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骨瓣减压

2024-05-12

常规骨瓣减压(通用7篇)

常规骨瓣减压 篇1

颅脑损伤是指颅脑组织在遭受强大外力作用下所出现的损伤, 由于其常严重伤害机体中枢神经系统, 故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均相对较高[1,2]。近些年相关研究显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standard large traum craniotomy, SLTC) 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临床疗效较为显著[3,4]。因此, 本研究拟比较SLTC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患者, 根据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均已确诊[1]。按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 (62例) :男41例, 女21例;平均年龄 (43.1±5.7) 岁;硬膜下血肿21例, 硬膜外血肿17例, 颅内血肿15例, 脑干损伤5例, 弥漫性脑组织水肿4例。B组 (62例) :男43例, 女19例;平均年龄 (44.5±6.2) 岁;硬膜下血肿20例, 硬膜外血肿18例, 颅内血肿16例, 脑干损伤6例, 弥漫性脑组织水肿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颅脑损伤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治疗方式

A组:患者均采取SLTC治疗, 全麻处理后取仰卧位为手术位, 从颧弓上耳屏前1 cm部位开始行手术切口, 在耳廓上方向后上方逐渐延伸, 一直到顶骨正中线, 然后沿着顶骨正中线向前进行切开, 最后一直到前额部发际下, 将硬膜组织剪开后彻底清除硬膜外血肿, 减压窗大小为12 cm×16 cm, 在颞前部切开硬脑膜组织后完全暴露各种组织, 然后彻底清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 止血完全后缝合硬脑膜组织和手术切口。B组:患者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 全麻处理后取仰卧位为手术位, 根据脑组织血肿、梗死灶所处部位等情况选择额颞瓣、颞顶瓣及额瓣行开颅减压处理, 骨窗大小为6 cm×8 cm, 彻底清除脑组织血肿及切除梗死脑组织。两组外科手术治疗后均采取抗感染、止血和降低颅内压力等多种措施。

1.3 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GOS预后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的治疗后3个月情况予以评估。良好:患者神志清晰, 言语和肢体生理功能均恢复正常状态;中残:患者神志清晰, 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不须家属照顾;重残:患者神志清晰, 日常生活须依靠家属照顾;植物生存:患者处于长期昏迷状态, 呈去皮质或去脑强直病理状态;死亡。

1.4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在患者手术治疗前及手术治疗后第1、3、7天检测颅内压力变化情况, 在治疗后3个月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予以分析和处理,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A组良好率为48.4%, 明显高于B组的21.0%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颅内压变化比较

两组手术治疗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手术治疗后第1、3、7天颅内压较手术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05) , 且A组颅内压降低幅度较B组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与术前比较, a P<0.05;与B组比较, b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OS评分比较

A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O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 (均P<0.05) , 见表3。

与B组治疗后比较, a P<0.0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A组治疗后出现外伤性癫痫4例, 颅内感染3例, 脑脊液漏3例, 脑积水2例, 迟发性血肿2例;B组治疗后出现外伤性癫痫6例, 颅内感染5例, 脑脊液漏5例, 脑积水4例, 迟发性血肿2例。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 明显低于B组的35.5% (P<0.05) 。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 颅脑组织遭到严重创伤后, 颅内大量出血可导致脑组织明显水肿、颅内压力显著性升高、脑血流灌注量明显下降、脑组织氧生理代谢率降低和颅脑炎症反应等多种病理改变, 最终出现继发性脑组织损伤表现。因此, 临床上如何有效防治继发性脑组织损伤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目前已知早期予以外科方法开颅减压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而既往采取的骨瓣开颅减压术由于骨窗面积较小, 减压效果不够理想, 脑组织膨出发生率较高[5]。

