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经济区

2024-10-04

辽西经济区(精选12篇)

辽西经济区 篇1

一、辽西旅游温泉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辽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优势。有多处目前已经初步探明但尚未开发的温泉地热资源,温泉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潜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辽西虽然相对辽东、辽北等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但辽西河流纵横,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市委、市政府开发温泉资源、打造辽西地区温泉旅游品牌的思路形成后,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温泉旅游资源普查,农村采取从乡镇到村屯,城市采取从街道到社区,经过这一地毯式详实缜密的普查,到目前,全市共发现温泉资源20余处,为辽西地区未来的温泉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温泉旅游经济在辽西地区的发展问题分析。

(一)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手段的管理松散。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监察的应用与管理应提高到管理的范畴中,提高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手段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步骤中,通过发展管理监察管理,来带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发展的有效性与公正性,但是现如今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有效性低下,主要表现为对单位所有的监察管理人员及其工作水平不能充分掌握,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效率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源自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监察监督方式的应用与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对监察监督的应用管理的具体实施不够全面,导致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手段不足,管理有效性低。

(二)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随着辽西地区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应用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国家政策及温泉旅游企业年度计划的原因,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应用管理及旅游资源的有效性,增加单位的销量,但是对于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过程中对监察的应用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控制力度不足,专业监察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来改良应用管理手段,加强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的有效性,为辽西地区整体行业的监察监督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辽西地区温泉旅游经济的发展未来分析

(一)建立温泉旅游监督管理控制的制度。通常由温泉旅游企业的管理部门制定应用管理制度,对监察与温泉旅游人员的使用方法以及规格进行规定,对应用管理队伍的建设有监督性的作用,对温泉旅游管理的标准也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了温泉旅游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中的有效性。并且在进行温泉旅游应用管理的过程中,制度是监督温泉旅游控制与管理有效性的最有力措施。

(二)加大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监察应用管理使用的力度,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与旅游资源的效率。在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资源工作中实施监察应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实施双方人员互相监督的手段,最大程度加强监察及旅游资源的应用与效率的有效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应用管理的手段,对于这类监督体系,必须要保证由专业性的监察人员与旅游资源人员来进行,加强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监察的控制,保证了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工作的正常有效发展,还可以通过监察的管理来完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效率监测,来保证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当然加强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最基本手段还是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人员的聘用,旅游资源人员是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重要人员组成部分,管理头脑与管理手段过硬的人员是保证旅游资源效率的基础部分,完善招聘体系是加强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重要方式,需要得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管理层的重视与关注。

(三)完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于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工作标准程序,保证旅游资源的可靠与有效。在进行具体的监察的应用与管理改革工作前,要注意对管理手段的制度建立与规章控制,才能从基础上实际加强温泉旅游监督管理的效果,因此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而言,在进行实际手段完善之前,要加强对制度与规章的控制,才能最大程度完善监察对于旅游资源工作的效率。在进行相关制度管理时,可以加强对监察监督及旅游资源人员的工作控制,说明对于工作人员工作的要求,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进行规定与要求,从最基础的方面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温泉旅游管理的有效性,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资源的相关人员结构,改革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手段,全面带动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管理与管理监察改革的进程。

(四)要明确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全面发展与控制温泉旅游在旅游资源中使用的力度。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温泉旅游的使用量,也就是将温泉旅游带入到辽西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工作中,关注温泉旅游在工作中使用的质量与效率,对于监察的管理人员,可以规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要通过监察的应用与管理对整体的旅游资源工作进度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效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发展的控制,最终达到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有效发展的目的。

(五)注重员工的招聘质量。辽西地区企业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也就是将以人为本带入到辽西地区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关注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对于管理人员,可以规定员工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阿里巴巴企业要通过优秀企业管理对整体管理工作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优秀企业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阿里巴巴企业的年度工作目标,加强对辽西地区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控制,最终达到对阿里巴巴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辽西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发展也到达也一定的高度,但是由于发展的不断进行,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监察管理也应该同步发展,所以要对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进行政策及手段上的加强,为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关于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控制手段,需要从制度及政策等手段切入,保证应用管理监察工作的可靠,并注意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的有效性。

辽西经济区 篇2

9月13日—15日,由省政府办公厅包扶沙金台乡工作队组织,沙金台乡党政班子及相关部门人员一行七人到辽西阜新、朝阳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看到了辽西大扁杏发展的先进典型,学到了科学的管理经验,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更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坚定了把这一产业做强、做大的信心和决心。

一、学习考察的过程及体会

考察的过程:

13日早8点,扶贫工作队和沙金的七名成员分别从沈阳和沙金出发,于上午11点,在阜新市汇合,开始正式考察活动。13日下午1点,在阜新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首先考察了辽宁省最大的土特产品加工企业—“阜新市振隆土特产品有限公司”,听取了公司吴经理的介绍,参观了生产车间和包装车间。随后,到阜新县务欢池镇广民村,参观了广民村3000亩大扁杏基地和广玉泉屯的百亩丰产园。

14日早8点,考察组一行九人乘车历时近5个小时,于中午12.30分到达凌源。下午2点,考察了凌源市乌兰白乡的6000亩大扁杏生产基地和大扁杏加工企业。

15日早8点,从凌源出发,于下午4.30分返回沙金,考察活动结束。

我们的体会:

1、抢抓机遇是关键。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160元,其中生态林补8年,经济林补5年。阜蒙县的13.1万亩大扁杏园中,有近11万亩是2002年以后栽植的,全部享受了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凌源的大扁杏园大面积发展也是在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这两个地区都把握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迅速行动,大面积开发这一产业,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水平。

2、科学管理是基础。一是技术服务到位。考察所到的两个县区在大扁杏的技术服务上都十分重视,几乎每一个林业工作者都是大扁杏专家,说起大扁杏来都头头是道。同时,在每一个关键环节上,林业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都采取紧跟式指导,使得这里的大扁杏没有因技术方面造成损失。二是群众管理到位。由于技术指导及时,群众的管理也较为细致,特别是田间管理和树体管理上都十分到位。三是投入到位。虽然大扁杏是一种耐贫瘠的树种,但科学的投入还是必须的,两个县区收入非常好的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投入较高,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有机肥和一定数量的化肥。

3、龙头企业带动是发展发向。

在大扁杏的两个主产区,都设有龙头企业。“阜新市振隆土特产品有限公司”和凌源乌兰白大扁杏加工厂是比较典型的代表。由于有这两个加工企业,一是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大扁杏的销售问题,有效防止了外地客户压等压价等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使得大扁杏增值,每斤杏核的价格是6元左右,仅用最简单的加工方式—“五香开口”,每斤售价就在15元左右,增值空间很大。同时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还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三是普遍存在“吃”不饱的现象,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扁杏市场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改变。这种“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很适合发展大扁杏这一产业。

