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撞击症

2024-06-26

踝关节撞击症(精选7篇)

踝关节撞击症 篇1

摘要:目地 探讨踝关节镜治疗前踝撞击症的疗效。方法 26例前踝撞击综合征患者, 分为3组, 分别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术, 术后随访平均2.5年, 使用标准的VAS疼痛评分, Tegner活动评分, 患者满意度, 治疗疗效评分包括主观和功能的一些参数。患者满意度和治疗疗效评分用差、良、好、优代表。结果 术前有10个踝关节没有合并骨关节炎, 分级1级17个, 2级8个, 前外侧撞击14个, 前内侧撞击11个。在撞击和骨性关节炎之间没有统计学的相关性。Tegner评分缩小从术前6.7到随访的5.3, 平均VAS评分从6.9到3.3, VAS值的减少在3种分类中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术是踝前撞击综合征最佳微创治疗对策, 其疗效与病因、病程有关。

关键词:踝关节撞击症,关节镜

前踝撞击是造成踝关节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它的症状特点是踝前痛, 背曲受限, 主要由软组织和骨赘撞击引起[1,2]。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关节间隙逐渐变窄有时伴有胫骨末端和距骨颈骨赘形成。对于没有合并骨刺的前踝撞击综合征通过关节镜微创治疗有很多学者已经报道疗效很好[1,2,3,4,5,6,7,8,9,10]。一些短期的研究已经证明, 早期的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和灌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肿胀, 并改善患踝功能[5,12,13,14,15], 能够推迟踝关节置换的时间。对于中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则效果很差[3,5,11,12]。在本实验中, 我们对经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二科关节镜下治疗的前踝撞击综合征患者的随访评价疗效。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了35名在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二科经关节镜治疗的前踝撞击综合征患者, 所有患者至少有10个月的前踝痛和背屈受限10个月的病程, 并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拍摄X光片, 随访日期半年至4年, 患者不伴有OA的单纯软组织撞击分级0级, 有软组织撞击合并骨刺不伴有关节狭窄的分级1级, 合并关节狭窄的分级2级。

1.2 我们使用标准的VAS疼痛评分、Tegner活动评分、患者满意度、治疗疗效评分包括主观和功能的一些参数[6]。

患者满意度和治疗疗效评分用差、可、良、优代表, 见表1。

1.3 手术方法

关节内局部浸润麻醉, 取踝关节前内侧、前外侧入路, 沿针眼纵行切开5mm皮肤, 用小弯血管钳钝性分离, 以免损伤肌腱及皮神经, 置入关节镜, 先行冲洗关节后再进行观察诊断。镜下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滑膜增生及瘢痕样组织增生充填于踝关节前内外侧间隙中间。距腓关节纤维条带状组织 (所谓半月板样损伤) 4例, 胫骨前缘唇状增生6例, 距骨小面积软骨软化或剥脱4例, 内侧胫距关节 (内踝距骨) 游离体3例, 刨刀或等离子刀清理充填于踝关节内各间隙中的滑膜及瘢痕样纤维条带组织, 再观察胫骨前缘的骨赘增生, 距骨的软骨软化或剥脱, 内外侧间隙嵌顿的游离体等。用刨刀切除瘢痕修整软骨剥脱面, 小髓核钳或弯血管钳清除游离体, 小髓核钳切除增生撞击的骨赘。

1.4 统计方法

我们采用SPSS13.0软件用方差分析, 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 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关节镜术后的随访时间平均2.5年, 35名患者其中男23, 女12, 平均年龄36 (21~59) 岁, 术前有10个踝关节没有合并骨关节炎, 分级1级17个, 2级8个, 前外侧撞击14个, 前内侧撞击11个。表2显示, Tegner评分缩小从术前6.7到随访后的5.3, 平均VAS评分从6.9到3.3, VAS值的减少在3种分类中都有显著性差异 (P=0.004为0级, P=0.007为1级, P=0.021为2级) 。表2显示患者的满意评分, 其中在没有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都得到优和良的结果, 在1级患者中有13个 (76.5%) , 2级患者中4个 (50%) 患者满意评分好和优。治疗疗效评分, 分级0级的好, 优评价100%, 分级1级的是12 (73%) , 分级2级2个 (29%) 。

3 讨论

踝前撞击综合征是因为踝关节创伤及 (或) 退变造成踝关节前侧及 (或) 前内侧及 (或) 前外侧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炎性滑膜增生是造成撞击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的部位为前外侧[15]。特别是背屈疼痛及背屈下蹲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踝前外侧撞击综合征、踝前内侧撞击综合征、踝前侧撞击综合征。在我们的研究中前踝撞击症都伴有软组织的问题。在随访中大多数踝关节有骨刺再次生成而没有症状, 因此说疼痛不是骨刺引起的, 在镜下显示肥厚的滑膜和瘢痕组织当踝强力背屈时卡在骨刺中, 正是这种卡压导致疼痛, 在理论上镜下软组织切除能够缓解疼痛, 然而胫骨, 距骨骨刺限制踝关节前侧的空间, 关节镜手术后产生的血肿会再次形成撞击, 因此去除骨刺恢复关节前间隙而减少症状的复发。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治疗效果与病因及病程时间相关, 与病程的长短及踝关节退变的程度呈负相关, 与病因的关系如下: (1) 踝关节内软组织因素引起的踝前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最佳、分级0级, 本组10例, 优7例, 良3例。 (2) 分级1级13例, 结果为优和好。 (3) 分级2级4例, 结果为优和好。从结果看出, 合并有关节狭窄的患者疗效要比没有关节狭窄的差, 与Gulish等[16]报道的结果相近, 因此关节镜下清理骨刺对于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远期疗效很重要。

