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活动原则

2024-08-15

高校社团活动原则(精选10篇)

高校社团活动原则 篇1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在大学校园里, 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海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在校园文化繁华表象的背后, 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有多广?学生活动的吸引力有多大?学生活动到底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多大作用?这些都是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应该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审视目前学生活动开展的现状, 结合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体会, 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遵循以下六大原则, 如此才能使学生活动有品位、上层次、效果好。

一、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指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应当始终坚持思想领先,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 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所以辅导员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政治上的引导, 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引导他们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中明辨是非、站稳立场, 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 引导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潮流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活动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层次性, 并且要有品位, 这是由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性质和工作职责要求所决定的。因此, 辅导员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 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从而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能引导学生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根本指导原则, 而且也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在学生工作上, 不仅要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 还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按照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 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 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热情, 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要求。其次, 必须发挥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广泛听取他们对开展活动的意见, 让他们参与民主决策, 保证他们的话语权, 多一些理解, 多一些鼓励, 多一些尊重, 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交流, 让大学生在科学民主的管理中健康成长成才。最后, 树立服务意识, 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要做到上述三点, 就要求辅导员要与大学生打成一片, 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 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 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 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使活动更加贴近广大学生的实际。

三、目的性原则

马卡连柯说:“方法和目的的关系应当是检验教育逻辑的正确性的实验场所。从这种逻辑出发, 我们就不能允许有不去实现既定目的的任何方法。”辅导员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 要把实现教育目标作为最高标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 无论组织者还是参加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端正的态度, 要注重实效, 而不能赶时髦、搞形式、走过场。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要紧紧围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 把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养成教育等贯穿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在组织活动前, 辅导员要注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进行必要的学习、讨论和动员, 拟定议程和提纲, 不打无准备之仗, 使活动不仅有新颖的形式而且有鲜明的主题, 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 贴近学生的实际。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辅导员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方式和方法不仅科学而且新颖, 具有创造性, 视野新, 角度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 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新时期, 国家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富有激情, 渴望创新, 勇于挑战, 敢于打破束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因此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坚持创新性原则, 只有这样学生活动才有吸引力、号召力,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且要周密安排、科学策划, 在“新”字上做文章, 在创新上下工夫。

五、群众性原则

群众性原则是指学生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活动的广泛性。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以“尊重学生首创、引导学生参与、确保学生受益、争取学生满意”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原则, 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组织学生活动时的具体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 因此群众性原则是辅导员在组织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始终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面向广大学生, 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高低、参与活动覆盖面的大小、学生素质提高的程度, 是衡量活动是否真正坚持了群众性原则的标准。坚持群众性原则要力戒形式主义, 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只能是劳民伤财, 只会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目前, 一些高校出现了高年级学生参加学生活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组织的学生活动没有真正遵循群众性原则的要求。

六、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安全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安全工作是关系到个人生命、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随着高校办学程度的日益开放, 各种不安全因素也随之而来。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识, 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不幸却一幕幕上演。因此, 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在工作中, 辅导员要坚持把安全性放在首位, 要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坚持场地、场所、器材的安全性, 活动前要认真检查, 确保其安全;坚持活动过程的安全性, 开展活动要有专人组织、专人负责, 确保在活动过程中不出现意外事故。只有在保证活动安全的前提下, 才能使学生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校权力解构与分权原则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权力 三维解构 分权原则

【作者简介】张玮、晋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事务管理。

步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在现有国力条件下,高校竞争优势已无法通过传统的规模扩张实现,只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够使高校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发挥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许多学校正在尝试的内部分权机制改革,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高校分权机制改革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高校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高校逐渐改变承袭于前苏联的科层式管理模式,开始进行以合理分权运行,降低管理重心,保障学术活力,促进民主管理为主要目标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然而,目前的实践显示,这些改革举措不但与国外大学“学院自治”的管理模式相去甚远,而且与高校适度分权、相互制衡、重心下移、两级管理的改革初衷也未能有效实现。

从横向看,由于权力种类多元化、权力边界模糊化,高校内部各种权力相互渗透、相互掣肘。各种权力均以核心权力自居,强调自身的重要性,希望引领和制约其他权力,高校缺乏权力分际的明确规定和权力冲突的协调机制,权力越界行使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纵向看,出于对传统管理模式的行为惯性和对学院管理能力的不信任,绝大多数高校仍旧维持着原有的“家长式”管理方式,紧握人、财、物等重要资源的分配权,仅将大量事权下放至学院,以应对日益增大的管理维度,减轻繁重的事务工作压力;而学院一方面承接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却无法得到人事、资金等方面的自主权,工作协调的空间被压缩,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被动等待、按指示办学”成为主要选择。2008年,一项针对高校的学院院长和书记的调查显示:对所在高校院级管理状况表示满意的只占30.3%;表示不满意的高达69.7%。由此可见,厘清高校各类权力的属性、构成和边界,确立合理的分权机制,已成为推进高校内部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能的先决条件。

二、高校权力的三维解构

1. 高校权力的横向解构

我国高校主要存在党委、行政、教授、教职工和学生五大主体,与之相对应的,也形成了党委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学术管理权、民主管理权和学生自治权等五类基本权力。其中,党委领导权保障政治导向,民主管理权和学生自治权体现了民主参与,而行政管理权和学术管理权则是高校教育职能的具体落实与体现,是高校权力体系的主干。因此笔者主要对这两项权力进行解构。

行政管理权,主要是指高校为保障组织运转、贯彻整体意愿而设置的,以职务和级别为位阶,以垂直约束为表现的一系列事务管理和资源分配权力。主要包括:发展规划权、政策制定权、人事权、财务管理权、资源配置权、后勤保障权、检查评估权、事务协调权、外部联络权等。

学术管理权,主要是指高校在实现自身教育职能的过程中,对学术性事务所作出的一种判断和决策。这种决策更多依赖于教授、学者或学术研究人员基于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学术权威而产生的一种力量和影响力。学术管理权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学科规划、师资评价等专业性、学术性领域。

2. 高校权力的纵向解构

笔者认为,应当以权力的影响层面为标准对高校权力进行纵向解构,将其划分为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

微观权力,主要是指能够由学院自主行使、自我负责、影响力仅及于单个学院的权力。如学院的发展规划权,学院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学院内部学科发展的选择权,学院内部教学、科研、对外服务活动的实施权,学院内部经费的使用与分配权,学院内部人员的管理与处罚权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的管理与实施权等。微观权力由学院行使。

宏观权力,主要是指涉及多个学院或影响全校、单个学院无法自主行使、无法独立承担的权力。如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权;学校经费的分配权;学校人事编制权;院际关系的管理与协调权;监督、检查和考核权力等。宏观权力由学校统一行使。

三、分权运行的原则

以三维方式将高校权力的内涵予以呈现,为确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内部分权运行原则奠定了基础。

1. 学术权决策、行政权执行的横向分权原则

从横向权力的分布和影响来看,学术管理权和行政管理权是高校权力中最为核心的并行权力,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与博弈,往往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甚至出现了要求削减,乃至消除高校行政管理权的极端观点。实际上,现代大学内部学术管理权和行政管理权相生相随、无法分割。高校既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和专业技术队伍,从事知识传播、科学研究等学术性工作;也需要一批精干的行政管理人员,对内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对外满足社会的沟通需求。机械地割裂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关联性,简单地抑制或驱除某种权力的做法,都是轻率而片面的。

众所周知,追求科学知识是高校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源泉,高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创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而开展的。而学术研究工作就是追求科学知识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学术管理权理应在高校权力体系中占据最大权重,居于主导和优先地位,并体现为遵循科学的本质和规律,独立而不受干扰地实现对学术活动的判断和决策。行政管理权应当与学术管理权保持相对分离,并被局限为一种执行权力,不仅不能直接参与学术活动的判断和决策,相反应当通过自身的高效运作,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术管理权的有效行使。

