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骨瓣减压

2024-08-16

去大骨瓣减压(精选9篇)

去大骨瓣减压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应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和主要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各种并发症发病率。结果 按照GOS分级标准, 恢复良好35例, 预后不良28例, 死亡10例。硬膜下积液21例, 脑膨出18例, Trephined综合征15例, 外伤性脑积水15例, 外伤性癫痫3例, 脑脊液切口漏3例, 颅内感染1例。结论 精细的术中操作、术后的严密监测、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去大骨瓣减压术,并发症

近年来, 去大骨瓣减压术被公认为是治疗并发严重脑肿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种疗效确切、易于开展的术式, 在各级医院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由于大面积颅骨缺损导致颅内环境的变化, 也导致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现就河南宏力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应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73例患者分析此种术式常见的并发症和可采用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年龄13~81岁, 平均年龄39.7岁, 其中, 男57例, 女16例。致伤原因:交通意外43例, 坠落伤18例, 打击伤9例, 其他3例。

1.2 手术适应证

对冲伤所致的严重脑挫裂伤伴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多发血肿;损伤导致弥漫性脑肿胀, 脑室脑池受压明显;手术中或手术后脑搏动较差, 应用多种降颅压措施不能遏制颅压上升的。

1.3 手术方式

手术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 于耳廓上向后上延伸至顶骨正中线, 再沿正中向前直至前额发际下。骨窗需注意旁开正中矢状窦2~3 cm, 骨窗大小宜在12cm×14 cm, 清除颅内坏死失活的脑组织和血肿, 彻底止血, 取帽状腱膜、颞肌筋膜或人工硬脑膜减张缝合。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3~6个月, 按照GOS分级标准, 恢复良好 (GOSⅣ~Ⅴ级) 35例, 预后不良 (GOSⅡ~Ⅲ级) 28例, 死亡 (GOSⅠ级) 10例。

2.2 主要并发症

出现并发症40例, 硬膜下积液21例, 脑膨出18例, Trephined综合征15例, 外伤性脑积水15例, 外伤性癫痫3例, 脑脊液切口漏3例, 颅内感染1例。

3 讨论

3.1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常在术后早期出现, 是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硬膜下积液的位置常位于骨窗下, 但对侧与纵裂旁也有可能出现, 而对侧出现的硬膜下积液对患者威胁更大。硬膜下积液出现的原因学说众多, 一般分析和蛛网膜破裂、蛛网膜活瓣形成、脑脊液吸收障碍、血脑屏障破坏等有关。硬膜下积液一般采取保守治疗, 多能自行吸收, 如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则能减少其发生:脱水治疗不可过度;术中严密减张缝合, 合理应用硬脑膜补片;注意控制不让脑组织过分膨出。此外, 高压氧治疗、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术也有助于硬膜下积液的缓解[1]。

3.2 脑膨出

脑膨出的发生与颅压的增高密切相关, 急性弥漫性脑损伤, 脑缺血, 脑血流再灌注时调节功能受损均能发生, 但手术中骨瓣大小和术中操作欠细致也有可能导致。治疗以控制颅压为重要, 不再出现颅内出血, 度过急性期后即可逐渐缓解。

3.3 Trephined综合征

Trephined综合征又称为颅骨缺损综合征、皮瓣内陷综合征, 是指由于大面积颅骨缺损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例如头疼、头晕、局部触痛、易激怒、焦虑不安、恐惧、不明原因的不适感和各种精神障碍。该并发症的出现是由于颅骨缺损改变了颅腔内正常压力、颅内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目前的研究表明, 如能在8周内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可以很好的治疗作用[2]。

3.4 外伤性脑积水

外伤性脑积水的发生机制是术后患者正常的颅内压双峰波形变的平坦, 使蛛网膜颗粒的压力依赖性单向活瓣作用减弱导致脑脊液回流障碍, 以及蛛网膜颗粒的机械性堵塞促使脑积水的形成[3]。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对外伤性脑积水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具备手术适应证的可进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治疗。

3.5 外伤性癫痫

目前关于此类癫痫的发生机制尚不是完全清楚, 可能与突触性机制和非突触性机制有关[4]。早期癫痫的发生与脑组织的损伤与异常放电相关, 晚期癫痫的发生与颅内环境的变化、皮层的反复摩擦、脑胶质细胞的增生等相关, 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对此类癫痫的控制有帮助。

3.6 脑脊液切口漏与颅内感染

术后脑脊液切口漏最大的潜在风险是颅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减。术后1~2周是此类并发症发生的常见时间窗。为了减少此类并发症在手术中应严密缝合帽状腱膜及皮下;术后注意控制颅压减轻脑膨出的程度;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尤其是注意低蛋白血症的对症治疗;早期换药, 发现伤口渗出及早缝合, 并延迟拆线;如发现切口漏的患者均在应及时行脑脊液菌培养加药敏, 并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3.7 术后颅内出血

