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旨趣论文

2024-08-01

理论旨趣论文(精选7篇)

理论旨趣论文 篇1

如果说“苏珊·朗格 (Susanne Langer 1895-1985) 是世界著名女学者”, 无人会提出质疑。对朗格的美誉有很多, 诸如:“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 也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女性美学家;[1]“朗格是美国率先在哲学学术生涯中表现出色的女性之一, 也是率先不仅在专业领域被认可, 也被大众广泛肯定的美国哲学家之一。”[2]“朗格为现代美学研究昭示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3]等。总之, 朗格是影响国内外社科学界诸多领域的学者, 2014年3月18日点开世界著名全文数据库, [4]选择社会科学领域, 以Susanne Langer为关键词共获1913条检索结果;点击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 以篇名为检索项, 以“苏珊·朗格”为检索词, 共检索到118篇论文, 涉及美学、哲学等诸多领域, 如其中文艺理论类论文有40篇, 音乐舞蹈类有17篇;以全文为检索项, 以“苏珊·朗格”为检索词, 共检索到3463篇论文, 其中文艺理论类论文有607篇,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类论文有596篇, 哲学类论文43篇。

朗格其对心灵哲学的构建, 被认为是哲学家;朗格因其对表征人类思想和情感的符号的分析和界定, 被认为是符号学家;朗格还被认为是美学家, 因为她通过对表征人类情感的符号模式的探讨阐释了音乐、电影等艺术。但同时, 朗格还是媒介环境学家, 她和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都是媒介环境学这门学科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5]然而, 国内新闻传播领域以朗格与媒介环境学相关联为主题的研究处于失语状态。2014年3月18日点击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 以篇名为检索项, 分别以“苏珊·朗格”和“朗格”为检索词, 俱检索到0篇新闻与传媒类论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 以“朗格”和“媒介环境学”共同为检索词, 检索到0篇论文。

在媒介环境学诸多举世闻名的重要学者中, 朗格可以说是其中最著名的女性学者之一, 也是屈指可数的媒介环境学重要女学者之一。这一点从1998年成立的媒介环境学会对她学术地位的侧面评价即可见得, 她和另一位著名的媒介环境学女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6]一起, 同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尼尔·波斯曼 (Neil Postman) 等共10位学者的照片被并置于学会官网主页的显著位置。[7]朗格以卓越的学术成果享誉媒介环境学界, 香港浸会大学约翰·鲍威尔斯 (John H.Powers) 教授认为, 朗格思想中隐含的命题对媒介环境学构建思想基石不无裨益, 她的著作对发展媒介环境学理论和研究工作具有潜在贡献。朗格对媒介环境学长达60年的学术生涯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被鲍威尔斯认为是媒介环境学家在着手建立一个系统发展理论和井然有序的思想框架过程中所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

一、朗格与媒介环境学相关的主要著作

朗格与媒介环境学有关的著作主要有7部, [8]本文主要阐释《哲学新解》、《情感与形式》、《符号逻辑导论》这三部著作中的主要观点对媒介环境学的贡献。当然, 这并不是说朗格的其他作品与媒介环境学就完全无关, 需要说明的是, 从严密的思想体系的角度而言, 朗格的作品彼此间不是孤立的, [9]比如朗格1924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并于同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小北斗的遨游和其他童话传说》, 作为一本由小故事组成的美妙的儿童童话集, 表面看起来和朗格的学术思想没有关系, 其实不然, 朗格后来说过:“神话是形而上学思维的初级阶段。”童年的幻象和可能成为哲学清晰而系统的理性得以从中产生的非理性的源泉。[10]本文提到的这七部著作自然在思想的底部也不是彼此孤立的, 比如按照朗格的说法, 《哲学新解》是《情感与形式》的绪论, [11]《心灵:人类情感论》是《情感与形式》的续篇;[12]比如朗格在《哲学实践》中认为人类心智的解放要依赖符号逻辑训练, 并沿着这个思路出版了《符号逻辑导论》;[13]再比如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与《艺术问题》中都谈到了艺术创造的幻象问题。它们在思想上内在联系和服务于朗格学术的终极目标, 即生成一种心灵哲学。所以, 它们与媒介环境学的关系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在理论的互相渗透和架构中, 共生、共同地贡献于媒介环境学。

朗格的第一本著作是写于1930年《哲学实践》。书中, 朗格深入探讨了哲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成就。朗格认为, 人类心智的真正解放, 必须经过符号逻辑的训练。[14]她主张哲学家们传统上探讨的问题, 如真理和美, 不应是哲学的特色, 哲学的最好理解不应该是哲学的传统追求。哲学应该是这些传统追求的底层的过程。鲍威尔斯认为, 朗格的哲学方法可以激励媒介环境学者系统地从事工作:确认和界定少数重要的核心术语, 以便构建一个概念系统。在用这个概念系统讨论思想后果时, 如果发现导致观念上的矛盾, 就重新创造术语。因为在朗格看来, 一个新领域有赖于研究者大量细心的哲学建设, 而传统的社会科学还没有勇敢地接受这一挑战。[15]

哲学研究的逻辑分析在朗格的哲学研究中处于重要位置, 所以, 她的下一本著作是1937年的《符号逻辑导论》。在这本书中, 朗格指出符号逻辑对哲学家研究的重要性就像是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研究的重要性一样, 正是凭借符号逻辑这一望远镜, 朗格对艺术哲学的讨论才具有了新视野。[16]朗格还在书中对一些概念作了解释。对媒介环境学者而言, 重要的是媒介的概念, 以及朗格理解的媒介对媒介环境学科研究意义的贡献。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讨论。

朗格最著名的两部著作是1942年的《哲学新解》及其写于1953年的续篇《情感与形式》, 也是这两本书的主要观点奠定了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基石。尼斯特洛姆[17]认为, 朗格的著作《哲学新解》是每一个媒介环境学者的必读书, 或者至少是应该读的书。[18]鲍威尔斯认为, 即使只出了这两本书, 朗格在媒介环境学的发展中仍然可以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

《哲学新解》通过对语义学理论的讨论评价了音乐, 并暗含了对所有艺术的理论探讨。书中涉及到的主题有很多, 如语言、音乐、抽象概念、神话等, 但通过这些朗格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即符号的转换是人类心灵的本质特征。[20]书中主要谈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超越于其他动物之上, 不是因为人类具有高级的灵敏性或良好的记忆力, 而是因为人类拥有运用符号的能力。[21]人脑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大脑, 具有将生活中的感知转换为各种不同的符号模式的能力。朗格将自己的这个观点建构在她对不同符号模式的界定和划分基础上。朗格的符号理论对符号的划分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 她先将符号分为一般性符号和表征性符号。一般性符号是动物心理所具有的, 比如某人或者大猩猩通过打手势来表达一定的意思。象征性符号则是人类独特的心灵基础, 如语言、音乐等;第二步, 朗格将人类的表征性符号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 推理性模式 (严格讲就是语言) 和非推理性 (表现性) 模式 (可以说是除语言外的其余一切形式) 。

被朗格命名为推理性模式和非推理性 (表现性) 模式作为人类表征性符号的两种模式, 是在人类心灵把经验转化为符号的独特需求下产生的, 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征模式, 两者都反映了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 但它们表现的人类感知的频谱不同, 也即表现人类感知的具体内容不同。人类心灵感知的经验内容可分为思想和情感, 思想是人类能用语言符号清晰逻辑地表达出来的一部分, 比如人类表达的“我饿了”、或者写论文等, 另外一部分则是作为复杂生物的人类在接触世界时产生的精妙、微妙、难以描述的诸种情感的总和, 是人类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身体体会到的东西, 是包括感知和情绪的一切情感。推理性符号模式严格讲指的就是语言, 表现性符号模式包括所谓的艺术, 如绘画、摄影、音乐、舞蹈、雕塑、建筑和电影等。前者表现的是能用语言逻辑表达的思想, 后者表现的是难以用语言逻辑表达的人类丰富、浩瀚的情感体验。朗格不希望人类作的事情是不要用语言来述说摄影、电影、绘画、音乐或者舞蹈。这意味着表现性符号模式不具备话语、理性思维、论辩和推理的功能。

