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原则

2024-08-01

活动原则(精选12篇)

活动原则 篇1

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情感性, 以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使语文实践活动能充分得到开展, 将语文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我认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一、指导性与本位性相结合

1.语文实践活动以教材为指导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专业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新教材每册都有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的安排, 在教学中落实这些活动, 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和水平。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 可运用讲授、讨论、质疑、探究、记者采访、改写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重在针对材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 结合“传记单元”, 可以让学生写个人的传记, 互相交流后将全班的文章集成册子, 以作纪念。再如, 结合“关注社会单元”, 可以让学生观看辩论赛的经典赛况, 了解辩论赛的赛程和规则, 然后在班里组织辩论会或让全班分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各写一篇议论文, 最后在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等。

2.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位

(1) 设计实践活动时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

语文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快地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我认为, 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和安排时, 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需要和兴趣等方面的特点, 注意内容的多样性, 体现层次性, 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而不是消极应付、不讲实效、敷衍了事。

(2) 实施实践活动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实践的主体, 因而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 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课的题目通常都具有开放性, 没有现成的答案, 教师又只是顾问、指导者, 学生只有自己探索, 才能完成任务。它需要学生反复尝试、了解, 不断创造、发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的统一进行, 从现实具体的问题或事情出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完成任务。同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为此, 教师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营造宽松的环境。例如,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激励: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 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 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 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信心和勇气, 给学生指点迷津, 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另外, 在对活动结束进行评价时, 教师应多元性、过程性地开展评价活动。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 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避免将简单地以分数或等第视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既要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 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包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三、合作性和个体性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往往是通过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形式, 有机地把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充分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不论哪项活动, 班级全体学生都应一律参加。在某一具体实践活动中, 学生个体既可以自主独立完成任务, 也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问题和任务, 把独自研究和合作探究二者结合起来, 科学合理地去引导和分工。

四、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初中三年, 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实践活动教学主题, 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 同时要注意, 实践活动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初中阶段, 不能时断时续。

活动原则 篇2

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学教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充分发展的保证。活动既有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反思、重建,又有个体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实践,是动态开放的学生必须依*生活所提供的广阔背景时空,与教师、学生、学教内容一起构成课堂学教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学习化社会的学科知识已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的唯一学习资源,课堂学教必须成为连接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桥梁,成为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活动是具体生动的,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形象和个性的学习内容。主体性存在于三个层面:精神层面、需要层面以及活动层面。倘若没有活动,主体性只存在于人的观念当中。以自己的新观念、新方式取代旧观念、旧方式都是通过活动、交往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内化其成长过程中所交往的人的活动、习惯、语言、思想而进行的。活动是“参与、合作、探究”学教的机制。过程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体现着事物间的联系,反映着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显露着事物的属性、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素质教育是培养人不断提高并超越自身素质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活动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生成生气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开放学教活动的空间、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去体验、发现和发展学教内容;要坚持围绕学教内容,通过共同参与、相互对话、沟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沟通)和合作、探究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学教活动的过程;在尊重学生的本能和率真及其文化的特殊价值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课内、外活动,力求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支持学生进行跨越时空局限的基于丰富资源、真实情境、项目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过程等;认真研究教材,弄清知识的背景、内涵,特别是它的延伸发展,掌握教材体系及编导的编写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融入活动,让活动走向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开放(开发的本质是联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学生智力水平的联系,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联系)的拓展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和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等;像“导演”那样组织一台台目标明确、内容扎实、形式活泼、师生互动的学教活剧,注重创设宽松的活动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培养“喜欢活动的学生”,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通过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去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是对经验带来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与体味)、积累、探究、创新,以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特别是空间智能(空间智能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

区域活动开展的原则与建议 篇3

第一,随意型:只重形式,不重目标。盲目地投放材料,想到什么就投放什么,单纯追求数量,无计划性与系统性,缺乏目标意识。

第二,高控型:缺乏信任,严格管理。在材料投放、玩法介绍、评价交流等方面,均为教师单方面的预设与安排,没有考虑实际操作性,幼儿参与程度低,教师开放意识弱。

第三,放任型:放任自流,降低效率。教师给予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过分强调幼儿的自主,把区域活动时间变成自由活动时间,不重视幼儿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观察与指导,不能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原则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分层、自主的活动,如何让幼儿在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操作内容、操作方式和伙伴,并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操作?我们如何避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应当遵循这些原则。

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重中之重,《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放在工作的首位。教师有责任保护幼儿的安全,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环境设置等方面,我们都要检查是否有不安全因素,多维角度去思考,防患于未然,在不限制幼儿活动的前提下规避危险,鼓励幼儿在安全的状态下充分交互探索。

目标性原则

我们常说目标意识,思考在前,行动在后,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厘清思路。从大处着手,根据《纲要》、《指南》精神,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现有发展水平,确定总目标,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并逐步细化,烂熟于心,这对于区域活动的实施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差异性原则

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学习特点与能力特征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认同幼儿的地域、年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认识到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全面考虑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不同程度的提高。

自主性原则

区域活动中坚持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伙伴,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注重萌发主动学习的愿望,真正达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幼儿主动获取经验。

探究性原则

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空间与时间,放手让幼儿分析思考、自主探究,允许幼儿个性创意的设想与玩法,满足幼儿主动探究的愿望,关注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幼儿的探究实实在在,从而获得科学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的体验。

二、区域活动开展的建议

如何让幼儿在丰富的活动内容、宽松的活动氛围中主动学习、积累经验、自我教育?怎样与物质材料发生作用,从而获得发展?这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营造自主、愉悦的区域活动环境,保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学习

按照幼儿的年龄、教室的差异、季节的变化、幼儿兴趣点的转换,我们注重营造安全、温馨、丰富、有序的区域活动环境,多样化、多层次的材料投放既提供自主的活动场景,积累体验和感受,又能支持和引导幼儿个性化的表现,主动学习。师幼关系和谐、平等,自由度高的环境适宜幼儿操作探索发展。

