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共3篇)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篇1
踝关节扭伤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 常发生于体育运动及日常生活中。其中绝大部分伴有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后急性处理不当、休息时间短及反复扭伤均是导致踝关节不稳的诱因[1]。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方案存在争议。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1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进行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 获得肯定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1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进行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其中男性10例, 女性11例;年龄14~46岁, 平均年龄 (26.3±1.3) 岁;病程7~36个月, 平均 (15.8±1.6) 个月;单纯性距腓前韧带断裂5例、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及跟腓韧带部分断裂7例。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均断裂9例;入组标准: (1) 长期足跖屈内翻扭伤史; (2) 足部影像学检查未见骨折; (3) 急性损伤后踝关节肿胀伴跛行; (4) 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阳性; (5) 前抽屉试验阴性;
1.2 治疗方法:
手术前踝关节均行X线正侧位片及磁共振检查确诊;患取仰卧位, 硬腰联合麻醉下进行手术。关节镜由踝关节前内及前外侧入路。关节镜下可见踝关节内增生的滑膜组织及关节软骨缺损[2]。清理增生的滑膜组织并修复关节软骨。然后在外踝前下方作一斜行切口, 使外踝尖前方、距骨及跗骨窦暴露。再次确认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程度。沿腓骨尖上1 cm处从前向后分别作骨道。距腓前韧带距骨解剖止点处作骨道。跟骨由外向内作骨道。取同侧半腱肌做移植物, 按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解剖位置重建[3]。距骨端对折缝合固定, 跟骨端挤压钉固定.最后逐层缝合伤口。检查踝关节活动, 应力位下检查内翻是否纠正。踝关节外翻背伸位石膏固定1个月。
1.3 评价方法:
踝关节功能通过美国足踝外科 (AOFAS) 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来评价[4]。其评分内容包括疼痛、功能及支撑、步行及步态、稳定及对线等方面。优秀评分为90~100分。良好评分为75~89分。一般评分为50~74分, 5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1.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踝关节功能状态评分:踝关节功能状态手术后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评分,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手术前比较, #P<0.05
2.2 术后踝关节功能:21例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优秀12例, 良好8例, 一般1例, 优良率为95.2%。
3 讨论
由于踝关节的特殊结构及生理负重作用, 使其容易出现扭伤。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内踝较外踝短, 因此踝关节易内翻受伤。而踝关节的内外侧均有韧带加强。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弱, 使其更易发生内翻。其中距腓前韧带受损最常见, 临床上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极易漏诊[5,6]。应该予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同时给与休息、冰敷等支持治疗, 防止症状加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影像学特征: (1) X片:抽屉试验前后移位超过3 mm; (2) B超:显示外侧副韧带损伤; (3) 踝关节磁共振:显示外侧副韧带撕裂或者断裂;急性踝关节扭伤一般给予功能位石膏外固定。若未能有效治疗, 常常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而踝关节反复扭伤是其手术适应证。慢性踝关节不稳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肿胀及跛行。半腱肌移植重建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首要目标是减轻因反复扭伤引起的不适感[7,8]。通过长时间随访, 发现其踝关节的受力中心偏移明显优于解剖术修复术[9,10]。
本文观察和研究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其结果显示:踝关节功能状态手术后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评分,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手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优秀12例, 良好8例, 一般1例, 优良率为95.2%。进行6个月随访, 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且无踝关节不稳复发情况;因此, 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具有提高踝关节的功能, 减少踝关节不稳定的复发情况。
综上所述, 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具有提高踝关节的功能, 减少踝关节不稳定的复发情况, 显著改善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21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进行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观察和比较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状态的差异。结果 踝关节功能状态手术后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评分,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手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优秀12例, 良好8例, 一般1例, 优良率为95.2%。进行6个月随访, 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且无踝关节不稳复发情况。结论 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改善, 减少反复发作, 值得临床选择。
关键词:半腱肌移植重建,外侧副韧带,慢性踝关节不稳,疗效研究
参考文献
[1]习平山.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73例疗效分析[J].中医学报, 2009, 24 (5) :88.
[2]Viviane K, Raphal G, Jag D, et al.Ultrasound of ankle and foot:overuse and sports injures[J].Semin Musculoskelet Radiol, 2007, 11 (2) :149-161.
[3]王敏, 石仕元, 赖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10, 23 (7) :522.
[4]Caprio A, Oliva F, Treia F, et al.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ral ankle ligaments with allograf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Foot Ankle Clin, 2006, 11 (3) :597-605.
