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发展

2024-12-03

证券市场发展(共12篇)

证券市场发展 篇1

摘要:从当前形势来看, 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断走向成熟, 但由于发展初期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现状, 在深入研究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建议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发展, 各种证券行为开始出现并且形式逐渐多样化。但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整个市场机制还不是很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国家各种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先后制定了《证券法》、《证券公司管理条例》、《上市公司管理条例》等多项制度, 同时与股票发行和上市公司收购等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研究中。从证券市场的规模来看,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断丰富, 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比较理想, 这就使得企业能够通过对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后, 金融领域进一步开放, 许多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到我国证券市场当中, 这固然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 但同时由于外资证券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都比较先进, 因此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外国银行的不断增多, 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条件不断成熟, 这对于证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上市公司的质量参差不齐

在我国证券市场处在发展初期, 上市公司大多是试点性质的。从经营状况看, 它们的资金链周转困难, 管理方式落后;从领域范围来看, 它们大多是我国传统的钢铁、纺织等行业, 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和行业竞争优势, 而且由于最初上市公司的门槛较低, 许多部门将公司美化和简单包装之后就匆忙上市。由于这种没有实力的公司很多, 资金的配置和流向产生了很大的误区, 证券市场的本质作用没有发挥, 反而成为这些公司获得筹资的一个场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并不具备与证券市场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方式, 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形同虚设, 或是股权过于分散, 这就造成了公司筹集到的资金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 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制度建设存在缺失

公司要想在证券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就要千方百计地上市,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很多公司就会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 编造出公司运转情况良好等假象以便建立更好的公司形象, 而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只考虑自己所得到的经济利益, 无法真正公平地对这些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核。投资者并没有更多的途径来对这些公司的经营现状进行了解, 只能通过财务报表来分析个人的投资方向, 这就使得证券市场的信息出现了不对称, 越来越多的投机分子开始利用这个机会来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筹集资金, 使得证券市场整体发展不稳定。

(三) 可供选择的金融交易工具过少, 投资者无法选择相应的避险工具

中国的证券市场总体风险较大, 但目前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市场没有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风险对冲工具, 这使得消费者无法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如果要避免风险, 唯一的选择就是退出证券市场, 而这个问题降低了投资者入市的动机, 市场发展缺乏稳定支撑。

三、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要实现证券市场自身的调控作用, 而不是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进行控制。对当前证券市场管理与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 逐步建立起由证监会、交易所和市场中介机构多种主体并存的管理机构, 改变所有事项由证券会审批的传统模式。充分明确投资与投机之间的关系, 投资是证券市场实现发展的前提, 而适度的投资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动。当然要掌握好投机的尺度, 避免过度投机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二)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措施有多种, 首先可以增加社会公众对国有股的持有数量, 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逐步优化, 通过这种手段实现社会股东对于公司的管理, 避免公司所有者管理缺失和控制不到位的现象;其次, 对于准备上市的公司, 要对其业绩进行严格审核, 包括其在社会上的诚信状况和公司的发展规划等, 确保审核过程的真实和公平;最后, 对于发生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 要构建规范的股市退出机制, 通过机制的运行来使这些公司重新获得发展的可能性, 或是彻底退出证券市场, 避免更大的损失。

(三) 实现金融交易工具的多种选择

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投资主体的需求开始呈现多样化, 尤其是价格风险的出现, 对证券市场的风险转移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必须在全面衡量市场流动性、安全性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对市场交易工具进行创新, 要通过金融期货和权证等方式, 来实现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 实现资本市场的结构完整。

(四) 强化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

对于当前实行的《证券法》, 要准确分析其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不符的地方, 同时对于相关配套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 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对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软件设施进行完善。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 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 这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尽管从整体形势来看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越来越规范, 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 但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因此, 必须认真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查找根源, 才能实现证券市场在经济大潮中的规范发展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甄红线, 金荣荣, 符林.对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再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 2012 (02) .

[2]陈葵花.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探析[J].财政监督, 2012 (24) .

证券市场发展 篇2

请欣赏:《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

高 蔚

伴随证券市场的发展,向上市公司提出了许多新的会计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推动了我国的会计改革,促进了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也使人们的会计观念得到了更新。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体系,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

1992年7月,为了规范我国股份公司的会计核算,财政部颁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强调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也隐含了新的会计思想,为我国的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受这一制度的影响,199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使得行业会计制度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得到了统一,并基本上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针对上市公司会计处理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证券市场的广大投资者迫切要求对上市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加以规范,5月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颁布实施,又陆续颁布了7个具体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影响。

(1)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它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原先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只是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服务,政府对企业承担全部的责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强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对所有者承担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责任。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企业的会计环境由此起了质的变化。

(2)证券市场的发展促使上市公司会计目标发生了变化。会计改革之前,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服务。证券市场成立后,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方面都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这一会计目标的转变为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也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随着股份制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要求准确完整的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一规定更加明确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与传统的业主制、合伙制相比较,公司强调了会计为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而非为单个的股东服务。

(4)对会计原则产生的影响。如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它虽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一项资产仅有一种计价基础计量,不能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如股份制企业资产重组,必然遇到企业之间的资产置换,置换的资产常以公允价格作为计价基础;企业的短期证券投资要求用现行价值来反映等。这使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原则受到了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多种计价基础并行。

三、证券市场的发展推进了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

(1)成本报表由外部报表变为内部报表。上市公司每年要定期向广大的投资者、债权者及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成本常与企业的产品定价及企业的商业秘密有关,一旦向外公布必然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成本报表由企业的外部报表(向上级主管部门)变为内部报表。

(2)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股份制改革前,企业流行以“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这一等式为理论基础的资金平衡表,它无法体现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关系。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资产负债表,就体现了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产权关系。

(3)财务报告的对象和编制范围扩大了。在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银行、证券管理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显然较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对象扩大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要求了解更多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投资者不仅要求企业报告报表信息,还要求上市公司对报表中的某些信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说明;不仅要了解公司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上市公司经常发生收购、兼并、控股等情况,编制合并报表也就成为必然的客观要求。显然,财务报告的编制范围也扩大了。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影响。

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在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过程中遇到的资产评估问题,促进了资产评估实务的发展;上市公司进行控股合并,促进了合并会计实务的发展;企业对外投资,使得投资会计实务得到了发展等。

五、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事业的发展。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债权人及其他有关方面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他们要求独立于公司之外的第三方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进行验证并出具审计报告。我国证券法规中规定: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必须经有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证券市场深化 篇3

现代金融包括的范围是很广阔的。从市场的角度看,金融市场至少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仅仅解决的是资金问题,而证券市场不仅解决的是资金问题,还能提升经营理念、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因而,发展现代经济离不开证券市场的支撑。

(一)依托证券市场可以推进西部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的东部地区凭借着证券市场十多年的“关照”,已良好地推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规模小,筹资能力有限,经营成本较高,整体业绩不尽理想,作为地区经济特点的代表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不大。这些都充分说明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利用程度不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各种功能,包括筹资、转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分散风险等功能还没有被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因此,发展证券市场能加快西部地区的股份制改革,规范现有的股份制企业,发展新的企业,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股份制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股份制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这是发展证券市场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同时上市公司还应该主动利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不仅使公司融入国内市场,同时还要融入国际大市场,提高公司的再筹资能力。这是发展西部上市公司的关键所在。

(二)西部经济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证券市场可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

西部大开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些建设资金仅靠间接融资渠道、国家支持和自身积累,将很难满足西部开发的需要。解决西部地区资金问题的有效渠道是依托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证券市场对西部企业来说,可以直接融资造血,扩大再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产重组并转换经营机制,激发企业的经济发展活力。证券市场对整个西部地区来讲,可以大量引进资本,改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从总体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支持西部更多运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筹集资金,可以考虑以下倾斜政策:①是国家在分配建设债券发行额度、批准股票上市以及设立各种基金时,应优先考虑西部,允许其增加证券品种并鼓励优化品种结构;②是制定有利于西部发展的债券优惠政策,允许西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盘活并利用西部现有资金,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还要继续加强西部企业债券的发行,采取优惠政策,如放宽对企业债券的种种限制,允许企业债券利率高于国债利率促进证券市场发展。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需要有证券市场作为调控的平台得以实现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多年来沉积的问题。借助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因为证券市场为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收购、兼并和资产的整合,淘汰落后的企业和产品,提升传统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会增强,而基础差、发展空间小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使新兴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证券市场的作用,通过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不仅如此,西部企业的结构调整也可以重点依托证券市场,利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股权交易等手段,使存量资产优化配置,其效果比利用信贷市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的办法更为明显。

