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开拓各显神通(通用8篇)
市场开拓各显神通 篇1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头一年, 国内协同OA行业上半年再度进入井喷状态, 成绩斐然。
各协同OA领先厂商频频发力, 使尽各种手段, 推进技术创新, 加强品牌宣传, 抢占二三线市场。在市场营销上, 媒体广告、促销优惠、巡展、会议营销、直邮、电话营销等一拥而上;在产品研发和推广上, 各种行业解决方案层出不穷, 高、中、低、微不同的产品定位细分令人眼花缭乱, 国内OA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OA产品价格罕见地告别因多年肉搏战而导致的“白菜价”, 五年来首度跟随国内CPI一路上扬而涨升, 高额的签单不断, OA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又一个的春天。
新品频出, 云OA渐成风向标
软件市场从来就是“双核”驱动, 一个是产品, 另一个是市场。今年上半年, 在OA产品战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OA产品的创新几乎不断, 新产品接连登场, 厂商试图以此吸引用户眼球, 抢占市场。
作为国内协同OA领先品牌的合强软件, 上半年一口气就接连推出了3T全景移动办公系统、A8协同办公系统、E9综合办公系统和合强iOA智能办公增强版, 显示出其作为国内协同软件领军企业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一流的技术水平;老牌OA致远发布了新一代重量级武器——“致远M1 V1.0移动协同软件”和“致远A6-m V3.0”协同管理软件, 继续巩固其市场强势地位;金和则推出了号称“奢华昂贵”版的C63.0协同管理平台, 再次演绎其“精确管理”思想;通达OA推出了T9WEBOS版本、通达预算报销管理系统V1.0版和通达企业浏览器, 凸显出其作为中国兵器集团旗下科技公司的不凡实力;老牌OA点击科技则联手九思软件, 推进EIM和OA软件融合的解决方案, 同时又有些“不务正业”, 推出Lava游戏盒, 涉足了游戏业……OA领域可谓是“百家争鸣, 各领风骚”。
2011年上半年, 随着“云概念”越炒越热, 越来越多的OA厂商已经准备或开始迈向云端, “云OA”成了OA厂商最热衷、最时髦的概念, “云OA”已经崭露头角。合强、金和等企业与平台商、电信运营商合作, 推出了基于ASP、SaaS版本的“云”协同软件管理平台, 一些协同OA厂商甚至大打“云移动OA”最新的概念。
十年磨剑, OA行业在诸多方面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今已迈入第四代的OA呈现四大特征:一、全景办公。只要有信号, 台式机、便携电脑、手机三种办公终端可实现企业随时跨地域协同办公, “移动OA”、“云OA”成为发展的风向标;二、全信息。第四代OA能架起一个个信息通道, 智能地将HR、CRM、SAP、ERP、财务系统等各类应用按需汇聚, 呈现在OA门户中, 解决信息“孤岛”所产生的信息资源条块分割问题;三、一站式。门户型OA可与不同平台、不同技术架构应用系统 (包括B/S和C/S结构) 的帐户集成, 实现单点登录, 统一登录入口, 用户只需一次登录, 便可访问其他各应用系统;四、大协同。各应用系统间数据互通、互用, 系统间数据得到有效融合, 通过门户型OA, 领导不仅可以随时调阅各应用系统的即时报表, 获得系统间数据整合后的集成报表, 而且可以轻松掌控企业经营状况。
在“云”的支持下, 第四代OA将确保OA未来几年具备足够的市场魅力, 推进OA业持续稳定地增长。
钱景远大, 群雄各显神通逐鹿中原
计世资讯在2010年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协同软件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 2010年协同软件市场快速增长, 市场规模从2008年的29.5亿元大幅增长至45.1亿元, 增长率为40.1%。2010-2013年, 协同OA软件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仍将保持为30%左右, 2013年市场总额将达到132.2亿元。可以预见, 未来两三年协同OA仍将高速成长, 流金淌银, 钱景远大, 这使各路群雄削尖脑袋各显神通, 以求既抢眼球又分羹。
金和借由工信部中小企业司指导举办的“育林计划”, 在一些城市举行“精确管理高峰会”, 售推产品;致远发起“绿色办公”计划, 倡导“绿色OA”, 引起业界普遍关注;泛微则继续“百城巡展”, 再掀热潮;合强软件以11周年庆为噱头, 重磅推出了史无前例的主力产品1.1折超低价特惠活动, 订购热烈盛况空前;协达、点击、浪潮也举行了各种名目的活动, 加大对网媒、平面媒体的宣传投入。
2011年上半年, 国内OA市场迎来了营销大战的高潮。上百家新老OA商攻池掠地、争相抢食, 价格战、广告战、促销战、招商战此起彼伏, 免费试用、按揭购买、买一赠一等促销活动五花八门, 市场竞争激烈。
与往年明显不同的是, 今年各大主流厂商已不把低价作为拓展、普及产品的利器。合强软件继6月初对公司拳头产品iOA智能办公系统提价了15%~20%后, 近期, 也对针对高端客户的3T全景移动办公系统提价近12%。
业内专家认为, 合强此时率先提价, 幅度之大, 或成引发软件业涨价的催化剂, 将在国内OA行业掀起一波涨价潮, 加快市场洗牌。这对近几年一直“飙低”甚至把产品卖到快“白菜价”的国内OA来说, 是一件好事。
勿庸讳言, 相对协同OA市场的兴盛, 2011年上半年, OA软件行业的渠道拓展工作却不是很理想。一些OA企业多抱怨经销商不卖力不配合、不忠诚专一、一心事几主, 市场局面没有很好的打开;部分经销商则多埋怨OA企业支持不够、广告投入少。政策僵硬、经销利润微薄、市场不好做。
国产OA占据主导地位, 市场向一线品牌集中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自2000年以来, 出台一系列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助推软件业持续走强。
对此, 合强软件总经理何洁冰表示, 这10年来中国OA业持续增长, 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日益坚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础, 日益成熟的科研和教育系统, 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不断深入的国际合作,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对软件业的各项政策支持, 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今年年初, 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号称“新18号文”) , 从财税、投融资、进出口等七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因此, 何洁冰预测, 中国OA又将迎来10年黄金期。而在政策利好的不断支持、需求市场的日益成熟、国内OA软件厂商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升的帮助之下, 相比于国外厂商, 国内厂商在今后的OA办公自动化市场将更具优势。据一项权威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国产OA已占整个办公自动化市场70%以上的份额, 未来5年将有可能提高到80%以上, 一统办公自动化市场江山。
