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式

2024-09-29

研究方式(通用12篇)

研究方式 篇1

3G网络全称为3rd Generation, 即指第三代数字通信。随着网络迅猛发展, 有线网络在很多场合和场所已经难以满足联网的需要, 对于无线网络的要求越来越膨胀, 同时对于无线网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3G无线网络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无线网络传输下的带宽极差的现象, 同时, 基于原有的传统无线网络下的监控方式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1 3G通讯方式的现状

3G技术是移动和宽带技术的结合, 这种模式在3G大规模商用使得通信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3G系统要求能够支持高达2Mbit/s的传输速率。新型多媒体的发展和通讯数量的增加将对3G无线网络以及将来无线网络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通信网络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我国现代3G网络技术的发展看出, 而大力推进3G网络技术是移动宽带业务应用的发展。

3G无线传输网络的特点就是无线网络lP化。在互联网中, 传输控制协议和因特网协议 (即TCP/IP) 称之为IP传输。在3G无线传输网络的特点上, 传输网络的IP化需要更高的要求, 具体的要求如下:有足够正常运维的带宽;广域的传输网络实现处理不同业务的功能;网络可以完善自御并具有良好的软件升级能力。

无线网络的接入模式对现代发达的通讯网络有多样性的要求, 而其中发展和建设的主要难点就在于接入层, 因此通信运营企业的无线通讯领域的开发和投资重点均聚集在接入网的研究中。现在普遍应用的2G、3G及Wi-Fi等方式无线接入互联网, 发展到笔记本、手机、上网卡以及一切内置Wi-Fi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终端设备, 尤其是现代物联网结构中各种传感器的装置或设备都是现代通讯网络的发展重点。

2 3G通讯方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3G无线通讯方式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现在3G通讯网络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无线通话业务, 还在视频通讯、移动互联网和信息融合等方面有着发展趋势。

2.1视频通讯在3G方面的发展

虽然3G在视频通讯方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3G无线网络的优秀控制机制和较高的带宽能力, 促进了视频通讯功能的迅速发展。

视频功能作为3G网络发展的重点, 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移动运营商关于一批相关的辅助的网络平台的建设, 视频信息统一的科学管理实现, 整个3G网络的视频功能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外, 对于平台的控制管理还要根据具体的软件环境而发展, 以达到能够适应无线网络视频功能发展的最佳方案。

2.2移动互联网业务在3G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在全球通讯方式大融合的背景下, 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是现代通讯业务的发展趋势, 因此大量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网络进行转移。

现在互联网业务已经在移动网上成功应用, 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随着3G网络的不断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将会与现在的有线网络一致。而其方便、快速的特点, 更成为了取代互联网的热门通讯方式, 而3G无线网络的移动数据传输方式更是成为了方便快速特点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现在, 运营商的WAP/Web网关扩容、优化和多节点定位等内容成为技术发展的重点, 在3G通讯方式下, 移动网络应在开发初期尽快建立相关的网络平台。其中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软件系统框架为研究方向, 让多种互联网的业务功能均可通过提供商和运营商来共享到用户层, 而营销和支付渠道作为上述功能业务的集成终端和代理终端, 最终可以达到他们之间的双赢。

2.3信息的个性化融合

在通信方式多元化的今天, 个性化的业务功能成为了通讯方式发展的关键。移动通信业务的传统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熟。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个性的需求越来越多, 在移动业务中不断地增加人为的个性因素, 会对移动网络通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 使得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趋于丰富, 其中3G无线网络、3G应用终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提供了有力的实现条件。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以网络平台作为基础, 因此建设相应的网络平台是一种必然, 其中将个性化需求在多种通讯方式下的融合成为了通讯发展的又一主流方向。

就目前看来, 国内运营商基本都是全功能性的, 移动业务与固定业务的融合已经成为各运营商工作里的关键。对于通信网络, 信息融合的意义是使用户能够通过统一的通讯协议实现在任意时间或地点接入到通讯网络, 从而为客户提供便利的网络服务功能。而无线网络信息融合最为重要的效果就是同一功能够被移动和固定的各种终端所访问。从业务逻辑的聚合位置来看, 业务功能融合有两个层次的融合。一是终端层次的融合, 二是在后台实现融合, 3G网络的应用正是基于这种融合方式。

3 基于3G网络的现代通讯方式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 3G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并已不单单应用在通话业务中。本章以在3G网络的平台下, 如何实现在某别墅区的视频监控功能进行具体分析介绍。

根据别墅的总体结构, 该别墅监控系统分为别墅室内监控和室外监控两部分, 并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 前端别墅室外监控系统设计采用高清晰度3G无线网络摄像机与高清晰一体球机 (枪机) 相结合, 同时在监控点较为分散的地方采用室外型网络恒速球进行前端视频的采集和编码, 视频传输采用抗干扰视频线, 控制信号传输采用带屏蔽专用控制电缆, 保证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准确传输。

前端别墅室内监控系统设计采用高清晰度迷你型室内红外恒速球来进行监控, 如图1所示。

3G无线网络摄像机可通过3G网络进行直接传输, 通过3G网络接入internet网络中, 转发服务器可通过internet网络获取到3G网络数据, 并且将前端网络摄像机的数据进行转发。

