量

总量控制作为排污权交易的基础,首先需要划分一定的区域,作为交易的范围,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对环境容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计算。根据环境目标控制点的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污染物的特点和扩散模式。确定区域内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即环境容量。

3.3实施排污权的有偿分配

建议我国排污权交易推行污染控制总量指标初次分配的有偿化,即采取拍卖和奖励等有偿措施分配排污权,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还为政府增加了一笔治理资金。为此,政府应对长期以来无偿占用排污指标的单位进行全面的排污产权改制,对新建企事业单位通过出售、拍卖等方式分配排污权,全国实现排污指标的有偿初次分配。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实现污染源之间排污权的重新分配。

3.4建立规范的徘污权交易市场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是排污权交易体系的核心。在规范的市场中,排污权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交易必须坚持竞争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交易规则,禁止非法交易或幕后操纵,政府环境管理机构进行排污权交易操作时按照透明化原则公开有关的政策信息,对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反应,建立规范的市场同时要求提高公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以产生充足的交易主体。

3.5强化政府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监管职能

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 篇4

在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中, 并没有包括任何关于环境、环境政策或环境法的条款。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欧洲共同体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采取一致行动的必要性。1972年10月19日到20日, 欧共体首脑首次强调了一个共同环境政策的重要性, 并在会议结束之前责成共同体立法机构在1973年7月31日之前制定一个具有史诗时间表的行动计划。在此次会议上, 欧共体环境政策终于形成雏形。1973年11月22日理事会以《欧共体理事会以及理事会中成员国政府代表会议的宣言》的形式通过了《欧共体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由此促成了共同体统一环境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987年和1983年欧共体理事会分别通过了《欧共体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和《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期间制定了《单一欧洲法》和几项重要的环境指令。1987年通过《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92年约7日, 欧盟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其后, 欧盟理事会于1993年通过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 又称《走向可持续性行动计划》。从1972年10月的欧共体首脑首次会议至今通过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和一些法案及条约, 欧盟的环境政策在这些行动计划和法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1.环境行动计划

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 (1973年~1976年) :欧盟明确指出了其环境政策的目标, 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该计划也提出了欧盟环境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好的环境政策在于防止污染的产生;在所有技术计划和决策过程的最初阶段都必须考虑环境因素;任何将导致生态失衡的消耗资源和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必须被禁止;在科学和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对改善环境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污染者付费;一国在采取行为时应确保不会导致另一国环境恶化;在欧盟及成员国的环境政策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断加强对改善全球环境的关注与努力;重视公众的意见;分清等级责任;在共同一致的基础上加强联盟政策与成员国政策的合作与协调。

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 (1977年~1981年) :该计划基本上是第一个行动计划的延续和扩大。它重申了1973年计划的整套原则和目标, 还对防止水和大气污染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权, 对噪声污染也提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措施, 加强了共同体环境政策的预防性质, 尤其关注对周围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管理。

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 (1982年~1986年) :欧盟对原有的环境政策进行了变革, 将环境政策与共同体的其他政策综合起来, 考虑环境政策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同等重要意义, 并且明确强调了加强环境政策预防性特征的重要性。

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 (1987年~1992年) :此计划发展和细划了第三个行动计划中的环境政策, 强调了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 (如就业、农业、运输、发展等) 的综合必要性, 并加强了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 (1993年~2000年) :该计划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对欧盟以往的环境政策作了重大的发展。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环保, 而是在不损害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追求适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不应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 (2001年~1010年) :该计划命名为“环境2010, 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选择”。计划着重保护自然和生物的多样性、环境和健康、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与废物管理为四个优先领域。

2.环境条约和法规

1986年2月签署《单一欧洲法》, 1987年1月正式生效。《单一欧洲法》对欧共体环境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彻底消除了欧洲共同体的环境权限, 该法将“环境”条款加入欧洲共同体条约环境条款中, 从而为欧洲环境法确立了明确的基本法根据。1992年2月7日, 欧盟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明确规定, 欧盟有权就环境问题进行立法。在联盟内部, 委员会根据“环境行动计划”负责起草立法草案, 理事会负责对委员会起草的草案进行表决。是对《单一欧洲法》中的环境条款的加强, 《单一欧洲法》中体现的环境里已在该条约中得到了加强。“环境”这一术语第一次明确地纳入了该条约的关键条文之中, 规定了共同体的目标和活动。

1997年11月10日, 欧盟颁布了《阿姆斯特丹条约》。该条约最重要的修改是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原则与目标写入了有关条约, 并在在《罗马条约》“环境保护”条款中规定:在界定和实施共同体政策与活动时, 必须包括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将此规定升格为欧共体的一项原则。

二、欧盟环境政策的立法现状

1967年, 欧盟通过了第一项环保指令, 统一了各成员国关于危险品的分类、包装和标签规则, 欧盟开始初级环境立法问题。经过20多年的努力, 自2000年以来, 由于《阿姆斯特丹条约》及《尼斯条约》生效, 《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被批准与全面实施, 以及《欧盟宪法条约》的制定等, 欧盟的环境立法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欧盟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条约中的一般原则、规则和理事会委员会通过的指令规章在内的体系完整、门类齐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1. 空气污染防治

1975年, 欧盟才通过了它的第一项关于空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汽油硫含量指令。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欧洲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加剧, 欧盟才逐渐加强了空气污染立法。目前, 欧盟针对气体和粉尘排放共通过了近20个法规和指令, 针对臭氧层保护通过了9个公约、决定和指令并就成员国在空气污染防治合作方面制定了多项法规, 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法规体系。

2. 化学品管理法规

关于化学品管理也是欧盟的优先领域之一。欧盟在对待化学品问题上正在或将采取的措施包括:生产者、使用者与进口者目标责任制, 增加透明度, 提倡非动物实验和寻找危险化学品的替代物。在《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目标领域, 保护人类健康与提高生活质量中, 专门论述了关于化学品的管理规定, 以及在关于化学品国际合作。

