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

2024-09-20

学前卫生学(精选10篇)

学前卫生学 篇1

《学前卫生学》是中职教育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中职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学科。 这门课程学习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关系学生在未来幼师生涯中的工作效果的好坏与水平的高低。 基于此背景, 笔者在教学中深入探索关于学前卫生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传统《学前卫生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分析

中职教育原先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大多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 重点放置在理论教学上, 而忽视实践教学及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 所造成的弊端在《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中也普遍存在, 具体表现为:一是重理论而轻实践。 具体教学中, 教师主要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 强调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 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加之学前卫生学课程本身内容较为抽象, 难于理解和记忆, 这种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无疑对教学没有帮助, 反而可能引起学生厌学的逆反心理;二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教学手段单一、刻板且落后, 无法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三是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他们将来从事幼教保育工作打基础, 理论的学习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实践。 学生真正渴求的是实践能力的提高, 而不是单纯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然而从中职教学现状看, 教学重点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 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四是评价手段单一, 无法真实有效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传统模式下,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围绕教材内容以闭卷考核形式考核学生, 并最终以学生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指标。 这种评价方式极为片面, 一方面容易导致教学陷入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毫无助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对中职教育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且势在必行。

二、《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改革实践探索

1.贯彻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中职教育理念

中职教育的理念原则在于“理论有用, 能力为重”, 对于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 也应当对此项理念原则有效贯彻和落实。 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立足于中职教育的特色要求, 在此基础上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幼教的素质和能力, 可以通过邀请当地幼儿园资历深厚的教师和幼教专家来校进行幼教岗位分析与指导, 帮助学生确定岗位能力和技能, 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更为具体的岗位目标。

2.结合实际对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1) 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 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保教育儿的能力。 对此, 理论教学的重点应当以应用为目的, 理论知识教学在确保“必需、够用”的前提下, 可以有所取舍。比如学前卫生学教材中包含的一些“纯理论”知识, 对学生工作实践无关紧要, 这些可以大胆删除。 同时, 应当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 做到有章法、有秩序。 如教学体系可以分为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三大框架”,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幼儿健康与保育、幼儿生理特点与卫生、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矫正、 常见疾病及意外的预防处理、 托儿所的卫生制度等“五个模块”。 通过对理论体系的改革, 有助于形成集知识传输、能力培养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结构, 对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都大有助益。

(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 教师在教学设置上, 应当侧重实践教学, 如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 尽量做到每一节实践训练课都有具体的目的、内容和步骤, 以引导学生有序进行学习实践,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对实训内容进行集中讲解,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操作, 再由教师检验学生实训结果, 并将最终结果记入课程期末成绩总评当中。 通过这样,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操作技能。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在前文中已经详细提及, 对此, 要想有所改变, 势必从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改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应当大胆创新,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根据实践经验, 学前卫生学可采用的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观演示法, 主要针对涉及学前儿童卫生、人体结构解剖等内容的教学时采用。 比如在讲授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时, 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对知识进行动态直观演示,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二是现场教学法, 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使用。 比如教学“幼儿健康检查”这节内容时, 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地观察, 协助保健教师对幼儿进行晨间检查。 通过现场观看、学习, 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三是情景教学法, 主要是针对处理关于幼儿应急突发事件等, 通过情境创设, 模拟突发事件现场,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与技能。

4.实施过程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闭卷考试的方式主要检验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所考核的结果极容易产生偏差, 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对此, 教师应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合理设置考核事项和分值, 诸如课堂表现、实训成绩、调查报告及期末考试等, 并将实训事项作为考核的重点事项, 以此强化学前卫生学的整体考核效果。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卫生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1.

[2]王雁.幼儿卫生与保健[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学前卫生学 篇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动作就逐渐迅速准确,其原因是()

C. 肺活量是反映小儿近期生长状况最为灵敏的指标

D. 体重是反映小儿近期生长状况最为灵敏的指标

8.季节对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身高增长较快和体重增长较快的季节分别是()A. 春季、冬季

B. 冬季、夏季 A. 神经纤维的突起逐渐形成 B. 神经纤维的分枝逐渐形成 C. 神经纤维的髓鞘逐渐形成 D. 神经纤维的接触逐渐形成

2.下列关于脑细胞能量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 脑细胞能利用的能量来源是蛋白质 B. 脑细胞能利用的能量来源是脂肪 C. 脑细胞能利用的能量来源是葡萄糖 D. 脑细胞能利用的能量来源是麦芽糖 3.生长发育包括()A. 体格发育和脑发育 B. 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 C. 肌肉发育和脑发育

D. 骨骼肌肉发育和精神发育

4.语言教育形象化的作用是()A. 能够刺激右脑机能发展 B. 能够达到活化左脑的目的 C. 能够协调左右脑的作用 D. 能够有助理解和记忆

5.婴幼儿发育最快的系统为()A. 运动系统 B. 神经系统 C. 消化系统 D. 呼吸系统

6.在婴幼儿和童年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的系统为()A. 内分泌系统 B. 泌尿系统 C. 运动系统 D. 生殖系统

7.下列关于反映小儿近期生长发育状况指标说法,正确是(A. 身长是反映小儿近期生长状况最为灵敏的指标 B. 胸围是反映小儿近期生长状况最为灵敏的指标

C. 春季、秋季 D. 秋季、冬季

9.下列关于儿童热能消耗的描述,正确的是()A. 儿童的热能消耗与其生长发育的速度无关 B. 基础代谢所消耗的热能占儿童热能消耗的绝大部分 C. 儿童和成人由于活动所需的热能是一样的 D. 摄取食物不需要热能供给

10.儿童的热能消耗主要用于()A. 基础代谢 B. 生长发育 C. 活动

D.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11.不能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方法是()A. 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谷类与豆类混食 B. 将豆类适当地加工、烹饪,提高其消化吸收率 C. 在食品中补充某些缺乏或特别需要的营养素

D. 赖氨酸对人体非常必要,在每餐饭菜中都要添加赖氨酸 12.下列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较少的是()A. 蔬菜 B. 根茎类 C. 蜂蜜 D. 谷类

13.膳食纤维的作用主要是()A. 吃的越多,长的越胖 B. 纤维素可以吸收和保留水分,并刺激肠蠕动 C. 使血浆胆固醇的含量升高

D. 膳食纤维有利于钙、锌等矿物质的吸收

14、儿童最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有()A. 钙和铜 B. 碘和镁 C. 铁和锌 D. 硒和钠)15.下列关于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参与体内氧的运输和利用 B. 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C.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比动物性食物中的铁易吸收 D. 三价铁不易吸收,二价铁易吸收

16.以下几种食品,含锌最多的是()A. 海产品 B. 豆类 C. 瘦肉 D. 西红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7.有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外面尚无髓鞘,所以刺激传导容易()。18.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新措施是()。19.单纯的年龄别身长低于正常者叫()。20.对婴幼儿来讲有()种必须氨基酸。