时下, 各OA厂商在行业应用上的优势和差异化经营逐渐出现差别:合强凭借自身精心打造的行业解决方案及行业客户OA应用标杆的带动, 在政务、电信企业、制造业、教育等领域有较大优势;致远在电力、地产、基层政府等方面的持续耕耘倍显成效, 市场占率日益提高;金和凭借多年来的价格优势与宣传造势, 在连锁、餐饮、生产制造以及集团分布式管理等领域深获客户企业青睐;通达OA是中国兵器集团下属企业, 其产品在军工、外企、政府以及中小企业里十分走俏;慧点科技在钢铁、金融等行业中占据一定优势;九思软件则在集团企业、政府、IT公司、传媒、教育等行业客户的数量上优势明显;南派OA代表之一, 泛微软件则在商业地产、广告传媒、投资管理型企业、集团管理型公司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纵观2011年OA上半年市场, 有一个明显的流向和发展趋势, 那就是具有核心技术的厂商成为市场主导, 市场加速整合, 逐步向一线厂商集中, 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格局。金和、致远、通达、合强、点击、协达等已奠定较强的品牌优势, 具备成为协同软件领导厂商的条件。
据有关权威机构调研数据表明, 扣除项目型OA, 目前产品型协同OA办公管理软件厂商的总体市场年销售额大概在15亿元左右。而在产品型协同OA办公管理软件市场品牌结构中, 按市场占有率统计, 排名前9位的品牌有致远、金和、通达、协达、合强、金蝶、点击、浪潮、泛微, 这九大厂商至少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 领航、新思创、万户、九思、蓝凌、华天、今目标、思科达等厂商, 也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区域市场优势。
从品牌的角度看, 产品型协同软件市场在逐渐向专业领先品牌靠拢, 品牌集中度明显提高。而从OA行业特征分析, 2011年上半年, 制造、流通、机关事业形成了三大细分市场。中小企业、政府成为OA市场需求的主要推动力量, 行业加快整合, 厂商洗牌加剧。
然而, 在欣欣向荣的背后, 国内OA市场也隐藏着丝丝遗憾, 掺杂着无序、不规范的激烈竞争, 低价战、服务欠当、产品不专业、厂商不和等问题日见凸显, 这些都应引起业界的重视和反思。
市场开拓各显神通 篇2
电子支付平台的尴尬,在正式金融机构和非正式金融支付平台中间再次爆发。
2005年10月26日,央行颁布了《电子支付指引》,规定银行应根据审慎性原则,针对不同客户在电子支付类型、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方面做出限制,除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外,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人民币,每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人民币。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透露出一个信号,第三方在线支付行业经过2年多的蓬勃发展后,政策上有不断收紧的趋势,更大地限制在线支付平台的政策可能会相继推出。果然,最近有消息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将在2006年第三季度正式发布。而伴随而来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也将在2006年年内完成。
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监管机构已经盯上了第三方支付行业,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如何应对?整肃之后整个行业真的会一片光明么?
央行新规出台的背后
《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虽然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是在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基础上发布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清楚地显现出一些肃清的感觉。
该意见稿明确指出两点:一、包括电子支付平台在内的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理应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轨道;二、央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第一批牌照发放后如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面临被整合或收购的危险。
此外,意见稿规定:设立全国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区域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地方性支付清算组织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但正式被纳入央行监管体系中,而且进入门槛明显提高。
政府为何会突然发力监控电子支付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向《IT时代周刊》表示,因为行业进入门槛太低,一些几万美金注册的公司就可以去做移动支付,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一些公司的不良行为破坏了第三方支付的整体形象。
据了解,2005年被称作是中国网上支付普及年,仿佛一夜之间,市场上冒出了数十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北京YeePay公司首席执行官唐彬认为,央行此举主要是为了促进市场成熟,规范市场秩序。也有人认为,这个事情并不会如此简单,他们的理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一些支付企业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让商业银行感到不安,所以更多的商业银行在产业链上延伸自身业务,全面介入电子支付业务。
此外,银行整合大商户,第三方整合小商户上访已达成默契,但是第三方似乎有越权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引起银行的不满,政策在这个时候被提出来多少和这个有些关联。
银行方面的表态也证明了上述看法。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胡滔表示,银行开始并没有将第三方支付公司放在心上,但市场的发展速度太快,它已经向银行提出了挑战。
商业银行内部此前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原来属于银行的领域,现在被第三方支付公司侵占了,这是让银行非常痛苦的事情。《办法》的出台无疑将使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监管制度的确立使得这些公司再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不加顾忌。
求生之道各不相同
对于新规的即将出台,银联信分析师认为这显然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没有获得牌照的企业将面临兼并、转型,甚至破产的可能,央行的牌照政策,加速了电子支付行业洗牌的进程。
张杰贤是中华英才网的创始人之一,2002年他与人合伙开办了百付通,当时他觉得中国互联网用户和电子商务都在快速发展,持卡者也在不断增加,这让他看好电子支付行业。但在随后的时间里,虽然百付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可他还是选择退出。
他否认是因为政策原因退出电子支付市场,而是因为市场不成熟,不能带来利润。“这个行业没有前途,市场不成熟,每完成一笔交易,自己还要为用户向银行贴补手续费。”张杰贤说。
但唐彬并不这么认为,他向本刊记者表示,现在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有五种运作模式:支付网关模式、移动支付、网上拍卖公司内部支付解决方案、拷贝PayPal模式和YeePay的多元化支付模式,百付通复制的是PayPal模式,也就是虚拟账号模式,用户需要将钱事先存入支付平台的虚拟账号中,这种模式的风险要更大,而且有非法集资的嫌疑,所以面临的政策风险更突出。