二、沙金台乡目前的大扁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自然状况:沙金台乡区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有耕地8万亩。乡域内荒山多,共有96个山头,2万多亩;风沙大,年平均风速达6.5米/秒;降水少,自97年—2004年,年平均降水不足300毫米;土质贫瘠,有近4万亩坡耕地,年平均亩产仅在四五百斤左右,有几年仅在二三百斤,甚至出现了种地赔钱的情形。

2、发展现状:2001年,在“辽宁省半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的指导下,沙金台乡开始尝试栽植大扁杏,到目前,全乡已栽植大扁杏1.2万亩,其中2500亩已经开始见果,部分园收入十分可观。西扎村刘涛于2001年栽植了10亩大扁杏,三年见果,四年亩产100斤杏核,产值达400元;今年亩产核130斤,亩产值达600多元。该园2008年既可进入丰产,亩产核可达400斤,亩产值可达2000元。

3、存在问题:一是管理不到位,粗放,影响了产量。目前全乡能挂果的大扁杏面积仅2500亩左右,真正有产量的则不到1000亩,主要是由于群众管理粗放造成的;二是配套设施跟不上。由于面积分散,全乡的扁杏园还不能解决浇水的问题。三是覆盖面较小,全乡仅有670户栽植大扁杏,还有3700多户农户没有扁杏园,使这一产业不能真正将全乡的群众都带动起来,成为富民产业。

辽西寻塔记 篇3

这些在地图上找不到准确位置的古老佛塔,或居山巅,或倚峭壁,遗世而独立,回首已千年,传递着来自历史深处的佛音清明时节,我们从北京出发,过承德,至凌源,顺大凌河而下,向辽西大地寻塔。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辽塔是一出华彩乐章,堪称辽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公元10世纪,契丹人建立起了北起今天的吉林、内蒙古东部,南至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辽帝国,开始接纳和弘扬佛教,并最终将其立为国教,陆续建造了大量佛寺和佛塔。千年风雨,江山代谢,那些宏丽的寺院殿堂多已湮灭,而高耸的佛塔幸而还有较多留存。据统计,较完整的辽塔目前不下上百座,以辽宁境内最多。其中,辽宁西部地区北临辽国五座京城中的上京和中京,曾是辽之腹地,佛塔密度尤为可观。

辽西诸塔中,最有名的当属朝阳北塔。在朝阳,无人不知北塔,它是朝阳古城的精神象征。和它遥遥相望的,还有一座风格相同的南塔。

北塔坐落在朝阳市中心的北塔广场上。佛教信徒们顺时针绕着古塔祈福,每走一圈都是一次功德。塔的南侧,有人叩拜、进香,香烟缭绕飘散起来。

在4月的天空下,眼前的朝阳北塔,就像一座巨型佛教砖雕艺术品。

42.6米高的砖砌古塔呈方形,秀丽挺拔。最下层是宽大而朴实的基座,其上是带有大量砖雕图案的须弥座,有肃立的力士,也有轻盈的飞天。须弥座的南面开设一道券门,另三面中央设假门。须弥座以上是塔身,也可以看作佛塔主体部分的第一层。这一层极为高大,四面满布大幅砖雕,每一面的中央有一尊坐佛,为密宗金刚界四方如来佛,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均头戴五佛宝冠,身披袈裟且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佛的两侧,均有胁侍菩萨和八大灵塔中的一座,上方还有婀娜多姿的飞天。塔身以上,是密密的十三层塔檐,层层迭起,逐层内收,形成优雅的轮廓。再往上,就是塔刹了。

朝阳北塔是一座世所罕见的“五世同堂”塔。最早这里是十六国时期三燕(前燕、后燕、北燕)都城的宫殿建筑,后来毁于战火。北魏的冯太后在基址之上建成佛塔,名“思燕佛图”,北朝末年又被大火烧毁。后隋文帝在旧塔基础上敕建一座新塔,用以安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曾对隋塔进行修缮。到了辽兴宗重熙年间,对这座佛塔做了最后一次改建,使其外观呈现出典型的辽代风格,也就是今天所见的样子。

朝阳北塔的密檐式外观,是辽塔最为典型的式样。顾名思义,就是将塔身各层的高度缩小,层高不足以设置门窗,从而使得各层屋檐呈现密叠状效果,与之相对的是,底层极高,并设有门窗。现存绝大多数辽塔,都属于密檐式塔,与北塔一样,普遍由基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塔刹几大部分组成。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首先出现的是楼阁式塔。这种塔完全依照中国传统木质楼阁的形式而建,每层塔中,墙体、门窗、屋檐、梁柱等元素一应俱全,塔内有砖砌或者木制的楼梯可供登临。

密檐式塔脱胎于楼阁式塔,兴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逐渐发展成中国佛塔的一大类型。现存的密檐式塔多分布在华北和东北,西安城内著名的唐代小雁塔就是典型的密檐式塔。辽金及以后的密檐式塔大多或为实心,或内部虽为空筒却不设楼梯,为便于信徒观瞻,佛像或佛经故事多雕刻在塔身底层,似乎又结合了经幢的形式。

朝阳北塔被世人瞩目,不仅因其俊秀的外表和悠久的历史,更因为1988年对塔进行维修时的重大考古发现。当时,在接近塔顶的第十二层的中心发现了一块青石板,下方清理出一个几乎被尘土填满的石匣子,考古学家确认这是北塔天宫。在艰苦的条件下,考古队员们趴在临时搭的木板上,用毛刷一点点清掉灰尘,终于让天宫露出了本来面貌。

这座天宫由门道、甬道和宫室三部分组成,南北长4.2米,东西宽1.39至1.80米,深达1.72米。天宫里放置着从隋文帝直至辽兴宗时的上千件佛教宝物,不仅有眩目的银棺、金塔,还有两粒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消息传开,轰动一时,从此前来北塔瞻礼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与北塔不同,一些古塔虽也身处城邑,却少有人问津。离开朝阳市区后,我们驱车赶往锦州市下辖的义县,参观著名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大殿。快到县城时,远远看见一座古塔,在一片无甚特色的民居之上摇曳出尘,我们大为兴奋,临时决定改动一下行程,先去寻塔。

车进义县城区,七拐八转,反而一时不见了它的身影。这里是旧城区,略显破败。停好车,穿行巷子里,隔着院墙和横七竖八的电线望去,这也是一座十三层密檐式塔。与朝阳北塔不同,此塔周身呈八角形,这是辽代密檐式塔中更为常见的式样。风吹过,塔檐下挂着的铃铛齐齐作响,送来一阵悠扬轻音。

查了资料,果然也是一座辽塔,因寺得名,称为“广胜寺塔”。高与朝阳北塔相当,须弥座和塔身底层特别高大,塔身底层八面皆有佛教题材浮雕,都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塔刚刚维修过。看其昔日影像,塔顶倾颓,长满荒草。如今,塔刹已重新安上,挺拔坚固了许多,却少了几分来自历史深处的颓唐与优雅。

