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模分析

2024-10-20

基模分析(共6篇)

基模分析 篇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西方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功的发展模式,而我国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看,一些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到位,尤其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缺乏相关的配套服务和拓展服务,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产品样式盲目模仿现象严重,产品竞争还处在以价格竞争为主的低级阶段,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系统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旅游收入、游客人数、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程度、旅游特色规划程度等因素,为建立系统动力学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将以上因素进行量化,转变为变量,得到该系统的流位和流率为:

{L1(t),R1(t);L2(t),R2(t);L3(t),R3(t);L4(t),R4(t);L5(t),R5(t);L6(t),R6(t);}

二、分别确定各流位变量控制各流率变量的辅助变量,逐一建立各入树

根据二部分图描述的影响关系,进一步对系统进行分析,建以下六颗流率基本入树。

三、构建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基模生成集及对策分析

反馈基模反映了系统中子系统之问的关联方式,其中的反馈关系是产生动态性复杂的重要原因,对于反馈基模的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根据这些理论基础,以下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基模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和提出的对策。

(1)从入树T1(t)出发求二阶极小基模,考察T1(t)U Ti(t(i=2,3,4,5,6),因为T1(t)尾中只含T2、T4、T6三个流位,而只有T4、T6尾中含有L1(t)流位.因此从入树T1出发的二阶极小基模只有G14(t)=T1(t)U T4(t),G16(t)=T1(t)U T6(t)。

基模G14揭示,在一定条件下,旅游收入与旅游配套实施建设互相促进,旅游收入增加,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投资额也增加,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满意度就会提高,从而旅游收入也大大增加,形成了正反馈。所以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模G16(t)揭示,旅游收入与环境污染既是相互促进又是相互抑制。空气污染、河流水质污染、土壤性状发生改变、河道淤塞,间接后果则影响着当地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旅游收入减少。

通过以上分析给出以下对策:(1)通过定期的生态环境评估,来监督其经营行为,经营过程中是否对生态环境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或是实施了破坏。(2)规范各村落的垃圾处理方式,创建良好的卫生条件。旅游景点的垃圾要求每天将垃圾运送至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然后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统一处理。(3)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投入。(4)加大对当地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2)从入树T2(t)出发求二阶极小基模,考察T2(t)U Ti(t(i=3,4,5,6),因为T2(t)尾中只含T3、T4、T5三个流位,而T3、T4、T5三个流位尾中都含有L2(t)流位。因此从入树T2出发的二阶极小基模有G23(t)=T2(t)U T3(t)。

基模G23阐述一个道理,从业人员素质制约了游客人数的增长,形成了负反馈。

通过以上分析给出以下对策:(1)加强对现有人员,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所有的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产品文化品位,增强产品吸引力的关键。(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当地政府作为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者和决策者,必须将旅游知识、旅游政策法规的学习列入工作计划。(3)对所有从业人员都要加强既具有当地特色,又符合旅游服务规范的服务方式、语言、礼仪等的培训,在服务上争创一流,打造特色品牌。

摘要:基于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规模系统的流率基本入树,再通过嵌运算得到二阶极小基模。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就乡村旅游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对策分析。强调应由政府主导,加强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多渠道引进人才,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乡村旅游,流率基本入树建模,基模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韩卢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J].滁州学院学报,2011,13(1):61-62.

[4]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8(4):18-19.

[5]汪结.婺源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的路径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1):20-22.

[6]马敬桂,韦鸿,裴必高,等.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J].广东农业学报,2011(3).

基模分析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指出,实施军民融合,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融合的不断深入,坚持走军民融合的国防发展之路,是一个关系国防建设发展转型的重大课题,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其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

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其成长壮大时期,必然伴生较多的发展问题,某一层面发生的问题会通过系统传播到多个方面,从而侵蚀经营成果。

本文借助系统基模的分析方法,试图发现当下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统问题,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研究结论

目前,对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较多。主要的研究结论有:

(1)内涵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整个经济社会体系之中,走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子。

(2)实现路径包括通过军转民逐步过渡到军民融合、以技术相关性原则对民品企业进行并购、军工资产注入到民品企业。

(3)对于军工企业来说,政治觉悟和行政上的强制要求,都无法保证发展的持续性,只有当制度能提够客观的经济利益预期时,才会主动地进行军民融合行为,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是公司化、市场化。

(4)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军民结合产业,加速军民融合。

(5)解放思想,突破“军工特殊论”的桎梏,增强市场意识,实现市场竞争主体的转变。

2 系统基模分析方法的介绍

系统基模法是系统思考的重要分析方法,由彼得﹒圣吉提出,并得到广泛的推广与运用,是战略规划和决策管理的有效工具,是进行系统思考的高效方法。

系统基模是指由正负反馈环和延迟构成的反映经济生态系统问题的基本模块。系统基模一般由三个元件构成:

(1)增强的反馈环路,是指加速成长或加速衰退的闭合环路,环路中反向关联的数目为零或偶数;

(2)调节的反馈环路,是指具有调节作用的闭合环路,它具有目标导向和稳定的作用,环路中反向关联的数目为奇数;

(3)时间延迟,是指会干扰影响的过程,而使得行动的结果以渐进的方式产生。

3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系统基模分析及问题的解决方案

3.1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系统基模

图1是分析军工企业发展的系统基模,是由1个增强环路、3个调节环路及两个延迟构成,本文就是用此模型分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环路中的“+”表示两元素同向变化,“-”表示表示两元素反向变化;如果环路中的“-”为偶数,环路为增强环路,“-”为奇数,则为调节环路。

下文将对图1进行分解,并利用分解出的系统基模完成对问题的分析。

3.2 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中的成长上限及解决方案

3.2.1 受供求关系制约的成长上限及解决方案

图2是图1的一部分,由一个增强环路和一个调节环路组成,称为“成长上限”模型。

图2的增强环路表示,订单数量增多引起产量增加,组织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对研发和销售等投入得更多,最终获得更多订单,如此循环,组织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但受到图中调节环路的限制,订单数量不可能持续增多。调节环路表示在总需求一定的前提下,产量的增多会使得市场净需求减少,产能过剩,企业的相对竞争力下降,从而导致订单数量减少,产量下降,整个环路在动态调整中达到平衡。

图2所示的调节环路使得军工企业军品收入不可能持续增长,会遇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军工企业的各种产品都受此环路影响,存在其“成长上限”。在国家军费增幅下降趋稳,国家军品装备订货量的总趋势也稳中有降的背景下,军工企业未来的成长速度要小于过去的速度,会遇到总需求增长的限制,军品收入可能会处于维持现状的状态。

很显然,突破受供求关系影响的“成长上限”的解决方案在调节环路中,就是增加净需求(总需求)。方案有两个:

(1)不断加强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增长企业竞争能力,保持或扩大军品市场份额。但受国家军费增长限制和计划体制的影响,一方面抢夺其他企业市场份额的壁垒和代价很高,另一方面产品创新的周期很长,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受到限制。

(2)开发民品市场,创造新的需求,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一方面,民品市场的需求不受计划体制限制,凭实力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释放军工企业科研实力,特别是能够参与到高端制造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助推国民经济发展,这也是国家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是发展的落脚点。

3.2.2 受管理能力制约的成长上限及解决方案

图3是图1的一个部分,也是由一个增强环路和一个调节环路组成的“成长上限”模型,是从管理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图3增强环路与图2的相同,图3的调节环路表示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多,管理的复杂度和成本都会上升,从而会使企业关键绩效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的竞争力下降,订单数量减少。

从军工企业的情况看,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实施,订货量增加,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工作大量增加,各种管理问题突显。就我国而言,军品和民品在研发、管理和定价方面还有诸多明显的差异。从研发上看,对军品的研发基本上是全程投入的,而民品的研发则只能靠自筹经费来进行;从管理上看,在军品管理方面还基本上是计划经济,而民品则基本上是靠市场的充分竞争;从定价角度看,与国家全程投入体制相关联,军品定价实行的是成本加成定价,只允许军工单位有适度的利润结余,而民品的定价则基本上是随行就市。军工企业的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如计划管理思维向市场经济思维的转变尚未完成、集团化的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经验缺失等。可见,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会使关键绩效降低,关键绩效包括新产品开发速度、创新度、产品交货时间、制度制定时间、部门配合程度等,这些关键绩效的降低会“慢慢地”(如图中的时间延迟,短时间的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侵蚀组织的竞争力,导致产品订单减少。突破受企业管理能力制约成长上限的解决方案就是提升关键绩效。如何提高关键绩效,本文用图4的系统基模来解决。

如图4所示,其是由两个调节环路组成,上半部分就是图3中调节环路,下半部分是一个带延迟的调节环路,其逻辑含意是,与绩效预期相比,当关键绩效降低时,对改善绩效的愿望就变得强烈,那么就会对能力(研发、产能、体制机制等)进行投资,慢慢地企业的产品开发、交货时间、管控效率等关键绩效提高了,再通过上半部分的调节环路,使企业竞争力增强,订单又开始增多。

3.3 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能力投资方向

图5是由图3和图4组成的系统基模,称为“成长与投资不足”模型,是经典的系统分析模型。

图5中清晰地显示着能力投资不足是如何通过系统影响组织成长的,其逻辑关系上文已经叙述过。

上文已经分析出突破受企业管理能力制约成长上限的解决方案就是进行能力投资提升关键绩效。本文认为,主要的能力投资方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3.1 资本投入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能力建设,一个是并购民企。

相对于民品,大部分军品研发和生产都是多品种、小批量,军工企业拥有许多专用资产,如特殊的工装、模具和设备等,大批量的生产能力有限,以生产能力建设为主的资本投入方式适用于军品和民品差异不大、功能和性能基本相同的军工企业,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

并购民企是按照军民品的技术相关性进行的,该民品可能为军工单位所并购的民品企业所有,但附加值较低或市场未能有效拓展,实际却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力。

3.3.2 研发投入

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技术能力是军工科研所的优势所在。所以,以技术相关性为原则进行民品项目开发培育、进而实现产业化是最快速、最有效、最省力、最易成功的途径。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强调的是军品和民品的有机统一性,指的是军民品的一体化发展,所以本文所指研发投入是指建设军民共用技术平台的投入。技术平台是为了实现一族产品所共享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及生产制造技术等的整合,军民品共享的技术平台最基础的是要实现民品共享军品的设计技术,从而避免民品的开发成本,而军品也能享受到民品的工程化成果。相关的研发投入包括标准化、信息化、军民融合实验室等建设的投入。建设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不仅能够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技术融通,增强国防科研能力,还能够降低国防装备的采办费用,节约国防支出成本,实现军民双赢。

3.3.3 管理科学化的投入

军民融合式发展则是指将国防科技工业融人国民经济体系之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式发展本质上要求军工单位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军工企业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在管理科学化上下功夫,如军工企业进行的体制机制改革、组织结构调整、流程梳理、制度建设等都属于此范围。严格的说,这里所指的投入也包括了军民融合过程中军工企业所付出的转型成本。

4 结束语

军民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但实现军民融合还任重而道远,军工企业要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法,科学地分析军民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到迎难而上、科学发展。系统基模分析法是《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贯穿始终的分析方法,也是企业建立系统思维能力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

本文用系统基模分析方法找出了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会遇到的两个“成长上限”,并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相信能够对军工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李振明.浅析军民融合式发展[J].航天工业管理,2009,(2):20-22.

[3]高红卫.关于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认识[J].国防科技工业,2009,(9):45-48.

基模分析 篇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成长的重要战略。企业新产品开发在保持企业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和利润增长、顾客满意度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许多公司通过推出新产品取得了市场先机,获得了市场优势。

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埃德加·佩斯米尔 ( Edgan A Pessemier) 曾说过: “新产品开发策略是一种发现确凿的新产品市场机会,并能最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的指南[1]。”从企业战略角度讲,新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策略,对新产品开发的成败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收益率。国内外对新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多倾向于对新产品开发的资源、成本、技术、工艺、 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和研究,对具体开发过程中的研发能力、组织管理、生产运营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但是,基于动态和系统视角,从企业整体角度分析新产品开发模式的运行及选择问题的研究却很少。 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式出现问题,也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 “因—果—因”关系构成的。可是,人们往往习惯于就某一局部情况进行思考,很容易陷入片面的、线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考当然是不系统的,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杜绝新问题的产生。因此, 考虑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组织发展、外界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通过动态的思维方式,系统分析新产品开发模式运行及选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到根本解决方法,成为企业亟需重视的问题。

2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杨朝钧 ( 2010)[2]等从新产品的制造流程角度,在总结前人的产品开发模式基础上,提出由概念发展、可行性评估、资源分配计划、团队组成、 设计与测试、商业化构成的新产品开发之整合模式。 费志敏、毛春苗[3]基于生产技术视角,对精益生产、 敏捷制造、大规模制造三种生产方式下的产品开发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为企业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开发模式提供参考。邬适融[4]对宝洁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回顾内包、外包和众包三种方式并提出对其进行组合,同时将专有网络和开放网络有机结合的建议。

关于新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分别进行了分析。更多的研究侧重于对每种模式的管理机制、投入资金等方面的研究,但没有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出发,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三种新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新产品开发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新产品开发分为内包、外包、众包三种模式,本文对每种模式的内涵、特征、优劣,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进行具体分析,通过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对新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及运行提供参考建议。

