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2024-11-07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通用12篇)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篇1

一、引言

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现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企业构成了我国主要的石油经济体系, 三大石油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 316.36亿美元、1, 105.20亿美元、160.38亿美元, 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分别名列第17位、第24位、第469位。但是,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公司在经济总量、资源占有、赢利能力、经济规模、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2008年受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公益金与成品油倒挂 (由于进口及国际油价的变动导致原油的价格高于提炼后的成品油价格) 等因素的影响三大石油公司利润比上年下降了31.3%。石油企业物流就是石油石化产品 (含天然气) 从勘探、开采、炼油、石油化工到产品销售等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发生的采购、仓储、运输等的物流活动。石油企业物流管理就是对上述各个环节的计划、决策、组织及协调。

二、我国石油企业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目前的物流还不具备现代物流的特征, 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储运, 远没有赶上全国物流发展的态势。 (表1)

三、解决方法

1、针对石油企业物流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 树立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 切实开展实施; (2) 摈弃重视显性成本, 忽视隐性成本的落后思想, 将石油物流整个过程当成一个系统, 不追逐单个元素的成本最优而是整个系统的效益最大化, 加快自身的物流业发展步伐, 构建以石油石化城市为中心的物流中心; (3) 加快物流的硬件、软件建设; (4) 制订完整、高效的物流配送方案;构建供应管理库存物流运作模式, 提高对现代物流的认识, 强化物流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5) 树立第三方物流的管理思想, 立足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外包物流业务, 逐步放开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更多地采取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实现资源的整合、效益的最大化。

2、针对物流落后基础设施的意见。

(1) 充分利用经济政治机遇, 将第三利润源切实建立起来。当前金融危机使石油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在这个消停期整装待发, 将是有潜力企业首要做的事;经国务院会议研究决议, 物流业已成功进入了国家十大振兴产业, 这个良好的政治大背景, 可谓现在对物流的建设将会是石油企业未来保持自身经济实力的关键时刻。一切都没定型, 一切都可以从开始塑造, 塑造的好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我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加大投资替换、提高物流基础设施, 建立起我国石油企业物流体系; (2) 石油企业应将竞争对手当作合作伙伴, 针对外来威胁, 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合作, 构建整体的国内石油物流体系, 消除“大而全”、“小而全”, “诸侯割据, 自成体系”的局面, 建立联合采购、运输、配送、仓储基础设施和联合信息系统, 强调各系统资源的整合, 发挥供应链中各环节的集合效应, 各企业对库存物资和自有车辆可以进行有效的调剂与调配, 从而形成互补, 减少物资的库存和运能的浪费; (3) 将我国较为丰富的石油物流资源经过整合使之产生“拳头”效能, 并发挥整体优势, 形成我国石油企业的整体实力, 共同抵御外部竞争的冲击, 为切实实施“做出去”战略提供可能。

3、针对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

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物流管理中起到了内部沟通联系、引导协调、管理控制、缩短物流管道、辅助决策分析、支持战略计划和价值增值的作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要求BPR (企业流程重组) 向BT (企业转型) 发展, MRP (物料需求计划) 向价值链管理的发展, DSS (决策支持系统) 向VO-M2IDS (面向虚拟组织的人机智能化决策系统) 发展, 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在物流设施选址、物流路径优化等方面的应用, UML建模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销售时点系统 (POS) , 电子数据交换 (EDI) 及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 从而实现石油企业的单证格式化、报文标准化、处理自动化、软件结构化、运作规范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

4、针对物流人才问题。

(1) 国家应颁布相关政策, 鼓励高校物流专业的设置以及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提高; (2) 企业应该与高校联手合作, 投资于相关高校与其一起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级物流人才; (3) 企业当前拥有的物流相关人才应根据自身需要将经验的积累与在职教育培训相结合,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国有石油企业应该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 将真正的有能力的物流相关人才引入企业, 促进企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前景展望

可以想像在这个非常时期, 如果以石油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能够得到好的规划和发展, 收益和受益将是巨大的。物流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为经济恢复提供良好的后劲力量。现在结合国家振兴政策的引导,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对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做出重大贡献;物流产业发展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 优化配置物流领域中的各种资源, 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低成本、高效率、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对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昊清一.中国物流发展现状及有关政策建议[U].商贸经济, 2003.

[2]余世明.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快发展石油企业物流现代化.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篇2

石油产业在我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油贸易业在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中均是排名第二位的重要支柱行业。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市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探讨成品油销售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流通和消费品两个市场的影响,进而提出稳定石油贸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1、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

石油贸易业是我市商贸经济的重要支撑行业,销售额和零售额占全市比重均达到15%以上,以柴油、汽油、燃料油、煤油等成品油销售为主,拥有中石化销售华北分公司、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司、中油东北销售大港分公司、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央企。2015年上半年,我市有石油贸易业务的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共290家,从业人员2.04 万人,完成销售额2231.41亿元,完成零售额203.29亿元。

我市石油贸易在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从流通市场看,上半年我市以石油批发业务为主的限上企业176家,合计销售额1996.91亿元,占全市限上批发业销售额的15.1%,比重仅低于金属材料位于第二位;我市成品油进出口6.29亿美元,其中出口1.83亿美元,进口4.46亿美元。从消费品市场看,我市以石油零售业务为主的限上企业114家,合计零售额169.79亿元,占全市限上零售业零售额的17.5%。其中,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司、中石油天然气天津销售分公司和壳牌华北石油集团3家企业是我市经营加油站的主要企业,合计拥有连锁门店800余家,上半年零售额达到137.05亿元,占全市石油限上零售额的近七成。

四大直辖市中,我市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在消费品市场中比重最高。2015年上半年,四大直辖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零售额均接近或超过200亿元,其中北京以226.7亿元排名首位,上海208.5亿元位居第二,天津203.3亿元排名第三,重庆198.2亿元排名最后。从消费品市场比重看,我市占比最高,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占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比重的17.0%,重庆比重为11.5%,上海比重为6.6%,北京比重为5.8%,我市比重庆、上海、北京分别高5.5个、10.4个和11.2个百分点。

从趋势看,与2014年全年相比,2015年上半年四大直辖市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增幅均回落、比重均下降。北京增幅回落15.3个百分点,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天津增幅回落6.9个百分点,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上海增幅回落12.7个百分点,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重庆增幅回落10.6个百分点,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

2、石油贸易业主要特点

一是行业集中程度高。石油行业因其在上游开采生产上的高投入、高风险特性,存在较高的行业门槛,行业集中度很高,相应的石油贸易也呈现出大型企业主导的行业特点。2015年上半年,全市290家限上石油贸易企业中,石油销售额前10位的企业合计销售额1803.16亿元,占全市限上石油及制品销售额的80.8%。销售额过千亿的企业有l家,其销售额占限上石油销售额的56.5%;销售额过百亿的企业有3家,合计销售额占比达到66.7%;销售额过十亿的企业有25家,合计销售额占比达到91.3%;销售额过一亿的企业有67家,合计销售额占比97.6%。

表l: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贸易企业规模分布表

二是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和外资企业比重小但增长快。我市石油贸易行业中,国有企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销售额下滑较大,民营和外资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营销策略灵活性等方面更具优势,销售额增长较快。2015年上半年,我市限上石油贸易企业中,国有企业67家,销售额1913.68亿元,比上年下降17.5%,占限上石油销售额的85.8%;民营企业216家,销售额312.64亿元,增长55.7%,占14.0%;外资企业7家,销售额5.08亿元,增长17.1%,占0.2%。

三是受油价大幅下跌影响盈利能力减弱。石油贸易是政策性比较强的特殊行业,价格受原油价格、政府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自主性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并且销售量基于社会稳定等因素需要有一定的硬性保障,从而导致企业盈利空间有限。2015年上半年,在油价大幅下滑的影响下,我市大中型石油贸易企业整体呈亏损状态,亏损额0.48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3%,即每销售100元平均亏损0.3元,而批发和零售业大中型企业整体销售利润率为0.8%,即每销售100元平均盈利0.8元,石油行业盈利能力低于批发零售行业平均水平;毛利率1.5%,批发和零售业大中型企业整体毛利率为4.8%,石油行业低于批发零售行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二、石油贸易业面临的困境和带来的影响

当前,石油贸易业是我市商贸经济中总量排位第二的支柱行业,持续低迷的价格和疲软的市场需求使近年来石油贸易业发展遇到瓶颈,其持续的负增长对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形成较大影响。

1、石油贸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价格大幅下跌成为影响石油贸易业增长的重要因素。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成品油调价周期缩短,取消调价幅度限制,国内价格更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变化。伴随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而来的是国内价格调整频率加快,波动加大。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国汽、柴油价格经历9次上调、20次下调,特别是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罕见的“十二连跌“局面。

从国家统计局对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结果看,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全国汽柴油流通价格呈“V”型走势,2014年全年总体走低,特别是下半年出现大幅下跌,2015年1月跌至谷底后开始小幅震荡回升。2015年6月,汽、柴油流通价格分别为每吨7347元和5425元,比2014年1月分别下降了19.2%和34.4%,比2014年6月分别下降了17.0%和30.2%。

二是成品油市场需求较为疲软。其一,石油贸易发展趋势与经济增速放缓趋势相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换,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我市以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及制品的需求也相应放缓。