现在的广胜寺塔,居于巷陌深处,仅存立锥之地,门庭冷落,少有人来。塔被围墙圈住,大门紧锁,不得入门细看。墙外的水泥地上,几个孩子在打羽毛球。静默的佛塔,在地上投下一大片阴影。

沿着大凌河上游而行,一路邂逅了好几座散落乡间的辽塔。这些在地图上找不到准确位置的古老佛塔,或居山巅,或倚峭壁,遗世而独立,回首已千年。我们时而上下求索,忽然间又与之不期而遇。

第一处惊喜,在大凌河南岸的朝阳县境内。车行不久,便进入山区。这里山坳重重,春风未度,路边和山上的树木还是一片枯色。过不多久,左手边山崖上的一对塔影便跃入视线。

上图:朝阳市朝阳县与龙城区交界处的八棱观塔。摄影/明了下图:义县奉国寺内景。图/CFP

双塔寺双塔建在山崖中部的平台上。从山脚仰望,塔几乎是挂在绝壁之上的,惊心动魄。两座砖塔造型灵巧,高度只在十多米,尤其是右侧较小的一座,只有一层塔檐,檐上即是覆钵和十三层相轮,这种塔型,实为罕见。与其相距20多米的大塔其实也大不到哪儿去,造型却完全不同,是一座有三层塔檐的空心八角形塔。

民国时的《朝阳县志》记载,双塔寺是本地人捐资修建。“寺基地势极险峻,寺前建塔两座,高约数丈,故寺得此名。”时过境迁,昔日的佛寺早已无存,唯有寺前双塔犹立。

看罢双塔,沿大凌河北岸继续搜索前行,车行至朝阳市朝阳县与龙城区交界处时,左前方的小山顶上,一座浑身雪白的八角密檐式塔骤然跃入眼帘,在瓦蓝的辽西天空下,白得几乎晃眼。

车循着低矮灌木间的小路往上爬,开了好大一段路才到跟前。塔下有一些残砖,不知是不是维修时留下的。此塔名八棱观塔,俯瞰大凌河,背靠长满松林的起伏山岭。塔高近35米,也有十三层塔檐,但塔身比例修长,第一层明显比朝阳北塔和广胜寺塔矮,加之周身华丽的雕刻和近年的粉刷一新,颇有些玲珑宝塔的感觉。只是塔上浮雕佛像有部分损坏,有几尊佛头不知去向。

离开八棱观塔,我们一路往东,寻找黄花滩塔。路况变得很差,虽是柏油公路却是坑坑洼洼。远远望见一座白塔,可顺着开过去却错过了;几经辗转,眼见到了塔前,却又一头扎进人家的果园里。经主人指点,我们才终于从果园外的土路接近了古塔。眼前的景色愈加乡野,一只野鸡从草丛中飞起,又有一只野兔从车前窜过。

黄花滩塔静静立在那里,周围阒寂无人。这也是一座标准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高度超过30米。塔身底层正南面开设券门,其余七面有立于莲台之上的佛像浮雕,没有胁侍菩萨,没有飞天,显得极为简洁。佛像边有榜题,看起来是民间佛教徒捐资修建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八棱观塔和黄花滩塔都与辽代建州城存在一定联系,但并没可靠的文献予以佐证。塔名都是现代人根据附近的村子命名的。古塔傲立千年,最后却把自己的本名弄丢了。

日头西斜。又是一番颇不容易的探路,我们才从另外一条土路开上了公路。回首望去,黄花滩塔原本不甚柔和的白色轮廓,在暮色中化作了一道优美的剪影。

这些佛塔,或雄踞闹市,或隐于巷陌,或偏居荒野,但都共同建构起了解读千年前那个强大帝国的一段线索,让后人能于塔下,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佛音。

小贴士:

辽西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篇4

一、辽西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农业循环经济认识还处在初始阶段

虽然目前以农业循环经济为目标, 从市到乡镇、村以及大户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 但由于认识不足、宣传不够、引导不力, 还没有成为政府到农业从业者的共识。

(二) 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辽西北地区处于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是全省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辽西北地区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一是农药使用量增大, 有机磷高毒农药比重大。二是农膜普遍大量使用, 而且回收率很低, 大量农膜残留造成“白色污染”。三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滞后。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有效地节地、节能、节水、无公害生态模式难以大面积推广。另外,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手段落后。

(三)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工作措施尚未形成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全社会热心关注, 农业系统上下全力探索推进。目前, 因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市场机制、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造成了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较慢, 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较低。

二、辽西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一)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农户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民是农业活动的主要实践者, 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推广和普及。因此,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建议对农业各级主管部门、县乡 (镇) 基层政府、行政村级干部、农业生产大户及农业生产骨干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和辅导讲座, 并逐步向广大农民辐射。二是根据农村的特点,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村务公开栏、科技入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L09DJY077)

户等途径, 对广大技术人员、农民示范户, 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宣传, 使农业循环经济新理念深入人心, 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

(二) 遵循“3R”原则, 实现农业经济活动最优化

3R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即减量化原则 (Reduce) 、再利用原则 (Reuse) 、再循环原则 (Recycle) 。一是减量化, 实现“九节一减”, 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柴 (节煤) 、节油、节粮、减人, 最大限度地节省农业投入成本。二是再利用, 对各类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 不断增值。三是再循环, 农业废弃物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再回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 实现农业废弃物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

辽西北地区农药、化肥的投入量远超辽宁省平均水平, 但利用效率却不高。同时, 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因此, 必须通过减量化原则解决。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 对未经登记的农药和肥料严禁进入农业推广领域, 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经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对不按规定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的, 由各级农业执法大队依法查处。二是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普及推广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技术, 严格控制化肥和高毒农药的使用量, 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数, 减少土壤中农药和不可降解塑料薄膜的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抗病虫害农作物新品种, 推广测土施肥技术, 增施有机肥, 优化肥料结构。四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避免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式, 推广喷灌、地膜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辽西北地区农作物秸秆除直接还田外, 绝大部分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甚至就地焚烧;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很低;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均以初级产品向外销售或被遗弃, 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 必须通过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解决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滞后问题, 全面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

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农作物秸秆氨化、青贮转变成饲料, 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通过农作物秸秆气化站直接供给农户。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编织工艺品、造纸等。

2.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一是通过农业部农村沼气国债项目, 推动农户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二是在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大户中推广大中型沼气池建设。三是发展养殖户、养殖小区与种植户、种植小区对接模式, 把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直接供给种植业和有机肥厂。

