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伦理学

2024-08-09

体育伦理学(通用12篇)

体育伦理学 篇1

1 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概念中的“公平”一词分析

一般对公平竞争的了解包括两种规范,二者经常被分为正规及非正规的公平竞争,正规的公平竞争解释为一种遵守比赛正式规则,而非正规的公平竞争则是指尽个人最大力量并对尊重对手他们的态度。让我们开始来检验正规之公平竞争或我们在此所称这公平规范。第一个初步的规范如下:当参与运动比赛时,遵守规则!这个规范是否具有道德证立性,如有的话,是如何呢?游戏比赛是由规则所主宰的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要观点是指这些规则定义了游戏活动的核心。有学者指出规则定义了活动而称作建构性规则。这些规则建构并调节了一个体育比赛活动,其存在的基础在于内部逻辑性的规则。例如:足球规则不仅规范调节足球比赛,而且也建构出游戏最基础的规则。玩足球的活动系根据最适当的规则(至少很多细则)所建立。建构性规则透过规范了目的及方法,经由一些规定及限制才可达成目的。他们规范了什么是该项游戏中的组成。建构性规则并不能决定参与者应做什么,而建构出可允许、受限制的行为概念,并具有一定逻辑上的表现形式。在网球规则第四条至十八条决定了何种条件才算打网球,它们决定了何谓发球及接球、界内及界外球、什么才算是得分。建构性规则可被视为较少之技术形式游戏规则的呈现。

2 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概念的基本论点

正式比赛规则只有在了解活动的概念后才有意义,这些规则并无外在功能。逻辑上而言,游戏并无直接工具性的价值。这种逻辑事实连接着经验事实,大部分我们参与游戏运动并不是因为生物上的需要或任何外部的强制力,而是因为透过参与游戏本身可实现的价值。我们是基于自己本身的意图目标而参与游戏,我相信这是一种对什么叫自愿性参与的共识理解。参与游戏所要实现的意图目标有赖于该项游戏的实现。此外,对于遵守规则作为实现一项游戏的必要条件是指,目标实现我们需要其它竞技者遵守规则就如他人也需要我们遵守规则。在这里,我们便可对比赛法则加以道德上的证立。当一些人根据一些特定规则参与一项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性事业,并自愿性限制其自由时,那此已愿意服从这些限制的人具有与有他人共同亨有同等利益的权利。

这是根据公平竞争概念的直观理念,与他们合作参与事业但不做公平性的分享而获取利益。当我们自愿参与一项有规则性的活动,我们多少便进入了一种具有默契的契约,此契约具有道德义务,遵守游戏比赛的正式规则。在这里,我们有了对公平理想的核心证立。在运动的情境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指出我们所谓的公平规范:当自愿参与运动竞赛时,遵守正式的游戏规则。对形式主义想要点优势的位置而言,我们得先提出清楚且透彻规则,这样在实际活动中便不需要再诠释。但规则总是无法清楚透明呈现,我们可在许多运动中发现有些规则并没有清楚的建构。举一个例子而言,在足球规则中区分了越位及不越位。假如一位球员越了位但同时仍断续在场内参与活动,这个球员便破坏了规则。但规则中并无明确表达何谓继续参与活动的标准。对这项规则的理解总是成为一项各个参与者们所诠释的问题。

3 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概念的哲学伦理学分析

古典效益论一直受到严厉的批判。批评论点在于此理论可用来证成似乎高度不合理及不道德的行为。在许多情况中,效益主义认为可证成在一个社会中对少数者的压迫,或破坏规则、规范及协议,达到所有人所关切的最大总体幸福。在现代版的效益论中想要避免一些批评,而区分两层的道德思维。在第一层中,我们遵循组织及社会可接受的规范及价值。而需要做道德反省的是第二层,产生的情况在于当我们遇到利益或情境冲突而需作对的解决方案时。对的解决在于可达到所有参与者最大平均的效益。效益被解释为偏好与满足,或用我们的术语来说:意图目标的实现。内在性目标的实现在比赛活动内完成。它们包括经验价值特性,如一场网球比赛的拉锯战,足球中良好协调能力的攻击乐趣、成功的高山滑雪音律感的乐趣。内在目标的实现在于游戏根据所分享的社会思潮的实现。

因此,它们的实现可作为公平性的前提。相反的,外在目标的实现是属于游戏之外但将活动视为工具以达成实现,如名望及利益。即使目标特有者不依照相关的社会思潮来玩游戏,外在目标还是可以实现。它们的实现并不能作为公平性的前提。让我们更仔细来看这些一般分类如何细分于运动中。我们的效益计算是一种思想实验。它的确属简单且假设性,它是依各种可能有问题的前提所建立。例如,效益论假定所有的比赛者皆在一个类似的运动技能水准及相似的意图目标。这些前提是理性的吗?或比我们的思想实验更具有简约主义者观点?

理论上往往将公平竞争的概念和主体行为条块化、机械化和绝对化,在付诸实践时才发现,这些被定义的道德规范实际操作起来具有极大张力,以不同的利益群体(运动员、观众、媒体、国家或国际组织等),不同的价值视角(竞技、性别、政治和社会等),不同的环境条件(个人条件、外部环境和训练条件等)做出评价,甚至能够得出南辕北辙的结果,引发无尽争议。公平竞争是一个社会实践范畴,关系到经济、媒体、教育、体育等各领域的健康发展。引入基本的道德原则来解释竞技体育公平竞争行为,必须充分考虑竞技体育的价值特性和行业特点。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是不断进行中的道德价值判断过程,依据具体环境和要素条件的不同,评价结果表现出个案分析的特点,随着比赛内外部环境变化和观念认识的进步,评价结果亦表现出变化发展的特点。

4 结语

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概念具有基础性理论的讨论价值,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哲学伦理学以及案例思考则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辩证分析、双向实证、阐释解读等人文与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概念的哲学伦理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观点认为:正式比赛规则只有在了解活动的概念后才有意义,这些规则并无外在功能。逻辑上而言,游戏并无直接工具性的价值。这种逻辑事实连接着经验事实,大部分我们参与游戏运动并不是因为生物上的需要或任何外部的强制力,而是因为透过参与游戏本身可实现的价值。

体育伦理学 篇2

组织职能: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有效执行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动态原理:指在管理活动中,注意把握管理对象的变化情况,不断调节各个环节,以实现整体目标的规律的概括。

相对评价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其中一个为基准,然后将该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与这个基准相比较,评价每个个体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以达到评价的目的社会体育管理:指为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对与开展各种社会体育活动有关的因素和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导等,以期达到社会体育总体目标的综合活动

运动竞赛制度是国家为了有效地协调各类竞赛活动,提高运动竞赛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制定的有关组织竞赛的法规与准则 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系统地研究体育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计划的功能与作用1计划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应变动能2计划能保证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组织的发展目标3计划为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体育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1预先控制2现场控制3结果控制

体育信息管理1学校体育情报资料的管理2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与特点1管理目标的多样性2管理便捷的模糊性3管理系统的复杂性4管理体制的社会性

农村体育所涉及的内容包含有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还有少部分竞技体育的成分

竞赛期间的人员管理,主要包括对裁判员、运动队及观众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制定体育计划的程序1分析环境,科学预测2正确决策,确立目标3分析差距,提出对策4拟定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5确定方案,编报计划

