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目标(精选9篇)
思维目标 篇1
摘要: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对项目质量、项目进度、项目投资三大控制目标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三大基本目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以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关键词:项目管理,基本目标,控制,思维
0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目标在于争取成功完美的项目。那么,什么样的项目才算是成功的项目。简而言之,项目的成功在于凭借最短的施工时间,运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完成最高质量的工程任务,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目前,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未知因素影响,尤其是临时设计变更会给工程实施和项目管理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为减少不利因素,保证项目进展,必须要分解工程项目,从各部分入手进行具体管理。本文将从质量、进度和资金三大角度探讨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质量、投资和进度是项目管理中最基本的三大目标要素,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能否对这三大目标要素进行科学的管理事关工程整体成败。但是在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中,还缺乏对这三大要素的创新性认识。面对工程项目管理改革的新风尚,我们需要重新探索,分析质量、进度和资金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以确保三者和谐统一,实现互利共赢。
1 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基本目标分析
1.1 项目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指的是为达到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目标要求,贯穿工程始终的所有质量监督管理活动。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在于明确规定工程项目价值、项目标准和业主要求。在项目控制管理中常出现的影响因素有工作人员素质、器械设备性能、材料质量、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五项。
为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监管:1)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岗位操作能力、安全责任感和现场应对能力;2)要选择符合施工要求,达到合格标准的器械设备,建立各项设备管理制度,避免设备无缘受损;3)抓好施工材料质量验收这一关,在对各类材料购买、发运、入库、动工前一定要检查验收,确认合格;4)系统分析对比具体的施工方法,在统筹优化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5)排除施工环境中各种干扰因素,为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劳动环境,发现漏洞要及时填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1.2 项目进度控制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指的是为保障施工进展速度,满足工程设计中的进展时间要求,贯穿在施工过程中的工期管理监督活动。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包括工业项目负荷联动试车成功的时间和民用项目交付使用的计划时间,也就是项目最终动用的计划时间。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贯穿于项目始终,即从开始进行项目的筹备与考察,到项目设计和策划,再经过工程实际开工,最后到工程竣工进行验收交付这一系列过程。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要素涉及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材料的到位时间、建设资金供应能力、技术水平、施工现场的环境、各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等。鉴于此,必须加强各单位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工作,提升管理者的人员组织能力,稳固后备资金保障能力,确保材料及时到位,提高施工技术,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如果各岗位配合不强、各单位各自为政、各环节调和性差,要想保障如期竣工是十分困难的。
1.3 项目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指的是为保证项目质量合格和进度符合设计要求,而贯穿在项目过程始终的对项目资本的管理控制。项目投资控制和质量、进度的控制是一体的,对工程投资目标进行商讨论证时,项目管理负责人应从整体的角度综合考虑三大目标要素的协调优化,保证项目投资不超过项目计划的同时还要保证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也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鉴于此点,在对项目进项管理时建设方要认真对待业主的整体要求,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处理好质量、进度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之间的最佳优化配置。不能单纯把资金投入这一块孤立地分析,在采取相应的资金控制措施时一定要结合资金投入对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的影响。对资金的限制额进行设定时既要确保项目使用符合质量标准,又要确保工程项目能在计划期内顺利完工。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也要从项目整体经济费用的角度分析,不能拘泥于一个环节的资金投入。总之,在进行项目工程管理时这种协调配合能力是必不可缺的。
2 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基本目标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内涵狭隘
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单纯强调工程质量的技术标准,忽视了质量控制下环保等隐性要求。也即是说认为工程的质量性能在于结构安全的技术层面上。不仅管理理念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在三者的协调统一上也忽视了工程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所以说传统模式下的项目质量管理内涵狭隘,充满了局限性,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项目管理整体目标要求和业主绿色、环保、可持续、可循环的建筑物要求。
2.2 进度管理不完善
在目前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普遍注重把技术要素当作进度控制的唯一基础。传统的工程进度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以关键线路法为基础,确定工序逻辑关系和工作持续时间后进行工程进度控制,并不断调整网络计划。
然而,现实实际工程建设并不符合传统进度管理理论。技术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对进度的影响力逐渐变弱,尽管技术水平的限制仍然存在,但第一制约要素已被商业因素取而代之。资金、材料、市场等商业条件一旦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就不能如期进行。以烂尾楼为例,继续按照传统管理理论进行进度控制,要想实现进度控制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新型项目进度管理和传统项目进度管理相比有更多差异存在,具体差异则如表1所示。
2.3 投资目标片面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相互提防怀疑,关系僵硬,不但不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沟通,反而相互算计、利用合同漏洞浑水摸鱼。传统项目投资目标的管理在于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获得高利润收益,最低价中标原则就是典型案例。最低价中标原则以双方之间利益的不合理分配为前提,严重违背了各项目参与者的价值诉求。投资目标下参与各方的关系应该由对立紧张向合作共赢转换,建立双方信任关系。
3 项目管理三大基本目标新思维
针对三大基本目标的概念分析还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对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新的价值诠释,赋予其新的内涵意义。
3.1 扩展质量管理内涵
现代工程在质量管理上要求全面、全过程、高水平、可持续,从工程进行项目计划和筹备到项目设计和设备购买都要求达到高质量标准。并且上文已经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工程质量已经不再局限于工程实体和外部结构上,绿色、环保、可持续、可循环、天人合一的现代发展理念也得以延伸到项目质量管理中来。因此节能、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对工程质量的约束性和强制力加强。这种多维度、多要素、多层次的质量内涵概念是新形势下对质量这一概念的科学认识,它所提倡的绿色、环保、生态、节能理念不仅有助于项目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和建设市场的完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自觉树立可持续发展质量观。
3.2 进度管理重视市场因素
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与工程进度有关的要素都可归为市场要素。从上文可知,除了技术对工程进度起限制作用外,市场活力、市场竞争力、市场需求、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政策调控等都成为主导工程进度的市场要素。因此在实际项目执行中,为掌控好工程进度,除了要分析技术层面对进度的影响外,要更加注重市场条件下商业因素的约束性分析。只有各种可能性要素都得以关注,我们才能真正创新项目的进度管理,既缩短了建设工期、减少了项目费用,又获得了高质量的工程项目。
3.3 投资目标从对立到共赢
鉴于传统投资利益获得的不公平性,我们应该推进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与收益进行改进,要设定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范围内项目利益相关者都能接受,且能够实现利益共享。在项目参与者共赢的投资模式下,不管是从静态的角度还是动态的全程来看,各方都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仅各方得到了利益满足,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会随之降到最低点。这样一来不仅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状态上实现了从剑拔弩张到互利共赢的积极转换,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融合协调能力也得到保障,从而真正实现了项目工程管理的和谐共赢。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掌控好费用的管理。费用预测、费用调整、费用核算、费用分析和费用考核是费用管理的具体划分。合理科学的掌控每个环节的成本使用,对节约资金成本和人力物力资源有很大帮助。
4 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基本目标是对立统一又相互联系的,我们必须正确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创新思维,确保工程项目圆满竣工。
参考文献
[1]任宏,晏永刚.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基本目标的新思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0):7-8.