唐彬对YeePay获得牌照充满信心,他认为央行新规的出台有利于市场的成熟发展,而且自己能够不断地推出适合中国的产品。
2005年,YeePay推出了电话支付业务,这让唐彬一直引以为豪,他认为,对世界上现金流通量最大、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中国来说,电话支付无疑是一种适合国情的支付方式。
然而,与百付通的彻底退出、YeePay的畅想未来相比,更多的公司选择了听天由命。
梦联信通是移动支付提供商,自称业内领先,但不愿透露公司规模,在谈到即将出台的新规定对公司可能带来的影响时,他们显得很无奈,只是反复说着“一切听国家的”。
对此,易观国际分析师马凌认为:随着2006年底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大限临近,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重组与洗牌将不断加速。同时,在目前国内40家左右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中,至少有一半会出局,尤其是单纯提供支付网关、缺乏用户与商户网络的服务商。
据了解,管理办法中将电子支付企业的数量限制在10家。这意味着,目前国内电子支付企业将会有4/5被淘汰。
不可否认,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导致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大洗牌,但究竟谁能够有权力继续生存,还不得而知。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虽然有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但庞大的客户资源,与商业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跟央行之间的沟通都是能够取得牌照的关键因素。
新规诞生存疑问
《办法》还没有出台已经闹得满城风雨。据多方了解,因为其中牵连的事情较多,涉及到多个部门,《办法》能否按时出台仍然存在诸多变数。
首先遇到的就是出台日期的疑问。《办法》已经数次推迟出台时间,原定在2005年8月推出,后来央行支付清算司副司长谢众表示,将再推迟一个月正式公布,但9月还是没有动静。此后又有了2005年年底、2006年3月推出的说辞,却一直没有动静。如今,这个版本已经把时间改在了2006年第三季度,但具体如何,谁都不敢保证。
其次,是关于合资规定的商讨。央行在05年6月10日发布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境外投资者可以与境内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支付清算组织,外资持股比例可以达到50%,这一比例大大超过目前外资入股其他金融机构的规定。按照中国加入WTO相关规定,外资入股券商和基金上限为33%,三年后可以升至49%;入股银行最高上限为25%。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合资清算组织在国内还未有先例,从人民币业务开放方面来看应由央行监管,但是如果涉及到银行卡业务又属于银监会的职责范畴,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达成一致意见,这可能就是《办法》推迟出台的重要原因。
但也有专家这样认为: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在2006年底前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尽管是大势所趋,但如果现在提前开放,就违背了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为民族金融产业的发展所争取的缓冲时间,而且到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将面临更加被外资控制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电子支付平台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不能让政策的制定者漠然处之。
银联信分析师表示:某些电子支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银行融资,而在行业洗牌过程中如果无法做到突破发展,那么就会使得银行信贷风险骤增,甚至出现无法还贷的状况。
此外他还表示,目前银行还为电子支付企业提供开放支付接口的服务,实际已突破了现有诸多特许经营的限制,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
市场开拓各显神通 篇3
地砖/木地板:地辐热混搭最相宜
地辐热采暖, 是目前较为主流的采暖方式。许多人认为地辐热只能选择复合木地板, 却苦于没有时间打理保养。其实只要产品质量和施工工艺达标, 地砖同样适用。
如果您对散热性能要求较高, 且无暇顾及地板保养, 铺设地砖就是不错的选择。地砖热阻非常小, 因此散热效果佳, 不需漫长“预热”就能享受一室温暖。但其超强散热性, 也带来些许不便。居然之家导购向记者介绍:“地砖表面与室内温差较大, 如光脚行走会有烫脚的感觉, 且保温性能较差。”
有小孩、老人的家庭, 最好选择铺设木地板。木地板材质松软且防滑性能好, 能很好保护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孩子。虽散热没有地砖快, 但保温时间却较长。其舒适的脚感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受到很多消费者喜爱。
温暖提示:卧室铺设木地板, 客厅、厨房等公共区间选择地砖。
地暖行业在我国虽不足20年的发展历程, 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所有地暖形式都可以在我国找到应用案例, 一些在国外尚不成熟的地暖系统引进我国后得到了完善和推广应用。除此之外, 更有不少我国独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暖形式出现。据初步统计, 目前在我国已经应用的地暖形式大概有20余种。
国内地暖领军企业——北京亚特伟达冷暖节能工程技术公司董事长宋伟军说:“这种繁荣局面的出现, 除了国内地暖企业的不懈努力, 以及地暖本身具有‘舒适、节能’等特点, 更得益于过去20年适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大量新建住宅的需求, 给地暖这一新的供暖形式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对取暖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 对地暖的追求热情高涨。需求引导市场, 地产开发商逐步形成了采用地面供暖, 增加商品房的卖点, 以追求商品房的热销和可观利润的市场理念。
另外, 我国正在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筑节能产业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8%, 是浪费最严重的环节, 同时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环节。在政策的指引下, 地暖行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地暖快速发展的趋势相比, 地暖行业相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导致了我国目前地暖企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 地暖综合型人才匮乏, 致使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正是由于缺失权威的理论支持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 地暖行业的混乱现象与地暖发展一直是同步进行的。一些小的地暖公司没有设计图纸, 只是仿照、套改或凭经验直接铺设加热管, 不仅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还产生冷热不均、过热或不热等问题, 影响了采暖效果。还有一些企业在地暖管的选材上投机取巧, 使用材料不合格, 达不到一定的使用寿命, 在使用过程中漏水, 造成了更大的资源浪费。