(三) 推进“小、中、大循环”, 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农户、企业、园区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目前, 由于技术和规模的限制, 农户一家一户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本高、效率低, 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 只能实现小循环。所以, 必须要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畜禽类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龙头企业。要坚持大中小型龙头企业一起上, 外引和内育龙头企业一起上, 生产型、市场型、中介型龙头企业一起上。要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 (协会) +农户+基地”经营模式, 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紧密联结机制, 实现中循环。必须抓好园区建设, 以生产要求为纽带, 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产品生产企业 (包括养殖小区)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 形成产业集群, 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闭路循环,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大循环。

(四) 构筑有效保障体系, 确保农业循环经济长效发展

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政策是保证, 投入是关键, 科技是动力、服务是支撑。因此要全力构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推动农业循环经济长效发展。

1. 建立政策法规保障。

地方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 通过制定必要的农业循环经济法规、编制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 (1) 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制定。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 强化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在资源循环再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责任, 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 充分利用产业、税收等经济杠杆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支持, 确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主体及经营主体有利可图, 形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 (2) 编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事业, 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要考虑辽西北具体情况, 尽快出台各市 (县) 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提出可行的发展目标、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 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方向。要把重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的清洁生产以及“清洁化”农村社区的建设等方面。要提出近期、中期及长期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重点支持领域与保障体系。

2. 稳定资金投入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投入, 特别是启动阶段对资金的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农业生产部门的特殊性, 其前期经济效益不明显, 而且辽西北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 因此必须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相结合, 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 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要争取国家对辽宁省的农业投入, 辽宁省对辽西北的农业投入, 加大辽西北各市 (县) 本地财力的投入。 (2) 加大银行信贷扶持力度。增加辽西北地区农业、林业、畜牧业、生态建设的信贷投入。推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扩大对辽西北地区农户小额贷款, 重点支持辽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等加快发展。 (3) 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投入。制定一些引导政策, 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 采取多种优惠政策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工商企业等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4) 引导农民个人或农村集体进行投入。对生态效益较好、与千家万户农民生活相关的沼气和秸秆气化等设施建设, 资金可以采取由农户或集体出资、财政配套出资的办法筹集。对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民, 政府应在他们购买和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3. 强化技术体系保障。

(1)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与推广。一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二是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三是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四是加强农村沼气和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五是发展信息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省内外的农业科研资源, 鼓励和引导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建立起跨地区、跨行业的多种形式的科研联合体, 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2)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培训力度。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上, 除了正规的教育途径外, 着重依靠技术培训手段。加强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的技术培训,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辅导技能, 使其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发挥新技术采用的示范带头作用。要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培训工程, 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技能, 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步伐。

4. 健全服务体系保障。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

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

2.辽政权的建立。

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宋辽之间的和战。

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习“澶渊之盟”时,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如: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

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

三、碰撞中的融合:

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

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

一个辽西农民的超级稻梦想 篇6

敖双伦是一个普通农民,再有个三两年就60岁了。同样是种稻子,老敖比别的农民多个心眼,从40岁在镇里商店下岗又当回农民,老敖就一门心思研发适合辽西种植的“超级旱稻”。

老敖不愿当一个安分的农民。他家有3分地挨着别人家的水稻田,这一小块地种啥不长啥,成了闲地,曾伤透了家里人的脑筋。老敖的老叔种了多年的水稻,就给老敖支招:“挨着稻田,地挺潮乎,就种水稻吧。”老敖没全按老叔说的做,而是把水稻种在了旱田上。“我当时就寻思把这3分地当个试验田,看按我自己的想法种能不能一样高产。”秋后,老敖的3分地获得了大丰收,亩产达到800公斤。

旱稻比水稻還高产,这让老敖沾沾自喜,但村里人却根本不当回事:“你的地块小,透风透光的,产量高点不稀奇。”这句话却激起了老敖那颗不服输的心,并从此走上了研发“超级旱稻”这条路。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老敖终于找到了适合辽西地区种的稻子品种,那就是“超级旱稻”。辽西是干旱地区,所以种植旱稻更适合,既节省成本,又同样高产。

从1994年至今,老敖先后成功培育了“成双一号”、“成双二号”、“成双大粒”等旱稻高产品种,近几年又开始培育“超级旱稻”和“吨产旱稻”,推广旱稻复种、旱稻水管、旱稻直播等技术。

他的旱稻新品种每年都在6月1日才插秧,比传统旱稻晚很多,因为头茬种了土豆,二茬才种旱稻。“这里外里,除了高产,还种了两茬,就能多收入一块。”敖双伦说到 。老敖自创的旱稻复种技术头茬种土豆二茬种旱稻,亩效益3750元,已经让很多农民受益。

辽西经济区 篇7

关键词:渔业经济,水产品,渔业旅游

引言

葫芦岛于1989年建市, 是环渤海经济带最年轻的城市, 东邻锦州, 西接山海关, 南临辽东湾, 扼守关内外之咽喉, 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 为山海关之外第一个地级市, 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海岸线长约261千米, 居辽宁省海岸线总长的第二位, 各处海域共计54.66万公顷, 近海海域33.33万公顷, 相当于该市可耕种面积的1.5倍, 近海水深在15米等深线以内的水域面积达21.01公顷[1], 发展渔业的天然条件十分优越。自改革开放以来, 渔业经济发展状况逐年发展, 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 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20.7亿元, 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1.5亿元, 水产品总产量18.4万吨, 水产工厂化养殖面积177万平方米, 其中海水面积173万平方米, 淡水面积4万平方米[2]。本文分析葫芦岛市渔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葫芦岛市渔业资源的市场前景问题, 提出规定休渔期和划定禁渔区、对海域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引进多种大型水产品保鲜设备大型远海远洋捕捞船只、高科技养殖、对海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和发展具有满族特色的渔业旅游的对策。

一、葫芦岛市渔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 捕捞渔业的发展现况

葫芦岛海域内黄花鱼、燕鱼、带鱼、墨鱼、爬虾 (也称皮皮虾、濑尿虾) 、扔巴鱼等几十种适宜捕捞的盛产鱼类, 其中, 爬虾和扔巴鱼的产量最多, 这两种海产在当地的价格仅为外地价格的五分之一, 因此潜藏着巨大的利润。目前, 笔者家族所拥有的一家海产品加工厂把爬虾肉和扔巴鱼的鱼子制成了开袋即食型的湿鲜高级休闲食品, 销往上海、香港、日本和韩国, 获利颇丰。

捕捞渔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远海捕捞能力薄弱, 从业渔船多为木船或是功率极小的机船, 这类船舶只能在近海水域作业, 大型机械渔船很少, 导致远海捕捞所占比重极低, 远洋捕捞则几乎是空白;二是天然渔业资源在不断衰退, 渔获物中优质鱼的比率逐年下降, 鱼类种群低龄化、个体小型化趋势呈正态发展。