3. 水污染

欧盟有关防治水污染的立法始于1973年理事会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某些具有低度生物退化作用的清洁剂的指令。在过去, 欧盟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立法主要集中于生活饮用水、渔业用水、地下水的水质及其保护, 目前其立法范围已经大力扩展。欧盟已经就水资源的功能区、水质、污染物 (包括危险物) 的排放、某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4个方面进行了立法。欧盟立法要求各成员国根据水域的用途制定水体的水质标准, 划定水功能区;对汞、镉、六氯环已烷和其他一些危险物质的排放也制定了排放标准。

三、结论

污染是没有国界的。自1973年欧洲共同体第一个行动计划以来, 其环境政策已有很强的国际性, 表现在各国积极参与众多的国际公约并成为缔约方。经过30来年的努力, 欧盟的环境政策从无到有, 并且通过不断提升政策的地位和目标, 拓展环境保护的领域和视野, 以及广泛而细致的环境立法, 持续的环境行动计划和多元、灵活的政策实施手段, 使其政策日益系统和完善, 欧盟的环境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的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2]胡必彬:欧盟不同领域环境政策的发展趋势分析.载环境科学与管理, 第31卷第2期

[3]石 泉 赵黎明:欧盟的环境政策.载环境保护, 2006年11月第22期

[4]万 融:欧盟环境保护及其局限性.载陕西财经大学学报, 第35卷第2期, 2003年4月

[5]蔡守秋:欧盟环境法的特点及启示.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7月第3期

[6]林 玲 毛在丽:简析21世纪的欧盟环境政策.载法国研究, 2004年第2期

[7]肖 安:试论欧盟环境政策的发展.载欧洲, 2002年第3期

金融环境+政策7.8 篇5

【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

7月1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工作部署,引导信贷资金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累计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65亿元。截至目前,全国再贴现额度为1620亿元,再贴现总量中,小微企业票据占比为45%、涉农票据占比为27%。总体看,再贴现政策的实施对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行业】四大行6月新增贷款仅约2700亿,最后一周负增长

6月四大行新增贷款投放仅约2700亿,其中最后一周再度负增长约230亿。考虑到其他中小型银行由于资金压力更大投放量难乐观,前6月新增贷款1万亿的预期下调至8600亿。从供给端看,6月,银行间市场曾遭遇历史罕见的资金紧张局面;从需求端看,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疲弱的现象已愈发明显。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自年初下滑后持续低迷,特别是上游原材料采掘及制造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大型与中小型企业经营展望分歧加大,显示宏观复苏总体趋弱,形成了目前企业信贷需求不足的现状。当前信贷需求的增长点在于少数细分行业,如房地产和汽车制造、销售;另外,地方政府有较强融资冲动,但由于中央政府的日趋严格的监控和银行的审慎考量,信贷投放受到显著制约。

【银行业】融资加投行业务,商业银行“抢滩”科技金融

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抢夺科技金融的先机,这其中不仅包括融资类产品,为这类企业提供包括投资、融资、投融资咨询、上市方案、PE选择、收购兼并、投资推荐、资金监管和财富管理等投资银行相关业务才是银行的科技金融发展目标。其中,杭州银行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了“投融一站通”专业团队,配置了科技金融、投行产品、“起飞计划”、“卓越计划”、公司理财及产业研究等。而上海浦发硅谷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等联合推出一种创新型金融模式,“硅谷银行模式”将通赤浦发银行的人民币信托渠道在上海实现进一步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科技型企业自身的专业性、特殊性,对于银行来说,如何建立一套契合科技型企业的风险防控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在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时,都会建立由技术专家、政策专家、信贷专家和投资专家等组成的联合信贷评审委员会,参与

重大信贷项目和业务的评审,以“投资者的眼光看待企业”,突破传统银行根据企业现状判断贷款是否可行的局限性,有效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成功率,有效防控风险。此外,在对科技型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时,既要考虑传统银行调查所考虑的因素,包括财务信息和硬信息等,也应考虑企业技术、产品、营销模式和竞争对手等因素,以便在评估其潜在风险的同时,发掘其潜在价值。

【银行业】我国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缺口仅33亿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最新的一期《中国金融》撰文指出,新资本办法对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短期冲击不大,但长期影响意义深远。今年一季度末,在不考虑过渡期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的核心一级资本缺口仅有33亿元,对市场的冲击微乎其微。但是,长期来看我国仍存在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信贷规模增长刚性,产生新的资本补充压力;二是缺乏优先股等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这种压力需要通过转变银行发展模式和完善金融市场进行缓解。

【建设银行】亚洲合并香港分行资产增至5300亿港元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建设银行旗下建行亚洲及香港分行的合并事宜靴子落地,7月起将正式合并,预计合并后新的建行亚洲的资产值将超过5300亿港元。

由于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除几家大型巨头银行外,不少中小银行也都希望能在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今年2月,光大银行在香港成立分行,今年3月,交通银行也在香港设立交银资产托管中心,成为首家设立境外托管中心的中资银行,而兴业银行开设香港分行也正在筹备之中。除香港市场外,海外市场也是近年来诸多银行群雄逐鹿之地,建行也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并同时制定了5年的拓展海外业务及营销网络的计划,今年将在海外开设8家分行,其中下半年将在欧洲及亚洲新增4-5家分行。

【广发银行】率先为企业提供CFCA银企直联集中托管服务

随着企业资金管理要求的日益增加,进入一家银行的资金管理平台就能够查询和操作企业在多家银行的账户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但由于每家银行银企直联端口的接入方式各不相同,银行使用自身的科技力量实现前置机与其它银行银企直联的对接,还需进行漫长的银行接口开发、调试准备过程,应用成本偏高。日前,广发银行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携手,通过将其跨行资金管理平台与CFCA银企直联托管业务对接,将集团企业在各银行开立的账户纳入统一管理,帮助集团企业实时获取各银行账户及交易信息,实现安全快捷的跨行账户管理及付款交易管理。该项业务还可提供完善的监控服务平台、企业账户