综上所述, 踝关节创伤及退变是踝前撞击综合征的两大原因, 无骨折脱位的急性踝关节创伤积血的早期关节镜检查及治疗是预防踝前撞击综合征的积极有效方法, 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术是踝前撞击综合征最佳微创治疗对策, 其疗效与病因、病程有关。

踝关节撞击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肘骨关节炎伴肘后撞击症患者中随机抽取46例,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8例;病程2年~7年,平均(4.08±0.51)年;研究组男13例,女10例;病程2年~8年,平均(4.16±0.49)年。所有患者中,从事网球运动者16例,排球运动者14例,高尔夫运动者10例,击剑运动员6例。2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所选患者均根据肘骨关节炎伴肘后撞击症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经CT扫描确认。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通过本次研究,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签字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开放性手术。研究组患者采用关节镜清理成形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肘关节穿刺:将25~30 m L生理盐水注入肘关节,以膨胀肘关节囊并止血。穿刺部位通常选取肘关节的前外侧、外侧及后内侧。②关节镜检查:由于肘关节部位结构较为复杂,血管和神经较为丰富,在进行检查前应在患者体表用记号笔将骨性标志标注出来,进而将关节镜从肘关节前内侧放入并连接好进水管,检查肘关节的前端,包括内侧的关节囊、尺骨的冠状突和冠突窝等,在屈伸活动下对冠状突的撞击情况进行检查,观察前臂旋前位和旋后位处桡骨头和肱桡关节有无异常;在前外侧部位的检查中,观察桡骨头的凸面和肱骨头的凸面,评估软骨损伤及骨软骨炎的情况。③肘关节清理成形术:关节镜进入肘关节后,可从前内侧和前外侧处同时进行操作,以取出游离体、修整软骨的创面、清理滑膜并磨除冠突窝多余骨质。在后外侧和后内侧处,要清理滑膜及软骨,磨削尺骨鹰嘴,磨除鹰嘴窝的多余骨质。手术完成后,注射3~5次透明质酸至肘关节腔,每次2 m L,持续2周。

1.3 评定标准

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患者肘关节处的肿胀情况消失,肘关节能够自由屈伸活动,恢复正常功能为优;患者肘关节处的肿胀情况基本消失,偶有疼痛,肘关节屈伸度与术前相比大于35°为良;患者肘关节处的肿胀情况没有消失,肘关节屈伸度没有得到改善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肘骨关节炎伴肘后撞击症的发生多是由于患者常参加如排球、网球、高尔夫球、棒球和击剑等运动,在这些运动中,肘关节的屈伸活动较为频繁,其尺骨的鹰嘴常与鹰嘴窝撞击,容易使软骨形成退变,并造成骨质增生,鹰嘴窝由此变得更为狭窄甚至发生变形,无法从解剖关系上匹配尺骨鹰嘴,进而使肘关节的后方结构变得不稳定[2]。而关节炎则是引发肘关节疼痛的主要因素,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患者肘关节的屈伸功能。在传统治疗中,常采用开放性手术方法,这种方法往往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疼痛感较强,不利于患者进行肘关节的恢复练习,容易诱发关节僵硬和关节粘连,使肘关节的活动受到影响。而采用关节镜清理成形术,可在关节镜下完成取出游离体、清理滑膜炎和磨削多余骨质等操作,较为安全有效,这种手术方式对病变部位、病变范围、病变性质等的明确和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非常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肘关节功能恢复。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在采用关节镜清理成形术治疗后,治疗优良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符合汪超[3]等人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关节镜清理成形术治疗肘骨关节炎伴肘后撞击症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在加速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叶锋,梁树威,劳贵昌,等.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分析[J].右江医学,2015,43(6):699.

[2]汪超,徐斌,徐洪港,等.肘关节撞击症关节镜微创治疗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8):1467-1468.

踝关节撞击症 篇3

关键词:踝关节撞击综合征,踝关节炎,治疗进展

踝关节既有负重功能, 又是人体在运动时变化最复杂的合力中枢。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AnkleImpingementSyndromes) 是指踝关节各种软组织或骨性摩擦、撞击或挤压所致造成疼痛状态的一组疾患, 多数伴有或并发踝关节的炎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慢性疼痛, 肿胀, 功能障碍, 过度活动时疼痛加剧。其病因主要为反复微创伤所致软骨损伤, 韧带、滑膜炎性增生嵌顿和骨赘产生, 关节活动时增生的滑膜嵌入骨赘或关节间隙中而产生挤压疼痛。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多为运动损伤所致。按照损伤部位的不同,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可分为: (1) 前外踝撞击综合征。 (2) 前踝撞击综合征。 (3) 前内踝撞击综合征。 (4) 内踝撞击综合征。 (5) 后内踝撞击综合征。 (6) 后踝撞击综合征。按病因分类, 包括骨性撞击和软组织撞击两类。骨性撞击综合征一般是指距骨和胫骨骨赘之间的撞击;软组织撞击为关节囊、滑膜、韧带增生、肥厚或瘢痕组织增生所致。在踝关节各种部位的撞击综合征中, 踝前撞击占有较大比例, 1943年Morris首先提出了踝前撞击综合征的概念[1]。Scranton和McDermott将踝前撞击的X线表现分为四度:Ⅰ度, 胫骨骨赘≤3mm。Ⅱ度, 胫骨骨赘>3mm, 距骨无骨赘。Ⅲ度, 胫骨骨赘较大, 伴或不伴分裂, 距骨颈骨赘形成, 常伴分裂。Ⅳ度, 踝关节前部骨关节破坏, 可同时有内、外和后方退变表现。有学者总结的该病临床表现有6种, 认为至少有5种出现时可考虑诊断为踝前撞击综合征[2]。这6种临床表现为: (1) 踝关节前侧压痛; (2) 踝关节前或外侧肿胀; (3) 踝关节背伸和外翻时疼痛; (4) 患踝单腿下蹲疼痛; (5) 踝关节活动痛; (6) 无踝关节不稳。针对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和踝关节炎的治疗, 许多医生学者都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法和见解,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对该类疾病的学习, 对其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1 保守治疗