在《哲学新解》的后续著作《情感与形式》中, 朗格阐述了许多表现性符号的形式, 即创造性艺术。在该书中朗格认为艺术家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现不同的人生体验, 即不同的艺术媒介如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有不同的特性, 从而适合表达某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情感与形式》之后的两部著作是《艺术问题》和《哲学断想》, 它们是朗格为其终极目标即心灵哲学服务的阶段性成果, 它们作为朗格思想的组成部分, 共同为朗格思想的说明铺垫和服务。《艺术问题》收集了朗格的部分演讲稿和论文, 阐释了朗格艺术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 谈论了艺术的创造性问题, 以及朗格对具体的艺术门类如舞蹈、绘画等的看法, [22]并谈及了人类心灵的起源发展。《哲学断想》收集了朗格关于一些哲学主题的素描式的随笔, 其中亦论及了心灵哲学问题。

朗格最后的著作《心灵:人类情感论》在她之前阐述的符号理论的基础上, 揭示了人类心灵的成长过程及人类思想进化和表征思想的符号媒介间的关系。在强大的进化压力下, 人类的心灵得以锻造, 如果理解人类心灵的神秘性, 就要理解朗格之前著作中界定的推理性模式和表现性模式作为媒介和人类心灵发展的关系。[23]

二、符号模式分类理论贡献于媒介环境学思想基石的构建

(一) 推理性和表现性符号模式在人类思想建构中起不同作用

在朗格思想中关注并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各种符号表征, 或者说是各种不同的符号模式, 从语言到其他如音乐、舞蹈等符号模式, 即上文所谈的被朗格分类为推理性符号和表现性符号的符号模式, 在人类思想和情感建构中起的作用是什么?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其成果, 主要反映在上述谈到的《哲学新解》及其续篇《情感与形式》中。

在这两部著作中, 她着手回答她思考和感兴趣的人类发明的符号在思想和情感建构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她所界定的两种符号模式表征人类心灵的不同之处。朗格认为, 人类心灵独特之处在于人类能用各种符号表征来抽象经验, 将不同的经验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表征出来。比如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最惊人的符号体系。在语言中, 独立的词汇被用来表达经验上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单位。[24]正如上文提到的, 推理性符号模式和表现性符号模式不同, 推理性符号有助于线性、逻辑的思维, 有助于使思想以逻辑和语法序列展开;而表现性符号模式表达的则是人类在瞬间确认和领会的、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丰富情绪。如在论述舞蹈时, 朗格说, 一个舞蹈是一种可感知的形式, 它表现或具备了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 这就是人们所谓“内在生活”所具有的节奏和联系、转折和中断、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在这些特征中, 还包括直接的经验流。并且朗格指出:我所说的“内心生活”, 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历史发展的内心写照……在通常情况下, 这类经验只能被我们模糊地意识到, 因为它的组成成分大部分都是不可名状的。[25]

(二) 朗格符号模式分类理论有助于媒介环境学思想基石的构建

媒介环境学与传播学其他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研究内容的主要不同在于媒介环境学研究的是媒介本身。因为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基石在于认识到这样一点:不同的传播工具对人类认知世界的影响不同, 或者说由于不同的媒介技术, 所有使用不同媒介, 人们所理解、感受到的世界也不同。

按照尼斯特洛姆的观点, 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基石根本上是在二十世纪物理学相对论观点影响下产生的, 因为按照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观点, 参照物的条件如速度等, 会影响所要观察事物的结果。例如如果一个人骑在一束光上的时候, 他观察的结果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会随着他的速度变化而发生变化。[26]而上述谈到朗格思考的问题, 也就是推理性和表现性符号模式在人类思想情感建构中起不同作用, 正有助于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基石的形成。

朗格认为, 符号转换的不同系统对人类经验的不同侧面进行编码, [27]所以她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表现性模式和推理性模式, 并认为不同的表征代码和模式对人类的思考建构和回应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正与媒介环境学的“媒介是文化的培养皿”“不同媒介培育不同文化”的思想一致:媒介即讯息, 不同的媒介作为不同的讯息, 对人类思想构建和回应过程产生的影响不同。可见, 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媒介对人类思想构建的不同”和朗格研究的“符号对人类影响的不同”作为理论探寻的二者, 从路径到内容都是相通的。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不难理解将朗格视作媒介环境学奠基人的理论由来, 以及哈弗洛克、沃尔特·翁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学者的理论由来, 因为他们都认为不同的媒介技术对人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不同, 从哈弗洛克和沃尔特·翁研究的口语和书面传统, 到伊丽莎白·爱森斯坦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从相对论到语言等符号表征, 从爱因斯坦到朗格, 再从朗格对语言等符号表征作为媒介对人类思想建构的研究, 再到媒介环境学研究主题的“媒介即讯息”, 朗格思想助力于媒介环境学思想基石的形成。正如尼斯特洛姆所指出的, 朗格的著作《哲学新解》为媒介环境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本书中, 她率先系统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的符号系统结构如何限定它们所要表达的东西?朗格之所以是媒介环境学的奠基人, 并不是因为她对语言和其他形式的符号分析充足和完全, 也并非是因为她的每一个论断都是正确的, 而是因为她提出了具有媒介环境学研究意味的问题。[28]

三、朗格的媒介思想体现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旨趣

朗格的媒介思想, 即她建立在符号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对“媒介是作为表达形式的符号”的界定, 给了媒介环境学对“媒介”和“媒介和人互动形成的环境”的研究以符号学角度的理论阐释, 也从符号学角度体现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旨趣:“媒介环境学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表达人类和培养人类文化产生的符号媒介, 还有媒介和人的互动及其形成的文化等环境, 以及这媒介环境对人生活的影响。”

鲍威尔斯认为, 朗格思想中的若干原理, 为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和分析提供了思想参照。而她建立在符号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对形式的界定和对媒介的理解正体现了媒介环境学的旨趣, 即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媒介是表达形式的符号, 人们要研究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这两种形式的符号媒介, 以及符号和人类的互动结果。这也可以说是媒介环境学这门学科的使命。上文亦提到过, 在《符号逻辑导论》中, 朗格对“媒介”概念做了阐释。通过朗格对媒介的阐释, 我们可以理解媒介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人类要研究媒介及媒介和人类互动促成的文化结果。

(一) 朗格对媒介的阐释建立在她符号逻辑理论的基础上

要理解朗格对媒介的理解, 首先需要理解媒介环境学对媒介的泛媒介意义上的研究, 其次需要理解朗格的符号逻辑理论对“形式”的界定。

1. 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媒介, 是“泛媒介”意义上的媒介

媒介环境学研究的谱系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对“媒介”的理解是泛媒介意义上的理解, 即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媒介, 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人所理解的广播、电视等媒介, 媒介环境学研究中, 凡是能负载信息的都是媒介, 诸如文字、日常说话等都是媒介, 自然也就包括了朗格研究的媒介, 从语言到瓶子。

2. 朗格符号逻辑理论对“形式”的界定

在《符号逻辑导论》中, 朗格认为, 任何事物的最根本的特征存在于其形式当中。而任何事物的形式就是其结构, 结构包括两方面:事物的组成部分 (成分) 和组成部分即成分的模式安排 (事物间的联系) 。

3. 在界定“形式”的基础上, 朗格界定了“媒介”

朗格认为, 媒介是特定场合下形式的物质体现。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例子容易说明, 比如, 媒介肯定是一种可见的物质的实体, 比如媒介是某个可见的塑料或者玻璃瓶子。作为瓶子 (泛指的, 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玻璃或塑料瓶子) 的形式, 其成分可包括圆形的瓶底、圆锥形或圆柱体的瓶身, 或者还包括作为装饰的瓶身上凸起的花朵、动物雕刻物等;其事物间的联系是:成分可以以各种不同的位置、距离组合在一起 (比如瓶身长短不同, 瓶嘴距离瓶底的远近亦不同) 。成分和成分间的联系构成了瓶子的形式。

瓶子只有一个形式, 但是, 瓶子的形式可以用很多媒介来表达, 比如瓶子可以是塑料的、玻璃的、瓷的。但无论是玻璃的还是瓷的, 人们一看就知道它们是瓶子, 这就是它们共同点, 也即是作为它们共同点的形式, 每一种作为媒介的瓶子都表达了同样的一个形式 (这个形式也是人们心理上的抽象概念) :瓶子, 所以是“媒介”使得“形式”成为了可以感知的对象。

