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课

2024-09-17

大学通识课(精选11篇)

大学通识课 篇1

“通识教育”也可说成为“普及教育”、“基础教育”, 是指除专业性教育以外的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有着更深一步的意义, 它还是一种改变人的思想、思维和教育境界的教育。专业教育课与通识教育课存在着相互配合的关系。如果说专业课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那么通识课则是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教育。首先通过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基础性, 拓宽专业, 培养学生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通过其综合性、博深性, 拓宽视野, 自主创新, 培育出具备较高素质与良好心智的大学生[1]。

一、大学通识课质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专业教育课, 它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专业技术人才, 作用非常之大。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综合性。以往只注重专业性的教育, 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特别是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这必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通识教育课对于培养有能力、有素质、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设置大学通识教育课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因为通识教育课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它满足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 人格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知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能力是其中的关键。扎实的知识、超强的能力、高尚的人格三者和谐发展, 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这种感悟是多年成功教育探索出来的。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 更是让有知识的人才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我们将从被知识束缚住手脚中解脱出来, 只有具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和高尚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驾驭社会, 走向成功;反之, 徒有满腹专业知识, 也只能成为知识的宿主, 只是一具驱壳。在过去短短的十年里, 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 从课程内容、人才培养形式到观念、思维、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变化[1]。在教学方法上来说, 校园文化性活动大大增多, 也日益丰富, 素质文化教育从无到有, 现在逐渐增多, 素质教育也有较大进步。从总体效果来看, 通识课在全面培养人的能力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 通识教育是全新的理念教育。

通识课教育是全世界公认的教育话题, 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在各国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有英国人“绅士”的优雅, 有美国人“自由公民”的特别气息, 还有俄罗斯人体现着国家的统一意志的特点。通识中的“识”是有范围限定的。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全球化, 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1]。而对于通识中的“通”, 笔者认为是普通的基础的课程,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它会帮助学生对生活、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快速、正确的处理, 提高应变和识别能力, 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有所创新。在现实的问题中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做到心中有数。钱伟长教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说过:教, 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 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 教师在教授知识时, 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主要还是方法, 以应对万变的社会。因此, 培养再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体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3. 大学通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识教育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开阔视野, 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思想, 充满活力的群体。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 大学生是属于低犯罪率的一个群体, 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却有增加的趋势, 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咋舌的犯罪案件。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通识课程教育, 让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以唤醒其心灵、启发其心智, 让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健康、积极向上, 及时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会正确处理友情、亲情、爱情的关系;领悟人生真谛, 正确看待和对待挫折。

二、大学通识课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 通识课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是对通识课课程设置缺乏全面的、专业的研究和规划。一方面, 课程设置的数量比不协调。另一方面, 各个课程之间缺少有效的结合。

2.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目标不完善。

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公民是通识教育课的目标。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现有的目标较多地强调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而恰恰忽视了最基本的国民素质的培养。

3. 我国大学通识课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知识化、专业化和应用性[2]。

就通识教育培养的对象来说, 不是专家而是普通公民。但还是有些高校的价值取向偏向于专业知识, 从而导致通识课课程内容在选择上存在专业化, 有些课程甚至是把专业课看成通识课, 这是认识片面的表现。通识课程中有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基础性、普适性才是通识课程要求的内容, 只有真正认识了解了通识课的真谛才有可能做好通识教育。

4. 我国大学通识课师资力量薄弱。

一般来看, 教师在受教时通识课还没有真正实施, 所以他们几乎没有受到此类教育, 他们在各方面都与通识课教师的标准相差甚远。

5. 我国大学通识课课程没有有效发挥出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

在我国, 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分开来的, 基础课程就是为专业课打基础而设置的。那应该把通识教育课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要远远高于专业教育。因此, 首先要打造一个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通识教学科目;另一方面让通识教育的机能更好地反映在专业教学上。

三、大学通识教育课质量提升的方法

1. 加强通识课教师队伍建设,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提高教师通识教育的素质很有必要。高等院校的教师在专业上是不尽相同、各有其特色的。因此, 提高通识教育课师资力量建设需要做到:一是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给每位教师提供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二是提升教师素质;三是加强教师激励制度建设。

2. 通识课程结构合理化。

在我国高校课程领域来讲, 通识课程应出现在主要的学科领域中, 相互协调, 使各学科之间平衡发展。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 优势互补, 对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多开设一些文科性的通识课程, 同时加强综合性大学学生理工科课程的学习。

3. 通识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

从具体教学中来说, 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教材和教学方法要灵活选用, 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课程, 根据学校现有的资源采取各种非课堂教学方式, 把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方法;根据各学科的特点,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比如学生上台讲课、写课后读感、小组讨论等。

4. 通识课程目标具体化。

通识课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培养, 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只是其次。应该把通识课的目标具体化, 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思想品德的教育, 使其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第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完美人性;第三, 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 做到实践能力强、理解能力高、交际能力广。

5. 调整通识课程内容。

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不可能学到全部的通识课程, 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去调整通识课程的内容。在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不要局限于教授具体的内容, 这样就把学生局限在书本和具体内容上, 得不偿失。可以引导学生从著作中汲取大师的创作灵魂, 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质疑传统, 鼓励学生参与不同文化的交流。

6. 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机能。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就是实施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可以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在我国, 很多高校通识课课程实施存在很多问题, 这就需要改革, 将大学各学科相互融合起来, 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让每一类课程都看到通识课的影子。要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的历史演变过程, 开设一些能与专业课程结合的交叉课程, 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融合与交叉中学会新方法。因此国际通识课程的发展趋势是通识课程的综合化和基础化。

7. 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为什么国外很多综合性大学能成功地开展通识教育课?这是与其有效的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 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必须由各学科教授专家组成, 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设计和规划通识课课程, 并对通识课程进行审核和筛选, 进而有效地整合学校的综合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通识教育虽得到普及, 但还未走向成熟, 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问题还比较多。笔者对我国通识课教育所体现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由于笔者能力有限, 对通识教育出现问题的分析有不到之处请予谅解, 希望其中的一些观点能被运用到实际中去, 为通识课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通识教育能够克服专业教育的局限性, 以造就品学兼优、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方针, 让大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生活、做什么样的人。通识教育课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教育现状, 培养素质、能力、人格全方面发展的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现今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识课结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7个方面阐述了提高通识课教育的质量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意义,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蔡映辉.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1) :76—79.