1.1 制动

很多学者认为, 制动是治疗踝前撞击综合征的前提和保证, 指导患者卧床休养、避免负重行走, 甚至给予护踝、弹性绷带、支局等外固定, 可以避免对踝关节软骨、滑膜等相关组织的再次刺激, 使原有病变进一步加重, 给踝关节一定的自我修复空间, 有利于渗出炎性介质的吸收转化和软骨的修复再生, 有医生给予牵引的方法再配合其他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3]。

1.2 理疗

理疗就是通过物理的方法治疗, 有医生认为合理的推拿按摩也是一种理疗, 能够缓解一部分症状。采用微波 (超短波) 治疗骨关节病, 是一种大家认可的方法, 局部组织加热可以扩张毛细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缓解局部症状有一定的效果。近年来将臭氧水引入关节病的治疗领域, 有医生给予踝关节注射臭氧水, 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臭氧具有抗炎止痛, 改善关节腔内环境, 调整关节液的渗透压、酸碱度, 使关节液、软骨、滑膜代谢恢复良性循环, 加速炎症消退, 从而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4]。体外冲击波作为骨关节领域一种新兴的物理治疗方法, 现已被广泛关注, 已经被证实,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可以使关节内P物质合成减少, 减轻滑膜炎性反应, 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和TGF-β合成增加, 也可使软骨细胞增生活跃[5]。

1.3 中医中药

中医学是我国的瑰宝,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得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病有丰富的经验, 中医学认为, 踝关节损伤后多会伤及气血, 以致气滞血淤, 产生疼痛;损伤处淤积不散, 淤血滞于肌表, 淤阻经脉, 水湿停滞则为肿胀。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内服、外敷及熏洗, 均采用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 以补肾柔肝壮筋活血为主, 张梅[6]等研究中药治疗骨关节炎机制, 认为疗效明确。中药熏洗疗法也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外治方法, 它以其“内病外治、由表透里、舒筋通络”的特点在中医外治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7], 药力从表皮渗透到筋骨, 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1.4 西药

有学者研究表明, 维生素D与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影像学改变、关节症状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关, 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患者关节的疼痛症状及功能[8]。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主要通过抑制COX, 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生成前列腺素、血栓素等炎性介质, 从而改善关节滑膜的充血、渗出等炎症现象, 达到控制关节肿痛的目的。NSAIDs对解除疼痛有较好的效果, 但不能改变疾病的进程, 且长期应用较大剂量的非甾体抗炎药会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胃十二指肠溃疡, 使用时需严格注意用法、用量及使用时间[9]。逐渐取代NSAIDs药物的为特异性COX-2抑制剂, 不但胃肠道反应轻微, 还对骨关节炎的软骨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 兼有抗炎与保护软骨双重疗效, 它是一类既能改善关节炎症状又能改善关节软骨结构的药物, 目前应用广泛[10]。氨基葡萄糖属于天然氨基单糖的一种, 并且是软骨组织营养的主要成分, 且口服吸收率相对稳定, 当发生骨关节炎时, 氨基葡萄糖可以抑制炎症, 修复受损的软骨组织[11]。更有一些专家学者把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和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研究达到基因水平。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也给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和踝关节炎的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1.5 关节内注射

目前临床关节内注射药物主要有皮质激素、维生素B类、玻璃酸钠等。关节内注射皮质激素能减轻炎性反应, 且有止痛作用, 但不能改变软骨退变, 若使用过量可发生类固醇诱导的骨关节病。此外, 皮质激素还能抑制关节内蛋白质的合成, 致软骨基质含量减少, 加重软骨损害。笔者认为应慎重给予踝关节腔内注射皮质激素类药物。关节内注入维生素B类治疗, 目前也有少数医生采用此类方法, 还有一部分医生关节腔内注射丹参、鹿瓜多肽等中药制剂[12], 认为疗效满意, 但笔者认为, 中药制剂可能因分子量过大而影响转化吸收, 并有增加关节内感染的风险。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近年临床应用广泛, 玻璃酸钠是一种无色、澄清的黏稠液体, 是由葡萄糖醛酸和乙酰氨基己糖组成双糖单位聚合而成的一种黏多糖, 相对分子质量150~250万, 接近膝关节液的成分。有研究表明玻璃酸钠对软骨细胞正常表型的维持有保护作用, 并能明显拮抗IL-1β对软骨细胞增殖的抑制[13]。玻璃酸钠注射后作为关节滑液的主要成分, 不仅能促进软骨细胞的修复, 还能明显减轻关节组织的炎症反应。其相对正常的浓度和属性对维持关节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在关节腔内起润滑作用, 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 同时还发挥弹性作用, 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冲击。