[5]陈德生, 张志刚, 闫连元, 等.关节镜在踝关节陈旧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2) :21.
[6]周一飞, 卢晓郎, 赖红燕, 等.Evans和Chrisman-Snook术式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Ⅱ度损伤的生物力学比较[J].中国骨伤, 2012, 25 (8) :654-657.
[7]陆景华, 黄强民, 赵辉, 等.带骨瓣髌韧带移植修复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J].中国骨伤, 2006, 19 (9) :560.
[8]华英汇, 郑洁皎, 陈世益, 等.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评价[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 30 (9) :810-813.
[9]张阳, 张秋霞.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静态平衡能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5) :6287-6292.
[10]张振宇, 毕龙, 宋扬, 等.半腱肌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及踝关节不稳[J].中华创伤杂志, 2010, 26 (12) :1082-1085.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0例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 女13例, 男17例;年龄23~54岁, 平均年龄38.8岁;所选病例标准:踝关节反复扭伤, 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踝关节抽屉实验阳性。
1.2 方法
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取平卧体位, 术野常规消毒铺单。生理盐水关节腔注射, 分别于踝关节处胫前肌内侧及趾长伸肌外侧各做一约0.5 cm切口, 穿刺进入踝关节腔, 置入关节镜, 常规行关节检查。探查踝关节关节腔:刨削刀、射频等离子刀清理增生的滑膜, 刨削刀、刮匙清理距骨损伤软骨及其周围不稳定的软骨组织, 射频修整距骨损伤的软骨面, 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软骨裸露区行微骨折术。微骨折术:在损伤区域周边去除不稳定软骨, 手术部分正常的软骨应尽量保持边缘垂直, 然后施术者清除钙化软骨层, 再根据手术需要用微骨折凿从靠近边缘正常软骨的缺损区下进行凿孔, 确保手术过程中骨髓能够从骨孔中流出, 一般情况下较为理想的孔间距离在3~4 mm, 最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对手术部位的关节腔进行冲洗。外踝弧形切口暴露外侧副韧带, 腓骨远端用两枚带线锚钉重建韧带, 或取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韧带, 做抽屉试验, 韧带张力正常。
1.3 疗效评价标准[1]
采用AOFAS踝关节评定系统对所有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进行对比分析。1.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术后临床评分均值为 (86.43±4.63) 分明显高于术前 (51.25±2.23)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踝关节软骨的处理
踝关节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关节软骨作用包括: (1) 能够降低关节运动时关节软骨的冲击, 且能够分散应力并吸收关节冲击引起的的震荡; (2) 能够减低运动过程中关节相互之间的摩擦系数。当关节软骨受到损伤后其关节软骨很难得到有效修复。国内外对关节软骨修复的方法研究相对较多, 但临床基本是采用微骨折术对患者的关节软骨损伤进行修复, 现代医学认为基本原理是用微骨折椎在软骨下骨上打微骨折孔, 使骨髓间含有丰富的充质干细胞的骨髓血, 能够从微骨折孔道中渗出, 超级凝块容易在软骨缺损面中形成, 逐渐在组织中分化形成纤维软骨, 在手术区域充填缺损处。微骨折手术首先清理外露骨面上残留的手术部分的稳定性软骨, 施术者再修整松动软骨, 手术部分正常的软骨应尽量保持边缘垂直, 将手术区域的钙化层彻底清除, 术中对软骨下骨注意保护。关节镜主要针对踝关节关节炎病理特点进行手术: (1) 进行有限地切除增生的滑膜, 取出游离体; (2) 对踝关节剥脱的软骨进行清理、修整、微骨折术, 促进软骨面的恢复; (3) 冲洗关节腔, 改善踝关节内环境。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 延缓踝关节症状进一步恶化, 改善踝关节功能的目的。本研究证实该手术能够缓解疼痛症状, 提高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3.2 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重建
踝关节受到急性跖屈位内翻暴力损伤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导致患者长期反复的内翻损伤, 踝关节外侧静力性结构及动力性结构受到破坏, 是踝关节慢性不稳的主要原因[2]。也有部分患者是由先天性韧带松弛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 包括静力性结构及动力性结构, 踝关节的动、静力稳定结构在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至关重要, 踝关节的稳定性减弱直接加速踝关节的病变, 引起内部结构的损伤。在静力性结构中, 腓距前韧带 (ATFL) 最为薄弱, 而腓距前韧带在踝关节跖屈时, 为主要抵抗内翻力量的机构。当外侧韧带损伤后, 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也会随之缺失, 患者因而常常会出现反复的内翻扭伤,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踝关节软骨也会引起继发性损伤, 导致出现踝关节关节炎、踝关节功能受限等症状。本组患者术中探查发现11例患者距腓前韧带韧带缺失, 15例患者距腓前韧带韧带明显松弛, 外侧韧带重建后内翻损伤症状明显好转, 充分表明外侧副韧带完整性特别是距腓前韧带韧的完整性对防止踝关节内翻扭伤具有重要意义。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首选进行保守治疗, 踝关节无论是新发生的扭伤还是再次复发的扭伤, 有抽屉实验阳性或是距骨倾斜实验阳性都应石膏托外固定, 症状缓解后开始锻炼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 慢性不稳者可在鞋底外侧加高, 提供一个外翻的力矩, 或穿预防性支具。一般情况下, 多数患者可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但有一些患者却疗效甚微。踝关节外侧韧带的修复重建踝关节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为关节软骨的修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所以, 踝关节外侧韧带的修复是踝关节微骨折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3.3 术后康复训练