本研究采用SLT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多种优点[6,7,8]: (1) 减压窗面积相对较大, 有助于脑疝组织的回复, 从而明显降低其对脑干组织的压迫作用; (2) 可充分将蝶骨嵴组织咬除, 使得侧裂部位的血管得到有效减压, 从而明显改善脑组织循环过程, 最终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3) 手术视野可得到充分暴露, 在直视状态下行有效止血处理, 降低迟发性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还可彻底清除坏死脑组织, 改善颅内压力过高状态。为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SLTC治疗须注意以下几点[9]: (1) 蝶骨嵴组织咬除要尽量彻底, 从而使得侧裂部位的血管充分予以减压; (2) 术后须尽量降低血液黏稠程度, 并有效预防脑血管出现痉挛现象而致脑梗死发生; (3) 手术过程中须完全清除坏死脑组织, 并充分冲洗硬脑膜下腔组织, 术后采取有效措施排出脑脊液以避免脑积水现象的发生; (4) 手术结束后须密切关注迟发性血肿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A组良好率明显高于B组, 治疗后颅内压降低幅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OS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B组,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由此可知, SLTC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 并显著改善疾病预后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45.

[2]樊欣鑫, 李宇龙, 万兴.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 2013, 41 (4) :274-278.

[3]HUANG X, WEN L.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in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Int Med Sci, 2010, 7 (6) :385-390.

[4]AARABI B, HESDORFFER D C, SIMARD J M,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fter mass lesion evacuation in severe head injury[J].Neurosurgery, 2009, 64 (5) :927-940.

[5]叶青.标准去骨瓣减压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2) :339-340.

[6]王正锐, 李平, 高永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5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30) :55-56.

[7]谭永康, 许晓波, 施小龙, 等.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中的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4 (2) :114-116.

[8]秦福创, 何国龙, 金许洪.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16 (6) :815-816.

[9]徐斌, 钟建荣, 周次生.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09, 30 (6) :961-962.

常规骨瓣减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接收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12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8例, 男30例, 女28例, 年龄12~76岁, 平均年龄44岁;对照组54例, 男28例, 女26例, 年龄13~77岁, 平均年龄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行降低颅内压力、消炎和止血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术:患者全麻后, 根据血肿位置行马蹄状切口, 骨窗直径5.5~7.5cm, 清除血肿和坏死脑组织, 行硬脑膜扩大减张缝合术。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全麻后, 在颧弓上耳屏前1cm的地方作为切口位置, 经过耳廓上至顶骨正中线后至前额发际下, 采用带颞肌骨瓣或游离骨瓣, 顶端骨瓣旁打开矢状窦, 剪开硬膜, 清除血肿[2]。减压窗直径为12~16cm, 清除后止血缝合。

1.3 评价方法治疗效果通过GOS评分评价。良好:能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中残:能满足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能力;重残: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但日常生活需要别人照顾;植物人:不具备行为能力, 需要别人照顾;死亡:生命结束。总有效=良好+中残+重残。颅内压通过患者在手术之前、手术后、手术1周后的比较。术后并发症通过手术后癫痫、脑内感染、切口疝、再出血的总发生率进行统计。

1.4统计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比较分析。对相应的数据资料, 以t或者χ2进行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25, P<0.05。

2.2 两组手术前、手术后、手术1 周后颅内压力比较

术前两组颅内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术后1周观察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1mmHg=0.133kPa。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91, P<0.05。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临床脑外科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对脑部损伤极大, 即使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仍然会出现伤残及死亡, 调查显示其治疗5 年后良好率达50% , 近半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残或死亡, 这也使该病的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效降低颅内压是治疗关键, 常规骨瓣减压属于局部减压, 局限与额瓣、颗顶瓣或额颗瓣, 减压效果有限[3]。常规骨瓣开颅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额颞瓣、额瓣或者颞顶瓣的局限, 可视为局部减压, 难以收到满意的减压效果[5]。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手术视野可以让医生在目测下发现出血源头, 并进行止血, 还能清除坏死的脑组织并且冲洗硬脑膜下腔, 进一步缓解颅内压力[6]。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手术视野方面更广阔, 骨窗面积更大, 能迅速减低颅内压, 减少手术过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缓解脑干压迫等功能[7]。我院对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12例进行分析, 通过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术后颅内压变化、术后并发症作比较, 可以看出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疗效、术后颅内压、并发症上面都要优于常规骨瓣减压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青峰, 罗晟, 张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对比〔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8) :141-142.

