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评价(精选11篇)
卫生学评价 篇1
摘要:目的 使居民在冬季获得充足的日照,在夏季获得良好的通风,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对于住宅日照标准不足给予补偿提供依据,杜绝上访及社会纠纷。方法 利用竿影日照图原理,采用三角函数法计算日照间距,对住宅日照间距进行卫生学评价。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地方政府出台文件,政府行政部门联合会审的模式对建设项目进行监管,并将评价报告作为法院对住宅日照标准不足给予补偿进行判决的法律依据和量化依据。结果 2008年1月—2011年10月,宁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计对70家单位194栋楼房进行预防性卫生学评价。项目开展后日照间距合格率高于项目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P<0.01)。新、改、扩建项目日照间距卫生学评价率达100%。开展卫生学评价前日照间距合格率为59.82%,上访、社会纠纷率28.35%;开展卫生学评价后日照间距合格率85.78%。结论 该评价方法和应用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住宅,日照间距,卫生学评价
日照指太阳照在居室内的时间和强度。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新、改、扩建项目及住宅小区建设日益增多,对原有住宅建筑的遮阳问题引发的上访、社会纠纷不断增多。一些开发商为多出房,房屋的日照间距不足,使底层1至3层住房基本不能得到日照。还有的住宅日照遮挡严重,使整个单元竖向用户不能得到日照。这种情况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周围县市区均未开展日照间距卫生学评价工作,住宅遮阳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广泛推广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宁阳县所有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对住宅的遮阳评价。
1.2 方法
1.2.1 检测日照间距
首先,日期选用冬至,冬至是全年日照最短的日子;其次,时间应是正午12时前后各不低于1.5 h,因为正午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时刻。再其次,参照的日照平面应是建筑首层距楼地面1 m左右的窗台的高度。
评价依据 采用前后两幢楼之间的日照间距为前排房高度的1.5倍作为日照间距系数,冬至日正午前后(上午10:30时至下午1:30时)居室窗户连续满窗日照不少于3 h的日照标准、日照时数以及参照中央爱国卫生委员会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住宅建筑卫生科研协作组推荐的与我县地理位置较相近似的安徽省当涂县地区冬至日上午10:30时到下午1:30时太阳方位角0°00′~±23°58′,高度角35°30′~±32°00′的太阳行程参数值[1]作为评价建筑卫生间距的评定值。山东省宁阳县位于东经116°36′~117°38′,北纬35°40′~35°41′。安徽省当涂县位于东经117°19′~118°30′,北纬31°34′~31°29′。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全国主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间距系数表规定,宁阳县城区住宅日照间距系数参照济南市执行[2]。日照时间计算起止点为底层窗台面(指距室内地坪0.9 m高的外墙位置)。按照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宁阳县属Ⅱ类建筑气候区,宁阳县城适用于“第Ⅰ、Ⅱ、Ⅲ、Ⅳ气候区的中小城市”范筹[3]。
1.2.2 工作步骤
①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现场勘察。建筑物的间距通过测绘获得,其余相关数据以初步设计图纸为依据,画地理位置监测平面图。②由建设单位提供县及县以上政府批准建设的有效文件、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和建设项目卫生专篇。③核实申报材料,确定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对初步设计图纸[4]进行审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日照间距的确定以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的原理,采用三角函数法计算。④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卫生标准、条例及卫生要求,进行审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出具卫生学评价报告,附遮阳示意图,使人们能直观形象地看到遮阳范围。⑤环保、公安、卫生、气象、规划管理5部门联合会审。卫生部门在“建筑工程会审书”中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由规划局发给施工许可证后方可施工。⑥建设项目竣工后进行竣工验收。
1.2.3 计算方法
住宅正面日照间距的计算方法:见图1。
住宅侧面日照间距的计算方法:①建筑物方位角的计算方法见图2;②建筑物高度角的计算方法见图3;③当涂县地区冬至日的太阳方位角高度角和阴影长度见表1。
D0 =L×H-H1
式中:DO—正面日照间距; D—前后两排南向住宅之间的南北间距; L—正午12时当地水平阴影长系数(冬至日); h—太阳高度角; H—前排房屋的实际高度; H1—后排房屋底层住宅窗下沿距地面高度。
undefined
式中:α—建筑物方位角;A—两建筑物之间的东西平行间距;B—两建筑物之间的南北平行间距。
undefined
式中:β—建筑物高度角;A—两建筑物之间的东西平行间距;B—两建筑物之间的南北平行间距;H—建筑物的高度。
1.2.4 结果判定
住宅正面日照间距:当D大于DO=1.5×H- H1时,对后排住宅无遮阳影响;当D小于D0时,对后排住宅有遮阳影响(正午12时宁阳县水平阴影长度系数为1.5)。
住宅侧面日照间距:参照“表1 当涂县地区冬至日的太阳方位角高度角和阴影长度”,冬至日上午10:30至下午13:30太阳的方位角23°58′,太阳的高度角32°00′。当计算的建筑物方位角大于23°58′或建筑物高度角小于32°00′时对后排住宅无遮阳影响;当计算的建筑物方位角小于23°58′,建筑物高度角大于32°00′时对后排住宅有遮阳影响。
2 结 果
项目开展后日照间距合格率高于项目开展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P<0.01)。
2008年1月—2011年10月,宁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计对70家单位194栋楼房进行预防性卫生学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和应用模式,确保了宁阳县新、改、扩建项目日照间距卫生学评价率达100%。开展卫生学评价前日照间距合格率59.76%,上访、社会纠纷率28.13%。开展卫生学评价后日照间距合格率85.57%,未出现上访及社会纠纷。见表2。
3 讨 论
住宅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为人民的生存发展所必须,居室得到必要的日照是人类健康生活的需要,它不仅影响一代人的健康,还可能影响到数代人的健康。建设项目建成后一般使用50年,对周围建筑形成长远影响。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日照间距卫生学评价,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其符合卫生要求,把有害健康因素,消除在建成投入使用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
该研究管理模式创新,县政府出台文件,强制规定县内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由卫生部门进行卫生学评价。卫生、环保、公安、气象、规划管理5个部门联合会审。确保了建设项目日照间距卫生学评价率达100%。以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的原理,采用三角函数法计算日照间距,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卫生部门出具评价报告和遮阳示意图,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看到遮阳范围,了解遮阳情况。县法院以卫生部门出具的日照间距卫生学评价报告、遮阳图为法律依据和量化依据,对住宅日照标准不足给与补偿进行判决。为建设单位提供具体的整改建议,减少了补偿经费和社会纠纷,使建筑物本身更符合卫生要求。该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被泰安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领先。为全国各县(市、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住宅日照间距卫生学评价方法和应用模式,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惠忠,冉新,李才广.预防性卫生监督—城乡规划卫生与建筑设计卫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20.
[2]GB50180-93(2002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3]GB9981-88.农村住宅卫生标准[S].