3G无线网络摄像机的音、视频数据到了转发数据服务器后, 监控中心的所有监控终端与集中管理中心与3G无线网络摄像机将没有任何联系, 不再直接请求数据访问, 而是直接访问转发数据服务器, 转发数据服务器将所有前端监控点的音、视频数据 (通过网络交换机) 分发给监控中心的网络视频解码器。

该视频监控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技术, 以CCD摄像机作为事故报警设备, 3G无线网络直接将视频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传输, 经过监控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高速图像处理器进行数字化管理。该监控系统将网络系统与报警设备整合, 实现了视频监视、事故报警和图像记录的同步一体化, 一切报警记录都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内, 且所有的操作都将会提示, 方便了人员的控制操作。

传输系统包括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视频信号的传输使用双绞线, 其优点是方便简单减少了施工周期。控制信号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直接控制、多线编码的间接控制、通讯编码的间接控制和一种控制信号和视频信号复用一条电缆的同轴视控传输方式。

4 结语

本文从3G无线通讯基础出发进行具体介绍, 以某别墅区的视频监控系统为实例进行分析。在3G无线网络的应用基础上, 现代通讯系统得到了广泛发展, 尤其是在视频图像传输方面, 为数字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巍, 谭德荣.基于网络的加油站控制管理系统的研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8 (4)

[2]吴宗之, 魏利军, 于立见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 (11) :39

研究方式 篇2

有关推理方式的研究述评

人类的.推理过程通常涉及到两种方式:逻辑方式与前逻辑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推理能力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介绍社会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作 者:邱江 张庆林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年,卷(期):25(2)分类号:B84-05关键词:推理 逻辑方式 前逻辑方式 大脑半球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研究 篇3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基础、基本政治制度和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自然形成于自给自足农业社会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不断发生着改变,我国农村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土地养老、集体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方式。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养老模式,中国是礼仪之邦,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和照顾老人正是当今中国社会在现实生活层面最能体现这一传统美德的行为。家庭养老在我国养老现状中一直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养儿防老的观念也是深入人心,以至于时至今日在不少地区仍秉承这一观念。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老人,在家庭这个以血缘为纽带的特殊社会结构中,是实现自我保障的重要过程。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农村老年人把家庭养老作为养老方式的第一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这一养老方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其发挥的作用也在逐渐弱化。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实行,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家庭规模较以前有很大程度的缩小;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使得提供养老服务的资源减少,农村养老负担系数大大增加;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并且老年人与子女都更加愿意将家庭资源投入到培养下一代中,使得子女在抚养下一代与赡养老人之间陷入困境,因此家庭养老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此外,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日常生活中易与老年人发生矛盾,从而使老年人养老问题出现更多的状况。

二、土地养老

土地在我国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过多的物质财富积累和收入和其他工作机会时,农民可以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但就目前来看,以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日益增长的农村养老需求面前,土地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土地已经不是保证他们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农村老年人想要通过利用土地来实现他们养老的愿望基本上很难。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无法再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土地不仅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为老年人一种额外的负担。

三、集体养老

一般来讲,集体养老指的是农村乡村政府为符合特定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提供一定程度供养的养老方式。农村集体养老形式主要有两种,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但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农业税,五保制度的资金来源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再者,五保制度是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只提供临时救济,不能保障五保老人的长远生计。而敬老院制度发挥的养老功能也十分有限,敬老院主体地位不明确,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缺少经济收入,并且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只有少量有条件的老人可以进入敬老院养老。因此,集体养老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只能发挥部分作用。

四、养老机构养老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子女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并不会选择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同时农村养老机构自身运营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养老机构条件建设和结构分布不均。

长久以来,我国农民未被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养老问题主要通过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等方式来解决。随着经济、政治、环境等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规模缩小和老年人口数量上升,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传统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农村养老问题,应建立立体多样的养老方式,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1.明确政府、社会、家庭在农村养老中的职责。养老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是政府和家庭,在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社会和家庭虽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承接关系,但更多的时候是相互补充,互相协作,具有协同效应。

2.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面对农村巨大的养老压力,应增加财政支持,解决地方政府在处理当地农村地区养老问题上的资金短缺现状。同时,要加强监督,减少和杜绝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

3.完善各类养老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养老机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种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如,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机构养老的监管,提高养老服务的品质,降低民众进入机构养老的门槛。

研究方式 篇4

有的人可能认为云计算是一门新技术, 有的人对经济关心些, 可能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商业模式, 有的人对计算机技术了解更多些, 可能会认为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 或者是虚拟化。这些观点都不准确。时至今日, 经过不断的发展, 云计算代表的是一种理念。云, 其实指的是互联网。很多网络示意图的图例当中, 互联网用一朵云来表示, 云计算的原始含义就是把计算能力放在互联网上。

1 云计算的服务方式

云计算发展至今, 早已超越了其原始的概念, 它并不是一种新技术或者新产品, 而是把很多原有的技术和概念纳入其中, 形成了一种理念。云计算的目的是随时随地获取应用。根据这个目的, 云计算发展出了主要的三种服务方式。

(1) 以基础设施提供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 提供给客户的是出租处理能力、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 用户能够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客户不管理或控制的底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但能控制操作系统、储存、部署的应用, 也有可能选择网络组件 (例如, 防火墙, 负载均衡器) 。例如亚马逊公司的EC2项目。

(2) 以平台提供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 提供给客户的是将客户用供应商提供的开发语言和工具 (例如Java, python, .Net) 创建的应用程序部署到云计算基础设施上去。客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 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 但客户能控制部署应用程序, 也可控制应用的托管环境配置。例如Google公司的Google App Engine产品。