2. 学院为主导、学校为补充的纵向分权原则

目前,学界已对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中的纵向分权原则多有论述,但绝大部分观点都表述为:“高校应当主动将部分权力下放至学院层面,以调动与激发基层学院参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学校作为权力纵向分配机制的主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较之于过去“计划式”、“指令式”的纯粹行政管理模式有了明显的进步,体现了校级层面对于向下分权、减小管理跨度的愿望。但是其本质仍属于一种“居高临下”的配置式权力分配模式,主导权完全归属于学校,学院的能力、意愿和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重视和尊重。

纵观大学发展历史,是先有学科,后有学生和教师,继而形成系、学院,最终合为大学。学科是基础,它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由多学科集成的高校往往很难深切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化需求,自上而下的各种决策也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而专业相对集中和趋同的学院却对此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够迅速快捷地把握住学科方向和社会需求。因此,既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科发展,那就应该大胆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构建以学院为主导的纵向分权机制,即学院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实际,优先获取管理与发展的权力和资源,自主谋划发展,精确投放资源,实现发展效益最大化;学校应当充分信任学院的内发动力和能力,尽量缩小宏观权力的行使范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取外部资源、监督促进学院发展、协调处理院际冲突和提供全校性公共服务等领域,帮助和支持学院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肖期华.高校管理创新与学院制实体化运作思考[J].文教资料,2007,(3).

[2] 刘亚荣等.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3] 李北群,徐月红.大学实行学院制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

[4] 林健.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中的权责划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5] 张洁,王大本等.高校校院二级管理运行体制的研究与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浅谈高校绿地的规划原则 篇3

1 绿地植物配置原则

1.1 适地适树

在对高校绿地进行规划设计之前, 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地形、地势、阳光、水分、原有设施和人类活动等环境条件综合因素, 再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 以利于植物很好地成活和生长。校园绿地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 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一般10hm2左右的面积中, 木本植物树种种类要达到当地常见木本植物种类的40%以上。

1.2 乔灌草合理配置

在植物配置上, 乔灌草等植物类型搭配合理, 形成立体种植结构, 既能有效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又符合人们观看树体轮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审美观。校园中的植物群落应当是模拟自然而营造的适合本地环境条件, 结构合理, 层次多样, 物种关系相互协调, 景观自然和谐的植物群落。

1.3 注意季相变化

植物的景色会随四季呈现出变化。在植物选择时, 要考虑植物的姿态、叶色、花期、花色、果期、果形等因素, 进行合理的配置, 形成季相的变化, 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随着季节的变化,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观。

1.4 种植密度合理

植物配置的密度是否合理, 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乔木类树之间的距离要根据树木成年时树冠的大小来决定。要想在短期取得较好的绿化效果, 距离可近一些。

1.5 适当种植有香味的植物

在校园的各处, 适当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 如丁香等, 以舒缓大学生紧张的神经, 缓解学生的压力。

1.6 合理搭配

要注意常绿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的搭配, 速生树和慢生树的搭配, 观叶树、观花树和观果树的搭配。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各植物间要相互和谐, 逐渐过度。在种植设计时尽量保留原有的古树, 在此基础上搭配其它植物。

1.7 不宜种植的植物

过于娇贵的植物不宜种植, 否则会给后期的校园绿化养护造成负担。

2 草坪种植原则

草坪按形式分为自然式草坪和规则式草坪。自然式草坪充分利用自然地形, 或模拟自然地形, 形成波浪起伏, 外形轮廓曲直的草地风光。在自然式草坪中, 树种的选择宜丰富些, 种植形式应采取自然式、“三五成林”, 或孤植、片植都比较适宜, 特别是草坪边缘的种植应错落有致, 体现自然韵律, 忌成排成列的整齐种植。而在规则式草坪中, 多选择树形整齐、轮廓鲜明的树种, 种植形式也以规则式为主, 并且常用一些规则式的花坛、模纹点缀装饰, 增加观赏效果, 这种草坪对地形、排水、养护管理等方面要求较高。

3 绿地规划原则

高校绿地规划要从为师生创造优美环境的角度出发, 通过景观建设, 形成一个舒适、美观、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充满大自然景观的宜居生态环境。

3.1 草坪种植与乔灌木种植相结合

草坪相对乔灌木形成的群落而言, 观赏性强, 能缓解眼睛的疲劳, 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小, 且日后管护的费用高。由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构成的植物群落发挥的生态防护效益作用大, 且日后管护的费用低。因此要把种植草坪和种植乔木灌木花卉相结合, 形成立体的植物群落。

3.2 绿地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在规划高校绿地时, 要注重功能和美学并重。既要创造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 又要强调校园文化和艺术品位。校园绿地在满足学生交流、放松等功能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味、内涵、素质。

3.3 植物景观与园林设施相结合

在规划设计时, 采取多种形式的园林造景手法, 以丰富景观。在突出植物景观的同时, 设计一些雕塑小品, 水景工程, 假山, 长廊, 亭, 桌椅, 花坛和各种铺装, 形成多样的园林景观形式。

3.4 绿地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面积较大的绿地, 景观集中, 优点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缺点是外向性强, 来这里的人比较多, 易形成嘈杂的环境, 不够安静;面积较小的分散绿地, 优点是内向性强, 易形成相对安静的休息空间, 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缺点是观赏价值低, 空间形式单调, 不能形成较完整的空间结构。因此, 在绿地规划中要考虑集中与分散的绿地相结合, 能起到二者优势互补的作用。

3.5 绿地布局的开放与封闭相结合

开放式绿地布局是指建筑物在中间, 绿地围在周围;封闭式的绿地布局是指绿地在中间, 建筑物在外围, 形成“O”、“U”、“L”形。前者表达气势开阔, 景观突出的特点, 后者则形成具有私密性和安全感的特点。在绿地设计时, 要将二者有机结合, 形成多样化的景观。

4 结语

通过对高校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达到改善高校生态环境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师生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有利于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赵世伟, 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高校社团活动原则 篇4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信息沟通

【中图分类号】F272

引言

信息沟通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信息沟通的理论,掌握信息沟通的技巧和要领,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危机管理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以有效地应对危机,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信息沟通原则

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着眼于已发生危机的有效应对,力求减少危机对学校的冲击,最大限度的降低给学校带来的危害,在沟通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l、可信性原则

可信性原则要求危机沟通活动中的信息内容真实可靠,能够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吹牛撒谎。可信性原则是对信息传播内容的基本要求,但是沟通的可信性原则并不排斥沟通的艺术性。四个建立信用的关键要素为:

(1)迅速和真实地通告危机;

(2)在任何发言和稿件的开头,都要对这场危机中的任何受难人表示真挚的同情;

(3)与所有所影响的人们沟通,但是尤其要注意与内部师生的沟通危机;

(4)让受尊重的第三方出面来通告。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接受者(群体的和个体的)的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恰当地选择沟通内容、沟通形式和方法技巧。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反映在沟通内容上要求内容的组织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头有尾、有点有面;反映在沟通过程上要求过程的推时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有张有弛、步步为营:反映在沟通组织上要求在组织沟通活动时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4、协同性原则

高校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协同一致动作特别重要。协同性原则要求信息传播者协调、处理好传者与受者、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使其处于协同操作、相互促进的互动状态之中。

5、适量性原则

只有在一定限度和尺度之内的信息量才是最适合受众感知的信息吸收量。此外对单个信息的加工和传输也要适量。适量性原则既符合接受者对信息的需求量,也符合传播媒介的负载能力和节省人力、财力、时间的精神。

6、适时性原则

沟通的适时性原则就是恰到好处地把握时间、选择时间、抓住最适当的时机开展活动。它可以是及时沟通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帮助接受者在危机环境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所发生的这类事件信息。也可以是提前的沟通或适当的根据特定危机事件进行延时的传播。

二、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沟通策略整合

本研究借鉴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模式,将高校危机划分为潜伏期、突发期、延续期、恢复期四个阶段。

l、潜伏期

潜伏期的征兆通常不明显,不容易被察觉。但是这个阶段有时会出现警告讯号,有先见之明的组织会掌握这些警告讯号及早处理,将危机消灭于无形,及时化解一场危机。在危机的潜伏期,高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树立全员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监测系统。

(3)做好危机沟通计划.