(二) 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 葫芦岛市的养殖业以海水养殖为主、淡水养殖为辅。其中, 海水养殖又以浅海浮筏养殖、滩涂养殖为主, 网箱养殖、底播增殖、人工放流和设施渔业等多种养殖方式为辅。浅海浮筏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海虹, 滩涂养殖品种有杂色蛤蜊、文蛤蜊、四角蛤蜊、蛏和沙蚕, 浅底播增殖面积达4 400公顷, 其中海参530公顷, 投苗250万头;杂色蛤蜊3 600公顷, 投苗2 755吨, 此外还有20多种原来没有人工养殖过的名贵海产, 因为处于试验阶段, 底播增殖面积均不大[1]。淡水养殖中有一个特色项目是温泉水养殖罗非鱼, 笔者家族经营的水产企业之中恰好有一家是位于葫芦岛市下辖的兴城县级市的汤上温泉罗非鱼养殖厂, 2012年投苗20万尾, 收获近10万尾, 获得利润近4 000万。水产养殖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大部分养殖户的实际操作过程不够规范, 在市场竞争上由于各自为政, 竞争力大多较弱。

(三) 海域污染严重

葫芦岛市是重工业基地。沿海岸区域分布有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电镀等许多大型企业, 它们进行生产的同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对周边大气、水、土壤环境等污染严重, 排放的污水经河入海, 长期以来对周边海域的水质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是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源。由于多数陆源排放口的长期大量超标排放, 导致葫芦岛市河口、海湾和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排海污水中营养盐的高浓度导致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是造成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葫芦岛市海上或沿岸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的污水有一部分采取就地排放, 如港口码头排放的含油污水和工业废水、渔船排放的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潮间带养殖排放的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等。近年来, 葫芦岛市陆续开工建设了一批海洋与海岸工程项目, 其中围填海工程作业和航道、港池疏浚作业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大[3]。

(四) 海产品储藏和高级加工设施严重缺乏

目前, 整个葫芦岛市才有几十座冷库, 冷库对海产品的储藏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有很多海产品是比不宜冷藏的, 对于适宜冷藏的海产品种类来说, 冷库的数量也远远不够;能够对海产品进行高级加工的企业更是只有不足5家, 很多海产品, 越是对之进行高级加工, 其利润越是成倍增长。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葫芦岛市的渔业出口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关于葫芦岛市渔业资源市场前景的分析

(一) 国内渔业贸易具有区位优势

葫芦岛市位于以省会城市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为核心的华北城市群之间, 这两个城市群, 特别是沈阳、北京和天津等几个大城市人口众多, 且人们的消费能力极高, 因此, 他们对价格一般要高于肉类的海产品的需求量也就特别大。葫芦岛市可以充分利用海域广阔和区位优势,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养殖适合这两个城市群需求的各种海产品,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 国际渔业贸易往来广泛

在对外贸易方面, 葫芦岛市与日本和韩国的往来极多, 尤其是日本, 这其中既有中国政府的对望开放政策, 又与60多年甚至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众多历史因素有关。二战结束以后, 滞留在中国东北三省的日本侨民有130多万。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后没有以暴易暴对百万日本侨民大加鞑伐, 而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 迅速安排日本侨民回国。1946年4月中旬, 大遣返正式开始, 东北三省各地居住的日侨分期分批集中到葫芦岛港, 从这里登船启程, 开始了他们归国还乡的第一步。到1948年底, 遣返基本结束, 共有105万日侨从葫芦岛港走向新生[4]。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把葫芦岛港称为再生之地。几十年之后, 当年的那些日侨不乏成为富商巨贾者, 他们在大陆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争先恐后地来到他们心中的“第二故乡”———葫芦岛投资办厂, 他们的这种投资, 很多都是不指望回报的。在这里, 笔者不得不感叹一句: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葫芦岛市在巩固对日韩贸易的基础上, 相继拓展了同欧美各国以及伊斯兰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据葫芦岛海关统计, 2012年1—6月, 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6.82亿美元, 其中出口5.28亿美元, 同比增长6.5%, 完成全年任务57.37%, 进度位列全省第二, 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5]。总的来说, 葫芦岛的对外贸易前景极为良好。

三、关于进一步发展葫芦岛市渔业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 规定休渔期和划定禁渔区

各种水产品都有一定的生长繁殖期, 葫芦岛市的各基本捕捞型海产生物的生长繁殖期存在极大的重叠性, 因此, 葫芦岛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 禁止渔民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出海打渔。同时为进一步保护这些海产生物, 政策还应划出相当面积的海域作为禁渔区,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均不得进入禁渔区捕捞鱼虾, 违者应被给与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

(二) 对海域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葫芦岛市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 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改变生产工艺和流程, 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 增加工业废物资源再利用率。按照“谁污染, 谁负担”的原则, 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 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彻底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海。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每一个直排海企业污染源, 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地稳定削减。启动船舶油类物质污染物“零排放”计划, 实施船舶排污设备铅封制度, 加强渔港、渔船的污染防治。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系统, 实现交通运输和渔业船只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岸上处理、达标排放。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 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建立应急响应系统, 防止、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严格管理和控制向海洋倾倒废弃物, 禁止向海上倾倒放射性废物和有害物质。

(三) 引进大型水产品保鲜设备

无论是对捕捞船上的海产生物还是人工养殖的各种水产来说, 保鲜都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海产的新鲜程度减少一分, 渔家获利就会至少减少十分。大型水产品保鲜设备的价钱确实很高, 不是一般的渔民可以承受的, 在这一方面, 政府可以出钱引进这些设备, 建立相应的水产保险仓库, 这样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大型远海远洋捕捞作业船的价格比大型水产品保鲜设备高出几十倍, 不过, 葫芦岛市目前并不缺乏有经济实力的渔业公司。这类船只的引进还可以切实地杜绝个别人提出的有人私自闯入禁渔区的问题, 因为相当一部分鱼类在近海和远海都有分布, 而且远海海域的分布量更大。

(四) 高科技养殖及海产品高级加工

葫芦岛市的人工水产养殖已经做出了一定成绩, 要进一步发展, 就要在水产品种上做文章。物以稀为贵, 一些外国鱼虾品种和本国珍稀水产目前大多数还不能实现在渤海湾的人工养殖, 一些特大型水产企业已经开始与水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 对这些水产进行人工养殖的试验, 目前已经有几项取得成功。对于常见的各种水产, 其养殖的具体事宜交由相应专业的科技人员管理, 在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成活率都会有极大提高。

一只爬虾被高级加工之后, 它的利润要比它被传统方式加工高4倍左右, 其他的海产品的利润差距大远低于湿鲜, 而且干鲜的制作过程往往会加入对人体健康不利的防腐剂。湿鲜是海产品高级加工的代表产物, 加工时, 先由经过至少1年培训的专业员工对其进行相应的卫生处理和烹饪加工, 然后, 在放入专用的保鲜真空盒或真空袋, 这就是尤其被沿海地区民众所熟知的“开袋即食”类型的高级休闲海味零食。每一年, 香港、广州、上海、北京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一批城市对这种食品的需求量都特别大, 以至于供不应求。海鲜罐头则是另一类利润更大的高级海鲜食品, 葫芦岛市拥有大量驻军, 我们可以与当地驻军合作, 生产作为军需的海鲜罐头, 这样利润更大。

