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项目

2024-10-05

地勘项目(精选12篇)

地勘项目 篇1

预算管理是在地勘单位的战略指导下, 为了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提高企业利润, 对企业财务、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1]。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建立合理有效的项目预算管理体制, 以保证企业经济有效运行, 促进地勘单位内部机制和外部市场更好的结合。

一、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 一) 预算管理的内容

1. 财务预算管理:现金流量预算是财务预算的一个重要部分。利用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可以掌控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 组织各种财务活动, 平衡企业的资金。实行财务预算管理, 定期探析企业的现金流量, 有利于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促进企业对其他预算的有效控制, 减少企业风险, 规避金融危机。

2. 财务部门预算管理:财务部门预算管理是根据地勘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进行分析和编制的。

3. 经营预算管理:地勘单位的项目预算管理是经营决策的一种特殊方式, 也就是经营决策的具体化, 是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链条和重要手段。

4. 投资预算管理:投资具有风险性, 它是以现金支出与收入为基础计算的, 所以地勘单位进行投资时会谨慎选择和决策。所以应推广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法, 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二) 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地勘单位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提高企业利润, 提高企业在国内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促使地勘单位更加符合大众市场的需求, 拓宽市场以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2.有利于减少地勘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要求该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企业的预算进行全方面的分析, 最终做出更加科学可信的经营决策。

3. 有利于合理分配工作, 明确分配目标,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因为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较高, 也就提高了对企业每个员工的工作要求, 科学的预算方法和高层的正确决策会增加员工对整个企业的信心, 会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问题

1. 预算管理方法未全面实施:地勘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高, 使得预算管理工作迟迟未得到全面推广。只有重视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 使用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办法, 才能发挥预算管理的真正作用[2]。

2. 预算管理的编制方法与经济规律不符。现在很多企业不遵循企业预算管理编制的基本方法, 而是变成了领导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 先由高层领导确定了基本利润, 再由业务部门进行编制预算。这就导致了预算管理的结果完全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 对企业预算管理的错误理解, 认为预算就是为了预算。众多企业的员工都认为预算就是单纯的预算而已, 其中也不乏众多企业高管[3]。他们不了解单位项目预算管理背后真正的含义, 也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所以预算管理对他们来说就只是预算而已。

( 三) 如何推进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

从以上所说的内容来看, 要想提高我国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水平, 必须要全面推进预算管理。

1. 地勘单位要全面推行预算管理方法, 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全面的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地勘单位要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 进行独立专门的预算管理, 并且成立预算管理小组, 方便预算管理的讨论与分析。地勘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 保证公平, 不徇私枉法,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预算体制的有效运行和经营决策的正确性。进行独立专门的预算管理, 有利于各个部门单位的分工协作, 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掣肘、相互促进。

2. 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需要企业的战略领导, 战略目标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 就很难进行科学可行的预算管理, 也就很难成就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所以要想全面有效的推进地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体制, 就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战略目标。

3. 强化地勘单位预算编制的基础建设, 推动企业单位预算管理编制的可行性[4]。全面预算管理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 ”自上而下“可促进单位方针策略的下达贯彻, “自下而上”则有利于员工积极参与工作, 作为企业的一份子, 积极了解并反馈自己的意见, 各自完成好分内的事情, 确保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有效进行。开展全面的项目预算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利润、完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为提高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全面推行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势在必行。但由于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在推行预算管理体制的同时, 我们也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努力建立科学可行的预算管理模式。

摘要:全面推行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是众多发达国家企业成功的重要手段, 它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建立并不断强化现代化制度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就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展开全面探析。

关键词:地勘单位,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甘亚蓉.地勘单位项目预算管理研究[J].安徽地质, 2014 (02) :158-160.

[2]张云滢.地勘单位精细化财务管理初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 25 (03) :51-53.

[3]殷榕蔚.地勘单位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3) :1714-1714.

[4]胡晓明.浅析加强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J].中国经贸, 2011 (24) :43-43.

地勘项目 篇2

【摘要】地勘单位正在探索“探采一体化、产业有形化”的发展路子,坚持“省内、省外、国外”三线联动的发展思路。随着国外风险勘查项目逐年增多,国外风险勘查项目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阐述我国设立国外风险勘查资金的三个原因,重点分析国外风险勘查项目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地勘单位加强国外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以期对有国外风险勘查项目的地勘单位或矿业企业有所启示。

【关键词】地勘单位,国外项目,风险勘查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走出去”矿产资源战略,鼓励、引导地质勘查单位和矿业企业进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开发,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修订了颁发的《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于制发《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173号)。经过近年来的贯彻实施,风险勘查资金调动了地勘单位“走出去”的积极性,取得一些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地勘单位必须认清国际形势,厘清国外风险勘查项目中存在的不完善地方并加以应对。

一、设立国外风险勘查资金的原因

1.矿产资源勘查自身特点是决定因素。

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投资周期长的特点。矿产资源勘查往往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没有强大的资金作支撑,商业性矿产勘查是无法进行的。因此,我国设立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凡具有甲级地质勘查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并以矿产资源勘查为主营业务的矿业企业,都可申请国外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经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组织项目审核论证后,给予项目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

地质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使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高风险性。一个地质勘查项目从项目论证、考察、野外踏勘到提交成果报告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而且要想发现具有经济价值、适于开采并获利的矿床又很难。据统计,世界各国矿产勘查成功率大多只有1%,也就意味着矿产勘查的风险程度高达99%。因此,商业性矿产勘查单位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到如此高风险的勘查项目中来。

2.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矿产资源具有总量大、人均占有少、禀赋条件差的特点。在已发现的171种矿产中有159种已探明储量,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2%,位居世界第三位。而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位居世界第五十三位。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背后矿产资源匮乏,这已成为国土资源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居于高位。其中,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均达56%以上(何世久,)。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新形势下解决这种现状的途径就是在增加国内资源供应的同时,走出国门进行风险勘查。

3.先导性资金支持的国际惯例。

按照矿产勘查风险承担的国际惯例,多数国家的政府都会提供先导性资金支持。近年来,国际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出现了全球化趋势,资金涌向了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为化解高风险的勘查特点,多数国家采取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补助经费,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都设立了勘查补助金支持矿产勘查。

二、国外风险勘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项目实施主体与申请补助资金主体分离。申请财政补助的地勘单位大多为事业单位,受体制上境外投资的制度限制约束,地勘单位都是以国内子公司的名义成立境外公司或境外合资公司。也就是说,以事业单位的“帽子”申请补助资金,实际却由子公司来实施国外项目,存在转包的嫌疑。申请补助的地勘单位应具有甲级地质勘查资质,但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具备条件尚待探究。

2.资金用途的改变。当前国外地勘项目管理模式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境内地勘单位在境外设立公司,并登记取得或购买取得矿权;二是地勘单位与境外公司合作成立分公司,地勘单位以现金、技术出资,境外公司以矿权折价出资;三是地勘单位利用技术优势在国外承揽地质勘查项目,或以劳务换取一定比例的股权。目前,地勘单位项目管理模式多采用第二种方式,资金往往也是以投资款的方式汇入境外成立公司或境外合作公司。而这实际上违背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专项资金为补助性资金,非投资基金的原则,改变了资金的使用用途。而且,这些单位还存在对国外资金的监控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3.缺乏有国际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和涉外会计人才。由于对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人文风俗了解不深入,无法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纳税筹划等工作。

4.国外项目报销的问题。报销在时间、地域上跨度很大,不利于国内财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开支情况。另外,国外地勘项目所到之处大多人迹罕至或偏远落后,加之语言不通,取得的原始票据很多都不正规、不合法,财务人员很难辨别真伪。

三、对国外风险勘查项目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要求在国外设立有自己的公司,如条件不允许的至少要有国外项目办事处。招聘、培养有国际经验的项目人员和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对国外项目人员的培训,除了语言水平的.提高,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会计核算制度、税收政策及人文风俗习惯等。不断完善国外项目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职责,规范报销流程,强化对资金的监管。使国外项目的会计核算不仅符合国内的会计制度,还要满足所在国税务的要求。

2.加强风险控制。

地勘项目 篇3

文/于德福 王俊

日前发布的《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年报(2013年度)》显示,中央地勘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发现矿产地15处,其中大型以上矿产地3处、中型5处。2006-2013年,中央地勘基金项目已累计发现83处大中型矿产地,其中内蒙古杭锦旗大营铀矿普查成果获2013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称号。