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形势, 另一方面是繁荣表象背后的隐患, 地暖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十字路口。
“充斥在市场中没有任何资质的小企业‘打游击’, 低价策略反而‘如鱼得水’, 徘徊在30元/平方米~40元/平方米的市场价格之间, 懂规矩的企业却没有生意, 恶意竞价的结果是品质失衡, 地板采暖行业也戴上了‘漏水、不好用’的帽子。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改变, 对地暖行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宋伟军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令人欣慰的是, 据记者了解, 北京市有关部门正加强监管地板采暖的混乱态势, 由北京市建委、市工商局及市质量监督局三方共同协作, 将监管触角延伸到生产施工的各个环节, 并着手修订规范、制定示范合同文本, 以及进行企业诚信评定。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除垢/控温器:壁挂炉省气最关键
“今年燃气使用量比之前明显增多”、“加热速度慢, 且出水冷热不均。”如果你有以上烦恼, 说明你家的壁挂炉急需保养。
水垢, 是影响壁挂炉使用的核心问题。如不及时清理, 会导致换热器管径变细, 大大降低壁挂炉换热效率。在使用期间及时更换新水、配备家用软水机设备可有效延长壁挂炉使用寿命。
怎样使用壁挂炉最经济?建材家居城导购说:“许多消费者认为, 壁挂炉一直开着会浪费燃气, 其实不然。反复开启和关闭壁挂炉, 就意味着不断重复预热, 在温度上升之前已流失大量能源。给壁挂炉安装控温器, 就能‘轻松省气、智能控温’。”
温暖提示:温控器适合安装在最具房间温度代表的位置, 如客厅中远离暖气、光照的地方以及窗户旁。
壁挂炉现在可谓是已经成为家庭采暖的主力军, 不仅能提供家庭生活用水, 还能满足家庭地暖通的供水, 而且还具有环保、节能等特点, 实属为家庭分户采暖设备的首选, 虽然现在很多家庭都在使用壁挂炉, 但是, 能说出壁挂炉采暖原理的并不多。
燃气壁挂炉是风行欧洲几十年的成熟产品, 壁挂炉的全称是“燃气壁挂式采暖炉”, 壁挂炉的工作原理是当壁挂炉启动之后, 在系统压力正常之后, 水泵启动推动采暖媒介水流动, 打开水流开关或水流传感器, 输出水流信号给主控器, 主控器接到水流信号之后, 进行点火, 燃气进入燃烧器, 在电火花的作用下点燃天然气进行燃烧, 加热媒介通过散热器散发到空气中或辐射出来, 达到供暖的目的, 达到设定的温度后, 则壁挂炉进入熄火待机状态。
在待机状态下, 按下供暖温度调节按钮, 将设定温度升高到30℃~80℃, 绿色指示灯常亮, 显示屏显示当时供暖热水温度, 循环水泵启动, 水流通过铜管经过主热交换器到流量检测开关阀, 与自动旁通管处水压产生压差, 使循环水流开关闭合, 点火器开始打火, 然后打开电磁阀, 气源开通, 燃气遇到火花点燃, 燃烧系统进行正常燃烧, 将供暖系统管内的水加热, 循环水泵将加热的水流过安装在室内的散热器中发出热量, 使室温上升, 达到供暖的目的。当供暖温度探测器所感应温度高于供暖设定温度6℃~7℃时, 主控板控制电磁阀关闭, 燃烧系统停止燃烧, 而此时循环水泵继续运转, 热水仍在散热器中循环, 发出热量, 所以热水温度逐渐下降, 当供暖温度探测器所感应温度低于供暖设定温度6℃~7℃时, 主控板又控制点火器打火, 电磁阀开启, 燃烧系统继续燃烧, 供暖系统的水又被加热, 如此反复加热散热器散热加热, 使室内温度达到室内温控器设定温度。室内温度如此反复上升下降上升, 始终保持在室内温控器控制的温度范围内 (室温控制温差根据室内温控器精度而定)
来源:暖巢网络
温度/美观:散热器缺一不可
散热器, 温度是关键, 美观是重点。“宜低不宜高”是散热器安装的首要原则。安装还应优先考虑窗台下, 暖气片接近地面, 能使室内大面积空气发生对流, 保持室温均衡。
散热器散热时产生的热量, 会形成空气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会把室内灰尘带起附着在墙壁上, 这就是墙壁变黑的“真凶”。建材家居城的导购给消费者支招:“在散热器上方放置挡板或毛巾将气体分流、经常打扫墙面, 便可有效减少‘熏黑’现象。”
温暖提示:目前市场上有多种造型独特个性的散热器, 享受暖冬时亦可扮靓家居。
目前散热器行业正呈现两极分化的竞争格局, 一方面大型企业品种越来越多, 有研发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品种单一, 缺乏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开发的新品少, 市场占有率低, 生存环境受到考验。据空调制冷大市场调查了解, 散热器市场虽然发展较快, 很多新技术被应用, 但是并不是像有些导购介绍地那么夸张, 比如“无焊点”、“无接缝”等说法都只是宣传而已, 而消费者选购时更应该谨慎。另外消费者选购、安装和使用采暖散热器时要了解自己居住区的供暖系统、室内墙体等情况后再选择适合居室条件的散热器, 并要考虑到影响室温的各种因素, 坚持“稍大勿小”的原则, 以避免出现室温低的现象。
据了解, 散热器品牌虽多, 产品看起来也都大同小异, 但价格相差很多, 有的多达近一倍。此外, 在散热以及售后保修期限方面, 各家也有不同说法。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1.5米长, 6厘米宽、1.8毫米壁厚的散热器单片能供暖3.5平方米, 每组收取安装费180元, 同时保证5年产品保修以及2年安装、零配件保修期限;而有些散热器则称其同等规格的散热器单片至少供暖5平方米, 每组收取160元安装费, 并承诺其产品保修为10年, 安装、零配件保修期为1年。
据相关行业人士分析, 目前尚无标准对散热器生产工艺、使用寿命、售后服务等做出详细规定, 且行业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 使用范围有局限性。一些企业对于推荐性标准熟视无睹, 出现问题便推诿责任, 质监部门无法判定, 最终对消费者不利。同时, 据了解, 只要散热器本身质量过关并不容易出现问题, 而安装、使用不当才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有些商家承诺“质保10年”是指产品本身质量可保证10年, 并不等于可安全使用10年。
房企“出海”各显神通 篇4
在当前调控高压之下,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转型布局海外市场。而就在前不久,万科集团和招商地产也重金购买中国香港地产公司,谋求海外融资平台和国际化发展。从“出海”手段来看,或为公司并购,意图借壳融资走国际化道路,或是联手境外开发商共同开拓海外项目。房企“出海”,可谓各显神通。
开拓海外项目
6月5日,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卢志强和俄罗斯北高加索度假村公司董事会主席阿尔迈德·彼拉罗夫在北京签署了一份总投资规模达25亿美元至30亿美元的意向协议书。该项投资计划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北高加索或俄罗斯其他地区建设大型文化、旅游和商业的综合设施,具体选址还在考察中。据了解,投资意向书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
在万达之前早已有不少房企出海开拓项目。近日,定位于国内高端物业开发商的星河湾,与中国澳门当地开发商合作的高端住宅“星河湾·名门世家”日前已开售并取得较佳业绩。据悉,星河湾名门世家的土地提供方为威得利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系澳门新建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吴立胜旗下地产公司,主要在澳门及邻近地区发展高档住宅项目,在澳门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星河湾主要负责名门世家的营销及品牌推广等工作,详细的合作模式及股权构成,双方高管均未详细透露。