21.食品中补充某些缺乏或特别需要的营养素,称为()22.儿童最常见的牙病是()23.口服补液是用来治疗儿童()。24.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25.幼儿骨折常发生的“折而不断”又叫()。

26.婴幼儿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的呼吸暂停的现象叫做()。

三、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7.基础代谢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所学的最低能量。

()28.初乳中含多种抗病物质,故应尽早给新生儿“开奶”。()29.各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30.煮粥、煮豆时加入碱,有助于维生素B1保持。

()31.合适的桌椅高差约等于就坐人体的2/3坐高。

()

32.使用阳性强化法时,运用表扬、赞美等来强化儿童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奖赏。(33.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时,使病儿仰卧,背部有软物垫着。

()34.矫治肥胖时仍需满足小儿的食欲。

()35.营养素的需要量要等于营养素的供给量。

()36.新生儿体温不升是指体温低于36度,不属于疾病。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7.神经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 38.影响体格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39.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哪些? 40.简述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41.简述引起食物中毒的一些常见原因。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3大题,每小题6分,共18分)42.给儿童安排合理的生活日程有何意义。

43.合适的课桌对维护幼儿脊柱正常发育有什么意义? 44.造成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六.论述题

45.分析新生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并提出进行襁褓中教育应注意的若干事项。46.试述婴幼儿肥胖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矫治肥胖症的措施。四.案例分析题

一个小学生患有多动症,学习困难,上课不能安静听讲,爱做小动作,不能完成作业,容易激动,好与人争吵,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班主任发现后及时采取了措施。首先他与这位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学生加长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其次他对学生进行了各种训练,如训练学生走平衡台、荡秋千等;让学生数出一堆杂乱无章的火柴棍的根数;给学生讲一段故事,要求他每听一个动词(或其他词类)就把这个词念一遍;要求改学生把20粒黄豆一个个连续不断地扔到1米远的小水杯里,在做这些的同时,这位老师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奖赏,由给喜爱的食物,到给红花,再到点头、微笑、表扬、赞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之后,这位学生上课时不再做过多的小动作了,而且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位老师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上述案例,这位老师采取了哪些方法使这位多动症患儿恢复了正常?)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A 5.B 6.D 7.D 8.C 9.B 10.A 11.A 12.A 13.B 14.C 15.C 16.A

二、填空题

17.泛化

18.早开奶和按需喂哺 19.发育迟缓 20.9 21.强化食品 22.龋齿 23.腹泻

24.空气飞沫传播 25.青枝骨折 26.屏气发作

三、判断改错题

27.对 28.对 29.对

30.错。煮粥、煮豆时加入碱,大部分维生素B1会被破坏。31.错。合适的桌椅高差约等于就坐人体的1/3坐高。32.对。

33.错。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时,使病儿仰卧,背部应有硬物支撑。34.对。

35.错。营养素的需要量要小于营养素的供给量。36.错。新生儿体温不升也是疾病的表现。

四、简答题 37题答

(1)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38题答

(1)遗传因素(2)后天因素 ①营养 ②体格锻炼 ③生活安排 ④疾病 ⑤其他因素 第一:家庭人口 第二:季节 第三:污染

39题答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4)行为统一和协调(5)性格特征良好

40题答

(1)出生头4-6个月,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和饮料。(2)母乳的成分更有利于脑的发育(3)母乳喂养可给予婴儿更多的母爱。(4)哺婴,对母亲有益。

41题答

(1)食品被污染

(2)动植物组织本身含有有毒物质,使食者中毒

(3)某些有毒化学物质,其形状与一些食品加工原料类似,偶有误当食盐或食碱等加入食品中而引起中毒。

四、问答题 42题答

(1)保护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①形成动力定型。将婴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主要环节,如起床、早操、盥洗、进餐、游戏、户外活动、睡眠、作业等加以合理安排,使儿童养成习惯,到什么时间就知道干什么,干时轻松、愉快,形成动力定型。建立动力定型后,各种生理活动更有规律,吃饭时食欲好,就寝时入睡快。游戏时精力充沛,作业时精神集中,从而节省了神经细胞的功能消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保证劳逸结合。婴幼儿时期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够成熟,对长期的刺激耐受力小,在从事某种活动后,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将由兴奋转为抑制,出现疲劳。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不断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使大脑皮质的“工作区”与“休息区”转换,保证劳逸结合,可以预防过渡疲劳。

③保证睡眠时间。婴幼儿需要较长的睡眠时间进行休整(2)保护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的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消化能力弱,但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较多。(3)便于更好地安排教育活动。

43题答

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脊柱有了这几道弯曲,在人体做走、跑、跳等运动时,就更有弹性,可以缓冲脚下传来的震动,保护内脏。上述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婴幼儿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为完全定型前,不良的体姿可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坐姿作为体姿的一项,对脊柱发育影响极大。儿童的活动离不开桌椅。合乎身材大小的桌椅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疲劳,预防自实行脊柱弯曲。

44题答

(1)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病

(2)孕期不良因素:孕母服用有害于胚胎或胎儿的药物;不适当地运用X线或放射性同为素做检查、治疗;孕母酗酒、吸烟;孕母长期情绪不安;高龄初产。

(3)产程因素:产妇健康状况不佳;难产致宫内窒息缺氧;难产致颅内出血;早产;低体重儿。

(4)产后因素:核黄疸;脑外伤;脑部感染;高热抽风;癫痫;各种中毒。

除了上述疾病可造成智力落后外,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良好的生活环境及教育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缺乏这些条件将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低于长长水平。论述题答案

45题答

新生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如下:

(1)视觉:新生儿刚出生即有光感,强光可引起“瞬目反射”(眨眼)。适宜的刺激可促进视觉的发育。眼球的运动由6条眼外肌来完成,眼外肌受脑神经的控制,新生儿在眼球运动时,可能出现两只眼睛不同步,一只向左,一只向右,这种“左顾右盼”的现象是暂时的,待神经肌肉更加协调,眼球的运动也更去完善。

(2)听觉:新生儿已有听觉,突发的声音可引起新生儿惊战或闭眼。生后两周左右,新生儿童会把头转向声源。听到拖长的特殊声音,新生儿往往停止吸吮乳汁去聆听,直到声音消失在继续吸吮。若某种声音一再出现,就不会再感到新奇,改变音调又会引起新生儿的注意,新生儿特别喜欢听心跳的声音。

(3)触觉:新生儿的触觉灵敏,特别是嘴唇、手心、脚心、前额等部位,特别需要温暖、爱抚、以解除|皮肤饥渴。

(4)新生儿童的温度觉已很敏锐。

(5)新生儿的味觉、嗅觉也较敏锐。对甜的液体,新生儿吸吮的次数多。出生后一周左右,就能区别生母与她人乳汁的气味。

针对以上新生儿童感觉器官的特点,对襁褓中的新生儿教育应注意以下事项:

(1)设置适宜的刺激,以促进新生儿童视觉的发育。比如,母亲每次护理婴儿是,面对宝宝的脸,向他眨眨眼、说说话。另外,也可以用直径约10厘米的红球或娃娃,在距新生儿眼睛20厘米处,待他注意后,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缓缓移动,训练他用视线追随移动的物体。但要注意不要反复地做,或离他的眼睛太近,否则可致眼疲劳或促成内斜。

(2)欲使新生儿哭闹停止或安静下来,母亲可以把他搂到怀里,让他听到心跳声,或者把母亲的心跳声录下,播放给新生儿听。

(3)对新生儿童进行有顺序、有手法技巧的抚触,以解除其“皮肤饥渴”,使新生儿童健康成长。(4)使新生儿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口味,为以后的合理饮食打下基础。

46题答

婴幼儿配旁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1)多食

(2)少动:大多数小胖子平时不爱运动,也不做家务活。(3)遗传:双亲肥胖,子女易成肥胖体型

(4)心理因素:精神上受到创伤或心理异常的小儿可有异常的食欲,导致肥胖症。(5)内分泌疾病

肥胖危害极大,应提前预防:

(1)掌握乳儿哺乳量,不要使其过食

(2)掌握幼儿的运动量,使幼儿有一定的活动量,活动可消耗掉一些能量,不使脂肪在体内堆积。

(3)减少遗传的影响,家长自己肥胖的,更要 为孩子提供合理的饮食少吃甜食和油腻的食物,多让孩子运动。

对于已相当肥胖的儿童,应注意矫治:(1)饮食管理,调节饮食应注意以下原则

必须满足小儿的基本营养需哟啊,以保证生长发育 不宜使体重骤然减轻

仍须设法满足小儿食欲,不致因饥饿而痛苦

蛋白质的供应量不宜少于1-2克/公斤/日,脂肪应限制,总热量视情况而定,灵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要充足。饮食调理须长期坚持

(2)要解除小儿的精神负担,以免小儿紧张不安和产生对抗心理(3)适当地增加运动量,提高肥胖儿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4)不可服减肥药

(5)因内分泌疾病都能所致的肥胖症,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希望其做的事,然后及时强化,最终使学生脱离强化程序后仍能够不出现问题。训练和阳性强化法是治疗多动症的极好方法,两者合用,效果更佳。

七、案例分析题 47题答

学前卫生学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前卫生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22-02

学前卫生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领域内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学生从事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随着《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学前卫生学也面临着改革和挑战。因此,对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十年发表于国内各种期刊上关于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文章,对其进行综述探讨,以期为该门课程在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对近十年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逐步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该门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等两个方面。

一、关于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研究者龙明慧(2011)将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分为:健康与保育、幼儿生理特点与保健、幼儿心理卫生、幼儿生活与教育活动卫生、幼儿膳食与营养、疾病与急救、幼儿园环境卫生等。他认为健康与保育是该门课程的核心,但传统的学前卫生学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忽视了这一部分,从而导致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时缺乏相关的保育知识与技能。张灵(2007)指出目前该门课程内容陈旧,现有的相关教材不能满足教学所需,教学内容以概念为核心,理论性过强,缺乏综合性和应用性。学生缺乏卫生实践的经验,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秦金亮(2011)在《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受到的挑战与未来改革路径》一文中指出学前卫生学一直是卫生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医学倾向明显。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做保健医生,因此,目前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过大,实际效果却不大,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卫生学知识过多,实践操作性较差等问题。罗偲(2012)指出学前卫生学就课程内容而言,既包含了需要识记的理论基础,还包含了需要练习的操作技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轻保”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实习或上岗初期难以适应工作,表现在不知道如何为幼儿穿衣服、塞汗巾、擦屁股;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幼儿鼻出血、擦伤、中暑等意外事故。

(二)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保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者张灵(2007)认为该门课程沿用“课堂讲授理论—作业练习”的传统单一的注入式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能很好地与课程结合。此外,还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缺乏幼儿园卫生实践的经验。贲春明(2009)、张晓燕(2011)指出传统学前卫生学课程存在的弊端,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大多局限于理解、记忆,缺少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太少,没有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王婷婷(2011)分别对传统学前卫生学课程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该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存在着以下弊端: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课堂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缺乏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习、实训;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三)教学评价上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研究者宋晴葵(2008)指出现行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考试方式单调,主要采取笔试方式,过分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考试内容安排不合理,侧重知识考试,没有突出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应用性。张晓燕(2011)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指出传统的学前卫生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多沿用本科教学的学科结构,没有体现高职特色;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传统教学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唐晓庆(2012)认为目前学前卫生学课程存在着如下一些教学现状:该门课程从学习内容上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将精力集中在理论课程教学上,轻视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意义;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体系单一,仍停留于对书面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笔试考核,从而导致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短期记忆,轻视知识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针对目前关于该门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职院校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研究者贲春明(2009)指出应依据能力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舍弃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纯理论”性的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罗琴(2009)认为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要符合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以应用性强、实用性广为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只要求学生做一定的了解,对于常用而又实用的知识点则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而且要会运用。姚玉娜(2011)提出了应该精选教学内容、淡化理论、自编教材等。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王来圣(2011)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主张按照“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日程”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基于幼儿园保育岗位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他根据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日程的安排,从入园、晨间检查、晨间活动,到游戏、学习、活动、进餐、如厕、盥洗、离园、睡眠等环节,把《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内容设计为九个项目(环节)。在课程考核方面,主张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考核过程化、实效化等。张晓燕(2011)认为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应依据职业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如删减部分孕期保健、新生儿等非幼儿保健的内容,设幼儿个人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幼儿园的环境、膳食、生活制度五大卫生保健专题。

(二)关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者张灵(2007)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变“灌输式”教学为“探讨式”教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多形式拓宽教学途径,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从而使教学更加符合幼儿园卫生要求的实际。贲春明(2009)等提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或小组合作教学等方式进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的教学改革。除此之外,少数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习环节等途径对本校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研究者龙明慧(2011)指出学前卫生学课程应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参与式、探究式学习为主,根据内容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研究者张晓燕(2011)认为在课程教学法方面,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调查实践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关于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在教学评价方面,研究者宋晴葵(2008)指出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考试内容应当突显职业特色,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形成开卷、闭卷、作业、现场情景模拟等多种考试方式,应着重考查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保教实践的能力。唐晓庆(2012)在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如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积极开展技能训练活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注重职业素质的评价等。罗琴(2009)认为学前卫生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模拟操作法等,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在教学评价上,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考试方面,可借鉴中级保育员考证的方法,分理论和实操两部分进行考核。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各高职高专院校对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已陆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评价几方面。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部分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研究成果并未付诸实践,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保育知识和技能的相关研究很少涉及。因此,笔者认为,从探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保育知识和技能标准为切入点,进而探讨该门课程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目前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和起点。