2.把握科学、适宜的区域活动目标,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积累经验

《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教师在了解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目标铭记于心,并落实到行动。

为了达成区域活动目标,让幼儿积累更多直接有效的经验,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处理每一阶段的指导要点,发挥教育作用。幼儿面对不同难度,教师可巧妙借助图示、步骤示意图、儿歌等方法,帮助幼儿化解难点,体验成功。教师面对能力差异,可重视分层指导,如小班区域活动“夹夹乐”中,从简单的夹逐步转化为绕、拧、夹等系列连续动作,单一技能转变为综合技能,平面材料过渡到立体材料。

3.赏识专注、探究的区域活动状态,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我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赏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专注、探究的状态,情景式、群学式、挑战式等形式的区域活动符合幼儿认知需要,能够有效引发幼儿自我教育。

关注个别差异,支持同伴间互动学习,朋友式的互动学习更加有利于他们经验分享、自我教育。真正使幼儿想去、想做、乐做,根据自己的内部需要、发展速度、学习节奏主动选择、有效发展、专注活动,在情感和经验上获得成功和满足。

4.重视积极、有效的区域活动评价,支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全面发展

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也是区域活动评价的主人,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幼儿,积极鼓励幼儿表达回忆探讨、分享经验,帮助幼儿逐渐清晰区域活动的内容、规则、玩法,引导幼儿积极评价。评价指向性要明确,可以围绕一个点,或者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开放性的问题更加有利于支持幼儿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表达,调动幼儿评价的热忱,促使幼儿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获得发展。

教师是区域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我们应以先进的理念、开放的胸怀自勉,灵活智慧地引领幼儿自我表现表达,自主探究学习,使区域活动更加充实、有益,富有生命力,真正立足于幼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获得能力发展。

浅析班级活动的原则 篇4

关键词:班级活动,组织,原则

班级活动, 广义而言, 泛指以班级为组织基础的一切活动;狭义上理解, 则是指除课堂教学活动之外, 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的总和。 班级活动不仅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开发集体成员身心素质潜能的基础。

班级活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无足轻重的作用, 在活动中发现学生, 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班级凝聚力以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为基础。 班级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班级活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班级活动一方面是班主任展现个人才华、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舞台, 另一方面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在活动中, 学生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创新意识, 思维在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开展活动呢? 总之, 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形式来实施班级管理工作,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 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 而且还能够寓教于乐, 将繁琐的管理规则置于富有趣味的活动中, 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督促的自觉性。 班级活动如此重要, 开展好班级活动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班级活动的原则:宴燕[1]研究了班级活动的原则, 认为设计班级活动时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 要求所有班级管理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求班级活动设计要结合班级现有的条件, 从时间、地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考虑, 使得活动的开展具有可操作性;丁如许[2]研究了班级活动组织的原则。 认为, 要组织好班级活动, 就要注意坚持十大原则, 即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知识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岑万国[3]研究了班级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原则。 认为, 在开展班级活动时, 要注意教育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原则。 教育性要求在制定班级活动目标时, 要寓教于乐, 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 时代性原则要求班级活动引进时代元素, 选择有时代感的主题。 注意从时事中抓题材, 从生产、科技发展中抓题材, 从身边的新鲜事中抓题材。 整体性原则是指班级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过程、活动的影响都要构成一个系统, 用整体的教育思想指导整体的教育活动, 达到教育目标实现的整体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的境界。

我认为班级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整体性、自主性、教育性、灵活性、多样性。

1 整体性原则

班级活动, 应着眼整体效益, 特别是在活动的内容、教育力量上作整体的考虑。 在教育内容上, 班级活动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多种内容, 在诸育之中, 把德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这里应该指出, 教育的整体性, 不应该是硬性的拼凑, 而应是有机的组合, 要围绕活动的主题, 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反映。 如“水是生命之源”的主题班级活动, 考虑了四个子活动, 分别是了解水、画说水、赞美水、爱护水, 并进行“水与生命”的知识讲座、水污染的书面调查报告和漫画作品展、“请爱护我们的家园”的主题班会及环保倡议, 这里面既涉及环保的德育功能, 也有关于水知识了解的智育功能, 更体现了一定的美育功能。 在教育力量上, 从校内看, 将学校思想教育安排、学校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这三股力量拧成一绳, 体现教育的衔接性和连续性;从校外看, 要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和社会教育力量, 如可这样安排:请家长经常参加班级系列活动, 让家长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与学生对话。如 “我看爸爸妈妈”或“我看孩子的读书”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家长, 家长理解学生, 加强双向交流。 请家长经常关心班级系列活动, 为班级系列活动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搞好活动。 在征得社会教育配合方面, 采取的还是传统方法, 即请进来, 邀请杰出青年、先进人物作报告等活动;走出去, 走访工厂企业家、走访农村专业户、参观历史博物馆, 与基层单位联谊、与社会新闻人物通信等活动。

2 自主性原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一直存在着“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的单主体论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双主体论, 并进行着长期的争论, 许多专家批评传统课堂教学中存着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接受性学习状态, 提出学生的学是学生自己的事, 教师的作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学习能力, 并非强迫、替代学生学习。 班级活动一开始作为课外活动的课程范畴, 一直延续着课外活动的传统:即学生应是班级活动的主体, 无论是活动主题的确定和设计, 还是活动的准备与实践, 都由学生自己来安排, 班主任只是起指导作用, 其指导艺术在于使班级这个整体运转起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使全班同学处于兴奋状态, 自主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 让同学们普遍感到, 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 我们要动脑筋, 想办法, 把活动搞好。 传统班级活动中认识并尊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理念正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贯彻的精神。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3 教育性原则

