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与防范措施

2024-07-26

预警与防范措施(通用4篇)

预警与防范措施 篇1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现代物流的概念,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和受到重视。2009年物流业跻身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成为服务领域的唯一产业振兴规划。然而,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其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给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隐患。企业要建立适当的预警分析方法,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决策,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以防范财务危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的研究者们开始用统计方法进行财务预警研究,财务预警研究进入了定量分析的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较有影响的财务预警方法已经有十几种之多。有的成果,如Altman的Z-score、ZETA模型已被广泛用于银行对客户的风险管理。有些成果,如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ANN)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根据现有文献,大多数研究结果支持其所采用财务预警方法的预警效果(Altman, 1968;Coats&Fant, 1993;吴世农、卢贤义,2001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企业的直接证据并不多见。吴星泽(2011)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危机概念混淆不清;变量选择缺少理论依据、样本选择存在严重偏差;而一些隐含的假定,如经济人、个体主义、利益相关者外生等,也与现实不完全相符。此外,对财务指标预警作用的过分信任和信赖更是导致财务预警不能有效发挥防范财务危机作用的重要原因。吴星泽(2010)指出财务指标其实主要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征兆,而不是可以预测财务危机的原因。因此在预警模型中使用财务指标,必须对其预警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这样才不至于夸大财务指标的预警能力,导致错误的预警结果。在此基础上,吴星泽(2010)进一步指出,找出财务危机背后的本质原因及其发生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才能获得真正的高预警能力。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合理吸收管理学中的权变思想,既考虑财务危机的共性特点,又考虑具体行业和企业的特殊情况。

二、物流企业财务危机影响因素

财务危机指的是在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前提下,权衡两种力量,即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因素与抵抗财务危机发生的因素之后所形成的企业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吴星泽,2010)。支付能力不足是果,是财务预警所要提示和防范的对象;两种因素是财务预警所需依附的着力点。只有充分了解两种因素的来源、表现和变化趋势,才能准确地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和防范,避免出现“伪危机”和“伪健康”现象。影响企业财务危机的两种因素基本来源有:一种是企业自身,如企业规模、公司治理状况等,一种是利益相关者,如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供应商和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等,还有一种是其它来源,如经济环境、天时地利、不可抗力等。

就物流企业而言,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经济环境恶化,导致整体物流需求不足,如2008金融风暴中美国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大量我国外贸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二是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并且开始接受不利于财务状况的收款条件(如赊销等);三是公司治理弱化,风险管控不足;四是企业融资条件恶化,特别是发生银行逼债行为;五是供应链财务风险的传导;六是重大灾害;七是对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企业而言,汇率发生不利变动。

抵抗财务危机发生的因素则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大,家底殷实;企业创造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强;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支持;债权人支持;公司治理状况良好,风险管控适当;政府政策支持。两种因素对企业影响力的大小,不仅与该种因素强度有关,还与企业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有关,因为企业是活的,它会在感知两种因素的情况下,评价其对自身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吴星泽,2010)。因此,在评价两种因素强弱,预测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时,企业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物流企业财务危机防范思路

在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各种因素中,有的是企业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如投资、销售条件、财务管理流程等,有的则是企业不能控制和改变,只能善加利用或提前规避的,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等环境因素、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等。防范财务危机,企业必须着力于企业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因素,分析两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其一,认真分析两种因素,评价其对企业财务能力影响。大多数财务危机的发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种因素的强弱和变化趋势是决定企业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的关键,因此,认真分析两种因素并评价其对企业财务能力、特别是支付能力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分析时要明确两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路径、程度,找出关键因素并加以重点跟踪。对于突发重大事件,要深入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做好应对措施。