[4]石宏作,党连卿.建筑识图与制图[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卫生学评价 篇2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卫生安全,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规划》范围内新改扩建设计供水能力≥3000 m/日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其他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工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分级负责。设计供水能力≥3000 m/日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卫生学评价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其他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前的水源及建成后验收性水质检测由县级或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涉及防病33 1
改水工程的,要对项目落实到病区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章程序
第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计划,在与发展改革、水利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制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工作组,根据工程进度,通过参与工程技术审查、检查、验收和专题论证等开展工作。
第六条评价结束后,专家工作组应当出具卫生学评价报告。
第七条卫生学评价报告经组织实施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给当地人民政府,并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章卫生学评价
第八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覆盖的范围和病区类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卫生安全要求的落实情况,即工程卫生风险性评价;建成前水源及建成后验收性水质检测分析。
第九条 卫生学评价中的水质卫生检测包括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检测。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卫生检
测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的全部常规指标。
第十条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运输、水质检测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水质分析结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
第十一条 卫生学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工程覆盖的病区村、病区受益人口数、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输配水系统的卫生风险性评价、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分析及评价、供水单位水质分析能力评估等。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二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报告的规范性文本,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办)统一印制下发。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负责解释。
卫生学评价 篇3
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开展多年,特别是大中城市较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相对较好,环评的质量较高。近几年出现亚行贷款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项目,为垃圾卫生填埋场环评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对于拟建的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施工期和运行期进行。通常包括如下内容:周围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的调查与评价;工程分析,包括厂址分析、进场路线分析、工艺分析污染源分析、主要污染物防治措施:填埋场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主要为填埋气、渗滤液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影响分析,须以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为基础),污染物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结合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果,进行总量控制分析:公众参与;事故风险分析:拟定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给出明确环境可行性结论并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和措施。
从根本上讲,垃圾填埋场环境影Ⅱ自评价的目的是论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它重点回答与项目决策相关联的几个主要问题填埋场场址是否合理;填埋场设计是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拟定的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是否可行;环境影响是否环境可接受,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二、评价标准选取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一般位于距离垃圾源较近,而景观又不敏感的偏僻区域。很多大型城市的规划中早已将垃圾场的选址(或备用选址)列入规划中,并且对环境功能分区,执行标准很容易确定。但在很多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以下乡镇,规划中往往未对垃圾填埋场环境功能做出明确的划分,有些垃圾填埋场是在规划完成后才选址,很多县以下城镇根本没有正式规划,这要求环评工作人员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时,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了解当地政府对该区域及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意向,征求当地环保部门意见,然后合理确定评价执行的环境标准,并通过审批环评报告书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笔者认为,环评工作人员应在充分理解各环境标准环境功能区划分依据(可参考国家有关环境功能划分标准)、详细进行区域环境调查、规划调查的基础上,协助环保行政部门确定垃圾卫生填埋项目区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对于现行环境质量标准里没有的指标,如H2S、NH3等可参考TJ36-79中的相关标准值。污染物排放标准应该在《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基础上,根据项目工艺特点、污染物特点适当选取其它污染物控制标准作为补充,如《锤式垃圾粉碎机》(CJ/T3051—1995)等。
三、垃圾渗滤液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垃圾渗滤液水质、水量及相关问题
在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项目环评中,不可避免要遇到水污染源水质、水量确定的问题。它是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工程分析的重要内容。
影响垃圾渗滤液产生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垃圾的组成。垃圾的组成直接影响到渗滤液水质组成,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会带来垃圾成分的变化。因此,垃圾渗滤液水质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发生变化。第二,垃圾的预处理。在填埋前如果能够将垃圾破碎,可增加填埋场密度,降低垃圾对水的渗透性,增大垃圾的持水能力,增长了垃圾与水的接触时间,加速垃圾降解,这样会使垃圾渗滤液污染物浓度增加。第三,填埋时间。填埋年龄的不同垃圾降解速率不同,会使渗滤液的组分和各组分的浓度发生变化,随着填埋时间的增加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会逐渐降低。第四,垃圾的湿度。当垃圾的湿度达到60%以上时有利于垃圾的降解,此时垃圾的降解速率能够达到最大,很多为填埋场采取人工供水方式控制垃圾湿度,但水分过大会会稀释渗滤液,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第五,填埋深度。填埋的深度越大,水分停留时间越长,浸出的污染物浓度越高。填埋场选址地形条件的不同,会导致填埋深度不同。因此,同一种垃圾成分、同一地区不同垃圾场的渗滤液水质也可能出现较大的不同。
因为垃圾渗滤液的水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受影响的因素颇多,所以在环评中会带来污水处理站进水水质确定的问题,因环评处于建设前,不能通过长期的实测确定水质。因此,环评工程师要注意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掌握大量详细资料,了解渗滤液水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不能盲目追求效益,照搬国内其他的环评以缩短环评周期,最好平时对当地现有的垃圾场多做一些实测调查、并纪录相关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为今后提高环评工作质量作铺垫。垃圾成分的变化预测可参考与当地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化趋势相近的其他地区的统计资料,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这方面条件较为优越。
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因素诸多,如降雨量、蒸发量、地面流失、入渗、表层覆盖、排水设施等。水量的估算方法有很多,如理论计算法(水量平衡)、经验计算法、经验统计法等。各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目前不论是环评单位还是设计单位多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如式4-1等,在环评工作中,应根据现场地形条件、掌握资料忣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问题
垃圾渗滤液组成十分复杂。研究表明,生活垃圾渗滤液水质总特征是CODcr、BOD5浓度高,金属含量高,氨氦含量高,微生物影响失调。渗滤液水质对各种有机污染物检出多达几十种,但浓度均较低。个别地区垃圾场渗滤液重金属含量较高。确定评价因子的常规做法是:以SS、CODcr、BOD5、氮氨、大肠菌值作为污水排放的控制因子,预测评价时多数以CODcr、BOD5、氨氮作为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污染物来评价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SS,目前在我国松花江水系已经确定了该因子水质标准(《松花江水系环境质量标准》(暂行),如:III级标准标准值为SS<25mg/l),并在该地区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中列为现状评价。目前河北省尚未制定悬浮物的地方标准,个别地区环评应予适当考虑。
地表水的水质预测应根据“环评技术导则”选取适当的预测模式和预测水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正常工况情况,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良好,稳定达标排放;二是污水处理站出现运行出现问题,水质超标排放情况下的预测。
营运期评价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填埋开始至渗滤水质达到稳定的阶段:稳定后至封场阶段:封场后至污染自然消除阶段。三个阶段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污染特征,确定合理的评价深度,不能随意忽略任何一个阶段。而且,在每一个阶段中,垃圾渗滤液水量、水质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分析评价时应在同一时段内取最不利条件下进行。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问题探讨