(四)依据证券市场,提升西部地区企业经营水平,更新经营理念

股份制企业是证券市场的主体。由于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所以西部股份制改革和市场准入的标准自然不能与东部一样。对于那些虽然目前低于全国交易所上市标准但是在西部地区属于条件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可通过深市的创业板市场获得一个上市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板市场可以为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等众多被挡在主板市场之外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以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企业通过上市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适时地找到合适的改进方法,提升企业经营水平,更新经营理念。其次,企业改制、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作为西部的公众企业、上市公司必须在社会监管下,科学化决策、市场化经营,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证券市场还应强化源头过滤机制,进一步落实股票发审制度的改革,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净化市场的基础。

二、具体措施

如前所述,西部地区的金融所有制结构单一,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从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来看,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217家上市公司,其中西部只有209个,占全国的17.17%,除四川省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外,其余西部各省平均仅有10多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很直观地反映出了证券市场在西部的发展现状。

(一)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首先,要走出对证券市场的认识误区和由此形成的监管理念,加大市场化力度,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促使资金向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的企业流动;其次,要严格执行《证券法》等有关规定,积极推进股票发行机制的市场化,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让那些长期亏损,不符合继续上市条件的公司退出证券市场,真正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再次,在西部地区鼓励上市公司进行以市场为主导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并购重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推进并购重组机制和模式创新,做优做强上市公司,并且,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应始终把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放在首位。

(二)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的条件下,证券市场可以吸引外资为西部经济发展服务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一大发展趋势,其本质是国际资本跨国间的自由流动,这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市场化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对国外资本的市场准入也比较严。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服务业正在一步一步地对外开放,我们应当在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为扩大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而不断努力,通过吸引外资发展西部经济。在资金上,西部地区利用国际化优惠贷款的比例将从以前的60%提高到70%左右,我国金融机构在贷款上也将对外商投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在投资领域方面,外商投资在西部的领域和部分限制将有所放宽;在利用外资方式方面,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外资,除了传统的合资、合作、独资外,有关部门将积极推进BOT、证券融资等方式,扩大外资利用途径。

为此,政府应积极扶持西部地区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如蒙牛;积极吸引QFll进入西部地区引领产业投资的战略导向;鼓励以资产重组的方式吸引外资。这种有政策支持的吸引外资将会对西部证券市场发展十分有利,它将会对我国西部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保持西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证券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西部地区持续实施开发的关键环节。针对西部地区的优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走一条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新路子。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须借助证券市场,通过证券市场在新股和债券发行上市等方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可以鼓励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

(四)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和风险投资,为西部地区创新型企业提供资本支持

证券市场会计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篇4

一、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 会计学界面临着一场质疑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信任危机, 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目标认识的差异导致无法形成最佳会计政策, 这最终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中盈余数据的有用性产生质疑。Hendriksen (1965) 指出:已经有迹象表明在不久之后利润表将不复存在, 除非有大的变革能够改善利润表提供的信息。鉴于当时会计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 会计学界在面临这一信任危机时无法提供任何科学的证据用以证明会计数据包含或者传达了关于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在此背景下, 两篇对会计界影响很大的文献于1968年发表, 这两篇文章首次将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研究相结合, 为证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提供了经验证据, 这标志着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形成。

1.《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 (Ball和Brown, 1968) 。

Ball和Brown通过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从1946年到1965年期间每年会计盈余信息披露日前12个月到后6个月的有关资料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盈余变动的方向与股价变动的方向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是自资本市场产生以来, 首次找到会计盈余数据具有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此文对以后的会计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它对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 并且首次提供可靠证据证明了证券价格会随着会计盈余的变动而变动, 用实证证据对当时认为会计信息无用的看法进行了反驳, 使人们重新审视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其独特的会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为会计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

2.《年度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 (Beaver, 1968) 。

Beaver同样也采纳了信息观的观点, 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认为会计盈余信息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改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余和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估计, 从而引起股价变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会计盈余信息公布当周的非正常报酬率的方差是前后各8周的相应方差平均值的1.67倍, 这说明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的确具有一定的市场效应。

这两篇文章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如都采用了信息观的观点和实证研究方法, 得出了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的结论, 并且两篇文章都对后续会计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早期发展 (1969~1979年)

证券市场会计研究优于其他会计研究方法, 它不仅能够提供一系列特殊的研究方法, 而且有充足的理论和经验作支持, 后者是其他研究方法所缺乏的 (Beaver, 1972) 。由此可见, 证券市场会计研究在产生之初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经过十年的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末, 基于证券市场、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的研究已经在美国会计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1. 代表性文献。

20世纪70年代的证券市场会计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权益投资者使用信息的后果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Ball-Brown模型的改进。许多研究者试图改进关于盈余未预期因素 (新信息) 的Ball-Brown预测模型, Patel (1976) 用管理者的盈余预测方法取代Ball-Brown的模型, 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提供超额收益信息方面略好于BallBrown模型。Beaver、Clarke和Wright (1979) 基于Ball和Brown (1968) 的研究, 按照年度会计盈余的大小建立了25个组合来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 效果十分显著。

(2) 盈余时间序列特征研究。Ball和Watts (1972) 研究了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 而Foster (1977) 将注意力放在讨论季度盈余的有关特征上, 采用Box-Jenkins时间序列模型来研究季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 着重解决在中期盈余计量中如何处理行业的季节性特征问题。

(3) 关于信息传递作用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 开始出现研究信息传递的文献。Firth (1976) 引用Ball和Brown (1968) 关于投资者运用其他信息来预测公司年度盈余报告的结论, 采用事件研究法, 调查某个公司公开发布的财务业绩报告对竞争对手的股票价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盈余报告信息对发布报告的公司股价影响越大, 信息传递程度也越高, 这说明财务信息不仅在确定发布信息公司的股票价格时有用, 而且在确定同一行业其他公司的股票价格时同样有用。

(4) 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研究。在这一时期, 还出现了大量关于证券市场对会计方法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 其目的在于探讨投资者是否会受到可选择的会计计量和披露方法的误导。

2. 主要研究贡献。

早期很多基于证券市场的会计研究都是开创性的, 这种开创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方法的开创性, 这些研究为会计研究引入了实证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 推进了以后会计研究的发展; (2) 研究课题的开创性, 早期研究以证券市场与会计信息的关系为出发点, 衍生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如从会计方法选择角度制定会计准则、进行盈余预测和信息传递等, 对以后的证券市场会计研究具有引导和借鉴作用; (3) 研究结论的开创性, 早期证券市场会计研究成功地化解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 用实证证据使人们了解会计信息的作用及局限性。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发展

早期证券市场会计研究证明了财务报告具有信息含量, 财务报告数据反映出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 之后的几十年里证券市场会计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证券市场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盈余反应系数研究。

目前在研究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相关性时, 主要是利用盈余反应系数来研究报酬与盈余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 盈余反应系数 (ERC) 在股价和基本面分析中的运用促进了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发展。Kormendi和Lipe (1987) , Easton和Zmijewski (1989) , Collins和Kothari (1989) 研究发现了决定盈余反应系数的四个因素分别为:盈余持续性、风险、增长和利息率。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以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什么盈余和报酬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不同公司长期存在?它们如何受到会计应计制的影响, 这些文献还对进行报酬和盈余关系估计时应考虑的计量经济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2. 分析师预测。