上述瓶子的例子说明, 要感知到形式, 需要通过媒介来实现。简言之, 媒介是作为表达形式的符号而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就好比是瓶子的形式;人类思想和情感可以通过语言、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表达, 语言、绘画、摄影等就相当于玻璃、塑料、瓷的瓶子。玻璃瓶子表达的是瓶子, 塑料瓶子表达的还是瓶子, 它们表达的都是共同的形式;绘画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 摄影表达的也是人类的情感, 它们表达的也是共同的形式。但语言和绘画表达的形式不同, 语言作为推理性符号媒介, 帮助人们感知到的是思想这种形式, 摄影、音乐作为表现性符号媒介, 帮助人们感知到的是情感这种形式。总之, 是媒介 (如一个玻璃瓶子、语言、绘画) 使得形式 (如瓶子、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 得以被表达, 被感知。

(二) 我们需要具体分析一下作为符号媒介的语言, 来理解朗格的符号逻辑理论, 同时, 在理解朗格符号逻辑理论的基础上, 也为下一步理解其与媒介环境学研究旨趣的关系做铺垫

朗格认为, 按照逻辑类推的原理来运作是一切符号媒介的特征。大家通常知道的作为符号媒介的语言, 语言给组成思想的成分和关系命名, 办法是用词汇作为标签。所以, 我们的思想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所以, 人类创造的符号必须能用逻辑类推的方式来表达人类思想的形式。这就是朗格逻辑理论的内容, 某符号要想够资格成为人类表达某思想的符号媒介, 它就必须能够表达这个思想的形式, 表达的方法就是利用逻辑类推的某原理。也就是说, 作为一种符号媒介的语言, 必须有能力来表达人类思想这种形式, 如表达思想形式的语言通过语法和句法原理来表达构成思想的成分和关系。

朗格认为, 除了语言这种表达思想的形式的符号外, 非语言媒介有胜过语言的表达其他形式的能力, 也即其他的符号媒介也通过创造一些符号来表达那些情感的形式。符号表达形式的逻辑类推的运作过程包括抽象和解释。两个能交流的人运用的是共同的概念标签, 抽象是发现相同形式的能力, 比如辨认一种画面是摄影, 另一种为绘画;解释则是反过来运用抽象的过程。通过抽象的过程, 人类能辨认不同的形式。抽象是人类思维、交流和日常观念的基础, 在抽象过程中, 人类使用的概念, 就是抽象出来的形式。一旦抽象发现了一种形式, 由此形成的心理形式就是一个概念。 (在《哲学新解》里, 朗格对“概念”作了解释, 指出任何两个人共有的概念是完全抽象的形式。)

(三) 人类发明符号媒介的目的是要表达思想和情感形式, 反过来, 这个目的给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旨趣以解释

将上述理论铺垫综合在一起之后, 我们理解了朗格的符号逻辑理论, 这意味着我们理解了下述三点:

按照朗格的理论, 其一, 人类通过发明符号———推理性符号和表现性符号———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其二, 人们通过运用概念 (也就是抽象出来的形式) 以逻辑类推的过程——抽象和解释———来运用符号系统表达思想和情感;其三, 人类的思想和情感都是形式, 而表达作为形式的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是媒介, 或者说, 人类的思想情感形式通过媒介得以表达。

然后, 我们将上述三点结合在一起, 就是:人类创造的媒介 (同时也是文化) ———符号 (如朗格所说的作为推理性符号的语言和表现性符号的艺术) ———目的是表达形式, 表达的是人类思想和情感这两种形式, 并能以逻辑类推过程运作被人类反复共享、运用以沟通进行社会活动 (也就是文化的交流过程) 。在人类运用创造的作为文化构成一部分的符号进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有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了, 就是符号对人类的反作用问题, 也就是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一点尼斯特洛姆也有谈到, 她认为, 朗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符号系统如何塑造人类回应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以朗格对媒介环境学作出贡献的一个方面, 也即朗格思想与媒介环境学联系所在的一个方面, 即基于两点原因, 其一:媒介环境学者之所以要研究符号媒介, 是因为要研究人类的思想情感, 就要研究这些能表达思想情感的符号媒介。其二, 符号媒介被发明出来, 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后, 又会以逻辑类推原理运作被用于交流, 作为符号重新被感知。而重新感知意味着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对人类产生影响, 和人类不断地互动, 促成、培养了新的文化的生产、生成 (如媒介环境学者哈弗洛克和沃尔特·翁对口语媒介影响下形成的人类相应文化的研究) , 符号媒介和人类文化之间是互动共生关系。所以, 研究媒介的同时, 也离不开对媒介影响下人类环境的研究。二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研究表达人类的符号媒介, 同时意味着研究影响人类文化产生的符号媒介, 研究媒介和人的互动及其形成的文化等环境, 以及这媒介环境对人生活的影响等。

四、结语

总之, 媒介对人的影响是相对的, 不同媒介使得人类不同的体验形式被感知, 通过媒介, 人类丰富的日常经验才能够被感知和交流, 并且, 这种种被感知和被交流又重新作用于人类, 意味着新的文化的生成, 所以, 媒介环境学研究群体除了强调对能将人类日常经验和体验被感知出来的种种媒介, 从推理性符号媒介即语言到表现性符号媒介如绘画、舞蹈等的研究外, 还强调媒介和人的相互作用, 更关心媒介在和人互动中促发了何种环境的形成。

着重强调的一点是, 作为媒介的推理性符号和表现性符号表达形式的不同之处。语言媒介具有推理的线性功能, 用于表达人类思想;非语言媒介有自己作为表达性媒介 (expressive media) 的属性, 它们模拟人类逻辑、推理思维外的那些或者波涛汹涌浩瀚或轻柔细小、难以言传的种种复杂情感。如绘画作为媒介使得人类诸种对美或伤或赞的情感等形式被感知, 广播使得人类听觉方面的体验形式被感知, 电视则使得人类边看边听时候的身心全方位体验形式被感知。推理性符号和表现性符号从表现的形式到作为符号的媒介的区别可以下面两个式子来表示:

【式子1】语言 (推理性符号模式) 媒介→表达思想这种形式→人类重新感知、交流

【式子2】非语言 (表现性符号模式) 媒介→表达情感这种形式 (如音乐、舞蹈、广播里的音乐、电视里的画面) →人类重新感知、交流

作为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朗格对媒介环境学的贡献包含但不限于本文所讨论的两方面内容, 正如鲍威尔斯所言:我们能够从朗格那里吸收的思想很多, 绝非一个小小的章节所能描述……可以断言, 在朗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媒介环境学构建整合一体的理论框架, 是一个广阔而开放的领域。同时, 朗格思想丰富深刻, 但至少从对媒介环境学研究的意义而言, 她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 比如, 她的心灵哲学旨在给一切人文艺术和科学提供扎实的研究基础, 然而她本人只沿着一条人类符号心灵演化理论的思路研究工作, 著作中并未涉及诸多传播领域。[29]而且, 由于生活年代的原因, 朗格没有生活在新媒体时代, 也就没能对互联网等新媒介进行单独研究。但是, 这些都不影响对朗格对媒介环境学贡献的认可, 和对其作为媒介环境学奠基人的地位的肯定。实际上, 她的思想不仅在总体上有益于媒介环境学理论基础的建设, 还有利于媒介环境学个别理论研究的拓展, 如她的思想给媒介环境学延伸理论中“媒介是世界的延伸”论断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朗格的思想中, 媒介延伸了世界, 如舞蹈、音乐等艺术就作为媒介创造了虚幻世界。[30]这意味着媒介在表达人类形式的符号的同时, 也是人类生存在其中的真实世界的延伸。所以, 朗格的研究不仅有意义于我们理解创造虚拟时空并影响人类构建现实的音乐、戏剧等传统媒介, 同样有意义于研究创造虚拟时空, 延伸人类真实世界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

摘要:世界著名女学者苏珊·朗格集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媒介环境学家于一身, 她通过在思想上相互渗透和架构的著作贡献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建设。朗格关注不同符号模式在人类思想情感建构中的作用, 她关于推理性和表现性符号模式的符号分类理论有助于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基石的形成。朗格认为媒介遵循逻辑类推原理运作, 她建立在符号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媒介”思想, 给媒介环境学研究旨趣以符号学角度的阐释。