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 可以是开发智力的, 可以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 可以是增强审美情趣的、强身健体的, 等等。 好的班级活动应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 在制定班级活动目标时, 要寓庄于谐, 寓教于乐, 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 如召开“我们小队能人多”的班会, 活动目标是: (1) 通过展示各小队制作的一期专题墙报, 使大家体验合作创作的愉快。 (2) 夸奖对集体献计献策的能人, 促进大家为集体贡献才华。 这样定位, 展示的是小队集体创作, 受夸奖的面广, 利于调动全班每一人的积极性。

教育性最重要的体现是在活动内容上。 如以“我为奥运出份力”为主题, 在社区宣传环保知识, 会增强学生和居民的绿色奥运意识。 组织“电脑与人脑”的讲座, 展开讨论疏导, 会使一些人改变沉迷玩游戏, 忽视学习的做法。 开展选“爱心大使”活动, 夸奖给他人送温暖的言行, 会培养学生的爱心。 开展听博士讲演的“祖国, 力量的源泉”班会、娱乐性的“笑话大赛”、动手自理的“野炊”、增强体力的“跳绳比赛”等活动, 都能从不同侧面使学生受到教育。 活动过程是教育性的具体体现。 首先活动的名称要有感染力, 如“救救地球妈妈”、“我眼中的中关村”、“假想旅游”、“星空探秘”等。 其次活动准备的场地要有教育氛围, 会场布置要体现教育情境、活动气氛, 标题的书写、展板的摆放、桌椅的形式都要做整体设计。 在活动进行中,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 在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 同时要注意电脑课件、实物投影等物品的教育作用。活动总结不容忽视。可以是班主任总结, 也可发动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体会, 以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

4 灵活性原则

这一方面表现在班级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上。 这是由班级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 每个班级都有对班级活动的整体规划, 每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 这是班级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但是, 班级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 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 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不断产生, 新的主题也不断形成,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这是班级活动生成的集中表现。 对班级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 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例如, 在期中考试以前, 我设计了主题班会“我要努力”, 期中考试过后, 我随机又设计了主题班会“我努力了”, 后者就是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生成的。 另外班级活动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其特有的时间、地点的灵活上。班级活动不一定非在教室内、学校内开展, 可根据季节的特点来安排, 暖和的季节以室外活动为主, 寒冷的季节以室内活动为主。 即使在室内, 也可根据活动的主题安排在图书馆、音乐教室、校史室等场所。

5 多样性原则

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就必须注意:活动内容、形式、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首先, 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开展班级活动要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 使活动既有教育性, 又有趣味性。 如一个班级在制定活动计划时, 主线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安排上既有思想教育方面的“一日常规我知道”、“集体在我心中”活动;又有学习方面的“智力竞赛”活动;既有发展体能的“乒乓球比赛”活动, 又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汇展”;还有“科技小制作”班会。 活动内容多样化,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施展的机会, 心理上有成功的体验。

其次是活动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喜欢求知、求新、求实、求乐。 因此, 班级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 变化新奇。 如班级活动内容是“心中有他人”, 形式上可多样:可以开故事会, 讲英雄模范的事迹;可以用文艺演出的形式, 把本班同学的好事编成小节目演出来;可以去给退休老人送温暖。 在一个活动中也可运用多种富于变化的形式, 如中秋佳节, 可以安排化妆晚会, 有歌舞表演、民间传说介绍、即席演讲、谜语竞猜、点蜡烛、吃月饼等多种形式。 让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感受团圆, 体验快乐。

再者, 活动的组织方式也应多样化。 除了集体活动, 还可以是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甚至是三五个人自由结合活动。 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 让活动更有实效性。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 只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遵循以上几个原则, 就一定会如春风化雨一样, 滋润学生心田, 培育出21 世纪的健康人才。

参考文献

[1]晏燕.班级活动的类型和实施原则探析[J].新课程 (教研) , 2010 (9) .

[2]丁如许.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举要.思想理论教育, 2010 (6) .

活动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 篇5

活动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

文可义

目前对活动课程的认识、设计和实践存在几个倾向:一是有的借活动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从时间到内容都服从于应试学科拓展与延伸的需要;二是没有什么设计,完全放任自流,随意性很大;三是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换位,老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自主权,体现不出活动课动手动脑等特征。

针对上述情况和根据《指导纲要》精神,我们强调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必须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增进身心健康,为培养适应21世纪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作出贡献。

活动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其独立性,在设计时要根据活动课程自身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

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课程要面向21世纪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如设计《火箭探秘》一是说明火箭是我国最先发明的,二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来火箭。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

活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火箭探秘》不但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还给他们提出大胆设想、创新的思考。

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

在活动课程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使学生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展活动时,能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例如“迷路事件”这一活动全由学生份演各种角色,解决各种难题。

4.通用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民族差异、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用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时必须同时考虑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师资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写出特色,注意其可行性和实效性。如《板鞋舞》是广西民间体育、文艺项目,在全国各盛市也可以通用。

5.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浅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原则 篇6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让学习者得到发展,但是最根本的发展是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增强,自主意识发展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乃至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应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真正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因此,语文实践活动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让学生自己决定设计活动方案,自主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教师只能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提供资料、介绍活动方法等,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不可越俎代庖,喧宾夺主,更不能把过程、结果告诉学生。如,我在教学中开展了语文小报评比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材料,自己设计版面,完成小报的编辑,结果学生的独特设计令人大开眼界,当学生看到满教室的展览作品时,都感到无比自豪。学生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探索性原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求。”探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大多是人们长期探索的结果。儿童好奇心特别强,喜欢探求,爱问“为什么”,就是这种探索天性的自然流露。综合性学习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答案应该是未知的,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直接的解答,也不能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努力甚至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成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发现问题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经过收集信息、实地观察、调查采访、亲自实验、试验等实践活动,还要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重组、想象、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最终形成新的认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联想,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思考问题时,把思路指向新的方向、新的领域,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点和经典信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比较封闭,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语文实践活动课应该具有开放性,面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生活,一切可行的事情都可以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让语文实践活动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要求。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也应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另外,也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如,在“七嘴八舌说探险”辩论活动中,正方和反方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我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有开放性、选择性、灵活性,才有思维的活跃性,综合性学习才会更富有成效。

四、全体性原则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语文实践活动课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绝不能只让一小部分尖子学生“表演”,而让大部分学生冷眼旁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搞活动时,要尽量使活动方案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最好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分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也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潜能。有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善于写作,有的学生善于辩论,有的学生善于进行调查研究,教师要分别对待,如,可以让善于辩论的学生担任辩手或进行演讲,搞调查时,让善于进行调查研究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从而发挥他们的特长,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如,在《水浒故事》表演擂台赛中,我让善于表演的学生扮演剧中角色,善于写作的学生设计台词,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轮流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表演者进行书面和口头评论,并给出相应的等级,这样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动了起来。

当然,要发挥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实效,还要从多方面努力,而其中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关键,我们应该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艺术,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苑才能永放光彩!