[2]高静波.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对比〔J〕.大家健康, 2014, 8 (14) :171-172.

[3]刘谋君.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对比〔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6) :134, 136.

[4]张秀卿.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2 (4) :80-81.

[5]陈小飞, 颜孝维, 尹善浪, 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1) :4846-4847.

[6]孙文栋, 刘振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控制性减压术防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31-4733.

常规骨瓣减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本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 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临床治疗方法, 其中男患者38例, 女患者22例, 年龄为17~73岁, 平均年龄为 (46.2±7.8) 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方法, 其中男患者36例, 女患者24例, 年龄为19~77岁, 平均年龄为 (48.5±6.3) 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临床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采取仰卧位, 在对患者进行全麻消毒后才能开始手术治疗。具体的临床治疗方法是:在患者的颧弓上方, 耳屏前切开一个约为1 cm的切口, 之后, 沿着患者的耳廓上方向处的顶骨正中线进行手术治疗延伸, 随后在患者的前额部制作一个面积约为10 cm×15 cm的游离骨瓣, 且将患者硬膜外处的血肿清除, 在血肿清除之后, 采用放射状的方式剪开患者的硬膜, 将颞窝与蝶骨平台暴露出来, 最后进行引流、缝合。

对照组患者常规骨瓣开颅术临床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采取仰卧位, 在对患者进行全麻消毒后才能开始手术治疗。具体的临床治疗方法是:利用影像学, 确定患者梗死灶部位以及血肿部位, 在相应的位置上, 对患者进行开颅减压[5], 且要求骨瓣的大小约为6 cm×8 cm, 在手术的过程中, 将血肿及坏死的脑组织一并清除, 最后引流、缝合。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颅内压的变化情况。②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③两组患者手术后, 神经功能评价的变化情况。④两组患者的综合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采用“%”表示, 用χ2检验, 其他指标均采用 (x-±s) 表示, 用t检验, 当P<0.05时, 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颅内压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 颅内压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显著的下降,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第3天、第7天, 颅内压与手术前相比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有11例 (18.33%) 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脑积水, 2例患者发生癫痫, 颅内感染患者4例, 脑脊液漏患者1例, 硬膜下积液患者1例, 发生切口疝的患者有2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 有19例 (31.67%) 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脑积水, 1例患者发生癫痫, 颅内感染患者3例, 脑脊液漏患者1例, 硬膜下积液患者2例, 发生切口疝的患者有1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其差异具有月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有39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死亡人数为2例, 而对照组60例患者中, 有2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7例死亡。见表2。

2.4 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1个月的随访中发现, 患者神经受损程度均要比手术前神经功能的受损情况要有所好转, 缺损程度得到了降低。详细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选取恰当的临床治疗方法:恶性颅内压升高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主要病变因素[6,7,8]。因此, 在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有效的降低患者颅内压, 是临床治疗最为关键步骤。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 由于受到额瓣、额颞瓣及颞顶瓣的局部限制, 只能对患者进行局部的颅内压减压, 不能全面的实行减压, 在本次的调查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 在手术后的第3天、第7天, 患者颅内压与手术前相比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但是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 颅内压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显著的下降相比, 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减压效果不如观察组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而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有11例 (18.33%) 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脑积水, 2例患者发生癫痫, 颅内感染患者4例, 脑脊液漏患者1例, 硬膜下积液患者1例, 发生切口疝的患者有2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 有19例 (31.67%) 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脑积水, 1例患者发生癫痫, 颅内感染患者3例, 脑脊液漏患者1例, 硬膜下积液患者2例, 发生切口疝的患者有1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针对不同程度的重型颅脑损伤疾病患者, 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来选取适应患者临床治疗的最佳方式, 才能使得患者的颅内压得到有效的减压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综合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60例患者中, 有39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死亡人数为2例, 而对照组60例患者中, 有2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7例死亡。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良好率为65%,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良好率为35%, 这说明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优势, 其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骨瓣减压术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基于本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 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60例。观察组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的好转, 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程度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 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所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良好, 且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比较小, 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谢隽.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18) :107-108.