[2]兰丽萍.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控制[J].山西建筑,2004,30(1):92-93.
思维目标 篇2
申论范文:坚守底线思维 追求高远目标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程紧迫,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时下少数干部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工作,美其名曰“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这恰恰是对底线思维的最大误解。只有“有为”才能“守住”。底线思维应立足于明底线、守底线,但追求的是达高线。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基本导向,进而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底线思维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被动思维,而是凡事从坏处准备,通过主动的底线界定和风险把控,底线发力,争取实现最好的结果,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结合。将底线思维运用于政府工作中,既是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尺。
坚守法律底线,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古语有言“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成者,无有也”。其意在表明只有法律与规则才能约束人的行为。而法律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准则,是全体公民的底线,更是党员干部的底线,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遵守国家法律是基本义务,更是基本要求。任何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严守党纪国法,既不能因自己是基层干部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能因为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就拒绝接受法纪约束,必须带头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和尊严。唯有如此,才会实现依法用权,追求权为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高远目标。
坚守道德底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中华民族自古便崇德尚道,有着为官先修身,律人先律己的道理。总书记也曾强调“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正是在说明坚守道德底线对于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是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基本准则。为人处世,先有立德,方能成器,这对于党员干部更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能够体现个人之品德,更表明了遵守社会之公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底线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就是一面镜子。明底线、守底线,才能够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也只有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攻坚克难,才能够助力“中国号”巨轮驶抵胜利的彼岸。
【论点点睛】
本文的总论点为“坚守底线思维”,文章紧密围绕这一总论点展开论述。文章分论点为坚守底线的重要意义“坚守法律底线,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坚守道德底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通过两个分论点的论证阐述了明底线、守底线的重要性。
【文章点评】
构建基于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 篇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思维”、“潜能”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它们的全面激活和开发的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下面笔者结合《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基于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
1目标制定
1.1明确《标准》要求
《标准》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2]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证明过程安排在“读一读”中,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思考,并在教科书中说明:以后我们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用说理的方法证实平行线的这一性质.
1.2分析教材学情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1.3确定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
(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4)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教学实录
2.1目标导入
师: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出示相关图片,此处略),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则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3]
生(积极思考,有些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答案)
师:好的,同学们根据类比,猜想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类比的方法探索并推证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说明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类比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因之具有了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2.2目标探究
3.现在你能解决目标导入中的“比萨斜塔”的问题了吗?
(学生画出数学图形,根据同位角相等及邻补角的性质解决)
说明第1题是教科书第15页例题的改编,其中第(1)小题是平行线性质的直接运用,第(2)小题是对性质中平行线条件的再次强化,第(3)小题是“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及系统性.第2题可以过点E添加平行线,从而转化为平行线性质的基本图形加以解决;或者对照平行线性质的条件,添加截线BD,转化为基本图形及小学里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第3题通过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转化为平行线的性质加以解决,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总体说明
本课的目标导引是这样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一是目标导入激“趣”: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的积极性;二是目标探究重“实”:转换角度思考,激活思维的求异性;三是目标应用求“活”:活学活用,激活思维的广阔性;四是目标归理织“网”:形成知识网络,激活思维的系统性;五是目标检测创“新”:转化思想,激活思维的联想性.
总之,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易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构建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真正提高目标导引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文.“目标导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4):1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董林伟.基于课程标准理解的教学创新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下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所谓“目标导引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和教学程序,然后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作导引,教学活动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思维”、“潜能”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它们的全面激活和开发的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下面笔者结合《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基于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
1目标制定
1.1明确《标准》要求
《标准》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2]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证明过程安排在“读一读”中,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思考,并在教科书中说明:以后我们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用说理的方法证实平行线的这一性质.
1.2分析教材学情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1.3确定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
(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4)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教学实录
2.1目标导入
师: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出示相关图片,此处略),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则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3]
生(积极思考,有些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答案)
师:好的,同学们根据类比,猜想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类比的方法探索并推证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说明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类比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因之具有了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2.2目标探究
3.现在你能解决目标导入中的“比萨斜塔”的问题了吗?
(学生画出数学图形,根据同位角相等及邻补角的性质解决)
说明第1题是教科书第15页例题的改编,其中第(1)小题是平行线性质的直接运用,第(2)小题是对性质中平行线条件的再次强化,第(3)小题是“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及系统性.第2题可以过点E添加平行线,从而转化为平行线性质的基本图形加以解决;或者对照平行线性质的条件,添加截线BD,转化为基本图形及小学里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第3题通过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转化为平行线的性质加以解决,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总体说明
本课的目标导引是这样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一是目标导入激“趣”: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的积极性;二是目标探究重“实”:转换角度思考,激活思维的求异性;三是目标应用求“活”:活学活用,激活思维的广阔性;四是目标归理织“网”:形成知识网络,激活思维的系统性;五是目标检测创“新”:转化思想,激活思维的联想性.
总之,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易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构建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真正提高目标导引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文.“目标导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4):1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董林伟.基于课程标准理解的教学创新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下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所谓“目标导引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和教学程序,然后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作导引,教学活动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思维”、“潜能”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它们的全面激活和开发的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下面笔者结合《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基于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
1目标制定
1.1明确《标准》要求
《标准》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2]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证明过程安排在“读一读”中,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思考,并在教科书中说明:以后我们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用说理的方法证实平行线的这一性质.