大学通识课 篇2

《大学启示录:如何读大学?》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关于精英教育的认识,正确的是()。1.0 分 A、是培养精英的教育 B、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 C、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D、以基础能力和技能教育为主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大学生在参与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时应考虑()。1.0 分 A、学业和勤工之间的关系 B、维护自身的权利

C、确保勤工助学的规范化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大学生阅读要注意()相结合。1.0 分 A、趣读与乐读 B、浅读与深读 C、细读与粗读 D、泛读与精读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是指围绕课程所教学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展开针对性的研究所写的论文。1.0 A、毕业论文 B、专业论文 C、课程论文 D、学期论文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谈恋爱对大学生而言是应该是一个()。1.0 分 A、从众的选择 B、被动的选择 C、个体的选择 D、禁止的选择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大学生可以通过加入大学的(),来共同进行锻炼,提高运动技能。1.0 分 A、运动俱乐部 B、体育社团 C、体育圈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概占到()的比重。1.0 分 A、.1 B、.2

分 C、.3 D、.4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下列属于大学生高考后遗症的是()。1.0 分 A、自恃过高 B、缺失目标 C、无所适从 D、目标多元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确定大学目标,以下哪一因素不需要考虑?()1.0 分 A、个人能力 B、学校环境 C、同学目标 D、个人兴趣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大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研究或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处理好的问题是()。1.0 A、认真听取老师、导师的论文建议 B、认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具体研究

C、处理好找工作、实习与写论文之间的关系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1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是()。1.0 分 A、师生矛盾 B、舍友矛盾 C、同学矛盾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2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出相关问题,其中不包括()。1.0 分 A、目标是否合理

B、目标是否熟记于心 C、自身的努力程度

D、是否存在外部因素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3下列不属于大学生内涵培养需要注意的是()。1.0 分 A、心灵建设 B、心灵发展 C、魅力展现 D、人格培养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4关于中国大学课程考核的计分方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一般情况下,五分制中得到3分以上为合格 B、五分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能力的提高 C、五分制强调学生对每一个分数的把握

D、现在的大学课程考核更加的动态、综合、持续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分 15大学允许学生质疑老师,最需要创造的条件是()。1.0 分 A、师生平等 B、学生评教 C、学术自由 D、第三方出试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6应聘管理岗位对大学生在核心竞争力的()方面要求会比较高。1.0 分 A、观察能力 B、学习能力 C、思维能力 D、沟通能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7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大学生应保持()的态度。1.0 分 A、盲目乐观 B、悲观消极 C、问题导向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8一些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无所谓实际是一种()。1.0 分 A、自卑的心理 B、拖延症的表现 C、盲目乐观的心态 D、不负责的态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9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会面临()方面的局限。1.0 分 A、自身的创业能力 B、团队合作 C、心理心态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0提高大学生形象,需处理好()之间的关系。1.0 分 A、群体和个体 B、外在与内涵 C、语言与行动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1以下哪一因素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1.0 分 A、缺乏资金 B、父母不支持

C、本人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缺乏 D、学业冲突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2通过()可以有效提高时间效率。1.0 分 A、提高专注力 B、科学用脑

C、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3参与社会实践需注意()。1.0 分 A、结合专业 B、合理规划 C、注意安全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4应聘技术类岗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更注重()方面。1.0 分 A、创新创造能力 B、团队协作能力

C、以结果为导向的能力 D、表达能力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5以下哪种就业行为是不符合公平就业的?()1.0 分 A、学校把就业需求信息,告诉个别毕业生 B、学校组织专题就业招聘会

C、学校把就业需求信息发布在校园网上

D、全市性的大学生招聘会场地选择在一所大学里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6下列关于研究生免推入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免推并不意味着免试,被推学生仍然要参加面试 B、名校学生在免推中占有优势

C、获得免推资格的学生都被限制只能报考本校

D、一些高校会通过组织夏令营、秋令营的形式确定免推人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7大学生在写简历时应避免()问题。1.0 分 A、缺乏针对性 B、缺乏真实性 C、缺乏自信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8关于大学生的自主性,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选择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B、自愿选择是否加入社团

C、根据自己兴趣选修课程,学校排的课表可以忽略 D、可以自主进行社会实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9大学期间合理目标的设置,需要考虑目标的()。1.0 分 A、适应性 B、实际性 C、一致性 D、多样性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0大学生在制定计划时遵循的原则不包括()。1.0 分 A、科学性原则 B、现实性原则 C、可变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1大学生通过()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1.0 分 A、同学间的沟通 B、与老师的交流 C、社团中的锻炼 D、写论文的机会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2关于炒股对大学生的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

B、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整个国家的经济运作 C、可以让大学生一夜暴富 D、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3针对大学生,以下投资理财方式中最保险的是()。1.0 分 A、储蓄

B、购买理财产品 C、投资 D、购买保险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4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时,应考虑将目标与()结合。1.0 分 A、兴趣、时间 B、能力、实践 C、时间、计划 D、兴趣、能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5()做事是充分地把时间利用起来,可以把时间的最大价值发展出来。1.0 A、并行 B、串行 C、多行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6对大学生而言,什么原因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1.0 分 A、环境适应问题 B、学业、就业压力 C、人际关系、恋爱问题 D、以上都对

分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7大学生要培养健康的作息习惯,应当()。1.0 分 A、有规律的生活 B、保证足够的睡眠 C、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8关于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 B、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 C、可以让大学生获得一些收入 D、会耽误大学生的学业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目前已经取消的职业资格考试的职业。1.0 分A、注册税务师 B、房地产经纪人 C、物业管理师 D、导游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0下列不属于现代中国大学生特点的是()。1.0 分 A、处在互联网时代 B、自负但积极 C、个性且自信 D、有主见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1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来促成自己实现目标。1.0 分 A、自我内心的约束 B、外在的监督 C、目标本身的引导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2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考虑政策原则和能力原则外,还应着重考虑()。1.0 A、报酬原则和兴趣原则 B、编制原则和兴趣原则 C、家庭原则和兴趣原则 D、报酬原则和家庭原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3我国大学的核心功能是()。1.0 分 A、科学研究 B、人才培养 C、社会服务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4创造性实验需要()。1.0 分

分 A、设计实验的步骤 B、写出实验的报告 C、尝试实验的过程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5如果新生刚进大学很不适应,则应该()。1.0 分 A、立刻放弃,重新选择 B、消极对待,应付学习C、积极调整,适应环境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6下列活动中,可以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是()。1.0 分 A、进行社会调查

B、参与学校的支农、支边活动 C、组织团队做公益服务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大学生充分利用研讨课的关键在于()。1.0 分 A、了解话题背景,获取相应信息 B、事先做好发言的准备 C、积极发言,参与其中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8()是指由于占用这段时间而错过其他选择的最大价值。1.0 分 A、时间成本 B、间接成本 C、机会成本 D、直接成本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9大学生面对能力上的比较时,应保持的健康心态是()。1.0 分 A、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B、赢得竞争最重要

C、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和自己比较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0个人可以通过外部监督提高执行力,以下不属于外部监督的是()。1.0 分 A、老师监督

