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法

2024-10-09

批注式阅读法(精选12篇)

批注式阅读法 篇1

在阅读教学中, 本人尝试运用了批注式探究性学习法, 发现相当有效。现将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一、引导探究, 学会发现

探究不是盲目的, 特别是尝试此种教学模式之初, 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就会感到一片茫然。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应根据语文学科学习的目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设定一个初步的探究学习框架 (即探究学习范围) 。例如小说、记叙文、散文等可探究学习的内容有: (1) 了解一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掌握一组字词; (3) 评价一个 (或一组) 人物; (4) 品味赏析一组精词妙句; (5) 仿写一个句子; (6) 发现一种写作手法; (7) 概括文章内容, 明白一个主题; (8) 理解一个标题的含义; (9) 谈一点感悟; (10) 提一处疑问; (11) 搜集一篇相关文章; (12) 写一篇读书心得或列出写作提纲等。尝试初期学生在这个既定的框架范围内自主探究, 当其掌握了方法内容后, 再引导他们去除框架束缚, 自由探究发现。

二、旁批作注, 落实成果

学生经过充分的诵读, 在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之后, 会随时产生“问题”意识, 并进行思考进而得出答案, 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及不同寻常的答案往往是在瞬间闪现的, 有时也会在瞬间消失或忘却, 因此, 要引导学生随时在书页缝隙间或空白处进行旁批标注, 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思维成果, 还可以使学生随着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再加深, 对所思考问题及答案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更为下阶段小组讨论交流做了充分必要的准备。

三、小组交流, 验证吸纳

在学生做完旁批后, 按照固定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因为深层次的认知过程既需要自身探究, 更需要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中, 每名学生既可以验证自己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完善, 又可以吸收他人收获转化为自己的学识, 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使一些同学在阅读文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 得到满意的答案。

四、师生互动, 共同提高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 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陈述, 这样既可以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 达到博采众长、共同提高的效果, 又可以把小组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或存在不同观点的问题, 再通过师生集体智慧共同解决, 以此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了课堂效率。

批注式阅读法 篇2

窦洪存

2018年10月18日下午,在多巴二小参加了批注式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

张桂英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15课《落花生》第二课时,课堂张老师对批注式教学的把握是在“议花生”这一教学内容上,通过出示教学目标,出示批注要求,让学生自我阅读、批注,组织小组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批注。可取之处有如下几点:

1、关注批注的要求方法;

2、批注阅读的时间得到保障,3、批注的交流分享能促进多元理解。

批注式阅读法 篇3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法;阅读教学;个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种好的阅读方法,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何谓好的阅读方法?笔者认为,一目了然和一目十行,只求速度不讲质量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进入深度阅读,才可以称之为好的阅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批注式阅读方法对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它通过边阅读、边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将阅读的感受、思考的过程用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读写的方式,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结合语文教学之实践,对批注式阅读的几种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感悟型”批注

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只要用心阅读就会心生感悟,而只有学有所“悟”,方能学有所“得”。但很多时候某种感悟只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会出现,如不善于捕捉则会转瞬即逝,这些感悟却往往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其中会存在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思想。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写“感悟型”批注,即在阅读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悟随时批注,养成边读、边想、边写的习惯。如学习了《五柳先生传》之后,某学生就在诗的后面写下感悟:“只有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胸怀,名利皆为心头浮云的豁达,在乱世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与个性才会写下这清新且闲适的田园诗篇。一个人只要不心存市侩,就会享受到悠然自得的惬意。”这样的批注说明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理解,有利于他们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并可以借此培养他们文学思维的“敏感度”,长期坚持于读、于写、于思均十分有益。

二、“疑问型”批注

有思考的阅读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阅读,怎样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从阅读中激活他们的思维,是值得教育者关注的。我们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带着质疑去阅读,将自己无法理解或者认为自己的理解与作者有异议的地方进行批注,对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星星变奏曲》里,有的学生觉得将晚上形容为“柔软的像一片湖”这句话不知道怎样理解,所以用记号笔作了标号并在后面打了问号。在上课时,教师就会根据他的批注重点讲解该部分,这样教学就具有了针对性,而且能够及时地答疑解惑,让学生的阅读热情得到持久保持。同样在学习《敬业与乐业》这一内容时,某学生就作了如下批注:“作者认为木匠与政治家创造的价值相同,这个观点我不认可,如果是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自我价值了,做什么反正都是一样的价值”。这种带有一定质疑的批注教师完全可以将其当作一个话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是直接以“人与人创造的价值是否相同”为主题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从而引发学生的深思。一旦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学生的问题就会随着经验的丰富,时间的累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价值。

三、“想象型”批注

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掌握如何从文本内“迁移”到文本外的技巧,有助于他们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归类,“活化”语文知识。如在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学生在阅读时特意点出了“痕”“点”“芥”“粒”四人量词,觉得这几个字将雪景刻画得非常到位。在诗句中学生写下了如下批注:“读着诗句,仿佛也置身于一场雪景之中,带着些许欢喜的同时也伴有淡淡忧伤,同时还有酒沸时与知音相遇后发自内心的一股‘热气,冲淡了这雪的寒冷与憂伤……”在想象中,学生走进了作者的世界,走进了诗句营造出的意境,理解了张岱,理解了世上所有的“痴人”,同时给予了他们深深的敬意。这样的阅读,这样的批注,让平白的文字“活”了,通过理解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某种思想和某种能力,这种阅读,谁又能说是不深刻的,不成功的?