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中原血肿的扩大是由于术后颅内压骤降“填塞效应”的解除所致;而新出血者则多与骨缘直接损伤 (特别是蝶骨嵴) 有关[5]。当然术中操作不规范、止血不彻底、术后颅内压急剧变化、凝血机制障碍、血管舒缩机制障碍等问题也会成为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因为此类并发症对患者的伤害极大, 所以术中的谨慎操作和术后对骨窗压力、瞳孔、意识等症状体征的严密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复查CT, 一旦发现严密观察, 具备手术指征尽早手术。

总之, 在去大骨瓣减压术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的同时, 一定要对它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有时刻警惕之心, 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期能争取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欣, 金晶, 黄红光.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分析.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5) :403-405.

[2]李谷, 温良, 杨小锋, 等.早期颅骨修补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 (10) :750-752.

[3]Waziri A, Fusco D, Mayer SA, et al.Postoperative hydrocephalu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decompressive hemicranjeetomy for ischemic or hemorrhagic stroke.Neurosurgery, 2007, 61 (3) :489-494.

[4]Honeybul S, Ho KM.Long term complications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head injury.J Neurotrauma, 2010, 28 (6) :929-935.

[5]刘海波, 周庆九, 朱国华, 等.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 29 (2) :168-171.

去大骨瓣减压 篇2

【关键词】大骨瓣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49-0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救治,那么就会严重损伤神经功能,更深扎导致患者死亡。本次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8例,女性患者有9例,患者年龄为24-71岁,平均年龄(49.2±18.3)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8例,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9.4±18.6)岁。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具有均衡性,差异不明显,可进行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仰卧位,头下垫血肿部位,选择一软枕,头部向健侧偏30°左右。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麻后,根据患者额瓣、颞顶瓣、额颞瓣开颅减压,其中骨窗大小为6cm 8cm左右,切除梗死坏死的脑组织,实施内外减压术。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体位与麻醉方式与对照组完全一致。医护人员在颧弓上耳屏前1cm作一切口,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直至顶骨正中线停止。然后医护人员借助带颞肌骨瓣或者游离骨瓣,在顶部骨瓣旁作一2-cm的矢状窦,将硬膜剪开后清除硬膜外的血肿。其中减压窗大小为12cm 16cm左右,医护人员在颞前部呈T字形将硬脑膜切开,将额叶、颞叶、顶叶等充分暴露出来后,清除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并给予相应的止血措施。最后,医护人员借助人工硬脑膜、颞肌筋膜实施硬脑膜减张缝合。

1.3 效果判断标准

我院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1]对患者预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良好:成年患者能够正常工作,青少年患者能够正常上学;中残:患者生活能够自理;重残:患者必须要在家属的照料下生活;患者植物生存;患者死亡。其中,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患者所占比例表示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的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资料的表述形式如下:正态计量资料→平均数±标准差;正态计数资料→(%)率;检验方法如下:正态计量资料→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预后恢复情况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96%、85.19%,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指标

据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程度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高颅压被视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2]。患者创伤后脑水肿就会引发高颅压,如果病情没有及时的大控制,那么患者闹得继发性损伤就会加重,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在第一时间降低颅内压,这样才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用方法为骨瓣减压术,常规骨瓣减压术不能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而且减压存在一定的难度,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恶性脑水肿,进而引发脑疝,所以临床上普遍采用标准骨瓣减压术[3]。

有医学专家对标准骨瓣减压术的优点进行了总结[4]:①该术式能够将颅内血肿和坏死组织彻底清除,降低颅内压,此外硬脑膜扩大切开减张缝合,显著降低了外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脑疝的发生。②该手术方法具有宽阔的术野,止血彻底,降低了继发性血肿的发生概率。③该手术方法骨窗减压范围较大,降低了脑肿胀对血管的压迫,促进血液回流。

在本院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骨瓣减压术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颅内压均要低于对照组,这提示标准骨瓣减压术能够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标准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谢隽.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8):107-108.

[2]秉毅,富红霞,王强,等.大骨瓣减压术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脑代谢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1105-1106..

[3]许吉利,赵振华.大骨瓣减压术治疗129例重型颅脑损伤体会[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4):43-44.