(4)完善组织管理。

(5)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6)强化高校组织文化建设.

2、突发期

这个时期是危机出现并开始造成损害的时候。危机潜伏期的沟通管理只能使危机爆发的次数减少,即危机防范只能处理部分危机,提高组织的“免疫力",但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一旦到了危机爆发的时刻,学校实施有效的危机爆发期沟通管理,可降低危机的破坏程度,使危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危机爆发期,学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尽快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2)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应变计划。

(3)采取适当沟通应对策略。确认沟通的目的,分析沟通的对象,根据传递的信息类别、情境情感取向、文化等,选择沟通的核心思想。

(4)查明和面对危机事实。

(5)成立危机新闻中心。尽快召开记者会,以公开、坦诚的态度,准确地告诉媒体事实。

(6)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3、延续期:

危机延续也是危机扩散的时期,是危机的各种破坏力表现的最突出的时候,危机的影响往往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需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克服危机。危机时刻,只有通过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保障校园生活的正常运行。

在危机延续期,学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学校的立场、态度,公布发言人时间,供媒体采访。

(2)及时通报危机处理进展情况,使信息真实可靠。公开和透明,告知公众已经采取哪些危机处理措施。

(3)确认并且克服沟通瓶颈现象。

(4)保证沟通所需的通讯设施足够、尽量简化沟通渠道,整合信息,保证渠道畅达。

(5)与政府官员、师生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直接进行沟通。

(6)运用非正式沟通系统。

(7)与学校外部专家广泛接触,接受他们的合理意见。

4、恢复期

这是危机发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危机到此走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此时组织应该自我分析、自我检讨并且疗伤止痛从而使组织回到正常运作状态。恢复期最重要的还是从经历中获取教训,断绝日后类似危机的重演。最好能够从危机中列出详细的“危机处理计划”作为来日类似事件应对的指导方针。

危机过后学校应进行下面的工作:

(1)调查:对危机发生的原因、相关预防和处理等全部措施进行系统的查。

(2)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危机防范工作、的组织工作、危机沟通计划、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危机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整改:对危机系统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做好整改工作的落实。

(4)警示、教育:在这一时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交互手段包括电子邮件、BBS论坛和网上调查等发动群众进行危机痊愈期的思索。

(5)认真做好危机处理档案,为将来评估危机管理绩效、进一步学习、总结和人员更迭做好准备。

(6)尽快弥补组织受损的形象。

由于高校危机可能涉及到防疫、公共安全、消防、金融等多个领域和方面,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危机发展的实际情况,请求上级部门派驻相关单位给予协助,这样不仅能够快速的控制危机发展的态势,也有利于不可遏制的情况出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姚惠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危机管理.在刀尖上舞蹈[M].2009—2—28.

[3]钟晓鸣.试论学校危机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4]李峰,刘芳.论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

高校档案馆舍建设的现状与原则 篇5

一、高校档案馆舍建设的路径选择

1. 改造旧楼。

即不改变楼房的外观和建筑风格, 只是做了一些内部改造和外墙的修补。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次新楼改造, 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 如四川大学档案馆就是由70年代建造的原出国培训教学大楼改造而成,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改造时由于旧楼层荷载不能满足12KN/平方米安装密集架的要求, 仅在一层库房设置1000立方米手动密集架, 重点做好防虫去湿工作。其他楼层的库房则采用传统的档案柜。库房采用日光灯照明, 声像档案采用防磁柜, 温湿度用柜式空调和除湿机控制。二是老楼改造, 由年代稍早甚至是建国前的建筑改造而成。这类建筑古色古香、风格独特, 很多具有传统欧式建筑风格, 如四川大学的校史馆 (建于1937年) 、苏州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等均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由于这些房子的年代久远且具有纪念意义, 改造时不仅要保留这些老楼原有建筑外貌和风格, 又要尽量达到现行建筑的规范要求, 因而改造难度较大。档案库房大多只能采用传统档案柜。消防改造时因无法增设消防监控和消防楼梯, 所以除增加安装防火烟感监控系统、放置灭火器外, 还增加安防监控设施, 通过控制人流、加强门卫管理来解决安全问题。

2. 升级原楼。

就是在基本保留原有建筑外观的前提下, 对原建筑进行扩 (加) 建。如复旦大学档案馆为建于1952年的办公用房改扩建而成, 该楼扩建前已为档案馆所在地。随着近年来高校迅猛发展和楼体的“岁数”增长, 档案馆库房容积不足, 墙体渗水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2001年, 档案馆筹建资金, 对该楼重新装修改造, 并在原建筑的后侧进行加建。加建部分的墙体进行加厚处理, 外窗采用中空玻璃铝合金窗。库房内采用白炽灯照明, 设置有自动火灾监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和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 实现档案库房环境的全自动智能控制。由于老建筑设计荷载不能满足安装密集架库房的荷载要求, 密集架库房设在扩建部分及老建筑的一层地面, 老建筑的其他部分则设置为档案馆办公室和档案接收整理、业务指导等功能用房以及档案对外利用服务用房。

3. 兴建新楼。

我国高等学校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 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向为“大众化教育”。扩招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大楼、行政用房、宿舍、食堂等的全面紧张, 高校大兴土木建设各类大楼, 也掀起新校区和大学城的建设高潮。很多高校的档案馆有幸被纳入建设规划中。在这些新建档案馆中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是合作建筑, 即大楼建筑设计为多个部门使用, 档案馆为其中的一部分, 如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以浙江大学为例, 档案馆位于在2006年启用的西溪校区艺术楼, 该楼建筑总面积为12000平方米, 档案馆则设在C座4-8层, 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由于一开始就按档案馆的建设标准, 因此库房设计荷载为12KN/平方米, 采用多种规格的密集架共880立方米。窗为中空玻璃铝合金窗。设置有防火烟感自动报警系统和防盗自动报警系统, 库房用日光灯照明, 温湿度控制设备为柜式空调和除湿机。

二是单体建筑, 即档案馆为单独设计建筑, 不与其他建筑物相连, 如南京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这类档案馆由于规划中就按照档案馆的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 因此, 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 基本能按照档案的建筑设计规范来进行。档案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对档案建筑功能进行设计、分工, 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的遗憾。目前, 我国高校档案馆中, 单体新建筑占的比例极小。

二、高校档案馆建筑现存主要问题

以上列举的几所高校多为“211工程”重点学校, 档案馆建设与管理水平在全国高校中位于前列。综合这几所高校的现状, 基本上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档案馆的大概:档案馆的建筑规模在5000平方米至8000平方米, 均设有校史馆;功能用房主要有办公室、档案业务用房、技术用房、对外服务用房及档案库房。其中档案库房也进行了多种分工, 如珍藏档案库房、文书档案库房、实物档案库房、涉密档案库房等等;库房基础设施包括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消防控制及灭火、安防监控系统等。但是, 从这些高校档案馆的建筑现状中, 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馆舍建设难。

随着高校迅速发展, 档案数量也是大幅增加。很多高校热衷于建设豪华办公大楼, 甚至豪华校门, 档案馆建设却总是难提上日程。档案馆楼体出现的渗漏、开裂等问题, 不是反复修修补补, 就是从现在的旧楼搬进另一个旧楼。如某大学档案馆2003年曾针对档案库房不足、原有档案馆扩展业务工作出现困难的时候, 组织专业人员通过调研, 按照档案建筑设计规范拟定出建设新档案馆的规划, 因造价过高给予否决, 最后划给档案馆一座旧办公楼进行改造。改造后虽能暂时缓解窘迫状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档案库房和办公用房不足的状况依然困扰和限制这些高校档案馆的业务扩展。