及交易信息的保密性、银企证书密码管理的独立性,以及全流程监控等服务。

>>政策环境

【银监会】首次诠释盘活存量资金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份根据国务院安排,由中国银监会牵头起草的文件可凝练为新版“国十条”,成为外界解读“李克强经济学”的重要依据。在货币信贷领域,最核心一条便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其中,“盘活存量”主要有十大措施:一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主要是要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和差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引导。二是创新外汇储备的应用,主要是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三是探索发行企业优先股。四是定向开展重组企业的并购贷款,并且适当延长并购贷款期限。五是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六是扩大不良贷款的自主处置权,让银行可以把存量的不良贷款用拨备核销掉或者卖出去。七是逐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特别是把一些收益率比较稳定、期限比较长的优质贷款证券化,把存量变成新的增量。八是拓宽保险资金的应用化。九是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对接实体经济,让银行理财成为债权融资、直接融资的重要工具。十是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让民间资本焕发青春。

至于“用好增量”此乃主要强调增量的重点投向,即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包括了八大重点领域:一是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绿色环保。二是过剩行业中的消化转移类企业,即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三是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四是“三农”。重点是农户、农业现代化产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业。五是居民消费。六是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产业。七是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八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

【工信部】将制定政策措施,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2万亿

信息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最活跃的消费热点,预计2015年,我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未来工信部将推动制定和出台扩大信息消费的政策措施。此外,信息消费预计将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7百分点,带动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万亿元。虽然我国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多层次的信息消费群体,但当前促进信息消费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

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升,宽带平均网速较低,普及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互联网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偏高,税负重,融资难。所以,未来政策改进和提升消费潜力的空间巨大。

【环保部】酝酿钢铁行业整治方案,应对节能减排十大难点

备受各界瞩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获国家层面审议。由于计划中涉及措施严厉,牵扯面广,因此还需在更核心层面审议通过后才能对外发布。不过,预计发布日期已经临近。据透露,若计划中的措施得以推行,或使“环首都污染圈”的河北省钢铁行业面临生死大考,全国其他地区的钢铁、化工、建材等重污染行业也将在“史上最严”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之下,面临重新洗牌的严峻命运。

【发改委】再查药品成本价,调价或启动

7月3日,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国家发改委通知宣布,将对部分企业开展成本价格调查。在2007年发改委开始对药品成本调查后,此次成本调查延续了2011年规则细化后的企业实地调查和实际票据收集等关键项内容,涉及27家医药公司,不仅包括恒瑞医药、海正药业、人福医药等国内医药企业,也包括诸如安斯泰来、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制药公司。

【发改委】奶粉反垄断管制,国内奶企或迎来大清理

尽管应对国家发改委对价格垄断的调查,外资奶粉已经开始紧急降价。然而,这远不是政府针对奶粉行业采取“行动”的终点——针对外资奶粉发起反垄断调查背后,中央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正在酝酿一系列影响重大的“奶粉新政”。目前,奶粉生产企业都在等待工业信息化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主管部门,正在紧急制定的《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的执行细则。各相关部委预计将逐步推出自己所负责领域的细则。其中,工信部关于婴幼儿乳粉企业兼并重组细则预计7月中旬出台,国家食药监总局有关《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修订工作预计9月左右完成。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前沿 篇6

关键词 石油价格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

一、文献综述

从19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开始到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西方国家陷入了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的滞胀泥潭之中,经济严重萧条,从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机构和学者开始对石油价格,GDP,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进行研究。中国原油定价机制经过了数次变动,80年代以前是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石油价格机制,1981到1998年实行向市场机制过渡的双轨制,1998年之后石油价格向市场决定机制逐步转变,2000年调整为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挂钩,2009年1月1日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以一定时期内国际各种原油价格的平均水平为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关系,石油价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被众多学者所研究。焦建玲(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与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中国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近似成比例关系,我国原油价格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小且缓慢,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国内的影响迅速且剧烈。魏一鸣等(2009)使用投资组合理论和多样化指数方法研究石油进口风险问题,认为进口石油产品的特殊风险和海运风险比进口原油的风险低,进口石油产品的盈利率比进口原油高。LiminDu等(2010)使用VAR模型研究发现,世界原油价格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价格指数存在非线性的影响。

(三)序列之间因果关系及其检验方法

三、数据来源及实证分析

(一)序列平稳性检验

(三)因果关系分析

从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取滞后阶数为3的情况下,长期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短期内则只存在WTI原油价格到大庆原油价格的单向因果关系。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WTI原油价格滞后一周和三周价格在1%显著水平下影响自身价格变化,大庆石油滞后一周价格在1%水平上影响影响WTI原油价格。从数量上看,大庆原油滞后一周价格变化1%,WTI原油价格变动0.248%;小于WTI原油价格滞后一周和滞后三周对自身价格0.337%和0.165%。

四、结果讨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我国原油价格的变动短期内不会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无论短期和长期都会对我国石油价格产生影响,且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原油价格的影响剧烈,国内原油价格对国外原油价格影响微小。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并不包含反映国内供给需求的变量,在国内原油价格不能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盯准国际原油价格容易造成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扭曲,价格不能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我国的原油定价机制和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缺陷,应该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国的供需状况,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焦建玲.石油价格问题的计量分析模型及其实证研究[A].2005.

[2]韩志勇,魏一鸣,焦建玲.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18-21.

[3]GangWu,Lan-CuiLiu,Yi-MingWei.ComparisonofChina’soilimportrisk:Resultsbasedonportfoliotheoryanddiversificationindexapproach.EnergyPolicy2009(37):3557-3565.

[4]LiminDu,YananHe,ChuWei.TherelationshipbetweenoilpriceshocksandChina’smacro-economy:Anempiricalanalysis.EnergyPolicy2010(38):4142-4151.