其二,提升公司治理,加强风险管控。公司治理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一道重要的防火墙。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结构、董事会活跃程度等因素对财务控制效果和财务风险有显著影响(程新生等,2007;刘姝威,2005)。因此,改善财务控制需要从公司治理方面入手,包括建立健全约束大股东行为的相关机制,提高董事会独立性作为制衡大股东的重要措施,运用组合治理机制,实现对财务控制的再控制等。上述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层面。此外,企业还需要在业务层面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控。一是梳理业务流程,识别评估内控风险。就防范财务危机而言,资金管理、担保、合同管理等方面极为关键。二是针对重要风险,完善风险控制设计,确保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防线。三是以COSO和COBIT为参照标准,完善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和应用控制设计。一旦发现某种异常征兆的财务风险信号,就能准确及时地传递给主要的风险控制人员,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其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控制盲目扩张。由于扩张阶段往往伴随着市场扩大和利润的提升,很多企业往往在这一阶段忘记了扩张风险的存在,而在连续高速扩张之后导致企业破产。对于那些资产专用性较高的物流企业,如航运企业、港机制造企业等,尤其要在行业景气时控制企业的扩张速度。

其四,贯彻现金为王观念。李心合(2007)认为“更确切地理解财务失败可能要与现金流转相联系,也就是与资本流量或支付能力相联系。对一个企业来说,当现金流量不能满足正常支付需求、从而发生支付困难时,也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财务失败或财务危机。”现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很多企业过分追求利润、追求增长,忽视了利润的现金含量和增长质量,往往导致财务风险的失控和财务危机的发生。因此,物流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平衡增长与风险,尽量减少应收账款占比,必要时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保理等手段控制和锁定坏账风险。

其五,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由于资金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手段,因此物流企业资金体外循环、随意投资、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所难免(严李浩,2005)。这种局面不仅使资金不能统筹使用,同时增加了企业整体资金运作负担和财务风险。为此物流企业应当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一要强化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的计划和控制作用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降低,从而降低财务风险;二要建立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制度、做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做好压力测试,通过对两种因素在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期,对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压力测试。如对于一家拥有较多可销售权益证券的企业,可以假定权益证券的市场价格发生5%的变化,看其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影响程度,然后再看10%、20%……的变化影响。通过压力测试提前发现风险点,防范财务危机。

三、物流企业财务预警方法构建

财务预警是在财务危机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财务预警的生命力在“预”,为此必须超越主要依赖财务比率建模的方法,沿着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努力寻找导致危机的具有动力性能的因素,并将它们纳入模型以获得真正的高预警能力(吴星泽,2011)。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笔者不主张寻求一个具体的普遍适用的模型。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可能存在,但一个具体的普遍适用的模型不可能存在。笔者认为,根据物流企业所处具体领域和其自身的特点,抓住对物流企业支付能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建立相应的分层分时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其一,分层分时的财务预警方法。财务预警的方法很多,然而大多数不是从两种因素分析出发,而是基于财务指标设计的。由于财务指标是财务危机发生的征兆而不是原因(吴星泽,2010),其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预警效果。近年来出现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ANN)虽然将非财务信息纳入预警系统,但其复杂的建模技术和实施条件,使其难以为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所采用。从既能预警又易为企业应用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分层分时的财务预警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宏观环境、利益相关者和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区分长期(3年以上)、中期(2-3年)、和短期(1年)三种周期,分析两种力量的强弱、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支付能力的影响,达到提前预警的目的。这一方法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也不是单纯的定性分析,而是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其二,预警指标的选取。不同预警周期指标应有所区别。短期预警应以现金流为核心指标,而中期及长期预警则可以利润指标为核心。因为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各种支出。这一点对于我国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而言尤为现实。有研究表明,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经营失败,在财务角度有两个最突出的表现: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直至出现经营亏损;资金短缺,偿债能力降低,导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周智学,2009)。因此,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创造能力为核心,围绕影响这两方面能力的各种力量,区分不同时期设置相关指标,将能够提前发现警情,防止财务危机的出现。