关键词:朗格,媒介环境学,媒介,推理性符号,表现性符号,命题,形式

理论旨趣论文 篇2

1.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我们天天讲消业障,业障怎么消?不着相才能消业障,着相那业障怎么能消得了?都是根据《金刚经》教义所说的。

2.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

惑是迷惑,破迷开悟的诀窍是无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像这样的句子在本经很多。

3.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

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般若里讲缘起性空,了不可得,这才能「成就法身,脱诸苦」。《般若心经》里面讲,「度一切苦厄」。到无法的时候,一切法都放下,都不执着了。消业、破惑、脱苦,这是本经的旨趣。

4.破三心,除四相,为发心之要务

这一条讲得真的是非常究竟彻底。凡夫莫不以为我能执着、我能执,或者说得粗显一点的,我能得,凡夫都患得患失。谁得到了?我能得。什么是我?一般人认为身是我,聪明一点的人知道这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感受苦乐的,这个是我,心是我!西洋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什么是我?能够思惟、想象的,那个是我。我能思、我能想,能想、能思惟的那个就是我。佛在本经上说,好!能思、能想的是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我没有了,能执着的、能得的心没有了,你还得个什么?三心不可得。这是从根本上消业断惑,不是从枝叶上。你打个什么妄想?妄想不可得。

你所得的是什么?所得的不外乎四相。「我相、人相」,我相、人相是从「相对假立」的。「众生相」,这个众生就是一切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相。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众生不是指广大的众生、广大的人,不是这个,那你就把意思讲错了。我们今天所谓动物、植物、矿物,再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生相。下雨、刮风都是众生相,都是众缘和合,「由缘和合假立」,称为众生相。「寿者相」,寿者是时间相续,「由相续假而立」。都是假的,我人是相对假,众生是缘和合假,寿者是相续假。你所执着的这些物是假的,你能执着的心是假的,你还有什么搞头?还有什么执着?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如果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都搞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心里头马上就得大自在;换句话说,你的真心就现前,妄心没有了,彻底了解它是虚妄、不可得。

众生就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不晓得能执着的心是假的,所执着的这些物相也是假的。所以佛菩萨眼睛里看芸芸众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可悯怜?假的、全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真有这个事,佛不能够说众生是可怜悯者。因为它是假的,怎么样打妄想、怎么样执着都是一场空,不是说到死了以后一场空,现前就是一场空,当下即空。这一执着坏了事,现前无量的烦恼,苦不堪言,将来轮回六道,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金刚经》帮助我们明了事实真相,教给我们彻底放下,恢复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金刚经》的好处在此地。

「破处即是显处」,破妄,真就显了。破妄显真「是同时,是一时」,不是有先后的,先破妄然后再显真,不是的,是同时的。妄除一分,真就显一分;妄除二分,真就显二分。理可以顿悟,一下就明白了;事要渐渐的除,事上除一分,你的清净心、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一分。事上怎么做?事上真的要放下,不要再执着!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去做。这是把本经纲要给诸位报告出来,纲要抓到之后,经文就不难领会。

拓展阅读:诵金刚经的一些感应

可能很多师兄都是因为业障深重,在生活中遇到无法抵御的违缘才走上学佛之路的,所以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学佛的人都生活的很苦,而没有学佛的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我就谈谈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一个业障轻的人学佛后发生的事。这个人就是我的妹妹。我学佛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影响了我的妹妹。一方面她舍不得我,她读经完全是为了我,一方面她也从我身上看到了读金刚经的神奇作用。我这个妹妹自小就运气好,我的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生我的`时候就很失落,生我妹妹的时候更是不想要了。于是我妹妹就放外婆家了,外婆特别疼她,所以妹妹有幸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而我就一直生活在家人觉得多余的阴影下,我的爸爸就是不能看见我,一看见就特别生气,所以整个童年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紧张中,由此可见我妹妹运气是比我好很多的。

为了我,我妹妹开始读金刚经,由于生活中没有压力,她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读。前一阵子,她们单位考核升职人数,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次升职,是她们单位所有人一辈子的努力目标,升职过后不仅工作压力变得很小,而且工资涨一大截,所以特别严格,而且基本上要拼后台。根据往年的惯例,估计只有一个名额或者没有,她就跟我说,她的年龄小,要是有两个名额就能有她了,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她第一次想到金刚经,于是她就认真读经回向自己能升职。每天只读一遍,就读了没几天,名额下来了,居然真是两个名额,而且听说今年特别严,其它的十几个同样的单位有好多家没有名额,有名额的也就只有一个,有两个名额是多少年来石破天惊的第一次、第一家,估计也是最后一次最后一家。

名额有了,下一步就是面临考试刷人,是几个地区几十个单位的人在一起考的,基本上人家都是大专本科的学历,我妹妹只有中专,但她很顺利的考过了。然后是面试,正常都是熟人,以前面试就是走走过场,这次不知为什么领导特别认真,让许多职员一起打分,这样我妹妹由于年轻发挥好就被打了优秀,当然这个优秀往年从来不起任何作用,甚至估计都没人看一下。

最神奇的是审核材料这一关,正常惯例是同等情况让老的上,往年就做做样子,最后刷下来的全是年轻人,我妹妹自己估计肯定没戏了,又听说人家全找关系了,就匆匆忙忙的四处奔走,可是找不到有用的关系。第二天,参选的人全知道结果了,我妹妹慌了神,到处打听,也没人能告诉她。

后来才知道,只有被刷下来的人才得到了通知。我妹妹居然以最小的年龄以绝对的劣势得到升职,而她的升职起决定作用的居然就是她的同事们一起打的那个优秀,这又是所有人没有想到的,破天荒的第一次,就因为以前这个优秀根本没有用,她才能轻松得到。而且没想到今年刷下来的人都是有关系有后台的人。你说神奇不神奇?

通过我的叙述,各位读金刚经的师兄们能知道这一件事里有多少奇迹吗?又有多少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么合情合理的发生了吗?

借赋赏词探究旨趣 篇3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怀古之作, 也是感伤人生、感伤自身之作。词中涉及了对自然、对人生、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如果仅就词论词, 仅可以得出诗人热爱大好河山, 缅怀、仰慕古代风流人物, 感叹人生虚幻、自身失意的结论。如果进一步追问, 诗人对眼前的大江还有什么感情?眼前的大江与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有什么联系?缅怀周瑜与感伤自身有什么关系?那么, 以上解读就显得有点简略和粗疏了。参照《赤壁赋》做一番探究, 这些疑惑就豁然开朗了。

诗人在对自然与人和人生关系的思考中, 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表达了对人和人生的感伤之情。

赞美, 敬畏自然。诗人立足于赤壁江畔, 脚下大江滚滚东流, 诗人发出了类似于孔子“逝者如斯”的感慨。一赞地势险要, 二赞江山美好。地灵才能人杰, 地势险要, 才召来周瑜、曹操等英雄聚会于此, 把它作为展示风采的大舞台。长江从古到今, 奔流不息, 雄风永驻, 生命永恒, 风流人物却早已作古。相比之下, 长江令人敬畏有加, 而这一点常常被欣赏者忽略。参读《赤壁赋》, 对自然与人及人生关系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赤壁赋》中, 客泛舟赤壁时, 眼见大江、明月的美景却无心欣赏, 悲从中来, 吹出悲伤的乐曲, 发出“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 敬畏自然的永恒, 感伤人生的短暂。《赤壁赋》如此, 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不是同样如此呢?词开篇即高歌“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其中“大江”与“风流人物”形成对比, 一个永恒, 一个短暂。长江生命永恒, 从古到今, 奔流不息, 而风流人物如周瑜 (赋中为曹公) 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这就表达了对永恒自然的敬畏、对短暂人生的感伤之情。下阕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作结, 也蕴含着同样的感情。与“千古”的大江相比, 人生短短几十年, 实在微不足道, 人生不是太短暂、太虚幻了吗?风流人物周瑜、曹操尚且如此, 何况我辈这样卑微的生命呢?一杯浊酒祭奠江月, 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伤之情。

在与古代风流人物的对比中, 缅怀、赞叹古代风流人物, 也表达对自身失落的惆怅之情。词中历陈当年周郎的风流儒雅、指挥若定、击败曹公的史实, 对周郎敬佩、羡慕有加, 这是容易捕捉的, 但还有十分微妙的感情在其中。参阅赋文中缅怀曹公的内容, 从“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一句就可以体会到对曹公的哀伤之情。依此类推, 《赤壁怀古》也表达了对周郎的哀伤情感, 词中一句“人生如梦”的慨叹, 不仅在叹自身, 更在叹人生短暂。周郎再风流也是一个人, 也逃不过被岁月淘尽的命运, 他的人生不也是如梦一样虚幻吗?由此, 诗人联想到自己中年时莫名其妙地被贬到黄州, 做一个挂名的武将, 天天与麋鹿、鱼虾、山野村民打交道的遭遇, 自己这么卑微的生命, 又哪能逃脱寂灭的命运呢?可见, 只要是人, 无论是伟大, 还是卑微, 都逃不过寂灭的命运。确实令人感伤!