早期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盈余预测侧重于时间序列统计预测, 而近年来, 财务分析师预测已经成为盈余预测实证研究的主要领域。财务分析师扮演着会计信息需求者与预测信息供给者的双重角色, 因而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对象, 研究者对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特点、预测信息形成过程以及预测信息修正的条件的实证研究, 有助于人们了解财务分析师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决策。

Brown、Hagerman、Griffin和Zmijewski (1987) 研究发现, 证券分析师不仅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日的信息, 而且能充分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日以后的信息。Philibrick和Ricks (1991) 研究了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选择问题, 在将每股实际盈余和预测值对比之后发现, 非正常报酬率与盈余预测误差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 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与预测盈余数据的来源相比, 实际盈余数据的来源更为重要。Schipper (1991) 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她认为研究重点应该转向财务分析师的决策背景和决策动因结构。

3. 估价和基本面分析研究。

支持基本面分析的学者认为, 鉴于财务报告反映历史信息的特点, 会计研究需要扩展证券市场研究的范围, 进行基本面分析研究。Lee (1999) 指出:以估价分析为代表的信息使用者导向研究正是会计研究者所走出的正确一步。基本面分析致力于确定公司的内在价值, 识别错误定价的证券, 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并对非上市公司证券进行定价。

4. 市场有效性检验。

早期的证券市场研究探讨的主要是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相关程度, 该研究存在一个重要假设———市场对股票的定价是有效的, 即股票价格反映了公司的经济价值, 信息观是早期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结论也支持市场有效性假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 人们发现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了信息, 而且反映了交易市场上的噪音, 出现了许多诸如股票价格过度反应等异常现象, 从而产生了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怀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许多研究者重新对市场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盈余公告后漂移现象首次从会计数据角度证明了市场可能是无效的, Foster等 (1984) 研究发现尽管控制了一些干扰因素, 但仍然存在盈余公告后漂移现象, Bernard和Thomas (1989, 1990) 的研究使得盈余公告后漂移现象的研究达到顶峰。

Feltham-Ohlson计价模型为股票估价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这个模型是过去十年最重要的研究发现 (Beaver, 2002) 。该模型表明公司价值与证券投资回报是如何由基本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组成部分来表示, 从而在解释与预测公司价值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为后续的证券市场会计研究提供了有用的估价模型。Frankel和Lee (1998) 以及Dechow等 (1999) 在账面价值、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基础上运用FelthamOhlson计价模型, 预测股票的内在价值, 从市价与账面价值之比的角度探讨了市场有效性问题。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的回顾可以看出, 证券市场会计研究是在人们对会计信息有用性产生质疑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它不仅改变了会计研究方法, 而且使会计研究者摆脱了先前的研究困境, 拓宽了会计研究的范围。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该领域的研究目的已从最初的证明会计信息有效性, 逐步扩展为预测和估价。从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 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检验、基本面分析以及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资产定价仍将对未来的证券市场会计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小洋.资本市场会计理论研究综述.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1

论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思路 篇5

论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思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开始筹建证券市场,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具有特殊性,使得现今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不少弊端,这要求我们要把握历史时机,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潜力,开拓新的思路,保证我国证券市场顺利、稳定地向前发展.

作 者:顾瑶 郭岚 肖明  作者单位:顾瑶,肖明(河北工程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郭岚(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刊 名: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1(3) 分类号:F832.5 关键词:证券市场   制度   结构   规范  

证券市场发展 篇6

企业债券是债券发行人为筹措资金而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在我国,1984年企业债券开始出现,到1987年,一些大企业开始发行重点企业债券。发行企业债券,能使企业迅速筹集生产建设资金,调整并改善财务结构,同时较发行股票所需发行费用少,是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理想选择方式。尽管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早于股票市场出现,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债券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和庞大的国债市场及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企业债券的规模非常之小(见下表)。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股票市场的规模,企业债券发行量往往是股票发行量的3倍~10倍。发行公司债券是许多优质企业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据统计,2000年美国共有1592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融资,而通过发行股票融资的上市公司仅有199家,到该年年底,公司债券的市场余额达到了3.4万亿美元,而同期市政债券余额才1.6万亿美元。在整个资本市场上,通过公司债券的融资已占到融资总量的30%左右,而股权融资额则不到4%。由此可见,与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次序“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tewart Myrs用顺序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不相称,从而引发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证券市场的低效率运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有还本付息要求,且地方企业债券目前大多都不流通,所以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偶尔采用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如1998年和1999年先后有福建南纸、东湖高新、岷江水电、鲁抗医药等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这相对于近几年上市公司纷纷进行的配股与增发而言,更显微不足道。

2001年以来,随着三峡、国电、铁道、广东核电、中航技等企业获准发行企业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开始全面升温,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呈上升的趋势,2001年超过140亿元;2002年共发行200多亿元。而股票筹资虽然有所减少(2001年为1045.6亿元;2002年为960.41亿元),但还是远远超过了企业债券的发行量。特别要引起关注的是,现阶段企业债券主要集中在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依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行规模小,满足不了投融资需求

由于我国目前企业债券的发债及拟发债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运输、综合类、电力煤水业和制造业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而且主要属于特大型企业,覆盖的范围很小,加上发行额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很小。根据深交所近期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发行主体未满足的发债需求总规模约为350亿元,而机构投资者未满足的投资需求总规模约为510亿元,大于发行规模,企业债券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企业债券品种少,结构单一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既有A股、B股、H股,又有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等划分,而在企业债券市场,就显得品种单调。目前市场交易的品种只有按年付息和到期付息两种,以到期付息为主,截至2002年3月仅有一只中移动为浮动利息券,其余皆为固定利息券。此外,目前大多数债券期限集中在5年到10年的品种,这种企业债券偿还期限的单一性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同的企业对资金的期限要求不同,甚至同一企业从自身各种投资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考虑,也需要不同期限品种的债券。总之,品种的单一,不仅难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限制了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且也使发行企业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不能根据具体的资金需求特点设计合适的发行品种。

市场化不高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政府对于企业债券市场更多地采取了管制和限制的态度,特别是对发债主体限制较严,只局限几个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在其它竞争性行业和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中,则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歧视现象;同时,企业债券的基本要素——利率,在我国仍处于政府的管制之下,如规定利率水平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并常常采用固定利率形式,这种固定利率的债券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在通货膨胀持续不断下,投资者难以接受,因为其实际利率可能是负数;在二级市场上,由于受相关法规限制,大多数投资者是个人。以上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流动性差

相对于发行市场而言,我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则严重滞后,缺乏统一、有效的流通市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只是局限于交易所市场,柜台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到交易所上市流通还只是少数大型中央级企业债券的专利(目前深沪两市交易的企业债只有11只,与上市的1000多只股票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部分不能上市的企业债券缺乏必要的流通手段。

企业债券流通市场的低流通性一方面使企业债券市场缺了半边天,市场功能丧失了一半,不能整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使投资者信心不足。金融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动性,流动性差就意味着风险增加。投资者购买的企业债券如果不能上市流通,他们就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及时调整资金运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愿购买和交易企业债,企业债券市场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因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中发展相对落后的部门就是企业债券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制度因素

尽管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市场,但是,在推进证券市场建设中,仍存在将传统行政化思路运用到新兴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建设中的现象。我国证券市场从成立之初,就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安排下,将证券市场纳入行政化轨道,资本市场被严重行政化。对于债券市场,更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下运行,受到严重抑制。自1987年国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以来,国家实际上是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计划内的建设项目筹集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了过多的制度约束。首先,是通过发行额度对企业债券实行规模控制,较多企业难以利用债券进行融资。政府每年对债券发行额度作出总量安排和结构控制,国家计委每年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等制定当年企业债券总体发行额度,并具体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地方以及各行业,反映了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是股票和国债优先的倾斜政策,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限;其次,对发债企业进行行业选择,以致出现行业歧视的偏颇,目前国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上,大部分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则受到严格的审批控制;同时,对企业债券实施利率限制,使得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批制度不适应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要求。