体育管理控制的基本要求1控制应具有针对性2控制应具有适时性3控制应具有客观性4控制应具有灵活性5控制应具有经济性6控制应把突出重点与注意例外情况结合起来

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强体育人事管理等2加强学校体育各项业务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果3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不断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4加强学校体育的制度建设、体育情报信息与宣传教育工作和场地设施器材经费管理5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与评估

职工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1主动争取单位领导对职工体育的重视和支持2认真制定本单位职工体育工作计划3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鼓励、营造单位职工体育氛围4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5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6建立职工体育评比检查制度 制发竞赛规程的注意事项1竞赛规程的制订要以竞赛的目的任务和竞赛计划为依据2竞赛规程的制定要符合客观实际3竞赛规程应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精神4竞赛规程应提前制发5单项规程要与总规程吻合6应具有稳定性

社区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1处理好社区体育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关系2充分发挥驻区企、事业单位的作用3增强居委会一级社区体育组织建设4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社区体育活动经费5以多种形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6建立社区体育工作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体育教研部的主要管理工作142

体育文化伦理失范现象探析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

体育文化伦理就是体育文化中的内核部分,探讨的是体育文化现象中的人伦关系的准则与道理。当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现象在体育的所有领域都有所表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文化伦理逐渐表现出功利主义价值观,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和商业化不断膨胀的今天,体育文化伦理在经受着各种考验。但是,如任其失范现象恶性发展,无疑将带来严重后果,“势必导致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衰退、道德滑坡等。这严重腐蚀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泯灭公平、公正、诚实、善良、勤劳、平等的竞技体育道德,毒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和谐,降低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使命感。”[1]

一、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很强调社会性功能,这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逐渐表现出功利化的价值倾向。这种功利化的价值观直接造成体育文化伦理的失范,最终导致整个竞技体育呈现出异化现象,即本质异化、过程异化、结果异化。

(二)虚假主义

在我国竞技体育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竞技体育逐渐出现虚假主义现象,为了获得比赛胜利而弄虚作假成为不少个人和团体的手段,竞技体育因此逐渐失去其公平、公正、公开的本性,奥林匹克所秉持的诚信原则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涉假现象而逐渐边缘化。近年来虚假主义充斥着竞技体育从赛场到外围的所有领域和环节。

(三)商业主义

商业主义,原初的意思是指为所持有的商业精神、目标、方法及与其相适应的某种行为的总括。现今社会,主要指商家、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或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实践途径和行为观念。它把任何事物作为生产利润目的的对象,生产、销售行为为私利所统治。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严重的商业主义,这是商业化价值观滋生的结果,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体育文化伦理异化的最突出表现。

(四)狭隘主义

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竞技体育本身的狭隘理解。长期以来,人们把竞技体育看成一种“工具”,“人们对于体育附加值的追求导致很多人对于竞技体育的认识出现狭隘化,片面化,认为竞技体育不过是运动员或者团体获得利益的手段。”[2]“金牌战略”高于一切,这种偏执的追求源于对竞技体育的狭隘理解。第二是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的狭隘理解,这在训练中表现十分突出。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重训练、轻教育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狭隘的理解和操作,直接造成学校体育教育出现偏差。

二、对策

(一)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伦理的灵魂,现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人文精神的价值,促使人文精神的回归,让竞技体育对人与社会的正面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现代奥运会的真正目的只能在人文精神的重新构建中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生存能力,不畏人生潮起潮落,身心快乐并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年轻一代。在传媒资讯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不少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人文修养与道德素质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竞技道德、体育价值观与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建设。”[3]

(二)加强道德建设

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体育从业人员、体育院校学生、优秀运动员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加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对竞技体育主体进行早期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其在体育赛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体育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如何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功利与奉献关系的教育,既要注重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又要使体育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防止过度商业化

商业的侵蚀使得体育文化伦理不断异化,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甚至危及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纠正商业过度化,是体育文化伦理回归的必然选择。“商业化如一把双刃剑,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过度的商业化会严重干扰竞技体育的正常进行,商业利益渗入体育竞赛,甚至商业化控制比赛,会使竞技体育被扭曲和异化,造成对竞技体育竞赛的本质特征——公平竞争的破坏,违背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事实上,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职业化,其重要因素也是商业利益。正确引导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使竞技体育在商业的驱动下具有生机与活力,使其为竞技体育服务而达到互利互惠。同时,反对过度的商业化,反对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对体育比赛的控制与操纵,保证竞技体育的公平与公正。”[4]现代奥运会也须正确处理与商业结合的问题,杜绝商业的过渡侵蚀,才能永续活力。

(四)重构体制健全法律监督

重构体育文化伦理,还须从体制本身改革,并健全体育法规。没有体制的保证,就会治标不治本,没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各种丑恶现象会继续大行其道。

在加强体制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快体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体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根本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应加强体育的立法工作,修订和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体的力度。积极宣传体育法律法规,加强体育法制教育,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加强体育的执法工作,针对体育界的违法现象应启动司法介入程序,通过国家法律手段整顿体育市场,对体育商业化过程中被‘物欲思想左右的违法者,进行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惩罚。

参考文献:

[2]郑溪.大学竞技文化迷失现象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6.

[3]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32(1):88.

体育伦理学 篇4

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发展,伦理学问题也不断的涌现出来。每一个教育子系统都有他的特殊性,其存在的问题也不近相同,那么对于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该如何定位,只有通过合理定位,才能对其实施合理可行对策,促进健康稳固发展。

1、学校体育管理中伦理学定位

1.1、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伦理学形态

世界上关于伦理学的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描述性伦理学(即伦理学史)、规范伦理学(即提供行为准则的伦理学)、元伦理学(即分析伦理对话的语言与逻辑的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等4中基本类型。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又有许多,包括经济,管理等等。从这一层面来讲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伦理学视角应该属于应用伦理学形态。

1.2、学校体育管理中伦理学应用

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伦理学问题应该是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个人的、制度的行为以及事件,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伦理纷争。所以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伦理学问题包括有部分的和体系的,是所发生的行为和事件,是已经存在的,造成伦理纷争的个人的或者制度上的行为以及事件。

学校体育管理是指学校体育管理者为了一定学校体育中的目的,对有关学校体育活动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挥、调节和监督。它是一级教研室实施体育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伦理视角下的学校体育管理

学校体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在遵循管理的原则和先进的管理思想过程中不外乎预防和对策。在动态的管理过程中,伦理视角中学校体育管理可以看作是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和以伦理理论为依据来加强管理,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

2.1、以社会道德的伦理观来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

首先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在学校体育管理过程中,伦理观的促进体现在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调整,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社会时代的鲜名词。另外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学校运动队的管理,以“比赛第一”的管理理念到科学的训练,大量的科研为之服务,来促进科学的发展。

2.2、学校体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的出现不外乎是一对或者是几对矛盾体的产生,可能是单一的亦可能是交叉混合。矛盾体的产生过程有着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现象,本质是揭露出了矛盾体自身的问题所在,而现象暴漏了道德的缺失与内在价值观的偏差,揭示人性倒退与社会进步的反差。是对学校体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出项的问题善与恶观念,功利主义的实际评价与反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中现于两个正义原则之中,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强调实现教育公平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同时要发动全社会共同为实现教育公平而努力。

罗尔斯认为,公平正义体现于两个原则之中:一、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二、社会和竞技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不仅体现着公平还有人性的正义,正义是人所具有在自在因素,公平似乎是在比较之外所产生的伦理价值,然而这两个因素的所在正体现了复杂社会的合理调解。

其实学校体育管理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不外乎于管理主义和功利主义又或是其他人性道德缺失的恶果,关键是通过深邃的瞳孔来挖掘内在的影响因素来进行道德价值观的塑造,掌握人性价值纯美的法杖,促进和谐发展。

3、结论

在学校体育管理过程中以道德伦理观念指导整个管理过程的进行,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对管理过程中矛盾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塑造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合理有效的处理问题,指导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也促进后奥运时代学校体育健康稳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士辉,应用伦理学与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J].2003,18(4):68.