年报显示,2013年中央地勘基金共有63个矿产勘查项目开展野外工作,累计完成槽探142,859立方米、钻探187,111米。全年有18个项目完成成果报告评审,一些主要项目持续扩大战果:四川攀枝花铁矿整装勘查区3个普查项目资源量大幅度增加,提交333铁矿石量35亿吨,达超大型规模;伴生二氧化钛资源量2.4亿吨、五氧化二钒资源量684万吨,均达大型规模。其中,2013年新增铁矿石量27亿吨、二氧化钛资源量2亿吨、五氧化二钒资源量516万吨。贵州务正道铝土矿整装勘查区东山、马鬃岭2个项目估算铝土矿矿石量6,647万吨,均超过大型规模。其中,2013年新增铝土矿矿石量1,647万吨;新疆若羌县坡北镍矿普查工作结束,提交镍资源量138万吨以上,达超大型规模,其中2013年新增镍资源量8万吨。

中央地勘基金在地质科研方面也取得新成果。大营铀矿研究课题在成矿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领域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钾盐、铬铁矿和金刚石单矿种战略选区项目也取得新进展,并部署了中东部地区隐伏矿找矿工作。大营铀矿普查成果获评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中央地勘基金项目立项管理信息系统获2013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

国土资源部启动临时用地审核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部署启动2013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强调省级国土资源厅(局)作为临时用地审核工作的责任主体,对辖区内临时用地审核结果的真实性负全责。

通知明确了此次审核的内容和方法。审核认定的依据,一是《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条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二是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范围。不属于上述规定范畴的,不得认定为临时用地。临时用地审核的内容,一是临时用地批准文件,二是临时用地合同,三是临时用地的面积和用途。批准文件及合同同为审查要件,二者缺一不可。

通知明确,下列情况不得认定为临时用地:有临时用地批准文件但无临时用地合同或有临时用地合同、无临时用地批准文件的;临时用地批准文件、临时用地合同有效性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或不在时效期内的;超出批准的临时用地规模30%以上的部分;改变批准的临时用地用途,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的。为便于分析管理,通知将临时用地分为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临时用地、临时用地、抢险救灾临时用地、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临时用地四类。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结果的上报截止时间为5月10日。国土资源部将在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核确认基础上组织抽查复核,复核合格率达不到拟定比例的省份,其临时用地将全部按违法新增建设用地移交执法检查处理。

论地勘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 篇4

一、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涵义

地勘单位项目成本指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施工项目的工程任务所需耗费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包括各项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 其中直接费用如人工费、机器设备使用费、材料费以及其他直接费用等, 除此之外还包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在能够保证项目工程质量以及合同进度的条件下, 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一系列的活动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控制在较低水平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及各方面, 只要有成本投入的环节就选用成本管理, 因此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 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职责, 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 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和推动。

实行项目成本管理, 对各类资源消耗进行监督控制, 把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从而提高企业利润, 不仅能提高职工收入,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地勘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勘单位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竞争的考验, 对原有的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已做了相应的调整, 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 很多单位在成本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 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方式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 “事改企”进程的深入, 地勘企业的领导者对成本管理的意识有所加强,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缺乏现代经济观念, 思想意思仍相对落后, 没有形成全员参与意识。而成本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层的职责, 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所以, 依据目前的情况看来, 地勘单位的成本管理模式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仍然是比较粗放的管理方式, 管理工作仍凭以往积累的经验办事, 还没有形成与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与体系。

2、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缺乏充分的财务预测

近年来, 我国地质经济也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入市场经济, 而管理模式却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匹配, 不能满足地勘单位现代管理要求。比如在一些涉及到成本控制风险的预警方面, 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对现实市场的真实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 导致不能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单位内部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运作团体, 仅仅依靠简单的上传下达的信息收集途径, 或者部门之间不能有效配合, 只关注本部门的信息, 不能及时沟通与传达, 从而导致各部门无法结合整个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来制定计划, 不能进行合理分析与预测, 最终会造成盲目制定成本目标与经营目标, 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缺乏号召力, 现有的单位资源潜能得不到发挥, 影响单位效益。

3、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 会计控制相当薄弱

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许多要素组成, 其中基础管理是最基本的一个层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施工定额编制不合理, 存在浪费的现象。施工定额是组织和指挥施工生产的有效工具, 企业以此作为员工劳动报酬的依据, 并将其作为目标条件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它还是企业编制施工预算、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的基础。如果不能合理规范地编制施工定额, 盲目制定, 则会造成材料采购的随意性较大, 缺乏计划性, 导致材料积压或者不足等现象。再加上一些施工井队对材料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 领、退、管制度不健全, 造成材料浪费现象严重。二是岗位设置不合理, 办公硬件和软件过于陈旧。不少地勘单位存在未设或者虚设定额岗位的现象, 造成了上述劳动消耗无定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单位并不重视管理只注重生产, 对于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材料采购与管理等软件配备比较落后, 不能及时更新, 造成工作进度与相关部门不能保持一致, 成本控制缺少准确数据的支持。

4、人事制度无法满足项目成本管理的要求

许多地勘单位的财务部多是老会计人员, 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会计专业水平, 但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低。由于不能及时学习更新业务知识, 仅仅按照原有规则进行账务处理, 使很多财务管理及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失去了应有的决策作用。另外, 企业还缺乏健全的考核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激励制度, 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致使实体单位或井队在对待成本问题上态度松懈、管理松弛。

三、加强地勘项目成本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领导班子要摒弃偏见, 将强化成本管理视为重中之重

领导的态度是决定成本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地勘单位的领导者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认为成本管理不能像生产那样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另一方面片面地认为成本管理就是强调节约与节省, 不注重方式方法。然而这些观点均不正确, 成本管理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 它并不等同于节约节省, 而是在正确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减少企业成本。因此, 管理者要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转变观念, 学习现代成本管理方法, 减少传统思维的影响。努力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建立或者调整成本管理职能部门,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使项目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开展, 落实到实处。

2、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形成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

首先, 项目成本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职责, 同时也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明确责任制度, 将项目成本的控制指标落实分解到单位、项目、班组和个人。其次, 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任务的全过程, 从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均涉及到成本管理。在准备阶段, 成本管理部门应对项目的价格构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利及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 制订出一个合理的项目成本计划, 项目人员以此作为依据, 无论工程进行到什么程度, 都能知道耗用的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距, 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成本。在工程施工阶段, 要加强对人工费、材料费以及现场管理费用的控制, 这些是项目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 也是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在工程项目人员配备方面, 应该结合工作量配备人员, 不能超编超员。同时, 由于地勘单位大部分是野外作业, 因此要合理衡量工期的情况, 尽量避开雨季施工, 减少人员费用。在材料使用过程中, 应制定有效的材料领、退、管机制, 以减少对材料的浪费。在竣工完成阶段, 企业应首先对材料、设备进行清理和保养, 登记造册并妥善保管;对项目工作量进行全面核对, 以免造成遗漏。然后通过事后分析总结, 对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 并且给予修正补充, 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3、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 做好财务预测工作

地勘单位应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及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 以增强其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 还应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 改善相关硬件及软件配备, 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信息管理系统, 能够将工程项目开发与执行的全过程纳入控制系统, 使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准确地做出经营决策, 提高经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之后, 需要由专门的财会人员按步骤编制财务预测与分析计划, 收集足够的原始资料, 选择恰当的预测方法, 制定合理的财务预算方案和经营发展计划, 实现低成本而又高效的项目开发与建设。

4、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强责任考核兑现

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地勘企业应制定能够量化的成本责任与奖罚条款, 将责任具体地落实到个人。可采取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的办法, 将目标成本由大化小层层分解, 具体到各部门和个人。企业可以让员工签订相关的责任书, 以明确权责利的关系, 还可以作为日后考核奖惩的依据。在制定奖惩标准时, 要公平公正, 并且能够严格遵守, 不能偏袒或者临时更改奖惩力度。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激励制度,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总之, 地勘单位的项目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地勘单位只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 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降低企业成本, 才能增强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的能力, 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赵兵:浅谈地勘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J].经管空间, 2010 (3) .

[2]朱增强: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10) .