内在因素

首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是企业债券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国家股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种种缺陷,对经理阶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企业实际上很难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体现在融资制度上,因为股权融资对经营者的当期业绩的约束力度最小,使之把股权融资视为可以无偿使用的“免费资本”,而对其他融资方式则极少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一股独大”现象较普遍,通过股票募集资金不会影响其股东地位,这样,债券融资“控股权维持”的优势也不复存在,因此对于当前出现的“国有企业热衷于上市融资,上市公司热衷于配股、增发等再融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影响了其进行负债融资的决策。尽管发行企业债券能够给企业迅速筹集到生产建设所需资金,但债务增加后,企业风险和费用也将相应上升,企业债务的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加,特别是目前许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现融资相当艰难。

外在因素

缺乏规范、公正的债券评级机构及评价体系是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发展最重要的外在因素。首先,信用评级公司参差不齐,经营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管理;其次,指标评价体系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多受主观人为的影响。目前我国债券评级机构对企业债券采用的评级方法是事先给出各指标的分数,根据各指标实际值和得分标准加分或扣分,最后根据总分数确定企业债券的级别。这种评级的局限性是:第一,人为地事先给出各指标分数,显示不出各指标对不同类型债券在不同时期进行评级的重要性;第二,指标未进行横向比较,无法判断发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样,评级信誉及可信度很难令人信服。另外,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债券的作用。由于企业的信用是企业发行债券的基石,企业信用评级及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信息披露因素

首先,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力度不够,投资者难以对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做出有效判断;其次,信息披露渠道不畅通,投资者难以及时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再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投资者难以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若干对策

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没有债券市场的证券市场是畸型的,也是“短命”的,举债是公司发展的最本能的融资方式。因此,在发展我国股票和国债市场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笔者认为,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逐步扩大企业债券发行额度,满足更多筹资和投资者的需求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企业债券发行方面,应该实行市场化的审批制度,扩大发债规模,改变目前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的结构控制上,一方面应当继续保持一些国有重点企业的发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一部分额度给予一些经营业绩优良却又资金短缺的其它企业;在对发债主体的行业要求方面,要放宽审批那些竞争性较强的行业的资金需求。从市场化的大趋势看,发行债券与否是企业的自我选择,管理层应顺应潮流稳步扩大额度,并积极创造条件向注册制过渡。

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融资成本

如果审核程序非常复杂,包含审核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内的实际融资成本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会高于银行贷款,发行人就不会考虑采用企业债券进行融资。因此,审核程序应该简单、迅速,抓住关键因素,例如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情况等。

实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与企业信用级别挂钩,丰富企业债券的期限品种

建议打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利率的僵硬规定,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进行创新的能力,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及偿债能力制定相应的利率,将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与风险进行挂钩,或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自主地确定发行利率。同时,发债企业可根据自身对于资金期限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还债期限。在品种设计上,针对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债券品种,期限上做到短、中、长期连续,付息方式做到一次付息、贴息与按年、半年、季度付息等的品种齐全,便于投资者按自身需求选择持有。

完善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

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债券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是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在相关的证券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与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运作。同时,由债券主管部门对我国当前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一个严格有力的监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就我国当前企业债券的法规制度建设而言,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担保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显紧迫。首先,在信用评级方面,除了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外,为促进评级机构间的竞争和防止评级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合谋行为,监管部门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多次评级制度,规定发行人一次发行必须有多家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并予以公布;其次,要完善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健全担保的关键是在于对企业违约时的处理抵押物技术问题。西方国家的财产抵押方式值得借鉴。这一方式的特点是以企业特定的财产(例如容易变卖的产品、原料甚至机器设备等)为抵标,比较有利于操作;在规范信息披露方面,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使企业债券市场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得以健康发展。

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可流通性是企业债券市场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通过健全交易规则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在这方面可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建立做市商制度和引入同业经纪人。做市商制度已被国际债券市场证明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有效手段,买卖代理、柜台交易和双边报价是建立做市商制度的三大前提条件。为了促进大宗交易和适应部分市场参与者希望在交易达成前不暴露身份的商业经营要求,应当参照国际运作规则引入同业经纪人。

(2)统一托管和清算。目前,两市场的债券是分别登记托管、分别结算。实现统一托管结算,可以实现两个市场运作中的统一,不仅有利于合理的市场价格的形成、恰当发挥两个市场各自的优势,而且可以使市场参与者获得以一个账户同时参与两个市场的便利,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

(3)加快发展债券基金。债券基金应当成为非金融企业和个人间接投资债券的主要渠道。设立债券基金有利于吸引资本向债券市场流动,增加各类债券的发行量,刺激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在目前市场上,只有屈指可数的纯债券基金,应当加快发展债券基金。

(4)开放多层次的交易平台。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只局限于交易所市场的现状,我们建议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作法,设立场外交易市场,考虑以省、区为范围建立柜台市场,尽快解决那些不能上市的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 篇7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 证券市场的概念

证券市场指的是发行、流通有价证券的市场, 主要的交易工具包括股票、基金证券、债权、衍生证券等。证券市场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债权市场。证券市场的主体包括证券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自律组织、交易场所、监管机构。

(二)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金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全球的经济开始向着非实体经济的方向发展, 资本的流动出现了非常快速的膨胀情况。当前, 全球正处于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之中, 我国的证券市场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之下同样出现了货币追求过度而金融产品不足的情况。我国的证券市场中出现了较多的机构投资者, 当前的证券投资者格局为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QFII等投资者协调发展。随着投资需求的不断增大, 当前的这种有限投资远远不足。当前,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证券市场的规模与品种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

发达资本市场的资本工具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例如, 香港的资本市场中采用了当前国际市场中出现的80%以上的金融衍生工具。我国内地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地区的证券市场相比, 在规模方面呈现出较小的缺陷;在交易品种方面也比较单一, 不能够满足投资者需求。因此, 我国应该不断扩大证券市场规模, 发展进入衍生品, 实现我国证券市场投融资功能的加强与完善能够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2. 上市公司在竞争力与持续盈利能力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 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接连不断地出现破产的情况, 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的会计年度中就可能会出现亏损的情况, 这对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包装等各种问题进行了反映, 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较大的损害。

3. 市场中介机构在功能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当前, 我国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信托投资公司、律师事务所、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虽然我国的市场中介结构在覆盖内容方面较为全面, 涵盖了证券的承购、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 但是与国外的中介机构相比, 在功能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4. 证券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针对证券内容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条例等, 但是《证券交易法》这部证券交易基本法规还未制定完成, 证券的相关法律体系也并不完整。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在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中存在着无法可依的情况。同时, 相关法律规范在执行方面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 加剧了证券交易过程中违规或者不规范行为的产生。

5.政策导致证券市场的波动幅度较大

资本市场具有逐利与信息不对称的特点, 资本市场中产生的非常巨大而且直接的经济利益会诱导市场参与者为了达到谋利的目的而出现各种违法失信行为。我国发布的各种行业性、方针性的政策的发布容易使证券市场出现涨或者跌的情况, 导致证券市场的波动幅度变大。

二、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对策

(一) 对市场环境进行进一步优化

在对证券市场进行调节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其自身调节作用, 降低行政干预控制。当前, 需要认真考虑与分析证券市场管理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逐步实现管理机构的多主体并存, 实现证券会审批所有事项的传统模式革新。要正确区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 投资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 实现投机的适度能够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动, 但是如果投机过度的话将会对证券市场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 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的措施包括:第一, 使社会公众对国有股的持有数量上升, 逐步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调节与优化, 让社会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 对一些公司所有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避免;第二, 严格审核准备上市的公司的业绩, 审核的内容包括公司的社会诚信状况、发展规划等方面, 审核的过程中要保持真实、公正;第三, 针对亏损严重的上市公司构建股市退出机制, 通过退出机制帮助这些公司重新开始发展或者完全推出股市, 降低损失。

(三) 实现交易工具的多样化发展

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投资主体需求的增加, 证券市场中的风险转移机制面临着新的要求。因此, 要在对市场流动性、安全性与经济利益全面衡量的基础上实现市场交易工具的创新, 拓宽融资的渠道, 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结构。

