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紧缩

2024-10-08

经济紧缩(精选11篇)

经济紧缩 篇1

通货紧缩往往是指经济衰退时期的货币表现, 其在经济运行中所呈现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货币供给量 (M2) 的连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全面衰退三个基本特征。目前, “稳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尽管最新的CPI、PPI、PMI数据显示有效需求不足, 但是降中趋稳的基础正在形成, 较大幅度的增速回落并不等价于中国具备了通货紧缩的条件。因此, 在世界复苏受阻以及中国依然面临深层次内生性结构问题下, 依靠消费实现稳增长是中国制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和目标, 稳增长的投资仍是更好地扩大消费的投资。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保持投资增长的合理性和效率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放松, 宏观经济政策不宜对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做出过度反应;必须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 货币政策应加强信贷对于实体经济的渗透性, 避免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过度膨胀, 努力将“短期稳增长”与“中期调结构”两个目标相结合, 增长过快不利于调整结构。

“小步微调”的宏观经济紧缩政策 篇2

我们一直认为2003年的宏观经济实际已经过热并且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抑制经济继续膨胀,而社会上对经济是否过热以及过热性质的判断却一直存在着争论。然而,从2003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04年2月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再到刚刚结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宏观决策部门日渐对经济过热的性质及其严重性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我们预计中央政府将在下阶段继续加大宏观经济调控的紧缩力度。

前一阶段,宏观紧缩性措施对抑制投资过热而带来的经济总体过热的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调控措施的“药不对症”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方面的不一致。

此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政府再次运用宏观调控的总量政策。虽然此次仅上凋了0.5个百分点,但其紧缩性的效果将由于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建立、以及再贴现利率的浮动而增强。同时我们也认为,由于巾同市场体制的微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种以经济手段为主、总量控制的宏观紧缩应该辅以更为严格的行政性、结构性调整的措施,包括严格控制新月工项目、认真清理在建项目、严格土地管理、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等等。我们顺测下阶段将有相关的结构性调整政策出台。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凋以及陆续将出台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将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并对与投资需求相关较密切的上游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虽然近中期内经济有回落的风险,但是及时的紧缩性措施有利于控制由于投资过度而带来的经济过热,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任何延缓将增火令后进行调整所带来的代价。有效的宏观紧缩措施出台的时间越晚,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国经济中目前最大的风险在于低效率下的高投资增长,而这些投资往往又以银行贷款作为资金的重要来源。这种靠“借束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虽然采取全而的紧缩性措施会带来经济增长减速,但“两劣之中选次劣”,及时的宏观紧缩总比风险积累到更人程度之后再进行紧缩的代价要小。

虽然我们相信更严格的宏观紧缩性措施对抑制经济过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仍坚持认为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体制性改革,必须依靠不断的经济体制改革来消除过热的制度根源,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例如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更具独立性、切断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培养职业银行家而不仅仅是行政体系内搞银行业务的干部等等。《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为今后中国经济改革制定了蓝图,令我们鼓舞。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景是乐观的。

对经济发展中通货紧缩现象的思考 篇3

我国在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1.8%。1994~1996年, 当局的判断通胀十分严重, 而未对初现端倪的需求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从1996年年中开始, 通货膨胀率已经被控制在经济增长率以下 (1996年经济增长率为9.7%, 而通胀率为6%) 。此时, 高层决策者应意识到物价变动的惯性力量, 及时调整货币政策。而不是继续实施猛烈的紧缩政策, 致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 同时货币供应量也下降, 经济收缩的信号开始显现, 1998年上半年狭义货币供应量其绝对量竟比年初下降了1000多亿元, 与1997年同期相比, 狭义货币供应量也仅仅增长了8.7%, 这是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由于货币经济政策时滞, “十五”期间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使我国经济2006年将继续在通货紧缩的阴影下徘徊。

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是农业基础薄弱,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滞后, 重工业、加工制造业严重过剩, 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不足。而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 随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 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福利性支出, 将由个人全部或部分承担, 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下岗职工的增多, 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看淡, 居民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大幅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006年一季度, 居民消费意愿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 本季跌至历史新低。居民即期消费更加慎重, 预防性需求增加, 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5.12万亿元, 大量潜在的需求被搁置。住房、汽车消费难以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拥有 8 亿农民消费者的巨大农村市场被忽视而使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这样, 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与供给结构的双重失衡, 使商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小于供给增长速度, 从而使整个社会供过于求压力不断增长, 而需求市场又日益萎缩, 导致出现通货紧缩。

3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主体部分的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缺乏活力, 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 但是仍无法摆脱政府对其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 难以做到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造成生产与需求脱节、效益严重滑坡, 产品大量积压。 生产被迫压缩, 这样企业困境的不断加深, 是经济收缩持续下去的原因。②国有企业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 生产经营尚未走出困境。因而使我国经济的总体市场化程度在50%以下。绝大多数产品结构性供过于求。2005年下半年600种消费品中, 86.9%的商品供过于求。③我国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工业设备20%老化, 40%超期服役。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 并且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差, 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住房、医疗、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造成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消极预期

人们为了未来的生存需要, 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失业、生病、养老、子女教育等, 将收入的相当部分储蓄起来, 这样就抑制了现期消费。有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边际消费倾向超常规下降 (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下降的, 即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支出也会增加, 但消费支出增加的速度要低于收入增加的速度)

根据有关专家对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1979-2006年间, 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 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促进消费增长1.72个百分点, 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拉动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逐年下降趋势。

5 投资过热但是缺乏财富增长效应

连续几年高增长的投资, 产能释放使供给的力量大大增强, 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的产品过剩、价格下滑、企业亏损面扩大等问题已经出现。近年来, 投资贡献率已经超过消费贡献率。2007年前三季度, 居民消费贡献率为35.7%, 而投资贡献率则为49.9%。数据显示, 我国通货紧缩主要是由投资过热造成的, 投资比消费增长更快, 导致物价下降。同时, 我国通货紧缩并没有产生财富效应, 投资和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协调, 投资所占比例过高, 消费所占比例过低。消费增长乏力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有限, 缺乏一定的消费实力。一般居民的收入还跟过去一样, 财富也跟过去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增长还是会保持像过去一样。

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归纳出通货紧缩的危害性主要表现:①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导致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 使消费或投资进一步萎缩。②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 致使企业不敢贷款投资, 或难以偿债, 即使名义利率下降, 资金成本仍然会比较高, 导致实际利率上升, 抑制消费需求, 同时, 需求不足又会加剧通货紧缩, 交互影响, 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③造成企业利润下滑, 失业增加, 社会矛盾上升。 企业和个人债务负担加重, 银行坏账增多, 危及社会信用, 加剧金融动荡, 因而造成经济持续衰退, 失业率进一步提高, 工人工资收入下降, 陷入痛苦的困境。④通货紧缩还会由于需求的持续下降使进口萎缩而输出到国外, 引起全球性的通货紧缩, 反过来又会影响本国的出口, 造成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和资本外流, 使国家外汇储备减少, 偿债能力削弱, 甚至发生债务危机。

200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 为使我国经济步入健康正常的运行轨道, 我们应面对现实,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抑制通货紧缩, 扩大需求, 刺激消费。

第一, 我们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十分重视已出台的政策的滞后作用。

当一种经济变化趋势一旦确立, 就要及时进行经济调控, 以控制其惯性的消极作用。在具体宏观政策调控上, 加大启动消费的力度, 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 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图在社会总产品最终使用结构中降低资本形成率提高最终消费率。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优化资源配置, 从产量和生产能力两方面减少过剩供给, 改变目前供过于求的失衡状况, 加大对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的非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力度, 以缩小无效供给, 实现供求平衡, 为缓和通货紧缩奠定基础。

第二, 深化国企改革, 走股份制道路。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尽快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开拓新的需求市场, 摆脱较低技术与产业层面上的需求约束, 在更高的结构、产业水平上, 生产出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产品。