1.2分析教材学情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1.3确定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该性质定理的证明.
(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4)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教学实录
2.1目标导入
师: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出示相关图片,此处略),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则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3]
生(积极思考,有些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答案)
师:好的,同学们根据类比,猜想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类比的方法探索并推证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说明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在类比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做得怎么样?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因之具有了明确的标准与依据.
2.2目标探究
3.现在你能解决目标导入中的“比萨斜塔”的问题了吗?
(学生画出数学图形,根据同位角相等及邻补角的性质解决)
说明第1题是教科书第15页例题的改编,其中第(1)小题是平行线性质的直接运用,第(2)小题是对性质中平行线条件的再次强化,第(3)小题是“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及系统性.第2题可以过点E添加平行线,从而转化为平行线性质的基本图形加以解决;或者对照平行线性质的条件,添加截线BD,转化为基本图形及小学里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第3题通过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转化为平行线的性质加以解决,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总体说明
本课的目标导引是这样来激发学生思维的:一是目标导入激“趣”: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的积极性;二是目标探究重“实”:转换角度思考,激活思维的求异性;三是目标应用求“活”:活学活用,激活思维的广阔性;四是目标归理织“网”:形成知识网络,激活思维的系统性;五是目标检测创“新”:转化思想,激活思维的联想性.
总之,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易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构建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导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真正提高目标导引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志文.“目标导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0(4):1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思维目标 篇4
大学生正处于成人早期, 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为主要的思维形态,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正满足其发展需要。然而, 大量的研究表明, 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状况不佳, 已有的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不容乐观, 所以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十分必要。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其核心技能包括:观察 (observation) 、解释 (interpretation) 、分析 (analysis) 、推论 (inference) 、评估 (evaluation) 、说明 (explanation) 和元认知 (meta-cognition)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力, 它的培养必须依附于一个具体的载体。促进思考、提高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思想的交流,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表现为“有效的讨论”。在讨论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或多或少的知识, 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提高能力。什么样的讨论才是有效的?有效的讨论是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同时学到知识, 又培养讨论、分析能力的讨论。
双目标讨论法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 是指在讨论开始前教师对“讨论”的目标设计应该分为两个:一个是知识的获得;另一个是批判性思维核心技能的获得。教师于讨论开始前将两个讨论目标细化, 并告知学生。在讨论结束时, 要求学生分别从“知识获得”和“能力获得”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双目标讨论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有讨论前准备、目标的确定和讨论实施三步。首先是讨论前的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保证讨论的效果, 教师决不能在学生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发起讨论。在发起讨论前, 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已拥有和掌握:从观察得出的证据和搜集到的相关背景, 即案例和背景资料搜集;理论知识, 包括有助于理解、分析问题理论的基础, 做判断时所需要依据的依据相关标准, 评价判断的可行方法、维度和技巧。其次是目标的确定。目标的确立需要涵盖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知识目标则根据教学内容来确立, 能力目标可以参考Richard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指导,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细化为以下几点:能够提出一个问题或难题, 并能将其清晰准确地进行系统阐述;能够收集并评估相关信息, 并能从中提取思想, 而且有效表达出来;能够在思考时开阔思维, 想出多种可替代想法并分清各自特点, 评估这些想法各自的假设、暗含条件和可能后果等;能够得到有充分理由的结论和解决方案, 并通过相关标准规范来检验该结论;能够与他人一起有效地交流, 共同解决复杂问题。最后是讨论的实施。根据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核心技能, 对这种综合能力的分层分步进行, 讨论的实施包括一个循环 (澄清问题、分析问题、得到推论、评估该推论) 、表达说明和自我反思三个环节。
双目标讨论式教学设计同时将“知识获得”和“能力获得”确定为讨论的显性目标。传统讨论只显性关注“知识获得”, 而将“能力获得”只作为隐性学习结果的补充和改进。
传统的讨论, “知识获得”的单一目标导致讨论组成员更注重讨论结果, 而忽略讨论过程, 但是讨论的过程却是讨论组成员真正获得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尽管在传统讨论中, 有经验的教师在讨论前会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授促进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 但是这却不能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 从而弱化了学生从讨论过程中获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双目标讨论方法将能力培养从暗处提到明处, 使得学生在讨论中同时关注讨论过程和结果, 进而有意识地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
思维目标 篇5
一、关注儿童,引导激趣
选择好的材料是让孩子爱上绘本阅读的基础。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绘本,就像是给他找了一个好的童年小伙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艺术审美的熏陶,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教师选择导读绘本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儿童为本位,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审美功能为主,娱乐、认知、教育功能并重,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并着眼于儿童精神成长。
二、明确目标,精细定位
好的绘本具有多元的教育价值,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挖掘,并设计出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这其中的关键点是教师在对绘本和儿童正确解读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目标,从而使绘本成为有效教学的“载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绘本内容的特点,结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对目标进行层次性精细定位,以便更有效地利用绘本的教育价值。