2 有创治疗

2.1 电针、针灸、小针刀

针灸属中医治疗范畴, 在针灸的基础上, 后来演化出电针、火针等治疗方法, 以中医理论为支持, 正确针灸 (电针、火针) 能够达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目的[14], 小针刀技术是根据压痛部位选择3~5个点局部封闭, 后对膝关节周围痛点区施行纵横疏通、铲削和切割等。小针刀治疗一方面能松解组织粘连, 消除炎症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缓解肌肉痉挛, 达到松动关节、调整膝关节力学平衡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消除代谢产物等炎性因子的刺激, 使炎症、水肿消失[15]。但更有多数学者否定小针刀技术, 认为虽能短暂缓解症状, 但远期可能导致粘连复发或加重, 效果不理想, 如果操作不当可能损伤临近血管神经。

2.2 开放清理手术

在关节镜技术发展起来之前, 开放清理手术是治疗较严重关节撞击综合征和骨关节炎的一项重要手段, 切除滑膜, 凿除骨赘, 能够缓解一部分症状, 但由于其创伤大, 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 逐渐被取代。

2.3 微创关节镜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关节镜手术是最佳选择。关节镜手术清理的目的是清除关节内的致痛因子, 尤其是关节软骨磨损后的碎屑和微结晶、软骨降解微粒、炎性因子和疼痛物质, 磨削影响关节活动的骨性阻挡或软骨剥脱后的台阶状关节面, 解除关节内绞索因素和功能紊乱, 阻断病变的恶性循环[16]。随着关节镜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踝关节疾病能在镜下微创完成, 关节镜微创手术几乎已经成为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和踝关节炎的金标准。

2.4 关节置换与融合

关节置换与融合是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和踝关节炎的终极手段, 当上述所有治疗手段均无效时可以选择, 尽管踝关节融合术是一个可靠的手术, 但很多患者还是首先选择全踝关节置换。虽然踝关节置换术早期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好的功能, 但全踝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翻修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7]。所以选择手术方式要全面评估患者, 谨慎实施。

3 康复

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需要规范合理康复来保驾护航, 正确有效的康复可以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不是所有患者的康复都是一成不变的, 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是每位医生和康复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踝关节撞击症 篇4

肩部撞击症通常指关节外肩关节周围炎, 是老年人肩部常见疾患。临床常采用理疗、按摩、封闭、服药等保守治疗, 但大多数效果较差, 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近年来笔者采用手术治疗72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8例, 女14例;最大年龄76岁, 最小50岁, 平均61岁;病程为18个月~6年, 均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要求手术治疗。

1.2 临床表现

症状:疼痛, 以夜间为甚, 以肩峰周围为主, 有时涉及整个三角肌部, 患肢无力, 活动受限, 当上臂外展60°~80°时即出现疼痛, 且有肩关节被卡住而不能继续上举之感。体征:压痛, 主要在肩部下至肱骨大结节区域内;肩部被动活动时, 可闻及碎裂声;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60°~120°疼痛弧, 病程长者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受限;肩部撞击试验阳性 (患者坐位, 检查者位于背后, 一手扶肩后另一手将患者上肢向前上方快速推动, 使肱骨大结节与肩部撞击, 产生疼痛为阳性) 。

1.3 手术方法

高位臂丛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患肩垫高。切口从肩峰后外侧绕肩峰至喙突, 呈“~”型, 长约10cm。在肩峰上喙突间将三角肌纤维分开, 检查肩峰下滑囊及冈上肌腱有无病变, 向下牵引上肢, 检查肩峰下缘有无骨赘或突起。先在靠喙突处切断喙肩韧带, 然后用薄形骨刀从前上向后下方将肩峰前下突出部分连同附着之喙肩韧带一齐切除肩峰前下1/3, 以保留肩峰上部三角肌附着处。如伴有慢性肩峰下滑囊炎, 则切除肿大、增厚的滑囊;如伴肩袖撕裂者, 应同时修复;如肱骨大结节有骨赘突起或其他不规则的, 应凿除或修整。术后再活动上肢, 检查肩部撞击症状是否消失。术后三角巾悬吊上肢, 3周后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

1.4 疗效评定

评定标准[1]:痊愈:疼痛消失, 患肢前屈上举达160°, 拇指摸背达10胸椎, 外展80°, 内收45°。显效:疼痛逐渐减轻, 夜间疼痛基本消失, 患肢前屈上举达160°, 外展80°, 内收45°。有效:疼痛减轻, 肩部活动范围有改善, 但未达到标准, 需继续治疗。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满意48例, 基本满意 (显效、有效) 21例, 有效率可达95.8%;效果欠佳3例, 占4.2%;1例发生切口血肿, 其余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手术原理

肩关节活动不仅发生于肩肱关节, 也发生于肩峰下关节, 即肩峰与肱骨头之间。肩部撞击症是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和撞击所致。正常肩峰下有1~1.5cm间隙, 前窄后宽, 顶部有喙突、肩峰及喙肩韧带构成喙肩穹, 底部是肱骨头, 其间有肩袖和肱二头肌肌长头通过。通常情况下, 肩峰下滑囊在肩袖和肩峰间起润滑和缓冲作用。但如过多的肩关节外展或长期累积损伤, 则造成间隙内压力进一步增高, 最终形成肩部撞击症。因解剖因素, 撞击主要发生于肩峰前1/3、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前下部, 而非外侧。因此, 予以前肩峰成形, 切除喙肩韧带及肩峰下间隙, 增大肩峰下间隙, 使肩外展活动时避免了撞击, 术后症状消失, 功能改善。