(3) 以软件提供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 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是服务商运行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程序, 可以在各种客户端设备上通过瘦客户端界面访问, 比如浏览器。客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 甚至单个应用程序的功能, 可能的例外就是需要设置一些有限的客户可定制的配置设置。例如Google公司的Google maps产品。

2 云计算的部署方式

(1) 私有云。云基础设施是被一个单一的组织拥有或租用, 该基础设施完全该组织管理。

(2) 社区云。基础设施被一些组织共享, 并为一个有共同关注点的社区服务 (例如, 任务, 安全要求, 政策和遵守的考虑) 。

(3) 公共云。基础设施是被一个销售云计算服务的组织所拥有, 该组织将云计算服务销售给一般大众或广泛的工业群体。

(4) 混合云。基础设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云 (私有, 社区或公共) 组成, 每种云仍然保持独立, 但用标准的或专有的技术将它们组合起来, 具有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 (例如, 可以用来处理突发负载) 。

3 海事云构想

通过对云计算的起源和定义、服务方式、配置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为云计算在海事的应用、构建海事云提出些构想。

3.1 海事云的服务方式

海事部门分布十分分散, 十三个直属海事局从黑龙江排列到海南, 延伸数千公里, 同一省级地域内海事机构也在不同区域散落分布。考虑到我国高昂的网络租用费用, 如果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近些年来, 随着科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海事部门研究、建设了许多信息系统, 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但同时也由于科技创新各自为战, 不同系统间彼此封闭, 缺乏共享的有效手段。云计算创造跨越不同平台、不同设备无缝体验的能力, 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办法。

因此, 建议打造海事云计算, 主要采用以平台提供服务和以软件提供服务的方式。

以平台提供服务, 就是向用户提供一个集成了开发语言和工具的系统, 用户可以自主配置环境, 也可以自行创建应用程序。可以利用协同办公网的现有平台, 通过配置环境、集成工具、定制应用等方式, 打造为云平台。如果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这种方式, 那么除了使用预设的办公系统功能外, 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助添加功能。比如增加出差管理系统, 从出差计划、人员安排、领导审批到费用报销, 都可以从网上进行管理。或者增加用车管理系统, 用车申请、用车计划、办公室审批、行车时间、行车路线, 都可以从网上管理。图形化操作, 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个性化、定制化的平台服务, 不用编程就可以做到。

以软件提供服务, 用户端无须安装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只需要通过网络发送指令, 服务器就把结果返回到用户端。建设海事云数据中心, 整合海事信息资源, 统一发布出口, 用户无须自行存储和处理, 就能得到结果, 这就为随时随地获得数据信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例如执行公务时, 可以随时了解到船舶和船员的注册信息、位置距离、检查记录、缴费情况、航行计划等, 为海事监管和航海保障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3.2 海事云的配置方式

结合海事云的服务方式和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思考, 各海事机构近些年在信息化硬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弃置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且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 在基础设施方面, 应由各海事机构自建, 打造私有云。在北京、上海、天津等较发达城市, 云计算已开始商业化运作, 当地海事机构在适当条件尝试使用公共云的基础设施服务。在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方面, 可结合海事云数据中心的建设, 采用混合云的方式部署。

参考文献

[1]段桂英.浅谈计算机云计算[J].科技信息, 2010 (30)

教师教学方式研究学习心得 篇5

这几天的听课,觉得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能给现在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加之现在正是推进“高效课堂”的高涨时期。

所以有教师也在尝试周小组的教学模式来做,效果却实是很好,虽不敢说是高效,但却实是很有效的。刚好今晚学习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很是有感受。

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方式,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社会性参与等方面,是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加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合作性和自主性。

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其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是内在的,学习目标是自觉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是自定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是自我监控的。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意义主要在于:

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第二,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想学,会学,能学。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首先,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第三,给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第四,争取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三、设计学生的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创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引导他们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进行探究性教学,必须遵守认识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注意:

1.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探究因素

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还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注意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有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实验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原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思,疑,问,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3.敢于放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释,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要敢于放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要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引导他们找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形成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师应坚持正面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施方案,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尝试、探索、实践,允许学生在探究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使学生在自由、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探究,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四、注重合作学习的设计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正确地理解合作学习

我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的核心是要共同地积极思考、交流和互助,既要同心,又要协作,形成合力。

☆合作学习需要建立相互信任、有效沟通的气氛,所有学生都能相互支持、配合和互动;能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共同承担责任,寻找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途径。

2.怎样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组织得怎样,关键在于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个人责任,培养团队精神。第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共同参与。

第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

文科教学德育渗透方式研究 篇6

1、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

(1)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培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它重教轻学;强调学生的继承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关心学生的外显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在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改变这种呆板的、缺乏生机的传统教学活动。如语文教学可以在朗读的教学活动中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感受、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在品味语言文字的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2)(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集体活动中产生和养成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创设各种锻炼的情境,让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实现自我;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让他们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

(3)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观点的碰撞与趋同,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提倡多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达到以下目的:

①规范社会行为。学生在社会中获得的各类信息在小组讨论中达到共识,取得比较一致的主流价值观念,并可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培养应变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广开思路,有助于他们多向思维和应变能力的锻炼。

③调整偏差行为。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以人为镜,发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偏差,在他人的帮助下,加深对自身与他人的理解,纠正自己的偏差行为。