完善政策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发展 篇7

发展环境公益诉讼, 首先需要健全环境司法制度。

发达国家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起步较早, 相关政策和制度都比较成熟, 值得我国去借鉴和学习。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业内人士 介绍, 近年来江苏、贵州、云南等省法院积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 审理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案件, 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从全国范围看, 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还不容乐观, 不少省份尚未实现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零的突破。

发展环境公益诉讼, 首先需要健全环境司法制度。发达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建立在较为完善的环境司法基础上, 因此环境公益诉讼规则以赋予原告起诉资格为主。而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建立在民事和行政环境诉讼不发达的基础上, 因此需要完善一系列配套规则。

其次,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发达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建立在较为规范的法治秩序基础上, 其主要任务是用诉讼手段解决具体法律条款的实施问题。而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 需要改变企业及社会公众环境守法意识薄弱、环境违法行为较为普遍的现实。因此, 公益诉讼需要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如严格的具有惩罚性的环境损害赔偿。据了解, 江苏省泰州市曾判决污染企业支付1.6亿余元, 以赔偿环境修复费用。业内人士指出, 现阶段, 急需涌现更多这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以提高企业的守法性。

同时, 还需扩大环保公众参与, 包括来自民间的参与和有关部门的参与。发达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以环保组织起诉为主, 其环保组织非常发达, 具有在法庭上抗衡大型企业乃至国家机关的实力。而我国的环保组织力量还很薄弱, 因此, 需要授权有影响力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乃至个人, 积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

需要公益律师的参与

在环境诉讼中, 环境损害的认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污染者和侵害公益的违法者一般拥有着信息、资金和技术优势, 而原告由于获取信息的有限性且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则相对来说处于劣势地位, 不易收集证据。因此公益诉讼的专业性、诉讼双方实力的不对等以及诉讼的持久性更需要律师这一法律职业人的参与。能站在公共立场对社会不断提出问题的律师被称为公益律师。公益律师的参与使得公益诉讼在制度、政策的制定和运作方面的影响大大增强, 公益律师的专业操作和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有利于实现通过公益诉讼影响未来的公共决策的目的。

业内人士指出, 通过公益律师的参与和努力, 公益诉讼不仅可以实现权利的救济, 而且成为与政府和企业对话的契机和桥梁, 成为号召民众关注和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旗帜。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公益律师将成为建构与实践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中坚力量, 成为推动我国环境法治进程、发展我国环保事业的精英。

还需向发达国家学习相关经验

发达国家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起步较早, 相关政策和制度都比较成熟, 值得我国去借鉴和学习。

据了解, 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的涉及环境保护的联邦法律就都通过“公民诉讼”条款明文规定公民的诉讼资格。根据“公民诉讼”制度, 原则上利害关系人乃至任何人均可对违反法定或主管机关核定的污染防治义务的, 包括私人企业、美国政府或其他各级政府机关在内的污染源提起民事诉讼;以环保行政机关对非属其自由裁量范围的行为或义务的不作为为由, 对疏于行使其法定职权, 执行其法定义务的环保局长提起行政诉讼。

另外, 由于诉讼费用高昂, 美国为了减轻公众因提起诉讼而承担的经济压力, 鼓励公众运用公民诉讼这一法律武器, 在环境法规中, 对于公民诉讼费用的分担作了有利于原告的规定。美国《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固体废物处理法》等均规定, 法院如认为合适, 可将诉讼费用 (包括合理数额的律师费和专家作证费) 判给诉讼的任一方, 按照这项规定, 依惯例由原告承担的那一部分律师费和专家作证费等诉讼费用可能由被告分担合理部分。

浅谈企业的信用政策建设 篇8

一、企业信用政策建设的现状

企业信用政策建设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其他企业的信用管理, 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 协调和指导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对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 对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 以保障业务流程不因其他企业的原因造成中断。企业对外部信用政策管理的目的是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 将信用风险减至最低, 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二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 它是指企业如何经营自身的信用形象, 以面对外部对企业的评价。建设自身的信用就是树立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 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商业融资环境。企业的信用政策建设要两个方面同步进行, 厚此薄彼都不能达到企业目标。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发生一系列的改革, 而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 企业存在一系列的信用问题需要解决:

1. 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我国企业现在的信用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承担, 但这两个部门的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决定他们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这就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用来协调职能改革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2.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

现在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企业便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 而不顾销售款项能否顺利收回。具体表现为企业简单采取销售导向性的经营管理模式, 忽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呆账坏账增加、继而导致收账费用增加等问题, 最终偏离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企业目标。

3. 无视自身信用建设。

大多企业认为的信用政策是本企业对其他企业的信用评估, 而无视对自身信用的建设与管理, 拖欠卖方款项, 放弃卖方提供的现金折扣等, 结果使企业形象受损, 商业筹款能力下降, 企业承担较大的机会成本, 从而盈利能力降低。

二、信用政策建设的对策

1. 对其他企业的信用管理, 共有三方面的内容:

(1) 客户信用等级的划分和信用标准的制定, 是指客户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应具备的条件, 如果客户达不到某一信用等级, 就不能享受企业提供的的相应的信用优惠。 (2) 信用期的确定, 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 会使销售额增加, 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 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 可以延长信用期, 否则不能延长。 (3) 确定现金折扣的标准, 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 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 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 也可借此扩大销售量。

信号传递论者认为企业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是企业状况的反映, 信用政策也不例外。基于信号传递论, 我们对企业制定的信用政策大致可以概括为: (1) 产品质量好的厂商利用较为宽松的信用期限作为质量信号传递的机制, 而产品质量差的厂商, 宁愿降低价格也不愿采取信用销售的方法, 对他们而言最有利的销售方式就是现金交易。这是因为信用销售时, 在信用期内, 如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购买者乐意自行决定是否继续付款购买, 而不用费尽心思的获取究竟是产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还是由于自己使用不当, 此时购买者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如果采用现金交易, 一旦出现问题, 买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示产品的质量问题, 否则就不可能的到相应的赔偿。 (2) 处于引入期的企业比起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多的采用信用销售, 并且信用政策更为宽松。这是因为企业处于引入期时产品质量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 如果厂家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很有把握, 他必定会采用信用销售这种强有力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让市场和购买者可以更从容地检验评价产品的质量;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市场对他们的产品质量已经有了固定的评价, 无须再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 (3) 规模小的企业比规模大的企业更积极地采用信用销售。与 (4) 的原理相似, 小规模企业的品牌、声誉、产品质量和口碑等仍处于积累阶段, 急待市场认可它的产品, 自然会倾向于采用信用销售。 (5) 使用年限长的产品, 其信用政策比使用年限短的产品更为宽松。这是因为使用周期长的产品其质量的认定所需的时间也长, 就需要更长的信用期限, 比如汽车类的信用期限应该比食品类的更长。

