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区

2024-10-14

西部经济区(共12篇)

西部经济区 篇1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增长的源泉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而制度-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增长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而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有效率的制度和经济组织才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以及总体经济产出增长的关键。因为有效率的组织和制度可以确立和界定人们的权利, 以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使经济主体的利益目标与社会目标接近, 从而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 使人们努力地进行创新、资本积累、教育投入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最后表现为经济的增长。

民营经济虽然有其独特的市场优势, 但其市场优势的发挥, 有赖于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 可以说, 制度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 制度变迁决定着民营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市场绩效的改变。

一、理论分析:西部民营经济与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一) 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制度至关重要, 制度及其制度变迁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制度是什么, 制度是一种“公共品” (萨缪尔森) , 其定义为, 一个消费这些物品或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 (舒尔茨) 。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在舒尔茨看来, 制度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他在其《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 针对制度作了经典性的分类: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

制度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 (诺斯) , 是人们创造、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 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从制度构成看, 它有正式的约束或制度, 如政策、规则、法律、宪法;非正式的约束或制度, 如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行为方式。制度正是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和约束来建立人们的选择空间, 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减少交易费用, 保护产权, 促进生产性活动。可见, 制度好像地心引力, 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强烈并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从逻辑上讲, 一种制度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 如宪法修改, 那么与制度环境相关的一些制度安排中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在这种环境中, 宪法和法律结构又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政治模式变化可能影响到制度环境。而与制度环境相关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边际调整的过程, 大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一系列制度变迁也使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诺斯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 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国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诺斯认为制度市场上存在着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 当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一致时, 制度均衡将会产生。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是制度非均衡, 正是由于这种非均衡,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建立新的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

(二) 贝恩SCP范式中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 按结构、行为、绩效三方面对产业进行分析, 构造了一个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 (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的分析框架, 简称贝恩SCP范式。

在贝恩SCP范式中,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展开的,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 而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基本结论是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垄断性的市场行为, 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 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 最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我国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同样适合这一SCP范式。我国西部民营经济的市场绩效取决于它自身的市场行为, 而其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又受制于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很明显, 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引导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绩效。

二、历史分析:制度变迁对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西部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补充地位”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已成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 1999年, 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95年增长了67.44%。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13.62%上升为1999年的15.96%。截止1999年, 西部地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外境外投资企业达652.7万户, 当年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共创产值1149.8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2790.1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1.16亿元。截止到2002年, 西部地区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633.7万人, 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1270.9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西部民营经济在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 2004年, 四川省个私经济增加值2383.05亿元, 个私经济总户数158.28万户, 个私经济户均注册资本9.73万户, 个私经济两税金额90.12亿元, 个私经济出口创汇8.7亿美元, 个私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86.31亿元。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增长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制度、得益于民营经济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会阻碍经济增长,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其实就是由制度变迁的时滞性造成的。可喜的是, 我们党和政府及时地采取果断、英明的决策, 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西部地区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 将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先进的制度引入到西部, 促进了西部经济制度的变迁, 发展了非国有经济, 扩大了市场开放的力度, 民营企业产权制度不断得到改善, 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多元化, 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民营经济制度的变迁,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史也是民营经济制度的变迁史。一方面, 民营经济随着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 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断促进了制度的变迁,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起步、发展、调整阶段 (1978~1992年) 。由于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 国家对西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投资, 第一次是“一五”时期, 第二次是“三五”时期的“三线建设”。这样, 结果造成了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现象, 而国有经济又是计划经济的载体, 结构强大的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 不但在“物质”上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而且从“精神”层次上压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1978~1992年这十几年间, 西部民营经济无论从数量、资产规模、从业人员、对国民经济和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都不大。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 全国民营工业占工业产值的份额只有0.5%, 西部就可想而知了。到1992年, 整个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户数为29.1万户, 收入8, 616, 516万元, 上缴税金411, 831万元;个体工商户569.4万户, 从业人员1019.3万人, 而且主要是个体工商户, 从事饮食、服务和贸易, 从事加工企业的极其有限。二是快速发展阶段 (1992~2002年) 。从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间, 是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机遇期。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提出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又进一步提出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论断, 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西部的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三是更高发展水平阶段 (2002~现在) 。这一阶段是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期。党的十六大关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也更加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在发展地方经济中的作用, 认识到东部和西部的差距在于民营经济不发达, 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 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促进民营经济增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较大, 基本上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没有建立一种促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 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步履艰难。而在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 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民营经济制度变迁表现强劲,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正如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所指出的,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 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西部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的, 主要包括国家对民营经济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等, 表现为非国有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等;一个是微观的, 主要指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变革, 表现为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过渡。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族制企业发展起来的, 管理上采用家族制管理模式, 在创业阶段确实管用, 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家族制管理模式已经出现种种弊端, 产权不清, 家族之间纠纷不断,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基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如何促进民营经济、特别是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不断转变观念、调整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化投融资环境, 扩大市场准入力度, 将东部沿海先进的制度理念引入到西部。与此同时, 西部民营企业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 不断壮大自己, 进行产权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切, 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实证分析:制度变迁与西部民营经济增长的绩效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选用以下几个指标反映制度变迁:

(一) 市场化程度 (SCH) 。

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 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市场化程度作为制度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市场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就决定了不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二是市场化程度提高可以加速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市场化层次的区域因要素吸纳能力的差异而不同。

(二) 非国有化水平 (FGY) 。

用非国有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由于资料限制, 这里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一个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的不同反映了其受制度影响差异。一般说来, 某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越高, 表明其受集中计划体制控制和影响的范围越小,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

资料来源:纪宝成, 杨瑞龙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统计年鉴》 (2005)

(三) 开放程度 (KFC) 。

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 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民营经济增长用GDP可比价格定比增长指数表示 (以1990年为100) 。具体数据见表1, 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指标也只能是西部民营经济制度变迁的一定程度的量化。

这里建立以GDP为因变量, 以制度变迁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参数进行最大似然估计, 得到如下结果 (括号中为参数的t检验值, 下同) :

R2=0.9972通过数据分析, 这些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 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四、结语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能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要抓住时机, 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提高市场化程度和非国有化水平, 加大开放力度, 把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科斯, 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3].纪宝成,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03)

[5].中国西部开发网.http://www.chxk.com

[6].鲁开垠.论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的市场绩效[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 4

西部经济区 篇2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犯罪成因探究

西部大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经济犯罪的挑战,究其成因,是两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原发因素的.合力大于抑制犯罪发生因素的合力.针对这种现状,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谋求相应的预防、打击的对策.

作 者:谢飞云  作者单位:贵州警官职业学院管理系,贵州贵阳,510005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1) 分类号:F127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经济犯罪   成因探究  

西部经济发展何处走 篇3

梳理西部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因和结果,能否探索一条未来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思路重设的新路径?

县域经济高速增长大潮中的追赶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达到23个。广东省成为首个5万亿元俱乐部成员,江苏、山东突破4万亿元。随着辽宁和四川GDP规模的做大,2011年GDP达到2万亿元省份增加到5个,广西、江西、天津、山西首次迈入万亿元门槛。已公布的2011年西部省市GDP数字显示:重庆市1万亿,四川省2.1万亿,内蒙古1.4万亿,陕西省1. 2万亿,广西1.17万亿。

尤其吸引眼球的是重庆市凭借16. 4%的经济增速成为西部地区增长最快的省市,中部的湖北省以13. 8%的增速位列中部第一,东部省市除天津外(16.5%)的GDP增速普遍低于全国水平。西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究竟依靠什么力量来实现此举?

