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绩效

2024-08-03

生态绩效(共7篇)

生态绩效 篇1

一、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研究现状

1. 生态转移支付主要分为项目式和一般性生态转移支付。前者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后者如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式生态转移支付的资金使用被限定在一个专门的生态保护项目上, 一般性生态转移支付的资金使用则不受限制, 只要用于生态建设和民生发展, 都是合理的。

2. 我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从1998年开始试点, 2000年全面开展, 一期工程从2000年到2010年, 一期工程完成后立即开展第二期工程。对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绩效评价的早期研究, 指标的设置比较单一, 缺乏全面性。随着研究的发展成熟, 指标体系也越来越综合、完善, 周少舟 (2008) 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评价分为工程实施与政策执行情况、森林资源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国政 (2011) 选取了生态效益指标34个、经济效益指标13个和社会效益指标11个作为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同时起步, 通过十几年的建设, 已取得明显成效。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制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绩效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率先建立起省级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网络;国家林业局在2008~2010年陆续推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等, 都对退耕还林工程设置了评价指标体系。

相较于项目式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 对于一般性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研究还较少。财政部在201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 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的绩效监督构建了一个大体的指标框架, 其中包括资金的管理、生态环境和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

不同的项目式生态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中, 指标的选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如天保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中生态绩效指标主要选择森林资源指标, 经济、社会绩效则是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对林区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指标的设置, 较为注重在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方面。而一般性的生态转移支付, 则比较注重整体效益, 指标的设置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

3. 现有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不足。

一方面, 只有少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对生态转移支付过程中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设置了指标, 如李萍 (2007) 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天保工程效益审计时设置了财务层面的指标, 周少舟 (2008) 提出了工程实施与政策执行情况指标。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却忽略了对资金绩效的评价。众所周知, 政府生态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属于政府支出, 对资金绩效进行评价亦是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 项目式生态转移支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综合性;而一般性生态转移支付由于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 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还不成熟, 需要完善。

二、政府生态转移支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系统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价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所带来的效果, 要能够涵盖生态转移支付影响范围的方方面面。 (2) 可行性原则。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 灵活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方便运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生态转移支付项目当中。 (4) 可比性原则。设置评价指标的目的是要对所评价主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要有比较才能鉴别好坏。指标的可比性包括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和对不同对象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 (2012) 》第六条指出:享受转移支付的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因此, 本文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财务指标四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

(1) 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在其《环境主要指标2008》中, 将环境评价的内容主要分为污染问题和自然资源, 其主要指标如下表:

本文结合财政部2011年颁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选择评价的污染问题包括空气质量、三废排放和水质量, 自然资源包括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PSR框架下相关评价指标见表2。

(2) 经济发展指标。生态转移支付的一个目标, 是要达到地区间的财政均衡, 因此地区经济发展的评价在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中是很有必要的。经过马歇尔 (Alfred Marshal) 和林德赫尔 (Lindheal) 等各国经济学家的努力, 常规的经济指标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主要选择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两个方面做评价。评价指标如表3。

在接受生态转移支付的区域中, 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存在着财政收入不平衡的问题。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中, 财政缺口是生态转移支付核算办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财政缺口既能反映一个地区的财政能力, 又能影响生态转移支付资金, 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因此, 本文选择财政缺口作为地区的经济压力指标。

(3) 公共服务指标。本文主要从居民生活、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评价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见表4) 。

(4) 财务指标。对政府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是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态转移支付的资金是通过上级政府拨付, 逐级往下分配, 各级政府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的管理包括资金的到位情况, 预算管理的执行、控制评价。资金到位率主要反映资金的拨付情况、资金的使用是否违规、选择资金使用合规率作为指标。投入产出比主要反映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的投入产出关系。由于生态转移支付项目繁多, 资金投入不容易汇总, 产出也不容易衡量, 因此本文使用林业重点工程投入与产出来计算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的财务绩效。财务指标见表5。

三、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综合绩效评价

本文采用李山梅 (2006) 研究的环境优值模型作为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环境优值是一种综合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是通过对国家或地区的水质 (地表水、地下水) 、大气、土壤等诸多环境指标的综合、持续考查及预测, 计算环境优值, 当其持续为“0”时, 则环境友好、环境最佳。环境优值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Fi表示每类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监测数;Vi表示理想标准值;Bi表示可取值上下限范围。

陈佳稳 (2010) 将环境优值模型改进为考虑GDP的模型, 如下所示:

这一改进模型最理想的是GDP越高, 环境优值越小。

因为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是环境、经济、社会与财务各项综合的指标体系, 所以对环境优值模型进行改进:

该模型将环境、经济、社会和财务分为四个子系统, 根据式 (1) 得到各子系统的环境优值, 将经济子系统的环境优值与其他三个子系统的和值相乘, 即得整个系统的环境优值。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评价对象, 各项数据具体如表6。其中, 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宁夏统计年鉴2011》;指标的标准值来源于“十一五”规划、宁夏地方规划和目标以及国家水平;指标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 (AHP) 计算获得。在计算过程中, 因某些指标为极小型指标, 故将其进行特殊化处理 (取反或用1减去) 。根据公式计算得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环境优值为U0=1.78×10-2。同样, 可以求得2008年与2009年的环境优值, 分别为2.12×10-2和2.62×10-2。由此可见, 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生态转移支付绩效最优。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生态转移支付规模的逐渐扩大, 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显得日趋重要。本文以PSR (压力-状态-响应) 模型框架为基础, 探索构建出了具有一般性质的生态转移支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环境优值模型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1]428 号, 2011-07-19

[2] .周少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评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 2008

[3] .李山梅.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兼评矿业城市环境问题.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博士论文, 2006

[4] .陈佳稳.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硕士论文, 2010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绩效关系探析 篇2

20世纪初, 全球工业的急速发展, 虽然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 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扑, 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 因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日益升高。早期, 企业在乎的是利润, 环境保护被视为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 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威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加, 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1992年生态效益理念的提出, 向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的道路, 即, 采用适当的环境管理方法环保议题将促使企业革新、改善环境绩效, 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 也能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冲击影响, 符合经济利益, 亦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生态效益理念