【参考文献】

[1]龙明慧.“学前儿童卫生学”课程教学探索——基于新规划纲要精神[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2]张灵.高师《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

[3]秦金亮,朱宗顺.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受到的挑战与未来改革路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7-8)

[4]罗偲.对师专院校《学前卫生学》教学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12)

[5]贲春明.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6]王婷婷.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考试周刊,2011(19)

[7]宋晴葵.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设想[J].职业,2008(21)

[8]张晓燕.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3)

[9]唐晓庆.论高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其职业素质提升对策[J]. 成功(教育),2012(4)

[10]罗琴.职中《幼儿卫生学》实践性教学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09(2)

[11]姚玉娜.《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1(1)

[12]王来圣.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设计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299)

【作者简介】梁春娟(1983- ),女,四川自贡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学前卫生学 篇4

一、分层教学的简介

分层教学模式又称分组教学或能力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具备的能力水平以及蕴藏的潜力有倾向性的将学生科学的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进行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的适当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分层教学模式通常按照学生的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进行不同水平的分组。一般分层具体包括五个过程: (1) 了解存在的差异, 分类别建组; (2) 针对差异化, 分类别目标; (3)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4) 实行阶段性考察, 分类别考试; (5) 发展性评价, 使学生不断提高。该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包括三点, 其一可以充分照顾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进行因材施教;其二该教学模式可以消除学生间的智力歧视, 更加便于学生的认可;其三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可以向更高层次迈进, 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

二、学前卫生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1. 学科教学内容广泛且陈旧, 学生缺乏参与意识

由于学前卫生学这一学科学习的学生多为文科生, 而作为交叉学科的学前卫生学, 涉及面较广, 包括解剖、卫生学等理科知识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对于学前卫生学的学习缺乏基础知识的了解使得学习兴趣大大减少, 参与意识下降。同时这一学科的编排内容理论性较强, 缺乏系统性, 且与其他学科相互重叠, 松散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忽视对这一学科的学习,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极大的挑战。

2.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前卫生学教学中, 因为讲授内容的繁琐使得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 往往忽视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这就导致了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长期以来, 学生不但对知识点知之甚少, 而且学习的兴趣也大大降低,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学科的教学。

3. 缺乏实践性教学, 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学前卫生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帮助学生了解儿童卫生保健知识的同时, 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与研究提供专业技能和能力保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讲授时长过多, 而实践课程较少, 忽视了学科的实践性应用。同时各类操作器材和场地也得不到满足, 失去了学科存在的意义。

三、分层教学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应用

1. 确定学前卫生学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是分层教学实施的第一个步骤,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自身的能力进行整体的排名, 按照从高到低将学生依次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的群体;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及将来想要从事的领域进行适当的调整, 打破原班级的界限, 采取不同的上课时间点开展分层次的教学。

2. 制定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的大前提下,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群制定适合本群体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例如甲群体着重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的程度可以加快教学步伐;乙群体则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 帮助其从事研究领域积累更多的知识;丙群体则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 加强具体的操作培训等。

3. 强化教学的组织管理

积极采取不同的教学场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强化不同群体的组织管理, 严格要求课堂纪律, 实施考勤制度, 教师要积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 改革课堂教学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进行适当的课堂教学改革, 适当加入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真正做到差异化教学, 因材施教。

5. 实施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积极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以及能力测试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优异性对群体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通过这种评价机制反馈分层教学的实施成果, 方便教师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 以更好的适应教学的需要。

四、学前卫生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预计实施效果

学前卫生学的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 两者的相互结合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预计实施后会产生极佳的效果, 具体有:

1. 提高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层教育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群体,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改变教学大纲, 转变教学方法,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前卫生学课堂枯燥的氛围,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内容的因材施教, 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

2. 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突出学生的地位

分层教学以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意愿为依据, 使教师开始注意到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出发, 让教育更加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层次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同层次之间的学生用于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多, 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自主表达能力, 学习兴趣大幅度上升, 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分层的教学背景下, 学生之间的不同分层, 差异化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教师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之间差异化的具体情况逐一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另外, 这种差异化的存在也会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促使学生不断努力, 向更高层次迈进, 提高学习实践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分层教学模式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益处我们清晰可见, 这种差异化的新理念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会得到普遍的利用。我们要尊重学生之间差异化的存在, 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逐步适应新课标的改革, 适应现代化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将来创业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志勋.浅析初中化学分层导学的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12 (11) .

[2]徐立堂.初中化学分层递进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 2012 (4) .

[3]张春芳, 钱桃英.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32) .

[4]朱桂兰.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运用[J].卷宗, 2015 (11) .

[5]张东红, 石林平, 郭亨珍.积件理论视阈下“学前卫生学”教学积件库的构建策略刍议[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 .

学前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12=24分)

1.对幼儿运动系统特点阐述错误的是( )。

A.小肌肉发育早,大肌肉发育晚

B.幼儿骨骼富于弹性

C.骨骼处于骨化过程中

D.肌肉容易疲劳,但消失也快

2.乳牙共20颗,于( )出齐。

A.1岁半左右 B.2岁左右 C.2岁半左右 D.3岁左右

3.( )是指视力低下,但查不出眼睛有器质性病变。

A.斜视 B.斜眼 C.近视 D.弱视

4.下列哪种家教类型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

A.奢望型 B. 专制型 C.自流型 D. 说服型

5.水痘属于( )。

A.肠道性传染病 B.虫媒传染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医源性传染病

6.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生成(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7.( )应做为热量的主要来源。

A.脂肪 B.碳水化合物 C.维生素 D.蛋白质

8.增进抗龋齿能力的最主要微量元素是( )。

A.钙 B.氟 C.磷 D.维生素D

9.在六种营养素中,( )应做为热量的主要来源。

A.蛋白质 B.碳水化合物 C.脂肪 D.矿物质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周星期一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B.星期三和星期四学习和工作效率是一周中最高的

C.幼儿园上午一般可安排语言、计算、常识等学习内容

D.每日14―15点是一日工作效率的第二个高峰期

11.狂犬病最突出的症状是( )。

A.“恐水” B.烦躁 C.抽风 D.惶恐不安

12.传染病的传染源不包括( )。

A.病人 B.受感染的植物 C.受感染的动物 D.病原携带者

二、填空题(每空1分,1×15=15分)

1.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的管道系统,它包括_______、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指生来就具备的本能,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

3.我们将6岁以前这段时期分为胎儿期、______期、乳儿期、______期、幼儿期等五个时期。

4.健康教育的途径有________进行,参加卫生活动和在________中进行。

5.夜盲症与缺乏维生素____有关,它属于_____溶性维生素。

6.利用自然因素锻炼的原则有循序渐进原则、_______原则、个别照顾原则和________原则。

7.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________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能力和随意性刚刚开始发展。