四、“补充型”批注

“补充型”的批注是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文能力进行质的提升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主要是鼓励学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补充。可以补充一段话,也可以对原文进行改写和续写。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具有一定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学生,如在阅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后,有的学生就进行了“补充式”批注,他写道:“虽然我们改乘了圣玛洛船,但是很巧,我们又遇到了于勒叔叔,但是奇怪的是他再不是一个又脏又老的‘讨饭人的模样,而是西装革履的像个上流人士,这一次他也认出了我们,他向我们微笑着走来,告诉爸爸妈妈刚才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玩笑,他故意装出那个样子想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认得出他。他拿出了一个钱袋,里面的钱够我们一家人幸福地过上几十年。父母亲也变得温柔了,他们哭着诉说他们对叔叔的担心与想念……”问及学生为何要做这样的续写时,他说他不喜欢那样的悲剧结局,他想让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阅读,不应该仅仅是提升语文能力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以张扬,形成独属自己的阅读个性,从而体味到阅读真正的乐趣。而批注式阅读可以让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让他们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够找到阅读的乐趣,拥有自主的精神和神采飞扬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景洪春.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改革新视野[J].湖北教育,2002(Z1).

[2]周小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6).

批注式阅读法 篇4

一、批注式阅读概念与特征

(一)批注式阅读概念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再结合自我的生活感悟对文章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思想用简洁干练的文字做注解、写评语,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文章。批注中主要的形式有旁批、夹批、总批等,批注式阅读的实施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的对话,深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方式。

(二)批注式阅读的特点

1. 促进学生互动性。

在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对于答案的要求过于统一,很少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体地位被忽视。而在新课改下,也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开展后,课堂上形成了更多的互动,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一些互动。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互相启发,不断钻研,从而形成独特的观点和体验,继而展示出文章最加深层次的内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 促进学生主动性。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式教学,通过学生与文章之间互相交流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要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对文章探究,发现文章所存在的价值,用自我独特视角对文章进行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发挥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理解知识。

二、批注式阅读的有效应用

(一)自主批注

在批注式阅读实施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所学内容,形成思维多样化,这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阶段。对于接触到新内容,学生可以自主的批注,写下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可以从这些批注中了解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而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自主阅读、批注,学生的注意力会十分集中,从而更加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阅读效率,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交流批注

对于文章的批注感悟,每个学生因生活背景和阅读体验的不同,对于批注出的结果也是不同,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可以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批注阅读结果。而课堂恰好就是交流的最好平台,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发现批注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取长补短,才能塑造良好的阅读质量。而在自由交流中,教师要和学生充分互动起来,了解学生思维过程,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对于学生批注结果要给予肯定,对于批注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在被肯定的情况下,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在《雨巷》一诗中,诗人借助“追求丁香一样的姑娘”来暗指自己执着却又孤寂的心情,但是在字面上很多学生会理解为爱情诗,没有发现其中诗人所包含的心境。在交流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相对批注感悟接近的学生作品,讲解诗中所要传达的意念,也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批注感悟,来帮助其他同学梳理批注思路。在交流互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对于阅读批注才会积极参与在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阅读能力打好结实基础。

(三)深入批注

在对文章批注阅读时,教师要注意的是让学生的重点放在对文章整体构建和思维,而不是纠缠于某个细枝末节的注释。对于阅读来说,无论多么丰富的内容、多么精彩的批注,都应该是以某些基础点为中心而展开的,而不是零散的分析。所以,学生就需要用文本中已知的知识点为基础,对下文进行理解,只有在这种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对文章理解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批注前,对文章背景,作者背景充分了解,在以积极的态度分析文章,发现文本中更加深层次的含义,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深入。

如在《老人与海》中,批注阅读时学生首先要对作者当时生活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再在从文中老人实现愿望,捕到了鱼,遇见鲨鱼展开搏斗,尽管他费尽力气、获取胜利,最终的结局却得到了一副残骸最为主体线索,让学生学会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最后的胜利,虽然最终结果老人一无所获,但是老人依旧是胜利者,他不屈服于命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凭借着勇气、毅力、智慧奋勇抗争。所以,只有在文中不断深入,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

三、总结

在高中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它不仅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积累知识和自由感悟,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但是,在批注式阅读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批注式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因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还是呈现出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单一化状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和阅读能力,采用了批注式阅读教学,它可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法,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海.批注式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S1).

[2]张剑红.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7).