让儿童在每个环节都有努力的方向,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使目标落到实处,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三、引入内心,感悟主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这样阐述阅读指导:一开始,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整个作品。绘本阅读教学主要在低段儿童之间展开,这就必须抓住他们识字少、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我们的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感情读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打开绘本一探究竟的阅读热情,使“阅读绘本”过渡到“悦读绘本”。
四、引入情节,扩散思维
一些绘本是靠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旋复式的结构。导读这样的绘本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种旋复式的结构,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引导孩子猜想情节,让故事在孩子充分想象中完成衔接。
比如在法国经典图画书《快活的狮子》中,故事的主人公——快活的狮子不过是生活在动物园里供大多数人赏玩的一个大宠物,人人对它友好和善。笔者在导读时,便在故事的两个出人意料之处,给孩子们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一处是“刚走出家门,就碰到了动物朋友,狮子真开心,瞧!他笑得多甜呀!他一定在想:出来走走真好啊。那他还会去拜访哪些朋友呀?见面时会怎样呢?”另一处是“人们想要抓住他,可又不敢靠近他,觉得他危险极了!忽然,在狮子的背后……猜猜看,发生什么事啦?”在学生畅快地描述想象中的故事情节之后,再对照绘本中讲述的故事情节,往往让孩子们更加忍俊不禁……
当然,不同的绘本,导读者可以寻找不同的猜读支点。有时,“猜”读可以从赏读封面开始,由封面中的图画与文字猜想故事,使整堂课弥漫想象的色彩;有时,教师可以引读绘本前面的内容,让孩子们尽情猜测后面的故事情节;有时,读到绘本的留白之处,可以让他们猜一猜故事的弦外之音……
五、图文并茂,享受真情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一本好的图画书,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其中大意。手捧绘本,机灵的小猴、憨厚的狗熊、可爱的兔子还有百无聊赖的小猪、色彩斑斓的变色龙一一跃入眼帘。在童话世界里,它们和孩子们一样高兴的时候眉开眼笑,伤心的时候哇哇大哭,愤怒的时候暴跳如雷,烦恼的时候眉头紧锁。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熟悉的感觉一下吸引了孩子的眼球。
因此,教师在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时一定要积极引导,要让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关注图画书中的细节,让孩子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
六、回归生活,健全人格
在绘本里,虽然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在里面,但娓娓道来的却是犹如清泉对关于情感认知以及生命哲理的洗礼。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 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一笑。在这里,孩子们能够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和情感的共鸣点。通过阅读绘本,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身的良好情感。
如:在《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永远爱你》的阅读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丰富了孩子的情感,激发孩子的爱心。在《我有友情要出租》的阅读中,让孩子明白友情就在身边。在《鼠小弟,鼠小弟》的阅读中,能让孩子在听讲中会心一笑……这样,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們,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儿童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绘本是个美丽的天使,是上帝送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礼物。多罗西怀特说过:“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最重要的书。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因此,教师在导读活动中,一定要且行且思,应忘却“主题教育”的使命,摈弃“深度理解”的习惯,淡化“功利色彩”的痕迹,灵动地运用策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推广绘本阅读的最终目的——让儿童在早期阅读中留下美妙的体验,并踏上快乐的阅读旅程。
思维目标 篇6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困难, 很大程度上, 与学生真实思维发展过程的掌控与显现之不易有关——既然教材以权威的姿态 (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 用固化的文本形式, 给出了知识和技能体系, 那么最快、最稳妥的获取知识与掌握技能的手段, 难道不就是按部就班地紧跟教材思路吗?即便教师有意创设了情境, 试图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然而, 只要学生有所预料, 认为教师早已备有通往知识和技能康庄大道的指路牌, 他们心中不免要想, 何必要多消耗脑细胞, 与教师玩兜圈子的游戏, 而不是直接奔正确的道路而去?于是, 学生可能宁愿费心猜测教师意图, 也不愿真正自发思考和探索。
解决的方法是, 打破学生的预期。虽然教材文本已被固化, 但对文本的诠释始终是自由和开放的, 当人们说读懂教材, 或者说弄明白知识点的时候, 这里所谓的“读懂”和“弄明白”, 层次仅停留于了解他人是怎么说的级别。更高层次的“读懂”和“弄明白”, 不仅在于了解他人怎么说, 还在于探索他人何以如此说。当使用观察、疑问、推理、假设等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对“何以如此”展开考察时, 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内化。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学生学习旅程的旅伴, 不到关键时候, 不要轻易做“导游”——总喜欢告诉游客这块石头像什么, 那个瀑布叫什么。下面通过两个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案例, 来描述如何按“观察——疑问”、“分析——发散”、“推理——假设”、“验证——重构”这几个步骤, 启发学生以批判性思维“享受”学习旅程。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很多, 在真正教学中要灵活、融汇地应用, 无须过于羁绊于本文程式化的流程。
●观察——疑问
好奇与疑问能让观察更为有效。
案例1:程序概念的定义
先来看程序的定义, 许多教材上都这样说: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需要观察的就是“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这句话, 学生会想, 这有什么好观察的呢?记住它不就能应付考试了吗?只有引入有趣的问题, 才能让观察变得有趣起来, 如下。
◇半夜起床, 打开计算机, 然后连上网络、打开浏览器、进入菜园、摘菜、进入另一个菜园、摘菜……这一系列动作算是指令的有序集合吗?
◇“x=0/y=0/z=0”, 虽然看上去没什么意义, 但应该承认这是段程序, 不过, 既然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 那么, 怎样才能让这段东西变成无序的状态, 使之不成为程序呢?颠倒次序是没用的, “z=0/x=0/y=0”也还是程序。
◇在数学里, 空集也是集合, 那么没有一行指令的空白, 比如“”, 是程序吗?
问了这些问题后, 学生会发现, 本来自以为明白的事情, 变得不太明白了。
案例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示意图
观察对象当然不限于文本, 如下面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示意图。
这类示意图很常见, 圈里的是局域网, 那片云代表广域网, 乍看如此, 可真要问出问题, 却不容易回答, 如广域网为什么要用一朵云来表示?该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此问题呢?
●分析——发散
分析是常用的认识方法之一, 它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更基础的单元, 在对各个单元的属性有所把握的情况下, 再反过来通过综合来理解复杂事物, 当然, 所谓更基础的单元, 本身也可能是一个可以进一步分解的复合体。在基于观察的各项疑问提出后, 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分解, 来研究分解后的各个部分。为了打破学生已有预期, 这个过程可以不急于采用传统上的“分析——综合”认识过程, 原因是, 教材以及教师给出的概念, 原本就是有很强权威性的“被综合”的概念, 学生的思路容易受限, 以至于将“分析——综合”的认识过程异化为“分解——拼合”, 因而, 可尝试“分析——发散”过程。
案例1:程序概念的定义
以讲解程序概念的定义为例, 可以将“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加以分解, 进一步理解“指令”、“有序”、“集合”, 然后, 围绕被分解的单元展开发散, 如围绕“集合”进行发散。
◇集合是一个数学概念, 指具有某些属性事物的全体, 具有无序性、互异性和确定性。
◇集合是一个生活概念, 指一些分散的东西聚集在一起。
……
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发散, 也可以是查字典、上网搜索等, 然后让学生围绕发散而得的各个结果, 找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选项, 在这个例子中, 一段程序显然不可能符合无序性和互异性的属性, 所以, 程序概念中的“集合”, 作为生活概念来理解更为合适。
那么, 对于“指令”又该做何研究呢?多数教材给出了进一步的说明——指令:计算机执行一步运算或判断的命令。于是, 对程序概念的分析, 引出了指令的概念, 而对指令的概念可做进一步分析, 即再围绕分解出的基本元素进行发散。如怎样才算是“一步命令”?