西部大开发之后,内陆区县延续了东部曾经经历的发展道路,城市化、工业化浪潮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最近的一次经济发展重心的迁移过程中,东部和一线城市留住现代化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产业转移到二线城市尤其是县级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机会倍增。当东部沿海省市谋求经济转型(放慢速度),中西部内陆省区经济高增长势头未减,发展积极性较高,重庆、陕西、四川、云南和贵州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西部地区竞相推出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数字目标,如内蒙古自治区定下15%的增长目标,贵州确定2012年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为14%,重庆、陕西、西藏和甘肃等省区增长目标均在12%以上。

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中央政策支持,城市化和工业化号令下西部县域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2010年9月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中西部地区要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由此园区建设遍地开花。

在这一次区域发展布局冲击波中,县域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招商引资口号意图鲜明: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凝心聚力推进项目,争分夺秒落实项目,快马加鞭建设项目;各地实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产业化战略,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高涨的发展势头仍在延续。

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覆辙

当下,中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资源丰富的西部内陆省市,然而发展困扰仍然存在:西部是否必须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覆辙?社会与经济平衡发展目标能否实现?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现状是: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依据积累可释放的能量巨大,将会延续高速发展势头;土地集中化速度加快,大规模征用农村土地还在延续。

放眼西部经济高速增长,赶超东部、力求趋同的发展之路是众望所归,但如何将西部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变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验场,是更为现实的考量。

地方政府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快速高速与保持当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多样性之间协调和权衡,也是眼下西部大开发中难以绕开的问题。清华大学专家调研发现,水资源匮乏的西北,目前某些省份竟然热衷于搞高附加值、全产业链的煤化工项目,要知道,煤制油项目每生产1吨油要消耗7吨水。

2012年,环保部首次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媒体报道称此举将凝聚国家多个部门共识,今后一切地区和行业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都要以此为依据。

2010年9月,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的基础性工作总体完成。而2012年开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弥补了此前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在西南的云南、贵州两省和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空白。

2012年1月9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會议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写进了“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谋划西部可走不寻常之路

透视西部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不能否认县域经济的巨大贡献,但城市建设规模扩张和工业集聚催生的园区建设的重复并存,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安全事故与高速发展同在,给高增长带来了前进中的不和谐因素。

笔者结合长期以来的跟踪调查和研究,认为谋划西部发展其实也可以走不寻常之路。

第一,经济增长重心的层级转移本由内在规律决定,然而一旦受政府政策外力作用就会偏离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轨道;西部地区势必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走温和式发展道路,中央层面应该竭力消除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与局部地区短时高增长的波动性,同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化进程。

需要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之间做出权衡,需要解答的问题是经济为谁发展、依靠什么发展,以实践解答效率与公平兼顾、社会与经济并重的发展命题。借势县域经济发展之力,地方政府需要充分自上而下的监管优势,构建地方党政官员任期和经济发展责任制绑定机制,切实做好“自下而上”和“自中而上下”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接。

第二,西部地区城市化和城镇化道路是发展方式选择的决定力量,需要超越唯独工业化道路才能促发展的认识误区,要求县域城市政府审视对待工业化、城市化这一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口号。

迫于历史的安排,当下西部县域工业与农业协同、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目标推进并不冲突,通过产业发展定位、资本投向和比较优势利用等打破劳动力和资本配比失衡困扰。由于经济重心已经传递到县域层面,此时更需要摆脱对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需要政府明晰职责和理顺发展思路,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评估与预警监测,防治地区层面的经济过热,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拉动作用,合理推进所有制经济改革,增强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还应该强化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和谐和资源合理开发的发展理念,树立重包容发展而非增长速度的思想认识。

第三,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大潮中借势产业转移取得高速增长与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东部优先发展先机有几分相似,西部的后发优势和产业承接主要来自于国内又区别于东部道路。东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得力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劳动力外流之困扰,成就区域(东西)发展联动需要营造劳动力就业大环境。

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报告 篇4

本文通过描述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 分析西部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了促进西部城市经济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截至2009年底, 西部地区共有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常住人口28568.2万人, 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全市, 包括市辖县, 下同) 常住人口总数的23.8%, 其中市辖区9879.4万人。

(一)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总量占全国城市经济的比重提高

1. 经济快速增长。

2009年西部地级及以上城市 (简称西部城市, 下同) 地区生产总值达59459.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 高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占全国城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6.5%, 比2008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

虽然西部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居四大地区城市之首, 缩小了与东部城市的相对差距, 但绝对差距依然较大, 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2009年西部城市的人均GDP为20813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 ,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1%、东部城市的50.4%和东北城市的51.6%, 略高于中部城市 (20045元) 。

3. 西部城市市辖区经济聚集度较低。

2009年西部城市市辖区经济规模占全市经济规模的比重为55.3%, 低于东部城市的62.5%、东北城市的62.8%和全国57.5%的平均水平, 仅高于中部城市 (43.3%) 。这说明西部城市市辖区经济聚集度较低, 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二) 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 实力进一步增强

相对于全国来说, 西部城市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落后, 工业在促进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中将有明显的提升空间。

2009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西部城市工业总产值增速低于2008年, 但利润增速高于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063.0亿元, 增长18.1%, 增速比2008年回落10.0个百分点。内资企业55301.8亿元, 增长19.4%, 增速比2008年回落7.7个百分点, 其中, 国有企业8427.7亿元, 增长15.3%, 增速比2008年回落4.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16623.7亿元, 增长29.0%, 增速比2008年回落27.6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10亿元, 下降22.4%;外商投资企业5051.2亿元, 增长25.5%, 增速比2008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4465.3亿元, 增长21.8%, 增速比2008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三) 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但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009年西部城市第一、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由2008年的13.7∶49.5∶36.9变为12.1∶49.1∶38.8。但与其他区域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西部城市第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 不仅低于全国城市41.5%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东部城市的44.6%和东北城市的39.2%, 仅略高于中部城市36.1%的水平。西部城市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低, 而第一产业比重仅低于中部城市, 高于其他地区城市和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 (见表1) 。

总体上看, 西部城市的产业结构处在不断优化升级之中, 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 说明西部城市工业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单位:%

数据来源:各地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报表上报资料。

(四) 财政收入快速增加, 但人均财政收入相对较低

2009年西部城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4066.2亿元, 增长16.9%, 增速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在四大地区中, 仅次于东北城市财政收入19.3%的增速, 但是比2008年回落11.8个百分点 (见表2) 。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一方面是因为工业总产值增速回落, 而工业对税收的贡献很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实施结构性减税以及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2009年西部城市人均财政收入为1423.3元, 仅相当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62.6%, 在四大地区中也仅高于中部城市1214.0元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 分别只是东部城市和东北城市的40.5%和55.9%。因此,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国家应继续加大对西部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 特别是加大对重点地区的转移支付, 提高西部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数据来源:各地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报表上报资料。

(五) 消费和投资快速增长,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迅速, 同时各城市优化投资环境, 采取各种优惠措施, 积极承接东部城市产业转移, 吸引东部沿海及境外投资者前来投资。2009年西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619.4亿元, 增长41.4%, 增速比2008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增速位列四大地区之首 (见表3) 。投资的快速增长, 拉动了西部城市经济增长, 改善了基础设施状况, 增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 西部城市把提高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费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 并为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 优化消费环境和配套设施,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最终, 居民消费快速增长, 消费市场活跃。2009年, 西部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03.1亿元, 按现价计算增长21.1%, 增速同样位列四大地区之首。

2009年西部城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7.6亿美元, 下降7.8%。尽管外贸形势非常严峻, 但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 抵消了外贸的不利影响, 最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和持续快速发展。这说明西部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一定进展, 也说明只要政策措施得当, 充分依靠国内市场和需求, 是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数据来源:各地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报表上报资料。

(六) 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 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均大幅增长

