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髌骨脱位论文(精选6篇)
复发性髌骨脱位论文 篇1
在临床上,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一种极为多见的疾病, 大部分患者存在确切的外伤史, 虽接受治疗, 但之后依然会反复出现髌骨脱位的症状。一旦患有该疾病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疗, 否则将引发如关节运动功能下降、骨性关节炎、骨膜肥厚等并发症。因而, 对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是极有必要的。对此, 为了了解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对该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间所收治的成年人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取了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予以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38例 (42膝) 患者中, 全部患者均是复发性髌骨脱位, 有至少两次的髌骨向外侧脱位的病史, 经查体显示髌骨脱位, 排除膝关节固定性或习惯性脱位者。男17例, 女21例, 年龄在24~47岁之间, 平均年龄 (31.4±1.2) 岁;28例为左膝关节, 14例为右膝关节。全部患者均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脱位, 次数在2~6次之间, 平均脱位次数在3.1次。脱位原因:18例在跑步时脱位, 14例在上下楼梯时脱位, 6例其他原因。
1.2 术前评估
对38例患者皆进行髌骨轴位X线检查与CT检查, 若CT检查发现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在20 mm以上, 那么同时予以胫骨结节内截骨。在手术之前, 对患者予以Lysholm评分、Tegener评分以及Kujala评分等, 并且全部患者均在麻醉状态之下展开髌骨外推检查, 明确髌骨可向外侧完全脱位。
1.3 方法
对该组38例患者均实施髌骨韧带重建术予以治疗, 其具体操作如下。
(1) 髌骨隧道的准备。于髌骨内侧缘予以纵切, 形成一个3 cm左右的切口, 利用手指对切口皮下组织予以钝性分离, 且对髌骨内缘与上极进行探查。因为内侧髌骨韧带的髌骨止点宽度是20mm左右, 上缘和髌骨上极两者间的距离约为6.1 mm, 等同于髌骨内上角的部位[1];而其下缘和髌骨上极两者间的距离约23.1mm, 等同于髌骨内缘中点的部位。在所选部位沿着髌骨内缘做一个比较小的切口, 将残留的内侧髌骨韧带和髌内侧支持带予以切开, 进而把髌骨内缘暴露出来, 利用空心钻头 (3.0 mm直径) , 对骨隧道予以制作, 且其出口在髌骨外缘部分。在对隧道予以制作的过程中, 能采取前交叉韧带导向器将导针置入, 并沿着导针进行钻孔操作, 这能够预防因钻头误入关节, 进而对髌骨的关节软骨造成损害[2]。在髌骨内缘2/3的位置, 制作两个骨隧道, 且隧道位置在髌骨上极附近, 这可以防止在韧带重建时牵拉髌骨下极。
(2) 股骨隧道的准备。在实施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中, 对内侧髌骨韧带的股骨止点加以明确, 是极为重要的。认真触摸膝关节内侧的内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 并于其前缘行纵向切口。若无法感触到股骨内上髁、内收肌结节, 那么可轻度屈膝, 此后腘绳肌腱将向后移动, 进而离开股骨内上髁, 这样就能够进行有效的触诊。对于一些比较肥胖难以触摸到上述两个解剖标志的患者, 可做一个比较小的切口, 然后从切口处对其进行触诊。在对两个解剖标志的位置明确之后, 利用长弯钳, 通过髌骨切口, 经已分离的软组织间隙, 抵到内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所构成的嵴上[3]。之后, 于弯钳尖端所在处, 用刀片将第一、二层予以切开, 把内侧髌骨韧带的股骨止点暴露出来, 该点应处于股骨内上髁的近侧。明确股骨止点所在部位以后, 用空心钻头沿着导针制作一个骨隧道, 用以对移植物的另一端加以固定。采取半腱肌腱时, 隧道直径应控制在7 mm以内, 深度控制在20 mm以上。
(3) 肌腱移植与固定。采取自体半腱肌腱游离进行移植, 由髌骨内侧骨孔穿至髌骨外侧缘, 然后由另一个骨孔外侧缘牵至骨道内, 肌腱游离移植呈现半环形亦或者是“U”形, 把髌骨牵到股骨隧道中[4]。在关节镜的辅助之下, 对肌腱的张力进行合理的调整, 且对膝关节各屈伸角度的髌骨运动轨迹与髌骨关节的对应解剖关系进行密切的观察, 确保韧带重建的等长性。采取挤压螺钉在股骨止点上固定肌腱游离端。
(4) 术后处理。完成重建手术之后, 利用膝关节支具 (带有髌骨垫) 对手术关节予以为期1个月的保护, 且膝关节的活动幅度加以限制, 即伸屈0~90°之间。为了能够使股四头肌的力量尽快恢复, 手术后可指导患者开展直腿抬高与渐进性膝关节活动等训练, 其包含手术后第2天的直腿抬高、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7 d后的抗阻力训练;术后2周之后膝关节可在0~45°训练, 4周之后在90°内训练, 2个月之后全范围训练, 3个月后患者能进行慢跑锻炼[5]。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手术后的第1个月、第3个月以及第6个月进行门诊复诊, 之后每隔3~6个月以电话或者是门诊的方式进行复诊与随访, 随访时间在3~50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该次有36例随访成功, 有2例由于电话变更等原因而造成失访。随访发现, 患者未出现排斥移植物、切口感染等情况, 实施韧带重建手术之后无一例患者再次出现髌骨脱位, 髌骨关节稳定。
患者的手术前与手术12个月后的Lysholm评分、Tegener评分以及Kujala评分等见下表1所示, 由表可知, 手术12个月后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63, P<0.05) ;手术后的Tegener评分低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3, P<0.05) ;手术后的Kujala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45, P<0.05) 。
3 讨论