地下水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污染源——垃圾填埋体,污染物的载体同为垃圾渗滤水,渗滤液导排、防渗工程直接关系着垃圾渗滤液在填埋体内的停留时间和下渗
量,下渗量大导出量就变小,下渗量大、地下水位浅时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地下水污染。同时,一般浅层地下水多以地表径流和雨水作为补充,一定程度上地下水来源于地表降水。
但是,地下水的污染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较地下水要强很多,且地表水造成污染后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放、水体自净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较好恢复,而地下水一旦造成污染将是长期的、难恢复的。环境敏感时还可能直接影响人身健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与地表水评价相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是在渗滤液水量水质确定后来进行。一方面是渗滤水正常排放时(防渗工程、导排工程设施状态良好,运行正常)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是衬里发生破裂时,渗滤液大量泄漏对环境的影响。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影响评价,需要基于对区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渗滤液导排技术方案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认识的条件下。这要求环评工作者和环评单位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资料收集,必要时作一些现场实测工作。
四、填埋气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填埋气气体成分分析与产气量的估算
目前的垃圾填埋场多为厌氧型,填埋气体是生活垃圾在填埋处理过程中其有机废物经厌氧降解产生的混合气体,填埋气体的产生扩散会引发不少的环境问题,它既是爆炸源,又是一种可引起全球趋暖的温室气体,更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有害气体。有关研究资料证明,填埋气体的主要成分包括CH4、CO2、H2、N2和O2,还有一些微量气体,如H2S、NH3、庚烷、辛烷、壬烷、己烷、正丁烷、异丁烷、丙酮、苯、硫醇、氯苯、氯乙烯等。
实际上,垃圾填理场中最关心的大气污染物为H2S、NH3等恶臭气体,因此,恶臭气体的含量和产气量是环评中工程分析的重点需要确定内容。典型垃圾填埋气成分如表1所示。
填埋场的垃圾废气产生量和成分与被分解的固体废物种类有关,而且随填埋年限而变化,同时填埋场实际产气量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垃圾中的含水率、营养成分、pH值、温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环评中多采用经验公式法。
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目前,环评中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主要是采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级差的选取原则和参数选取,避免错误发生。如果计算结果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关于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有关要求(场址周围500m范围内部的不得有人畜居栖点和居民居住区)则按较严格的执行。在复杂地形,如类似承德地区的山区,环评单位应详细分析风向风速与地形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以及污染源与敏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合理的卫生防护距离。
在做好工程分析工作之后,有了产气浓度和产气量,相应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就确定了,为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而排放方式也是预测的重要根据,目前国内的垃圾场绝大多的填埋气属于面源排放,排放高度与地形有关,要视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预测模型的选取多采用面源模式,同时还应适当考虑局地风场。
3.填埋气的处理、利用
目前填埋气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基本分为两类:焚烧处理排空、综合利用。填埋气的综合利用程度与填埋场所在地的经济条件有直接关系,主要的利用方法有不经过净化,直接作燃料供锅炉或工业炉窑使用,脱除CO2后,作为高热值燃料用于发电燃料等;经过脱CO2和H2S的净化处理,达到或接近天然气标准,再经压缩作汽车燃料。
本着清洁生产的原则,对于这种可利用的废气资源,应在环保措施论证中优先考虑综合利用,但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从目前河北省建设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情况可以看出,沼气的利用率较低,主要受用户、处理成本及投资的限制。因此,在环评中在优先考虑填埋气综合利用的同时,要充分的论证其经济可行性,避免环评成为空洞的“设想”。
五、如何分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的合理性
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评中,选址合理性是重中之重,因选址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往往是无法挽回的,非一般的工程措施能够解决。因此,环评中的选址合理性分析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垃圾填埋场选址,需对合理运输距离区域内可能选址地点,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确定3个或3个以上的侯选厂址:然后尽心现场踏勘,对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地址、水文、气象、供电、给排水、覆土资源、交通、厂址周围人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预选出2个或2个以上的预选场址:对于选厂址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社会及环境比较,推荐拟定厂址。对拟定场址进行地形测量、初步勘查和初步工艺方案设计,完成选址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审查确定选址。
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其他的环境影响
动物实验环境空气质量卫生学评价 篇4
关键词:动物实验,空气质量,卫生学评价
为了解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实验室内空气污染状况, 预防和控制空气质量可能出现对动物与实验人员健康的危害。笔者于2011年3月4-9日对动物实验房内两个环境进行了空气质量监测。
1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点选择
屏障环境选择缓冲间、走廊、样品间、动物二室、经皮染毒室、洁物储藏室、染毒室、动物检疫室为本次监测;普通环境选择小鼠室、大鼠室、兔室、滕鼠室、动物接收室、走廊为本次监测, 每间斜对角设3个监测点, 监测高度1.2 m。
1.2 监测项目与仪器
1.2.1 气温、相对湿度、气流速度、换气次数检测
采用TES1360温湿度计 (台湾泰仕仪器厂生产) 、IAQ检测仪 (北京宝云科贸有限公司提供) 测定, 按照GB 14925-2001附录A~C检测方法进行[1]。
1.2.2 氨浓度、空气落下菌数检测
氨浓度采用大气采样器、大型气泡吸收管采样, 分光光度法测定, 空气落下菌数采用血液琼脂培养基, 消毒灭菌后带至现场, 将培养皿放于地面, 打开后放置30 min, 加盖带回实验室, 放于37℃恒温箱内培养48 h后计算落下菌数。
1.2.3 噪声、照度检测
噪声采用AWA6218A型噪声统计分析仪 (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 按照GB 14925-2001附录C环境噪声检测方法进行。照度采用ST-85型照度计 (北京宝云科贸有限公司提供) , 按照GB 14925-2001附录H环境内照度测定方法进行。
1.3 评价依据
依照GB 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实验动物房空气质量进行卫生学评价[2]。采用两组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
2结果
2.1 两种不同环境屏障微小气候检测结果
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实验房两种不同环境屏障微小气候监测结果见表1。本次测定动物实验屏障与普通环境共监测36点, 气温均值范围19.7~22.5℃, 总平均值为21.1℃;普通环境略高于屏障环境。相对湿度均值范围43.6%~51.0%, 总平均值为43.5%;普通环境低于屏障环境。气流均值范围0.08~0.19 m/s, 总平均值为0.13 m/s;普通环境略低于屏障环境。本次微小气候测定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1,2]。
2.2 两种不同环境屏障噪声、照度测定结果
从表1显示, 噪声均值范围38.2~53.3 dB (A) , 总平均值为45.8 dB (A) ;屏障环境高于普通环境,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77, P>0.05) 。实验人员工作面照度均值范围129~300 lx, 总平均值为269 lx;屏障环境高于普通环境,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8, P>0.05) 。动物照度均值范围15~20 lx, 总平均值为18 lx;屏障环境略高于普通环境。本次噪声、照度测定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1]。
2.3 两种不同环境屏障换气次数测定结果
屏障与普通环境共监测13个房间, 换气次数测定范围为8~31次/h, 总平均值为16次/h。其中屏障环境换气次数测定8个房间测定范围为8~29次/h, 平均值为15次/h;普通环境换气次数测定5个房间测定范围为11~31次/h, 平均值为18次/h;普通环境略高于屏障环境。屏障环境换气次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普通环境高于国家标准限值 (8~10次/h) [1]。
2.4 两种不同环境屏障空气落下菌数、氨浓度测定结果
从表2可见空气落下菌数均值范围0~4个/皿, 总平均值为0.4个/皿, 屏障环境低于普通环境,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74, P>0.05) 。氨浓度均值范围0.16~3.15 mg/m3, 总平均值为0.9 mg/m3, 屏障环境高于普通环境,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974, P<0.05) 。本次空气落下菌数、氨浓度测定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屏障环境氨浓度高于徐业林等[3]的调查结果, 但屏障环境与普通环境平均值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 (≤14 mg/m3) 。
注:1) 与普通环境比较, t=2.59, P<0.05。
3讨论
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实验房位于实验大楼顶层十一楼, 动物实验房总面积490 m2, 其中, 屏障实验环境270 m2、普通实验环境220 m2。微小气候测定结果, 温度、相对湿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气流均值符合国家标准GB 14925-2001的要求, 但低于国家标准GB/T 18883-2002规定限值 (0.2 m/s) 。换气次数屏障环境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普通环境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 (8~10次/h) 。张长兴等[4]认为空气湿度作为保证室内环境热舒适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对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次微小气候测定结果达到了吴国华[5]和崔俊屹[6]设计原理及控制方法 。建议在使用过程注意控制室温、增加新风量, 保证室温、换气次数达到标准的要求。
两种不同环境屏障空气落下菌数、氨浓度、噪声、照度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限值。建议使用过程中加强管理定期湿式清扫, 保证动物实验环境空气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GB 14925-2001,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S〕.
