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幸福

2024-10-11

博物馆与幸福(共5篇)

博物馆与幸福 篇1

早在先秦的文献典籍中就有了“乡”“土”连用的说法。《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 何人哉?世必谓之狂荡之人矣”, 这应该是目前所见文献中“乡土”一词的最早记载。“乡土”主要作为“家乡”讲,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它常常指的是某人生活的自然地域, 而并不限指其范围大小。

乡土包含了三大要素, 第一是人, 第二是一定的区域, 第三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乡土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是起始于他的生活环境, 然后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逐渐建构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儿童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离不开社会环境, 有效的教学应当注重儿童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知识、经验的相关性。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 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学生最熟悉的乡土知识在其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必始于乡土, 而后可通于天下。乡土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始于晚清,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颁布的“壬寅学制”, 把乡土教材纳入教学内容。今天, 要培养积极、睿智、民主、了解历史的青年一代, 除了依靠学校, 博物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博物馆的文物、文献等展品具有天然的人文教育功能, 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造就健康的人格, 是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施教。

一、博物馆的乡土教育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热情

大多数人对本乡本土的历史、民俗、名胜古迹、传说及宗教信仰等非常感兴趣, 而且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对乡土深层次的理解却未必为大多数人所掌握。而博物馆却真实而直观地再现了乡土的历史遗存和文献, 对于人们了解各种乡土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理解更大范围内的历史现象和现在的生活事件, 都有巨大的帮助。例如, 河南博物院的“中原丰碑”的陈列, 以详实的文物和资料, 生动再现了河南人民在1840年以后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 真实记录了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先烈们气壮山河的感人事迹。再如, 展厅里烈士代表的图片, 向人们诉说着中原大地养育的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勇士, 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以及宋学义等留下姓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 他们以身殉国, 但精神不朽。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对乡土及家乡人民的热爱。家与国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个人最先熟悉家人, 然后是家乡, 再逐步扩大到祖国。爱国之道, 始自一乡。博物馆清楚地标示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足以满足人们对乡土历史的兴趣、渴望, 从而激发爱国的热情。

二、博物馆是实现乡土教育目标的最佳实践活动基地

乡土教育的目标, 是使学生自幼养成对乡土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的关心与观察, 培养其关怀社会的情操, 并开启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与兴趣。博物馆是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物证, 与乡土相关的展品在博物馆的陈列是不可缺少的, 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高尚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河南博物院的主要陈列“河南古代文化之光”, 按照不同时期不同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顺序, 展出了河南境内出土的文物。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省南召县出土的杏花山古猿人牙齿化石, 化石的存在表明, 在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前, 中原地区出现过原始人类。还有那些粗糙的打制石器表明, 我们祖先生活的旧石器时代, 是一个人类用双手开始同大自然进行搏斗的时代, 那个时代发展缓慢而又惊心动魄。当时的人们生活极其艰苦, 手中只有粗糙的打制石器和竹木棍棒, 以火驱赶野兽, 艰难维持着生存。这样的陈列自然能开启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好奇, 从而思考今天的文明是如何发展和传承的。另外, 博物馆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物的意境之美, 都能陶冶学生心灵, 使他们能够从浮躁走向宁静, 由现实走向理想。博物馆没有理论说教, 没有身心束缚, 只有学生平等共享的精神乐园, 它是启人心智的终身教育场所, 这恰恰与乡土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

博物馆与幸福 篇2

作者:肖冠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高耗能低产出的矛盾仍然是发展的瓶颈。哥本哈根吹起的“低碳风潮”,不仅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渗透进博物馆的文化中。特别是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已深入人心,低碳已成为时下人们生活的关键词。博物馆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有不计其数的观众在这里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其社会职能决定新形势下博物馆应勇担社会责任,倡导低碳理念,推行低碳实践。

立足本馆,宣传低碳理念

低碳生活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博物馆不仅是为了展示历史,也是为了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博物馆的建设、改造,陈列的布置,观众的出游、各种活动的举办,都将造成大量的碳排放。首先,博物馆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是学习教育的场所,气候变暖、节能减排等社会问题应该在这里得到关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意识要在这里得到宣传;低碳技术、先进陈列手段要在这里得到运用。其次,博物馆要通过各种方法主动向观众宣传低碳理念,通过向观众发放低碳倡议书、低碳生活手册、环保袋,在公众服务区张贴宣传画,制作宣传版面,开展组织低碳知识问答活动,定期播放环保电影,组织碳足迹计算等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生活的氛围。同时,宣传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要特色鲜明,通俗易懂,方便群众接受,让低碳生活点点滴滴深入人心。