第三,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继续实施积极扩大财政投资的政策。

中国的城市消费已很难再扩大, 而拥有8-9亿人口的农村却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政府将投巨资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这些措施将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十一五”期间, 我国公共财政政策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要向农业、农村适当、重点倾斜, 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四, 努力提高公众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增加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欲望。

①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住房、养老、失业、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消除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后顾之忧、消费心理不确定的关键因素。②国家财政定向增加对城镇低收入者的生活 (工资) 补贴, 其直接转化为即期消费需求的比例是最高最快的;定向增加对国家公教人员的住房补贴, 可以缓解现行低工资与住房货币化的尖锐矛盾使房地产业、建筑业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③提高农村居民, 尤其是中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 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

第五, 针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 可采取以下对策加以引导。

①引导居民把目光由过去的单一看重储蓄分散到其他有利可图的投资上, 。发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和强化居民的人身、财产保险意识, 使更多的人投保, 以防患于未然。②健全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相结合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继续提高计算机网络等的普及率, 促进文化、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引导居民消费预期, 扩大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 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③城乡收入差距 (2004年为2.4:1) 一定程度上源于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

第六,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化解各种矛盾。

我国已经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 这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政府各部门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各部门及国家公务员要彻底转变观念, 坚持情为民所系、力为民所用, 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水平, 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抑制通货紧缩、扩大内需, 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 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可以相信, 只要我们调整好经济结构, 拉动消费,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 我国的经济会摆脱这种不利局面, 走向又快又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造成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 分析了此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危害性, 从认识经济规律, 重视政策的滞后作用, 深化国企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引导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欲望, 建设和谐社会等六个方面提出治理通缩的对策。

关键词:治理,通货紧缩,生产过剩,扩大需求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启动内需, 克服通缩[J].中国财经报, 2006, (02) .

全球将进入财政紧缩时代 篇4

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回升,主权债务风险已成为经济持续复苏的主要威胁,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高额财政赤字的担忧,财政安全和长期可持续复苏迅速进入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

近日,20国集团(G20)在多伦多峰会公报中指出:“面临严重财政挑战的国家需要加快财政整顿的步伐”,并制定了削减赤字的具体目标。在此之前,欧盟各国和日本等经济体已经出台了财政紧缩方案;在此之后,将会有更多国家加快退出财政刺激计划,减支增收以削减赤字。因此,财政紧缩将成为未来几年全球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鲜明特征。

财政赤字急剧增加,引发全球经济新风险

目前,全球政府负债已突破35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0%左右,主权债务风险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最严峻的风险之一。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各国财政状况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普遍出现了空前巨大的赤字,赤字规模的攀升导致各国政府债台高筑,目前,全球政府负债已突破35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60%左右,主权债务风险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最严峻的风险之一。

国际上通常采用两大指标衡量财政安全状况。一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国际警戒线是3%。二是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国际警戒线是60%。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5月份提供的数据,就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而言,2007年,全球平均水平为0.3%,发达经济体平均为1.1%,其中,7国集团为2.1%,欧元区国家为0.6%,新兴经济体平均为0%,即财政平衡,20国集团为0.9%。统计数据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大多数国家财政状况良好,但是,2008年和2009年,几乎所有经济体的该指标都在攀升,以2009年为例,全球平均水平为6.7%,发达经济体平均为8.8%,其中,7国集团高达10.0%,欧元区国家为6.4%,新兴经济体平均为4.9%,20国集团为7.5%,即使是原本存在大量财政盈余的石油输出国家也出现了4.8%的赤字率。据预测,2010年该指标仍将居高不下,明显高于3%的警戒线。国际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财政平衡状况都经历了大幅度的变化,原本合理的财政状况被大大破坏了,财政健康水平迅速下降。

赤字率的飙升导致政府债务规模的急剧扩大,一些国家的债务规模达到了二战后的历史最高值,甚至超过了GDP。例如,2009年,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为201%,意大利、希腊的该指标分别为115.8%、115.1%,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60%。高额负债引起了市场参与者对政府清偿能力的担忧,有些国家的政府债券不再被视为零风险债券,希腊则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陷入了无法利用市场融资的困境,在欧盟和IMF的联合救援下才避免了政府违约,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的主权信用状况也令人不安。

财政赤字急剧增加危害着各国财政的长期可持续性。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类风险是债务危机的隐患,在全球经济体财政赤字普遍攀升的环境中,主权债务风险容易产生传染效应,引发债务危机蔓延,严重时会再次将全球金融体系拖入危机陷阱。另一类风险是妨碍实体经济增长,政府部门巨大的融资需求不仅会推高真实利率水平,在复苏阶段对私人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在未来则会导致更高的税率,利率和税率的提高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使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危机及老龄化:高赤字率的成因

危机是导致全球财政赤字激增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欧美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医疗支出压力等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短期危机因素与长期老龄化因素的叠加共同推高了全球财政赤字率。

在宏观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和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采取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来应对,财政赤字急剧攀升与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密切相关,是政府为稳定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复苏所支付的代价或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金融部门救助计划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欧美金融机构经历了严重的流动性紧张和大规模的资产缩水,许多巨型金融机构面临或陷入破产困境,市场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在危急时刻,政府需要稳定局势,支持金融体系发挥基本功能,因此,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为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政府采取了担保、注资、国有化、购买资产等多样化的财政救助措施,由此带来了直接财政成本和大量的政府或有负债,例如,2009年年底,欧元区各国政府与金融救助计划相关的或有负债大约占到GDP的20%。此类财政投入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同时,也成为后危机时期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开征银行税回收成本的重要原因。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

自动稳定功能是应对经济下滑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工资、利润和消费的下降,相关税收收入下降,同时,由于失业人数增加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自动稳定器功能在发达国家的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欧盟国家财政赤字的大幅度攀升,并非主要来自非审慎的财政刺激计划,而是来自财政政策对低产出和低通胀的自动反应。根据经合组织(OECD)对欧盟经济波动规律的研究,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少要动用规模为GDP2%的财力,即使没有财政刺激计划,欧盟财政赤字率也会超过3%。财政收支的自动稳定作用有利于缓冲危机冲击,但是,在发挥稳定经济作用的过程中,财政自身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

过去两三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实施财政刺激计划,大量举债支持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许多国家的财政刺激计划在2011年到期,但是,IMF的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只有10%左右可以归因于财政刺激方案,因此,仅仅取消刺激方案并不能使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恢复到审慎水平,更为主动的财政紧缩在所难免。

危机是导致全球财政赤字激增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欧美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医疗支出压力等因素也是重要原因。老龄化的沉重压力往往使政府要负担更高比重的财政支出,欧洲委员会老龄化报告指出,2015年之前,欧盟国家用于养老、健康、长期医疗支出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每年以GDP0.5%的规模增加,2015年以后支出还会加速增加,美国也存在类似情况。短期危机因素与长期老龄化因素的叠加共同推高了全球财政赤字率。

另外,不同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财政状况各不相同,对于那些在财政状况良好、甚至是财政盈余的情况下进入危机的国家,其债务水平相对容易控制,而对于那些在危机前就存在大量政府债务的国家,财政赤字率本身的基数就高,缺乏实施反周期财政政策的空间,在危机冲击下,更容易达到前所未有的赤字水平而导致债务危机。

财政紧缩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

多伦多峰会的减赤方案实际提出了一个中期财政重整框架,在未来3年之内,世界各国必须实施财政紧缩计划,但在短期并没有对各国政府是否立即出台财政紧缩计划提出明确要求,反而通过提出“增长友好型”的财政重整计划来强调需要加强各国就削减赤字问题的沟通,防止各发达经济体同时减赤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虽然赤字支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恰当对策,但调整预算的失衡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尤其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后,紧缩财政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艰难权衡后,开始选择了紧缩财政,以回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各国所坚持的审慎财政之路上。这些国家不仅包括面临主权债务危机威胁的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等,整个欧元区国家以及英国等欧盟国家都纷纷提出财政紧缩计划,加拿大、日本等也加入了财政紧缩的行列。其中以德国、英国和日本的减赤计划最为典型。