[2]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3]昌利娜,伦理学视野下农村学前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11,(9).

体育心理学 篇5

1.目标设置: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里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2.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的认识、探究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3.运动动机:是指有运动目标引起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内部心理动因。

4.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5.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是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3、早在1926年,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发表《体育的迁

移价值》

4、唤醒的3种表现形式:(电脑唤醒)、(行为唤醒)、(植物唤醒

5、根据被模拟的实现方式,可将模拟训练分为:(言语图像模拟训练)、(实战情景模拟训练);根据被模拟系统的不同,可将模拟训练分为:(对手的模拟训练)、(比赛状态的模拟训练)、(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

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结阶段)、(协调完善阶段)

7、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运动能力)

8.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是高峰表现、流畅体验、跑步者高潮。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6.体育活动:它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有氧锻炼等。

7.唤醒:之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有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8.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10.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11.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相关的,在人脑内部形成的内隐技能。

12.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3.团体凝聚力:指为了实现目标和(或)为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体黏在一起、保持一致性倾向的动态过程。

14.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15.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系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1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17.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用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18.暗示训练: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19.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填空

1、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参与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

2、(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9.运动技能迁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是_正迁移_,起干扰作用的是_负迁移_。

10.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N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11.体育教学中,游戏法的心理学意义在于情节性、娱乐性、竞争性、规则性、随意性。

12.体育习惯的特点有后天性,指向性,省力性,稳固性。13.赛前心理状态共有四种,它们分别为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赛前淡漠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和战斗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不同点: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包括老师。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主要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擦怒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大众。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相同点:

一、研究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二、研究内容涉及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三、研究方法相同。

2、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极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的目标;(4)、设置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目标;(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设置目标。

3、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

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1.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2.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三、适当开展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四、及时反馈,肯定评价;1.运用多种反馈形式,2.起当时用表扬和批评。

五、端正体育态度。

4、.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1)、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2)、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3)、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4)、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

5、.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1).体育活动的抗抑郁效能;(2).体育活动降低焦虑的效能;(3).体育活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效能。(4).体育活动中的特殊情绪体验。

6、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1).体育活动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对人格的发展有促进作用。(2).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①体育活动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它重要的身体认知。②体育活动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影响。③梯云回到对低自尊者的效果更加明显。④不同活动方式对自尊影响有差异。

7、唤醒的三种表现?之间的关系?

(1).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2).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的行为变化)(3).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唤醒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三者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

8、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1)比赛重要程度。(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二、个体因素:(1).特制焦虑,(2).自尊

9、什么是模拟训练?其作用? 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作用:(1).提高适应性。(2).提高抗干扰能力。(3).提高备战真对性。(4).提高训练质量。

10、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动作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无意识过渡。(3).运动技能程序化。(4).动作技能的自动化。(5).能量消耗的节省化。(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11、影响动作技能的学习因素?

一、内部因素:1.经验与成熟度。2.智力3.个性4.运动能力。

二、外部因素:1.指导与示范2.练习3.反馈

12、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1).人指定向阶段。(2).动作的联结阶段。(3).协调完善阶段。

13、体育能力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1).体能。(2).心理运动能力。(3).信息加工能力。(4).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智能。

14、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1.团体规模2.合约责任

二、个体因素:1.满意感2.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3.团体成员角色。

三、领导因素:1.领导的行为和领导者的决策风格。

四、团体因素:1.运动项目。2.团体目标3.团体状况。15.简述影响锻炼者获得运动愉快感的因素。

活动目的;社会交往;个人的能力;自我效能感;社会环境因素

16、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

17.简述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18.什么是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关于动作技能的正迁移,有哪些理论解释?

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是正迁移。

关于动作技能正迁移的理论解释有:共同因素说;概括化迁移理论;关系的迁移理论。

19.心理技能训练要遵循哪些原则?(1)与专项训练相结合。(2)预防为主,调控在先。(3)长期坚持,系统训练。(4)专家参与指导。(5)积极主动,自觉配合。(6)用量化指标评定训练效果。

20.什么是归因训练?其目主要目的是什么? 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是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21.模拟训练的具体方法?(1)对手特点的模拟。(2)裁判判罚的模拟。(3)观众的模拟。(4)比赛关键情境的模拟。(5)地理、气候模拟。(6)时差模拟。

22.简述如何控制体育学习焦虑。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体育学习兴趣;排除外界暗示;谈话诱导降低压力;应用心理调整的技能。23.简述实施表象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1)练习前要进行表象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教育。(2)只能作为动作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

(3)要长时间系统地进行训练并保证练习的质量以及与放松相结合。

具体举例说明。

24.体育能力的组成?

体育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25.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

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及时反馈,肯定评价;端正体育态度。

26.认知训练的理论是什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

理论:Ellis的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运用:(1)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首先要向学生或运动员介绍Ellis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ABC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关系,讲解不合理思维的三大特点,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2)结合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学生或运动员所存在的普遍性或特殊性问题,与学生或运动员一起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3)转变不合理信念。

27.根据运动兴趣的品质,如何开发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1)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性,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性;

(2)选择有吸引性的项目和内容,增强体育学习内容的诱惑性;(3)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通过形式多样的提哦与时间活动和比赛,是学生不断的产生新的运动需要;

(5)寓教于乐,应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

(6)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28.有规律的锻炼者突然中断会怎样?

会出现停训症状:如抑郁、焦虑、易怒、肌肉痉挛、全身发胀和神经质等

29、倒U型假说

体育伦理学 篇6

摘 要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梳理,对于西方学界有关的体育空间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些研究文献之中有两三个人的研究比较突出,一个是约瑟夫·马奎尔以英美等国家的体育研究为例,对体育与空间和地方的联系进行了剖析;另一个是布迪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法国,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体育场域真实存在的依据;最后一个是约翰·贝尔,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地景进行多方位的处理,认为体育地景是整个体育化活动中最基础的部分。通过一代代学者不懈的努力,体育空间研究的问题也逐渐解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如果把空间定义为一种基础、概念性的词汇,说明体育活动的开展对空间有一定的依赖性,那么场域就可以认为是一张无形的社会关系网,地景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了新的定义。以上提到的一些新的词汇其发展的来源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围绕着“体育存有”进行分析。所以对于空间、场域或者地景的使用,关注的重心都始终落脚于生活在体育空间里的人。在充分理解体育存有的前提下,体育地理学的概念也就得以慢慢确立了起来,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体育存有进行认知。

关键词 空间 场域 地景 体育空间 体育地理学

一、体育空间

体育的发展与空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空间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的构成,所处的位置,这些概念的描述都离不开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空间和地点的客观存在构成了我们相互沟通的前提。