◇代码A是一步命令:t1=0+1+2。
◇代码B是一步命令:t1=0+1。
……
教师心里应该清楚的是, 代码A和B都不是所谓的“一步命令”, 但发散的特点就是, 首先鼓励学生将所有的可能性列出, 然后逐一甄别, 并在甄别的过程中逼近真相。当然, 到底“分析”进行到多深入, “发散”进行到多广泛, 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决定,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划出搁置问题的范围。
案例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示意图
对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示意图, 一样可以先通过分析, 得到一系列被考察的基本单元, 如云、线段、小的狭长物体、大的柜状物体, 然后作有趣的发散, 如和云相连的那些线段可能是什么?是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与云相连线段另一端的小的狭长物体可能是什么?是调制解调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如此等等, 选项不求单一。需要积极变换思维角度及拓宽想象, 如为什么用一片云代表广域网呢?
◇用云代表广域网, 是由某权威部门规定的。
◇云的存在很广泛, 所以可以用来代表广域网。
◇其实可以不用云的图案来代表广域网, 用其他图形也可以。
……
以上发散后的结果, 哪个更接近真相呢?
●推理——假设
在“分析——发散”的过程中, 学生得到的不是结论, 而是一大堆可能的结论选项, 从一系列的选项中找出一些比较合理恰当的选项, 需要逻辑推理。
案例1:程序概念的定义
在程序概念的定义的相关教学过程中, 通过分析, 问题集中到对指令的概念, 再进一步到所谓“一步命令”的理解上, 而能否理解什么是“一步命令”, 自然也关系着能否在本质上对指令的概念有所了解。以围绕什么是“一步命令”进行逻辑推理为例, 先看代码A:t1=0+1+2, 虽然只有一行代码, 但这里做了两次加法, 可能不能算“一步命令”, 那么代码B呢:t1=0+1?看上去有点像了。学生能自己推理到这样的程度, 首先应该鼓励, 当然, 教师心里知道, t1=0+1仍然不是“一步命令”, 这是一句高级语言的代码, 还能分解为更基本的多句汇编代码, 教师可借机列举关于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相关资料。
到目前为止, 所有问题看似悬而未决, 但批判性思维着重强调的是思维过程, 而不是结果, 教师更应该关心的是, 学生是否主动进一步深入思考, 如对于代码B:t1=0+1, 还能将之分解出更基本的“一步命令”吗?
案例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示意图
对于“广域网之云”的问题, 可以针对先前发散出的多个选项作进一步的逻辑推理。例如, 为什么用云的图像来代表广域网?逻辑推理的流程可以是:广域网与局域网有哪些不同?局域网的特征有哪些, 用云的图像来代表局域网是否合适?广域网的特征有哪些, 用云的图像来代表广域网是否合适?云的图像通常还用来代表其他什么事物?这些事物和广域网是否有相近属性?借这个逻辑推理流程, 可以围绕诸如广域网的规模、范围, 广域网和局域网的界限等问题展开讨论, 如云的模样多变、体积庞大、边缘模糊……于是得到假设, 云的诸多特征也恰好与广域网的特征吻合。但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呢, 还需进一步加以验证。
●验证——重构
对于推理过程得到的假设, 一方面, 需要通过寻找证据来对假设进行验证;另一方面, 也要试着通过重构, 来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当然, 很多情况下, 很难找出比已有权威文本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于是在这个时候可以说, 学生通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过程, 检验并接受了这些具有权威性的文本。借学生之口就是:“我认为书上写的东西是对的。”而不是:“我记住书上写的东西了。”
案例1:程序概念的定义
经过“观察——疑问”、“分析——发散”、“推理——假设”这一系列过程, 现在需要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了, 以学生的能力而言, 网络搜索是比较容易实施的验证手段, 如:
◇找到几句汇编语言代码或机器语言代码。
◇确认机器语言代码与指令之间的联系。
这些工作比较容易完成, 直接搜索“汇编语言”、“机器语言”就能得到相关信息, 但有些验证手段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 重点仍然在于思维过程而不是结果。例如, 找到与某一句高级语言语句相关的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代码, 高级语言“t1=0+1”对应的汇编语言是:
显然这里运行了两步, 第二步是加立即数的操作, 学生不一定需要了解汇编的语法, 而要关注先前的逻辑推理得到实际证据验证的整个过程。
又如, 通过维基百科来展示整个由分析“程序”概念至“指令”直观化演示的过程, 如下:
1) 打开“Computer program”词条, 在该词条页面中找到“Instruction”词条的链接;
2) 打开“Instruction”词条, 在该词条页面中找到“Instruction set”词条的链接;
3) 打开“Instruction set”词条, 在该词条页面中找出Mips32指令系统“一步命令”。
学生没必要弄明白这串机器码究竟做了什么 (加立即数操作) , 不过他们很直观地看到了CPU里的“一步命令”。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重构“一步指令”, 当然, 学生并没有学习过汇编语言, 对机器语言则更为陌生, 所以可以用一些策略来辅助教学过程, 如用类比的方法:准备若干个小罐子和若干积木, 模拟没学过数学的小朋友们做加法的步骤:先把几块积木放进第一个罐子;再将几块积木放进第二个罐子;再将一个罐子里的积木拿出来, 放进第二个罐子里。这样, 就重构了比较底层的“三步命令”, 每一步命令有序地集合到一起, 完成了一个加法操作。
案例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示意图
对于“广域网之云”的问题, 为验证先前假设, 可以展开一系列有趣的搜索活动, 如:
◇在网络上, 利用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功能, 寻找用其他图案, 而不是云, 来作为广域网标志的案例 (肯定能找到一些结果, 但不多) 。
◇在各种图示中, 和广域网特征相近的Internet, 是用什么图案来作标志的?还有其他什么常见的信息技术图示, 也用到了云的图案?
思维目标 篇7
一、专题复习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压轴题, 总是离不开几何知识的参与, 出现的类型为发展题、运动题、操作题、规律探究题、分类讨论题.