B、同学间的互相督促 C、把计划写下来 D、找学习的榜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对大学生而言,恋爱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处理好恋爱关系并不会影响学业。()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在大学里最好结识家境富裕的同学,这会给未来事业发展提供人脉资源。()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通过检查日计划完成情况并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执行力。()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大学生要学会对自己负责,更多关注个体,提升自身修养。()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大学里的艺术社团是针对那些已有一定艺术技能的学生开设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6为获得国家助学金,夸大家庭贫穷是可以理解。()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7学生目标的不坚定原因之一是没有认识到目标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8大学的寄宿文化可以帮助新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和精神,更快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9大学生制订计划,要立足大学生角色。()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0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运动计划时只需考虑需自己的运动兴趣和特长。()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社会,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措施。()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2职业证书并非多多益善,大学生应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考取具有竞争力的执业证书。()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3当我们有不良情绪时,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发泄出来,避免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4让学生自选宿舍是缓解宿舍关系紧张的唯一办法。()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5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它并不注重逻辑思维。()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6大学生想要进步,需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7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调适来得以解决。()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8如果被自己不喜欢的人追求爱慕,为了不伤害对方,最好不明确拒绝。()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9评价大学老师好不好,给学生分数高不高是最重要的标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成为考试公平、教育公平坚定的捍卫者,而非破坏者。()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1大学生无论身体健康与否,都有必要购买保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2进行职业教育和进行通识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高低之分。()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3对学校安排的、自己不感兴趣的实习,可以不去。()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4独立是成人的基点。()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尽管每个人的学校不同,专业不同,但大学的起点是一样的,未来的三四年都需要全力以赴。()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6大学生形象的提升需要做到言甚于行。()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7就业协议书,就是劳动合同。()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8中国大学不允许大学生读大学期间结婚。()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9大学生掌握一门运动技能的意义仅仅是能够强身健体。()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就业协议书签好后,如果不愿意到用人单位,学生不得违约,否则学校不予以毕业。()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1大学生卖烧烤这样的创业,是人才浪费,不值得提倡,没上大学也可卖烧烤。()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2总体来看,近几年公考略微降温,但考录比仍然很高。()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3有学生在大学运动会1000米项目比赛中猝死,这属于学校的教学事故。()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4针对大学生学业的银行借款服务不会损害大学生的信用,大学生不必有此顾虑。()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5大学生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时,其心理问题可能被泄密,应谨慎选择该途径解决心理问题。()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6大学生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7承诺“包过”的公务员辅导班能有效提高大学生通过考试的成功率。()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8大学生有选择不上课的权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9随着大学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身份开始贬值,大学教育也随之贬值。()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大学生要重塑理想,需要把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体现出来。()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1考研笔试第一名,却未被录取,这一定是学校招生过程中有“猫腻”。()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2大学生如果在某项运动上有特长和心得,可以自建体育社团,吸引其他同学来参加。()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3如果一个大学生今后不打算从事学术研究,就没有必要那么重视学术规范。()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4大学生创业不一定要休学,从现实情况看,就业后创业更有优势。()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5会艺术技能,但不一定就有艺术修养。()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6参考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其的阅读,拓宽相关学科的了解。()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7只有意识到时间成本和时间的机会成本,才能将时间效益最大化。()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8近几年,大学生的自杀现象越来越多,这与我们缺乏危机干预意识有关。()1.0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9在大学里参加艺术活动,主要的目的是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0对大学生来说,一夜暴富的机会是有的,关键在于你找到没有。()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大学通识课 篇3

关键词:通识课 疾病防控与药物预防 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69-01

为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增进学生的学识素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辽宁大学于2010年全面进行了通识教育改革工作。通识课又称为校级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通识课以其自由性、广泛性,成为高效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高校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基础,培养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的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笔者申请了《疾病防控与药物预防》课程的立项,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疾病的形成原理,掌握对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及用药,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在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以供大家参考。

1 课程理念和创新点

人类进入21世纪,其疾病也发生改变:SARS和AIDS病等烈性传染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案;肿瘤、糖尿病、脑心血管病等疾病已成为影响社会健康的主要病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加,骨质疏松、早老性痴呆等各类退行性疾病正日趋加剧。这些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又无有效治疗方法,大量消耗社会有效劳动力,增加社会医疗支出,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疾病防控与药物预防》这门课程主要基于疾病发生、发展、传播等病理机理,针对其中的重要并具有明确的预警/预报生物标志的若干环节,通过药物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方式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阻止乃至逆转疾病的发生过程,达到预防目的。大部分学生依据兴趣来选课,所以在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申请了《疾病防控与药物预防》通识课课程的立项。

2 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2.1 组建教学团队

由2~3名高学历专业教师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教师全面负责整个教学任务的设计、运行等工作,合理安排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2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所举事例触手可及

本文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所以它并不是一般的专业课,它的特点在一个“通”上。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宜专业性太强,应选择和实际生活相接近,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例如讲述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的形成原理及预防措施等,还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容易忽视的导致健康问题的不良生活方式等,让学生对常见疾病有所了解,同时也能通过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些知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很实用的。另外课堂内容应与实事相结合,引用当前社会新发生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减肥药品的不良反应、非法保健品等。

2.3 教学方法通俗化、多样化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既要发挥传统教方法的优势,又要结合实际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专业课教学相比,《疾病防控与药物预防》这门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听众大多不是本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若再采取专业课的授课方式进行讲授,肯定难以得到听者的认可,因此需要授课方式通俗化。所谓通俗化,就是把授课内容中所包含的道理用非专业的语言表述出来,做到深入浅出。例如在讲述高血脂的预防时我们用“皮薄馅大”来形容血管中的不稳定斑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个随时都有可能危害我们健康的“不定时炸弹”。

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声、画等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教学内容由静态变动态、由抽象变具体,生动直观,并且增加了趣味性和动感性,有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述心脏病时,我们给学生观看了《body story》的视频,其中全面生动的展现了心脏病的整个发病过程及医生对其实施抢救措施时心脏的反应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建构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终极目标,这种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识课程虽然也承担着传授知识、建构体系的任务,但是它的终极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此教育目标,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从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行“实践教学、讨论教学、愉快教学”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将课堂转变为知识探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疾病防控与药物预防》这门课程通过课堂中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的讲述,引导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后,按照此思路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每名学生向大家介绍一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手段。通过写论文来锻炼学生检索信息,查阅相关文献,汇总资料,按要求撰写论文的各种能力,来实现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成为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从分利用互联网和学校校园网的资源已经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邀请校图书馆老师对高校内各项资源信息详细介绍,使学生了解的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的资源,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高校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引导其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

2.5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为了改变“一卷定命运”传统做法,我们探索了新的课程考试与评估手段,对学生学习成绩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如:平时考核40分(其中课堂表现10分,小论文30分),期末考试60分。课堂表现的评估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参与学习热情,也包括出勤情况;写小论文的评估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查、阅、写”的综合能力;期末考试在于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知识与原理的掌握以及简单运用的情况。

3 开设本门课程的收获和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授课,教学效果颇有成效,具体表现:(1)理论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理解的更透彻。(2)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3)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的更加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源的机会增加。(4)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明显好转。(5)总体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反映很好。《疾病防控与药物预防》通识课开设的时间还不长,我们下一步将总结经验,针对问题,力争组建专业与专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增加教学时数,编制高水平教学课件,建立教学网站,全方位打造优质的通识课程。

参考文献

大学通识课 篇4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课程内容设计

有研究者指出,大学教师对通识课程的理解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课程,即人文社科类课程,二是指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选课”,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参见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通识课,但大多是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提供一种机会,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识课的任课教师大多也是专业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与本专业课程几乎无异,只是要求相对低点,内容稍显肤浅。这种认识其实不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课中应该将该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法律类的通识课,应该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列为课程的首要教学目的,而不应拘泥于学生是否掌握了非常具体的法律规定及制度背后的学理思想。对专业具体的法律问题,应告诉学生去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通过短暂的法律类通识课学习,就能解决现实中面临的法律问题是不现实的。对具体的案件的处理,涉及实体规定及相应的程序规则,以及诉讼中的一些技巧,这些问题都不是一门通识课能解决的。因此,法律类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应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具备判断是否存在法律风险的能力,能做一些简单有效的预处理,为今后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奠定基础。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通识课与专业课也有较大区别。专业课程一般注重理论体系的严谨性,体现出学术品位。而通识课应多讲解基本知识,所讲内容应与实际结合起来,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劳动权利保护法”课,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与为法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必修课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内容上就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讲授劳动法基础理论、劳动合同法、工资和工时法、工伤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具体的实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集体合同法、劳动安全法等内容则不详细讲解。

二、课堂教学中突出“法治思维”