2.1内包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差异化新产品的需求扩增,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得到扩张和提升,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内包的产品开发模式应运而生。BUTTRICKY ( 1952) 提出内包制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内包制主要是指公司的管理部门提供厂房和设备,以及原材料和营运资本,并处理成品的销售,而从原材料到成品之间的生产工作不是由处于递降的管理等级制中的领薪雇员来完成,而是委托给内部承包人[5]。WILLIAMSON认为内包是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模式,为工厂中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目前,西方主流学术界对内包制问题的理论研究有限,尚未形成较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国内学术界对 内包制问 题的研究 更是甚少。 周立新 ( 2006)[6]对西方学术界有关内包制的概念、产生等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借鉴国外经验对中国背景下的企业内包进行研究的方向。邬适融 ( 2010) 通过对宝洁公司的研究分析,提出从创新机构、创新保障、创新流程等方面建立内包式新产品开发体系。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内包式新产品开发模式即企业凭借内部能力,把握产品的市场需求,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把新产品开发任务分包给内部承包人,通过跨部门协作进行新产品开发。通过已有研究及实践总结,内包式新产品开发较适用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度高的产品开发, 以及关系到企业系统安全、内部机密、特殊专利的新产品。内包式新产品开发通过部门间的紧密协作, 将独立、分散的开发资源集中整合起来,能够发挥企业的最大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新品开发。 该模式既能实现企业的规模化,也能让企业成为市场的引领者。

2.2外包式

“外包” ( outsourcing) ,是英文 “outside Resource Using” 的缩写 ( 奎恩和海默Quinn Hilmer, 1994) ,直译为 “外部资源利用”[7]。国内外学者从资源理论[8]、关系契约理论[9]、委托代理理论[10]等不同视角对外包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所谓外包式开发是指企业将产品的部分或全部研发工作交给比自己更有效率、更有成功率完成该任务的外部技术供给者,由他们提供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思路,从而集中精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实现自身的竞争性发展[8]。

外包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是企业 “归核化”战略的需要。外包式新产品开发模式适用于企业非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开发,在企业缺乏相关资源、 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开发成本太高、周期长、收益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外包方式。企业将新产品交给专业组织或机构进行开发,可以获得先进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周期。利用外部优势来推进新产品开发项目,利于企业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创造价值更高的核心竞争力上,提高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率。

近几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外包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王立明、刘丽文 ( 2007) 总结了外包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并从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经济学角度对外包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伍蓓、陈劲等 ( 2008年) 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将外包模式分为效率型、发展型和创新型,指出各模式的主要目的分别为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开拓新市场。国内外关于外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必要从微观角度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及产业的外包模式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管理的发展,外包的方式、对象、目的[11]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外包还有很多领域等待着人们进行深入研究。加之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外包在企业整体战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外包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2.3众包式

“众包” ( crowd soucing) 是由美国 《连线》杂志的记者杰夫·豪在2006年6月提出的[12]众包式新产品开发是指企业或机构把原先由员工完成的开发任务,分包给非特定的社会大众群体解决或承担。 马卫、方丽[13]等将众包的产生原因归结为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和组织要求。众包是社会化和信息化的产物,是产品差异化、多元化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顺应市场发展变化的众包模式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新方式。刘勇 ( 2010)[14]认为众包给参与者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认同感和心理上的满足。Piotr Organisciak ( 2010)[15]通过对13个众包网站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企业要想使公众参与众包,必须给予相应的报酬; 当其它的激励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金钱的激励是用户参与众包的主要动机。众包模式体现了自由平等、协同创新的理念,让大众参与新产品开发,模糊了员工和消费者之间的界线,延伸了企业的组织边界,从而打破专业化的传统开发模式,有益于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综合众包的兴起及实践过程,众包适用于与消费者的直接需求相关度高,创新性、多样化、个性化强的新产品开发,企业可以通过众包式新产品开发达到 “头脑风暴”的效果。国内有很多企业已经尝试进行众包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宝洁公司最早引入美国网络社区Innovation “创新中心”模式,使得公司外部的创新比例从15% 提高到50% ,研发能力提高了60% 。宝洁目前有9000多名研发人员,而外部网络的研发人员达到150万[10]。宜家为了征集优秀的多媒体家具方案设计,举办 “天才设计”大赛吸引顾客参与,将获奖的方案投入生产和市场; 搜狗输入法通过众包模式不断更新皮肤和词汇适应市场需求; IBM投入10亿美元开发众包模式。这些企业通过众包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为21世纪兴起的创新模式,众包虽已成为当今发展趋势,但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关于众包的兴起及发展、大众参与的动机、众包对传统模式的重要变革等已进行了详尽分析,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有关众包的分类、弊端、理论基础研究等还有待深入,对于我国特殊文化下的众包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研究,亦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来分析众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此类问题可作为未来研究方向。

2.4新产品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

内包、外包、众包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分别是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物。从适用范围角度讲,内包适用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度高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关系到企业系统安全、内部机密、 特殊专利的新产品开发。外包多用于非核心产品开发,尤其适用于存在知识、技术空白的新产品开发, 企业借助外包接触前瞻性的技术资源,与企业资源优势互补。而对于标准化、通用技术的新产品开发, 通过外包可以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降低成本。众包多用于和消费者需求相关度、直接度高,创新性、 多样化、个性化强的新产品开发。

从开发者角度讲,内包是企业凭借自身力量完成新产品开发,外包和众包都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新产品开发的方式,两者都扩大了企业组织的边界,属于开放式创新。但是外包通常是将新产品开发任务交给更能高效完成该工作的专业组织, 包括高校、研究机构、供应商、竞争对手等。而众包是把任务包给大众,倾向于个体参与,参加群体可以是自由职业者、兴趣爱好者、消费者、粉丝、 草根等。众包打破专业化的传统开发模式,采取了 “自下而上” 的创新模式,强调个体力量和集体智慧[16]。

新产品开发团队的不同,决定了组织合作特点的差异。内包模式采取自主管理、内部协作方式, 外包模式下产业链间的合作比较紧密,众包模式体现了通过互联网等新平台实现跨行业合作的新型合作方式。表1是三种新产品开发模式的差异比较。

3基于系统基模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内包、外包、众包作为新产品开发的三种模式, 有各自的优势所在,但每种模式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和困境。运用系统基模的分析方法,可以对新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及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整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 “杠杆解”。