[2]喻厚丰, 查晓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4) :157-158.

[3]孙朝铭.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3) :466-467.

[4]孙文栋, 刘振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控制性减压术防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31-4733.

[5]李斌, 谭卫, 黄斌, 等.超早期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Ⅳ~Ⅴ级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15) :74-75.

[6]王健平.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8) :502-503.

[7]唐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 2011, 32 (9) :1443-1444.

常规骨瓣减压 篇4

关键词:脑疝,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神经功能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 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 甚至危害生命。目前,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是治疗脑疝的主要方式, 但是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无统一结论[1,2]。我们比较了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治疗脑疝患者的疗效, 旨在为临床中脑疝治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脑外科收治的脑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 意识障碍, 瞳孔不对称, 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2) 头颅CT、MRI扫描提示脑疝; (3) 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共入组95例患者, 研究期间无失访、脱落和死亡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 随机分为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观察组和行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后将头偏向健侧约45°, 进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首先, 由颧弓与耳屏交界处起, 沿耳廓上方、发际线, 经乳突至顶骨正中线做一弧形切口;而后由顶骨正中起, 沿正中线向前额发际线处做一纵切口, 逐层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 将皮瓣向额颞部一侧翻转, 暴露颅骨。沿颞骨、蝶骨嵴的外侧缘咬除颅骨, 做一约12 cm×15 cm的骨窗, 去除骨瓣, 暴露脑组织。对于颅内出血的患者清除血肿、坏死脑组织后放置引流管;对于脑肿瘤患者, 放置引流管, 择期给予肿瘤切除术。

1.2.2 对照组

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后将头偏向健侧约45°, 进行常规去骨瓣开颅术。首先, 在颞侧和额顶做一马蹄形切口, 咬除颅骨, 做一约6 cm×5 cm的骨窗, 其余处理方式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关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关指标, 包括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恢复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 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意识恢复时间及术后1个月时的远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情况。

1.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 神经功能采用CSS评分量表, 精神状态采用MMSE量表, 昏迷状态采用GCS量表[3]。

1.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应激状态及颅内压变化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应激状态情况,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 检测血糖水平和血胰岛素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 (72.1±10.6) min、出血量 (101.8±18.8) ml、引流量 (61.6±11.4) ml、术后恢复指标意识恢复时间 (2.42±0.56) d,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远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4.23±0.88) ,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应激状态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应激状态及颅内压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CSS评分、血糖水平、颅内压均低于治疗前, GCS评分、MMSE评分、血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CSS评分 (17.5±2.7) 、血糖水平 (5.8±0.8) mmol·L-1、颅内压 (13.8±3.1) 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GCS评分 (13.8±2.4) 、MMSE评分 (29.3±5.4) 、血胰岛素水平 (13.2±2.3) IU·L-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0.05) ,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与治疗前比较, b P<0.05

3 讨论

脑疝是由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一类并发改变。颅内压不断增高, 其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 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 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 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 出现意识障碍, 瞳孔不对称, 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以及呼吸障碍等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4]。当发生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脑脓肿及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时, 颅内压不断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迫使一部分脑组织通过自然孔隙向压力较低处移位形成脑疝[5]。颅内任何体积较大的占位病变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时都可引起脑疝。病变在幕上者引起小脑幕切迹疝, 病变在幕下者引起枕骨大孔疝[6]。枕骨大孔疝多发于颅后窝占位性病变, 为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疝出, 与颞叶沟回疝相比, 生命体征变化较早, 而瞳孔改变、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如不采取措施, 心跳不久就会停止[7]。

