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新词

2024-10-12

语言新词(通用11篇)

语言新词 篇1

随着世界范围性的科学技术发展, 诸多新词大量涌现, 用以表达出现在各个领域的新事物, 新概念和新思想。对于新词语的研究一直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 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今新词仍呈现蓬勃的大好局面, 同时也存在许多研究上的问题、难点。但研究的前景仍是让学者充满期待的。

1 新词研究历程分析

1.1 英语新词的研究

英语新词的研究可以说是与英语词典的编纂同步的。美国研究新词的专家John Alge教授曾在他主编的Fifty Years Among the New Words一书的前言部分写道:“虽然近几年中新词词典甚受欢迎,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英语词典的编纂始于新词词典。”

最早出现的英语词典如1604年Robert Cawdrey的Table Alphabetical、1616年John Bullokar的English Expositor等均是收录了一些难懂的词。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 “新”词的概念等同于这些难懂的词, 而当时又还未出现“新词”这种说法, 所以说真正意义上对新词的研究, 实际上是始于20世纪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报刊专栏作家也着手撰写一些有关新词及用法变化的文章。专栏作家William Safire发表于《纽约时报周刊》的“On Language”专栏则是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最具有影响力的。1987年, 《大西洋月刊》开设了词汇专栏“Word Watch”以介绍新词、新义及新用法[1]。之后也不断有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与英语新词相关的各种问题, 如Chris Barker (1998) 等。[2]

而相对国外的研究来说, 国内则比较晚着手于英语新词的研究。较早的关于英语新词的有娄承肇 (1982) 。根据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的“外语语言文字”目录下, 以关键词中包含“新词”为检索条件, 共检索到论文4009篇 (1990—2012) , 涉及到英语新词研究的各个方面。而后关于新词的研究更加深入, 涉及英语新词构词、来源、词缀等研究。

1.2 汉语新词的研究

比较早期的汉语新词研究起源于1984年, 吕叔湘先生在《辞书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了《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 其中包括自己搜集到的170条新词语 (如词语的新构成、旧词新义、北京口语新词等) , 人们对日益增多的新词新义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而后沈孟缨 (1986) 、李振杰 (1987) 、陈建民 (1991) 、姚汉铭 (1992) 、周洪波 (1994) 、张志毅 (1996) 、张庆云 (1997) 、姚汉铭 (1998) 等都曾著书撰文对新词进行研究。

近年来, 随着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关于新词语的构成方式、来源方式以及产生途径的研究十分广泛, 但也因此出现了不少分歧。此段时间, 研究从广泛逐渐变为更加深入地研究细节问题, 如新词构词、网络新词、旧词新义、英汉新词对比、新词认知等研究均是受到学者们的极大重视。大量重要研究开始涌现, 如李芦生 (2006) 、王国锋 (2007) 、彭懿、白解红 (2007) 、赵莉莉 (2011) 、赵伟国 (2010) 。此段时期, 也有一部分学者涉足方言新词方面的研究, 如宋伶俐、朴正俸 (2003) ;艾琼、王道全 (2009) 。

2 新词的界定

要研究好新词, 其界定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领域一直是个充满争论的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于新词界定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争论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角度上, 新词并不限于“词”, 还包括短语。邱雪玫 (2011) [3]指出, 新词、新词语、新词新语虽然在汉语上有不同理解, 但根据其英译new words, 实际上是同一含义, 因此认为新词、新词语、新词新语其实是同一概念三种词形。

从时间参照角度来说, 巴斯曼认为“新词是被部分语言使用者认可的新近形成的语言形式 (即词汇或短语) , 用以描述新生事物或新的现象, 该语言形式可出现在科技、政治、文化等领域。”英国词典学家哈特曼和詹姆斯认为“新词是近期才进入语言中的词汇或短语。”高永伟则认为, 新词可以是“出现在某一时间段内或自某一段时间点以来所首次出现的词汇”。刘叔新、朱永楷、林伦伦等关于“新”的时间概念都是20年左右。虽然不同学者对新词的时间概念有不同的看法, 但大多都认为应以1978年为时间起点。

从语义参照角度来说, 刘吉艳 (2008) [5]认为应该按照学界较为公认的“与其失之于严, 毋宁失之于宽” (吕叔湘, 1987) 的原则, “新词语包括新创造的词语 (这些词语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是新出现的, 也可以是以前就存在的) 、产生了新的意义或用法的旧有词、旧词复现, 还包括新的外来词语、方言词语或专业词语。”

从词典参照角度来说, 新词是权威词典中新收录的词语。高永伟 (1998) 从蓝本参照这个角度出发, 认为新词指的是“某一词典, 部分词典或所有现有词典未曾收录的词汇”。

3 研究方法

关于新词的研究有很多, 其主要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利用动态平衡语料库进行新词语的研究。徐启龙 (2011) [6]在基于网络语料库对英语新词用法进行研究时, 利用了美国美语语料库 (COCA) 、Wordsmith、webcorp等多种语料库对新词进行研究。

2) 利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搜集所需的相关语料。白启明 (2009) [7]在对2006、2007汉语年度新词语进行研究时, 利用了搜索引擎在互联网搜集相关语料。

3) 问卷调查。调查公众对新词的了解和有关新词的规范度问题。万益 (2008) [8]对2007年度部分汉语新词进行调查时, 运用了问卷调查法。

4) 文献互证法。通过阅读研究大量有关新词的文献来间接搜集语料进行研究。文献互证法被广泛运用。例如杨绪明 (2009) 在研究当代汉语新词族中则运用了文献互证法。

5) 全面归纳与重点考察相结合。杨绪明 (2009) 在研究当代汉语新词族研究中不仅利用了文献互证法, 还运用了全面归纳与重点考察相结合等研究方法。

6) 举例说明法。贾菁 (2007) 在对新时期汉语新词新语进行研究中则运用众多典型例子对新词进行探析。

7) 分析词典词条法。在对近年来汉语旧词新义现象进行研究中综合分析了多种词典中的词义。

8) 数据分析与比较法。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进行结构对比、内容对比和数据对比。贺琳、杨宁 (2011) [9]对中国大学生对汉语新词汇接受程度进行调查时, 运用了数据分析和比较法。

9) 对新词语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徐树娟、胡文慧 (2009) [10]在研究汉语新词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 对新词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适当的预测。

4 新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本体研究

4.1.1 新词语音的研究

近年来, 随着新词在音节长度和音节数量上的变化越来越显著, 因而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将注意力放到新词语音方面的研究上来。尽管很多人认为现在新词仍以双音节为主, 但是, 当代汉语新词中的双音节与多音节比例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如田宇贺 (2003) [11]通过研究提出了“当代汉语新词语的音节发展趋势是由双音节向多音节方向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双音节词语占优势的说法在新词语中并不适用”。杨永卫 (2004) 对《新华新词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3) 所收2200个新词语进行统计, 发现多音节词语高达43.5%。杨博 (2010) [12]则通过调查李行健等主编的《新词新语词典》 (双音节词语占总数的32.2%, 而多音节词语即三音节及其以上词语占总数的67.3%) 与于根元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词典》 (双音节词所占数量为36.9%, 而多音节词语即三音节及其以上词语占总数的62.74%) , 对比分析得出新词语的构词音节数量增加, 词长增加。可见虽然现在新词认为双音节为主, 但是其向多音节, 尤其是三音节发展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

4.1.2 新词词汇的研究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很多专家学者将重点放到了词汇上面。新词词汇方面的文献多对汉语新词语词汇的来源和产生途径、以及构词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成果颇丰。

1) 新词来源与产生途径的研究

关于新词来源与产生途径的研究一直是一大热点。早期研究的文献有诸丞亮 (1991) 的《简析现代汉语新义形成的规律和趋势》和周洪波 (1994) 的《修辞现象的词汇化: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等;朱永锴、林伦伦 (1999) 对新词语进行了分类, 总结出其产生渠道。李曙英 (2004) 通过大量的新词实例分析了英语新词来源的三种类型:衍生词, 新生词和外来词, 另外钱伟 (2010) [13]从英语、日语、方言等语言角度探讨了新词来源。对新词语进行了分类, 总结出其产生渠道, 这些渠道包括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旧词语的新义新用、方言词语的吸收。

总体而言, 新词来源的研究一般围绕三个方面来展开:语言、社会和新词本体展开。

2) 新词构成的研究

汉语新词方面的研究:关于汉语新词构成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探析其内部结构。如刘晓梅 (2003) 从词产生的动态过程角度对新词语的造词法进行了探讨。在运用李如龙的造词法系统并加以补充的基础上, 她认为有语素合成、修辞转化、语法类推、音义相生、字母造词五种造词方法。其中语素合成法中又包括:以旧造新、以新造新和类推仿造。此外, 类推仿造方面的研究者张佳 (2011) 将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分析其中出现的几种语义类比构词法:相似类比、反义类比、数字类比、色彩类比、地点空间类比。从结构上和意义上来分析仿词构词法。结构上来讲有“仿前式” (XA式) “仿后式” (AX式) “仿中式” (AXB式) 缩略仿词。同“兼仿”一样, 缩略仿词也不是一对一的原型词到仿造词直接仿造, 而是先将常用短语减缩, 然后根据减缩词仿造新词。从意义上看有相关式、对义式和反义式。而同样研究仿词构词的还有祈世明 (2011) 的《汉语新词ABB结构的变异成因和语义分析》、沈光浩 (2010) 的《近年来网络新闻媒体ABB式新词的多角度分析》等。

英语新词方面的研究:在研读到的文献中, 研究新词构成的文献大都是从常见构词法, 如合成、派生等方面进行研究。如钟卫红 (2008) 探讨了合成法、派生法、类比构词法、对比构词法、缩略法、译借法以及添新义法等新词构成法。但在广泛阅读文献时, 笔者发现研究英语新词类比构词的文献数目众多。如张学敏 (2007) 以英语中的类比构词法为研究对象, 探索了类比构词的特征、生成机制和翻译类比词需考虑的因素。同样研究英语新词中的类比构词的还有郑已东 (2009) 的《论英语中的类比构词》和周洪菊 (2011) 的《英语类比构词趣谈》。

3) 旧词新义的研究

旧词新义是新词产生的一大主力军, 因而随着对新词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旧词新义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一是不少相关词典的涌现。如于根元主编 (1994) 《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周洪波主编 (2003) 《新华新词语词典》等。这些词典对产生了新义的旧词条都以“新义”进行了标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汉》2002年增补本的附录中收录了1996年以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余条。此外, 2005年的《现汉》“增加了词语7200余条, 其中新词新义约占三分之一”。

其二就是相关的理论探讨的进行。较早的有关研究如刘剑三先生 (1996) 《新时期固有词语赋予新义现象考察》;申雅辉 (2000) 探讨了旧词新义的产生原因、反映的社会面貌以及产生方式, 以调查旧词产生新义的事实, 探索其中规律;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了这些旧词的使用数量, 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这些词使用语域的变化。并深入语言学内部进行研究, 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深层剖析了其成因。

可见旧词新用的研究与新词的研究是不可分离的。关于旧词新用的研究也是十分全面而深入的。

4.1.3 新词语义的研究

从语义方面入手可以深刻透彻的研究新词。一直以来很多学者选择了以此为切入点来研究新词。较早的研究有赵金铭 (1985) 的《新词义与社会情貌》, 沈孟璎 (1986) 的《新词语词义之概貌》等。这些论文不单纯探讨词义, 而是把新词语的意义和社会情状相结合, 从互动的角度来对新词语的语义进行探讨。申得安 (2007) 运用Fauconnier在The Way We Think中提出的单畴 (simple-scope) 整合、双畴 (double-scope) 整合、以及复合式整合 (complex blending) 来分析英汉新词的语义构建。杨博 (2010) [12]分析了语义单一性及表面化、生疏性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三大特点, 并且提出了语义值得注意的三点, 即:词义的扩大、缩小、引申;词义的实化-音译成分的语素化以及词义的虚化-词缀化。英语新词方面陈涛 (2008) 和熊鹰 (2010) 都研究了网络英语新词语义的简练明确、生动贴切等特点。