2010年6月7日,德国宣布将从2011年开始实行财政紧缩政策,2011年至2014年合计紧缩财政金额约为816亿欧元,此次财政紧缩计划以削减政府支出为主,除大幅削减社会福利等各项开支外,政府还将裁减约1.5万名公务员,同时未来4年公务员将不会涨薪。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做出这一决定是由于政府不得不削减结构性赤字,以便达到2009年宪法修正案中规定的在2016年前将赤字规模降至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0.35%的要求。

英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20国集团中最高,目前这一比例为11.4%。2010年6月22日,英国通过紧急预算案,预备在5年内将财政赤字降至相当于GDP1%的水平,其中,削减赤字目标的77%将通过削减开支达成,剩余部分依靠增加税收完成。在削减开支方面,大部分政府部门的预算在4年内将削减25%,政府将冻结公职人员加薪计划2年,同时加速实施将退休年龄上调至66岁的计划,甚至英国王室的开支也不再增加。在增加税收方面,从明年起,增值税税率将从17.5%上调至20%,同时计划通过开征银行税为政府带来额外收入。

日本政府在2010年6月22日也公布了强有力的紧缩计划,该计划要求日本政府在未来10年内逐步恢复财政收支平衡,即在2015财年前,使基础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比2010财年减少一半,在2020财年前实现盈余。在2021财年之后,日本国家和地方的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将稳步下降。

美国是少数对目前开始实施财政紧缩计划持有异议的发达国家,美国经济在2009年年底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又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基于此,奥巴马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应保护和强化全球经济复苏,防止经济刺激政策过早退出而导致经济衰退,并且他在20国集团多伦多峰会之前写给各国领导人的公开信中专门提到这一点。

在G20多伦多峰会上,先减赤字还是先保增长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最后,各国领导人就促进经济增长和紧缩财政取得了一定共识,在会后发表的公报中提出,“尽管增长有所恢复,但复苏不均衡,也依然很脆弱,因此,强化复苏是关键所在。”同时,支持发达国家为了强化复苏而继续坚持财政刺激,但必须要就“增长友好型”的财政重整计划继续沟通。以便在未来逐步实施。

财政重整计划的主要内容有:G20国家同意在2013年年底前,将自身公共财政赤字水平减半,在2016年前稳定并减少政府债务占各国GDP的比例。同时强调,尊重各经济体依照自身情况灵活掌握“达标”步骤的权利。

多伦多峰会的减赤方案实际提出了一个中期财政重整框架,在未来3年之内,世界各国必须实施财政紧缩计划,但在短期并没有对各国政府是否立即出台财政紧缩计划提出明确要求,反而通过提出“增长友好型”的财政重整计划来强调需要加强各国就削减赤字问题的沟通,防止各发达经济体同时减赤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财政紧缩计划的反对只是短期的,不希望摧毁目前尚未稳固的经济复苏态势,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两个指标均大幅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可能长期推行财政刺激计划,必然会在未来出台财政紧缩政策。未来3至5年,财政紧缩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

国际社会对减赤措施的评价

从长期看,实施财政紧缩计划使财政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而短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还存在失业率高企、银行信贷紧缩以及私人部门投资不足等不利因素,此次G20峰会提出的减赤路线图能否顺利实施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英国首相卡梅伦和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在多伦多峰会之前发表的《复苏欧洲的必由之路》一文提出,为确保欧洲繁荣与发展,必须控制政府的债务水平,他们呼吁欧盟各国通力合作,更好地防范成员国过度支出及借贷,实现整个欧盟地区削减赤字方面的行动一致,这反映了政府部门对执行财政紧缩计划的坚决态度。

但实施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是否能够增强市场信心和私人部门消费,进而刺激经济复苏呢?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G20峰会有关“增长友好型财政整顿计划”的呼吁,将“迅速开展财政整顿如今将推动而非妨碍增长”这个有待证明的结论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实。孤立地削减财政赤字是行不通的,只有解决受损的私人部门负债过多的问题,或减轻外部失衡,或双管齐下,才会减少财政赤字。

另外,一些知名金融机构的研究部门对财政紧缩效果进行了研究测算。高盛公司认为,以降低政府支出为主的预算调整可以起到以下作用:第一,成功地缓解财政失衡。第二,通常会提振增长。第三,推动债市和股市表现出色。相反,以税收为主导的财政调整通常无法缓解财政失衡,且损害经济增长。摩根斯坦利公司则认为,若欧元区国家削减开支占GDP比重的1%,在第一年将降低欧元区GDP0.9%至1.3%,第二年将降低GDP0.5%至1.6%。两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从长期看,实施财政紧缩计划使财政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而短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权力政治决定宏观经济的紧缩成败 篇5

对于美欧的争论,来自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本的代表都在陈述了一个共同的看法。首先,他们一开始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谓的有条件援助条款感到厌恶,韩国人至今依然充满鄙弃地将这一痛苦的调整政策称之为“IMF式危机”。其次,令人惊讶的地方就是他们都同意执行这一政策。

从事后看来,这些极为痛苦的调整也是值得的,因为深受危机重创的各国经济都被迫实施结构性改革,并为当今亚洲的突出经济表现铺平了道路。必须提及的是,在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前述这些国家都受到过IMF经济援助之前的胁迫,并且最后它们都咬牙接受了。

在这些项目实施之后,各国的经常账户收支——所谓东亚增长奇迹的“阿喀琉斯之踵”随之从逆差转为顺差。在东盟五国方面,1996~1997年度平均相当于GDP4%的经常账户逆差,戏剧性地逆转为1998~1999年度的6.8%顺差。韩国也实现了类似的转变,从1996~1997年度相当于GDP的2.8%经常账户逆差变成1998~1999年度的8.6%顺差。

从那以后,亚洲国家就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在两年之内,亚洲大多数受灾经济体都重新恢复到了危机前水平,而且都不是临时性的回光返照。简而言之,这种短期的紧缩行为并不会导致长期性的负面效应且紧缩,在某种程度上是灾后复原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证明,这种政策带来的长期好处不仅持久,而且令人震惊。

这让亚洲之外的人领悟到,有付出才有收获。但在发达国家,只有很少的人能体会到1998年受灾亚洲国家所经历的那种严峻的总产值收缩状况,更别说拿出将紧缩加诸于本国经济之上的勇气了。事实上,那种经济紊乱以及对一个原本自信的国家的侮辱都是灾难性的,如同当今的希腊。然而,在经济泡沫被挤走之后,亚洲的后危机复苏也是强劲且可持续的。

在亚洲后危机调整过程的初期阶段,货币扮演了一个泄压阀门的重要角色。随着各国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亚洲货币汇率急跌——韩元对美元下跌28%,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下跌约37%,印尼盾下跌近80%。

除了结构重整之外无路可走。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加的结构调整项目主导了整个金融部门,但同时还有一些着眼于税制和支出改革的项目。即便这些项目并不全都遵照IMF的严格条款,也在大幅增强亚洲竞争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其实已经走投无路,只能接受异常严苛的IMF策略来作为接受援助的代价。因此,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是否能采取同一条路径还有待观察。

20年前,经济学家保罗·沃尔克(PaulVolcker)和行天丰雄(ToyoGyohten)在他们合著的《时运变迁:国际货币及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挑战》书中特别指出,在危机处理方案上亿种显而易见的双重标准:“在为弱小的贫穷国家提供咨询时,那些小国只能俯首听命;当面对强国时,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一转身又变成了仆人。”