(四) 建立健全证券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现行的证券相关法律规范要进行准确的分析, 对其中存在的不规范之处进行健全。同时, 要实现配套制度的建立, 在相关法律规范执行的过程中要增大执行力度, 对证券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 不断提升证券市场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不断完善证券市场发展中的各种设施。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前景

(一) 证券市场的规模与层级都将增加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要通过优秀中小企业的上市来改变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结构, 降低国际资本对我国的冲击力, 实现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通过投资的规模、品种、渠道等方面的增加来说实现投资层级的丰富, 满足证券市场中不同客户的投资需求, 使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 机构队伍将不断壮大, 证券市场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中的比重就开始增加, 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不断实现法人化与机构化。在较为成熟的国外市场中, 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例一般都高于70%。当前, 我国证券市场的入市规模不断扩大, 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不断增加;逐渐对散户进行了取代, 成为了证券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当前, 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出现了外资机构, 并逐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机构力量之一。

(三) 证券的品种将向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促进了证券品种的增加, 为了能够实现投资组合, 对出现的系统风险进行规避, 机构投资者开始对我国的证券市场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进行呼吁与推动, 促进了金融创新的深化, 实现了证券品种的多样化。

(四) 逐渐凸显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当前, 我国的实体经济一方面受到国际经济低迷背景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到国内结构调整的影响, 在发展方面呈现出趋缓的现象。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互为因果, 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证券市场是企业实现融资的渠道, 将通过融资功能为实体经济服务。

四、总结

当前, 我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从整体的形势上进行分析,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必须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应的策略实现证券市场的规范与持续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宏观经济的有力保障之下, 证券市场将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翠, 陆玉麒, 杨巍, 刘正瑶.我国证券端点市场投资人分类管理制度研究——以商主体法定为视角[J].投资研究, 2011, 06 (12) :16-19.

[2]庄新田, 车驰, 何雁明.国际证券市场法律规范方式的创新对深化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启示[J].当代经济科学, 2010, 03 (08) :1-6.

[3]顾海峰, 孙赞赞.融资融券对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 01 (09) :22-30.

[4]林晓中.将过度投机导向理性投资——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J].特区经济, 2012, 11 (32) :44-45.

[5]董直庆, 王林辉.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关联性:基于小波变换和互谱分析的对比检验[J].金融研究, 2011, 08 (54) :39-52.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证券市场,监管效率,股权结构

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创业板及新三板的推出,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基本形成。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伴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使中国的经济环境面临了三十年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也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而研究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一个股份制企业中的比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首先经历的是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而企业股份制改造却面临着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问题。在原有的公有制下,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主要属于国家所有和企业集团两个主体,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企业资产拆股部分也就相应由国家和企业持有。因此,一家公司出现了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等不同的股票,而国家股、法人股的比例远远的大于个人股东,当上市公司进行重大事项决策时,会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证券市场各级部门之间的诚信问题

首先,中国证券市场政府存在一些诚信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中不仅充当了“裁判”的角色,也充当了“运动员”的角色。在证券市场的定位上过多考虑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功能,这与政府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核心功能构成较大冲突,也让政府承担了失信的风险。其次,中国证券市场上中介机构的诚信问题。参与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有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虽然它们作用不一,但对于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都有重要的影响。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中处于桥梁的地位,他们是市场公正、公平的象征。然而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恰恰许多中介机构的公正、公平作用表现得不够突出。作为最主要的中介机构—券商,对于目前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由于对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明确的赔偿制度和处罚规定,使其违法违规行为未得到及时遏止。另外,机构投资者也可能因为利益而出现不诚信。包括利用内幕信息等违法手段来操纵股价,导致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发生了偏差;目前的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特权,不利于中小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

(三)市场监管效率不高,存在滞后性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证券市场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政府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制定并没有让投资者感到满意,管理行为的杂乱和无需,对于违法乱纪行为没有依法进行严肃处理,这都为日后证券市场发展埋下隐患。从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可以看出,中国市场监管存在的弱效性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对于证券市场监管,确立一定的监管体制,通过立法、信息公开来实施监管,这在各国都是一样,但监管效果却各不相同,特别是在中国,以政策干预来进行证券监管,表现出头痛医头、方法单一、法规不健全、措施相互矛盾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对证券市场监管,对证券监管与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金融创新、市场规律等方面的关系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只有解决好认识上的这些问题,才能完善中国的证券市场监管,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二、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确保投资者的权益

对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逐步降低单一国有股持股人的股权集中程度,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促进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改善股权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分别带来的“一股独大”和内部控制问题。同时要建立和规范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和监督体制,明确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代表,促使其正确行使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制订相应法规,规范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配政策。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真正做到让上市公司及时分配,中国也可以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法规对不分配行为加以限制。首先,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的分红界限,限制公司通过过分保留盈余进行内部筹资。其次是修改有关配股的规定,增加对投资者的保护措施。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信息披露加以规范。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可制定相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不分配的具体理由;对申请配股公司要求其在宣布配股方案时,必须同时公布详细的配股资金投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以前年度报告配股资金使用情况,以增加透明度,减少募集资金投向的盲目性。

(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要大力推进机构投资者建设,进一步加强机构多元化业务发展,促进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多种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引导风险投资、私募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阳光化、规范化运作,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投资者步伐。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整个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内在需要,更是壮大资本市场的要求。金融机构虽然规模庞大,但结构不平衡。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保险业、证券业占比仅为8%。代表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证券基金业向现代资产管理机构转换、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严重失衡。着力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功能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对改善金融结构、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分散和化解银行贷款比例过高、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中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可以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逐步发展其他机构投资者如QFII等。

(三)完善法规体系,加大对投资者教育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更好地约束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是建立健全中国证券市场所必要的方法。但与此同时,由中国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所导致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危机,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现存的“道德危机”。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任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的。证券市场的道德危机在破坏国家信用,上市公司的违信行为在透支国家信用。因而相关监管机构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诚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培育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其次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此外还应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褒扬诚信者,谴责失信者,弘扬诚实守信的行为品德。

参考文献

[1]陈尚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与规范[J].开放导报,2005,(5).

[2]于万红.信息不对称与证券市场[J].投资与证券,2002,(7).

证券市场发展 篇9

本次论坛力邀行业资深专家、生产厂家领导, 通过数据分析及实例举证, 为商用车、零部件企业, 带来了专业、精准的市场预测及经验探讨。

论坛过程中,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成套工程部副秘书长孟凡一先生, 对中国商用车产品出口市场分析、配件供应市场情况及2015年度预测做了精彩报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进出口研究部部长沈庆先生, 对国际“金砖国家”汽车及配件市场政策做了最新变化分析的权威解读。

济南九鼎中泰国际公司副总经理、山东京胜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军根据企业实际经验, 带来了中国商用车、工程机械国外售后市场现状及开拓研讨的实例分享。上海联柴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志刚根据企业经验, 与大家一起探讨中国汽车零部件外贸出口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SNECI (思能新) 公司运营总监、亚洲董事总经理贝利Stanislas, 对中国商用车零部件供应商如何与法国、德国主机企业进行OEM配套业务合作进行深度解析。

昆明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商会会长梁永生先生, 对东盟出口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报告。

期间还有广东道道通 (国际) 汽配城副总经理王卫东, 为大家带来商机无限的商用车配件流通基地项目介绍。

近年来, 随着德国法兰克福母展和上海法兰克福展不断加强对商用车零部件版块的重视, 本论坛精益求精, 为广大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最高端的分析、最落地的经验分享。整个论坛, 内容充实, 为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加强2015年的布局思考及预测, 提供了数据支持, 通过最前沿的实践分享, 为企业布局全球市场, 提供了切实指导。

证券市场发展 篇10

经过数十年的飞速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在交易品种及模式、市场规模及监管、清算及会计核算等方面, 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8点。

1.实行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存在制度性缺陷, 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很多人认为, 国有股减持问题不解决, 中国股市从此难现牛市。随着新股发行的不断积累, 这一问题对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自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可谓意义最为深远的改革举措。随着该举措的逐步推行, 市场也逐渐接受和认可目前已实施的改革手段、原则和流程, 改革也逐渐平稳的发展。