其二,油品升级使我市部分汽柴油消费市场份额流出。根据“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要求,2015年我市全面升级使用国五汽柴油,市场价格也相应上涨,这给运输企业带来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利益驱动下,价格敏感度高的企业纷纷选择低价油。特别是长途过境车辆不再选择在我市市内加油,而改为在河北省等周边油价更低的地区加油,这部分市场份额的流出是我市成品油市场需求减少的主因之一。从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可了解到,2015年主要受油品升级影响,其柴油月均销售量已经比升级前减少了约三成。

其三,汽车“双限“政策也对成品油消费增长形成一定减缓作用。2014年,我市正式实行汽车“限行限购”政策,此项政策的推出减缓了汽车消费的过快增长,对我市环境质量的提升和交通秩序的改善都形成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成品油消费也受到影响,“限行”使成品油日常消费量减少,“限购"对成品油消费的增量进行控制,从而使成品油消费需求增长有所减缓。

其四,汽车替代燃料的逐步发展成熟会挤占部分成品油市场需求。在环境问题和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推广成为焦点。在价格补贴、免摇号、免费上牌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市场掀起一阵热潮。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7.8万辆,销售7.5万轻,比2013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随着价格、续航里程、基础设施、服务配套等相关领域的逐步完善,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受此影响,汽柴油等传统燃料的市场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缩减。

综合价格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因素分析,价格同比大幅下降,而需求增长较为乏力,大部分增量靠刚性消费需求支撑。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价格不能大幅回升的情况下,我市石油贸易业增长将困难重重。

2、石油贸易业下滑对我市商贸经济的影响

2014年,我市石油贸易业销售额和零售额均出现下滑态势,2015年降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商品流通市场看,石油贸易业销售额降幅扩大、比重下降、负拉动作用明显。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销售额2231.4l亿元,同比下降11.7%,降幅比2014年全年扩大了9.8个百分点;占全市限上销售额的比重为15.4%,比2014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负拉动限上销售额2.2个百分点,负拉动作用比2014年扩大了1.8个百分点。如果石油贸易业销售额能止跌,上半年全市限上销售额增幅将由当前的8.7%提高到11.0%。

从消费品市场看,石油贸易业零售额趋势与销售额相同。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零售额203.29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比2014年全年扩大6.9个百分点;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17.0%,下降4个百分点;负拉动限上社零额1.9个百分点,负拉动作用扩大1.3个百分点。如果石油贸易业零售额能止跌,上半年全市限上社零额增幅将由当前的15.9%提高到17.9%。

三、稳定石油贸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潜能依然巨大。我市的石油贸易业面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需求疲软、替代能源快速增长等问题,还需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保障石油贸易行业和成品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抓住五大战略叠加机遇,推动我市石油贸易扩大市场范围和服务领域。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将与更多沿线国家实现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配臵的合理优化。随着我市炼油能力的不断加强和内需的逐步宽松,加之有利的区位优势,百以充分借助自贸区政策优势,鼓励石油贸易企业走出去,发晨与石油资源国和消费国的合作,抢占“一带一路”开发机遇,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是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开发产品增值潜力。随着石油价格更加大幅频繁的波动,客户对油价从不敏感转向敏感,石油贸易业逐步向减少库存发展。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还不能做到由销定产,但根据客户需求变化,提升产品增值服务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发展机遇。例如在加油站中提升非油服务种类和质量,与汽车修理保养等服务相结合,满足客户的不同服务需求,也是对品牌形象有利的提升。

三是鼓励市场主体多元化,扶持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当前,我市石油贸易领域仍表现出国有企业独大的市场格局,民营和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仍然偏小。而民营和外资企业却能更快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改变经营策略,调整产品结构。由于当前我市石油贸易行业竞争格局已经稳定,行业门槛相对较高,给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竞争造成了一定困难。我市还需要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石油贸易行业的鼓励力度,从申请条件、税收、资金扶持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使石油贸易竞争更趋市场化,提高行业整体效率。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

(1)资源供应不足。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源保障体系脆弱,不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特别是进口原油主要依靠海上运输,且可掌控资源量较少。据IEA预测,中国2015年石油需求量为5.0€?08~5.3€?08t,2020年将达到5.9€?08~6.4€?08t,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0%。原油资源不足、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将从根本上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国内市场,由于石化消费品需求的下降,价格的降低,直接造成上游油气田勘探投资减少,开发进度也将放缓。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必将严重制约我国石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体现在技术创新成果少与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目前,国内石化行业每年申请的技术专利数远小于国外公司在我国申请的专利数;国内自行开发的多数高新技术仅停留在小试或中试水平上,往往只拿到一些试验产品,实现工业化的较少;新产品的应用开发缺少市场化机制;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差距更大。(3)环保压力大。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各国环保法规的相继出台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石油加工生产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开发生产活动。这不仅是因为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重大,而且还在于石油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也很显著。对于长期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优势的石油企业来说,将迫使其使用更为先进的节能、高效、低污染的装置及相关环保技术,提高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降低企业盈利空间。(4)国际竞争环境恶化。石油资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必将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石油资源的控制程度越来越高。“三超”(埃克森美孚、BP、壳牌)和“三强”(雪佛龙、道达尔、康菲)等6大跨国石油公司,将凭借它们的规模和技术不断扩大它们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对资源、技术、市场和资金投向的控制能力。西方跨国公司实施的亚洲投资战略,周边国家和地区石油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石油企业将造成极大的压力。

二、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加快油气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提高资源控制力。随着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石油供给暂时短缺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都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石油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为此,要实现我国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两手抓”。一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勘探开发投资,加大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力度。二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石油储备体系。较低的原油储备能力造成国家缺少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手段,企业也基本不具备抵御国际石油市场的冲击能力。所以,及时建立有效的石油储备体系是解决石油供应安全和整个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防范措施。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必须遵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两级石油储备体系方针。

2.增加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科技瓶颈是制约我国石油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增加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力是确保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提升科技创新力的前提保证。国内石油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力,就必须加大在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

3.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建立完善环境和资源的产权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石油企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公共生态环境的神圣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企业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石油企业也是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使其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因此,要采用环境和资源产权制度安排的形式,根据使用者付费和污染者负担原则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形成其真实成本的一部分。建立完善环境责任制度是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它通过促使生产者对其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承担责任,从而降低产品总体的环境影响。通过开发环境责任产品和产品的回收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石油企業持续发展模式就是要创建集约化和生态化内在统一的产业发展模式,保持既有内在活力又有外在协调。要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责任考核,强化节能管理,强化污染治理,搞好技术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张德义.掌握原油资源与贸易信息 优化原油采购与原油加工[J].中外能源.2010(1):79~91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篇4

关键词:俄罗斯石油工业,石油工业发展问题,环境污染

随着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发展, 石油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多。每天我们的环境受到很严重的污染, 尤其是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石油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源于天然碳氢化合物毒性, 多种多样的化学物质, 含油废水等等。不完善的现代技术无法完全加工原料, 所以大部分废物回到大自然。

一、俄罗斯石油工业发展状况

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石油工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产业, 也是支柱产业。俄罗斯石油产业历史已有130多年, 石油工业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一直到1917年) , 预革命时期;第二阶段 (1941年至1917年) , 卫国战争前时期;第三阶段 (1941年至1945年) , 卫国战争时期;第四阶段 (1945年到1991年) , 苏联解体前;第五阶段, (从1991年到现在) :现代时期。[1]

大部分探明的石油储量位于西西伯利亚、提满—白朝拉、东西伯利亚、北里海和萨哈林岛地区。俄罗斯主要石油工业中心是西西伯利亚, 石油开采约117万吨。石油是俄罗斯出口的主要产品, 占33% (含石油产品占49%) 。纵观历史, 俄罗斯现代大型出口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12%—14%的份额。[2]据俄罗斯能源部燃料动力综合体中央调度局的数据, 2013年俄罗斯出口237亿吨, 金额1740亿美元。其中向独联体以外国家 (荷兰、波兰、德国、芬兰、法国、意大利、中国) 出口石油占88%, 向独联体国家出口占12%。

二、石油管道泄露现状与对环境影响

因俄国面积太大, 约1712.5817万平方公里, 最有效和节约的石油运输方法是通过石油管道。俄罗斯国家石油运输公司及其他分公司拥有世界最大长度管道干线系统, 占70万公里, 通过管道输送90%以上石油。然而, 由于油田位置、气候条件、管道更新不足等原因, 使得管道干线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来源。现代使用的石油管道是世界战争后建筑的, 所以这些输油管折旧很大。因此俄罗斯发生的管道事故比较多。每年发生60多个重大事故和约20000个泄露事件。大量原油泄漏, 进入水体中, 给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3]

1994年, 在俄罗斯科米共和国发生的最大的石油泄漏灾难之一, 造成超过20万吨石油泄漏。原因在于超过管道的使用寿命, 没及时启用新的线管道, 缺乏监测。因此污染面积达百公顷, 在灾难现场动植物几乎被完全摧毁, 众多支流、湖泊被污染。大量原油进入伯朝拉河的许多支流, 对居住地及周边地区的人民生命和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呈现稳定增长 (成人和儿童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疾病, 传染病, 癌症爆发) [4]。在污染区动植物死亡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高, 特别是镉、锌;牛奶样品中铅的含量大大超过极限值。石油泄漏因轻馏分油蒸汽而对大气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 一部分蒸发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后, 落到地面并沉积。

最近发生的最严重的事故是队马子-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 (1996年) 管道破裂, 泻入白河里大约1000吨石油。1995年在萨马拉-里撕扯泵站发生的事故造成了2000吨石油溢出。俄罗斯每年发生大约700个输油管道事件, 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西部。[5]

自然环境污染主要来源是原油和成品油管道、油田、炼油厂、油库、地面和水上运输运送石油。近几年来发生的两个石油工业污染的事件让俄罗斯的政府、科学家、老百姓和绿色和平组织触目惊心。研究报告, 这些灾难损失加起来有三百亿卢布。事件对环境大气、土壤、海洋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除了石油泄漏灾难, 每一年俄罗斯石油工业发展中约造成30万桶石油泄漏。

三、结论

在世界上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 也有人称它是“工业的血液”。它有合并和拆分全民族和国家的能力, 也成为政治和经济斗争中非决定性因素。

俄罗斯石油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需要寻找新的办法来解决存续的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的发展, 所以有必要实现发展与环保协调统一。

总而言之, 俄罗斯环境污染重要的来源是石油管道泄露。为了保持俄罗斯经济稳定并保证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政府必须采取新的方法避免管道事故, 并吸引俄罗斯石油工业投资, 重新考虑石油企业管理方法并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L.EDER, I.FILIMONOVA.RUSSIAN OIL INDUSTRY’S MODERN STATUS.Oil&gas industry[J].Moscow 2013 (05) :42-56.