此外,低碳博物馆的建设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使低碳理念进一步推广和传播,与相关方达成共识,建立伙伴关系。例如一些供应商、承包商,博物馆也要对其进行低碳理念的宣传,在合同条款中可以约定遵守的环保条约。特别是在开放服务中要强调环保意识,减少一次用品的使用。例如有的博物馆免费提供纸杯,就可以考虑提倡让观众自带水杯,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则在景区内安装了十多处直饮水设施,观众可以直接饮用到矿泉水。同时,要加强对观众的管理,观众是上帝,但观众到博物馆来参观就是来接受教育的,博物馆要通过温馨提示、宣传、活动、资料等多种形式在观众中树立低碳环保的示范形象,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要求观众共同遵守环保约定,使参观环境得到优化,也提高了观众素质,使其受到教育。

科学规划,将低碳理念与科学发展统筹

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首先在规划设计上,策展人以及博物馆馆长,还有设计师、建筑师之间需要很好的沟通,倡导低碳建设,将博物馆建设与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彰显低碳概念,也要提高能源的利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改变一味追求场馆大,设施新,陈列手段现代化程度高的观念,采取适合馆情的发展模式。新馆建设的选址要和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改造结合起来,新馆的规划要考虑生态的理念、低碳的理念,包括步行适宜距离和节能、生态效应以及陈列展览的展厅是否可以持续利用等。

其次,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要优先考虑照明系统、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的低碳设计,要在确保文物展陈的小环境基础上考虑观众的舒适度。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多采用自然光,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博物馆,用电无保障,更应减少对电的依赖。在建筑通风中多采用自然风,在设计时要考虑保温效果,控制展厅面积,减少冷热交替等,减少对空调系统依赖的使用。其三,在材料和设备设施的使用上,陈列改造中大量采用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比如,现在我们的陈列过程中大量使用了PVC材料,但这种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毒素,严重影响环境。此外,应多使用节能灯具,有条件的应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LED照明技术,从而减少电能的消耗。要减少室外大面积玻璃幕墙、钢筋的使用,多采用本地生态建筑用材,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碳的排放。馆区范围大的博物馆有时需要使用交通工具,应尽量控制机动车的进入,而采用自行车、氢能源汽车、纯电容汽车等。在陈列展线上适当增加绿色盆栽植物,在室外增加绿化面积,目前有的博物馆将屋顶科学利用起来,建设绿色屋顶。在园林设计中,可以考虑微灌系统的使用,节约水资源。

拓宽外延,将低碳理念与社教活动结合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可持续的重要机制是社会化,这个过程使新生社会成员接受并内化现有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活动场所,要将低碳理念与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致的、有效的符合低碳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何让低碳引领我们的生活,很多博物馆早就行动起来。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了

“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主题科普展,青岛市“我的低碳生活”启动仪式在奥帆博物馆举行。今年4月,浙江自然博物馆举行了“让地球更健康——低碳行动从我做起”活动。

博物馆可以通过“低碳环保生活从我做起”的活动来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议学生及家长们选择集体乘坐学校大巴出游,不选自驾车;选择自带水壶,不选瓶装水或饮料;选择带手帕,不选一次性纸巾;选择布制餐布,不选一次性餐布等。例如,今年3月,中国湿地博物馆举行了“变废为宝,环保手工制作”活动,很多小朋友通过精心制作,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或者生活用具,例如废旧的报纸,经过处理,成了雕塑;废弃的水管,涂涂画画,变成了笔筒和花瓶;废旧的纸盒,切割拼接,成了12生肖。一块家中废弃的刷碗海绵,结合胶水、贴纸、扭扭棒等小物件,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海绵宝宝、糖果冰激凌、蝴蝶结等等。活动结束后,每个小朋友开心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家长汇报,表示以后还要参加这样有意思的活动。此外,博物馆还要结合博物馆之友活动,发挥志愿者作用,可以与周边社区、学校、机关、企业联合起来,使低碳环保意识得到加强,通过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广大群众中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关注细节,推行低碳实践