或许应该说,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危机给我们最关键的教训是,紧缩政策是有效的,但成败最终将取决于权力政治。然而,一个介乎于短期权宜之计和长期战略之间的解决方案,到现在仍是令西方纠结。

美欧两方都不应该忽视上述任何一个教训。在一个货币联盟中,单一国家很显然缺乏货币方面的灵活性,但为了刺激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不应阻止欧元贬值。这一点当然也适用于美元。

但没有国家或者欧洲这样的国家集团,能通过贬值的方式来重获繁荣。因此亚洲的结构型教训对发达国家也是同样有益的。

事实上,德国的经济之所以能比欧洲其他国家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和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劳动力市场改革和放松管制。同样,一剂药方或许也能在欧洲其他国家身上生效,也许能够同样作用于正面临着严重竞争力危机的美国。

史蒂芬·罗奇

经济紧缩 篇6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定义,它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一年当中新增消费品市场价格价值之和。

显然,它包含以下含义:

1.1它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一年时间的社会福利总的增长指标,不能代表其他国民经济情况。

1.2它是使用货币价格计量的价值,如果货币没有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它的价值就是货币价格,而如果纸币货币存在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则需要去掉纸币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因素,才是真正的总的年社会福利增长价值。

1.3如果除以人口数,则得到人均年社会福利增长的量化指标。因此,一个国家的GDP指标大,表明年社会福利增长快,体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如果没有考虑到资源的长期合理利用,如煤炭资源及石油资源的滥采滥挖形成的短期经济效应,带来长期中的资源短缺的经济负增长,形成所谓的社会经济的“周期性”,这就是以往世界各国以GDP为指路明灯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

由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全部财富的总价值,是由全部商品的总价值构成的,而一个国家的全部商品,不但包括消费品总价值,而且也包括投资类商品的总价值,并且是对比某一年称为基期的为参照的,这样,GDP只是一个国家的一年新增消费品的市场价格的价值,既不是一个国家一年当中新增的“全部”财富的商品的总价值,也不是整个国民经济总价值所在。

2消费品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消费品”一段时间的平均价格上升或下降的价格指数指标。来自于统计上的抽样调查的结果,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一段时间的消费品的平均物价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如果这个百分比大,则说明这个地区的这段时间的消费品价格上升得较快,反之,慢。

在应用上,要得到这一指标,需要进行抽样调查,则抽样的方法及合理性,就决定了CPI的正确性,而抽样往往难以做到科学合理,难免带有随意性。且不说,它的实际取得上的可操作性,单从内容上看,由于它不是一个国家全部商品的价格平均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指标,不符合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定义,所以,不能作为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计算公式加以使用。而在当代世界各国的媒体上几乎天天看到CPI,并把它当成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的指标加以宣传,实际上误导社会公众对于纸币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的判断。而对于纸币的价值判断失误,就等于对社会一切财富的商品的价格的价值的判断失误。另外,由于CPI不是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的指标,则使用CPI对GDP进行价格换算得到的所谓的“实际GDP”也是一个虚假的价值结果。这样,GDP不但从内容上不能代表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而且在计算结果的度量单位下仍然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这样,要真正得到一个国家的全部社会财富的总价值及年新增剩余价值,就要对GDP指标加以完善,包括计算内容全面化及度量单位的价值化。

同样,要得到全部商品的一段时间的价格平均上涨或下降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也就要对“全部财富”的商品的价格指数进行计算。这样就形成了国民经济总价值、剩余价值及符合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定义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而这个全面化的国民经济总价值及剩余价值,才是整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也就是历来世界经济学家们一直想往找到的GDP的完善性指标。而作为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才是判断保险柜里的纸币本身的时间价值的唯一考量标准。

3国民经济总价值TH

国民经济总价值,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社会财富的全部价值之和,用TH表示。

由于一个国家的全部社会财富既包括消费品,也包括投资类商品,所以有:

国民经济总价值TH=全部消费品价值之和+全部投资类商品的价值之和。

这样,GDP就是国民经济总价值中一年新增加的消费品价值之和,即:

GDP奂TH

当一个国家的年新增消费品价值GDP增速快,则能够带来国民经济总价值的快速增加,带来综合国力的增加,但它绝不是综合国力的实际指标,只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象征性指标。

而国民经济总价值TH,才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的指标,因此,可以通过它建立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排名。这对于确立世界各国的国际地位及国家品牌建设具有直接的硬性指标的参考作用。

注意,作为国民经济总价值、剩余价值的结果的度量,如果使用货币单位来度量,必须使用“实物货币”下的价格单位来度量。因为实物货币本身的投入加效用的全面价值与其他任何商品的投入加效用的全面价值始终一比一的一一对应。这时的货币价格就是商品的全部价值结果。

如果使用纸币价格来计算的结果,应当扣除当时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也就是使用一切商品的统一的独立的“价值单位”来度量,可以使用“黄金价值单位体系”来度量,计算方法是:TH货币数除以当日的1克黄金的本国价格数作为当日的价值结果。并用价值Tianhua表示,表示的是1克重量的黄金。如经计算某国某日的TH总量货币数为1200万亿元,当时本国1克黄金的价格为200元,则1200/200=2万亿Tianhua,即相当于2万亿克黄金。这样,1克黄金本国货币价格越贵,则说明政府超发纸币的数量越大,通货膨胀越严重,则同样数量的纸币数除以后的黄金数量越小,对应的实际价值越小。反之,如果黄金价格越低,则说明政府少发了纸币,则换算为价值单位后的价值数量越大。如某一天,政府多发行了货币,带来1克黄金400元的价格上升,这时,同样的1200万亿元的TH,换算为价值单位后的价值为1200/400=3亿万Tianhua=3万亿克黄金价值,这样,同样的货币数量由于政府多发了纸币,表面上还是1200万亿元,但对应的实际价值只有3万亿Tianhua,即3万亿克黄金,而如果少发了纸币,带来1克黄金100元价格,则1200万亿元/100=12万亿Tianhua=12万亿克黄金,这样,表面上还是1200万亿元货币,但由于政府少发了货币,对应的实际价值却是12万亿克黄金。或反过来,同样重量的黄金,使用的纸币数越多,带来的商品的价格越高,使用的纸币的数量越少,则商品的价格越低。同样12万亿克黄金,如果使用1克黄金=1元纸币,则纸币数是12万亿元,而如果使用1克黄金2元纸币表示价格,则纸币数是24万亿元,而如果使用0.5元1克黄金,则可以表示为24万亿元的总价格,这样同样的重量的价值的黄金,前后纸币数量不同,带来价格不同,前者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现象,后者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现象。

4通货膨胀、紧缩率i

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体量化的百分比结果。

根据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定义,它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一段时间的“全部”所有商品价格平均上升或下降的指标,这样,就等于是计算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一段时间的全部商品的价格的平均上升或下降的指数,即把CPI计算范围扩大到全部商品的价格指数上,即:

通货膨胀、缩率=(全部商品的现期价格-全部商品的基期价格)/全部商品基期价格×100%

当公式计算结果为正数,为通货膨胀率,为负数时为通货紧缩率。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一国国民经济总价值及货币数之比计算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

计算公式为:

如果t>0为通货膨胀率,如果等t<0为通货紧缩率,如果t=0,则分子分母相等,就是实物货币时的金融社会,此时的货币数与价值数相同,商品的体格数就是价值数,而不需要对货币本身的时间价值进行计算,也就没有资金本身的时间价值折现问题。而在实操上,这个只要能够实时掌握一国的国民经济总价值,就可以根据此式计算名义货币量。

当我们有了一个国家全部财富的商品的平均上涨或下降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以后,整个国家的纸币就能够通过去掉通货膨胀率水份或通货紧缩率贴金还原为实物货币下的价值表示功能,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带来的纸币的价值贬值或增值现象,带来整个社会的金融健康,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在真实的价值分析判断基础上,使传统的带有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的纸币价格下的理论分析可以还原为真实价值结果的理论分析,并且对于日常生活中,诸如商品的保值计算也就成为容易实现的事,而对于存款的保值利率也容易计算。从根本上杜绝在商品-货币-商品-货币……买卖中纸币带来的价格扭曲及价值判断失误的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周天华,周京,著.周天勇主审.第四代西方经济学新体系高级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1第一版.

