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减压管

2024-09-22

鼻胃减压管(共6篇)

鼻胃减压管 篇1

摘要:目的:明确鼻胃减压管在大肠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胃肠外科进入试验的结直肠癌患者,按术前是否常规安置鼻胃减压管分为研究组(n=127)及对照组(n=15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吻合口漏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呕吐、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肛门排气时间、呕吐、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肺部感染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围术期无需常规安置鼻胃减压管。

关键词:鼻胃减压管,大肠癌,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

传统观念认为大肠癌术前应该常规安置胃管,术后给予胃肠减压至胃肠功能恢复。但是,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观念的出现使鼻胃减压管在大肠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下降。不断有新的研究提示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安置鼻胃减压管弊大于利[1,2,3]。为了进一步明确鼻胃减压管在大肠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我院自2007年6月开始进行大肠癌患者术前不常规安置鼻胃减压管的研究。现将该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胃肠外科进入该试验的结直肠癌患者共282例,按术前是否常规安置鼻胃减压管分为研究组(n=127)及对照组(n=155)。

纳入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上;(2)限期进行的结直肠癌手术;(3)排除术前合并消化道梗阻患者,排除未行肠吻合患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合并症、手术方式、是否行肠道准备、是否安置引流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研究组术前不安置胃肠减压,并在术后24 h开始进食流质饮食;而对照组在术前常规安置胃肠减压,并于术后在肛门排气后拔出,并给予流质饮食。所有患者随访至出院或死亡。结局指标包括术后死亡率、吻合口漏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其他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并发症包括呕吐、切口感染、肺部感染3个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采用SPSS 10.0进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并按意向治疗(intention to treat)原则进行计算。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纳入的282例患者中途退出9例(3.2%),其中,研究组1例,均因术后出现剧烈呕吐或腹胀而安置胃肠减压;对照组退出8例,为肛门排气前胃管异常脱落或拔出。其余27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

对照组死亡1例,死因为肺部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研究组无死亡病例。研究组有7例(5.5%)出现吻合口漏,其中,3例再次手术行造瘘,另4例经过保守治疗愈合;对照组有11例(7.1%)出现吻合口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为(2.6±0.7)d,对照组为(3.3±1.1)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呕吐、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传统观念中,大肠癌患者术前安置鼻胃减压管,术后行胃肠减压有利于引流上消化道内的消化液、降低腹胀及呕吐、促进患者康复等。临床上常常等到患者肛门排气后才拔出胃管,即使患者出现不能耐受鼻胃减压管,乃至继发性肺部感染,鼻胃减压管的留置与否仍难以取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出现使这个让胃肠外科医师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4,5,6,7]。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的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以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8,9,10]。其核心是减少患者的创伤和应激损害。它不仅要求手术微创,而且更重视围术期的其他处理对手术康复的影响。目前,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临床最为成功的领域是结肠切除,患者可在术后2~4 d出院,并且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和器官功能等都可获得改善[11,12],其中就包含手术时,患者体内不再常规放置鼻胃减压管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改善其舒适度,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国外已经有比较有力的证据不支持腹部外科术前常规预防性安置鼻胃减压管[1]。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28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统计数据,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后死亡率、吻合口漏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呕吐、切口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明显高于研究组,说明术前常规预防性安置鼻胃减压管是导致患者围术期继发性肺部感染的重要致病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无需常规预防性安置鼻胃减压管。当然,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结直肠癌患者未并发梗阻症状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出现急性肠梗阻,就必须根据病情需要及时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肠梗阻。

鼻胃减压管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至2015年泉州市第一医院72例腹部手术激发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为女,42例为男,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为(44.8±9.4)岁,其中12例为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17例为肠粘连松解术、20例为阑尾切除术、8例为小肠切除术、15例为胆囊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研究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为(44.8±9.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为(43.5±6.7)岁。两组之间的性别构成比P=0.086,P>0.05。平均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4,P>0.05)。手术类别,研究组: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7例,肠粘连松解术8例,小肠切除术3例,阑尾切除术11例,胆囊切除术7例。对照组: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5例,肠粘连松解术9 例,小肠切除术5例,阑尾切除术9 例,胆囊切除术8。两组之间的疾病构成比无差别(P=0.72,P>0.05)。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手术类型、年龄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均禁水禁食,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患者适当静脉营养和补液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鼻胃减压管治疗,如下操作:在X线的动态监测下,从患者的鼻腔内插入鼻胃管直到胃底,然后连接胃肠减压器与鼻胃管的底端,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适当调节鼻胃管的深度。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奥曲肽联合治疗,即运用0.5mg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生产厂家:海南中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10,规格1ml:0.05mg)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续治疗7天。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如下:①观察两组的腹胀和腹痛发生情况,并且记录胃肠减压量;②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包括气液消失、恢复自主排气、腹痛缓解、腹胀缓解以及腹围改善时间;③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血浆炎症指标,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运用t对组间IL-6、CRP以及术后恢复时间等各项计量资料对比进行检验,采用χ2检验组间腹痛、腹胀发生情况对比,以P<0.05表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炎症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IL-6、TNF-α以及CRP等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CRP、TNF-α以及IL-6改善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表1。