一是做好数据统计,制定目标。要通过测量碳足迹、计算碳排放量,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找出潜在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减少碳排放的实施方案,例如怎样科学设计和控制展厅空调温度,如何科学控制和调节展区照明系统,减少能耗。控制高峰期观众的参观人数,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碳排放量和对水、电、空调等的使用频率。同时,在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控制开放时间,规定空调、灯具照明的启用时间。

二是在我们的办公环境中,办公室人离电断,日常照明要使用节能灯具,许多印刷材料要使用可再生纸,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宣传资料。加强内部局域网的建设,采用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审批文件、报送材料,减少纸张的消耗。此外,博物馆有采购的主动权,我们要运用这种能力减少其他供应商和运输商的碳足迹。在流动展览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当地提供的材质、当地的资源,从而减少其他材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改变出游方式。在交通方式上特别是现在私家车增多,要尽量集中乘坐公共车或自行车,减少碳的排放。此外,加强数字博物馆建设,让观众足不出户在家观看博物馆的陈

列展览,例如湖南省博物馆除了有视频的资料外,还增加了文物联联看的游戏内容,可以让观众在浏览博物馆网站的同时学习文物常识。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博物馆自身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规范低碳实践,例如法律法规遵守、能源节约制度、博物馆开放管理制度、节约型机关的建设等。同时,导入实施ISO14001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借第三方力量,加强对环境的监督。

博物馆与建筑师 篇3

对于城市而言, 博物馆在成为文化地标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对于建筑师而言, 博物馆也比较可能成为个人的标志。设计一座博物馆是无数建筑师的梦想, 因为博物馆建筑具有经典性、纪念性和永久性特征, 往往成为建筑师的代表作;建筑师的风格与设计思想, 也能在博物馆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广告宣传与博物馆发展 篇4

现代社会, 各种媒体到处充斥人们的眼球, 如电视、电影、网络、广播、报刊等。使大众的精神生活空间有着很大的可选性, 作为文化公益宣传机构的博物馆要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社会上参与市场竞争, 就须遵循市场规律, 在提高自身质量的同时, 自身质量包括制作出良好的展览, 提供优质的参观服务, 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博物馆, 帮助打造博物馆自身品牌。笔者认为, 可在以下几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从观念认识上重视广告宣传对博物馆发展的作用

广告是现代商品宣传、让大众知道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既然博物馆陈列展览具有商品性、市场性, 那么他也和其它文化传媒有着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 对博物馆而言, 有一个好的展览, 加上拥有足够数量的观众群体, 这样的展览在市场上才能有竞争力。在这方面博物馆的广告宣传作用不容忽视。在现今社会各种媒体上很难得有直观的博物馆广告, 即有资金不足的因素, 又有观念认识上的欠缺, 对广告宣传的社会功能和积极意义缺少应有的认识。可喜的是近年来, 一些博物馆开始重视广告宣传的作用。博物馆只有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才能在社会的大舞台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在宣传渠道上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 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与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存在市场竞争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竞争对手, 都在争取观众量, 而在另一方面, 博物馆可与这些媒体合作, 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 “化敌为友”, 共同发展, 及时系列性的宣传活动。

利用报纸宣传成本便宜, 可操作的空间大。在国家特定的纪念日中, 例如“国耻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 “国际禁毒日”等特定时日, 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可在各级重要的报纸上开展系列专栏, 在扩大社会影响面的同时也宣传了自己。

利用广播也可以宣传博物馆。如通过广播进行博物馆相关知识的有奖竞猜节目, 并邀请业内专家参与此类节目, 让听众在互动中接受博物馆的知识, 从侧面也起到了宣传博物馆的效果。

电视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以传播速度快, 生动直观受到人们的欢迎, 利用电视的宣传手段, 博物馆可以最快速度将有关展览信息传播开来, 这对展期较短的临时展览很为有利, 如能利用电视对博物馆进行深入的专题报道, 也可吸引更多的社会目光关注。总之, 合理地运用电视手段, 对博物馆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 这些年蓬勃发展起来, 给了博物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现今全国有几亿网民, 很多人已习惯在网络上获得第一手新鲜信息, 在网络上开辟自己的网上博物馆, 并与其它的大型门户网站开展合作, 对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好的作用。这对建设网上博物馆对博物馆自身的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会更高。