2. 企业自身信用政策的管理, 即企业形象的管理。

政府环境管制政策的绩效研究 篇9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公众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政府的环境管制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外部保障措施。不同学者围绕环境管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具体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环境管制与企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早期的理论研究认为环境管制抑制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但波特的双赢观点提出以后,更多的文献是从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等方面分析环境管制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问题[1],如金碚(2009)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政府的环境管制应该兼顾经济效率准则和社会效益准则的合理平衡,这样既有助于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也有助于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长期提升[2]。傅京燕(2010)利用1996—2004年我国24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环境管制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呈“U”型关系[3]。其二,环境管制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研究。由于各国(各地区)环境标准的不一,那么环境因素是否会成为影响一国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而影响其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这方面的国外研究成果较多。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研究结论不一。如陈刚(2009)研究认为,我国的环境管制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朱平芳等(2011)利用2003—2008年我国277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地方城市是否为吸引FDI而在环境标准方面存在竞相降低的事实,研究显示,环境管制对FDI的作用方向与FDI本身的水平高低密切相关[5]。其三,环境管制与生产效率、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白雪洁、宋莹(2009)从非管制、弱管制和强管制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环境管制政策对火电行业的效率影响,研究认为提升环境管制强度有利于火电行业整体的效率提升[6];张中元、赵国庆(2012)研究发现,提高我国环境管制的强度有利于国企技术进步,但对三资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不利于私营企业的技术进步[7]。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环境管制对区域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就业率、出口量等的影响(赵细康,2004;刘加林,2011;李钢等,2012)[8,9,10]。

相比之下,针对环境管制政策的实际环境绩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多数文献是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如王丽萍(2011)针对河南省环境污染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11];沈能(2012)对我国环境管制与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得出,环境管制对清洁生产型行业的当期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污染型行业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环境管制强度与环境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12]。事实上,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问题越发严重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更先于经济增长。为此,本文以2004—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X0)为参考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作为比较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政府环境管制政策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论证。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综合政府环境管制和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数据统计,特选取如下指标(单位):

X1: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X2:人均能源消耗量=(吨标准煤/人)

X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X4:工业二氧化硫消除率=×100%

X5:工业烟尘消除率=×100%

X6:工业粉尘消除率=×100%

X7: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100%

X8: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X9: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亿元)

从以上指标来看,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主要涉及能源消耗、工业三废的治理情况以及环境污染的投资治理情况这三大方面,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间接了解政府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变化趋势。各指标的初始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5—2011年)》的数据整理所得。

2环境绩效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的统计分析方法,具体是用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之间的距离,即关联度来反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强弱或大小。具体过程如下[13]。

① 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是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序列,比较数列是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因素。在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各级政府也始终把经济增长作为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在灰色关联度分析中,选取参考数列为国内生产总值,即指标X0,简记为:X0={X0(k)|k=1,2,3,…n},比较数列为X1-X9,反映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因素,简记为:Xi={Xi(k)|k=1,2,3,…n},i=1,2,3,…m

② 对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后,由于各指标数据代表不同的物理意义,使得各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为了消除量纲不同给关联分析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初值化处理、均值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其中,标准化处理是指所有数据减去该列的平均数,然后除以该数列的标准差,该方法的运用频率最高,本文也选择标准化处理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标准化参考数列为:X0(k)=X0(k)-X0σx0

X0=1nk=1nX0(k)σx0=1nk=1n(X0(k)-X0)2

其他序列的标准化处理同此,本文不再一一说明。

③ 计算差数列,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差数列为:ΔXi(k)={|Xi(k)-Xo(k)|},i=1,2,…m,k=1,2,…n

④ 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最大值为:max(Δ)=max{ΔXi(k)},i=1,2,…m,k=1,2,…n

最小值为:min(Δ)=min{ΔXi(k)},i=1,2,…m,k=1,2,…n

观察绝对差值数据序列不难发现,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数量级差异,最大值为2.736426,最小值为0.004158,相差600多倍,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还需要进行一次规范化处理。假设min{Δ}、max{Δ}分别为表2差值序列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显然可以有:0≤min{Δ}≤Δxi(k)≤max{Δ},因此,下式成立:

0min{Δ}max{Δ}Δxi(k)max{Δ}1Δxi(k)max{Δ}

越大,说明xi(k)和x0(k)两序列的变化态势差异越大,反之,则说明两序列变化态势的一致性越强。为了避免出现min{Δ}可能为0的情况,在实践中,可以将上式改进为:

ξi(k)=min{Δ}/max{Δ}+ρΔxi(k)/max{Δ}+ρ

其中:ξi(k)为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在(0,1)取值,ρ越小,分辨力越大。

⑤ 计算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的计算方法:

{ζi(k)}={min{Δ}+ρmax{Δ}Δyi(k)+ρmax{Δ}},i=1,2,m;k=1,2,……n

在本文中的ρ取值为0.5,结果见表3。

⑥ 计算关联度。

由于关联系数是一个数列,具有较大分散性,

因此需要我们计算关联度,从而得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见表4。

关联度为:γi=1nk=1nξi(k)γ1

3结果分析

从以上灰色关联度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2004—201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治理情况存在以下关系。

①人均能源消耗量与GDP的关联度为0.941483,远远大于其他指标的关联度,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从人均能源消耗量来看,“十一五”末的能源消耗量比“十五”末增加了60%,人均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事实上,在我国现行的环境管制政策中,尚未针对人均能源消耗制定相应的管制措施。