总体而言, 汉语新词语义研究逐渐从广泛性向深入性发展, 而国内关于英语新词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除却数量问题外, 大都停留在语义特点上, 并没有深入到本体内部。总体而言, 语义研究还停留在描述性阶段, 如何将其实际运用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2 其他方面的研究

4.2.1 新词文化影响的研究

语言跟生活各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国家文化交流又是新词不断产生的动力。因而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新词背后的不同文化背景与影响。如许文胜 (2006) [14]从哲学心理的投射、求雅的开放心理等方面研究新词引入的非语言因素。而通过总结研究者发现很多这方面的文献都是围绕某一词群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如XX门、XX奴、XX族等。比如于全有, 裴景瑞 (2007) [15]探讨了晒”族新词的“晒”源、“晒”义、衍生模式、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问题。英语方面的相关研究有邵斌 (2007) 别出心裁, 他以wordspy网站的拼缀新词作为考查对象, 从拼缀新词的语义场分布和类比对比在拼缀构词中的作用两方面论述了拼缀新词及其反映出的“拼盘”文化, 并揭示了拼缀新词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

可见, 一个词群的出现背后势必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 且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研究新词时, 其蕴含的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4.2.2 新词接受度的研究

汉语新词方面:在态度方面, 白启明 (2009) [7]把对汉语新词的接受度分为三种:持支持态度;持消极、否定态度;持中立、慎重态度。

在接受群体方面, 赵卫国 (2010) 认为新词迎合了青少年时尚、个性、前卫、叛逆的心理, 因此受到他们欢迎。贺琳, 杨宁 (2011) [9]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了解、使用汉语新词汇;理科专业的学生则对汉语新词了解较少, 态度也较为保守。万益 (2008) [8]指出, 新词的接受度更多地取决于主观的认同感。由于媒体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 年龄段相同的群体在拥有几乎同等的认知渠道的情况下, 非主观因素 (如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网络、职业、性别等) 的影响力将会减小, 甚至不再对大众的新词接受度构成影响。

英语新词方面:田海鹰和屠丽华 (2008) [4]发现, “部分人对新词语采取否定态度, 认为英语新词的产生会干扰标准语的使用。”但大多数人认为, 英语是不断发展的, 它所吸取的新词经过约定俗成的考验后, 不被大众认同的语言成分会被逐渐淘汰, 而结构合理、功能强大的新词则会留存下来, 成为英语词汇中的一部分。

4.2.3 新词的规范

1) 规范存在问题

近年来, 新词语词典编纂出版虽多, 但其对词语的收录标准不一, 缺乏规范。徐树娟, 胡文慧 (2009) [10]指出, “新词语具有不稳定性和局限性”, 虽然有些网络词语短时期内很热门, “但不一定有生命力, 也不一定能进入书面语言”。当前新词缺乏规范, 搭配混乱现象对当代汉语规范性产生了巨大冲击, 不利于社会文化发展与交流。钱伟 (2010) [13]发现, 由于网络新用语不规范, 学生们混乱搭配运用新词, 使得作文结构混乱, 缺乏语言的严谨与规范。由此可见, 对新词的规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规范方法

关于如何规范新词语,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张顺其自然, 一切由时间来检验。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词语经过考验, 优胜劣汰, 最后自然形成规范存留下来的部分将为大众所广泛运用并进入词典。另一种观点是利用权威机构以及相关标准, 对新词语进行引导规范。如钱伟 (2010) [13]提出三个新词规范的原则:明确性、普遍性、健康性。近十年, 中国出版了多种汉语新词新语词典, 收录新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每年都在其官方网站向社会收集发布当年的新词语, 通过网民评议确定最终采集的新词语词条, 并公布于众。

5 结论

5.1 新词研究带来的影响

新词的大量涌现促进了新词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 反过来新词的研究也使得人们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新词。此外, 新词的研究也促进了新词规范的发展。根据万方数据搜索统计, 关于“新词”的文献有约5853条, 而其中有“444”篇文献为“新词规范”相关。如邵晓阳 (2011) 《关于新词语规范化的思考》;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 (2003) 《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等均显示了对新词规范化的深入研究, 也使得各方越来越关注新词规范问题。

5.2 新词研究存在的问题

1) 部分研究缺乏系统性

虽然研究新词文献较多, 但多数集中在汉语新词的构词类型方面, 较少做深入和全面的探讨。个例研究虽然能为整体研究提供参考, 但是系统性不强。

2) 新词来源范围较窄

通过阅读文献, 笔者发现多数文献搜集的新词来源于词典, 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新词语词典》等。词典更新新词数量少、速度慢, 这势必给这些文献的调查及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3) 跨文化对比性研究有待加强

2007-2012年在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新词研究的文献多达3800余篇, 但同时研究中外新词的却不足50篇, 而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翻译和认知方面的。少有对比研究两种或多种语言新词的相互影响, 并利用跨文化理论分析其在概念表达和词语构造方面异同的文献。

5.3 新词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不断普及, 人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新词会涌现, 这势必会引来更多的相关研究。鉴于新词的来源渠道日益丰富, 符合时代特色的新词研究将不仅仅局限于词典收录的新词, 而是通过网络、书籍、影视资料等途径, 广泛搜集更加时新的新词。

通过广泛阅读并分析研究新词的文献, 笔者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从广泛性向深入化发展。而且, 随着国际间不断交流的增强, 将汉语和英语新词联系起来研究是一大趋势, 也将更利于新词研究的发展。而通过对研究方法的考察, 笔者发现随着各领域的不断发展, 新词研究也会不断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交流。研究方法也将更加科学、多样化。

我们相信在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下, 各界给予的越来越高的关注下, 新词研究会更加紧跟时代脚步, 更为规范有序的进行, 同时带来更多优秀的成果。

特别致谢指导老师范莉副教授。

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而新词语则是反映社会变化的放大镜。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 大量的反映这些新事物的词语也开始出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新词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与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各种对于新词的研究也随之而来。如何界定、看待、研究新词则成为学者们共同研究的问题。该文将在语言学视角下的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 并详细探讨英汉新词的构词对比以及文化层次的相互影响。希望能够对英汉新词的研究提供理论研究支持和建议。

关键词:汉英新词,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现状,文献评述

语言新词 篇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2007-02-10 16:47:57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a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新词语比喻借代仿拟

[]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

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

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拳头产品窗口行业星火计划胡子工程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

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窗口龙头新星拳头黄牌气候余热婆婆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气候:大气候小气候新星:网坛新星影坛新星诗坛新星在这其中的“窗

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属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歌坛影坛泳坛足坛网坛

~星:歌星明星笑星舞星泳星新星

~霸:电霸水霸车霸鱼霸油霸波霸声霸

~~热:武侠热英语热中国热琼瑶热追星热足球热旅游热

~~族:上班族追星族红唇族推销族打工族工薪族

~~风:吃喝风麻将风浮夸风宴请风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后缀成分如“子、头、儿”等本身已无实词意义,它们的词义已经虚化或消失了。而“坛、星、霸、风、热”这一类单音节词,仍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例如“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坛”,在词典中早已说明指的是体育界或文艺界,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至于“风”本指一种自然现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会风气或作风,如“党风”、“世风”、“校风”、“学风”等,近年来产生的“吃喝风”、“麻将风”仍是这个意思。

其次,“子、儿、头”等后缀成分须依附于前边的词语存在,是名词的标志,而“热、坛、风”这一类单音节词,则勿须依附前边词语存在,可以单独使用。再次,在修饰性词语和这些单音节词之间,结构较松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词语。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类后缀成份。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

了某种习用的意义。这类词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俗语、惯用语,如:“踢皮球”、“剃光头”之类,它们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很难说明这种比喻究竟是以那个本体为对象的。

三、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語,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以专称代指通称。如:伯乐,原为韩愈《马说》中的人名,擅长相马的人后来代指擅长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人。硅谷:源自美国,电子工业基地,现代指电子工业基地。

⑵、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

红包:代指家长给晚辈子孙的赏钱或厂矿、企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奖金。

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红包”:使用红纸包着钱币,象征喜庆、吉祥,以示奖励。

⑶、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如:

橄榄绿:代指这种颜色的警察制服。

大团结: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币,因上面印着民族大团结的图案而得名。

国脚:专指具有高超球艺的国家级的足球队员。

⑷、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如:

画圆圈:代指圈阅文件。一些领导同志在阅读或批示文件时,常画圆圈表示已经过目。

爬格子:因写文章要用带格子的稿纸,所以拿“爬格子”来形容勤奋艰苦写写作。

挂鞋:代指足球队员退出绿茵场,不再参加比赛。

“画圆圈、爬格子”,“挂鞋”都是动宾结构。前者口语色彩浓,后者书面语色彩浓。此外,它们之间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画圆圈、爬格子”含有戏谑的

意味,“挂鞋”则显得庄重。

⑸、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如:

铁榔头:因郎平扣球凶猛有力,而“郎”与“榔”同音,人们就以“铁榔头”代指朗平。

聂旋风:我国围棋手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连连获胜,象一股旋风,令对方无法招架,于是“聂旋风”就成了聂卫平的代称。

⑹、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如:“条子现象”指领导干部随意批条子办事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星效应”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里的明星由于受人崇拜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的社会现象。这类词语从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意性;从结构上说,为定中结构;它不同于一般修辞上借代里所说的“专名代泛称”,从整个短语看,可以认为是部分借代。

四、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

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格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这类新词语有些会超越原语言环境,被更多的人认可并使用,逐步获得一般词语的性质;有些只是偶尔出现或偶尔重复出现,很快被遗忘和淘汰。另一种情况则是依据汉语词汇中已有的词语,利用仿拟手法来构成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可视为用仿拟构词法构成的新词语。利用仿拟构词法产生的新词语有着一般新生词语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着重分析仿拟型新词语的情况。

⑴、格式仿。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也即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能产生一系列同格式的词语。“格式仿”就是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这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依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①、仿前式。即仿造词仿拟原型词 的结构,更换原型词的前一个词素,后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词造词法中占多数,下列两组例子都属于仿前式。

面的→轿的酒吧→网吧

→货的→陶吧

→残的→奶吧

→摩的

②、仿后式。与仿前式相反,这是一种仿拟原型词结构,并替换原型词的后一个词素,前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拟造词法中用的比较少。例如:

国手→国脚的哥→的姐廉政→廉业陪读→陪教

③、格式仿产生的新词语四音节的也较多,所仿格式有些是词汇系统中具有的,有些则是近年新造,经反复使用获得习用性特征的新格式。格式仿构成的四音节的新词语大多是在一个固定格式中嵌入新语素,如:由“大×大×”仿拟出“大红大绿”、“大红大紫”、“大操大办”、“大包大揽”等;由“小×小×”格式仿拟出“小打小闹”、“小夫小妻”、“小修小补”等。这些新仿拟的词语,均在原格式中嵌入一定的语素,词型格式化特征突出。格式仿利用已有的格式,形势特征明显,改换语素灵活便利,是一种常用的仿拟构词的手段。

④、还有一种仿拟则是依据一定的句法形式,即所仿格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模式。它们大多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使用时间长、出现频率高、生成能力强的句法模式。因而往往带有一定的文言句式的色彩。如:“以nvn”,介词“以”在这种句法模式中表示“凭借、依据”,是一种文言格式。根据这种格式仿拟的“以权谋私”、“以党代政”、“以工挤农”等新词语,概括性强,具有明显的文言特征。⑵、语义仿。语义仿即利用词语间语义上存在的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来仿拟构词。

①、类义相仿。利用类义关系仿拟的新词语,如由“奖学金”仿拟出“奖教

金”,由“空姐”仿拟出“海姐”,由“廉政”仿拟出“廉业”等。这些仿拟词与原型词都是同类事物,同属一个范畴,利用同类事物的相关性,类推联想,仿拟出新词。

②、对义相仿。对义仿拟则是由记录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语,仿拟出另一与之相对应的新词语。如,以性别为对应关系由“公关小姐”仿拟出“公关先生”,由“家庭妇女”仿拟出“家庭妇男”,“空姐”仿拟出“空哥”,“的哥”仿拟出“的姐”。