约瑟夫·马奎尔的主要观点认为,时间和空间这些概念是在长期的人类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产物,并不像必然事件一样因为它们都抽象的概念。我们生活的宇宙就是一个空间,用时间将空间进行分层来不断对周围的事务进行了解并认识自我,这有利于人们对自我的观念以及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体育的时空的概念也就有了现实的意义。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由于所处的空间不同,意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马奎尔指出,20世纪的现代体育由于意识形态的转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转折点。虽然各种外界的环境不断的在发生变化,但是若对体育空间的概念有着清晰的理解,就可以提出有价值的发展规律。在马奎尔看来,体育可以认为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空间展现。因为体育的发展具有群体性,共同的发展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体育的存在造就一批体育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他们认为体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像体育和文化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

二、体育场域

布迪尔认为场域的存在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关,并通过自己撰写的体育文章将体育场域这个概念提了出来。但是体育场域的自主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所以很难进行引导。由于体育场域与整个人类社会相关,因此其也参与到社会的斗争当中去,与不同的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对体育场域的准确定义应该是拥有部分自主性的场域。但是这个部分的概念也很难加以区分,相关的体育研究者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定性,所以在谈论体育的社会发展历程时大都偏向于对体育空间的谈论,而很少涉及到体育场域。

在提出体育场域这个概念之后,布迪尔在这个基础上对“阶层轨迹”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即通过时间的概念将阶级的变化进行梳理,将人们生活的特性的历史以阶层代理人的方式进行体现。“阶层轨迹”影响着人们“喜好”的发展。拿法国来说,中层阶级的人群选择最多的是壁球运动而并非网球,因为壁球的运动体现了经济发展良好并向取得更好发展的轨迹有着重要的联系,体育观念的不同也就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轨迹以及资本累积方式的不同。所以说阶层轨迹决定着不同人群的行为喜好,不同辈分的人群的个体选择也不尽相同,因为随着思想的转变对体育的理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三、体育地景

当体育空间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对于“空间”与“地方”区分在研究学者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界定与之相邻的地区,而从空间的分析则认为地方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只是用来表述有这么一个地方的存在。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那么地方就可以概括为一种有着主体性以及经验性群体的聚居。对上面提到的观点进行综合可以认为,“地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观意识,在体育学的认识中,认为体育的践行者将空间的意义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也就是说,只要是涉及到体育事件发生的场地、场景,就可以认为是“体育”的“地方”。

随着研究的加深,地景的概念开始在西方学者中得到广泛的传播。认为地景的形成是体育活动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自主形成的,能通过具体的体育事件得以展现,是社会生活中人们价值、激情以及情感的体现。通过不同的体育运动的形式,例如骑自行车、观看足球、参与跑步运动,这些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构成了地景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体育地理学:关于体育空间的学科发展

在对体育空间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之后可以发现体育空间的研究的系统性,那存在具体的学科研究能对体育空间的学科发展建立起体系吗?而这也成为了后续研究重视的问题。不同的地理研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体育地理学只可能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没有必要将体育地理学纳入一个大的学科进行分析,无法独立支撑起新学科的建设。

在前期体育地理学的发展十分的缓慢,由于各种分歧的存在也使得对体育地理学的研究都被限制在地理学的领域,直到1981年《人文地理学词典》的出版,将体育地理学进行了着重的分析,象征着体育地理学正是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并成为了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人文地理学词典》中对体育地景、体育活动的变革影响以及体育形式的变动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约翰·贝尔作为一个地理学的研究者,对地理学的认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将相对空间的概念引入到对新地理的研究当中去,对地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力量。在这一时期体育学的相关理论也逐渐建立了起来,作为依附于地理学发展的体育地理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地理学者认为对于原始资料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例如体育赛事的发生的时间、整体的赛事记录、球员的出生地、比赛当天的天气情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很多能够运用于体育赛事中的体育地理学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体育地理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前注重于对科学以及具体事件的研究转向到了对社会体育生活、文化以及地景的研究。虽然体育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当中只是处于边缘的地带,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以参考、借鉴的文献,并且体育地理学的学科框架也开始慢慢进行了搭建。

五、结语

在现在可以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可以了解到,这些文献研究研究的主要方向都围绕着体育空间、体育场域、体育地方以及体育地景的研究,但是使用者们却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本文对于西方学界的体育空间研究与地理学的构建理清了脉络与思维,而在这之中三位具体代表性人物的观点提出,对体育空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体育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定论,它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变化而变化的,对它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它是依赖现实生活不断发展的。体育体现了社会的一种“秩序”,是和人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社会的性质。在另一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学校、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传播社会主观意识,加强对社会价值的认同,例如增强纪律、团队意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形成良好的品格。在解决体育存有的前提下,空间的問题才有了可以分析的基础,也有助于树立体育地理学学科的创立,帮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蔡玉军,邵斌.问题与策略:我国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集约化发展模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06).

[2] 张春和.体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多元融合及关系辨析——基于还原论与复杂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42).

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教育建构研究 篇7

关键词:伦理学,体育伦理,体育教育

一、引言

当代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在以迅猛的趋势向前发展。然而, 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体育领域也滋生了一系列不道德的现象, 并在不断地蔓延。在这种情况下, 适应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立足于当今我国体育的现实, 遵循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 建构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教育已成为理论界的一项伟大使命。

体育伦理教育是指以体育 (指身体活动) 为中心所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体育伦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要素的视角来看, 它是体育伦理意识、体育伦理关系和体育伦理活动的有机统一;从体育伦理教育主体层次的视角来看, 它可以划分宏观体育伦理教育、中观体育伦理教育和微观体育伦理教育三个层面。体育伦理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学生与激励学生等方面。

二、中外体育伦理教育发展史考

在西方, 早期的体育伦理从属于体育哲学。“然而, 早期的体育哲学研究与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和美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 其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体育哲学的知识体系中, 体育伦理主要属于价值论形态知识, 包括:体育的伦理论述与形而上学论述的关系;体育的特殊精神功能在于工作差异背景下的体育道德形态;在体育中人类基因辅助的道德含意;以及体育中的公平公正等。这种情况使得西方的体育伦理既关注基础理论的探讨与建构, 又特别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批判, 以应用促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当代西方体育伦理的研究一方面使得自己具备了独立的形态, 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而进入专业院校课堂;另一方面, 又反过来使得自己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姿态, 突破对自我的反思, 与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管理学、体育营销与市场学以及生物与技术运用等学科领域的体育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扩大了体育伦理研究的视野, 增强了成果应用之针对性与实际价值。实际上, 当代国际体育已不是相对独立的具体活动形态, 而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需要体育伦理融入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当中。

中国, 作为一个德治传统国家, 在古代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体育伦理文化。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主要是以“武德”和养生文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 “身心并育, 道德先行”, “武”会友, “礼”“让”为要, “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 这些体育伦理思想散见于历史上各类著述之中, 中国人在认识自然及人类生命时, 从来就没有把天单独、唯一地视为人类生命的生存本体, 他们在“天地者, 生之本也”, “始生也者, 天也”的观念背后, 还涌动着“养成之者, 人也”的生命保存和发展意识。因此, 传统体育既讲究“顺天”, 又提倡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积极改造身心, 求得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体育总体上站到了生命哲学的高度同时把握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并将二者相互贯通, 显示出中国生命哲学的博大精深。