[2]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3]徐业林, 徐艳龙, 马李.动物实验房建设项目空气质量卫生学评价〔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5 (6) :480-481.
[4]张长兴, 胡松涛, 李安桂, 等.空气相对湿度对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 (9) :840-842.
[5]吴国华.动物房空调通风设计简介〔J〕.医药工程设计杂志, 2001, 22 (1) :32-33.
卫生学评价 篇5
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和卫生学评价是卫生许可的一项重要的前置内容,也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为预防性卫生审核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使公共场所建设项目更加合理、规范,符合卫生要求。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贝则>规定,国家对公共场所及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凡受周围环境质量影响和有职业危害以及对周围人群健康有影响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制度。由于目前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还没有完整的技术导则和评价体系,结合我市几年来开展预防性卫生审核和卫生学评价工作的情况,现就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内容和要点作一些综合分析。
1.审核、评价依据
1.1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彳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贝|J?、《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1.2标准、规范包括《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63~9673―、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卫生部2006)、《住宿业卫生规范》《沐浴场所卫生规范》《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卫生部商务部)、《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2.审核、评价内容
包括选址、布局,建筑卫生学,卫生与消毒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等。
2.1审核、评价要点
2.1.1选址、布局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一般周围25m内无污染源,通风日照良好;内部布局流程合理,具有足够的符合场所要求的功能区间。
2.1.2建筑卫生学建筑物的净高、采光、照明、通风和基本卫生设施等方面应根据场所性质充分满足卫生指标的要求。
2.1.2.1通风换气设施、新风量2121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设施合理、要有独立的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不得直接向天花顶排风(抽风)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它污染源,并设有防护设施;送风口和回风口应设置防鼠装置,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排风口应远离新风口,并应设置在下风向。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具备下列设施:①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装置,②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③空气净化消毒装置,④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的可开闭窗口。
2.1.2.1.2非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要有直接向外排风的装置或管道向外排风装置,密闭的场所要有鲜风口或鲜风管,其余参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2.1.2.1.3微小气候、新风量要符合《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要求(GB16153-1996、GB9663~9673―1996)。
2.1.2.2二次供水设施和建筑装修材料二次供水求,工程的建筑、装修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要求111,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
2.1.3清洗消毒设施
2.1.3.1洗消间(清洗消毒间)住宿业、沐浴场所以及提供饮具的场所要有专用清洗消毒间(洗消间),内设洗涤池、消毒设施、过水池、操作平台、消毒柜、保洁柜;住宿业和沐浴场所如使用非一次性拖鞋还要设拖鞋洗涤、消毒设施、拖鞋架(凉干),地面与墙壁使用防水、防霉、可洗刷材料,墙裙不低于1.5m。
2.1.3.2布草房住宿业和沐浴场所应设置专用的布草房,设有密闭的布草柜,物品分类存放,有三防设施。
2.1.4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锅炉房、车房、发电机房、空调机房应有噪声控制、防毒、防尘等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如属于职业病危害项目还要提供职业病危害单位的竣工验收评价报告。
2.2各类场所审核、评价内容221住宿业设置清洗消毒专间(宾馆酒店类要每层或隔层设一间),洗消间设置符合要求,配置专用清洗消毒工具,坐厕和洗浴池的清洁工具要分开;要设置专用的洗衣房或采用社会化洗涤服务,能满足布草物品摆放要求,要有布草柜分类存放,布草柜有门;洗衣房布局流程和功能分区要符合卫生要求,工作人员出入口、待洗物品入口、洁净物品出口要分设;给排水设施要完善,如供水管网与市政管网直接相通要有防止向市政管网倒流的设施;排水设施应有防止废水逆流、病媒生物侵入和臭味产生的装置。通风排气设施符合要求(客房、卫生间、公共用房应设机械通风或排风装置)客房通风、采光、照明、隔声良好;不宜将暗室作为客房、客房净高不能低于2.4m,每床面积不低于4m2131;客房的内部装饰及保温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2.2.2歌舞厅及其它文化娱乐场所要设置专用洗消间,且符合卫生要求;如有水果制作,应设置水果制作间,符合卫生要求;应有机械通风装置,通风排气设施符合卫生要求;歌舞厅要设置吸烟间(区)舞厅平均每人占有面积不小于125m2;座位设计、灯光设计和地面坡度应符合场所功能要求。
2.2.3游泳场所应设置游泳池及急救室、更衣室、淋浴室、公共卫生间、7水质循环净化消毒设备控制室及库房;流程布局合理,保证泳客按照更衣室―强制淋浴室(或通道)―浸脚池―游泳池的先后次序进入游泳池;必须设置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和强制式淋浴设施,浸脚池长不小于2m,宽度应与走道相同,深度20cm141;新建游泳池必须具有循环净水和消毒设备;泳池边设置防污水流入设施。
2.2.洗浴场所(公共浴室)休息室、更衣室、沐浴区(间)、卫生间、消毒间、布草房等功能区间设置与布局符合要求;消毒设施符合卫生要求:①设置饮具清洗消毒间,有洗消设施和保洁设施。②浴巾、毛巾、浴衣裤自行清洗消毒的应设专用清洗消毒间和配备清洗消毒设施,如外洗应提供洗消合同。③设置拖鞋消毒设施。④设置浸脚工具、梳剪等消毒设施;布草房、布草柜符合要求、物品分类存放,布草柜有门;设置污物布草回收间;浴池有循环过滤装置和池水消毒设施;有禁止性病、传染病、皮肤病顾客就浴标志;通风排气设施符合卫生要求。
2.2.理发店、美容店美容美发场所应设置在室内,美容场所经营面积应不小于30m2,美发场所经营面积不应小于10m2,兼营美容和美发的场所应分隔设置美容、美发操作区域;经营面积50m2以上的美发场所应设单独的染发、烫发间,小于50m2的应设烫、染工作区(间),烫、染工作区(间)应有机械通风设施;应设理发、美容工具洗涤消毒设施,美容场所和50m2以上的`美发场所应设单独的清洗消毒间。
3.讨论
3.1意义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核和卫生学评价工作从科学角度对建设项目的设计布局进行审核,力求完善和符合卫生要求,减少和避免健康危害事故发生,也避免了因设计不合理所带来的卫生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3.2完善部门之间的合作监督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要密切配合,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促进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审核和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卫生学评价 篇6
摘 要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与满意度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改善和发展提出建议。方法:采用现场访谈与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结果:哈尔滨市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居民以老年人、经济收入低、文化层次低的为主;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态度、医患沟通、就医可及性、等候时间满意度较高,对医疗设备和药品价格满意度较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满意度评价有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满意度评价越低。结论: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比较好,并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但是,社区卫生服务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市、区(市)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设与内涵建设,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利用 满意度 哈尔滨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90
为了解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现状与满意度评价,分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改善和发展提出建议,市卫生局于2007年10月对全市7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对象进行了现场访谈与现场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全市7个区每个区分别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站,中心或站不足的区则抽取站或中心作为补充。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分别抽取30名和20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为调查对象,如果是儿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可调查其陪护人。
调查方法:①调查内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的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费用支付方式、年平均利用频次、发病时对医疗机构类型的选择;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等候时间、就医环境、服务态度、医疗设备、医患沟通、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的满意度评价。②调查方法:采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门口拦截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访谈与现场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74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60份,有效率为89.19%。
调查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
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①性别及年龄分布:在660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5.91%,女性占54.09%,接近人群总体的正常水平。调查对象覆盖了1~85岁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其中40~59岁的居多,占41.82%,40岁以上的占66.82%;②文化程度分布: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居多,占79.55%,其中,文盲占5.45%;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20.45%。③家庭月收入分布:不足1000元的居多,占58.94%;4000元以上的较少,占2.58%;2000元以下的占89.09%。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①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此次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的以看病为主,占64.24%,其次是咨询12.88%;而预防保健、体检与康复都比较少。②近1年内利用服务频次:利用1~2次居多,分别占23.79%和23.64%;利用6次及以上的占16.21%,其中50岁以上的有73例(66.97%)。③利用费用支付方式: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自费的居多,分别占41.21%和35.45%;即有2/5的城镇职工享受到了医疗保险政策的照顾,1/3的城市居民仍然是自己承但全部医疗费用。④城市居民对医疗机构的选择:居民生病后,自感病轻时选择最多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56.82%;当病较重时居民选择了省、市级医院,分别占40.91%和36.06%。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①满意度:将非常满意+满意相加后,满意度较高的依次是服务态度(89.09%)、医患沟通(88.79%)、就医可及性(86.81%)、等候时间(83.94%);满意度比较低的是就医环境(79.84%)和服务价格(75.91%);满意度最低的是医疗设备(62.87%)和药品价格(54.24%)。②文化程度与满意度评价的相关分析:文化程度和评价指标中的等候时间、服务态度、医患沟通、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分别成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对等候时间、服务态度、医患沟通、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的满意度越低。