2.2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恢复自主排气、腹痛缓解以及腹胀缓解时间等均较短,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表2。

2.3 两组腹痛、腹胀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观察组3例腹胀、2例腹痛,发生率为13.89%,而对照组11例腹胀、10例腹痛,发生率为58.33%,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2.4两组腹围和胃肠减压量对比两组的胃肠减压量和腹围对比差异显著(P<0.05),表3。

3 讨论

炎症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与无菌性炎症和手术创伤有关,术后两周为该病的高发期,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2]。鼻胃减压管是临床上治疗腹部手术激发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常用的一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减压效果,但是由于减压量不高,再加上治疗时间较长,往往无法获得满意疗效。奥曲肽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通过对胃动素、生长激素等分泌量进行抑制,能够对黏膜进行保护,发挥抗炎效果,使机体肠道分泌减少,消化液吸收增加,从而改善腹痛、腹胀症状[3]。同时,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给予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奥曲肽治疗,可以将机体黏膜通透性降低,使肠黏膜对消化液吸收增加,使胃肠分泌量减少,使电解质维持平衡[4]。此外,奥曲肽一方面能够对肠黏膜绒毛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还能使肠道细菌移位和肠缺血减少,避免机体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缩小腹围,增加胃肠减压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术后腹胀、腹痛发生率为13.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33%,并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血浆炎症指标改善明显,术后恢复时间短,说明鼻胃减压管和奥曲肽联合治疗腹部手术激发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效果显著,这一结果与丁冬梅等[6]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奥曲肽和鼻胃减压管联合治疗,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析奥曲肽与鼻胃减压管联合治疗腹部手术激发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腹部手术激发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72例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鼻胃减压管和奥曲肽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临床上运用鼻胃减压管和奥曲肽联合治疗腹部手术激发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奥曲肽,鼻胃减压管,炎症性肠梗阻

参考文献

[1]何永棠.奥曲肽联合鼻胃减压管治疗腹部手术致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26):795-796.

[2]徐贵贤.奥曲肽联合鼻胃减压管治疗腹部手术致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157-158.

[3]吴东权,高斌,张新忠.探讨奥曲肽联合鼻胃减压管治疗腹部手术致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疗效[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4,31(14):20-21.

[4]马越峰.奥曲肽在恶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8):1405-1406.

[5]陈利斌.奥曲肽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应用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6):119-121.

鼻胃减压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胃肠外科住院并留置胃肠减压鼻胃管的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39~75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术后1 h意识、手术方式、置管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置管同意书和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拔管前转科患者;(2)死亡患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采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法。采用3M黏结性棉布伸缩胶带,规格为5 cm×100 cm。鼻贴的制作方法:剪下一条5 cm×6 cm的胶带,将胶带长、宽平均折成3份,沿长的两条对折线剪去两侧的1/3,即剪后成工字型,工字型鼻贴上横长5 cm、宽2 cm,中间部分长2 cm、宽1.6 cm,下横长5 cm、宽1 cm。固定方法:将工字型上横贴于留置胃管侧的鼻翼(胶带的下缘与鼻翼下缘齐平),中间为长形与胃管平行,环形固定于胃管上,下横一端向上,一端向下,环形螺旋式包裹胃管固定好。活瓣式脸贴的制作方法:备3 cm×6 cm胶带1条、3M透明敷料6 cm×7 cm 1块、长15~20 cm的棉株绳1条。将胶带从中间对折约1 cm后,先将两端各长1 cm的胶带粘贴在3M透明敷料上,并在对折处的中点穿一小孔(约0.4 cm处),再将粘贴胶带的3M透明敷料根据患者的脸型选择横贴或竖贴,一般的患者选择竖贴,颊部凹陷明显的患者选择横贴的方式固定,最后在距鼻部约15 cm处的外露胃管用棉株绳采用反8字双套结固定于穿孔处。见试验组固定示意图(图1)。