[2]孙永祥.俄罗斯石油工业改革的现状和问题[J].当代石油石化, 2002 (11) :15-17.

[3]栗清振.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J].中国石油报, 2007 (12) :3-5.

[4]N.Lemehov.Russia on the world oil market[J].Russian Economy:XXI Century, 2007 (07) :24.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 篇5

2009—2010学年《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期末论文

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工业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工程系

考生姓名: XXX 学 号: 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

完成日期:2010 年 5 月 4 日

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工业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发现李四光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详细了解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关系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李四光先生,相信大家上了这么久的《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对李四光先生肯定非常的熟悉了。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还发现了第四纪冰川,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下面还是切入主题“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工业”。

我们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讲起吧,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但被认为是“工业血液”的石油却十分短缺;而当时“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的悲观论调却很有影响。中国走煤炼油,加工工业的路子,还是弄清楚我国有无丰富的油气资源走开发天然石油的路子?党中央迫切希望心中有个底,以便制定一个合理的中国能源政策。毛主席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朱德总司令曾当面对康世恩说‘石油重要啊!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打狗棍拿着还可以打狗,坦克、大炮没有油就开不动啊!”(源引自2005年4月29日科技日报 赵文津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部是1952年成立,李四光被任命为第一届地质部部长,后来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是郭沫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任主席,是伟大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当时地质部的任务是开展除石油以外的其他矿产的普查勘探,为国家建设提供矿产资源的保证。

1953年底毛泽东邀请了李四光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征询他对中国石油资源前景的看法,提出咨询建议。在座的有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四光依据自己的大地构造理论和油气形成移聚条件的看法,明确回答中央领导同志说,中国油气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而不是什么“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并具体提出,关键的问题是要抓紧做好全国范围的石油地质勘查工作,打破偏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并且不是找一个而是找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 2 含油区,作为勘探开发基地。

周总理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当时同李四光谈话的情况时说:“地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地下蕴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做工作”。这就是说这次征询活动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了我国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印象。这是李四光以地质部部长的身份向党和政府提交的在中国找大油田的担保书。

随后党中央就李四光的建议作出了两项重大决定:由陈云副总理具体组织推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找油工作,改变偏于“西北一隅”(以玉门为中心)的局面;1954年底国务院下令地质部和中国科学院参与全国找油工作,并明确规定地质部从1955年起负责全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石油天然气的科学研究工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担负油气资源的详查与勘探开发工作。显然这一决定就是要地质部到第一线去兑现部长的承诺。

1954年3月李四光应邀到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做报告,谈中国石油勘探前景。在座的有许多苏联的石油地质专家,如以特拉菲穆克院士为首的苏联石油专家考查组和以莫谢也夫为组长的石油管理总局苏联专家组成员,这是一批在发现第二巴库大油区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李四光的报告是这样开头的“大家知道,我对大地构造是有些特殊的看法,因此我要求专家和同志们给我一些耐心。”接着他提出石油生成的条件,他说:“在提具体问题以前,我先提出两点,这两点对我们石油勘探工作的方向,是有比较重要的关系。第一是沉积条件,第二是构造条件。这两点当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这两点分开来论述”。

经过多年的努力,地质部和石油部门的广大职工终于在国庆10周年前突破一个大型油气田———大庆油田。经过石油部门广大职工的努力大庆油田从1976年以来27年来一直稳产5×104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地质部1955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李四光致开幕词,许杰副部长(地层古生物学家、院士)做了“关于1955年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与任务”的报告,动员地质部职工努力开展全国石油普查,提供最有希望的含油区,以便为石油部门作构造细测与打钻确定依据。会议在研究分析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8个地区情况,确定先以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 3 地、鄂尔多斯与六盘山、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6个地区为重点,成立了5个石油普查大队,同时还决定由东北地质局组织力量于1955年下半年开展松辽平原,中南地质局组织力量对广西百色盆地以及西南地质局进行滇中地区地质踏勘工作。

李四光强调了地震勘探的重要性,为尽快提高自己的地震工作水平,地质部1956年初组织了中匈合作地震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工作),并于1957年调到东北地区开展找油工作。

1956年2月地质部召开了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总结了1955年的工作,会议决定还要进一步扩大石油普查工作的规模,实现全国石油普查。决定除继续原定的6个重点地区外,再新开辟6个地区工作,6个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西藏黑河、贵州、华东、内蒙古二连及海南岛,再加上松辽平原。为此组成14个石油普查大队及24个物探队、29个浅钻队等等。

1956年初李四光再次指出,新华夏系是我国东部控制油气区的主导构造体系,它的沉降带是远景的含油气带。

综上所述,发现在中国石油工业进程中,李四光有以下作用是肯定的,特别是对大庆油田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式阐述了中国地下有很丰富的油藏,而不是什么“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

(2)经毛泽东主席同意,由陈云副总理具体组织推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找油工作,改变了找油工作偏于“西北一隅”的局面。

(3)国务院下令地质部从1955年起承担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可以说是从此地质部才能在找油方面发挥了作用。

(4)地质部经过3年全国石油普查后做出决定,加强东部地区找油工作,并按照李四光部长关于“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的指示[4]开展工作。这一坳陷带主要部分是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而其东则是中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地质部调动部属物探局人马,实行战略大转移,从华北入手(1955年),再东北(1955年开始,1956-1957年进入高潮),再渤海(1960年成立海洋物探队)。

(5)以综合地球物理面积性和大剖面的方式查明平原下的深部构造,并按李四光关于地震勘探的重要性的精神,地质部将1956年初在鄂尔多斯组建的中匈合作地震队,于1957年转入到东北地区找油工作。

参考文献:《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石油工业》(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叔岩)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第二卷近代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 任晓娟 主编)

浅析石油修井安全问题 篇6

关键词:石油修井;安全;设备;保障;完善

0 引言

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石油资源的开采不断的加大力度,随着油井数量的不断增多,对于石油修井问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井井下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安全事故高发,人身安全保障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1 石油修井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危险性

石油修井作业在石油工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各项施工过程当中,油井出现故障后,只有通过井下作业来排除,更换井下设备,调油井下参数,恢复油井正常生产。平时说的井下作业就是指修井工程的具体内容之一。修井工程主要包括井下作业和油气井大修。井下作业就是维持和改善油、气,水井的正常生产状况,采取的各种井下措施的一种统称。油气井大修就是利用一定的设备,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处理油水井事故,恢复油水井正常生产的工作,石油修井作业具有很多方面的特点,其中石油修井生产过程中事故具有多变性、突发性、复杂性和危险性,这些问题就决定了石油修井工作的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1 井喷问题 现代石油修井工程往往采用电气控制的方式,很大程度的减轻了人工负担,但是一旦电气控制过程中某一方面出现失误或者其他问题就容易造成井喷事故,现在电气控制不是问题的关键,井喷问题的关键在于井控装备完善以及提高员工防控井喷能力,由于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易燃易爆能源,这就容易造成对人员和设备的伤亡和损害。

1.2 现场管理问题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涉及设备较多,在安全通道上一旦摆放物品就容易堵塞逃生通道,在有危险的地方没有设置警示牌容易造成物品坠落产生的伤亡事故,由于各种不可遇见及突发原因,在修井作业中还会出现不明物体击打、高空物体坠落、油气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烧伤、冻伤等都会对人员及设备产生巨大的危险。所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调控工作十分重要,需要全方位把控,控制容易造成事故的关键因素,提高安全性。

2 石油修井中的安全防护工作

就石油修井工作来说,由于涉及内容和人员较多,施工过程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管理和完善,综合控制,全方位保证石油修井工作的安全。

2.1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依据,健全的体系能够强化每一位员工包括领导者的责任感,强化责任到个人,建立安全监管制度,从而督促在工程中的安全。

2.2 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人员素质在整个工程安全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就需要做好人员培训和教育的工作,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安全方面和技术方面,首先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知识、生产规范的培训,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氛围;另外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要到位,技术水平在修井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尤为重要,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进行科学的考核,通过考核来判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否投入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通过考核后上岗能够充分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从人员上有效的保障了员工操作规范化,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工程安全率。