②工业二氧化硫消除率、工业粉尘消除率、工业烟尘消除率与GDP的关联度依次为0.902194、0.884200和0.880929,这反映出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治理比较重视,针对这些大气污染物的环境管制政策相对有效。特别是二氧化硫排放,“十一五”期间我国把降低二氧化硫排放作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业绩考核,在一些省市还实行一票否决制,因此,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二氧化硫的达标排放和有效处理。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0%,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97.9%,比2005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此外,2010年与2005年相比,工业粉尘排放量减少50.75%,达标率提高16.3个百分点,达到91.4%;工业烟尘排放量减少29.88%,达标率提高7.7个百分点,达到90.6%。

③固体废物利用率、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与GDP的关联度分别为0.855998和0.840301,它们均小于上述三个大气污染物指标的关联度,这反映出国家对于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另外,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的处理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固体废物的处理,很多地区对于固体垃圾的处理一般是掩埋或者是焚烧,这样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处理效果也不好。在我国环保机构的监测中以及媒体舆论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业废水乱排放的现象层出不穷,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江大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从关联度指标来看,政府需要提高对固体废物与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④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比重与GDP的关联度为0.806863,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总额与GDP的关联度为0.584864,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投资水平和投资规模。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等发达国家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且每年有14%左右的增长,相比之下,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还比较低,2010年这一比重达到最高,也不过1.66%,且每年的实际投资支出不能保证持续增长,难以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结论与建议

近些年,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并将单位GDP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依然比较严重,“大生产、大消耗、大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我国环境管制政策的环境绩效并不令人满意,尤其表现为人均能源消耗持续增加,固体废弃物、废水等的循环利用水平较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然较低。这反映出我国环境管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此外,城市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为例,生活排放量近十年都没有明显的下降,因此,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产生的环境问题将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的环境管制政策应在政策细节和执行力度上下足功夫,提高环境政策的实际运行绩效,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村住宅建设实施配套政策 篇10

1 加强规划引导

1.1 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划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省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统筹安排并指导市、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 结合新一轮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 组织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 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的村庄土地利用规划, 应与城镇规划相衔接, 合理划定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范围;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的村庄,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了解宅基地利用现状和用地需求的基础上, 以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为原则, 组织编制村庄宅基地现状图、住宅建设用地规划图和宅基地需求预测10年计划表 (“两图一表”) , 制定完善宅基地申请审批制度, 公开发布, 指导农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规范有序地进行。

1.2 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和规模

市、县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 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结合城镇规划, 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的城郊、近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的村庄, 应结合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 在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保留、调整和重点发展的农村居民点用地, 统筹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生活、生态、生产用地需求, 合理确定中心村和新村建设用地规模, 指导农村住宅和村庄建设按规划有序进行。

1.3 改进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方式

新增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各地在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应优先安排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指标, 切实保障农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需求。

2 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

2.1 严格执行每户村民家庭拥有一处建房宅基地的法律规定

宅基地面积不能超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村民在宅基地上建设住宅, 无论是单层或是多层住宅, 其面积不能超过本地人均住宅面积标准的上 (高) 限 (单层和多层住宅情况有所区别) 。村民将原有住宅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之后, 不得再申请新的建房宅基地。

2.2 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

现阶段建设新房可以实行先行缴纳保证金, 限期将原有宅基地交归集体。坚决防止在农村产生新的“一户多宅”超面积占用宅基地的现象。

2.3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村居民建房人均用地面积标准, 控制户均建房占地面积日益扩大和违法少批多占宅基地建房

3 对“空心村”实施治理

3.1 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编制并完善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对“空心村”实施治理, 根据各村的基础和条件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 确立治理模式。对经济较发达、建房农户较多的城镇近郊“空心村”, 将以城镇规划为中心, 有步骤地实施整体搬迁、逐步形成规模连片发展, 腾出的土地转为新的建设用地;对距城镇较远、经济基础较差的“空心村”, 将引导小村向大村集中, 合理归并自然村, 向条件相对优越的中心村迁移;对不具备合并条件、但可以填实的“空心村”, 加强对闲置农村住宅的拆迁、回收、流转、整合, 对拆迁后的宅基地重新规划, 作为新的预留宅基地, 由村统一收回调剂安排使用。

3.2 加强组织与协调, 有法有序高效推进治理工作

成立“空心村”治理工作的协调机构, 由村镇主要领导负责, 国土、建设、环保、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 制订有效的工作方案, 实施治理工作的全程监督, 依靠民主监督解决“空心村”治理中出现的各类难题。

3.3 创新机制, 广开筹资渠道

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坚持以集体自筹为主, 财政补助为辅, 社会资金参与的多渠道方式筹措“空心村”的治理资金。对村庄进行适度规模整治, 可以由村集体先期投入建设启动资金;也可尝试通过市场化运作, 向企业或个人多渠道筹措, 缓解“空心村”治理资金短缺的难题。

4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的空闲地、闲置的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闲置的宅基地未利用的, 不得新批准占用耕地建设住宅。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 各地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鼓励村民腾退多余的宅基地。村民凡新建住宅可以试行与村集体签订协议或缴纳保证金等方式, 确保按期拆除旧住宅, 腾退原有的宅基地交归村集体。

5 引导村民适度集中居住

(1) 现阶段推进村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应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在实行分类指导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有利于村民生活的集中居住方式。

(2)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建设多层农村住宅, 鼓励适度集中居住, 避免随意撤并原有村庄, 强行收回村民原有的宅基地和拆毁村民住宅。

(3) 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的土地供应和使用, 由村集体开发经营或以土地入股等方式统筹公共住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加快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让村民和村集体长期分享宅基地节约整理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6 做好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

(1) 严格甄别不同时间段, 对农村住宅建设年代进行确认, 加快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 向每户村民家庭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切实保障村民作为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2) 通过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 建立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 对权利人、宗地号、宗地面积、坐落、用途等基本地籍要素数据进行全面核查, 确保电子档案的数据真实性、准确性, 以此推进农村宅基地信息化建设和基础管理服务能力。

(3) 做好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 变更一宗, 登记一宗, 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