1.2.2 对照组

按原科室的传统方法进行,即工字型鼻贴联合胶带脸部固定法。工字型鼻贴的制作方法同试验组。再取1条长15 cm×1.2 cm的胶布交叉固定于同侧面颊部。固定时间为14 d,同时观察固定效果。见对照组固定示意图(图2)。

1.3 观察指标

1.3.1 鼻胃管固定指标

以原鼻胃管的固定刻度为标准,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改变,但<5 cm为移位;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10 cm的改变为脱出[4]。非计划拔管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出,或其他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5]。

1.3.2 压疮

根据2007 NPUAP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压疮评估准则[6],皮下软组织受到压力或剪切力的损害表现为深部组织损伤,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红色,或导致充血的水疱,与周围组织比较,这些受损区域的软组织可能有疼痛、硬块、有黏糊状的渗出、潮湿、发热或冰冷。

1.3.3 鼻腔疼痛

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和描述来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管固定情况比较

入选的100例患者中,发生脱出或非计划拔管为17例,占总数的17.0%,其中引起脱出或非计划拔管的原因中由高到低分别是更衣时意外拔出(7例)、谵妄(6例)和重力性拔管(4例)。试验组患者的胃管固定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鼻管鼻脸部胶带更换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更换鼻部胶带和脸部胶带的频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管道相关性压疮及鼻腔疼痛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管道相关性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鼻腔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为Fisher精确检验校正χ2值

3 讨论

胃肠外科常见的手术有胃全切、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肠粘连松解、肠切除肠吻合等,患者在术后常常需要留置胃肠减压管,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以降低胃肠道的压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7]。然而,由于患者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禁食,手术应激导致机体的营养失调,容易引起鼻翼及脸部油脂和汗液分泌增加[8],因此更为有效的胃肠减压管固定方法值得探讨。

工字型弹力黏着性胶布固定鼻胃管已较普遍应用于临床中。鼻贴工型固定方法牢固、不易移位摩擦鼻孔周围黏膜,使鼻腔空隙大,舒适度高且不影响呼吸[9]。患者头部活动自如,感觉舒适,且3M黏结性棉布伸缩胶带与肤色相接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活瓣式脸贴的方法更能考虑到患者个体的差异,与脸部接触面积较大,其在患者脸部活动时,能分散接触部位受力,其活瓣更能将胃管的摆动控制在活瓣上,无论胃管如何摆动,只会引起活瓣摆动,不会引起贴于面颊部的胶带活动,避免患者活动时胃管摆动带来的牵拉和压力等不适,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减少了压疮和胃管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0]。

本研究中,发现采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组患者胃肠减压管固定效果好、鼻部和脸部胶布更换率及鼻腔疼痛发生率均低于采用传统工字型鼻贴联合胶带脸部固定法(P<0.05),两组导管相关性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胃管固定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在胃管移位、脱出或非计划性拔管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与钟就娣等[10]、蚁涵纯等[11]研究结果相似。影响胃管固定效果的因素常常有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行为、手术方式、固定方法、护理人力资源等[12]。由基线资料,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年龄、术后意识状态、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采用活瓣式脸贴的固定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胶布交叉固定方法。并分析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可见意外拔出、谵妄和重力性拔管为主要原因。而活瓣式脸贴的特点正是可减少由于更衣等日常活动引起的管道牵拉,大大增加固定系数,且能避免患者活动时胃管摆动等不适导致患者不自主地将胃管外拔。对照组脸部采用传统的胶带固定法,当脸部被油脂、汗液等分泌物污染弄湿或洗脸弄湿时,胶布则易发生松脱而导致移位。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更换鼻部胶带和脸部胶带的频率少于对照组。工字型鼻贴固定可一步到位地固定在鼻翼,不仅能避免胶布与鼻部的重复接触,而且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少护理工作量。

本研究还发现,试验组的鼻腔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鼻部固定的方法相同,工字型胶布鼻部固定法能增加胶布与皮肤和胃管接触面,并且固定胃管时,牵拉力量是由上而下的作用力,更顺应于鼻腔的生理解剖结构,能减少患者的不适[13]。但是采用胶布法固定后,胃管活动度较差,须有活动度大的脸部固定方法来进一步增大顺应性。本研究中采用脸部活瓣式脸贴就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因此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使鼻腔由于胃管的牵扯引起的疼痛率降低。研究表明,管道相关性压疮与患者体位、管道固定方法、局部接触压力、管道性质有关[14]。然而本研究并未发现两组患者的管道相关性压疮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可能是两种固定胃管的方法均未采用传统的白扁带固定方法[15,16],并且在实际临床中胃肠外科患者术后采用的体位能有效地避免管道压迫[17,18],尽管采用活瓣式脸贴与普通胶带脸部的固定效果不同[19,20],但是在具体的固定过程中,还应严格按照标准护理实施步骤进行护理干预[21]。