星河湾把中国澳门作为星河湾试水海外的第一站,据星河湾集团董事副总裁梁上燕介绍,星河湾试水澳门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有望在海外开拓更多项目。但其并未进一步透露星河湾未来的海外发展计划。
而碧桂园进军马来西亚项目的首个项目有望今年推出,有消息透露,碧桂园在马来西亚的第二个项目近日已经签约确定。碧桂园总裁莫斌此前亦公开表示,马来西亚是碧桂园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希望做一个尝试,如果成功将会继续加大力度,使其能够成为国内市场一个很好的补充。
此外,万通地产、中坤集团、中航地产、绿地等房企已不同程度地开始海外探索之路。今年年初,广东颐和地产在澳洲的首个项目国内发售。财经评论人吴其伦认为,在内地重点城市限购的大背景下,房企成交量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部分投资性需求也外溢到海外市场,出于种种考虑,一些有实力的内房企自然盯上稳定成熟的海外市场。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房地产企业在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为解决融资困境及目前相对有限的发展思路,海外并购成为一些房企的新举措。前不久,万科、招商均重金收购中国香港地产公司,搭建海外融资平台。
万科旗下全资子公司万科置业(香港)于5月13日与香港永泰地产达成协议,以10.79亿港元收购永泰地产持有的南联地产73.19%股份。招商地产则在一天之后宣布收购香港东力控股70.18%股份,总交易金额为1.99亿港元。
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指出,房企的资金缺口较大,且国内融资成本较高,房企开拓海外融资渠道有利于缓解资金压力。他认为,赴港买壳融资是新兴趋势,像万科、招商这样的大公司借助香港上市地产公司这一平台,有利其长远发展。
但在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看来,收购香港公司并非借壳圈钱,主要目的是进行国际化尝试。他认为,通过收购境外房地产公司,可以熟悉境外房企的运营模式和市场环境。香港租金收益率较高,金融产品丰富,在香港进行持有物业业务的探索,目前条件比在境内更优越。
与之相比之下,万达并购AMC则显得是“以小钱博大钱”的意味。5月21日,在万达集团宣布以31亿美元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因为此次并购既是中国民企在美国最大规模的收购,也是国内文化产业迄今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关于能否盈利、资金何来的质疑声四起。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购AMC没有赔本,该预算在两年前已经安排好,而万达将来会通过改造AMC使之成为盈利的部分。王健林表示:“万达已经把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宁可牺牲一点国内的利润空间,也要与国际接轨”。
出海还需“胆大心细”
进军海外的内地房企却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中坤投资董事长黄怒波欲以1亿美元的价格,在冰岛东北购入3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计划用于开发旅游地产。但事情几经周折,所获得的土地缩水为300公顷,而且买卖变为租赁。但黄怒波并未放弃,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待冰岛项目成功后,中坤集团将进一步将投资拓展,最终形成一个北欧度假板块。
在吴其伦看来,开拓海外项目存在一定风险,首先在国外市场房企品牌认可度低,尽管市场稳定但是利润率也较低,因此如果做住宅应优先考虑华人聚集地,整个出海战略要考虑到合作开发以及资金等多层面问题。否则成不了先行者,反而会成为“先烈”。
对于海外市场并购,王健林就对记者表示“国内企业要学习的太多”。海外并购要考虑到两国的法律规定,并对公司进行利润水平、主营业务的相关性的评估,同时还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需要一步步解决,因此只要国家层面的批复没下来,就还存在变数。
对于此次投资俄罗斯市场,王健林公开表示:“这次签署的只是一个意向书,从意向到投资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是否投资还有不确定性。”其近期亦对记者表示,关于AMC的并购“我们现在也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只是签署了协议,尚处于并购过程中,还需要中美两国有关机构进行审批”。
市场开拓各显神通 篇5
日前, 随着各试点城市三网融合方案的陆续公布, 试点城市三网融合也各显神通, 多业务模式不断涌现, 除此前就受到一定推崇的上海模式、云南模式外, 新出现的“深圳模式”最近也因深圳市政府提出的2012年实现“3000亿”产业目标而备受关注。
据媒体报道, 深圳市市长许勤曾表示深圳市政府将采取系列措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包括:积极推进互联网、新能源和生物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加快产业集聚基地建设, 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等。
本着这一目标, 深圳市长许勤亲自牵头该市三网融合工作。7月26日下午, 深圳召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会议, 正式启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方案, 到2012年底, 全市“三网融合”的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未来三年, 深圳将着力建立三网融合的“三大基地、一个体系”, 即技术创新基地、内容产业基地、业务示范基地和支撑监管体系, 实施13项工作任务。
业内人士认为, 深圳市三网融合实施方案正体现了市领导发展新兴产业、催生巨大产业链的坚定决心, 深圳“疏导有度, 做大增量”的措施, 消除了行业政策“堰塞湖”, 并称赞“深圳市三网融合实施方案很有当初深圳改革开放的风范”。
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 深圳发展三网融合同时也具备技术和产业方面的先发优势。深圳已经聚集了华为、天威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重量级企业, 非常需要依靠三网融合的契机, 形成合力, 刺激带动当地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创新。
据悉, 目前深圳市三网融合产业链各方反映良好。华为公司提出, 借助国内三网融合的技术积累, 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是最终目标。行业专家预测, 深圳届时还将涌现出更多从事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在此前学术演讲中指出, 要激发三网融合产业链各方的活力, 首先是政策, 其次是商业模式。现阶段, 国家在政策和发展空间上已经为跨行业合作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给足了政策空间。部门间基于合作基础的核心技术创新完全有可能实现, 若仅限于部门利益, 则无法形成创新合力。
市场开拓各显神通 篇6