房地产对经济的带动能力强, 其发展变化情况对经济整体影响力大。2009年, 西部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752.9亿元, 增长21.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1888.9万平方米, 增长48.9%, 而2008年则是下降17.7%。同时, 商品房价格上升也较快, 商品房屋销售额7073.8亿元, 增长69.8%, 大大超过销售面积48.9%的增长速度, 说明商品房价格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房价的快速上升, 给房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留下不确定的因素。

(七) 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

2009年西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3.5元, 比2008年增加1242.5元, 与中部和东北地区接近, 但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收入水平的83.7%和65.7% (见表4) 。

西部地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5年的1.62倍, 而东部地区的则是1.57倍, 这说明2009年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比2005年有所缩小。

2009年西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642元, 比2008年增加1038元。其中, 食品消费4111元, 恩格尔系数为0.39, 比2008年降低0.021个点。

二、西部城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优势

西部大开发已经走过了10年。10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也显著提速, 与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未来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十年, 西部城市在今后十年拥有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必将继续加快发展步伐, 缩小与东部城市的发展差距, 为全国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一) 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 明确指出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决心不动摇, 扶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不改变,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不减弱。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 坚定不移地把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

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了一些支持西部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如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 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把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支持西部地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西部加快实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 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增加对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等。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力度等。

这些措施为西部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充分利用好这些具体政策措施, 调动自身积极性, 西部城市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 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如四川、重庆等地。另外, 西部地区劳动力工资总体上低于东部地区, 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劳动力数量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有利于西部城市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石油远景储量仅新疆就占全国的40%, 西北地区煤炭储量也达到了全国的40%左右, 天然气储量占到了全国总储量的78.8%。中国60%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在西部地区, 西部45种主要矿产已探明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9.3%。西部地区多山, 而且落差大, 水能丰富, 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等江河上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 可开发量占全国的81%以上。

此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也比较突出, 地理风貌独特、民族风情多样、人文遗迹丰富。自然、社会、文化因素相结合, 使西部旅游资源独具魅力。西部可以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重化工业, 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 可以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经济。

(三) 西部城市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

经过10年大开发, 西部城市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奠定了良好基础。10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00-2009年, 累计新开工建设120个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 完成了送电到乡、修路到县等建设任务。特别是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了西部闭塞的状况, 使物流更为通畅, 人员出行更为便捷。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西部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使得西部城市能够更好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三、西部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竞争力不高

如前所述, 西部城市经济结构中, 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第二、三产业偏低, 说明西部城市工业化进程总体上落后于其他地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不足, 又导致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人口占据人口多数, 整体经济效率低下。

西部城市产业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主要以资源性、劳动密集性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 缺乏核心技术, 如信息技术行业等。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 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人力资源有待开发

西部城市具有劳动力数量和成本方面的优势, 但质量不是很高。第一,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小于其他地区城市, 高等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研究型大学数量较少;第二, 成人文盲率高于其他地区城市, 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第三, 师资力量不足, 尤其是优秀师资力量, 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第四, 缺乏高科技领军人才, 企业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不足;第五, 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大量当地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就业;第六,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新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谁先抢占了科技的制高点, 谁就撑握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是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落后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三) 区域互动协调机制不完善,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比较严重

西部地区内部各城市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互动协调机制, 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主体功能区规划不细致, 产业协调机制不完善。虽然重庆等城市的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迈开了步伐, 并取得一些成绩, 但总体上来说, 西部的城乡分割依然很严重, 二元社会结构非常明显, 远远没有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西部城市与其他地区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产业结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经济互补性很强。但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转移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对策

(一) 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症结, 加大改革力度, 实现新的突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加快金融改革创新, 在扩大直接融资、要素市场建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 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推动国有民营外资经济共同发展。

(二) 加强人才工作, 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西部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才是关键, 因此, 要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优先发展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创新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培养工程, 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大力培养重点领域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 用好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满足优势产业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 加强节能减排,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西部经济区 篇5

——一论奋发有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本报评论员

四川省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暨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工作动员大会号召全省人民,抓住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全省干部群众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实施《规划》为契机,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增长极,在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基础、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协作发展模式不断涌现,推动资源、要素、市场更加开放,地区间的联系与交往明显增强,全国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我省15个市在内的成渝经济区的设立,顺应了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既为壮大两地经济实力提供了难得机遇,又有利于发挥川渝两地物质基础条件较好、要素市场相对发达的优势,有效集聚资源、技术、人才和项目,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能够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新的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从目前来看,我国地区间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为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局面正在改变,经济增速已逐渐超越东中部地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更加明显,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在此过程中,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是我国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尤其是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编制出台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必将有力推动川渝和整个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车头”带动,“龙头”引领。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在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发展现状看,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近三成,其中四川部分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8.9%;从发展前景看,成渝经济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其战略定位,就是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从现实优势还是长远走势来看,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成渝经济区最有条件和能力承担起引领西部地区发展、提升内陆开发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任。

西部经济区 篇6

这也让外界对于这样一个处于蓬勃发展中的经济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了桐乡市临杭经济区管理委员会相关主要领导,了解到临杭经济区以及其园区内国家纺织新材料产业园的相关情况。

交通便利构建区域比较优势

临杭经济区从2010年到现在,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据临杭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临杭经济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21.5平方公里,已建成为4.4平方公里,正在建设的约为7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10家,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6家,规上工业总产值432亿元,占整个桐乡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8%,是嘉兴地区规上产值最大的经济平台。

区位交通情况,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能够给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成为一个园区发展的关键。对于临杭经济区来说,其规划和辐射范围,覆盖桐乡市整个西部区域,位居杭州湾经济圈、上海都市圈、环太湖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周边的海陆空交通设施也很完善,两条高速公路从园区南北两端贯穿而过,连着京杭大运河的三级航道横贯临杭经济区,建立了与杭州市区、上海、苏州、乍浦港、上海港和宁波港的近距离交通之道,便于经济交流和贸易物流的往来。

合理布局打造园区综合实力

临杭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杭经济区的建设,注重的是生态工业环境的打造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希望可以促进桐乡西部的崛起与发展。这中间,临杭经济区侧重发展的是纺织新材料、机械机电以及服务业。

在园区布局上,其最主要的部分当然是国家纺织新材料产业园,在这个区域,依托着桐昆、新凤鸣这两家大型涤纶长丝生产集团,重点发展差别化功能性新型纤维、纺织、特种橡塑等新材料产业。还有机械机电产业园,这是化纤产业的上游,也很重要。在生产性服务配套区,是诸如桐昆、新凤鸣等重点建设企业的研发机构、创意广场、展示平台以及商务交流平台。当然还有生活性服务配套区,以及生态农业区,这里有桐昆、新凤鸣等大企业的职工公寓,还有一些商场、学校、医院等等。

化纤产业挑起经济区发展重任

在临杭经济区规划中,国家纺织新材料产业园的存在,可以说是吸引力十足。整个经济区化纤制造产业的优势,也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凸显得日益明显。

“现在我们的化纤制造产业,以桐昆化纤集团、新凤鸣化纤集团、宇翔化纤公司为主。在国家纺织新材料产业园的建成区,桐昆和新凤鸣的工厂已经林立,在国家纺织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区,以桐昆、新凤鸣为代表的一批化纤企业项目也在规划之列。”临杭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说道。

宏观分析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篇7

一、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员与东部相比较稀少,且是我国贫困人数分布最广的未开发地区。西部的经济至今还达不到中国的小康水平不仅是因为起步晚,还有诸多的因素制约着西部经济的发展。

西部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让人民、政府都至今困扰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根据西北部目前的状况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原因来进行分析:

(一)自然原因

1. 西部的地势、地形环境条件差,交通不便。

中国的西部地区被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12个国家包围导致处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西北部多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雨少,地域面积虽十分辽阔但沙漠、丘陵、高原、盆地众多导致的交通环境差使西部地区不利于发展和开发。