引起脑疝的常见病变有: (1) 损伤引起的各种颅内血肿, 如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8]; (2) 各种颅内肿瘤特别是位于一侧大脑半球的肿瘤和颅后窝肿瘤; (3) 颅内脓肿; (4) 颅内寄生虫病及其他各种慢性肉芽肿[9]。在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如再附加一些人为的因素, 例如作腰椎穿刺释放过多的脑脊液, 使颅腔与椎管之间、幕上分腔与幕下分腔之间的压力差增大, 可促使脑疝的形成[10,11]。目前, 针对脑疝的发病原因所采取的主要治疗措施仍是通过去骨瓣减压术解除脑组织压迫症状, 防止脑疝进一步加重, 并在术中对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予以处理。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手术方式, 但是关于两种术式的选择与取舍仍没有统一的结论。在上述研究中, 我们比较了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治疗脑疝患者的疗效, 旨在为临床中脑疝治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比标准大骨瓣减压的骨瓣面积较小、损伤也相对较轻, 但是可能会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 不利于血肿的彻底清除, 进而造成再次发生脑疝的风险[12];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暴露范围较广, 手术视野更为开阔, 一方面可以在直视下清除血肿[13], 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迟发性脑出血, 有利于及时解除脑疝对于脑干的压迫作用, 保护脑干功能不受损伤;同时大范围的减压还有利于缓解脑水肿, 有效降低颅内压, 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14]。

在本研究中, 我们首先观察了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关指标, 并以此来反映两种手术方式的整体治疗效果。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 术后恢复指标意识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 远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创伤虽然较大, 但术后恢复却更好。为了进一步确定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我们观察了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应激状态, 结果可知:观察组的CSS评分、血糖水平、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GCS评分、MMSE评分、血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精神状态恢复更好, 应激状态较弱。

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 篇5

关键词:去大骨瓣减压术,并发症

近年来, 去大骨瓣减压术被公认为是治疗并发严重脑肿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种疗效确切、易于开展的术式, 在各级医院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由于大面积颅骨缺损导致颅内环境的变化, 也导致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现就河南宏力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应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73例患者分析此种术式常见的并发症和可采用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年龄13~81岁, 平均年龄39.7岁, 其中, 男57例, 女16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43例, 坠落伤18例, 打击伤9例, 其他3例。

1.2 手术适应证

对冲伤所致的严重脑挫裂伤伴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多发血肿;损伤导致弥漫性脑肿胀, 脑室脑池受压明显;手术中或手术后脑搏动较差, 应用多种降颅压措施不能遏制颅压上升的。

1.3 手术方式

手术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 于耳廓上向后上延伸至顶骨正中线, 再沿正中向前直至前额发际下。骨窗需注意旁开正中矢状窦2~3 cm, 骨窗大小宜在12cm×14 cm, 清除颅内坏死失活的脑组织和血肿, 彻底止血, 取帽状腱膜、颞肌筋膜或人工硬脑膜减张缝合。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3~6个月, 按照GOS分级标准, 恢复良好 (GOSⅣ~Ⅴ级) 35例, 预后不良 (GOSⅡ~Ⅲ级) 28例, 死亡 (GOSⅠ级) 10例。

2.2 主要并发症

出现并发症40例, 硬膜下积液21例, 脑膨出18例, Trephined综合征15例, 外伤性脑积水15例, 外伤性癫痫3例, 脑脊液切口漏3例, 颅内感染1例。

3 讨论

3.1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常在术后早期出现, 是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硬膜下积液的位置常位于骨窗下, 但对侧与纵裂旁也有可能出现, 而对侧出现的硬膜下积液对患者威胁更大。硬膜下积液出现的原因学说众多, 一般分析和蛛网膜破裂、蛛网膜活瓣形成、脑脊液吸收障碍、血脑屏障破坏等有关。硬膜下积液一般采取保守治疗, 多能自行吸收, 如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则能减少其发生:脱水治疗不可过度;术中严密减张缝合, 合理应用硬脑膜补片;注意控制不让脑组织过分膨出。此外, 高压氧治疗、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术也有助于硬膜下积液的缓解[1]。

3.2 脑膨出

脑膨出的发生与颅压的增高密切相关, 急性弥漫性脑损伤, 脑缺血, 脑血流再灌注时调节功能受损均能发生, 但手术中骨瓣大小和术中操作欠细致也有可能导致。治疗以控制颅压为重要, 不再出现颅内出血, 度过急性期后即可逐渐缓解。