8.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________和易感者。

9.1792年________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被视为心理卫生运动的首创者。19比尔斯写了一本名叫________的书,呼吁全社会制止对精神病人的非人待遇,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1×10=10分)

1.健康儿童的体温在36C―37C,如果腋探超过37.5C就是发烧了。( )

2.当某些刺激重复多次以后,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固定”下来有了规律,这是大脑皮质的优势规律。( )

3.向心律是指胎儿的发育是由头至下肢。( )

4.糖类因为所含氢和氧的比例与水相同,故又名碳水化合物。( )

5.碰一下新生儿的手,会引起他的全身运动,这是神经纤维尚未髓鞘化,刺激传导引起的分化现象。( )

6.微小气候是指室内小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 )

7.因母乳量不足,用牛奶、奶粉等代替一部分母乳,称为人工喂养。( )

8.一度烧(烫)伤伤及真皮,局部除红肿外,并有水疱,疼痛剧烈。( )

9.一般以坐高的1/3来确定桌椅高差。( )

10.在幼儿教育阶段,要将性教育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

四、回答题(第1至2小题各4分,第3至5小题各5分,6小题6分。4×2+5×3+6=29分)

1.解释名词:健康教育

2.简述学前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3.简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4.简述婴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5.简述幼儿游戏的卫生要求。

6.简述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五、论述题(1小题,1×12=12分)

试述乳牙有何作用?怎样才能使孩子有一口健康的乳牙呢?

六、案例分析题(1小题,1×10=10分)

某儿童,每逢周日晚上,想到第二天要上学,即精神紧张、不安。周一早晨上学时显得胆怯,想不去学校,经父母再三劝说答应去学校。可一到学校就设法逃走,不肯进教室,并诉说头痛、腹痛、恶心等身体不适。而一到周六、周日等节假日则无以上症状。

请回答:(1)该儿童患了什么病?

(2)阐述如何运用相应的行为疗法给予矫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12=24分)

1.A 2.C 3.D 4.D 5.C 6.D 7.B 8.B 9.B 10.D 11.A 12.B

二、填空题(每空1分,1×15=15分)

1.心脏 2.反射 非条件反射 3.新生儿 婴儿

4.结合课业 日常生活 5.A 脂 6.一贯性 全面锻炼

7.具体形象 8.传播途径

9.比奈尼 或 比奈尔 《自觉之心》或《一颗失而复得的心》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1×10=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回答题(第1至2小题各4分,第3至5小题各5分,第6小题6分。4×2+5×3+6=29分)

1.以卫生科学为主要内容(1分),以健康为目标的教育称为健康教育。(1分)对于幼儿来说,健康教育就是要教给他们有关健康的知识,使他们知道一些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知识,(1分)从而影响行为习惯,加强自我保健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1分)

2.学前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1)婴儿期缺乏训练,造成持续性的遗尿状态;(1分)

(2)幼儿智能发育迟缓,不能预先告知排尿,或是无法控制;(1分)

(3)独自排尿后发生的.遗尿,属继发性的。这种情况往往是有心理原因造成的;(1分)

(4)特别神经质的幼儿对周围状况的一种敏感反应,出现尿频现象。(1分)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具有特异性病原体;(1分)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1分)

(3)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1分)

(4)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性。(1分)

(5)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1分)

4.婴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1)神经系统发育迅速:(1分)

(2)容易兴奋,容易疲劳;(1分)

(3)需较长的睡眠时间;(1分)

(4)脑的耗氧量大;(1分)

(5)脑细胞能利用的能量来源单一。(1分)

5.幼儿游戏活动的卫生要求:

(1)游戏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智力、情绪和身体技能的发展;(1分)

(2)游戏应尽量在户外进行;(1分)

(3)避免幼儿负担过重;(1分)

(4)注意安全;(1分)

(5)使幼儿有愉快的情绪。(1分)

6.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1)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分)

(2)生长发育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1分)

(3)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1分

(4)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1分)

(5)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1分)

(6)每个儿童的发展有他自己的特点。(1分)

五、论述题(1×12=12分)

要点:(1)乳牙的作用:

①咀嚼食物,帮助消化(1.5分);

②影响孩子的音容笑貌(1.5分);

③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孩子口齿伶俐(1.5分);

④对恒牙的顺利萌出有重要作用(1.5分)。

(2)使幼儿有一口健康的乳牙,必须做到:

①充足的营养和阳光(1.5分);

②适宜的刺激(1.5分);

③避免外伤(1.5分);

④漱口和刷牙(1.5分)。

因此,要加强对孩子乳牙的保护。

六、案例分析题(1×10=10分)

(1)该儿童患了“学校恐惧症”。(2分)

(2)可运用系统脱敏法进行矫治。(1分)

a、在该儿童情绪好的时候进行(1分)

b、分成五个等级按步骤矫治:

第一步:获取儿童的信任,带孩子在学校附近散步数次;(1分)

第二步:带孩子进入学校进行娱乐活动,注意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活动;(1分)

第三步:带孩子进入教室进行娱乐活动;(1分)

第四步:到校上课,参与学习活动,但不布置任务(如作业等),教师不给予批评、惩罚;(1分)

第五步:到校上课,参加学习及其他活动,布置较少的学习任务,并渐次增加,直至不再惧怕学校。(1分)

学前卫生学 篇6

【关键词】新环境 学前卫生 幼儿教育 课程教学改革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4-01

学前卫生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生理解剖特点、身心保健以及营养供给的重要课程,通过对学前卫生教育课程的学习 ,主要包括(人体八大系统详细介绍、感觉器官介绍、学前儿童生活制度及保健制度、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学前儿童膳食营养需求 、幼托机构的安全教育、学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 、常用的护理技术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措施等)[1]通过这些课程系统的学习,能够很好的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学前儿童较常见的传染疾病以及正常的急救、护理措施,但目前 ,学前卫生教育课程在许多高、中院校并没有受到重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显著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教学探索,旨在提升学前卫生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教育现状

“填鸭式 ”教学,是目前教学过程中难以摒弃的教学方式,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点低,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2]学前卫生教育类课程由于不被广泛的关注,教育部门投入低能、教材市场针对此类课程的教材较少、教学方法老旧、教学模式死板、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导致该课程越来越不被重视,到达可有可无的境地。许多老师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讲课,一些相关知识学生只是了解的九牛一毛,就更别谈掌握这门知识了,使学生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自己消化、打磨在实践活动中相结合。