[3]余锐:浅析地勘施工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J].金融经济, 2008 (7) .

地勘检查报告 篇5

建设单位:XXXXXXXX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XXXXXXX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XXXXXXX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XXXXXXXX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XXXXXXXXXX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XXXXXXXXX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兰州市XXXXXXXXXXXXXX楼 工程勘查质量检查报告

我单位于2010年8月中标并签订勘察合同后,迅速组织了以XXXX同志为负责人的勘察项目部。同年10月编制完成了《XXXXXXXX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开工建设以来多次来到现场参加验槽、基础验收、主体验收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抽查等质量监督工作。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兰州市XXXXXXXX为一类高层商住楼,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地上二十七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34739.8㎡。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等的要求,并根据工程规模、特征、复杂程度等因素,将该工程重要性等级定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湿陷性等级为Ⅱ—Ⅳ级。

二、检查依据

1、《勘察合同》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8)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9、《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实行)

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223-1999)

11、《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

12、《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1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三、地基基础概况

场地位于甘肃省兰州市XXXXXXXX、XXXX河左岸Ⅱ级阶地上,场地地貌单元属于河流堆积的河谷阶地地貌。地面相对高差8.23米,场地较为起伏,北部略高南侧较低。场地顶层为第四纪冲洪击物组成。勘探深度内未发现地下水,XXXXX河自西向东在场地以南约1.3公里处流过,对本场地无影响。

地勘最大揭示深度32.1米,地层分布依次为素填土层、黄土状粉土层、细砂层、卵石层。本工程的持力层为卵石层,基础类型并采用我单位所建议的井桩构造板基础,该地基设计方案合理有效。

四、地基验槽

该工程基础施工期间,我单位和施工进度紧密配合严格把关,基础开挖后及时进行了验槽工作,并在井桩施工期间多次来到现场检查地层分布情况。

检查发现,本工程基础地层情况与勘察报告一致,未发现异常地质情况。本工程共设362孔井桩,最深17.99米,最浅17.1米,基坑深约8米,持力层较平坦与地勘报告完全吻合。井桩平均直径0.8米,平均进入持力层1.2米,本数据及其他井桩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并确认了成孔验收记录。

五、桩身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

本工程建设方于2011年8月7日委托兰州XXXXXXXX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对井桩进行了低应变动力检测。检测发现3、9、22、40、49、50、55-57、63、64、79、80、84、90-92、94、100、107、120、124、128、134、136、146、156、175、185、186、207、219、240、242、243、246-248、250、254、255、268、269、278、281、290、297、298、307、324、350号等51孔井桩为Ⅱ类井桩,其余均为Ⅰ类桩,根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之规定,桩身完整性综合评定为Ⅰ类桩。

本工程建设方于2011年8月12日到16日委托甘肃XXXXXXXX有限公司进行了单桩静载实验,并经我单位确认了试验桩位置和数量。试验桩为237、252、352号共3根,最大实验荷载均为4600kN,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均为2300 kN,以上均达到设计要求。

我单位对以上两项检测均进行了监督检查,发现上述两家检测机构资质等级符合要求,检测仪器精确度达标,检测方法和操作过程规范合理,检测报告严谨详实,因此我单位确认上述检测真实有效同时认可上述单位的检测结论。

六、质量评价

1、我单位的检查情况为:

① 该工程基础设计方案符合地勘报告的要求; ② 地层分布与地勘报告相吻合; ③ 井桩进入持力层深度合格;

④ 井桩等基础部位工程质量及技术性能合格; ⑤ 基础部分工程资料完整有效; ⑥ 地基基础周边土层未扰动。

2、检查结论为:

该工程地基基础安全性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质量合格,同意验收。

浅谈地勘经济活动分析 篇6

【关键词】地勘;经济活动分析

当前,地勘经济快速发展,但地勘单位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分析还不够,管理理念还滞后于地勘经济发展的实践,因此,为更好地指导地勘工作实践,丰富理论,加强地勘经济活动的分析十分必要。

1.开展地勘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

在地勘行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就是通过对地质勘查和经济实践活动的认识,揭露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状况和内在联系,查明经济活动的本质,找出地勘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借以指导地质勘查和经济活动,使地勘工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通过综合观察与分析,检查和了解企业计划和各种经济指标的执行情况,寻找影响计划完成好坏的因素和影响程度,揭露勘查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意见,不断提高勘查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2)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可使编制的计划预算更加符合实际和具有更好的指导性。对经济活动进行详尽的分析,不仅可以找出影响项目执行好坏的原因,还可了解项目工作量摆布和各项经济指标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更加确切地掌握与了解项目各项指标产生的实际依据,以便把各项工程指标和经济指标制订得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使之更加具有指导作用。

(3)可以全面系统检查企业战略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分析,最能暴露战略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最能全面系统地检查战略计划执行过程中,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使用情况,借以发现是否存在安排使用不当、耗费不够合理、资金控制不严,以及劳动力窝工、设备闲置等现象,进而促使地勘单位不断挖掘内部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降低经营成本;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就能明确先进与落后,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勘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地勘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和组织

地勘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因素,包括勘查、劳动、设备、材料、成本、财务等相互联系着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分析地勘单位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分析地勘单位全部经济活动时,首先要分别研究各项计划预算的完成情况及经济活动内容。它们包括:地质勘探工作的分析,即对计划提出的地质工作项目,逐项分析其完成的工程量、进度、效率、质量、劳动、设备、材料、资金、矿产储量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劳动分析,主要是分析劳动力的安排和劳动力使用方面的情况;设备分析,主要是分析设备的配置、利用和维修方面的情况;材料分析,主要是分析材料的供应、储备、使用方面的情况;成本分析,主要是分析成本计划预算的完成情况,包括劳动生产率对成本的影响和组成成本费用要素开支的情况等;财务分析,是在分析地质勘探工作及成本等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利润额的完成情况;分析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运用情况;分析债权、债务的清偿情况;分析专用资金的使用情况等。

为使分析工作有组织地进行,除了全面综合分析,应在地勘单位分管这方面工作的领导指导下,由计划、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并进行具体分析工作外,其余的均属专业的分析工作,则应由各专业部门负责分析和按期提出分析报告资料。

3.开展地勘经济活动分析的具体步骤和作法

第一,全面占有供分析研究的材料。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之前,首先要掌握地勘项目计划或合同规定的各项要求,收集各项计划指标和定额数据,用以作为衡量完成计划的标准和尺度;其次要掌握各种统计和财务表报资料,了解计划期的完成数字和说明完成的情况;再次是要掌握单位的历史经济资料和同行业的有关资料,查明本单位的历史最高水平,了解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发现存在的差距和蕴藏的潜力;最后进一步进行调查,深入掌握经济活动情况,以补充数据资料的不足。

第二,进行基本数量分析,发現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将各项计划指标和其它经济指标(包括定额指标)同实际完成的情况分别进行对比,对所得的各个数值进行综合研究,以发现影响计划预算或承包任务完成的主要问题。

第三,深入研究产生主要问题的因素。即通过表明地勘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如完成的工作量、质量、成本、设备利用率、材料耗用指标、流动资金周转、利润额等)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发现影响计划完成的主要问题,弄清计划完成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查明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勘查潜力的所在。并进一步了解勘查技术、勘查组织、经营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

第四,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地质勘查工作实践。因此,应对分析了解的报告期经济活动状况,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4.地勘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

地勘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应根据地勘单位经济活动的时间、范围和目的来确定,一般有:

(1)日常分析与定期分析,指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经常进行的不定期分析。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工作,为定期分析积累资料。为此,地勘单位及其基层勘查(作业)单位、班组都应建立日常分析的制度。日常分析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如采用班后会、施工碰头会等。定期分析是指导按旬、按月、按年进行定期性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对一个时期地质勘探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地勘单位和下属单位都应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并用定期分析,总结本单位的经济工作。

(2)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是对大量占有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揭露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和勘查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及时解决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地勘单位勘查、经营管理工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综合分析水平的高低和是否在分析工作中真正抓住了地勘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3)专业分析与群众分析,指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对其所从事的勘查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群众分析是对一个时期地质勘探工作的完成情况,或存在的某一重要问题,组织施工人员代表或班组工人进行分析。这也是地勘单位民主管理的一个重要形式。