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具有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周围肌力和保护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术后康复计划应以保护术后的手术环境, 促进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 提高关节软骨样细胞的成长, 最大程度恢复动静态稳定性, 改善关节术后的运动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崔芳, 王惠芳, 王予彬, 等.踝关节镜下清理术及小切口辅助外侧副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 30 (11) :1008-1011.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疗研究进展 篇3
1 病因、发病机制及生物力学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stability,CAI)是由于踝关节急性扭伤后未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从而发展为踝关节慢性疼痛、功能障碍的疾病。若踝关节损伤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容易造成局部韧带组织不能完全愈合,会严重破坏踝关节的稳定性。踝关节不稳容易导致踝关节再次损伤,长期反复的踝关节损伤就会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2]。据统计,有1/3的踝关节扭伤会发展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损伤常见于活动时扭伤或者过度疲劳引起,其中踝关节损伤中最为常见的是韧带损伤,约占踝关节损伤的3/4。由于足内翻引起的外侧韧带损伤占97%左右,由于足外翻引起的内侧韧带损伤占3%左右[3,4]。因此,CAI最常见的病因系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1.2 生物力学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由不连续的3条独立韧带组成,由前向后分别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据文献报道,距腓后韧带承担着60%踝关节外侧韧带的稳定作用,跟腓韧带承受着越30%的稳定作用,距腓前韧带承担着约10%的稳定作用[5]。因此距腓前韧带最易损伤,单纯跟腓韧带或距腓后韧带损伤很少见。有研究分析证明:踝关节完全接触提供了100%的内翻稳定性和30%的旋转稳定性。
2 分类及分级
2.1 分类
通常将CAI分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及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MAI)两类,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6]。1965年Freeman第一次提出,FAI是指踝关节无明显的力学上的不稳,表现为感觉上失去稳定性,患足的运动幅度仍在正常范围之内,而出现随意运动的控制失常[7]。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处理,FAI有可能会发展成为MAI[8]。MAI是指踝关节稳定结构的薄弱及松弛,通常超出正常的运动范围,伴有反复的踝关节损伤[9]。其改变包括:韧带病理性松弛、关节运动损伤、滑膜增生及退行性关节炎,可仅表现为其中一种或者联合出现[6],严重时必须行手术治疗。
2.2 分级
CAI主要是由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引起的。临床上按解剖学可分为三级,Ⅰ级:仅距腓前韧带受损,由于外伤致距腓前韧带被拉长,可伴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但没有关节松弛的表现;Ⅱ级: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均受损,严重时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同时伴有跟腓韧带部分撕裂,可有关节松弛的表现;Ⅲ级: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受损,严重患者可出现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完全撕裂,同时合并距腓后韧带及关节囊的撕裂,有明显的关节松弛表现等[10,11]。据报道,为了降低CAI的发生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超过Ⅰ级就是手术治疗的明确指证。
3 诊断方法
CAI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踝关节外伤史,如果早期得不到积极的诊治,患者常会在日后的生活、运动中再次损伤踝关节,继而出现踝关节韧带的过度松弛甚至撕裂,肌群协调性降低导致的肌腱损伤以及关节软骨的损伤等。发展到后期,踝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如内外侧副韧带不稳定、腓骨肌无力、游离体形成、骨赘撞击综合征、距下关节不稳定、关节面损伤、滑膜炎等[12,13]。因此,早期科学的诊断方法对于减少踝关节损伤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有关CAI的诊断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主观诊断法和客观诊断法。
