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效果

2024-09-24

组织效果(共12篇)

组织效果 篇1

《建筑施工组织》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需要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工程项目管理》有紧密联系,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管理岗位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同学们往往被动的学习而不去自己动手实践,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1《建筑施工组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手段落后,积极性欠缺

采用传统手段进行教学时,同学们相对被动,有时候是不情愿的去接受课程的内容,很容易导致积极性下降。如果同学们不自己动手绘制施工进度图表,甚至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时消极应对,那么枯燥乏味的教学只能让《建筑施工组织》难以进行下去。

1.2 教学内容滞后,缺少实践性

不仅仅是针对《建筑施工组织》教材,国内很多专业课教材内容都存在更新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内容讲解很少的问题。如果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使得学生得到的知识滞后,技术题目不懂得分析,案例题目解题思路慢,步入社会后有些新问题也不会解决,缺少实践性。这个问题还导致后面的理论与实践无法紧密结合,适应性下降的问题。

1.3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适应性较弱

《建筑施工组织》不仅需要理论内容的教学,还涉及到绘图制图,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设计的内容。

首先,本课程和《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技术》等其他专业课有紧密联系,有些内容还有先后关系,如果没有将前置课程基础打好,那么将影响本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的内容。而工程类许多专业课都实践性很强,如果对建筑中的材料、技术知之甚少,没有到工地上亲身体验,那学习知识的时候适应性较弱。

另外,《建筑施工组织》这门课的内容中掌握横道图和网络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仅仅要求同学们使用手画也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大多采用工程管理软件进行绘制和后续的分析,对于本专业常用的软件不了解,缺少实践教学内容,不利用同学们以后的就业。

最后,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内容,调动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是本环节的关键。如果同学们没去过施工现场,没见过所需要编写的施工材料和技术,那么课程的教学很多只能口头上进行讲解,许多细节靠想象,非常影响最后的教学质量。

1.4 教学对象不明确,无法针对性教学

《建筑施工组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土木工程专业学习,还有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都可能要进行学习。所以不同的学生,基础不一样,专业不一样,起点不一样,已学课程不一样,就业单位不一样,那么学习的重点都会有变化。如果不针对性教学,而是采用一套系统进行教学,那么有的学生可能学起来吃力,还可能学完后就业时应用机会少;而有的学生可能学起来太简单,提前完成教学,那么久浪费了教学的资源。

2 提高《建筑施工组织》教学效果建议

2.1 重组教学内容,改善手段

《建筑施工组织》中包括基本内容学习和施工组织设计两大块内容。可以围绕施工组织设计的课程设计,将基本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重组本课程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将行业内的新内容添加进去,保持更新换代。这样使教学更系统化,生动化,新颖化,让同学们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遗漏了什么,亲自去设计,去思考,去指挥,让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实践。

在教学手段上除了提倡PPT多媒体教学外,也建议多放施工现场图,将文字和彩图结合教学,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另外,习题和案例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案例的讲解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分组讨论,针对重难点再集中讲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同学们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上应注意与同学们的互动,无论采用什么手段教学,内容一定要灵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2.2 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实践性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从安排现场实践学习,课堂视频分析讲解,专业软件学习应用这三个方面入手。

多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或者与其他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参观正在施工的工地、参观主体工序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等。有条件并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同学们亲自操作这些施工内容,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提高积极性。

如果没有条件让同学们进行施工现场实践,还可以提前利用视频进行录制,再到课堂上播放进行分析讲解。多多利用网上的视频资源还有施工相关的纪录片,再结合课本进行专业教学,也是很好提高实践性的办法。

对于课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认识和学习也很有必要。现在计算机上有许多管理类的软件可以进行网络计划技术的编制和管理,例如斯维尔,同望等;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可以借助西西网络图等软件进行制图操作。让同学们了解和使用这些软件,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本课程,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3 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

基础不一样,那么就合理安排先行课程,调整课程难度,先打好应有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本课程的讲解,并针对不用层次的学生进行难度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好的适应课堂。专业不一样,那么教学的重点就不一样,工程类的学生和管理类的学生教学内容应该有变化,针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那么课程讲解的重点也该随时变化。尽管学生们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利用针对性的教学,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专业知识更通俗易懂。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因此,《建筑施工组织》这门课程应针对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建筑施工组织》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也是建筑行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都要进行学习的专业课。本文主要分析《建筑施工组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从而提升《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筑施工组织,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浅谈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270,276.

[2]黄丹,曲梦露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5,9:89-90.

[3]党彦,王炳军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102-103.