7 推进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

(1) 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其中包括对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进行摸底调查、房屋测绘、审核登记、经过确权向村民发放《农村房屋所有权证》, 明确村民的住宅拥有完全的所有权, 赋予农民住宅财产的合法权益———可以进行住宅产权的流转, 包括买卖、赠与、作价入股、抵押、租赁等。

(2) 应建立和健全农村住宅的评估、抵押、流转交易的市场机制, 允许每户村民家庭在政策范围内对现有宅基地使用权有偿转让, 允许农村住宅自由处置, 上市交易时收取土地出让金。

8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所属职能

(1) 强化乡 (镇) 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所属职能, 充分发挥乡 (镇) 国土资源管理所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探索防范土地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对严重违法行为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 用典型案例警示公众。

(2) 加强土地法制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教育普及活动, 广泛宣传土地国情和法律政策, 提高民众珍惜土地和自觉遵守土地法规的意识, 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政策与行政管理行政环境 篇11

——题记

国家政策对于每一个地方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是执行的力度不一。创业者需要衡量的是你所中意地方的不同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外贸等政策。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创业者也应该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案例1:企业离不开政策扶持的大环境

案例说明

温州科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中国温州第一家留学生企业,公司主要致力于通信网络测试系统的研发和销售。目前,科赛技术已通过“双软认证”,主要产品 “Connsis-DTS xDSL自动测试系统” 已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立项。

案例分析

2001年9月13日,4位年轻创业者在温州向位于开发区内的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介绍他们的“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当天下午,他们就在工商部门办理了公司名称预登记手续,成为创业园首家入驻的留学生创业企业。

科赛公司的成长得到了温州市、开发区、创业园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除了给予2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用房外,创业园孵化器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科赛公司50万元,用于“X-DSL自动测试系统”项目的后期研发。

案例启示

政策法规环境,主要是指与创业者创业及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规定与制度安排,包括对创业者及其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法规制度两个方面。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就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税收的规定等。各地政府所支持的行业都会根据地方情况有所侧重,或者会对某些行业实施优惠政策。

政府的支持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税收和租金的水平、创业扶持措施限制大企业的垄断,以及对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的管理等。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十八条”)、《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决定》、《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等。

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类优惠政策,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创业事业的发展。

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对民营经济实体经营范围的限制:申办私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再要求提交暂住证,申办个体工商户,不再因户籍原因核发临时营业执照,一律核发正式营业执照;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分期缴付;进一步放宽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名称登记......

案例2:行政管理环境包含着效率与公平

案例说明

天津市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自1988年成立以来,公司承接了一系列大、中型自动化成套项目的设计、制造、维修、服务工作,已成为自动化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并逐渐在计算机、电子、机械、销售等领域中展露拳脚。

案例分析

张敬民刚开始创业时,公司入孵在天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毕业后在高新区政策区的科研基地购买了几千平方米厂房,开始进入了发展轨道。1998年又在华苑产业区购地建厂,结束了普辰公司四处漂泊的历史,步入了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民营企业的成长比较艰难,受环境左右的因素似乎更大一些,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天津高新区经过多年艰苦创业所营造出的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政府机构的高效率办事方式,使企业可以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业务。张敬民认为创业的外在行政管理环境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廉洁高效,也蕴含着行政管理之下的公平与公正,这些也是必须深入考察分析的环节。

案例启示

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效率,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为创业企业减轻负担,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益的政策指导。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的过程中都应把行政管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创业考察因素。

政策环境建设论文 篇12

关键词:汽车,政策,环境,研究

现代汽车作为高新技术集中载体,是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跨越最为重要的途径。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汽车产业政策在调控广西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对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汽车产业政策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就如何优化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产业自主创新政策概念解析

1.1 自主创新内涵

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把创新概括成5种新组合[1]。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成为指导西方国家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自主创新是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概念,通常指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学习,实现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指导逆向开发,进而实现技术本土化,最终实现模仿创新向依靠自身技术能力进行正向开发的转变。我国早期提出的自主创新是与“技术引进”相对应的概念,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强调的是依靠本国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2]。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强调的是自主开发,也有学者明确提出自主创新是形成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产业[3]。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积极跟踪、关注和参与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1.2 政策理论

政策系统是“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策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观”。创新政策是政府介入产业科技发展并通过政策工具影响科技研发的具体手段。创新政策系统是在特定的结构性基础上,为达到技术的创造、扩散与利用的目的,由各个政策子系统所形成的网络关系。各政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是一个科学的创新政策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反映着创新型国家配套政策体系的规范化程度,也影响着创新政策体系整体目标的实现效果。只有形成“相互连动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才能够使产业创新活动持续不断地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

2 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建设基本情况

广西非常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与自主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汽车产业发展,鼓励培育汽车自主品牌的配套文件。这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广西汽车工业发展路径,为广西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1 制定区域重大发展规划

在制定区域重大发展规划上,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桂政发[2006]2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汽车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桂政发[2009]85号)、《广西创新计划(2008—2010年)》(桂政发[2007]57号)等文件。

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上,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桂政办发[2004]17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保护知识产权行动方案(2006—2007年)》(桂政办发[2006]14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桂知管字[2009]3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管理暂行办法》等专项文件。

2.3 推进基础平台建设

在基础平台建设上,出台了《“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桂科条字[2006]49号)、《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桂财教[2007]33号)等专项文件。

2.4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出台了《广西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桂发改规划[2006]470号)、《关于加强工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意见>》(桂政发[2009]79号)、《关于加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桂政发[2009]82号)等专项文件。

2.5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在产业发展规划上,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的意见》(桂政发[2009]10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09]8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桂政发[2009]10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的决定》(桂政发[2009]78号)、《广西千亿元工业产业和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桂政发[2008]44号)等专项文件。

3 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广西将汽车产业纳入了整个区域发展规划纲要,并从知识产权、人才保护、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了配套文件,这些政策法规对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一定的宏观指导和保驾护航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有的汽车产业政策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宏观与微观政策配套不全、财税政策粗放、平台建设落后、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足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广西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1 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配套不全