某些相对应的概念,也会产生对义仿拟构词。如,由“民办”仿拟出“官办”,由“民风”仿拟出“官风”等等,“民”与“官”便是建立在相对应的概念基础上的仿拟。

③、反义相仿。这种仿拟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这是由于仿拟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造成的。这种仿拟是语义仿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仿拟型的新词语,都是通过反义仿拟构成的。如,以“大”与“小”相仿拟的“大我”与“小我”、“大气候”与“小气候”;以“冷”与“热”相仿拟构成的“冷销”与“热销”、“冷板凳”与“热板凳”等;以“优”与“劣”相仿拟的“优生”与“劣生”等等。此外,象“上”与“下”,“公”与“私”,“正”与“负”,“快”与“慢”,“强”与“弱”等反义语素的变动,都是仿拟构词的重要手段。

⑶、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单纯式是指仅仅利用仿拟这一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根据兼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仿拟兼谐音。如“气管炎”→“妻管严”,“哑巴亏”→“喇叭亏”

②、仿拟兼简缩。例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人们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

③、仿拟兼夸张。例如“豪华本”→“火箭本”(称出版速度快,质量低劣的书册)。仿拟词语“火箭本”显然也兼

用了夸张的手法。

五、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利用修辞格形成的新词新语义比喻、借代、仿拟最为常见,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导爷”,戏称导游人员,有“倒爷”谐音仿造。还有“爱资病”、“莫(没)斯(事)科科长等都是谐音造成的新词语。比拟式构成的新词语,如具有新含义的“松绑”“透明度”“冒尖”“挂钩”“浮动”,以及“精神污染”“知识爆炸”“三栖明星”“投资膨胀”等。夸张式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爆棚”指体育、娱乐场馆等人数骤增;“过街鞋”,对质量很差的鞋的贬称。此外还有“爆满”、“鸣谢”、“袖珍企业”、“火箭本”等。还有新含义的“山海经”、“普通话”是直义式新词语。而“压缩饼干”“压缩空气”则是利用断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修辞学造词法”是完全行的通的,而且

是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六、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1、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比喻、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由修辞而逐渐凝固成新词语,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固有的现象。例如:古汉语中有以“须眉”代指男子;以“裙钗”“巾帼”代指妇女;以“杜康”代指酒;以“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小孩;也有以“蛇行、龟伏”等来喻指某一动作行为状态的。这类词语比较形象生动,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新语,存在着一种趋新求雅和系列化的趋向,同时也表现出追求形象鲜明、通俗化、口语化的势头。由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语更是引人注目,无论在“表情”还是在“达意”上,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例如

文革的那几年,人被丑化、异化,灵魂和肉体被肆意糟踏、蹂躏,反映在语言上,那就是在词语里“牛鬼蛇神”“黑帮”等等满天飞。如今的时代是人文时代,人格得到尊重,人的价值受到重视,个人的创造精神也得到提倡、保护和发扬,词语中以比喻、借代方式产生了不少于个人专名有关的词语。如:“王海”、“徐虎”等,只要一个人的作为、贡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很快就会得到应有的承认,受到尊重。当今的时代亦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因而被用来做借体或喻体的多为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事物,如:“中关村”、“硅谷”、“短平快”、“气候”等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广大群众视角中心的重要转移。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存在相当模糊性。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

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此外,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概念。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表达方式,大多只有模糊概念,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科学上界定严格的意义范畴。如“龙头项目”等会因地因时而异,其概念外延没有确定标准。我们再从心理基础看,比喻和借代都是以联想作为心理基础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词语直接以喻体指本体、以借体指本体,这在文字表达上更精炼了,但意义范畴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却更为增强了,同时也模糊了两个不同质的事物的界限。“热”本指一定的温度,与“社会现象”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把它们混为一谈,词义更模糊了。再次,修辞用词往往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有相

当多数属临时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现象。如:“~~热”、“~~风”只不过时髦一阵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星”、“~~精神”等也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词语能风行一阵,当事过境迁也就烟消云散了。

接下来我们在看一下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新词语的发展趋势。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的词语中,不少词语词义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表达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传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这类词语多用于口语,也就不大容易进入正式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另外,这类词语有不少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而人们的情感往往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人成分占很大作用。这样,也使这类词语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影响。有些语言学者正确指出,许多赋予词语以临时性功能的修辞学说法,往往会随

着人们的反复使用而使临时性功能固定化,原来的修辞用词也会转化为一般用词。某种修辞说法能否形成新词新义,它们的寿命是长是短,主要取决于人们使用这种说法的情况,即约定俗成的程度。这类词语总体上说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只有少部分词语能进入一般词语,保持较长期的稳定性。

2、仿拟构成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到底具有什麽样的特点?首先,仿拟型新词语具有对应性。仿拟性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仿拟型新词语中以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构成的语义仿新词语是对应性的突出体现。格式仿中许多新词语内部甚至也表现了类义、对义的对应关系。其次,仿拟型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表扬倾向,如“新秀”;有的带有嘲讽、戏谑的色彩,如“喇叭亏”、“家庭妇男”等;有的则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如“以权谋私”。鲜明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构成与“仿

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的内在联系。再次,仿拟型新词语体现了仿拟构词手段的丰富性。从这类词语的构成方式看,仿拟词与原型词之间,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就拿“语义仿”来说吧,语义上的“类义”、“反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线索,这就使仿拟构词具有丰富的手段,构成新词的能力也较强。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将何去何从呢?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丰富和扩大。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创造,它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使新的词语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的特征。仿拟现象是社会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必然产物。人们利用语言系统中的某些已有的成分去表达他们认识和思维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样便产生了新词。而人们利用旧有的词语模式,用替换原词的某个语素而快捷地举一反三地构成新词,势必导致新词生成中仿拟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是人

们追求简单、高效心理的反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词语一经产生,便要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仿拟生成的新词语能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构词的规律,是否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仿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一味模仿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近些年,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广告媒体,无视语言规律,利用谐音胡乱造词,如“咳不容缓”、“衣衣不舍”等等。这些“词语”意义上完全背离了原词,长此以往,词将不词了。但从总体上说,仿拟能产性强,生命力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符合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①杨晓黎仿拟型新词语试析《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刘兰民汉语仿词造词类型刍议2001年第2期。

②季恒铨、亓艳萍比喻、借代与新词语新用法《语文建设》1989年第4期,王铁昆从某些新词语的“隐退”想到的1999年第5期。

③朱永楷、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④刘红曦汉语新词语生成中的仿拟现象《渝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⑤王铁昆从反思看新词新义的产生和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⑥周洪波《精选汉语新词语词典》四川出版社1997年。

⑦姚汉铭《新词新语词典》未来出版社2000年2月。

studyofchinesenewwordsfromrhetoricalmanner

【abstract】:first,,andsoon.【keywords】rhetoricalnewwordtropeborrowing

~ 26 ~

语言新词 篇3

【关键词】日语新词 构词法

本文对近几年日语中出现的新词进行了考察。运用词汇学的理论,主要从复合法、派生法、借用法、省略法、旧词新义法五方面,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日语新词在构词法上的特点。

一、复合法

运用词根进行复合是日语新词构成的最主要的方法。词根复合的方式灵活多样,用这些方式可以构成大量新词。日语由和语、汉语、外来语等语种的词构成,因此可以形成多种复合形式。其中由外来语和日语构成的新词最多。如:「裏カリキュラム」「ゲリラ豪雨」「居酒屋タクシー」「ハンカチ王子」「NANO主婦」「ANGEL症候群」「CFO人材養成プログラム」「サラリーマンNEO」。另外,像「格差社会」「無縁社会」「老会話」「お手紙商法」「週末地方生活」「鈍感力」等由既有的词汇重新组合构成的新词也不少。

在复合词中,有很多以词素做标记进行类推构词的词群。在同一词群中,均具有一个相同的词素来表示共同意义,可以用来描述该词群的共性。如:「ガール」一词,在词语中作为组成要素,构成许多有关「ガール」的词群。「ガールズバー」、「ガールズジャイアンツシート」、「K-POPガールズ·グループ」、「理系ガール」、「森ガール」、「山ガール」、「オバマ·ガール」、「小沢ガールズ」等词语。此外还有「エコ~」「マイ~」「グリーン」「デコ~」「エネルギー」等词素构成的词群。

二、派生法

1.在既有词汇上添加接头词或者接尾词。「新」「超」「小」等接头词和「化」「さん」「ちゃん」「くん」「マン」「師」等接尾词使用的频率很高。如「新邦楽」「新焼酎」「新健診」「新納骨堂」「超観光立県宣言」「買い子さん」「パウル君」「ロンメル君」「整理屋」等。

另外,像「ミニ秋葉原」「シニアカー」「ネオパパ」「ニューツーリズム」「ニューかりんとう」等使用外来语接词的新词较多。

2.在外来语后加活用词尾「る」,派生成动词。如:「デコる」「トラバる」「ググる」「ポチる」「ビる」等。

三、借用法

1.外部借用。主要借用英语、汉语、法语、俄语、德语等语言。这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在借用英语的过程中大部分采用音译的方法,如「ホットママ」「イフミー」「ランブラー」等。借用汉语时,文字标记大致相同,但读音不同,如「80後」「房奴」「金婚」等。另外,还有像「ワーキングプア」「リレー·フォー·ライフ」「ハンドルキーパー」、「マイアース」、「マザーズ·ハローワーク」、「デジタルパーマ」、「プチプラ(フランス語+英語)」等词,是将各种外来语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词,即和制英语。

2.内部借用。内部借用多来自方言和隐语。如「どんだけぇ」(関西地方の方言)、「グリーンイズグリーン」(アメリカのゼネラル·エレクトリック(GE)社の隠語)等。

四、省略法

1.短缩法。把原有词语或句子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提取出来组成新的词语。如「歴史好きの女子」→「歴女」、「結婚するための活動」→「婚活」、「恋愛するために活動」→「恋活」、「国内外のリゾート地で挙げる結婚式」→「リゾ婚」等。

2.头文字法。主要是通过提取英文中的首字母组合构成的,如「ANGEL症候群」是指学生在就职活动时重视的几个要素,「快適な環境(Amenity)」、「地元や近隣(Nearby)」、「友人と一緒(Group)」、「労せず儲かる(Economical)」、「知名度(Looks)」。也有使用日语单词首个假名组合而成的新词,如「秋葉原48劇場」→「AKB48」、「マゴワヤサシイ」这一单词中「マ」是「豆」、「ゴ」是「ゴマ」、「ワ」是「ワカメ」、「ヤ」是「野菜」、「サ」是「魚」、「シ」是「シイタケ」、「イ」是「芋」。「か·け·い消費」分别是「感動」、「健康」、「癒し」的第一个假名。

3.用数词概括法。即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如:「3同男」是「仕事観が同じ」「金銭感覚が同じ」「育った環境が同じ」的缩略语,指女性对作为结婚对象的男性提出的三个条件,即事业观、金钱观和成长环境相同。

五、旧词新义法

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赋予其新的含义,增加新的义项,或者改变其原有的感情色彩来通过给旧词赋予新义的途径创造新词语。如:「アネゴ」原来指「姉の敬称;やくざなどの親分·兄貴分の妻や女親分の敬称」,现在是指「仕事がよくできて、後輩の面倒見がよく、みんなから慕われる中堅からベテランクラスのキャリア女性」。此外还有「ゾクセイ」「アガる」「絡む」「ひよる」等词,都是赋予了其新的意思。

日语新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产生都有不同的方式。将新词归入不同的类型是我们研究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新词的构词法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新词语的面貌,从而可以发现新词产生及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米川明彦.新語と流行語[M].南雲堂.1989.

[2]日本語教育学会.日本語教育事典[M].東京:大修館書店.1982.