批注式阅读汇报材料 篇5

浅谈批注式阅读

一、批注式阅读的背景

徐特立先生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也是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于老师在做课时,总是要求每位学生读书要做记号,并且告诉学生,记号是思维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效的读书方法,这是因为动手“画、注、批”,不仅要用眼睛读书,还要用心、用脑、用手一起读书。

在这次学习中,我们发现民治二小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积极性也很高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下,我们先咨询在校的老师,然后又通过了解学生,发现了亮点------孩子们的批注式阅读。民治二小的老师说道:“现在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把频繁的提问、繁琐的讲解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忽视引导学生通过画、注、批等自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孩子们学会了批注式阅读,预习的非常充分,我们上起课来就不叫轻松,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交流,然后是展示。”

二、什么是批注式阅读

那么,什么是“批注式阅读”呢?“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自觉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阅读活动。画、注、批是显性的学习方式。“画”,是用特定符号画记;“注”是注音和注释,“批”是用文字写上自己的体会。“画”是批注式阅读的起步训练。我们在进行“批注式阅读”常用的“画记”符号有以下这些:

1、字词用“○”。

2、优美的句子用“----”。

3、打动人心的句子用 “~~~~”。

其实就是用勾、线(单横线、波纹线)、圈、点等符号,讲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趣点找出来,标上特定的符号。如果能用上这些符号,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了,这些符号就是读者思维的痕迹。画与不画,效果是大不一样。在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发现、比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筛选、分类、鉴别的过程。初学的儿童,常常不加区别和鉴赏能力还不强。但是,他只要把自己画的和别人画的比一比,再想一想,就会从中悟出道理来。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注”比“画”的要求要高一些,也要难一些。如多音字、不认识的字注音,给生词注释等。

在学习《主题阅读三人行》中,于永正老师引用胡适先生说的话:“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最重要的是手到。手到的功夫很多,第一紧要的是动手翻字典。”可见字典作为工具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掌握这一项技能,能激发其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首先是对不懂、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标注。在注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红笔注释。

批:”批注式阅读”最难的是“批“。批的内容很广,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自己的联想和体会;三是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等。这个过程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儿童享受批注过程的快乐。

学生在进行注时,可以用蓝色钢笔批注。概括课文内容批在课题的上方,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批在文章的最后。

三、“批注式阅读”的案例及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个案例,看看王老师是怎样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

王红影老师的案例:

黄田小学一节给人以启发的课。执教的教师是我们黄田小学四年级一班的王红影老师。

“翠绿的山峦,逶迤的山道,溪水潺潺,炊烟袅袅,青青的麦子,金黄的水稻,蜂蝶翩翩起舞,鸟雀婉转啼叫„„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市井的热闹,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汽车的聒噪。一颗悸动的心,跳出来,把这份美丽深情拥抱。”

这是《新语文主题阅读》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单元导读。课始,学生美读后,王老师问:“导读写得美吗?”学生说:“感觉很美———但是———不知道到底哪美„„”为什么呢?原来导读中的一些词语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些生僻。如“逶迤,潺潺,喧嚣,聒噪,悸动”等。

如果学生读了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不能“津津乐道”,阅读能力不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提升,那真是“暴殄天物”了。王红影老师马上让学生拿出“字典”来“铲除”这些“拦路虎”。学生马上行动起来——

教室里忽而一片宁静,只听见翻字典的沙沙声,忽而一阵雀跃,那是获得的喜悦声„„

“老师,我听到一处错误。”一个女孩的声音。霎时,教室里静了下来。“同学读《天籁》第六自然段,‘你如一尾,静憩于水藻间唼喋的小鱼。’‘喋(dié),这个字读错了,应读‘zhá’。”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这个“聪明女孩”提出的疑问,其他同学马上开始查字典求证。很快有了回应,一个同学说“没错,是念 dié,喋喋不休,字典里有组词呢。”话音未落,另一个同学马上抢着解释道:“是错了,这是个多音字,读‘dié’时,是指人说话啰唆,和‘唼’组成词语‘唼喋(shà zhá)’是形容鱼、鸟儿等吃东西的声音。”

于是,又是一片查字典的沙沙声„„

听到这里,于永正老师生怕这个年轻的老师,太贸然下结论。可是聪明的王老师,一直都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她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查不同版本的字典求证。于是我也进一步明白,这个场面,是王老师长期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自主学习的必然结果。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批注式阅读是个养成习惯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批注式阅读应该以课文的核心目标为中心。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核心目标,学生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荒废,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阅读的效果。

四、进行“批注式阅读”,我们今后的做法: 针对本次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我就以批注式阅读这种方法来谈一谈:

1、“批注式阅读”的方式。从“批注式阅读”的内容分类,有下列方式:

画记式:用各种符号将重难点、疑点画出来。注释式:注上拼音,解释含义。归纳式:总结、概括、归纳、浓缩内容。联想式:由此及比联系自己的,社会的人或事。质疑式:提出疑点或问题,表达不同观点。感想式:读后的体会、心得、感想、收获等。

2、“批注式阅读”的训练流程。

⑴先示范。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圈、点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⑵后模仿。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半独立学习勾、画、圈、点。⑶再创造。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勾、画、圈、点。

3、训练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先用单横线或波纹线画出相关的句群(片断)或段落。第二步:再用圆圈画出句群(片断)或段落中的关键词。第三步:批上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

(一年级学生可以只画不批;二年级可以跟着老师简单批批。)

初探批注式自主阅读 篇6

一、学习类型,掌握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批注式阅读习惯的时候,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学生逐步地爱上阅读,爱上批注式阅读。先让学生了解文字批注的类型主要有:评文字、释意思、析含义、议内容、谈感想、存疑问、类举补充、评写作方法和特色、观点等。通过具体课例的学习,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训练,重点掌握三种文字类型(评文字、评写法、存疑问)的批注。文字批注一般写在课文句段对应的页眉页脚页侧。相对来说符号批注是常规性批注,学生使用几次后,基本上能掌握方法。