理论旨趣论文 篇4

1967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DerkBodde和ClarenceMorris合著的LawinImperialChina一书。[93]在讨论中国传统法律的英语文献(更不用说西文文献)中,这本书虽然既非开山之作,也不是集大成者,但它在好几个方面都值得我们注意。首先,该书虽然迟至1967年方才问世,其撰写过程却可以追溯到195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办的东方法律制度研讨班,和随后在该校法学院由两位汉学家和一位法学家共同开设的中国法律思想课程。[94]这个时机恰好反映了美国学界对中国问题发生兴趣而产生学术兴趣转移的过程。[95]其次,作者由清代《刑案汇览》的数千真实案例中选译了190个案例,并结合这些案例对中国法律传统作历史的、社会的和法律的分析,这种做法并非汉学的传统,但也不是来自于社会学,而主要基于美国法学院流行的案例教学法,表现出某种美国特点。最后,该书由汉学家和法学家共同撰写这一点也富有深意,它表明了两种重要传统的融合,而这两种传统当中的一种,即汉学,曾经是西方中国法律史研究的主要渊源。

关于汉学传统中的中国法律史研究,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西方汉学以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以及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为本,法律、尤其是法律制度在这一传统中基本上不受重视。另一方面,法律研究既然附丽于汉学,其方法与旨趣也就不出汉学范围之外。因此,与汉学传统相连的法律研究,主要以古代文献为对象或者围绕古代文献展开。第二,汉学传统源于欧洲。巴黎、伦敦、柏林、莱顿等地曾经是汉学的中心,领导着东方学、中国学的潮流。美国的加入不但较晚,而且带入了新的传统。这种新传统更重实际,并且带有社会科学色彩。[96]这似乎预示了后来汉学的分化和中国问题研究的兴起,预示了美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西方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发展同这一转变有很大的关系。

Bodde和Morris合写的著作罗列和参考了到那时以前西语文献中与中国法律史有关的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主要著作。这个不算太长的书目包含了若干不同的传统。首先是汉学,其中有对古典文献以及刑法志和法典的翻译注释,也有对古代法律思想、观念、制度等的研究。汉学之后,史学次之,法学又次之。可以注意的是,社会学的研究在其中有一种特殊地位,这方面的发展又转而促进了中国法研究中法学传统的发展。

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研究中心的创立人、美国中国法研究的开拓者JeromeCohen在回忆他60年代初期决定投身中国法研究时,提到两本对他产生积极影响的书。一本是上文已经提到过的瞿同祖的英文著作《清代地方政府》,另一本是一位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几年的英国人类学家SybillevanderSprenkel主要根据二手材料写的LegalInstitutionsinManchuChina.[97]这两本书都是在1962年出版。虽然处理的问题并不相同,但它们都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关注法律的过程与实效,以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它们激发了年轻法学家探求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法律与社会关系的热情。[98]1960年代,中国大陆并未开放,外国人无法直接进入中国观察和研究中国的法律与社会。因此,当时的中国研究很多利用对在香港和美国的中国大陆移民的访谈,也有许多转变成对历史的考察。Cohen虽非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但他的研究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不仅如此,在他学生和后继者中间,同时兼有历史家的兴趣,因而在美国中国法律史领域中颇为活跃和有所贡献的,也不在少数。[99]

社会学的影响还表现在一个更重要的方面。1951年,MaxWeber英文版的中国专论TheReligionofChina在美国出版。[100]在这本写于1915年的书中,韦伯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国家、社会、法律、经济和宗教等诸多方面的诸多问题。尽管韦伯在他的中国研究中表现出深刻的洞见,其本意却不在中国研究本身。毋宁说,他是把中国当作一个反例,通过对“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这一假设问题的回答,确证他

生成性: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旨趣 篇5

大家都在关注质量、关注效率, 如“有效教学”广泛开展, 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学案导学”等, 都是生成性课堂的表现。高效课堂、高效教学已然成为一些学校的旗帜, 然而其效果却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访谈得知, 这种高效背后带来的却是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不但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而且没有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大都流于形式, 这并非我们真正要追求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因此, 我们的教学改革现状很值得反思。辩证地看待预成性课堂, 并将其正确的引领到生成性课堂的道路上来, 是我们当代课堂教学改革所要追求的价值旨趣, 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基于预成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互动的生成, 是对传统课堂的继承与超越。

一、预成性:传统课堂教学的症 结

1.预成性思维方式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表现。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内容是预先设定好的, 课前教师在教案上预设的知识点与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点基本达到一致, 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就是教师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 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教案中的知识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则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的每一句话。

无疑, 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下教师被控制, 成为传播知识的绝对权威; 学生受忽视, 转而成为储存知识的容器, 课堂气氛沉闷机械。课堂教学活动中, 对孩子“满堂灌”使得学生没有话语权, 一些教师“依纲据本”、“照本宣科”、“以不变应万变”, 似乎他们早已经习惯并且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 没有考虑搭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得到一丝保证。

2.预成性课堂教学的迷失:站在“墙里”看“墙里”。

正如叶澜教授所描述:上课成了完成教案的过程, 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 教师是“主角”, 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师和学生面对着这些预成性的内容, 日复一日, 形成倦怠, 便会逐渐失去创造力与探索力, 形成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

在“预成论”的教学观下, 教学系统往往被看作为一种简单系统, 它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为知识的简单灌输和信息量的线性累积, 把教学过程视作如一条流水生产线:教学材料输入→教学材料加工→教学产品输出, 因而教学活动变为一种机械性的程式化过程。殊不知, 预成性课堂教学本身可以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且具有弹性的规划, 课堂教学中一定需要预成的存在, 但现实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处于混乱的状态, 广大师生面对课堂预成这堵墙时, 畏惧不前, 成为了最忠实的保守主义者, 生怕对生成性课堂的不知所措。

二、生成性:当代课堂教学改革 的目标重建

1.对“伪生成”的批判。

我们知道, 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对此, 叶澜教授指出:为了反对或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这两个中心, 把教师的教看作就是教学的观点与实践方式, 有些论者就反其道而行之, 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与中心地位, 主张教师只要把学生如何学的原理弄清楚, 就可以按学习的原理进行教学。

这实际上又把教师放在附属于学生的地位, 让“教”围着“学”转。导致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学生选择学什么、怎么学, 教师就选择教什么、怎么教, 实行撤销讲台、让教师站在教师后面去等构成强烈对比、鲜明可见的改革行为。她指出, 这样并没有跳出传统教学过程观的思维方式。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答”, 造成课堂中的虚假混乱的生成, 即是一种没有预成的伪生成。

2.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觉悟:跳出“教学”看“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生成性课堂教学理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叶澜教授指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似的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 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重要的是生长的过程, 改善和进步的过程, 而不是静止的成果和结局”。传统的课程教学强调预成单方面作用, 缺乏对教学过程中灵动的生成情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理解生成, 更应该跳出“教学”, 回归生活本身来觉悟生成。

3.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确证:以辩证思维为导向。

现代哲学认为, 世界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既定的实体, 而是对人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及其生成性思维成了现代哲学的最强音。然而在生成性思维受到关 注以前, 是本质主义思维统领着整个思维世界。本质主义思维“是一种先在设定对象的本质, 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如果说近代的科学世界观包藏的是“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本质主 义思维, 那么现代生活世界观所蕴涵的则是, “一切将成”的生成性思维。