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黄金原则” 篇7

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教育中,把一部分区域单独划开,分成语言区、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建构区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其中自由探索。这些区域内会投放与主区域主题相关的活动材料,在保证安全与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让幼儿得到个性化发展。

正是由于区域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的主题必须符合幼儿当下的心理需求。而且,各类主题必须紧扣幼儿当下的心理阶段,并能成功地吸引幼儿探索与研究的注意力。更为重要的是,区域活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幼儿独立探索,还要考虑到幼儿间的互动,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区域中实现个性与互动,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友能力。所以,区域活动不仅要自由轻松,同时还要具趣味性,才能让幼儿主动去看,去研究。同时,区域活动还要兼顾团体活动的要求,能让幼儿间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

二、区域活动的“黄金原则”

(一)要有更多的材料

材料越丰富,能让幼儿去发现,去组合,去研究的范围就越广。在这方面,幼儿园不要一味地把眼光放在已经制作好的各类材料上,而要把眼光放长远,要用更生活化的眼光去找材料。如大自然里的一片落叶、吃完后剩下的果核、一把形状各异的植物种子、各种颜色与形状的小石头,还有大小不同和颜色各异的各类包装纸包装盒……这些都是材料的选择范围。

(二)要有更多的玩法

材料可以是千奇百怪,但要能保证安全。而区域活动的开展在拥有材料的基础上,需要的是更多的玩法。不同的区域主题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去做不同的作品。如种子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把拿到的各类种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有的幼儿根据种子大小分类,有的幼儿则根据种子颜色分类,还有的幼儿根据种子的味道分类。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用种子组成不同的图案,如可以用不同大小的种子排列成由大到小的顺序,也可以用相近颜色的种子拼接成各种图案或者形状。还有的幼儿用种子和橡皮泥组合成了各类不同大小的动物。玩法没有好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分辨了颜色,感知了重量,发挥了想象,这就是区域活动的意义所在。

(三)要有更多的想法

区域活动里,只要有想法,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如各类废旧物料可以成为幼儿认识世界的钥匙,因此,教师可以拿着某一部件让幼儿猜猜原来它是装在了哪里,是什么的一部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找线索,学会了推理。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废旧物料让幼儿组装。不论是堆还是贴,幼儿把各类废旧物料进行拼接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更是培养幼儿空间能力的黄金时间。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讲解什么是环保,什么是绿色回收,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氛围里形成环保意识。

三、基于“黄金原则”的区域活动开展方法

(一)不要什么都给幼儿玩

幼儿毕竟只是幼儿,其手眼协调能力都有局限性。在区域活动开展中,教师应严格区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区域活动主题。小班的幼儿只能接触“软性”材料,如玩橡皮泥、手撕花、堆积木等活动。而年纪再大一点的幼儿则可以适当接触“硬性”材料,如利用马赛克进行分类,并在数量、颜色分类后点数,还可以利用各类纸张或塑料瓶进行拼装,组成动物与人物等。其中,使用的剪刀等工具必须保证幼儿的安全。特别是用各类废旧物品给幼儿进行点数、加减等运算时,教师要考虑到废旧物品的所用材质,不要把易损坏的物品带进活动区域。这是因为损坏物多具有尖角,容易在活动过程中造成安全隐患。

(二)不要什么规则都没有

有些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开展时,为了鼓励幼儿的天性,于是把材料下发后,就任由幼儿去玩耍。实质上,一定的规则有利于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其能力。如在不同的区域主题里,教师可以设定目标,让幼儿利用自己的能力,或者找到同伴一起来完成这一目标,以培养幼儿的目标意识,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区域活动结束后,培养学生收拾好物品,物归原处是非常关键的,这样的规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三)不要什么成果都点评

幼儿配合度高,积极性高,容易激动,更容易失控。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很多教师一味强调保护幼儿的积极性,于是不论幼儿做出任何的作品来,教师都一味鼓励、表扬。实际上,区域活动本身是一个体现幼儿自主意识的活动,没有任何评价的意义。当幼儿结束了区域活动之后,教师不需要去点评幼儿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而不必去想教师会不会表扬自己。教师的点评对于幼儿千奇百怪的作品来说,总难免带上成年人的主观色彩。在幼儿的世界里,只要幼儿愿意去玩,在区域活动中开心快乐,就是最好的教育。例如,在进行以橡皮泥为主题的区域活动时,教师会发给每个幼儿一套小工具。而橡皮泥则统一放在教师那里,由幼儿根据需要进行领用。当幼儿上来领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时,有些教师会借此机会与幼儿聊几句,如:“准备做一个什么呢?需要哪种红色多一点?”性格活泼的幼儿会拉着教师到自己的座位上展示自己的进度,要求教师表扬。如果其他幼儿看见了,也会拉着教师去看自己的作品。对于天性内向的幼儿来说,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被冷落感。为了不影响幼儿的创作,也为了保证区域活动的氛围,教师应避开问幼儿还需要什么颜色的橡皮泥,工具是否用得顺手这些话题。当作品全部完成时,教师可再鼓励幼儿在所有小朋友面前介绍自己创作。因为此项区域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所以教师只问学生是否开心就行,对其他不作点评。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篇8