文字批注好多是因文而异,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字批注应分阶段进行,教会学生方法。

1.选择合适的地方。开头、结尾及一些重点段落旁边都是作批注的好地方。

2.可以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翠鸟》的第一段旁边可这样写道:“这一段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按头上——背上——腹部的顺序写的,重点突出了它的颜色鲜艳。”

3.可以谈对写作方法的感悟。如《燕子》的结尾处可以这样作批注:“作者把电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喻成音符,这样的比喻句真生动,作者的想象太丰富了。”再比如,你发现一个过渡段,可以这样作批注:“这是一个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文章前后衔接自然。”

4.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如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开头写道:“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其中的“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就是重点词语,批注可以这样作:“这几个词语写出了小村庄的美丽,跟以后被毁坏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用管别人读后是什么感觉。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如实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体会,所思、所想

6.鼓励同学们质疑。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句话几乎人人会说,“梭”是什么?不理解,就查词典。有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记下来带到课堂上,问同学,问老师。

二、逐步深入,形成能力

进行多种类型相结合的综合性批注的训练,在自主阅读中逐步渗透,逐步运用,逐步掌握。为了发挥给文章做批注的真正功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评价依据。

1.看态度——与作业的批改紧密结合

实践证明:教师批改的内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非常认真的,投入的精力足。因此,在学习完一篇文章后,我经常把给文章做批注作为项专门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长此以往,给文章做批注这种行为才能成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自觉行为。

2.抓质量——与课堂的分析紧密结合

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地解析文本时,每当学生有好的见解时,我总是给予适当的表扬,并提醒学生即时记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出了给文章做批注的精髓就在于把自己对文本思考的痕迹写下来,每一处批注都是一处精彩的见解。值得提醒的是,“批注”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一开始,学生运用工具书只会摘抄大段大段的资料,我们就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言语,写上简洁的中心词语,在汇报中进行还原(利用上次交流的指导学生说完整话的方法),防止学生只会照书抄袭、照本宣读、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弊端。

三、舍得时间,反复练习

学生的能力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今天会一点,明天会一点。例如:在课文领悟过关课上,先教学生怎样交流批注。先让他们把书交换过来,组长和组长助理交换,副组长和副组长助理交换,读一读别人的批注,再把别人精彩的地方记在自己的书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的学习的过程。基本用半年多的时间,才把学生训练得说话、学习比较条理,一年后才能比较深入理解课文。开始的时候,必须细致地指导。

最初学生们都不会做批注,都用课本上的话代替自己的语言,照着课本读一点,就是他们读懂的内容。我就拿来一篇课文教他们如何作批注,我认为哪个地方需要重点理解,就让他们反复读,不要停留在文章表面,让他们深入体会进去。这样,平时读书多的孩子,就会说了。说得好,我就表扬他们:对啊,就是这样,这就叫批注。有了示范,其他学生就照着学,久而久之,就会了。

四、养成习惯,延伸课外

为鼓励学生将“批注式阅读”由课文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扩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每周五的读书交流会,学生每人选其中3条左右交流汇报。

1.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个什么故事)?

2.这本书中令你最受(感动、伤心、高兴)的地方是什么?

3.说出文中你喜欢的精彩片段,并说明理由。

4.交流这本书中你最(喜欢、崇拜、讨厌……)的人,并说明理由。说说书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5.他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你想对文中主人公说些什么?

6.读完这本书以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

7.你由这本书中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读完这本书以后,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批注式阅读,小学语文

批注式阅读就是使学生在阅读时能进行交互式的阅读,对有些地方能够进行批注,这些批注包括自己的感悟、心得、疑惑等。这样的阅读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比较有利于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方式。对话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之上。

一、现有阅读教学的弊端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其他教师有关阅读教学作品的研究,我发现现有的阅读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诸如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 大众化的浅阅读

学生的本性中存在惰性。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阅读。没有深入阅读,更谈不上个性化的解读。导致学生以老师的解读为榜样,千篇一律,囫囵吞枣。

2. 机械式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些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并不是建立在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及阅读水平为主线的基础上,而是简单地依据教学大纲或者个人的教学经验进行。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其结果就会导致大部分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更提不出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预期效果,忽略了课堂上的活跃因子,严重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导致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课堂,阅读成了老师一个人的阅读。关于文本的解读,诸如内容分析、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很难让学生独立地进行。

3. 缺乏系统性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写作环节的参与,等同于一台戏缺乏主角。如何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阅读问题,并进行写作练习是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是写作思路、技巧和思想,学生是学习并运用这一主体的主人公。阅读教学的系统性也包括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拓展式的思维训练,学会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总结归纳,吸收消化。

二、批注式教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新创的,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著名的文学家金圣叹,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除此之外,还有李卓吾评点的《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

1. 什么是批注式阅读

批注分为“批”和“注”。“批”是指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书写出来。而“注”则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注写等,不包括感悟。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个人观点、感受、疑惑等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写在文章空白处,是一种交互式阅读。

2. 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批注式阅读正符合这一阅读规律。它能充分发挥每一个读者的个性,表现不同的情感体验。

批注式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方式。这样的阅读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它对于学生积累阅读经验、体会阅读快乐有很大的帮助。

三、批注式阅读的实施

首先,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将自己优秀的批注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以此激发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给学生讲解批注的历史、发展,批注的好处以及具体的批注方法有哪些。然后给学生推荐经典的作品片段,要求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换批注作品,交流阅读心得,并对学生的批注进行客观的对比评价,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

批注式阅读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有裨益。利用批注式阅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在小学阅读教育中,我们应大力倡导批注式阅读教育,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亚梅.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7).