讨论与展望
家庭经济收入较少、文化程度较低、中老年人是我们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发病增加,因文化层次低、收入少而选择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为弱势群体、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特征[1-3]。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我们将进一步注意研究弱势群体、低收入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可及性较高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宣传完善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 “六位一体”的服务,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本次调查反映城市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局限于基本医疗服务[4-5],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宣传不到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了解的甚少或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为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减少了医疗卫生保健费用的支出,而忽视自己的健康,尽而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另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沿用办医院的模式以提供基本医疗为主,忽略了其他功能的发挥。我们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借助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深入社区、走进家庭等方式,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吸引更多、更广泛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改善服务环境、更新医疗设备、降低药品价格,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评价来看,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方便、医务人员对待病人热情、医患关系协调、手续简便、病人等候时间短,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服务很认可[4],这反映哈尔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至2010年,哈尔滨市将建立起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筹资通畅、运行科学、人才稳定、功能良好、群众广泛利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所有城区居民从住所步行15分钟内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能快捷地与社区家庭医生取得联系,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地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伟明,崔美欣,李梅.银川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就诊居民满意度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8,3(11):434-436.
2 王亚东,关静,李静,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就诊患者满意度比较.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1050.
3 古力巴哈尔.卡德尔,严非,冯学山,等.西宁、银川两市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0):607-609.
4 高俊玲,张波.银川市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和利用率调查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06,4(5):1-3.
卫生学评价 篇7
1 存在问题
目前卫生学评价管理工作仅局限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工作:对辖区内食品、公共场所、管道饮用水等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项目, 在选址设计、工程竣工等阶段进行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为卫生许可、监督提供技术依据;卫生学评价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相对滞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局面。
1.1 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工作存在职能重叠情况
由于卫生行政许可工作由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共同承担, 因此, 在疾控中心通过现场评价完成设计认可或工程竣工验收后, 卫生监督所还要到现场进行审查, 出具审查认可书, 再进入办证程序, 这样一来, 不仅两家单位在进行重复劳动, 导致办证效率下降, 同时, 由于考虑角度和标准的差异、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 导致监督和疾控部门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 大大的延长了卫生行政许可的时间。
1.2 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在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选址设计阶段, 我们往往发现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已经完工甚至已经投入使用, 对选址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同时也可能导致提出的整改意见无法落实或对客户造成很大损失, 这样必然会影响到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卫生学评价管理工作还处于在比较局限的范围内
目前的卫生学评价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建设项目选址设计的合理性和工程竣工时的卫生设备配置上, 没有考虑到是否真正从效果上达到卫生要求, 做的只是事前的评价, 而没有开展事中、事后的评价。
1.4 卫生学评价工作还未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卫生学评价报告中, 我们只是从各种法规、规范和标准着手, 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价, 而忽略了科学的检测方法。单纯的现场评价, 已经无法突出我们作为技术部门的特点, 因此, 如何更能体现我们的技术含量, 更好的为监督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对策
2.1 现场联合审查
采取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现场联合审查的方式, 可以很好地解决职能重叠的情况。由于两家单位都是在履行卫生局授予的行政许可工作的职能, 因此, 可以在设计认可和工程竣工阶段由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同时到达现场进行联合审查评价并提出双方认可的合理意见。这样不仅提高办证效率, 便民利民, 而且还能解决双方的分歧, 达到三赢的局面。
2.2 增加卫生学评价工作提前量
化被动为主动, 从加大宣传力度方面着手, 把卫生学评价工作提前至行政许可的起点来进行:一个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工作要通过很多部门的程序, 例如房屋租赁、工商、卫生、环保、消防、税务等。我们可以从第一阶段 (房屋租赁) 开始介入。如果我们能制作一些宣传单张或小册子放在租赁所供客户免费查阅, 告知他们哪些建设项目需进行卫生行政许可, 卫生行政许可有哪些具体程序需要进行, 提醒他们在设计施工前需要卫生部门的设计认可, 这就可以避免客户先自行设计施工或投入使用后却无法达到卫生要求而必须进行整改, 导致增加客户的负担和卫生学评价工作的难度。
2.3 拓展卫生学评价管理工作领域
除了开展日常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管理工作 (例如食品、公共场所、学校管道直饮水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监测评价等) 外, 我们应该把卫生学评价拓展至更多层面, 把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紧紧联系在一起, 和社会热点、人们关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充分发挥卫生学评价工作在疾控事业中的作用。
2.3.1 开展专项行动
主动出击, 开展一些专项的监测工作, 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监测、评价, 为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依据。例如每年通过初步调查和资料收集, 从不同角度和标准进行思考, 针对1~2种食品或场所开展专项调查, 通过制定监测评价方案, 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 确定具有监测意义的非标方法, 汇总技术数据作出卫生学评价, 并提出治理整改措施, 从而做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2.3.2 开展家居室内健康危害因素卫生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多家庭和单位都对自己居住和办公环境中的健康危害因素提出疑问, 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仪器设备开展家居和办公场所室内健康危害因素卫生评价, 提出指导性意见, 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4 提高技术含量是永恒的主题
作为技术部门, 如何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是永恒的主题, 就预防性卫生学评价而言, 所有的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使建设项目达到卫生要求,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因此, 常规卫生效果监测就是一项检验我们前期卫生控制措施是否到位的决定性指标。在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时进行常规卫生效果监测, 例如审查游泳池可以检测余氯, 公共场所检测微小气候, 学校管道直饮水进行水质检验等, 得出准确的数据并体现在评价报告中, 形成一套完整的卫生评价系统, 从而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开展专项卫生效果监测工作, 例如, 我们可以对一些卫生要求较高的食品专间 (凉菜、生吃海产品等) 的卫生设施消毒效果进行监测评价, 通过测定紫外线灯强度, 检测空气中细菌总数、操作台面致病菌等方法[2], 客观地反映该类场所的卫生状况, 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技术依据, 从而做到及早发现问题, 降低发生食品中毒的风险。
摘要:卫生学评价管理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重要职能, 可以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提供技术支持。由于种种原因, 卫生学评价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相对滞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局面, 存在着职能重叠、局面被动、范围局限和未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等情况。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通过现场联合审查、增加卫评提前量、拓展卫评工作领域和提高技术含量等对策, 以推动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卫生学评价,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 (2001年版) [M].卫生部办公厅, 2002, 01.