引发髌骨脱位的因素较多, 较为多见的有:Q角变大、内侧韧带松弛且破裂、髌骨形态异常、外侧支韧带挛缩、股骨外髁低平以及高位髌骨等等。当前, 临床上对于髌骨脱位的治疗, 一般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 通过手术来促使髌骨活动恢复到正常的轨迹, 对其其中所存在的不正常症状予以纠正, 进而避免疾病复发, 导致关节再损伤。然而, 医学界对于治疗髌骨脱位应当采取哪一种手术方法, 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对于该次研究的38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 采取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予以治疗。内侧髌骨韧带是制约髌骨外移的重要结构之一, 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对内侧髌骨韧带予以重建, 使关节的稳定性得以恢复, 这对缓解或防止关节软骨出现损伤, 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成功与否, 取决于内侧髌骨韧带股骨止点位置的明确。有学者指出:与髌骨止点相比, 内侧髌骨韧带股骨止点对等长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已有的内侧髌骨韧带股骨止点在内收肌结节和股骨内上髁间的嵴中, 所以, 进行手术时必须对股骨止点所在位置加以准确的定位[6]。此外, 韧带张力也是一个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 若张力太小, 那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极易复发;但张力太大, 将造成韧带承受过强的牵拉, 进而对膝关节的屈伸带来影响, 牵拉过度对韧带的恢复也极为不利。在屈膝开始的30°以内, 髌骨极易发生脱位症状, 这主要是因为缺少股骨外侧髁的保护;继续增大屈膝, 使得髌骨达到滑车的中央, 且和外侧滑车相接触, 在滑车内的髌骨较为稳定, 不容易发生脱位。所以, 在该次研究中, 于30°时将牵引线予以拉紧, 且在关节镜的辅助之下, 对髌股关节的屈伸时髌骨轨迹、对合关系等进行观察, 且对韧带张力予以调整, 进而确保髌骨如期进入股骨滑车。
在该次研究中,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发现除2例因联系方式变更而失访之外, 其余36例患者未出现排斥移植物、切口感染等情况, 实施韧带重建手术之后无一例患者再次出现髌骨脱位, 髌骨关节稳定;此外, 术后12个月再次对其进行Lysholm评分、Tegener评分以及Kujala评分, 其所得结果分别是 (95.45±6.26) 分、 (4.32±1.01) 分以及 (94.11±7.61) 分, 将其和手术前的评分, 即 (71.76±14.71) 分、 (5.24±1.84) 分以及 (72.04±17.39) 分等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果与黄炎等[9]人的研究结论相符。由此可见, 对成年人复发性髌骨脱位采取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予以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升髌骨的稳定性, 改善膝关节功能,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对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治疗成年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自2009年3月—2010年2月该院所收治的38例 (42膝) 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 均实施髌骨双隧道移植重建内侧髌骨韧带, 且在关节镜下对移植肌腱的张力予以合理的调整, 以便使其髌股关节对合趋于正常, 之后采取挤压螺钉, 在股骨止点上固定肌腱游离端。结果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在370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该次有36例随访成功, 有2例由于电话变更等原因而造成失访。随访发现, 患者未出现排斥移植物、切口感染等情况, 实施韧带重建手术之后无一例患者再次出现髌骨脱位, 髌骨关节稳定。术后对患者进行恐惧试验与髌骨诱发试验, 结果显示为阴性, 且患者手术12个月后的Lysholm评分、Tegener评分以及Kujala评分等与手术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成年人复发性髌骨脱位采取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予以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升髌骨的稳定性, 改善膝关节功能,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成年人,复发性髌骨脱位,内侧髌骨韧带重建术
参考文献
[1]甄东, 邱冰.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重庆医学, 2012, 41 (25) :2589-2590, 2594.
[2]张雪松, 张艳, 王同富, 等.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效果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0 (5) :546-547.
[3]樊大钊, 李金龙, 徐峥, 等.关节镜辅助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 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6) :110-111.
[4]陈浩, 黄伟, 梁熙, 等.关节镜辅助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 (5) :387-391.
[5]钱重阳.韧带重建结合关节镜下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0) :1461-1462.
[6]李付彬, 徐向峰, 李杰峰, 等.关节镜结合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3) :52-53.
[7]韵向东, 夏亚一, 吴萌, 等.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中国骨伤, 2012, 25 (2) :124-127.
[8]陈游, 王志杰, 黄国良, 等.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7 (1) :3-6.
[9]黄炎, 李海鹏, 征华勇, 等.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8) :743-744.