(4)设计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效益是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的,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在实验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效益观和评价方式,强调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价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2、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那些隽永、凝练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字句,重点记诵,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语文、英语学科中,通过电影或歌曲欣赏渗透德育教育。课外课题探究活动渗透德育。各学科通过各种比赛进行德育教育。给定话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戏剧表演、美文背诵、英文名著赏析等,语文朗诵活动、演讲活动等,都在无形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各学科均可采取深受学生欢迎的不同方法和形式,如知识竞赛、征文讲演,板报图片展、专题讲座、影视观赏和学生自办的手抄报和小广播站,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知识:才华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广阔空间。

3、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技巧。学生透过研习一个特定的专题的同时,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综合,并透过进行一些特定的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继而学会这个新的题目,而达至学会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体现着自主精神的德育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也可以蕴含适当的德育内容。如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同学关系研究等课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

4、紧跟时代脉搏,结合现实生活渗透德育。

学生读书学习,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是这个新鲜社会生活的主人,他们关注现实,关心现实。德育的渗透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地理学科中,对突发性事件,及时作出反应,通过调整计划,适当安排有关教育活动,要满足学生渴望知晓真相和因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2015年 4 月 25 日和5月12日发生的尼泊尔8.1级、7.5级破坏性地震,我们就应认真理解和领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通过举办报告会、收看电视新闻等不同形式密切结合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把握地震的根源和本质,通过实时报道把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起来,同时也可以增强国家主权和国民安全意识。研究性学习也可结合社会热点来选题,增加时代感。

5、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师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在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德育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会默默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要修养身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进行德育的教化。

德育渗透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是教学艺术,也是新课改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追求,为新课改做出努力。

研究方式 篇7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何为有效的教学, 亦即有效的教学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 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所围绕的中心。就我们所熟知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而言, 至少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 有效的教学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内涵, 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要从整体上考虑, 不将它们作为孤立的目标对待, 所以, 新课程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关注学生的进步。

进步是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 体现在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等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所进步, 较之课堂教学以前有更为积极的变化。这里的进步还有对学生层次方面的要求, 即我们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关注不仅仅是眼睛盯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更要从关注全体学生的角度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通俗地讲就是课堂教学要关注“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2. 关注教学效益。

这是对学生进步发展变化的更高的要求, 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程度问题。同样的一节课, 由不同的教师讲授给学生带来的发展变化是不一样的, 这就涉及到教学效益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重效益与时间观念, 通过合理的策略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学生发展变化是可测量的。

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我们注重的多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少关注, 这一方面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对于知识掌握而言,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测量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测量, 体现出可测性, 通过相应的数据进行量化。

二、新课程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特点

在学习方式上的创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潜能,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学习方式而言,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学习方式, 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这需要学生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随之转变学习方式。就学习方式而言, 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只有自己有学习的意愿, 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 自然获得情感的良好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 要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下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导学案等方式设置好问题导航,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就课堂教学的实践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 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和合作方式, 在互助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3.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多元性, 就一个问题而言,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这也是与培养未来社会的人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相对应的。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新课程下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策略

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不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表明合适的目标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依据这些理论,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教师应当确立了“分层教学, 使优生更优, 差生不差”的课堂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有效成长。

1. 在集体备课中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充分地分层设计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充分的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了解教学的有关要求。

(1) 合理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科学诊断和指导,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合适的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关键, 为了能够准确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考虑课程目标、考试说明和考点分析, 结合章节和知识重点确立课时教学的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 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梳理出合适的不同层面学生的教学目标, 进而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

(2) 充分调研确立合适的学生分层。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让每一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 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层既是问题解决设计的基础, 也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所以在备课过程中, 在明晰教学目标后进行学生的分层研究, 对学生分层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的综合性考试、单元测试和学生的作业情况等进行分层的研究。教师在逻辑分层后, 结合学生当堂预习案的学习情况, 辅以课前观察、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分层调整, 进行小组人员的动态组合学习。

(3) 学习问题的分层设计。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 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发展的针对性, 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 是否能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目标分层和学生分层完成后, 确立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从知识巩固、思维训练、不良习惯的纠正和能力的拓展等方面进行分类, 然后针对课时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类, 并设计出课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在设计主要问题的时候, 力求体现出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的层次性, 只有问题体现出层次性, 才能真正切合不同学生的发展实际。问题设计完成后, 以课堂导学案的形式提供给不同层面的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个体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 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充分发展

(1) 通过作业批改, 更好地诊断学情,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然途径, 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后, 学生在课下完成, 然后由学科作业委员收齐后送到教师办公室, 由教师统一批改, 这种做法在加重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同时, 对学生的自我诊断和反思等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针对这一常规做法的缺陷, 可以尝试在课前进行作业批改。课前教师公布作业的标准答案, 学生进行小组互批和合作消化, 期间教师通过观察、个别交流和小组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

(2) 通过问题引领实施面向全体教学。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根据设置好的导入新课材料, 将创设的问题情境投放出来, 可以从生活情境和教学目标入手, 利用实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旧知识, 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 以及例题 (习题) 、新闻、科学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尔后下发导学案, 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重点关注基本知识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巡视观察个别同学完成问题的情况, 结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比较集中的问题积极准备好突破的方法和针对性的训练题, 在下一环节的互助合作中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3) 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依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的互助活动能够解决不同学生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这也是我们探索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小组长的选择和确立, 关于任务的分工和合作的方式。在此期间教师加强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 采取多元化评价, 促进学生递进式发展