当代课堂教学改革所要追求的价值旨趣是生成性课堂, 它是建立在对“伪预成”与“伪生成”两级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基于预成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生成。所以,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预成性的教学内容上, 也不能仅仅追求只有生成的课堂, 而应该巧妙地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 辩证的看待预成性课堂, 并将其正确地引领到生成性课堂的道路上来, 超越预成, 追求生成。

三、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走 向:从“伪生成”走向“真生成”

1.生成动力:关注“生命色彩”的变革时代。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 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的生命色彩, 就要掌握课堂教学中非预成的内容,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从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人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生成过程, 但在进化过程中的相对时间段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遗传特征, 每一个个体在生命起点就预先获得了成为人的遗传信息, 即作为人的生物学本质, 这是个体发生和发展的前提。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相对于以往传统的预成性教学, 更加强调追求学生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改革把“生成”当作一种价值追求, 彰显课堂生命中最绚烂的色彩, 这无疑是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最大动力。

2.生成机制: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教学。

生成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就需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学习, 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真实感受所表现的每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应及时回馈, 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工具理性拉开并固守知识和学习主体主观世界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教学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甚至在起步阶段反而有可能使教学显得效率低下, 因此很难被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价视野。“三维目标”所提倡的“重结果更重过程, 重知识更重情感”的主张才是合理合法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能因“预设”而丧失,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有利于学生形成恰当的情感体验。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新课改所提倡生成教学则需要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并展开教学。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发展, 情感和智慧也得以滋养, 教学带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和生命的质感, 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

3.生成路径:把握“模糊想象”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 可以看成是师生、生生间相互交往乃至交流中不断冲突、调适的画面, 可以把课堂看成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认知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认知在相互交流中出现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十分确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 生成性教学犹如人无食粮、源头无水, 教学不是一种重复的技术性实践, 而是一种基于知识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反思性实践。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实际上, 正是由于课堂上有了互动的可能、交往的空间, 生成也才成为教学的基本存在形态。如果教学仍然是教师的独白, 仍然是教师支配课堂, 课堂知识教师表演的场所, 也就谈不上生成了。生成教学是针对预成性教学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 它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引回生活之中自然而然的生成, 同时也需要教师自主地探究生成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生成。

4.生成方式:开发“闪动智慧”的生成资源。

生成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闪动智慧”的生成资源, 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有效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同时也要求教师逃离传统的形象, 留有空间地讲述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动态中捕捉并适时激活生成性资源, 要准确认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尽可能地将学生闪动的、瞬间的灵感都转变为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在课堂中进行动态的、情境性的互动, 就要激起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这些资源的开发都有赖于多样的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教学资源外,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和课堂互动中提出的问题、见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具价值潜在的可能性, 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寻找。

四、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反思:批 判两极, 走中庸之路

1.多元地理解:价值多元的文化时代。

在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研究“生成性教学”的时候, 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 不能只是披着一件新课程的外衣, 在这件外衣之下却是自说自话, 甚至与新课程理念相抵触、相违背。新课程理念对传统教学从来不是抱有“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 而是对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了肯定。

所以, 当下我们关注“生成”, 实质上这并非是要否定预成, 而恰好是对“预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成要真正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生成, 对当下我国课堂教学过程来说, 有些是预设为主的, 有些是生成为主的, 有些则需要兼顾平衡, 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边倒”, 一哄而上的现象进行一种反思, 从而走向一种辩证的课堂教学观。

2.辩证地审思:两种互动的思维方式。

我们正处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换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 人类文化各个领域里的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但这并非就说明生成性思维一定要取代本质主义思维。过去的教学常常在学习的结果和效绩之中争取, 教师是权威的代言, 也正因为如此, 课堂教学中出现非标准思路才会被忽视和回避。生成论教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建立在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两 极到中介的中介式思维。凡事过犹不及,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当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更应该辩证地理解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3.理性地构建:理念层面的哲学思考。

在学习书本知识时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基本出发点, 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使“书本世界”再现“生活世界”情景, 促进教学“真生成”。生成教学的提出, 其根本意义在于确立一种新的教学哲学, 从而彻底摆脱工具理性思维框架对教学的束缚。从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上理解我国课堂教学改革, 其观念是建立在对“伪预成”与“伪生成”两级批判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真预成和真生成互动生成的辩证关系之中, 我们要建立的是必要的张力, 且不断地打破两极之间微妙的平衡;我们要追求的生成是基于预成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对传统课堂的继承与超越, 即我们所要追求的“真生成”。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然而当代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却是生成走过头, 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孩子“满堂灌”到现代的课堂教学中的“满堂问”、“满堂答”, 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盲目倡导造成课堂教学虚假的生成。这样一种对生成的理解毫无情面地抛弃了预成性的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价值,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建立在对“伪预成”与“伪生成”两级批判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真预成和真生成互动生成的辩证关系之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伪生成,真生成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

[2]李祎.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J].教育研究, 2006 (5) .

[3]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6) .

[4]苗雪红.预成论与生成论之争:历史溯源与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2) .

[5]朱文辉.遮蔽与澄明:有效教学的生成性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 2012 (8) .

傅斯年与史语所工作旨趣 篇6

一、青年时期求学于国内外的傅斯年, 用其所学报效国家, 用行动体现爱国愿望

傅斯年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健将, 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1920年1月, 他怀着民主科学救国的愿望, 留学英德七年, 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比较语言学、实验心理学、相对论、数学等自然学科。1926年学成归国后, 他时刻在想, 并寻求一个答案:中国当时是什么环境?中国人的应付能力如何?自己有什么?必须向别人学习些什么?当然思考这些问题的不止他一个人,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不仅限于一种。但是, 他所选择的入手方法, 事实证明是最合理的, 即在中央研究院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诚然创办“史语所”的中心目的, 是以求纯知识的观点出发, 但是在他潜意识里, 帮助他推动这一学术事业的真正力量, 还是因为一个“爱”字。他爱中国及中国的文化, 就先从研究中国的历史开始, 彻底地挑明中国文化的本体, 原来的长处及短处, 以及中国固有文化的长处和短处分别在哪里。对此类问题的判断, 若要作得准确可靠, 就必须建筑在真正的知识上。所以, 他把毕生精力用在历史学上, 并使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结合在一起, 目的是寻求此类知识的突破, 从中找到准确答案, 可以说史语所的创办是傅斯年在学术界的最大成就。

二、史语所的创办及其创办前傅斯年为工作旨趣提出的标准、目标、原则和口号

1928年3月, 中央研究院筹备处决定在广州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以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为常务筹备委员。同年4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正式成立, 地点设在中山大学院内。是年夏, 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 蔡元培担任院长。与此同时, 傅斯年辞去中山大学教职, 专司筹备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10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正式成立, 设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5号柏园, 傅被聘为历史语言研究专任研究员兼所长。

1928年5月, 史语所正式成立之前, 傅斯年撰写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文章一开头便对欧洲与中国历史、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分别作了回顾, 阐述中国这两门学问发展甚早至今却很落后的原因, 从而提出判定这两门学问进步与否的三条标准:一是能否研究直接材料;二是能否扩张研究材料;三是能否扩张研究工具。他提出要照着材料出货, 即“一分材料出一分货, 十分材料出十分货, 没有材料便不出货”[1]103。简言之, 他的学术思想的核心是:搜集新材料, 使用新方法, 研究新问题。他为史语所定出三个目标与同仁共勉: (一) 凡能直接研究材料, 便进步;凡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的系统, 而不能丰富细密参照所包含的事实, 便退步。 (二) 凡能扩张研究的材料, 便进步;不能的, 便退步。即他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 (三) 凡能扩充他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 便进步;不能的, 便退步[2]274。他告诉史语所同仁遵循一个原则, 要大家找新材料, 他说:有新材料才有新问题, 有了新问题必须要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新问题必须再找新材料, 新材料又生新问题, 如此连环不绝, 才有现代科学的发生[2]285。比如他讲考古, 不是做纸面上的考古, 而是要做田野工作;对于语言学, 绝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语言学, 而是从调查方言、调查语音学着手。当然书本上的材料也不能忽视, 必须要有新材料才能解释旧的书籍。最后, 他提出三个口号:“一, 把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或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起的人, 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二, 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 乃是我们的同志!三, 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1]103此后, 史语所的学者们一直遵循傅斯年提出的研究宗旨, 不断搜集和整理新材料。