2. 少数民族众多,地区文化差异大。

西部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最多的区域,有45个少数民族分散在西部的不同区域。因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和宗教的不同,导致与世界文化潮流脱节,思想封闭落后,不利于宣传政府的政策提议和文化的交流,加上现在藏独、新疆恐怖分子的一系列反政府事件,导致民心慌乱,更加不利于政府对于西部经济发展作出的策略、决议的实施。

(二)人为原因

1. 以往政府对西部地区的忽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记载记录来看西部一直是属于经济放任的状态,可以看出古时的地方官员的不重视,毕竟天高皇帝远,连皇帝都不在乎,这种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想要得到救助和支持都不能向政府反映。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大力发展东部沿海经济,加快中国东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更是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继续拉大,现在政府通过“西部大开发”的策略起步较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财力来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2. 教育落后,人才的流失。

西部地区的教育程度低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高等学校数量不多,且因为西部地区贫穷的人数太多,能够有能力去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数占比率低,政府对西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较大,对于西北部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补助也严重不足,孩子受教育的机率更低,大学生的数量也非常的稀少。人才是社会经济中的主力军,而西北地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超低文化的知识教育素质和人才利用率是西北部区域推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难题之一。

二、“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的发展现状

国务院针对西部经济落后的状况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政策。而西部的经济从2000年正式执行该政策后得到了缓慢的增长。虽然效果不是非常显著,但是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反映出西部的经济得到了提升。

第一,交通、技术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中国在西部地区投资共计7650亿元,中国在西部设立重庆、成都为重点经济区,意在建设拥有高新技术、汽车工业及配件生产和强大的国防的中国西部经济中心区。2016年中国又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重点投资8000亿元建设西部交通里程8000公里以上的铁路网。从2003年到2016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

第二,西部地区总体教育水平逐渐接近全国水平。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2012年西部地区的高校累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数预计共达600多万人,“985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比例在40%以上。近5年来,西部高校新增院士19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4名。随着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西部地区“211工程”高校数量达25所。2016年西部地区高校将继续持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增加教育经费、重点建设学科实力和实验室。

第三,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铁路网的建设使西部地区的交通更加方便。南水北调、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干旱少雨的西部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能源、通信技术等重大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西部地区的医疗水平、服务水平得到显著加强,人民生活质量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三、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前景

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它的发展前景对于西部的人民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于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希望和信心。

(一)“一带一路”的建设

“西部大开发”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与中国的总体经济相较而言,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仍然是在扩大。“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施,转变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有利于释放西部地区以前的保守体系,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一带一路”有利于西部发挥与13个国家接壤的地理优势,建立沿线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可以将自身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与沿线国家进行更为紧密的商贸联系,实行经济贯穿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全方位经济开放格局。

(二)西部未来的发展计划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2016年应该重点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现今的西部地区发展情况趋势制定一项配套的未来西部发展计划。

1. 加强顶层设计,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及配备相应的专项筹划,提高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低碳发展,紧密联系和加入“一带一路”工程建设等三大战略,革新对内保护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速培育区域成长新支撑,加强对外开放的产品保障能力。

2. 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加快推进西部综合公路、铁路、民航、航运交通运输中体系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增强能源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

3. 培育扩大产业区域特色优势,增强区域自主发展的能力。

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优化传统能源资源开发转换,积极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

4. 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牢固生态安全屏障。

重点实施生态工程,加大节约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补偿机制。

5. 综合施策精准扶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扶持特殊困难地区发展,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组建现代化公共无偿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社会治理。

6. 加大资金投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政策的保障体系。加大财税投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化组织人才保障。

四、对这几年西部经济的发展做一个总结

西部的发展是一项规模宏大,耗费耗时的大工程,从政府提出西部经济建设以来都一直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关注,它虽然是政府至今还没有解决的难题之一,但是西部也在政府的支持和建设有好的发展前途。

从图表中2010至2015年的西部地区各省生产总值来看,2010年的G D P达到万亿元只有3个省,到了2015年却有7个省超过了万亿元这个难关。我们不难看出西部地区的经济一直在持续增长,也可以知道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之路是走的正确的道路。对于西北部地区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只有稳固的做好基础建设,服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持续走高。

当然,不管是2016年亦或是未来几年政府都将有计划的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也相信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一个经济繁荣、人民温饱、幸福文明的新西北部。

参考文献

[1]王正伟.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J].北京:求是出版社,2001.

[2]邬大光.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教育部[Z],2015.

交易成本与西部经济的发展 篇8

一、西部地区交易成本量化分析

(一)从市场化角度看

从所有制看,西部经济主要是建立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公有制起基础作用的基础之上。国有企业产权的模糊性,容易使所有制之间缔结交易契约时产生没完没了的讨价还价,严重时会使交易根本无法进行。从政府干预经济看,西部计划经济模式还起着很大作用,政府审批范围大,程序繁琐,政策制定、执行程序不透明,寻租活动盛行,无法提供低信息成本、契约的签订、执行和监督等交易成本的能力,致使交易成本高昂。从市场发育看,西部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的发育都较落后,而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形成,对于节约交易成本至关重要。同时,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就增加了各种搜寻信息费用、讨价还价费用等交易成本。[2]根据樊纲的研究,在全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排名中,前5名的是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和江苏,全部属于东部地区,而后5位分别是甘肃、贵州、青海、宁夏和西藏,都属于西部地区。[3]可见,作为制度运行摩擦成本的交易成本,西部要远远大于东部沿海地区。

(二)从交易效率角度看

交易效率(见表1)的组成层面可概括为:第一,政府以及政府治理或相关的制度、法规措施。第二,通信科技、电子商务等。第三,教育水平、文化程度、识字率等。从特定交易角度交易效率可被看作消费者(厂商)在支付了交易商品(服务)的实际价格以及损耗的时间等机会成本之后仍能获得的剩余;从整个经济体来看,可被看作是一国经济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各种交易活动的平均交易效率。[4]

资料来源:赵红军:交易效率:一个衡量一国交易成本的新视角及其中国证据《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11期。交易效率指标1:反映减少政府干预、基础设施等维度;交易效率指标2:反映银行体系效率维度。

由表1可见,交易效率及其主要组成成分的6个变量在东、中、西三个地区间存在着较为明显差异。从各变量平均值来看,东部地区的交易效率各指标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银行体系效率维度的交易效率指标2、银行竞争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万人中高等学校毕业生数等指标,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

(三)从投资环境角度看

2003年世界银行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进行了调查(见表2),有学者对这一主要针对交易成本的调查进行分区赋值定量研究,得出数据显示,除了私有经济成分一项外,几乎所有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西部地区都为最低值。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中文网站报告《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排名》计算整理。

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指出,投资商到西部投资后往往会面临许多隐性成本。如在四川的调查中,企业管理者表示,大约有14%的管理时间是用于处理政府规章制度和各种行政要求,员工超过100人的企业更是要花费18%的管理时间;而在沿海地区和其他东亚新兴国家或拉美国家,企业仅需占用5%的管理时间来处理此类活动。另外,在西部投资的税负也为全国之最,有效税率西安和南宁为9.7%,而在兰州高达10.2%,贵阳高达10.6%。

二、交易成本高昂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削弱企业竞争力,东西部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至今已有10年时间,但是,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差距。从经济总量看,目前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5倍,比改革开放之前增加0.5个百分点。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 732元,西部地区为4 302元;2006年,东部为26 875元,西部为10 894元,东西部地区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5 981元,增加近150%。[5]