组织效果 篇2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政治意识,达到在思想上先进、政治上过硬。坚持把学习作为个人精神追求和政治责任,勤修内功。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和新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不断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补足“精神之钙”。通过学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记读书笔记等方式,提高了学习的效果,通过学习提高了政治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

二、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作为支部的纪检委员,我始终坚持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利用节假日等关键节点通过微信等方式发送廉洁短信强调纪律要求,提示大家始终牢记党员身份,时刻不忘党员义务,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切实把好政治方向、把牢行为原则、把住生活小节。

三、转变工作作风,多角度、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服从领导,团结同志,求真务实,尽心尽责,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虚心学习,不断丰富自身工作经验。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我处组织的各项活动,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组织效果 篇3

【关键词】外在认知负荷;组织材料;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14-02

【作者简介】严林妹,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江苏苏州,215021)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认知负荷理论告诉我们,外在认知负荷一般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有关,它是由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和外部要求个体所从事的活动引起的工作记忆负荷,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行调节。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材料时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想办法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下面,笔者从设置教学坡度、简化解题思路、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组织形式这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减少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设置教学坡度,降低发现的外在认知负荷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如果教师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往往会出现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增加了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而人的认知负荷是有限的。教师应精心设置教学过程,把学生一步步引到自主学习、自己构建新知识的轨道上来。例如,一教师是这样设计苏教版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的教学的:

出示: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小杯(或3个同样的大杯),正好倒满,小杯(或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师:谁会列式计算?

生:720÷9=80(毫升)或720÷3=240(毫升)。

师:为什么用除法算?

生:这两道题都可以用同一个数量关系“果汁总量÷相同杯子的个数=每杯的容量”来解决。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个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2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请大家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思考例题与刚才的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假设全是大杯或全是小杯,这样就变成了同一种杯子,就可以用上面的数量关系来解决了。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太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假设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假设将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同学们可以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写一写。

教师精心设置好了学习的坡度,减少了学生发现的障碍,降低了他们的外在认知负荷,使他们在探究思考时方向明确,直奔主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简化解题思路,降低学习的外在认知负荷

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策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的内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畅通。笔者曾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过这样一则信息:一人没读过书,去朋友家玩,朋友儿子正在做作业,有道题不会,叫他们帮忙,题目是:鸡和兔共15只,共有40只脚,鸡和兔各几只?朋友答:“设鸡的数量为X只,兔的数量为Y只……”朋友还没算出答案,那人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的算法是: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40-15=25(只);再吹哨,又抬起一只脚,25-15=10(只)。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由此例,笔者想到,优化、简化思路是多么重要啊!将条件化繁为简(当然也可以假设全是鸡或兔子,将两种量转化为一种量后解决),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呈现,有利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实验证明,言语信息和图像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呈现时的学习效果优于二者相继呈现时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减少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意图让学生探索一个涂色的大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后,1面、2面、3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几个。设计教学时应考虑到:因为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器材、准确性等的限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空间想象转化为可视的三维图形,再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化抽象为具体,以此刺激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得出规律。

(1)将一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色,再将它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能分割出多少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2)你觉得分割出来的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切成的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了颜色)

教师演示:把正方体木块的棱2等分,然后沿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得到8个小正方体。

提问:小正方体有涂色面,有没涂色的面吗?先看分解图,然后自己填写表格(表格略)。

师:同样的正方体,如果将它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合作探究:

①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②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2面、1面涂色的各有多少个?分别在原正方体的什么位置?

③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研究把正方体每条棱4等分、5等分……n等分后,几个面涂色的情况。

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减少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帮助学生形象而直观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使他们从简单问题入手,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新知、得出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四、组织生生互相学习,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应考虑的一个方面。实践证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促进、相互激励,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平行四边形和剪刀等工具,几分钟之后,有学生叫起来:“我知道了,只要把左边这块移到右边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可以计算的。”其他学生有的马上就明白了,有的皱着眉头嘟囔着:“什么意思?”笔者让这个学生上讲台讲解,他边剪边比画边解释:“要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要把左边的这一块移到右边,不就变成我们会算的长方形了吗?”一开始不理解的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兴奋地说:“哦!我知道了!”也动手剪了起来。可能大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苦口婆心辅导一个学生,他就是不开窍,让另一个学生点拨两句,他很快就懂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有时比教师的教学更有效,这是因为同伴的思维都处在相近的水平,同伴的讲解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要提高学科学习质量,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负荷,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他们学习时的外在认知负荷,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9,17(9):27-31.

组织效果 篇4

一运用小组活动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关系

目前, 一些地方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习惯于“填鸭式”, 照本宣科满堂灌, 形式单调, 内容枯燥。这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 不符合新大纲要求, 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 尤其是难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 一些地区为了改革外语课堂教学, 试行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自信心, 而且也能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解、相互合作。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以锻炼和发展, 学生成绩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教师从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参与者或观察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开展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在自己开展活动时所须运用与掌握的语言知识。强化相互合作的小组活动, 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在每节课的一定阶段进行, 也可以在一个单元的某个阶段进行。每次活动从几分钟至一节课不等, 视需要而定。每个小组的规模以4人为宜。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最好不要移动学生位置, 只要前排的两人一转身就可以面对第2排的两人进行小组活动。每组要选一名外语成绩较好、性格外向、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通过我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方法,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了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

二丰富小组活动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代外语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出语法规则进而举一反三,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维持有效的课堂学生小组活动的应是活动内容、方式的吸引力和高质量, 而不是靠规定学生的行为。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 开展小组演示, 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新编教科书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 如:猜谜、扮演角色、做游戏等活动。运用小组演示法, 设置情境, 让组员按角色扮演书中的人物。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 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通过这些活动, 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开阔学生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2. 开展小组探索与创造, 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的主动学习

小组探索与创造在课堂上的体现是, 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 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探索和创造, 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和归纳, 独立追求问题的答案。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