事实上, 随着伦敦奥运的临近, 在一个月前, 无论是李宁、安踏、匹克等本土体育企业, 还是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都相继公布了各自的奥运战略。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 体育用品行业正处于全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的历史时期。因此, 赞助伦敦奥运被业界普遍解读为行业自我突围之举。
对于体育巨头下注奥运营销的举动, 体育营销专家张庆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赞助奥运会就像是兴奋剂, 对于本土体育品牌来说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 但是如果要想借助伦敦奥运会来彻底改变目前的困局很不现实。
伦敦奥运战略
随着伦敦奥运会的临近, 各大体育品牌也开始按捺不住了。
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匹克”) 赞助七国奥运代表团装备交接暨奥运战略发布会6月底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次发布会上, 匹克与所赞助的七国奥运代表团进行了装备交接, 匹克CEO许志华正式公布了匹克的奥运战略计划。匹克还提出了企业发展的“三百目标”, 即:5年内匹克商标在100个国家注册、匹克产品进入100个国家和地区, 匹克产品海外销售收入10年内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为了实现“三百”宏伟发展目标, 匹克特别推出了《奥运战略计划》。
许志华表示:“从2012伦敦奥运会到2020年第32届奥运会, 我们将继续深耕国内市场, 通过持续的品牌、研发和市场拓展, 以及精细化的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保持双位数的持续稳定增长, 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实现国内收入超100亿元, 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军品牌。”
“奥运赞助被认为是一场豪赌, 而从各自的目的来看, 花血本赞助必然与企业所占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匹克体育公关部副总监刘翔接受采访时表示, 匹克体育未如以往与重大赛事的合作策略一样, 争取奥运会合作商的位置, 而是更多将目光和重点放在了如何赞助国家奥运代表团上。
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 匹克已经与包括新西兰、斯洛文尼亚、阿尔及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以及塞浦路斯在内的七支奥运代表团完成了签约。匹克将为这七支奥运代表团提供全力支持, 为他们提供领奖服、比赛外套等运动装备。
无独有偶, 就在匹克公布奥运战略的前一天, 安踏体育也公布了自己的奥运战略。6月2 6日,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发布仪式在居庸关长城隆重举行。安踏作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历时近两年, 精心设计打造的领奖装备——“冠军龙服”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事实上, 作为中国奥委会2009—2012年的战略合作伙伴, 安踏除了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的十项重大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提供领奖装备, 还深入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推广中, 涉及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奥林匹克教育等众多领域。
当匹克、安踏两位小弟瞄准伦敦奥运会的时候, 本土体育老大李宁公司更是不甘示弱。
早在今年6月6日, 在距伦敦奥运会开幕51天之际, 李宁公司在京召开以“见证改变, 龙耀伦敦”为主题的2012年奥运装备发布会, 推出专为中国五支奥运金牌队打造的“赤鳞”系列比赛服, 助其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佳绩。
这一举措不但是自从李宁公司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强化体育资产的最新案例, 也无疑是李宁这个体育用品领导企业借助其丰富的运动资产, 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又一力作。
除了上述三家企业以外, 特步、361°、鸿星尔克等本土体育品牌今年围绕伦敦奥运会也都有相应的战略。相比于国内体育企业, 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不甘落后, 纷纷也公布了自己的奥运战略。
全行业增长乏力
虽然有伦敦奥运会的噱头, 但体育用品业中, 无论是国际体育巨头耐克, 还是李宁、安踏等本土品牌的日子似乎仍旧不太好过。
耐克发布的第四财季显示, 该季度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出现下跌趋势。与第三财季相比, 环比下跌3.9%。另外, 截至2012年5月31日, 耐克大中国区该季度包括鞋类、衣服、配件在内的销售总收入达到6.67亿美元, 相比第三财季的6.94亿美元下降了3.9%。
相比于国际体育品牌, 本土体育品牌的日子更不好过。据本土体育品牌2011年财报显示, 无论是本土老大李宁, 还是紧随其后的安踏、匹克、特步、361°等公司的增速都有所放缓。
事实上, 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 让中国本土体育品牌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业绩快速增长的快感。
李宁公司是北京奥运会最大的赢家, 李宁公司当年财务报告显示, 其全年营业额为66.9亿人民币, 较2007年增长了53.8%, 销售毛利率为48.1%。其中, 李宁牌产品销售额上升49.7%至63.5亿元, 占总收入的95%。安踏的财报也显示, 2008年, 安踏公司营业额达到46.3亿元, 同比增长55%。
相比于李宁增长的快感, 安踏、匹克等本土体育品牌也是增长迅速。不过, 北京奥运会过去了四年, 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却遭遇了增长乏力、库存积压严重的困境。
刘翔表示, 4年前, 国内体育品牌受益于北京奥运会, 销售业绩直线上扬, 今年却大都受高库存压力的困扰。
今年6月11日晚间, 李宁发布业绩预警公告显示, 与去年同期相比, 预计2012年第四季度鞋产品订单金额同比有两位数的下降幅度, 服装产品订单金额也有超20%的下降。
安踏最新公布的业绩也显示, 2012年第四季度即将上市销售的产品订货金额出现较大跌幅。受此影响, 安踏2012年全年订货金额预计也有较大跌幅。
今年以来, 匹克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在匹克今年第四季度订货会上, 鞋类产品和服装类产品跌幅均超过20%。匹克公司预计, 今年其门店数量将减少10%。
“李宁在2011年初就预测整个体育用品行业将面临严峻形势, 行业转型不可避免。”李宁公司公关部一位李姓的负责人表示, 尽管面临挑战, 李宁公司也强调, 面对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存在的共同问题, 公司应该未雨绸缪, 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押宝伦敦奥运会
据悉, 为了改变颓势, 李宁公司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调整。