2.3 科学的井控设计 对采油厂提供的每口上修井地质设计、工艺设计做好复查的同时,认真参阅修井数据库中该井历次施工情况,全面做好井史、井况分析,查清有无井喷历史、有无自喷能力等资料,对设计参数不合理情况及时和采油厂工程地质人员沟通,制定针对性井控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井控设计优化。

为确保应急设备时刻处于完好备战状态,加强施工全过程井控工作检查,重点关注压井节流管汇的标准化安装固定,以及防喷器、旋塞阀等设备的密封性,达不到要求的坚决禁止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履行每井次、每班灌注压井液工作要求以及每井次、针对不同工序开展防喷演练工作,对工序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制定紧急应对措施,并组织职工针对风险工序开展應急演练。

2.4 设备上的保障 首先在工程进行之前必须对设备进行检查,检查设备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合格之后才能够投入作业,另外在设备使用过程当中要做好维护工作,避免由于设备的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安全事故,在修井作业中坚决杜绝超载运行,其他工具也是如此,必须从设备上做好保障才能够根本避免事故的发生。

2.5 做好防范措施 在安全通道以及井口不得随意堆放设备或者杂物,避免影响逃生,若发生井喷,要迅速断开电源开关,停机、停车,设置安全警戒线,无关人员不得擅自靠近。将井口喷出的油气加以疏导避免进一步的扩散,清除井场内的易燃易爆品。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日常提高警惕,不能没有事故就过于放松,再有相关人员要时时刻刻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从而尽量减少事故影响,或者杜绝事故的发生。

2.6 有效的监督 监督对于整个修井工程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安全管理工作当中难免有员工不能严格遵守规范,或者由于个人问题导致的疏忽,安全管理至今和新安全环保法的实施,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监管部门的设立以及人员的配备已经远远超过其它部门的待遇问题,从而防患于未然,消除事故隐患,从源头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修井安全工作当中,现场的安全管理以及应急措施的设定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到石油修井工作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争取在事故的初期就要尽全力遏制,将事故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以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从多方面保障修井工作的安全,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子衡.石油修井安全作业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4):186.

[2]李帅.石油修井安全作业及其安全预防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7):185.

[3]郑兴国.关于对石油修井的几点认识[J].企业导报,2012(4):288-288.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篇7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到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既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体现, 也是维护国家地区安全的重要保证。石油装备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关联度高、社会需求弹性大、对资金和技术要求很高。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平稳定, 同时随着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意识的推广, 技术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 我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成为研究我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1 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1.1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对外经济交流加强, 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同时,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快, 我国开始不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在石油装备产业方面, 针对油气田实地情况的不同, 将先进技术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 石油装备产业在不同应用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 油井钻探方面。在油井钻探方面, 我国已经拥有系列化的钻深为1500-12000m的多种规格钻机, 同时也研制成功了顶驱、大口径高钢级钢管、快速测井平台、中大功率内燃机、大功率烟气轮机等一系列产品[1]。 (2) 钻头制造。在钻头制造方面, 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钻头已迈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从而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3) 采油和集输设备。我国在采油和集输设备的制造方面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除常规采油装备外, 还开发了稠油热采设备、强采设备以及三次采油注聚合物和注氮装置等。

1.2 石油装备产业体系化建设加快, 形成完善的石油装备制造体系

在应用技术领域突破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勘探、开发、集输和加工等比较完善的设备制造体系。已经建成5个比较集中的制造基地:钻采设备制造基地, 以成都、宝鸡、南阳为核心;钻采配件制造基地, 以上海江苏为核心;地球物理勘探装备和钢管制造基地, 以西安宝鸡、江汉为主的;石油钻机专用柴油机制造基地, 以济南为核心;石油钻头和采油设备基地, 以江汉、四川为核心。

1.3 石油装备海外市场扩大, “中国制造”逐渐被国际认可

目前, 我国的一些石油产品由工具、零配件发展到技术附加值更高的成套设备。中国的石油钻机、修井机大批量进入美国市场、中东等高端市场, 这标志着中国制造的石油装备的整体品牌已逐步被国际市场认可。

“十二五”期间, 全球最大石油展———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博览会于2012年3月在北京举行, 同时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同期召开, 这标志着我国石油装备产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层次, 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得到了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可。

2 我国石油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石油装备技术水平落后, 产品总体质量尚待提高

近年来, 尽管不同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但大多数石油装备制造技术仍落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石油钻机尽管产量较大, 但品种相对单一, 特种钻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落后, 顶驱、发动机组、液压、电气控制装置等配套的关键件仍需依赖进口。此外, 物探、测井设备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产品差距很大。我国石油装备产品的质量问题在数量众多的普通压力容器类产品、机电产品以及配套设备中表现非常突出。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 单元操作设备在效率及耗材等方面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

2.2 石油装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 产业集中度较低, 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合作, 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缺乏强有力的竞争水平。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我国石油装备产业缺乏生产成套大型设备能力。我国石油和化工部门与装备制造部门长期脱节, 最终用户对工艺设计相对熟悉, 对装备技术相对陌生;而装备制造部门则与此相反。另外, 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本身也是割裂的, 如鼓风机厂只造鼓风机, 水泵厂只造水泵, 整个行业都忽略了成套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不够。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国内化工装备制造业缺乏工程设计、成套设备制造和供货等综合实力。

2.3 缺乏高端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

以大型煤化工项目为例, 国内项目的核心设备煤气化炉主要采用壳牌、GE等国外公司的产品, 需要支付高昂的专利授权费和设备采购费。虽然近几年我国也自主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气化炉, 基本实现了气化炉的国产化, 但生产气化炉的钢板却还需要向国外采购。除了反应器、气化炉这样的主体装置以外, 各类阀门等配套部件 (如高压氧气阀、氮气阀、高压煤浆泵等) 仍需要进口。

2.4 石油装备产业市场不规范, 产品价值增值率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 为我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另一方面, 石油装备市场仍不够规范, 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到市场运作, 仍然存在着行政干预较多, 操作不规范、恶意竞争、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等诸多现象, 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处于价值链相对低端, 议价能力不强。化工装备产品主要以吨计价成为行业惯例, 无法充分体现其中的知识以及服务的价值。化工装备的材料费占总成本的70%以上, 我们产品的增加值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有近一半的差距。

2.5 石油装备产能过剩, 企业竞争力明显两级分化

在低端装备制造领域, 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 大部分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降价是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这就造成产品毛利率降低, 企业无法积累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制造工艺改进, 产品档次和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不得不持续降价求生存的恶性循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总体减速的背景下, 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日益凸显。未来只有掌握高端技术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性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1) 依靠技术创新加快石油装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产品结构, 继续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 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对担负重要产品制造的大中型骨干企业, 要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实施改造, 使这些企业的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 (2) 增强生产组织专业化和规模化, 提高产品价值。学习国外专业化手段, 采用先进科技、先进工艺和装备, 从而保证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在提高工程成套能力方面, 要注意充实科研院所试验研究所需的装备和条件, 加强对主机厂的技术改造, 还要重视关键配套产品的同步发展。 (3) 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经济全球化对未来的世界经济甚至政治格局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激烈的市场竞争, 将使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企业要不断地研究开发出适销对路、质量好、价格合理的新产品, 这些产品应能满足用户工艺要求, 又能降低设备投资费用, 让用户放心和可信, 还要让用户和企业都有利可图, 再加上周到的售后服务。这样, 企业就具有竞争力, 就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4 结语

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从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化和规模化、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以期为中国石油装备产业的快速崛起提供决策支持。

摘要:伴随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 石油装备产业作为其上游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随着石油、石化行业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 加上国际石油装备巨头的全球扩张, 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以期找到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为中国石油装备产业的快速崛起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石油装备,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喜录.我国石油装备企业现状及发展战略[J].石油机械2008 (9) :194-197.

[2]成都钢铁网.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2007-10-25) [2008-07-07]http://sb.cdgtw.com.

[3]赵明生.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业的成就与发展对策[J].石油机械, 2001 (2) :1-4.

[4]刘思嘉.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与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10) .

[5]胡明.基于Surfer软件技术的土壤水分研究[J].北方园艺, 2013 (08) .