(五) 发展具有满族特色的渔业旅游

葫芦岛市有几十万满族人, 满族在历史上是个渔猎民族, 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 满族的饮食文化不亚于汉家“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个, 其中对于鱼虾等水产, 烹饪上自有一套。不过, 满洲的饮食文化目前还“鲜见于经传”。笔者目前正在向家族的其他重要成员征求意见, 想要建设一个“满族渔业文化基地”, 在这个基地里, 不仅可以了解到满族渔业的四千年发展历程, 还可以亲自参与到钓鱼捞虾等各种渔业活动中去, 最后玩累了还可以品尝到各色经过满足烹饪手段制作的渔家饭菜。这个建议如果能被家族采纳, 乃至被葫芦岛市的其他渔业企业所效仿, 不仅有利于葫芦岛渔业经济的发展, 对该市的旅游业也是不小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吴珊珊.葫芦岛市海洋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J].中国渔业, 2003, (3) :48-49.

[2]张益菲.葫芦岛市设施渔业精品渔业发展势头强劲[Z].2012, (7) :27-28.

[3]宅新群.辽西黄金海岸—葫芦岛二十年创业回眸[N].辽宁日报, 2009.

[4]刘芳.葫芦岛市政府工作报告[N].葫芦岛日报, 2014.

辽西女人 篇8

辽西的土地苍茫而深厚, 充满一股雄浑之气。辽西枣树布满了山山峁峁、沟沟坎坎、坡坡梁梁。辽西女人就像那辽西枣树一样, 平平凡凡, 倔倔强强。她们体格好, 勤快、肯干、能吃苦, 不但是治家能手, 还是最优秀的种田人。在辽西, 人均土地较少, 土地收入有限。为了增加收入, 很多男劳力出外打工, 于是家庭中的女人便担负起农耕、管家、教育子女、社交、赡养老人的事儿。但她们却能表现出少有的从容不迫, 她们个个是劳动好手, 她们对土地有着独特的理解。她们习惯于在自家的田上播种希望, 她们整天埋头在田里, 播种、除草、间苗、打药、收割, 虽然辛苦却充满了诗意。在辽西, 干庄稼活干得最好的不是男人, 而是女人。她们不仅有很好的体力和意志, 更有极强的耐心。有一种说法, 叫男主外、女主内, 可在辽西, 这个说法便不成立了。因为辽西女人内外兼顾, 她们是多面手。在辽西, 大部分家庭是女人当家, 你有事情, 最好是找女主人, 一般能一槌定音。如果找男人, 兴许误事, 因为他们都比较尊重女性, 一般是让女人拿主意。这并不是说辽西女人专权, 而是说, 辽西女人以最顽强的精神和艰辛的劳动, 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让男子汉们敬畏三分。

辽西女人不太愿意出门, 她们有自己的生存哲学。她们家庭观念极强。在她们看来, 生产、治家、管孩子、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能含糊。要她们离开家乡, 一般是很难的。南方人有很多家庭到北方开夫妻店, 但辽西女人很少有人随丈夫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为了这个家, 她们甘愿做出牺牲, 默默忍受夫妻长期分居的痛苦。家乡, 在辽西女人看来是最为神圣的, 这种强烈的观念营造出一股浓浓的乡情。在辽西农村, 农家女有了空闲就聚在一起, 彼此亲同姐妹, 嘻嘻哈哈, 东拉西扯, 十分热闹。乡情在这里像陈年老酒, 又浓又香又醇。

辽西女人表达感情较为直白, 爱就是爱, 不爱就是不爱, 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决不吞吞吐吐。她们常常大声地说些粗话, 但说归说、做归做, 说粗话是为了打趣, 没人当真。很多辽西女人对丈夫有些特别的称呼, 比如, "老鬼"、"死鬼"、"傻瓜"、"该杀的"、"老王八蛋"等等, 这些字眼看上去很不雅, 但是, 这却是辽西女人对丈夫的爱称, 她们爱丈夫不是相敬如宾型的, 而是大大咧咧, 刚中见柔, 粗中有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辽西女人质朴、热情、厚道、善良, 给人一种慷慨大气之感。她们一旦认定你是朋友, 就会实心实意待你, 把你当成亲姐妹、亲兄弟, 真心真意地帮你, 决不搞虚情假意那一套。外地人来到这里遇到难事, 辽西女人常说, 看那人挺可怜的, 帮帮他, 自己穷不了。辽西女人性情火爆, 如果谁惹了她们, 她们也会不依不饶, 甚至大吵大闹。但是, 过去就过去了, 她们是刀子嘴豆腐心, 很快就会雨过天晴, 该怎么来往还怎么来往, 不会耿耿于怀。

辽西旱地秋季保墒技术 篇9

根据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 该区大部分农田秋收后耕层土壤含水量为13%~18%, 基本上能够达到作物播种出苗的水分条件。然而, 经过一冬春的蒸发0~5厘米土层土壤含水量仅剩5.22%, 5~10厘米土层土壤含水量也只有9.81%, 不能满足种子发芽出苗的条件。若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就能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1%~13%, 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一、地块选择与墒情测定

秋季作物收获后, 用测墒仪测定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 测定深度为0~40厘米, 若5~10厘米土壤的体积含水量在下列适宜范围内 (沙土4.1%~4.6%;粉土16.7%~19.0%;壤土18.7%~21.2%;黏土22.9%~25.9%) , 便可以进行秋季采取秸秆覆盖或留茬措施或整地覆膜作业。

二、秋季整地覆膜

具体整地方法是在垄距0.5米原垄上进行如下工序: (1) 在原垄基础上, 犁二垄空一垄, 形成1.5米一带, 小行距0.5米, 大行距1.0米。用犁挑开中沟一次完成。 (2) 用犁一次往返分别破开两个原垄, 再将有机肥分别施入两个边沟内。 (3) 用犁往返开沟, 合上两边半垄。 (4) 垄台面达到平、实、细净。 (5) 打除草剂拉索3千克/公顷阿特拉津1.5千克/公顷, 200~300倍液, 用喷雾器喷洒畦面, 倒退着喷, 随喷随扣膜。 (6) 覆膜畦面宽0.7米。扣膜三人一组, 拉紧膜, 使膜紧贴地面, 用土封严, 膜表面覆2~3厘米厚的细土。