3. 开展小组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历来就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阅读训练就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在课堂教学中, 小组阅读训练是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钻研书本及有关阅读材料, 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 小组阅读后, 通过笔答、口答、讨论、测验、应用等渠道, 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采用小组阅读训练, 可以增强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 使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馈变得更及时、更详细、更确切, 且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成员集体阅读、集体讨论、集体答卷, 集体研究后独立答卷、互相检测等。

三增添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 注重反馈效应

实践经验证明, 外语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否与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小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开展小组活动时, 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活动形式有:一是有利于增强学生间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效应;二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关系, 又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三是有利于教学任务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通过尝试, 以下几种小组活动形式有利于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小组竞赛

竞赛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单词、翻译句子、讲故事、演短剧等。竞赛的内容可以是单次成绩赛、累计成绩赛、速度竞赛、语言表达能力赛等。

2. 小组帮差

用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时, 让全组学生共同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有选择地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按比例混合编组, 其效果更好。

3. 小组交流

在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向全组报告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从中得到反馈信息, 进行校正性复习。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相互对答案, 对做题方法等, 但随后应辅之以独立完成的校正性强化练习。

4. 小组对答

小组活动时, 一人提问, 其他人抢答, 然后轮换, 或者组员两两结对, 轮流进行一问一答。问答过程中, 提问者应对回答者的答案进行评价, 允许回答者作更正性的第二次回答。小组对答可以促进思维、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理解性和记忆性内容的学习比较有效。

总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小组活动, 可以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处的被动局面, 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维, 发展个性, 互助共进。同时也可解决因班级学生多, 学生急于实践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学习积极性受挫等矛盾, 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组织效果 篇5

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考察了6-BA、NAA、2.4-D、IBA这四种常用生长调节物质对中华芦荟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在MS基本培养基中,这四种生长物质对芦荟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均具极显著效果,其诱导效果大小表现为6-BA>IBA>2.4-D>NAA;在多种不同的生长物质配比中,以6-BA4.0mg/L+NAA0.25mg/L+2.4-D3.0mg/L+IBA0.5mg/L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

作 者:肖波 廖尔华 胡开治 林茂祥 Xiao Bo Liao Erhua Hu Kaizhi Lin Maoxiang 作者单位:肖波,胡开治,林茂祥,Xiao Bo,Hu Kaizhi,Lin Maoxiang(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南川,408435)

廖尔华,Liao Erhua(四川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组织效果 篇6

【关键词】 社会组织;弱势儿童教育;运作模式;效果研究

一、前言

世界社会组织研究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曾说:“全球结社革命”时代已经到来。20世纪后半叶,许多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它们的兴起促进社会民主化与多元化,在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发达省份,近年来社会组织数量持续增加,实力迅速壮大。社会组织在推动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服务弱势儿童教育发展中有着较强能量储备和实践经验。

二、浙江省社会组织的现状及分析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浙江师范大学微爱基金会、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叶康松慈善基金会、浙江光盐爱心基金会、温州星火义工之家、衢州市孔子教育基金会等九个与助力弱势儿童教育相关的社会组织的调查,从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人员管理、公益项目等方面来其研究运作模式及效果。

(一)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

社会组织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运转,如何有效地运作自身的资金,对组织的独立性和目标的可实现性有着重要意义。

1.社会组织性质和地区差异对筹资的影响。基于调查,浙江省社会组织的筹集资金能力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浙江省内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着冰山效应。经济发达地区、知名度较高的、平均筹款在300万以上的社会组织只是凤毛麟角。社会组织筹资能力的差异影响了其社会功能。

2.社会组织助力弱势儿童教育资金的投入。在被调查的九个社会组织中,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对弱势儿童教育较为关注。但总体来看,浙江省社会组织对弱势儿童教育方面的关注不够高,缺乏专门关注弱势儿童教育的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

1.社会组织的基本人员组成。九个社会组织大都缺少专职人员和志愿者。社会组织的救助是一项长期性与突发性并存的事业,若没有专职人员对社会组织的资金进行合理管理与投资,社会组织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志愿者团队能弥补实施公益活动时固定人员不足的缺陷,也有利于使社会组织产生“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能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社会组织的内部运作模式。社会组织的结构相对精简。大多数组织机构是由理事会、监事、秘书处、财务部组成。但这种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模式也有其缺陷,在访谈中了解到非公募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模式主要是资金引入者主导的内部治理模式,募捐者能决定自己所要帮助的对象。由于决策者的偏好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金会宗旨的不同,进而导致资助项目的不同。

(三)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

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弱势儿童在课堂和课后能享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公平教育,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比如,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学费补资助的方式让其上得起学,也有社会组织通过爱心家教的方式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帮助,也有多个社会组织以开办阳光书屋的方式丰富其课余生活。

三、“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的构建

(一)依托“互联网+”营造公益捐赠的社会氛围

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政府应该充分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力量,弘扬公益服务精神,广泛宣传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对公益捐赠行为突出的个人或组织给予嘉奖和弘扬,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让公益意识走进课堂,在学校的德育课程中加入公益理念教育,公益事迹等内容,从小培养有志愿精神的公民。