复发性髌骨脱位论文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40例, 男13例, 女27例, 年龄11~31岁, 平均22.5岁。脱位次数2~5次, 平均3.8次, 其中左膝23例, 右膝17例。股四头肌角13.2°~23.8°, 平均18.6°。
方法:在关节镜下通过常规膝前内、前外侧入路对膝关节进行全面探查[2]。如果在探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关节骨赘和滑膜增生等情况, 应进行仔细的清理;如果在探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半月板的损伤, 则应该进行半月板成形术。我们需要对髌股关节的运动轨迹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 才能够对髌骨脱位的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 (1) 行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术:用1根弯的硬膜外穿刺针紧贴髌骨内缘穿刺入关节囊, 当进入关节腔后从髌骨内侧斜行穿出, 自髌骨上极至下极依次穿入4根1号可吸收缝线, 均从硬膜外针孔穿出, 再拔除硬膜外穿刺针。在4根线正中心位置纵行切开长1cm的切口, 沿切口向四周进行浅筋膜下剥离, 将每根线均从此小切口内穿出。将患者膝关节屈曲45°[3,4], 在关节镜下用SMC滑动拉结法将缝线依次收紧、打结。 (2) 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沿膝关节前外侧入口用勾刀沿髌骨外侧支持带走形方向、自髌骨上缘至髌韧带胫骨结节附着处将其切开。 (3) 行改良Maquet术:于胫骨结节外侧纵行作切口, 游离髌韧带并显露胫骨结节, 将整个髌韧带附着部约3cm×3cm区域骨皮质整体凿下, 将胫骨结节抬高0.5cm并内移0.5cm, 并以2枚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40例患者关节镜手术前后Q角测量、膝关节 (IKDC) 评分、Lysholm评分变化:患者手术前Q角 (15.22°±3.82°) , 术后Q角 (10.22°±1.88°) ;术前IKDC评分 (46.88±4.69) , 术后IKDC评分 (91.25±3.36) ;术前Lysholm评分 (48.52±6.62) , 术后Lysholm评分 (92.46±2.38)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目前, 关节镜监视下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已成为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式而言, 其具有以下优点。 (1) 通过关节镜对患者的关节部位进行直观的观察, 可以十分准确地了解患者关节内组织的损伤情况, 从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2) 该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 多数患者都乐于接受[5]; (3) 在手术的过程中, 术者能够根据手术进展情况来对患者髌骨关节的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观测, 从而可以准确的评估矫正效果; (4) 在手术中, 通过关节镜的观察和操作, 能够及时发现半月板及韧带的损伤, 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该手术的局限性, 使得对关节囊紧缩的程度不易控制, 过松和过紧都会对患者的预后和康复产生影响。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40例患者手术后Q角、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40例, 均采用关节镜进行治疗。结果:患者手术前Q角 (15.22°±3.82°) , 术后Q角 (10.22°±1.88°) ;术前IKDC评分 (46.88±4.69) , 术后IKDC评分 (91.25±3.36) ;术前Lysholm评分 (48.52±6.62) , 术后Lysholm评分 (92.46±2.38)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关节镜,复发性髌骨脱位,Q角,IKDC评分,Lysholm评分
参考文献
[1] 沈生军, 杨杰山, 官众, 等.关节镜下与开放手术联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 :73-75.
[2] Hefti F, Müller W, Jacob RP, et al.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injuries with the IKDC form[J].Knee Surg SportsTraumatol Arthrosc, 1993, 1 (3) :226-234.
[3] Servien E, Verdonk PC, NeyretP.Tibial tuberosity transfer for epi-sodic patellar subluxation[J].SportsMed Arthrosc, 2007, 15 (2) :61-67.
[4] Deie M, Ochi M, Sumen Y, et al.Re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habitual orrecurrent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 Br, 2003, 85 (6) :887-890.
复发性髌骨脱位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 男19例, 女14例, 年龄18~36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髌骨反复脱位引起的关节疼痛、伸膝无力, 蹲起困难, 运动障碍。髌骨倾斜试验、恐惧试验均呈阳性, 屈膝90°位均出现草蜢眼症阳性。术前摄髌骨屈曲30°轴位X线片, 示患者髌骨向外倾斜, 3例髌骨骑跨于股骨外髁上;Q角为 (20.8±5.4) °, 膝屈曲30°X片检查测量髌骨适配角 (21.8±5.9) °、髌骨倾斜角 (24.9±5.8) °、外侧髌股角 (-6.1±2.3) °。本组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为 (35.10±9.31) 分, Lysholm评分为 (36.26±13.36) 分。