总之,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胃管固定法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管道脱出或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并且减少胶布更换频率,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更能减少患者鼻腔疼痛发生情况,使患者感觉舒适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在胃肠减压鼻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并行胃肠道外科手术后留置胃肠减压鼻胃管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工字型鼻贴联合胶带脸部固定法,试验组采用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法。均固定至拔管,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鼻部和脸部胶布更换率、导管相关性压疮发生率及鼻腔疼痛情况。结果 试验组非计划拔管率、鼻部和脸部胶布更换率及鼻腔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性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工字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胃管固定法能有效降低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及胶布更换频率,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患者鼻腔疼痛发生,使患者感觉更舒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改良式鼻胃管固定法 篇4

1 材料

取棉质肤色布条1根, 修剪成宽度约1.5cm, 去掉毛边, 长度根据病人胖瘦而定, 一般90cm~105cm。

2 方法

插入鼻胃管并确认胃管在胃内后, 用宽约1cm胶布于鼻胃管插入长度标记处缠绕3圈, 再用备好的肤色布条在缠好的胶布近鼻端处打结, 然后将肤色布条经过左右两耳郭上方, 在枕后 (仰卧时在耳郭后方) 打活结固定, 也可固定于下颌处, 松紧度以能置入一手指为宜。

3 优点

鼻胃减压管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男11例, 女性4例;年龄55~81岁, 平均62岁;经CT证实均为脑梗死, 梗死部位位于基底节及内囊。15例于入院48~72 h内留置胃管, 置管时间最长43 d, 最短8 d。

2 结果

本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14例, 2次插管成功1例, 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3.3%。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多无意识障碍, 但发现自己失语、肢体瘫痪、不能正常进食后, 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 拒绝治疗及护理。有些患者焦虑不安, 易激惹。此时应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消除患者悲观、焦虑的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多体贴关心患者, 经常与之交谈, 举例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 插胃管前详细向他们解释管饲的目的与方法, 消除患者的顾虑, 以取得合作。

3.2 体位的选择

由于患者意识清醒, 故笔者认为插管前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更有利于减轻其恐惧心理与不适感, 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也可选择平卧位, 将2个枕头垫于患者头下, 使其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 以增加咽腔的弧度, 操作者站在患者右侧。总之插管体位的选择应以患者的舒适为度, 协助取卧位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提出建议, 同时也要征询患者的意见, 这样可使患者在插管过程中更信任与配合护理人员的操作。

3.3 鼻胃管的插入

3.3.1 鼻胃管的准备

因脑梗死后患者咽喉肌麻痹, 插管时不能做吞咽动作配合, 故应选择硬度较大无弯曲的一次性硅胶管。黄冰等[1]提出, 鼻胃管冷冻后置入法, 即将质地较软的聚四氟烯鼻胃管放入冰箱速冻致硬后再置入, 冻硬的鼻胃管插入口、咽、食管不久即受热软化, 不会损伤插管路径。用石蜡油充分润滑鼻胃管至插入所需全程长度, 润滑程度以提起鼻胃管石蜡油刚好不能滴下为标准[2]。

3.3.2 清洁润滑鼻腔

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胃管, 预插入侧鼻腔后, 先滴数滴润滑止痛胶于同侧鼻孔, 再将0.4~0.8 ml润滑止痛胶经口腔滴入舌根部, 使药物布满咽喉起局部麻醉作用, 再行置管。司秀梅[3]认为此法可降低咽部喉上神经对鼻胃管刺激的敏感性, 减少患者痛苦, 提高置管成功率。做此项操作时动作要简捷准确, 一边做一边解释, 从而解除患者疑虑, 使其彻底放松。

3.3.3 插入鼻胃管

按常规方法确定插入所需长度后, 从准备好的一侧鼻腔缓缓插入, 动作轻柔, 一边插一边和患者做简单的语言沟通, 如:请不要紧张, 您配合得真好, 马上就快插好了等, 几句安慰鼓励的话语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与不适感。胃管尖端通过鼻腔至咽喉部后, 双手向同一方向稍作捻转胃管, 以增加胃管的韧性并快速插入。