一、全面性原则

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的教育主要在活动方面,而幼儿教育阶段的活动设计应该注重于让幼儿得到更加丰富而全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保障幼儿得到更加和谐而有益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就是使得幼儿得以全面发展,结合幼儿教育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根据幼儿的特征展开丰富多彩活动,不侧重不忽略。幼儿教育活动不仅要追求幼儿素质提高,而且还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不特意强调幼儿在于某一方面发展而忽略其他潜质。

二、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就是把教育活动设计看成是一个整体,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教育整合主要有内容的整合、教育活动的整合以及环境的整合。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有意识地将于活动设计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教育活动的整合,强调幼儿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将平时在园内的生活以及活动进行整合,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整合。例如,在进行相关游戏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分组完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参与活动的热情,幼儿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引导进行全面总结,可以培养幼儿之间自己尝试对活动的快乐,相互分享经验;教育环境的整合,将班级环境与幼儿园环境进行优化整合,使得教育环境更加适合幼儿平时的身心发展,使得幼儿得以愉悦活动,使活动的的意义得以最大化。

幼儿教育活动的整合性原则,应该注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注意个例,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理应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坚持对幼儿启发性诱导成长的全面教育。

三、游戏性原则

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基本形式应该是游戏活动。幼儿的发展是幼儿自身去主动获得相关经验才能得到发展,而经验的获得则是幼儿得通过自身实践后方能不断地获得。在获得经验后,幼儿才能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成长发展。因此,要给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特性,设计各种相关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通过自身对活动的感知理解获得相关经验,得到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注重幼儿的主观性,引导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得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最大的活动经验,达到活动目的。

活动性原则理应注重的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而对于游戏活动的设计也应该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都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经验及能力,使得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例如,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而且他们在游戏中经常从事的是平行游戏,即幼儿独自玩耍着相同的游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游戏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例如积木游戏时,可以提供多套相同的积木,引导鼓励幼儿完成自己的创造;在指导方面教师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而不是教师去教导幼儿完成。

(二)分层性原则

幼儿在每个年龄,不同的环境中的发展与能力与很大的区别,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注重幼儿不同阶段的特性,体现出游戏的层次性。因此,在进行拼图活动时,小班幼儿拼图的色彩应该更加鲜艳,例图应该更加简单有趣,但拼图的数量应该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拼造出正确的图形。而对于中班幼儿,拼图的难度应该有所增加。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拼图有一定的构造思想。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为复杂的拼图,例如可以给他们提供需要填色的拼图,可以让幼儿在完成黑白拼图后进行色彩的填充。

层次性活动应该注重幼儿特征,结合幼儿的相关课程规划,引进幼儿游戏活动中。如在“各种各样的剪刀”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将各种剪刀和材料提供给幼儿,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继续探索学习,使得他们得到更深刻的印象。

幼儿期间,根据小、中、大班的不同特性,教师应该更加注意对幼儿游戏活动设计的分层次性,这样可以使得幼儿激发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得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获得相应的经验,得到适当的发展,这样可以让游戏活动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发挥整体优化的功能。例如,可以让幼儿以小组或者集体进行相关游戏活动。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己主动性的基础之上,要由幼儿自行地来进行创造想象去完成他们的活动,教师的作用知识引导他们想象新的游戏情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去手把手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活动。

我们应该要注意到的是,幼儿阶段最重要的并不是对知识的学习,而应该着重培养幼儿对新经验获得的兴趣性;而最适合培养幼儿的方式就是“游戏”;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可以适当的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游戏活动中去,可以对幼儿三观的初步建立进行一个良好的教导;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潜力,教师对幼儿活动应该多多引导幼儿,而非教师指定;要求孩子做到时首先应该要求家长做到,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生活行为习惯上,家长在教导幼儿时应该自身先有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幼儿才能更好地领会学习,家长应该与教师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幼儿健康积极的发展。

摘要:幼儿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增强幼儿经验,提高他们能力。对幼儿教育应当以游戏活动为主,分层次设置合理的游戏活动,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 篇9

可是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的很多课堂或者直接是教学内容的呈现, 或者用问答的方式掩盖变相做题的本质, 或者用“一指禅” (指单纯播放PPT) 取代师生、生生互动, 课堂上存在着诸多“假语文”、“假学习”、“假活动”的现象,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被“教”的设计取代, 效果差强人意。下面, 本文结合2014 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中关于《窗》教学的14 节省市级优秀课例, 谈一谈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语文姓语, 立足于语用

语文姓语, 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不能离开文本, 疏离语言, 应该以言语技能训练为核心,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著名特级教师褚树荣先生的话说, 就是“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演讲课、美术课、多媒体演示课、课外活动课, 而上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课。”

坚持语文姓语,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就应该立足于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修订稿) 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课程定义, 修订者只选择了“运用”而删除了以往的“理解”, 显示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认识和语用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认为, 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用教学, 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 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 (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 , 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1]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应该基于“语用”基础之上, 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交流的素养为旨归。

笔者执教江苏省优课《窗》的时候,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力求突出语用的特点。在“细读美景话特点, 对照光墙说形象”环节, 先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梳理, 形成初步认知, 再利用学生认识上的分歧对近窗者的形象展开讨论, 下面是部分实录:

师:请大家小声读临窗的人所描绘的景色, 这些景色中有人有物。读完思考后告诉老师:他所描绘的这两类景色各有个什么样的特征? (生读4、5 节)

生1:他描绘的景色十分优美。而且从湖面上漫游的一群群野鸭、天鹅可以看出那些野鸭天鹅十分悠闲自在, 充满活力。

生2:我觉得他描绘的对象十分美好, 而且充满了生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个描述者内心是十分向往这种生活的, 他的内心也是十分乐观的。

生3:公园里的孩子扔面包喂水禽, 有的摆弄模型。还有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散步, 是多么幸福啊!