通识课的教学对象非常复杂,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基础及兴趣点均存在差别。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劳动权利保护法”的课程中,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1. 将“劳动权利保护法”课程与整个法学体系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们知道法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处理一个法律问题可能会涉及多个部门法,学习了劳动法方面的内容不代表就具备了处理劳动案件的能力。事实上,我们处理的某个法律案件,可能涉及行政、民事甚至刑事方面的法律,还会与证据规则等有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个法律问题时,能多角度分析,在不同的法律领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具体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一般适用“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这也是劳动法中保护劳动者利益原则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把这个原则当作“万金油”了,基本所有的案例讨论中都有学生引用此原则作为依据。如,在“劳动权利保护法”课堂上,对用人单位能否单方面延长或缩短试用期的问题,学生们大多以利弊分析、是否有利于劳动者为视角,认为用人单位单方面延长试用期是不合法的,单方面缩短试用期是合法的,其依据就是“是否有利于劳动者”。同学们一般都认为,延长试用期侵害了劳动者的利益,而缩短试用期是有利于劳动者的。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对此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用法治的思维来解决了。当然,实际上延长或缩短试用期并不像学生们理解得那么简单,缩短试用期也会损害劳动者利益,最明显的是影响了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因为在试用期内劳动者提前三天通知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试用期满后劳动者应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方可解除劳动合同。所以,学生的直观判断是存在问题的。该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合同条款的变更问题,作为合同的一方能否单方面变更合同?诚然,合同的签订需要双方的合意,变更原则上也需要双方的合意,一方无权单方面变更合同。这个问题的解决突出体现了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证据是法治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收集证据、质证的方法都体现了法治思维。从确定劳动关系的证据入手,讲解认定劳动关系时参考的几种主要证据,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及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及“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及“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结合这些证据类型讲解取证及质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4. 引导学生对实体法与程序法都重视,法治思维在程序法与实体法中均有体现。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在法律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也是比较重视实体规则。法治思维不仅体现在实体法方面,程序法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劳动权利保护法”的课程中,笔者比较重视实体与程序并重,结合具体案例强化学生的程序法理念。如,对劳动合同解除方面的争议,一般都是关注解除理由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程序问题很少提及。其实,我们判断解除劳动关系是否合法,不仅要求实体的解除理由成立,还要求用人单位解除时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最重要的程序就是通知工会。诚然,工会的意见对用人单位没有实质上的约束力,但是如果没有通知工会属于程序违法,用人单位要承担败诉的风险。此外,对劳动争议案件,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很多案件当事人既可以选择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也可采用劳动监察机制,这两种体制各有特点,如何选择应根据案情具体分析,选择的过程中法治思维是不可或缺的。

5. 课程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法律论证素养。

法律论证是贯穿整个司法裁判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对判决结论的证立过程,是一个说服听众、讲法说理的过程,提供充分的理由论证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中国处在转型时期,执行难、申诉、涉诉上访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司法判决不被接受,这种现象困扰着法官,法学界学者们在批判实践中的法官作出的裁判水平不高的同时,也在致力于研究裁判不被接受的原因以及何种裁判才能被接受。随着社会权利意识的增强和传媒的发展,受众意见包括当事人意见、公众意见、法律共同体的意见等,在司法裁判中表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司法裁判所固有的确认规则、维护和创新秩序的功能,也需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在司法活动中增强论证的可接受性对妥善处理司法裁判与受众意见的关系,对提高司法权威、促进定分止争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在“劳动权利保护法”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比较注意训练学生的法律论证能力,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必须进行论证。

三、课程考核方法

大学通识课 篇5

结婚要件是指,国家从当事人和子女后代及社会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公民结婚所做的必要的限制。

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

实质要件条件包括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一、结婚的必备条件

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达到法定结婚年龄

3、结婚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二、结婚的禁止条件

1、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2、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

形式要件

结婚程序,是指结婚成立的法定手续,又称婚姻的形式要件,是婚姻取得社会承认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公示公信性。

结婚登记是建立婚姻关系的法定程序

1、申请

2、审查

3、登记

(二)婚姻的无效与撤销

一、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符合法定条件,履行了婚姻登记手续的合法婚姻关系受到法律保护,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婚姻无效。

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二 可撤销婚姻

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三)重婚的认定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再行结婚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一是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二是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夫妻关系

1、法定夫妻共同财产

婚姻法第17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婚姻关系有效期间,没有约定为个人财产的)所得的财产。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18条第3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2、法定个人财产(夫妻个人特有财产)

也称夫妻保留财产,指夫妻在实行共同财产制的同时,依照法律规定或夫妻约定,夫妻各自保留的一定范围的个人所有财产。

第18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如:个人衣物、医疗用品等);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复员、转业军人从部队带回的医药补助费和回乡生产补助费;结婚不满10年,复员、转业军人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复业费、转业费;离婚时尚未取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因个人荣誉而得的奖金、奖品。)”

《3》离婚

(一)离婚后的共有财产分割

1、婚姻法原则性规定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判决。

2、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程序。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3、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原则。

一是男女平等;

二是照顾子女和女方;

三是照顾困难一方和无过错一方利益;

四是对尽家庭义务和协助另一方工作付出义务较多的一方予以补偿;

五是约定优先于法定;

六是方便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利于发挥财产价值;

七是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不侵犯国家、集体和第三人财产利益的原则。《4》收养

收养关系的成立

(一)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1、被收养人

2、收养人

3、送养人

4、双方合意

(二)收养成立的形式要件

1.登记程序

《收养法》第15条第1款明确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登记程序是我国收养的必经程序。

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收养关系的解除

解除收养关系就是指对拟制的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通过一定程序解除的行为。

1.收养关系解除条件。

(1)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

(2)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行为;

(3)送养人行使对养父母子女关系解除权的;

(4)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的。

养子女年满10周岁的应征得本人同意。被收养人仍未成年的,收养人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送养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

2.收养关系解除的程序和方式

收养人与送养人或收养人与成年的被收养人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

当事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应当到民政部门办理解除收养关系的登记;

不能达成协议的,也可以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重点名词:

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

可撤销婚姻: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事实婚姻: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再行结婚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一是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二是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允许夫妻用协议的方式,对夫妻在婚前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对第三人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分割等事项作出约定,从而排除或部分排分夫妻法定财产制适用的制度。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基于夫妻的共同生活需要,以及对共同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而产生的债务。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协议离婚;又称两愿离婚或登记离婚,我国《婚姻法》中称双方自愿离婚,指婚姻关系因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解除的离婚方式。

裁判离婚:又称判决离婚,是指婚姻当事人一方基于一定理由,向法院提起离婚之诉,由法院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

亲子关系:也称为父母子女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收养: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将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而创设拟制血亲的亲子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监护:是指对特定自然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遗嘱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死后,按其生前所定的遗嘱内容,将其遗产转移给指定的法定继承人的一种继承方式。

遗赠:公民以遗嘱的方式将其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而于其死亡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遗赠扶养协议:是指受扶养的公民和扶养人之间关于扶养人承担受扶养人的生养死葬义务,受扶养人将财产遗赠给扶养人的协议。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应继承的遗产的制度。

转继承: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实际接受遗产前死亡,该继承人的合法继承人代其实际接受其有权继承的遗产。

重点简答题

简述婚姻自由的内容

1.结婚自由

结婚自由,是指结婚当事人有依法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

包括离婚后再婚的自由

2.离婚自由

离婚自由,是指夫妻有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

简述结婚的必备要件

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达到法定结婚年龄

3、结婚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简述结婚的禁止条件

1、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2、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