2.丰富主板市场, 逐步成立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2004年5月, 为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在主板市场外设立了中小企业板;2006年1月, 为实现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 启动了新三板;2009年10月, 为促进成长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推出了创业板, 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平台, 迅速融资并购, 为快速成长, 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动力。

中小企业板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 在制度和规则体系上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并逐渐演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推动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 务必继续坚持发展中小企业板, 完善各项符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股权激励制度和并购重组等其他各项制度安排。

3.推出期货和两融业务, 完善做空机制

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相继推出后, A股市场多年的做多套利模式告一段落。这表明, 从此股市无论涨跌与否, 只有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 才能在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

证券市场的双向机制得益于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开展。股指期货,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 我们终于把做空机制“从梦想变为现实”, 这对改变我国长久以来的的单边股市模式, 有更深远的意义, 这也被视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4.推出开放式基金

2001年9月11日, 中国基金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一天, 中国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混合基金正式发行, 10天后该基金宣告成立, 首次公开募集份额50亿份。至此, 中国基金业开始从封闭式基金时代走向了全球资产管理业主流的发展道路———开放式基金时代。

开放式基金的出现是国内基金业一大标志性事件, 对行业、对投资人、对基金管理人来说, 都有重大意义。开放式基金的不断成长, 对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 开放式基金的推出也让中国基金业和投资人的关系连接得更加紧密, 在开拓理财市场及渠道、培养投资习惯等多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出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

为了外资与证券市场发展和本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管理层可以通过制定QFII制度, 对外资进入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限制, 以抑制境外投机性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 国内证券市场尚不完善, 资本项目和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尚不现实。此时, 中国若想逐步开放全部的资本市场, 可引导境外资质良好的投资机构分批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其实, 中国的证券市场吸收少数资本雄厚、富有理性投资战略操作经验的外资机构, 是大有益处的。

6.出台强制分红制度

长期以来, 对于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 培养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理念,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其为实现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重要形式, 证监会积极推动支持并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

7.加强投资者保护工作

近年来, 对于市场嗤之以鼻的“老鼠仓”、内幕交易和其他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 证监会不断加大查办力度。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进一步提高监管的力度, 不断完善证券惩罚机制, 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 是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证监会也通过颁布一系列举措, 维护投资者权益, 加强对投资者, 尤其是中小散户投资者的保护。

8.推出券商综合治理分级管理

在资本市场风险集中爆发与实施基础性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是对全行业进行的一次全面休整和改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首先, 解决了历史遗留高风险问题。在全行业证券公司内, 推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有效解决了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代客理财等问题, 成功地将账户外资金转至账户内反映;其次, 进一步完善了证券市场交易制度。比如融资融券交易制度, 股票质押式回购制度, 新股发行制度等;再者, 深化健全了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 修改了一批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比如《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和《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最后, 积极开展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

二、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不可否认, 在发展的进程中, 我国证券市场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证券市场结构发展十分不均衡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 股票市场不断成熟, 但是其他交易品种却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基金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 他们都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也滞后于证券流通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结构性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目前已经严重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亟待解决。

2.我国上市公司主体质量差, 退市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近些年, 一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经过包装, 成功上市后, 总体效益水平不高, 甚至出现连续亏损得不到改善, 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 我们只能采取强制退市。但是强制退市条件却非常苛刻, 即针对的是那些连续亏损3年且第一个半年不能扭亏的上市公司, 我们才有理由执行强制退市, 只要上市公司不是3年连续亏损, 营造出第一个半年扭亏的假象, 就可以逃避退市, 况且即使出台了强制退市制度, 也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 未能真正付诸实践, 导致退市制度的缺位。尽管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对退市条件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对于违法上市公司却没有纳入到强制退市制度中来, 这从侧面助长了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猖獗。对于那些造假上市, 虚构利润, 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 只要保证不是3年连续亏损, 同样也可以逃避退市, 这就让违法上市公司钻了制度的空子。对于“违法行为”的涵义, 《实施办法》并没有明确, 因此, 倘若出现既连续亏损而且又有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只有先适用3年连续亏损标准, 依据《实施办法》退市。

3.证券市场缺乏监管力度、效率不高

其主要表现为证券监管可操作性较差, 法规不健全;证券监管组织体系不健全, 监管队伍小, 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某些证券监管部门的执业人员素质不高、法规意识淡薄, 监管不力, 有的竟然执法不严, 甚至执法犯法。

4.未充分发挥场外市场功能, 产权规范化与集中化有待加强

近年来,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 在众多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流动的巨大需求推动下, 迅速发展壮大。为此, 新三板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普遍追捧, 但新三板市场依然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所以发展一个功能完善集中的新三板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在产权交易市场方面, 交易途径低端, 交易品种单一, 配套服务不足, 交易行为不规范, 市场监管部门与监管规则不一致, 以上均是规范化与集中化不强的体现。尽快提升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性与集中性, 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5.各层次市场联系不足

其主要表现为各层次证券市场, 交易制度联系程度差、发行的机制相关性不足, 监管部门和监管制度不统一。举例而言, 在场外市场向场内市场过度方面, 缺乏一个恰当的衔接机制, 已经在新三板市场上市的企业, 不管是否达到场内的上市标准, 都需重新申请IPO, 才能实现在场内市场上市, 并没有形成便捷的场内场外市场转板通道, 这可能会使一些未来即将在场外市场挂牌的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 从而也不利于各层次市场的发展和联系。

三、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证券市场业务创新, 制度创新, 促进证券市场均衡发展

要继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比如近两年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 股票质押回购业务, 约定式购回业务等, 我们看到了推行创新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带来了活力, 丰富了市场交易的模式及品种, 不断满足受众对市场产品的需求;监管层应继续推进业务创新, 制度创新, 不断丰富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 促进证券市场均衡发展。

2.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质, 建立自由的证券市场退市机制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 用市场化手段, 比如推行股票期权制度, 以完善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 不断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 严格核查上市公司质量, 比如对于前段时间IPO拟上市公司的批量造假行为, 证券监管机构退回甚至不予通过公司上市, 这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有重要作用。

3.完善和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其次, 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 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同时要明确监管部门因监管不力所要承担的责任, 从而敦促监管部门有效监督证券市场;最后, 加强证券业协会的自律功能。

4.不断规范场外市场, 加强各层次的市场联系

一方面, 应拓宽新三板涵盖领域, 并完善投资者监管、交易和竞价制度;另一方面, 加强产权交易市场监管, 积极推动产权交易市场交易规范化和集中性变革, 逐步建立更有效、专业、集中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在加强各层次市场联系方面, 统一各层次市场监管体系和自律体系, 大胆提出并推动各层次市场的灵活转板机制, 从而使多层次市场能够保持活力, 实现良好持续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波.我国经济转型环境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分析[D].复旦大学, 2006, (5) .

[2]朱菁菁.QFII制度的导入与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3, (10) .

探访市场看发展 篇11

李棣华,北京西单商场相机专柜销售顾问,北京市劳动模范。

□记者:2002年中,各种民用照相机在西单商场的销售情况如何?

李棣华:西单商场以销售民用胶片相机和数码照相机为主,根据我们目前的销售统计,数码相机的销售数量应该是在不断地上升,但这一类相机整体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额还没有超过传统相机,因为在传统相机中500元以下的低端相机销售数量非常大。我们这里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比例大概在3∶7,每月数码相机的销售数量大约在80-100台,主要分布在2000元以上的价格段,传统相机则能够销到200-300台。

□记者:在传统相机中,单反相机与傻瓜相机有怎样的销售比例?

李棣华:在传统的胶片相机中,单反相机每月的销售数量可以占到1/3左右,余下的便是各种35mm的轻便相机,而在轻便相机之中,又以单价500元以下的相机销售数量最大。

□记者:数码相机中哪个价格段卖得比较好?如果按品牌来分,销售情况又怎样?

