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同管理

2024-11-05

校企共同管理(精选6篇)

校企共同管理 篇1

我国的科技、经济和教育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急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系也在逐步的进行改革, 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怎样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 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近几年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市场营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最重要的是得有满足市场营销实践的能力。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脱节, 因此很多由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难以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这使得高校和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时代在发展, 开放的思想意识逐步促进着我国教育业的改革, 高校中的许多专业都开始实行新型教学模式, 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却依旧传统且封闭。在缺乏实践的条件下, 根本无法跟上时代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坚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 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 安于现状并认为只要上完课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这样的情况, 不仅达不到高校课堂的要求也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 更无法建立起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从而不利于高校的整体发展。

(2) 市场营销学科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型科学, 近些年才传播到我国, 目前在我国还属于一门新兴专业。它的基础知识、理论及研究方法都具有很强烈的实践性, 因此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时必须在满足一般学科教学规律的同时掌握好它的特殊规律, 在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但是由于很多教师自身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规律和认识的不足, 导致了学校难以实现其教学目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而很多毕业生只能满足其对知识结构的需求, 并不能满足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这就导致我国市场营销企业的人才极度缺乏。学校应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才能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4) 由于受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只是传授书本上的内容, 忽视了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与启迪, 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很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创新及策划能力。这一问题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使得很多学生走向社会也只会纸上谈兵。

二、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必要性

(1) 校企共同合作能够有效的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的结构矛盾性:虽然我国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总体还呈现出供需两旺的状态, 但当中也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学习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结构矛盾性。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如果校企进行合作, 那么企业就能为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 学校可以根据其要求来针对性教学, 给学生传授最有用最具价值的教学信息, 从而培养出满足市场营销企业的新应用型人才, 从而解决市场营销人才供需结构矛盾性的问题。

(2) 校企共同合作能够强有力的促进高校教学改革: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的方略, 学校与企业便能紧密的相联系, 形成一“利益共同体”, 双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得想要的“利益”。学校为企业输送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 企业的需求决定着学校教学的发展之路。

(3) 校企共同合作能够培养更多知识全面且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 除了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内容, 更应该让学生深入到市场营销的第一线, 在现实中体验与实践, 这不仅能使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还能让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 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基本方法

(1)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普遍都具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知识但缺乏营销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的也大多是市场营销的书面知识, 由于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也导致学生存在同样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校方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 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让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相关的市场营销实践, 通过实践总结出实践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带给学生, 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市场营销的实践过程。

(2) 课程设置:除了师资团队的培养, 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当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漏洞, 那就是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 很多课程的教材内容太过空泛, 不能很好的给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传递最实用的专业信息。因此要弥补这一漏洞, 校企共同合作是一种好方法。

(3)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除去那些还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高校, 另一部分高校也意识到了对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问题, 因此一些高校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这种改革的方法就是组建“计算机模拟实验室”。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见习能力, 并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式教学。但这中方法毕竟只是通过软件来对实践进行模拟, 缺乏真实性, 不能从根本上去锻炼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通过校企共同合作。

(4) 加强科研交流:校企合作可以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加企业内部的实践研究和营销理论。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 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在交流活动中, 学生还能快速的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并随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理念等。

(5) 人才的评判:长期以来, 学校都根据自己所制定的标准对人才进行单方面的评判, 这种评判方式因没有结合实际所以不够科学,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依然是校企合作。企业因有足够的营销实践经验所以知道自身需要何种素质的人才, 并将这一信息反映给学校, 学校由此来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判标准, 从多方面角度考虑彻底打破以往单一的评判标准。

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构建双赢利益机制:当前我国许多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 通常学校都是主动方, 而企业则是被动方, 这种状况会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分歧。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利益取向和目的不一样, 学校通常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而企业更多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必须构建合理的双赢利益机制, 从经济补偿及人才共享等方面着手, 以提高双方的积极性, 最终使这项合作持续的良心发展下去。

(2) 应注重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在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 应及时进行绩效评价, 如果没有, 那么这种合作模式的效果就得不到保证。缺少绩效评价就表示缺少效益的评判标准, 那么在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这就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

总结:

由上述可见, 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并满足当代企业对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应大力推广并实行这一合作方式, 培养更多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方法及途径[J].企业导报, 2011, (16) :126-126.[1]王敏.浅谈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方法及途径[J].企业导报, 2011, (16) :126-126.

[2]冯伟林.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 2007, (12) :97-98.[2]冯伟林.校企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J].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 2007, (12) :97-98.

[3]吴俊杰.高校市场营销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 :112-113[3]吴俊杰.高校市场营销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 :112-113

[4]张丽娜.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 2008, (35) :386-387.[4]张丽娜.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 2008, (35) :386-387.