手机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也可利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做宣传, 例如手机客户到了博物馆所在的某一城市, 就会以博物馆的名义发送短信祝福给用户。

广告、招贴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普遍宣传手法, 广泛用于商品的销售活动。相对来说, 博物馆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少于其它休闲文化业。例如可在城市的公共汽车上作合理的精美车身广告, 让它成为城市间流动的风景线。而且这类广告招贴的价格不多;在人多的道路旁设立广告牌d有参观意愿的特定群体中 (如学校、社区等) 散发宣传手册和招贴, 把相关展览信息传达给观众。

杭州博物馆的特色与展望 篇5

一、概况

(一) 起源与发展。

杭州近代博物馆业之发端可上溯至1929年6月6日, 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和实业救国, 也为了纪念北伐战争的胜利, 首届西湖博览会隆重开幕。共设八馆二所三个特别陈列处, 分布在西湖的孤山与里西湖一带, 面积约5km2, 博览会历时137天, 展出物品共14.76万件, 有20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 杭州也因此成为中国会展业的发祥地。为收藏西湖博览会的藏品和陈列品, 1929年11月建成了西湖博物馆, 后改名为浙江省博物馆, 成为杭州唯一的博物馆。自1985年至今, 杭州掀起博物馆建设热潮, 新建了一批上档次, 有水平, 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专题博物馆和丰富多彩的名人纪念馆, 又扩建了省博物馆, 新建了省自然博物馆, 充分利用杭州历史悠久, 特产丰富及名人众多的优势, 生动再现杭州历史文化, 发掘文物史迹的旅游价值和教育功能, 拓展了博物馆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二) 类型。

按惯例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纪念性三类。杭州的博物馆分类情况如下:综合性博物馆有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有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 以及剪刀、印学、钱币、织锦、相机、眼镜等专题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有革命烈士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 还有章太炎纪念馆、龚自珍纪念馆等大量名人纪念馆。杭州的博物馆不但在展示内容上种类繁多, 而且在管理体制上也体现百花齐放的精神, 博物馆有公办的, 又有民办的;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博物馆;又有高校、企业、村办馆及私人办博物馆。

(三) 现状。

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集、陈列、研究于一体的人文科学博物馆, 馆藏文物十万余件, 其中有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和骨器, 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 越国的青铜器, 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的青瓷, 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 均为遐迩闻名的瑰宝。1992年开馆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属国家级, 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占地5公顷, 建筑面积8000m2, 以丰富的展品, 先进的展示手段, 让观众在时间与空间的嬗变中, 感受历史与未来的交融, 倾听中国丝绸的故事、领悟染织的来龙去脉, 体验手工织绸的乐趣。1992年建成开放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5000m2, 建筑面积4364m2, 由展厅和官窑遗址两部分组成。全方位展示了南宋官窑的历史、工艺、美学价值以及和南宋宫廷文化、社会习俗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印学博物馆占地面积1300m2, 为我国第一座集会文献收藏、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印学专业博物馆。展示我国印章与印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展出珍品达六百件之多, 犹如中国印学发展的时空长廊。建于1988年的章太炎纪念馆, 依托国学大师、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之墓, 以章太炎后裔捐赠的文物为基础建成名人纪念馆。

二、特色

(一) 地方特色。

丰富的地方特产和人文沉淀构成了杭州传统文化的独特意境, 也为杭州专题博物馆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近年杭州新建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 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是杭州市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二) 休闲特色。

浙江省博物馆位于西湖孤山南麓, 1929年以原清帝行宫改建而成, 旧馆址的部分为江南著名藏书楼文澜阁, 新馆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楼阁亭榭与逶迤相连的长廊组合而成, 形成了“园中馆, 馆中园”的格局, 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中国茶叶博物馆, 绿化面积达20000m2。这里背依青山, 面临茶园, 溪水不息, 环境幽静, 游客领略自然风光, 品尝各地名茶而留连忘返;中国丝绸博物馆环境优美典雅, 建筑柔美飘逸, 桑园染草, 小桥流水, 尽显大自然的风光;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则是利用清代红顶商人建于1878年的庭院式药店改建而成, 古朴雅致, 金碧辉煌, 以古建筑来诠释中医药的源远流长。优美的环境、休闲的氛围是杭州博物馆的又一特色。