语言新词 篇4

1 模因论简介

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1976) 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新的概念meme。他认为文化领域中存在类似生物中基因一样的东西, 即meme。Meme在词源上来自于希腊语词mimeme (模仿) , meme在拼写上模仿了基因的原词gege, 现在国内的何自然把它译为“模因”。模因的定义很多, 其中Dawkins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 它通过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广义而言, 这个过程可称为模仿 (Dawkins1976:192) 。《牛津英语词典》对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 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这两个定义概括了模因是复制的文化信息, 它是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和传递的。总体上说来, 模因可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基因型模因的特征是“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在汉语中, 此类模因类型有很多例子, 如处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 对“妻子”的称呼有:拙荆、执帚、内人、娘子、老婆、夫人、爱人等, 这种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就是基因型模因在语言中的反映。而表现型模因的特征是“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如“水门事件 (Watergate Case) ”是用来专指尼克松党为了赢得总统大选而做出的种种丑行。随着传媒方式的多样性, “X门”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现在已然成为了流行语。人们在“水门事件”的基础上, 提取“X门”为基础并复制出一批与“X门’同形的其他词语, 比如前央视足球评论员黄健翔的“解说门”,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电话门”, 有关儿童用品的“强生门”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X门”现在常常是指具有爆炸性的事件及新闻, 并不仅仅只是指一些政治上的丑闻, 娱乐、体育等行业的大事件也可以被冠以“X门”称, 特指关于“X”的一系列事件。以上词语按“X门”的形式传播, 分别表达某行业发生的重大爆炸性事件及新闻, 从而构成内容各异、形式相同的表现型模因。

2“X+族”类新词的语法特征

2.1 从构词法进行分析“X+族”类新词

2.1.1“X”的构造

从“X”的音节来看, 常见的“X”是以双音节占优势的语素, 加上类后缀“族”之后, 构成一个三音节偏正结构的词语;也存在着“X”是单音节的语素, 加上类后缀“族”构成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的词语。还有“X”是由字母词或者“汉字+字母词”充当, 构成一个多音节词语。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出现, 不管是双音节、三音节还是多音节的“X+族”中, “X”均可以由字母词或者“汉字+字母词”充当。例如:

双音节词语:仕族、水族、语族、E族。

三音节词语:草莓族、地铁族、飞特族、TATA族、E拍族。

多音节词语:自驾E族。

2.1.2“X”的词性:

“X+族”中的“X”词性可以是名词、动词, 另外还有大量的外来词。例如:

普通名词+族:月光族、地铁族、草莓族、榴莲族、英语族。

动宾+族:啃老族、爱表族、上班族、结婚族、拼车族、追星族、爱乐族。

偏正+族:酷抠族、房奴族。

外来词+族:丁克族、布波族、E族、SOHO族、御宅族、户外E族、TATA族、飞特族。

3“X”的性质

我们发现, “X+族”中的“X”经历了一个从对“族”起限定作用发展到对“族”起修饰描写作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水族”、“语族”等词语我们就可以得知, X主要是对X族的性质起到限定作用, 表明它们是因为有某种共同属性而集合成一类, 但是对“月光族”、“醋溜族”等词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在“族”比喻义的管辖下, X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对“族”的修饰和描写。如“醋溜族”是指某群年轻人、不甘寂寞, 在栉比鳞次的水泥楼群间, 为追逐金钱、爱情与流行而生活。“醋”, 是指他们性格中一种发酸的个性, 让他们喜欢白眼华服地窃笑别人;“溜”是指他们处世上给人一种“圆滑”的感觉, 让他们随时看状况改变游戏规则。他们尽可能为自己而活, 是传统规范所不再能标识出来的一种新人类。再如御宅族、草莓族、乐活族等。也就是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 “X+族”中的“X”从基本义的广泛使用发展到现在比喻义的广泛使用, 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个“X”与“族”之间关系由限制范围变成了修饰和描写的关系这样一个过程了。具体分析如下:

表限定限制作用:水族、斯拉夫族、地铁族、自驾E族。

表修饰描写作用:御宅族、乐活族、哇喔族、草莓族、榴莲族。

3.1“X族”的功能分布和搭配

从功能分布看, “X族”总体上是体词性的。

1.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无条件地充当主语、宾语, 绝大多数可以直接充当定语, 有的要带“的”充当定语。例如:

3.1.1 上班族中午热盼小睡。 (《今报网》2009.6.27)

3.1.2 大学“乐忙族”赚钱有道自给自足。 (《新华网》2009.6.26)

3.1.3 月光族保险要买消费型。 (《新民网》2009.6.25)

3.1.4“威客族”靠的是智能劳动在网上为自己赚取“真金白银”。 (《威客-智慧钥匙打开创造大门》, 《京华时报》2006·09·11)

3.1.5“最年轻市长”带给职场“咸鱼族”的启示。 (《慧聪网》2009.6.26)

3.1.6 中国大城市悄然出现“白领地摊族”。 (《央视网》2009.6.26)

3.1.7 电脑族的食疗养肝之道。 (《人民网》2009.6.24)

3.1.8 加班族的最佳能量补充处方。 (《人民网》2009.6.10)

3.1.9 宅男宅女催生新型“自闭族”。 (《长三角新闻网》2009.6.26)

3.1.10 网络创业催生“古怪”掘金族。 (《中国供应商网》2009.6.26)

3.2 可以充当介词宾语, 同介词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充当状语、定语。例如:

3.2.1 来自轿跑族的清凉感受。 (《中国汽车交易网》2009.6.23)

3.2.2 不久前, 发生在杭州骇人听闻的“飙车案”让很多人对飙车族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昆明“飙车族”离我们有多远》, 《生活新报网》2009.6.22)

3.2.3 如今, 各种各样的新型“声污染”无处不在, 尤其是对于那些居家办公, 工作和生活场所密不可分的SOHO一族来说, 家庭噪音更是危害其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SOHO族青睐静音洗衣机》, 《青岛新闻网》2009.6.22)

3.3“X族”进一步演变成词根, 常加后缀“-网”“-们”, 也常表现为体词性特征。

3.3.1 你会发现, 不是忽悠, 汽车族网带给你的这些琐碎, 您平时在杂志上还真看不到。 (《梦想中的四款豪跑大比拼》, 《扬子晚报网》2009.3.7)

3.3.2陈小姐告诉记者, 在拼客族网、口碑网和赶集网等网站, 拼购、拼餐、拼车、拼卡项目非常丰富, “不仅实惠, 还能结识不少朋友。” (《拼车拼卡拼婚拼保姆“拼客族”一拼到底挺省钱》, 《百灵网》2008.12.16)

3.3.3极速是飙车族们追逐的终极目标, 他们出现在大家眼里的时候, 除了巨大的噪声, 还有就是稍纵即逝的“矫健”身影。 (《闹市飙车之七宗罪》, 《四川新闻网》2009.6.13)

3.3.4然而面对眼花缭乱的车型, “到底该买哪款车”着实让购车族们头疼了一把。《端午购车潮时尚紧凑小车全导购》, (《中国汽车交易网》2009.5.22)

4 结语

语言模因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新理论, 它提出:语言模因是语言文化传播的单位。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 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的发展规律。“X+族”类新词的流行是语言内部诸多要素相互竞争的结果, 也是随着社会发展, 社会主体对语言自主选择的结果。“族”从本义到比喻义的发展过程, 本质上就是语言诸要素相互竞争和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语言模因起到了主导作用。由于“X+族”是一种新兴的正在流行的语言现象, 其搭配关系没有完全定型, 它的使用和演变情况还有待观察。

摘要:在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中, 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是最敏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X+族”类新词产生。本文试图运用语言模因论, 从模因复制的原因、形式以及“X+族”类新词的语法特征对此类新词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系统,语言模因论,“X+族”类新词

参考文献

[1]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纯磊, 模因研究评介[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 , 63-68.

[4]何自然, 何雪林.现代外语[J].2003 (2) , 200-209.

[5]陈琳霞, 何自然.外语教学与研究[J], 2006 (2) , 108-114.

[6]何自然, 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 2008 (1) , 68-73.

[7]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 54-64.

[8]赵改梅, 王晓斌.模因与流行语传播探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2) , 25-27.

晚会主持新词 篇5

接下来有情咱们四川成都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清新………说穿着 打扮嘲讽一下,然后告诉她主持人虽然学问不好但是有一个门课本学的很好 歌手问:什么课本? 回答:地理 主持人可以从歌手身上的部位就可以说出地理位置!歌手质疑说:每一个部位用地名来形容,主持人说:来朋友们用掌声鼓励一下,现场做个地图怎么样!首先看到的是我们歌手的这张脸啊!左边就是一个地名,加伊尔 歌手问:右边呢?我说: 尼泊尔张口西班牙 闭口葡萄牙掌声鼓励,再往下面呢,大的是新加坡 小的那个是吉隆坡而且上面还有两点 一点是瑞典 一点是雅典再往下还有个印度再往下面就更有意思了一个斯里兰卡一个毛里求斯一个老挝 后面一个也门 来掌声谢谢。

歌手问:不能鼓掌 他这么说不公平,那男人应该怎么说呢?

主持人说:你看我们男人往这儿一站,这里一个阿根廷 腿一叉开这叫加拿大,说歌手要是嫁给主持人那就更不得了,歌手问:怎么不的了。

语言新词 篇6

关键词 新词语 词条的多元化 编年本词典 研制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虽百废待兴,但语言文字工作仍备受重视: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1950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年6月11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办的《中国语文》杂志社成立……新中国建立后,新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样样都是新概念,各个都需词语表述。因此,解放之初,人们几乎每日每时都会接触到新词新语,新词语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较早推出的一部工具书即是《新订新名词辞典》(上海春明出版社1952)。

从1952年至今,六十余年过去了,有关新词语的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粗略估算,仅专门的新词语工具书即出版有一二百部之多。再看五十余年间历次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更可明了:对新词语的搜集、整理等工作,中国科学院(1977年5月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可以说一刻也未停歇,即使是“文化大革命”那十年亦是如此。1960年《现汉》试印本出版,其后的每个版本,都或多或少地将一些新词语收录进去,反映出该词典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如2002年的《现汉》增补本,有1200余个新词语被增收其中,如“按揭、宽带、蓝牙、双赢、疯牛病、实名制、转基因、纳米技术、三个代表、一国两制、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可持续发展、CEO、WTO”等,令人耳目一新。2012年的《现汉》第六版,更有3000多个新词语被增收其中,如“宅、北漂、给力、捷运、雷人、山寨、团购、微博、限行、摇号、潜规则、情人节、云计算、pm2.5”等,格外引人瞩目。六十年来新词语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当然不仅仅表现在工具书的收条上,更表现在对新词语所进行的研究上。检视六十年来新词语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总结经验,将对未来新词语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深有裨益。

一、词条收录由对政治条目的过分关注向各类词语的全方位收录发展

《新订新名词辞典》收条目5500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政治性的条目,例如“第三国际、减租减息、法越三八协定、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等,甚至有不少是政治性的“事件”,例如“意尔斯事件、柯佛海峡事件、波兰九一事件、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联事件”。这不奇怪,一个新的政权建立起来,各族各界群众对这个政权还不甚了解,对建立这个政权的政党的政治主张和与其政治主张息息相关的一些事件也还不十分熟悉,因此新政权利用工具书将其政治主张在群众中加以宣传,乃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一个时代较多出现过分政治化的词语,只能说那个特殊时代社会发展还不够平衡和健全。一部新词语工具书,对那一时代产生出来的词语只能忠实地加以记录。从所收词语本身来看,政治性的词条词目往往过长,词感也不强,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普通词语相比,相去甚远。像《新订新名词辞典》这样较多收录政治性条目的工具书,在那个比较特殊的年代,当然并非仅此一例,《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的变迁和发展》(商务印书馆1959)一书,所收的近400个新词也有不少是政治性的。这样的情况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巅峰状态,从周荐主编的《“文化大革命”词语辞典》(韩国大邱:中文出版社1997)所收条目看,那一时代所造出的新词语更无一不是政治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中国政治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生活愈趋丰富,反映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新词语逐渐常态化,这些词语也很快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词语,逐渐成为了新词语研究和新词语词典关注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政治性词语的数量逐渐递减,到21世纪初编纂的编年本《2006汉语新词语》时,纯粹政治性的词语几乎难觅踪迹了。应该说,新词语词条所反映的对象由类别单一向全方位发展这样的现象,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是新词语产生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为新词语研究走向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新词语词典的编纂由以若干年为一时段向年度性逐渐过渡