[2]周天华著.高等金融学.国际价值研究中心出版社.

[3]周天华著.国民经济全面价值统计原理.国际价值研究中心出版社.

[4]周天华著.财务全面价值管理.国际价值研究中心出版社.

应对货币紧缩政策 篇7

措施一:通过发行企业债券, 增加债权融资

在货币紧缩政策下, 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 在从银行贷款方面没有优势可言, 甚至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 中小企业应该首先选择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法进行债权融资。我们知道, 发行债券和银行货款都属于债权融资, 但是银行货款属于间接融资, 而发行企业债券属于直接融资。通过企业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相比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 债券融资一般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中间不需要向债权人还款或者还利息。银行贷款每季度 (或每月) 都要向银行支付利息, 而债券并不需要, 如果需要也最少是一年一次利息支付。第二, 企业债券期限较长, 一般在一年以上。特别是在利率上升时, 发行长期的企业债券进行融资, 是非常有利的方式。第三, 由于企业债券是向社会公开发行, 投资者在债券没有到期前无权要求企业提前兑付。这是和银行贷款最大的区别, 也是和银行贷款相比所具有的最大优点。如果是银行贷款, 当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 或宏观经济调整时, 银行会要求企业提前还贷款。但是, 通过企业债券融资也有它自身的不足:其一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时间较长。由于需要层层审批, 从申请到发行的时期往往较长, 一般在一年以上。其二是企业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由于其信用评级程度往往会偏低, 导致了其发行债券的成本上升。其三是风险较大。如果发行不是承销商包销的方式, 当发行不成功时, 企业会付出较大的成本。总之, 遇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 特别是货币政策紧缩时,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是首先选择的方式, 特别是发行中长期债券。在国际发达的资本市场上, 债券融资是比较通行的融资方式, 债券市场也远远大于股票市场, 债券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品种。

措施二:通过发行股票, 争取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一样也是属于直接融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只不过是通过出售企业债权的一种形式募集资金, 它不涉及到企业所有权问题, 只有到了企业资不抵债时, 才涉及企业所有权问题。而股权融资是通过出售企业所有权而募集资金, 它涉及到了企业所有权。和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相比, 股权融资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 它获得的是资金的永久性使用权。这一点是股权融资的一个最大优势, 它所获得的是资金永久性使用权, 不需要还本付息。也就是说, 企业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企业由于没有银行融资或企业债券融资那样的还本付息的压力, 因此, 企业在短期时间内不需要追求利润, 对企业未来长远战略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二, 分散投资者风险。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可以将经营风险分散给更多的投资者, 从另一方面讲,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股东投资, 为企业发展获得经营资金的同时, 也为企业经营管理吸引更多的管理人才。第三, 降低资产负债率。通过发行股票企业所获得的资金是股本, 它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也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 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 为企业进一步的融资打下基础。股权融资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 当前在我国通过发行股票融资依然还是一种稀缺资源, 需要许多相关的条件, 条件满足的公司也不一定就能够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次, 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必然是失去了股权, 通过股权融资有失去企业所有权的风险;再次,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处于低迷时期, 发行股票时定价不可能太高, 因此, 同样的所有权, 融资的数量会打一定的折扣;最后, 股权融资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可能比债券融资更长更大,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利用股权融资的难度较大。

措施三:中小企业联合

面临紧缩的货币政策, 中小企业为了保存生存空间, 在从资本市场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时, 应当采取中小企业联合的方式, 共同渡过货币紧缩政策环境下的融资难关。中小企业联合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是同类行业联合;二是同类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的联合。同类行业联合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企业规模, 以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这种联合方式也是在货币紧缩政策下所选择的一种特殊方式, 我们知道, 选择联合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在联合后的企业中失去或减少原有的控制权, 但是, 如果不选择联合其结果又会如何呢?如果不选择走联合的道路, 企业就有可能倒闭或被迫兼并到其他企业, 与其被迫兼并, 就不如主动和其他企业走联合的道路。同类行业上下游进行联合, 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拉长企业链条, 同时也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无论是拉长企业链条或是扩大企业规模, 都无疑会增加企业在货币紧缩下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当然, 中小企业联合的一个最大不足之处或者说是联合的最大障碍就是一些企业可能会因联合失去了控制权, 它所失去的所有权, 要比股权融资大得多。中小企业联合是在其它融资方式得不到满足, 而又不想转向其它行业, 同时也是有可能倒闭或被兼并情况下的一种选择。

措施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战略

紧缩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符合中央政策的产业可能影响小, 对于不符合中央产业政策的产业可能会影响大。作为中小企业在应对紧缩货币政策时, 应当根据中央产业政策的目标来适时调整自己的产业和经营战略, 以适应中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通过这种调整来化解紧缩货币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具体来说, 就是将自己经营的产业向节能型产业、环境保护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和自主创新产业等来转移。因为, 这些产业属于中央财政支持的产业, 中央对这些产业给予财政支持或贴息政策。也就是说, 进入这些产业不仅仅可以获得银行贷款, 同时还可能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 无疑对中小企业是有利的。

中小企业在货币紧缩政策下的应对措施是多方面的, 不仅仅是上面的几种情况, 如可以通过缩减投资规模、减少库存等多种方式。目前, 在紧缩货币政策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下, 一些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亏损、倒闭等多种情况。在中小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的同时, 作为政策调控者, 也应当积极面对这一情况对我国经济形成的冲击。由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特点的变化, 下半年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更加注意政策选择的平衡性。已有的货币政策, 例如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增长要毫不动摇地坚持, 下一步货币政策应当从之前简单的数量型调整转变为结构性调整, 同时也应当分行业地进行适当调控, “有保有压”的货币政策一定要切实落实。

地产商:紧缩下的自赎 篇8

已经很久不盛行的短信营销又开始盛行起来。

2008年以来, 许多人的手机不断接到各种楼盘的售卖信息, 有的条件非常优惠, 有的赠送若干年物业费, 也有的是买房送车, 诸如此类。

今天, 短信营销已经成为很多楼盘的常规营销方式之一。在营销方式发生变化的背后, 是全国的楼市格局正处于亢奋过后的盘整之中。

房地产行情如何?官产学各有解读

8月初, 有媒体报道, 北京多数楼盘均价持续下降, 截至目前房价已经下降了10%~15%。稍后,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海平表示:“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是基本稳定的。”他说, 北京房价的水平由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内在规律和供求关系来决定, “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正出现逐步回升的态势, 而需求目前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今年房地产的行情到底如何?地产商最清楚。

5月13日, 著名的地产商潘石屹在SOHO中国股东大会上称:“去年全国售楼收入2.9万亿元, 购地支出3万亿元”。继而有上海一名开发商根据建筑成本, 以及几千亿元的总税负等其他支出相加计算, 粗略估计全国开发商今年大概有1.5万亿元的资金缺口。这样的数据还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而这个数字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略小的一个数据是来自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6月下旬, 该所发布报告称, 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达7100亿元。

最乐观的估计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在“2008博鳌房地产论坛”上, 钟伟曾通过一份“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说明数据的来源。透过2008年前4个月的情况来看, 全年至少要投入2.1万亿元的资金, 而根据全年开发贷款、个人贷款, 以及到位外资的多方面数据统计, 到位资金之和大概在1.6万亿元左右。二者相差的资金缺口大约在5000亿元以内。