3.1系统基模分析方法

彼得·圣吉[17]在 《第五项修炼》中将 “系统思考”作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系统思考就是以整体的观点对复杂系统构成组件之间的连接进行研究,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是管理学上划时代的新方法。企业和人类其他活动都是一种系统,将系统各部分分割开来研究, 会破坏系统内部的连接。因此,若希望了解并预测、 影响或控制一个系统,就有必要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彼得提出系统基模分析方法,即用一些基本图形符号来反映动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些因素之间构成一个个环路,通常称之为反馈环,这些反馈环又通过一定的因素和方式关联在一起。在一个系统中,n个不同要素变量的闭合因果链序列: V1( t) →V2( t) →…Vn - 1( t) →Vn( t) →V1( t) 称之为此系统中的反馈环。对于该反馈环中任一变量Vi( t) ,若在给定的时间区间内的任意时刻,Vi( t) 量相对增加,且由它开始经过一个反馈后导致Vi( t) 量相对再增加,则称这个反馈环为在给定时间区间内的正反馈环; 相对减少则称之为负反馈环。圣吉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 “正反馈”、“负反馈”与 “时滞”这三个基本元素组成, 即 “增强环路”、 “调节环路”和 “时间延滞”。所有环路不是增强环路就是调节环路,这取决于环路中负连接的数量,负连接数为偶数的环路被视为增强环路,而调节环路中的负连接数为单数。正如丹尼斯·舍伍德[18]所说的这就是一个 “自组织”的过程。增强环路即增长或者下降以加速度继续下去的回路; 而调节环路会产生阻力,最终抑制增长,但该调节过程是朝着系统目标迈进的,是解决问题、 保持稳定并取得平衡的系统自发机制。

通过对不同数量、类型和关联方式的反馈环路进行衔接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系统基模。圣吉总结出了 “成长极限” “强者愈强” “成长与投资不足”、“目标侵蚀”等一系列通用的系统基模。例如图1 “成长极限”系统基模,左边是一个增强环路, 右边是调节环路。要素促进成长形成增强环路,但成长总会遇到各种限制与瓶颈,大多数的成长抑制并不是因为达到了真正的极限,而是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个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导致成长减缓、停顿,甚至下滑。生活中 “成长极限”的例子普遍存在,现实中物极必反、越努力反作用越大的类似现象都可以用该模型解释,例如规模效益原理,硬件发展很快,却遭遇软件落后问题等。对于 “成长极限”系统基模,杠杆解都在调节环路,要改变系统的行为,必须辨认和改变限制因素。 “转移负担” 系统基模是由两个调节环路构成的,该基模可描述为: 在短期内产生看起来正面而立即的效果,但如果这种暂时消除症状的方式使用越多,治本措施的使用相对会越来越少,一段时间之后,使用 “根本解”的能力可能萎缩,而导致对 “症状解”的更大依赖。 “成长与投资不足”系统基模由两个调节环路和一个增强环路组合而成,下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图2是对九种系统基模的简单图解, “+ ”表示增强环路,“- ”表示调节环路,该图描述了各种系统基模反馈环路的组合情况。各系统基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在进行系统基模分析前,应该根据实际的运行情况、发展轨迹和问题进行真实描述和分析,并据此绘制相应的反馈环路得到系统基模,通过分析基模找到制约因素、 根本解等,进而解决问题。

3.2运用系统基模分析“新产品开发模式”的意义

系统思考是一种动态思维方式,是抓住复杂事物本质的有力工具,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系统思考在实际运用时,如果找准了方案, 可能只需要很小的力气,就可能解决大问题。作为系统思考的有力工具,系统基模在企业战略规划、 决策制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企业应用这些基模检视并调整自己的发展状况,取得了极大成功。

新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及运行就是一个系统问题,它关系到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资源分配与人员流动等,选择正确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对企业整体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企业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纵观全局,才能看清楚企业真面目。尽管新产品开发有一定的组织系统和变化规律,但它受着市场、外界环境变化等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制约,企业领导者必须不断调整战略,方可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组织结构变动、 外部环境改变、市场需求变化、信息时代发展等都动态影响着新产品开发模式。分析新产品开发系统中变量的关联结构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变量的正、负反馈和延迟的互动关系,用因果关系图刻画新产品开发的运行模式,可以从整体、系统角度分析问题。系统基模较一般文字描述更特色、更直观、更深刻,通过构建相应的系统基模,以期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及运行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3.3内包式新产品开发“成长极限”系统基模

内包式新产品开发模式对企业内部的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图3是内包式新产品开发 “成长极限” 系统基模。该图由左边的成长环路开始,但也在无意之中产生副作用 ( 在调解环路中显现) ,从而使成长逐渐放缓[19]。图3左边的增强环路中,企业规模扩大,会采取内包式新产品开发模式,建立独立的研发团队。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企业收入,企业继续加大投入促进规模化发展,形成增强回路。随着技术、产品复杂性的加强及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将分散的开发资源集中化,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样会导致企业内部关系复杂化。新产品开发不仅需要研发部门对产品技术、 工艺等进行创新开发,同时需要生产部门、人力部门等提供支持和保障,市场部门、营销部门等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才能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内部关系复杂性会加大企业对内部部门间的协作要求。企业内部协作机制的不完善、管理团队不成熟往往会成为制约因素,抑制新产品开发, 形成调节环路。

很多企业遇到 “成长极限”问题时,往往试图用力推动成长。新产品开发速度降低了,企业就扩大规模,启动新的开发计划来弥补已经陷入困境的新产品开发。开始阶段若初见成效,就继续用力推动杠杆。但是,越用力推动增强回路,调节环路的阻力就越大。 “成长极限”的杠杆作用点在于调节环路。要改变系统的现状,就必须辨别并改变调节环路中制约因素的影响。企业需要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内部协作机制,形成信息、资源、 能力、人力共享机制。做好承包方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合理分配任务并明确责任,解决企业内部关系复杂化的问题,才能走出新产品开发的困境。

3.4外包式新产品开发“转移负担”系统基模

对外包常见的解释有 “能买到的就不要去制作”, “公司之外的一种服务,是公司业务的一部分,但由公司外部人员担负管理职责”, “利用外部的代理机构来完成过去由公司内部处理的问题”[8]。 但是,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弊端。首先,新产品开发外包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外部企业的不确定性, 市场的动态不稳定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给发包方带来风险。外包企业需要找到合适的承包方,包括企业、高校或者研发机构等,制定完善的外包契约[20],保护企业系统机密及专利,以免遇到纠纷或技术难题阻碍新产品开发。

其次,外包会增加企业对外力的依赖,不利于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切忌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图4是企业过分依赖外包而产生的 “转移负担” 系统基模。转移负担有两个调节环路组成,两个环路都在调整或修正同一个问题的症状。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时,企业通过外包暂时解决了眼下问题,但是外包并没有解决自身开发能力不足的根本问题。下面的调节环路有一定的延迟,但从系统和动态的角度分析,自主开发是解决问题的长期有效的方法。 外包作为 “症状缓解方法”很有诱惑力,其改善效果很明显,但问题症状的缓解会削弱企业寻找根本解决方法的动力,对根本解产生副作用,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有效应对新产品外包时遇到的 “转移负担”模式,企业需要强化根本解决方法的同时弱化症状缓解措施。强化自主开发能力要求企业有一种长远观点和共同愿景。企业只有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出发, 建立通过提升自身新产品开发能力来实现突破创新的愿景,才不会把压力转移到短期的外包方式上。 企业在部分产品开发初期可以通过外包来缓解压力, 为独立开发争取时间,但从系统长远出发,企业要逐渐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来提高整体的持续竞争力。