[6]张权峰, 王益权, 赵晓进, 胡明, 景小丽.关中东部地区农田土壤养分演化趋势——以临渭区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02) .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篇8

1 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石油作为一种商品, 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由于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石油在能源结构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 而供给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根据经济学原理, 当石油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时, 石油需求对油价的影响会呈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 形成一个发散的蛛网模型, 从而导致油价的频繁波动。由于石油消费呈现刚性, 石油市场中“高买低卖”的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参与者面临着巨大的价格风险, 市场中产生了规避风险的要求, 于是石油期货应运而生, 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金融避险工具。

随着石油期货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已成为完善我国石油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首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油消费增长迅猛, 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石油生产加工企业、石油消费企业以及石油贸易企业的正常经营, 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 石油企业迫切希望推出石油期货, 通过套期保值锁住成本, 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冲击。其次, 在长期的石油国际贸易中, 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和期货市场不健全, 我国没有形成与石油进口量相当的“价格发言权”, 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的波动带来的影响, 这给我国的经济安全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因此, 开设石油期货, 谋求价格话语权是我国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竞争, 保障能源安全,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有力武器。第三, 石油期货市场能够以其公开、集中的市场氛围和众多参与者最大程度地反映国内石油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 从而引导市场价格, 完善和规范石油流通体制, 推进石油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2 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石油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 但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 否则石油期货市场将变成一个纯粹的投机市场。这些条件主要有:①期货交易所在国的实物市场是完全竞争和开放的市场, 供求信息充分, 现货市场发达;②在通常情况下没有价格和进出口管制;③作为国际化期货交易所所在地的金融市场开放, 期货的标价货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④法律法规健全, 监管到位有效[1]。因此, 尽管上海期货交易所已推出燃料油交易, 但从我国当前的石油市场来看, 我国发展石油期货的条件尚不成熟, 石油期货市场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石油定价机制缺乏市场化

自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以来, 我国的原油价格由购销双方按照国内陆上原油运到炼油厂的成本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相当的原则协商确定;成品油零售实行政府指导价, 由国家发改委参考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确定出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基准价为基础, 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从表面来看, 这种定价机制实现了国内市场的国际接轨, 达到了定价市场化的目的, 但对石油期货而言, 这一定价机制却存在着诸多弊端。从接轨价格形成机制来看, 三地价格接轨的比例没有明确规定, 国内价格调整的时间和幅度很难依据国际市场油价走势做出判断, 极易刺激期货市场中大规模投机行为的发生。而且, 在这种定价机制下, 国内石油市场价格基本上被国际油价所左右, 这不仅扭曲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 而且易把外部市场的波动传导到国内, 对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和市场秩序造成干扰, 导致政府定价异化。

2.2 石油行业垄断力量强大

在我国有限开放, 竞争并不十分充分的石油市场中, 油品流通体制既非完全的计划经济, 也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 而是一种中间状态。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原油产出与销售;进口原油主要由中石化一家最终购买;成品油的批发和零售也几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所左右[2]。在这种垄断格局下, 三大石油公司竞争不足, 默契有余。而国内的石油开采加工企业仅是三大石油公司的“成本中心”, 根本谈不上成本或价格保值的需要。石油市场中强大的垄断力量造成了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制约了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

2.3 期货市场不健全, 存在政府管制

石油期货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期货市场作为平台。而在我国, 政府既是期货市场的制度需求者, 又是制度提供者, 期货市场中形成了强大的政府管制。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能源, 一旦石油期货发生问题, 可能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 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在石油期货推出后, 石油期货市场的政府管制必将进一步加强。在这种存在严格管制的期货市场中, 政府政策很可能会成为投机对象, 从而诱发内幕交易, 给期货市场的运行带来障碍。

3 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设计

从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环境出发, 在我国目前市场化尚不充分的条件下, 只能通过渐进的方式推出石油期货, 利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 形成石油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互动发展。

3.1 目标模式

我国发展石油期货的最终目的是以石油交易所的建立为契机, 充分发挥期货交易套期保值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的作用, 规避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风险, 同时以期货价格为定价基础, 在国际石油定价权方面有所突破, 摆脱国外期货的“影子市场”, 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变化, 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石油现货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 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期货市场为先导, 以现货市场为基础, 用期货交易方式规范现货交易, 逐步向规范化的期货市场过渡;二是充分体现“中国因素”, 正确反映国内市场的供应关系, 促进现货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3.2 交易品种的选择

国际石油市场产品众多,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油, 另一类是成品油 (包括汽柴油和燃料油等) 。原油消费对象主要是各大石化企业, 而成品油产品众多, 消费对象相对广泛。通常所说的国际油价波动, 指的是原油价格的变化, 而在谈到国内产业受到油价上涨的影响时, 指的却是成品油价格的上涨, 因此, 在开设石油期货时, 需要对石油交易品种进行选择。就原油期货而言, 其主要市场参与者是石油企业, 但从我国进出口以及国内贸易的垄断性看, 国内的石油开采企业和加工企业都属于三大石油集团, 它们之间的交易价格可以采用关联方交易的形式, 市场处于完全封闭状态, 根本没有价格保值的需求。因此, 我国上市原油期货的条件很不成熟。

在成品油市场上, 从买方来看, 国内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主体已经形成, 而且对价格的变化非常敏感;从卖方来看, 尽管三大石油公司在政策限制下保持着某种价格上的“合作垄断”, 但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 这种合作并不稳定, 当成品油期货上市, 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后, 这种默契将被打破, 如果国家对价格实行管制使得三方在价格竞争方面缺乏空间, 他们仍可利用产量进行博弈。因此, 无论对于买方还是卖方, 上市成品油期货都是有利的。而在成品油市场中, 现行的定价机制使得汽柴油期货交易机制的功能暂时也无法有效发挥[3], 而燃料油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 价格基本放开, 具备开展期货交易的良好基础。因此, 我国可以以燃料油为突破口[4], 沿着“燃料油—成品油—原油”的道路逐步创造开设原油期货市场的条件。

3.3 发展阶段的设计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是一个由初级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 初创阶段

在这一阶段, 建立起石油中远期合同交易市场, 初步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期货交易制度, 交易以实货交割为主, 在避免过度投机的同时部分地实现市场价格发现、保值、避险功能, 促进石油现货市场发育和公正透明的市场规则形成, 为我国建立规范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积累经验, 培养人才, 为形成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奠定基础。

(2) 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可以把交易比较成功的交易所培育为全国性的石油期货市场, 而其他交易所以现货市场作为发展方向, 实现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互动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商品供求基本平衡;法律允许投机者在期货市场内进行买空卖空活动并取得风险利润

(3) 成熟阶段

该阶段石油期货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以成为交易所会员为主, 会员资格的价值大大提高;市场充分竞争, 市场中不再以实货交易为主, 合同流动性大大增强;国内市场的“权威报价”形成;国家通过间接手段对期货市场施加影响, 并以此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

4结束语

石油期货是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为石油市场开放和体制建设提供规范的市场环境。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已是大势所趋, 但鉴于设立原油和汽柴油期货交易品种的条件尚不成熟, 因此目前只能选取基础较好的燃料油市场作为试点, 借此培育市场, 为今后建立完整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的逐渐增大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通过传统的计划定价模式传递到国内。近几年, 国际油价波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利用石油期货等衍生工具来抵御石油供应及交易风险, 以期货价格为定价基础形成我国自身的石油定价体系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石油期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我国石油市场发展现状, 对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期货,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市场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维, 刘薇.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石油期货[J].石油科技论坛, 2006 (6) .

[2]赵盛伟, 陈彦玲.石油期货:完善我围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3]韦国宇.对我国目前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可行性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3) .

[4]郝翔, 张意翔.对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初步探讨[J].理论与实践, 2006 (3) .

[5]龙海亮.中国重启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1) .

[6]高新伟.油价风险国际化分散是控制物价的有效途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8 (5) .

[7]蔡玲.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夺石油定价权[J].中国对外贸易, 2008 (7) .

[8]严和平.积极发展石油期货市场, 有效规避价格风险[J].中国石油与化工, 2004 (3) :12.

[9]范秋芳, 马扬.利用石油期货市场规避油价风险[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4 (6) :51.

[10]褚-海, 李辉, 等.石油期货交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篇9

1 强化QHSE管理, 全力以赴扎实推进安全环保工作

从严管理, 就是要更加实打实地把QHSE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安全的内涵、范围、标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家标准越来越高、政府部门监管越来越严、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质量安全、生命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 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前提性工作, 哪一个都是发展的第一, 哪一方面也不容失守。QHSE工作如果不能从严管理、高标准做好, 油田就会失去健康发展的保障, 转型发展、生态发展就如沙中起楼。干部员工要适应这种刚性要求和发展环境的变化, 让抓好QHSE工作成为全员的首要意识、首要工作, 以更严的标准、更严的态度、更严的管理, 持续强化、持续提升、持续稳固, 维护好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从严管理, 就是要实打实地提升QHSE工作的实战和防控能力。近年来, QHSE管理不断加强, 总体态势比较稳定。越是这种情形, 越要居安思危, 更有问题意识, 更有从严要求、从严提高的清醒意识和果断行动。目前的QHSE工作基础仍不牢固, 管理模式滞后形势要求, 执行力不够、标准不高、考核不落实等问题依然存在, “低老坏”现象远未杜绝, 隐患治理任务还很艰巨。这要求要严字当头, 一严到底, 多下笨工夫、细工夫, 从打牢QHSE基础、抓好日常管理入手, 加快QHSE责任体系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重点环节监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 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事故的防控能力和隐患的治理能力。

QHSE管理提升永无止境。要从严管理, 抓细、抓实、扎好这项工作, 打牢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2 强化制度建设, 努力提升制度执行力

制度是从严管理保障。“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认真梳理制约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 建立完善最严格的制度体系, 形成从严管理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从严管理就是要坚持一切工作在制度轨道上运行, 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必然会遇到各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而从严管理是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从严管理, 就是要坚持一切工作都要在标准、规范和制度的轨道上运行, 靠制度管人, 按制度花钱, 照制度做事, 让制度落地, 让责任生根, 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靠制度管人”就是依靠制度约束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增强干部员工的制度意识, 让每个人都在制度的框架内工作和生活, 既受制度制约, 又受制度保护, 工作正常开展, 单位运转有序。