(1)长期预警指标的选取。长期预警对于企业的现实意义不大,但一旦发生警情而未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其后果往往是致命的。其指标可以选取政策和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和企业经营层的变动情况,关注其对企业长期获利能力的影响,以定性分析为主。(2)中期预警指标的选取。中期预警指标可以从经济、金融等外部环境,结合行业竞争、企业治理状况选取。对物流企业来说,经济景气程度、外汇汇率走势、行业集中度、差别竞争程度、企业增长速度、企业治理指数等指标特别值得关注,指标使用时应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向好时的企业增长速度要保持适当,如果增速过高,必须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防范企业在“在欢乐中灭亡”。(3)短期预警指标的选取。短期预警是所有周期预警中最重要的,以定量分析为主。对于中期、长期预警而言,当出现警情时,尚有较充足的时间应对。而短期则不同,一旦发生警情特别是重大警情,往往依靠自身的力量已难以解决,而对外部力量的信赖,如希望股东施以援手或银行帮助,则主动权在人不在己,对企业而言,风险是极大的。因此短期预警必须密切关注与现金流量相关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订单数量、产品价格(包括运费、仓储费、装卸费等)、物流成本、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股东支持、债权人支持、供应商支持)等,此外,要关注企业是否存在出售资产行为(特别是出售经营性资产还债行为),若有则必须弄清原因。

四、结论

从两种基本因素的对比去把握物流企业财务危机,思想更简单清晰,逻辑更严谨,涵盖的信息更丰富,避免了利用财务指标进行单纯横截面研究的静态性缺陷,同时可以将非财务因素动态地纳入分析框架。更重要的是,依照上述方法可以变仅注重发现险情的消极预警为分析根源、改进管理的积极预警,变静态预警为动态预警。此外,还可以将内部控制建设融入其中,从而真正发挥财务预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 《会计研究》2011年第2期。

[2]吴星泽:《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 《当代财经》2010年第4期。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策略探讨 篇2

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编制现金预算

企业短期经营主要依靠的是现金流动和周转的灵活度, 企业盈利的数额对于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的应付款项和应收款项的数额以及流动资金的数目应该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 先进流量的总额一般会比净利润多。现如今很多世界一流的企业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因此, 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的, 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够制定出一套非常科学的现金流量编制, 这个编制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预警信号, 能够督促经营者及时采取对策, 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及时预防。企业应该将具体的目标进行比对, 综合分析并且做好未来利润, 流动资金的数量, 财务的整体情况, 以及未来的经营计划进行量化, 这样才能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地对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这样才能不断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2 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设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企业的财政风险的在企业财务方面的表现主要有, 现金流短缺, 企业无法偿还应付债款, 销售额下降比率超出正常范围, 现金大量减少而收账款却大量增加。某些财务百分比出现不正常现象。例如:资产的周转率急速下降而资产负债率又急剧上升等。通过对一个企业的某些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基本判断出企业是否面临比较严重的财务风险。

长期的偿债能力主要是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尤其是对于有形资产的负债率、产权比率, 能够获得利息的数额等等指标资产负债率越小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少, 如果用产权比率来进行考量, 产权比率越高, 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好, 企业能够获得利息的数额是企业偿还能力的重要保证, 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息数额越高就证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

3 确立最佳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机构主要指的是资本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公司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这个结构就是企业在筹集资金是所要考虑的财务结构。当前常用的最为科学有效的资本结构选择方法有综合成本比较法、每股利润分析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综合成本比较法以综合成本最低为决策标准,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缺陷就是没有将风险性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公司价值比较法主要是把风险性考虑到筹资过程中, 因此具有很多的优势。企业在选择时也应该选择公司价值比较法, 企业在进行抽奖资金时要提前对所需资金和当年的利润进行准确地测算, 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选择负债的方式, 在能够保证负债模式的准确性前提下预算公司价值。

3.1 针对最佳资本结构所选择的债务规模进行财务风险测算

我们可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每股利润的变动是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倍数, 倘若杠杆系数过高则说明企业承担了较大的风险。至于多高的杠杆系数是合适的, 需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针对最佳资本结构所选择的债务规模而算出的杠杆系数过高, 那就必须做出调整。

3.2 合理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

债务按期限可分为长、短期两种。相比较而言, 长期债务成本高而风险低;短期债务成本低而风险高。企业若追求低成本应选择短期债务;若追求低风险则应选择长期债务。如何正确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对于企业降低成本并控制风险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可以初步确立了债务规模后, 先按正常的筹资组合将债务分为长、短期两部分。即企业的流动资产所需资金通过短期负债来筹集, 长期资产所需资金通过长期负债和自有资金来筹集。然后再利用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来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运用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来评价长期偿债能力, 从而可看出目前所确定的期限结构是否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假如目前的结构使得偿债能力过低, 财务风险过大, 则倾向于采用保守的筹资组合, 即多运用长期负债;反之, 则采用冒险的筹资组合, 即多运用短期负债。