(4)书面分析和会议分析,前者是指用文字、图表资料解剖一定时期或某一专门问题所作的经济活动总结;综合分析、专题分析、专业分析一般均采用书面分析的形式。后者是由主管领导、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或施工负责人召集有关施工、技术、业务人员,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或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借以总结经验,解决矛盾,统一认识,协调动作,使管理工作更赋有朝气,并能更好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通过会议形成单位经营战略思想和经济核算思想,树立全面完成战略计划的信心和决心,使地勘单位全部经济活动,沿着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增强实力的道路前进。

浅谈中央地勘基金项目预算管理 篇7

一、中央地勘基金项目预算管理现状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预算管理是基金项目管理过程的重要内容, 预算方案即是技术方案的货币化体现, 预算标准是联接技术方案和经费预算的纽带, 是基金项目概、预 (结) 算编制、审查的重要依据, 是基金项目概、预 (结) 算统一使用的标准。

2011年,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 (试用) 》 (以下简称预算标准) , 经财政部、国土部批准试用。预算标准围绕市场化运作的客观需求, 突出体现了全成本核算、企业与事业单位等多元承担主体同时适用、可根据国家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的特点。

2012年11月, 配合基金预算标准的试用,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资金预 (结) 算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正式颁布施行, 对项目资金管理从立项到竣工结算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规范了项目概 (预) 算、资金拨付和结算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障地勘基金项目顺利实施。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预算管理有自身的特点:

项目预算管理从程序上划分为立项概算编制与审查、设计预算编制与审查、资金拨付申请编制与审查、项目结算编制与审查四个阶段。

从项目全过程管理程序上, 只有在最后年度才开展结算阶段工作, 每个项目无论单年度还是多年度, 结算阶段只有一个。

从项目性质上划分为新开项目和续作项目, 每个项目年度两者都需开展立项概算阶段工作, 但是否立项是在技术审查决定的, 即立项概算审查只是在立项技术审查通过后开展。

从项目承担单位性质上划分为有财政事业费拨款和无财政事业费拨款, 两者使用不同的预算标准。

二、中央地勘基金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

中央地勘基金项目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概算流程。在项目立项申报同时, 承担单位须编制项目立项概算并上报基金管理中心。基金管理中心组织开展项目概算审查工作。概算审查专家依据技术专家意见审查项目概算并给出意见, 通过的项目进入下一阶段, 未通过的项目概算应重新编制和审查。

2.设计预算流程。在编写项目设计时, 承担单位依据项目设计书、技术方案以及立项概算审查意见编制设计预算并上报基金管理中心。基金管理中心组织开展项目设计预算审查工作。预算审查专家依据技术专家意见和立项概算审查意见审查项目预算并出具审查意见。审查通过的项目由基金管理中心向国土资源部上报预算;审查未通过的项目预算应重新编制与审查。

3.资金拨付流程。在履行相关程序后, 基金管理中心根据国土资源部批复的项目预算拨付首付款。承担单位编制第一次进度款申请, 由项目监理部组织初审, 通过的项目签署同意意见并上报基金管理中心;未通过的项目应修改完善, 达到要求后, 由监理部签署同意意见上报基金管理中心。基金管理中心对监理部上报的初审意见进行确认, 通过的拨付第一次进度款;未通过的由监理部重新审查。承担单位编制第二次进度款申请, 由项目监理部初审, 通过的项目签署同意意见并上报基金管理中心;未通过的项目应修改完善, 达到要求后, 由监理部签署同意意见上报基金管理中心。基金管理中心对监理部上报的初审意见进行确认, 通过的拨付第二次进度款;未通过的由监理部重新审查。

续作的项目, 在完成第二次资金拨付后可回到立项阶段, 进行续作立项概算的编制。

4.资金结算流程。达到资金结算要求的、不续作的项目, 承担单位编制结算申请提交监理部。项目监理部组织初审, 通过的项目签署同意意见并上报基金管理中心;未通过的项目应修改完善, 达到要求后, 由监理部签署同意意见上报基金管理中心。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对项目监理部已签署同意意见的项目资金结算报告进行审查。根据专家意见按照多退少补原则进行项目资金结算。

三、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编制方法及要点

1.立项概算编制。概算阶段主要目的是解决项目资金规模和项目是否立项的问题, 由此, 基金项目概算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采取按主要工作手段进行匡算, 其他工作手段、 税金、利润均按一定比例进行控制的办法。

《办法》中规定, 主要工作手段费用按投入的工作量和规定的预算标准进行测算, 其他工作费用、利润及税金按相应的比例测算, 然后汇总编制。

主要工作手段是指:物探、化探、钻探、坑探、浅井、槽探。 除此之外为其他工作手段。

主要工作手段费用采取逐项测算方法, 工作手段应按规定的预算标准对应细化至最末一级, 并根据项目所在地区选择所对应的地区调整系数对预算标准进行调整, 据此测算各工作手段费用, 按工作手段目录的顺序逐项编制。

其他工作手段费用测算方法:其他工作手段费用= 主要工作手段费用× (1- 主要工作手段占全部工作手段费用比例) / 主要工作手段占全部工作手段费用比例。

利润控制标准为工作手段预算总额的10%, 税金控制标准为项目预算总额的5.5%。

假设某煤矿项目的主要工作手段费用经测算为100万, 而煤的主要工作手段占全部工作手段费用比例为80%。则该项目其他工作手段费用测算为100万× (1-80%) /80%=25万。利润测算为 (100万+25万) ×10%=12.5万。税金测算为 (100万+25万+12.5万) / ( (1/5.5%) -1) =8万。

2.设计预算编制。设计阶段, 经过野外踏勘和资料收集等进一步的工作, 此时技术方案已经较为成熟, 此阶段目的主要是解决每一工作手段需要匹配资金数量或规模问题。所以, 此阶段需要将其他工作手段全部打开, 进行逐项详细预算。

《办法》中规定, 根据设计的各项工作手段工作量和规定的预算标准逐项进行预算, 并按规定比例计算利润、应缴税金, 然后汇总编制。

各项工作手段费用采取逐项细化编制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在新上项目的“其他地质工作”中“, 设计论证编写”、“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报告印刷”三项均编制预算;在续作项目的“其他地质工作”中, 只编制“设计论证编写”的预算。

3.资金拨付阶段。地勘基金项目管理实行“合同管理、市场运作”的方式, 预算资金不是一次性拨付给项目单位, 而是按阶段视工程进度情况进行拨付的办法。

《办法》中规定, 项目勘查合同签订后, 基金管理中心根据合同约定, 按项目年度设计预算中的地勘基金预算额的40%拨付首付款。进度款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分批次拨付。当项目实施进度 (已完成预算比例) 达到或超过40%时, 按项目年度设计预算中的地勘基金预算额的30%拨付第一次进度款;当项目实施进度 (已完成预算比例) 达到或超过70%时, 按项目年度设计预算中的地勘基金预算额的25%拨付第二次进度款。基金管理中心保留项目年度设计预算中的中央地勘基金预算额的5%作为项目质量保证金, 待项目完工后, 按项目勘查合同约定结清余款。其编制方法与概算编制类同。

4.项目结算阶段。中央地勘基金项目不同于其他地质勘查项目采取核销的办法, 而是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和规定预算标准进行结算。

《办法》中规定, 按实际完成的各项工作手段有效工作量和规定的预算标准逐项计算结算费用, 并按一定比例计算利润、税金, 然后汇总合计结算费用。 基金管理中心按规定程序对项目结算审查意见进行认定, 综合已拨付资金情况, 按多退少补原则办理有关结算手续。

四、编制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概算、预算、资金拨付、结算编制表式不同。概算编制表式中包括主要工作手段、其他工作手段、利润和税金四项内容。确定了主要工作手段后, 通过比例测算出其他工作手段费用、利润和应缴税金。资金拨付编制表式与此类同。预算编制表式则是把所有工作手段目录全打开, 结合比例测算利润和应缴税金。结算编制表式与此类同。

2.承担单位性质不同所用预算标准不同。目前承担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的单位性质非常复杂, 既有事业单位又有企业性质单位。根据项目承担主体的不同, 基金预算标准分为全成本费用、部分成本费用两种, 分别适用于事业、企业等不同性质的项目承担单位, 方便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合作。对有财政事业费拨款的项目承担单位, 按照部分成本费用水平的调整系数执行;没有财政事业费拨款的项目承担单位, 直接执行全成本费用水平。

3.多年度项目在结算阶段需注意不同版本预算标准。由于基金标准的动态调整, 往往会出现以前年度项目概、预算编制采用的预算标准与目前使用的基金预算标准不一致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新标准试用过渡阶段出现的问题, 项目资金结算时, 预算标准仍使用项目设计预算中采用的同版本预算标准。续作项目在不同勘查年度的设计预算中采用了不同版本的预算标准的, 结算时应按不同版本的预算标准及其对应的工作量分别编制结算表。

参考文献

[1]高永臻.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资金管理的几个特点[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7) :140-141.