三、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教育的激励功能

体育本身就蕴涵着教育与激励。体育的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和竞争性或挑战性等本质属性决定着体育具有教育与激励功能。为学校所设计的体育具有最为明确的教育与激励性, 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德育常常是通过“必修”体育表现和发挥功能, 青少年的伦理意识常常因为体育活动与游戏而启蒙, 体育伦理关系常常因为体育活动而巩固, 体育伦理道德习惯因活动而得以内化;为社会所设计的体育以一种相对自然的方式教育和激励着社会大众, 其社会文化环境性的作用极其具有亲和力, 人类文明社会常常将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体育道德相互融合, 潜移默化地熏陶着社会大众, 社会体育中所表现的伦理道德常常就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体育伦理成为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运动等所设计的体育及体育伦理, 常常是以“竞争”和“榜样”的力量发挥着教育与激励功能。

体育伦理教育的激励功能是在体育实践中得以发挥的, 它既是理想而又立足于现实, 最易为人们所乐于接受;体育伦理教育的激励功能的发挥也是在多种激烈的冲突与挑战下进行的, 它常常使得活动者的人性本来面目大白于天下, “应当”与“不应当”都得到了及时的反馈;体育伦理教育的激励有明确的内容和方向, 它既以理想的“应当”为参照, 又与现实的“榜样” (包括对手) 相比较, 个人和团体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以及境界的高下优劣之分, 一目了然。由于现代体育活动的广泛性及其影响的深远性, 体育伦理教育的激励功能发挥作用的范围非常之广, 影响也非常深远。从个人的角度看, 体育永远是个人精神风尚展示的最佳场所;从民族国家来看, 体育与民族的命运, 民族的解放和民族的振兴有着天然血肉般的联系, 体育的精神风尚就是民族国家精神风尚的优秀代表和最佳伦理道德教育与激励资源;从全人类来看, 体育伦理文化精神已逐渐演化成为一种世界的伦理精神, 在当代世界, 我们谈“全球伦理”而不涉及体育伦理, 其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

四、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教育建构的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 当代中国体育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之一, 我国有关体育教育的研究在不断加强, 逐渐深入到体育的各个方面, 如体制与机制、伦理与法制、教育与训练、经营与管理、生产与消费、投入与产出、结构与功能特征、市场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等。从纵向发展来看, 毋庸置疑, 我国体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然而, 从横向上看, 我国体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质量与速度等要求相对照, 依然存在较大落差;与国际先进的当代体育文化相比, 多方差距十分明显。这种差距不仅证实了我国现代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毫无选择地被置于大社会中, 与其他领域一样艰难地发生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而且它逻辑地反映着体育人文研究的相对滞后。因此, 处在建设与发展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体育与社会主义市场规范相互契合之问题尤其不能脱离我们研究的视阈。“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教育的建构”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个引人注目的理念, 既考虑周全, 又意蕴深远。然而, 它们既未得到完整深刻之阐述, 也没有得到具体完整之落实。本文就当代中国体育伦理 (结合法律) 建构进行研究, 旨在既探求中国体育良性发展之道, 又发掘和展现其深远意义。具体说来, 其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体育规范体系。以往我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体育科技领域, 较少涉及体育伦理和法制规范。而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的良性发展, 首先必须树立市场主体的规范意识, 并把它同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宏观管理以及现代的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 自觉地将其转化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只有科技、法制与伦理三位一体协同建构, 才能形成完整而良性运行的体育体系。

第二, 有助于对体育文化的扬弃。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运行方式, 也是人类一种能动的活动方式。因此, 为了保证中国体育规范化发展, 我们必须在研究和借鉴西方行之有效之市场方法的同时, 努力学习唯物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成分,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理性精神。由此可见, 中国体育规范化过程, 必然是我们对中外体育文化的扬弃过程, 尤其是一种中西融合基础上的体育伦理与法制文化创新过程。

第三, 有助于对社会主义体育市场发展进行合理的理论解析与辩护。目前,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完全建立起来, 新旧体制的摩擦仍很严重, 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和矛盾, 往往容易错误地归结到市场经济之上。体育伦理与法制规范化发展之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贫乏, 一时又难以做出透彻解析并进行有力辩护, 这势必要影响到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的信念与决心。对当代我国体育伦理之研究与合理建构, 其目的就在于对我国体育市场的合理性进行理论的解析与辩护, 为其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万俊人.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湘潭: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4.

体育伦理学 篇8

1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概述

新课标要求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综合型以及创造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而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平台课程。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无论是对医学科学的研究还是对体育科学的研究, 都必须离不开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则是人体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是为了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对运动的反应能力及适应过程, 同时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总体来说,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学生基本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2) 深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和机制; (3) 对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过程当中的生理学原理进行阐明; (4) 研究不同性别、年龄及训练水平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特点。可以说, 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进行科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科学运动训练的必要基础。

2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比较浅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面非常广泛, 因此其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都对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的讲述比较浅显, 并没有深入性地对其中的形态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运动生物化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知识内容进行剖析, 从而使得学生对其的学习也比较表面化, 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 实验教学过于程式化

在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实验教学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于程式化。再者, 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只是对固有理论进行反复验证和演示, 缺乏比较创新性的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

2.3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 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时仅是对课本中的理论概念死记硬背, 而不去真正深入性地思考与理解知识, 因而造成了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3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之时, 应当要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前沿性以及联系性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其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具体来说,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也即是让理论服务于实践、指导于实践;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材,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地删减、调整、提炼和精选, 从而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凸出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也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前沿性原则就是应当要在选择教学内容之时更加注重一些理论与概念的创新, 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断探寻新的成果和目标;联系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内容与其他一些相关学科联系起来, 使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互相衔接,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专业学科体系。

3.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作为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 它在实验演示方面不能够过于程式化, 而是应当要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例如, 对于一些实验难度较大、实验条件比较缺乏的实验内容 (如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 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电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从而让学生熟悉其实验操作过程、掌握其基本实验原理。

3.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应当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不能仅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也不能够仅仅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而是应当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例如, 教师可以多对学生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 这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或是多考察一下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自主分析能力, 而学生的实验报告就是可以是很好的评价参考。教师只有采用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方式, 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措施, 教师应当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更进一步改善其教学工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 蔡文丽.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0 (3) :69-71.

[2]侯亚彬.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1) :41.

体育伦理学 篇9

体育心理学实际上就是为体育服务的, 体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者缺一不可。体育心理学有狭义体育心理学和广义体育心理学, 研究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称之为广义体育心理学, 而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规律称之为狭义心理学。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发展的规律结合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 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 提高教学的质量, 真正的帮助学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比赛的成绩, 还可能会对自身的身体造成伤害, 而这两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 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 体育心理学的意义分析

任何人这一生都需要运动的陪伴, 良好的心理是健康发展的基础, 体育心理学同样是体育运动训练和竞技的基础, 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体育教学是运动训练的基础, 初步教学掌握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是运动训练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外在的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 但是心理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是影响学生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1 心理活动的作用

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中会有多种不同的体育情境, 体育学研究表明在这些不同的情境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复杂多变的, 而心理现象的改变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是相互影响的, 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人精神的体现, 可以影响人的决定和行为, 现在的教学已经不会忽视人们内心的需求, 心理教育也是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角色。

2.2 消极心理的转变

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变化, 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 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宠儿, 各大中小学和高校都提倡进行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 体育教育并不被教师所重视, 实际的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然而, 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学习态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体育心理教育是改变人们对体育教育消极心理的重要因素, 所以, 转变消极的心理, 提高体育心理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很必要的。现在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体育心理教育要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索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积极的对待体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的学习, 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