新词语的搜集和整理,最初常见的是以若干年为一时段进行的,新词语工具书的编纂,最初一般也是以若干年为一个单位进行的,而这个若干年的时间长度,短则至少二三十年,长则可达四五十年。例如,闵家骥等的《汉语新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林伦伦等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花城出版社2000),所收词条的时间跨度,有的长达二十余年;李行健等主编的《新词新语词典》(语文出版社1989),亢世勇等的《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收条时间更长,有的跨度甚至达到四十年。近年出版的沈孟璎《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2),收条时限超过半个世纪。宋子然等正在编纂的《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收条时限更长达一个世纪。或许正是因为新词语词典编纂时段长短可以不拘,并无硬性的要求,所以不少人都曾编纂新词语词典,八仙过海,乐此不疲。仅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新词语词典,较为著名的就有闵家骥等的《汉语新词新义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宋子然主编的《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5—1996)》(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王均熙的《汉语新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诸丞亮等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李达仁等主编的《汉语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于根元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周洪波主编的《精选汉语新词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1世纪的头几年又有不少新词语词典问世,举其要者即有:林伦伦等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花城出版社2000),姚汉铭的《新词新语词典》(未来出版社2000),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曲伟等主编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沈孟璎的《新词新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王均熙的《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邹嘉彦等的《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这还不包括编年本新词语词典。我们注意到,上述词典中不乏学者们的精心结撰之作,融入了学者们对新词语研究的成果;但也毋庸讳言,个别的较为粗疏,更使人难以容忍的是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出版的现象。有的作者编纂的新词语工具书,出版不久旋即拿来改编一下再度出版。至于不同的作者编纂的新词语工具书所收词条的重复现象,更是常见,陶炼(2002)《编年本〈汉语新词语〉系列词典部分词目的著录年代》一文对此有评述,此处不赘,读者可自参阅。倘无利益驱动,如此重复劳动,反复进入市场,智者谁为?这样的做法对作者的精力和社会财力来说都不啻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于书包一再减负却减不下来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说,花钱买回来的东西却有着相当大的重复率,问题不容小觑。

若干年一时段的新词语工具书,反映出来的自然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概貌,这种反映也并不及时。能够比较及时地反映新词语面貌的是按年度来编纂的新词语工具书。编纂编年本新词语词典,这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是早已开展了的工作,而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吕叔湘先生(1984)《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的号召下,才开始关注——先是1986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了“新词新语新用法”编写组,在《语文建设》杂志连载“新词新语新用法”的一些样条,又在《世界汉语教学》杂志连载“新词新语新用法研究”的若干词条,主观意图是突出语言应用,做些辨析、比较、预测;之后是于根元、刘一玲先后主编的编年本《汉语新词语》陆续出版[1],算是正式填补了我国此项工作的空白。可惜的是,由国家语言文字主管部门主导的这一工作,在当时只进行了四年旋告中断,十数年之后才由国家语委立项,由周荐、侯敏、杨尔弘等继续做下去[2]。编年本的新词语搜集、整理和出版,受人力、经费等各种因素制约较大,因此有可能出现一年一度的编年本和若干年一时段的时段本折中的类型,例如宋子然等主编的《汉语新词新语年编》,虽称“年编”,但是有的并非以年度为单位,已出版的五卷中,1995—1996年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001—2002年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是以年度为单位的,而1997—2000年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003—2005年卷(巴蜀书社2006)、2006—2008年卷(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09)却又是跨年度的;王均熙编著的《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学林出版社2011)主要收录2005—2009年之间产生的汉语新词新义,也是将四五年的材料裒辑在一起的。

三、新词语研究手段的更新——电脑、网络、网站、评选和监测

早期的新词语搜集和整理工作,跟语言研究的其他门类一样,是靠查阅报刊、抄写例句、记录卡片来进行的。我国新词语的研究,真正利用电脑和互联网,还是最近十来年的事。《2006汉语新词语》采取的方法是先手工查找再机器筛选;自《2007汉语新词语》开始,采取的方法是两个科研团队,一个侧重手工查找,一个侧重机器识别,之后再汇总进行机器筛选。两个团队的工作,殊途应该同归,筛选出的词语本应有较大的重合率,但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说明新词语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还存在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随着技术手段的日益更新,纸版的工具书似乎已有落伍之势,因为即使是年度新词语词典也仍需一个编纂出版周期,这个周期至少也要一年以上;而电子版的工具书则可实现词条的随时增添,内容的随时更新,这是纸版工具书无法比拟的。当然纸版和电子版工具书各有利弊。目前看来电子版的最大问题还是如何防伪,如何防止盗版现象的发生。

新词语的研究,借助网络技术,更是当今社会必备的技术条件之一。这一点台湾和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专门所建立的“语文网站”(http:∥140.111.1.192),持续不断地推出“新词语料汇编”; 香港教育学院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也开始公布“LIVAC泛华地区中文新词榜”,入围的新词除涵盖政治、经济方面外,民生、文体等方面的新词,尤其引人注目。这样的工作,无论对新词语的研究还是传播而言,无疑都颇有助益。

进入21世纪后,新词语的研究气氛愈加活跃,研究手段也愈加出新。其中,利用网络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对新词语的产生过程、传播途径、意义作用、社会功能等进行监测,并请社会大众对词条加以评选,是一条崭新的研究路径。2007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平面、有声、网络三个媒体分中心首次合作发布了“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流行语与新词语存在着相当的重合度,这一点我们已做过研究[3]。对流行语进行搜集整理,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做新词语的搜集整理工作。2007年的十大流行语是“十七大、嫦娥一号、民生、香港回归十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廉租房、奥运火炬手、基民、中日关系、全球气候变化”,2008年十大流行语是“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三聚氰胺、改革开放30周年、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2009年的十大流行语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落实科学发展观、甲流、奥巴马、气候变化、全运会、G20峰会、灾后恢复重建、打黑、新医改方案”,2010年的十大流行语是“地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高铁、低碳、微博、货币战、嫦娥二号、‘十二五规划、给力”,2011年的十大流行语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十二五开局、文化强国、食品安全、交会对接、日本大地震、欧债危机、利比亚局势、乔布斯、德班气候大会”,所反映的均为各年度当年的社会热点现象和问题。2006年起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开始对新词语进行监测,2007年起每年出版汉语新词语编年本。2011年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从新词语中选取使用率最高的十条新词语作为“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并成为“汉语盘点”活动的一部分。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是“伤不起、起云剂、虎妈、政务微博、北京精神、走转改、微电影、加名税、淘宝体、云电视”,它们是当年度的新词语,所反映的也正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十大流行语”也好,“十大新词语”也罢,虽都只是模范型的词语样本,但这样的筛选和发布对于使新词语进一步赢得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关注,至少在目前来看是颇有成效的。

四、未来研究走向的预期

新词语的搜集和整理,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这是不言而喻的。从新词语研究所需的观察面上看,潮语、网络语言等已经有人做出了很好的研究。以往学者们对新词语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大陆这个主流社区,未来似乎还可腾出精力来更多地关注一下非主流社区,例如相对于大陆社区来说稍显狭小的港澳台社区,因为不少新词语恰恰是先在港澳台产生出来,而后才为内地引进的。港澳社区的新词语有港澳学者做过研究,产出了成果,如邓景滨1996年的博士学位论文《港澳新词语研究》,以一个港澳人的视角,依据多年来搜集的3400多个港澳新词语,从来源、结构、词形、词义、影响及规范诸方面探讨了港澳新词语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人们对港澳新词的整体认识。澳门社区也有单独进行新词语研究的必要,《澳门特有词语辞典》的编纂和研究已在澳门启动。台湾社区的新词语研究,有台湾学者做过,如许斐绚1999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当代国语新词探微》。比较而言,从事台湾新词语研究更多的是大陆学者,例如苏新春《台湾新词语及其研究特点》(《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董欣胜、林天送《台湾国语新词语一勺》(《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将两岸四地不同社区的新词语拿来进行对比研究,是学者们持续关注的另一个热点,成果如:原新梅《台湾的字母词语及其与大陆的差异》(《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45卷第6期),邓瑷敏《新时期中国两岸三地新词语发展现象浅析》(《语言新观察》2008年第6期),俞允海《大陆和港台新词语语差研究》(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语文教学论坛”2011—07—12),赵聪《大陆和台湾新词语差异的认知考察》(《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如上所说,大陆的新词语研究也在蓬勃发展,例如汤志祥的《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刘晓梅2003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邵宜《近年的新词语研究》(《学术研究》2004年第9期),刘长征《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新词语监测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鲁文莉《网络语言新词语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王显志、王一川《浑沌学视阈下的新词语研究》(《科技视界》2012年第29期)。大陆之外,其他社区的学者也在关注大陆的新词语问题,例如台湾金慧兰200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新词研究》,香港李谷城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新词语》(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某种意义上说,异地的学者对新词语进行研究,他们对新词语的敏感度,是本地学者无法比拟的。学者们将不同地区的新词语拿来进行对照研究,也有助于使研究在比照中得到深化。未来新词语的研究,可考虑更多地采取两岸四地学者联手协同攻关的方式。

新词语研究除了要继续关注传统媒体(从信息来源上看:官方媒体、大众媒体;从传播方式上看:立体媒体、平面媒体)之外,一些自媒体,也要给予关注。这是因为,比起传统媒体来,自媒体更是年轻一代喜欢发表议论,经常发表意见的处所。关注自媒体,对于我们了解青年一代的新词语创造、使用、传播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以更开放的思维面对新词语,恐怕是未来需要我们着力考虑的问题。从新词语查找、筛选,工具书编纂的手段上看,走电子化、网络化的道路当是方向。而由国家层面组建研究队伍,则意味着有了经费的投入和保障,可避免小作坊式的经营和分散多头经营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有利于打造过硬的产品——品牌辞书。“中国梦”,要经我们全体辞书人之手具化为中国的“辞书强国”梦。而“辞书强国”梦的实现,要从大家自身做起,现刻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新词语工具书虽只是辞书中不起眼的一个小门类,但它的研制,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辞书强国”这座大厦的一撮砂、一粒石子。

附 注

[1]这就是于根元主编的《1991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和《1992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刘一玲主编的《1993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和《1994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这就是周荐主编的《2006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07),侯敏、周荐主编的《2007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08),《2008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09),《2009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0),《2010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1),以及侯敏、杨尔弘主编的《2011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2)。

[3]参看夏中华《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学林出版社2007)周荐“序”。

参考文献

1.江蓝生.《现代汉语词典》与吕叔湘先生的辞书学思想.辞书研究,2004(6).

2.李宇明.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语文研究,2006(3).

3.陶炼.编年本《汉语新词语》系列词典部分词目的著录年代.辞书研究,2002(4).

4.王铁琨.中国辞书的“强国梦”还有多远.中华读书报,2006—10—18.

5.张志毅.我国离“辞书强国”究竟有多远.人民网,2010—10—14.

6.周荐.双字组合与词典收条.中国语文,1999(4).

7.周荐.新词语的认定及其为词典收录等问题.江苏大学学报,2007(3).

8.周荐,杨世铁.汉语辞书研究三十年回顾.辞书研究,2009(5).

9.周荐,杨世铁.汉语辞书研究的热点展望.辞书研究,2010(3).