建立最严格的制度体系, 既要潜心研究、认真梳理, 也要对症下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不能是拍脑袋工程, 更不能闭门造车。要认真梳理, 仔细调研制约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针对影响生产运行、质量效益和涉及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的难点, 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结合企业的制度梳理和流程化改造, 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违反制度处罚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才能解决管理要求偏松、偏软、偏宽和硬度不够的问题。

建立最严格的制度体系, 既要提升固化、建立长效机制, 也要刚性约束、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出台易, 执行落地难。必须努力把制度标准、管理办法、考核体系以及典型经验等提升固化, 建立起长效机制, 形成管用、好用、实用的招数。从严管理不能走过场, 要用高标准来要求, 用硬执行来保证, 用严考核来兑现, 体现在夯实安全环保管理基础、按期完成生产经营目标、转变队伍作风上, 体现在全员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上。

严是爱, 宽是害, 只有严整治家, 家庭才能兴旺发达。企业是个大家庭, 要把从严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形成人人敬畏制度、个个遵守制度的良性氛围, 促进企业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想起一句俗语:“练拳不练功, 到底一场空。”这“拳”指的是套路和招数, 这“功”指的是体能、反应速度、肌肉力量等基本功。“拳”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 但“功”要花时间培养, 没有“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的艰苦磨砺, 基础是打不扎实的。物理相通, 以武术喻管理。管理中的制度, 相当于“拳”, 执行力相当于“功”。没有执行之力, 制度执行也如花拳绣腿一般;有了执行之力, 制度执行才能做到“站似一棵松, 卧似一张弓”。

强大的执行力, 是制度之“功”。它有外功、内功的区别, 有外练、内修的要求。外功, 是严格的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的是制度管理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内功, 是“自治”心理模式的建立, 强化的是自我管理理念和能力的培养。

执行力, 在于管理体系的威严。要有火之外形, 让人害怕;要有刚性的约束力, 让人敬畏。规矩严才能成方圆, 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定要严字当头, 一严到底:制度要严细, 做到有规可依;执行要严格, 做到守规必谨;考核要严明, 做到违规必究。

3 转变工作作风, 建设廉洁干部队伍

注重教育引导,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和解决“四风”问题的目标任务, 教育领导干部时刻都要牢固树立“红线”意识, 从思想深处筑牢反对腐败的防线, 敬畏权力, 做遵纪守法、廉洁勤政的好干部。通过多种学习教育方式, 进一步筑牢了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强化制度约束,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能力。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权力, 提高领导干部自警自律的能力,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深化党务、厂务、业务公开工作, 确保领导干部规范使用权力, 不断深化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的廉洁自律能力。

加强作风建设, 持续推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作风。各部门、基层单位要不折不扣执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 纪监审计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强化监督约束, 切实推进了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作风。

夯实工作作风, 持续推进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要想实现企业的变革发展, 关键在于实现员工自身的变革发展。借力群众智慧、问计基层员工, 大力开展改善经营管理建议活动, 倡导“员工的每一项建议都有价值”的理念, 激发了人人参与管理的热情, 在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科研创新、技术革新、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倾听来自员工群众的宝贵建议, 面对面地摆问题、谈方法、议成效, 就建议、意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探讨、互相启发, 提炼方式方法、改进建议措施, 对提升企业发展、改善经营管理起到助推作用, 促进了企业优质高效发展。

在发展阶段, 企业领导要深刻意识到做任何决策都不能绕开群众, 一切脱离群众的行为都是空中楼阁。员工群众是企业发展的主体, 是企业改革最重要的参与与执行者,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 基层员工最贴近实际, 对政策的优劣感触最深也最有发言权, 要想顺应国企改革的大势格局, 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践行“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 深入基层拜员工群众为师, 尊重职工的合理化建议, 汲取职工的大成智慧, 加速推进企业的变革发展。

4 强化三基工作, 使从严管理在基层落地生根

强化三基工作。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的一切工作, 都要从基层做起, 并最终落实到基层。全面开展从严管理年活动, 加强“三基”工作, 全面促进基础管理水平的再提升, 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强化“三基”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基层班子是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干好工作的最直接的带头人, 也是一线员工最贴心的领导者。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 是“三基”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强化落实党支部目标化管理标准, 完善基层党组织考核晋位升级机制,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本着区域相近、业务关联、有利于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原则, 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和班子建设水平。通过配好基层班子, 建好基层支部, 带好基层队伍, 使从严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基层, 落实到岗位。

强化“三基”工作, 还要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一个企业能不能有好的发展, 基层基础工作是最根本的, 只有各基层单位打牢发展基础, 各项管理措施到位, 才能给单位的整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突出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劳动生产率等关键指标, 按照从严管理要求, 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能上能下, 营造从严抓“三基”强管理的浓厚氛围。

强化“三基”工作, 还要下大气力提升员工基本素质。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 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一切工作都是空话。要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 制订严格的培养计划和阶段目标, 强化应知应会培训和应急演练, 让员工结合自身需求,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实施学分制培训管理, 突出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的学习教育, 全面推行HSE资格考试制度, 持续提升干部员工岗位履职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严管理, 重在落到实处, 重在全员参与。进一步加强“三基”工作, 全面提升企业基层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更严格的管理、更优良的素质, 为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严管理不能一阵风似的搞运动, 过了风口浪尖就悄无声息, 而是要动真格, 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制不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要向从严治企要执行力, 把执行力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探索转型新途径, 开辟改革新境界, 攀登发展新高度。让从严管理为企业改革、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5 总结

从严管理是优秀企业的追求, 是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建立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 也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这既符合形势需要, 又必将为实现今后的战略发展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围绕从严专业管理,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通过精细管理,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摘要: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 现代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在如今石油价格断崖式下跌的不利环境下, 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节约成本, 问管理要效益。面对管理缺失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和惨痛后果, 如何加强管理、从严管理成为了一项难题。本文浅谈了从严管理对于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及从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如何更好的加强管理。

关键词:从严管理,QHSE管理,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美]海因茨·韦里克, 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全球化视角社[M].2004.

[2]王昕, 徐兰娣, 郑德慧.企业管理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J].管理学家, 2013 (11) .

[3]郑本祥.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J].中外企业家, 2012 (21) .

[4]袁学礼.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J].财经界, 2011 (10) .

石油工业发展问题 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工会工作,问题,举措

就现今石油企业工作的环境及劳动的强度而言, 同其他的行业进行比较还是相对艰苦的, 怎样对员工的情绪进行安抚、提够可靠的后勤保障工作是石油企业工会工作内容的重点, 基于工会的工作内容决定其在石油企业工作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此, 对工会的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 保证工会的工作行之有效, 以此促进石油企业依健康、快速的道路而发展。

一、工会工作在石油企业之中具有的重要性

在国有企业之中, 企业工会的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 企业可以对工会的工作加以利用, 以此来实现对员工的管理及企业的管理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依据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工作而言, 工会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几个方面。

工人权利及利益的代表组织。工会组织的定位决定了其是工人权利及利益的代表, 其为工人所代言, 是工人利益代表的基层组织。从定位及功能上来说, 企业员工同企业的联系是将工会组织作为连接纽带的, 其所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故此, 企业需要对工会的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且认识上要全面、透彻。

依现在工会工作的内容而言, 工会工作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 具体的体现着工人的权利及利益。所以, 工会工作是工人权利及利益的重要保障组织。

二、工会工作之中存在的问题

1. 员工利益及地位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 国有企业在经济国际化的浪潮发展中, 不断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及制度加以完善及创新, 并且渐渐的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新制度的作用之下对员工的利益进行了新的分配, 并且政治地位及经济待遇也发生了改变。

(1) 管理层员工群体。此类人群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阶层, 其在企业之中扮演管理角色, 主要是旧有体制时期企业的党政领导构成, 属高层管理人员的范畴, 是以年薪及股权的形式进行利益分配。

(2) 技术型人才。其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准, 主要负责技术的创新及研发工作, 体现国企的创新能力, 同时此类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 薪资待遇相对较高。

(3) 普通职工群体。此类群体为人数最多的群体, 是一线的工作人员, 其利用自身的技能来获得酬劳, 是企业最低层, 组成的人员相对复杂, 也是企业管理过程之中存在问题最多的部分。

(4) 临时工群体。在石油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 依据生产及经营需求进行临时工作人员的招聘, 此类群体通常无生产的技能, 是通过出卖劳动力而获得酬劳, 隶属于企业的最下层, 也是企业中最为不稳定的群体。

2. 就业形式多元化, 激化劳动关系。

在国有企业完成体制改革之后, 员工的政治地位及经济地位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国企“铁饭碗”的说法彻底消失, 企业职工实行聘用制, 国有企业之中的矛盾也日渐凸显。企业的发展与时代相适应, 不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形式实行调整, 造成高科技技术型人才同普通员工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在企业之中群体劳动争议及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上升, 矛盾呈现了新的特点, 对石油企业的发展不利。

3. 经济体制的改革, 使收入的差距明显, 工会维权工作的难度上升。

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 石油企业对于管理层及技术人才的需求随之加大。为更好的吸引人才, 给予的薪资待遇及福利都比普通员工高, 使双方的收入差距明显, 这样就造成了工会进行维权工作的不利, 并且工会的职能也渐渐弱化。