二、转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融合

1.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学校增加了学前教育专业卫生教育课程的授课比重,由原来的24课时增加至36课时,并新增了4个课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讨论课,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接受知识,并通过思考、讨论提升的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其次,尝试开设实验班,将卫生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活动同时开展教学,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将教师教授内容制作成PPT课件,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借助先进设备进行动手实践示范,将教师操作规范、操作手法、操作流程,通过投影设备投放到大屏幕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明确的看到老师在教授某一个课程点、难点是详细的操作过程。例如:幼儿不知轻重,难免在上学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当幼儿发生骨折时,要及时的判断幼儿骨折到底是属于哪种骨折类型,一般分为闭合型、开放型(以骨头外露为准),当判断为闭合型骨折时,局部位肿痛、皮肤变色,移动受伤部位可听到骨断端有摩擦的声音,首先要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同时做简单的就医前合理工作,找结实木板,木板长度超出骨折部位上下5-10公分为宜,进行双侧木板固定,等待救护车到来,当判断为开放型骨折时,同时伴有流血不止现象,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同时,切记:请勿试图复位骨折处,只需要以干净的纱布进行简单包扎,做止血处理,降低感染可能,用结实木板固定骨折边缘部位,并判断是动脉破裂还是静脉破裂,并在远、近心端做压迫止血,纱布包扎时切勿用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演练,学生能很好的了解遇到这种情况下,怎样去操作,并安慰幼儿恐惧情绪,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3]

2.分配任务,实地调研

选择寄宿制半军事化管理的幼儿园,让学生深入开展调研,重点观察幼儿园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身高、体重)、营养摄入、膳食卫生情况、疾病防控与心理发育情况做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和小朋友聊天。等调研结束后,根据实地调研记录的情况做总结、归纳、分析,并制作调研报告上报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合理的教案规划,结合实地考察分析所得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此次调研的心得以及现实生活中儿童卫生教育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最后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的难题,重点向学生剖析、讲解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存在的生理特点、疾病预防、营养摄入、膳食搭配均衡、心理疾病等难点,这样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促使卫生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得以有效融合

三、提升教师个人修养

首先,要拓宽知识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博的知识才是基础,厚积然后才能薄发。学高为师,魅力教师不仅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且还应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泛的兴趣爱好,做一个百事通。学生不喜欢单调刻板的教师,有魅力的老师就像一块吸铁石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要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欲望,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增添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通过自己的魅力课程,在备课,上课中,這些储备就会源源不断的流溢出来,丰满你的课堂,感染你的学生,有了深厚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4]

其次,术业有专攻。多读和专业知识有关的书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再有,要善于发挥所长,敢于彰显个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线的老师或许不是什么专家,但都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学识个性出发,精选课题,尽情驰骋。选择我最熟悉的,选择我最擅长的,上精彩,上出彩,让学生慢慢地琢磨,细细地品味。每位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生理、心理千差万别,思想、兴趣、能力、气质也各有千秋,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我们教师的舞台。[5]不拘泥定法,敢于展示所长,以己所长引领整体,我们才是个性的,教出来的学生也是个性的。

我们主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首先我们教师是要有个性的,我们的课堂是要有个性的,这个个性是要靠我们的人格魅力来定位的。不断提升我们自身修养是前提,打造个性课堂是目标,我会努力的。

四、显著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它是具有事物典型性的共性,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学目的更明确,而且有利与鼓励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师生间交流互动,规避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掌握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根据案例进行主动思考,捕捉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答案随时教师可以给予引导,无形中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教授“幼儿生活能力培养”内容前,实地到幼儿园拍摄一些幼儿真实的生活视频只做案例:幼儿如厕后,不洗手问题,课间加餐休息,不服从管理问题,中午用餐时,大部分幼儿存在饭前不洗手的问题 ,不吃饭挑食、浪费食物等现象;午睡时,携带零食在休息床上吃,保教老师进行劝教时 ,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等等。涉及的案例都是幼儿经常出现的 ,看完视频 ,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需要学生在正式进入岗位前要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惯、心理出发点,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做出相应管理办法。[6]

五、结语

卫生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想促进卫生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得到重视、发展,政府学校方面首先应该重视起来,加大投入力度,教师自身方面, 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得以创新,促进卫生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有效融合。[7]

参考文献:

[1]陈能新.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9).:122-123

[2]刘亮 高国柱.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及课程模式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0(1).:5-8

[3]杨先华 .高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其职业素质提升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6,06(2).:122-123

[4]曾彬 .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125-130

[5]林莉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中理论部分教学方法初探——以卫生教育专业为例[J].高教學刊,2015,3(3).:100-101

[6]朱继洲 胡奈赛 王汝文 柯大钢.为青年教师发展指路引航[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115-118

学前卫生学 篇7

1 实训室建立思路与特点

1.1 建设思路

我校学前卫生学实训室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在学习学前卫生学时提供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 并对重要的实践内容模拟、熟悉。模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据此, 我们将实训室的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幼儿生理基础、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营养学基础知识等内容是学前卫生学中要求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 是学生将来科学的从事幼教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素养, 这部分内容的实训对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二是直接面向将来的工作环境。我们在与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等地幼儿园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 实际工作中要求学生具备的, 主要与学前卫生学有关的能力有基本有6个方面: (1) 根据幼儿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进行学前教学的能力; (2) 运用营养学基础知识, 为托幼机构提供合理的膳食管理的能力; (3) 对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基本急救的能力; (4) 进行教育环境创设及把握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的能力; (5) 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测量技能和评估技能; (6) 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的能力[2]。结合课程教学和工作实际的要求, 我们确定生理、营养、护理、急救应为学前卫生学实训的重点, 实训室的建设围绕这四个重点展开。

1.2 实训室特点

学前卫生学是个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其中的心理学内容与学前心理学有较直接的联系。我们实训室中更多的是与生理和自然科学联系紧密的设备, 至于课程中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我们将其交给学前心理学课程去实践。这样既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我校各自然科学实验室的功能, 也避免了学科内容的重复。

2 实训室设备配置

2.1 生理、护理、急救实训设备

在“学前儿童的生理基础”教学中, 学生通过对挂图的直观观察和对解剖模型的动手拼装, 更加充分地熟悉了幼儿的生理结构, 故我们在实训室中配置了完整的幼儿和成人各系统解剖结构挂图、幼儿解剖模型。在“学前儿童护理方法及常用急救术”教学中, 学生对于亲自动手护理和急救有很大的兴趣, 因而婴儿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的配备无论是从教学还是将来可能发生在工作中的特殊情况来说都必不可少, 同时,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救护能力成人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也适当配备。

2.2 营养学相关设备

“学前卫生学”对学生在营养学方面的实践要求是能运用营养学基础知识, 为托幼机构提供合理的膳食管理, 具体表现为能对幼儿园的一周食谱进行分析和为幼儿园配制一份一周食谱, 同时要求学生能通过身高、体重等信息对幼儿的身体营养进行评价。故建议在实训室中配置配餐台、天平、各种常见食物容器、体重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原生物实验室的实验台作为配餐台, 利用物理实验的天平称量食物, 为使学生对常见食物容器的容量有更直观的认识, 我们利用化学实验室的标准容器与各种常见食物容器相互盛装食物。

3 结语

在学前教育欣欣向荣的当前, 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在积极地培养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 利用已有资源, 建设既满足教学要求又满足工作实际的实训室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学前卫生学实训室, 是我校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成高职院校后建设的第一个专业实训室, 该实训的建设在整合、利用学校原有资源方面做出的探索为将来学校建设其它实训、实验室提供了参考, 同时该实训室的建设思路与特点, 也为如何结合教学要求与工作实际提供了思路。

摘要: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操作往往是该学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文章以中等师范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为例, 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等师范学校原有资源建设一个既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又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学前卫生实训室。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实训室,高职

参考文献

[1]万钫.学前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宋晴葵.浅谈在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8 (20) .