3.3 Trephined综合征

Trephined综合征又称为颅骨缺损综合征、皮瓣内陷综合征, 是指由于大面积颅骨缺损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例如头疼、头晕、局部触痛、易激怒、焦虑不安、恐惧、不明原因的不适感和各种精神障碍。该并发症的出现是由于颅骨缺损改变了颅腔内正常压力、颅内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目前的研究表明, 如能在8周内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可以很好的治疗作用[2]。

3.4 外伤性脑积水

外伤性脑积水的发生机制是术后患者正常的颅内压双峰波形变的平坦, 使蛛网膜颗粒的压力依赖性单向活瓣作用减弱导致脑脊液回流障碍, 以及蛛网膜颗粒的机械性堵塞促使脑积水的形成[3]。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对外伤性脑积水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具备手术适应证的可进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治疗。

3.5 外伤性癫痫

目前关于此类癫痫的发生机制尚不是完全清楚, 可能与突触性机制和非突触性机制有关[4]。早期癫痫的发生与脑组织的损伤与异常放电相关, 晚期癫痫的发生与颅内环境的变化、皮层的反复摩擦、脑胶质细胞的增生等相关, 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对此类癫痫的控制有帮助。

3.6 脑脊液切口漏与颅内感染

术后脑脊液切口漏最大的潜在风险是颅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减。术后1~2周是此类并发症发生的常见时间窗。为了减少此类并发症在手术中应严密缝合帽状腱膜及皮下;术后注意控制颅压减轻脑膨出的程度;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尤其是注意低蛋白血症的对症治疗;早期换药, 发现伤口渗出及早缝合, 并延迟拆线;如发现切口漏的患者均在应及时行脑脊液菌培养加药敏, 并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3.7 术后颅内出血

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中原血肿的扩大是由于术后颅内压骤降“填塞效应”的解除所致;而新出血者则多与骨缘直接损伤 (特别是蝶骨嵴) 有关[5]。当然术中操作不规范、止血不彻底、术后颅内压急剧变化、凝血机制障碍、血管舒缩机制障碍等问题也会成为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因为此类并发症对患者的伤害极大, 所以术中的谨慎操作和术后对骨窗压力、瞳孔、意识等症状体征的严密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复查CT, 一旦发现严密观察, 具备手术指征尽早手术。

总之, 在去大骨瓣减压术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的同时, 一定要对它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有时刻警惕之心, 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期能争取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欣, 金晶, 黄红光.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分析.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5) :403-405.

[2]李谷, 温良, 杨小锋, 等.早期颅骨修补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 (10) :750-752.

[3]Waziri A, Fusco D, Mayer SA, et al.Postoperative hydrocephalu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decompressive hemicranjeetomy for ischemic or hemorrhagic stroke.Neurosurgery, 2007, 61 (3) :489-494.

[4]Honeybul S, Ho KM.Long term complications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head injury.J Neurotrauma, 2010, 28 (6) :929-935.

常规骨瓣减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 我院诊治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 (常规骨瓣开颅手术) 和观察组 (大骨瓣减压手术) , 每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 女6例, 年龄20岁~72岁, 平均年龄 (41±4) 岁, 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5.0±1.5) 分;观察组男19例, 女5例, 年龄21岁~70岁, 平均年龄 (40±4) 岁, 术前GCS (5.0±1.3) 分。2组患者性别、年龄、GCS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在全麻下采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根据血肿、梗死灶部位, 选择合适部位, 骨窗大小约6 cm×8 cm, 术中清除血肿、梗死组织, 进行开颅减压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患者在全麻下采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处, 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顶骨正中线, 随后向前延伸至前额发际。采用游离骨瓣, 顶骨骨瓣旁打开2 cm~3 cm矢状窦, 剪开硬脑膜, 减压窗约12 cm×16 cm, T形切开, 清除硬膜外血肿, 进行彻底止血。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2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颅内压, 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判定临床疗效[2]:①死亡:GOS 1级;②植物状态生存:GOS 2级;③重度残疾:GOS 3级, 生活不能自理;④中度残疾:GOS 4级, 生活尚可自理;⑤良好:GOS 5级。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颅内压变化情况及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颅内压均明显降低, 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治疗良好率明显升高, 病死率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较高的颅内压,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尽快降低颅内压。常规骨瓣开颅手术, 只能进行局部减压, 其减压效果相对有限, 难以彻底清除颅内坏死脑组织, 甚至嵌顿在骨窗边缘, 形成切口疝[3]。而大骨瓣减压手术的骨窗相对较大, 骨窗位置相对较低, 能够达到充分降低颅内压的临床目的, 并且减压术后还能促进脑疝的有效还纳,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预后效果[4]。