3.2 注意事项

(1) 手术显露肩峰及喙肩韧带应纵形切开三角肌, 这样肌肉损伤小, 术后功能恢复快, 本组1例采用先切断三角肌后缝合方法效果较差。 (2) 喙肩韧带内侧有肩峰动脉肩峰支通过, 操作时应贴近韧带, 一旦撞伤, 应结扎止血。 (3) 术后注意关节外旋角度要好, 否则术后影响上举功能, 但勿用暴力。 (4) 三角肌附着于肩峰上部, 喙肩韧带附于肩峰下部, 术中仅切除肩峰前下部, 要注意三角肌附着处的保护。 (5) 锐刀切除肩峰前下部时不能残留小碎骨片, 以免术后形成新的骨刺而使症状复发。 (6) 麻醉下切皮最好先轻柔手法活动患肩, 尤其对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以松懈黏连、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 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踝关节撞击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于我科 就诊,初步诊断为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患者14例,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32.6岁(22 ~ 61岁),左侧9例,右侧5例 ;其中10例有不同程度及形式的踝关节扭伤病史。术前MRI检查发现踝关节积液及可疑软组织增厚卡压6例。入组标准 :(1)踝关节前外侧疼痛、肿胀及不同程度背伸受限 ;(2)查体 :踝关节前外侧局限性压痛,撞击实验阳性,抽屉实验阴性 ;(3)保守治疗12周无效,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X线及MRI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4)影像学及关节镜下确诊不存在骨性撞击。

1.2 手术方法

术前对踝关节骨性标志、关节线、神经血管走行及关节镜入口进行标记。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位,常规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采用Smith-Nephew4.0mm 30°广角关节镜系统,常规前内侧、前外侧入路,必要时附加手术入路。助手徒手对抗牵引。踝关节镜探查顺序 :(1)胫距关节及其软骨 ;(2)距骨外侧沟 ;(3)距骨颈及前间隙 ;(4)距骨内侧沟。探查时遮挡视野滑膜可少许刨除。关节镜检发现滑膜组织增生充血水肿,有为絮状绒毛样,有为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黄褐色,还要少许半月板样组织卡压于前外侧关节间隙。术中发现8例存在滑膜组织撞击,不同程度炎症反应 ;3例距腓前韧带损伤撞击 ;2例胫腓前韧带远侧束增生肥厚,均为老年患者 ;1例半月板样组织卡压于前外侧关节间隙 ;4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关节软骨退变,1例较严重。术中探查完毕后用刨削刀头行增生滑膜组织及半月板样组织清理,再用等离子刀行滑膜清理和止血,修整气化胫腓前韧带远侧束增生肥厚,检查无撞击及滑膜卡压 ;对软骨损伤严重者行微骨折术,并行软骨碎屑打磨清理,修整光滑软骨边缘。检查无撞击后大量盐水冲洗,常规关节腔注射倍他米松1支 (5mg/ 支 ),缝合伤口,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周,冰敷,抬高患肢 ;抗生素使用1 ~ 3d ;尽早开始踝关节主动活动及肌力训练[2],肌肉力量恢复较好后逐渐下床活动。

1.4 疗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

术后随访6 ~ 13个月,平均7个月。对患者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踝 -- 后足评分系统[3]进行功能评定。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术前、术后功能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 < 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6 ~ 13月,平均7个月。AOFAS评分术前41 ~ 69分,平均(平均49分),术后71 ~ 94分,平均(平均86.7分),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t=2.012,P=0.000)。术中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软骨损伤及感染病例。术后9例患者踝关节前外侧疼痛完全缓解,4例患者残留活动后轻度疼痛,1例患者活动后仍疼痛明显,可能和半月板样组织反复卡压引起软骨损伤较严重有关。踝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MRI诊断率42.9%(6/14)。

3 讨论

踝关节慢性疼痛在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多数有外伤病史,尤其是年轻患者,多不伴踝关节不稳症状。1991年Andrews[4]认为其损失机制主要为外伤导致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撕裂,未得到及时修复陷入关节间隙,反复刺激增生肥厚引起撞击产生疼痛。同年Ferkel等[5]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称这种组织为滑膜肥厚,自此将踝关节无骨折脱位长期肿痛称为踝关节撞击综合征。随着医学进步及辅助检查多样化,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概念及分型进一步细化[6]。根据调查,一般人群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概率不超过30%,而运动员患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概率超过40%[7],故外伤可能是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重要原因或诱因之一。目前较一致观点认为踝撞击综合征或骨赘形成机制为踝关节反复强力背屈,与胫骨前下缘和距骨颈反复撞击损伤有关,疼痛因为关节间隙逐渐狭窄及滑膜增厚嵌入挤压所致[8]。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是其特殊类型。

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主要症状是踝前外侧疼痛肿胀,活动后加重,下蹲受限 ;诊断依赖临床病史、物理检查及MRI检查,但最终确诊需要关节镜手术。Molloy等报道临床物理检查中踝关节撞击实验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88%,有较高诊断价值[9];Gerezal等研究报道MRI造影检查对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100%,是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较好诊断检查依据,但因其价格昂贵、有创操作,且多数医院无法常规开展,使其作为一种单纯检查手段难以普及。我们常规进行X线检查主要排除其他骨质疾病及骨赘,常规MRI检查对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诊断率仅为42.9%,所以常规X线及MRI检查对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诊断率较低,结合病史及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诊断,但最终确诊需要关节镜手术,同时可进行治疗[10]。