简述夫妻对财产关系的约定需要符合的条件

(1)缔约双方必须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

(2)缔约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约定必须双方自愿;

(4)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利用约定规避法律以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如将其他家庭成员财产据为己有,规避夫妻相互抚养及抚养子女的义务,逃避应当向第三人履行的责任)

简述如何判断婚姻感情确已破裂(四看)

1.看婚姻基础

看双方在结婚时的感情、思想条件、感情基础是什么情况。

2.看婚后感情

夫妻婚后共同生活期间的感情情况。

3.看离婚的原因

离婚的事由,原告提出离婚的主要依据,原、被告要离婚的理由不足或被否定,就可能调解修补、挽回,不准离婚。

4.看夫妻有无和好的可能

简述离婚时经济补偿的要件(三个)

A.双方用书面形式约定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

B.夫妻一方在共同生活中对家庭付出了更多的义务

C.必须在离婚时启动

简述离婚过错损害赔偿的要件(四个)

A.一方具有法定的严重过错行为

B.另一方无过错

C.须过错行为导致了离婚,从而给无过错方造成了现实、客观的损害(含精神损失)

D.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简述收养的效力

收养的拟制效力,即形成收养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效力与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相同:养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

收养的解消效力是指收养使被收养人与生父母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终止的效力。这是对父母子女法律关系的解消,而对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是无法消除的。

?简述收养、扶养、抚养以及赡养之间的关系

简述监护人的监护职责

(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2)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3)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4)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5)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

简述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情形(四种)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3)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简述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

1)继承人的死亡时间不同。代位继承的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转继承是继承人后于被继承人死亡

2)发生的根据不同。代位继承是基于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是一个间接继承;转继承是基于继承人后于被继承人死亡,是两个相连的直接继承

3)继承的适用的范围不同。代位继承只用于法定继承,转继承不仅适用于法定继承,还适用于遗嘱继承和遗赠

4)继承的主体不同。代位继承人必须是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转继承既可以是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也可以是遗嘱继承人。

简述遗嘱有效的条件

(1)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有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2)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因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伪造的遗嘱无效;被篡改的遗嘱内容无效。

(3)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只能处分个人合法财产;不违背国家法律、不违反公序良俗

(4)遗嘱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立遗嘱。

简述无人承受遗产的处理

《继承法》第32条规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注意:(1)也应在取得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清偿死者生前所欠的债务;

大学通识课 篇6

【关键词】通识课 生物课程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62-01

引言:从上世纪开始,我国的高校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扩招,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的质量也就成为了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成为了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由于在上世纪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生物科技专业,全国的高校办学和招生的数量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的提点,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头等问题。

一、强化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学习热情

生物课堂教学在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阵地。摒弃传统教学:传统教学过于单调、呆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结构模型,即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部分。我国早已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课改也不断向创新式教学靠拢,摒弃守旧、过时的传统教学,改变以老师的传授技巧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接纳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结合学生自身情况,编排相应教学方案,添加教学元素,告别单调、枯燥、强加式教学。教学过程要轻松愉快,添加集体沟通交流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寻找教学灵感,不断更新教学方案,寻找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活跃、趣味、相对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发现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

二、更新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注实际,以便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塑造。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例如,讲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认为现代生物是从古代生物逐渐适应环境进化而来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一学说,已家喻户晓。现在这一学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三、让生物课堂与社会接轨

新课改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要求增加更多的实验部分,让学生能够在动手中对学科产生兴趣,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用多种新颖教学方式拓宽学生思维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从而推动新课改教学的顺利发展。启迪和创新知识,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的学术政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要着重于以下:首先,教师要主动去为学生营造轻松新颖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开放学术政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主动总结知识,将课堂当成平台,此外,还要长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钻研和拓展思维的能力。

四、在生物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科学的研究和结论都离不开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物学的理念也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生物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亲自见证真理诞生的过程,不再死记硬背就可以理解消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总结能力,催化课堂学习的成果,巩固课本理论的再现。实验对课堂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证实生物学的各种原理,将过程演变为记忆,其次,实验有助于引发学生好奇心,带来学习积极性,并能培养合作能力,轻松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此外,实验教学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态度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严谨对待学术的精神和习惯,最后,实验也将多方面培养学生耐心和研究生物的综合能力,真正为生物课堂教学起到催化和升华的作用。

五、总结

培养学生對自然生命知识领域的创新、钻研、思考精神是生物学科的原则和目标。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合适的教育教学,将教学模式不拘一隅地开放化、热烈化,给学生发挥和施展才能的平台,让他们在主动的思考和良好的气氛中去自我发掘自身潜力,从而使学生在生物学术上有所造诣,有所领悟,提高学术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全面综合素质,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精神,开拓新的教学理念之门。

参考文献:

[1]苗相甫.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做人与做事相统一[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5(08)

[2]梁建忠. 高师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思想的建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9)

[3]乔鹤. 民国时期通识教育思想研究[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02)

高校书法通识课教育探究 篇7

一、高校书法通识课设置的必要性

1. 识读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完善人格情操

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以文化人, 方能致远”。鲁迅曾说“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依托。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她以甲骨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书体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文明的进步, 一笔一划都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神奇和瑰丽。加强书法教育将提升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认知, 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学生在临摹和欣赏书法作品过程中将深入体会书家“人品”, 领悟经典诗词、智人睿语中孕育的高尚道德情操, 逐渐内化完善自身品德修养, 有助于完善人格。

2. 帮助青年学生养成积极心理、提高情商

练习书法能影响青年学生的气质、个性和情绪情感, 对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练习小楷能调节胆汁质学生的暴躁情绪, 书写狂草能疏解粘液质学生的抑郁情绪。写字时血流量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和循环, 比如书写篆书可以调节高血压。

3. 帮助学生健康大脑、促进智力发展

智力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和判断。涉及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能力。写汉字的过程对左右半脑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长期联系能健脑安神。专业研究证明书法对空间智力、内省智力产生显著提升。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林语堂先生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 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鲁迅先生品评书法“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书法教育将促进青年学生审美趣味的高尚化, 提升审美能力, 丰富审美知识, 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书法通识课注重传统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

书法教师向学生讲述书法史论、技法论。作为通识课教育培养而非专业书法家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案准备较为简单, 如果融入书家轶事、历史历程会增加授课内容的生动性, 学生容易接受。尤其是初学者在建立书法学习的基本脉络。

2. 书写示范

书法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楷书、隶书的技法演练。书法实践教学是重点环节。教师需要走下讲台, 融入学生当中逐一指点示范, 一对一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小班授课。如果班级容量多大, 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面面俱到, 此时公开板书。

3. 作品赏析

书法教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书法审美和鉴赏的认识。赏析主要包括书体的区分和欣赏、历代书家的风格和作品欣赏、作品样式的区分和欣赏等。引导学生体验书家的情感和作品的技法美、风格美和意境美。

三、书法通识课教学主旨论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目标, 高校书法通识课教学可以在理论层面拓宽历史广度和文化深度, 树立审美观念和品位, 吸纳借鉴西方优秀艺术成果, 发展形象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1. 通过书法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是以汉文字为书写对象, 文字本身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记录着国家的兴盛衰败”。季羡林曾言“学中国文化, 就离不开中国书法”。因此, 高校书法教育应当以书体变迁、书风流派特色为切入点, 打开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帮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书体演练, 站在文化的高度俯视历史的长河, 了解中华民族的足迹变迁。