1. 发展性试题
例1 (2008年义乌市) 如图1,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G是CD边上的一个动点 (点G与C, D不重合) , 以CG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CEFG, 连接BG, DE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1) (1) 猜想如图1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2) 将图1中的正方形CEFG绕着点C按顺时针 (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任意角度α, 得到如图2、如图3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 (1) 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并选取图2证明你的判断.
(2) 将原题中正方形改为矩形 (如图4-6) , 且AB=a, BC=b, CE=ka, CG=kb (a≠b, k>0) , 第 (1) 题 (1) 中得到的结论哪些成立, 哪些不成立?若成立, 以图5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3) 在第 (2) 题图5中, 连接DG, BE, 且a=3, b=2, k=1/2, 求BE2+BG2的值.
通过此题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两题的解题比较中理解发展性试题的解题策略:差异中理解一致性, 从而运用相似策略解决问题.
2. 运动性试题 (点运动、图形运动)
例2如图, 在直角三角形PMN中, ∠P=90°, PM=PN, MN=8, 矩形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8和2, C点和M点重合, BC和MN在一直线上, 令直角三角形PMN不动, 矩形ABCD沿MN所在直线T向右以每秒1的速度移动, 直到C点与N点重合为止, 设移动s秒后, 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求y与s的函数关系式.
通过此题教学要让学生走一走, 在走的过程中发现各个临界点或变与不变性, 从而找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3. 操作性试题
例3 (2008年湖北省仙桃市) 小华将一张矩形纸片 (如图1) 沿对角线CA剪开, 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 (如图2) , 其中∠ACB=α, 然后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按如图3所示的位置摆放, △EFD纸片的直角顶点D落在△ACB纸片的斜边AC上, 直角边DF落在AC所在的直线上.
(1) 若ED与BC相交于点G, 取AG的中点M, 连接MB, MD当△EFD纸片沿CA方向平移时 (如图3) , 请你观察、测量MB, MD的长度, 猜想并写出MB与MD的数量关系, 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2) 在 (1) 的条件下, 求出∠BMD的大小 (用含α的式子表示) , 并说明当α=45°时, △BMD是什么三角形?
(3) 在图3的基础上, 将△EFD纸片绕点C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 (旋转角度小于90°) , 此时△CGD变成△CHD, 同样取AH的中点M, 连接MB, MD (如图4) , 请继续探究MB与MD的数量关系和∠BMD的大小, 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不需要证明, 并说明α为何值时, △BMD为等边三角形.
4. 规律探究题
例4 (2008年湖北省咸宁市)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直线l是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
实验与探究:
(1) 由图观察易知A (0, 2)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的坐标为 (2, 0) , 请在图中分别标明B (5, 3) , C (-2, 5)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C′的位置, 并写出他们的坐标:
B′____、C′____;
归纳与发现:
(2) 结合图形观察以上三组点的坐标, 你会发现:坐标平面内任一点P (a, b) 关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l的对称点P′的坐标为____ (不必证明) ;
运用与拓广:
(3) 已知两点D (1, -3) , E (-1, -4) , 试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Q, 使点Q到D, E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 并求出Q点坐标.
5. 分类讨论题
例5矩形OABC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A, 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6, 0) , C (0, 3) , 直线y=3/4x与边BC相交于点D.
(1) 若抛物线y=ax2+bx经过D, A两点, 试确定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2) 设 (1) 中的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OD交于点M, 点Q为对称轴上一动点, 以Q, O, 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三角形OCD相似, 求出符合条件的点Q的坐标.
二、老题新考
例6 (2008年宁波市) (1) 如图1, △ABC中, ∠C=90°, 请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直线, 把△ABC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不写作法, 但须保留作图痕迹) .
(2) 已知内角度数的两个三角形如图2、图3所示.请你判断, 能否分别画一条直线把它们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若能, 请写出分割成的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
三、压轴题解释
1. 压轴题解题解析
例7 (2008年南京市) 如图, 已知⊙O的半径为6 cm, 射线PM经过点O, OP=10 cm, 射线PN与⊙O相切于点Q.A, B两点同时从点P出发, 点A以5cm/s的速度沿射线PM方向运动, 点B以4 cm/s的速度沿射线PN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1) 求PQ的长;
(2) 当t为何值时, 直线AB与⊙O相切?
解题解析
1.试题考点:
(1) 知识点: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勾股定理;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 技能点:实数运算及解方程.
(3) 思想方法点:方程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运动变化观念.
2. 试题背景:
(1) 教学背景: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是“圆”中考查的重要内容, 其中相切是三种关系中的重要一种.
(2) 命制背景:动态问题的流行趋势与其对学生探究能力考查的重要作用.
3. 解题策略:
(1) 分析基本图形:直角三角形, 直线与圆相切.
(2) 动态问题:让其运动看其几种可能.
(3) 基本策略方法的归纳:相切问题的基本结论 (垂直与d=r) .
(4) 拓展:各种位置关系与t的范围.
2.压轴题形成过程
我们知道:把直线y=2x-1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新直线方程为y=2 (x-1) -1, 把直线y=2x-1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新直线方程为y=2 (x+1) -1;把抛物线y= (x-1) 2+2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新抛物线解析式为y= (x-1-1) 2+2, 把抛物线y= (x-1) 2+2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新抛物线解析式为y= (x-1+1) 2+2,
(1)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把双曲线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并在坐标系中画出新函数的图像;
(2) 在第一象限内的此图像上有一点P, 过点P向x轴、y轴作垂线, 若与坐标轴所构成的矩形面积为S, 则S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3) 直线y=-x+4与上述图像交于点A, B, 求A, B两点坐标.
(4) 我们知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取到, 如已知x为正数, 则的最小值为2.由上知识解决下面问题:若在线段AB上有一点M, 过M向x轴作垂线, 与上述函数图像交于点N, 垂足为C, 求MN的最大值.
形成过程:抛物线平移——直线平移——反比例函数平移.
反比例函数矩形面积定值——矩形面积变化——利用给予知识求最值.