李棣华:对于数码相机,轻便的、外观时尚而价格相对便宜的那些品种卖得比较好。其次,高端的产品也比较畅销,比如500万像素级的数码相机销售的情况就比较好,甚至超过了比它便宜很多的400万像素级的中档相机。

在西单商场,数码相机商品中,销售数量最多的品牌是索尼,其次是佳能、富士和柯达,这三个品牌的数码相机在销售数量上相差不多,然后就是尼康和奥林巴斯以及其他品牌的同类商品。但销售额不大好统计,因为象尼康这样的品牌出的高档的相机比较多,价格也就比较贵。美能达在我们这里销售数量比较少,每个月可能也就能卖2、3台,而索尼为30-40台,有时还要多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们这里的销售情况,并不代表其它销售点。这与各经销商的支持力度有关,比如最近柯达在我们这里促销,柯达数码相机的销售数量就比促销前上涨了很多倍,以前每月在2-10台,现在每月能到20-30台。

□记者:你认为2003年相机市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李棣华:2003年,数码相机应该会逐步地走进家庭,因为低端的200万像素带变焦镜头的数码相机大多价格已经在2000元左右,与比较高级的传统轻便相机相比,它们的清晰度、功能都比较接近。我估计明年还会研制出更薄、更小、更轻、更时尚的高品质数码相机,还会开发出更大容量的电池,存储卡的价格也会进一步下降,这样一来,数码相机便更加易于使用。随着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使用数码相机的人群会越来越大。人们的注意点可能会集中在2000-4000元之间这个价位的商品上,高端的数码相机会进一步降价,品种会更多,销量会比今年有更大的增长,在相机产品整体销售量中,数码相机会占到40%,而传统相机的销售比例有可能会下降到60%左右。到那时二者的销售额将会持平,因为数码相机的单体价格要高一些。

陈光俊,北京万得专业摄影器材行经理,主要经营传统专业摄影器材以及黑白材料。

□记者:数码影像发展很快,您认为经营传统摄影器材是否会与之背道而驰?

陈光俊:从去年德国的科隆影像博览会上应该可以看到世界摄影器材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站在展会现场一看就能明白。在传统摄影器材产品这一方面,有很多比较有名的厂家都没有参展,而数码产品相对来说就很火,这就是一个大的趋势。在我看来传统器材在其它国家可能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但在中国,还是有它特定的市场。我所经营的这一领域应是“传统”中的“传统”,原本就不是主流。数码影像的冲击是会有的,但我的客户群中基本没有因为数码而去改变他们乐于使用传统摄影器材的习惯。现在热衷于银盐黑白摄影的那一部分人,对我而言依然是一个市场需求的存在,我就可以继续为这非主流的一部分摄影人服务。正因为它不是主流,相对来说,从事这一领域经营的人也就很少,我等于是在这个广阔的影像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切入点,那就是非主流的影像器材市场。别看这个市场不大,但销量却日趋见好,比如我这里的黑白材料,当初进这些产品的时候,我都没有想到会销售得这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一块市场。大家都去玩数码了,把这一块忽略了,其实,它还是存在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过于强调黑白,让搞摄影的都去重新玩黑白,毕竟数码影像还是主流。这应该承认,经过一两年的发展,整个市场可能就逐渐稳定了,黑白可能就占整个摄影行业的一小部分,比如15%,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了。

□记者:来您这里的主要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群?

陈光俊:主要是一些高层次的摄影发烧友,另外有一部分是需要高级专业摄影器材的机关单位、专业摄影师等。一部分正在学习摄影的在校学生也是我的客户,但对于他们许多商品我们都会给特价,这是未来的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三两年之后,这些人可能就成为我的一个主要的客户了。

常永祥,北京祥升行专业感光材料公司总经理,主要经营各种胶片,以及传统和数码照片的冲扩。

□记者:数码影像发展迅速,对传统的感光材料有没有冲击?

常永祥:我感觉就现阶段而言还没有太大的冲击,现在祥升行彩色反转胶片的销售量比以前有所增加,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使用反转胶片拍摄的摄影者越来越多;其次是反转片本身有很多优势,比如色彩饱和度高,能够自行控制影像效果等等,另外还有个宣传的问题,以前人们看见好的彩色负片,就觉得相当满意了,当知道有了反转片之后,他就会比较,比较之后,他自然知道反转片对于他们自己的需要可能会比负片要更加方便,用的人多了之后,就渐渐形成了一种趋势。

□记者:您认为传统胶片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常永祥:我认为胶片的种类不会再有太大的增加了,而且会有相应的减少,因为象ISO100°的胶片已经可以达到过去低感光度胶片的细腻程度了,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那就没有必要再去生产象ISO25°一类的胶片了。从销量上来讲,我觉得短期内应该还有上升的趋势,毕竟在二、三类城市的摄影者目前还是以胶片为主,但从长期的发展情况看,胶卷使用的数量一定会从波峰往波谷走,因为数码影像发展得太快了。

牛秀英,北京今日汇丰科贸公司的总经理,经营传统和数码摄影器材,以及传统彩扩和数码彩扩业务。

□记者:今日汇丰与往年相比在影像业务方面有怎样的变化?

牛秀英:在我们这里传统彩扩比往年有一些增长,不过增长的幅度不大,但数码冲扩的业务量增长幅度很大。我们在2001年引进了一台富士370激光数码输出设备,当时可能主要还是顾客对这个新技术不太了解的原因吧,所以来的人很少。现在不一样了,由于在输出价格和输出质量上基本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状况,所以来我们这里做数码冲印的人很多,比前期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记者:在您这里传统彩扩和数码彩扩占有怎样的比例?

利率市场化促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12

(一)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与问题。 事物就其本质而言均具有连续性, 很多都可以运用数学函数表达或近似的表达出来。 但真实处理日常事物时却很难用连续化的手段来进行操作,资本市场也是一样。 从理论上来说,具有连续性的资本市场应具有完备的期限、风险、收益等条件下的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但在现实中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内在的要求是资本市场应具有多层次的特性。 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衡量, 较为常见的是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以及资本市场本身来考察。

从需求方来看,我国具有国有、民营、外企、合资等各种类型的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存在差异。 比如国企,由于其国有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认为其具有较好的信用,也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信用等级低于国企, 特别是小微型民营企业更是难以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 从这个方面来看,需求方类型各异,需求也就各异,因此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从供给方来看,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又可以分为QFII、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各种机构。 他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收益率、流动性等都具有不同期望,从而产生了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的多维度需求。

从资本市场来看, 我国资本市场自90 年代初建立以来,已经过20 多年的规模扩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维度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条主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在多维度、 多元化、 多层次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反观债券市场却相对单薄, 流动性不足是其一大表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这样的资本市场是无法满足各种投资主体的需求的。 其中导致资本市场发展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利率的行政化,由此造成债券市场中各类债券定价扭曲, 同时间接融资成本较低挤兑直接融资,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难度。并且由于利率固定,各类金融机构并没有产生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导致金融衍生品研发滞后。 因此我国若想真正实现资本市场完善发展,发挥其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再分配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源于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早在1974 年麦金农和肖的研究理论就指出管制利率会束缚投融资规模,制约经济增长,建议放松或放弃利率管制,通过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定价引导资金配置,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效率。我国渐进式利率改革模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多元化发展方面皆已取得显著成就, 但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利率市场化程度。 斯蒂格利茨和赫尔曼(1996)引入信息经济学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强调一定的政府干预可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适当的利率管制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过度则会扭曲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实践方面,1996 年1 月1 日我国开始实施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期望在银行间形成利率的市场调节机制。1996年6 月1 日央行真正放开银行间利率管制, 实现利率银行间的市场调节机制。同年,证券交易所开始通过路演询价和利率招标的形式进行国债发行的利率市场化尝试。 1997 年央行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了银行间债券自由流动,利率由银行间市场决定。 1998 年国开行也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 2004 年经过调整,央行开始取消贷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最多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 倍。2013 年7 月又经过一系列的调整, 全面取消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限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当前仍未实现市场化的是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二、利率市场化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