2. 通过书法解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 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中。解读民族精神的传统, 指导青年学生的三观成长, 对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书法作品的题材上, 通过书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解读精神主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读爱国情操, “民贵君轻, 天下为公”解读民本思想,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感悟英雄气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民族气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政治抱负, “横眉横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受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中正”之气, “天人合一”, 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书法的追求境界完美融合。通过书法实践与赏析, 体悟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发展。

3. 通过书法徜徉世界艺术之林

通过书法鉴赏、展览赏析、多媒体展示等, 将中国书法放入世界艺术之林, 通过赏析不同时期书法代表性作品级书家流派, 对比同期的西方艺术发展史和代表作, 体悟东西方世界人文艺术的差异与共性, 感受东西方美学。青年学生在国际化发展的今天, 将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使者。

对比学习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客观的审美价值观, 有利于矫正当代青年崇洋媚外、追名逐利的浮华思想, 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解读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 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4. 通过书法怡情养性、受益终身

陈鸿寿《书画禅》有言“书画虽小技, 神而明之, 可以养身, 可以悟道, 与禅机相通。”从养生美学的视角看, 理想艺术地享用闲暇, 最佳方式之一便是静心书法。蔡庸《笔论》“欲书先散怀抱”“若迫于事, 虽山中兔毫不能佳也”青年学生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研究状态, 并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通过书法学习, 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的生活艺术, 并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家庭等问题。解读书法作品、临习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体会书家词句的意境和笔墨情趣, 以此调节身心。正如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中的感悟“自言其中有至乐, 适意无异逍遥游”。

摘要:信息化社会开启了“键盘时代”, “提笔忘字”成为一种通病。键盘输入颠覆了汉字的成字形式, 淡化了汉字的表意结构, 消解了书写意识, 弱化了书写能力和个体创造性。基于书法教育对个体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价值, 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秉持“中国人写好中国字、守护中华文化精神”的宗旨, 通过书法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懂得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学会运用书法健康身心, 调节生活。本文着重探讨非书法专业院校开设书法通识课教育的必要性、书法通识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主旨。

关键词:高校,书法通识课,教育

参考文献

[1]曹裕林.新时期高校书法教育探究.第三届国际人文会议文集, P134-138.

[2]《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P559.

[3]金学智.寿从毫端来——书法养生功能简论.P118-132.

[4]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5]朱明秀.关于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书法教学改革的探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李亮, 周彦.书法教育的时代挑战与现实应对.课程教材教法, 2012.11, 第68-73页.

大学通识课 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设计思路

通识教育是指普通高等教育中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部分, 其本意是为了抵抗后现代社会条件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而呈现出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教育倾向, 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以及丰富内在素质的高等复合型人才的任务。由于它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难免存在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受教育者不仅有一技之长, 顺利就业, 而且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增强其职业迁移能力, 成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具有自我发展素质的“职业人”的培养并不能依靠单纯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所能完成, 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这既是教育的需求、社会的需求, 更是个体长远发展的需求。为此, 本人向学院申请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这门通识课。以下是笔者讲授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学目的、实践体会和经验总结, 意在与关注高职教育, 尤其是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们交流思想和认识, 以进一步完善这一课程的建设与讲授。

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通识课的必要性

近年来, 在强调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大潮中, 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在课程规划中, 某些教学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高职数学只是专业课的一种工具, 甚至是可以不要的工具。于是, 许多系部和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再设置数学课程, 数学教师被迫改行。即使现在开设的高职数学课的少数专业, 数学教学的课程内容也主要局限于数学的知识成分。数学课堂常常重结论, 不重背景, 重计算, 不重推理;重知识, 不重思想。对于学生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及变化规律, 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数学素质能力培养却很少涉及, 致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无法体会数学的真正内涵与魅力, 数学素质较差。《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对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萦绕在人的脑际, 并为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的探讨, 使学生了解在生活细节中的数学层面, 以及数学对人的深远影响, 体会数学的魅力,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养成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生活问题、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内在素质。开设这门课程, 既可以丰富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结构,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弥补上述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带来的高职学生数学素质较差的弊端与不足。

《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的设计思路

作为通识课程《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的设计初衷是:打破学科知识体系, 从宽视野、多层面选择教学材料, 以期达到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及其价值的目的, 并实现启发其心智、开阔其眼界、激发其数学感觉和兴趣的效果。在施教方式上, 首先, 改进“课堂灌输—课后复习巩固—考试过关”的传统程式, 使之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和情况;其次, 运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体会到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显示出来的魅力。

《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课程定位为学院公共选修课, 共计16学时, 学分, 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章。

第一章 (2学时) :认识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长期以来, 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数学的内涵和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但在中学,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因受升学功利主义影响, 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无法领略到数学丰富的内涵与魅力, 而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 从而萌生出厌学情绪。为此, 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描述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的概貌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即: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一些知识, 也是一种素质。

第二章 (4学时)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思维渗透于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本章通过对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萦绕在人的脑际, 并为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的探讨, 体会数学的魅力, 从而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生活问题、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内在素质。

第三章 (8学时) :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思维的养成思维就是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数学思维是指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可广义地理解为, 包括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数学思维包括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直觉、创造以及反思等非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的养成往往要借助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为此, 本章我们在内容的选取上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对象, 在创设思维情境上下工夫, 使之在对所选取的每一个训练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伴随着重要的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内容有:

第一节:隐藏智慧的精灵———数字的故事;

第二节:符号衍生出来的烂漫———运算的故事;

第三节:探究无知世界的奥秘———代数的故事;

第四节:认识无处不在的图形———几何的故事;

第五节:偶然之中的必然———统计与概率的故事;

第六节:让一切变得简单———逻辑推理故事。

课程总结 (2学时) 最后, 我们还用一次课的时间来总结所讲内容并留下时间让学生交流、撰写学习心得。

教学实践及体会

在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学分制背景下, 笔者在今年春季学期向学院教务处申请《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课程并进行首轮教学实践。以下是有关教学实践和个人随想。

基本情况:这门课定位为学院公共选修课, 每周两节课, 安排在周四的晚上8∶00~9∶40, 教学实数是16学时, 一个学分。选这门课的学生有63人, 来自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乎所有院系。他们对《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要讲的话题抱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对中学所接受过的数学教育过程中自己始终处于被动盲目、疲惫应付的状态甚为不满, 渴望了解数学的真谛和所揭示的现象。因此, 我多方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制作成精美的教学课件PPT, 努力把课堂营造成数学感觉相互传递的场所。

例如, 在讲解第三章“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思维的养成”的一次课上, 我先请学生观看了一段刘三姐与秀才的对歌视频。其中, 一位秀才摇头晃脑的唱词:“三百条狗交给你, 一少三多四下分, 不要双数要单数, 看你怎样分得均?”其实是一道数学题,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首先从歌词中利用抽象思维抽象出数学问题:设“一少”的狗有x条, “三多”的狗有y条, 于是有x+3y=300, 其中:0

对歌中舟妹所答只是其中的第一解, 恰好一语双关回击了财主请来的“三个狗奴才”。紧接着, 我又给出了一个同样要用解不定方程的方法求解的“巧算生日”的题目让学生模仿完成。学生通过对比, 从中抽象出揭示题目内在联系的解不定方程的数学知识, 并加以运用, 最终解决了问题, 且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学生激活了数学思维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虽然现在课程还未讲完, 还没有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但每次课后都有学生与我愉快交流。曾经十分害怕学数学的学生告诉我, 通过这一课程才真正了解到数学竟有这样的魅力, 曾经学习数学总处于一种被动、疲惫的应付状态, 现在才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奥妙。