2. 功能用房少。

信息革命既为高校档案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档案馆的角色不仅仅是档案的保管者, 更是档案资源的开发者和传播者。很多高校面对丰富的档案资源, 积极开展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但是由于办公场所狭窄或不足, 特别是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功能用房如信息开发室、数字化处理室、音视频档案编辑室等, 致使很多业务工作无法开展。

3. 空间利用低。

由于很多档案馆为旧楼改建项目, 原有建筑的地面荷载不符合安装密集架的要求, 因此不能使用空间利用率较高的档案密集架, 仍然采用传统的档案柜, 占用库房空间大, 利用率低。对于那些旧楼改造的档案馆来说, 库房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档案馆只能利用一楼有限的空间安装密集架, 既不便于档案馆公开区域和非公开区域的分区管理, 防水、防潮、防有害生物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尤其是一些南方地区的高校。

4. 安全问题多。

旧楼改造的档案馆中, 不仅改造和维修的压力大, 消防安防的改造难度也很大, 特别是一些使用较多木质材料的老建筑。一些共建项目由于考虑到整体大楼的外观统一, 使用落地大开窗, 窗洞面积和外墙面积比远远大于1∶10的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空调和通风设备也由于大楼的整体安装运行, 无法独立温湿度控制, 只能采用外用设备来解决。

5. 规划设计弱。

由于馆舍设计时没有做好充分调研、沟通工作, 造成二次甚至多次返工:如没有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特点提前设计好各功能用房及用房特殊要求;密集架库房的轨道安装滞后, 在土建工程完成后重凿地面铺设密集架轨道, 不仅库房欠美观, 而且造成时间和资金的浪费;没有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档案馆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如某大学档案馆与其他办公大楼为共建项目, 没有考虑档案保管的特殊要求, 消防统一安装喷淋系统。虽然大楼通过了消防验收, 但是喷淋消防总阀在验收后关闭, 形同虚设, 只能采取其他措施来解决消防问题。

三、高校档案馆舍建设的主要原则与要求

高校档案是一所高校发展的历史见证的载体,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大学发展和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是其他任何管理工作都无法替代的。因此, 建设一个与大学发展相适应、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大学档案馆, 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近年来, 通过档案人的共同努力, 档案管理逐步从学校管理的边缘地带到积极参与学校的中心工作, 很多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步重视, 将档案馆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中。如浙江大学十二五规划拟建设50000平方米的包含图书馆、网络中心、档案馆的综合大楼, 其中档案馆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含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 , 上海交通大学已将包含档案馆 (8000平方米) 和校史博物馆 (8000平方米) 在内的文博馆的建设纳入建设日程。我们在进行档案馆的改造、扩建和重建中, 要注重如下几个原则:

1. 经济性原则。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遵循经济性的原则, 客观衡量档案馆是改造、扩建还是重建, 对几种方式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核算。新建的档案馆做到简洁、美观、实用, 科学设计档案馆各功能用房, 切忌华而不实:如依据办公的人数确定办公区域的大小;依据以往档案查阅的人数设计阅档室的空间;依据工作室的功能确定设置工作室, 需要多大的面积。只有考虑充分了, 设计合理了, 才能将资金用到实处。

2. 安全性原则。

档案安全是档案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 首先从档案馆舍的硬件设计上保障档案实体的安全。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来设计和施工, 特别是承重、安防、消防、恒温恒湿、防磁屏蔽等;充分考虑库房和办公区域的温湿度要求不同, 设备使用时间和频率不同, 分别设置;库房的设备要适应长期、连续的工作环境;南方地区档案馆的除湿设备要留有余量, 以适应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 保证恒温恒湿设备的排水顺畅。

3. 开放性原则。

高校档案馆不再是以前的资料保管室, 既是高校历史档案的保管者, 更是这些档案资源的开发者、为广大师生和社会提供利用者。因此在改建或重建时应适当扩大档案阅览室的建筑面积, 增加公共区域的空间, 营造良好的档案利用环境。这也是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提出的建立“两个体系”、档案服务民生的工作实践之一。另外, 校史馆是向公众展示高校历程、教师风采和校友得意的空间, 应纳入档案馆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4. 前瞻性原则。

高校网络课程设计原则和指南 篇6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发生很大改变;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而且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使传统的教学时空被打破,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将日益加快。因此,利用目前高校拥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环境,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促进高校的课程建设(如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网络课程的概念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网络课程还要考虑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极大改变。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基本特征,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3 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

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3.1 政策现状

教育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经费,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并实现资源共享。

3.2 研发现状

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教育部召开的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讨论了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原则、技术规范、方法等,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稿)》,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

3.3 应用现状

按照金伯格等人的分法,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与测试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除了第一代、第二代外,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当前世界网络课程已正向第三代发展。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只有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如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的网络学院。

4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不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也不只是教学载体技术问题,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作的公用教学资源。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网络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一系列设计原则:

4.1 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网络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网络课程在设计时要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教学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要遵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原则,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提供学习必需的工具软件如计算器和在线字典等,设计供学生随堂使用的电子记事本、书签或收藏夹等,以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功能。

4.2 协作化原则

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网络为网络课程的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环境,因此要发挥这一优势,为网络课程学习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

4.3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应该包括这样的含义:一是学习者参与的开放性,即学习者可以按需参与,没有过多的限制;二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即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各个知识领域的相互关联性;三是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即能给学习者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新的知识,同时也便于教师等课程建设者随时补充新的内容;四是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即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

4.4 多媒体原则

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改传统教材单纯以文字为载体来传授知识的呆板方式,代之以集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和动画素材等多种媒体素材为一体的全新表现形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向宽带、高速发展,使网络课程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4.5 交互性原则

对于教学媒体来说,交互性的教育意义在于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学习。

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既支持同步学习,也支持异步学习。网络课程既可为学习者远程自学使用,也可以为教师课堂辅助教学使用,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网络课程更适合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中师生身处异地,师生间必要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需要开辟出常见问答库、教师信箱和论坛等模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

在线网络课程的交互,通常使用电子邮件、有主题思路的讨论和聊天室等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互。

4.6 共享性原则

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体现共享性的设计原则。对于重要知识点的学习,通过链接、提供网址资源等多种方式引人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4.7 可评价性原则

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提供真实、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可以比较确切的指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起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

4.8 多态化原则

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现在一些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类学科)知识老化周期缩短为一年甚至几个月。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爆炸和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使得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知识、新产品问世。网络教学的动态更新特点使得课程内容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可以扩充新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方便地对网络课程地体系和结构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保证科学内容的先进性。

4.9 亲和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设计在大力发掘其技术功能的同时,应努力克服其非人化的缺陷。比如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丰富学习者的感知,一些生动的音响、画面或动画设计可以适当减轻学习者的孤独感,方便的交流渠道可以提供给学习者在线多边交流的可能等,更重要的是,课程的整体环境应能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能如临其境,感觉是在一个亲切、方便、体贴的环境中学习。

5 网络课程的设计指南

概括地讲,有三种形式的网络教学,一是以网络作为面对面教学的一种辅助手,第二是网络与面对面的混合式教学,第三是以网络教学取代面对面教学。相应的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侧重点是不同的。