3.5众包式新产品开发“成长与投资不足”系统基模

众包模式在美国已经颇具成效,在中国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仅在部分中小企业和较小的领域得到发展。很多企业未意识到众包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一些企业采取众包开发方式时,由于经验不足或投入不足而未达到理想效果,因而放弃或减少众包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如图5是企业众包式新产品开发模式的 “成长与投资不足”系统基模,整个结构模式是增长极限和转移负担模式的整合。系统角度讲,市场对企业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加大了企业产品开发规模,规模扩大又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需求,如此循环形成了正反馈环路。同时,新产品需求增加会导致 “创新池” 不能满足开发需求 ( 本文将产品开发的新创意、新途径、改进技术 或工艺等 界定为 “创意池”)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把问题归结为企业内部开发人员的能力不足,优先考虑提升内部员工的研发水平。企业期望通过加强培训、系统学习、能力拓展等方式打开员工思路、提高内部开发能力,从而增加 “创意池” 容量,满足新产品开发的需要, 但是往往效果不明显,企业又进一步加大内部投入, 仍未见成效。究其原因,是内部人员遇到了 “创意瓶颈”,而大众集体智慧的力量可能对内部人员有新的启发,新思路新技术的碰撞会产生新思维火花, 众包通过新鲜血液的注入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企业往往忽略了对众包人员的重视,没有对 “解决者”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激励,大众参与积极性消退,自然延迟了 “创意池”的扩大,影响新产品开发速度。

“成长与投资不足”系统基模的杠杆解在于企业遇到内部瓶颈之前,暂停或者放缓增长,系统深入分析问题,增加新的投资用于对众包模式的开发和利用。众包企业不仅需要提高对众包的认识程度, 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更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去经营。由于众包模式存在接包方抄袭问题或发包方诚信问题,企业还需要完善和规范众包制度,如建立用户ID认证系统,构建有效的激励制度等。从而顺利衔接并突破瓶颈,以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新产品开发进程。

4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 ( Procter & Gamble) ,简称P&G,创于1837年,是一家美国消费日用品生产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全球员工近110,000人。2008年, 宝洁公司是世界上市值第6大公司,世界上利润第14大公司,财富500强中第十大最受赞誉的公司。 宝洁公司视研究开发为企业的生命线,一直致力于新产品开发,而新产品开发的模式也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企业发展而变化。

1950 - 1980年,宝洁公司采取中央实验室的创新模式,通过中心化方式开发新产品,将集中产生的创意和产品推向全球。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 1980 - 2000年,宝洁的新产品开发由单一的中央实验室模式转为全球整合创新方式,通过互联网将分布在全球的各研发部门紧密联系起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宝洁公司一直都是依靠内部研发,坚持 “自建、自研、自有” 内包式的新产品开发模式,不仅使组织变得臃肿,同时导致了协调不力。宝洁公司拥有雄厚的实力,为了避免 “成长极限”问题,在研发部门、管理团队和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投资,在一个多世纪里,宝洁采取内包方式开发新产品,从这种只有大企业才能负担得起的高成本新产品开发中获得了成功。

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全球化进程和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宝洁公司的内包式新产品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宝洁公司陷入停滞状态,新产品开发水平有所下降,越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带来的是愈来愈少的回报,创新成功率在35% 这个水平停滞不前。1999年,宝洁股票市值缩水一半,同行的竞争使宝洁丢掉了超过一半的市场占有份额[21]。

宝洁发现全球的形势已经变了,很多新产品开发正逐渐变成由一些小型或中型的企业来完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始对新产品开发外包、组织合作表现出了兴趣,甚至个人都在出售自己的知识产权。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企业必须借助内部和外部资源,打破传统禁锢,冲破创意瓶颈,善于利用企业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来做新产品开发。宝洁明白过去的模式不可能再帮助他们保持高水平的收入增长了。于是2000年,新任CEO雷富利提出调整新产品开发模式,2010年实现50% 的创新想法来自公司外部,即一半的新产品来自于宝洁自己的实验室,剩下的一半则来自于宝洁公司外部。2001年宝洁在研发部旗下建立 “联系与发展”部门,几年之后,创新成功率从35% 提高到了60% ,创新成本却下降了20%[22]。

宝洁公司采取外包的新产品开发模式,与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联合利华等500多个高校、 供应商、制造商甚至竞争对手保持联系,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23]。通过外包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效分散投资风险、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实现收益的提高。

宝洁意识到众包式新产品开发 “成长与投资不足”会影响新产品开发效率和成功率,及时采取众包方式开展研发。利用互联网将企业边界延伸至外部技术人员、消费者、粉丝等大众群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宝洁将新产品开发中企业员工解决不了的问题发布在 “创新中心” 网站上,该网络平台由14万名科学家组成,宝洁对问题 “解决者”给予一定的报酬做为激励,使得 “创意池”得以扩大。2007年8月22日,宝洁推出了自己的英文联发网站,主要由 “创新资产列表”和 “需求列表”两个栏目组成,2009年建立中文、日文网站。 宝洁通过出售自己的专利从中获利,也使未用到的好创意得到实现价值。宝洁也开展调研、讨论等将筛选的需求公布于网站寻找解决办法,30% 的问题会在三周内得到解决。宝洁采用新产品开发众包模式成功开发了很多新产品,如宝洁从独立发明人手里收购来一种产品技术,推出世界第一种加干燥剂的织物柔顺剂 “帮丝”。通过在 “创意集市” 购买一个发明者的电动牙刷Spin Brush,宝洁没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却开发出一款便宜好用的明星产品。

宝洁公司采用内包式新产品开发模式,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在新产品开发规模扩大,组织结构臃肿的情况下,宝洁以其强大的实力实现了内部协调机制的改善、管理团队的优化,维持了新产品市场份额。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内部运行机制完善的情况下仍存在严重的 “成长极限”问题时,宝洁及时发现了市场需求和时代变化,通过 “外包”、 “众包”实现新产品开发模式的转变,借助外部力量走出了 “闭门造车”的困境。