(四)城市化进程滞后,城市竞争力不强

城市的产生和城镇体系不断扩张是投资者交易费用不断下降的过程。农村社区,由于人口规模及人口密度较小、社会关系在特定地域内封闭程度较高,社会结构简单,导致投资主体交易费用相当高,投资竞争力不强。而城市作为生产和消费的集聚中心、文化和社会中心,有着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存在节省交易费用的功能。这导致投资由乡村向集镇,集镇向小城市,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这就是所谓的城市扩张的过程。这一过程降低了交通费用、信息搜寻与传递费用等交易费用。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创新力、整和力和影响力,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科技与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环境质量等诸多方面。城市化与城市竞争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城市化程度高的区域,其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就强,它的竞争力就越强。同样,竞争力越强的城市,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就越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大。西部城镇稀疏,平均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

三、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

(一)改善投资环境,搞好融资、引资和用资

扩大地方融资权限自主调控,赋予西部地方融资权。包括:(1)依法设立为西部地方建设和生产经营筹措资金的西部发展银行并给予其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贴现率有一定的自主浮动权;(2)依法建立西部开发基金,利用低息、贴息基金贷款,对西部现有的能源、原材料骨干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加工深度;(3)西部地方银行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以促进当地优势企业发展;(4)允许西部地方政府适当发行地方建设债券和政府债券,使地方政府有一个正当的渠道弥补财政赤字;(5)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促使高新、能源、原材料等优势企业在国内或海外上市,扩大直接融资份额。

在引资和用资方面,要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和制度环境,降低投资者、企业的外部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依法加强监管,保障经济安全。取消对西部外资项目投资额度审批制度并适当放宽对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的限制;制订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外资的收购、兼并提供相应的规范和法律保障;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可操作的产权交易市场及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外资提供服务平台;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优质资源投向高科技、环保、生态农业等朝阳产业和优秀公司,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新西部的投融资体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落实企业的投资决策主体地位,实行融资的商业化、市场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治理

要解决西部地区“大政府,小经济”的问题,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减少“内耗”,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地方政府追求快速、健康发展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行政干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建立负责任的政府执行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政策制定的程序必须透明公开。进一步开放市场,坚持科学发展观,取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审批事项,对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的事项,要公开透明,依法审批,规范操作,清理以政府权力为依据的垄断性收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将西部地区一些垄断性部门优先开放,在金融、保险、电信、石油勘探、天然气、计算机制造、电力生产、旅游服务、教育体育出版、交通运输等领域形成市场调节和竞争的格局。

(三)增强风险意识,进行制度创新

西部迫切需要有一个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制度创新主体。长期囿于自然经济环境中的部分西部地区的贫困人民,既无商品观念,也无市场价值和效益观念,更没有市场竞争的观念。有些人视农为本,视商为奸,宁肯守土受穷,也不肯创业经商。因此,要发挥典型示范效应,通过对现有的“致富能手”和“创业者”等勇于开拓精神的宣传,在群众中产生示范效应和波及效应,培育出勇于创新、冒险的经济主体,这是发展西部经济的关键和核心。西部地区如有一批这样具有商品意识的企业创业者集团,就会结合地区资源要素特点,开创性组织生产并及时满足人们的需求,填补地区技术原始的初级产业和技术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之间的鸿沟。通过他们的创新活动,逐步消除西部经济的封闭状况,诱导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立,加快本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步伐,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建立起经济腾飞的经济体制。

(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树立市场化人才配置观

1. 确立教育适度超前和大教育的理念,超常规、全方位地提高西部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尽最大努力解决西部教育经费短缺问题。除了依靠自身的努力外,一是国家教育经费拨款应向西部倾斜;二是在西部的赢利性开发项目中按一定比例开征教育税;三是动员那些关心和支持西部开发、关注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一切有识之士积极捐资助学。其次,建立大教育的理念,重视一切形式、各种层次的教育。既要抓紧抓好基础教育、扫盲教育;又要重视各种职业教育、短期教育、成人教育,增强现有劳动力的经济活动能力;更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尽快培养和输送西部建设急需的“顶尖人才”。最后,西部教育应把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列为重中之重。

2. 建立一整套保障优秀人才实现创业夙愿的制度机制。

一是为优秀人才创业提供免租或廉租土地,降低科技人才的创业成本。二是依托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适宜各类人才的研究课题及资金。三是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和淘汰机制,使各类优秀人才招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只有把现有的科技人才稳定下来,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才示范效应,才谈得上吸引外部的人才。[6]

3. 树立市场化配置的新观念。

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重视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流动的原则配置人才资源,为人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创造出一种畅通的市场氛围。

(五)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

1. 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根据西部的实际,中心大城市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以发展现代化新型产业为主,一些传统产业可向中小城市扩散;中小城市的开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保障适应能力;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山区建立一批中小城市或城镇。

2.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西部地区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应该优先发展农村工业化,通过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和集约化发展,以小城镇为依托,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第三产业,这是西部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主流。同时要注意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努力发展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速重工业的技术进步。

3.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构建综合性的城市经济系统。

特大城市如重庆、成都等应逐步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集信息、金融等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中心,起到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昆明等省会城市应加强信息、商贸等产业的发展,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建设一批实力较强的口岸城市和旅游城市,以旅游经济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与调整城市经济结构相结合,以构建功能完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城市经济系统。

4. 人口的城市化。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良性机制,放松户口管制,使那些在城市有稳定的职业且工作了一定年限的农民通过迁移转变为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

[1]R.科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2]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樊刚.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展状况[J].经济纵横,2005,(11).

[4]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李巍,等.制度安排与我国东西部差距的形成[J].开发研究,2003,(3).

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篇9

一、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西部农村经济通过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中央扶持, 农业快速综合发展, 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 产业结构变化显著。截至1999年, 种植业虽占第一位但比重明显下降, 由80%降到57.5%;林业变化不大;牧业、渔业比重上升, 分别由15.5%上升到28.6%, 1.6%上升到10.3%。 (表1)

农村社会保障有序推进, 初步形成“国家扶持—地方补贴—农民补缺”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榆林市神木县已实行全民全额医保) , 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西北地区利用其后地理优势, 找准市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使昔日的“洋芋蛋”成了农民增收的“金豆豆”;西南地区发展水产优势, 农民稳步增收。

二、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西部地区存在很多生态环境问题, 最主要的是水资源短缺。目前,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80%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西部地区。尽管如此, 部分地方政府迫于财政窘境, 以牺牲环境主动引进沿海高污染企业。总体说来, 西部地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三个方面。

1、水土流失严重。

据调查显示, 中国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 入海泥沙约20亿吨, 占世界入海泥沙量的1/12。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西北的风蚀和西南的水蚀, 以及青藏高原的冰蚀。同时, 中国有7个省区水力侵蚀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 西部地区占了6个, 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有机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无法正常进行农业生产,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2、土地荒漠化继续蔓延。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西部地区40年来气温波动性上升, 暖冬连年出现加剧了西北干旱化趋势;长期草场过牧、毁林、开荒等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16, 255.6万公顷, 占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 西北地区有近6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80, 560平方公里, 陕北沙化面积21, 686平方公里, 甘肃沙化面积10, 736平方公里, 宁夏沙化面积10, 215平方公里, 青海沙化面积4, 400平方公里。而沙漠化的严重后果是:使草场退化, 破坏植被、湿地, 减少河流, 缩小湖泊, 从而进一步加剧沙漠化进程。

3、水资源短缺再创新高。

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干燥的地区, 也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年降水量仅235毫米, 蒸发量达1, 000~2, 600毫米,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干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不少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缩小、甚至干涸, 河流断流, 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已缩短300公里, 有“千湖之县”美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 过去有湖泊4, 077个, 而今锐减到300多个,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绿洲植被枯死、生态功能下降、土地退化。然而,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工农业用水消耗量极大, 依靠地下水维持是根本行不通的, 一旦地下水位下降到危机植被生长境地的时候, 西部地区将迎来灭顶之灾。