学前卫生学 篇8

后现代主义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 高等教育目的论

后现代主义认为, 高等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帮助个体解放自我, 成为自我。在现代教育培养“完人”的要求下, 每个个体真我都被束缚在这一框架之下, 被隐藏了。后现代主义认为, 大学应该帮助个体从外在于个体的各种权利、规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从“完人”的套子里解放出来, 认识真正的自我:一个不那么完美, 但真实的自我。乐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敢于成为不完美的自我;敢于叩问自己的灵魂深处, 直面自己的缺陷, 成为一个自在、自为、自由的人。二是发展个体。大学生个体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但正如杜威先生所言, 不成熟并不意味着无能, 相反, 它意味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大学应该给这种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提供条件, 实现学习者个体的自我可持续发展。因此, 后现代主义者要求大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具有启发性和疑问性的课程, 创设具有干扰性的失衡的环境, 使学习个体有足够自信既能解决、解释、分析和操作所提供的材料, 又能以富有想象力的奇特方式处理材料。三是发展世界的多元性。利奥塔在批判以总体化的统一性为特征的西方哲学认识论时, 提出了“纷争哲学”的概念。“纷争哲学就是要表达差异, 让少数派话语发言;它是保存差异, 而不是压制差异;它追求理性的多元性, 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理性。后现代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在高等教育领域, 后现代主义强调高等教育全球化、知识和服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二) 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是由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罗蒂缔造。罗蒂在其后哲学文化中摧毁了哲学文化之王的地位, 确立了其他文化的平等地位。同时认为, 要达成人类意见的一致性, 最好的方法就是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由此建立其对话理论。对话何以可能, 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意义下, 人及其思想产品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而只是一种关系的总和;真理只是一种权利的体现。而在格里芬的整体有机论中, 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的关系。也就是说, 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 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中, 而且包含在自然中。多尔则认为就产生对话而言, 隐喻比逻辑更为有用。强调不确定性, 认为课程应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反常性”、“模糊性”、“体验性”。尽管阐述的角度不一样, 但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 意即对话得以产生的基础在于世界的不确定性, 包括真理的不确定性、客观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的不确定性;还在于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文化的背景性和局限性、平等性。“对话理论”由罗蒂建立, 但把“对话理论”体现和运用得最彻底的却是多尔。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的四个标准几乎都与对话分不开。在关系性中强调课程应该由班级共同体共同创造, 在循环性中强调对话是反思的必要条件。而教师、学生、文本间进行的不断协调能形成适量的丰富性。对话理论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 富有创造性, 具有多元价值观。这种对话, 并不是简单的问答和日常琐碎的聊天, 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与接受, 而是在尊重、宽容、平等基础上的意义探讨与生成, 是文化的一种分享和再创造, 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再生的必要条件。在后现代主义看来, 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 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 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 追求一种异质的标准。在后现代主义的对话中, 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得到承认和尊重。

(三) 权威论

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 包括权威, 认为后现代主义使当代西方哲学在挣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后又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其实, 这是对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误读。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否认一切, 也并不是虚无的, 有其思想根基。正如解构主义大师徳里达所说:“我们可以解构一切, 但正义是不可解构的”。同时, 他在《马克思幽灵》一书中极其鲜明地指出, 莎士比亚、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中所肯定的“人类平等意识”、“解放精神”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石。由此可见,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否认一切, 也没有否认权威。其反对和否认的是以独断论和中心论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权威话语;反对的是强权和极权;提倡平等和正义的权威;反对的是给定的固化的真理知识, 肯定个体建构性和情境性的知识。反对外在的控制性权威, 强调内在于主体情境的权威。

高职学前卫生学教学改革

(一) 教学目标改革

高职学生活泼、喜欢与人交往、向往自由、追求平等, 但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清楚。高考失利使学生有些自卑, 有些人愤世嫉俗、目空一切。但不管是哪一种学生, 都有不同程度的迷惘, 不知自己要干什么, 能干什么。在日常教学中, 希望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不该怎么做。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系列, 后现代主义的高等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 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不应是传授现成的知识, 用所谓的“真理”去填塞学生的大脑, 也不是用所谓的岗位职业技能去充塞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机械化。更重要的是, 使这些个体从外在和自设的桎梏中挣脱出来, 重新认识自己, 有更新自己的欲望和能力, 没有什么比认识自己更重要的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学前卫生学的课程目标应进行总体规划和调整, 把学前卫生学的总目标确定为: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体验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感, 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 学会展示自己的多种手段, 学会合作与分工, 学会尊重和理解, 用六字概括就是“乐学, 会学, 学会”。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目标中, 知识尤其是教材知识不再处于中心地位, 个体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当然, 知识并没有被否定, 它只是强调个体在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的自我建构;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 教学过程改革

在现代教育学思维方式中, 学生是“知识的旁观者”, 教师的作用在于“精确地呈现内容”, 学生是被排除在知识建构体系之外的, 教师是知识的专家和权威;教材是权威、是真理。而科学哲学家波普尔通过对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的研究认为, 所有的科学知识均是猜测性的、假设性的, 不存在静止的、封闭的真理体系。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以足够的叙述形式呈现内容, 以鼓舞学生与我们一道共同探讨通过与文本对话而产生多种可能性, 使对话持续地进行。教师与学生是绝对平等的关系, 但教师的权威并没有被抛弃, 而是被重新建构, 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变为与学生情境共存。因此,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过程是实践性的, 是学习共同体在丰富的、开放性的干扰环境中不断“转化”和“被转化”的过程。

具体到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过程改革, 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展示作为主线把“对话理论”和“权威论”贯穿起来。因为正是这些内容确定了哪些是学生可以学习的东西, 哪些是不能学习的东西, 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体现。在所有高校中, 教材都是由教师或领导事先预订好, 教材可以说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考试的主要内容和依据。也就是说, 学生是被排除在教学内容选择范围之外的。学生只是内容的学习者、接受者, 而不是选择者。在这里有这样一种价值预设, 教师是课程的权利主体, 教师是权威, 教材是权威, 即成的给定的知识是权威, 而这些不平等的先存在的权威正是后现代主义者所反对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把学生纳入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主体中来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教学内容选择意识的激发