3.4 鼻胃管的固定

经试验确认鼻胃管在胃内后给予妥善固定, 取静脉延长管的1/3在鼻腔外的鼻胃管处打结, 用胶布在打结处交叉缠绕固定, 把静脉延长管的2/3段经一侧面颊部绕头1周, 在另一侧耳后两段静脉延长管汇合处打结固定;或取静脉延长管的中段在鼻腔外的鼻胃管处打结, 用胶布在打结处交叉缠绕固定, 把静脉延长管的两端分别经面颊、耳廓后, 在下颌处两端静脉延长管汇合打结固定, 胡叶文[4]认为对于意识清醒可下床活动的患者此法可有效防止胃管脱出。

4 体会

总之, 为脑梗死致吞咽障碍患者插胃管时, 真诚耐心的解释安慰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是插管成功的必要保障;插管前适宜体位及胃管的选择是插管成功的前提;鼻腔的润滑与操作者娴熟的技巧则是插管成功的关键。因此, 为减轻患者不适感, 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 应根据患者特点, 选择正确的且行之有效的鼻胃管置入方法, 并采取适当的插管技巧, 以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冰, 朱美玲, 沈佩英, 等.胃管速冻后置入法用于昏迷或全身麻醉患者[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9 (4) :79.

[2]侯田臻, 邱会芬, 崔玉芳.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插入技巧探讨[J].山东医药, 2002, 42 (28) :76-77.

[3]司秀梅.润滑止痛胶在鼻胃管置入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01.

鼻胃减压管 篇6

关键词:早产儿,鼻胃管喂养,非营养性吸吮,体重睡眠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早产儿喂养问题的研究渐成热点, 其中有郭顺贤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道的影响;有方柳英等[1]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有徐兰飞等[2]非营养性吸吮并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等……以上研究里的非营养性吸吮的次数均是7~8次, 时间是5 min~10 min。然而:鲍秀兰主任医师说孩子越小, 大脑发育越快, 需要睡眠时间就越多;早产儿需要的睡眠时间比足月儿长, 睡眠可以促进脑蛋白质的合成, 有益于情绪、注意力、免疫力, 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睡眠能保存婴幼儿的能量, 有助于幼儿的脑发育和记忆力的增强;睡眠是人体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 尤其2岁之前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儿童的脑细胞正在不断地发育成熟, 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其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3]。目前国内关于“改良式非营养性吸吮对重力鼻胃管喂养早产儿体重的影响”的报道和研究还是空白。为探讨改良式NNS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 对我科40例早产儿进行临床比较, 得出以下结果。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选择2013 年2 月—2014 年10 月我院住院的40 例早产儿, 胎龄在31 周~33 周之间、出生后阿氏评分8~10 分、出生体重低于1 800 g、生后24 h内需重力鼻胃管喂养。将上述40 例早产儿按医生组分为2 组, 改良式非营养性吸吮组20 例, 对照组20 例, 2 组均各10 例男孩10 例女孩, 胎龄平均32 周, 出生体重1 350 g~1 800 g。2 组在性别、年龄、出生体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2 组早产儿均按照常规的早产儿护理, 生后24 h内给同一种早产儿配方奶喂养, 对照组单纯重力鼻胃管喂养, 改良式非营养性吸吮组在重力鼻胃管喂养的同时, 给予上下午两餐奶之间各1次非营养性吸吮, , 每次吸吮15 min, 连续3周。次日洗澡时开始每日1次地测量体重, 并记录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最大幅度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 以及体重开始下降的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体重开始下降时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体重下降最大幅度, 改良式非营养性吸吮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改良式非营养性吸吮组明显缩短, 2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早产儿呼吸治疗和管理的不断完善, 早产儿存活率不断上升, 但生存后后遗症不断升高, 其中脑瘫是最严重的后遗症。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2011 年全国脑瘫儿童总数接近500 万名, 今年脑瘫儿童总数接近600 万名。早产儿营养、睡眠可影响体格及智力发育, 对远期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所以在保证早产儿营养需要的同时预先保障远期生存质量, 是我们医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

本课题观察改良式非营养性吸吮对重力鼻胃管喂养早产儿体重的影响, 在减少非营养性吸吮次数以减少对早产儿的干扰、减少吸吮消耗、增加早产儿的睡眠时间的前提下促进体重增长、神经系统及智力发育, 最终提高远期生存质量。此外还能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提早建立亲子关系, 提高患儿出院后家属继续喂养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方柳英, 许炎炷.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4, 33 (5) :130-132.

[2]徐兰飞, 曹旭英, 金志彪.非营养性吸吮并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2, 27 (2) :106-108.

上一篇:产品分解结构论文下一篇:航空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