去大骨瓣减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 均已确诊, 排除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例, 同时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5~76岁, 中位年龄58.9岁, 单侧瞳孔散大20例, 双侧瞳孔散大10例, GCS评分4~6分, 平均GCS评分4.88分。试验组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49~71岁, 中位年龄56.5岁, 单侧瞳孔散大22例, 双侧瞳孔散大8例, GCS评分5~7分, 平均GCS评分5.22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瞳孔大小及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治疗过程中将开颅血肿清除后, 去除大小约6cm×8cm的骨瓣, 后行硬脑膜扩大减张缝合。试验组给予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治疗过程中去除大小约12cm×15cm的骨瓣, 后行硬脑膜扩大减张缝合, 而对于出现双侧脑部挫裂伤的患者给予双侧开颅减压方法。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行手术治疗3个月的预后情况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评价, 共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及死亡5个等级, 同时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常见并发症包括脑梗死、脑积水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3个月预后

试验组良好、中残及重残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植物生存及死亡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临床上一类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的外伤性疾病, 主要是指由于脑组织损伤或颅内出血所引起的颅内压升高、脑水肿、脑血流量下降所致, 不仅对于脑组织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害, 同时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发现, 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下面几点优势: (1) 行大骨瓣减压术取得的减压窗面积较大, 不仅可有效的代偿颅腔内容物, 更有利于脑疝的回复, 明显降低了对脑干等重要脑部组织的压迫[2]; (2) 行大骨瓣减压术可将蝶骨脊完全取出, 这就使得侧裂循环血循环得以改善, 以此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3) 手术视野充分暴露, 临床医师可于直视的条件下对出血点进行止血处理, 以此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迟发性血肿的发生, 同时减低了再次手术的发生率, 另外还可对坏死的脑组织进行彻底的清除, 以达到显著提升临床治愈率的目的[3]。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良好、中残及重残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植物生存及死亡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果提示, 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梗死、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此种手术的操作时间过常, 对于脑部解剖结构损伤较大, 出血量较多, 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需要临床医师在实施此项手术方法前需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以保证临床治愈率,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斌, 钟建荣, 周次生.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09, 30 (6) :961-962.

[2] Martnl J.Neurona celll death in nervous development disease and injury[J].Int J Mol Med, 2001, 7 (5) :455-478.

去大骨瓣减压 篇4

大骨瓣减压术是指单侧或双额冠状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7月以来在重型颅脑损伤及大面积脑梗死后伴脑疝的治疗过程。

1 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我院,重型颅脑损伤者为81例,外伤后或自发大面积脑梗死者9例,均脑疝,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平均死亡率为41%,重残率22%,良好率为37%。本组病例除外濒死状态、入院后6小时内死亡者及开放伤者。

2 方法

根据脑肿胀、脑水肿的部位及范围决定手术方式。一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脑水肿的患者,采用标准的额颞顶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骨窗大小为12cmX15cm。[1]双侧肿胀及水肿者行双额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该术式皮块切口沿冠状缝或向后1cm处,两侧经翼点至颧弓,骨窗范围向下至眉弓上缘,向上紧临皮缘。骨窗大小约12cmX24cm大小。大面积脑梗死者则根据梗死部位确定手术范围,通常骨窗>10cmX12cm。术后继续脱水、利尿、支持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防治并发症,病情稳定后早期康复及高压氧治疗。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及大面积脑梗死通常由于严重的脑水肿而导致脑疝的发生,内科保守治疗差,死亡率极高。外伤后大骨瓣减压术范围要足够大,尽可能达到颅底,一定要修补硬脑膜,并充分减张。去骨瓣减压后,脑组织向减压侧骨窗膨出,代偿了颅腔内容积,解除了脑疝对脑干的压迫,有效地保护了脑功能。如果减压窗面积较小,减压不彻底,膨出脑组织易在骨窗缘嵌顿,形成切口疝,可致脑组织缺血坏死[2]。而大面积脑梗死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及皮层支的完全性卒中。临床上通常认为脑梗死直径>4cm或波及两个脑叶以上,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半球1/2-2/3即可确诊,能引起广泛脑组织缺血缺氧,并能转变为不可逆脑坏死,以致造成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中线移位和脑疝发生。[3]大骨瓣减压术中要将颞肌贴敷于大脑皮层,在充分减压的同时,尽最大可能改善大脑皮层的血供,以减少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改善预后.普遍认为解决此类患者的最后手段就是大骨瓣减压,它能够提高有适应症的此类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也是急性脑疝的唯一急救措施。但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死残率,这也说明预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发伤的类型和程度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骨瓣减压术只是临床救治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它不能使以往发生坏死的脑组织功能得到恢复,也不能有效地阻止部分患者伤后弥漫性脑肿胀、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只要病情许可,应尽早可能早期行大骨瓣减压术,同时要认识其较高的成活率和相对不乐观的功能预后。总之,如何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 介绍一种美国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年

[2] 刘佰运 江基尧 张赛 外伤大骨瓣手术方法介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

[3] 刘承基 脑血管外科学 2000年

(接第1920页)

3 讨论和体会

3.1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精神症状重,有时会造成诊断的困难。颈椎病的确诊,应根据临床分型、系统的检查、X线片、CT、MR的提示,综合分析才能做出临床诊断。

由于颈椎在负重的情况下有较大的活动,故下颈椎病发率较高。多见于颈椎5~6、6~7间隙,大多数为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及上肢放射性麻木感等症状,检查时有棘突旁压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或伴有颈神经根牵位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更有助于诊断。