1.2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 平卧位。常规关节镜入路探查髌骨运动轨迹、髌股关节面软骨损伤情况以及外侧支持带紧张程度, 于关节镜下用射频进行外侧支持带彻底松解, 以向内推移髌骨时松紧适度为宜。自胫骨结节内侧约0.5 cm处作纵行切口 (此切口同时用于胫骨结节内移) 。长约6 cm, 分离显露腘绳肌腱, 取出半腱肌, 修剪肌腱后用2号可吸收缝线将两端进行锁边缝合, 尾线留作牵引线, 置于工作台上进行预张备用。自髌骨内侧相当于内侧髌股韧带止点处切开皮肤, 切口长约3~4 cm, 显露内侧髌股韧带的髌骨止点及髌骨表面, 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定位建立髌骨骨道, 进定点髌骨止点位于髌骨内缘的中点, 于髌骨厚度中点, 平行于髌骨皮质, 骨道深度2 cm, 再用定位器定位髌骨表面2 cm处, 钻开骨皮质, 使两股道想通, 制成“L”骨道, 股骨止点位于股骨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中点, 骨道方向斜上前上, 避免进入髁间窝, 损伤交叉韧带, 可用交叉韧带定位器定位, 骨道直径与移植物直径相同, 从髌骨到股骨做浅筋膜下潜行剥离, 制作软组织隧道。置入牵引线, 将移植肌腱从髌骨内口引入, 髌骨表面出口引出, 长度合适后, 在髌骨表面将肌腱反折, 从股四头肌内侧头在髌骨止点下缘穿入, 用可吸收线将移植肌腱和股四头肌内侧头腱膜及髌骨支持带缝合固定, 建立内侧髌股韧带上束的止点。并将中点处肌腱与周围腱膜缝合固定, 避免肌腱在骨道内滑动, 将肌腱两端经软组织隧道引入股骨骨道, 髌骨复位, 收紧移植肌腱, 关节镜观察髌股关节关系, 屈伸膝关节, 调整两束肌腱的张力, 在屈膝90°位, 股骨侧用界面螺钉挤压固, 根据术前Q角, 大于20°做胫骨结节骨块长度约4~5 cm, 将胫骨结节内移1 cm, 如存在有高位髌骨, 可将骨块远端缩短1 cm, 将胫骨结节下移1 cm。并以2枚皮质骨螺钉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48 h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 膝关节负压引流24~28 h, 膝关节支具保护, 每天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和踝泵练习, 髌骨内推训练、渐进性膝关节活动度训练, 术后4周内膝关节活动度控制在屈伸0°~45°, 8周膝关节活动度屈曲至90°, 12周膝关节活动度屈曲至0°~120°, 12周后开始全方位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活动度和肌力完全恢复后正常运动。
1.4 评价指标
观察术后手术并发症, 物理检查包括髌股撞击痛、恐惧征、术后行髌骨外推试验检查髌骨稳定性, 屈曲30°膝关节X片检查测量对比术前、术后髌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 采用Lysholm和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及Pearson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15个月, 平均 (12±3.1) 个月, 平均12个月。术后33例病例关节疼痛、无力、蹲起困难等术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期间患者髌骨稳定, 脱位无复发, 髌骨外推试验、髌骨倾斜试验、恐惧试验均阴性。末次随访时, 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患者术前、术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因素众多, 且为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的结果, 如内侧支持带松弛或缺如, 外侧支持带的紧张挛缩, 股内侧肌的萎缩或发育不良;股骨髁发育异常, 髌骨形状异常及高位髌骨等;膝关节力线异常, Q角增大等。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治疗方法较多, 单一手术方式效果不佳, 复发率极高。目前根据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原因, 如Q角增大, 内侧支持带撕裂薄弱、或缺失, 外侧支持带挛缩等, 治疗多采用联合手术方式, 如膝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 内侧髌股韧带 (MPFL) 重建加胫骨结节内移抬高 (改良Maquet术) 联合手术,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Conlan[4]研究发现, 内侧髌股韧带 (MPFL) 提供53%的限制髌骨向外脱位力量。Desio等[5]的研究结果是MPFL提供了60%的限制力量。Noruma[6]发现在急性髌脱位MPFL的损伤几率非常高, 而且所有陈旧性髌脱位的病例, 都存在MPFL瘢痕形成、松弛或完全消失等几种改变, 手术中均未发现正常的MPFL结构, 以上说明内侧髌股韧带是膝关节髌骨稳定的主要静力稳定结构, 损伤或缺陷可造成髌骨反复脱位。由此可见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在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中的重要性。MPFL重建没有统一的标准术式[7,8], 目前有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两种方式, 根据Strzelczyk等[9]的研究, 正常MPFL起于股骨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之间的脊上, 成扇形止于髌骨内缘的上1/2, 髌骨止点的宽度为20~30 mm, 平均25.25 mm, 单束重建不能进行“解剖位”重建, 不能很好的模拟MPFL张力, 维持髌骨稳定。双束重建能够模拟MPFL的膝关节屈伸运动中的张力, 维持髌骨的稳定, 因此有学者采用髌骨双隧道内固定技术[10,11], 金属锚钉固定技术、髌骨缘钻孔缝线缝合捆绑固定技术来重建内侧髌股韧带。隧道技术具有腱骨愈合牢固的优点, 但是双束重建时在髌骨内缘MPFL止点区域内制作两个隧道较为困难, 且建立双隧道髌骨骨量丢失过多, 髌骨骨折的几率明显增加, 笔者采用改良半隧道技术重建MPFL, 避免了以上不足。根据Steensen[12]对MPFL等长性的研究, MPFL髌骨止点的下缘到股骨止点的上缘, 中点到上缘, 上缘到上缘, 在膝关节0~120度屈曲的范围内, 其等长性较其他的点等长性都好。笔者具体定位股骨止点位于股骨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中点建立骨道, 髌骨下止点位于髌骨内缘的中点建立骨道, 上止点位于髌骨上缘, 将移植肌腱从股四头肌内侧肌髌骨止点的下缘腱膜内穿入, 用可吸收线将移植肌腱和股四头肌内侧头腱膜及髌骨支持带缝合固定缝合 (也可用骨钻在髌骨边缘钻孔, 缝线穿过缝合, 这样更牢固) 。具体操作要点: (1) 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定位, 进定点于髌骨厚度中点, 平行于髌骨皮质, 从内外皮质之间建立骨道, 深度2 cm, 这样可以减少骨皮质的破坏, 减少骨量丢失, 避免髌骨骨折的发生, 同时防止关节软骨损伤, 避免后期膝关节疼痛。 (2) 髌骨骨道深2 cm以上[13], 避免骨桥骨折。Fithian[14]曾经报告过1例MPFL重建术后1年, 扭伤导致髌骨再次脱位。X线检查发现髌骨内侧的骨桥骨折报道。 (3) 精准的股骨止点定位是MPFL重建手术成功的关键。根据Panagiotopoulos和Strzelczyk等研究, 正常MPFL起于股骨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之间的脊上, 术中可通过手指触及股骨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来确定, 如软组织较厚, 触摸不清, 可做延长切口, 充分显露。 (4) 精确测量移植肌腱的直径, 使骨道直径与移植肌腱直径相等, 避免建立过大的骨道, 这样肌腱可以紧密填充与骨道内, 移植肌腱在髌骨侧两个止点处用肌腱线与周围腱膜缝合固定, 可以避免移植肌腱松动, 和在骨道内滑动, 减少肌腱损伤, 促进腱、骨愈合。 (5) 在软组织2、3层之间建立软组织隧道, 避免肌腱进入关节内与股骨髁摩擦及关节撞击, 可在移植肌腱固定完毕后关节镜观察髌骨轨迹及内侧是否有软组织撞击。