[2]周飞飞, 于德福, 王俊.地勘基金步入正式运行阶段——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解读《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J].国土资源通讯, 2011, (10) :18-20.

地勘项目 篇8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指施工企业结合本行业的特点,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为原则, 对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所发生的各项收支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 以实现项目施工成本最优化目的的过程。它包括落实项目施工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分解成本指标、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监督的过程。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 通过项目成本管理增加企业利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公司施工项目全面推行责任成本管理, 根据承担的工程任务, 划分责任中心, 按照预算定额和施工所在地价格水平, 制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严格实行“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与分析”的全员、全过程管理。通过加强责任成本管理, 降低工程成本, 在预算造价已定的条件下, 提高企业的利润。随着企业利润的提高, 上缴的利税也不断增加, 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2) 通过项目成本管理, 提高地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地勘企业只有成本降低了, 才有能力去提高工程质量、开展科技创新, 才有能力改善职工生活福利, 只有职工积极性提高了, 才能持续挖掘潜力, 企业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同时, 项目成本降低了, 企业才有降低售价的余地或者拥有定价话语权, 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我公司正是基于对项目成本的有效管控, 成立短短几年间, 迅速成长为豫西地区地勘行业管理科学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的行业翘楚。

(3)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建筑施工企业, 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转变职能, 理顺产权关系, 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责、权、利,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制度,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

(1) 节支降耗,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公司上下全力宣贯成本管理理念,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引导大家强化成本意识, 自觉养成节约习惯;广泛开展在企业内部“节约一分钱”活动, 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严控成本, 从小处着手, 从点滴做起, 切实做好物资的内部循环和再生利用, 杜绝习惯性浪费;加强物资管理, 规范供应工作程序和标准, 严格材料审批、核算与奖罚, 加大物资交旧领新和回收复用力度, 强化物资招标采购, 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创新推广生产模式, 调动职工积极性, 对单部钻机每月成本进行考核, 大大降低了成本费用支出。

(2) 提质增效, 提高企业整体效益。要切实发挥全面预算管控作用, 根据年度生产经营目标, 层层分解严格落实成本费用, 落实部门管理责任, 加强预测分析, 严格内部考核。要严格实行“预算下达———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与差异分析———预算纠偏———预算再考核”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分析, 强化资金集中管控, 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完善成本费用控制, 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 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3) 实行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量化管理原则和完全成本核算原则, 完善三级市场结算, 实现公司、区队 (钻机) 、班组、个人四级市场主体全覆盖, 通过市场化管理把压力分解下去, 调动、激发各单位、各级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活力。强化考核促提升功能, 采用积分制考核, 即不设置基础分, 干一项工作积累一项分值, 月度考核后在市场化结构工资中兑现相应奖励, 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 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

三、新义井田深部地质勘探工程成本管理

我公司承接的新安煤田新义井田深部地质勘探项目为河南能源必保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详查基础上进行勘探, 设计钻孔115个, 工程量131966米。建设地点:洛阳市孟津县、新安县。由于该项目大部分钻孔为深孔, 施工难度大, 勘探区域地面村庄房屋较多, 部分区域沟谷发育, 设计的部分钻孔散布于村庄内外, 工农关系协调困难等因素, 增加了项目费用控制的难度, 项目投资的金额大。根据上述情况, 笔者在成本管理上除采用挣值法对公司施工新义井田深部勘探工程进行成本控制, 还从工程进度、施工材料、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成本管理。

1.挣值法。挣值法是通过分析项目成本目标实施与项目成本目标期望之间的差异, 来判断项目实施费用、进度、绩效的一种方法。

(1) 挣值法主要运用三个成本值进行分析, 分别为已完工作预算费用 (BCWP) 、计划完成工作预算费用 (BCWS) 、已完工作实际成本 (ACWP) 。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已完成工作量×预算单价

计划工作预算费用=计划工作量×预算单价

已完工作实际费用=已完成工作量×实际单价

(2) 挣值法的计算公式。

成本偏差 (CV) =BCWP-ACWP (当CV>0时, 表示实际成本没有超出预算成本;当CV<0时, 表示项目超出预算成本) 。

进度偏差 (SV) =BCWP/ACWP (当SV>0时, 表示进度提前, 实际进度快于计划进度;当SV<0时, 表示进度延误, 实际进度滞后于计划进度) 。

成本绩效指数 (CPI) =BCWP/ACWP (当CPI>1时, 表示节支, 实际费用低于预算成本;当CPI>1时, 表示超支, 实际费用高于预算成本) 。

进度绩效指数 (SPI) =BCWP/BCWS (当SPI>1时, 表示进度提前, 实际进度快于计划进度;当SPI<1时, 表示进度延误, 实际进度落后于计划进度) 。

2.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 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工程进度控制就是在施工工期内, 编制最优的施工进度计划, 在计划实施中, 定期 (或不定期) 采用挣值法对工程进度进行有效的监控, 在出现偏差时, 及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 采取调整措施, 在保证不影响单孔施工质量和单孔施工工期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降低单孔施工成本。

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现场各项施工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前后顺序的体现, 合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就必须遵循施工技术程序的规律, 根据施工方案有条不紊地组织施工, 起到降低施工成本、充分利用资源、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的目的。编制步骤有:收集编制依据→划分施工过程→确定施工顺序→计算工程量→计算机械台班需求量→确定单孔施工周期→绘制施工进度图。

3.合理地利用施工材料, 是降低施工成本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 勘探单孔材料费能占到单孔成本的40%~50%, 降低施工成本, 首先应从施工材料入手, 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一是执行定额领料制度。本着“投入精当, 管理精细”的原则, 把成本指标层层分解, 严格材料审批、核算与奖罚, 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 项项指标连收入”的管理体系。二是加大物资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力度。对于废旧物资回收实行隔月考核制度, 月末根据当月领料情况对各单位下发废旧物资回收计划, 实行超奖欠罚;在严格落实交旧领新的基础上, 对回收的材料进行分拣、归类、修复, 在安全允许、技术达标的基础下, 最大限度地修旧利废。三是规范采购渠道。做好市场调查, 先比质、后比价, 大宗物资严格执行招标采购, 从源头上控制材料成本, 通过比质比价引进新型钻头, 每个成本降低千余元。四是严格采购计划和物资的“代储代销”管理。物资采购月计划必须结合利库情况, 提高计划执行率, 准确率必须达到90%以上, 便于采购后正常使用, 不增加储备;同时逐步增加“代储代销”物资的种类, 减少资金占用。

4.技术创新能有效节约施工成本。我公司通过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开展“五小” (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 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先后涌现出一批“五小”成果项目, 为公司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公司勘探钻机施工时将柴油机传送装置改为电能传动装置带动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操作, 改造后公司4台钻机一年节约费用约48万元。

四、结束语

成本是有效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标准, 项目成本是我们地勘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 只有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才能有效推动企业成本的最小化投入, 从而推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提高价格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最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余锐.施工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方法与应用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8 (4) .