师:这里不光有人对自然的爱意, 还有人对人的爱意了。

生4:总的来说, 这是一副悠闲和谐、充满爱意、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画面, 人和物自然统一。

师:说的太好了, 可是临窗的人其实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啊!为什么?

生5:我觉得靠近窗的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为解除另一位病人的痛苦而编造出来的, 这样可以看出他的美好和善良。

师:如果描述的动机是这样的话, 那还真能看出点门道。

生3:我觉得不一定是为了减轻另一个病人的痛苦。可能靠窗病人以前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画面, 说着这些画面他就会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 就会感受到幸福。

生2:我们生病打点滴的时候会觉得无聊, 我就会想象以前美好的事情可以忘记病痛。可能近窗病人就是这样的。

师:如果这样, 会不会觉得近窗的病人心理不美啊?

生6: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说的画面都与生命、美好有关, 作为一个重病在身的人, 这是难能可贵的。近窗病人未必是个善良的人, 但是他一定是个无害的且热爱生命、乐观的人。

这个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以文本和话题讨论为基础, 联系到学生的话语基础和生活体验, 在话语意义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客观准确的认识。靠窗的人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善良和美好, 更主要的是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对疾病的乐观。通过这样的辨析,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味鉴赏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瞄准学习起点, 让学习发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2]学生的学习起点一直是语文课前教师重点研究的内容, 可是, 我们一般的学情分析都停留在经验层面。虽然我们口头上坚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 而实际上学习活动的设计大多从教师追求的所谓效果出发, 从教师的需要出发, 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

不从学习起点设计教学, 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比如某市的优课在讨论《窗》一文人物形象的时候设计了下面的活动。

师:课文中写了两位病人, 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近窗者”和“远窗者”, 假如我们同学就是这两位病人的主治医生, 请你认真阅读课文, 为这两位病人填写病历卡。 (教师投影)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师:作为主治医生, 请你为这两个病人作一个鉴定:请从两位病人中任选一个, 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这个学习活动看似新颖, 其实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首先, 主治医生是医生的职称分类, 学生未必了解主治医生的实际工作;其次, 就病历卡而言, 有没有两个病人合用一个病历卡?病历内容是不是这些条目?语言表述是不是符合医生的职业规范?这些填写范例实在值得商榷;第三, 医生以治病救人为目的, 只要根据症状得出判断, 并不需要了解患者品质、人格方面的特点, 除非他是精神科医生。这个活动设计只能让学生手足失措。

联系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 不顾学生学习起点的举措比比皆是:有一上课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课一结束就让学生做导游写导游词的。学习时机不对、教师铺垫不足等导致语文学习低效发生。语文学情其实就是对语文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 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 情感和发展需要、学习习惯等有透彻的把握, 才能设计促使学习高效发生的学习活动。联系上例, 如果教师在学习活动发生之前简单介绍医生写作病历的基本要求, 或者直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病情发展过程, 效果应该比填写病历卡这个“花头”要好。

三、强化过程管理, 让活动有效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 不单纯是信息的吸收, 也不单纯是智力活动, 这里面有信息的获取, 有思想的碰撞, 有感情的交流。

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学的过程, 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般而言, 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先有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 然后才有行为参与。行为参与展示的是学生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的结果。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参与, 直接期待学生行为参与的结果, 这样的设计显然难以取得实效。下面是某省优课的活动设计:

再读课文, 品味探究:

1、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 请在文中找出根据。

2、小说结尾明明交待“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而靠窗病人为什么描述的却是一幅幅美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不靠窗的病人出于什么心理, 对病友见死不救?

4、思考:结尾是墙, 可是标题为什么是“窗”?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这四个问题设计无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来, 主要原因是学生并不能在情感和思维的角度获得启发, 所以当然在行动上呈现出被动的状态。从问题设计的层面来看, 这四个问题要么过浅 (比如第1 问) , 要么过深 (比如第4问) , 无法激发起学生研究文本的愿望。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看, 这些问题缺乏思维的延续性, 学生无法从中学会解读小说文本的思维方法。

其实, 这四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两个思辨性的问题, 即:1、文章开始写两个人的关系是融洽的, 而后来远窗的病人却见死不救, 是因为什么?2、靠窗的病人描绘的是一幅幅美景, 而实际上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这是因为什么?通过矛盾分析, 接着引入下一问的思考, 即:3、对照两个人的形象来看, 文章以“窗”为名, 应该有他特殊的用意, 试作一简说。这几个设计的指向在于文本的矛盾, 目的在于还原小说的情感逻辑, 激发起学生的思考。

四、力求形式多样, 让课堂生姿

观察这14 节省市级优质课, 笔者发现, 很多课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单一, 活动内容雷同。小组活动、组与组之间的活动极少。集体活动局限于读, 个人活动局限于思, 师生互动局限于一问一答。单一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不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且因为没有考虑学生语文学习智力差异的基本现实,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 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应该以一种形式为主并穿插其他形式或两三种形式交替使用, 听说读写综合运用, 每一种形式都不宜过久。

比如在课初阶段, 有的老师在学生通读文章之后,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情节。而昆山周老师则采用关键词填空补足情节的扶读设计的方法。虽然本文情节尚不难理解, 但是课初即让学生高度概括, 可能会损害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扶读设计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情节, 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扶读设计中, 南通市的卫老师设计更具特色:在学生概括了情节之后, 他让学生变换视角, 站在近窗的人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不但引导学生全面搜集人物形象的信息, 还为下面进入人物形象的对比环节做了铺垫。