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阶段保守治疗主要为非甾体类药物应用,局部封闭和鞋跟垫高等方法,疼痛可缓解但易复发。目前对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疼痛患者建议关节镜检清理术,术中不仅可明确诊断,同时可清除病变组织,消除病因,部分患者可痊愈,对合并软骨大面积损伤患者效果较差。目前报道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有效率均在90% 左右[11,12],我们也达到了相似疗效。根据笔者经验,建议手术指征为a :踝关节前外侧疼痛肿胀,长期反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b :固定压痛点 ;c :背屈活动受限,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d :MRI显示软骨损伤不重者效果较好。术后关节腔常规注射倍他米松1支,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减轻滑膜炎性反应,预防术后关节腔软组织再次粘连卡压。

本组病例数较小,更多病例数和更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但总体效果比较满意,为进一步开展更多、更复杂踝关节镜手术建立了良好开端。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对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我科行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镜切除撞击的软组织,并送病理检查。全部患者均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采用AOFAS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6~13月)。9例患者踝关节前外侧疼痛完全缓解,4例患者残留活动后轻度疼痛,1例患者活动后仍疼痛明显。所有患者关节活动度都有不同程度改善。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9分(41~6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7分(71~94分)。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关节镜是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有效确诊方法,同时行相关治疗后疗效满意,创伤小,恢复快。

踝关节撞击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6 月本院诊治的50 例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患者, 其中男34 例, 女16 例, 年龄最大59 岁, 最小15 岁, 平均年龄 (27.5±5.5) 岁, 18 例左踝32 例右踝, 病程6 个月~5 年, 平均病程 (1.9±0.8) 年。患者中34 例患者存在踝关节扭伤史, 均存在踝关节疼痛, 在活动后呈现加重趋势。36 例患者存在踝关节肿胀现象, 且踝关节背伸挤压试验结果是阳性。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 2 方法患者均实施关节镜微创进行治疗。术前,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胫骨前肌腱、内外踝、血管神经束走向等进行标记, 选择由美国施乐辉公司提供的关节镜系统实施手术, 角度为30°, 直径为4 mm, 患者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取仰卧位, 以患者踝关节前外侧为入路, 并在伸趾肌腱外侧进行穿刺, 注入生理盐水 (20 ml) , 以保证患者关节腔的充盈度。纵向切开患者皮肤, 钝性分离, 以充分暴露患者的关节腔, 在出现流水现象后, 置入关节镜进行探查。依次探查患者的三角韧带、胫距关节前部、距腓韧带等, 避免损伤患者的隐神经与大隐静脉。通过关节镜可观察患者的瘢痕组织、增生滑膜等, 活动患者踝关节, 并对撞击事件进行模拟, 观察与估算患者的撞击范围与撞击部位。通过离子刀修整患者的关节软骨, 并于软骨下骨外露部位使用克氏针以进行钻孔, 磨去骨赘。术后, 需使用弹性绷带对患者足踝部进行包扎, 同时冰敷24 h, 术后1 d, 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开展踝关节背伸、股四头肌等训练, 术后7 d, 患者拄拐下床活动;术后17 d负重训练;术后1 个月, 运动量恢复正常;术后6 个月即可恢复体育活动。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统计分析。术后, 患者的踝关节不存在疼痛感, 且活动无限制, 步态正常, 踝- 后足的对线良好, 为优;术后, 患者踝关节疼痛偶有出现, 步态较为正常, 但在行走过程中存在轻微肿胀, 运动活动中不适感明显, 为良;术后, 患者步态异常, 且日常生活活动中存在关节肿痛现象, 无法参与运动, 为中;术后, 患者在行走或者是静息状态时, 均存在疼痛感, 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为差。优良率= ( 优+ 良) / 总例数×100%。

2 结果

50 例患者中, 优35 例, 良10 例, 中5 例, 治疗优良率为90%。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血管损伤神经损伤以及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踝关节属于人体日常活动中承受最大负重量的屈戍关节, 行走过程中, 负荷量是机体重量的5 倍[3], 极易受到损伤。踝关节在受到扭伤或撞击后, 踝关节的部分功能仍存在, 未受到患者重视, 极易发生漏诊, 因此在临床诊断中, 如果患者在MRI诊断中为阴性, 但仍存在体征与临床症状, 需再行关节镜检查, 以降低漏诊率, 保证患者在最佳治疗时间内接受治疗[4]。

此次探究中, 50 例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患者, 实施关节镜微创治疗, 优良率为90%。术后未见并发症。

综上所述, 关节镜微创在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手术创口较小, 术后恢复快, 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可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微创在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50例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患者, 实施关节镜微创治疗, 分析与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0例患者中, 优35例, 良10例, 中5例, 治疗优良率为90%。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血管损伤神经损伤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微创在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治疗中的疗效良好,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关键词:关节镜微创,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疗效

参考文献

[1]周玉成, 陈志伟, 戴祝, 等.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初步临床应用体会.中国骨伤, 2009, 22 (4) :303-304.

[2]欧阳侃, 王大平, 陆伟, 等.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治疗.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7 (2) :145-150.

[3]蔡旻, 李颖, 傅庭斌, 等.关节镜治疗空勤人员踝关节撞击综合征12例.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 (9) :1053-1055.