(二) 西部城乡发展失衡严重

1、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有力无处使。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扶植下,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速度明显改善。西部开发投资的重点在基础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而对特色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投入太少。说明工业制造业进一步集中在东部。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 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 产业配套条件不完善, 政府服务不健全, 乡镇企业发展滞后, 区域经济增长缓慢。西部工业以资源能源产业为主导,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无法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为求生计只能外出务工。

2、西部农村工业体系落后, 难以带动农村积极发展。

西部农村工业依附于农村经济并以农民为主体, 有其天然的劣势:布局分散, 资源共享低, 效益不高;家族式管理, 规模小, 缺乏竞争力;资金不足, 无法及时更新技术、品种, 效率低, 质量差, 资源浪费严重。因此, 这样的农村工业化并不具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农民不能获得比农业劳动轻松的非农劳动工作, 也不能享受像城镇那样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供应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 介于农村劳动力素质, 他们进入工厂打工也无非做一些体力活而已。这样, 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是有困难的。

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二元结构突出是西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表现之一。西部12省区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规划下,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而西部地区城镇化增长率远低于工业增长率, 相差16.2个百分点, 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全国二元指数为0.43, 西部8个省区二元结构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西藏为0.85, 贵州为0.75, 内蒙古为0.59, 新疆为0.55, 宁夏为0.52, 青海为0.44。这样不平衡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城乡差距,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劳动就业差距扩大, 城乡产业发展公共产品差距扩大, 城乡规划建设差距扩大,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三) 西部农村教育贫乏, 导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差。

虽然各级政府都把发展教育提上日程, 但西部农村教育问题依旧亟待解决。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薄弱, 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 思想观念落后, 甚至迷信思想盛行。据2004年调查统计显示, 全国文盲率为8.25%, 西南片区普遍较高, 其中贵州为16.2%, 重庆为8.25%, 四川为8.96%, 云南为13.05%, 广西为4.2%。由于经济落后, 人民的思想观念也落后, 学龄儿童入学率还算可以, 但从小学毕业到高中毕业的人数很少。部分农民因贫困使孩子从小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 没有科技就没有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没有进步西部农村将永远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

农民职业教育更是“囊中羞涩”。大部分农民文化基础较差, 无法接受培训;农民对技术的有用性理解少;还有部分农民缺乏上进心, 不愿意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 导致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三、改善西部农村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尽管西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但扭转的契机依然存在

1、进一步加强社会和政府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

为保护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 国务院于2000年1月成立西部地区开发小组, 温家宝指出:西部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在保护的同时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显示出中央对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视;近十年, 政府加大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对保护工程投入数千亿元;“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以资源开发为基础新建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中央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给予西部政策优惠和人为政策阶梯, 为西部地区资源深度开发创造机会, 引进外资低污染的产业。虽然社会和中央对西部环境有所投入, 但西部环境仍在恶化并有扩大的态势, 所以在加强西部生态环境自身保护的同时, 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社会的投入。

2、进一步健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1979年中国颁布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立法的里程碑。1990年以来, 云南、宁夏、贵州、西藏等一系列地方性保护条例相继出台。同时, 规定西部规划也必须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所有项目都必须严格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 完善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 加强气候系统的动态监测, 逐步完善生态监测体系, 定期对工程建设考核评估。西部地区坚持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措施, 注重推广治理技术, 从源头上治理生态环境。

3、保护恢复植被, 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缓解用水紧张。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人口因素, 使得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快速下降, 代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降水减少、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下降,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加大荒山绿化、石山穿衣工程建设;控制垦荒面积, 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发展绿色农业, 缓解地下水矿化等, 这些措施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保护和恢复植被, 这样才能增加空气湿度, 从而增加降水, 缓解西部生态环境。

(二) 改善城乡关系新对策

1、进一步减小工业和农业产品“剪刀差”。

就全世界而言, 大部分以不平等的交换体制为基础, 通过“剪刀差”占取农业剩余, 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全国而言, 1990年以来, 每年国家以“剪刀差”形式向农民索取1, 000亿元, 总体上是农村支持城市, 如果这种结构不改善, 其结果必然是城乡差距更大, 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2、改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城乡分割体制和就业机会权利的不平等已严重影响西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46.5%, 第二产业中农业户口从业者占57.6%, 建筑业占到80%。所以, 应放宽农民工就业限制条件, 切实实施好1994年劳动部颁布的《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暂行规定》中的就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搞好证卡服务体系, 严格监督证卡乱收费现象。破除教育体制城乡分割, 提高流动儿童入学率, 加强农民工保障制度建设。

3、发展特色产业, 吸引外出农民工回家, 夯实西部农村劳动力基础。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出严重, 普遍出现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 农村中的土地、养殖、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农产品价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科技兴农和现代农业, 提高在乡农民收入水平, 吸引外出农民工流回本地, 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保障。

(三) 改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

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是由于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引起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难免有赶超战略的实行, 这是很正常的, 但国民发展部门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区域是不同的, 就如同北京的北大清华分数线是何其的低, 而西部农村高中毕业率更低一样。解决西部农村教育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增加对西部农村教育投入, 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状况。

对西部教育的财政援助远比那些捐赠的课本、文具实在。改造教学设施, 建成宽敞明亮的校舍, 才能为提高西部农村教育提供硬件依托, 对农民的教育也是重要的, 应同时加强师资, 开展培训, 提高技能。

2、切实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不仅要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 更重要的是巩固入学率, 提高毕业率, 大力改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对于确实不能实施继续教育的西部农村学生, 吸纳为职业教育学生, 教他们一技之长, 尽早地投入到西部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4、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学生贫困补助和教师培训补助体系。

各级政府要承认西部农村经济薄弱的事实, 学校只能照顾小部分贫困学生, 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同时, 在加强师资培训方面也是一样。只有这样, 才能改善西部农村教育的极度匮乏, 从而让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反哺农村经济发展, 早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7.

[2]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工业出版社, 2000.

西部经济区 篇10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近年来的产业转移战略体系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产业选择问题。

1 产业转移给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将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家实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大力推动产业转移进程,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积聚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同时也证实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不科学选择承接产业,不惜成本地推进产业承接进程,也会给承接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 西部县域经济产业优势分析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而向西部县域经济区延伸,其最根本也最核心的原因是寻求生产经营成本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更低、接近原材料产地生产成本更低、靠近销售终端销售成本更低、与承接地政府博弈获得更多政策优惠、环保成本更低等。基于这几点,西部县域经济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巨大的西部消费市场将成为产业转移的最大动因,西部地区应充分分析县域经济产业优势,有目的地挑选合适产业进行承接。

2.1 处于西部大市场的纵深地带,市场辐射面广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扩大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西部是区域政策的重中之重,作为西部龙头的成渝经济区将最有可能成为新的国家经济增长中心。以四川为例: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3.91亿元,同比增长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四川省经济增速继续明显高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继续领跑经济大省,位居全国前列,持续保持追赶跨越的较快发展势头 (发改委网站) 。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下,西部市场消费潜力巨大。西部县域经济区处于高速发展的西部大市场纵深地带,占有明显的市场区位优势。

2.2 生产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县域资源丰富,集中表现在:一、县域内农副产品各具特色,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二、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存量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西部承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沿海有经验的产业人才越来越多地回流到西部地区,西部产业人才的边际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西部单位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

2.3 政策环境优势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对西部地区的政策优惠、投资倾斜进一步明显,为西部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西部各县域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2.4 后发优势

相对于发达地区企业,西部县域经济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较发达地区企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企业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减少了自主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西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产业转移的实际承担者,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先进产业的过程中会在产品和工艺研究开发、顾客教育、员工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很多方面节省大量的投资,从中获益;并且由于西部县域经济产业基础薄弱,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的存在,完全作为一个追赶者,抓住机遇对自身产业结构、技术、产品等进行大量的革新,也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3 西部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选择