在课中阶段, 昆山的周老师在学生讨论完人物的形象之后, 让学生结合人物形象对对联。学生通过对对联的训练看到人物形象的反差, 进而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对比。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常州市的蒋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远窗病人心理评鉴之后,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学生思考有基础, 讨论有依据, 展示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在课末阶段, 很多老师都设计了“写”的学习活动。比如:1、假设这位病人痊愈出院了, 请你大胆设想一下, 他会做些什么? (常州蒋老师) 2、假如, 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 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盐城侍老师) 3、想象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写一段话。 (常熟金老师) 这三个活动安排在文本讨论之后, 学生对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充分的认识, 写作热情自然高涨, 下笔有依有据。相比较而言, 前两个活动设计还丰富了文章的情节, 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因而课堂气氛较后者显得更为热烈。

试谈英语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 篇10

活动课程的思想, 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杜威提出。杜威的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 师生共同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单一化倾向。按杜威的理论, 只涉及一门学科知识的课程已经算不得活动课程。然而, 新修订的职英教学大纲突破了杜威的理论框架的禁锢, 提出了英语这个单学科的活动课程概念, 这应该是一个创举。我们现在设计英语活动课程的方案, 不必要再囿于杜威理论的雷池, 但是, 对杜威理论的合理因素, 还应该予以肯定继承。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 考虑到杜威理论的合理因素, 我们认为, 英语活动课程的方案设计大致应遵循以下七条规则。

1“活”“动”性原则

英语活动课程设计既要注意“活”, 又要注意“动”。

英语活动课程在形式上要“活”。具体地说: (1) 以课堂为主阵地, 但也可以走出课堂, 如英语角和英语老师或外教交流等, 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对生活中的某些英语现象进行剖析, 或者以讲座形式, 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热门的话题。可以教师抛“砖”以引学生之“玉”, 可以放手让学生编筐, 最后老师收口。 (2) 可以采用孔子茶馆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甚至师生角色可以互换。如学生为师, 生问师答, 可以师生一起“活动”。如限时书面表达, 然后由生互评等等。

“动”, 要求师生双边活动到位, 当然, 这种动, 不仅要求手动、口动, 更要求“脑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 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 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动”还要求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难易得当。问题应如同摘桃子, 让学生跳一下可以摘到。那种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尽管一问一答, 热热闹闹, 也算不得“动”, 因为学生无须动脑就可以解决那些不成问题的“问题”。那种设计问题过难, 学生思而不得其解, 思维积极性受到压抑, 无法解决, 最后还得由教师越俎代庖, 这也算不上“动”。反之, 教师就某个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讲得生动有趣, 振聋发聩, 学生听了或茅塞顿开, 或于心中戚戚焉感受深刻, 悟出新知, 这也可以视为动。

2 综合性原则

虽然英语活动课程中的“英语”二字, 已限定它不能如杜威提倡的传统活动课程那样, 每节课都做到多学科内容交叉, 选取材料时, 可以顾及人文、地理、历史等内容的材料。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即使是某一方面的专题知识, 我们也可以多角度综合分析。这样做, 可以适当地体现出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的特色。

3 课程性原则

目前, 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说说笑笑, 跑跑跳跳就是活动课程, 这是大谬不然的。活动课程不排除课堂外的阵地, 但是, 它作为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 不能放弃课堂这个主阵地。其实, 活动课程的创始人杜威又何尝放弃过课堂这个教学阵地, 它所说的活动课程的中心是教授内容方法的改革, 而不是教学场所的转移。作为英语活动课程, 应该牢牢占领课堂这个阵地, 我们在设计英语活动课程方案时, 应该有课堂意识, 一个活动方案内容一般应控制于一节课 (45分钟) 之内。

4 长效性原则

目前的英语的教学模式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一篇篇英语文章和知识短文被肢解为零碎的“考点”变为应试的敲门砖。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特点被歪曲, 学生局限于咬文嚼字, 英语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譬如书面表达吧, 它是展示人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最佳形式。可惜的是, 考场上得高分的大学生们, 写作能力却低下得令人担忧。作为英语活动课程, 它是英语教改的产物, 是素质教育思想在英语课程中的体现。英语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 注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注重学生英语视野的拓宽。笔者领导的课题组自编一套英语活动课程教材, 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课堂实践证明, 设计的问题贴近生活, 学生熟悉环境, 有话可说。同时,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出生活情趣。另外, 还使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打消了对英语的神秘感, 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5 知识性原则

任何一门课程, 都要让学生有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奢谈能力的培养, 犹如搞建筑不打基础, 于沙上建塔一样, 其后果可想而知。当然, 英语活动课程给予学生的知识, 要以“鲜活”为主。

当然, 英语活动课程的知识积累不仅仅只纯英语知识, 如语法、词汇方面的积累。还应该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注重与英语相关的生活积累。

6 趣味性原则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不可忽视。只要我们肯下功夫, 是不难编出具有趣味性的英语活动教材的。

7 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教学的高标, 我们从事英语教学活动, 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英语活动课方案的设计, 要注重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创设思想碰撞的机会。使学生思想在碰撞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英语活动课程方案设计还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发现, 而不应只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在思想上冲破传统结论的牢笼。倘若能做到这些, 学生的创造力何愁提不高?

对“政府工作和活动原则”的把握 篇11

我们的教学依据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先看看我们手中的教材是如何说的吧。“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四版第39页)。“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第43页)。这两个地方都说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后者还提到了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第59页)。“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第64页)。这也是教材中仅有的提到民主集中制的地方。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第64页)。这是教材唯一提到依法治国的地方了,注意这里的主体是党。

这三个地方提到的三个原则,其主体分别是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并非是旧教材中提到的政府的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三个方面。政府的组织活动原则变了,还是仍旧能用那三个方面呢?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处理呢?我想教材的根本是课标,那何不从课标中去找找呢?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撰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内容涉及人大代表的产生及职责,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

这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实验)》中能找到的几处有关三原则的内容了,对人民负责原则还只字未提。

我们还可以追根究底去看,那就是国家的法律里边是怎样规定的。2004年修改的《宪法》是我们的现行根本大法。《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憲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原则归到政府也不为过的。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用政府的组织和活动三原则。