5结论与建议

企业对新产品开发模式进行决策时,可以根据内包、外包、众包三种模式在适用产品范围、开发主体、合作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选择。面对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要站在战略高度,从整体和系统角度出发,从长计议,把握内外结合的 “杠杆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开发模式,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新产品开发模式的调整,做好各模式的合理分配。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可以采用系统基模的分析方法,对当前的新产品开发模式进行问题诊断,通过反馈环路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找制约新产品开发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从目前新产品开发模式运行机制中未发现问题所在时,应该走出该模式,系统分析新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问题, 对新产品开发模式进行必要的转型或重新组合。宝洁公司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件,可以为其他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企业成长阶段,首先可以选择内包式新产品开发模式,提升自主开发能力。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臃肿,必须改善内部协调机制、优化管理团队来保持市场份额。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内部运行机制完善的情况下仍出现 “成长极限” 问题时,需要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转变新产品开发模式,借助外部力量走出瓶颈, 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关于新产品开发模式的运行及选择,本文提出下几点建议。

( 1) 企业若更看重内部各部门间的协作,则可以选择内包模式提升自主开发能力。遇到 “成长极限”问题时,通过系统分析抓住制约因素,注意平衡资源分配、建立内部协调机制、组建优秀管理团队。若通过系统分析发现企业机制、管理、投资分配等内部因素不是抑制增长的原因,则应试图从外部寻找可能抑制增长的原因。

( 2) 在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新产品成本高、 收益小的情况下,可借助外部力量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和收益。但通过系统基模分析发现,重视外部力量的同时切忌过分依赖外部组织,避免陷入 “转移负担”误区。企业可以借助外部力量解燃眉之急, 但从长远来看,对较有市场潜力和有望成为企业核发竞争力的新产品,应该在利用外力的同时积累经验、为独立开发争取时间。

( 3) 众包模式是互联网普及、跨行业合作的新模式。在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下,企业内部新产品开发可能会遇到瓶颈,此时,企业应重视众包给企业带来的创新潜力,建立合理的众包制度、 有效的激励方式、完善的众包平台等。

基模分析 篇4

一、基模导向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小学时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果借助基本公式“(上底+下底)×高÷2”这个模型,就能够将这一系列公式连成串掌握.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上下两底相等,高不变,化简后成为底与高的乘积;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为零代入基模公式;圆比较特殊,是曲线形,我们可以先进行图形分解,然后利用面积基模公式,化简之后即得到πr2,这样一来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就统一了.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回忆、联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较新公式与原公式,感悟出公式固有的呈现形式,一通百通.

二、基模导向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中知识点相对零散,如果不能把一个个散点归纳成几个模型,势必会让学习变得繁重辛苦.看个例子: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G,CG,DE分别是四个内角的平分线,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矩形的判定等考点的理解.平行线作为初中几何中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边平行”作为平行四边形的重要性质在解题中往往是作为隐含条件给出的,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是以“三线八角”为基模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有道相关的重要习题:如图2,AB∥CD,EF交AB,CD于G,H,GP,HP分别平分∠BGH,∠DHG,试证明:GP⊥HP.如若学生能将此问题作为一种“基模”存储于记忆中,则原问题便可转化为“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这一单纯的知识应用问题,其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再来看一个例题:如图3,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D,AB边上的一点,且BE=DF,BE与DF交于点G.求证:GC平分∠BGD.

这道题容易想到用全等性质来得出角被平分,但是运用角的转化无法得到可用的结论,联想到图4“雨伞”这个用到角平分线定理与逆定理的常见基模,接下来只要证明CN=CM即可.由于这个题没有明显出现“互余、勾股定理”等相关条件,再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并且容易想到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公式非常相近:S=ab和S=1/2ab,如此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也得以运用了,其实可以运用下面两个图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如此,再考虑条件:BE=DF,即恰好建立面积间的关系.所以本题的解答如下:

证明:分别过C作CM⊥BE,CN⊥DF,连接CE,CF,

这道题先后两次非常鲜明地用到“基模”,第一次为“雨伞”图,让学生一看就容易联想到与角平分线定理相关的内容,第二次用到了“面积的关系”,让问题似曾相识,稍加分析后迎刃而解.用固有的图形强化对知识点间联系的认识,能保证学生在现有推理、论证能力的基础上,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发展.“中学生的想象、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与创造力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高级心理品质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学生创造力发展成为可能.”基模导向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用图形模块刻画识记知识点,这种形象记忆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日后学习更多的知识提供了好的方法.

三、基模导向在作图教学中的应用

作图是初中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学生对所学掌握的程度可以通过作图来检验.作图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定理、判定与性质的理解.来看一道作图题:夏大爷家有一块四边形的土地,如何把这块地等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块?

分析:认识三角形的中线时,学生了解到“三角形的中线等分面积”这个基本模型.如图,想到把四边形ABCD转化成三角形,再运用中线等分面积这个基本模型来解决此题.

具体作法:连接AC,过点B作AC的平行线BF,交DC的延长线于F,连接AF,在△ADF中,找到DF的中点E,连接AE,四边形ABCD面积即被等分.

非特殊四边形若想被等分面积,联想到“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这个基本模型更容易解决.2010年连云港市中考数学倒数第二题就跟此问题极为相似,掌握了基本模型,中考难题也不在话下.接着看以下例题:夏大爷家还有块五边形的土地,如图10,已知∠A,∠E,∠D都是直角,AB∥ED,CD∥AE,现决定画一条线把五边形土地分为两块,其中一块地用来改种核桃树,要求两块地面积相同,请你帮夏大爷画出这条线,并判断这样的直线有多少条(保留作图痕迹,不必说明理由).

这幅图可以分割为两部分:梯形和矩形,借助“三角形中线等分面积”“中心对称性”这两个基本模型具体作法如下:找出梯形上下两底的中点连成线段,取该线段中点M,找出矩形的对称中心N,连接MN,直线MN即为所求.

儿童早期观察图形和几何体的性质,不考虑在包含所有图形的空间之内的图形变换,称之为“图形内阶段”.到了初中阶段开始建立起图形间的关系,称之为“图形间阶段”.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运用基模导向理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基本图形模型,形成建构—成型—运用—巩固的进程,就能变枯燥的文图条框为生动的情境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可能性与必然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2]张文新谷传华.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9.