银根紧缩缺钱房企融资难

不论测算方法如何, 房地产业资金紧缺的状况已是定局, 问题只是缺多少的问题。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揭示了这样一个数据, 2007年全国囤积土地的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 这些囤积土地必须两年内完成开发, 即便是这些项目都以分期开发的名义规避风险, 我们也可以想象开发这些土地, 所需资金是何等规模。

自从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 大大小小的地产商就感受到了来自资金链的压力, 很多地产商在各种媒体上大吐苦水。

南京东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志强说:“目前银行提高贷款门槛, 对中小企业, 特别是只有一两个亿资金的小企业冲击很大, 这类企业将由于资金链绷紧或者断裂而死亡。”

房价的滞胀乃至下跌已经表明, 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效果, 央行对房地产信贷屡屡收紧, 对很多房地产企业压力很大,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如果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来源, 不可能轻易拍到土地。就算拍到了, 银行不支持, 自有资金达不到一定比例, 市场销售不好, 后续资金跟不上, 仍然不敢轻易动工。

以往房地产企业往往是在拿到土地后, 从银行贷到一部分启动资金然后开工, 再靠销售期房所获资金支付工程款。而现在, 情况已经变了, 银行的钱不再那么容易借了。

潘石屹指出,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到2008年, 最基本的特征是钱少地多。绝大部分房地产公司日子不好过, 房地产商肯定会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取得资金。

发行公司债地产企业急融资

为了获得所需的资金, 房地产开发商只能想办法自我救赎, 而现房销售就是最快的手段, 于是手机短信和降价促销这些方法就又都用上了。既然银行贷款有困难, 开发商们也在开拓新融资渠道, 比如私募资金、海外融资等方式。还有一些条件比较好的房地产上市公司, 则又盯上了新的融资方式——企业债。

7月9日, 中粮地产发布公告称,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审核, 公司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2亿元公司债券的申请获得有条件通过。

两天之后的7月11日, 上市公司北辰实业也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公司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批复, 该批复核准北辰实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面值不超过17亿元。

这两大公司是继万科、金地集团、新湖中宝、保利地产之后连续获批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他们通过发行公司债分别融资的金额为:万科59亿元、金地集团12亿元, 新湖中宝的14亿元, 保利地产43亿元、中粮地产12亿元, 以及北辰实业17亿元。

2007年9月18日, 长江电力发行公司债券的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这是《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实施后的第一只公司债。“07长电债”开创了中国公司债的历史。之后, 处于资金困境之中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纷纷效尤, 向社会公开发行公司债融资。

在目前的市况及地产行业现状下, 近期呼吁放松宏观调控防止经济下滑的声音越来越强, 证监会对房地产公司再融资的态度似乎也在发生转变, 房地产公司债的发行也不断受到投资者的热捧。

2008年7月2日, 新湖中宝网上发行的“08新湖债”仅17分钟即被投资者抢购一空;网上发行的9亿元迅速被市场消化。这只上海证交所首只无担保信用债券——公司债, 因为公布的票面利率高达9%, 创下目前市场企业债券利率的新高, 在股市偏弱的情况下发行, 备受投资者推崇。

其实, 先于在内地资本市场发行公司债, 早在几年前, 很多内地在港企业纷纷在海外发债融资。2006年11月22日, 世贸国际曾发行6亿美元的商业票据;2007年初, 合生创展发可转债筹资15.55亿元;5月, 绿城发又可转换债券筹资23.1亿元。

无缘公司债非上市房企苦

按照资本结构理论中的“啄食顺序原则”, 企业融资的顺序应该是企业先内源融资, 再银行贷款, 然后是发行债券, 最后是发行股票。但在中国, 融资的顺序则不然, 很多企业倾向于首先股权融资, 就是股民俗称的“圈钱”。

中信证券投行部人士说, 长期以来, 如果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渠道通畅, 企业明显偏好股权融资, 以降低财务成本, 改善财务结构。而对于内地房地产企业来讲, 银行贷款的条件通常都很苛刻, 更为市场化的公司债在实际利率和资金使用方面自由度要高很多。

中信证券投行人士指出, 除了贷款, 中国上市公司一直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股权融资趋势, 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长期以来, 企业债券融资额远不及股票融资额。

自从《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施行之后, 公司债的发行审批由国家发改委转移到证监会。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改革, 降低了企业融资的制度成本。汇丰驻香港的资产配置研究主管张志明认为:“监管机构希望将大量信用风险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转移到资本市场上。”

联合证券债券分析师张晶指出, 虽然公司债开始试点发行, 但短期内难以大幅扩容。由于公司债发行试点将发行对象锁定在上市公司, 非上市房企被排除在外。

而德意志银行债券分析师赵峰指出, 房地产企业由于现金流不稳定, 通常信用评级并不很高。真正有可能分享公司债的也只有万科、金地集团、保利地产等一线地产企业。

证监会讲策略力挺债券市场

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 公司债发行没有行业限制, 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就可以, “因为要大力发展这个品种, 这也符合我国构建多层次融资市场的要求。但到底能扩容多少多快, 还要看债券能否发得出去。”

7月底,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更是直接表达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意向, 他说:“下一步要优先发展公司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证监会下半年要积极解决、促进债券市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尚福林这样的表态也证明了证监会前一段时间的审批工作是有策略的。对于招商地产、泛海建设等公司的股权融资方案, 监管层一直没有松口, 而对于万科、金地、保利等公司的债权融资方案却几乎以一种“照单全收”的姿态审核通过。

这个很容易理解, 相比债权融资, 股权方式的融资额更为巨大, 对市场的冲击更大, 在股市震荡半年之后, 其获批的难度自然更大。当然, 考虑到房价处在一个下跌的风险中, 监管层无疑会将对银行的风险考量放在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在管理层的“关照”下, 2008年, 公司债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据统计, 上半年公司债融资额占市场融资总额的50%。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数据。同时,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转为“保增长、反通胀”。对此, 专业人士对债市的发展看好, 因为货币政策紧中有松为其留有空间。

公司债盛行或能重构资本市场

监管思路的变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考量, 房地产企业公司债集体获批, 不仅仅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多了一个融资工具, 它还承载着重构资本市场、确保金融安全的历史使命。

地产商也表达了对监管层同样的愿望, 金地集团总裁张华纲对公司债看好, 他说:“在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中, 监管部门认为不应当在政策法规之外另行设防。”

中信证券投行部人士认为, 以目前的市场环境, 至少未来两年, 企业必须学会通过发债来解决资金难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地产商扎堆发行公司债也印证了舆论对房地产业资金吃紧的说法。

天相投资顾问分析师张旭明表示:“公司债的好处在于房企只需支付一定的公司债利率而不必指出具体的融资项目和用途, 在偿还小部分商业银行贷款之后, 发债所筹的大部分资金都可以自主使用。”

市场人士表示, 因为银行贷款这个渠道已经越来越难, 房地产公司为获得资金已经可以说是不计成本, 这也使得目前发行的债券的利率水平很高。例如, 近期发行的新湖中宝8年期债, 每年付息年利率高达9%, 且还附带有提前赎回等条款。

毫无疑问, 在房地产行业对银行信贷极度依赖的今天, 公司债在一定程度上给房地产企业开辟了一条符合当前的宏观政策导向的融资渠道。

高度重视通货紧缩的心理影响 篇9

引起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 无外乎到底该如何看待CPI在持续6年增长后, 首度下滑的成因, 以及由此可能对市场信心和政府正在进行的经济刺激、拯救计划, 带来的各种层面的影响。

国内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府主要相关部门对这个结果表现冷静, 认为扩张性货币及财政政策尚未完全见效, CPI下滑仍旧是受此轮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在政府各种货币、财政扩张性政策, 以及各项产业经济振兴计划的作用下, CPI将会逐渐走高。

但仍有不少异见人士认为, 虽然有迹象显示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已经开始奏效, 银行放贷增长迅猛, 有效增加了市场货币的供应量, 但贷出的货币必须通过支出环节才能推高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这些借出去的钱现在是否正被花费还不得而知。