研究方式 篇8

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都趋于稳定,并开始逐步的走向社会,向成年期过渡,由于长期的学习、训练生活中,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

目前,关于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应激源中思维方式对个体或群体应对行为的影响、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就某一单一的体育项目来研究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有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其次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而普通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此外,对大学生整体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较少。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直接体育人口,一般都拥有健康的体格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但是他们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时候还要面对升学、考试、就业、亲人重病等应激事件,必须采取合适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进行调节和适应。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训练以及比赛。而比较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也可以加深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理解。

2、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研究

2.1、思维方式的研究

(1)思维方式的概念。

资料表明可以从个体、社会、文化三个分析层面对思维方式进行归纳界定。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所偏好的进行思考的方式。思维方式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偏好表达和使用能力的方式。思维方式不完全是认知的功能,也不完全是人格的功能,而是界于它们之间的某种特质。社会层面的思维方式被看作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习俗等为基础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维活动形式,是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动的具体结构,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水平的整体凝聚,它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因此,思维方式又常常作为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差异。侯玉波认为,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一种元认知特性,是指人们在看待和思考问题时的基本倾向,反映了文化和地域传统对人们处理和看待问题的影响。

(2)思维方式的结构。

关于思维方式的结构,学者们主要从内容和维度两方面进行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黄光国认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类比的、联想的、圆周式的,或共时性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讲究逻辑、因果式和分析式的。杨义则认为中国人思维方式最明显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双构性(辨证性),整体性和辨证性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有特色的以应变为目标,着眼于整体稳定和完善的“中庸”、“中和”思维特点。侯玉波和朱澄等人通过对五百多名中国人思维方式评定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变化性、矛盾性、折衷性、联系性、和谐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包含3个维度:联系性、变化性和矛盾性。

2.2、应对方式的研究

(1)应对、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是指有能力或成功地对付环境或处理问题。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应对方式是指典型的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倾向,也可被认为是在应对一系列广泛的应激源过程中,人们通常使用的策略或方法。在体育领域中应对方式,是指在体育锻炼或比赛当中,运动员在感知对手、环境等一系列内外因素变化时所做出的一种应激反应。

(2)应对方式的划分。

八十年代后,Billings和Moos(1980)根据自己的研究又提出了应对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回避应对.但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应对倾向,这种“应对的行为特点”就是对方式划分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6种方式: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体育系院抽取120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120份问卷,问卷收回后,剔除无效问卷6份,获得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95.00%。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方面资料,并对获取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设置“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问卷”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被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6.0和AMOS7.0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

(1)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为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比较了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差异,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17.49,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整体性与变化性之间以及变化性与矛盾性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而整体性与矛盾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变化性、整体性、矛盾性。这表明变化性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特点。

注释:**表示在0.01水平显著,M表示平均值,SD表示标准差,Post Hoc表示多重比较。

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性特性反映了我们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信息的迅速增长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们能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明白现实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这种发展观有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正视现实,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而不是一成不变,内心冲突、难以自拔。

从表2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变化性和矛盾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5.91,P<0.05;F=64.74,P<0.01),在变化性维度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矛盾性维度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整体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0.32,P>0.05)。

注释:*表示在0.05水平显著,下同。

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其变化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相对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这种变化性体验机会少的多,而且程度不够深。因为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小就开始了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在高中甚至高三为了考大学才开始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的,他们在训练的年限以及强度、参与比赛的次数以及级别,都不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而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通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时间越长,思维方式越趋向于稳定和成熟。因此,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特性的体验更深刻,而这无疑会对其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中的变化性得分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在矛盾性维度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这跟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在变化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联系紧密,因为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更善于以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非固着于某一问题,矛盾性自然降低了。

在整体性维度上,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能从比较全面的角度、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而整体性思维是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20到30岁整体性思维达到最高水平。无论是运动训练还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他们均处于这一整体性思维的高水平年龄段。

(2)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为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比较了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差异,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时采用各种应对方式的情况基本相同,并没有出现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结果。

这一结果的产生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社会方面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人数自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加上大学生是佼佼者的传统观念,致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压力极大,但又无力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所以倾向于采用退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第二,家庭方面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一贯的宠爱让子女几乎没有机会经历风浪和挫折,所以养成了遇到问题就找他人帮忙,而非主动积极的自我解决。第三,学校和学生本人方面。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大学,越来越多的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通过解决或合理化方式来应对的可能性。因此,在应对方式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并没有显现出更多的积极或消极方式的选择。

5、结论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整体性与变化性之间、变化性与矛盾性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而整体性与矛盾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变化性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孙永泰.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业学生、普通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2006.

[2]Sternberg RJ:“The Nature of Creativity”[M].New Youk Camberdge University Ress,1998.