长期以来,广西汽车产业政策存在着规划“高、大、全”问题,缺乏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使得很多规定政策停留在纸面上,对产业的实际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政策执行起来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整个工业产业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为主,目标多是规模化、集团化,而对自主创新,尤其是自主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建设力度不够,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多是混在这些大的政策体系中,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系统政策的构建没有得到强化,专门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构建不足,自主科技创新政策没有彰显,“科技元素”不突出等,政策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广西汽车产业政策的这种“庞大规划”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际操作,从而制约整个广西汽车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2 财税政策不够完善

广西出台的财税政策中,对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领域没有明确的财税资金扶持政策,如财税政策中没有具体的政策来明确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长期资金链,多是“风吹树动”般的短期政策,对自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资金规划多是从专项基金中划拨,没有长期的财政预算支撑,财税政策中没有明确财政资金在这些领域的预算和支出,只是做了大概的规划,而没有能让宏观财税政策落实到位的微观财税政策来保障。

3.3 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政策滞后

当前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政策建设中存在政策滞后的问题。如从规模上看,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尚处于较低的阶段,规模小,硬、软件不足;从布局来看,当前的政策中只提到要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区域布局上没有明确地落实等。

3.4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

总体而言,当前广西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仍然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度的知识宣传与普及力度不够,自然科学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制度基础薄弱,知识产权界限不清的瓶颈尚未得到突破,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界限模糊等。这些问题不利于广西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不利于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广西汽车配件制造业为例,柳州、玉林等地的汽车产业基地企业多是重视大部件研发与生产的知识技术产权,而对其他的部件则很少重视其自主研发和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薄弱。甚至还存在主要部件自主仿制而零部件来自其他厂商的情况,产权保护较为混乱。

3.5 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缺乏支撑点

当前广西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缺乏支撑力,没有灵活的政策体制能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对引进的技术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而自主创新公关难度大。如目前柳州汽车产业中,对引进的技术没有很好组建人才队伍进行吸收,使得关键技术仍然牢牢掌握在“原始技术人”手中,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本流失,不利于做强做大做优整个产业,更不利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植。

3.6 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政策急需加强

目前,广西汽车产业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却没能进一步打开东盟汽车贸易市场,把产业与地缘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因此,广西汽车产业政策尤其是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政策的前瞻性不足。如: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接轨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走出国门的政策等仍在探索中。

4 优化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的对策

加快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合力助推,离不开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因此,我们要从广西汽车产业自身条件和优势出发,按照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强政策环境建设,优化政策环境,以政策创新带动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为做强做大做优广西汽车产业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4.1 建立完备、协调、系统的产业宏观与微观政策相配套体系

创新政策体系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不同层面和类型的创新政策子系统构成并动态耦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创新政策应包括科技政策及产业政策,根据政策对科技活动的作用层面分为供给层面、需求层面及环境层面等3类政策。不同层面的政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项政策在其特定的领域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而某一领域的政策实施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政策提供支持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创新政策的功能耦合就是在创新系统结构中,运用供给层面、需求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创新政策分别调整资源要素、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比例和配置关系,使3个要素之间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通过调节3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创新政策的整体功能。针对广西汽车产业创新政策运行中的障碍环节以及利益矛盾、信息孤岛和管理体制缺陷等制约因素,提出建立以下三大核心机制以满足政策协同的条件:建立协同决策机制,实现政策目标协同;建立协同信息机制,实现政策运行管理协同;建立协同评价机制,实现政策功能协同。

4.2 建立完备的财税优惠与扶持体系

首先,政府应该利用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以企业资金投入为主,政府资金支持为辅,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投资体系。其次,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对汽车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以永久性的减税待遇,激励企业进一步创新改革,允许企业设立准备金制度,保证企业研发经费持续稳定的投入。最后,完善汽车消费环节财税政策,包括鼓励特定目的汽车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逐渐撤销车辆购置税;实行差别税率征收消费税。

4.3 构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和技术平台

汽车自主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机构为骨干、高等院校为生力军的官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该体系是汽车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各要素既有明确的职责与分工,但彼此之间又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另外,由于目前广西单个汽车企业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新一代汽车开发所需的技术基础和成本支出,因此,应把汽车行业分散的技术力量和科技资源组织起来共建汽车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以实现更快、更好的创新效果[4]。

4.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知识产权是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广西汽车产业与发达省份相比,产业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广西要加强有关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汽车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将知识产权纳入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体系中;利用专利制度的规则设计取向,引导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完善准入认证、产品质量和汽车安全法规等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加强标准技术法规对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指导作用,促进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运用财政政策、税收减免政策、技术创新奖励政策、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等政策工具直接激励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在产业组织政策、关税政策、消费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中设置知识产权标准间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4.5 构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性要素。因此,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推行人才战略,对于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5]。实施人才开发工程,汽车行业应大力开展“三高”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首先,应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和技术,又擅长管理和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支核心人才队伍是汽车行业的“领头雁”;其次,培养一批在行业内能挑技术重担的顶尖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研发部门是汽车工业的技术核心,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素质复合型的汽车研发人员的投入是提高广西汽车工业技术水平的关键;此外,还应培养一大批身怀绝技的高技能人才。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和完善支持自主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以激发自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6 加强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政策

近年来,广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西已成为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这个变化带动了广西汽车产业全方位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广西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汽车企业向东盟国家发展,进一步打开东盟汽车贸易市场,把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而提升广西汽车产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

5 结语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组合政策工具,健全和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一方面可以改善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解决市场失灵和系统失效问题,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各项政策的目标与功能不同,有关政策分别作用于产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开发、商品化、产业化等阶段,有利于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降低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保证自主创新的持续发展。总之,广西汽车产业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关键在于政策环境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97.

[3]柳卸林,张爱国.自主创新、非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体系[J].创新科技,2007(6):14-19.

[4]任晓常.汽车自主开发公共技术平台及重庆汽车研究所的发展定位[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5:4.

上一篇: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下一篇:实训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