思维目标 篇8
关键词:能力培养,实践与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同时通过感染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深刻理解实现一系列的设计活动, 从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美观和舒适。尽管艺术本质上具有感性特征,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它也具有一定的理性意义, 类似于科学, 其教育方法与模式存在一定的基础性和接续性, 需要不断的顺应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调整, 甚至根据教育理念的演变来实施一定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 教育体质也在向着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方向转变, 摆脱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被动模式, 寓教于乐, 并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积极的探索和寻求知识的深奥, 并进一步创新实践。本文通过笔者对多年艺术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 探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方法, 以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改革。
一、以实践和创新为目标的基础教学改革意义
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从“被动”转向“主动”, 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将学习的内容有效充分的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 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创新完善, 提出更好的、有助于社会发展和环境设计理念, 推动社会和学科发展。也就是说,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树立是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实施目标, 其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研究意义。
1、以实践和创新为目标的基础教学改革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对人类未来产生危害的因素被证实和公认,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可持续性发展, 它是一种为人类、为未来孩子提供和保障生存环境的重要思维理念, 也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手段与方法。环境艺术设计直面于倍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需要不断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呈现平台, 没有实践的奠基, 知识在学生的脑内无论经过多少积累都不具有意义;创新是完善实践和促进实践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方式, 也是一种思维理念。实践与创新共同为可持续发展铺垫了道路, 为环境设计的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2、以实践和创新为目标的基础教学改革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艺术需要有经济作为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的全面发展不仅源自于人们对美感的追求, 还需要有充分的物质和经济条件作为依托, 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价值。反过来讲,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性创新教学与实践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全面性、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设计人才, 以此来加快推动我国环境经济的全面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具有艺术性和经济性双重特性, 又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和人生品质的追求, 为经济发展服务。
3、以实践和创新为目标的基础教学改革有利于探索和满足社会需求
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以物质满足为基础, 对环境的追求以对经济的满足为基础, 与此同时, 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在人们充分满足了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后, 才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美感享受和心灵冲击。这也促使环境艺术设计的高校教学改革基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创新思维的树立, 促使学生深刻的探索日常生活中人类对环境生活的需求和追索, 并进一步推动环境艺术满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要求较高的一类艺术门类, 但基础性教学不容忽视, 它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锻炼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随着教育体质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转变, 给高校环境艺术基础性教学工作的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老师在不断的教学经验积累中提出新的想法, 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个人能力, 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的环境艺术类人才, 为人类环境创造价值。
1、利用课程设置的全面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内容包含了多学科、多体系, 比如规划、农学、建筑、林学、绘画等等。对于不同的高校而言, 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比如在农业类院校中环境设计课程更倾向于农业环境的设计特点, 对艺术类院校则更侧重环境设计方面的艺术层面和美观表现等, 但实际上, 现代的艺术教学与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基础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能够尽可能广泛的容纳相关的多学科体系, 使学生的知识面开阔, 以便于从更多的角度来完成实践与创新, 促成设计能力的提升。
2、课程设置要注重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和绵长性, 而社会事物的更替基于其与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匹配度, 也就是说,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必须顺应社会的未来发展需求, 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完善, 并融合世界性的学术和艺术观念发展状况, 综合形成教学的特色课程, 使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够迎合和满足人类需求, 提高作品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提升创造性。
3、注重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创造发散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灌输性, 而教学改革形式下的教学具有引导性, 使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学习和思考空间, 以便于发挥思维的发散性, 将环境科学与艺术充分融合, 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改革对促进环境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而这种改革需要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除了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的改进, 笔者认为, 对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教师真正从自身水平上获得了提高, 才能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薄晓光.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角度探究设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9 (29) :30-32.[1]薄晓光.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角度探究设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9 (29) :30-32.
[2]史澎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设计教育, 2011, 3 (3) :125-128.[2]史澎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设计教育, 2011, 3 (3) :125-128.
思维目标 篇9
第一, 对事业要有良心。校长, 虽然称不上什么“官”, 但是却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校园就是校长的阵地, 一位校长守住了这块阵地, 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 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把校园打造成了一个精神的高地、一个知识的殿堂、一个美好的家园, 那么, 也就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校长是职位、是荣誉、更是责任, 因此, 我们每一位校长都要珍惜自己的职位, 珍惜自己的事业, 珍惜自己的荣誉;要对得起学生, 对得起老师, 对得起广大人民群众;要发自内心敬业, 勤勤恳恳工作, 凭良心做事, 全心全意地做教育;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形象, 为学生、教师做出杰出的榜样。学生看老师, 老师看校长, 校长看局长, 局长的形象不属于自己, 而属于整个埇桥教育;同样, 校长的形象也不仅代表校长自身, 更代表整个学校。我们每一位校长, 都要像珍惜家人、珍惜自己生命一样, 珍惜来之不易的职位, 珍惜自己崇高而神圣的事业。要常怀感恩之心, 不愧对祖国与人民的重托, 不愧对自己的良心。