5.1 面对面教学的辅助手段

“传统的”教室模式要求学生和老师在同一时间内处于同一个特定的空间。在面对面教学的班级里,一般来讲全班的课程进度是统一的,由教师控制的。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室教学,会出现忽视学生兴趣、学习基础和师生对教学进度要求不同的现象。所谓分布式教室模式也类似,只不过学生们可以在几个不同地点参与课堂教学而已。例如,可能有一组学生在另一个地点,通过网络同步通讯(如者视频会议系统)与主教室相连。在这里,网络被用作教室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用来发送讲义、测验评价等文件,作为信息资源,或非同步计算机会议系统,让不同地点的学生在方便的时候进行多边或双边的交互活动。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什么是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以及如何最佳地把它们展示给学生。所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包含提供网上阅读材料链接需要访问的网站和提供必要的讨论空间,以继续讨论面对面课堂上的问题或新出现的论题。在课程进行期间直至其完成,持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以确保学习目标和对象均已为学生所了解是很重要的。有计划地了解需求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将来对课程有所改进,不论对面对面教学还是网络教学,今后的课程设计者都很重要。

5.2 混合模式

配合网络学习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偶尔在指定的时间到达特定的地点来共同学习,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主要部分可以在网上找到。学习者得到更多的自主性,他们被鼓励学习更高水平的知识。学习资料既印发又上传到网上。从学习材料设计者的观点来看,应该让所使用的媒体与被传输信息的预期寿命相匹配。如果预计某些信息变化比较频繁和快速,则把有关文件放在网上比较好。如果某些文件和信息比较稳定和持久,则印刷品可能是最方便的媒体。

分析现有课程的内容,看看哪些应该采用面授或同步教学的方式,哪些可以、甚至更适合于上网,这是对课程传输方式设计重要的第一步。按照使各种媒体都能发挥其优势的原则设计课程,最有利于学习者。而在课程最开始的部分里,一定要有帮助学习者尽可能容易地实现从教室学习到网络学习转换的过渡程序。

5.3 基于网络的课程

过去,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认为,受教育的学生必须进入大学去完成一定的学业。类似地,培训者应把学生们集中到培训中心去。不论教授还是培训者,都用这种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模式进行同步的教学,很少考虑学生自己的学习。现今,非传统学生的生活方式更适合于业余学习,学习的时间地点随各人的方便而定。另外,企业经理也不可能再向雇员们提供每次若干天或一两周脱产到培训中心去学习的机会了。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必须给学生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但要因时制宜。由于如此种种理由,激烈的竞争不再允许教师和培训者们坚持“到我的地方来,按我的进度学习”了。完全基于网络的课程不仅给学习者,而且给培训者和教师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所谓超级学习(hyperlearning)模式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这种模式的设计者考虑到,为适合学生们的交互活动,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教材,范例必须有助于学习,测验题目应该与学习者们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相匹配,实践活动应该为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所需要。

6 结束语

网络课程在相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认真地设计、开发,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遵循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网络的优势,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学习的个性化,有良好的导航策略,方便的协商活动环境,多样的反馈方式和友好的交互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其它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从而推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对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在理论指导、教学应用、效果研究、评价管理、开发平台等方面将呈现新的特点:在理论指导方面,强调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应用;在教学应用方面,强调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如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学习模式、利用虚拟情境探究学习模式、利用通讯工具协商学习模式等的研究;在效果研究方面,强调学生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休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在评价管理方面,强调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在开发平台方面,强调操作简便、学科特突出,能够提供开放性、协作式功能的开发平台的研制。

摘要:网络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近十年才日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网络课程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网络教育成败。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课程的概念及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然后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指南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课程,概念,现状,设计原则,设计指南

参考文献

[1]杨永斌.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对比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10(107):1381-1382.

[2]杨永斌.利用网络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J].中外比较教育,2004,9:78-79.

[3](美)Beverly Abbey,著;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谢幼如,等.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周长海,等.网络课程的制作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6]洪延姬,等.网络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

高校社团活动原则 篇7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状分析

作弊者通常根据以下几点, 来认定作弊机会的可行性。

(一) 考场监考不严格

大学教师在给大学生进行监考时, 最普遍的现象是不听、不看、不管考生的考场违纪行为, 对考生的作弊现象熟视无睹。教师监考时采取的消磨时间的方法是埋头专注于教案的批改、上网看新闻、聚众讨论教育类话题;个别教师会时常在考场中走动, 会给作弊学生口头警示, 但未有实质性的惩处行为。在这样的监考氛围下, 考生作弊可谓是如鱼得水, 毫无风险可言。因此, 对那些本来就有作弊想法、作弊行为的同学而言, 无疑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二) 作弊惩处不严格

即便是监考老师在考试过程中认真负责, 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考试作弊惩处条例或者学校对于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过小, 未给作弊者警示作用, 都不能起到良好的考试考风整改作用。此种情况下, 作弊者被当场捉住作弊, 也会心存侥幸, 毫不担心作弊后果的严重性。

(三) 考场监考通融

该情况多出现在大四学生相关的考试、重修专业课或者挂科补考的考试中。监考教师“体谅”这些学生的境地, 因此在监考过程中对于那些作弊并不十分严重的同学, 可谓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例如偷看别人试卷、考场前后位传纸条等行为都不予点评。这种明显的考场作弊的包庇态度, 造成了考场监考的“潜规则”。通常来说, 正考比补考严格, 大一考试比大四考试严格。这种明显分化现象, 导致了这类考试的作弊行为频率较高, 严重违反了学校的校规校纪, 有违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

二、作弊惩处适度原则的哲学意义

哲学上所定义的适度指的是事物为保持其质、量的限度, 是质与量的相互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 要准确认识事物的质, 必须把握认识事物的度, 必须在实践生活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实践证明, 只有在既定的限度范围内, 事物才能完美的保持自身的存在;一旦超过这个限度, 事物会向其对立面迅速转化。把握的度中, 质和量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因此,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处理作弊行为时, 既防止“过”, 又要避免“少”, 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 促使高校作弊处罚措施的有力实施。

三、作弊处罚措施中适度原则的体现

经验表明, 如果作弊惩处力度过重, 会打击学生改过自新的信心;惩罚力度过轻, 惩罚效果没有警示作用, 不但无法做到遏制作弊现象的初衷, 而且助长了作弊者的作弊风气, 严重恶化了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考风。那么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掌握作弊惩处的“度”呢?

(一) 严格监考、较松处罚

严格监考指的是让作弊者不敢或者不能去进行考场作弊行为。监考教师必须采用有力手段, 将学生正在萌发的考场作弊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真正的起到考场作弊的预防作用。不得不说, 最直接的监考手段就是打乱教室的座位排次、打乱两份顺序等同的AB卷。实践证明, 这是最能看见考场监考实效的方法。

放松处罚就是说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以思想教育工作为主, 采取的处罚措施一般是作弊被捉后的警示性语言。惩处作弊行为, 实际上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行为, 是在既定事实已经发生后, 采取的补救措施。因此, 惩处作弊行为, 一方面可以给其他有这种想法但未付诸实践的学生以警示作用, 又及时的挽救了在违法违纪边缘的考生, 让他们及时悬崖勒马, 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 根据作弊情节、严重程度适度惩处

曾有研究学者发表评论:“一个在考试中布满欺骗的学校是无法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工作, 那么学校是无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另一方面来说, 对于高校考试作弊的同学, 不能采取极端的惩处 (下转第234页) (上接第224页) 措施, 诸如勒令其退学或者开除学籍等严重处罚;学校应该对其进行必要基础的思想教育, 因为有的学生可能是替人考试, 根本就不了解这类违纪事情的处理, 才会走上偏路。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些反思空间, 给予他们一条改过自新的出路。个别学校为追求立竿见影的预防考场作弊效果, 会制定一些十分严厉的校规条例, 这在哲学意义上来说, 严重违反了唯物辩证法所宣扬的“适度原则”。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中国人都了解高考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性, 学子12年寒窗苦读, 只为金榜题名, 功成名就。由此可见, 大学生考入大学并不是十分容易。大学生如果只因为一次情节较轻、违纪性质较轻的考试作弊而被勒令退学或者开除学籍, 这对学生乃至学生的家庭来说, 无疑是一次灾难性的洗礼。因此, 对于第一次考试作弊的学生, 老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加强个人的道德素养建设。