[2]朱琴.形诸笔墨,乃解其味: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下),2014(12):128.

[3]聂晓艳.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浅谈[J].黑河教育,2014(3).

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正视点是学生, 它实现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个愿望。学生在批注阅读中, 对文本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精彩片段、重点语句, 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 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以体会文章之精妙、含义之深刻、形象之生动进而得以移情入境。批注式阅读所探索的是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究为支点、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教学结构。引导阅读教学从以分析情节为主转向以分析语言为主、从以分析语言的内容为主转向以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从以专题写作训练为主转向以读写结合训练为主, 形成以读写结合为导向的语言文字训练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它简便易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一、课前预习, 自主批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 学会欣赏与评价。因此, 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 教师要改变以前简单抄写生字词的习惯, 在提供批注范本的基础上, 要求从文章中找出自己有感觉的语段做一些批注。这样,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而且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

例如, 预习《可爱的小蜜蜂》一文时, 学生做了很多的批注:“为什么蜜蜂是渺小的, 蜜蜂却又那么高尚?”“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二、个体自述, 展示批注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要发展, 主动参与是基本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 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因此, 课堂上要让学生根据课前研究专题, 各自发表批注阅读的收获。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教师还要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发言灵活地作补充,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 做出精而简的疏导与点评,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例如, 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把预习时写的批注展示出来。有的说“狐狸太狡猾了!”有的说“乌鸦太笨了!太不了解自己了!”有的说“狐狸聪明, 肯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动脑筋、想办法!”这些是教学智慧生成的闪光点。

三、师生互动, 合作批注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引入批注式阅读可把这种方式落到实处。而学生的“批注式阅读”是各自分散的, 批注以后需要“集中”。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 每次批注后由组长将全组的批注进行整理, 去粗取精, 形成一篇新批注, 然后把这篇批注印发给全班同学。通过此种方法, 可达“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的共享、交流之效。同时, 老师还要根据学生提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进行“隐性”的指导, 借助课文情境, 给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这种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发现问题、构建意义。

例如, 教学《惊弓之鸟》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大雁究竟是谁害死的?”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是更羸, 有的说是猎人, 有的说是大雁自己。教师敏锐地抓住机会, 让学生写批注再辩论, 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在批注阅读中, 充分地进行合作, 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在合作中所有的积累被激活;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共享中形成新的智能结构,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学互进。

四、总结评价, 扩展批注

学生的“批注式阅读”交流往往是没有一定的顺序, 对文本的各种分析颇有“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境界, 故“总结”是很重要的。批注式阅读倡导自主、开放的阅读思想, 将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总结评价方式, 让师评与生评相结合。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 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总结。等学生明白对文本的总结大致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后, 应鼓励学生总结, 教师作补充。评价其实并不仅仅出现在课堂的尾声, 它应贯穿课堂的整个批注阅读过程, 教师要以此为基点, 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与延伸, 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走向鲜活的社会生活。

例如, 教完《意想不到的灾害》一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周围的环境, 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学生的答案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有的写着“雪是我最企盼的, 可是意想不到今年的雪给我们带来那么大的灾难”, “塑料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意想不到的是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学生学完课文, 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 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 又能作适当的扩展, 检验阅读效果, 提高阅读能力。

五、学以致用, 课外批注

“批注式阅读”不但适用于课文学习, 也适用于课外阅读。把阅读范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还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开阔了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 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看哪些课外书或者给学生印发名家名篇, 印刷时将原文置于左侧, 右侧和原文末尾处空白, 以备批注。学生的批注有的着眼于文章某词某句某段的“旁批”, 有的是着眼于全篇的“全文总评”。这种 “有句无篇”或 “篇后悟语”的批注铸就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总之, 开展批注式阅读, 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本位的局限性, 稳固了学生直接兴趣, 启动阅读内需;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 挖掘内在潜能;培育了学生发散思维, 磨砺创新精神;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可见,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 其学习是高效的, 课堂是充实的, 活跃的。只有教师能够自觉地刷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策略, 才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2]韩学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3]曾祥芹, 刘万珍.现代读书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4]田泉, 李晓明.启迪灵性的语文学习方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7.1

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 篇9

一、欣赏点评, 摘录评析

在我们的课堂上, 学生是有差异的。要想减少学生之间的差距,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批注式阅读, 教师就要让学生懂得批注阅读从何入手。因此, 在开始实施时, 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一方面教师可以专题介绍有关批注阅读的知识, 提供批注范本, 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点评等, 让学生熟悉批注的内容和方法, 为独立批注打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摘录课堂评析, 形成书面语言。通过这样的训练, 使学生明白对文本做批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为进一步开展批注阅读培养自信心。