(二)依托“互联网+”完善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大力拓宽社会组织的筹资渠道,有利于社会组织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当下人们的手机绑定了各种支付方式,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爱心募捐,建立良好的网络捐献支付平台,可以大大汲取社会广大人民的共同力量;信息透明化不仅是政府监管的要求,更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社会组织的信息应及时在网站公开各项信息,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到社会组织运作情况的,增强自身的公信力,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社会组织”可以建立网络报名机制,在各个网络平台上进行志愿者征求,采取“网络发布——报名——统计——个人志愿记录”的方式,筛选合适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

(三)依托“互联网+”引入评估机制

组织效果 篇7

关键词:职高体育,组织分组,教学效果

“在素质教学”和“应试教学”的双重背景下,没能升入普高,部分学生对上职高心灰意冷,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浮躁、意志消沉,对上体育课的学习动力差。用社会学理论来透视教学内部机制和外部联系,本文试图从本校去年初入学新生作研究对象,在体育教学中釆用不同组织教学入手,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为职高体育合理教学组织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行知职高11级文秘1、2班,计算机机1、2班4个班级124位女生,每个班级各以不同分组形式分成4个小组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进行教学实验。

1.2 研究方法

4个班级在入学初测试速度(50米)耐力(800米)及力量(原地投掷铅球)三项的初试成绩,且对此4组进行方差分析后可悉无明显差异。

1.3 4个班级按不同的分组形式进行,各分4组练习

文秘1班按学生对项目的个性兴趣爱好分组(友伴组),文秘2班按学生体质的强弱混合编组,计算机1班按照班级原来的行政编组(对照组),计算机2班按照进校时体质测评表,依据体能的差异进行分组(每班分成4组每组7~10人),每班可分出强组一个,中等组二个,弱组一个,即分成16个练习组。本人按照统编体育教材,同样的场地器材,统一教学进度进行实验教学,于今年1月份实验结束后重新对三个项目进行测试外,还加试了本学期教材中一分钟原地投篮作为掌握技术动作效果的依据,测试数据用数理方法进行处理。

2 实验评定

(1)采用分层随机抽象从每班抽取15人,4个班级共60人的实验前后三项素质成绩作为每班进步快慢情况进行比较,并用方差分析法确定4个班级体育成绩的进步情况,如果差异显著,则再用平均数比较各班的实际教学效果,而投篮成绩运用方差分析法作比较。

(2)实验结果:实际前4个班级的50米、800米跑、原地投抛铅球(3kg)测试成绩并无明显差异,(其中50米跑F=2.5、800米跑F=0.50、铅球F=0.036三个项目P>0.05)见表1。

(3)从表1可悉实验前4个班级三个项目初试成绩无明显差异,而实验后三项素质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同。

(4)对三项成绩的进步幅度用方差分析法进行检验,分别验证不同分组方法对各班体育成绩进步幅度是否有显著差异(p<0.0 5),如果差异显著,再以平均数之间作比较,分析不同分组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

(5)通过50米速度项目测试的方差分析,F=1.16, P>0.05说明各班进步不显著。

(6)通过方差分析耐力项目(8 0 0米)的教学效果以文秘1班(友伴组)进步的幅度最大,计算机2班(体能组)其次。而计算机1班和文秘2班F=12.77 P<0.01说明无明显差异。(见表2)

(7)铅球(力量素质)以友伴组和体能组的测试成绩进步的幅度明显高于其它二班。文秘1班、计算机2班差异显著,文秘2班、计算机1班进步的进步幅度无明显差异。(见表3)

(8)篮球一分钟投篮经过方差分析,文秘1班与其它3个班级成绩差异显著(P<0.05),而其它3个班级成绩之间无明显差异(P>0.0 5)。

3 讨论与分析

(1)从实验结果可悉,一般耐力(8 0 0米)和运动技能(1分钟投篮)采用友伴分组的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其它形式的分组的教学效果。而按学生体能分组的教学方法又优于其它二种分组形式,混合编组和按行政编组的教学效果之间无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

(1) 友伴组是按学生自由因素而组成的群体,自由因素正是学习体育的内聚力,而内聚力的向心作用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达到高度统一,这样的群体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会互相帮助。个体在学习中容易得到群体的支持和鼓励,从而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特别在耐力跑项目上学生进步的幅度尤为明显。

(2) 内聚力作用同样可以增强了学生间的集体主义观念,为了集体荣誉学习的刻苦性、自觉性加强。同时群体中的体育骨干会自觉地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运动技能,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例如在1分钟投篮中,学生认真探讨投篮的动作结构,如何提高命中率,有一位女生平时很少接触篮球,在同学的指导帮助下,在不长的时间能一分钟投进篮达到10次以上。

(3) 友伴组同学间关系平时就比较融洽,课内、外同学之间的交流就比较多,因此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大家会共同探讨,这无疑促进了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中的共同进步。

(2)按体能分组的教学效果在耐力,投篮二项目比友伴分组差,但高于其它二种分组形式,而铅球项目与友伴组没有明显差异。其原因按体能分组的本意是为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必有强、弱之分,强者能加强自信心,而弱者很容易挫伤积极性,又缺少同学间的互相交流、相互竟争的意识,从实验成绩可悉,学生强弱之间差异很大,造成二极分化,有部分学生的成绩几乎是原地踏步。