1998年,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 需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 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冲击及天然资源的使用, 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依据此定义, WBCSD提出了鉴定生态效益的七点要素:

(1) 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密集度 (material intensity) ;

(1) 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密集度 (energy intensity) ;

(3) 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

(4) 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5) 使可更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 延长产品的耐久性;

(7) 加强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服务效能。

第一至第三项的重点是放在资源生产力与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第四至第七项则是协助前三项完成企业的营运、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每项都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 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及减少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 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负担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 并使其因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的减少, 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之影响

生态效益期许企业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 但并不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目的相冲突。对生态效益的追求, 可以帮助企业成功的应对中长期挑战, 否则企业未来将承受不起不接受与实施生态效益而带来的损失。重视生态效益的企业关注的是资源生产力, 而不是传统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对企业来说, 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 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 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 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 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是“以少生多”。

可通过企业和产业内部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 将经济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的经济观认为, 就生产而言, 一定的产出依赖于相等的投入。生态效益理念则改变了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 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业垃圾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之间合作既可达成零废弃物的目标, 又可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机密合作, 减少天然资源的投入。如在一些发达国家, 有专门的提供企业器材租赁的服务的机构, 可为企业试投产或企业临时加产提供必要的机器设备, 减少企业硬件设备投资。同时一些企业可通过提供闲置设备的租赁服务, 提高企业收入。

(2) 生态效益观念的提出, 也对企业运营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 使企业产品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生态效益观念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并体现在原料的购买, 公司的运营, 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占据市场大片份额的诺基亚公司已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 包括四大环境计划:为环境而设计, 供应商管理体系,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 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实践暨再生、再利用、再回收处理。诺基亚手机为“环境而设计”的目标是以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其他利益共享者的要求。诺基亚的环保专家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完整的分析工具以便进行材料可回收率的定量分析, 通过使用这一工具, 目前手机75%至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3) 企业形象的提升。

垃圾减量, 资源的回收利用, 这一生态理念策略可提升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信赖度。各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 银行业也开始重视贷款客户的环境绩效, 将强风险评估, 以降低客户污染整治责任带来的财务风险。保险业常因客户的环保事件, 导致大额的理赔损失, 因此环境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企业保险业务的重要工作。对此有台湾学者提出5R理论 (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资源回收, recycle再利用、repair可使用物品修复和refuse拒接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 来实现企业办公环境的生态化, 使生态效益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3 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

1990年, 时任杜邦公司总经理EdgarWoolard曾经这样告诫:“有些企业并不尝试以跨世纪环境绩效眼光经营, 现在仍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存在, 但就长远而言, 他们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 因为他们必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环境议题是个无法避免的挑战, 现代化企业如果不能在环境课题中找到企业发展契机, 就注定会被淘汰。

(1) 就企业本身而言, 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在了解生态效益重要性的基础上, 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详尽的行动纲领, 以便将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减至最低。该指标体系可协助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将生态和环保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信息, 比较其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绩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效益, 进而拟定改善策略、方案及具体措施, 并依据量化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在行动方面, 企业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广泛的PDCA循环: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行动 (Act) , 以达到持续改善逐渐趋近生态效益的目的。

(2) 政府在企业接受并执行生态效益过程中应扮演激励者角色。生态效益理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观念, 其形成及执行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 为此政府必须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就行政方面, 比如制定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来竞争和风险投资开放, 政策公开透明, 使公众很容易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政策对企业的研发予以鼓励, 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备生态效益的产业的成长。政府同时可以运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资源保护、污染预防、技术提升、公司组织重整等方面, 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动力, 引导企业逐步迈向生态效益的目标。

4 结语

面对全新的, 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 企业应该意识到, 正常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应该符合生态效益的行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引导下, 积极了解、追踪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 以便在绿色工业和环保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通过提供深度的服务, 可持续地增加产品的价值, 并减少使用材料和能源、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产品的可回收性, 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保障企业能长期获得市场回报。

摘要:生态效益是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切入点, 是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必经之路。介绍了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 分析了生态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进而对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小兵.邓南圣.面向未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生态效益[J].环境科学与技术 (增刊) , 2001, (12) .

[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3]Claude Fussel.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J].产业与环境, 1995, 17 (4) .

[4]Bjom.Stigson.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 m-pact[M].WBCSD, 2000, 5-36.

生态绩效 篇3

一、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内涵

(一)体现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绩效(performance)通常被定义为“执行、履行、表现、成绩”[1]。可见,绩效就是工作结果;绩效就是行为;绩效就是结果与过程(行为)的统一体。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结果。但从实践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目标,实现了一个阶段的目标,生态文明进程就推进了一步。因此,考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核应当贯穿全过程管理,而不是阶段性工作,必须将考核纳入全过程管理,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

(二)体现建设主体的努力过程

客观上,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历史等原因,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各不相同。生态文明考核要看到地方的进步,有的地方基础比较差,指标完成的绝对量可能不大,但是进步比较大,也要综合考虑,力争科学合理。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基础好的地方感到压力,使基础相对差的地方有奔头,让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在最公平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推进。

二、生态文明建设绩效“二维”评价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思路

第一,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和目的,采用专家咨询和经验选取相互补充的方法,挑选和建立指标体系,再根据其各自在生态文明建设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赋予不同的权数。

第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应从建设的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衡量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测定由两个分指数差距指数和进步指数复合成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进行。其中,差距指数衡量各指标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距,表征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助于决策者根据目标实现情况制订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安排,明确示意今后努力的方向;进步指数衡量同一城市不同时间各指标与自身历史水平相比的进步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程度。

(二)评价体系框架

本文选取和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子系统。

1. 经济子系统

经济发展指标3个: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收入比。

产业结构指标3个: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

2. 社会子系统

可持续性指标2个: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环境投入占GDP比重。

城市文明指标2个:人均公共藏书、万人拥有病床数。

基础设施指标2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

3. 生态子系统

资源利用指标2个: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生态环境指标4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空气优良天数。