重建MPFL固定方式多种, 股骨侧多用界面螺钉挤压固定, 但髌骨侧固定方式多样, 髌骨端固定最常用隧道内固定技术和缝合固定技术。 (1) 髌骨隧道可以是由内向外的贯通隧道, 也可以是钻至半个髌骨的盲道, 还可以是弯曲的隧道。隧道内重建移植物内固定牢靠, 重建后MPFL力学强度好, 腱骨界面大, 愈合快, 腱、骨愈合后牢固, 移植物的固定主要采用螺钉挤压, 可使用金属钉和可吸收钉。挤压过紧容易引起移植肌腱损伤、髌骨隧道骨折, 挤压过松可引起移植物松动[15]。在界面螺钉的使用中, 拧入螺钉过程中螺纹会切割肌腱, 造成肌腱质量下降从而影响螺钉把持力, 另外螺钉在固定肌腱时会占用一部分腱骨接触面, 造成本就很小的接触面更加减少, 从而影响腱骨愈合。 (2) 应用Endobutton微型钢板固定, 特别是双骨道双束重建时, 需建两个贯通的骨道, 制作困难, 且骨量丢失多, 容易导致髌骨骨折, 还有微型钢板在髌骨外侧, 皮下容易触及, 位置不良时会刺激软组织及髌股关节, 出现疼痛等刺激症状, 而且Endobutton微型钢板价格昂贵, 手术费用高。 (3) 近来很多作者报道, 应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肌腱的方法, 双束重建MPFL, 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有缝线断裂、锚钉松动可能, 且后期腱腱愈合差、不牢固等, 均可影响髌骨稳定性, 再脱位可能。笔者采用改良半隧道双束重建法具有以下优点: (1) 改良单骨道双束重建技术, 只需建立1个2 cm左右骨道, 应用定位器引导建立骨道, 避免了骨皮质及关节软骨的损伤, 更加有效的保留骨量, 减少髌骨骨折的发生, 同时达到了双束重建的目的。 (2) 髌骨侧固定方法的改进, 固定牢固, 并发症少, 避免了挤压螺钉、Endobutton系统及带线锚钉等固定方式的不足。减少以上并发症的发生。 (3) 由于髌骨侧不使用固定材料, 相比较使患者住院费用降低5~8千元,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复发性髌骨脱位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26例。致伤原因:日常生活滑倒15例, 打篮球摔伤7例, 骑自行车摔伤1例, 投实心球扭伤1例, 跆拳道训练扭伤1例, 体操训练扭伤1例。按照患者和家属本人意愿, 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两组, 每组13例。手术组男8例, 女5例;年龄12~48岁, 平均 (18.9±8.1) 岁。非手术组男7例, 女6例;年龄13~45岁, 平均 (18.4±8.3)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非手术组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 支具固定4~6周, 然后进行功能锻炼。手术组则采用早期手术治疗[1]:术前以平卧位进行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采用合适的关节镜进入并清扫关节中的游离物, 采用剪刀与电刀于髌骨上极到下极松解髌骨外侧的支持带, 将滑膜层切开, 并将纤维组织离断, 同时要注意髌骨止点的保护与适度内侧松解, 分别在股骨内上踝与髌骨内侧缘作切口以检查MPFL的完整性。若患者的MPFL实质已损伤, 则取患者自身半腱肌肌腱以重建MP-FL;骨骺线若未闭合, 则可以取内侧受肌肌腱, 并选用挤压钉固定法或者双骨隧道骨缝合固定法, 以覆盖残留的MPFL组织。若患者需要进行胫骨结节内易截骨, 则于胫骨结节处作长切口分离髌腱, 采用微型摆锯与骨刀把三角形骨块截下, 且保留远端骨皮质与骨膜, 在截块处至内腿, 将TT-TG保留在>10mm的范围, 最后将髌骨轨迹确认正常之后采用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在术后佩戴伸膝位支具约3~6周进行保护, 最好于术后8周进行完全负重训练, 在术后3个月进行慢跑或轻度体育活动, 约6个月后则可进行完全的体育活动。
1.3疗效观察
参考张力丹等[2]的相关疗效标准,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采用Lysholm、Kujala与Tegner评分对患者膝关节的情况进行主观评价。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髌骨再脱位、髌骨错动感和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评分
手术组Lysholm、Kujala、Tegner评分与非手术组比较, 手术组高于非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髌骨稳定性比较
手术组术后均无出现髌骨再脱位和髌骨半脱位, 有1例出现髌骨错动感;非手术组患者中, 有1例出现髌骨再脱位, 3例出现髌骨错动感, 2例患者髌骨的外推幅度比较大。
2.3 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感染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屈伸正常, 可下蹲完全。手术组中有1例感觉股四头肌的肌力下降, 1例感觉过屈运动时和健侧比较肌力更佳。非手术中有4例患者术后股四头肌的肌力下降, 3例患者出现髌骨关节的摩擦感或者弹响。
3 讨论
对于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治疗, 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其术后的再脱位率较大, 达到15%~71%, 且患者治疗后, 还可能出现髌骨关节疼痛或者关节弹响、别卡等症状。很多患者在术后一段较长时间内仍然无法进行剧烈运动。本研究采用早期手术治疗考察其疗效。对于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治疗, 重点是要恢复功能与防止并发症。在治疗的时候要注意膝关节中常见的半月板损伤、膝部韧带损伤、骨裂或细小骨折等, 当合并有韧带断裂或者骨折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本研究中, 大多数患者均采取MPFL重建法治疗髌骨脱位, MPFL修补的患者在手术当中要了解MPFL的全场, 当确认无MPFL使支部与髌骨止点的损伤之后, 再采用MPFL的股骨附丽缝合修补。研究发现, 采用早期手术对髌骨脱位进行治疗, 可以使内侧髌骨股骨韧带自身张力与连续性进行恢复, 且术后患者的髌骨不容易发生再脱位[3]。对于并发症的预防, 应该在早期复位后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 对股四头肌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 可以有效降低肌力下降、髌骨关节的摩擦感或者弹响等并发症的发生[4]。本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组患者通过早期手术治疗, 治疗后的再脱位率为0, 明显低于非手术组的1.5%。同时各种膝关节功能评分也发现, 手术组在治疗后能基本接近参考值, 但非手术组则明显下降;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非手术组患者。
综上所述, 早期手术应用于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治疗的效果确切, 能加强髌骨的稳定性, 显著提高患者的膝关节运动能力, 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慧声, 朱永, 赵艳邦, 等.早期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7) :34-35.
[2] 张力丹, 张辉, 冯华.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早期手术治疗[J].山东医药, 2010, 50 (44) :7-9.
[3] Hawkins RJ, Bell RH, Anisette G.Acute patellar dislocations the natural history[J].Am J Sport Med, 1986, 14 (2) :117-120.