4 实施债务重组

在债务人陷入财务困难时, 债务人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拖延, 等到债权人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甚至宣告破产;二是债务重组, 通过债务重组的收益减轻负担, 获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债权人同样有两种选择:一是强制执行债权直至债务人宣告破产;二是接受或提出债务重组。而债权人愿意与债务人进行资产重组不外乎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 企业发生财务困难不能按既定条件全额偿还所欠债务, 但是债务人可能有能力按较低的条件来还债。对于债权人而言, 即使从债务人方面所收到的资产的价值比应收回的债权的价值小有时也是值得的, 因为这样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二是缓解债务人暂时财务困难并不意味着没有改善财务状况的希望, 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采取立即的求偿措施有可能对债务人造成较大的冲击, 致使债务人原本是暂时的财务困难滑向永久财务困难的境地。一旦债务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债权人只能按比例享有个别追偿价值, 有可能所得的清算价值只占原有债务价值很小的一部分, 而且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债权人采取的立即求偿措施损害的不仅是债务人, 也包括债权人本身。

结束语

企业的发展要经历很多阶段, 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状况都不一样, 因此, 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面对的财务风险也不尽相同, 所以, 在企业的发展中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建设。

摘要:财政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 不断降低风险等级, 并且能够在风险发生之前有非常好的预防工作, 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企业风险能够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指标, 企业如果想更好地寻求发展就必须要做好财务分析、预防财务危机, 构建预警体系等工作,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发生财务风险时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

关键词:财务风险,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高雷, 王升.财务风险预警的功效系数法实例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 .

预警与防范措施 篇3

1 高校债务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 1 高校贷款是高校完成政府做出的扩招决策、满足人 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客观结果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使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总量上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 随着“十五”期间高等教育连续扩招, 各高校的教学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急需拓展新的办学空间, 培养和引进师资, 增添教学设备, 这些都需要在短时期内投入大量的经费, 但在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下, 很难实现。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捉襟见肘, 学校不得不向银行贷款、举债办学。通过学校向银行贷款筹资, 学校办学空间紧张的局面得以解决, 也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强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校贷款数额的激增, 占学校债务总额的主体。

1. 2 高校贷款的形成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产 生的必然结果

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科研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科研经费履于专款专用, 一般情况下不能挪用。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指学生学费、住宿费等收入, 学生收费受到国家政策限制, 2001年、2002年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已连续发文明确: 高校收费标准必须控制在2000年水平之下, 收费标准不得突破教育成本的25%, 学费上调空间受限。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学校为改善教学环境, 增加教学设施、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对学校的财政拨款的增幅落后于在校生人数的增幅, 按照《教育法》规定, 教育投入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但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还未达到4% 的投入目标。客观上来讲, 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 造成学校很大的资金压力, 导致学校办学经费困难, 不能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向银行贷款已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

1. 3 高校贷款是用于解决办学标准提高、实现教育部本 科教学评估优秀的需要

20世纪末以来, 政府将高校扩招纳入积极财政政策, 大力推进高校扩招扩建的同时,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定, 对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硬件投入做出了相应规定, 以促进高校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保证高等教育顺利健康发展。如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就对高等院校包括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宿舍面积等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 要保证这些指标的实现, 光靠挖掘学校内部办学潜力, 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已经不太可能。学校不得不再次贷款用于设备、图书资料的购入、基建项目建设等, 实现了高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 4 高校贷款是用于偿还银行旧债和贷款利息、保证高 校正常运转的需要

高校贷款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 具有利息高, 期限短, 时间集中, 倒贷压力大等特点。近年来, 商业银行普遍减缓对高校的贷款, 化解金融风险, 致使高校还贷压力大, 经费筹措困难, 高校不得不想方设法, 多方筹措资金, 保证学校办学需要。