踝关节撞击症 篇7

外科脱位技术作为一种可接受的标准化治疗手段,是以往治疗FAI的主要手术技术[8]。随着髋关节镜技术的日趋成熟,选择髋关节镜下治疗FAI的医生越来越多。髋关节镜技术治疗FAI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等特点[9]。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凸轮型FAI患者21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 年龄22 ~ 62岁,平均42. 4岁。患者各年龄段的发病数呈双峰分布,其中22 ~ 30岁以及45岁以上者居多,分别占总体的33. 3% 和42. 9% 。其中12人均与运动相关。病程10 ~ 35个月,平均13. 4个月。保守治疗包括限制体育活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使用冲击波治疗。所有病例在确诊后均通过完善的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无效者采取手术治疗。均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本研究中合并髋臼盂唇撕裂者12例; 合并局限钳夹型患者4例; 合并关节软骨损伤者19例。

1. 2 手术适应证 主诉: 反复发作的疼痛性机械症状,如响声,绞锁等; 腹股沟区局限的疼痛; 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不缓解; 查体: 屈髋内、外旋试验阳性,能够明确诱发疼痛者; 影像学支持: 通过术前DR/三维CT证实凸轮畸形,合并局限钳夹型损伤( 髋臼缘骨性突出小于3 mm) 。

1. 3 纳入标准 符合凸轮型FAI的患者以及年龄小于65岁者。

1. 4 排除标准 各种病因导致的髋臼包容不全; 既往髋关节周围骨折或手术病史; 严重的局限钳夹型损伤( 髋臼缘骨性突出大于3 mm) ; 严重的骨关节炎( Outerbridge Ⅳ度) ; 全关节钳夹型患者; 严重腰椎病变、强直性脊柱炎; 伴有其他类型的关节炎,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 过度肥胖者。

1. 5 临床检查 手术前和手术后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进行髋关节查体及改良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畸形四个方面,得分大于85分为优,得分70 ~ 85分为良,得分60 ~ 7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

1. 6 手术技术 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骨折牵引床会阴柱包裹后的直径不小于12 cm。患侧髋关节伸直位、外展10°中立位。轻度屈髋可放松关节囊并利于牵引,牵引程度为: 髋关节腔内出现真空影且关节间隙达到8 ~ 10mm。充分内收髋关节后内旋。牵引时间尽量短,不超过2h。采用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检查方法确认髋关节牵开。采用髋关节前外辅助入路、前外侧入路和/或后外侧入路。最先确立前外侧入路( 见图1) ,做该入路时需要将引导针平行于地面10°偏向近端,10° ~ 20°偏向后方,进过臀中肌与臀小肌前部进入髋关节内。行常规髋关节镜检查。然后通过由外向内的方式做前外辅助入路。注意避免损伤盂唇。如需做后外侧入路,需将踝关节放置内旋位,对保护坐骨神经非常重要。在后外侧入路反复更换器械可能造成的神经损伤风险。因此,利用交换棒和套管技术可能是更安全的方式之一。首先清理增生的滑膜,注意不要清理关节内的滑膜皱襞,这些通常可能损伤皱襞下面的支持带血管。然后修整损伤的盂唇和关节软骨。对于Outerbridge Ⅳ级损伤,需行髋臼关节软骨微骨折术。再次探查关节。放松下肢牵引,退出关节镜进入外周间室,术中可见股骨头颈结合部的凸轮畸形,关节镜下表现为,局部明显高于周围的骨性隆起( 见图2) ,色泽略红。通过屈曲内旋和外展外旋可以重现撞击过程,以便继续打磨不彻底的骨赘。使用球磨钻清理凸轮畸形( 见图3) ,恢复股骨头颈区的自然弧度,通过屈曲内旋、外旋反复检查,结合C型臂的成像,判断是否仍存在撞击。必要时,可以对关节囊行“T”字切开,以扩大视野。

1. 7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吲哚美辛栓肛塞6周,预防异位骨化。术后第2天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7 ~ 10 d。术后前3 d限制髋关节活动度,以利消肿。术后3 d后开始,每日髋关节活动度训练0° ~ 30°,渐进性增加。每日2 ~ 3次即可持续4周。每日肌肉协调性训练,锻炼髋关节周围各肌群的等长收缩训练。术后4周后,耐受范围内渐进性负重训练,渐进性行走训练。微骨折的患者推荐术后2个月后开始负重训练。术后4周后,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术后8周在康复理疗师指导下进行上下楼,固定自行车训练。术后12周,可恢复日常活动,并逐渐尝试慢跑、爬楼梯等训练。术后半年,逐渐恢复原先的体育活动和体力活动。

1. 8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 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 ± s) 表示,对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患者Harris功能评分行配对t检验比较,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被证实凸轮畸形。其中18例( 94. 7% ) 合并髋臼关节软骨损伤,位于盂唇髋臼结合部。软骨损伤按照Outerbridge系统分级[10],其中Outerbridge Ⅲ级者12例,Outerbridge Ⅳ级者6例。所有患者在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 4个月( 12 ~ 18个月) 。随访期间未发现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神经损伤、异位骨化、伤口感染及关节感染等并发症。采用改良Harris评分系统,平均改善32分,90% 以上的患者至少改善35分。急性损伤患者( 病程小于6个月) 2例,未出现关节软骨损伤改善,至少为47分,慢性损伤患者( 病程大于1年) 改善相对较差,为25分。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13. 4个月。术后患髋撞击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的髋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和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典型病例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4 ~ 5。

3 讨论

3. 1 病理解剖 Ganz等[1]认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指由于髋关节发育不良、创伤和外科手术等原因,造成股骨头颈结合区和髋臼在运动中产生异常接触和压应力,从而导致髋关节软骨和盂唇等结构的继发性损伤,是髋关节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最新的观点认为,凸轮畸形可能是由于骨骺异常延伸至股骨颈的前侧或前上侧所致,而Siebenrock[6]等则认为的凸轮畸形是由于髋关节先天性脱位继发形成的。