地勘项目 篇9

近年来随着市场积极的发展与改革, 地勘单位的企业化发展已经成为现实, 市场经营项目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地勘单位中占比较大的内容, 因此与市场项目相关的经济管理措施也成为地勘单位新的关注重点, 只有资金、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其市场项目的运营成为才能够更加突出, 所以经营项目的经济管理策略俨然已是地勘单位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地勘单位项目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勘行业在发展之初, 其运营形态是一种突出生产效果的状态, 而且在建国之初, 地勘行业是作为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中相对重要的部分产业的, 无论内在还是外在的关注程度都不够高, 其经营中所追求的是生产结果, 对于实际的收益和经济效果的关注程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对于自身经济管理的完善性、运营效果等都没有很好的提升。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 资金管理问题。资金管理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对于社会资金的收入率较低, 地质单位通过借贷的形式进行资金供应, 但是投入与产出形成的社会收入差值加大, 盈率严重不足, 国内的平均水平常年低于7%-8%, 这与银行贷率有较大差距, 最终运营产值较高, 但无法偿还全部债务。许多地勘单位在这种长期的社会资金收入低下的情况下, 自身资产的健康水平严重下降, 通俗来讲就是入不敷出。如果进行更为科学的资产盈亏计算会发现其中的资产负率较高的情况极为严重, 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运营, 也影响了机构的自身发展。

2) 对新环境下产业结构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当前的经济环境已不同于早期国家经济缓慢增长的时期, 各类新产品的出现都是为了符合市场需求, 满足自身运营目标的同时还会考虑长远的发展。而大部分地勘企业都没有进行产业结构的变化研究, 或者是有研究, 但结果不合理, 多元化的产品格局布局不均衡等等问题。尤其是在多市场项目的情况下, 复杂的产品结构没有合理的规划, 成本管理, 预期收益计划等众多内容都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规划, 最终就形成了项目运营成本过高, 收入过低, 而且项目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投入所耗费的非经济资源过重, 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严重内耗。

3) 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有限。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水平有限, 在一些规划上就可能出现不周全的情况, 尽管有些单位也能够有较好的经营状况, 账面的营收比例能够维持正常的情况, 但是资产比例却严重失衡, 例如应收账款、存货资产的占比过大, 使得经营过程中可以动用的周转资金不足, 导致循环性的运营障碍。也有一些管理者能力有限, 导致在一些纠纷中无法占据有利地位, 最终对地勘单位的人力、物力等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相应的改善策略

针对目前地勘单位经济管理的特点, 在结合多市场经营项目这个前提, 具体的策略应当从资金管理手段、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人员培训这三个重点方面进行考虑, 具体的实施建议如下:

1) 全面提升资金管理的认识, 提高管理效率。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新型市场要求地勘企业不能再如往常那样进行基本的统计、报账等工作。在进行了市场经营项目的规划后, 要有一个完备的工作小组进行资金周转和管理工作, 对于资金的调集、运用、盈利都要有一个大致的规划, 用于对内部上报的相关经营项目进行审核, 只有符合资金管理条件的经营项目才能予以通过并提交实施。这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进行相应的人员指派, 还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市场项目管理要求, 分派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 对于影响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重新的调整, 并加强认识。加强管理人员对于资金运营和管理的培训, 由此降低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资金问题, 尤其是负债、负盈利等问题。对于企业的账目也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 尤其是借贷账目、产品存量的账目以及未收回的账款都要有完善的统计流程, 不仅要进行统计, 还要根据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在多市场项目的情况下, 要根据项目数量和项目规模预算可能用到的临时资金, 并将其与各类账目进行汇总规划, 保证在经营能够盈利的同时也不影响正常的运营。

2) 产品结构的科学调整。地勘单位的运营资金通常是有部门的拨款和市场经营所得, 在资金供应稳定的情况下运营效果的低下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这种稳定资金供应的缺点在于数量有限, 通常在多市场运营项目的时候很难满足全部的要求, 这样对于资金的管理就必须要求一个良好的框架支持, 这个框架, 就是产品、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所要遵循几点:可持续的发展问题, 保证长期的发展为重点;盈亏上的保证, 在满足上个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要保证产品能够盈利, 并且满足预设的资金管理要求;成本核算,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降到最低, 要全方面的考虑运营成本。

3) 加强经济管理人员和管理层的相关培训。首先是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人才引进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来进行提升, 将直接与市场运营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全面性的提升, 直接规避掉经济管理中因人为的因素而产生的风险。其次是对于经济纠纷、合同管理等相关运营问题的重视, 对相关的处理部门进行全面的法律知识普及, 尽量挑选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强的人员任职, 最大程度的降低各类纠纷对项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湘生.试谈地勘施工项目目标成本管理[J].中国煤田地质, 2007, (S2)

[2]、姜义仁.地勘单位进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 2007, (S2) .

地勘项目 篇10

关键词:地质项目,核算,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质勘查项目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在各级财政、审计及纪检部门对地勘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中,地质项目专项资金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一方面在于地勘单位的事业属性使地质项目的成本核算很难适应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如何合理合规的使用好地质项目专项资金对转型期的地勘单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勘查项目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质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地质勘查项目一般按照两个方面做预算表,一是工作手段,二是费用归集。地勘单位预算按工作手段大类即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钻探、坑探、 槽探、岩矿测试、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工作手段的预测工作量套用该项目适用的预算标准, 以项目所在地区乘地区调整系数计算, 工作手段预算表的总价分解为财务支出项目预算。费用预算分为人员费、 办公费、印刷费、水电暖费、交通费、差旅费等基本是按人员编制乘一定的定额计算得出,目前,地质项目预算基本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由于地质人员缺乏财务经验和专业判断,存在预算编制过粗,弹性过大。比如工地建筑是按其他野外工作项目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控制,项目经费按照财务支出科目的预算表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脱节,导致财务决算执行困难,最终影响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地质项目预算没有进行全成本预算,实际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无法列支。根据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及现在执行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方式,项目中不允许列支折旧,这与地质项目实际工作不相符,地质项目开展需要大量的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如果不列支折旧,地勘单位的公共财政预算基本没有拨付购置设备的专项资金及公用经费,购置设备款项及按月计提的折旧费只能进入经营项目, 经营项目的成本中承担地质项目的折旧,导致经营项目收入与成本不配比。

根据现行财政拨款地质项目预算资金节余要上缴财政的规定,导致地勘单位尽量列支费用,使项目不出现节余,在公益地质项目实施中社会地质项目成本列入地质勘查专项,地勘单位没有公用经费的预算,单位的管理费用不允许分配进入地质项目,管理费用直接进入地质项目,使地质项目费用核算发生交叉归集、错误归集,项目费用真实性差。

地质项目实际工作进展与项目预算拨款不同步,经费拨款迟缓。 有的地质项目已经国土部门立项审批通过,项目拨款要经财政部门预算后报批,经过下一年的“两会”后才能陆续下达,往往需要3到4个月时间,影响了野外地质工作开展,后续资金往往等到项目已经结束或快要结束才能拨付到位,项目前期筹集经费,后期集中花钱,造成各个地质项目资金互相挤占挪用,成本费用归集不准确。随着地质项目的审计的不断深入,地质项目核算显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给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风险。

二、地勘单位改革进程

地勘单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全供事业单位,按计划经济基本框架设计,地勘任务由国家计划下达,地质项目集中管理,地勘费由中央财政预算拨付与核销,地勘单位只负责找矿,按项目和人员编制拨付地勘费,基本没有生产资料的积累。随着改革的重心转移到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勘单位由事业管理逐步过渡到企业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来,地勘单位收入来源依靠财政给予人员编制差额拨款,其余的全靠多种经营收入。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后,实行的是外部事业体制, 内部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运作模式。只是简单的从资产、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下放和重组,随着事业单位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一系列规范事业单位的政策法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加接轨,2012年新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重新修订对财政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项地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出台,使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化,地勘单位“戴事业单位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地勘单位项目核算改革建议

对地质项目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最主要是地勘单位体制不顺造成的, 地勘单位目前仍然是事业单位,承担的公益地质项目仍然是财政拨款, 项目资金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以满足预算管理为前提,在规范内容、方法选择信息提供等方面,多侧重于主管机构对地勘单位实行直接控制和管理,由于没有地质项目的节余收益分配权,地勘单位无法从地质项目工作中获得积累,对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十分不利。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力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地质勘查业发展方向已明确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一类做战略性、基础性地质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要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服务。建议划归公益一类的地勘单位尽快适应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完全执行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强化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与核算,弱化其经营性质。 公益二类承担公益性和商业性地勘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为矿产、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提供勘查服务。与公益性地质工作相比,商业性地质工作更具有明显市场经济属性。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于社会大众。现阶段,划归公益二类地勘单位承担公益性或竞争性地质项目,仍然处于政府指导与企业服务之间,没有真正的成为市场的主体,不具备多种经营的能力,没有经营经验和资金条件,地勘单位风险勘查参与资本市场程度很低,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公共财政预算和地质项目专项资金,距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企业还要经历一定的过渡期。但是地勘单位要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目标,就要在过渡期内奠定基础。必须要有必要的货币资本积累,中央和省政府要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考虑改变地质项目资金的管理方式,更多的转变为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进行,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请招标等形式对地质项目进行定价,签订合同,按确定价格结算,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监管验收, 地质勘查专项项目可以尝试建立绩效管理评价系统,组织地质、财务等专业人员从项目的各个方面建立标准化评价系统进行考核,如从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来综合评价。