恢复与建设指标2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

(三)模型构建过程

参考研究成果[2,3],整个模型构建过程分3步。

1. 原始指标数值的标准化。

原始指标数值(yi)是该指标评价体系的最小分析要素,各指标之间是异量纲或异质性,需要先对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

根据不同分指数含义采用不同算法。差距指数测算采用目标值法,标准化公式为:对于正向指标,对于逆向指标,yi=ai/xi,式中xi为原始指标的现状值,ai为目标值。无量纲化后的数值可以直观地反映目前的状态离设定的目标差距有多大。进步指数测算采用基期法,标准化公式为:yi=xi/max(xi,xi-1),式中xi为当年指标值,xi-1为上年指标值。可以得出当年指标相对上一年值的进步程度。

2. 分指数的测算。

计算公式为其中:Ii为i年差距(进步)指数值,yij为第i年j指标的无量纲化值,wj为j指标的权重,m为指标数目。

3. 综合指数的测算。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是建设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进步指数与差距指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都会影响区域综合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水平。把这两者进行综合就可计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因此对它们的综合需要采用乘法法则,计算公式为。

(四)评价等级划分

为了更明确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本研究参照了已有的研究资料[4],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分值在0—1之间,分值越高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越高。以0.6为基本标准,低于0.6表示还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备阶段,0.6以上表示已经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阶段。其中,0.6—0.8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初级阶段,0.8—0.9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级阶段,0.9—1.0表示生态文明建设高级阶段。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目标是规范人类发展行为,以协同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本研究设计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二维”评价模型,从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界定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内涵,通过进步指数与差距指数综合测定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水平,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系统化的设计框架。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模式也才刚刚开始,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等研究是下一步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深对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完善、提升和拓展。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应集中在持续激励机制的建立上,以使得考核工作能在真正意义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内涵,从建设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二维”评价模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测定应由两个分指数差距指数和进步指数复合成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进行,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考核工作能在真正意义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张芳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845.

[2]高珊,黄贤金.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5(30):823-827.

[3]周江梅,翁伯琦.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与其体系构建的探讨[J].农学学报,2012,2(10):19-25.

生态绩效 篇4

虽然部分国际知名企业已建立了生态效益指标测度系统, 然而生态效益指标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 其实际应用仍处在探索阶段。有鉴于此, 本研究试图回答下列基本问题:企业生态效益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国际间企业是如何建立生态效益指标系统?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应考虑哪些因素?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一、文献探讨

(一) 企业绩效评估与环境绩效评估关系

企业绩效的内涵丰富, 涉及产品、流程、顾客服务及市场开发等多个层面。一方面, 传统的绩效评估往往沿用短期的财务指标, 例如投资报酬率、销售增长率、资产报酬率等, 未能反映出企业生态效益和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陈静 (2007) 指出企业绩效的指标, 不能仅通过财务绩效呈现, 包括质量、顾客满意度、创新、市场占有率、环境管理等在内的非财务性指标, 可能比财务利润更能反映出公司的状况和成长前景。另一方面, 传统的财务报告中有关环保方面的事项通常未被考虑, 为了更有效地将环境绩效的内容融入财务会计中, 亟需将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与环境损失等纳入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黄正忠 (2009) 指出, 有必要通过财务项目表示环境绩效, 此观念已被应用于量化环境与资源的成本, 以及因环境绩效的改善而节省的其他支出成本。例如, 环境绩效指标至少可以涵盖如下内容: (1) 资源投入指标, 包括原料的稀缺性、可再生性, 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和水资源消耗量; (2) 污染物排放指标, 包括“三废”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噪音污染程度等; (3) 环境投资指标, 包括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用、购置治污设备、资助社会环保活动经费; (4) 环境管理成果指标, 包括排污达标率、环境事故发生率、社区居民满意度、投诉案件数等。

相关研究也表明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例如Jaggi (2003) 研究指出若污染防治设备的投资是为了短期应急, 以避免因违反环保法规而受罚, 将使环保绩效与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反之若为企业长远着想, 则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还可提高生产力, 将使环保绩效与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在环保与社会公益事业上表现优秀的企业, 投资报酬率均高于市场平均值。道琼斯与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 (SAM) 于2000年9月率先推出道琼斯可持续性群组指数 (DJSGI) , 相关数据分析表明, 该指数较传统指数高出5.5%, 但风险仅增加1%。营运研究与管科学研究中心于2010年针对89家美国大型跨国企业开展调查, 发现公司所采用的环保标准越高, 其在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越高, 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环保标准来吸引外资, 结果只会导致更差的环境质量和引进更不具竞争力的企业。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

Elkington (1998) 首次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 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 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能够维持和延续世世代代的福祉, 重点关注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层面, 只有三者有机紧密结合才能增进人类的福祉。在可持续性测度的概念模型中, 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社会环境;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生态效益;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社会经济, 三者重叠部分代表可持续性的测度。温素彬 (2010) 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绩效“互惠共生”的企业绩效体系, 认为企业应该从单一的经济绩效向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三重绩效转变。其中经济绩效重点考察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 反映企业创造的经济财富;生态绩效反映企业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考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贡献;社会绩效反映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主要考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 最终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者的持续均衡发展。

(三) 生态效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

生态效益分析评价系统通常从环境或可持续发展视角, 收集企业内部管理目标的绩效信息。有学者从经济视角出发, 论证了确立生态效益的可行性, 证实施行生态效益可达到经济效率与生态环境效率的最优化。也有学者将运筹学中的对偶性方法加以推广, 论证了企业在追求生态环境效率的同时, 可为企业带来最佳的经营绩效, 这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企业经营理念。

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高峰会议后, 发达国家众多知名企业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仅使得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日益增加, 企业经营绩效与环境绩效间的关系也成为重要议题。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协会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涵盖经济成长、生态平衡及社会进步三个维度, 事实上, 一切行为都会影响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 (见下页图1)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 企业实施生态效益, 可以获得所谓的企业“三重盈余”, 即实现企业盈利、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相统一, 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相统一。