(3)按行政自然分组和按体质强弱分组这二种组织形式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无明显差异。在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方面均比友伴分组、体能分组的效果差(P>0.05),这二种分组形式是由教师指定,学生之间缺乏亲密友好关系,也没有突出的矛盾对抗,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如果受有个别学生的不良影响,很容易引起本组同学的纪律涣散,同学之间缺少互助精神,集体荣誉感也比较淡薄,在试教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要友好待人,互相帮助,为集体荣誉要加倍努力学习,因此学生的体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进步幅度不大。

(4)在速度素质(5 0米)的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四种分组组织形式的学生间的成绩并无明显差异,这与实验时间不足和速度素质的提高较慢的因素有关。

4 结论

(1)根据职高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友伴(有相近的运动能力、运动项目爱好一致)分组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同学间容易互帮互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对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效果确有一定有作用。但在友伴分组中也要根据学生身心状态及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同学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按体能分组的形式,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不足之处是学生缺乏竞争力。

(3)按体质强弱混合编组,和按行政组的上课实际教学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比其它二组的组织形式相比效果要差一些。但它的优点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

(4)有一定的优、缺点,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表的含意“以人为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等多因素的变化来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终目的就是不断要使学生更快地学会运动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尹军, 田有惠.体育课上如何进行身体锻炼[J].体育教学, 2011 (2) .

[2]惠志东.上好职高体育课的“六步曲”[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1) .

组织效果 篇8

1 根据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课程于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高中阶段的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生不能很好适应学科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训作业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引导发现法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 因材施教指导每名学生,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强调在学习中先把握总体、掌握全局, 再进行细节学习, 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 根据畜牧业发展特点改革教学内容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的教学重点应根据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动物饲养品种的改变做相应的调整[1], 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岗位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前后, 饲养动物中役用家畜所占比例较大, 在畜牧兽医类专业尤其是兽医专业实践中, 针对家畜个体的临床内科、外科、产科疾病的治疗较多, 这就要求充分掌握运动系统骨骼、肌肉、关节的组织学特点, 针对内科诊断、外科、产科等临床课程安排动物解剖学教学内容。20世纪90年代前后, 以生产瘦肉、奶、毛产品等为主的节粮型家畜饲养受到重视, 牛、羊等的饲养量增加,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所做的相应调整是以牛、羊的系统解剖为主, 用比较的方法讲述马、猪、兔等的解剖构造, 在具体教学重点上, 改变了针对临床课程安排解剖课程的方式, 重点从生理学角度, 结合功能讲述解剖学的组织结构。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动物数量逐年增加, 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对畜牧业与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役用家畜的饲养比例逐渐少, 而以生产肉、蛋、奶、毛、皮及中药材等畜产品的动物饲养量迅速增加, 规模化、集约化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养羊场、特种动物养殖场相继建成投产, 对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比例增多, 相应的动物解剖与组织学的教学安排向针对病理诊断的方向转变, 器官组织位置关系的讲述减少, 而病理诊断的外观、色泽、质感等的讲述逐渐受到重视, 并加以精讲。进入21世纪, 宠物犬、猫的饲养逐渐增加, 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从事宠物医生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 针对这一变化, 在动物解剖组织学的教学中, 增加了犬、猫比较解剖学的内容, 这就要求在动物解剖与组织学的教学中, 重新注重针对临床的精讲、细讲。

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解剖与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符合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比如在运动系统针对临床的讲解中减少了牛、羊的比重, 增加了犬、猫的比例。在内脏系统中, 重点针对病理诊断的外观、色泽、质感讲解猪、鸡的内脏结构。由于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密切相关,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 运用多媒体、板书和简笔画改进教学手段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属形态学范畴, 在形态学教学中, 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解剖录像片, 可以将枯燥而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能够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 教学实践证明, 多媒体教学若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至关重要。课程组经过反复研讨, 确定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 在内容选取上以标题、主要概念、重点难点为文字材料, 同时辅以必要的图片、录像片、动画, 而阐述性文字不放在多媒体幻灯片中, 力求形象、生动、实用, 避免华而不实。图片的选取以优质示意图和实景拍摄图片为主, 用轮廓、概貌的示意图讲清楚概念、结构、功能, 再结合标本和实物解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起到了辅助作用,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合理应用传统的板书、简笔画等基本技能在动物解剖与组织学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板书可以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同时刺激学生视觉,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简笔画有其独特的优点, 强调动态、层次和逻辑关系[2], 与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有异曲同工之处, 还可以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 活跃课堂气氛。

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促使其发展的教育活动[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将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自测自评试题库等教学文件上传到网络, 通过超级链接可以方便浏览国内外动物解剖与组织学相关的内容。利用网络平台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解决学生普遍反映的“一翻书就会, 一合书就忘”的难题, 广泛涉猎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5 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实践教学包括对各种干制、浸制、铸型标本及组织切片的观察, 动物解剖实践和组织切片制作三方面内容。

解剖标本、组织切片的观察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由实习指导教师先讲述标本、组织切片的形态、结构, 随后将学生分组, 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识别组织结构, 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达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形态结构与组织功能相统一。

在动物解剖实习中, 要求学生认识和正确使用解剖器械, 掌握规范的解剖技术与解剖技能。解剖实践的动物种类有羊、猪、鸡和兔等, 实践时由实习指导教师先做示范解剖,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解剖实习, 各组总结解剖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 事先分组安排, 由各小组制订程序, 组织实验人员的分工安排,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动物解剖与组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院内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价教学效果均为优秀, 在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的同时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董常生.家畜解剖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15.