(三) 求新特色。

1、与高科技联姻。近年杭州市一批博物馆完成展示改造, 例如南宋官窑博物馆采用了虚拟现实的科技手段, 通过大屏幕再现了南宋宫廷赏瓷的场面, 使观众跨越时空, 大发思古之幽情, 体会身临其境之感触。杭州历史博物馆的邮票观赏器, 被誉为镇馆之宝, 任何一张邮票均可通过放大镜而细细观赏。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在藏品电脑化管理方面, 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为珍稀标本建档, 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优秀档案。2、新的展示形式。杭州博物馆的展示形式亦与时俱进, 2005年建成开放的西湖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博物馆通过声光电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等方式全方位地解读西湖。观看三维动画立体电影《西湖沧桑》, 感受西湖上亿年的沧桑变迁;漫步于“西湖四季桥”上, 瞬息间即可领略西湖四季的景色变化;置身于“泛舟西湖”的环幕影院中, 座椅轻晃如舟, 环绕的西湖美景一掠而过, 令人大有身临其境之感……3、新的尝试。2003年5月杭州市所有公办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这在全国尚无先例, 震动了国内文博界。一年后, 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紧接着全国博物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免费开放。4、新的主题。杭州的西湖博物馆与运河博物馆已先后建成开放, 钱塘江博物馆正在筹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指出, 给湖、河建博物馆, 在中国还从来没有过, 希望西湖博物馆是第一个, 也是最好的一个。

杭州的博物馆不断开拓新的主题, 中国湿地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 一系列国家级专题性博物馆最近相继在杭州建成开放。对于杭州博物馆, 专家给予充分的肯定, 又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发展趋势

(一) 寻找发展空间。

1、博物馆数量的发展。据统计,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平均10-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 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而我国平均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 差距十分明显。2、博物馆类型的发展。国内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占了约70%, 而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地域特征和独特个性的专题博物馆则相对较少。

(二) 发掘民营潜能。

杭州文化底蕴深厚, 对历史文化遗产痴迷者大有人在, 民营企业发达, 加上政府的扶持, 民办博物馆大发展将来临。私立博物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具有较浓厚的民间、民俗色彩, 在管理上更为灵活, 可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业务重点和经营模式, 丰富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

(三) 运用科技手段。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是世界博物馆发展方向的主流趋势。2001年高校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开始启动, 并作为示范性单位, 以带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运用自动控制、仿真、虚拟现实、影视技术等现代展示手段外, 我们还要进一步借助高科技, 提升收藏保管、学科研究、社会教育等功能, 寻求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思维、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 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观众流量。在全国2000多个博物馆中, 每年不过一亿多的游客驻足, 是全国人口的十三分之一。而在美国, 博物馆本地客年流量是6亿多人, 是其全国人口的3倍。卢浮宫博物馆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他们的宗旨是“向所有人开放”。对节奏快和多题材的临时展览予以大量投入, 使临时展览的年均参观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

充分开放藏品。历史是无穷尽的, 资源是有限度的。而我国的一些博物馆馆藏品的年开放率仅为1%左右。这里面既有体制的作用, 也有博物馆自身旧习的作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开放馆藏品, 2001年开放率为70%, 2004年上升为87%, 相比之下, 令人汗颜。

命题与使命。了解科学, 尤其是科学技术, 进而了解博物学, 以及如何把握博物馆中的人文、社会艺术等相关要素与人的对接, 都是重要命题。同时, 怎样使内容广受欢迎, 怎样让观众亲身体验展示物品, 怎样加强信息交流, 这些都是我们的使命, 可谓任重而道远。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老先生指出, 杭州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专业博物馆, 再加上西湖博物馆, 完全可以朝“博物馆城”发展。21世纪是博物馆的世纪。我们期待着, 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 将让我们明天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宋向光.中国大陆当代私立博物馆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海峡两岸博物馆学人与全球化的对话, 2003;

上一篇:高危地区下一篇:寻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