异见人士饱为担忧的是:这些新增企业贷款大部分是通过短期、低息票据的形式发放的, 接收方只需将其用于储蓄即可获得收益;与此同时, 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 而本土需求仍增长迟缓, 这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随着产量下滑, 会有更多的工人下岗, 消费需求可能进一步走低。

事实上, 对于CPI单纯的数据分析固然有他的数理意义, 但比数理意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由此给市场和消费者层面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和冲击。

尤其在目前国内大部分经济指标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出现恶化的时候, 确实会动摇一部分中国人的信心。如果在这个时候真的是大多数人形成了通缩心理预期, 认为中国物价体系会伴随世界价格水准下探的趋势而不断恶化, 那么, 在这种悲观预期的指导下, 人们就会对未来自己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失去信心, 而开始靠当前更为节约的方式来度过寒冬。这样, 就会在如今最需要内需复苏的时候, 让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低迷, 企业利润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糟糕。由此带来的后果, 就会真的出现人们预期的那样——收入萎缩, 就业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 企业如果产生通缩的预期, 也一样会给经济复苏带来巨大的成本——收缩生产, 大量裁员, 债务偿还率下降, 结果也真的会造成经济下滑, 失业严重的“通缩”后果。

总之, 在一些“利空”数据开始陆陆续续出来的时候, 市场要特别注意解决通缩预期的形成和扩散。

消除通缩心理预期, 一方面要通过专家解读分析和媒体客观地对经济复苏进行及时宣传;另一方面, 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各种努力, 尽快改变经济基本面, 让大众感觉到中国经济正在向好的一面复苏。

一个可喜的局面是,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已经让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可喜的复苏迹象, 银行的信贷增长和制造业指数都在起温回调, 这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进入流动性恐慌阶段以后中国独家出现的流动性开始良性运转的状况。所以, 没有必要现在去过份担心通缩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尤其是政府已经启动了产业振兴计划和重民生的制度改革, 更应该鼓起战胜困难最先走出危机低谷的勇气。

经济紧缩 篇10

蒂莫西·F·盖特纳

2008年金融危机留下的悲剧性痛苦和折磨仍在继续。经济学家曾计算出一般国家在经济危机后要花8年时间才能恢复危机前的收入水平。

美国长期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这对工人以及整体经济都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贫困人口数仍旧是惊人地高企,大多数家庭收入增长仍然停滞不前。尽管奥巴马坚持对富人增税,为穷人和中产阶级减税,并扩大联邦安全保障体系,然而不平等现象仍在增多,并有持续10 年之久的趋势。

这种经济复苏缓慢和财政复苏迅速的并置会让人觉得,我们更关心华尔街而不是美国普通民众。这当然不是真的。

但确实,与这次危机中的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经济的复苏表现更强,但却比普通衰退之后的复苏要缓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金融危机后去杠杆化的现实。经过长期的借贷过度、住房建设过度和财务杠杆过高,美国人一直在存更多的钱去偿还债务,消除房地产市场的过多存货,而银行则在其中控制风险。这都是愈合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已经阻碍了经济增长速度。

然而,我们自己也犯了一个严重而且是咎由自取的错误,即我们过早紧缩的政策。总统一直强烈主张财政刺激,从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刺激——经济复苏法案开始,之后陆续出台了几个温和的刺激法案和更实质性的刺激计划,即使当“刺激”变成了一个肮脏的政治词汇之后。

自2010年以来,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支出的削减使每年的GDP增长少了一个百分点。2013年3月,生硬的全面支出削减,也就是所谓的“自动减支”生效,又砍掉了GDP增长的0.5%。但我们并没有完全像欧洲一样重复1937年经济危机的错误,因此,不成熟的财政紧缩政策并没有扼杀美国的经济复苏,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刺激,经济复苏的力量也确实大大削弱了。

右翼分子不断讽刺奥巴马,说他是一个不关心财政赤字、毫无责任心的败家子。可是从确切的数字上看,这些评论显得十分荒谬。

到2013 年,奥巴马2009年上任时政府1.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已缩减到6800亿美元。这样的缩减速度是自“二战”以来复苏最快的。在奥巴马总统的任期内,财政赤字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惊人的10%降至约3%——部分原因是因为其负责任的政治政策,例如取消了布什为富人减税的政策;部分原因则是因为永久的紧缩政策,例如自动减支;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走强的缘故。

可支配的支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下降到自艾森豪威尔政府后的最低值。由于利率仍明显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大大提高了的财政前景的优势,将我们的长期投资更多地用于教育、研究,特别是基础设施,最好是更多地投资在广泛的财政改革背景上,这将使我们的长期承诺更具有可持续性。

一般而言,政治的功能性障碍——担心华盛顿僵局可能会导致经济的灾难性后果——会拖累经济增长。2011 年夏天的债务上限摊牌将美国推到违约的边缘,这对商业与消费信心的打击是非常残酷的。2013 年秋,共和党人继续在经济上相要挟,除非总统同意撤销医保法案,否则拒绝通过财政预算案。在一次毫无意义的为期两周的政府关门后,他们的领导人终于退却了。超级大国真的不应该围绕这样的事情折腾。我坚信,国会应该取消债务上限,所以政治勒索永远不可能再次将美国的国家信用作为筹码。

如今,美国经济仍在温和增长。它强大到足以创造就业机会,但不能平息对于实体经济已经落伍的担忧。美联储已经开始“逐渐缩减”货币刺激,每月减少100 亿美元的债券购买,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没有额外的财政刺激。但是,美国正在变强。经过几年的去杠杆化,美国家庭平均的收入处在一个健康的财务状况,债务相对于收入减少了约20%。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新性、弹性和多样性的经济。

(引自本书结语,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压力测试——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推荐指数:★★★★

作者:蒂莫西·F·盖特纳

译者:益智

出版: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

蒂莫西·F·盖特纳

(Timothy F.Geighner)

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财政部部长,他于2009年1月就任奥巴马政府财政部部长时不到48岁,在任期内,他帮助美国度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此之前,他曾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可谓是处理金融危机的专家,他曾研究过亚洲金融危机,并参与制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巴西和泰国等国的金融救援计划。

反思金融危机

《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

作者:艾伦·布林德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为美联储前副主席,布林德的书以一个美国现代金融监管者的视角,以丰富的金融经验、第一手资料与数据,再现和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台前幕后,其中对央行问题资产救助政策的分析尤见专业水准,而作者总结的金融十诫和政策制定者的七步法,对当下全球金融界对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完善与优化将起到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

作者:拉古拉迈·拉詹

出版:中信出版社

作为为数极少的几个在金融危机前就预言风暴即将来临的经济学家,拉詹指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贪婪的银行家、沉睡的监管者、不负责任的借款人,而是滞涨的收入和不断攀升的物价之间的不平衡。他提醒人们,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得到修补,那么一场潜在的更具毁灭性的危机正在等着人们。

《大而不倒》

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紧缩 篇11

馈源定位装置是紧缩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定位装置的定位精度直接影响着馈源喇叭相位中心的定位精度。馈源相位中心在反射面焦点处发射的球面电磁波经过旋转抛物面板反射之后形成平面波,从而达到远场的测试要求[1]。传统的馈源定位装置是固定式的[2],其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一些新型紧缩场的测试需求。

在某紧缩场的设计研制过程中,需要完成左右偏焦测量任务,并且要求达到0.1mm的定位精度。馈源系统拥有单馈源测量和双馈源测量[3]两种工作方式,单馈源测量主要测量目标天线的方向图,馈源的相位中心位于抛物面焦点之上,当偏焦测量时,馈源的相位中心位于一条特定的曲线上;双馈源测量主要是测量目标物体的雷达散射截面数据(RCS),两馈源对称分布,连线中点位于抛物面焦点之上,当偏焦测量时,连线中点位于上述特定曲线上。在天线测量过程中,馈源需要完成特定角度极化以及特定速度绕轴线旋转两种动作;在RCS测量过程中,两个馈源喇叭需要完成特定角度极化动作。所有极化旋转都是需要自动完成的,以提高工作效率。