划归公益二类的地勘单位在地质项目实施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合理的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制定相关的激励创新制度,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地质科研和找矿技术水平,使地勘单位在市场中体现自己的核心优势。地勘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地质项目严格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举措,独立核算、重点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社会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只有这样地勘单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黄军.关于当前地质勘查单位会计核算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2]郑敏,刘开江.地质调查项目经费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

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探析 篇11

关键词: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

2009年2月,国土资源部发起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汪民副部长提出“要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创新机制体制”的目标任务,要求地勘队伍改革要与地质找矿和矿业权管理协调配合,从而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重新被确定为重要工作。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历程在政策上主要由3个文件体现。

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7]37号)下发,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其中有一部分公益性工作仍然实行事业管理。同时,在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将部分或全部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

2001年,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1]2号),对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冶金局、煤炭局、石化局、建材局、轻工局所属地勘单位进行改革,提出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实行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分体运行。同时明确“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单位,不受地域和行业的限制,既可以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施工任务,也可以承担企业投资的地质勘查任务,或投资矿产勘查和开发,成为矿业权的经营者或探采一体化的资源公司”,并要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上述2个文件,明确了我国从事地质勘查单位的事业属性和企业化改革方向。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进一步明确“维护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合法权益”,“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符合规定并经批准,其价款的部分或全部转增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国家资本金”。 这些文件从政策上明确了地勘单位改革的方向,即保留国有地勘单位事业编制,但是在发展上要求进行企业化改革,逐步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地勘工作的分离。

1 地勘行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20世纪80年代末,原地矿部提出了“地勘队伍社会化、地勘单位企业化、地质成果商品化”的改革目标,拉开了地勘单位改革的序幕。2006年上半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使沉闷多年的地勘单位改革工作前景豁然开朗。从2009年4月份持续至今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使地勘单位改革问题重新引起关注,并被有效推进。这些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历史上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不仅象征着国家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决心,更是地勘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的主要推力。在国家层面强力推动改革的同时,省级层面的推动力也在不断加强。

1.1 我国地勘单位的改革阶段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1993年。这一阶段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改革没有触及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队伍内部运行机制的渐进式改革,属于浅层次改革。1993-1999年为改革的第二阶段。客观地讲,这一阶段国家对地勘行业的改革思路、方向是正确的, 即一方面成立由国家掌控的公益性地质队伍,从事公共产品的服务;一方面将大量的地勘单位从中央下放到地方,成为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地勘企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的“事企分开、公商分离”。然而,在公益性地质队伍组建、大量地勘单位属地管理的同时,地勘单位并入企业集团或改制为企业的路却没有走下去,导致属地化管理后地勘单位并没有按文件要求转企改制,而是继续“戴事业单位帽子”,甚至级别也未作改变。这一时期国家财政对地勘工作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1.17%降到0.71%,年钻探工作量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341万m 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71万m,地勘单位的改革至此戛然打住。从21世纪初到现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成为地勘单位改革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地勘单位在属地化管理中中断了企业化改革,不仅使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无法分体运行,也使大量的地勘单位因事业费而小富即安、小进则满, 迷失了改革方向。

我国3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与国际接轨,矿业开发尤其是能源开发也基本与国际接轨,但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的初级勘查公司却未能与国际接轨,大型矿业公司的综合实力与跨国矿业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初级勘查公司的缺位,使商业性地质工作主体缺位,公商分体运行也成为一句空话。

1.2 我国地勘队伍设置显著特点

我国地勘队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体制设置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地质工作的经费(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第二,地勘单位是国家设立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拨付经费,随着地质工作任务的完成对经费予以核销;第三,担负着职工和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责。由此可见,地勘单位同时担负着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应承担的三个方面的职责。地勘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政、事、企职责的分开,即地勘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责由政府负责,事业单位职责由规范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承担,通过原地勘单位的改革,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规范的勘查企业,形成矿产勘查市场主体。

2 地勘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

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地勘单位的改革过程中一直存在矛盾和问题。作为被改革的地勘单位和地方政府、中央管理部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导致利益要求不同,从而对于地勘单位改革方向和定位存在一定争议。

nlc202309012231

2.1 地勘队伍的事业单位性质与走企业化发展模式的改革体制出现矛盾

这一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改革初期,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对地勘单位实行事业化管理,但要求其进行企业化发展。这一政策对地勘单位的稳定和国家公益性地勘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稳定和依托作用,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给以肯定。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勘单位事业化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却制约了其发展。在进入市场的初期还能够简单发展,但是随着以资金、资本等形式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事业的体制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从而使得地勘单位在实际操作上不能剥离其资产和资本,不能运用相应的市场工具和与社会项目合作,由此矛盾日益凸现。另一方面,由于地勘单位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些惯有思维和观念,对于事业体制在思想上依然依赖至深,面对市场不愿意轻易摘掉事业的帽子,但是,市场化的改革又要求其必须尽快改变这种体制。因此,地勘单位改革在体制上和思想上存在着重大矛盾。

2.2 地勘单位仍然处于为政府和企业打工的地位, 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目前,地勘单位主要是承揽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地勘项目,从而参与到地勘市场中来。其中地勘单位与政府进行项目合作的形式包括两种:一种是承担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地方政府申请到中央地质调查项目以后,对地方所属地勘单位进行招标并进行任务分解,地调费用也相应拨付,然后按照项目组织规则进行检查和成果验收,地勘队伍对项目资金没有自主使用权利,对项目费用不能结余留用;一种是地方性质的地质调查工作,其组织过程和国家大调查基本相似,地勘成果完全提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对找矿成果形成矿业权后,进行市场招拍挂出让矿业权,政府和地勘单位对地勘成果没有分配和共享关系。

2.3 地勘单位在制度和政策上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

一是地勘单位在承担项目上没有成果分配权,政府在政策上没有考虑地勘单位技术和智力投资,不能取得这部分成果收益,也因此不能通过主业形成一部分自有资金的积累;二是地勘成果形成矿业权时,国家政策和法律没有对地勘单位赋予优先取得的权利;三是在政府出让矿业权时,地勘单位缺乏资金,不能与社会资金竞争,往往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取得矿业权;四是地勘单位虽然在历史上形成了一部分矿业权,但是由于不具备自己开发的技术和资金,因此,探采一体化对地勘单位存在困难;五是地勘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对自有矿业权进行维护和投入。

3 加快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措施

3.1 地勘单位要努力争取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地勘单位是改革的主体,必须坚定信心,积极主动地加快改革步伐。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单位人员、技术、产业、资产等现实状况,制定、设计好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目标、分类、发展方向和实现的路径。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汇报,寻求理解和支持。鉴于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现实状况,改革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地方和自身实际,充分考虑支持政策的争取情况。对于争取政策比较困难、自身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要积极争取划入社会公益类,争取一定的过渡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单位生存发展能力,逐步进行企业化改革。对于优惠政策争取得好、自身发展快、地质勘查市场广阔的地勘单位可争取划为生产经营类,尽快转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2 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地勘单位改革的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是改革的参与者,是改革政策的出台者和直接落实者。要进一步加深对地勘单位改革的了解,转变观念,转变职能,真正理解和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特别是,各省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勘单位改革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各省区改革政策出台的重要参加者和协调者。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行业管理职能,积极培育地质勘查和矿业权市场,搞好地质勘查、矿业开发执法检查和服务,为地勘单位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3 地勘单位投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实现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彻底转变。地勘单位在实行事业单位向企业化改制的过程中,并未形成真正的投资主体。因为事业体制下的地勘单位不是真正的企业,从投资主体上讲,国家仍是投资主体,基本事业费仍在起着支撑作用。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地勘单位投资主体不可能以真正的投资者身份出现,投资运行不可能顺畅。要构建投资主体,必须改革地勘单位管理体制,实现企业体制彻底转换。