卫生学评价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南宁站始发的不同车型的列车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主要的车型有25 K、25 G、25 B 3种,车厢包括硬座车、硬卧车、软卧车、餐车。
1.2 检测内容及方法
对不同车型列车车厢内空气进行检测,主要项目为温度、湿度、风速、人工照度、噪声、PM10、CO、CO2、空气中细菌总数共9项指标,在每节车厢的端部第2排座席及车厢中部座席布设2个检测点,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于始发列车开车后1 h 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空气中细菌总数采用普通平皿培养检测法,所有检测人员均经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1.3 检测依据及评价标准
依据TB/T 1932-2001《旅客列车卫生及监测技术规定》[6]、GB/T 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7]、GB /T 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8]、WS/T 206-2001《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测定方法》[9]进行检测,按照GB 9673-1996《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10]对检测结果进行卫生学评价。
1.4 检测仪器
TES.1360温湿度计(泰仕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N962A风速计(北京国星机电技术厂)、TS-85照度计(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HS5670脉冲积分声级计(江西吉安红声器材厂)、P-5L2数字粉尘计(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GP-IAQ4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仪(加拿大RW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检测仪器均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检定合格。
1.5 统计分析方法
将全部检测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两样本比较的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1]。
2 结果
本次主要检测25 K、25 G、25 B 4种车型列车共获得数据288组。
2.1 空气微小气候测定结果
不同车型列车车厢内空气的微小气候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3种车型车厢内的平均温度均高于国家标准限值(18~24 ℃);平均湿度、平均风速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2.2 物理因素测定结果
从表2可知,除25G型列车车厢内噪声平均值超出国家标准外,其他车型车厢内人工照度、噪声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25 B、25 K型列车车厢内噪声平均值亦较高,已接近国家标准限值。25 K型列车车厢内人工照度平均值低于25 G、25 B型列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 G与25 K比较,u=8.79;25 B与25 K比较,u=10.20),均P<0.01;25 G型车厢内噪声平均值高于25 K型列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8,P<0.01)。
2.3 空气污染状况
不同车型空气污染物主要检测CO、PM10、CO2、空气中细菌总数。所有抽检列车车厢内均未检出CO。从表3可知,3种车型列车车厢内PM10、CO2、空气中细菌总数均符合国家标准。25 B、25 K型列车车厢内CO2平均浓度较低。25 K型车厢内PM10平均值低于25 G型列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4),P<0.05;不同车型车厢内CO2浓度不同,25 G>25 B>25 K,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 G与25 K比较,u=15.27,25 G与25 B比较,u=11.02,25 K与25 B比较,u=2.96),均P<0.01;25 K型车厢内空气中细菌总数高于25 B型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5),P<0.05。
3 讨论
本次检测的时间是夏季,南方气候炎热,车厢内微小气候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加上空调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以及车厢内旅客较多,是造成本次检测车厢内温度超标的主要原因。旅客乘坐火车外出旅行,人多路途较远,乘坐时间较长,因此,乘务员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应关注车厢内的温度变化情况,防止车厢内温度过高引起旅客身体的不适(尤其是老人、小孩和孕妇等特殊人群)。
列车车型不同,车厢内的主要污染物不同25 K、25 B型车厢内主要污染物为PM10和空气中细菌总数,而25 G型车车厢内主要污染物为CO2、空气中细菌总数;所有车型车厢内的噪声平均值均接近或超出国家标准,因此,噪声、空气中细菌总数是所有车型应共同控制的卫生指标。其他指标如湿度、风速、人工照度,CO等检测结果各种车型差异不大。车厢内的CO主要来源于旅客吸烟,采取禁烟措施后车厢内CO即可得到严格控制,我局对空调列车禁烟措施实施到位,效果较好,车厢内CO指标均未检出。
提高列车车厢内空气质量,为旅客提供一流的服务,控制疾病通过铁路传播是我们铁路部门每一位员工的职责。铁路部门应通过对车体的技术改造或隔音防震等措施,降低车厢内的噪声;保证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强车厢内通风换气,能有效降低车厢内PM10、CO2的浓度;通过采取空气消毒等措施可有效地减少车厢内的空气细菌总数。据报道,采用某紫外C空气消毒器对25K型空调旅客列车空气的消毒效果好,在列车非运行或运行状态,开启消毒器120 min后,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达90%以上[12]。除采取上述措施外,提高空气质量与进一步加强列车的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丁宁,黄利华,万志成.旅客列车车厢内空气质量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2):122-124.
[2]赵冬梅,钱兴华,梁龙.铁路空调客车空气品质评定标准的探讨[J].铁道机车车辆,2002(3):17-22.
[3]周捷,于鲁生,吴群荣,等.春运旅客列车车厢环境空气质量调查分析[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5,32(4):188-121.
[4]吕慧,沈倩敏,张立,等.4种车型列车车厢内冬季空气质量评价[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5(5):482-484.
[5]黄斌,陈敏,汪志辉,等.空调旅客列车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3):9-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旅客列车卫生及监测技术规定[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6.
[7]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1-5.
[8]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98.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3.
[10]尹先仁.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宣贯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64-66.
[11]倪宗瓒.卫生统计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43.