7月5日, 李宁国际宣布了最新的管理层变动。公司执行总裁张志勇卸任, 但继续留任执行董事;金珍君调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及担任执行副主席;Yum中国首席执行官苏敬轼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时, 公司还公布了三阶段未来发展计划。
同样, 对于今年的伦敦奥运会, 李宁公司也寄予厚望。该公司除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军团五支夺金“梦之队”——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体操队、中国羽毛球队、中国跳水队和中国射击队, 为他们提供精良的比赛装备和服务;此外, 世界顶尖的运动员——鲍威尔、伊辛巴耶娃、托希尔德森, 以及世界顶尖的运动队——美国跳水队、阿根廷/西班牙男篮国家队, 也将穿着李宁为他们度身定做的奥运装备。
“对李宁而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李宁通过独特、具有创意的奥运营销策略加深了公众对李宁品牌的认可, 提升了品牌形象。”李宁公司公关部上述李姓负责人表示, 公司期望借助2012伦敦奥运的契机, 进一步加强公众对李宁品牌的认知。
一位体育行业不愿署名的人士透露说, 安踏牵手中国奥组委四年的费用在5亿左右, 相比李宁和匹克的花销要高很多, 匹克体育2008年只赞助了伊拉克一家代表队, 而今年伦敦奥运会却赞助了7家, 所花费的金额应该翻了10倍以上, 李宁对伦敦奥运会所花费用也应该在亿元以上。
正如李宁公司董事长李宁在赞助中国奥运金牌队装备发布会上说的那样, 李宁品牌与奥运的不解之缘已经成为李宁公司最独特和最宝贵的奥运资产, 是李宁品牌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对体育梦想不懈追求的凝结之作。
笔者从李宁公司获悉, 今年伦敦奥运会上, 将会由600多名世界各国运动员组成的“李宁奥运军团”, 将身着李宁奥运装备在伦敦一起完成新的超越, 其中包括很多李宁赞助的国际一流的运动员、运动队。
李宁公司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奥运是李宁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品牌定位的重要机会, 我们将通过奥运会进一步强化消费者对李宁品牌与体育精神紧密联系的认知, 从而提升李宁的品牌形象。”
市场开拓各显神通 篇7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地区和最大的经济特区, 国务院已经明确, 要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我在海南省军区工作了多年, 亲眼所见, 海南省委省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 十分重视因地制宜, 采取了一系列与海南特点相适应的举措。
一是积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发度假旅游新产品, 自驾游、会展游、探险游、温泉游, 不断加快海棠湾、清水湾等一批高端旅游度假区建设。
二是大抓节能减排, 建设低碳岛。海南省政府与各市县政府和重点企业签订节能减排责任书, 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坚决杜绝新上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 关停污染企业。2008年, 海南省政府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建成28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和21个垃圾场。与此同时, 海南省大力发展新能源, 积极发展核电、太阳能、风能、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项目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海油800万吨的炼油、洋浦金海纸浆等项目实现节能环保。在甘蔗制糖业方面, 海南省制订了《推进甘蔗制糖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工作方案》, 并严格实施监控。
四是重视保护天然林等自然资源。海南省保护区分为陆地、湿地和海洋三大类。湿地类主要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为止, 已建成以红树林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6个。海洋类以南海自然保护区为主, 保护海岛、珊瑚礁、鱼类、海鸟和近海贝类。陆地类数量57个。海南省狠抓以沿海防护林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造林和退耕还林, 提前两年实现宜造林海岸海防林断带合拢, 在沿海地区建设一条生态稳定, 物种丰富, 生物多样, 景观优美的绿色长城。
五是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村活动。1999年, 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生态省发展战略, 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驻军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 军民共建文明生态村取得丰硕成果。全省有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共同参与建设的文明生态村达3OO0多个, 成为全国惟一的生态文明均衡发展型省份。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篇8
在面向普通大众的消费级DC和面向摄影爱好者、职业摄影师的数码单反相机领域,各有4种目前非常热门并且已经开始大量运用的技术,这8项技术使得数码相机更加简便、易用,效果更出色、功能更丰富,用户体验更佳。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看看这八仙各有些什么神通。
消费级DC领域
防抖技术: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主流消费DC,基本上都具备了原理各不相同同的防抖功能。虽然这些防抖功能原理各异,效果良莠不齐,但是对于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都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坦诚地说,并非所有的防抖功能都真正具备技术含量,有一些是真正的高科技,另外一些则完全是噱头(http://find.pcworld.com.cn/21888)。通过镜头的浮动光学镜片组进行位移补偿,或者是通过可移动的CCD/CMOS成像元件进行移动来稳定图像,都属于效果显著、改善明显的防抖功能,而通过提升感光度、拍摄多张来挑选最佳画面甚至强制运行闪光,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防抖,因为这是数码相机原本固有的、可以实现的提高拍摄成功率的老办法,只不过现在被包装成了新技术,贴上了防抖的标签。
总而言之,厂商都是在提高拍摄成功率方面来做文章,这对于普通的大众的意义也的确很明显,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厂商在更多的产品型号上添加效果显著的防抖技术。
面部识别:在你给亲朋好友拍照时,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照片上背景很清晰,但人物的脸却是模糊的。很不幸,在拍摄时你的相机对焦出现了失误,没有捕捉到应该清晰的画面区域。面对这样的打击,除了努力提高自己的拍摄技术、正确选择对焦点和对焦模式以外,相机本身也在进行着努力。2005年3月,尼康推出了业内首款具备面部识别对焦技术的消费D CCoolpix S1,在专门的半身人像模式下,可以识别人的面部所在的位置并进行自动对焦。