[2]张永清.浅谈简笔画在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25-26.

组织效果 篇9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

为了能够做到让学生既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同时又提高其根据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组织教学中应更多开展以下策略。

(一) 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 掌握理论知识, 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但也存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弊端, 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有时难以理解和掌握, 这就需要教师多开展课程的实践教学, 把课程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中, 组织同学开展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是两种非常有效的手段。组织学生上案例课时可将教学安排分为课前和课上两阶段;课前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分组, 分组的主要依据是案例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任务量大小, 然后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研读案例背景资料, 如果案例是真实的还可自主搜集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理解管理问题所面临的诸多要素, 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形成最后方案, 撰写发言提纲和决策报告。课上主要工作是:让每个小组使用Power Point进行汇报发言, 发言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左右, 汇报的内容包括决策结果和具体解决方案, 以及决策依据的原由。通过案例实践环节, 多维度对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 使其在训练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二) 提高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水平

由于担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没有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工作的, 因此要想教好课程就要争取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使教师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调研、学习、咨询、开展科研项目等机会到人力资源管理一线工作中去多看多了解, 掌握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所思所想, 了解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做的怎么样, 还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等等。只有教师接触了更多的实务, 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讲授时, 才能给学生分析得更加深入浅出, 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三) 引入专业人士进课堂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组织中, 还可以针对相关章节的内容, 留出一定的课时, 从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上请来当地知名企业或行政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员到课堂上讲解相关内容。专业人士的工作方法与从业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更全面认识, 进一步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另外还可以在案例分析教学中, 在进行全班讨论时, 邀请人力资源管理资深人员参与全班讨论, 对全班讨论的结论进行评论并介绍具体工作内容和实施意义。

(四) 加强实践教学资料库的建设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水平和数量都非常有限, 并且不能形成有效的共享。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很多案例都来自国外企业, 经常是一些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如摩根、沃尔玛、三星、IBM、苹果等公司案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人的管理一定离不开人所处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条件, 只有在共同文化背景下的真实案例才能反映出本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才能够使案例教学分析对解决国内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资料库的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的策略

目前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核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形式上闭卷多、开卷少;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化, 使得学生的关注重心更倾向于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 由此也会产生两种现象, 一是考试之前学生们通宵开夜车, 将书本知识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 以便顺利通过考试, 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二是个别学生甚至在考试中试图采用“非常”手段, 这样带来的结果更糟, 不仅知识没学到, 还留下了道德污点。因此, 为了更全面地考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结合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目的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试可以从课堂出席、小组报告、论文作业、讨论与发言、课程考试等方面进行考核与管理, 甚至还可以尝试要求学生以企业实习形式辅助完成课程学习。

摘要:在地方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和建设过程中, 要使得课程本身更加具有特色, 必须要找准自身学科的定位和切入点,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及考核方式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使学生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满足社会用人的要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晓林.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3) .

[2]赵玮.情景模拟教学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02) .

组织效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5至58岁,平均年龄(37.9±11.8)岁;致伤原因:机器绞压伤40例,交通事故伤20例,电击伤10例,砸伤3例,轧伤3例,肿瘤4例;受伤部位:手部41例,足部23例,膝关节3例,前壁及肘关节9例,小腿4例:皮瓣移植面积:最小为10cm×15cm,最大为40cm×20cm。

1.2 手术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术前各项辅助检查,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其具体的手术步骤如下:①受区准备:在创面获得充分止血的前提下,严格进行清创处理同时,应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已受到污染或失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应根据患者四肢复合损伤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并对肌腱和肌肉进行修复:若露骨创面的感染较为严重,则应在彻底清创的同时对死骨进行清除;若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手术,则应加强换药,并使用抗生素来对创面的感染进行控制;②皮瓣设计与切取要点: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创面的具体情况来对皮瓣进行合理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所切取的皮瓣应比创面大2cm左右;在对皮瓣进行切取时,应采用逆行与顺行相结合的方式;在切开皮瓣的周围时,为了避免撕脱,则应将筋膜与肌膜缝合固定住;③皮瓣移植:将游离的皮瓣断蒂后再移植至受区;先采用临时缝合数针的方式将皮瓣与受区的周缘固定住,然后在借助手术显微的情况下将血管进行吻合;例如,手部受区一般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以及尺与桡动静脉;④供区创面处理:若所切取的皮瓣面积较小,则直接缝合即可;反之,则可使用游离植皮进行修复;⑤:术后处理.:将患者患肢妥善固定住;采用烤灯照射皮瓣区10天;对患者皮瓣血运、毛细血管以及张力的反应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1.3 评价标准

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者愈后患肢功能恢复分为四个等级:优、良、差、劣。优良率=优率+良率。