(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澳门 999078)

语言新词 篇7

“客”族新词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黑客”在报刊上的出现[1], 自此, “客”族新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并从网络开始向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扩展, 并最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开来。“客”族新词按其成词的词源理据可分三大类:一是来源于英文词语的译词, 如黑客 (Hacker) 、博客 (Blog/Weblog) 、播 (podcast) 客、闪 (flash) 客、晒 (share) 客等;二是“客”作为类词缀与其他语素组成的新词语, 如从黑客派生而来的红客、蓝客、白客、灰客等, 以及职客、背包客等。

汉语研究界对“客”族新词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也比较丰富, 但主要还是从“客”族新词这一语言现象的描述以及“客”族新词的成词理据角度进行梳理。“客”族新词引起汉语研究界的重视是在2007年前后, 当时“客”族新词刚刚大量的出现, 对于其生命力及发展的前景还很难预料, 因此还不能对“客”族新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最近, 我们利用网络搜索进行收集整理, 发现仅在2012年12月的新闻全文中就出现了白帽客 (网络安全工程师) 、穿越客 (在地铁里进行穿越表演的人) 、账客 (电子记账的人) 、刷客 (帮助淘宝卖家刷好评的人) 等。由此可见, “客”族新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能产性, 应该进一步关注其在新词新语词典中的收释与体例编排。

二、“客”族新词在新词新语词典中的收释

对于新词语词典收词标准的问题, 学术界一直以来予以极大关注, 但是仍未提出确切、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现在对于这一问题仍处于探讨与摸索的阶段。

于根元在《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中谈到了新词语确定的六个方面:一是时间划界, 以1978年为界;二是新颖度, 以十年为界;三是旧词新义应该说明;四是以进入普通话语言生活为准;五是是否加括号表示不能作为新词语取舍的标准;六是新义、新用法都应包括在新词语之中。[2]

李建国曾把新词语分为:一般意义上的新词新语、社会通用和进入共同语的新词语、规范化的新词语。[3]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基本可以描画出新词语词典收词的基本标准:一是使用度。具体体现在:新词语使用的范围已经突破专业领域而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运用;新词语使用的范围突破地域限制;新词语为大众所广泛接受。二是成熟度。具体体现在:新词语在出现后没有被淘汰, 而是留在了普通话词汇系统之中;新词语逐渐明确了自身的语义和语用价值, 由不稳定的状态逐渐趋于稳定。三是语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新词语语义明确, 表达简练, 符合汉语已有的语法结构;新词语反映新概念、新事物、新现象, 填补汉语已有词汇空白;新词语所反映的语义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已有近义词, 但是本身产生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角度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应该收录。

基于以上三点标准, 我们认为, “客”族新词中, 黑客、博客、播客、职客等新词语已具有广泛的使用度和较强的成熟度, 利用搜索工具搜索这些新词语出现在2012年1月至11月新闻全文中的篇数分别为:黑客95.2万篇, 博客1亿篇, 播客4520万篇, 职客1170篇。可见这些“客”族新词已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内涵, 且为人们频繁使用。同时, 因这些“客”族新词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新事物、新现象, 且在汉语中很难找到更为贴切、简洁、常用的词语来将其替代, 因此具有较高的语用价值, 理应在新词新语词典中有所收录。

而“客”作为一个类词缀, 有着极强的派生性。从2008年已出现的职客、淘客、背包客到2012年左右出现的刷客、账客、穿越客。这些新词语虽表达不同的语义, 但“客”作为语素, 其意义稳定地表达为“从事某种特殊活动的一类人”。同时“客”作为语素, 其成熟度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商务印书馆与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7年度汉语盘点中, “客”经过包括网络渠道在内的广泛征集, 就已经成为2007年度20个国内流行字之一。而通过网络搜索我们发现, “客”作为类词缀仅在2012年12月份的新闻中就出现了刷客、账客、穿越客等多个新词语。应该说“客”的新的语素义已经形成, 且表现出极大的能产性与持续性, 在新词语词典中也应有所收录。

三、“客”族新词在新词语词典中的体例编排

新词语词典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编排模式, 即释义+例句的形式。有的新词语词典采用按义类来编排的体例。还有的新词语词典注重对词性和新词语出现时间的标注。

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在对新词语进行原有释义之外, 还大胆开设了“知识窗”的版块, 对新词语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 拓宽了信息容量, 同时也符合新词语本身的特点。同时, 《新华新词语词典》还重视词条之间的关联性。比如, 黑客、红客、蓝客之间就有相互参照的部分, 这对于理解新词语的意义很有帮助。[4]

就“客”族新词本身而言, 除了具有新词语的共性特点外, 也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从共性而言, 可以采取的形式是: (1) 继承释义+例句的经典形式。 (2) 通过语料库确定新词语的出现时间, 对于具体时间难以把握的, 可给出大体年代, 词语不同义项的出现时间也应给以注明。 (3) 语文义应和百科义分开, 借鉴《新华新词语词典》的知识窗模式, 给出词条的背景知识。

从个性而言, “客”族新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新的体例编排方式: (1) 应将类词缀“客”作为新的语素义项单列出来。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客”虽然原来就有“对某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的意思[5], 且在《新华词典》中作为义项单列出, 但是它当时还并不能被看做是一个词缀或类词缀。且在语义上也与“客”族新词中“客”的意义有所区别。“客”族新词是新出现的语法现象。二是“客”族新词中的“客”作为类词缀, 具有极强的能产性, 应该给以重视。同时, 将“客”作为类词缀进行释义后可避免过多的“客”族新词需单列词条的繁琐和重复, 且易于将“客”族新词作为一个语言现象的整体来呈现。 (2) 应该注意词项之间在词源和构词上的相关性。黑客、红客、蓝客、灰客应该相互参照, 博客、播客、维客、职客等基于web2.0技术而产生的“客”族新词应该有所参照。 (3) “客”族新词中有许多外来词, 应该附上英文原词。 (4) 对于翻译方式不一致的“客”族新词应该选择一个最常用的翻译方式, 并在“知识窗”中对其他翻译予以说明。比如“极客”是英文Geek的译词, 其他形式还有奇客、技客。 (5) 对于同一词的不同译法应该在知识窗中予以说明, 词条之间应该有所参照。比如“背包客”和“驴友”都具有一定的语用价值, 表达了不同的使用心理, 因此二者都可单列词条, 二者之间应该有链接。

参考文献

[1]张谊生, 许歆媛.浅析“X客”词族——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新探[J].语言文字应用, 2008 (11) :77-82.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李建国.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 1996 (3) .

[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新词语词典 (2003年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语言新词 篇8

关键词:词汇,日常生活,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词汇相互借用情况错综复杂。自古代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大量中国词汇源源不断地传入了日本,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文明。后来,日本人不但根据汉字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假名,还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又传回中国,不仅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库,也带来了日本的相关文化。古代以中国对日输出为主,近代则反之,这是学界的常识,无需再论。仅就词汇而言,近代以后出现过两次日本单词大量进入中国的高峰:一次是清末至民国初期,以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单词为主;另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各种流行语及生活中的词汇。然后进入一个常态化的,既不间歇又不过于集中的传入阶段。本文将对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单词(含词素)做以语言梳理、文化分析,进而探讨语言文化传播的规律和意义。

一、中日文意思基本相同的单词

此类单词主要是通过网络、动漫、影视传播而进入中国的。尤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词汇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在悄然地给我们的审美及思维带来变化。本文主要列举“空港”“便当”“宅男”等已在媒体公开使用的词汇。

其中“空港”,是“机场”的意思,经过台湾传入中国内地。红遍两岸三地的歌星邓丽君曾发行过一首名为《空港》的单曲,是她早期的日语代表作品,后也发行了中文版本,亦名为《空港》。而我们现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也频繁使用这个词语,如“空港快线”“空港经济区”等。

“便当”原本是汉语词汇,表示“便利的东西、方便、顺利”的意思。传入日本后变为“盒饭”的意思,后反传入中国后,便也作为“盒饭”的意思为大家所熟识,通常用于午餐、外卖、工作餐等场合。但使用起来明显比“盒饭”要更时尚一些,如“这是老婆亲手给我做的爱心便当”。

另外,“宅男”“宅女”在比较庄重的文献中虽不常见,但日常生活中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宅男”“宅女”是形容具有“宅”这一特征的男生或女生,他们喜欢“宅”在家里。而“宅”这个字本身就来源于日语“御宅(otaku)”。

下面列举的词汇,虽然在严肃的新闻、讲话中很少见,但在日常交流及娱乐性节目中已不再罕见。青年人中如果有不知道者甚至会被笑话。它们在网络及手机微信中的使用率也非常高。

“萝莉”是洛丽塔(lolita)的缩写,原指俄国一部小说《洛丽塔》,书中描写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十二岁女孩Lolita的故事。作为名词使用时,指长得很可爱或者穿得很可爱的小女生;作为形容词使用时,指可爱风格,专指“萝莉风格”。例如,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萝莉控”“穿着很萝莉”等。

“正太”的日语表记为“ショタ”,源于日本漫画《铁人28号》中的主人公金田正太郎。他是一个上身穿着西装、下身穿着短裤的小男生,与“萝莉”相对,现指3~15周岁的、没有胡子的、可爱帅气的男孩。现经常与造词后缀“控”一起使用,如“我是一个十足的正太控”。

“腹黑”一词来自于日语动漫词汇“腹暗い”,通常用来指表面温和善良、内心却黑暗邪恶的人,类似于我们汉语的“笑面虎”。但现在经过动漫迷、小说迷在网络上的使用改造后,并不一定是指内心奸猾狡诈,而是常用中性色彩甚至褒义,被当作“萌属性”广泛使用,如“腹黑男”“腹黑总裁”等。

“壁咚”来自于日语词“壁ドン”。“壁”是墙壁,“ドン”是拟声词,表示撞击后发出的声音。意思是“男性把女性逼到墙边,单手或者靠在墙上发出咚的一声,让其完全无处可逃的动作”。这个词语是已经入选2014年“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前十。如今,“壁咚”在日本已经形成一股潮流文化。传入中国后亦然。如2015年寒假风靡一时的偶像剧《何以笙箫默》的男主角钟汉良在剧中就经常使用“壁咚”,有新闻报道说“钟汉良《何以》穿私服玩‘壁咚’?”。

二、汉字相同,意思略有不同的词汇

按通常的语言学来分析,词汇在不同的使用者中间,因文化背景及社会语境的不同,内涵也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中日两国虽然都使用汉字,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两个不同的语系。就像古代有些词传入日本后词义发生了嬗变一样,今天日本有些词传入中国也是如此。如“空巢”“萌”等词语传入中国后,在原有日语词义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释义。这类词语经过中国网民的大量使用和网络的迅速传播,大多已收入汉语词典,使用频率不断增大。

“空巢”的日文表记为“空き巣”,意思有:(1)空巢。无鸟之巢。(2)空宅。人不在家的房舍。(3)盗贼。溜进空宅的小偷。而汉语对“空巢”的释义与日语中的释义则不同,显然汉语是借用了日语词汇的形态,却赋予了新的词义。在汉语里,“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现如今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如“空巢老人”“空巢家庭”等。

“留守”一词在汉语里多指家人外出打工后仍居住在户籍地的儿童、妇女、老人等。而日语中对“留守”的解释有:(1)不在家。外出。(2)看家(的人)。(3)思想不集中。忽视。忽略。如此看来,“留守”这个词语传入中国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卓越亚马逊网站图书检索栏搜索“留守”一词,相关书籍多达数本,有以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也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耽美”这个词语在日语中原指“唯美、浪漫”之意。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后来被日本动漫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形容男性之间的恋爱情感。传入中国之后,亦为“男同性恋”的意思,如“耽美小说”已经并非日本文学派别“耽美小说”的意思了,而是指“男同小说”。

“崩坏”一词来源于日文的“崩壊”,传入中国后,作为“人物扭曲变形”的意思更多地使用在网络媒体中。除此之外,也多指“精神崩溃”“思维塌方”之意。如“女神崩坏了”是指女神身材、面容等发生变化,令人不忍直视。再如“日渐崩坏的人生观”是指人生观逐渐崩溃。

当然,在此类词汇中,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最常使用的大概要数“萌”了。“萌”既是独立的词,又是构词的词素,因此,将在下一节里进行分析。

三、造词的词素

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包括词根、前缀、后缀、词尾等。汉语和日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日语词汇在传入中国后仍能广为运用的仍是少数。于是那些广为使用的、中国又没有的词素也传了进来。其中主要是前缀和后缀。

(一)前缀

前缀是加在词根前面的构词成分,日语中叫做“接头语”。近些年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前缀可举出“宅~”“萌~”等。同时,“治愈~”虽然不是前缀,但也作为一种构词成分而使用着。