富士紧随其后,也推出了具备面部识别技术的产品FinePix F31fd,并且识别功能更加强大,可以识别多个人物的面孔,并不限制人物在照片中的比例,到截稿时另外两款具备面部识别功能的新品FinePix F40fd、S6500fd也已经和消费者见面。佳能、宾得、三星、索尼最近一段时间推出的新产品,也纷纷具备了面部识别的功能。
在2007年,面部识别功能有望成为DC的主流标配功能,我们的消费者也将获得更高的人像拍摄成功率。
大尺寸屏幕:曾几何时,2.5英寸的LCD屏幕就算是DC中的翘楚了,然而到了2007年,2.5英寸的屏幕只能算是及格水平,3英寸甚至3.5英寸屏幕的机型开始崭露头角。曾经在DC乃至所有便携相机(胶片)上是标准配置的光学取景器,在LCD的大举侵略下已经失去了地盘,很少再有出现,卡片式DC更是彻底告别了使用别扭、有视觉偏差的旁轴光学取景器。
占据了光学取景器的地盘后,LCD取景器又开始打各种功能按键的主意。逐渐地,卡片式DC的按钮开始逐渐集中在背面的一侧,甚至是转移到机身的侧面。于是,LCD屏幕所能侵占的空间越来越大,机身有多人,LCD就能有多大。
三星2007年初发布了一款极具创意的消费DC——蓝调i7,它将手机领域的旋转屏幕移植到了DC领域,巧妙地把按钮和巨大的LCD屏幕安置在两个平面上,在拍摄时可以转动3.0英寸的手写屏幕,完成各种常用操作。
索尼在2007 PMA大展上发布的CyberShot DSC-G1更加令人惊讶,这款产品采用了3.5英寸的超大LCD屏幕,具备令人乍舌的92万像素,而目前主流的DC屏幕像素数普遍为11万到23万不等。相信有了如此巨大和精细的LCD屏幕,不会再有人怀念光学取景器了。
高清录像:消费级DC的录像功能,一直以来被人当作鸡肋,聊胜于无,但也派不上什么人用场。不过在闪存已经便宜到每GB只有数十元的2007年,动态视频拍摄的存储问题已经不是障碍,而DC上越来越高的动态视频分辨率和更加高效率的压缩算法给消费者带来了高清录像的诱惑。1280×720的录像功能已经出现在多款消费级DC新品上(松下LX2、佳能TX1、三洋HD1A等),而随着索尼推出了全新的1/1.8英寸60fps高兼容性CMOS传感器,(http://find.pcworld.com.cn/21889),高像素静态照片拍摄和1080p高清动态视频拍摄两者兼得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数码单反相机领域
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和传统胶片相机使用起来有哪些区别?相信绝大多数用户都会回答:可以通过液晶屏幕进行取景拍摄。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数码单反相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和数码相机的这一大优势背道而驰。由于光路结构的原因,从镜头进来的光线并没有直达数码单反相机的感光元件,而是被一个反光镜反射到了上方,并通过机身顶部的五棱镜(五面镜)进行多次反射纠正颠倒的成像并通过光学取景器送到拍摄者的眼中。
业内首款能够同时使用光学取景器和LCD屏幕进行取景的数码单反相机是奥林巴斯于2000年8月推出的E-10,它采用的是半透半反式的反光镜,将光线分为两部分,分别送达光学取景器和CCD。不过,这款产品不能够更换镜头。
2006年1月,奥林巴斯推出了业内能够同时使用光学取景器和LCD屏幕进行取景的可更换镜头数码单反相机E-330,通过在取景器部分增加第二个感光元件实现了这一功能。从此,数码单反相机的用户终于也可以在保留自动对焦功能的情况下,轻松地通过LCD屏幕进行取景拍摄了。
2007年PMA前,佳能、奥林巴斯进一步将电子取景技术发扬光大。佳能在面向体育和新闻摄影领域的顶级机型EOS-1D MarkⅢ上采用了电子取景技术,通过预升反光板、打开机械快门来使用CMOS进行取景,但是只能手动对焦。更早推出的富士的55 Pro其实也具备此功能,但并未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而且有30秒的时间限制。奥林巴斯则在两款新机型E-410和E-510上都加入了电子取景功能。
无数消费DC用户第一次拿起数码单反相机时,都会迫不及待地寻找能够
打开LCD取景的开关,并且在得到否定答案或嘲笑后无比失望。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期盼电子取景成为数码单反相机的标配功能了,一年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型号会是如此。
机身防抖:2003年8月,美能达推出了业内首款采用CCD防抖的数码相机DiMAGE A1,而半年后在2004年PMA大展上,柯尼卡美能达向大家展示了第一款采用CCD防抖技术的数码单反相机A7D,虽然仅仅是一个模型,但它向我们展示了未来防抖技术全面普及的美好前景。在2006年柯尼卡美能达将单反相机业务出售给索尼之后,索尼迅速扛起了机身(CCD)防抖的大旗,推出了Alpha系统,以及第一款产品DSLR-A100。宾得/三星紧随其后,在2006年推出了支持机身防抖的K100D、K10D/GX-10。2007年PMA大展前夕,奥林巴斯推出了其首款机身防抖的数码单反机型E-510,成为第三家采用机身防抖的厂商。尼康在其消费DC上也开始试验了机身防抖技术,但暂时未转移到数码单反产品上,这是因为尼康和佳能一样,都拥有数量颇大的防抖镜头群,对待机身防抖技术难免有些顾及。
机身防抖技术可以使DC即使搭配所普通镜头也能实现防抖的效果,成本更低,但是通过光学取景器无法看到防抖的效果,此外在长焦距下的防抖效果与镜头防抖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相信机身防抖将会是一大发展趋势,而且它与镜头防抖并不矛盾,毕竟两者都是可以通过开关进行控制的。如果电子取景技术得到普及的话,机身防抖也将能够通过取景器进行预览,只不过位置从光学取景器转移到了LCD屏幕上。
除尘技术:数码单反相机的老用户都会抱怨一个问题:相机的传感器容易进灰,沾附在CCD/CMOS表面,使用小光圈(例如F11甚至更小)拍摄时就会在照片上形成难看的黑点,影响使用。对此各个厂商也都在努力设法解决:奥林巴斯行动得最早,在其首款数码单反相机E-1上,就开始使用一种超声波的除尘技术,效果是显著的。适马的数码单反产品干脆在镜头卡口内作了一个保护窗,将反光镜等活动组件密封起来,避免灰尘进入。索尼在推出DSLR-A100的时候宣称也具备除尘技术,但实际上是通过机身防抖功能的加速运行,试图将灰尘抖落下来,宾得也是如此。佳能在2006年推出的EOS-400D具备了类似于奥林巴斯的除尘功能,效果比较明显。我们期待更多的厂商能够运用行之有效的除尘技术,让用户轻松自如地享受到干净整洁的画面。
全画幅技术:到了2007年这个时间点,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采用全画幅(与135胶片幅面相等)的数码单反相机出现。而在过去的4年多里,除了昙花一现的Contax N Digital和洗手不干的柯达DCS-Pro系列,市场上风风火火的全画幅产品只有佳能的EOS-1Ds系列和EOS-5D。在今年的PMA大展上,索尼向大家展示了两款定位高于DSLR-A100的中高端数码单反相机的开发模型,其中面向专业用户的旗舰机型虽然没有公布任何详细的规格,但却通过各个方面暗示着,它在画幅上将会比现有APS-C要大得多,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款全画幅或者准全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
根据数码单反相机的产业链规律,一旦索尼推出了全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很快尼康、宾得、三星都会有自己的全画幅机型。最迟2008年PMA,我们将会看到全画幅技术在数码单反相机领域大量地应用,佳能在全画幅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结束语
数码相机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已经持续了七八年。能够维持这样繁荣的局面,显然离不开这些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的技术。让我们继续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