现代首饰佩戴方式研究 篇9

1.古代及现代的首饰佩戴方式

在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头饰、耳饰、颈饰、臂饰、腕饰等。其中头饰便有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等八大类, 如若再按所佩戴的位置及方式来细分便说有上百余种也不为过。古时的妇女们对于头饰十分讲究, 这点从故宫内珍藏的宫廷写实画上便可看出。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 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来随着清朝后宫嫔妃们的发髻渐渐宽大起来, 发簪的样式也逐渐地呈两极化发展, 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 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发簪整体越变越大, 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清朝后期还有一种有簪发展来的首饰:头花。为了将其固定在满族妇女的两把头上, 首饰设计者们便在簪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稳定的交叉托。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交叉的十字形横托, 将头花的主体做在十字形横托的横、竖交叉点上。并将有装饰作用的图案环绕在其四周簇拥着主体。这样一是让头花的的主次关系明显起来, 二是使头花本身将承受能力合理地分布开了。除此之外满族妇女还有头正与压鬓花这两种发饰, 由此可见发饰在我国古代的佩戴方法以及佩戴方式之丰富。

2.目前中国市场上饰品佩戴方式分析与探索

市场上所卖首饰佩戴方式全无新意, 我国的本土首饰品牌总是躲不过同质化这个大问题, 在佩戴方式上更是极少见到有创新感的, 商场里面卖的首饰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戒圈, 耳钉, 项链等等, 导致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等问题了。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在私人订制的设计师们创作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 便是它的内涵性, 首饰佩戴不局限于单一部位或者说当它具备一些诸如一件多戴又或者是我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等等。从近些年的首饰发展趋势看来, 新型的佩戴方式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在诸多的国际首饰设计大赛中, 想要拔得头筹就必须得从佩戴方式与方法上花些心思了, 未来的首饰设计设计师们应该将佩戴方式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去而不是将饰品设计完成后再将佩戴所需的链子、耳针、别针、戒圈等生硬地强加于饰品之上, 这样会使得设计的物件瞬间跳脱出我们的设计氛围。在佩戴方式多样化方面, 珠宝首饰作为一个多面的微型立体艺术, 我们在设计之时尽情地发散我们的思维充分发挥珠宝首饰的三维视觉效果, 使其每一个优秀的观赏视点都能发挥最大的视觉效果呈现给大家, 但由于这一点目前在国内外都做得不太令人满意。建议设计师们多去看看雕塑观察一下由此来培养自己的多视点观赏能力。在佩戴方法与设计一体化方面, 设计师在脑海里最初构思时就应该将以及的设计整体贯穿融入到佩戴的方式方法中去, 例如2015年度的HRD珠宝首饰大赛中的诸多参赛作品,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Paulo Armando Ferrara de Carvalho Barbosa做的Made in Brazil, 他将自己的设计完美地与佩戴方式结合, 以咖啡飘散的缕缕幽香实体化成整个饰品的项圈部分, 设计出来的效果令人惊艳。

3.结语

科学数据共享方式研究 篇10

科学数据, 是一类特殊资源, 它是指科技活动或通过其它方式所获取到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变化规律等的原始数据, 以及根据不同科技活动需要, 进行系统加工整理的各类数据集, 用于支撑科研活动的科学数据的集合[1]。它作为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的科技资源, 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因此,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 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共享管理, 可以为科技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支撑, 同时可以推动社会的信息产业化发展。

2 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我国科学数据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 目前我国科学数据库总量占到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长期以来, 人们“重论文, 轻数据”, 使得科学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造成国家投资的极大浪费。

我国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2,3], 起步比较晚, 大概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 由孙枢院士等人提出要在全社会建立科学数据共享项目开始。到2003年, 经科技部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启动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使得科学数据在共享和共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这一工程,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数据的存储形式各不相同, 也使得科学数据共享的难度加大。

目前, 我国科学数据共享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科学数据共享管理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2) 对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投入不足。

(3) 科学数据存在多种多样的物理形式。有的是以数据库形式存在的结构化数据;有的是以文档、文字、图片等非结构化形式存在。

(4) 科学数据的数字化程度不够彻底。

对于前两种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制定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来逐步完善和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因为需要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对于后两种问题, 可以通过当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解决。所以本文的重点正是针对后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3 科学数据共享方式

科学数据作为科技活动中一类重要基础资源, 其面涉及资源、环境、生态、农业、人口、交通、地质、气象、海洋等多个学科, 具有来源丰富、分布广泛、数据量巨大、类型多样等特点。针对这些复杂的科学数据资源,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目前, 按照数据源提供的方式, 可以将科学数据源分为完全开放数据库的科学数据源、带查询接口的科学数据源、提供元数据共享的科学数据源和基于网格的科学数据源。针对这四种科学数据源, 本文提出了四种科学数据共享方式:基于完全开放数据库的共享方式、基于查询接口的共享方式、基于元数据的共享方式和基于OGSA-DAI数据集成的共享方式。

3.1 基于完全开放数据库的共享方式

完全开放数据库的科学数据源, 主要是指可以向社会完全公开的一种科技资源数据, 如相关标准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等。数据源单位一般都会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来管理这些资源, 通过网站或其它形式向社会完全开放这些数据, 而用户可以免费获取的科学数据信息。但长期以来, 数据源单位采集的科学数据只限于内部使用, 数据“信息重保管、轻服务”的思想存在, 使得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同时, 不同地区的类似部门又重复的建设了许多相似的数据资源, 造成了科学数据的重复性建设, 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源。

对于这种数据源可以采用两种共享方式:集中共享和分布共享。

(1) 集中共享

集中共享是将科学数据源单位的数据库统一移植到共享平台中, 由平台统一管理, 然后再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接口, 从而为用户提供查询这些科学数据的功能。集中共享方式需要数据源单位, 提供相应的数据库建库脚本和数据集, 将数据存放在共享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