1. 5 高校贷款是学校融资能力不强的无奈之举

在历史的惯性下, 高校习惯了依靠政府; 当政府财政拨款开始下降时, 只好依靠学费; 当学费标准已经达到“天花板”的时候, 高校又把手伸向了银行; 当银行收缩银根, 且开始扮演一个“逼债人”的时候, 高校只能处于一种无奈的状态, 希冀政府“再拉一把”。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另外, 体制障碍也相当大地限制了高校建立社会融资的机制。例如, 在国外, 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基金会, 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这些大学的基金会对高校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而对于我们国内高校可以说几乎没有再融资能力。当资金短缺时, 如果提供不了好的科研设施和师资待遇, 学校就很难办下去。但如果要提升学校软硬件, 没有资金是万万不能的, 靠政府拨款远远跟不上需求, 贷款便成为主要的解决办法。

随着银行贷款的增加, 学校财务负担日益加重。贷款数额超过学校承受能力, 庞大的利息负担无疑会增加未来学校财务的风险, 伴随而来的财务危机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给高校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高校应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 促进高校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2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措施

2. 1 适应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 提高财务人员信息 化运用水平, 防范高科技带来的安全隐患

加强信息管理, 保证预警信息传递路线的通畅。财务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动态信息为基础, 这就要求加强信息管理, 使之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供信息。必要时可配备专业的人员, 使预警信息能迅速反馈到管理层以便及时做出对策反应。

2. 2 合理利用融资工具以防范高校过度举债导致的风险

加强贷款的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高校贷款制度, 科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结构、期限、还款计划, 建立“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测算监督贷款风险, 控制贷款规模, 优化贷款结构。另可通过社会融资、企业投资、发行教育国债、个人捐赠等多种手段筹措高等教育资金, 实现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分散高校举债办学带来的财务风险。

2. 3 强化经济责任制, 转变理财和筹资观念以防范高校 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 完善高校经济监督机制, 进一步规范校内会计工作秩序。严肃财经纪律,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学校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部分配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审计制度等。高校财务工作要坚持做到三个统一, 所有经济业务统一财务核算; 所有创收业务执行统一分配标准; 所有支出业务遵循统一的核算办法, 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2. 4 科学运用指标体系进行预警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注意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淘汰不适用的指标, 增加更能反映高校实际问题的新指标。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告知财务已面临危险, 要对此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体系。建立短期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短期预警系统为学校提供预警信号, 使学校领导能够及早采取措施。长期预警系统对学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学校成长能力等有代表性指标进行重点分析。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制定出适合本单位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

2. 5 建立起有效的防范机制和相关的防范制度

学校高层领导应足够重视, 在思想上树立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高校对外投资必须有成本管理意识,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扩招以后, 学生学费特别是老生学费拖欠问题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校应健全有效制度, 将学费拖欠比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较低比例。加强创收管理, 完善内部分配制度, 对于部门创收本着既要放宽搞活, 又要管住管好的原则, 不管何种形式取得的收入, 都要纳入预算管理, 实行统一管理和核算。

参考文献

[1]张双红.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7 (6) .

[2]李露萍.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

预警与防范措施 篇4

企业外包物流能够提升运作效率, 带来优势的同时也蕴藏着风险。风险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失去对物流供应商的控制

企业物流业务实施外包是以获得竞争优势, 为达到战略目的的需要。如果企业对物流供应商失去控制, 那么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的运作, 影响企业的销售战略实施。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物流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考虑, 将隐瞒某些风险因素, 如果这些风险慢慢积累, 爆发, 企业将难以对其进行控制。

1.2 降低客户服务质量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那么客户的反馈信息等情况, 企业难以掌握一手情况, 这将为企业了解并且改善物流服务水平带来困难, 如果物流供应商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 慢于社会物流服务质量, 那么将降低客户服务质量, 影响企业的运作, 使企业蒙受损失。

1.3 容易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

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接企业的物流业务, 能够间接了解到企业的运作商业信息, 比如销售业绩数据、生产计划、营销计划, 给企业的运转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1.4 企业内部员工抵制情绪

外包企业物流业务往往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组织、内部业务流程造成影响, 如果在衔接部分企业内部员工不予以外包物流活动配合, 这样的抵触情绪也会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1.5 财务风险