三、石油企业工会工作发展的趋势

1. 树立完善的工会管理机制

石油企业工会进行各项工作、活动以及履行其自身职能所遵循的依据为工会组织机制。在我国的《工会法》之中明确的指出了, 企业车间人员到达二十五人及以上的必须要有基础工会委员会, 与此同时需要在厂、处级的单位设立工会委员会, 进而组成自下而上的工会组织。对于那些实施了企业重组或是整改的企业, 工会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使工会的覆盖范围更广。除此, 还要对工会的管理机制加以完善, 同各地方及党委领导紧密联系, 将国有企业的工会优势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出来, 充分的体现石油企业工会工作的特色, 树立明确的目标, 对责任进行细致的划分, 形成科学合理的领导组织管理体系。

2. 对工会工作的对象进行明确

工会的工作要深入到员工群体的工作及生活之中, 对员工的实际情况做确切的掌握。从整体上对员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在进行工作中, 不单单将企业员工的利益作为重心, 还需要对员工的政治权利加以维护、扩大。因员工个体的不同, 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 在开展工会活动中, 有根据个体的实际需求实行指向性明确的工作内容。此外, 石油企业的工会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把处于企业低层或是收入偏低的困难员工作为主要的工作对象, 保障其权利及利益。并且对工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加以明确, 保证维护职能的落实, 切实解决员工在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 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职工的利用加以维护, 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自主性, 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3. 对工会工作的方法加以改良、创新

对工作的思路进行调整, 从意识上对工会工作进行正确的认识, 满足企业工作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要求, 对工会的业务水平加以提升, 对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进行明确, 做到动态发展。工会工作涉及内容纷杂, 这样就需要工会的从业人员自身具有极强的综合素质, 以更好的发挥工会的职责。并且工会的工作要将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将法律法规作为最坚实的盾牌, 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对石油企业员工的权利及利益进行维护。

结语

工会工作是基础的工作之一, 在石油企业的管理及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会已经成为企业同员工连接的重要桥梁。故此, 要对工会的工作加以完善, 提升其工作的质量, 保证石油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德, 王芳.新时期油田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 (03) .

[2]郗水英.当前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浅谈[J].新经济, 2013 (12) .

亚洲石油供需失衡带来安全问题 篇11

当前,石油问题正处于拐点。石油消费模式正在改变,行业内投资千变万化,同时新的石油资源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发出来,给市场带来新的波动。或许石油形势的转变,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中美能够达成气候协议——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拥有更为安全的能源未来,而中国则非如此。

中国石油消费量猛增始于2008年,预计这种趋势将在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持续下去(日韩除外)。该地区的石油消费必将上升,但石油供给却严重短缺。

亚洲石油供需差距拉大

总体说来,亚洲每日消费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约达2800万桶,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图1)。预计到2040年,全球石油40%的需求将来自亚洲。因此亚洲的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总消费量预计将以每年65%的增长率增长,快于其他任何地区。

这么多石油从何而来?在需求激增的同时,整个亚洲的产能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比起来却相形见绌(图2)。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七大产油国,但在全球石油产量中仅占5%。即使加上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整个亚洲地区的石油产量也仅占目前全球产量的十分之一。

未来20年,亚洲石油产量预计仅能每日增加100万桶,在全球产量中的份额将下降两个百分点。实际上,只有中国的石油产量有望上升,且远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量。整个亚洲地区石油供需差距的持续拉大可能产生广泛影响。因此,掌握当今石油形势乃是当务之急。

亚洲的石油困局不能孤立评价。因此,弄清石油格局的转变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主要是由亚洲经济增长驱动的石油经济变化,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突破。新的可用石油资源颠覆了长期以来关于石油的峰值假设,并使经济、地缘政治和环境目标的关系获得新的平衡。

石油价格走势难预测

没有哪个国家、公司或专家能够精准预测石油的未来价格走势。实际上,石油市场的基本面非常不确定,以至于美国能源情报署的预测区间很宽——从每桶70美元到200美元不等(图3)。现实中,油价可能在不可知的极值之间呈现一定波动性。这种情况正在发生。2014年7月至11月间,原油价格已下跌近30%。尽管油价的短期下跌对亚洲石油消费国来说是好消息,但如此动荡的油价使计划变得困难。况且,石油交易是依然以美元计价,还是以人民币或多种货币计价,仍是未知数。

在不完美的石油市场,不可预测的市场力量可能成为新常态。石油市场信息不透明,存在严重的进出壁垒,还具有不利的外部性。这些市场缺陷凸显出为何亚洲国家无法再继续遵循以往的商业模式。相反,它们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行动,应对投资、交易和补贴石油的问题。

石油短缺的政治风险

原油和石油产品贸易地缘政治版图的变化将影响长期石油安全,但石油流动线路将如何重新绘制还是未知数(图4)。相邻国家,如俄罗斯、中东和北非的石油合作关系预计将加强。谁能在填补跨太平洋石油贸易的空白中扮演主要角色呢?加拿大很难企及,美国可能维持对出口轻致密油的禁令,南美必须攻克大量挑战,墨西哥正表达出兴趣,澳大利亚的煤炭和天然气则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能源之路。

当然问题仍比答案多。如果中国能够开发出足够多的石油资源,亚洲其他国家会向中国寻求石油资源吗?如果能源密集型工业发展模式——如建造大型炼油厂和石化生产设施——在整个亚洲持续下去,亚洲又如何摆脱石油原料短缺的命运?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亚太经济引擎主要由石油驱动,并且能效无法大幅提升,没有石油替代品,也没有后备政策,那么新的地缘政治风险将不可避免。如果这使得各国围绕全球石油资源在军事上更加强硬,那就说明决策者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环境破坏难以预计

环境安全在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空气污染恶化,石油动力受到密切审视。亚洲庞大和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暴露在石油燃烧产生的有毒排放物混合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中。这些污染物——臭氧、一氧化碳、颗粒物、一氧化氮等——向东跨过太平洋漂流到北美。石油的使用还会加大气候变化风险,因为石油开采、精炼、运输和燃烧过程中的排放都会提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

亚洲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应进口何种、多少新型原油以及石油产品。北美非常规石油产量近来大增,采掘出一些难以驾驭的石油。如果处理不当,超稠油、含气油、含水油、枯竭油层油可能产生两倍于常规原油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如果石油投资开启油页岩、煤制油、天然气制油、甲烷水合物并发展其他未经测试的技术,将碳氢化合物转化为石油产品,那么石油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将难以预计。

建立石油合作新平衡

面临变幻莫测的市场、缺乏现成替代品以及全球巨额投资,石油行业将迫使许多亚洲政策制定者作出棘手的取舍。当然,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

幸运的是,石油市场厌恶真空。信息越充分、市场越透明,石油市场的运转就越有效。因此,机构合作将是关键,同样重要的还包括指导机构合作的治理规则。举例如下。

可以在国际能源署(IEA)中为中国、印度及其他非经合组织(OECD)亚洲国家专门开辟一个新的成员类别。投票权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如能把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国纳入进来,这个自治机构将获益匪浅。尽管国际能源署是西方国家创建的,但其使命——促进能源安全,分析研究可靠及经济的清洁能源——已得到许多亚洲国家的认同。

对于提高能源相互依存度的区域合作,现有的太平洋伙伴关系可能有所助益。协调标准、削减石油燃料补贴、在贸易协议中考虑安全、巩固彼此间的关系都是重要举措。亚洲地区要想保住“世界贸易引擎”的地位,采取降低石油依赖度的经济增长战略至关重要。

中国(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沙特(中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三分之二的石油出口到亚洲)和美国(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展开新的三方对话,可以提高透明度,有助于解决市场不确定性。三者之间的对话信息,可能有助于理解暂时的石油均衡、市场波动、气候变化缓解和政治风险。

过去的许多提议都考虑到加强区域合作。尽管由于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制度差异,这一点行之不易,但鉴于石油形势的变化,进行一些新安排的尝试是有意义的。

投资策略的改变提供了另一个机遇。计划中有7万亿美元的投资将流向动力(电力)行业,哪怕其中只有一部分用于促进智能电网电力传输、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移动备份电源,那对于对冲石油方面的押注也将是一种福音。此外,规模相对较小的未来石油投资也值得人们反思如何提高效率。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 篇12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石油的需求。然而, 石油产量增长却很缓慢, 石油供需缺口加大, 供需矛盾日益增强。为了弥补石油缺口, 实施了石油进口战略。近年来, 石油进口的加速增长导致石油依存度上升, 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石油安全。确立石油安全战略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关乎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战略性问题。

一、中国石油安全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 中国石油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已完全被打破, 供给包括国内生产与进口状况, 以下就从供、求两方面看看中国石油的现状。

(一) 国内石油的生产状况

中国石油产量只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例不到5%。另一方面, 中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 消费总量高居世界第二。1993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此后对外依存度飞速提高。如此巨大的进口量对世界石油的供需状况和价格都有很大影响。同时, 高油价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很大程度影响我国的经济, 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将最直接最显著。因此, 必须把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尽可能的安全范围之内, 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健康运行, 自我生产能力对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石油作为当今社会、军事等发展的原动力, 其产量尤为值得关注。

现今, 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 原油产量1.9亿吨, 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83倍、改革开放初的1.8倍, 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 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000多倍、改革开放初的3.8倍, 居世界第二位;汽油产量6347.54万吨, 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350倍、改革开放初的6.4倍;柴油产量1.33亿吨, 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867倍、改革开放初的7.3倍。