3.2 颈椎内外平衡的失调和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患处肌肉痉挛、疼痛,颈和肩臂活动受限,手指麻木等症状,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关节[钩椎关节,后关节突关节]错位引起的椎体内外平衡失调所致,当颈椎受到间接外伤和累积性劳损退变后,由于椎间所承受压力改变,导致椎间盘组织损伤和变性,椎间隙变窄,上下关节突发生移位,破坏了脊骨[柱]的稳定性,继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此刺激和压迫颈神经和血管引起各种综合症状。纠正偏歪的棘突,恢复解剖位置,使椎间平衡协调是关键,因此对颈椎进行一定重量的牵引时,可使椎间隙增宽,减少椎间盘受的压力,從而减轻由于退变所致失稳和压迫神经的症状出现。牵引的重量与治疗效果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牵引重量不宜过重,递增的速度不宜过急,总之,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达情况,适当地增加其牵引重量和延长时间为妥。传统手法推拿按摩、点穴及施展。手法治疗主要是使人深部肌肉松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运用手法时要求手力均匀有力、持久柔和、由轻到重,从而达到深透之目的。

3.3 注意事项

3.3.1 伤科手法治疗本病,除骨性直接压迫外,均有显著疗效,其中尤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效果最为明显。目前对颈椎病的治疗,手法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脊髓型和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的病人,不宜使用后关节整复手法。

3.3.2 颈椎病的推拿治疗手法宜轻柔,切忌暴力。牵引重量根据病人身体情况而定。一般维持在5~10kg左右为宜。

去大骨瓣减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11例, 女4例, 年龄为21~56岁, 平均 (45.04±1.32) 岁。纳入标准: (1) 有明确的外伤史; (2) 入院时昏迷、深昏迷, GCS评分3~8分; (3) 经CT检查显示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 单侧或双侧大脑半球肿胀、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 脑内的各脑室、脑池受压变形或消失, 中线移位; (4) 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严重心肺和肝肾疾病、无糖尿病。

1.2 手术方法

在头额顶颞处头皮划线, 即在额顶颞作大弧形切口, 始发于发际内中线旁2~3 cm, 与上矢状平行向后达顶结节, 再弧形向下转向前到颞部, 在耳垂前1.0 cm垂直向下达颧弓水平, 头皮切口可直达颅骨, 形成肌皮瓣, 将其翻向下方, 暴露出颅骨的额颞顶区。骨窗下界至颧弓, 前界到达额顶点, 后界达到乳突前, 将蝶骨嵴外侧、中颅窝外侧骨质咬除, 切口直至中颅窝底部, 将前、中颅底的额极、颞尖充分暴露, 甘露醇快速脱水+过度换气, 降低颅内压, 然后切开硬脑膜, 逐步将膜下淤积的血肿、脑内血肿或 (和) 膨出挫伤坏死的脑组织清除, 观察脑的搏动情况, 缓慢降低颅内压, 尽快彻底止血, 尽快行脑膜与颞肌筋膜减张缝合, 行膜下、皮肌瓣外置管引流。

1.3 疗效评定

患者的治疗效果, 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GOS) 对每位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评分评定。GOS评分标准:治疗后患者可正常进行生活, 但是存在较轻的神经缺陷为5级;治疗后患者可自理生活, 可独立乘坐交通工具, 在特定条件下可从事部分学习活动或工作为4级;治疗后患者恢复清醒, 但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躯体或精神残疾, 生活无法自理, 需家属照料为3级;患者长期昏迷, 可睁眼, 处于周期性“觉醒-睡眠”状态, 呈去大脑状态或去皮质状态为2级;死亡为1级。疗效评价, 显效:GOS 4~5级;有效:GOS 3级;无效:GOS 1~2级。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只行单侧去大骨瓣减压术, 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对患者的GOS评分进行评价、记录, 其中4例患者GOS评分达到4~5级, 7例患者GOS评分达到3级, 2例患者GOS评分为1~2级, 2例死亡, 有效率为73.33%。

3 讨论

急性脑肿胀是广泛脑挫裂伤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主要是伤后继发脑水肿、脑膨胀, 脑体积增大、脑脊液循环受阻及颅内压急剧增高, 最后形成脑疝,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去骨瓣减压术是拓宽颅腔、降低颅内压、解除脑及脑干受压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 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进行合理的术后监测, 综合治疗, 是预后转归的关键[1]。结合本组病例, 本人对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有如下体会: (1) 明确诊断后要当机立断, 尽快予以手术开颅减压, 减少脑的受压、缺血、缺氧时间和酸性产物滞留时间, 由此可减少不可逆性损害的发生[2]; (2) 减压骨窗要够宽大, 蝶骨嵴外侧和中颅窝外侧骨要咬除, 才能达到有效减压; (3) 术中切开硬脑膜前维持血压稳定和气道通畅, 快速静滴甘露醇和速尿, 过度换气以降低颅内压, 可减少或延缓切开脑膜时出现恶性脑膨出[3]; (4) 脑膜剪开沿颅底剪较好, 适当留边 (约1 cm) 以便缝合, 这样有利于保护中央前回等重要功能区, 保护脑浅静脉, 也有利于发生脑膨出的快速关颅。

手术只是众多治疗措施中的一个环节, 手术也不能逆转晚期脑疝、脑细胞损害的功能恢复[4], 如何提高这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艾子敏.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5) :46-47.