二、分步实施, 掌握方式

1.符号式批注

符号批注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加以标记。每种符号代表什么意义, 可由学生自己来掌握。符号批注一般在初读时进行。即在初读课文时, 对生字新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进行圈点。这时的批注主要在于读通文章, 理清脉络, 粗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这对深入阅读课文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这种圈点的过程是学生读、思、记的综合过程, 可促进理解, 加深记忆, 便于检查和摘录。由于使用符号简单易行, 此法使用面最广。常用的批注符号及作用:

“~~~”或“——”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 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或“▲▲▲”标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

“?”用在有疑问的词或句旁边。

“!”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

“‖”“/”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2.文字式批注

文字批注是指学生依据初读时所做的符号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批注, 可分为眉批、旁批、夹批、脚批等。眉批是提出疑难问题, 旁批是对内容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批注, 夹批是对字词和语境含义的理解, 脚批是总结评价和想象拓展。文字批注是对文章的品评与鉴赏, 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 同时也是读者消化、吸收、内化和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学生把阅读中形成的看法、疑问、启迪, 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写在文章的开头、旁空、行间、页脚等处。这就需要学生细读课文, 对初读标记加以整理, 该去的去, 该加的加。通过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将读、思、写结合起来,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从而终身获益。

3.提纲式批注

提纲式批注是用简洁的语言或简单的图示、图表结合的方式, 将文本的内容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它能反映文本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 使繁多复杂的文本内容变得简洁明了, 实现把书读“薄”。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可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训练时, 让学生反复品读, 进行分析、概括、整理, 把作者隐含的提纲记下来。经常运用提纲式批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 教学《景阳冈》, 由于是古典名著, 课文比较长, 阅读批注时, 指导学生抓住时间或地点的变化这两条主线, 理清文本脉络, 再根据文本的写作顺序来划分段落层次, 然后归纳出各个段落层次的要点, 并用小标题与简单的图示相结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授之以渔, 传授方法

1.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极富表现力, 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浓缩, 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往往在道理的阐述、人物的刻画、气氛的渲染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在理解词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其含义, 只有准确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抓住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及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才能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涵。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咀嚼那些含义丰富、表达形象、情味浓郁的字词, 可进行“同义换词”或“词语删减”, 然后比较分析, 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 《一夜的工作》, 教学“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他不是普通的浏览……”一句时, 让学生抓住“浏览”与“审阅”两个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批注阅读, 有的学生写:“总理认真地审阅。”有的学生写:“总理一丝不苟地审阅。” 有的学生写:“为了改变中国的面貌, 总理审阅文件是那样的废寝忘食。”……

2.品味修辞法

修辞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它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叶老指出:“研究修辞最紧要的在于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 务必发现它的特征。”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气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去把握修辞的内容和用法, 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渲染的气氛来体会其表达作用。这样,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子的含义, 感受语言的魅力;更有助于披文入情、体验作者的情感。

例如, 《开国大典》, 课文运用了四个“传到”这一排比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 ( ) , 带来了 ( ) , 带来了 ( ) , 带来了 ( ) 。练笔后要求学生给文中这一排比句写批注, 有的写:这句话气势磅礴, 表达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毛主席这一宣告的庄严与雄伟;有的写:从这句话中我深深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激动、自豪……

3.填补空白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 必须由语言入手。文学语言有时会留有空白, 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尧斯认为:“言语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 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因此,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的感受、经验和想象去补充和扩大。填补文本“空白”, 需要品味语言本身丰富的潜台词, 读出其弦外之音, 丰富作品的内涵, 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这样, 文本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四、关注生成, 专题批注

开展批注式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然后以文本的问题为中心, 通过对文本的探究, 形成自己的观点。假如脱离了一定的问题中心, 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离, 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确立批注式阅读专题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捕捉文本中蕴藏着的有效信息,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 进行主题阅读或相关的语文实践。根据教材的中心、重难点及学生实际,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专题:

1.直接以课题为专题

对文章题目的质疑批注, 常常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课文的题目就如文章的“眼睛”, 启发学生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能使阅读带有导向性。如教学《飞夺泸定桥》, 抓住“飞夺”这一重点题眼引导学生批注。有的学生是这样批注的:为什么要夺?怎样夺?结果呢?“夺”的前面为什么还要加上“飞”?然后,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 深入批注。这样, 以课题为突破口, 由题目辐射开去, 可以窥得文章内涵, 理清结构, 把握中心, 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2.以文本的中心句为专题

文章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 而句子又总是围绕着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思路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能深刻领会文本的中心句, 其他句子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设计专题。对中心句进行批注阅读, 使学生把握住段落的核心, 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桂林山水》, 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句来引导学生展开批注。中心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甲天下”?