2.3 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

体育不是蛮力的运动, 简单的跑步、跳跃, 在体育的教育过程中也是要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巧的, 然后不断的训练, 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学生往往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减压的方式, 一种情绪的宣泄, 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心理教育的知识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用正确的运动方式和态度减缓压力和宣泄情绪, 这是体育心理教育的目的, 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各科目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 有些学生非常不喜欢体育运动, 害怕在运动中受伤或出丑, 以消极的认知来对待体育的教学, 这是不对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估, 对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体育动作有着错误的理解, 从而产生一种逃避心理。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对体育的恐惧心理, 不断鼓励学生, 并耐心的示范, 使学生对体育有着正确的认知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各科学习的推动力, 体育教学中也同样如此, 学生对体育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才会有健康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才有克服的信息和勇气, 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体育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社会意义, 矫正一切不利的心理因素,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克服学生体育训练中的心理障碍

一般学生的体育运动并不会有台高难度的动作, 往往都是体力和耐力的训练, 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对体育有一种恐惧和胆怯的心理, 一方面是担心不能完成动作, 一方面是担心在运动过的过程中受伤。学生一旦产生这种心理不容易被解除, 会缺乏自信心, 心理的变化一定工会影响学生的动作反应, 尤其是产生恐惧、害怕心理时, 行为就会变得迟钝, 动作不精准, 甚至是四肢颤抖, 手脚发软等情况, 这时候学生肯定是不能完成体育技术的授课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安全的防护, 寻找学生的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帮助学生由简入难, 有层次的训练, 并根据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针对性训练。

3.3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减少体育训练的伤害

一个人瞬间的心理活动变化就可能造就不同的结果, 尤其是体育运动, 更要集中注意力, 否则不但影响成绩, 还可能发生意外受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也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根据学生呢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不断改善教学内容, 从而制定出更受学生关注和喜爱的教学模式, 这样同学才能在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

小结

心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 更是多有涉及,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心理教育是贯穿体育课程始终的, 各项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过程脱不开关系。如何把握学生体育心理教育是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 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摘要:体育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科目,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但在实际教育中, 教师往往更注重体育的身体锻炼, 忽视了体育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以及其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认识, 旨在提高教师对体育心理教育的关注度,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作用,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思远.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中国科技投资, 2014, (A07) .

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体育团队 篇10

一、体育团队的概念及特征

(一) 体育团队的概念

团队是一种社会现象, 介于个体心理与体育组织心理之间的特殊心理, 人们总是通过归属于一定的团队而意识到自己是归属于社会的, 而且通过团队活动参与整个社会的活动。

西拉季 (A.D.Szilagyi) 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行为与绩效》 (Orgawzation Behavior Performance) 中, 提出团队定义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集合体”, 这里着重强调这些人具有共同的目的和目标, 以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从对团队的剖析中看到, 团队是由相互作用、活动、思想情绪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 如图1所示。相互作用与活动是指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思想情绪是指行为上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心理上表现为相互意识到对方。

体育团队不是个体或几个不同目的的简单集合, 团队应是一个整体, 建立在其成员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并又特定的团队目标。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团队目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并规定其成员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人群集合体。

(二) 团队的心理特征

在团队中, 团队成员受团队影响, 可以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效应。

1、团队的归属感。团队内各个成员发生相互作用时, 行为上表现得很协调, 同一团队成员能一致对外, 彼此都会感到同属某一团队, 这就是归属感。当团队取得荣誉或受到外界压力时, 这种归属感会表现得更强烈。

2、团队的认同感。团队内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问题与原则问题, 往往都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 这就时团队的认同感。团队的认同感会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尤其是当个人对外界的情况不明时, 个人情绪焦虑不安时, 团队其他成员对其影响更大。

3、团队的角色感。一个人在团队内长期所处的角色, 会使人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习惯心理, 使其言谈、举止和思想方法都打上“角色”的烙印。

4、团队的力量感。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团队规范, 符合团队期待的行为时, 团队会给予他赞许和鼓励, 从而进一步强化他的行为, 使其产生力量感。

二、团队的作用

团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团队成员的心理平衡, 有效发挥组织力量, 提高运动成绩的可靠保证。团队还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环境。

1、团队的力量效用。团队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团队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也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团队把个体结合在一起之后, 会产生更大的优势, 这也正是团队的力量效用。

2、团队的凝聚作用。统观所有的团队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内部联系结合而成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联系, 团队才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 而是对其成员客观存在着凝聚作用。团队靠这种内部的力量, 把或多或少的成员联结成一个整体。

3、团队成员的心理需求。人有层次的需求, 而团队则具有满足成员心理需要的功能, 生活在一个团队之中, 便产生最基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特别是一个富有成就的好的集体, 能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在这样的情况下, 团队对其队员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4、团队的有效沟通。团队是队员了解别人、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团队里, 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互通信息, 互换情报, 沟通与各方面的联系, 这种沟通, 为团队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资料、情报和知识;是增进团队中领导与队员相互了解与理解的有力工具;可以调节人际关系, 稳定队员情绪。

5、团队成员的相互激励。团队是成员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有利环境。一方面, 通过成员之间的思想交往, 可以巩固自己原来的不确定、不定型的看法和意见, 增强个人的自信心, 完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 通过相互交往, 看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 从而激励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样, 团队在客观上就能达到团队成员你追我赶、互相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如何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团队精神

1、团队凝聚力对成绩提高幅度的影响。凝聚力高的团队, 其成员就更加遵循团队的规范和目标。因此, 如果团队倾向于努力训练, 争取好成绩, 那么高凝聚力的团队训练水平就会更高。对团队的教育和引导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管理者必须在提高凝聚力的同时, 提高团队训练指标的合理水平, 加强对团队成员的教育和指导, 克服团队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 使团队的凝聚力真正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动力。

2、团队士气与团队成绩的关系对管理者的启示。对管理者来说, 既关心提高团队成绩, 又关心提高团队士气。提高团队士气是一个方面, 把其引导到与组织目标所要求的方面是另一个方面。因此, 我们所说的士气, 是建立在对组织目标的自觉认识基础上的, 是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团队士气。此外, 如何使团队士气保持稳定和高涨, 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前面我们对有关影响团队士气因素的分析, 我们可以找出妨碍团队士气提高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和比赛方案, 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

3、团队的合作意识。从现有体育发展的角度看, 竞技化程度越高, 团队合作就越需要加强。因此, 合作在体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合作有助于竞赛水平。同时, 现代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既有细致的分工, 又有严密的合作。正是因为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 才使得训练和比赛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合作有助于提高团队的人际关系, 增强群体凝聚力;合作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 增长精神动力。

4、团队的沟通。因为, 队员们需要了解自己在队里的能力和所担负的责任, 因而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 以客观地估量自己在队中的位置, 尽可能地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有效的沟通并不是要等到队员知道了阶段目标或更长远的目标对自己和工作的影响之后才发生。尤其是竞赛机制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各俱乐部的竞争以及各队之间的激烈竞争, 这些信息都必须被每一个队员所了解, 这项工作应常常落在领队和主教练肩上。

5、团队中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团队活动的重要因素。所谓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就是指在团队活动中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与联系。研究团队内人际关系的目的, 在于通过人际关系来观察、衡量团队凝聚力的状况, 并通过改善团队内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提高, 从而提高团队士气, 促进团队行为的合理及达到更好的团队绩效。

总之, 通过对体育团队诸因素的分析, 使我们更能掌握体育团队训练的规律, 把握好关键问题所在, 使体育团队训练更流畅, 进而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体育团队是体育运动中的基本组成形式, 是介于体育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 它对于团队内的成员、对于其他的群体或整个体育组织, 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团队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以便在体育运动中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精神, 赢得胜利。