髋关节疼痛的机械原因主要包括静止的高压应力以及过度活动,从而导致软骨盂唇损害、关节炎发生。静止的高压应力通常发生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身上[12,13,14],但是也有研究显示疼痛的主要原因是与这类患者过度外翻的颈干角有关。有一种观点尽管没有被证实[15],认为运动确实可以使髋关旋转增加并且使髋关节压应力增加,从而导致FAI发生。这与本研究的统计相似,本研究中患者各年龄段的发患者数呈双峰分布,其中22 ~ 30岁以及45岁以上者居多,经统计均与运动相关。Siebenrock等[16]将年轻男性篮球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志愿者进行对比,并使非运动员志愿者每周至少参加2 h的运动。研究发现,骨骺闭合的篮球运动员拥有更大的 α 角和更高的凸轮畸形发生率( 89% ) ,而对照组仅有9% 。研究证实[17,18,19,20,21,22],精英运动员、舞者及那些高运动水平的人髋关节炎发生率是对照组2倍以上。其次,在FAI的患者中,男女比例明显不同,这可能与女性关节周围软组织较松弛有关。Nakahara等的研究显示[23],有症状性的FAI女性患者的凸轮畸形明显小于男性。比如,专业的芭蕾舞演员有着可重复的撞击动作和与此相关的软组织松弛,尽管如此却没有任何FAI的解剖学倾向[24]。

3. 2 关于软骨的认识 尽管治疗FAI的理想结果是阻止远期髋臼软骨以及关节盂唇的损害以及骨关节炎的发生,但是短期的目标是减轻疼痛,改善活动范围和允许重返原来的活动。手术治疗FAI的目的在于短期内缓解症状并且阻止骨关节炎的进程[25]。有学者报道[26,27],手术可以有效改善疼痛以及功能情况,短期随访证实功能评分平均改善30% 。术后效果不佳的不良因素主要为关节炎的发生,术中证实的软骨或盂唇疾患[28]。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术后功能不佳,分析原因主要是髋关节软骨Outerbridge Ⅳ度退变性损伤为不可逆损伤,术后关节软骨继续破坏,因此关节疼痛进行加重。有很多学者证实,凸轮型FAI的主要相关因素是软骨的退变和损伤[29,30,31,32]。通常选择的治疗对策是软骨切除,软骨下骨微骨折以及盂唇清理[33,34]。软骨缺损修复治疗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关节保护,Harris评分在中期随访来看,在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方面得到显著改善[35]。Thomas等研究中发现[36],94% 的患者存在3 ~ 4度的软骨损害。如果关节软骨处于进行性加重的阶段,主张积极的干预处理。在94% 的软骨损害患者中,术后的改良Harris评分是很满意的。84% 患者功能改善,其中只有1例在术后8个月行THA,说明对于凸轮型FAI关节镜下的软骨成型手术,很少有并发症并且没有带来更坏的结果。由于纤维软骨的形成后所带来的临床结果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保护原有软骨。因为完全缺损软骨区通常导致关节异常的磨损以及关节炎进程的加快。因此,我们建议保守治疗3个月仍不理想的患者即可行髋关节镜下减压手术。关节镜技术可以治疗FAI和继发的软骨盂唇损伤,且临床疗效良好。但是复杂的解剖形态学、过高的手术期望值是外科手术的挑战。同时,髋关节镜的长期随访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 3 手术失败与成功的关键 髋关节镜的诊断和治疗使得髋关节疾患得到了显著发展。为了适合髋关节镜手术的需要,有关髋关节镜特殊器械和工具的研发与应用,使髋关节的观察和手术操作变得更加安全和方便。但这些不代表手术没有危害及并发症。最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是神经损伤,包括坐骨神经麻痹、股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麻痹、会阴部神经麻痹等,其中坐骨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最高。术前准备中我们通常维持髋关节前屈10° ~ 15°、外展15° ~ 25°位,髋关节牵开距离仅大约1 cm,这相对于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的总长度来说改变还是很少的。过度牵引导致的神经损伤3 ~ 4周内大多可自行修复。选择合适的衬垫,采取正确的体位以及使用最小的牵引力来获得足够的牵引,可能是降低围手术期神经损伤风险的主要安全措施。另外,髋关节镜下治疗FAI另一个常见并发症就是减压不彻底。笔者认为,主要与术前的诊断以及术中显露有关。手术中为了更好的显露凸轮畸形,可以对关节囊行“T”字切开,通常成型后可不对关节囊行任何处理。但是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以及关节松弛症的患者我们还是建议缝合关节囊。

尽管FAI最近已经成为髋关节镜最为热点的话题,但是FAI的患者并不是初学关节镜医生所应选择治疗的患者。这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关节镜下解剖知识以及撞击畸形的解剖知识,并且一些像髋关节周围血管解剖变异以及继发的凸轮畸形解剖原发病如Perthes病、先天髋脱位等,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可能更适合选择切开的外科脱位技术进行处理[37]。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下行髋关节减压术治疗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髋关节撞击综合征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2~62岁,平均42.4岁。均行髋关节镜检,明确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清理损伤的软骨和盂唇,打磨骨赘,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采用髋关节查体和改良Harris评分进行功能评估。末次随访时,按改良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2例,良17例,可2例,优良率超过90%。结论 髋关节镜技术对凸轮型FAI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化治疗手段。

上一篇:本位思考下一篇:一次性使用手术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