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大本营在中国建筑“科学的东方学正统”, 这一号召是具有高度的鼓舞性的, 举起这面大旗领首向前进的第一人, 正是年富力强、学贯中西的傅斯年。科学的东方学正统在中国能否建设起来, 最后的考验自然是在工作的本身。但是, 有两个重要因素不可偏废, 一是要有缜密的工作计划;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比如以“研究的材料”这一观念论, 说起来简单, 能够正确界定相当不易。同样得到或看到一块化石、一部佛经、一次日食, 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对有科学训练的人看来, 都可以算着研究的材料;对没有科学训练的人来讲, 却只把它们当着药吃, 当着咒念, 当着神求。即使对有科学训练的科学家来讲, 由于研究的着重点的不同或思考问题的角度的差异, 对于材料的观念表现为轻重异趣:看得深的, 可以在短时期内解决若干基本问题;看不出轻重缓急分别的, 也许一辈子只能解决次要的问题, 到不了基本问题的边缘。这一分别与科学训练的关系较少, 大半起源于个别人的智慧。一个聪敏的领导人, 在很短时间内, 就可以抓住一大批重要材料, 解决若干基本问题。这一点, 傅先生做得十分精彩[2]283-284。傅先生还为史语所拟定组织计划, 将起初的九个组合并为后来的三个组, 即第一组为历史, 主任陈寅恪;第二组为语言, 主任赵元任;第三组为考古, 主任李济。原设定的研究内容基本不变, 均包括在这三个组中。

三、根据史语所研究宗旨, 傅斯年为各组选定研究项目,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 历史组把整理清内阁大库档案、长城汉简、敦煌卷子列入重点研究范围。

20世纪20年代初, 原存放清内阁大库的15万斤档案被装入麻袋, 当做废纸处理。先由罗振玉买去, 后转手卖给李盛铎。因李氏无财力保管存放, 急于出售, 日本人又想买去。考古学家马衡获悉此事后致函傅斯年谋求购买, 傅斯年于1928年9月11日致信蔡元培院长, 建议“以大学院名义买下, 送赠中央研究院, 然后由中央研究院责成历史语言研究所整理”[3]。是年底, 史语所派人从李盛铎手中以一万八千元之价成交买走。这批材料内容载明的是明末清初的原始记录, 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因此, 这些档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意义重大!这是傅斯年梦寐以求的直接史料。李济说:“完全客观地看去, 内阁大库档案的可靠性的程度与敦煌卷子、长城汉简以及殷墟甲骨是相等的或竟越过;其内容的丰富又远在这三批材料之上。”[1]104最后, 经傅斯年和历史组研究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和校勘工作, 取得了辉煌成就。

2. 考古组把安阳殷墟发掘作为重点研究范围。

1928年春, 在史语所筹建之际, 傅斯年便委派董作宾到安阳作考古调查, 将考古组的目标投向安阳殷墟。期间, 傅先生主要负责各种事务性工作, 包括办理行政交涉事宜、筹措经费、排解挖掘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解决与河南地方发生的纠纷等, 均表现出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从1928年8月起至1937年6月底“七七事变”前夕止, 近九年时间, 他领导考古组在殷墟共进行了15次发掘, 获得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文骨片4862斤和无文字的商代器物。通过对这些铜器和甲骨文进行研究和鉴定, 证明了甲骨文字的真实性, 彻底消除了学人对甲骨文字的怀疑;取得了辨别真伪甲骨的标准, 可以据此剔除传世的赝品;为古史学和古器物学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以把那些丰富而散乱的史前考古遗存排列出一个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可以使商代史事日趋显明, 从而使中国信史向前推进数百年。这在当时是一项轰动国际学术界的大成就。可以说安阳挖掘的收获, 成为30年代中国历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此外, 他还指导参与了山东章丘龙山城子崖文化遗址的发掘, 写出城子崖考古报告, 首次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问题, 对中国史前文化的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 语言组从比较语言学入手, 与历史学融为一体共同研究。

傅斯年认为在史语所里, 语言学和历史学的地位是平等的。之所以将二者置于同一研究所中, 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学和历史学都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良好传统但又比较落后的学科, 均可用科学的治学方法加以改造、扶植和培养;二是语言学和历史学关系较为密切[1]106。研究历史学及讨论思想史诸问题一般是从语言学入手的, 因此傅斯年毅然摆脱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研究方法的束缚, 聘请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语言、语音专家, 比如赵元任、李方桂等, 用科学的工具、实验的方法研究中国语言学。语言组同仁足迹遍及14个省区, 直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对各地语言和方言进行采集和调查, 甚至录音, 从而建立了中国现代语言学。这一成绩的取得自然归功于研究所的语言学专家们, 但傅斯年的领导、规划之功应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李泉.创建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2]李泉.台港知名人士忆傅斯年:傅斯年[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理论旨趣论文 篇7

一、经济民生化与政治民主化应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两大重点任务

1. 民生问题是规划关注的重点

民生是经济建设的主题,要实现从代价到创价的“包容性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建设“创价市场”,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追求正义”的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活动涉及人的进取性和创造性、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市场的分化性和差异性,核心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所谓“创价市场”,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这种以经济价值实现的自觉创价过程,追求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利益与道德的结合,包含四组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理性抉择:一是从目标选择上,效率经济、效益经济、效力经济构成创价市场的创效取向,即知识的基效性、价值的增效性和制度的化效性相统一。“十三五”规划应该将知识向度即发展效率与社会的工艺技术结构相结合,将价值向度即发展效益与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结合,将制度向度即发展效力与社会的建制组织结构相结合,实现技术根本、价值支撑和制度保证的有机统一。二是从运行流程上,规律经济、规约经济、规则经济是创价市场的规范秩序,即规律的依存性、目标的导向性和环境的激励性相统一。“十三五”规划应该将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性即生产要素和市场的适应性相匹配,将发展方向定位的规约性即发展价值和观念的适当性相匹配,将发展环境塑造的规则性即制度和机制的适宜性相匹配,追求资源优化、价值优秀和秩序优良的目标一致。三是从发展动力上,创新经济、创价经济、创意经济是创价市场的张力表现,即科技创新的动力性、人文创价的坐标性、理想创意的归宿性相统一。四是从发展载体上,知识经济、法制经济、文化经济是创价市场的运行形态,即技术工艺的流线性、法律规章的底线性和伦理道德的上线性相统一。五是从运作机能上,竞争经济、差异经济、风险经济是创价市场的运作策略,即优势制胜的高点性、特色突出的领先性和机遇把握的风险性相统一。“十三五”规划应该将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即高端管理与经营策略相统一,将提升主导产业的专业能力即高端产品与市场布局相统一,将配置攸关资源的控制能力即战略资源与风险收益相统一,争取竞争优势、差异经营与风险控制的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价性,体现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利益与道德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通过“配置优化”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技术条件,一九六五年,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费城召开 “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并发表《资本家宣言》提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以英国工党前首相布莱尔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为代表提出 “第三条道路”主张。二○○○年六月三日,克林顿在柏林召开的第三条道路首脑会议上说:“我们要经济增长又要社会公正。我们不相信自由放任主义,但我们也不相信单靠政府能解决这些问题。”会议公报强调:“我们相信市场经济必须同社会责任相结合,从而创造长期的经济增长、稳定和全面就业,而国家必须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维持稳定,支持健全的公共财务措施,坚决制止通货膨胀;国家也应促进金融市场稳定,提高透明度和提倡公平竞争。”

在“创价市场”三个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环节中,科学发展的底线规范是基础,创价发展的中行路线是载体,和谐发展的上乘境界是目标。兼顾“运行效率”与“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创价市场,是必要代价与必然创价的有机统一,能够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统一,能够解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与发展效益的统一,从而为“包容性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因而构成“十三五”规划的民生向度。