当今, 我们所面临的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 数学应用的领域大大扩展,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 乃至文化艺术。数学思维正在主导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通识课, 一方面, 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 数学是智慧的, 数学慧眼看生活, 生活更精彩的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 为学生拓宽了学习通道, 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任勇.精彩数学就在身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任务驱动下的高职通识课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方法,任务设计,任务组织,应用

一、高职通识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 课程目标认识不清

高职通识课程教学是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奠定基础。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普遍存在误解, 它是一种为专业教育作补充、纠正的教育, 通识课程只是专业课以外的辅助课, 仅仅在专业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一点有限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点缀。这种强调通识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 其结果直接导致师生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

(二) 通识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通识课程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以四种基本的形式展开: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和名著课程, 每一种课程的设置都有其哲学基础。但在目前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设置中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存在结构散乱的现象。很多学校对通识课程的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 导致与通识课程教育的理念不相符合。

(三) 教学方法陈旧, 失去教学效果

通识课程的教学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只是起到简单的引导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实施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育, 课堂缺乏活跃的气氛, 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为了节约学校的教师资源, 往往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坐了满满的整个教室, 而教师教学采用的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很难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脱离。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特点

(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 在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框架和结构, 将所有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任务的构建当中, 让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 分析、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 从而对解决实际问题给予帮助。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构建任务让学生完成, 而是让学生学会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学习的任务情景,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交流, 最后用分析得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掌握知识学习的技能。

(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思结合, 行知统一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的任务, 查阅资料进行探讨, 实施完成任务的步骤,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 锻炼了操作技能, 并且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养成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2.教学、学习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在教学文件、教学材料等的准备上必须体现三者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是单纯的实践教学, 忽视理论知识学习, 而是根据学科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任务, 完成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通识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实践证明, 任务驱动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适合于高职应用文写作这门通识课程。下面以高职应用文写作课中“请示”为例示范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

(一) 任务的设计

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通识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和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应当根据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产生活实践, 任务的设计要能够承载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任务的成果要有明确的规定, 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单一的学习任务设置十分简单, 但对于一门课程来说, 具有多个学习任务, 如果不能对这些学习任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设计, 就很难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把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当作一个整体, 在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时, 先设置简单的任务, 再设置整体里面复杂的任务, 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请示”写作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请示的基本文体知识, 学会写作简单、常用的请示。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和专业及学生特点,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校园生活相关的写作任务:

按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学校要求各班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你班准备开展一次名为__________ 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请根据上面的内容, 写一份请示送交专业科。要求:请示的原因要充分, 请示的事项自行拟定, 事项要明确、具体、格式规范。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 任务的组织和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在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并以此为教学的指导和方针给学生分配任务。

1.展示范文, 新知讲授

为了使学生掌握请示的写作方法, 基本文体知识讲授必不可少。但在行政公文写作讲授中过于偏重理论性的话,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合理选用范文非常重要。可以选用本专业的范文,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其主动性与参与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范文, 在范文分析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讲解、点拨, 学生讨论分析, 使学生对请示的文体基础知识, 如概念、特点、写作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病文会诊, 分析探究

在新知的讲授过程中, 通过范文的学习, 学生已基本掌握请示的写作结构, 但对于如何写好请示的标题、正文以及如何掌握请示的语体特点, 即本课的教学难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一份存在写作问题的“请示”的例文, 病文的情境设置可以采用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实际事例, 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3.思维互动, 答疑解惑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病文, 学生分成小组, 分别对请示的写作结构、请示原因、请示事项进行修改, 然后根据讨论结果推选每组的代表发言。通过病文纠错, 巩固学生对请示的概念、特点、写作结构、写作要求等知识点的掌握。由于选用的病文来自学生的校园实际生活, 所以学生较感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能积极主动思考,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 任务评价

任务评价阶段可以采用技能比武、分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归纳总结两个环节。在完成了请示的写作之后, 先由学生分组对他人的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讨论, 交流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评选出各组的优秀作品。学生的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既修改了自己的作品, 又学习了他人的作品。接着通过各组作品展示, 老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果。例如, 学生对请示的基本结构掌握得比较好, 写作的主体框架完整等。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职业型、技能型人才, 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和专业素养。因此, 在通识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让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任务的完成技能,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职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鲍贤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4) :16-20.

大学通识课 篇10

1 规范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设置

当前多数高等院校还没有把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养列入培养目标, 也没有把环境教育课程列为全校的通识必修课, 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将其确定为通识必修课 (如北京教育学院、江西理工大学) 或通识限选课 (如广州大学) , 致使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开设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 实施效果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与当代社会需要具备环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相去甚远, 亟待改善。

发达国家环境教育起步早、发展快, 在重视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程门数繁多, 并将其作为大学生必须接受的素质教育之一, 规定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依据现实情况, 可先将环境教育通识课设置为全校大学生的限选课, 使环境教育通识课由任选课向限选课, 进而向必修课循序渐进的过渡, 此种设置更为可行, 既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环境素养的必然之需, 也是适应高等院校课程改革应然之需。

2 准确定位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 而环境素养涉及环境认知、环境情意、环境行为三个层面, 环境行为是环境素养最直观的体现。 (1) 相应地, 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也必须三者兼顾, 并适当突显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

基于此,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应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 引导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实践中去, 具体涉及认知、情意、行为三个目标维度。其中, 认知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处于基础地位,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自然价值与权利、保护与改善环境的举措等知识来确立具体的认知目标;情意目标是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的沟通中介,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欣赏自然的美、尊重顺应自然、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可持续发展观等来确立具体的情意目标;行为目标是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终检验,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选择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等来确立具体的行为目标。

在此基础上, 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应根据学校性质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作出适当的微调, 比如, 师范院校应突出“师范性”, 即高师院校在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上需要适当强化“环境教育的技能与方法”目标, 使师范生能更好地适应在基础教育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需求;理工院校应适当强化“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目标, 使未来的工程师具备较高的环境敏感度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合理选择与配置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

环境教育涉及的内容众多,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达成预设的目标,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塔巴 (H.Taba) 认为, 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 (1) 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2) 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3) 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4) 适用广泛的学习目标; (5) 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 (6) 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 根据上述理论, 并遵循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环境保护知识教育, 是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内容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是形成正确和稳固的环境价值观的基础。可涉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 如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生态学基础知识, 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生态危机;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等。上述相关知识的选取, 应着重关注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兴趣。

3.2 环境伦理与环境价值观

伦理道德是软约束, 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发挥作用。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伦理信念的人, 其具备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 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 (3) 环境伦理信念与价值观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可与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机融合, 结合典型环境案例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可涉及: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环境伦理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内容。

围绕上述课程内容,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选择应注重与大学生生活的密切关联, 可以专题领域的形式展开, 来探讨其中关涉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 精选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要提高实效性, 必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 应力图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跨学科式、实践式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 强化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发挥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创造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结合, 将本校教师的课堂讲授、校外教师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专题讲座、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户外参观考察调查、学生小组项目研讨、专题汇报等形式有机结合, 注重学生环境价值观、能力与行动力的培养。具体来说: (1) 课堂讲授:主要由本校各相关学院的教师来承担, 教师要注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落实, 注重最新学术成果、教学素材资料的引入; (2) 专题讲座:邀请校外教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3) 小组讨论:在各小组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开展讨论, 既有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 也有户外实践的小组研讨; (4) 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教学内容的专题, 开展课堂上的诸如利用废弃物品的环保时装秀竞赛等活动; (5) 户外参观考察、调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由相关教师带领选课学生进入预设的实践场所进行参观、考察、调查等活动; (6) 专题汇报发言: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对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总结、交流。