3.1 主观诊断法
关于CAI的主观诊断法主要采用调查表或问卷的形式,给患者提供一些选择性的词汇,患者根据自身的感受进行选择,在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下,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14]。主要的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足踝功能测试(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oot and ankle disability index,FADI)、足与踝关节评分表(foot and ankle outcome score,FAOS)及慢性踝关节不稳量表(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scale,CAIS)[15]。FAAM是由Martin等[14]在2005年提出的自陈问卷,其特点是能准确、有效地对患者自身感受进行描述,从而用来评估患者小腿以及足踝肌肉疾病功能的变化。FADI是一个包含34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包括FADI和FADI运动指数两部分。其特点是能可靠地、特异地反映出CAI患者在康复后患肢功能的改善[16]。FAOS是通过对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量表(KOOS)进行改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所含内容相对比较全面,但由于涉及问题较多,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地填写,从而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17]。CAIS由损伤、残障、参与、心理4个分量表组成,共有14个问题。Eechaute等[17]经研究表示,CAIS可以对CAI患者的症状进行多方面量化,但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还相对较少,尚需更进一步的调查及研究。
3.2客观诊断法
关于CAI的客观判定法主要包括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前抽屉试验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3.2.1 内翻应力试验
内翻应力试验主要用于检测跟腓韧带的损伤程度及完整性。具体操作是:患者取坐位,踝跖屈10°~20°,检测人员一只手握住患者内踝上方以固定小腿远端,另一只手缓慢内翻患者足后部,并触诊距骨外侧[18]。若超过对侧10°,提示踝关节外侧结构受损;内翻15°,提示为距腓前韧带受损;内翻15°~30°,提示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受损;内翻超过30°,提示外侧副韧带均受损。也有学者认为,距骨内翻大于10°或与健侧比较大于3°即为试验阳性[19]。
3.2.2 前抽屉试验
前抽屉试验主要用于检测距腓前韧带的损伤程度及完整性。具体操作是: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踝跖屈10°。检测人员一只手握住患者内踝上方以固定患者小腿远端,另一只手缓慢向前推患者足跟,使足部距骨由胫骨下方向前移动[20]。在X线下观察如果距骨向前移位超过3 mm则为阳性。但也有文献指出,距骨向前移位大于9 mm或与健侧肢体相比向前移位大于5 mm即为阳性[19]。由此可见,对于内翻角度的大小及向前移位的长度目前仍存在争议,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3.2.3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测、踝关节X线以及磁共振成像[21]。超声检测用于诊断踝关节急性损伤的敏感性较好,但无法直接衡量CAI的韧带损伤程度。X线下踝关节内翻应力位片常被许多临床医师用于判断CAI的发生,但有学者提出,部分患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及外伤史,但应力位X线片却提示正常,说明单独应用X线检查并不能有效地诊断CAI,需结合相关试验检查才能对CAI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22]。MRI能够更清晰的显示出踝关节软组织结构的损伤情况,具有85.7%的敏感性及100%的特异性[23]。对于判断患者踝关节的损伤程度较超声检测、X线透视及CT具有明显优势。也有学者提出,MRI检测结合踝关节镜可作为踝关节外侧不稳诊断的金标准[24]。
4 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踝关节扭伤患者及部分CAI患者,根据其韧带及踝关节周围肌群损伤情况可先试行保守治疗。通过科学规范的踝关节韧带训练、肌肉训练及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有效的恢复患者的生活及运动状态,从而避免手术治疗对关节周围组织造成再次损伤。但对于某些损伤较重,伴有踝关节韧带撕裂或完全断裂、肌肉及肌腱功能丧失的患者,通常保守治疗效果不甚明显,需一期行手术治疗,使踝关节损伤组织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处置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后期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4.1 保守治疗
临床上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可先尝试保守治疗。保守治疗通过对踝关节一定的保护措施,配合有效的功能强度锻炼,可减少踝关节扭伤的再次发生。常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康复治疗,借助绷带、矫形器等其他支持器械,配合患者的本体感觉训练以及平衡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受损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对姿势的控制,从而减少再次损伤的发生[25]。尤其是对于部分FAI的患者来说,早期科学有效的康复锻炼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踝关节的随意运动功能,减缓甚至避免其向MAI的发展。Clark等[26]研究发现,通过每周3次的平衡板摇摆训练,患者4周后的平衡感觉有了显著改善,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也有文献报道指出,在踝关节扭伤后,借助“U”形石膏不仅可以对踝关节起到固定作用,而且对避免FAI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27]。目前,关于CAI的保守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但通过现有的大量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积极的干预措施对CAI患者的功能恢复及后续治疗具有显著意义。