二、生态效益及其指标测度

(一) 生态效益的内涵

生态效益 (Eco-efficiency) 就其字面意思而言, Eco表示从生态 (Ecological) 与经济 (Economic) 两个视角去思考环境问题, 而Efficiency指在两者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改善经济与环境绩效评估的概念, 在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能兼顾减少资源的使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益期望企业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也能兼顾生态体系的平衡。基于“以少产多”及资源生产力的理念,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将生态效益定义为符合人类需求而使用生态资源的效率, 即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其中产出是指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价值, 投入是指公司对环境的压力总和。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认为生态效益是一种开放的观念, 基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的视角, 将生态效益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达成, 一方面需要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 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其对自然资源的耗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上述定义中的生态效益至少涵盖7个基本要素, 可分为关注资源生产力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运营、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两大类。前者包括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强度、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强度、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3个要素。后者包括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使可更新的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服务强度4个要素。这些要素中, 原料强度指生产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使用的原料数量, 能源强度指生产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消耗的能源数量, 服务强度意指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服务效能。每个要素均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 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进而降低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二) 生态效益的测度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 生态效益的目标既包括最大化产品附加价值或获利能力, 又包括减少资源使用和对环境影响。为了达到量化生态效益的目标,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结合国际上众多跨国集团代表和专家学者, 共同开发了一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可同时结合环境和经营信息以量化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测度基于投入与产出指标而定, 基本表达式为:

生态效益=影响环境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

上式的分子可表示为产能、产量、总营业收入、利润等形式。分母可表示为总耗能、总原材料消耗量、总耗水量或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这个公式可用于计算各种不同的生态效益指标值, 各个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适当的信息作为分子或分母, 例如每单位耗水量的产品生产数量、营业收入、利润;单位耗能的产品数量、营业收入、利润等。

在上述生态效益基本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该理事会还定义了生态效益的核心和辅助性指标, 但为了满足企业多样性的需求, 现已形成了一般适用性和企业特定性指标。其中, 一般适用性指标与全球环境或企业的价值有关, 其测度方法已被普遍接受, 适用于所有企业。而企业特定性指标指因企业或行业的差异而由企业自主定义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 就指标重要性而言, 企业特定指标并非低于一般适用性指标, 只是其判断的依据在于企业自身, 并且在接受度上仍然存在差异。

(三) 国际企业使用生态效益指标情况的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多家国际企业的实际案例分析, 对该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生态效益指标全球试行计划遴选出16家公司, 涵盖了化学产品制造业、电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消费品、药品、运载、物流零售业、电力、半导体业、矿业等10个产业。本文分别对各公司所采用的指标进行统计 (见表1) 。结果表明, 各企业在一般适用指标的使用上大多具有一致的标准, 因此可以认为各企业对于一般的环境问题及财务信息披露部分基本达成共识。

就财务方面而言, 近2/3的企业使用净销售收入作为企业财务面的指标, 另外超过3/4的企业使用产品数量作为一般适用性的财务指标, 同时使用净销售收入和产品数量的企业占2/3, 在财务方面只使用一项指标的占1/3。就环境方面而言, 在所使用的一般适用指标中, 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能源耗用, 其次是水资源耗用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随着国际上日益关注的臭氧层破坏问题, 已有1/3的企业采用臭氧破坏物质排放的指标来反映此类环境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 可大致反映出生态效益指标中一般适用性指标的实际使用情况, 企业在环境面的信息提供较财务面更加完整, 可能是由于提供环境面的信息往往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 或更不易于泄露商业机密。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生态效益指标系统是一个新兴的管理工具, 尚未被企业界广泛使用, 企业正式施行的案例数较少, 因此, 考虑到本研究仅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试行的企业案例为主, 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尚有待检验。

然而, 单独使用上述指标并不能代表某企业的生态效益, 一般均需再辅以适当的企业特定指标以及相关的生态效益比率, 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态效益绩效。因此每家公司都必须先进行自我评估, 在决定一般适用指标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选择对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均有益的企业特定指标。

三、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的过程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 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系统的导入

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体系这一管理工具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导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第一, 必须将宏观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与微观企业活动相联系, 将企业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逐一列出。可以从国际会议或协议所讨论的议题入手设计一般指标, 例如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须符合下一代的福祉和需求、蒙特利尔公约破坏臭氧的物质、京都议定书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巴塞尔公约控制有毒性废弃物处理和流通动向、德班会议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第二, 对于如何测度企业某一具体环境问题的状况, 可以采取将需要计算的环境项目列表, 或将这些环境因素项目制成表格, 再转换为适合的环境指标单位。第三, 生态效益指标体系能为企业提供以下信息: (1) 可成为企业评估绩效的重要一环, 帮助管理者制定目标, 提出改善方案等, 同时也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 (2) 通过标杆学习与比较, 能够改善行动的重要顺序, 同时可以为企业在提升获利能力与环保绩效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第四, 生态绩效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一定要以公司确立的基准数据为主, 并确保每年所选信息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基于生态效益值的企业环境治理策略的SWOT分析如下: (1) 优势方面, 相对于基准年, 当生态效益值有所上升或逐年上升, 表明企业的财务或环境绩效极佳, 对环境的影响小, 资源生产力有效。 (2) 机会方面, 当生态效益值与基准年和前一年相当, 表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此时企业可通过工艺或产品创新来提升生态效益值。 (3) 劣势方面, 相对于基准年, 当生态效益值逐年下降, 表明企业应积极着手进行减废治污工作, 或开发新的销售市场以增加获利。 (4) 威胁方面, 当生态效益值比基准年和前一年有所下降, 表明企业需要进一步关注环境资源的使用状况与市场获利的情形。

(二) 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面临的障碍及问题分析

第一, 企业内部的协调, 各部门的参与程度, 公司基准数据库的建立, 环境数据的管理以及数据的正确性, 均是成功实施生态效益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然而, 由于存在上层承诺不足, 数据管理不健全以及沟通不畅等问题, 整合上述因素难度较大。第二, 虽然生态效益已涉及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表现, 但由于环境绩效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 因此难于在短期内展示出企业改善的程度与方式。例如公司的减废成效、替代能源的使用效果等。第三, 财务类指标的选用较为统一, 可以沿用会计部门的基准数据, 但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及环境绩效指标的理解尚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在环境类指标的选用方面, 要视公司的具体状况而定。