(三) 新型作弊惩处措施

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创造性思维, 改革考生作弊的惩处措施, 使之更加人性化、现实化, 具体措施如下:

1. 考生作弊情节较轻的学生, 校方给予他留校察看的记过处分;考试作弊情节严重的学生, 校方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严重处分。

2. 考生作弊但是没有被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学生, 考生的该科目应该计以零分, 学业结束就按照结业处理。如果考生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认识到自身行为给个人、班集体、学校、家庭造成的伤害, 那么校方可以考虑在结业一年以内的时间里给予学生一次补考机会, 一旦补考及格, 就发放毕业证书。

3. 考生作弊但是没有被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学生, 不能被评为优秀学生称号, 同时取消该生的一切评优资格, 已经被评上荣誉称号的应该立即撤销;在学生会任职、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青团员的学生, 应该受到来自会、党、团集体内部间的纪律处分, 同时撤销该学生在学生会内部所担任的职务。

综合性来看, 新制定的措施对那些考试作弊情节较轻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给了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是在学业处理方面以结业处理, 同时不能参加评优活动, 足够说明对他们惩处力度的加大;教育研究者可以发现, 本措施的新颖之处在于给予了学生补考的机会、换发毕业证书的机会, 使得学生的校内学业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四、结语

当今社会形势下的高校管理必须遵从法制化, 因此考试作弊的惩处措施也应该按照相关法规来制定, 逐渐将其纳入到依法治校的轨道上去。在公民日益维护并行使个人权利、重视并宣扬法律效益的现代社会, 高校应该就如何完善全方位的学生违纪处分程序, 实现校方利益与学生利益的相互协调, 作出具有实际性意义的讨论, 为学校、学生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高校作弊处罚措施必须适度而行, 学校教育工作者掌握好适度的处事原则。该原则着重体现在:作弊处罚措施的实行可以有效遏制作弊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作弊惩处措施可以对广大师生群体祈祷鸣钟警示作用;作弊处罚适度可以给违纪学生留有改过空间。当然, 该原则具有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作弊惩处力度因考风状况而有所差异;作弊惩处力度因违纪性质而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就处罚力度适当原则作出探索解析, 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作弊,处罚适当原则,应用解析

参考文献

[1]李宏卿, 吴琼, 杜小娟.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07) .

[2]孙丽.高校本科生考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2) .

高校辅导员的谈话原则和技巧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谈话原则,谈话技巧

在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中, 谈话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它能有效改善师生关系、排解学生的苦恼和忧虑、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更方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使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为主动。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当下成长起来的, 在思想和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思想、心理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智能发展达到高峰, 思维活跃、敏感。

主要表现为:观察力显著提高;记忆力处于最佳时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全面, 思维活跃, 敏捷, 容易接受新事物, 但由于生活条件优越, 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好坏、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要求与自身情况的差距较敏感。

2. 情感情绪日益丰富, 但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最富有激情、热情、感情, 但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日趋成熟, 以及自主自立意识的逐渐确立, 面临问题的复杂情感变化都需要自己去体验。在面对各种心理体验时, 部分同学表现出自尊与自卑并存、独立与依赖矛盾的心理状态, 心理承受能力弱, 人际交往障碍, 和老师交流的内心渴望加强但又缺乏信赖。

3. 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由于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意识强, 责任意识薄弱。部分学生过于强调个体独立性,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群体性, 造成集体主义思想淡化, 团结协作意识差, 利己思想和行为盛行, 不能明确自身责任。个别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不太接受, 而且有时言行偏激。

二、高校辅导员谈话原则

要想与学生很好地沟通, 辅导员必须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方法, 在沟通中注意一些重要的原则。

1. 理解和尊重的原则。

辅导员要坚持理解的谈话原则,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去体验学生的感受。这能够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避免学生在谈话中出现抵触情绪, 能够让学生感觉获得了理解,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开始更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与和谐, 从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 “只有尊重他人, 才能赢取他人的尊重”。在师生谈话时, 辅导员要认真对待每一位谈话对象, 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换取学生对自己的尊重, 且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爱戴。一般来说, 大学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 因此, 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尤其要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 承认或肯定他们的能力与成绩。否则, 易导致谈话过程中的紧张和冲突。

2. 耐心和真诚的原则。

耐心有助于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 真诚有助于让学生敞开心扉。只有坚持耐心、真诚的原则, 才能为谈话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对于学生来说, 老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只有当辅导员给学生以真挚的爱, 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 学生才会对他产生仰慕的心理, 才能向他敞开内心世界, 辅导员也才能“对症下药”, 收到应有的效果。

3. 适度保密的原则。

在高校, 辅导员直接接触学生的档案, 熟知他们的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和身体状况等, 其中不乏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对于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隐私, 辅导员应当为学生保守秘密。问题要适可而止, 不能刨根问底, 逼迫学生说出自己的秘密;与甲学生谈话时不要提及乙学生的隐私。这会让学生有安全感, 能够打消学生的顾虑, 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在承诺替其保密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敞开心扉, 大胆地把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困难、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等与老师沟通。

三、高校辅导员谈话技巧

与学生谈话, 单一的说教与恰倒好处的谈话方法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就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时注意谈话的技巧,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注意谈话技巧。

1. 谈话目的要明确。

从谈话对象来讲, 一般情况下是辅导员主动找学生谈话, 但也有学生找老师谈心里话。辅导员应该先要明确谈话目的, 确定谈话对象, 提前做好谈话的准备。首先, 要弄清“找谁谈话?”“什么时候方便谈话?”“为什么找他谈话?”“从哪些方面谈?”等问题。只有事先做好这些准备, 才能节省时间;只有在心里准备好这些问题后, 才能约学生谈话。而不是直接把学生找来, 随便盘问一些毫不相干的话题, 问个没完。在谈话过程中, 勿兜圈子, 必须让谈话对象明白谈话目的, 并有意识地引导谈话对象朝这个主题交谈, 切勿天南海北地胡侃一气, 让谈话变成聊天, 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啰嗦, 并让学生反感和不耐烦, 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 谈话方式要恰当。

谈话方式要依题而定。对个别同学的问题要进行单独谈话, 尤其涉及被谈话人隐私方面的问题, 或被谈话人不愿公开的问题则应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于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化解, 班级班风、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事情, 宜采用集体谈话的方法。在谈话中, 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与想法, 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表达, 以协助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提问是最直接的引导, 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 但必须与倾听、支持等技术手段相结合, 通过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 口头鼓励与赞美的语言来支持学生。

3. 谈话言语要适当。

“言为心声, 语为人境”。辅导员的语言表达直接反映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如果在谈话过程中, 辅导员心平气和, 措辞准确, 谈吐得体, 语气亲切, 那么这种发自肺腑的语言最能触动学生的心弦, 谈话的效果也一定会比较好, 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将大幅提升。如果谈话时态度急躁, 词不达意, 满嘴指责, 只会引起学生的戒备和抵触, 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在谈话的语言运用上应因人而异, 对性格粗鲁暴躁者, 要采用心平气和、以柔克刚的语言;对有自卑倾向者, 要采用热情和蔼的语言, 以鼓励为主;对情绪执拗者, 应采用严肃尖锐的语言, 以批评为主。如把性格内向同学的谈话方式用于性格外向同学, 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4. 谈话时机要准确。

谈话不仅要运用得当的语言和方式, 而且要选准恰当的时机。有时个别谈话早了, 对方听不进去, 容易形成僵待的局面;谈晚了, 时过境迁, 容易坐失良机。对学生中出现的有规律可循的问题, 要把握好谈话时机, 在可能发生问题前进行谈话。在一般情况下, 当学生知错认错, 试图改变, 需要帮助时;当犯了错误, 已经自责, 需要谅解时;当骤遭不幸, 悲痛万分, 需要安慰时;当内心抑郁, 愁绪满怀, 需要排遣时;当取得成绩, 满心喜欢, 需要认同时;当遇到麻烦, 一筹莫展, 需要指点时, 均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总之, 把握好谈话时机, 事半功倍。

5. 在谈话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是蓬勃向上的一代, 他们有着对未来的向往, 有着美好的追求, 他们大都“渴望被肯定”, 先进学生是如此, 后进学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辅导员经常使用“否定的评价”, 就会逐渐使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 如“我的学习不好”、“我不是一个好学生”等, 随之他们的思想、行为就可能向这种否定的自我知觉支配下的行为方式趋近。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 总有积极因素, 也有消极因素。在谈话中, 辅导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 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其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树立自信心, 增强勇气, 扬起生活的风帆。

参考文献

[1]张树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6) .