集中共享方式主要适合一些长久不变的科学数据源和暂时没有建库条件但又急需共享的数据源。

(2) 分布共享

分布共享主要是通过共享平台提供数据库中间件技术, 将相关的远程科学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到一起。平台通过统一的查询接口, 利用异构数据库集成的方法对这些科学数据库进行访问。

在分布共享方式中, 需要建立数据库配置信息。这些配置信息主要包括:数据库名称、数据库类别、数据库内容描述、数据库访问方法、数据库更新日期、数据库建设单位等信息。分布共享可以采用目前成熟的数据库中间件 (如ODBC和JDBC) 技术, 对科学数据中异构数据库进行统一访问。

3.2 基于查询接口的共享方式

随着国家数字化工程的建设, 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都实现了数字化。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采用数据库的形式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 方便日常管理。Web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源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同时, 网站提供查询接口, 方便人们检索这些可共享的科学数据资源。

对于提供查询接口的科学数据源, 可以通过基于领域的Deep Web[4]技术和元数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Deep Web是一种专门针对具有查询接口的Web信息搜索引擎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

(1) 提供数据源元数据描述信息。描述信息主要包括数据源网站URL, 数据源内容描述, 数据源名称、类别等信息。

(2) 利用Deep Web查询数据源网站中的科学数据。

(3) 将 (2) 中查询到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将统计结果保存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库中。

基于查询接口的共享方式如图1所示。

3.3 基于元数据的共享方式

目前,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已经将元数据定义为数据的数据。元数据, 主要用来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等对象, 使用的目的在于识别资源、评价资源、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术语, 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学科领域, 特别是在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水利科学数据中心、国土资源科学数据中心、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等国家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程。通过提供对数据的描述及对数据集中数据项的解释, 实现对分散的科学数据资源的定位与访问, 从而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价值。

科学数据元数据是对科学数据外部形式和内部特征的详细描述, 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信息, 主要目的是提供科学数据资源的全面指南, 以便用户对数据进行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集成[5]研究成为目前解决数据共享中一重要方法。

元数据共享方式, 要求数据源单位提供数据的元数据内容。元数据内容根据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元数据标准统一制定, 内容框架如图2所示。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 元数据实体集信息:包括引用元数据子集和数据类型信息的根实体。

(2) 元数据子集:包括标识信息、内容信息、分发信息、数据质量信息、数据表现信息、参照系信息、图示表达目录信息、扩展信息、数据模式信息、限制信息和维护信息。

(3) 元数据类型实体:包括覆盖范围和引用信息。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集中管理这些科学数据源的元数据信息, 当用户在共享平台中查询数据资源时, 首先是对元数据进行检索, 然后通过元数据信息找到数据源的相关数据信息, 最后将结果通过统一界面形式形式返回给用户。元数据共享方式结构如图3所示。

3.4 基于OGSA-DAI数据集成的共享方式

OGSA-DAI[6] (Op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 Data Access and Integration) , 即开放网格服务架构数据访问与集成。这个项目由UK Database Task Force提出构想, 致力于建造通过网格访问和集成来自不同的孤立数据源的中间件。它的目标是通过网格进行数据访问和集成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 将不同的、异构的数据源视为逻辑上的单一资源。然后通过OGSA-DAI网格服务提供基本的操作来完成复杂的数据操作功能, 如数据联盟、分布式查询, 而这些操作将会隐藏数据库驱动、数据格式和客户端的传输机制等细节问题。

在科学数据共享中, 由于科研机构或其他数据单位的建设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存在着很多异构的科学数据库。我们可以利用OGSA-DAI来对这些异构数据库的集成, 实现科学数据的集成与共享。OGSA-DAI数据集成的共享方式如图4所示。

OGSA-DAI数据集成共享方式框架大致分为客户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四个层次结构。四个层次功能如下:

(1) 数据层:由支持OGSA-DAI的科学数据源构成。目前支持的数据源包括XML数据库 (如eXist, Xindice等) 、关系数据库 (如Oracle, DB2, MySql等) 、特定形式的文件和目录 (如OMIM, EMBL等) 。

(2) 业务逻辑层:主要由数据服务资源和支持部件构成。它封装了OGSA-DAI的核心功能, 可以部署多个数据服务源来发布多个数据源。

(3) 表示层:主要功能是以Web Service接口的方式向外提供数据服务资源。有两种实现方式, 一种是WSRF数据服务方式;一种是WSI服务方式。

(4) 客户层:主要是利用客户端工具, 通过数据服务与相应的数据源进行交互配置。

可以通过OGSA-DAI的配置文档接口与科学数据服务源进行交互。客户端不需要直接操作数据服务源, 而通过向数据服务发送一个请求, 然后数据服务解析这个请求, 并执行请求的内容。最后数据服务源再创建请求的结果, 同时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

4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数据共享中的四种共享方式, 通过这四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科学数据整合在一起, 针对不同格式的科学数据源, 提供不同的共享方式。这四种方式主要是在技术和应用上解决共享问题, 但还需要政府的政策驱动和宏观指导。通过技术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 集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组织等多方面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资源, 形成整体布局、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 从而加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SDS/T1003-2004,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S].

[2]江洪, 钟永恒.国际科学数据共享研究[J].现代情报, 2008 (11) :56-58.

[3]黄鼎成, 尚翔, 王卷乐.浅谈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战略取向[J].中国基础科学, 2005, 5:29-35.