四、结论

本研究在明确生态效益及其测度指标本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总结国际知名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的使用情况, 表明大多数企业均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标准为基础, 在生态效益的一般适用性指标选择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在财务方面选用净销售收入、产品数量等指标, 在环境方面选用能源耗用、水资源耗用、原料消耗、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臭氧破坏物质排放等指标。而企业的特定指标则需根据其特定情况而定, 这意味着企业在选用此类指标时, 应以切合企业特定的使用目标为重点。此外, 已有部分企业在年度的环境报告书中披露了生态绩效的情况, 表明企业生态绩效评估系统已成为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后续研究中, 可以搜集更多企业更长时间维度的信息, 并与企业生态绩效评估系统进行有机整合, 从而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支持。X

摘要:生态效益立足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污染的低排放,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本文在明晰生态效益本质内涵的基础上, 建立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有机融合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系统总结全球16家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的试行情况, 深入剖析企业导入该指标体系的过程及可能遇到的障碍, 从而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生态效益的趋势分析, 管理层可以判定企业所处的状态, 了解企业内部环境及经营绩效, 进而可以成为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展现绩效水平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生态效益,绩效评估,企业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静, 林逢春, 杨凯.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 2007, (5) .

[2] .温素彬.企业三重绩效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0, (12) .

[3] .Elkington J.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J].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1998, (1) :37-51.

生态绩效 篇5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重视企业环境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 企业环境管理的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我国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资源环境审计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 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和评价环境受托责任的有效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但是, 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的差异使得大部分的环境绩效指标不具备全面可比性, 以往研究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仅限于评价企业环境相关行为的合规性、合法性, 不具备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进行比较并提出改良建议的审计功能。因此,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和方法。

1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在国内外学者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但目前较为成熟的观点认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企业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E”) 所进行的审计。其中, 经济性是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或使用资源的成本 (是否减少支出) ;效率性是指商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所消耗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是否讲究效率) ;效果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 (是否达到目标) 。

审计目标的“二元决定论”认为有两大因素影响审计目标, (1) 社会需求, (2) 审计自身的能力。前者是根本因素, 起导向作用;后者是制约因素, 起平衡作用。因此, 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的确定应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自身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与互动。Rose G (2001年) 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不在于衡量企业行为和国家政策的相符程度, 而是为企业改善管理模式和做出最优决策提供参考标准”[1]。 郭建平 (2008年) 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环境资源经济效益。它不是制约而是促进, 是旨在挖掘潜力的建设性审计”[2]。本文认为,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除了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估外, 还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1) 激励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行为, (2) 挖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生态效率比率指标的构建有助于实现这两个审计目标。

2 生态效率比率指标的构建

2.1 生态效率指标及其不足

2.1.1 生态效率指标的含义

目前, 国内外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总体概括起来有四种基本思想: (1) 生命周期观, 即认为评价企业环境因素和潜在影响时, 应当覆盖产品生命全过程, 从摇篮到坟墓, 包括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直至最终处置; (2) 物质与能量守恒观, 即认为物质和能量的供给存在上限, 物质生产越多, 最终回到环境中的废物就越多; (3) 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 这种思想认为环境绩效指标在标准化的前提下还必须符合企业特点, 满足企业自身特殊需要, 才能与内部管理结合; (4) 环境与财务双赢观, 认为企业是营利性组织, 要求企业放弃财务绩效而承担环保责任的绝对环保主义只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想 [3]。理想的状况是“双赢”, 即企业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同时提升, 企业与社会同时获益, “生态效率”就是基于这种“双赢”的观念提出的。

生态效率 (Eco-efficiency) 的概念于1990年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提出, 随后,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 (WBCSD) 于1992年在其向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再次提出了“生态效率”, 标志着该概念已被广泛的认识和接受。WBCSD将生态效率的实现途径描述为:“生态效率通过提供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并同时减少生态循环中的生态影响和资源耗费来实现 (WBCSD, 1996年) 。”由此可见, 生态效率指标的核心是在厂商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使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生态负担最小化;其目的是为了衡量企业或国家 (地区) 在付出一定的资源环境成本时取得的财务价值[4]。因此, 生态效率被定义为财务变量和环境变量的比率, 可用公式表示为:生态效率=产值/环境影响, 这里的“环境”是包括物质资源的广义环境概念。提高生态效率意味着通过技术改良、资源再利用等方法, 用更少的资源和更小的环境代价取得和以前一样、甚至更高的经济效益。

2.1.2 生态效率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的不足

生态效率虽然可以衡量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 但是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践中, 仅仅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会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 由于行业性质不同, 在创造同样的经济价值时, 产业链上游企业很可能比下游企业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 并产生更多污染 , 致使上游企业的生态效率必然大于下游企业[5]。因此, 在以生态效率为指标评价环境管理效果时, 上游企业相对于下游企业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 生态效率的可比性有局限。由于不同行业企业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不同, 而不同种类污染物生态效率的可比性较差, 因而生态效率的可比性被局限在相同行业的企业范围内。在行业之间的生态效率无法比较的情况下, 仅以生态效率作为评价指标, 会导致下游企业因为评价一直较高而缺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动力, 上游企业因为评价一直较差而丧失提高整改力度的信心, 从而使环境审计披露的内容有失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三, 由于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计量单位的差异, 各排放物的生态效率指标很难统筹到一起而得到企业生态效率的综合指标。

2.2 生态效率比率的提出及计算方法

2.2.1 生态效率比率指标体系的提出

为了弥补生态效率指标的缺陷, 本文在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以生态效率比率作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生态效率比率=当年的生态效率/上年的生态效率。