3.以文本的重点段为专题

文章的段落总是按逻辑有层次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形成一种表达结构。有些段落承担着反映文章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的任务, 这样的段落就是重点段落。这些段落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每个信息之间总有一个分界线, 捕捉这些分界线能帮助学生理清段落的内部层次结构, 较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如教学《称象》一文时, 第三、四、五自然段是重点, 引导学生从层次结构上入手, 抓住“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方法?曹冲想出什么称象方法?并让学生归纳曹冲的称象步骤”等进行阅读批注, 使学生建立段的概念, 明确层次关系。

4.以篇章结构为专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每篇文章都是各部分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 作者用一定的方法把句与句、段与段巧妙地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从整体着眼, 弄清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 以及各个部分与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可按“作者写了些什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作者又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步骤进行批注。通过这样的阅读批注,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是零星的、杂乱的, 而是比较完整、深刻的。

例如, 课文《凡卡》。文章运用了插叙手法, 一会儿写凡卡在写信, 一会儿又介绍乡下的爷爷。教学时,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批注, 理清文章的层次:“写信前——写信中——写信后”, 抓住这条筋络, 着重体会“文章在写信中为什么要插叙爷爷守夜、砍树, 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领会作者写作的艺术性。通过批注交流, 文章的思路清晰了,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

可确立的批注专题很多, 以上只是进行过的几种尝试。教师只要抓住一两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批注, 就能把握文本真谛, 提高阅读水平。

总之, 在批注式阅读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思维的点拨者。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引导学生积极批注, 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 使学生不仅增加知识, 提高能力, 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让课堂充满智慧, 充满活力, 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摘要:批注式阅读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文本符号进行解码、注释, 在自己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采用符号式批注、文字式批注、提纲式批注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其掌握推敲字词法、品味修辞法和填补空白法等阅读方法。开展批注式阅读可以根据实际, 以课题、文本的中心句、文本的重点段或是篇章结构为主题, 以此确立正确的阅读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阅读专题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2]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7 (9) .

批注式阅读法 篇10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 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在学习文言文时联想式批注运用频率较高, 往往能触一发而动以往所学的内容。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讲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看到“盖”学生想到《童趣》中“盖一癞蛤蟆”;《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狼》“盖以诱敌”, 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做到触类旁通, 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 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二、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 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 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学生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因为执著, 宋濂可以在“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录了一本一本的书来读;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执著, 宋濂成为文学大家。生活在我周围的很多同学, 包括我自己, 就很缺乏对知识, 对友情, 对生活的执著。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情, 寻回心中那份失落的执著!还有学生在读到《再塑生命》之后, 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坚强的意志对人的一生是何等重要啊!它像一把永不生锈的利剑, 辅助你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 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

这些感想式的批注, 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 把握文章主旨, 培养他们敏感的神经, 而且也有利于写作, 真可谓是一石二鸟。

三、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 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才会让他们读进去, 真正地走入文本, 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这种阅读方法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学生在对《敬业与乐业》中“今日所讲, 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 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这句话作出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 这样更让人明白, 读起来也更顺畅。”他的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三层浪, 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 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批注。

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 随时随地提出疑问,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 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 价值也越来越高。在复习鲁迅的《雪》这一课时, 竟然有许多学生作出了如下批注:暖国雨, 江南雪, 北方雪究竟是什么关系, 如果说作者仅仅在描写江南和北方雪, 那为什么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到雨, 而且写得如此深奥?这种批注给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 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四、评价式批注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 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 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

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 对“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了“刹那间, 群山起舞, 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 威猛如漫野蜡象。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 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之所赐, 苦难乃历史之必然, 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 与天公一决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 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这样精彩的赏析式评价。

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 竟然把世态的炎凉, 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 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 不愧为文学巨匠!

五、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 依照作者的写法, 接着为作者补充, 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 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打开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

如《孙权劝学》中没有对吕蒙如何刻苦读书进行具体描写, 有些学生就采用文言句式进行了补充。有的写“蒙悬梁刺股, 废寝忘食, 久之, 学业大进也。”有的写“蒙以书为伴, 以茶为食, 悬梁刺股, 昏睡以冷水浇面。”这是参考了最近做的文言文阅读练习, 有关范仲淹少年时勤学苦读的语段。我赞赏到:“学以致用!”……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 它毕竟有一些难度, 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批注一般写在书的页眉页脚页侧, 像作业本那样全班上交批阅比较麻烦, 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使批注得到检查、交流、互评:

1. 小组轮流抽查:

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 抽查1个小组。肯定其新颖独到的见解, 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模棱两可、正误难辨的地方不轻易否定, 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 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分析、探究问题。

2. 小组交流、互评:

由于各人性格不同、喜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小组交流、互评时争论常比较激烈。

3.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现评:

批注写在页眉页侧, 利用实物投影仪, 全班共评, 发表见解。

通过检查、交流、互评, 同学们能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语文阅读;批注式阅读;小学语文

批注式阅读就是使学生在阅读时能进行交互式的阅读,对有些地方能够进行批注,这些批注包括自己的感悟、心得、疑惑等。这样的阅读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比较有利于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方式。对话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之上。

一、现有阅读教学的弊端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其他教师有关阅读教学作品的研究,我发现现有的阅读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诸如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大众化的浅阅读

学生的本性中存在惰性。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阅读。没有深入阅读,更谈不上个性化的解读。导致学生以老师的解读为榜样,千篇一律,囫囵吞枣。