2. 民主问题是规划实施的保障

民主是社会建设的主题,要实现从规范到价值的“协调性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建设“创价民主”,实现“利益互惠、愿景认同、和平共治”的社会发展。所谓“创价民主”,是实践创价的基本形式,是社会主义主义民主的实现方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旨在追求意见与真理的统一、权力与真理的统一、价值与真理的统一,包含四重环境、四重转化的过程:一是要求知识环境祛伪化与求真化,推进“科学民主”与“决策民主”。“十三五”规划要体现科学化与专业化要求,尊重规律,营造求真的知识环境。“十三五”规划要体现科学化与专业化要求,尊重知识、尊重规律。二是要求人文环境防退化与促进化,营造“民主氛围”与“民主习惯”。“十三五”规划要体现人文化与道德化要求,以人为本、关怀人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三是要求商业环境止劣化与最优化,施行“民主协商”与“民主管理”。“十三五”规划要体现平等化与法治化要求,机会均等、规则平等,营造优化的商业环境。四是要求生态环境防恶化与优良化,强化“民主优选”与“民主责任”。“十三五”规划要体现平衡化与和谐化要求,统筹兼顾、追求和谐,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民主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理性与意志、真理与价值的“双重统一”:一是个人理性与公共理性在创价理性中统一,即个人自立、集体交往和社会集合统一的“有机理性”,有效掌握社会发展规律,依照客观规律实现价值理想;二是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在社会意志中统一,即个人自律、集体他律和社会规律统一的“整体意志”,形成社会行动逻辑,实现社会实践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创价性体现在能够协调秩序与自由、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通过制度优化和民主优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制环境。兼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社会主义创价民主,是实质民主与制度民主的有机统一,能够解决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关系、实现远大理想与现实创造的统一,能够解决纲领设计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实现发展目标与具体利益的统一,从而为“协调性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因而成为“十三五”规划的民主向度。

二、规划旨趣的顶层性和规划设计的创造性

1. 注重规划旨趣的顶层性,要求指导思想的高度统领,推动从科学发展到创价发展转变

发展规划的理论视野要宽广。如何把握发展规律,实现发展价值,应从科学与人文统一、知识与价值结合的角度研究发展,更好地把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合理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观点启发和方向引导。“十三五”规划要体现“科学发展”与“创价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规定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理想文明的有机统一。

发展规划的实践视野要聚焦。创价生产是创价发展的中心,强调知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双向互补和互为动力,通过创价生产的细分和综合以实现发展目的。“十三五”规划要集中精力主攻社会生产力提高这一根本性问题,在提高产业竞争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狠下工夫。

2. 注重规划设计的创造性,追求纲领蓝图的高点领先,推动从粗放发展到精细发展转变

持续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发挥技术工艺结构积淀化与功能化,即技术融会情感、工艺蕴涵审美、流程内化人文,达到规律与价值的“天人合一”。“十三五”规划要立足科学化与人文化,注意规划的收敛性与探究性,推动原始创新与持续创新,提升竞争力。

继续深化与时偕行的创价性,促进价值观念结构凝聚化与深度化,即文化升华心理、观念衔接行为、导向牵引关切,达到道德与经济的“知行合一”,“十三五”规划要渗透伦理化与理想化,注意规划的广义性与有机性,激励广义创价与有机创价,塑造文化力。

永续激励与时俱化的创意性,完善制度治理结构组织化与境界化,即管理融贯灵性、规范上升价值、境界引领目标,达到理想与发展的“情景合一”。“十三五”规划要聚焦精益化与集约化,注意规划的发散性与集成性,发挥发散创意与集成创意,激发创造力。

3. 注重规划效能的张力性,发挥整体发展的创造动力,推动从常规发展到跨越发展转变

通过科技创新,依据对标 “择优法”,推进知识、技术、工艺结构更新,使科技成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变量,发挥出创新的“加速器”效应。发展的标准意识是效率,即生产力的科技支持。“十三五”规划应依据“领先”标准与知识对标方法,选择创新择优的技术路线,正确把握发展知识要素中专利技术与通用技术、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的适当关系,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革命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

通过人文创价,依据坐标 “优化法”,推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优化,使价值成为激励发展的动力支持,发挥出创价的“倍增器”效应。发展的参照意识是正义,即生产关系的价值支撑。“十三五”规划应依靠“优先”定位与价值坐标方法,选择创价优化的观念路线,合理把握主体价值与实体价值、本位价值与定位价值的恰当关系,确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激励科学发展。

通过理想创意,依据航标 “优选法”,推行生命、境界、制度结构升华,使制度成为维护发展的环境保障,发挥出创意的“稳定器”效应。发展的归宿意识是信仰,即和谐社会的理想支柱。“十三五”规划应依靠“争先”信念与制度航标方法,选择创意优选的制度路线,有效把握信念导向与境界导向、生计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应当关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科学发展。

三、发展流程、发展机制和发展主体优化

“十三五”规划的课题在于推进三大优化,须注重规划的路径性。规划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施行的路径在于差异特色,落实的措施在于大胆创造,“十三五”规划的示范性、操作性、路径性应该体现在发展流程优化、发展机制优化和发展主体优化等方面。

1. 流程优化包括创新发展、创价发展和创意发展等流程优化

创新发展流程,要求科学化发展,构建知识社会,打造“创新与知识优异性”。“十三五”规划要确立知识标杆意识,运用择优法获得优异知识,依靠历史比较、横向比较与系统比较形成获取新颖知识与实效方法的创新机制。

创价发展流程,要求人文化发展,构建价值社会,打造“创价与价值优化性”。“十三五”规划要确立价值标准意识,运用优化法创建优秀文化,依据本位定位、导向定位与综合定位形成巩固本位价值与导向价值的创价机制。

创意发展流程,要求秩序化发展,构建制度社会,打造“创意与制度优越性”。 “十三五”规划要确立理想标志意识,运用优境法建构优越制度,依托制度优势、信仰关切与境界追求形成达到幸福体验与成就意识的创意机制。

2. 机制优化包括科学创新、人文创价和民主创意等机制优化

科学创新机制优化是发展先导。依据技术工艺学与技术经济学,流畅创价生产流线性。“十三五”规划须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先导性,需要发挥创价生产的主导性。创价生产的主体内容包括知识生产力与知识创新、价值生产力与价值创价、制度生产力与制度创意等方面,核心是提升竞争力;创价发展的进程包括创新性知识优异与物质技术工艺改进、创价性价值优化与文化观念心理演化、创意性制度优越与组织管理环境改善等层面,核心是持续创新。

人文创价机制优化是发展中心。依据文化心理学与文化价值学,规范创价伦理底线性。“十三五”规划须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依靠一体化的价值整合意识、观念和行为,推进战略和文化的融合;依靠专业化的价值基础意识、观念和行为,推进技术和文化的融合;依靠差异化的价值效益意识、观念和行为,推进策略和文化的融合;依靠集约化的价值精细意识、观念和行为,推进经营和文化的融合。

民主创意机制优化是发展归宿。依据组织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坚持创价民主主线性。“十三五”规划须彰显社会主义民主的领先性,依赖创价集体以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分歧,实现意见与真理的统一,完善集思广益的民主机制;依赖创价实效以克服个人与组织的分离,实现权力与真理的统一,建造行为创价的民主载体;依赖创价发展以克服科学与人文的分割,实现价值与真理的统一,达到人本发展的民主归宿。

3. 主体优化包含能力优化、道德优化和信仰优化

能力优化是发展基础。针对人与文明关系紧张的智能危机,依据“情感归宿”和“明智主体”的“文化学智慧”,塑造“知识主体”才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十三五”规划要继续贯彻“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把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作为创价发展的主体因素,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能力优化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

道德优化是发展根本。针对人与人关系紧张的道德危机,依据“共感家园”和“创价主体”的“伦理学智慧”,塑造“道德主体”才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依靠。“十三五”规划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优秀的道德人格,推进创价型社会建设,将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取道德与社会主义创价集体主义的本位价值有机结合。

信仰优化是发展保证。针对人与心灵关系紧张的信仰危机,依据“终极关怀”和“信仰主体”的“理想学智慧”,塑造“信仰主体”才能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十三五”规划要继续体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要求,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念,推行理想型社会建设,将现实的社会主义创价实践与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境界有机结合。

问题即前进方向,主题即基本任务,课题即时代使命,以创价规划为先导、以创价发展为主导、以创价境界为向导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创价发展”的规划旨趣和“创价社会”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定位和“协调性发展”的发展坐标应该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勾画宏伟蓝图和恢弘愿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2]《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3]卞洪登.《资本运营方略》.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4]阮宗泽.《第三条道路与新英国》.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29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0页.

上一篇:电网企业成本管理下一篇:活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