世界范围内对企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机构有很多, 如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 (WBCSD) 、欧盟金融分析师联合会 (EFFAS) 等, 其中以ISAR的研究最为成熟。ISAR为了改善和协调企业使用的生态效率计算方法, 使企业能够以标准化的形式报告生态效率, 从而使报告对于决策制定者更有意义, 在WBCSD的研究基础上, 先后颁布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 (1999) 、《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 (2000) 、《生态效率指标编制者和使用者手册》 (2003) 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企业从以下5个方面报告生态效率: (1) 水资源耗用; (2) 能源耗用; (3)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4) 臭氧损耗量; (5) 废弃物。根据ISAR制定的5个方面生态效率指标, 可以构建出企业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框架, 如表1所示:

表中m=a或b, a表示上年;b表示当年。

2.2.2 权重系数的确定

设一级指标的权重为W={W1, W2, W3, W4, W5}, 其所包含的二级指标权重为Wij (i=1, 2, 3, 4, 5;j=1, 2, 3) 。权重的分配可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 这种将定性评价定量化的权重确定方法, 与AHP (层次分析法) 等方法相比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6]。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1) 从环保组织、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选出专家, 组成评价专家组, 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 专家构成可以不同。

(2) 制订权值因子判断表 (如表2所示) 。根据生态效率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级别, 共有5个一级指标, 因此制定6个判断表 (1个一级指标评判表, 5个二级指标评判表) 。

(3) 专家填写权值因子判断表。方法如下:将行因子和列因子进行比较, 根据它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采用5分制, 非常重要的指标为5分, 相比更重要的指标为4分, 同样重要的指标为3分, 相比不太重要的指标为2分, 相比很不重要的指标为1分。

(4) 对各位专家所填权值因子判断表进行统计。第一, 计算每一行评价指标的得分值:

DiP=i=1j15aij,

式中, aij表示评价指标i与评价指标j相比时, 指标得分值, P表示专家序号。第二, 求出评价指标平均得分值:

Si=Ρ=1LDiΡL (i=1, 2, 3, 4, 5)

式中, L表示专家人数。最后, 将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值, 即:

Wi=Sii=15Si,

二级指标的权重值Wij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

2.2.3 企业各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比率及企业综合生态效率比率的计算方法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其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污染物质的直接原因, 不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企业就无法正常运作, 而权重值正是表示该排放物或消耗物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影响是否重大的指标。因此, 可以将企业各排放物或消耗物所对应的产值按照“总产值乘以排放物或消耗物权重”的方法进行分配。将当年的总产值Yb和上年的总产值Ya按照各权重进行分配后, 如表3所示:

表中m=ab, a表示上年;b表示当年。

由于, 生态效率 (E) =产值 (Y) /环境影响 (X) ①

由①得:

生态效率比率 (R) = (Eb) (Ea) =YbXb/YaXa=XaXbYbYa

由②可求得各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比率:

Rij=XaijXbijWijWiYbWijWiYa=XaijXbijYbYa (i=1, 2, 3, 4, 5;j=1, 2, 3) ③

在③式中, 不同类别的环境指标在计算过程中都进行了无量纲处理, 从而对所有的企业排放物指标在单位上进行了统一, 便于以不同单位计量的污染物指标之间进行比较。

同时可计算企业的综合生态效率比率指标R:

R=i=15j=13WiWijRij, (i=1, 2, 3, 4, 5;j=1, 2, 3) ④

3 生态效率比率的优点及其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的运用

3.1 生态效率比率优点

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作为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评价依据, 不仅要客观地反映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应当定位企业现有的环境绩效水平在企业界的经度和纬度。只有满足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数据都具有可比性, 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现有的环境绩效指标研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 提出一个总的目标, 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 对同一层次内部的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次目标的各自的权数, 这样层层分析下去, 直到最后一层, 即可给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按重要性程度的一个排序;模糊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建立因素集和评价集,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由模糊评判矩阵进行评价的方法[7];数据包络分析法是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 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 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在以上4种方法中, 因子分析法虽然可以评价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 但由于主因子的选择往往会造成部分信息的损失, 使得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层次分析法大多运用在指标权重值的确定环节, 不能得到企业环境绩效的最终指标;模糊评判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虽然较好的克服了前两者的缺点, 不仅能够将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量化为绩效指标, 而且信息失真度较低, 但却不能实现指标的行业间可比性, 即不同行业企业的指标无法比较。

相比之下, 生态效率比率主要有以下3个优点: (1) 计算方法简单易操作。生态效率比率的获得没有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和统计原理, 方便了审计人员的数据核实和取证工作。 (2) 由于生态效率比率在计算的过程中对数据做了无量纲处理, 消除了计量单位不同而不可比的障碍, 使企业综合指标可以轻松获得。 (3) 企业的生态效率比率剔除了行业因素而仅仅与企业自身的努力有关, 这使不同行业企业的环保行为具有了可比性, 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效用得到公平披露。

3.2 生态效率比率实现的环境绩效审计功能

生态效率比率是在生态效率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是对生态效率指标实现审计功能的完善和发展, 其构建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激励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 (2) 挖掘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

3.2.1 利用综合生态效率比率实现激励企业节能减排的功能

综合生态效率比率R是反映企业所有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的动态指标: (1) 当R≥1时, 说明企业当年使用单位资源所获得的产值大于去年, 从而证明企业当年的资源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环境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当0<R<1时, 说明企业当年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源大于去年, 从而证明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在降低, 环境管理的效果不佳。可见, R值是量化企业努力的指标。R值越大, 企业当年的环境管理越有成效, 资源利用效率越有提高。通过比较R值, 可以评价企业在环境治理和资源管理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从社会声誉及财政奖励的角度激励企业的环保行为, 激励企业在此方面多做努力。

3.2.2 利用生态效率比率实现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功能

在利用生态效率比率衡量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时, 必须树立同一行业内的衡量标杆。由于相同行业的排放物种类基本相同, 对于参照指标的选择, 笔者认为较可行的方法是由国内该行业的行业协会对行业内各企业的各种排放物生态效率指标进行统计, 并将其中的生态效率指标最高值对外公布, 以此作为各企业行业内比较的参照对象。假设行业内某排放物或消耗物的生态效率指标的最高值为Ei (i=1, 2, 3……n) , 某企业该生态效率指标为Ei (i=1, 2, 3……n) , 可得:

R^i=E1´Ei (i=1, 2, 3n)

式中, R^i值越大表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最优效率的差距越大, 即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越大。企业在选择环境管理整改方案或环境审计人员在向企业提供整改方案时, 可以R^i值为参考, 选择R^i值最大的排放物作为整改对象, 从而明确企业提高自身资源利用率的方向, 充分发挥审计经济评价的职能。

4 结语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企业行为的环境影响进行合规性和合法性的评估, 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效率比率的构建是基于资源利用率尚未饱和的假设, 但是, 在资源丰富时期, 在科学技术条件和行业环境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会逐渐趋向饱和 (如图1所示) , 其生态效率比率也将趋向于定值1。比如一些生态效率已到极限状态的企业, 其资源利用效率在当前已为饱和状态, 其生态效率比率一般不会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因此, 在综合评判企业的环境管理效果的时候, 不能仅参考生态效率比率这项指标, 还要考虑企业的生态效率, 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从综合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Rose G.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of Govern-ment-the Role for an Australian Commissioner for the Environ-ment[J].Environmental&Planning LawJournal.2001, (3) :293~318

[2].郭建平.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8, (3) :62~65

[3].钟朝宏.中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4) :216~220

[4].高前善.生态效率——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J].经济论坛, 2006, (7) :67~88

[5].Ilinitch AY, Schaltegger S C.Developing a green busi-ness portfolio[J].Long Range Planning, 1995, 28 (2) :29~38

[6].邵文明, 林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绩效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4) :57~59

生态绩效 篇6

天津市位于海河下游,横跨海河两岸。天津市与河北省多地区接壤,腹地辽阔,对外直面东北亚,是我国靠北地区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市水资源丰富,由于地跨华北区域最大的河流——海河流域,中游还容纳其他五大河的汇入,最终在天津市金钢桥附近的三岔口汇合成海河干流自大沽口入海。20世纪80年代引滦入津输水工程解决了天津市人民饮用水问题,而且天津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市水库库容量超过3.4亿立方米。天津市的生物资源也很丰富,迄今为止,城市野生动物种类多达500多种,其中近百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天津市作为直辖市,生态保护工作在全国区域内名列前茅,从近五年的有关数据来看,天津市圆满完成国家的环保任务,并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天津市启动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项目,紧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速打造美丽天津的指示,制定了相关政策纲领,用该项目促进天津市环保实施工程的展开,在惩治环境破坏违规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上也比以前更加严格,范围更广。该项目主要从如何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问题出发,旨在达到清洁、绿化和美化周边生活环境为目的,向天津市发展成生态宜居城市迈出了一大步。

二、天津市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指标选择

根据天津市生态环境的特点,本文从共性与个性两个维度,分别选取符合条件的指标,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将天津市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考虑其中,构建了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环保资金占用率为环保资金占所有项目总资金的比例;环保项目“三同时”率考察的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率性;资金到位率反映政府和公众对环保项目的重视程度;环保设施增长率用于分析天津市环保项目带来的公众直接效益,该指标分为两个要素进行评价:公共卫生设施增长率、绿地面积增长率;项目完工率用于评价项目效率性;废物重复利用率用于对固体废物利用情况的检验;污染物处置率用于检验废水、废气处置效率。具体公式如下:

环保资金占用率=环保占用资金/项目总投资×100%

环保项目“三同时”率=达成“三同时”工程量/计划实施量×100%

资金到位率=资金到账额/项目报批额×100%

公共卫生设施增长率=(本年环境卫生设施数量-上年环境卫生设施数量)/上年环境卫生设施数量×100%

绿地面积增长率=(本年园林绿地面积-上年园林绿地面积)/上年园林绿地面积×100%

项目完工率=本年计划治理项目数量/实际竣工项目数量×100%

废物重复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固体废物产生量×100%

废水(气)处置率=废水(气)处置量/废水(气)排放量×100%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析及指标测算

1. 确定各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需要构建不同层级的阶梯层次,并采用标度法两两比较分析各因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确定各要素之间的权重比较。首先假设一级指标(城市环境绩效指数)的权重为1,再分别比较同一层级各要素的重要性,确定其影响效益的各自权重大小。最终权重=各要素指标权重×上一层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表5所示:

2. 城市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原始数据量化及指标测算。

各项指标的权重和数据取得后,由于各项指标间的评价标准和数据量不统一,要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科学的比较判断,就需要进行数据的量化。本文采用较为简单的等级评价法。根据各标准之间的比较,并结合专家的意见,综合考虑各指标的效益结果,最终根据相应的分数得出相应的结果:优:81~100;良:61~80;中:41~60;差:21~40;很差:0~20。具体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

3. 结果分析。

2013年度天津市环境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最终评分结果为77.55分。整体看来,天津市2013年的环保绩效综合表现呈良好态势,基本完成项目计划。其中,天津市环保项目主要在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所以在污染治理方面还达不到宜居城市的标准,今后需要从该方面着手,在污染控制上加大建设力度;而环保项目公众影响力表现突出,需要继续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可能需要长远建设目标,在很多生物资源、园林建设等方面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需要特别关注生态的多位一体发展。所以针对项目实施的经济性,天津市2013年项目资金管理到位,资金浪费和利用不合理现象出现较少、基本能达到预期要求,但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在社会资金带动率和公众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关于项目的社会效益,有关环保宣传以及环保技术创新项目的增加充分证明天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与此有关的环保项目上已达到预期目的,今后需要继续保持,并将效益运用到环境建设中;对于环境效益,由于项目建成初始,效益并不能发挥到最大化,所以很多环境指标并未实现预期目标,但是相比以前年度,天津市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离不开环境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天津市的政府项目建设基本符合项目要求,达到资金充足、管理有效等标准。

四、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1. 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虽然目前建立的环境绩效审计体系评价指标较为系统和科学,但还应当设定与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论设定多少种评价标准,都要注意在对评价标准进行取值时必须结合具体地区的环境情况,同时取值范围也要十分精确,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立得越公正、越科学,就越有助于对环境绩效做出客观评价。