基模分析 篇5

行政成本是反映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指政府在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或支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国财政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 1978年至2012年,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从52.9亿元增长至20 145.89亿元, 增长了近380倍, 年均增长率高达19.73%, 远高于美、德等发达国家。从国外学者分析行政成本情况较常用的“行政成本/财政支出”指标来看, 1978年至2012年,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71%跃升至15.99%, 同样也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带来了“挤出效应”、“危害社会公平”等诸多负面影响, 引发社会对“降低行政成本”的强烈欲求和空前关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也积极回应民意, 强调“降低行政成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 和“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等的决心与态度。

日益突出的行政成本问题同样受到学界的关注。但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 难免偏颇, 导致对行政成本快速膨胀的原因分析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治理行政成本的措施探讨似无的放矢。为此, 本文将采用系统动力学的问题基模直接生成法来分析行政成本治理问题, 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

二、政府行政成本治理的问题基模分析

问题基模直接生成法是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工具, 它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通过分析构成管理问题的系统要素及其关系, 以反馈环的方式构建问题的系统基模, 并根据基模给定的杠杆解确定管理方针或解决之道。因此, 本文将借鉴该方法分析行政成本治理的问题, 以免陷于以往研究的桎梏, 并使提出的管理对策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公民参与治理行政成本的“成长上限”基模。

行政成本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民参与治理行政成本体现了公民对公共财政的责任与担当。在分析系统要素及其关系的基础上, 可以构建“成长上限”基模 (详见图1) 。

因果链: (1) 公民参与→+政府行为规范→-行政成本→+抱怨→-和谐度→+公民参与; (2) 公民参与→+参与人数→+参与障碍与期望的差距→+公民无奈感→-公民参与; (3) 公民参与→+参与热情→+公民意识→+参与障碍与期望的差距→+公民无奈感→-公民参与。

注:图中“→”表示要素的因果关系, “+”和“-”分别表示正向和反向作用, 对应和为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 (下同) 。

图1左边是一个公民参与治理行政成本的激励环路, 公民参与质量提高, 行政成本支出等政府行为就会越规范, 行政成本就会降低, 人们的抱怨就会减少, 社会和谐度就会提升, 进而继续推动公民参与质量的提高, 这就形成了公民参与治理行政成本的增强环路。右上方是一个公民参与治理行政成本的抑制环路, 公民参与质量提高, 公民的参与热情就会增加, 进而推动公民意识的增强, 而随着公民参与期望与现实参与障碍之间的矛盾差距加大, 会导致公民的心理落差而产生无奈感, 最终减少公民参与, 这就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抑制环路。右下方也是一个公民参与治理行政成本的抑制环路, 其形成同右上方的抑制环路基本一致。可以看出, 一方面, 公民参与在治理行政成本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另一方面, 当某些行政成本乱象不断冲击和挑战公民的社会感知时, 人们往往容易被现实障碍所禁锢, 陷入参与的“成长上限”困境。

2. 行政成本增长的“共同悲剧”基模。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治市场的主体与经济市场的主体一样具有自利性特征或倾向。因此, 不同政府在财政支出中总是容易增加非生产性的行政成本支出, 这就会形成有限财政资源的“共同悲剧”基模 (详见图2) 。

因果链: (1) 甲行政成本→+甲财政支出→+甲行政成本; (2) 甲行政成本→+甲财政支出→+财政总支出→-财政增支的可能性→+甲行政成本; (3) 乙行政成本→+乙财政支出→+乙行政成本; (4) 乙行政成本→+乙财政支出→+财政总支出→-财政增支的可能性→+乙行政成本。

图2由两个正反馈环和两个负反馈环构成。左边的正反馈环表明, 甲的行政成本增长, 甲的财政支出就会增加, 而甲财政支出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甲行政成本的增长, 研究表明, 财政支出每增加1亿元, 行政成本就会增加1 350万元;左中的负反馈环显示, 甲的行政成本增长, 甲的财政支出就会增加, 国家财政总支出就会增加, 国家财政增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甲能获得的行政成本支出就会减少。同理, 右边的正反馈环也描绘了乙行政成本与乙财政支出之间的促进关系;右中的负反馈环显示, 乙的行政成本增长, 乙的财政支出就会增加, 国家财政总支出就会增加, 国家财政增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乙能获得的行政成本支出就会减少。

“共同悲剧”基模描述的基本状况是, 不同的利益主体共同使用一种充裕而有限的资源, 它们总是倾向“瓜分”国家财政蛋糕用于自身消费而不是将其做大, 比如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 政府会优先用于满足维持自身的运转, 因此, 基模运行的结果必然是充裕但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趋于告罄, 甲、乙等不同的政府及机构可获得的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必要基础——行政成本资金就会减少, 最后出现“共同悲剧”而不是“双赢”。

3. 治理行政成本的“饮鸩止渴”基模。

为了防止行政成本过高, 人们甄选着不同的措施, 某种措施或许在短期内看似见效, 但从长期来看, 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遗症, 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详见图3) 。

因果链: (1) 行政成本→+政府压力→+转嫁行政成本→-行政成本; (2) 行政成本→+政府压力→+转嫁行政成本→-财政透明度→+控制行政成本强度→-行政成本; (3) 行政成本→+政府压力→+转嫁行政成本→+公民无奈→-公民参与度→+财政支出规范程度→-行政成本。

图3由一个负反馈环和两个正反馈环构成。上方的负反馈环显示, 行政成本增加, 社会给政府带来的压力就会增大, 迫使政府更多地采用将行政成本转移到其他支出中或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方式转嫁行政成本, 政府行政成本就会相对降低。中间的正反馈环表明, 行政成本增加, 社会给政府带来的压力就会增大, 政府就会增加转嫁行政成本, 从而使财政透明度更低, 进而会抑制控制行政成本的强度, 最终导致行政成本增加。下方的正反馈环表明, 行政成本增加, 社会给政府带来的压力就会增大, 政府就会增加转嫁行政成本, 在财政信息公开有限的情况下, 公民无奈感会上升, 因此就会减少行政成本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这又会导致财政支出规范程度降低, 最终推高行政成本。如一些政府将“精简人员”转移到企事业单位, 长期借用企事业单位用车, 或者将行政成本转移到“其他支出”等转嫁行政成本的掩耳盗铃式遮掩, 不会真正降低行政成本, 无益于国家财政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行政成本治理的路径选择

1. 减少参与障碍, 降低与参与期望的差距。

“成长上限”基模的杠杆解是削弱或除去限制 (负反馈环) 的状况, 而不要用力去推动成长 (正反馈环) 。也就是说, 解决行政成本治理的参与“成长上限”问题的关键是致力于减少参与障碍, 降低与参与期望的差距。第一, 要提升参与主体的素质, 尤其是要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培养公民理性参与行政成本治理的能力和素质, 促进公共资金使用的科学化、公平化、法制化。第二, 要建设公民参与的渠道, 政府应该利用好网络平台强化电子政务建设、听证与公示等方式, 让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行政成本的互动治理中来。第三, 要建立“政府—社会”合作机制, 一方面政府与社会坦诚相待, 及时披露各类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政信息, 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力量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中来, 减少政府干预和不必要的行政性支出。通过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减少公民参与治理行政成本的障碍, 降低与参与期望的差距, 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共治, 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2. 加强自我管制, 并着力于经济发展。