3.4 必须重视继续深化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是地勘队伍的载体,是实现地勘单位企业化的前提和基础。从原地质矿产部提出地勘单位“三化”改革设计以来,实际上已开始重视培育地勘单位优势产业发展的努力。在当前勘查市场发育的条件下,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勘单位加强地质勘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产业优势,并应根据属地市场、政策和自身条件,创新思维,拓展领域,构建本单位产业结构;同时支持推进以局为单元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并与管理体制改革、队伍结构调整相结合,实施全局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把各产业做大做强,这对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是十分重要和基础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邵 毅. 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影响分析〔J〕. 中国矿业 ,2012, 21(4):2-7

[2] 韩继深,曹发伟.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政策支持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4): 12-14

[3] 邵 毅. 地勘单位改革时机到来世界〔J〕. 有色金属 ,2012(4): 60-63

[4] 曲亚军. 地质勘查体制研究及发展态势〔J〕. 辽宁地质 ,1999, 16 (2):81-83

[5] 高焕毅. 构建和谐地勘的管理体制机制改进路径 〔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7):45-47

地勘项目 篇12

2001年起, 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以下简称秦队) 共承担地质调查项目56项, 累计资金10930.70万元, 地质调查项目技术与经济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在长期的地调项目管理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尤其是财务内控制度健全, 创立了适应地质调查项目特点与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办法, 对专项经费支出风险防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地矿局等部门组织的绩效评价 (再评价) 工作中, 财务核算评分中极少失分, 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一致认可。下面就秦队的几点经验介绍一下。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规避财务风险

健全和完善的制度, 是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秦队就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出台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 如《秦皇岛队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资金拨付管理说明》、《秦皇岛队关于项目资金管理方面的内部、外部监督检查的说明》等等, 着力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坚持按制度办事, 真正做到用制度管钱、用制度管事和用制度管人。

另外, 对于财政项目资金, 还要特别强调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管理是单位财务活动的基础, 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配置单位资源, 有效防范单位财务风险, 提高单位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具体而言, 地勘单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包括: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 制定预算编制流程、方法和措施;完善地勘项目预算授权审批制度, 严格规范审批流程;建立预算执行检查制度, 按季度、年度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纠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完善预算考评审计制度, 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评, 加大预算资金安排的支持力度, 对于发现重大问题的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在实际工作中, 应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及批准下达的项目资金预算使用项目资金, 不能以任何理由挪用、侵占和转移项目资金, 也不能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扩大使用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更不能利用项目资金购置预算规定的项目配套设备以外的固定资产。项目预算一经确定, 必须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调整。为此, 秦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内控管理体系, 涉及内部管理、技术、经济与业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单位的内控管理与机构设置、业务流程、审签流程结合紧密, 与单位内部管理体系相协调。以项目资金支出审签为例, 每笔支出均通过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分管队长审签, 重要拨付、支出款项要队长汇签。每笔经费支出部门监管责任明确、审签规范, 充分重视支出依据的合理性、合法性,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财务风险, 尽可能地保障资金使用安全。

二、针对问题采取措施

地质调查项目, 作为国家公益性投资财政专项, 从专项管理角度讲, 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但是, 由于地质工作具有特殊性, 地质调查项目野外作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客观现实给地质调查项目经费支出原始凭证的获取、支出核算及账务处理、单位财务部门审签等带来了一系列困难, 因此也加大了财务控制风险。针对这些问题秦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具体措施如下。

1、外协项目招投标管理

严格按照部门招投标有关管理, 对单位本年度地质项目进行汇总统计不同工作手段总工作量和预算总额, 根据单位现有设备和技术人员资源配备情况, 拟定外协工作手段的总工作量和预算总额, 聘请专家, 经公开竞争后选择外协施工队伍等承标单位。取得主要成效有:一是监督创新, 打造阳光平台, 创造公平、拒绝腐败, 择优竞争良性环境;二是通过平台集中竞争招标的办法, 降低项目施工成本, 尤其是改变了以往如钻探施工单个项目的钻探工作量小而分散不集中, 外包费用高的局面。

2、合同管理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采用合同评审会签制, 由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从各部门角度出发, 逐一审查依法待签的合同, 总工办备案。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风险, 合同评审会签制度运行几年来, 效果明显, 至今未发生合同争议, 起到了很好的把关作用。

为了加强对外包项目进度支付款的审核, 单位实行外协工程进度付款会审会签制度, 即在生产部门 (或项目部) 、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和各部门分管领导审签的基础上, 在原始凭证后附双方签字盖章的工作量确认单和工程结算单, 凡不符合程序不予签字, 工程款不予支付。

3、外业雇工与费用管理

一直以来, 野外雇工劳务费支出是经费管理的难点, 雇工劳务费支出多存在白条支付、一人代多人领款、冒领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 秦队最初的做法是:由项目部负责对项目雇工考勤, 根据出勤情况按月编制劳务费发放表, 由领款人签字确认, 经人事部门汇签, 财务人员审核领款人签名备案笔迹, 款项支付时, 附身份证复印件、签收单作为支付依据。现在又对上述作法进行了改进。由现金支付改为银行打卡支付, 并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规范了项目雇工劳务费支出。

三、独设审计机构, 加强资金监管

为保证内控工作的有效运行, 势必要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对于健全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应能独立行使对内控工作的监督权力, 且具备监督评价内控活动相应的权威性, 与其他职能机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二是适时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不应局限于监督职能, 同时还应参与内控工作制度和程序的制定, 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合理性, 进一步帮助健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三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应同时具备财务基础、管理及法律等相关知识, 应针对当前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缺口, 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 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实际工作中, 秦队的机构设置中设有审计监查室, 这是一个独立的内审部门, 它不归属于财务部门, 而是直接向队长负责。对于财政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审计监查室经常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单个项目或多个项目的内部审计。

内审的目的是通过检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内审的内容:一是检查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二是财务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三是其他与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事项。

专项审计是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执行能力、资产管理水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步骤, 检查工作结束后, 要形成内容详实、问题具体、措施有力的检查报告, 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四、加强协作与沟通, 让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参与到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中来

长期以来, 许多项目负责人一提到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等就认为只是财务人员的事, 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质量, 造成费用的归集, 项目资金的内部划拨与项目完成进度不一致。为了完善与细化各项制度, 做到技术工作与会计核算信息对等。秦队要求主管项目资金使用的会计人员, 要定期与项目经理沟通, 项目经理于每月月底按项目和工作手段填制进度报表, 并经主管队领导、总工办签字后上报财务部门。这样财务人员就可以及时掌握项目预算、项目设计、项目进度, 内部任务下达书和工作进度、质量验收合格证明等有关数据, 以此核定项目实施部门完成的产值工作量, 确定各阶段项目资金支付额度, 并及时核对资金支付与项目进度的合理性, 防止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

五、树立风险意识, 完善地勘单位信息管理工作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通过风险预警、识别、评估、报告等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包括, 做好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工作,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监控, 定期对各项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标准作出评价, 分析财务风险成因有关的指标变量及异常数据, 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点, 达到预测和警示风险的目标;做好投资风险评估, 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 并确定项目资金大小的审批权限, 对投资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制定应对方案;强化财务核算和资金统筹管理职能, 统一资金管理, 集中会计核算, 实行统一调度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强化资金调控力度, 形成规模效应, 在业务控制活动方面, 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 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 注重投标决策与报价工作, 慎重选择分包商, 加强现场管理工作等。

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是保证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有助于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优化信息结构, 提高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方面, 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加强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与沟通, 通过信息交流使单位各部门能及时、准确了解项目信息, 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 强化与内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力度, 完善预警机制以便及时纠正错误信息, 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强化项目资金的有效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关心和支持地质工作, 对地勘工作的财政项目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 地勘单位肩负着管理和监督好财政项目资金使用状况和效率的重大责任。因此, 当前地勘单位在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同时, 既要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又要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和财务监督, 规范合理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本文拟就地勘单位规范合理使用财政项目资金问题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地勘单位,财政项目,资金

参考文献

[1]温宁:关于金融危机后地勘单位资金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 2011 (4) .

[2]李世英:浅议地勘单位资金精细化管理[J].财经界, 2011 (10) .

上一篇:白菜白菜我的爱下一篇:预拌砂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