2.机械式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些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并不是建立在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及阅读水平为主线的基础上,而是简单地依据教学大纲或者个人的教学经验进行。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其结果就会导致大部分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更提不出独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预期效果,忽略了课堂上的活跃因子,严重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导致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课堂,阅读成了老师一个人的阅读。关于文本的解读,诸如内容分析、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很难让学生独立地进行。

3.缺乏系统性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写作环节的参与,等同于一台戏缺乏主角。如何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阅读问题,并进行写作练习是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是写作思路、技巧和思想,学生是学习并运用这一主体的主人公。阅读教学的系统性也包括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拓展式的思维训练,学会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总结归纳,吸收消化。

二、批注式教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新创的,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著名的文学家金圣叹,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除此之外,还有李卓吾评点的《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

1.什么是批注式阅读

批注分为“批”和“注”。“批”是指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书写出来。而“注”则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注写等,不包括感悟。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个人观点、感受、疑惑等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写在文章空白处,是一种交互式阅读。

2.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批注式阅读正符合这一阅读规律。它能充分发挥每一个读者的个性,表现不同的情感体验。

批注式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方式。这样的阅读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它对于学生积累阅读经验、体会阅读快乐有很大的帮助。

三、批注式阅读的实施

首先,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将自己优秀的批注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以此激发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给学生讲解批注的历史、发展,批注的好处以及具体的批注方法有哪些。然后给学生推荐经典的作品片段,要求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换批注作品,交流阅读心得,并对学生的批注进行客观的对比评价,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

批注式阅读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有裨益。利用批注式阅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在小学阅读教育中,我们应大力倡导批注式阅读教育,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亚梅.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7).

[2]朱琴.形诸笔墨,乃解其味: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下),2014(12):128.

[3]聂晓艳.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浅谈[J].黑河教育,2014(3).

批注式阅读法 篇12

一、从题目中提炼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窥其义, 得其趣。命题的方式有许多种, 但无论是哪一种, 作者都会抓住中心事件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文题, 从文题入手提取可供学生批注阅读时思考的问题。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 在确定需要思考的问题时, 我们就可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拒收”, 就此提取研究问题:“公仪休拒收了什么礼物?为什么拒收礼物?请联系课文相关描写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这一研究问题品词析句, 阅读文章, 使得批注可在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下具有针对性, 并可以让思考更深入、更全面。

二、从中心句中提炼

所谓中心句, 就是文中点明中心, 提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教学中若能抓住这样的中心句来提取统领全篇的问题, 学生思维的空间将会得到大大的拓展, “思维的触角将会伸向每一个自然段, 每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 (钱梦龙语) 。如《珍珠鸟》一文, 抓住中心句“信赖, 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以此提炼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我和小珍珠鸟是如何建立信赖的?信赖能创造出怎样美好的境界呢?请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批注时, 学生不光看到了大家都能看到的一步步接近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能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文章开头的“真好!”一生如此批注“如口语式的开头, 让我感受到了作家对鸟儿情不自禁的喜爱。喜爱到来不及用优美的词语, 一看到便脱口而出, 自然中饱含真情”。我想, 如果我们没有提供给学生有足够思维空间的问题, 是不可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批注的。

三、从行文线索中提炼

“文章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教学只有循着这样的思路才能层层深入, 抽丝剥茧, 最终得以享受语言, 凸显主题。有的文本甚至有明暗两条线同时运行, 抓住这些行文线索就可以简化头绪, 使文章条理化、清晰化, 也便于提取出可供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的问题。如《番茄太阳》一文, 明暗线同时运行。明线是按时间的顺序叙述故事的发展, 暗线则是作者宣丽华的心情变化的线索“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教学时若能以明线渗透写作教学, 而以暗线创造出供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思考的问题情境:文章三次出现的番茄太阳分别代表什么?盲童明明怎么会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便能使课堂简洁、灵动而高效。

四、从过渡句中提炼

其实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 是一个球状物, 我们在研读文本时就要善于寻找切面间的连接点, 即文章中出现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由这样的一个点中间开花, 串联全文, 从而提炼出值得学生批注思考的问题来。如导读《石榴》一课时, 我抓住了“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 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样一个过渡句。这句话前半句写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后半句写的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前半部分写石榴花, 后半部分写石榴果, 这样就可以形成对课文进行批注式阅读的问题情境:石榴花开怎么会热闹呢?石榴果是如何成熟的?成熟的石榴果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再通过朗读告诉我们吗?由于问题提出过程中注意到前后连接, 便于学生接受, 因此学生的批注体验真实有趣, 在欢乐的氛围中达成目标, 学得轻松愉快。

五、从课后习题中提炼

课后习题既是文本的主旨所在, 又相对集中地体现了文本的重点、难点, 是直接披露编者意图的窗口。认真研究课后习题, 常常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抓住这样的习题, 就能提取出“批注式”阅读的思考问题。如导读《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 我抓住了课后习题“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语句, 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 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提取出文章关键性语句“高风险, 高强度, 高效率, 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 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结合两者我提取出了阅读思考题“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这样就明确指导了学生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时必须通过品词析句, 聆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叶欣崇高的人格, 伟大的奉献精神, 并寻找出相关例证。

上一篇:农业科技革命分析下一篇:发电系统概率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