2. 加强评价指标计量的科学性。

目前最常使用的计量方法所涉及学科较为单一,多是定性的方法,计量结果欠缺客观性,而结合使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进行计量,将会弥补这一缺陷。本着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的特性要求,选择对指标进行计量时所采用的方法,可操作性应该较强,在计量时将一些数据模型或一些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会更加科学。同时,也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方法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科学地对评价指标进行计量,助推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3. 培养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

我国缺乏对生态环境绩效审计进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环境绩效审计要求的工作人员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在职审计人员进行规范的后续教育,使他们的环境绩效审计专业知识能够根据环境的改变而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而且要涉猎多门环境科学知识,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选聘新入职的环境审计人员时,拟招收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应仅限于审计专业,同时应选拔一些拥有其他学科学习背景的人员。如果由这些既有着丰富的环境管理方面的知识背景,又熟练掌握必要的审计技术的人员来从事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显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毛艺璇,南楠.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0(11).

陈静,郭一瑰.社会责任视角下雾霾治理审计模式[J].审计月刊,2015(10).

生态绩效 篇7

一、项目概况

国家确定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行政范围, 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 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 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 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 共19个县 (市、区) , 陆地面积2.65万km2。至2012年,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规模达400多万亩, 保障了过去10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用地需求, 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耕地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本次研究的对象龙池镇位于昌邑市西北部, 北濒莱州湾, 东与柳疃镇接壤, 西与寒亭区央子镇毗连。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 867公顷, 辖27个行政村, 总人口2.4万人。项目区位于昌邑市龙池镇西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6′18″-119°18′07″、北纬36°56′31″-36°58′09″。项目区范围为:东至靶杨路, 西至丰产河, 北至大莱龙铁路, 南至柳龙路。

二、绩效评价

(一)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目前,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是特尔菲法。本研究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特点及征询他人工作经验, 也采用特尔菲法对绩效指标分配权重。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 组织多领域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次指标权重分值做意见征询, 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 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将反馈结果汇总加工整理, 得出指标权重。

1、专家意见收集。

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标, 对指标性质进行定义, 综合汇总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意见征询表。 (表1) 为了使收集的专家意见既全面又具代表性, 我们选取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系统内事业单位及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业务处室的25位专家进行了指标权重意见征询。通过详细介绍本研究写作出发点及目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指标权重分配问题, 各专家明确了待咨询的任务, 并给予了支持和配合。共回收有效问卷20份。

2、特尔菲法分配权重。

用特尔菲法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轮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 将各专家赋予各因素、因子分值的数据进行均值计算, 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第二步, 在均值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对专家赋予分值数据均值的方差计算, 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的方差σ2;第三步, 计算各因素、因子专家赋分的均方差σ, 当均方差大于5时, 进行下一轮赋分, 并置信区间为95%给定各专家取值区间, 进行第二轮打分。

第二轮共分五个步骤:第一步, 将各专家赋予各因素、因子分值的数据进行均值计算, 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第二步, 在均值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对专家赋予分值数据均值的方差计算, 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的方差σ2;第三步, 计算各因素、因子专家赋分的均方差σ;第四步, 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 其中最大值公式为均值+均方差, 最小值公式为均值-均方差 (因为出现负值, 不能采用2倍均方差) ;第五步, 计算权重值, 最终确定土地管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2。 (表2)

(二)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确定。

(表3) 根据专家打分和对大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分析, 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等级。结果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优秀是指项目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时效情况和管理规范情况达到优秀水平, 综合分值 (M) M>85 (分) ;良好是指项目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时效情况和管理规范情况达到良好水平, 综合分值 (M) 70

(三) 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 (表4)

(四) 结果分析。

龙池镇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综合分值 (M) =80, 即项目绩效结果为良好。项目大部分目标已经实现, 相对于成本而言, 项目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益, 评价结果与项目施工单位、管理单位与评审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 与项目实际状况也较符合。

存在问题的方面主要是资金拨付和后期管护情况, 重要的是缺乏民众的热情, 民众对项目工作的理解认识不够, 并且部分工作因为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起群众的不满。虽然知道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是政府为民众办实事的好事, 但一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被动、抵触的情绪, 难以让民众积极投入配合到这项工作上来, 有的农民甚至会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村民也能做, 为什么一定要招投标让外地人来做, 群众还有不同的意见等等, 容易使组织实施者陷入被动状态。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建议

(一) 公众参与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通过龙池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发现, 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低是较为严重的问题, 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参与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工作阶段、公众意愿收集与处理阶段、初步设计方案提出阶段、初步成果审查与完善阶段、设计方案的公众认可度评价阶段及设计方案公示阶段。与传统规划设计相比, 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过程更多融入了公众参与机制, 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就很难较好地满足农民使用的需要。公众参与设计中,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会将规划成果向公众公布, 让广大群众了解规划成果的具体方案, 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实施奠定坚固的群众基础, 也能为今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项目的实施、监督及成果的后期管理维护提供保障。

(二) 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型整治模式。

在龙池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 同样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造成了公众的不满。因此, 在以后的土地综合整治中, 要以改善村庄和区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 同时配套生产设施,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整治模式。其整治基本要求是, 针对整治区内影响生态环境最显著的因素, 采取综合措施, 完善农田林网、护坡林草带, 控制水土流失, 治理退化土地, 加深耕层, 改良土壤, 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提高生产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此模式适用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较重的丘陵山区和因工矿等原因造成土地污染、环境恶化区域的村庄。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共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低碳整治: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天地人合一:建设乡村“生态农场”;“三位一体”: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摘要:本文通过对昌邑市龙池镇基于高效生态农业需求条件下土地综合整治的绩效进行分析, 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区土地综合整治的新模式, 为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活动、合理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服务, 为更好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土地综合整治,昌邑

参考文献

[1]鲁政发[2008]46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郭晓鸣等.土地综合整治科学化路径探微——以河南省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为例.学习论坛, 2012.6.

上一篇: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下一篇:大病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