体育伦理学 篇11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探讨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用心理学方法和原理来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的行为与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课堂上塑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学质量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立,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动技能理论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指客观事物通过感官作用在人脑中形成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表象。在课堂上,任课老师采用参与示范法,漂亮的规范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增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必然坚信“一份努力,一份收获”,来保证成功地培养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体育老师只会说、不会做,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练习时会出现很多的错误的动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练习效果,严重的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体育课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提供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把尖子生、差生因标因材施教,可以通过改变器械的高度,降低动作难度,改变比赛规则等途径也能使差生和尖子生一样获得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二、结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人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力向内集中或向外集中,注意范围的适合性,时空知觉判断能力的高低,力量、速度或距离差别感受性的好坏,动作记忆的编码方式,操作思维的敏捷性、正确性,动机强度的适宜与否等,也都影响着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安排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措施: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计划,又必须在课中及时的调整运动负荷,以便有效的控制合适的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是脉搏测量,最方便的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定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二)根據教材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运动形式不同,对学生机体引起的变化也有差异。跑对心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活动过程中,脉搏的变化也很明显;而体操则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脉搏变化就不那么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练习与间歇的时间。例如,不能100米跑安排跑两次,鱼跃前滚翻也只做两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在内容搭配上多加考虑,合理安排身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的负荷,把握身体重点部位兼顾其它部位,注重身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

(三)根据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安排运动负荷

每学期刚开始的两节课,运动负荷要小些,以后逐渐增大。上午第四节课,负荷量要适当降低,防止低血糖引起昏厥。冬天天气寒冷,运动引起的消耗相对减少,学生的练习量可以适当增加;夏季炎热,能量消耗大,负荷量应相对减少,防止中暑。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把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材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而且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安排好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负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完成各种项目的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任务。

三、师生的和谐交流,创建良好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美国教育学家格林伦将课堂教学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着做;第二种,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问答;第四种,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耽心自己会出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体育学习中,学生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贬低,优心忡忡,神经过敏,记忆力降低,思想狭窄,焦虑水平提高。在心理上,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冒冷汗,大脑皮层抑制扩散,原有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反应。胆怯、恐惧时,在行为上会出现反应迟顿,动作失调、四脚颤抖、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肯定完成不好技术动作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如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应加强保护帮助,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完成动作。还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四、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

通过给予表扬、中肯的评价等,依然可以影响那些成功欲望不高、高度害怕失败的人投身于体育活动中,我们把这种由外在因素激发的行为倾向称为外在动机。它能激发眼前、具体的期望行为、塑造长期的期望行为。

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激励者,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在体育课中要针对不同技术要领、不同情况、不同对象,抓住时机,采用具有启发性和指向性,富有真情实感的评价语言。如“你传球的动作非常好,力度也不错,如果落点和时间把握再准一点,就更好了”。表扬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将是启发学生走向成功的信号。

五、课堂上的互助、互学、互勉,让学生产生归属于集体的幸福感

从归因和情绪的角度,遭受失败的学生非常需要安慰。成功一般同积极、愉快的情绪相联系,而失败则与消极甚至屈辱、愤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在球类项目中,如有运动员在练习时觉得老师的评价不公,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很容易在言行上表现出对老师的敌意。遇到失败时,外在归因可能导致对老师或他人的愤怒;内在归因可能导致内疚、无能感,不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受,树立自信。由此可见,运动员遭受挫折失败的时候,是需要安慰、沟通的。让他们从老师、同学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

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导,是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好机会,更是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好时机。很多体育课上的练习内容、项目要由两个或几个同学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在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互助练习中,他们是大方的,他们是善于交流的;在集体合作性的练习中,他们是团结的,他们的荣誉感是很强的。在体育课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生生之间的鼓励与信任、表扬与帮助比师生之间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作用更明显。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互的帮助、鼓励中学练,体验更多的快乐,收获更多的成功。

六、运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基本部分的练习,机体承受了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不仅肌肉处于紧张的用力状态,而且运动中枢神经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课的结束部分,必须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如轻松自然的放松走,简单有趣的舞蹈动作,以及动作比较缓和的活动性游戏,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除了运用常规放松、游戏放松和音乐舞蹈放松法,还可以用意念放松。如想象大海平静的场面或夕阳西下情景。还可以做深呼吸进行心理暗示:哦!肩放松、臂放松、深呼吸、我全身都放松了。通过自我意识的引导和自我心理调整这正好使运动时紧张的肌肉和神经得到同时放松,使人体由高度紧张的运动状态迅速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使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得到恢复,进而轻松愉快地结束一堂课的训练学习。这既是体育教学不同于基础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在体育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对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影响或作用非常大。体育教育者应加深对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让体育运动心理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强,李高峰.自我效能理论研究及其在体育领域的运用[J].体育世界,2006(06).

[2]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9-10.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998(04).

[4]葛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分析.2000.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伦理视角 篇12

体育伦理是体育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从事竞技运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是存在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工作者、体育运动参与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中各种道德和规范的总结和概括,是人与人之间在竞技运动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顺次和道理。建立一个高尚的体育伦理关系能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使人性得到完美健康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社会文化活动,其文化性和社会性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体育虽不像劳动那样直接创造物质产品,产生使用价值,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精神财富,并在商业社会间接创造出越来越巨大的物质财富。现代体育已经具备了全面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身体价值的功能,它已经全面卷进了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利益的冲突。伦理道德就是在这种价值与利益的矛盾冲突中为体育存在提供根据,因为伦理道德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当代体育必然要接受人类自身更多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当人们判断它是否“应当”,如何“正当”,以及谴责“不当”行为时,它就进入了伦理学的考量视域。

体育伦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种体育道德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体育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即体育伦理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体育伦理学学科授业者和体育伦理学学科知识传授对象。一般地讲,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应包括知识核、知识壳、知识幔三个部分。知识核是体育伦理学学科建设的核心部分,如体育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定义、范畴、原则、规范等;知识壳是体育伦理学重点部分,如体育伦理学的专著、论文登;知识幔是体育伦理学的相关部分,如体育伦理学方面的读物、故事和电视电影等。体育伦理学授业者指体育伦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专职教师及相关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体育伦理学知识传授对象一般包括体育伦理学专业学生、竞技体育从业者和社会体育从业者。

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伦理构成

2.1 高校体育教育继承了我国传统体育伦理的精髓

2.1.1“身心并育,道德先行”的高校体育教育伦理

“中国从出现体育思想起,就主张身心一体,即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整体;以后在锻炼方法上又主张身心结合,即锻炼肉体与锻炼精神相结合”。代表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更是充分认识和把握着“修身”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这一基本观念,强调“严于自守”、“苦行清修”、注重内省、培养自身清高、崇尚人格的品质。这种“修身”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方面的发展目标中更注重精神心思一方的成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武术,更是一贯强调“练武先修德”,注重道德在炼身中的指导作用。

道德修养、身体修养与高校体育教育修养紧密联系。所以,有人说:“不能读书,不能治生者,必不可谓之学;而但能读书,当能治生者,亦必不可谓之学。唯其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今日之高等教育强调德智体等多方全面发展,尤其注意体育过程中德与智的任务与意义,可以说高校体育是对这种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1.2“立足现实,讲求事功”的高校体育教育伦理