复发性髌骨脱位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例 (40个膝) 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 (单纯脱位, 不合并骨软骨骨折、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 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9例, 女11例;年龄11~26岁, 平均17岁;左膝19例, 右膝2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 运动伤18例, 病程时间15 min~2 h。术前检查:40例患者均存在关节肿痛、髌内侧压痛明显, 浮髌试验 (+) , 脱位恐惧试验 (+) , 膝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CT及MRI检查, 未发现骨折、骨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 股骨髁间滑车无发育异常。纳入标准: (1) 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者; (2) 手术耐受性好者; (3) 同意本次研究方案者。排除标准: (1) 临床依从性差者; (2) 严重溶血、凝血功能障碍者。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类型、膝伤部位、致伤原因、病程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带线缝合锚钉手术治疗, 其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关节镜检。镜下检查关节腔积血25~40 ml, 髌内侧支持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裂伤, 伸屈膝关节镜下动态观察见髌骨向外侧偏移。其次镜下手术: (1) 清除关节腔积血; (2) 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将关节镜从前内侧入口置入监视, 在前外侧入口置入射频等离子刀, 于髌骨外上方穿入一枚针头作为标志, 由近端向远端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 切断外侧支持带纤维, 直至皮下脂肪外露, 且操作中不断用手指向内侧推移髌骨, 检查其内外侧活动度; (3) 髌内侧支持带及关节囊带线锚钉缝合修补紧缩术:取髌内侧 (距髌骨内侧缘约1 cm) 纵形切口长2~3 cm, 逐层切开至关节囊, 于髌骨中部内侧缘拧入一枚5.0 mm Twinfix带线锚钉 (施乐辉公司生产) , 穿线缝合关节囊和髌内测支持带, 一根线由中部向近端缝合, 另一根线由中部向远端缝合, 最后均回到中部打结, 一开始先不打结, 调整髌内侧的张力, 镜下动态观察伸屈膝关节, 髌骨均复位及恢复正常运动轨迹时的张力为最适合, 此时打结固定。C臂透视示锚钉位置良好, 冲洗关节腔, 吸去碎屑, 结束手术, 不放置橡胶引流管, 术后膝关节无需制动。
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修复治疗, 首先清除关节腔积血, 将关节镜从前内侧入口置入监视, 在前外侧入口置入射频等离子刀, 于髌骨外上方穿入一枚针头作为标志, 由近端向远端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 切断外侧支持带纤维, 直至皮下脂肪外露。取髌内侧 (距髌骨内侧缘约1 cm) 纵形切口长2~3 cm, 逐层切开至关节囊, 使用可吸收线重叠缝合紧缩关节囊及髌内侧支持带, 镜下动态观察伸屈膝关节, 髌骨均复位及恢复正常运动轨迹, 冲洗关节腔, 吸去碎屑, 结束手术。
1.2.2 术后康复
麻醉过后即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肌力训练, 以直腿抬高训练+踝泵训练锻炼下肢肌肉力量,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每天进行20~30组, 每组30次, 并开始行内推髌骨练习, 每组10次, 每天10组。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 定期复查X线或CT, 进行康复评定及指导。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时间、术后恢复负重屈膝深蹲时间、术后恢复正常跑步锻炼时间、Lysholm平均评分。其中Lysholm平均评分采用Lysholm等制定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进行测定, 共计8个问题, 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表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理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 (40个膝) 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4~31个月, 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膝前疼痛、弹响, 无复发性脱位, 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术后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时间、术后恢复负重屈膝深蹲时间、术后恢复正常跑步锻炼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Lysholm平均评分为 (96.7±2.0) 分, 与对照组的 (85.9±2.0) 分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复查X线片或CT片示, 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 带线锚钉均无松动、松脱、断裂。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髌骨脱位主要由外源性暴力因素引起, 在所有膝关节创伤病种中, 发生率为30%, 好发年龄大多为10~20岁, 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 影响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 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仍存在争议[2,3]。对于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 采取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恢复髌骨侧方软组织在动态中的平衡和膝关节力线, 配合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 尽早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 防止复发性脱位。
3.1 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诊断
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 多由于间接暴力引起, 一般发生在运动过程中, 患者常诉在突然屈膝过程中髌骨向外滑脱, 疼痛剧烈, 无法负重而摔倒, 伸膝或用手帮助复位, 因此患者来就诊时多数已经复位。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外伤史、病史、症状及体征, 而非脱位的放射学检查结果, 大多数患者既往在负重屈膝、下蹲或跑步时有不同程度的膝前疼痛。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可以初步发现和诊断关节腔积血、髌骨及股骨软骨损伤、骨挫伤, 并可以观察到髌内侧支持结构的撕裂。通过关节镜检术可发现关节内积血、游离体软骨碎片、髌骨向外侧半脱位以及软骨损伤与骨折。根据髌骨脱位和自行复位的机制, 撞击多发生在髌骨内侧关节面和股骨外侧髁[4]。
3.2 手术指征的选择
对于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 传统多采用保守治疗, 包括石膏、支具、小夹板等, 将患膝固定于伸直位4~6周制动, 但脱位容易复发, 最终发展成复发性髌骨脱位, 形成骨性关节炎。大多数学者认为存在解剖异常者和年轻患者更容易复发。因此, 保守治疗的总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应寻求手术治疗, 但由于是初次脱位, 大多数患者不能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现今几乎均选择关节镜下手术, 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在关节镜监视下松解髌外侧支持带, 同时联合髌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 解决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力量平衡问题[5]。在急性期通过缝合撕裂的髌内侧支持带和内侧稳定结构可以促进其愈合, 以防发展成复发性髌骨脱位。
3.3 手术方法的探讨