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初期, 对于物流成本难以核算清楚, 没有形成一套核心标准, 那么实施物流外包之后, 很可能导致物流费用上升, 这就是因为没有核算清楚而导致在物流外包谈判时, 起草合同所需的费用, 库存管理费用也很模糊, 从而形成财务风险。

1.6 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

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来说也会造成影响, 比如自然环境风、雨等, 再者社会环境, 如消费者爱好, 治安环境等, 还有政治环境, 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物流外包业务带来风险。

2 建立物流业务外包风险预警评价系统

2.1 建立物流业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建立物流业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系统, 在子级层分为物流企业外包环境、物流企业内部环境、外包与承包合作关系、外包企业对外包物流业务的控制性。它们具有更细的子项, 也即是第三层, 其中物流企业外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法律法规、社会环境;物流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信用度、企业文化;外包与承包合作关系包括员工配合度、商业计划泄漏、财务风险、服务质量;、外包企业对外包物流业务的控制性包括信息不对称、战略影响。用集合表示为:R=[R1, R2, R3, R4]为目标层;R1=[R11, R12, R13, R14]为子级层;R2=[R21, R22], R3=[R31, R32, R33, R34], R4=[R41, R42]为方案指标层。

2.2 建立评价模型

2.2.1 基本步骤

(1) 确定综合评价的主体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评价的对象集、因素集和评语集。

(2) 建立m个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向量A

评价因素集中的每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都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即各评价因素在综合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比重, 称为权重值, 确定权重值的方法很多, 可以采用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等。

(3) 通过单因素模糊评价获得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每一个评价对象都应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矩阵R, 其中Ri= (ri1, ri2, ……..rin) 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价, 所以rij表示第i个因素ui在第j个评语vj上的频率分布, 一般将其规一化使之满足, 计算一致性检验。

(4) 进行复合运算可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5) 计算每个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

综合评价的目的就是从对象集中选出优胜的对象, 所以还需要将所有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排序, 将综合评价结果B转换为综合分值M, 于是可依M值大小进行排序, 从而可挑选出最优者。

2.2.2 确定物流业务外包风险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

因素集U=[u1, u2, u3, u4]=[物流企业外部环境, 物流企业内部环境, 外包与承包合作关系, 外包企业对外包物流业务控制性]。

决断集V=[v1, v2, v3, v4, v5]=[高风险, 较高风险, 一般风险, 较低危险, 低危险]。

2.2.3 风险预警线

邀请专家对因素集中的元素进行风险决断。根据评估的分值, 对各风险等级取值打分。风险隶属值 (模糊值) :, 再对数据归一化处理, 得到风险概率。再将风险概率乘以对应的评估分值得到风险模糊值。

2.2.4 根据模糊值采取对应措施

根据评价的模糊分值, 对应上述的风险预警线, 采取相关的方案及处理措施。

2.3 物流外包风险预警系统实施步骤

企业实施了物流业务的外包, 面临着外包风险, 需要对物流外包进行风险评价, 预警, 那么建立了预警系统, 就需要进行实体预警操作, 实施步骤如下所示:

第一步, 组建物流风险评估, 监督专家小组, 对物流外包的各个过程进行监督, 理清外包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 收集风险信息源, 采集数据。

第二步, 将采集的风险信息数据摄入预警模型推理系统, 依靠该系统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分析。

第三步, 经过风险识别与评估之后, 借助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进行估值, 判断外包物流风险处于何种状况。

第四步, 如果经过指标进行评估得出外包物流的风险不在风险预警范围内, 那么处于警戒状况, 物流外包风险预警专家小组根据产生风险的原因, 那么企业使用协调、控制措施, 以规范物流供应商的行为。如果满足风险预警指标范围, 那么企业处在正常状况, 不用采取措施, 只需进行下一轮风险数据采集, 形成循环。

第五步, 如果得到的指标评估值进入预警范围, 处于危机状况时, 那么企业的风险评估监控专家应该分析产生的原因, 选择合适的预留方案, 如果没有合适的预案, 那么就组织拟定方案。