高校体育教育在中国传统体育背景下,揉和了复杂的传统文化,以沟通和反映世俗中的人际关系,从而达成由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拓展推进的目标。这种体育教育丝毫不能离开现实而独立存在发展,只有立足现实,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中,把个体的小“德”与国家社会的大“德”相融会才能求得与传统文化的协同统一,共同繁荣。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与态度,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向世界展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毛泽东在写作《体育之研究》一文时,也毫不犹豫开章昭示:“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同这种关注现实,积极人世的精神相呼应,高校体育教育又以事功为目的。主要表现在,对个人而言,这种事功主要是通过身心兼修达到或“仁”或“圣”的目标;站到社会中,则是要在扩大了的家族、社会、国家中建功立业。因而无论是高校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其教育理念都是以立足现实,发扬精神,为国效力为目的。

2.1.3“注重和谐,协调发展”的高校体育教育伦理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高等教育至今还保持有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观念。我国传统体育伦理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亦即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个体身上即是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体现在个体之间则是强调自觉的相互学习,促进协调合作。尤其是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和谐”是实施教育过程中关键的部分所在。因此,高等体育教育同样吸取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并且充分吻合了党中央的号召,注重教育和人的共同和谐发展。

2.2 高校体育教育具有现代体育伦理的时代性特征

2.2.1 尊重社会现实的高校体育教育伦理

现代社会的特征有城市化、工业化、合理化、分化、专业化、科层化、流动性、全球化等;而以往社会的特征是:阶级和阶层明显,分化程度低,农村和农业比重高,特别是家庭和教会等传统机制居统治地位。在农业为主的前现代社会中,基本价值观的取向主要植根于传统和制度性宗教,而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价值观愈来愈多地以个人自主权、自身利益和个人爱好为依据。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上升,人们对传统社会和宗教公共机构的依赖程度下降。在当代中国,由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社会同时经历着三个转型:一是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二是从原始积累时代及自由竞争时代的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三是从原先已经形成严密体系的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向既合乎市场经济通则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的新经济体系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注定带来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转变。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步的。高校教育是培养新时代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受教育者思想开放、超前、热情、奔放,教育理念同样也应该适用社会现实,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中,能够尊重现实,开拓进取,不断为社会主义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2.2.2 尊重理论现实的高校体育教育伦理

张怀承教授认为:“当历史的发展由一种社会形态跃进为另一种形态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有的伦理道德无法调节这些新的关系,更不能够给人们提供对现实生活解释的价值工具和精神支撑,于是必然会出现与新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形成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尽管新的伦理道德并不总是随着社会的更替而立即产生,但社会形态的更替迟早会促进伦理道德的变革。这就是伦理道德的转型……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转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它集中地反映了伦理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近代伦理道德的产生就是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和历史性飞跃,其实质可以概括为消解道德原则上的绝对主义,摈弃形而上的道德本体和解构道德标准上的整体价值。”实际上,这种转型是正在进行时态,因为自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还远远没有完成。

高校体育教育尊重社会现实,遵循“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中国有着人文或人本主义的文化传统,但这种‘人本’更多的是指个人的心性修炼,文化素养,而不是自由平等的精神”。以人为本,是将体育道德立本于人,强调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现实利益和需要的满足;高校体育教育尊重社会现实,强调“集体主义”的教育模式。社会主义道德所讲的集体,是“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集体”,是一种“自由人联合体”或者“自由劳动者的互助合作”,具有组织的有序性、利益的一致性和义务的双向性等特征,因此是“真实的集体”。而传统道德所指的“集体”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是在社会分裂为对立阶级的利益基础上,统治阶级利益集团特殊利益的代名称;高校体育教育尊重社会现实,尊重“崇尚个人”与“建构总体”相统一的伦理道德。当代社会的崇尚个人并不与建构总体的基本的伦理道德相互矛盾。高校体育教育即强调个性的发挥,同时强调集体,以提高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为体育过程中的教导原则。即满足个性发挥适应社会发展,又注重团结进取,继承优良传统。

2.2.3 尊重体育现实的高校体育教育伦理

当代中国体育正在融人第二次体育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大众化、职业化等等,表明现代体育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同时,体育也在向绿色体育、科技体育和人文体育发展,当代体育孕育和创造着自己的新内容。原来的体育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问题,旧伦理规范没有甚至无法解释新的体育道德要求。

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刘吉曾经在对我国体育运动员的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华体育精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祖国至上,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科学求实,艰苦奋斗。而将体育道德主要概括为:敬业奉献,公平竞争,争取先进,积极参与,文明礼让,胜不骄败不馁。

当代高校体育教育既总结实施了当代体育道德规范,同时也完善引领了现代体育伦理。通过对现实体育伦理观念中存在的真空、冲突和虚置问题进行补充、完善,以直观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为当代社会体育伦理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3 高校体育教育吸取了奥林匹克体育伦理的精神

2.3.1 高校体育教育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伦理精神

高校体育教育充分吸收了奥林匹克运动,讲究“费厄泼赖”精神,强调在公平的原则下竞争,承认人们在能力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说保证竞争过程中的公正、平等,而不保证竞赛结果的平等。高校体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应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去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荣,这正是驱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力量,也是社会契约公共秩序准则。

2.3.2 高校体育教育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奥林匹克伦理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创办到现在,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但在短短的100多年中,对人类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召唤力。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将使它的和平理想转化成真正的和平力量,传输给全世界人民,包括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奥运会章程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在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精神方面教育青年,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友谊和和平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各种活动和比赛中随处可见,团结友谊、和平共处的现象,为原本高尚的大学环境增加了更多的人文气息。

2.3.3 高校体育教育体现了社会正义的奥林匹克伦理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存在于一定的时代,受到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与社会文化具有一致性。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方式,在社会环境中存在,自然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意义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为此,奥林匹克运动蕴含了社会文化的“公共秩序”,“公共秩序”表达为一种社会结构方式。什么样的公共秩序值得高校体育教育去追求?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正义的原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恰恰蕴含着这种社会正义的基本原则。

2.3.4 高校体育教育体现了人类理性的奥林匹克伦理精神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类理性精神不是简单地追求逻辑秩序的价值标准,所追求的是一种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目标合乎情理的行动”,并以此作为衡量行动的基准。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所规定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合乎人类的根本愿望和未来走向。另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还借助批判的理性精神来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摒弃自身内部的不合理因素和一些非理性行为,如缩减规棋,加强反兴奋剂力度,打击暴力活动等。现代奥林匹克的宗旨和理性批判精神和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价值标准相吻合。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承办国以开放的心灵,不断寻求一种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既能满足人类走向“更快、更高、更强”的愿望,又能达到“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目标,这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范含的人类理性精神的内核,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所在。

3 结语

尽管体育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但是对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却尚未引起我国学术界应有的注意。学术界对体育伦理研究的忽略,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的实际操作。近年来大量的体育伦理问题在体育界频繁出现,甚至上升至法律问题,如赛风赛纪、球迷行为、赛场暴力、兴奋剂问题、操作赌球等,已经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大学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更要通过研究和教育提高伦理道德意识,为将来教育和影响更广泛的人群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杨春莉.试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伦理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7173.

[2]蒋晓丽,夏思永.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区别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5):4749.

[3]龚坚,蒋至兰.论古代体育伦理思想得基本文化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113.

[4]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分析[J].理论月刊,1986(7):5658.

[5]任海.论体育伦理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7(6):16.

上一篇:挤扩支盘桩下一篇:课堂情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