2 结果

80例患者均皮瓣移植成功,且成活率为100%。术后0.5至2.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①愈后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优者39例,良者36例,差者4例,劣者1例;优良率为93.75 (75/80)。②外形恢复满意情况:外形恢复满意者73例,占88.75%(71/80);外形恢复不满意者5例,占8.75%(7/80);轻度皮瓣臃肿者2例,占2.5%(2/80);外形恢复满意者和外形恢复不满意及其他情况者比较,外形恢复满意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外形恢复不满意者及其他情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产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大力发展,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2]。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创伤,主要由外力所致。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行皮瓣移植修复术。皮瓣是由血液供应的皮肤和其附属的皮下脂肪组织组成,其主要分为任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两类。且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皮瓣移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能够在短时间内愈合创面,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3];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得出结论:给予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此外,由本次研究可得出以下体会:①手术方案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患者全身情况、患者的要求以及医院设备条件等),以此达到既临床治疗效果好又医疗费用低的目的;②在皮瓣选择上,应尽可能地少选或不选主干血管皮瓣,多选非主干血管的皮瓣,如骨间背侧皮瓣、胸背皮瓣、骨间掌侧皮瓣以及背阔肌皮瓣等;③在手术时机方面,应尽可能一期修复;若患者的情况不允许,则可等待二期修复或清创后简单进行修复;④对于手足与四肢关节部位的修复,应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且少带或不带肌肉组织的比较薄的皮瓣;同时,最好应选择带有感觉神经的皮瓣;此外,应避免选择游离皮片来对其进行修复。

参考文献

[1]董健.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中皮瓣移植修复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30):531.

[2]熊洪涛,庄永青,付强,等.交通伤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组织瓣移植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3):182-185,后插1.

组织效果 篇11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63-01

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常发生于踝关节骨折、根骨骨折或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手术之后,因为足踝部深部组织的创面外露,所以皮肤组织容易出现感染、坏死等情况,所以要尽早的采用皮瓣移植来对创面进行修复[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是临床上较常用的皮瓣修复治疗方法,皮瓣取自小腿后部,因该部位血供来源丰富,为培养皮瓣提供了可能[2]。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并作出评价,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2年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患者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性别:男12例,女8例;年龄范围在22.0~53.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5±4.3)岁;疾病情况:受伤原因:摔伤患者8例,车祸患者12例;其中踝部骨折患者、根骨骨折患者、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以及跟腱断裂患者例数分别为:6例,7例,5例,2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4]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上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皮瓣修复治疗的标准;②患者的年龄在18-55岁之间;③足踝部深部组织创伤面积在15cm(长)×10cm(宽)之间,且均为外露创面。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均大于18岁且小于55岁,因为年龄较大的患者皮瓣培养效果较差,预后效果不佳;②未完成治疗计划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①术前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②设计所需的足踝部外露创面的皮瓣面积以多于创面12%-15%为宜;③以外踝和跟腱的中点与腘窝中点的连线为轴线;旋转点为外踝上4至7厘米的位置;④患者术中采用健侧卧位,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⑤逆行切取皮瓣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⑥覆盖创面时,皮瓣的蒂部要采用逆行翻转的方式来避免皮蒂部的压迫;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供皮区进行游离植皮或者一期缝合;⑧患者术后要注意补充营养,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动植物,如鸡蛋、高钙牛奶、豆制品、瘦肉等;同时要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果,以辅助患处的愈合。

1.4 观察指标 在患者治疗后的3到24个月期间,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效果随访。观察患者足踝部创面的皮瓣颜色和外观是否如预期一样正常,询问患者是否有异常不适感觉。如果患者供皮区皮瓣未成活,要及时再次培养植皮,并统计所有患者的创面痊愈时间。

2 结果 手术治疗后,20例患者均治愈。其中19例患者为一期愈合,1例患者因首次皮瓣培养时,皮瓣较薄而未成活,但经二次植皮后痊愈。所有患者的痊愈平均时间为(4.1±2.5)月,恢复较快。在术后3-24个月的回访统计中,所有患者的恢复情况均较好,患者主观感觉较美观,无不良反应及不适的感觉;皮瓣的颜色与正常肤色相近,不影响患者足踝部的正常生理功能,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3.讨论

足踝部深部组织一但外露,创面皮肤组织很容易发生感染、坏死等不良情况,所以要及时采用皮瓣移植的方法尽快修复。此病多发生在踝关节骨折、根骨骨折或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术后,创面的面积长宽最好不要超过15cm×10cm,以免成活率不高。近年来,皮瓣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小面积烧伤、烫伤、瘢痕的修复等,因为皮瓣修复创面愈后患处不明显,与正常皮肤差异较小,不会影响美观,故而引起了广大求美者和医学专家的浓厚兴趣。所以在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时,皮瓣移植是上佳选择[3]。而对于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有多种皮瓣可选择,临床上常用的有足背皮瓣,隐动脉皮瓣,小腿内侧皮瓣及小腿后部皮瓣等,但以小腿后部皮瓣最常用。小腿后部皮肤的皮神经有3支,即腓肠内、外、后侧皮神经,以外侧最为常用。因该部位的位置隐蔽,血供丰富,皮肤质感好,柔软细腻,可用面积大且较薄,是非常好的皮瓣供应位置,成功率高[5]。本研究的20例患者,19例患者一期治愈,治疗效果较好,无坏死情况发生。1例患者经两次供区植皮,治愈时间相对较长。但所有患者的创面恢复均较佳,足踝部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不影响患处的生理功能;而且患者平均治愈时间短,创面修复后不影响美观,使患者能够自信的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综上所述,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较佳,稳定性好又美观,且恢复时间短,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辉煌,吴建伟,余雪梅,等.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J].中医正骨,2011,23(2):29-31,35.