[2]路长宇, 焦铁鹰, 夏吉勇.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2) :62-63.

[3]郑荣.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脑肿胀[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56-2757.

去大骨瓣减压 篇6

关键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颅骨修补,神经功能恢复

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且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去骨瓣减压形成的大的颅骨缺损在患者的早期恢复阶段会引起脑脊液流体力学和皮层血液灌注的紊乱, 从而导致并发症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1]。本院探讨早期颅骨修补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8例去骨瓣减压患者进行早期颅骨修补, 其中男21例, 女7例;年龄16~67岁, 平均39.6岁。去骨瓣减压术前GCS 3~5分8例, GCS 6~8分20例。单侧额颞或额颞顶去骨瓣减压21例,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7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人工硬脑膜进行了硬脑膜成形术。颅骨缺损的大小直径至少为8 cm, 7例患者颅骨修补前有意识障碍, 21例患者有“环锯症状”, 包括头痛、头晕、烦躁、忧郁以及精神症状[2]。而且, 在颅骨修补前, 22例患者有硬膜下积液, 8例患者有颅骨缺损下的侧脑室扩张和移位, 14例患者有皮瓣塌陷, 其中4例患者合并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1.2 研究方法

首选确定手术入选标准: (1) 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骨缺损者; (2) 颅骨缺损直径>8.0 cm; (3) 近期无颅内感染, 切口愈合好无局部软组织感染者; (4) 患者有意识障碍, 有“环锯症状”者; (5) 脑脊液的细胞数正常、蛋白定量稍高或正常; (6) 所有患者均在去骨瓣减压术后7~9周行颅骨修补术; (7) 所有患者均用三维钛网修补材料。术后1个月进行预后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意识状态的变化和症状的缓解, 术后6个月用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估, 以评估颅脑损伤和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术后1个月的早期预后评估显示, 颅骨修补前有意识障碍的7例患者中, 2例意识恢复, 并且神经系统状况得到了改善;21例有“环锯症状”的患者中, 16例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6个月, GOS评分5分6例, 4分17例 (轻度残疾) , 4分3例 (重度残疾) , 3分2例 (植物生存状态) 。本组患者无一例死亡。颅骨修补前有硬膜下积液的22例患者, 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 5例积液消失, 9例积液均有所减少, 8例有颅骨缺损下的侧脑室扩张和移位及脑穿通畸形;术前有侧脑室扩张的8例患者, 术后随访未发现扩张继续加剧。所有患者的皮瓣塌陷经手术均得到纠正, 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

3 讨论

重型颅脑创伤引起的恶性高颅压是目前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减少对脑干生命中枢的压迫, 但手术本身可能造成的创伤以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都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颅骨修补术的目的主要是恢复颅腔生理的完整性, 修补后对患者的心理安全及一些神经性反应症状有所改善, 并预防再次颅脑物理性损伤和减轻继发性的脑损伤 (脑软化、脑萎缩、癫痫等) , 尽早恢复患者正常容貌[3], 常规的颅骨修补时期为骨瓣减压手术后3~6个月, 有局部感染者, 需创伤愈合1年后进行, 现予以超早期颅骨修补不但能尽早使该类患者解除心理恐惧及精神症状, 而且能尽早改善患者预后。有人认为因距第一次手术时间较短, 脑组织与肌瓣之间未形成坚韧的纤维瘢, 术中可能会加重损伤脑组织, 引起颅内出血、脑挫裂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4], 同时术中渗血较多增加手术难度, 但若在去骨瓣减压术中常规使用生物膜行硬脑膜扩大成型修补, 在颅骨修补术中沿帽状腱膜下游离头皮组织, 如果不慎损伤硬脑膜应修补其缺损部位, 以免发生脑脊液漏, 在术中操作轻柔细致、止血彻底, 三维钛网塑型良好, 术后引流通畅, 上述问题均可避免,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超早期颅骨修补是切实可行的[5]。在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早期阶段, 巨大的颅骨缺损将导致脑脊液循环的严重失调以及皮层灌注和代谢的损害。巨大颅骨缺损处伸展的皮瓣不可能被骨边缘负荷, 将会在早期下沉。结果, 失去支持的头皮向着脑组织下沉, 把大气压直接传送到脑组织, 闭塞了蛛网膜下隙, 压迫推挤骨缺损下的大脑皮层, 这些改变是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及皮层灌注紊乱的促成因素之一[6]。手术减压后的相关并发症比如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也将会导致神经功能的损害, 这些不利因素存在的时间越长, 神经功能不可逆损害发生的机会就越大。所以笔者认为, 大骨瓣减压的患者, 颅内压和其他颅骨修补的禁忌证一旦解除, 应早期行颅骨修补。

本研究显示, 患者无一例感染, 大多数患者的早期和长期预后有所改善, 所以笔者认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 对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进行早期颅骨修补是安全的,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的改善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喜国, 宋保新, 金大战, 等.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6) :463.