卫生学评价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3年7—9月对苏州市姑苏区9家游泳场所的水质进行采样监测, 共采集水样110份。
1.2 项目与方法
1.2.1 按照GB/T 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游泳池深水区和浅水区各取1个点, 水样在距池壁1 m远且水面下30 cm处进行采集。
1.2.2 按照《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 9667—1996) , 确定检验项目为:水温、p H值、浑浊度、尿素、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
1.2.3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GB/T 18204—2000) 检验水样中尿素水平、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 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 5750—2007) 检测水样的浑浊度和游离性余氯。
1.3 评价方法
按照《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 9667—1996) 进行水质评价, 每份样品所检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 (水温除外) 即判为不合格水样。
1.4 统计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Bivariate分析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卫生指标合格分析
所检110份样品总体合格率为34.6%。每项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由此可见, 主要不合格指标是池水温度、游离性余氯和尿素。
2.2 游泳池水尿素浓度、余氯与细菌总数的相关分析
游泳池尿素浓度均值为 (3.05±3.36) mg/L, 细菌总数均值为 (313.7±708.6) 个/m L, 随着尿素浓度增加细菌总数也相应增加。经Bivariate相关分析, 尿素浓度与细菌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r=0.749, P<0.05) (表2) 。余氯均值为 (0.61±0.38) mg/L。经过相关分析, 游泳池水的游离余氯含量与细菌总数不存在线性相关 (r=-0.159, P>0.05) (表2) 。
注:“-”为无数据。
3 讨论
游泳场所的水质卫生状况对游泳者的健康影响极大。游泳时许多人集中在一起, 游泳者身体表面的污垢和粪便意外排泻都对水质造成污染, 无意识地吞咽了受病菌污染的水就会引起胃肠道疾病[1]。因此, 泳池水卫生监测十分必要。
2013年我区游泳池水监测结果分析显示, 泳池水温度合格率虽然较低, 但并无实际意义, 因此, 此项指标在综合评价时不计入。池水温度受夏天室外高温的影响很大, 在综合评价游泳池水的卫生状况时, 应根据我国卫生标准制定的实用性原则, 建议对游泳池的池水温度加大规定范围, 其限值可采参考WHO推荐的温度限值 (22~40℃) [2]。
尿素可更好地反映出池水的新旧程度, 尿素水平超标也表明泳池水中的代谢和分泌物较多[3], 某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例如真菌、滴虫、淋球菌 (NG) 、沙眼衣原体 (CT) 、解脲脲原体 (uu) 、乙肝病毒 (HBV)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急性期 (SARS) 病毒和RNA等[3]可能存在。泳池水中代谢物、分泌物以及细菌和病毒的存在可能会引起眼结膜炎、肠道传染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各种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此外游泳者自身所带细菌的污染, 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因此, 控制尿素的浓度对提高游泳池水卫生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泳池水中尿素超标的原因主要是游泳者夏天容易出汗, 入水前没有强制淋浴冲洗, 汗液随人体进入池中, 以及少数低素质人群在池中小便, 所以, 游泳经营单位应按时定量换新水, 确保水质安全。通过对游泳池水尿素浓度与细菌总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两者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与陈秀红等报道一致[3]。泳池水中尿素水平超标后, 水中的氮含量增加, 细菌滋生的营养条件较为成熟, 细菌总数就会增加。
水样余氯合格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投入过量的含氯消毒剂, 导致泳池水中游离性余氯超过国家标准。已有报道称[3,4], 余氯过高会引起人体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另外, 高浓度的余氯还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其衍生物如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致癌突变物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长时间接触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然而有报道[5]称:加入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提高余氯并氧化尿素, 降低水中尿素的浓度。章乐怡等[6]通过实验证明, 仅以单次测定余氯的高低来判断泳池水的消毒是否合格是不够的, 要从多方面入手管理, 如经常清洗泳池池壁, 及时吸污和定时加氯等。也可选用高效且对人体刺激小的消毒剂来代替次氯酸钠。
综上所述, 泳池水中游离性余氯和尿素的浓度控制非常必要。因此建议: (1) 目前游泳场所常见的自检项目只有余氯, 建议将尿素含量检测纳入游泳场所的常规自检项目中, 增设尿素测定装置, 由专人负责池水消毒, 并随时监控水质状况, 保障游泳者的健康。 (2) 夏季游泳人数较多, 需加强对游泳者的宣传教育, 以防个别游泳者在池中随意小便。 (3) 游泳场所应设置强行浸脚池和淋浴通道, 并定时监测、更换水源, 以确保泳池水安全卫生。 (4) 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管理力度, 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
参考文献
[1]曾四清.游泳引起的传染病流行及预防[J].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8) :1727-1729.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uidelines for safe recreational waterenvironments.Volume2:swimming pools and similar health organi-陈zation[S].2006.
[1]秀红研, 魏锋, 沈惠平, 等.游泳场所差异管理与卫生状况关联究樊[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8) :1189-1191.
[1]学信海.室内游泳场所细菌学指标及相关卫生状况调查分折峡预防医学杂志[J]., 2003, 9 (5) :15-17.
[1]张明宝水质卫生, 张海霞状况调, 张索磊, 等查.2010年夏季北京市朝阳区游泳池余[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染11指, 8标 (4) 分:3析60.
[1]淑苑, 康莉, 张慧敏.人工游泳池水质污[J].广东卫生防疫章, 1998, 24 (2) :81-82.
卫生学评价 篇10
关键词:餐具,集中消毒,设计,评价
卫生部门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督管理的通知》和《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督规范》,实施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日常卫生监督管理,但尚未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笔者于2011年7月受企业委托,针对本市某餐饮具集中消毒项目设计进行卫生学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包括本项目选址、布局、生产用水、设备布置、建筑卫生学、卫生设施、人员配置、卫生制度、产品包装等生产与运输的卫生条件;选择1家与本项目主要设备和规模相似的企业进行类比调查,主要调查布局、设备和餐具清洗消毒效果。
1.2 调查和卫生分析
依据卫生部《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督规范》,参照《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年版),对本项目和类比企业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和设计资料工程卫生分析。
1.3 卫生检测
依据《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 14934-94),随机抽取类比企业10份消毒餐具,检测感官、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菌、志贺菌及烷基(苯)磺酸钠等指标。
1.4 评价依据
依据卫生部《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督规范》和参照《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对类比企业和本项目设计的卫生条件进行评价;依据《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对类比企业消毒餐具的清洗消毒效果进行评价;本项目设计资料为基础资料。
2结果
2.1 项目概况