但是,我们的教学往往都是由高考这个指挥棒控制的。这就得研究考纲了。《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中提到考点: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个说法也就很笼统了。为了更好应对高考,绝大多数老师都采取了恢复原来的旧教材模式。

2010年全国1第38题(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从这个题当中看到,用两个原则了,但这在旧教材下用的。

2011年四川38(3)结合材料三,说明市政府是如何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

答:①该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促进居民消费的系列措施,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②该市政府采取的要求干部了解群众消费需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③该市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坚持了依法治国原则。

这里仍然用着三原则。

2011年重庆38(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指出我国国家机构在水资源保护中行使的职权。并分析他们履行职权时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原则的。

答:①(略)②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组织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体现了依法行政;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确保了水资源保护有法可依。

这里考查依法治国原则,体现了它的主体是人大、政府,也应该有党。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这是一个博客中的话。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讲清书中三原则对应不同主体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二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对人民负责是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三是,把握和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四是,在实践中去体会国家的法律法规与高考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问题为先导,以知识为载体,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这是牟玲老师的话,我也赞同其观点。

肤浅之谈,还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语文实践能力活动课的原则 篇12

一、准备阶段要遵循的原则: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首先, 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这样容易引出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愿望,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主题探究学习:桥》 中“桥”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但又了解不深的建筑, 这个选题就在学生身边, 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感受、观察和描述, 由此派生出的问题可大可小, 学生易于操作, 便于学生自己思索, 自己提出问题, 容易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 教师在做方案前, 需要对学生有所了解, 做到既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发挥特长, 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比如这次桥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 我设计了“桥梁大观”“家乡桂林的桥”“桥梁文化”“心灵桥梁”四个专题,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 学生选择的面很广。如“桥梁大观”这一专题是为那些对古今中外的桥梁感兴趣的学生而设计的, 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放眼世界、中西融合、尊重和兼顾多元文化的目的;“家乡桂林的桥”这一专题是为那些想了解桂林、热爱桂林、痴迷桂林喜欢摄影、喜欢画画、喜欢出游的学生而设计的;“桥梁文化”这一专题是为喜欢吟咏品味、喜欢积累、喜欢讲故事、喜欢朗诵诗词的学生而设计的;“心灵桥梁”是为那些喜欢联想、想象, 表达能力较强, 擅长交际、沟通、采访调查的学生而设计的。

在这四个专题中, 每个专题小组在探究时, 学生又可根据自己组员的特点及兴趣爱好细致分工。如“家乡桂林的桥”这一专题, 概括、整合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探究介绍桂林的桥的共同点, 喜欢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生可以选择桂林花桥、鲁家村风雨桥等研究, 喜欢现代化大桥的学生可以选择上海路立交桥、南洲大桥等研究, 喜欢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学生可以选择阳桥等研究, 喜欢中西融合风格的学生可以选择宝贤桥、古榕双桥等研究。不一而足, 各取所需。又如“桥梁文化”这一专题, 学生又可细分为积累与桥相关的诗词名篇名句、讲桥的故事、讲桥的歇后语、积累桥的谚语及成语等多项活动, 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从而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 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再次,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 教师一定要避免完全放任自由和过分干预两种情况, 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指导, 做好活动的总策划和总编导的角色。如在活动中, 探究家乡桂林的桥这一小组, 学生在活动中收集了40 多座桥的资料, 文字资料几万字, 拍摄的相片、收集的图片几百张, 如何将这些资料整理、分类、筛选, 又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示呢?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几个小组成员三番五次无法达成共识, 这时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指导评价与鼓励, 这样既能让学生解惑而团结一心, 又能让学生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继续参与活动,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

教师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上的评价, 及时给予学生适时、适度、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以确保每一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二、学生自主实践阶段要遵循的原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体现综合性, 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

语文活动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在本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如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感悟语言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

在“心灵桥梁”这一环节中, 学生在课后采访和现场采访这些活动中的表现令我们惊喜。以下是学生的当堂采访汇报。

生1:我们组采访的是顾之川教授。他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已有20 多年了, 虽然工作繁忙, 但是他还是会抽出时间多与家人沟通。他创建了一个家庭微信群, 利用网络交友工具, 拉近彼此之间的情感。他说, 与家人保持良好关系的秘诀关键就是爱, 爱就是包容, 包容对方的一切, 与对方达到共识、默契、成为情比金坚的一家人。所以顾教授一家人都是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

生2:我们组采访的对象是张定远爷爷。他告诉我们, 对待他人, 要用诚恳和真心的态度;对待朋友, 就要能帮就帮, 多为朋友着想, 真诚待人, 这样就会广交天下友, 对待犯错误的孩子, 父母要以身作则, 给孩子讲道理, 通过细节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而不是一味地责骂。从张爷爷身上, 我们学到了要用真诚和真心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样可以为我们赢得很多朋友。

在采访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切实地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学生也明白了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 要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也要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尊重他人的观点, 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流。

在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自我活动, 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了桥的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运用。通过这样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在活动中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他们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切实的培养。

活动中通过桥这种常见建筑物, 不仅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获得了桥的基本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领略了桥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要尊重多元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丰富文化底蕴。更让学生明确了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成果展示阶段要遵循的原则:注意活动成果的开放性、趣味性, 力图实现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核心精神

活动成果交流的开放性、趣味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板报、手抄报、调查报告、讲故事、小品表演、游戏互动、抢答、PPT投影等。二是活动得出的结论要具有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 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 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事实证明, 只要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学生就可以展示他们的风采。在这次 《主题探究学习:桥》的成果展示课上, 各小组在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上下足了功夫:他们有的以PPT投影用最炫民族风来介绍中国名桥, 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有的以调侃的方式介绍俗称自杀者大桥———美国旧金山大桥, 以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珍爱意识;有的小组以游戏、抢答的方式传播桥的名句、诗词、歇后语、成语等。交流分享展示的开放性、多样性及趣味性,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摘要:语文实践能力活动课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为了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上一篇:理论旨趣论文下一篇:温室辣椒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