玉米秋覆膜栽培系上年覆膜, 存在大风接膜和人畜践踏膜影响土壤收墒问题, 应加强田间管护。

据沈阳农业大学在凌源做试验表明, 夏深松+秋整地+秋覆膜的墒情调控措施对0~5厘米的水分影响较大, 能有效地蓄存夏季和秋季降水, 抑制冬季和春季土壤水分蒸发, 使降水更多地保存在0~40厘米土壤中, 供第二年春季春播利用, 这对于当地春季抗旱保苗是十分有效的。

辽西蓖麻高产栽培技术 篇10

一、选地整地

蓖麻适应性强, 各种土质均可种植, 对生长条件要求不严格, 但要获得高产, 须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酸碱适中的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种植, 切忌种植在低洼地和黏重黄土地上。秋季深翻30厘米左右, 翻后还要整地耙细, 使其熟化。

二、选择良种, 做好种子处理

蓖麻种子可以自留, 在收获前选生长旺盛, 分枝多, 结果早, 坐果多的植株采摘后放在阳光下晾晒脱粒, 晒干后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 也可选购适合本地区优良杂交种, 选通B4、通B5、浙B4、浙B5等品种。当春季地下5厘米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准备播种。蓖麻种子皮壳坚硬, 吸水缓慢, 影响出芽, 需浸种催芽。用40~50℃的温水浸种24小时, 捞出晾干后放在22~24℃的温度下催芽, 待大部分种子萌动或有种子种皮绽破露白时即可播种。

三、精细播种

按行距50厘米起垄, 耙细后, 按株距80厘米穴播, 每穴2~3粒种子, 覆土深度2~3厘米, 亩栽植1500~1650株左右。播前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 陡坡地、缓坡地种植可适当稀些。

四、施肥方法

蓖麻需肥较多, 要想获得高产, 必须有足够的养分。根据蓖麻的需肥特性, 前期需要氮肥多, 开花后以施磷钾肥为主。在深耕整地时, 可亩施优质农家肥1.5~2方;再亩施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 (N:P:K=15:15:15) 25千克。

五、田间管理

当苗高10厘米时进行间苗, 去除细弱幼苗, 并结合中耕除草一次。在苗高15~18厘米可定苗, 每穴选留健壮苗一株, 并进行第二次除草。当苗高30厘米时, 可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封垄前期趟地一次, 结合趟地进行追肥, 每亩追尿素15千克。当蓖麻长出7~8片真叶时, 株高65~100厘米时, 进行打顶 (即把植株主茎的顶尖剪去) , 促进侧枝生长发育, 增加产量。同时使植株矮化, 便于采果。

六、病虫害防治

蓖麻病虫害主要集中在苗期。苗期虫害是地老虎, 用毒饵诱杀。苗期病害主要有枯萎病、叶枯病、白粉病等, 一旦发生, 要及时清除病株, 烧毁或深埋清除病原物, 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 每间隔7~10天喷一次, 连续喷2~3次, 或用1:1:120倍的波尔多液喷雾防治。

七、及时收获

辽西为何成为古生物化石聚宝盆? 篇11

辽西与热河生物群

位于辽西的朝阳、锦州是热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区,周边地区也有广泛的分布,比如内蒙古的东南部赤峰和河北省的北部承德等等。因为这些地区原属热河省,所以早在1928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在他的著作中首次用“热河动物群”来命名为他所取得的一系列发现。随后的发现不仅限于动物,还包括植物,所以就组成了“热河生物群”。关于热河生物群时代的争议持续了近一个世纪。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发现,从脊椎动物组合来判定,它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的,同位素年龄测定也验证了这个结论。也就是说,热河生物群的时代距今1.3~1.2亿年。

近年来,由于热河生物群引起广泛关注,使得辽西许多原本不为人所熟知的地方有了鼎鼎大名。北票四合屯发现了大量的孔子鸟、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北票龙,中国鸟龙及其鱼类、两栖类、龟类、蜥蜴类、翼龙类、角龙类和哺乳类等,现已成为世界上一个最著名的化石地点,它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德国出始祖鸟的索伦霍芬,相邻的尖山沟很早前就发现过大量的鱼,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后来引起轰动是因为出土了第一个原始鸟类孔子鸟标本和哺乳类张和兽;而在张家沟发现了带有真正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尾羽龙、原始祖鸟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白垩纪的“庞贝城”

为什么在辽西地区有如此丰富、如此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为什么它们保存得如此完整、如此精美?

让我们先看一下近2000年前的庞贝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座意大利的古城在公元79年的时候,被强烈喷发的维苏威火山所掩埋。1784年,考古学家在火山灰层里面就发现了这座古城,城中的一些人、一些动物、一些其他的东西保存得非常完好,栩栩如生。原因就在于火山爆发以后,整座城市被火山灰快速地埋藏起来,使其完整停留在历史的这一瞬间里边。

辽西之所以蕴藏如此丰富的生物化石,同样也是出此原因。科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化石发掘,发现了热河生物群有过频繁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造成的突发自然灾难导致生物突然死亡,而后又被火山灰快速埋藏起来。

众所周知,火山喷发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样也被认为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集群死亡甚至全球性生物集群绝灭的主要原因之一。火山作用直接和间接地导致生物集群死亡,火山喷发的大量熔岩流和炽热的火山碎屑流直接将周围近距离的生物化为灰烬,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是局部的效应,而且化石难以保存?最重要的影响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造成地球大气圈和水圈的变化,导致气候与环境突变而致使生物集群死亡或集群绝灭,是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灾变事件,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和程度大,化石数量多,保存完整。

在辽西地区,目前能够确认数十次的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比如四合屯地区孔子鸟类群集群死亡事件。发掘统计表明,孔子鸟化石平均5—6平方米就有1件,局部地段达1—2平方米1件,可见其丰度之大,绝非正常死亡所致。化石保存极为完整、精美,不但完整地保存了骨骼的硬体部分,而且保存了羽毛等软体部分,体羽、飞羽和两支长长的尾羽及其羽枝、羽轴清晰可见。鸟类化石前后肢及尾羽伸展,脖颈前伸,明显地反映了非正常死亡。另外孔子鸟化石均为成年个体,没有发现幼年个体。当突发性火山爆发时,鸟类尽可能地躲避陆相火山爆发形成的危险,成年个体的羽毛发育完善,飞翔能力强,有能力飞向危险性相对较小、远离岸边的湖泊中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只有成年个体的鸟类化石发现于半深湖—深湖环境的原因。

此外,有的恐龙胃腔中尚保留未消化的食物——蜥蜴类和哺乳类的骨架,腹部保留完整的卵化石,卵壳上清楚地保存纹饰构造。这些化石群埋藏状态和保存特征均真实地记录了火山喷发事件以及化石的快速瞬间埋藏,是非正常死亡的直接反映。