[2]马艳芳.辅导员语言艺术浅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06) .

高校社团活动原则 篇9

关键词:高校;师德;底线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师德问题。无论是富教授开宝马,还是穷教授骑飞鸽,无论是大学教授的各类学术腐败还是大学教授的职业道德沦丧,以及高校各种“门”事件的现象,无疑暴露了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戰,“师德滑坡”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师德建设一次次被推向了时代的前列,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师德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和对策,切实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1 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高校师德存在诸如理想信念动摇、只教书不育人、认同缺乏,没有归属感、个人至上,利益就是一切、科研至上,论文就是一切、对学生缺乏爱心、育人意识淡薄、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动辄讽刺、挖苦、甚至漫骂学生、社会责任缺失、学术道德腐败。

高校教师新上岗教师都是“70后”甚至“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背景,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居于成长的时代性和社会特殊性,他们主体意识高度觉醒,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有时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新媒体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时代的教育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各种挑战和要求。由于获取信息途径的多元和开放,新兴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沟通方式要求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和平等,多元文化要求培养学生理性判断的能力,而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这种能力将直接决定能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取向的道德判断等,也有部分教师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

1.2 高校师德问题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达是师德问题的经济因素。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思想的功利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物质利益的诱惑,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存在一些不足。经济因素绝对不是师德问题的根源,关键在于教师职业特点的隐性成果。多数教师乐业意识明确,部分教师爱教意识淡薄。多数教师敬业精神良好,部分教师择业意识功利化。多数教师从业态度端正,个别教师不懂“教书育人”本质,只教书,不育人。多数教师勤业行为规范,个别教师本兼职工作本末倒置。除了几个相关的法律规定外,高校教师的管理和考核缺乏确实可行的管理机制,这是间接导致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原因。高校收入的贫富差距是师德下滑的“催化剂”。其次,在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居高不下的房价和高额的生活支出与教师的工作收入往往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减轻生活压力,教师不得不寻找改善经济条件的其他途径,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本职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再次,教师自身对教育的认识较为功利,需要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提高道德思想意识。加强理论和专业学习,丰富人生,重审教师职业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四个底线”原则

2.1 道德底线原则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独立的学术,更有高尚的人品、世范的操守,而且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典范。大师之“大”在于大“智”,更在于大“德”,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高校教师的道德是榜样,是楷模。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出较高道德素养的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培养的质量。尤其是职业道德的水准,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创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完善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

从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来看,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完整发展,既是教育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的具体内涵。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大爱,真正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的成才为目标,延长教师教育的寿命,影响学生的成长之路。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道德实践活动之中锻炼自己,陶冶自己,提高自己。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要学生变成思想丰富,灵魂伟大的人,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对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要具备的道德底线。

2.2 法律底线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高等学校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法规文件要求,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学习保护学生的相关法律,教师要做法律的捍卫者和宣讲者,也担任着普法教育的重任。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权益。教师要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增强教师依法施教的意识和自觉性。学校要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文件,确保师德规范!教师就应该遵守最基本的法律底线。加强职业道德需要大力加强对职业德行操守的规范,但前提必须是将这种规范纳入法制轨道,全面落实有关法律制度,尤其要以严格依法从业的威慑力,让从业者坚守住法律底线,对碰线者依法严肃处理,这才能遏制职业道德沦丧,培养教师对法律的敬畏感。

2.3 政治底线原则

教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坚决捍卫政治尊严。

2.4 专业底线原则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池水,教师要加强对自己专业的敬畏感,对知识的敬畏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将决定教师的职业寿命,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将决定教育的质量,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要丰富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学习多媒体时代下的其他素质。教师要放弃将专业简单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而要从思想意识上从更高的人文角度来思考,将自己成长为大师,而不是教书匠。

教师首先要具备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创新的能力,要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材,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授课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就是教师专业底线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高校社团活动原则 篇10

一、计划编排

虽然中小维修工程大多属于应急类项目, 但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在财政预算日益规范化的今天, 大多数高校的预算资金都是以配额的形式分配到各个部门的, 预算期内一般不会改变, 机动资金非常有限, 即便有少量机动经费, 许多计划外的项目都有可能需要这部分为数不多资金的支持, 决策者不可能用于认为不很急需的后勤维修项目。如果超预算实施当年很难有资金予以保证, 直接后果就是施工合同不能正常履行。年初校内各部门上报的维修项目预算往往远远大于财务部门划拨给后勤部门的预算配额, 再加上一些年中的必需应付的检查、评比支出和非正常支出, 使后勤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筛选维修项目。后勤部门不能寄希望于列入预算的项目年中可能不会实施, 因而必须贯彻以下原则:一是见面原则。所谓见面是指两个方面, 首先是否需要维修必须请专家进行现场论证, 明确论证维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次, 将全校上报需要维修的项目预算清单与各个上报部门见面, 这样可在获取申请部门理解的同时, 方便进行项目的筛选。二是反馈原则。经过现场勘察与各部门负责人见面后, 在留有一定比例机动经费的前提下, 将预算安排向各个部门进行反馈, 除了经费的定额外, 反馈内容还应包括项目实施的时间、预计工期、负责人, 以及申报部门必需在规定时间配合完成的准备工作等内容, 以方便后续工作进行。

二、预算制定

计划期进行的预算是后勤维修定额经费在分配时进行的粗略估计, 年内 (预算期一般以年为单位) 维修内容确定后, 在施工前必需对工程进行详细预算, 预算不仅是对各部门定额分配正确性的检验, 而且是进行后期招标作为标底的准备。预算主要包括工程所含项目内容、工程量、材料名称与规格 (含产地与等级) 、施工方式等内容。预算要坚持现场测量原则和定额原则。现场测量要求申报部门人员参与, 除了增加对后勤部门工作的理解, 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后勤工作人员舞弊, 为决算时留下隐患;另外测量工具最好使用红外测量仪之类的电子产品, 可以增加测量的准确度和人员安全性, 减少劳动量, 避免测量时出现舞弊行为。

三、招标与施工单位选择

一般在超过规定金额的维修工程由招标选定, 但在规定金额标准之下由后勤部门自主确定, 金额的大小各个学校规定不一, 有的学校是5万到10万不等, 规模较小的高校设定在3万甚至1万的也有。中小维修工程的招标最常见的是邀请招标, 邀请招标最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三点:一是邀标说明书要详细, 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和经验的要求, 工程内容、做法、工序、材料要求、工期、付款方式等工程方面的说明, 以及中标条件、开标方式、不中标的处理, 其中有关投标费用和投标保证金的处理必须进行详细的规定;二是防范串标和假投标, 主要是要求后勤工作人员要遵守财经纪律, 不能透露标底和投标单位名称等信息, 防止串标。邀标的过程必须透明, 杜绝出现“陪标”现象;三是参照标底及其与投标单位的报价之间的差额比例, 考虑最低价中标与合理中标价关系。由于不招标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此仅对不招标方式下的中小型维修工程施工单位选择问题进行讨论。维修工程的维修质量取决于施工单位的经验和工人的素质, 往往与施工单位的资质关系不大。在我国建筑行业里, 施工单位挂靠、工人流动性大、资质申请严谨性不够已经成为常态。因而, 对于中小型维修工程许多高校后勤部门乐于邀请熟悉的工程队来施工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在厂家选择时, 一要坚持经验或信誉原则, 二是资质原则。