[4]刘伟, 孟小峰, 孟卫一.Deep Web数据集成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 2007, 30 (9) :1475-1489.

[5]张宇, 江东兴, 刘启新.基于元数据的异构数据集整合方案[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9 (7) :1021-1024.

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管理;规避方式

内部审计以系统化、专业化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行为做系统的财务分析、详实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同时有效对经营的风险等进行治理、控制及防范的整体过程。其是企业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划分风险管理范围,识别和分析企业风险以及风险的评估、处理和反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审计风险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目标

虽然说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是由企业的高层管理阶层,比如股东或者董事会来商议决定,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审计就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企业审计必须针对领导者的决策分析推测出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出风险防范、规避和控制的措施。这就要求企业审计构建风险分析矩阵,一方面要分析出企业可以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强化企业优势;另一方面要判断出可能阻碍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也就是说风险分析矩阵要围绕着企业的战略发展,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目标,从企业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风险因素对战略目标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目标,汇总企业各方面因素,防范、控制和规避企业的潜在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要密切监控企业环境

如今全球联络日益紧密,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企业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环境一般而言既包括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含企业的内部环境,此处指的是企业的外部环境。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大小甚至风险的性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天灾或者人祸,一旦发生对于企业的打击有时候是毁灭性的。风险审计对于企业环境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决定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企业能够承受风险的程度;其次,要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对于有可能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不利的风险及时发现和规避;再次,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控,比如分析供应商的状态,分析客户购买行为的变化等,才能明确影响企业营运的环境因素。当外部环境与企业运营不相容时及时反馈并加以分析和判断,以及预测不良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管理阶层调整经营目标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三、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研究

1.保证风险事件甄别的完整性

风险鉴别就是通过对企业的各项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甄别出企业面临的各项风险因素,除了上文中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密切监控之外,还要全面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企业的内部环境,保证风险事件鉴别的完整性,找出潜在的风险,尽可能降低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企业审计人员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目标,研究企业的战略经营,对于风险事件可以在获取相关资料后采用风险分析调查表、风险问卷分析、流程图分析等模板来表现和鉴别。

2.对风险进行确认和评估

甄别出企业的各类风险之后,企业审计人员就要采用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技术来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测量和等级确认,利用定量和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对已被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计量。比如香港首富李嘉诚在我国房地产鼎盛时期从内陆撤资,就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预测到未来的风险过大。

3.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确认,认识到风险活动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企业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一般而言企业会依据风险偏好来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如同样是意识到了我国房地产的未来风险,李嘉诚是选择撤离资金转站欧洲,而王健林的萬达则是选择进入文化产业。对于风险企业一般有几种应对措施:一是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最为常见,是相对积极的风管管理战略,针对风险的成因来源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控制风险降低损失,企业选择风险处理意味着是对风险能够承受的风险偏好,企业管理者没有转移风险的意愿。二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既不能用抑制或控制的手段避免风险发生,也没有办法降低风险的损失,这种时候也往往是企业的生死关头,如果处理不妥就有可能使企业元气大伤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企业面临此种境地则会采用风险转移,常见的有控制性非保险转移或者投保的形式来转移风险。

四、结束语

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研究,首先要保证风险事件甄别的完整性,科学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利用相关模板来找到和甄别潜在的危险;其次,要对风险进行确认和评估,对已被识别的风险运用相关的风险管理技术进行计量评估,确认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最后,要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针对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或是消极的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周谦.谈风险基础审计在高校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02).

[2]周景冉.浅析审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05).

[3]胡钊涵.浅析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30).

作者简介:

高职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普遍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纷纷出台了各种措施。其中以英、美、法等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 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 在各大、中、小学开展了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到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同时,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 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并在一些省市的普通中小学开始了有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实验探讨, 取得很好效果, 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 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对研究性学习的反应却显得十分迟缓, 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微乎其微。但是, 如果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 就会发现高职院校比普通中小学更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同时, 也会获得更大的动力。

1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 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 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 更具有时代特征。从培养目的看, 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 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 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 而非与个性破裂的存在, 所以, 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上看, 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 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上, 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研究性学习的最大贡献在于, 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 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解放出来, 并在师生关系、对知识的理解、教育价值观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实现了从观念到行为的革命性的变化。

2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职院校的需要

2. 1研究性学习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各学校对贯彻素质教育显然都非常重视, 而且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措施,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已经根深蒂固, 致使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总被干扰和扭曲。所以, 要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必须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或学习, 从而使教学实践的终端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助燃机。

2. 2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丰富学习体验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 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或发展人们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 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同时,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 相对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 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 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2.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 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同时, 通过小组学习, 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 养成合作和共享的个性品质。

2. 4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探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 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因此, 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 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居于辅导地位, 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 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 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 获取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 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是高职院校的需要, 而且是其发展的力量源泉。高职院校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和高职生的来源和未来出路, 使其更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而且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可获得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3. 1 研究性学习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教学内容具有教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以研究性学习方式重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并且研究课题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 又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使学生尽早形成专业意识和使其所学知识具有实用性。从激发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发展的动力。

3. 2 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早的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联系或探索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势必受到学生的欢迎, 促进学院发展。

3. 3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易于得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高职学生教学内容更接近生产实际, 研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的选择, 可以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稍加培训就可以很快上岗, 给企业创造一定价值。从而易于得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学校即可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 加强教学, 培养新型人才, 促进自身发展。

上一篇:地方债务融资下一篇:盈利困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