[2] 梁志军.两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9(1):100-101.

[3] 林镇荣,陈淑贤,吴盛荣.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0):7-9.

[4] 封挺,陈俊澤,王维,等.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 11(8):1242-1243.

组织效果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我所2006年11月至2008年5月年龄18~40岁, 妊娠5~7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所有病例均经B超、妇科检查诊断为宫内妊娠, 停经天数与孕周相符, B超提示孕囊在1 5 m m以内, 均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及出血性疾病, 无哮喘、青光眼、过敏性体质病史, 无生殖道畸形及生殖器炎症, 肝肾功能正常。分为两组, 各150例, A组年龄 (25.8±0.7) 岁, 孕次 (1.4±0.3) 次, 产次 (1.1±0.6) 次, 妊娠时间 (6.2±0.8) 周;B组年龄 (26.1±0.8) 岁, 孕次 (1.6±0.2) 次, 产次 (1.2±0.5) 次, 妊娠时间 (6.2±0.5) 周,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大体相似。

1.2 方法

A组口服米非司酮片5 0 m g, 每日2次, 共150mg, 于第3天上午8时服米索前列醇600μg, 在观察室观察6小时, 期间待孕囊排出, 7~15天门诊行B超检查, 并做好随访记录。B组利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 (由上海宇度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直径4.4mm) 行人工流产术, 观察术中疼痛、出血时间及完全流产率, 术后观察2小时。

1.3 观察效果及评价标准

扩宫效果:确定一次性宫腔组织吸收管无阻力插入宫颈内口为满意, 需扩宫的为不满意。镇痛评价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将疼痛分为4级。无痛, 保持安静、合作为0级;轻微疼痛, 基本安静、能合作为Ⅰ级;中度疼痛, 不够安静, 欠合作为Ⅱ级;重度疼痛, 不合作为Ⅲ级[1]。

2 结果

2.1 疼痛情况比较

B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较A组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注:﹡为两组比较χ2=43.323, P<0.01

2.2 随访情况

A组患者术后平均出血时间为13.6天, B组为5.7天。A组术后B超示完全流产116例 (77.3%) , B组1 4 6例 (9 7.3%)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119, P<0.05) 。总体上, 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行微管人工流产术的随访情况好于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的药物流产。

3 讨论

药物流产是由于米非司酮与孕激素受体结合而阻断孕激素的活性, 抗孕酮作用导致蜕膜组织坏死, 剥离出血, 使黄体溶解, 激发内源性前列腺素产生而诱导流产。前列腺类药物使子宫体部平滑肌收缩, 宫颈胶原纤维的合成受抑制, 宫颈松软, 容易扩张。子宫收缩后宫腔内压力升高, 胎盘绒毛内血管收缩, 局部缺氧, 蜕膜组织坏死变性。以上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起到抗着床、软化宫颈、促使宫缩而达到流产的目的。停经5~7周, 经B超、妇科检查诊断为宫内妊娠, 停经天数与孕周相符。B超提示孕囊在15mm以内, 临床上一般用药物流产来终止妊娠, 但药物流产后由于绒毛蜕膜残留, 子宫内膜修复障碍, 宫腔感染, 子宫收缩不良, 子宫过度屈曲致蜕膜碎片排出不畅, 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2]使蜕膜不能在短时间内剥离干净, 导致流产后出血时间延长, 平均出血时间在13.6天左右, 甚至有的长达1个多月, 易发生子宫内膜炎、慢性盆腔炎、继发不孕等并发症, 用药后要严密随访, 出血量多者需急诊刮宫, 由于阴道出血时间长、出血多,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也增加了宫腔感染的机会, 并发症也相对增多。我所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行微管人工流产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它具有以下优点: (1) 终止早孕时间可提前十几天; (2) 导管材料轻细, 柔韧性好, 光滑, 无需扩张宫颈, 操作过程顺利, 避免穿孔, 损伤小, 避免交叉感染, 术中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 (3) 管身印有刻度可代替子宫探针, 无需探测宫腔。 (4) 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可在宫腔内自由运转, 可触及子宫角、输卵管两侧等传统手术工具无法触碰的部位, 而这些部位很有可能就是孕囊仍在输卵管内尚未植入子宫内膜, 或孕卵着床部位靠近子宫角的部位, 避免了漏吸和吸宫不全。另外, 此方法也适用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综上, 笔者认为该方法简便易行, 安全性高, 给临床工作带来了方便, 且费用适中, 易被广大育龄妇女接受, 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盛晓英, 孟庆芳.笑气联合利多卡因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6, 5 (14) :294-296.

上一篇:求异求同思维下一篇:设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