(一)利率市场化为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提供保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信息,2013 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29 万亿元, 其中直接融资总额为2.02 万亿元, 占11.68%,间接融资总额为15.27 万亿元,占88.32%。 与此同时,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G20 国家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融资比重却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 主要集中于65%—75%之间。 而美国的直接融资比重更是远远高于我国,超过了80%。 与各国相比,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利率市场化的不完善、利率行政化干预严重所导致的, 企业在进行外源债权融资的过程中会首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债而非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向相关投资人进行融资,实现利率市场化对改善企业的融资偏好至关重要。当前实体企业债权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的间接融资, 借助于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的货币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将货币成本转嫁给实体企业,推高其融资成本,引导其转向债权、股权等直接融资手段。 给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市场作用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从而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和谐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 二)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定价机制确定不同期限的无风险利率(由于可以认为国债的抵押资产为全国人民的税收收入, 有充足稳定的现金流对其进行支撑, 因此可将国债利率视为相应期限的无风险利率), 为企业发行公司债定下利率基准,从而理顺资金成本,引导资金合理流向,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使公司债券的发行更具合理性。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股票、债券及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以供求关系和风险水平为基础进行定价。 在证券市场上,资金逐利性决定其将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区域,高投资、高回报资金市场需求较大,推高了证券价格,从而保证了证券均衡价格的实现。

( 三) 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降低, 使其失去这种无风险获利的机会。 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只能自谋出路,研究创造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类金融衍生品。 利率市场化推进了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 满足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资期限以及不同流动性的需求,克服金融产品因同质化引发的“利率大战”以及资金非理性流动所造成的市场波动。 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汇率与世界各国汇率联系越来越紧密, 可能会由于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导致利率产生剧烈变化, 从而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此时就有对研发更多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需要。 例如:国债期货、利率期权、 金融互换合约、 利率掉期合约等衍生工具的研发。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形成对这些套期保值的金融资产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满足了资本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在需求, 增加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

(四)利率市场化增加债券市场流动性。 投资者认为,购买债券是因为债券的低风险、低收益性,他们将债券看作一种具有稳定收益的金融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可能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而变化, 也可能随着企业经营状况而变化,其波动幅度远远高于从前。 有波动,就有短期套利的机会,自然会增加投资者对债券的兴趣。同时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包括共同基金、 社保基金等购买大量国债以及一定信用级别以上的企业债, 他们通过回购的手段,盘活这些存量资产,从而增强了债券的流动性。 利率市场化可以推动债券市场多元化发展, 在利率未实现市场化之前,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导致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成本过低,使股票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的景象,并且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导致贷款利率较低, 扭曲了债券市场上各个种类企业债的收益率。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百分比, 就可以确定各类不同信用级别的债券收益率,有效抑制了以上不良状况,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带来的挑战

(一)冲击资本市场,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才经历了20 多年的发展, 各个方面还很不完备。 其中股票市场发展最好,债券市场(特别是交易所上市债券)发展程度远远低于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而利率实质上就是对金融产品的一种定价机制,这种定价包含基准利率的变动,风险释放的定价,还有金融产品设计时的定价。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可以对风险进行议价,风险定价机制对于投资者衡量自己的投资决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旦引入利率市场化,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导致利率上下波动变大,甚至可能出现利率被某些投资者操纵的现象,由于利率在风险定价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导致系统风险增大从而产生资本市场的动荡。

( 二) 助长资本市场投机。 由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实体经济的利润有限、成本较高、生产周期偏长,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滑。 在当前实体经济利润率回报偏低的情况下, 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出逃,涌入资本市场,部分实体经济部门逐步缩小规模,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收益高、资金回流快、风险大的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和资本增值。 同时,利率市场化加速了“金融脱媒”,在高投资回报预期下, 原本投向产业经济的金融资本反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市场,过度杠杆化、过度衍生、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过度自我膨胀等问题导致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大超越实体经济, 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积累,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受到冲击,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三)增加传统商业银行风险。 由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 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增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比如宏观经济形势、本国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关行业的经营状况、 央行执行宽松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等都会对利率的波动造成较大影响。 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传统商业银行抵抗利率风险能力较弱, 并且由于其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单一,表外业务不发达,利率市场化势必会增加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二是当信贷利率放开之后,会进一步加快“金融脱媒”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压缩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由于传统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收益得不到保证并面临萎缩的风险, 可能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下跌以及投资者对未来实体经济的悲观情绪。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是国有企业独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再者由于当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 其治理状况较差、行政干预严重,从而导致其存在较多的不良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 其存量不良资产的价值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从而使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显现化,增加银行业的信用风险。

四、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形式上看,当前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只有存款利率上限。 但这个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仅仅只是政府管制意义上的市场化,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竞争性的能为金融资产定价的市场利率,有待于金融机构的竞争,也有待于风险管理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 一旦在资本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中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无风险利率曲线(这个无风险利率曲线由不同年限的国债利率决定),通过这个曲线,不管是资本市场、信贷市场抑或是货币市场,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会更高,资本成本也将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市场的发展。 但现在来看这样的曲线并没有形成,中间还缺乏很多金融衍生产品。 因此看似只剩下最后一步的利率市场化要想真正形成市场化的利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依然要加强监管。 既是对原先信贷市场的监管,也是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当前我国企业IPO制度由审核制转为注册制, 虽然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更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企业。因此证监会的监管力度不能放松,反而应该更为严格。纵观世界上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当刚刚放开利率的时候,均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为保证转变的顺利进行, 一是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针对监管状况,证监会、银监会、 保监会应该通力合作展开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配合的检查制度。二是针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严格要求其整改,真正将监管标准落到实处。不能让高质量的监管标准流于形式, 而应该保证其实施质量。 三是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不能一刀切,应该按照行业特征实施不同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监管的灵活性与严格性。

其次,从资本市场来看,深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改革刻不容缓。 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巨大,优化资本市场内部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 一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发展壮大资本市场。 增强资本市场自行甄别项目风险的能力,密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提高资本市场使用效率,减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二是发展多元资本市场。 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安全稳定性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资金、精力投入,设计多种金融产品,使其能够涵盖所有资本市场,覆盖各个风险层次。三是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完善交易机制的创新与交易场所的完善,培育价格形成机制, 理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使资金价格与资本市场其他要素价格的改革进程互相协调。

再次,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提高广大投资者的素质。 就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来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 但反观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层次化程度不明显,并且存在大量没有基本投资知识的个人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无视资本市场的风险,盲目投资会给自己带来投资损失,同时也会扰乱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 因此提高广大投资者的素质刻不容缓,可以从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投资期限等方面提高个人投资者的决策水平。

最后,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与公司治理机制。 优化治理结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来可以使股权结构更加合理, 二来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一部分有毒抵押资产,轻装上阵,从而保证银行类企业在利率市场化下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五、国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宏观环境稳定与货币政策适当为利率改革提供基础。 麦金农教授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书中提到,只有在保证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相应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从发展中国家情况来看,也是一样的结果。 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多会出现不良反应。 例如: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实施改革,结果引发超高利率、外资流入、通货膨胀等,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因此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国政府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财政状况是否健康与稳定。

(二)企业改制确保利率改革的成效。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表现为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这样的利率才可为金融衍生品、公司债等各类金融资产进行有效定价,增加其流动性。 但如果不进行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始终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优势地位,行政色彩浓厚,不易对利率的市场信号做出反应。 此外国有企业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国企领导层倾向于建立企业王国,因此对资金需求畸高,从而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为确保利率改革成效,必须同时推进国企改革,使国企、民企处于同等的地位。 从新西兰的成功经验来看,也是在利率改革的同时,出台一系列的国企改革方案,从而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三)资本市场完善程度与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性很高。就目前已经成功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来看, 几乎都具有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 甚至许多国家的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从一些国家的成败得失中, 我们可以看到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与厚度的重要性,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多维度化、多元化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川.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J].经济导刊,2012,(7).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7,(5).

[4]王国松.中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5]龚浩成,戴国强.2000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7]田晓丽,王静.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上一篇:功能流线下一篇:中职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