“萌”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指“草木的芽”,如“草木萌动”。而这现如今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萌”其实是来源于日语词“萌え”,形容极度喜爱的美好感觉。2004年被评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十大流行词语”之一。传入中国后,已经成为日常用语,如“萌翻了”“萌萌哒”,远远比“喜欢”的程度要强烈。而“萌”作为前缀使用时,仍然表示美好、可人的感觉,但主要是指某个人或某事物的属性。如“萌属性”,是指一个人物所具有的带有萌点的属性。再如“萌妹子”“萌娃”等。

“宅”本身是形容具有“宅”这一特征的男生或女生。但也可以作为造词的前缀来使用。如“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的文化浪潮,体现了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再如“宅经济”这个词语,意思是在家中上班,在家中兼职,同时在家中利用消费。室外多雾霾天气,加上人们越来越喜欢宅在家里,众多年轻人很喜欢叫外卖,喜欢网购,方便快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就催热了“宅经济”。

现代汉语里的“治愈”是指恢复健康的意思。而今出自动漫语言的网络热词“治愈”的词性发生了变化,由动词变为名词,是指那些温暖人心、净化心灵,能够治愈自己心灵中的创伤、修补自己心灵上缺陷的作品。如“治愈书籍”“治愈系电影”等。

(二)后缀

后缀是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如“作家”“画家”的“家”,“人性”“组织性”的“性”等。在日语中属于“接尾语”。近些年从日本传入的后缀可列举出“~族”“~控”“~系”。

日本习惯上把具有相同习惯的某类人群称为“~族”。该词最初起源于作家太宰治(1909—1948)于194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斜阳》。在这篇作品里,描写了一群像“斜阳一样没落的贵族”,被称为“斜阳族”。后来又出现了“社用族”一词,专指那些用“会社”(公司)的公款吃喝、旅游的人。1955年,石原慎太郎发表了小说《太阳的季节》并获得“芥川文学奖”,尔后被改编为电影,在日本走红。许多青年人都模仿男女主人公的衣着打扮、举止行动,人们称这类人为“太阳族”,“太阳族”这个词也成为了当时的流行用语,形容的是一群典型的战后派青年,他们感情冷漠、玩世不恭,无视传统伦理道德,整天游手好闲却又自诩“看破红尘”。以“族”为后缀的流行词语还有很多,如“暴走族”“蚁族”“啃老族”“捏捏族”等。

“~控”是日语单词“コンプレクッス(complex)”的省略形式“コン(con)”,译为汉语是“情结”的意思,表示嗜好或喜欢。后根据发音,音译为“控”,从而形成了一个固定化的造词后缀。通常把喜欢某一事物的人或具有同一种倾向的人称为“~控”。如“大叔控”“萝莉控”“摄影控”,并无贬义。

“~系”是指具有某一类特征的造词后缀。译为汉语准确来讲应为“~类”,但基本上原封不动,使用“~系”是很普遍的。如“治愈系”“萌系”“森女系”等。其中“治愈系”“萌系”的意思想必不用多言,而所谓的“森女系”是指衣服以棉麻为主、舒适宽松,犹如来自森林一般的自然清新。

四、结束语

此类单词还可以举出一些,因篇幅所限,不一一介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关系曾经历了“政热经热”“政冷经热”“政冷经也冷”的变化。然而无论“政”“经”的“冷”与“热”,文化的传播是不受其限制的。当一种语境或一种语言成为热门话题而广为使用时,它就必然会向四周传播,在文化相互交流、世界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更是如此。何况像中日两国这种同样使用汉字的近邻,就更加明显。汉字最早传入日本后,日本根据汉字造字规则创造了若干日本汉字,如“辻(十字路口)”“峠(山尖处)”“畑(旱田)”等。这些字近年也传入我国,但与字相比,词传入的更多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真可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之以汉字,报之以新词。

孟子曰:“固国不以封疆为界,域民不以上水之险。”文化传播亦是如此。它是不受形势所左右,不被政治隔阂所阻碍的。无论是政治、经济风云如何变换,文化的传播总会像奔流的河水,或急或缓,或明或隐,永远不会停止、不会中断。这对于丰富民族的语言、文化是好事,我们不但要正视它,更要接受并消化它。

参考文献

[1]刘念.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申秀逸.日本外来语的来源与作用[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浅析网络新词 篇9

关键词:新词新语,网络新词,分类,特征,规范化

一.引言

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栋大厦, 那么词汇就是这栋大厦的基石, 研究语言不能不讨论词汇。词汇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的, 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成了一种语言的基础, 具有极强的稳固性。相形之下, 一般词汇的变化就快得多, 特别是新词新语的产生和旧词旧语的消亡, 纵观汉语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无论是在哪个时期, 总是伴随着和时代相适应的新词新语,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际需要。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新词新语的时效性问题, 意思就是说“新“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 过了特定的历史时期, 它就相形而旧了, 例如五四时期产生的新词语如“民主”与“科学”相对于建国以后来说就是旧词语了, 而改革开放时期产生的新词新语如“经济特区”、“个体户”等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也早已见怪不怪了, 因为它们已经进入一般词汇的行列。所以,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新词新语专指二十一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产生的影响比较大的新语汇。

二.何为新词新语?研究新词新语有什么价值?

顾名思义, 新词新语就是语言中新产生的语汇。但在谈到新词新语时, 一般人总会把它看做是与古语词、文言词、方言词、社区词、行业语、外来词等并列为从属于一般词汇的东西, 这种观点存在合理性但又不完全正确。说它合理, 是因为如果单从来源角度说, 确实可以把一般词汇划分成如上几类。但是如同我们在引言里所说的那样, 新词新语的“新“存在一个时效性的问题, 如果就最初它们的产生来说, 古语词、方言词等也应该是属于新词新语, 所以它们和新词新语之间存在着交叉性, 有一个从新向旧转化的临界点。如粤方言中的“炒鱿鱼”、“埋单”以及东北方言中的“埋汰”、“老鼻子”等, 它们在最初产生的时候也是属于新词新语的行列,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使用频率的增加, 现在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它们已经脱离新词新语的行列进入到方言词的行列中了。既然新词新语和一般词汇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而一般词汇又是语言规范的重点, 那么新词新语就理应成为我们重要的研究对象。作为新词新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新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三.现阶段网络新词产生的背景、构成方法及其特征

(一) 网络新词产生的背景及分类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俨然已成为一股席卷世界各地的潮流,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谋发展、促发展 (尤其是经济发展) 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同时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长足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这些势必会对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产生重要影响, 集中表现为新词新语的不断出现。而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攀升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 网络成为新词新语传播的主要媒介, 网络新词成为新词新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教育部发布的调查报告, 仅2009年一年就诞生了396条网络新词, 且仅限于在主流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新闻) 中出现的, 不包括只出现在口头或网络BBS、博客中的, 可见实际产生的新词数量要远比这多得多。这些新词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

生活领域:117条, 占近30%。如蚁族、裸婚、孩奴、乙男、经适男、杠杆女等;

时政领域:86条, 占22%。如钓鱼执法、基础四国、中美国、民生博客、E两会;

经济领域:65条, 占16%。如秒杀、保八、竞彩、种票、微付;

文化领域:48条, 占12%。如:围脖、脖主、写二代、星二代、蜜糖体;

科技领域:35条, 约占9%。如院仕、e云、航天母舰;

教育领域:28条, 占7%。如占坑班、牛孩、刷刷族、考奴、学租族;

环保领域:15条, 约占4%。如气候门、绿碳、气候债、碳强度;

体育领域:2条, 听奥会、养狼计划。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新词语的一些独特现象:一是新词中可以看到词语群, 但这些词语群不是以事件为中心, 而是以反映社会问题为内容以词语格式为标志。如“被某某”词语群、“楼某某”词语群、“某某门”词语群等。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反映多元人群的词语增多, 如“某族”、“某客”、“某二代”, 表现在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中, 人群划分多样化。三是网络词语与生活词语的迅速融合, 如“躲猫猫”、“被死亡”、“钓鱼执法”等都是先在网络出现, 而后迅速被各种传统媒体应用、传播。

(二) 网络新词的构成方法

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往工具, 人们在互联网中是使用视觉符号而不是听觉符号进行交际的, 网络用语中存在着一些独特的造词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借音造词。如:什么不叫什么, 叫神马或虾米;论坛板块的管理人员不叫版主, 叫斑竹或斑猪;很不叫很, 叫粉;喜欢不叫喜欢, 叫稀饭;是不叫是, 叫素;幽默不叫幽默, 叫油墨;非常不叫非常, 叫灰常。

二是借用英文缩写或汉语拼音缩写。如:人品问题—rpwt;变态—bt;白痴—BC;弟弟—DD;哥哥—GG;bytheway (顺便提一下) —btw;be right back (马上回来) —BRB;girlfriend (女朋友) —GF。

三是数字谐音。如:0837—你别生气;065—原谅我;098—你走吧;1711—一心一意;246—饿死了;3399—长长久久;4456—速速回来;6120—懒得理你;70345—请你相信我;940194—告诉你一件事。

四是连读造词。如:不要不叫不要, 叫表;这样子不叫这样子, 叫酱紫;那样子不叫那样子, 叫酿紫。

五是启用古语词。如大哥不叫大哥, 叫兄台;看法不叫看法, 叫愚见。

六是借用方言或外来语词。如:不理你—不睬你 (新加坡语) ;土气粗俗—台妹 (台语) ;没问题—大丈夫 (日语) ;可惜/死亡—残念 (日语) ;没有—母代 (南京发音) ;不是—唔系 (广东话) 。

七是拆字造词。如:强—弓虽;超强—走召弓虽;球鞋—王求革圭。

(三) 网络新词的特点

一是时效性短。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 大众不再仅仅是网络资源与信息的接受者, 更成为其创造者。由于大部分网络新词新语都是网络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创造出来的, 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与任意性, 且大部分网络词汇所反映的现象和事物或只是短暂地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 或单纯是为了求新求异而临时创造出来的, 它们都不具备成为基本词汇的资格, 因而在流行一段时间后就消亡了。如前几年由于物价上涨而催生的新词新语“米你屋”、“蒜你狠”、“豆你玩”、“油它去”、“苹什么”、“姜你军”、“棉花掌”、“糖高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二是追求戏谑或可爱。网络使用主体绝大部分是年轻人, 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态决定了网络词汇有可能偏离常规的轨道产生或发展, 同时网络这个特殊的媒介也为新词新语的产生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有的新词新语单纯是为了追求戏谑性, 如:“隐身”不叫“隐身”, 叫“潜水”;“版主”不叫“版主”, 叫“斑竹”或“斑猪”;把那些喜欢看别人灌水自己不灌水的家伙叫做“潜水员”。有的是为了追求可爱, 如:“吃饭”不叫“吃饭”, 叫“饭饭”;“照片”不叫“照片”, 叫“片片”;“东西”不叫“东西”, 叫“东东”。

三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快的特点, 同时互联网用户数量庞大, 网络主体年轻化的趋势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东西。以上种种条件决定了网络新词新语较传统新词新语有更多的优势, 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

四是与社会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关于这一点, 上文已经有所涉及, 这里想补充讨论一下新词新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正面效应。新词新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很多新词新语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一面, 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都反映了当下一些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 比如我们上面所说的“蒜你狠”、“糖高宗”就反映了物价上涨这个最紧要的民生问题, “李刚门”、“艳照门”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滑坡, “蜗居”、“裸婚”、“蚁族”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窘迫与无奈。这些新词新语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有利于社会进步。

四.网络新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

网络新词新语虽然有如上种种优点, 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 网络新词新语存在着较大的任意性与主观性, 它们是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中随时随地创造出来的, 没有多少理据性可言, 有些单纯是为了追求戏谑和可爱, 如我们上文所举的“斑竹”和“东东”。而这些词所表示的概念语言中早已有相应的词来表示, 这样就造成了一意多词, 不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其次, 汉语是由表意文字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 通常情况下, 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并表示相应的意义。而在新词新语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谐音或是借用英文字母缩略而成的, 这些文字或字母只表音不表意, 不能融入汉语原有的语言体系, 因而也就不能长久地存在。与此同此, 新词新语中一些不规范的造词方式也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 谐音词、字母词或数字词数量过多会破坏汉语已有的语言体系, 有损于语言的纯洁, 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 也给语言规范带来了困难。