本项目拟投资65万元,总面积为800 m2,其中生产场所面积为500 m2,消毒餐具规模5 000件/h,5件餐具为1套。
2.2 关键控制项目分析
能直接影响餐具消毒卫生质量的关键控制项目为选址、布局与消毒工艺流程、设备配置、生产用水、卫生设施和类比企业餐具消毒卫生质量等。
2.3 类比调查
类比企业使用清洗消毒烘干一体机,餐具消毒规模为4 500件/h,消毒工艺流程与本项目基本相同;随机抽取茶杯、小碗、小碟、汤匙、筷子各2份共10份消毒餐具,感官、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均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的要求,但1份筷子样品烷基苯磺酸钠含量为0.4 mg/100 cm2,超过标准要求;类比企业尚欠缺包材消毒间、包装间二次更衣消毒室等卫生问题。
2.4 调查和卫生分析
2.4.1 选址
本项目设在某工业厂房一层,楼上及周围30 m范围无有毒有害扩散性污染源;拟使用市政自来水作为生产用水。
2.4.2 布局
2.4.2.1 总体布局
按功能规划2个出入口,划分生产区、仓库区、办公区、辅助用房区等。
2.4.2.2 消毒工艺流程
流程见图1。
2.4.2.3 车间布局
工艺流程、建筑物、车间布局三者能衔接,无交叉环节,其中回收间、粗洗间、回收容器清洗间、药剂仓库为一般作业区,清洗消毒烘干间、理货区、配送容器清洗间为准清洁作业区,包装间、成品仓库为清洁作业区;清洗、消毒、包装等生产场所面积500 m2;但欠缺包材消毒间。
2.4.3 生产用水
拟使用市政自来水作为生产用水,并采用有省级以上卫生部门批件的涉水管材和配件。
2.4.4 设备布置
2.4.4.1 主要消毒设备
配设1台全自动清洗消毒烘干一体机,其功能具备预洗、粗洗、冲洗、净水冲洗、消毒烘干等,冲洗水温65~85℃,消毒烘干可调节温度0~380℃,消毒规模5 000件/h。
2.4.4.2 主要消毒产品
拟采用有消字号批件的二氧化氯消毒剂。
2.4.4.3 车间配备设备
见表1。
2.4.4.4 配送运输设施
设置2台密闭货车,回收与配送分开,在车间外设置车辆冲洗设施。
2.4.5 建筑卫生学
车间层高4.3 m,地面贴防滑瓷砖,包装间、成品仓库墙面贴瓷片至顶、吊天花,其余车间墙面贴1.8 m高瓷片,车间采用砖墙铝合金玻璃间隔,窗户为铝合金玻璃窗,弹簧门。
2.4.6 卫生设施
2.4.6.1 消毒设施
设置总男、女更衣室,设鞋柜和更衣柜、洗手设施,员工手部采用药物消毒;包装间、成品仓库空气消毒采用大于1.5 W/m3紫外线灭菌灯,工作台采用药物擦拭消毒,餐具采用一体机高温消毒,容器工具采用药物浸泡消毒。但欠缺工作鞋靴和包材消毒设施。
2.4.6.2 排水与通风排气设施
用水车间地面采用明沟排水、坡度2%;清洗消毒烘干间设机械排风设施,一体机配排热通风装置,包装间装空调。
2.4.6.3 采光照明设施
车间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方式,人工照明照度设计300 lx;仓库照度设计为250 lx。
2.4.6.4 辅助卫生设施
车间内设带盖垃圾桶,车间外设垃圾暂存间;生产区与外界相通的窗户设纱网;2个出入口安装垂直风幕;排水口设0.5 cm×0.5 cm金属网盖等三防设施;在办公区设男女员工洗手间,均采用水冲式。
2.4.7 人员配置
拟配备生产、配送、仓管等从业人员25名。
2.4.8 卫生制度与质控
尚未建立相关制度;欠缺实验室及相应微生物检测设备等质控设施,难以对每批次产品检测。
2.4.9 产品包装
4件瓷质餐具独立包装,材质拟用聚氯乙烯,筷子独立包装,材质拟用聚氯乙烯;包装拟标注单位、地址、电话、消毒日期和保质期。
3讨论
本次类比调查10份消毒餐具微生物指标均合格,采用消毒工艺有效,但仍有1份筷子样品烷基(苯)磺酸钠超标,与本市和某些城市监测集中消毒餐具中筷子烷基(苯)磺酸钠超标率75.6%、78.3%的问题一致[1,2],究其原因可能是筷子为塑料材质,比瓷器餐具易吸附洗涤剂,冲洗不彻底所致;调查发现类比企业存在欠缺包材消毒间、包装间二次更衣室等问题,提示在本项目设计中应加以防范。餐具清洗消毒的效果易受用水、清洗消毒工艺、药剂使用、设备、包装、贮存、配送和人员、空气、容器工具等多环节、多因素的影响,据报道,餐具集中消毒单位仍存布局不合理、工艺流程交叉[3],包装间欠缺空气消毒设施、欠缺二次更衣室[4],三防设施不完善和欠缺自检实验室等卫生问题[5]。通过调查和卫生分析评价,本项目选址、布局、工艺流程与设备布置、卫生设施、给排水与通风排气设施、采光照明设施、辅助卫生设施、配送运输等设计基本符合卫生规范要求,但仍存在欠缺包材消毒间及消毒设施、包装间二次更衣室、质控实验室及工作鞋靴消毒设施以及相关卫生制度等卫生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建议:①筷子应采用反复搓洗方式,在粗洗间增加筷子搓洗设施;②增加包材消毒间,向包装间设置传递窗,并设紫外线灭菌灯对包材消毒;③包装间入口处设置二次更衣室和更衣换鞋、洗手消毒设施;④更衣室预进间均应设置工作鞋靴消毒池或消毒垫;⑤制订各岗位卫生制度,设置实验室,配备微生物指标检测基本设备,确保每批次餐具检验合格后出厂。
参考文献
(1)张志诚,吴斌,姜国燕,等.深圳市餐具集中消毒单位消毒餐具卫生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1,10(3):238-239.
(2)于维森,靳晓梅,梁晓宇,等.青岛市餐饮业餐具洗涤剂残留量调查与预防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23(1):49-20.
(3)方雄.厦门市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的现状调查和监管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86-4687.
(4)姜文忠,孙玉萍.泰州市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机构卫生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26(23):2839-2841.
卫生学评价 篇1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某海洋石油作业平台噪声作业场所作业设备,噪声暴露者、暴露途径及暴露强度,噪声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制度等。
1.2方法
依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2]的要求对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分析以《噪声作业分级》[3]为基础,与《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4]规定限值相比较,指导该平台噪声职业病危害的卫生学评价[5]。噪声危害指数计算见公式1。
式中:I—噪声危害指数;Lw—噪声作业实测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d B;Ls—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对应标准,dB(A);6—分数常数。1.3检测仪器HS 628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红星声学仪器厂)1台,气压计、风速温湿度计各1台。
2结果
2.1设备情况
该平台为全钢质,电动齿轮齿条升降式作业平台,平台整体划分为艏部生活区、舯部动力设备区和艉部作业区,自备柴油机发电。除修井机位于3层作业平台,露天设置外,其他设备均位于密闭舱室内。
2.2人员情况
该平台定员76人,实行2班倒工作制度,每工作20 d休息15 d,工作期间24 h在平台上。接噪作业员工均配有防噪声耳塞或耳罩,除油井作业外,各岗位实行巡检制。
2.3职业安全卫生情况
该平台配有专人负责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能够定期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委托具有职业病健康监护资质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4噪声检测及分析
开敞机器处所的噪声不能超过115 d B(A),封闭式作业场所工作时间大于8 h的不得超过88 d B(A),工作时间在1 h以上低于8 h的不得超过94 d B(A)。生产作业办公区不得超过60 d B(A),宿舍不得超过55 d B(A)。本次卫生学检测发电机间超标,其他工作生活地点均符合标准要求。噪声卫生学检测资料见表1。
3讨论
发电机间噪声检测结果超标,达到二级作业危害,其他作业场所噪声危害满足卫生学要求。如加强作业现场和劳动工时管理,为劳动者提供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防噪声用品并及时更换,该处噪声危害可以有效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内。
海洋石油平台主体为钢结构,各部分通过焊接或铰接方式连接。对相对密闭空间来说,结构声传播噪声要远远高于空气声传播的噪声。在进行噪声卫生学评价时不仅要考虑空气声传播,还要考虑平台的结构声传播。
参考文献
[1]吕明春.胜利埕岛油田海上石油设施废弃方法[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0,10(4):34-35.
[2]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S].
[3]LD 80-95.噪声作业分级[S].
[4]国家经贸委文件.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Z].2000.
【卫生学评价】推荐阅读:
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05-19
卫生经济学评价07-15
医疗卫生评价论文01-17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06-23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制度与程序12-02
外科系统感染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论文12-16
湖南省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考核评价指南(2011)01-01
在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7
《卫生学》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