第一步是一般关节镜下的常规手术操作, 如清除关节腔积血、软骨面修整等。第二步是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 笔者采用射频等离子刀进行此操作, 具有出血少、松解充分、术后软组织肿胀较轻等优点。第三步是髌内侧支持带及关节囊的缝合修补紧缩术, 笔者采用5.0 mm Twinfix带线锚钉 (施乐辉公司) , 其固定原理在于通过拉紧缝线使软组织固定于骨表面, 也即重建骨与软组织的连接。于髌骨中部内侧缘拧入, 穿线缝合关节囊及髌内测支持带, 一根线由中部向近端缝合, 另一根线由中部向远端缝合, 最后均回到中部打结, 一开始先不打结, 调整髌内侧的张力, 镜下动态观察伸屈膝关节, 髌骨均复位及恢复正常运动轨迹时的张力为最适合, 此时打结固定。髌内侧结构的紧缩并不是越紧越好, 内侧张力过大则会造成屈膝障碍、疼痛明显, 因此只要调整使髌骨恢复正常运动轨迹即可。传统的可吸收缝线缝合修补紧缩术有如下缺点:急性期髌内侧支持带、关节囊水肿, 组织脆弱, 打结时部分张力过大, 要就无法有效复位, 如果勉强复位打结, 组织承受较大的张力及切割力, 不但影响其愈合, 还会导致疼痛, 影响早期积极的伸屈膝功能锻炼。使用带线锚钉缝合修补紧缩髌内侧支持带及关节囊有如下优点: (1) 锚线的强度超过一般的缝合线, Robert等[6]比较了螺钉与锚线的力学特性, 结果发现两者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足够支持患者术后早期在不负重条件下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由于急性期髌内侧结构的撕裂缘充血水肿, 一般的缝线容易切割造成进一步撕裂或用力过度打结造成缝线断裂。 (2) 通过带线锚钉缝合修补使髌骨内侧稳定结构形成牢固的骨-软组织复合体, 其牢固及稳定程度超过既往所有的缝合紧缩方法, 而且减小软组织应力, 术后早期即可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 促进功能恢复。 (3) 锚钉与周围软组织不接触, 最大限度减少了内植物对周围软组织的刺激。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通过使用带线缝合锚钉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 结果发现在常规指标 (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 与对照组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但是在Lysholm平均评分上, 试验组为 (96.7±2.0)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5.9±2.0) 分 (P<0.05) 。且试验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时间 (17.5±2.5) d、术后恢复负重屈膝深蹲时间 (25.0±2.0) d、术后恢复正常跑步锻炼时间 (34.5±2.5) d, 均短于对照组的 (25.0±2.0) 、 (32.0±2.5) 、 (40.0±3.0) d (P<0.05) , 结果表明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更佳。国内学者潘承波[7]同样在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临床治疗中行改良单骨道技术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加胫骨结节内移治疗, 结果发现患者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髌骨稳定性显著提高, Lysholm和Kujala评分均明显增长, 证实了该种治疗方案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相互印证之后, 本次研究认为带线缝合锚钉手术在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治疗中疗效切确, 能够符合患者治疗需求, 应用价值较高。然而, 此次研究同样存在者不足之处, 即缺乏对锚钉进钉点生物力学的相关分析,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希望能够引起其他学者关注, 以此来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推动临床工作向前有序发展。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最终认定, 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髌内侧支持带及关节囊带线锚钉缝合修补紧缩术治疗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 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 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带线缝合锚钉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对20例 (20个膝, 试验组) 的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 (为单纯脱位, 不合并骨软骨骨折、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 患者, 采用膝关节镜进行镜下诊断、关节腔清理、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小切口髌内侧支持带及关节囊带线锚钉缝合修补紧缩术, 观察早期临床疗效, 以Lysholm评分评价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 并与既往使用传统缝合修复方法对照组 (20例, 20个膝) 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时间、术后恢复负重屈膝深蹲时间、术后恢复正常跑步锻炼时间及术后2、4、6、8周Lysholm平均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 (20个膝) 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431个月, 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膝前疼痛、弹响, 无复发性脱位, 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 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时间、术后恢复负重屈膝深蹲时间、术后恢复正常跑步锻炼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Lysholm平均评分 (96.7±2.0) 分, 与对照组的 (85.9±2.0) 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复查X线片或CT片, 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 带线锚钉均无松动、松脱、断裂。结论:使用带线缝合锚钉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 由于关节镜手术创伤小, 且复位固定更牢固, 早期加强膝关节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 减少了并发症, 缩短了康复期, 取得了良好的可靠的早期临床疗效, 恢复了日常工作、体育锻炼、学习,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关键词:缝合锚,髌骨脱位,关节镜,膝关节
参考文献
[1]Diego Costa Astur, Rodrigo Schueda Bier, Marco Antonio Schueda, et al.Us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to determine the risk of patellar dislocation in 921 patients with patellar instability[J].Open Acces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5, 15 (default) :55-62.
[2]Krzysztof Malecki, Jaroslaw Fabis, Pawel Flont, et al.The Results of Adductor Magnus Tenodesis in Adolescents with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J].Bio 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20 (15) :293-338.
[3]Nguyen Ngoc Hung, Do Tan, Nguyen Ngoc Hien.Patellar dislocation due to iatrogenic quadriceps fibrosis:results of operative treatment in 54 cases[J].Journal of Children’s Orthopaedics, 2014, 8 (1) :49-59.
[4]Victor Oliveira, Vanessa Souza, Ricardo Cury, et al.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anatomy:is it a predisposing factor for lateral patellar dislocation?[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2014, 38 (8) :1633-1639.
[5]谢振宇, 杜焱.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31例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8) :99-100.
[6]Robert A Magnussen, Vito Simone, Sebastien Lustig, et al.Flanigan.Treatment of patella alta in patients with episodic patellar dislo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2014, 22 (10) :2545-2550.