(二) 国内石油的消费发展趋势及未来预测

在过去的30年, 中国主要依赖原油、原煤的出口, 可现在时局已完全逆转。中国现在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和国内石油资源有限的矛盾, 国际社会应尽快将中国纳入能源对话。在未来的年代里, 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会保持高速增长, 能源消费需求将持续强劲。

自工业化从发达国家开始以来, 全球的石油资源已被其消耗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原本是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消费国, 加之其目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升级, 为提高自身发展质量, 发达国家普遍将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在实施“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过程中, 出于引进技术的需要, 只得依托这些产业在本国的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阶段, 中国的石油消耗急剧增加, 供需矛盾迅速激化。2008~2020年期间中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4.5%, 2010~2020年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3.3%。成品油消费需求将分别达到2.2亿吨和3.35亿吨。2008~2010年成品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5.5%, 使得成品油需求占石油需求比重进一步提高, 从2006年的47.1%提高到2010年的54.1%, 2020年的59.5%, 总体提高12个百分点。

2008~2010年的, 中国石油消费将在控制下增长, 年均增长量约为1500万吨~2000万吨。其中柴油比重将继续提高, 由2008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36%;汽油所占比重将减少;煤油比重保持在3%~4%之间;燃料油作为被替代的对象, 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

(三) 国内石油的进口状况

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 石油的需求量与日剧增, 没有合适的进口量是无法满足交通、航运等最基本的需求的。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 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 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 供需矛盾突出, 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2009年, 进口原油2.04亿吨, 进口依存度达到了52%。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 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 一旦世界风云突变, 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石油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 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进而成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总体来看, 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内资源存在限制的共同影响下, 中国原油贸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二、中国石油供给存在的问题

要解决中国的石油难问题, 必先要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究其原因:内源不足、外源受制恐怕是最主要的方面。并且外源牵制力量还包括大国限制和通道单一。中国的石油安全由此陷入了僵局。

(一) 内源供给的脆弱性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前提下, 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 原油储量有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世界银行统计, 中国原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43%, 天燃气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20%。人均化石燃料仅为世界均值的56%, 石油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均值的8%。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低。相对总人口规模和GDP总量规模, 属于“贫油大国”。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油气短缺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石油消费将更加依靠进口。

不仅如此, 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实力较弱, 没有对国际油价的话语权。由于国内石油现行的垄断和计划定价体制, 非市场的油价不能够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 石油定价不被国际上所接受, 这就使得中国缺少价格博弈能力。提高市场的供给能力或购买协调能力, 是我们提高价格谈判能力的关键之所在。

(二) 外源供给的敏感性

1、原油供给受大国牵制

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首先, 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 而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加强对中东地区石油控制权的争夺。其次, 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而且是中国的近邻, 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 竭力插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 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第三, 中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第四, 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 阻挠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虽然俄罗斯与中、美、日等国同时开展能源合作, 左右逢源, 采取大国间平衡的原则, 但是俄罗斯对向中国供给原油始终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2、原油进口通道相对单一

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 使得中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凸现。在目前的原油进口量中, 从中东和非洲地区5个国家进口的原油约占75%;进口的原油和油料90%以上需要从海上船运, 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 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 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海盗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 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预计未来几年, 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 局部冲突持续不断, 恐怖事件也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 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 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 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 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 将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 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 中国将承受重大损失。

3、石油供给安全受制于美元汇率

价格和数量是影响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的主要因素, 但是数量是刚性的, 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近一半;价格则最敏感, 只要美元作为石油定价货币的机制不改变, 美元汇率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就始终存在。即使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美元贬值也会造成每桶石油的美元价格上涨。防范美元汇率长期走低导致油价走高带给我们的不利影响, 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而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美元发行与黄金脱钩, 货币供应量的约束机制就已弱化;美元转弱并贬值, 使货币供给约束机制进一步松动,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加强中国石油安全的建设性思考

目前我国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 但受资源条件的制约, 产量增长十分有限。从需求方面看, 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仍然很低, 石油消费仍将大幅增长, 但是石油贸易过程中石油安全如何解决?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给予一定的分析。

(一) 加大对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并以国外进口贸易为辅

目前, 国内原有油田的原油产量在逐年递减, 给国内原油供应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后续石油资源接替, 要维持目前的石油年产量非常艰难。应加强西部和海域石油勘探开发, 增加石油储量, 扩大石油生产能力。从目前的勘探形势来看, 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约1/6的新疆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能源支撑点。

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 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 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 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 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 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 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 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 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石油储备体系和商业库存体系

为了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 对市场起到调节和平衡作用, 一方面, 必须尽快建立起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和商业库存体系。战略石油储备的重点是针对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造成的短期内石油供给中断等能源安全问题, 因而不应受油价变化等因素干扰, 必须有序推进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和储油进程。商业石油储备主要是应对季节性、区域性需求变化带来的石油供给紧张问题, 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多次出现油荒等问题, 加快商业石油储备建设显得非常迫切。另一方面, 应建立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框架, 尽快制定和颁布石油法和石油储备法。

如果国家不能尽快建好战略石油储备库, 可考虑将战略石油储备的大门向民营企业敞开。中国商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民营石油批发企业有663家, 仓储企业247家, 总储量约为2.3亿吨, 相当于国家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储备能力的近10倍, 但多数处于闲置状态。

(三) 加强石油价格体系改革, 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

在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之间建立合理的价格协调机制, 使国内油价既能够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动, 又可以防止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形成大的冲击。打破石油行业的行政性垄断, 实现中国石油行业的有效竞争,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 加强中国石油价格体系改革, 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真正使国有石油公司进入国际石油市场,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鼓励和支持其他性质的企业进入勘探、开发和炼制领域, 引进竞争机制, 构建竞争型市场结构。同时, 使高能耗企业改变生产增长方式,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使国内原油、成品油市场体系更加规范, 增强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

(四) 适时开展石油期货交易, 转嫁石油价格波动风险

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现货价格很大程度上要参照石油的期货价格。尤其是短期的石油价格波动, 受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 构建中国石油期货市场有很大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构建石油期货交易市场, 培育石油期货及衍生投资工具市场和投资者, 获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决定的话语权, 充分发挥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价格信号功能、近远期交易均衡功能和公平交易功能。

1、发展石油期货将是大势所趋。

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却没有自己的原油期货。按照加入WT0承诺, 中国已经放开了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 为石油期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扩大分配给非国营企业的成品油进口配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这些都表明发展石油期货将是大势所趋。中国积极发展石油期货市场, 对改变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现状, 增加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定价中的权重, 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有关政策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

改革现有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和市场准入机制, 放松进出口管制, 打破石油供应方的寡头垄断促进有效竞争。同时, 积极进行石油市场体系建设, 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公正、透明的市场规则, 力争以完整的市场规则来规范放开后的石油市场, 并在相互磨合中使其尽快成长和完善起来。

(五) 节约能源高效利用、大力开发新能源

中国必须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 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注重能源节约, 大力提倡和推广节能型经济和生活模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均能源资源并不多。要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必须走节能型经济和生活模式的道路。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和政策, 合理引导能源消费, 改进能源消费方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乙醇和生物柴油代替石油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国内乙醇汽油的比例可以在加入10~15%的乙醇后基本不影响汽车性能, 每年可以节约数十万吨石油, 并在中国拥有节约数百万吨的市场潜力。而美国最新的技术可以将乙醇的掺烧比例提高到80%以上, 如果汽车动力系统对于这种燃料的适应没有问题, 仅在中国就可以节约数千万吨石油。目前, 全世界看好燃料电池技术, 它不仅可以成为电力和热力供应的主要技术, 也可以与电动汽车技术结合, 成为交通动力的主要技术。因此, 应通过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需求管理等方式, 引导和促进节能向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方向转变, 进一步提高燃油性能, 节约用油, 清洁用油。

(六) 动用国家和政府的力量, 为石油天然气国际合作开辟道路

石油天然气采掘业是商业性和非商业性行为相交融的产业, 任何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都没有放松过对石油产业的关注。

从中国国情和面临的21世纪世界局势出发, 应充分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需要, 并参考西方国家的石油安全战略, 笔者认为, 中国目前的石油安全战略, 仍然缺乏足够的油气地缘政治观念, 特别是对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迫切性和加强国家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控制与介入的必要性重视不够。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石油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 具有宽广的石油政治视野。

中国的石油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 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 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 石油安全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 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 (2) 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新形势下的策略准备。 (3) 石油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应得到重视, 监管部门将通过加强立法、完善法律规则, 促进期货市场规范发展。 (4) 石油安全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

摘要:目前, 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加大,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对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 进口石油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应采取加快国内石油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开展石油期货市场、开发新能源等战略性措施, 保证石油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石油安全,国际战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吟.中国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探讨[J].新浪财经.2009, 11, 10.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1104/19546923914.shtml.

[2]高新伟, 张娟.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构架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09, (03) :3.

[3]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资料库.[J]2010.12.30.http://www.cetdc.com/c4540/w10043002.asp

[4]高析.近期国际油价波动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N].中国信息报, 2009, 11, 5, (08) :6.

[5]刘林.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受制于石油美元计价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 11, (03) :6.

[6]李北陵.索马里海盗威胁中国石油安全[N].香港:大公报, 2010, 12, (22) :2.

[7]2009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突破4亿吨[J].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资料库, 2009, 12, 30.http://www.cetdc.com/c4540/w10043002.asp

上一篇: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下一篇:问题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