四、材料采购

中小型维修工程的施工由于发生比较频繁而且类型繁多,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人手少, 一般都是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 不作为独立费进行核算。但是如果工程材料用量比较大且品种单一, 最好由后勤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与施工单位共同现场采购。采购坚持以下原则, 适用原则和分工原则。适用原则, 即“只买对的, 不买贵的”。所谓“对的”就是正规厂家的产品, 有合格证、等级证, 有保质期等书面文件, 与维修工程的需要相合。所谓“分工原则”, 就是在共同采购时不能不信任施工人员, 但也不能全信。即询价过程中选择哪个供货单位和产品时由学校人员定, 对于材料的质量及适用性听取施工人员的意见。如果主材由施工单位供应的, 必须在合同中明确材料的名称、规格、产地、等级、颜色, 最好在招标时留下主材的样品, 以便材料进场核对。但是, 建筑材料往往由非专业人员仅仅通过看、摸、闻等原始方法难以确定, 在没有外包装时, 只能通过质检部门进行检验, 在高校反映比较突出的有, 食堂不锈钢制品的等级确定、屋面防水卷材的成份、涂料的环保性能等。

五、合同签订

合同的签订是维修工程的核心。施工合同一般是政府建设部门提供的格式合同, 内容比较空泛而且针对性不强。因而对于初次合作的施工单位来说, 在合同外补充规定一些必要的内容的作法是值得肯定的。合同最主要的内容是工程的项目、施工方法、开竣工时间、结算方式和违约责任几项。对于材料的内容, 如果由施工单位采购的要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操作。施工的方法也是影响工程费用的因素之一, 如墙面涂料粉刷, 有“一铲二批三涂”、“一铲一批二涂”等工序规定, 而且是否搭脚手架, 直接影响工程的工期和决算的大小。所以合同签订要坚持宜细不宜粗和留有余地的原则, 对于非专业的后勤管理人员来说, 合同详细一点可以避免在施工前对工程量和内容产生理解偏差。而留有余地, 是说在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的背景下, 工程款支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并适当延长支付期限, 这是以时间换取较多项目数量的方法。由于工程量的不确定、隐蔽工程的存在、材料价格的变化等因素, 合同中一般并不注明工程总价, 往往以单位造价的形式出现, 即便如此, 单价也只是象征性的, 除非不以定额进行决算, 而是采取工程总价承包的方式, 由于这种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因而在现实中比较少见。

六、现场施工

维修工程能否按时保质保量的顺利进行, 关键在于现场施工的监督和服务。现场施工管理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申请部门配合完成的工作是否已经结束, 二是进场主材料的验收, 三是施工程序、做法及施工人员与合同及投标说明的一致性。这个环节要坚持如下原则:一致性原则、审计参与原则、安全性原则。一致性是指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方法与工程进度等均与合同一致;审计参与是指在涉及隐蔽工程需要签证的, 请审计人员参与。同时要求审计部门在施工期间不定期单独到施工现场察看, 察看后进行记录, 以便与后勤部门的现场负责人进行核对。安全性是指施工单位人员的安全, 及施工可能造成周围人员和财产安全, 必须进行事前预见, 在必须时应签订安全协议, 以明确责任。另外, 施工结束后, 对施工现场的清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如果清理不及时, 可能造成“尾巴工程”, 除了影响校园环境, 而且造成其他的损失。如道路施工中的窨井盖板不及时复位, 墙面施工对投影仪、语音系统、灯光感应造成的线路短路, 都是常见的现象。

七、工程验收

工程验收是工程完工的标志, 也是结算的开始。工程验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工程验收的标准是与合同及标书规定的条款进行对照。在现实中, 往往在验收时只以工程质量、进度以及是否清理完现场进行考查, 而对材料、人员、工序等情况关心不够, “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工程验收由施工单位申请, 由后勤管理部门通知, 申请维修的部门、审计部门及其它相关人员参与, 组成验收小组现场进行。在验收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延时原则;即施工完成后应适当滞后一段时间来验收, 由于许多维修工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暴露质量问题, 所以在施工完后不必立即验收。二是多次验收原则;这里的验收是指开工后对主材、施工人员资格、施工方法进行验收, 期间的单项验收、竣工验收及整改后的验收等, 需要多次验收, 方能保证工程工期与质量。二是责任界定原则。对于因种种原因导致工程没有按时完成、产生质量问题、不能顺利验收等情况, 需要明确甲乙双方的责任, 并承担相应的费用等责任后果。在高校维修工程中, 屋面防水几乎每年都要进行, 由于屋面防水工程对气温、天气要求较高, 一般见在暑假进行的比较多, 当施工单位将屋面陈旧的卷材及防水层铲除后, 往往因为积水需要晾晒,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下雨导致雨水透过只有基层的屋面, 参透到室内导致室内物品遭受损失。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对责任进行界定。

八、决算与审计

中小维修工程的决算一般由施工单位自行编制。编制决算的要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与维修工程相关的数据, 如工程量、材料名称规格、具体做法等;其次是由当地政府物价部门每月编制的主要材料的指导价信息;再次是该维修工程适用的定额标准。这三部分构成了维修工程决算的计算基础。工程量在决算时往往与预算数据有些出入, 这是正常现象。工程量数据的来源方式根据主体的不同有几种, 有的是施工单位自行丈量的, 有的是后勤管理人员提供的, 有的是后勤部门与审计部门共同测量取得的, 规范的数据取得应当由上述三方共同参与获取, 但在现实中并不常见, 往往一个工程需要经过首测、复核甚至再测的过程。如果工程总造价不大, 在决算过程中最好采取以下原则:一是非定额决算原则, 即按照“材料+工时+税费+利润”的按实计算方式, 不仅简化了计算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费用支出, 这是由于定额标准充分考虑了施工可能用到的所有材料、一般工人在标准工作日内的平均工作量、标准规范的施工方式, 这些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多做不到, 因而从理论上说, 套用定额并不切合实际。二是预决算比对原则, 施工质量体现了施工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但体现不出施工单位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 这往往与施工单位是否成熟有关。对于刚刚进入基建维修市场的施工单位, 由于没有市场积累, 往往通过不正当的手法获取工程承包权, 但为了谋取短期利益, 往往采取高估冒算、以次充好等方式, 导致预决算之间差距较大。对于这类施工单位, 若多次预算与决算差距较大, 应当列入黑名单并给予警告。

由后勤管理部门对决算书进行初步审核, 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工程量是否正确, 使用材料规格、型号是否吻合, 工程做法、隐蔽工程等证明材料是否齐全, 违约的处理是否涵盖等。经附注审核意见后并加盖部门印章以示认可, 作为送审的依据。审计部门对送审的决算书登记后首先对工程的性质进行认定, 定额标准套用是否正确, 乙供材料的价格时否合理, 资质取费比例是否合适, 计算有无错误, 相关证明材料是否充分等。在审计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 同步原则和信任原则。审计参与施工全过程是公认的监督方式, 不仅可以发挥专业特长, 而且可以减少事后的不必要重复劳动。信任原则, 是处理好后勤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关系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小工程发生频繁, 工作量较大, 施工单位与后勤管理部门可能会简化一些手续或环节, 或者由于沟通不及时, 必然会导致审计部门的一些“猜疑”, 这在高校维修审计时是正常的, 但这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 以建设性的态度来处理具体问题, 否则将会给学校造成不利的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内部审计是后勤维修、改造及装饰等工程必要环节, 对后勤涉及的工程管理诸方面起到监督甚至威慑作用, 但对自身要有正确的定位, 即不能“越位”, 也不能“缺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天保”二期下一篇:价值主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