[2]Dujovny M, Aviles A, Agner C, et al.Cranioplasty:cosinetic orther-apeutic[J].Surg Neurol, 1997, 47:238-241.

[3]李谷, 温良.早期颅骨修补对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 (10) :750-752.

[4]王光绿.早期修补颅骨缺损35例[J].西部医学, 2009, 2 (11) :1879.

[5]Sehiafidek H, Sweet WM.Operative neurosurgicai techni-clue:eranioplasty: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prognosis[M].4th ed.Singapore:Elsevier8cieiice, 2000:123-124.

去大骨瓣减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 男25例, 女5例;年龄35~70岁, 平均 (52.3±2.5) 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5例, 车祸伤10例, 暴力伤5例;经头颅CT扫描, 额颞顶20例, 颞顶5例, 额颞硬膜下薄层血肿5例, 均伴有侧裂区脑损伤, 其中合并侧脑内小血肿21例, 其他部位裂伤9例。观察组中, 男20例, 女10例;年龄30~65岁, 平均 (51.3±1.5) 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4例, 车祸伤10例, 暴力伤6例;经头颅CT扫描, 额颞顶15例, 颞顶10例, 额颞硬膜下薄层血肿5例, 均伴有侧裂区脑损伤, 其中合并侧脑内小血肿19例, 其他部位裂伤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全麻状态下根据血肿部位采用颞顶、顶枕及额颞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 并使用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 以颧弓上耳屏前1 cm处为手术切口, 并从耳廊上方向后上方延伸到顶骨正中线, 再从正中线向前延伸到前额部发际下, 顶部骨瓣旁开正中线矢状窦3 cm左右, 将蝶骨嵴外的三分之一除去, 保持颞叶和部分额叶向外突出。在颞前部呈T字形将硬脑膜切开, 暴露颞叶、顶叶、额叶及前颅窝和中颅窝, 如果出现颞叶钩回疝则行脑疝复位术, 防止发生并发症。将硬脑膜敞开后行去骨瓣减压术, 查看同侧大脑中静脉及血栓情况, 清除硬膜下的坏死组织和血肿, 切开侧裂蛛网膜, 降低对侧裂血管的压迫。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和综合治疗, 给予镇静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1分为死亡;2分为植物状态;3分为重度残疾;4分为中度残疾, 可独立生活;5分为预后良好, 日常生活基本恢复, 存在着轻度缺陷[2]。CT测量患者的脑水肿大小及中线移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 d, 脑水肿、中线移位及GC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7 d, 观察组患者脑水肿、中线移位及GC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

注:与治疗后1 d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7 d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中主要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患者, 以降低颅内压来改善血液循环, 从而改善预后。侧裂区与蝶骨嵴相邻, 周围侧裂区有丰富的静脉丛和导静脉。当侧裂区受到外力冲击后, 易造成脑挫伤, 引发侧裂区内血管痉挛, 导致脑血管阻塞脑组织而发生缺氧、缺血。因此, 开颅术降低颅内压, 可有效促进侧裂区血管的通畅和供血, 恢复静脉回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额颞入路、顶骨入路及颞顶入路的大骨瓣开颅术在清除血肿上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局部的骨窗不能将坏死的组织和血肿清除干净, 颅内减压不足, 造成进一步的脑组织挫伤和回流障碍, 加重患者的病情, 影响预后。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效果明显。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7 d后, 观察组患者脑水肿、中线移位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 效果显著。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开颅,重度颅脑外伤,单侧脑肿胀

参考文献

[1]顾有明, 孙桂良, 陈法兵, 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24) :148-149.