“共同悲剧”基模的杠杆解并不在于哪个个体层面, 而是需要通过强化教育、各方主体“共同”自我管制, 从而维护整体利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 政府及公职人员要加强自我管制, 控制行政成本。在物价等因素的作用下, 行政成本的适度增长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一些政府及公职人员并非不具有成本意识或不明白“成本—收益”考量的重要性, 造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应考虑通过评估支出绩效、支出问责等方式去加强政府主体行政支出的自我约束。第二, 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控制。随着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力度越来越大, 其对教育、社保、行政等方面的刺激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甚至出现在某些地方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政府行政性支出, 因此必须加大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控制力度, 确保“专款专用”, 且违规必究。第三, 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做大公共财政蛋糕, 使财政增支成为可能, 保障行政成本的适度合理地增长。

3. 提升财政透明度, 促进政府支出规范化。“饮鸩止渴”基模的杠杆解是将眼光凝焦在长期, 摒除短期对策。

其一, 提升财政透明度。公开透明是防止行政成本乱象的最佳策略。首先, 公开行政成本的支出明细要具体到“每一根铅笔、每一张纸”, 差旅开支详细精确到“分”等, 让公众看得懂、能监督。其次, 促进“其他支出”公开化, 必须公开“其他支出”的具体去向和明细, 以免公众解不开、看不明, 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公平、科学使用。

其二, 促进政府支出规范化。要加强人大、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对行政成本支出的同体监督和倡导媒体舆论、社会公众等对行政成本支出的异体监督, 加大问责与惩罚力度, 控制职务消费等现象中的乱象, 通过促进政府支出规范化来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其三, 还可以考虑规定行政成本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比例或者设定行政成本的增长幅度, 在挤压不合理行政成本支出的同时, 又能兼顾行政成本的合理增长要素。

摘要:行政成本的增长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引发社会对“降低行政成本”的强烈欲求和空前关注。本文基于问题基模直接生成法, 构建了行政成本治理的公民参与“成长上限”基模、“共同悲剧”基模和“饮鸩止渴”基模, 并根据相应的杠杆解, 提出了治理行政成本的路径, 如减少公众参与障碍;加强机关的自我管制;提升财政透明度, 促进政府支出规范化。

关键词:问题基模直接生成法,杠杆解,行政成本,“成长上限”模型,“共同悲剧”模型

参考文献

[1] .贾仁安, 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基模分析 篇6

根据系统动力学基模反馈分析方法,经研究推算,构建了江西省新办地方高校在扩招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六个发展子上限,分别是G1(t):师生比率低成长上限基模;G2(t):低学历年轻教师比率高成长上限基模;G3(t):生均基础资源缺额大成长上限基模;G4(t):教学管理难度大成长上限基模;G5(t):学生管理难度大成长上限基模;G6(t):学生就业率低成长上限基模。在分析六个成长上限子基模的基础上进行合并运算,从而构建出江西新办地方高校发展的成长上限,整个模型由六个负反馈环和一个正反馈环组成,如图一所示。

2 管理对策整合研究

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反映管理问题的八个基模,并提出消除成长上限的思路,本文提出增强地方高校内支持力、内生成力、社会人才需求力的对策,通过各自子要素的责任和利益的实现,将负反馈环转化为正反馈环,形成图二所示的12个正反馈环,从而消除成长上限。构建整合对策基模如图二所示。

3 M学校的发展状况

高校扩招以来,M学校超前思维、主动发展、扩大规模,2005年M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了924个班级39670余人。随后几年,随着学校规划办学有重点地向本科转移,扩大本科招生,有计划地缩减专科,同时2005年以后,国家扩招速度放缓,各省市高考生源也在逐年减少。自2005年以后,M学校在校生人数呈小幅度下降趋势。

注:表中数据根据江西教育网教育统计数据整理统计

从表一中发现,2005—2008年,M学校的在校人数总体上呈小幅度下降之势,从40402人到32871人。

注:表中数据根据江西教育网教育统计数据整理统计

从表二中发现,自2005年到2008年四年时间里,M学校的专任教师人数总体上每年都略有降低,但中、高职称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中级以下职称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中级职称以下教师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有一些低职称的年轻教师外出考研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由于工作的需要,逐步分流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些行政岗位,因此四年以来,专任教师的人数逐步减少。从数据中反映出M学校在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职称和学历比例所作的努力。教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高学历老师在行政岗的分流也提高了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水平。

4 顶点赋值

根据学校扩招以来所作的一系列措施,以2006年为例,对图二所示的一体化对策基模进行定点赋值,从而进一步反映对策基模所展示的因果关系,为整体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

2006年M学校的发展主要数据如下:

备注:V1:在校学生人数;V2:学校收益;V3:设施与师资投入;V4:招生规模;V5:师生比率与正规比率差距;V6:教育质量;V7:低学历年轻教师比率;V8:生均基础教育资源量缺额;V9:教学管理难度;V10:学生管理难度;V11:毕业生人数;V12:就业率低的现状;V13:教育投入拓量;V1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V15:师资队伍调整力度;V16: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力度;V17:生均基础资源增加量;V18:学生辅导员数量拓量;V19:师生比率增加拓量;V20:低学历年轻教师比率降低拓量;V21:教学管理人员数量拓量;V22: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V2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拓量;V24:实践、双语教学建设力度拓量

根据以上收集的2006年的数据和资料,对图二的一体化对策基模进行顶点赋权,构建12个正反馈环。

5 整合对策分析

5.1 明确办学定位

一所高校要不断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要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指引,不断的凝聚各个学科的发展特色,形成学校自身鲜明的发展特色,从而推动学校不断发展。因此正确的办学定位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这涉及学校培养什么养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一系列问题,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2 持续进行教育投入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投入。学校基础实施的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引进、校园环境的改善等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对于一所正在发展中的新办地方高校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在保证学校学生学费收入的基础上,不断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开源节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5.3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扩大实践教学力度。在此过程中,由于旅游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双语教学至关重要,必须加强相关激励力度,完善激励制度,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学生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帮助学生实现高位就业。

5.4 加大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和优化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水平,对于新办地方高校而言,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持续进行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加大师资培训投入十分关键。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派遣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和知名旅游企业研修,能够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同时加强学校“硕士化”、“博士化”工程和“双师型”教师培养,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5.5 加强教风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是新办地方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以提高教学质量求生存”的发展理念必须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风建设”比赛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由学校督导组、教务处、二级学院、教务科、学生等组成的各级督导单位,通过说课、听课检查、公开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5.6 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原始手工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落伍,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新的管理方式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必须组建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辅导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是实现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摘要: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基模分析方法,在分析江西地方高校发展的成长上限基模和对策基模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引入相关数据,构建消除成长上限基模的顶点赋权模型,并提出综合对策思考。

关键词:基模分析,成长上限基模,顶点赋权

参考文献

[1]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深海平台发展下一篇:网络民意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