与对照组比较, 本文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颅内压均明显降低, 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临床疗效明显。总之, 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卫建文.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0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6) :715.

[2]杨永春.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6 (3) :2304.

[3]王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对比[J].河北医学, 2011, 17 (11) :1512.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式的改良探讨 篇7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 合并颅内血肿、广泛脑挫裂伤、急性脑水肿、脑肿胀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伴单瞳散大或双瞳散大使病人意识进行性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恶性高颅压, 如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面积脑梗塞等, 都必须通过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才能挽救病人生命, 使病人安全渡过脑水肿、脑肿胀的危险关, 提高抢救成功率 , 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故大骨瓣减压术目前已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认可。

2 标准大骨瓣减压的手术切口及优缺点

手术切口开始于颧弓上耳屏前方1cm处, 向上经耳廓上方向后至顶骨正中线, 然后沿正中线旁3cm平行向前至前额发际内。其优点是: (1) 可充分暴露额、颞、顶叶和前颅窝、中颅窝, 清除血肿彻底, 止血方便; (2) 减压充分, 有利于脑疝复位; (3) 可用颞肌筋膜替代脑膜行减张缝合; (4) 可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其缺点是: (1) 手术操作不方便, 切皮时容易割伤耳廓上部; (2) 不能充分暴露颞叶后部; (3) 不便显露小脑幕切迹缘, 小脑幕切开较困难; (4) 术后修补颅骨不方便, 特别是额部, 骨窗不能充分显露, 更不能在额部用钛钉固定; (5) 勉强修补失去了前额颅骨原有的解剖形态 (额结节缺如) 。

3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改良

我科于2008年开始对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进行了改良:即在颧弓中点沿发际内向上至额部旁开矢状窦2-3cm, 与矢状线平行向后至顶结节向下拐至横窦上缘乳突后3-4cm处, 依次切开头皮组织至帽状腱膜下层, 头皮夹止血, 将皮瓣、骨膜及颞肌分别翻向颞侧。颅骨钻数孔, 铣锯去除骨瓣显露骨窗约12×16cm大小, "T"形或马蹄形剪开硬脑膜并翻向矢状窦侧, 用脑压板在颞骨岩部掀起颞下回, 显露颞窝 (注意保护Labble静脉) 。充分暴露颅中窝, 在直视下用尖刀、脑膜剪切开小脑幕, 大量CSF从幕下溢向幕上, 脑组织下移 (注意防止小脑幕血管及静脉窦出血) , 大脑、小脑及脑干充分减压。脑疝彻底复位是我们进行大骨瓣减压小脑幕切开的主要目的。硬膜下置入16号硅胶引流管一根, 用颞肌筋膜或骨膜减张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改良后的优点是: (1) 操作简便, 很容易暴露前颅窝、中颅窝及小脑幕缘; (2) 便于小脑幕的切开; (3) 骨窗较标准大骨瓣稍大, 减压更充分; (4) 切口不超出发际外, 不影响病人的美观; (5) 术后修补颅骨方便, 塑型容易, 不需要太大的弧度, 有益钛钉固定的稳定性; (6) 修补时整个骨缘都能充分暴露, 便于固定; (7) 便于行内减压, 如颞极切除术。缺点是: (1) 额极暴露欠佳, 若需额极内减压时操作不便; (2) 术中必须采用侧卧位, 术侧向上。

4 结论

上一篇:《财富》世界500强下一篇:消费类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