近年来,西部县域经济积极参与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一大批县级产业 (工业) 园区纷纷出现,强势推动西部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然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在产业承接初期,各县域经济区为了获得承接机会,纷纷出台非理性超优惠政策,为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其次,过分依赖县域资源,所承接企业发展依然比较粗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三,所承接企业多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西部县域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挑战;第四,县域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产业发展政策各自为政,导致县域之间工业园区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第五,县域产业园区发展单一,上下游企业未建立起完整产业链,不能实现闭环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西部县域经济区应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广阔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认真分析发达地区可能转移哪类产业,哪些产业能促进本县域经济的发展,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以促进农业发展为核心,以产业承接为突破口,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支撑点,以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力争形成企业间相互配套、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优势产业集群。

3.1 以发展“三农”经济为核心,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农业是基础,三农是重中之重,县域经济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业资源优势不仅会缩小产业选择的范围,而且会削弱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西部多为农业大县,县域间农副产品各具特色,开发前景广阔,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可重点考虑引入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县域特色农副产品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

3.2 合理利用县域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承接资源依赖型产业

围绕县域内的资源优势做足招商引资的大文章,这是各地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源招商。资源招商主要针对两类企业:一是资源开发型企业;一是能源依赖型企业。对于资源开发型企业,应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承接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资源型特色产业集群;西部各县域经济区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储备丰富,对相关能源依赖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这类转移企业时应慎重评估相关指标,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选址也应远离当地居民的生活区。

3.3 以县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多年的培育,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四川地区的酒类生产企业、化工企业、四川绵阳、乐山等地的模具生产企业以及各地具备一定规模的铸造企业等,为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由于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某些地区的传统产业优势不再,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比如曾被誉为“全国五金机电出口基地县”的四川开江县五金工具产业就是如此。地方政府应利用好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通过引进相关优势产业,传承与创新并举,振兴地方产业。

3.4 发挥地域优势,依托西部大市场,承接市场主导型产业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西部这一潜在型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向现实型消费市场转化。资本市场对这一信息最为敏感,从近几年国内外资本在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就可以看出西部大市场对企业的诱惑力。西部各县域经济处于西部市场的最前沿,其强大的市场辐射力对许多急需开拓西部市场,进行市场扩张的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有选择地承接一些市场主导型企业。

3.5 跨县域经济合作,打造配套型飞地工业园区

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在产业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这在客观上更符合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对规模的诉求。但是单从县域经济来讲,其经济规模与结构、市场承载能力、资源禀赋等都很难满足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打破县域经济范畴,寻求跨县域经济合作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依托国家级、省、市级大型工业园区,发挥本县域产业优势,承接相关产业,发展与之配套的飞地工业园区,这是西部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可行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蔡!等.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8) .

[2]邱海雄等.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谢丽霜.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J].商业研究, 2009 (1) .

最看好中西部经济的PE 篇11

◎PE公司云月投资(Lunar Group)的创始合伙人及董事,上海捷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martPay)的CFO;

◎哈佛大学文学学士;

◎1993年至1999年就职于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曾任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部门的执行总监;

◎他还是一名创业者,作为共同创始人,他的第一家公司灵通网(Linktone)成为最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之一;他还创立了英斯克计算机有限公司(Intrinsic Technology),该公司在2005年被售出。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25日上午,一则消息进入投资人眼中。

“亚洲果业发布公告,将以每股8.88港元的价格配售1.75亿股新股给淡马锡控股、厚朴投资、富达基金、惠理基金、Wellington Management等8家机构投资者,将筹资15亿港元,所得将用于收购内地最大热带水果浓缩汁生产商果香园食品全部股份。配售股份相当于现有股本20.18%,配售价格较该股周一收市价折让17.78%。截至2010年6月底,果香园食品的核心资产北海果香园资产净值为9.95亿元,上半年实现纯利1.09亿元。亚洲果业此次仅以20.4亿港元代价收购,被业内认为是淘得大宝。”

被认为是“大宝”的果香园,其投资人之一就是云月投资。从2009年9月注资开始,云月正式投入该项目仅1年,获利幅度在300%左右。云月持有果香园12.5%的股份,被亚洲果业收购后,将获得40%现金和60%亚洲果业股份。苏丹瑞认为,即便大多数的直接投资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和高科技行业,但中国的西部同样蕴涵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从1999年从伦敦来到上海,创立云月投资开始,苏丹瑞和他的团队挖掘了大量的“中西部”亮点,同样他们也是少有的几家在山西、云南和四川设立办公室的风投。

创业型的风险投资者

12年前,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五十年前,我们会讲述一个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的故事,但今天,这个故事是有关于风险投资的。

1999年,苏丹瑞辞掉高盛的工作,从伦敦到上海创业。此前他从未到过中国,他的老板和朋友认为此举简直异想天开,“去中国就像去月球一样”。他在美国的前老板的某位合伙人更是语重心长的劝告他,在中国只有特权阶层才可能用手机,所以手机应用这个创业项目是一定会失败的。那时,中国的手机用户只有1500万。

他来中国干的第一件事,是雇佣大学生打电话调查中国的移动用户数量,却因此获得与移动公司的市场部人员交流的机会,“未来每个省新增用户都有100万-200万,好像突然有人告诉你未来一两年会有4000万人使用手机。”

苏丹瑞简要回忆了他的创业之初:“我到上海来主要是为了建立三家公司——第一个叫掌上灵通(Linktone);第二家公司叫Intrinsic Technology,由掌上灵通和亚信(AsiaInfo)共同持股,后者你可能听说过;第三家公司叫SmartPay。1999年到2006年,我们将这些公司从无到有,顶峰时期三个公司的总雇员人数超过1500名。掌上灵通的分公司遍布40多个城市。”从在中国的经历看,苏丹瑞基本可算作创业者。他说之所以成立云月投资,也是认为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

尽管开始时获得的支持并不多,但苏丹瑞很快证明了自己。短短5年时间里,投入不过500万美元的掌上灵通实现了市值近百倍的增长,2004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云月还获得了行业杂志PEI Asia的“年度中国PE公司”提名。 与此同时,苏丹瑞在中国的生意和生活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找到五个合伙人,解决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国情” 的尴尬;学会“要让本地人做企业的CEO”;娶到一位美貌的中国媳妇;投资的项目获得了不俗的回报,云月已经在募集第三期基金了⋯⋯

可以说,苏丹瑞赶上了好时代:掌上灵通赶上了中国手机市场的第一波浪潮,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也可能是兼具投资人和创业者双重身份,让他的视角与众不同。“我每天都会慢跑,然后慢跑或者远足时就会好好思考。我以前也是个很有竞争力的赛艇划手,而且发现我划得越快,头脑就越清醒 。”

股权投资的机会在中西部

云月投资也是在1999年创立,现在是一个25人的团队。苏丹瑞已经习惯了向大家解释团队规模的问题了:“我最近刚跟一家知名国外PE公司的人见过面,他们在中国的团队只有28个人,管理的基金却可能是我们的28倍。作为一名创业者,我始终相信我们需要一个多元化且专心投身于项目的团队。”

他认为,一家投资公司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基金的整体质量,以及追求最卓越的业绩——不仅要投资获利,公司整体也要获利。了解一个基金的整体业绩非常难,中间包含各种各样的投资和交易,但“我可以越来越自信地说我们团队取得的是非常好的业绩。我们看重的是能进行长期投资的企业”。

云月的第一期,只有掌上灵通、英斯克和捷银三个公司,当中每年的内部收益率达到了60%以上,相当于投资者的钱被翻了8-10倍。三家公司中一家上市,一家被成功售出。

到2007年的第二期资金成立后,他们投资了五家公司,其中的两个将会在6-12个月内上市。苏丹瑞说,他最关注的不是这些公司是否会上市,而是这些公司实际生产的东西是不是人们所需要的。很多其他的基金公司常常担心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是否一直成为某种“热门”,他们更愿意相信中国人在未来10年一定会喝更多的果汁,用更多的木头,所以要把注意力放到怎么经营好这些公司上。