第六步, 按照预留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采取合理的处理风险的措施, 经过有效快速的组织领导, 执行处理风险的方案。

3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企业与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企业如果与物流供应商建立合作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能够提升及优化价值链, 企业可以减少物流业务在外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同时物流供应商能够得到相对长时间的物流业务, 达到资源共享。

(1) 树立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 打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契约框架内, 进一步提升透明度, 促进合作。

(2) 增进相互信任。企业与物流供应商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能够进一步阻碍机会主义的抬头, 在信任下也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从而减少交易监督成本。

(3) 建立相互沟通反馈的机制。在物流外包实施过程中, 契约内规定的运作内容, 往往也存在着漏洞, 这时候就需要有效的沟通机制, 快捷、高效地解决风险源, 共同商讨问题解决方案。

3.2 加强及完善物流业务外包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存在信息的接受不一致, 反馈数据、信息的时间性存在差距, 将导致企业与物流供应商对于信息的掌握情况不一致, 容易导致错误的决策, 也容易产生风险。为了避免潜在的问题, 企业与物流供应商应该尽可能地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系统, 不断地加强与完善该信息系统, 生产计划、运输安排、营销计划等信息进行有效的共享, 同时对于这些商业计划的信息应该先签订保密条例, 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3.3 打造高素质的物流外包管理人才队伍

企业实施物流业务外包, 需要建立有效的物流外包管理队伍, 这些管理者的素质往往与外包的风险爆发度成反比, 需要具备识别、监控、评估、处理风险的能力。物流外包管理人才能够切身体会、掌握外包的实际运行状况, 也能够为预防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素质提升培养。培养该类管理人才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经过管理一线、院校学习等手段来培训物流外包管理者素质, 开展、组织探讨预防、处理风险的课题, 锻炼成学习型、研究型、精干型、专家型的管理队伍。

3.4 提倡相关部门改善物流业务外包的外部条件

(1) 呼吁政府部门完善物流外包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物流发展近年发展较为迅速, 物流外包也成为发展趋势之一, 可是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少盲区, 难以跟上经济及物流的发展速度和要求, 需要制定及不断完善, 特别是需要制定及完善物流外包相关的法律法规, 净化物流业务外包市场, 促进物流外包的发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外包双方的责任义务, 双方的行为规范、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与社会保障措施等, 完善物流外包的法律法规, 可以消除物流外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与风险, 为发展物流外包创造宽松的运行环境和良好的体制环境。同样, 对物流外包的风险也有一定的防范作用。

(2) 呼吁政府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投资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商品的快速流通, 需要高效、快捷的物流设施作为支撑, 而目前我国的物流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虽然大型港口、铁路、机场建设不少, 但总体规模还不够, 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还需要投资建设, 建立高效、便捷的运输网络。尽可能避免由于天气原因而造成运输线路的不畅通, 打造高质量的基础设施。

3.5 创建物流业务外包风险补偿基金

物流业务外包由于面临的风险具有多样性, 不但存在于物流供应商方面, 还有政治、政策法律法规、自然环境等方面。因此可以创建物流业外包的风险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的主要用途是防止参与联合风险防范的其中一家企业因物流外包过程中出现某一风险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时, 可以通过一定的补偿方式从风险补偿基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对该企业的损失进行补偿。风险补偿基金带有一定意义上的行业互保协会的性质, 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可以让参与联合风险防范的各企业能够实现风险共担, 弥补了单个企业对物流外包风险造成的损失承受能力差的不足, 同时, 因为风险补偿基金是集成了多个面临类似风险的企业, 各个企业由于利益上的一致, 在实施过程中, 可行性也更高。在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时, 各个企业必须协商好缴纳的费率、承保的风险、补偿比率、承保条件、补偿条件等, 以防补偿过程中产生争议。

参考文献

[1]陈丽平.物流外包的风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郑建.物流外包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2007.

[3]王凤翔.货物在委托物流公司外包中的风险与预防探讨[M].机械管理开发, 2009.

[4]李广.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风险研究[J].技术经济, 2008.

上一篇:热工仪表的检修与监测下一篇:免煅烧脱硫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