那么,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首先, 我们要承认网络这个环境的特殊性, 允许一些偏离常规的新词新语存在。但是为了保证语言的纯洁, 应尽量使用汉语规范的造词方式, 减少音译词、数字词和字母词的数量。其次, 还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督与引导, 促进网络用语的健康发展。对已产生的新词新语定期进行调查, 做好规范化的工作:将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和新用法通过行政或立法的手段使其固定下来成为典范, 而对于一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应及时剔除, 以确保语言的纯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词新语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新词 篇10

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 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 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点评:《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首先划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16岁到55岁间, 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初级职业农民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中级要求高中或农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高级则应具备农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初级职业农民收入应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0倍, 中级达到10-20倍, 高级达到20倍以上;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具备现代农业理念知识和专业技能, 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 实践经验丰富, 能够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掌握先进生产经营模式, 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随着中国城镇化推进,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日益受到关注, 一方面指向“饭碗能否端在国人手里”的粮食安全大计, 另一方面则关系千家万户的农业食品安全。

传统的所谓“农民”, 往往是以户口和身份来区别的劳动者。近年来, 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 随着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职业农民”这一新型职业群体呼之欲出。

论校排薪

论校排薪是指在广东2015届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一场招聘专场中, 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招聘技术类新进应届生时发生的现象。

点评:在用人市场, 长期以来似乎都是学历与起薪关系密切, 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再到研究生, 学历越高, 就业后的起薪就越高, 这是学历层次有别、文凭高低不同使然。但是, 依据学校等级和声望, 公然对不同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明码标出等级价”, 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普通院校5000元, 重点院校6000元, 211工程院校7000元, 985工程院校8000元, 清华、北大、电子科大9000元。”这是2014年11月在广东2015届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一场招聘专场中, 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出的技术类新进应届生的薪资标准。这个标准按院校等级不同, 起薪点不同。有人质疑不公平。

企业招聘员工, 应该参考毕业院校等级, 但最应看重的还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企业支付员工薪水, 应依照员工的岗位、贡献和能力, 若只看毕业院校, 对同期被录用者有失公平。招聘之初, 若难以判定毕业生的能力大小, 也可做到进门标准一致、起薪一致, 至于进去拿多少绩效工资, 谁考核得好, 谁就可以多拿。

这些年来, 一些用人单位搞“学历上查三代”、非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招, 一些招聘会设入场资格审核区, 其实都是变相的就业歧视。

拒买族

拒买族是在一年之内除了食物、药品等生活必需品, 不再购买任何新的东西。主张理性购物, 减少浪费, 不让泛滥的物质掩盖生活的本质。

点评:早在2006年, 美国旧金山就有10个互相认识的朋友, 因为受够了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 以及为了促进环保, 决定一起接受一年不购物的挑战。他们将此举命名为“简洁行动”。随着“简洁行动”的影响力渐渐扩大, 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 这一行动开始在欧美国家掀起了理性消费、拒绝浪费的潮流, 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响应。很多人开始希望摆脱对物质的依赖, 重新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快乐之源。

随着一年一度的网络打折促销活动临近, 一众网购粉纷纷摩拳擦掌, 蓄势待发, 心中只有三个字:“买买买”。但不少人事后会发现自己其实买了一大堆并不实用的东西, 费时费力又费钱。有人甚至痛定思痛, 自嘲再买就剁手, 被网友戏称为“剁手党”。

“被××”族新词探析 篇11

一、“被××”的句法构成

“被××”是个突破现代汉语语法常规的新型搭配。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被”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被动标记。在通常情况下,跟“被”搭配构成被动句的只能是及物动词,而不是不及物动词。比如“他被批评了”“他被枪杀了”等,一般不说“他被活了”“他被死了”等。但是,在近代汉语中,“被”后面可以连接不及物动词,构成“非被动关系的被动句”(蒋绍愚1994)或“反向被动句”(向熹1993)。在这类句子中,说话者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说话者来说是“不愉快、不如意”。为将其与被动句区别开来,于被动句外,另立新名“遭遇句”。[1]如《水浒全传》第23回:“那武大是个懦弱本分人,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曹英赶上,被彦超弃马走入城去,两下鸣金收军。”我们认为,现在网络上所见到的“被××”当属“遭遇句”,是近代汉语语法的一种延续,而非被动句。

“被××”在句法构成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从内部结构看:

“被××”是动宾短语,由动词“被”和附着其后的动词或其他词语构成。“被××”整体为名词性,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等。

(二)从音节构成看:

“被××”中的“××”绝大多数为双音节,如:被娱乐、被录取、被消费、被就业、被寂寞、被富裕、被统计、被下岗、被失业、被失身、被恋爱等。也有多音节,如“被娱乐化”。

(三)从词性角度看:

“被××”中的“××”多为不及物动词,如被娱乐、被恋爱、被录取、被消费、被统计、被培训、被捐款、被失踪、被增长、被就业、被下岗等;有一些是形容词性的,如被和谐、被寂寞、被富裕、、被小康等;还有一些由短语构成,如被跳楼、被袭警、被自愿等。无论“××”属那种情况,它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完整的事情。

二、“被××”的语义分析

“被”本义为“被子”,《说文·衣部》:“被,寝衣。”由于被子覆于人体之上,从而引申出“覆盖”义,《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王逸注:“被,覆也。”因覆盖于物上,下方的事物便处于遭受状态,又引申为“遭受”义,《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在现代汉语中,表“遭受”义的“被”字句一般都被看作是被动句。有些学者认为“被××”广泛运用是由于阜阳“白宫”事件,是一个被动句。[2]而我们更倾向于近代汉语语法“遭遇句”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延用。“被××”中的“被”后面一般不再接施事主语,也不连接受事主语,施事主语和受事主语都可根据句义补足。“被”后面的“××”传递受事主语所遭受的事情,借用“被”字来突显非自愿性和被迫性。

“被××”在语义上有以下几种类型:(下文所引例句均来自互联网。)

(一)已然型,即“被”后面所连接的“××”已经成为事实。

有的未用引号:

(1)被失业的华为4000多兄弟姐妹们的心声。

(2)中国时报:陈水扁被消费还是民进党被消费。

(3)促成5000万大单反被下岗。

(4)我被开心了一下。

(5)今天你被恋爱了吗?

(6)李丽珍17岁曾被失身。

(7)我又被娱乐了一回

有的用双引号以示突出强调:

(8)《焦点访谈》:威县大学生就业“被捐款”。

(9) 67%赞成“汉字整形”?汉字难逃“被统计”。

(10)佘守亮“被自杀”,来自公安局的绝版传奇。

(11)宁波一男子“被跳楼”,半小时尝遍人生苦辣酸甜。

(12)堵住职工“被培训”漏洞最关键。

(13)一些券商股反而遭遇冷落,“被寂寞”了。

(14)传“被失踪”记者已被刑拘。

此外,有几例当引起注意:

(15)都市男女:别被寂寞乱了感情。

(16)为什么警察他们自己不想想为什么会被袭警?

(17)“被”时代,当心被录取。

(18)我很多博文发表后被和谐了。

例(15)“被”即非“被动”,也非“遭遇”,而是表“原因”,由此亦可证明“遭遇句由被动句演化而来,表原因的‘被’又来源于遭遇句,即被动句→遭遇句→表原因”[1]。例(16)“被”所引导对象是强势一方。而在“遭遇句”中,“被”连接的多处弱势,他们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连定义权也只能任由掌握权力的另一方拿去。例(17)为旧词翻出新义,“被录取”一词一直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意指企业或单位选定考试合格的人。而网络上流行的“被录取”指许多普通民办高校或低层次的公办专科院校,以盈利为目的,将一些低分考生招收进校。例(19)中“和谐”利用反讽手法,实指文章遭到“删除”。

(二)未然型,即“被”后面所连接的“××”还未成为事实。

此类句子因所遭受事件没有成为现实,故多用引号,达到嘲讽作用:

(19)我们想富裕,但我们不想“被富裕”。

(20)“被就业”暴露大学”七宗罪——大学圣地成“造假胜地”。

(21)泰兴人,你会不会“被小康”?

(22)统计局数据遭疑网友戏称工资“被增长”。

三、“被××”的语用特点

(一)继承中有创新

“我们认为遭遇句是由被动句发展来的”[1],新兴的“被××”在语用上也与被动句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被××”族新词是在继承被动句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无论是在构词上还是在语义上,都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例如,构词上,被动句中的“被”后连接的通常是及物动词,新兴“被××”也有“被+动语素”,如“被录取”,但数量非常少。不过这也说明了新兴“被××”族词语的出现,完全符合语言本身发展规律。此外,“被”后除连接及物动词外,更多的是与不及物动词或动宾短语,如“被恋爱”“被失身”“被小康”等。语义上,被动句中,“被”表示被动的一个标志,而在“被××”中,“被”表示的是“遭受”义,其后所接“××”有时是原本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但是语义发生了改变。如“被录取”“被寂寞”。在“我被寂寞包围”中,“寂寞”作施事主语,而在“券商概念‘被寂寞’了”中,“寂寞”表结果。

(二)开放中有变化

新兴“被××”族词语具有开放性,只要觉得遭受了不公平的事情,不管其原因如何,只要在语用上有需要,就会出现“被××”。一个人如果被他人当作是开心的工具,这时他就“被开心”了;一个人如果被刑拘,家属未得到通知而去报案,这时他就“被失踪”了。正因“被××”具有开放性,故多为临时构词,可能除了“被录取”等个别词语有可能在汉语词汇系统中长期存在外,其余通常不具普遍性,像“被自杀”“被捐款”等,很难说它们能够在汉语词汇中长期存在下去。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完善,“被统计”“被增长”“被就业”等就会逐渐退出语言舞台。因其开放性、临时性,新兴“被××”族词语也具有不稳定性。除个别词语能够固定在汉语词汇系统外,其余的“被××”族词语往往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三)语气重心不同。

在朗读遭遇句“被××”时,语气重心在“被”字上,强调一种遭受的弱势状态。如“被小康”在朗读的过程中,“被”字重读,强调受事者是被迫的,也就是说在现实情况下他还没在达到小康的水平,而一些统计者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更改数字,“迫使”受事者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准。而朗读被动句时,语气的重心是放在后面的施事动作上,更多的是强调动作的结果。如“他被枪毙了”,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重音是放在“毙”字上,以突出“死亡”的结果。

四、“被××”反映的社会文化

汉语本身是一种与文化相关性很强的语言,文化蕴涵较大,新词新语的出现涉及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引起了民众的一些反对,为“被××”类新词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首先,少数政府工作人为了扩大自己的政绩,在数字上做游戏,任意将数字扩大,以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而这却与事实不符,遭到民众的反对。从而形成“被增长”“被小康”“被富裕”等一类词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真正达到“增长”“小康”“富裕”,这类新词将不再有存在的价值,便会退出语言舞台。其次,少数垄断型事企业单位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经济利益或名誉,而造成对民众的伤害。“被消费”就是由于银行或通信行业,规定套餐或数额限制;“被就业”是大学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率,虚盖公章;“被培训”指对本不需要培训的人群进行培训,或者对受训人进行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培训,实为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再次,社会上许多道德品质较低甚至是道德缺失的人做出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的事情。“被娱乐”则是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将他人的一些隐私作为自己愉悦的工具,从而使他人遭到伤害;“被失身”更多是男性为了个人欲望的满足与女性发生关系,事后却不承担责任,使女性在身体和心灵上都受到伤害。

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被××”族新词将可能退出语言舞台,或朝着其他方向发展,而不会出现“被时代”。

五、结语

以上我们分析了“被××”族词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和社会文化方面特点。发现网络流行语“被××”由近代汉语“遭遇句”演变而来。它的出现,既与语言本身发展密切相关,也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认识并研究此现象,对词汇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晓雪、李崇兴《“被”表原因的来源》,《汉字文化》2007年第5期。下面所举两例均引自此文。

[2]王灿龙《“被”字的另类用法—从“被自杀”谈起》,《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67-69页,商务印书馆,1999

[2]黄晓雪、李崇兴《“被”表原因的来源》,《汉字文化》2007年第5期

上一篇:传播西方经济理论下一篇:中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