在上述的教学方式方法中, 学生较为偏爱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和户外的参观考察调查。众多的研究成果均表明, 户外教学法是实施环境教育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直接从环境中得到真实的、实际的体验, 以便发展学生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意愿, 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与价值观, (4) 进而付诸对环境友好的行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2016—2020年) 中明确指出:“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在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中应做到积极引导与落实, 可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环境教育实践基地来进行强化。

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 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使用, 积极开展环境教育通识课的网络课程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的相关栏目, 如“教学材料”、“课程通知”、“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答疑讨论”、“研究型教学”、“课程问卷”, 有助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5 强化环境教育通识课中过程性评价方法的选用

美国学者泰勒 (R.W.Tyler) 指出:“评价乃是测定学生行为改变, 究竟实际发生到什么程度的一种历程。” (5) 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必将催生出“优质教学”。评价方法的选用应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相适应, 并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对于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学习评价, 考试等结果性评价方法远远不够, 且效果不佳, 应将过程性评价方法与结果性评价方法有机结合, 强化并突出过程性评价方法, 进而能在学习评价过程中获取充足可靠的信息。

在学习评价过程中, 观察法、活动类作业法等是环境教育通识课评价学生环境教育成效较好的评价方法。观察法是用来评价学生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的适用情境广泛, 既适用于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言行, 也适用于课外实践活动中观察学生的环境行为表现。活动类作业法中的“作业”主要是指活动类的书面材料或作品, 如课堂实践活动的作品、环保影视作品的观后感、调查与汇报材料等, 对于这类活动性文本材料宜采用好、中、差或A、B、C三个等级的质性评定方式。

概而言之, 当前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通识课应在规范课程设置、准确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的选用等环节做到进一步优化。此外, 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经费投入、激励机制等也是影响环境教育通识课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应予以重视与改进。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如能在上述环节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其实效性必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摘要: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是提升大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和有效载体, 但当前的实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亟待改进。本文从规范课程设置、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合理选择与配置课程内容、精选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过程性评价方法五个方面提出具体优化策略, 以期进一步改进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环境素养

注释

1 曾昭鹏.环境素养的理论与测评研究以高师学生环境素养测评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H.Taba.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Harcourt Brace&World, Inc, 1962:267-289.

3 杨冠政.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J].环境教育, 2004 (3) .

4 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241.

大学通识课 篇11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二类通识课,问题

通识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通融的教学形式,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用较开阔、跨学科的视角思考, 培养博学多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医学生素质, 各院校目前都开设了二类通识课作为选修课程, 涉及多个领域若干学科, 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不过, 根据查阅到的文献数据来看, 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二类通识课的授课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一、二类通识课开设的目的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要有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矫正不良生活习惯等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 临床医学教学应做到在科学化与人文化兼顾、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多元化和统一性结合、分科与综合化并存, 建立和发展整体综合课程体系。二类通识课的开设正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医学生教育体系中, 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医疗道德素质、医学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通识教育尤其是二类通识课起到了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作用。另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要求临床医学生不仅要有复杂的知识结构, 还要有创新精神及较高水平的临床思维。另外, 二类通识课中较活泼的教学方式和较自由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二、二类通识课开设现状

根据查阅资料, 现阶段各医学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二类通识课开设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其中, 二类通识课的开设门类基本集中在自然科学类与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医学类、体育类等四个大类, 平均共计250门课程。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 各高校针对临床医学生的二类通识课学习要求的平均值是200学时, 16学分。现阶段二类通识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开、闭卷考试, 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新的考核方式, 如平时作业、提交论文、实践操作、PPT演示。从授课方式来看, 目前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比较单一, 仍是必修课的授课方式, 即“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 也有少部分教师选择板书等方式, 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参与时间少。各院校采取了压缩必修课, 增设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课的机会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二类通识课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其一, 课程设置过多、门类分散、比例不合理。现在各院校二类通识课开设的课程总数都在200门以上, 甚至有的学校达到了700余门。这不仅给学生的自主选课带来了一定困难, 造成了选课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而且课程数量的过多过杂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许多医学类院校二类通识课的课程设置多集中在医学领域, 而其他领域比如人文学科开设课程较少。同时, 有的课程与必修课时间重叠, 学生为完成学分不得不缺席必修课, 得不偿失。另外, 许多学校二类通识课要求学分过多, 学生需要完成多门课程, 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 这也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事倍功半。

其二, 课程开设随意性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二类通识课数量和种类要求越来越高, 这也造成许多院校为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由于通识课经费投入的增加, 教师申报选修课的积极性较高, 这也造成因人开课、课程重复的现象, 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交叉、引领科技前沿、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同时, 调查报告显示, 许多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根据学校资源盲目开课, 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这也造成许多课程的参与度不高,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达不到教学目的。

其三, 课程的专业性不同, 造成学生选课的差异大。由于专业性不同造成的课程冷热不均, 使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被迫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 造成学习缺乏积极性, 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而有的课程由于课程考勤频繁、考试要求严格等原因也造成无人问津, 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没有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

其四, 综合性大学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二类通识课。许多综合性大学为节约教育成本, 所有学生的二类通识课课程都是相同的, 各专业学生都在同一课堂上一起上课。此时, 授课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个专业的独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 讲课没有侧重点, 使部分学科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 授课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偏低。

调查显示, 通识教育课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上低于非通识教育课教师, 这组数据说明通识教育课程中, 师资结构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于通识教育课教师的职称而言, 讲师的比例最高, 这说明学校中教授群体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另外, 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懵懂, 意愿比较冷淡。开设二类通识课的部分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严格, 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 因而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由于二类通识课课后作业不多, 学生通常以课堂吸收知识为主。但由于在授课方式上, 超过九成教师选择“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的形式,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并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达不到二类通识课的实际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也缺乏创新和个性。

3. 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根据调查显示, 公共选修课考试大多采用开闭卷、上交论文等比较传统的方式, 而非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择论文、开卷考试、平时测试、实验和实践、答辩、小组讨论、演示、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笔记、口试以及闭卷考试等方式。有些课程适合闭卷考试的, 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意愿采取开卷考试甚至作业, 教师批改试卷也没有像必修课同样要求, 导致有些学生为了拿学分优先选择比较容易考试过关的课程, 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

4. 学生实际参与度低。

学生选课缺乏科学的指导, 对每门二类通识课的开课目的与教学内容了解得不透彻, 多数学生是根据二类通识课的课程名称进行选课, 若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内容不相符, 就会造成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 参与度降低。

由于学生对二类通识课的认识不足, 认为上这类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学分, 所以他们会为了完成学分而盲目选课, 倾向于选择容易通过、出勤要求不严格的课程。举例来说, 许多医学生为了通过考试, 会倾向于选择妇幼儿童保健学、食品安全学等与专业相关的学科, 重复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但因不熟悉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学科, 比如图书检索等课程。这样, 学生并不能从课堂中学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 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完善自身素质了。

5. 教学管理不规范。

二类通识课的上课时间多在晚上及周末, 这使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难到位, 也常出现随意调、停课的现象。由于课堂学生人数多, 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造成部分责任心不强的老师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所以二类通识课的课堂易出现许多只选课、不听课的现象, 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上一篇:图像编码下一篇:外周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