1 馈源定位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1.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

馈源定位装置运动要求简图如图1所示。为了满足左右偏焦的需求,馈源定位装置需要实现以下3种运动:①馈源定位装置在垂直于紧缩场电轴方向(以下称为横向扫描运动轴)关于暗室对称,实现左、右各1 450mm的平移运动;②在前后方向(以下称为纵向补偿轴)实现平移运动,范围为相位中心往前150 mm,往后50mm;③ 以馈源相位中心所在竖直线为旋转轴,实现左、右各9°的旋转调整运动。通过这3 个运动,可以满足馈源定位装置精确定位馈源喇叭的位置,实现偏焦测量。

为了实现馈源喇叭极化角的自动调整以及天线测量时连续旋转的功能,两个馈源喇叭需要安装到特定的数控转台上,利用程序精确控制每一个喇叭的极化转角。

经过设计制造的馈源定位装置总体结构由安装基板、横向扫描运动轴、纵向补偿轴、馈源喇叭、电控转台、调整机构组成,如图2所示。

安装基板是馈源定位装置的安装平台,由3块钢板组成,每一块钢板通过定位孔安装在预埋在地基中的地脚螺栓上,最后利用螺母进行固定。

横向扫描运动轴的有效行程为3 000mm,满足了设计中要求左、右各1 450 mm的移动量。伺服电机通过弹性联轴器直接驱动丝杠转动,丝杠带动负载平台在精密直线导轨上完成准确定位运动。横向扫描运动轴安放在安装基板之上,在装调完毕以后通过压紧装置进行固定。

纵向补偿轴的有效行程为260 mm,该轴是由伺服电机通过同步轮同步带传动带动丝杠转动,丝杠带动负载平台做高精度直线运动。该轴直接安装在横向扫描轴负载平台之上,通过定位孔进行精确定位,最终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旋转轴的设计采用了现代工业机器人关节中常用的RV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同一轴线上,它的安装法兰通过定位孔安装在补偿轴的负载平台之上。伺服电机与减速器高速轴通过同步轮同步带进行传动,最终伺服电机与减速器输出轴之间通过一个特定的减速比精确控制。

馈源数控极化转台采用了高精度涡轮蜗杆电控极化转台装置。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与蜗杆相连,通过一定的减速比精确带动涡轮转动。涡轮的输出盘与馈源喇叭架连接,带动馈源喇叭实现设定的极化定位。

1.2 定位装置微调机构设计

为了保证在装调过程中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定位,在系统机械结构中设计两个方面的微调机构:①横向扫描轴水平和平行微调机构;②馈源相位中心高度微调机构。

当横向扫描运动轴安放在安装基板上以后,整个装置并不位于一个水平面以内,轴运动方向与暗室电轴方向不严格垂直,因此需要设计微调机构,如图3所示。扫描轴有3组共12个水平调节螺钉,通过调节每一个螺钉顶起高度,可以将运动轴调整在同一水平面内,误差在0.1 mm以内;有3 组共6 个平行调节螺钉,调节这3组螺钉,可以将轴的运动方向调整至与暗室电轴方向垂直。在调整完成之后,利用压紧装置,将运动轴固定在安装基板之上。

在馈源定位装置安装固定之后,需要对馈源相位中心高度做最后的微调,将高度调整至理论设计位置。所设计的高度调整装置安装在旋转轴RV减速器与支撑斜臂之间,其结构如图4所示。

高度调整装置分成固定架、活动架、螺柱以及锁紧装置,高度微调的量为26mm。固定支架通过螺栓与减速器输出轴安装孔相连,高度固定不变。活动支架与固定支架通过导柱进行组装。活动支架内有螺纹,与螺柱上的螺纹相配合。螺柱通过推力轴承安装在固定支架内部,当旋转螺柱时,活动支架就能够沿着螺柱上下运动,完成最后微调的过程。在微调完成后,用锁紧螺钉将螺柱顶紧,高度固定。

2 控制系统设计

2.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该馈源定位装置共有5个运动轴,每一个运动轴都采用伺服电机进行驱动。控制系统中,采用了先进的TwinCAT软PLC作为控制中心。以工控机为核心,利用EtherCAT总线,将各模块连接成一张网络,如图5所示。

工控机通过以太网EtherCAT总线[4]将控制信息传递给端子模块,然后再发送给每一个伺服电机的驱动器。驱动器控制对应的电机,完成精确的运转。在横向轴与纵向轴两端设置了行程开关,以保证设备运行安全。行程开关数据信息通过导线传递给端子输入模块。该方法实现了信息快速、准确的双向实时交互。

2.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本控制系统中软件设计分为底层PLC程序以及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两部分。在系统中,PLC采用了倍福TwinCAT软PLC,它融合了传统硬PLC的功能和PC环境在数据、通信上的各种优点,编程语言遵循IEC61131-3标准。在本控制程序中PLC采用了ST语言、FBD语言混合编程方法,使得PLC程序更加灵活。

控制系统上位机界面采用了C#进行编写,利用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编程技术,使得编程过程更加简单。在编程过程中,C#通过调用“TwinCAT.Ads.dll”这一动态链接库与TwinCAT程序建立通讯联系。C#通过句柄与PLC程序进行数据传递交换。该方法实现了通过C#程序控制TwinCAT程序中变量的功能,继而实现了控制整个装置的运转。天线测量控制界面和RCS测量控制界面如图6和图7所示,可以实现天线测量以及RCS测量。RCS测量过程中,程序控制两个馈源转动;天线测量过程中,程序只控制一个馈源转动。

3 现场装调

馈源相位中心定位精度要求与抛物面焦点件误差小于0.1mm,利用激光跟踪仪,结合专用的SA测量软件,经过实际测量,得到抛物面焦点坐标为(0.190 200,-1.886 000,8 299.899 400),馈源相位中心的定位位置为(0.132 2,-0.187 88,8 299.924 5),测量数据如图8所示。计算得到相位中心位置与抛物面焦点之间位置距离为0.063mm,小于0.1mm,符合设计要求。

4结论

该馈源定位装置具有横向平动、纵向平动和旋转功能,实现了偏焦测量。在运动机构中,选用了高精度滚珠丝杠和高精度直线导轨,保证了运动的准确性。每个运动轴采用伺服电机驱动,使得运动控制更加容易、准确。控制软件采用了C#和TwinCAT混合编程技术,使得编程更加灵活,既能够实现底层软PLC技术的精确控制,也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得实际操作简单方便。该馈源定位装置的研发制造,为今后紧缩场更多新型馈源定位装置的研制提供了很多参考。

摘要:介绍了一个新型的可以进行偏焦测量的数控馈源定位装置。该装置利用伺服电机进行驱动,使得馈源相位中心实现横向和纵向的高精度运动,紧缩场内可以在偏焦状态下进行电磁测量。在实验过程中已经确定了一条精确的偏焦轨迹线,并且已经写入了控制程序,方便以后的实验。该系统采用倍福TwinCAT软PLC控制伺服电机精确地完成运动;上位机界面采用C#进行开发,实现了较好的人机交互,方便了实际操作。该馈源定位装置已经在某紧缩场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定位精度等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词:紧缩场,馈源定位装置,C#编程

参考文献

[1]何国瑜.电磁散射的计算和测量[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谭龙庆,罗红宇.新型单反射面紧缩场数控馈源支架系统[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4(2):89-91.

[3]全绍辉,何国瑜.大型紧缩场电气性能检测[J].微波学报,2003(2):77-80.

上一篇:初中作文评改教学下一篇:利率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