第二, 对同志要有爱心。我们的学校负责人, 一定要关心部下, 带好同志。普通教师需要校长的关心爱护。我们很多教师工作很辛苦, 生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但是他们工作却很努力, 不怕困难, 不怕吃苦, 不怕受累。校长关爱他们, 是对他们成绩的肯定, 是对他们情感的激励, 是对他们价值的尊重。校长关爱教师, 不仅仅是对教师本人好, 而且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关心教师, 教师才会支持校长的工作, 才会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 才会心甘情愿地想干事, 才会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都要生活, 都有老人和孩子, 校长关心教师一点点, 教师就会记住校长一辈子。学校的管理错综复杂, 要将各种关系捋顺, 要将潜在的问题处理好, 要将各类矛盾处理掉,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对于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对于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 当你想不通的时候, 都要用爱心去面对、去包容, 去理解。爱能应对一切, 有了爱心, 你就会把这个世界看得很透, 就会对名与利看得很淡,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和谐, 变得美好。人要达到这个境界, 需要自身的修炼, 校长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锤炼自己的爱心与包容之心。晚清重臣曾国藩曾说过:“为官者要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在他的手下, 全国各地数千精英, 为其出谋划策, 积极效力, 也成就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一代名臣,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的包容力, 在于他对下属的耐心, 对下属的宽容, 对下属的理解, 对下属的信任, 对下属的关心, 对下属的爱护, 可以说是我们校长学习的榜样。
第三, 对自己要有狠心。校长对教师要有爱心, 对自己则要有狠心。所谓狠心, 一是要肯吃苦, 校长勇于吃苦, 是对教师的言传身教, 是对教师的无声引领, 是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校长吃得了苦, 才有资格让教师吃苦, 才能带动别人吃苦, 才能集团队的力量, 融集体的智慧, 凝心聚力, 共谋学校发展。二是要甘于清贫。教育是神圣的职业, 也是清贫的职业。校长是学校的引领者, 应当有立志成长为教育家的理想与决心。因而需要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要执著于清灯黄卷, 坐得了冷板凳, 不断地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 丰富自己。三是要严格自律, 管住自己的口, 管住自己的手, 管住自己的心。不该拿的不拿, 不该吃的不吃, 不该要的不要。校长只有时刻约束自己、限制自己、要求自己, 才能保证自己光明磊落, 才能保证自己清正廉洁, 才能保证今后不出事。所以对自己的狠心, 亦是对自己的爱护, 是珍惜事业、珍惜自己的重要内涵。
二、以新思维开创新局面
第一, 要真正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管理人、解脱人、塑造人、影响人, 因而需要以人为本。教师与医生不一样, 教育与治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病人出现了毛病, 医生对症下药, 一针见效。而教育却是慢工夫,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一蹴而就, 更不能有半点形式主义。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精神个体, 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教育只能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 而不能硬性地灌输与压制。教师要想改变学生, 引领学生积极向上, 就需要对学生实施无声的影响, 教师经常性的影响, 也许就可能由量变到质变, 让学生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眼中要有学生, 要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们有的教师, 课堂上滔滔不绝, 只顾自己的讲授, 而不顾学生的学习, 甚至有的学生课上睡大觉也不理睬。还有的教师, 课堂上要求学生身子直挺, 注意听讲, 却不讲究授课的艺术, 没有关注学生愿不愿意听, 听得有没有兴趣, 完全无视学生的学, 而只顾自己的讲。这些现象, 正是教师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体现, 也是教师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20多年前我在师范学校教书之时, 学生们都喜欢听我的物理课, 就像喜欢体育课一般, 下午两点钟, 学生都早早地到教室等候。原因就在于我善于体察学生, 肯于关注学生, 时刻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摆在第一位。为了能让自己的课吸引学生, 上课的前一晚, 我都会付出极大的努力, 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 如, 上牛顿第一定律之时, 我会将牛顿的生平、简历、故事, 甚至牛顿一辈子为什么没有结婚这样的趣闻强制自己牢记。之所以做这些, 就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上的旁征博引, 让学生想听、愿听、肯听, 而且下课后还会主动拓展学习。我这个教师的作用, 就是给学生一个引线, 将学生带进自主学习的园地。与其说我教学成功, 倒不如说我将学生摆在了第一位, 真正地做到了“以生为本”, 我们的学校管理者, 我们的普通教师, 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如此, 才能将课程改革深入推进, 才能将素质教育目标有效落实。
第二, 要强化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很重要, 它代表着一种气势, 一种境界, 一种上进心。如果校长能够将教师团结起来, 齐心聚力, 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则无往而不胜, 而这样的校长也是最潇洒、最高超、最智慧的。强化团队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每一位员工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学校管理者要正视学校的每一位员工,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虽然他们不可能尽善尽美,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他们终究有自己的优点, 有自己的优势。校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 发现他们的能力, 发掘他们的潜力, 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包容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其次, 强化团队精神要用好人, 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最后, 强化团队精神要放好权, 校长要不惜权, 敢放权, 相信下属, 相信中层班子, 相信普通教师, 宏观调控、整体把握, 而非事无巨细、样样过问。校长只有肯放权, 才能激励团队精神, 调动团队每一个人积极主动工作, 才能集中团队智慧, 实现学校工作的全面突破。
第三, 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体现了学校的内涵与生命。2010年我到美国考察, 参观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四所世界级顶尖名校, 深深地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深厚魅力。在哈佛大学, 我没有看到气派的门楼, 没有看到硕大的校牌, 更没有看到漫天的标语。校园是开放式的, 通过狭长的小道都可进入, 没有正门, 也没有门卫岗哨。但是当步入校园的那一刻, 一种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气息、优雅的气质随即包围了我。校园很安静, 每一位学生举止也很文明, 特别是图书馆, 无论是本校的学生, 还是社区的居民都在静静地看书, 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而且成了社区居民精神的高地。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 自然而不造作, 博大而不浮躁, 深厚而不肤浅, 以无形之状, 与学校的生命融为一体。相比我们的一些校园, 提及校园文化, 就是悬挂标语, 高呼口号, 不乏形式主义, 也不乏急功近利。有些学校, 门卫岗哨, 戒备森严, 步入其中, 感受到的只是压抑而非快乐, 这样的校园何谈文化?因而, 对于校园文化,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要站在更高的视域、更深的层次、更远的规划上, 思考校园的文化建设, 将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度、高度、厚度推进。
三、以新目标寻求新突破
人生苦短, 精华部分就那么一点点, 因而我们要用有限的时光、有限的权力做最好的事、最实在的事、最有价值的事。目标是方向、是引领、是动力、也是干好工作与事业的基础性保障。我们校长, 要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以新目标寻求工作与事业的新突破。
第一, 目标要切合实际。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可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与层次之上。因此, 目标的设定也要因校而异, 紧密地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校园硬性条件、外部环境、师资力量、发展潜力等多方因素考虑, 力求适合校情, 适当超前, 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发展目标, 只能是空想, 对工作无益, 也不能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
第二, 目标要突出特色。对于校长而言, 一年干好两件像样的事, 就了不起了, 干好一件事就不愧对自己。因而, 学校的发展目标绝不能贪大求全, 要目标专一, 一年解决一个问题, 一年实现一个目标, 稳步推进, 层层提升。要选准自己的特色, 树立自己的品牌, 闪现自己的亮点, 选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思维目标】推荐阅读:
思维能力目标06-29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08-09
创新思维之自由思维08-22
互联网思维之用户思维06-26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10-04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有什么差异08-08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09-27
法庭辩论中的法律思维与文学思维07-08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07-28
临床思维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