4.2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早期踝关节周围组织结构损伤严重及部分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必须及时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修补破损的关节囊及撕裂的韧带,重建踝关节机械稳定性,尽可能地避免本体感觉的减弱及丧失[28]。由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占绝大多数。因此,大部分术式都是通过修复外侧副韧带来解决踝关节不稳的问题。主要的手术指证包括保守治疗3~6个月后仍持续存在踝关节疼痛及不稳、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的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此时保守治疗没有意义,必须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措施[29]。目前临床上治疗CAI的手术方式有近60种[30],近几年学者发现,不论选择哪种术式,首先行踝关节镜检切除增生的滑膜、骨赘及损伤的软组织后再配合切开治疗,其临床效果要更为显著[31]。根据手术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种:解剖学修复手术、非解剖学重建手术、解剖学重建手术。
4.2.1 解剖学修复手术
解剖学修复手术是一种对破损或断裂韧带进行直接修补或断端重叠缝合的术式。其优点是手术切口美观,创伤小,不需要损伤其他肌腱,不会由于对踝关节造成二次创伤而减弱踝关节的外翻力量,能尽可能多的保留距下关节的生理功能[19]。该术式相对简单且较经典,手术成功率较高,被大多数临床医师及患者所肯定。有学者认为这种术式通过解剖修复破损的韧带来恢复其正常的张力,对改善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具有重要意义。Becker等[32]通过研究提出,对于韧带损伤引起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应首选解剖学修复手术。但也有学者报道指出,对于部分早期韧带损伤较重导致踝关节韧带残余不足或韧带过度松弛的患者,或身体肥胖的患者以及运动员、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应用该术式后其临床疗效并不理想。而Karlsson等[33]研究了148例踝关节韧带慢性损伤后韧带被拉伸延长以及撕裂的患者,通过将受损韧带切短后再重新固定到腓骨上来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其手术的优良率高达86%,因此他们认为,对于部分韧带慢性损伤导致其被拉长、松弛的患者,解剖学修复手术的效果是可以肯定的。不过,该种术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如通过修复局部已损伤的组织来重建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早期踝关节损伤严重或脱位的患者就更难实现[34]。
4.2.2 非解剖学重建手术
非解剖学重建手术是指利用部分腓骨短肌腱穿过腓骨远端骨隧道,配合锚钉加强固定来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手术。常用的术式有Waston-Jones手术、Crisman-snock手术、Evans手术及其改良术式。该类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并发症少,对于部分韧带损伤较严重的患者术后踝关节稳定效果显著[35]。Waston-Jones手术主要是将部分腓骨短肌腱穿过腓骨远端预先制作的骨道后再次固定在距骨颈上,从而有效的纠正距骨过度前移或内翻,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Crisman-snock手术是在Waston-Jones手术的基础上,将部分腓骨短肌腱从腓骨远端的前方穿到后下方后再固定到跟骨上,实现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双重重建,使重建后踝关节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的保证[36]。Evans手术的重建方式与上面两种术式稍相似,不同的是重建后的韧带位于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之间,造成距下关节运动机制受到一定影响,从短期疗效来看尚能接受,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有文献报道,虽然非解剖重建手术能达到较满意的术后效果,但都对腓骨短肌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腓骨短肌自身的生物力学机制受到影响,这对已经发生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从而造成行该手术的患者远期恢复效果不理想,很可能会加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进展[37]。
4.2.3 解剖学重建手术
解剖学重建手术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及应用的一种术式。该术式采用自体或异体肌腱,通过预先制作好的跟骨骨道,经跟腓韧带附着部穿出,然后经过腓骨骨道将肌腱固定于距骨上,从而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常用的自体肌腱有趾肌腱和腘肌腱,用于固定肌腱的方法包括带线锚钉缝合固定及可吸收界面螺钉加压固定。该术式的明显优势是既没有破坏受损踝关节周围的正常组织,而且重建的韧带强度较高,能有效的保证术后踝关节的稳定性,远期效果尤为显著。但也有学者提出,由于在远离术区多增加一处切口瘢痕,多破坏一条健康的肌腱,综合考虑该种手术的价值后,是否值得提倡及广泛开展应用,仍需更多的临床试验及研究去证明[32]。
5 讨论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