去大骨瓣减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49~70岁,平均61岁。均因意识障碍伴偏瘫收住神经内科,经治疗观察4~24 h,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深,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考虑有脑疝形成后转入笔者所在科室。其中双侧瞳孔不等大者21例,双侧瞳孔散大者2例;本组病例术前均失去最佳介入溶栓治疗时间。术前复查头颅CT均显示幕上大片脑组织密度降低、中线结构明显向对侧移位,大于5 mm,其中额颞顶区16例,颞顶枕区7例,脑梗死范围波及2~3个脑叶17例,5例脑梗死灶内有点片状出血。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积极给予加强脱水、利尿、改善脑循环,营养支持等规范化治疗,同时急行病变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气管切开,防治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应激性溃疡等。

1.2.1 额颞顶区梗塞

全麻下手术,平卧位,病侧朝上,手术采用大骨瓣开颅。额颞顶部马蹄形或倒问号形切口,前方位于发际内近中线,后方达顶结节,向下延伸达中颅窝,切开头皮时沿颞浅动脉后缘切开,保留颞浅动脉主干及前、后支,切开颞肌,逆行分离颞肌,尽可能保护颞肌下骨膜,连同皮瓣-颞肌向下翻转,去骨瓣并咬除颞骨达中颅窝,形成骨瓣12~15 cm,于骨窗缘悬吊硬膜以防硬膜外血肿,放射状剪开硬膜,即见到向外膨出的缺血水肿的脑组织,沿脑沟或脑表面的血管边缘撕开蛛网膜数处,一般不做内减压,梗死灶内点片状出血不作特殊处理。术后一般瞳孔很快恢复正常,CT示环池、四叠体池显示清晰,脑干受压恢复正常,中线无移位。已充分证实,在单纯去骨瓣减压能挽救生命的情况下,避免切除患者脑组织,况且术中切除脑组织可能造成术后不同程度的功能缺失。当脑膨出后无法关颅或脑组织涨裂溢出时,可行内减压术。颞肌贴附于缺血的脑组织上,全层缝合头皮。

1.2.2 颞顶枕区梗塞

全麻下手术,侧卧位,病侧朝上,手术采用大骨瓣开颅。颞顶枕开颅,前下方位于颞部发际内颧弓上缘,向上沿额顶交界距矢状缝3 cm,弧形至顶枕,向下至距横窦和矢状窦各2 cm,形成骨瓣12~15 cm。余同额颞顶梗死开颅。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3年,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6例(占26.1%),轻残生活需要照顾者7例(占30.4%),重残5例(占21.7%),死亡5例(占21.7%)。去大骨瓣减压治疗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严重呼吸道感染,2例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患者死亡。

3 讨论

大面积大脑梗死是指由于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或梗塞伴有或不伴有大脑前动脉闭塞所引起的一侧大脑半球急性的广泛缺血性疾病。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心脏、颈内动脉等脱落的栓子顺血流可直接进入大脑中动脉而引起该动脉供血区栓塞,故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最常见,本组病例占84.8%。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迅速造成大面积的脑组织供血、供氧障碍,形成脑组织的水肿、肿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加之继发性出血,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严重时则导致脑疝,危及生命。因此,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达80%[1]。笔者所在医院对23例大面积大脑梗死并脑疝形成患者采用去大骨瓣开颅充分的内外减压术治疗,由于颅内高压是大面积脑梗死病理发展的关键,大骨瓣开颅充分内外减压后,代偿了颅腔容积,缓解了颅内压,促进了血液回流,使缺血区域及周边脑组织的血管扩张,同时将颞肌贴附于脑表面,有利于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脑梗死灶的供血,阻止缺血范围的扩大,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病死率。结果表明,手术能有效地控制颅内压的进行性增高,缓解脑疝,提高救治率。

已被广泛采纳的手术适应证为:(1)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而处于脑疝早期或前期;(2) CT见大面积脑梗死和水肿,中线结构侧移大于5 mm,基底池受压;(3)颅内压大于30 mm Hg;(4)年龄小于70岁;(5)排除系统疾病。手术目的为:(1)保存生命;(2)阻止梗塞面积扩大;(3)防止系统并发症;(4)有利于康复。决定手术成败和远期功能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手术时机的把握。多数学者认为一旦有手术适应证,尽早手术可减少梗塞面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2]。在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发射消失时宜尽快进行开颅减压术。

本组术前2例双侧瞳孔散大患者死亡。施行手术时应注意,骨瓣一定要足够大,同时尽可能咬除颅底处颅骨,从而有效地使脑疝复位,迅速缓解颅内高压。总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须尽早施行去骨瓣减压术,再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才能真正解除颅内高压,提高救治率。

摘要:目的 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大脑梗死并脑疝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23例急性大面积大脑梗死并脑疝患者进行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总结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结果 随访1~3年,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6例(占26.1%),轻残生活需要照顾者7例(占30.4%),重残5例(占21.7%),死亡5例(占21.7%),去大骨瓣减压治疗明显降低死亡率,同时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结论 急性大面积大脑梗死采用大骨瓣开颅的内外减压术治疗,减压效果满意,但要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才能提高救治率,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大面积大脑梗死,脑疝,去大骨瓣减压术

参考文献

[1]Hacke W,Sch wab S,Horn M,et al.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clinical course and prognostic signs.Arch Neurol,1984, 41:26-29.