复发性髌骨脱位论文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门诊2002~2009 年间收治的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19 例(单侧4 例,双侧15 例)。其中男6 例,女13 例,年龄32~75 岁,平均54 岁。病程5 个月~5 年不等,发生脱位次数平均1 次/2 d(3 次/d~1 次/2 周),平均最大开口度可达41 mm(36~45 mm)。除5 个患者有时可自行关节复位外,其余的患者均需他人的帮助才能行关节复位。
1.2 方法
消毒关节区及周围皮肤,画耳屏和外眦连线,分别在耳屏前10 mm和20 mm,耳屏外眦线下方2 mm和10 mm处确定前后2 个穿刺标记点。2%利多卡因行耳颞神经麻醉。患者大张口位,先用一个12 号注射针在后穿刺点刺入关节上腔,注射2.5 ml生理盐水以扩张关节上腔,然后再用另一个12 号注射针从前穿刺点刺入关节上腔,建立关节腔灌洗回流通道。用生理盐水10 ml以一定压力灌洗关节腔。在对侧肘窝处抽静脉血3 ml,然后经第一个穿刺针将2 ml自体血注射到关节上腔内,在自体血推注到关节腔前,拔出第二个穿刺针,关闭回流通道。然后将第一穿刺针退出约1 cm,再推注另外1 ml自体血到关节周围组织中。对侧脱位的关节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术后2 周内应用颅颌弹性绷带限制下颌运动,最大开口度应控制在20 mm内,同时要避免各种增加关节负荷的运动,如食硬性食物、长时间咀嚼等。术后应用抗生素5 d。术后1~2 d内可出现疼痛反应,必要时可服用非甾体止痛药。嘱患者分别于术后2 周、 1 月、3 月、6 月、1 年复诊,通过记录患者脱位复发的时间和次数,测量患者的开口度,观察双侧颞下颌关节侧位片以判断疗效。
2 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了关节灌洗术和自体血关节腔注射,术后近、远期观察没有出现关节感染、关节影像学改变、关节强直、面神经损伤、开口型异常等并发症。术后2 周复诊,13 个患者关节脱位症状消失,平均最大开口度为34 mm(31~38 mm); 6 个仍有关节脱位的患者,行第二次自体血关节注射, 2 周后复诊,其中2 个患者仍有关节脱位症状, 1 个患者在治疗1 月后出现脱位复发,这3 个患者均放弃进一步注射治疗。16 个治疗有效的患者分别随访1~2 年,均没再出现关节脱位症状,总有效率为84.2%。在3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中,1 例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另外2 例无明显变化者建议手术治疗。
3 讨论
颞下颌关节脱位在口腔颌面外科是一种常见病。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手术虽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仅少数的患者能接受,其主要原因是惧怕手术和手术带来的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但多有其局限性。其中自体血注射方法首先由Brachmann(1964 年)用德文报道[3],他用这种方法成功治疗了60 个患者。1973 年,Schulz[1]采用自体血注射2 次/周,连续3 周治疗16 个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患者,1 年后随访,10 个患者无复发。1981 年,Jacobbi- Hermanns[5]报告患者仅做一次自体血注射,一年半后随访,19 个患者中,17 个无脱位症状复发。近年来,Hasson[2]和Kato[6]分别报道了个案成功治疗病例。我们采用此方法治疗19 个患者,16 个患者无复发,成功率为84.2%,与Machon(2009)[3]和Daif(2010)[4]的结果相似。
众所周知,关节损伤或关节手术可引起关节周围和关节腔内积血,如果再长时间限制下颌运动,则以后可能发生关节纤维化和粘连,从而导致关节运动受限。自体血关节注射治疗复发性关节脱位正是基于这种临床现象,通过注射自体血到关节腔和关节周围组织中,模仿关节创伤后的局部出血情况,在一定时间内限制下颌运动,促进局部纤维化、粘连和瘢痕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关节脱位的目的。所以,一定时间限制下颌运动是这个治疗过程的关键。然而,从理论上说,这种治疗方法有可能导致关节的强直,所以在注射后密切随访是十分必要的,一旦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张口受限,应进行适当的局部理疗和按摩,以恢复正常的开口度。本文及文献中均没有发现此方法导致关节强直发生的病例。
Daif[4]比较了自体血注射关节不同部位与疗效的关系,发现自体血同时注射到关节腔和关节囊周围组织,效果最好,仅注射到关节腔效果次之,单注射到关节囊周围组织的效果最差,且易复发。
自体血关节注射治疗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有很多优点: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不需要全麻,没有手术并发症,不破坏关节囊内的滑膜细胞;效果肯定,复发率低。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摘要:对19例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行关节腔和囊周组织自体血注射治疗。1年后随诊,16例无关节脱位复发,有效率为84.2%。也没有观察到TMJ骨质破坏和关节强直的现象。自体血注射治疗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脱位,自体血注射
参考文献
[1] Schulz S. Evaluation of periarticular autotransfusion for the-rapy of recurrent dislocation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 Dtsch Stomatol, 1973,23(2):94-98.
[2]Hasson O,Nahlieli O.Autologous blood injection for treat-ment of recurrent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location[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1,92(4):390-393
[3]Machon V,Abramowicz S,Paska J.Autologous blood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current temporomandibularjoint dislocat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1):114-119.
[4]Daif ET.Autologous blood injection as a new treatment mo-dality for chronic recurrent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loca-tion[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Endod,2010,109(1):31-36.
[5]Jacobi-Hermanns E,Wagner G,Tetsch P.Investigations onrecurrent condyle dislocation in patients with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A therapeutical concept[J].Int JOral Surg,1981,10(Suppl 1):318-323.
【复发性髌骨脱位论文】推荐阅读:
复发性脱位11-27
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治疗06-28
复发性脑出血论文06-07
复发性肝癌11-20
难治复发性05-15
复发性腹膜炎09-23
复发转移性胃癌10-25
热性惊厥复发11-07
复发性溃疡出血01-28
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