形成化石的几大因素

要形成化石,必须具备这样几个因素:第一是生物群要非常丰富,第二是生物的死亡方式,是正常的死亡,还是灾难性的死亡。比如说地震或者是火山爆发,这种灾难性的死亡往往能使大量生物集中地保存下来;第三是搬运距离的远近,也就是看生物是在原地埋藏的,还是异地埋葬的,第四是埋葬速度,也就是说生物是快速埋藏还是有一段时间暴露在地表的缓慢埋藏第五是埋藏环境,是氧化环境还是还原环境最后是时间。下面我们就逐一分析一下。

生物群现在各种证据显示,早白垩世的辽西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雨水充足,湖泊相连,植被比较发育,非常适宜生物生长发育。陆地上有许多生物,水里边有鱼,也有水生的爬行动物,空中有鸟,有昆虫,有翼龙等等,它们组成了一个很好的食物链。当时的被子植物,也就是有花植物出现了,一些采花的昆虫大量地繁盛。而鸟要吃这些昆虫,它就要主动飞翔。总之,当时的环境非常适合于生物的大量繁衍和演化。

死亡方式辽西地区的火山爆发当时是非常频繁的,而这种火山属于中酸性火山,喷发出来的并不是大量的熔岩岩浆,而主要是有毒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硫,还有火山灰这—类。而且火山爆发还造成陆地森林的大火,研究人员在地层里面发现了很多炭屑,这就是森林大火的一个证据。在每一层火山灰下面都有大量生物埋葬。是火山爆发导致它们的死亡,非正常的突然的集群死亡。

搬运距离如果说生物死亡以后就地埋藏,那么它应该保存得很好,如果经过长时间搬运的话,就保存不了很好骨架,也保存不了软体的组织。一个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很多鸟类、恐龙都是陆地生存的,但它们的化石埋藏地点都是一些湖相的沉积,而且是半深湖和深湖的沉积,和陆地生存的环境有一段距离,按道理说它是经过一定距离搬运的。经过野外发掘时对化石原始埋藏状态的仔细观察,那就是这种搬运并不是生物死亡后进行的,而是在它活着的时候自己主动进行的,为的是逃离火山爆发产生的森林大火或有毒气体。

埋藏速度埋藏速度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埋藏速度快的话,它能保存很好的化石,如果埋藏速度慢,在地表暴露一段时间以后,那有机质腐烂氧化以后,保存不了很好的化石。

埋葬环境看是氧化环境还是还原环境,一般化石如果在还原环境下,往往保存得很好,如果在氧化环境下,暴露在地表,那很快就腐烂了,化石也保存不了。所以辽西发现很多标本都是一种深湖的环境,它很快沉积在湖底以后,火山灰很快就把它覆盖埋藏起来,是一种还原状态。

时间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热河生物群化石形成时间很长,距今约一亿多年。

辽西地区正好满足了所有化石形成的各种条件,所以成为了古生物化石的“聚宝盆”。人们之所以如此青睐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是因为从中可以了解热河生物群的辐射、绝灭及其与环境的相互的关系等等。纵观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出现温室效应的时期恰恰都是生物大发展的时期,热河生物群之所以辐射如此广泛,也是火山爆发、二氧化碳增多、地球温度升高的环境变化,对陆生和浅海的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现在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雏形就形成于中生代的这一时期,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以及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都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因此关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对今天的地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辽西地区山药高产种植技术 篇12

一、选择良种

选择适宜本地的山药品种是获取高产的关键, 目前广泛种植的优良山药品种多达几十个, 我们根据辽西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用途, 选用山东的米山药品种。

二、选地开沟

种植山药田要选择向阳、地势平坦高燥、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通畅的地段, 土质以沙土或沙壤土, 酸碱度呈中性或弱碱性为好。山药不能连作, 一般需间隔3年轮作1次。开沟应在冬春季节进行, 按100厘米等行距或60~80厘米的大小行形式。沟深100~120厘米, 有条件的可采取机械刨沟。

三、种苗的制备

种苗制备有3种方法。

1. 龙头繁殖

龙头也有称为山药嘴子, 是山药收获时根茎的上端部分, 是山药大田生产的主要繁殖材料。但每株山药每年只生成一个龙头, 还有各种损耗, 所以龙头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少, 尤其是龙头在栽培中逐年变细变长, 组织衰老, 产量下降, 规模生产不便作为繁殖材料。

2. 山药段子

将块茎切成8~10厘米茎段用于栽植。

3. 零余子 (山药豆)

选用种苗以零余子育苗较好, 既解决山药块茎数量不够, 且产量高, 又能防治品种退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在播种前一天, 要对种薯进行最后一次挑选, 挑去伤病、腐烂的种薯, 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5分种, 晾干待种。

四、种植方法

山药喜温暖、不耐寒、怕霜冻, 辽西地区露地种植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 要求地表5厘米地温稳定超过9~10℃即可。有条件的也可使用地膜覆盖栽培。

基肥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 亩施腐熟厩肥或粪肥2000~4000公斤, 含氮、磷、钾各15%硫酸钾型复合肥15~20公斤, 并与翻土充分混合。种植方法是将山药沟浇透水后, 墒情适宜时把种苗纵向平放在预先准备好的10厘米深的深畦中央, 株距25厘米左右, 每亩密度4000~4500株, 然后覆土5厘米, 需要施肥应在山药的两侧20厘米处施入。

五、田间管理

1. 支架引蔓

山药一出苗就要及时搭支架引蔓向上生长, 一般用细竹竿或树枝搭设人字形架或三角、四角架, 架高2~2.5米为宜。

2. 中耕锄草

生长前期每隔半月进行1次中耕除草, 直到茎蔓已上半架为止, 以后适时拔除杂草。

3. 追肥

在茎蔓已上半架时追施1次, 亩施尿素15~20公斤。旺苗少施, 弱苗多施, 以求全田植株均衡生长。以后在茎蔓满架时, 如有植株黄瘦脱肥现象, 可再追肥1次。为使山药根茎膨大, 中后期多喷些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同时控制植株早衰。

4. 灌水

山药虽属耐旱作物, 但为求丰产也要适当浇水。一般在第1次追肥前后, 如天气久旱不雨, 土壤充分发白时, 应轻浇水1~2次, 至土壤表层润湿即可。以后到夏秋之交, 如遇干旱炎热天气持续1周以上, 也要清晨浇凉水抗旱。山药更怕涝, 多雨季节要及时清沟排水, 确保田间无积水。

六、防治病虫

1. 褐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 防治方法是避免行间郁闭高温, 注意排涝, 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天喷洒1次, 连续喷洒2次。

2. 炭疽病

主要危害叶片及藤茎, 防治方法是实行轮作, 及时消除病残体, 发病初期喷洒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0天喷洒1次, 连续喷洒2~3次。

3. 山药叶蜂

主要啃食叶肉, 把叶片吃成网状, 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方法是用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 (如敌杀死、百树得等) 喷雾。

七、收刨和贮藏

上一篇:App广告下一篇:连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