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多种版本的学前卫生学教材,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 让学生明白, 这不同之处即是个体创造性所在, 这种创造性就来源于个体与文本、与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来源于对知识、对自己局限性的反思之中。让学生明白教材内容后面都关涉着一种价值取向, 从而取消教材的权威性。打破学生对给定知识的迷信以及教师的盲目依赖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有了这种认同, 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主动学习者,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学习内容, 确定学习方法, 挑选与之共同学习的成员, 组成学习共同体, 就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师给学生一周的时间, 让学生以教材为蓝本, 仔细阅读教材, 确定自己初次学习的内容, 寻找学习共同体, 寻找补充资料。教师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循环性的反思:你选择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选择这内容?你想邀请谁组成学习共同体, 你希望你的伙伴做什么?你们是如何分工的, 由谁来分工?为什么?还有更好的吗?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去充实你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展示

学生在展示学习内容时, 教师同样只提几个问题:你们最终所展示的内容来自哪里?和以前相同吗?为什么?你们借助那些工具, 用什么方法查询、组织你们的内容?还有别的方法吗?你们是共同完成的吗?分别做了什么?换种方法会怎样呢?你们自己的知识在哪里?教师通过提问, 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循环性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同时, 让学生明白知识创造是永无终点的。

参考文献

[1]Rorty R.The Dangers of Over Philosophication Reply to Arcilla and Nicholson[J].Educational Theory, 1990, 40 (1) :41.

[2]张华, 石伟平, 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3]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524.

[4]张婷姝, 徐文哲.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57-61.

[5]刘复兴.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J].山东师大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4) :11-16.

学前卫生学 篇9

现阶段, 我国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包括学生基础差、教学内容实践性低以及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等, 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造成较大的制约, 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基于此, 加强对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素质提升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 我国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自身基础方面。高校学前卫生课程的内容包括心理卫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各种知识, 更加倾向于理科知识范畴。而从现阶段该专业学生的结构上来说, 学生大多是文科生, 在理科相关知识方面严重缺乏。很多学生仅仅是在初中阶段接触过生物课程, 所以在学习中感到很吃力,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教学内容方面。从目前我国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来说,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 在课后还必须得到充分的实践, 这样才能提升职业节能, 以便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解决各种儿童问题。但是目前, 学前卫生教学无论从教学场地, 还是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 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理论上,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导致学生空有理论, 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3) 课程教学评价方面。现阶段, 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评价集中在考试评价方面, 学生为了应对考试, 往往死记硬背, 有时根本不能理解背诵的内容, 同时这种记忆不够牢固, 存在短暂性的特点。

2. 加强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1) 改革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汇总,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以讲为主的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学前卫生课程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 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与特点, 基于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创新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为学生创建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 在具体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等,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中,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同时借助互联网在传播知识方面的优势, 实现教学资源以及相关知识的共享。利用多媒体技术, 还能够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等, 对学前卫生教学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 信息化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性, 增强学前卫生课程的时代性, 紧跟目前幼教改革的步伐, 不断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社会培养更多实践性的人才。

( 2) 改革学前卫生课程教学内容, 增强实践性

针对现阶段高校学前卫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加实践环节, 提升实践课堂的质量。

首先, 作为学前卫生课程教学的教师, 必须具有过硬的职业能力, 特别是实践能力, 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其次,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等, 激发学生对学前卫生课堂知识的兴趣,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对学前卫生知识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记忆, 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 3) 改革学前卫生课程教学评价方式

单一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对学前卫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加强课堂评价改革工作,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模式, 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评价, 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有效的评价。

具体来说, 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过程中, 还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 保证评价模式符合当前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 坚持目前幼教职业发展的标准原则; 第三,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 应该包括学生制作与选择教具的能力、编写教案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幼师互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攥写实习报告的能力等等。同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学生平时表现以及测试成绩等, 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

3.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诸如学生基础差、课程内容实践性弱、评价模式单一等问题, 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必须加强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 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模式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充实的助力。

摘要:学前卫生是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要的课程组成, 课程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水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质量。本文首先对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然后提出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改革措施, 最后提出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职业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晓庆.论高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及其职业素质提升对策[J].成功, 2015, 25 (2) :114-115.

[2]姚玉娜.《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14, 25 (2) :74-75.

[3]李景华.形成发展性档案袋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小组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评价部分) [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20 (9) :99-100.

学前卫生学 篇10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综合性强, 内容面广量大的特点, 但并无深奥难懂的理论, 所涉及的基本技能 (如营养配餐、疾病护理、意外急救等) 也不难掌握。教材中清楚地阐释了相关基础知识, 也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案例, 学生只需阅读教材即能获取所需知识。这样的专业基础课, 内容广泛而难度不高, 在重视基本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 可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教学中, 笔者尝试放弃传统以教师讲授与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 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组织主题活动。具体而言, 即在《学前卫生学》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 创设情境, 让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身份, 以“幼儿科学养育”为主题, 开展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4~6人的工作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依据课程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策划、组织一系列面向家长和社会公众的主题活动,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这些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每一个小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每一次的主题活动, 并在活动结束后对其作出评价。

这一做法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 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一是课堂教学形式从以往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转变为以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师进行指导与辅助为主;二是课堂主角从以往的教师一个人转变为以负责组织活动的小组为核心的全班学生;三是教学时空从以往的课堂90分钟延伸到课前、课中、课后, 不限于教室内。四是教学中的信息流向从以往的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五是学习的重心从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向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发展并重。

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后的初步效果:

1、课堂参与性提高。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 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 如课前的主题活动组织筹备工作, 课中的主题活动的组织开展, 课后的评价或反思, 都需要每个小组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才能顺利地完成。如此, 课堂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都大大地提高了。

2、课堂形式多样化。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各个小组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长, 各有创意, 通过讲座、表演、竞赛、模拟电视节目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相比, 形式多样化了, 更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3、课程资源更丰富。各个小组在开展主题活动前分别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 如视频、图片等, 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这部分工作, 搜集到的资料丰富度往往超过教师一个人搜集的资料;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经常穿插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 还有为举行知识竞赛而自制手工作品作为奖品等。这些资源都是在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无法看到的。

4、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是采用这一教学方式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中, 每一个小组都负责组织开展了一次主题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其中, 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每一个小组都要评价其他小组的活动,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主题活动中。在组织主题活动前, 学生必须自主研读教材, 提炼重点、搜集资料、与小组成员和教师交流讨论、策划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时, 负责组织活动的小组每个成员都分别承担一定的角色或任务, 相互协作, 如担任主持人、表演小品、组织知识竞赛、配乐、拍摄等, 其他小组则需要认真积极地参与活动, 互动交流;主题活动结束后, 各小组都对活动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和评价。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 很多学生都反映, 感到自己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造力、自信心、艺术技能、归纳总结及反思能力等均得到提高。此外, 这一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组织或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不仅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也更深。期末考核也显示多数学生对与其积极参与的主题活动相关的课程内容掌握得更好。

如前所述, 采用组织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学前卫生学》的教学, 实践证明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更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见, 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中, 能够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 (01)

上一篇:印象派绘画下一篇:受损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