第二期里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广西的果香园一例了,苏丹瑞介绍,从2007年股市下滑时他们开始着手这项投资,前后一共耗费了大约2年的时间,这期间果香园的实力扩大了两倍。他认为投资这家公司的深层次原因是这是一个对中部和西部发展有益的农业项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如何能够帮助类似的行业继续更好的发展。除了果香园之外,他们还投了总部设在浙江的一家矿业公司,这家公司在镍矿业中占据着领先地位。第三家是一个肉类加工企业,正在准备上市。

最后两家是云南林业和西南水泥。目前云月投资持有总部位于云南思茅云南林业大部分的股份,他们正在做的就是大量购买位于西南地区的林业资源,以期能够建立一个基于云南本地的私有的林业公司。苏丹瑞打趣自己说他是可能也是少数能够说出普洱茶原产地是在思茅的外国人。

与其他风投尤其是外资不同的是,云月投资了大量的基础性行业:投资于那些可以高度参与运作、受益于城市化进程及国内需求增长、位于中国中西部较不发达地域的企业。他们认为很多原材料、行业产品的供应商都能满足我们的投资需要。苏丹瑞说:“无论是成为持有多数还是少数股权的投资者,云月的最大愿望是在所投资公司中扮演一个非常积极、具有创业精神的角色。”高度参与也使他们能够拿到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发掘更多、更好的机会。

未来10年,三四线城市更有机会

云月投资的主页上有张地图,上面标注他们更看好的投资机会,显然,以前和未来的重点都在中西部。苏丹瑞介绍,虽然在上海和香港有办事处,但是发展最快的是成都的办事处。他们确实与众不同,“首先就在于我们投资的地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这源于我对在地域上争做第一的重要性始终如一的坚持。我刚到上海的时候几乎没人用移动电话,我在那时很幸运地看到了这个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抓住了先机,才有了项目的成功。现在我看到的,是中西部未来发展的预兆”。

苏丹瑞认为,虽然人们都知道“先发展中部再发展西部”这个规划,但是很少会有公司真正将业务重心转到那些地区,而他们所不关注的这些地区,正是最需要得到投资的。

苏丹瑞相信中西部发展的速度不会低于中国东部,那里的人们很像90年代末的上海,总是很热情地问各种问题,热切地希望得到帮助并与你交朋友。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地区也很欢迎投资资金及专业知识和经验。他认为云月的不同之处在于“创业精神”,而在中西部就能最大地发挥这种精神。

在下一批投资项目中,苏丹瑞谈到他们仍旧希望投资饮料、林业行业,能够提升云月在相关行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选择在整个价值链上发挥不同作用的其他企业,因为“找到好公司绝非易事,要保持对某一行业的持续关注才行”。

关于未来,苏丹瑞说,“我相信在未来10年里,二、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进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发展动力充足。就像上海、北京和广东的人们比我们预想更快用上了手机”。

对话苏丹瑞

M: 和其他PE相比,你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比如:红杉资本在帮助企业上市方面很突出(其上市退出的比例相当大)。

S: 我觉得云月的投资优势是它的企业文化。我们对于云月的投资流程、投资方式和投资理念深信不疑。比如我们高度参与企业运作、投资中西部、投资传统行业方面的多次成功经验。我们相信这将帮助云月创造一系列极具参考价值的成功投资案例,而且由于这种投资策略本身所具有的抵御风险的特质,云月的投资会比较稳定。

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当然在多数股权投资(majority investment)方面,云月也非常成功,还被要求实现更深度的参与。随着中国市场城市化历程的推进及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相信特别是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涌现出更多投资机会,使得云月的投资策略及长处可以有所发挥及展示。我们投资团队很多人曾是成功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咨询专员。

M: 在最初募集的几个基金中,您的个人投资比例都很大,最高达到了20%。一般,LP对项目的前景不是很了解或者GP非常自信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您是二者之一吗?

S: 云月投资的就是那些哪怕数量上不多、但可以深度参与的企业。当发现一个我们感兴趣的行业,我们就希望在时间、拥有权及参与度上都能全身心投入。掌上灵通就是因为相信手机及相关附加值服务行业“明显很好但是却被忽视”,具有巨大成长空间。而当时几乎没人相信中国会有很多人用手机,更别说有人会觉得手机数据、手机网络或者相关服务将会有腾飞的一天。所以,一旦我们发现这种领域,就会全情投入。

我坚信“中、西部及传统行业”所培育的数以百万计的中产阶级将催生下一个国内消费热潮。

M: 这11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环境有何变化 ?

S: 我刚来中国时,PE行业几乎是一片空白。pre-IPO的出现为PE行业的诞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称之为“PE 1.0时代”。行业发展至今,我认为追逐pre-IPO的价值已经非常有限。现在行业正处于一个像“PE 2.0”那样向新环境过渡的发展期。这个阶段将以深度细分、专注价值创造、地域性及专业性为主要特点。

M: 2011年看好的行业和机会。

S: 我们喜欢国内基本消费行业,比如食品与饮料,基本消费品。我们也非常专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

M: 您个人的资产组合和投资是怎样的?您的资产是如何分配的,比如:股票、基金、地产、收藏品?您会如何选择投资方式,自己研究还是委托给专业人士?

S: 我的所有钱基本都投资在云月这个公司和它的几期基金上了。像我之前说的,我是个“全身心投入”的人。

M: 您在中国这么久,最喜欢中国的哪些方面?

中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析 篇12

在过去的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与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取得显著成绩。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而忽视创新驱动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便是要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思路,走更加具有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多重效益相结合”,投资、消费与出口“多种动力”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三大经济地带”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虽然存在地区性差异,但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均生活水平等都得到明显改善。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势区位因素,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努力借助地区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与资本等率先发展起来,而中西部地区因基础设施欠缺,资本与技术投入相对不足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变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明显提升。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伴随着青藏铁路的贯穿以及新一轮高铁建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积极推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产业发展,尤其是我国能源基地,如山西、内蒙古等,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西部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内蒙古为首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到明显提高,成为引领中西部经济发展强有力引擎。而与之相邻的山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调整面临巨大压力。

2.工业体系相对完善,重工业产业比重较大。陕西、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立足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基础上,率先将重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围绕着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作为主要的产业类型,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包头一厂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常态下,调结构与转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我国整体的经济运行提供能源支持等,因此,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3.产业发展科技投入相对较低,创新产出能力较弱。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中西部地区首先存在着发展滞后性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科技等方面相对东部地区而言具有滞后性。虽然同等现实国家宏观政策扶持,但东部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发展状况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中关村等,更是了全国的人才与科技的聚居地,并因此带来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区际差异。需要中西部地区转变传统的要素投入模式,积极参与创新驱动,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力度,推动企业创新产出能力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基础设施服务,将会对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推动区际间经济发展协调化。与此同时,基础设施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外,也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将有助于夯实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基础,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基础社会的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将会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联系,乃至实现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

2.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举,不断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转变现行产业结构过于倚重重工业的局面,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丰富经济发展的产业类型,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中西部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可以优先发展旅游等服务产业。将服务产业作为新常态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将有助于消化中西部地区过剩劳动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3.提升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创新要素投入机制与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成为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成为企业乃至地区实现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依赖于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因此,为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目标,,缩小与同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需要定向引导经济要素的流动,更加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乃至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来明,李建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思想的科学性与理论含义[J].经济纵横,2015(3):1-6.

[2]黄泰岩.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道路和动力[J].经济学家,2015(5):5-12.

[3]张文丽等.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相关性.经济问题,2014(10):113-116.

[4]夏天.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24-129.

上一篇:玫瑰的凋零下一篇:学生粗心大意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