去大骨瓣减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于我院进行弥漫性脑肿胀术中出现急剧脑膨的患者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5.4~69.1岁,平均年龄(43.6±2.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8h,平均时间(3.5±0.6)h;致伤原因:车祸外伤31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余致伤原因7例。

1.2 方法

对患者实施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方法如下:患者全身麻醉后,采取仰卧位,根据患者颅脑肿胀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和骨窗大小。手术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注意尽量保留颞浅动脉主干),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发际内,部分额叶损伤严重患者可适当向前延伸,并将蝶骨脊咬除,显露前中颅窝底,骨窗≥12cm×10cm。放射状剪开硬膜,清除颅内血肿和脑组织中的坏死病灶,再将硬膜完全敞开,充分对脑表面和硬脑膜进行止血。术后对硬脑膜行减张缝合,同时在术中对患者给予颅内降压处理,必要时敞开硬膜关闭颅腔[2]。手术后通过颅脑CT观察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

1.3 疗效标准

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价量表对预后进行分级评价。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患者无意识,但存在心跳和呼吸,处于长期昏迷,即呈去皮层、去脑强直状态,偶尔有睁眼、吸允、哈欠等局部运动反应。Ⅲ级重残:患者有意识,但认知、言语和躯体运动功能出现严重残疾,正常生活不能自理。Ⅳ级中度残疾:在认知、行为、性格方面存在障碍或出现轻度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情况,正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Ⅴ级预后良好: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但可能存在各种轻度后遗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0.05提示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情况

患者手术后的颅内压为(18.3±2.9)mmHg,明显低于手术前的(43.2±5.5)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36,P<0.05)。

2.2 治疗前、后患者的MAP、CPP变化情况

患者治疗后的MAP、CPP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手术预后

术后预后良好26例(52%),中残9例(18%),重残8例(16%),植物生存4例(8%),死亡3例(6%)。

3 讨论

弥漫性脑肿胀发生原因为桥脑蓝斑核、中脑网状结构、丘脑、下丘脑等血管运动中枢受损,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患者脑部血管麻痹、扩张,脑血容量大幅度增加,使患者脑体积增大及颅内压升高,进而产生脑循环障碍、脑缺血和脑水肿等病理生理变化[3]。有研究显示,弥漫性脑肿胀是引发急剧脑膨的主要原因[4],在对患者进行弥漫性脑肿胀术中,当剪开硬脑膜去除血肿病灶后,突然降低的血管外压力使脑血管内外压力失去平衡,血流量快速增加,脑血管出现再灌注损伤,患者将发生急性脑膨,其发生几率可达25%左右,将进一步加重患者脑组织的缺氧、缺血、坏死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存在严重影响,也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弥漫性脑肿胀的手术治疗价值具有较大的争议,严重颅脑外伤时,下丘脑可能受到直接或间接损伤。下丘脑对脑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具有调节功能。一旦此功能衰竭,脑血管张力快速下降,直至脑血管麻痹,致全脑血管床极度扩张而脑容积迅速扩大,导致急性脑肿胀,颅内压骤升。值此初期,患者一般呈浅昏迷、甚至意识清醒[5]。但在1~2h或数小时后,则逐渐陷入昏迷,而且昏迷快速加深,直至自主呼吸停止,病情凶险,危及生命。在脑血管麻痹后,颅内全部血管极度扩张,血液停滞不前,停止流动,导致严重脑缺氧缺血而迅速死亡[6]。

有研究发现应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脑肿胀术中脑膨效果较好,郑立春等研究发现,应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后,患者颅内压显著下降,改善了患者预后,证实了去大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可靠性。国外Kew J等进行类似治疗弥漫性脑肿胀的研究中,患者预后明显较对照组改善[6]。实施大骨板减压术可使脑组织获得最大空间,进而迅速减轻患者脑肿胀情况。本文结果也证实了对患者实施去大骨瓣减压术的颅内压明显低于手术前,且预后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去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弥漫性脑肿胀术中急剧脑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脑肿胀术中急剧脑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4月于我院进行弥漫性脑肿胀术中出现急剧脑膨的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了去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术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价量表(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手术后的颅内压为(18.3±2.9)mmHg(1mmHg=0.133kPa),明显低于手术前的(43.2±5.5)mmHg,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预后良好26例(52%),中残9例(18%),重残8例(16%),植物生存4例(8%),死亡3例(6%)。结论:去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弥漫性脑肿胀术中急剧脑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去大骨瓣减压术,弥漫性脑肿胀术中急剧脑膨,颅内压

参考文献

[1]张赛,涂悦,赵明亮,等.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后顽固性高颅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2):169-173.

[2]龙连圣,辛志成,王伟,等.急性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2):146-149.

[3]朱为民,俞俊杰,顾庆丰,等.选择性脑降温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1):686-688.

[4]郑立春,丁毅.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119-120.

[5]谢贤生,刘胜初,廖驭国,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5):162-164.

上一篇:传播模型下一篇:道路旅客运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