校企共同管理 篇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三木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陕西三木生态园林有限公司是我院生态环境工程系的校企合作单位,2008年6月我院与该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三年来双方开展了良好的合作,有效地促进了我院学生实习、教师实践锻炼及毕业生就业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年有大批学生在该公司顶岗实习,先后有20多名学生在该公司就业。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近日校企双方通过多次协商,达成进一步的合作协议,拟将陕西三木生态园林有限公司确定为我院校企深度合作的“三大基地”(即:学生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将我院确定为该公司的“员工培训基地”。同时,公司在生态环境工程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10040班冠名开设“三木园林”订单培养班,设立1万元的“三木园林奖学金”;聘请刘卫斌副教授为该公司总工程师;张君超、衣学慧、刘新燕老师为该公司技术顾问。

6月2日上午,在陕西三木生态园林有限公司隆重举行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签字暨授牌仪式。我院党委书记曹毓刚、副院长陈登文、纪检书记任得元,陕西三木生态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松林、副总经理顾小元等领导出席了仪式。原省军区政委李登武,建设厅副厅级巡视员杨庆福,原西安市国税局局长胡志亭,原林业厅造林处处长衣汉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学院党委书记武乾,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郭俊荣,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建设指挥部处长闫韩生,省林业厅办公室调研员王珍宏、后勤处处长孟海民,泰来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朱海声,经开区市容环保局总工程师周德文,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建设指挥部科长杨建国等领导也受邀出席了仪式。

仪式由陕西三木生态园林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顾小元主持。薛松林总经理在仪式上发表致辞,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内容。院党委书记曹毓刚与企业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指出双方要不断开展实质性的深度合作,要在合作效果上实现双赢。副院长陈登文代表学院与薛松林总经理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并在讲话中指出举行校企深度合作协议签字暨授牌仪式,标志着我院与三木公司的合作必将更加紧密,交流更加广泛,友谊更加深厚。院纪委书记任得元为三木生态园林有限公司进行授牌,并为田小雄颁发客座教授聘书,为邓景飞、顾小元颁发兼职教师聘书、为李忠苏、杨浩颁发“实训指导教师”聘书。

陕西三木生态园林有限公司有关同志,学院教务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处及生态环境工程系的负责同志和教师代表参加了签字仪式。

校企深度合作协议签字暨授牌仪式隆重举行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签订校企深度合作协议

学院为三木园林公司授牌

学院为公司员工颁发客座教授及兼职教师聘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育人 篇3

探索产教融合的有益尝试

“升级版”的深度融合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化现有的“订单式”“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校企共培、教训融合”“校企融合、三阶递进”“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校52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与各类企业联办了60多个“订单班”。其中,与江铃汽车集团公司联办各类“订单班”达12个。所有“订单班”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标准,都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教师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共同制定,企业承接“订单班”部分专业课教学及全部实习任务,学生正常毕业后全部在该企业就业。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拓展了学生实践平台,开辟了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如学校与深圳创想时代动漫公司共建动漫设计专业,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而且该中心的教学设施全部由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投入,并为学校援建一套水泥生产中控模拟系统。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之路还延伸到了国外,与德国DMG MS精机制造公司共同培养国际就业人才。在此合作项目中,德国公司负责建设数控培训教室,每年安排学校数控专业教师和学生免费到其设在上海的机构或德国本部接受培训。同时,德方还安排毕业生到DMG MS公司中国工厂与德国工厂就业,组织学校教师与德国工商会进行合作、交流,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与现代学院开展合作,上海、浙江、广东等多家公司与学院共建加工生产线,合作开发新产品,提供项目研发经费。校企深度融合,使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了整体提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校中厂”与“厂中校”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达到“学生与员工无缝对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技术要求为标准,与东盟经济开发区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批工学结合专业课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与测评工作,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基础,推进“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完成了近100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选拔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和兼职教师从教能力培训制度,三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由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管理,重点建设电力技术实训基地、汽车实训中心、建筑实训中心等一批“校中厂”。通过在“校中厂”中设立“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中心”等形式,实施“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具备职业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

学校还与相关的38家企业密切合作,将校外紧密型实习基地建成为“厂中校”。“厂中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企校双方共同管理,共同提供师资,保证学生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学校每年进行专业调研,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家论证会,共同设计、实施、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将典型水利工程施工任务融入“厂中校”教学内容。由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协同创新科技研发

近年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加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到欧美名企做访问学者、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开发等多种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科研上的“短板”问题。

无锡职院还投入巨资建成近5000平方米的“智能工厂”。这个工厂基于物联网技术,拥有大量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实现了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的有效融合,为各学科、专业教师从事科研、教学、服务提供优越的条件。

凭着这一系列科技优势,无锡职院与企业真诚合作、协同创新。几年来,校企双方就合作完成全自动盘带机的设计与研制、电梯平衡补偿链快速成型装备及升级研究等科技项目100多项。由此,学校申获专利达204项,其中89项实现授权。

职业院校不是科研机构,但与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让教师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反哺教学,使人才培养更契合企业转型发展需要。

产教融合不力的原因何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作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历史性重任,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推进产教融合指明了工作思路。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求企业不可缺位。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办学手段自然与企业密切相连,尤其教学、实训等方面更是需要企业的密切参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技能型人才,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双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决定了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所在。

但从多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对于产教融合,职业院校热情、企业方面冷淡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较弱。

从生产企业与职业院校自身来说——

首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驱动力不足。我国职业教育自发展之初主要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的,虽然这种意愿符合企业的自身需求,但毕竟不是企业自己主动提出的,因此容易在相互合作中最终成为职业院校的单方面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还没完全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因而企业方面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在动力没真正形成,一定程度上将自己当成“配角”。

其次,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使得企业对与其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如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更谈不上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点。即使生产形势较乐观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大多数还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的层面,而且相当一部分合作关系是因政府要求和学校请求所为。

再次,职业院校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保障能力较弱。就技术服务能力来说,职业院校能够从事技术产品研发的项目还比较少,仅限于提供一般的实习服务或者简单的生产劳动,难以吸引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对为企业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研不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差距。同时,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也难以实现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另外,产教融合之间产生的矛盾一定程度影响到产业的发展与转型,由此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地方、院校建设的高新实训基地,由于与产业融合较差,落后于企业技术革新,致使设备买回来便派不上用场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政府层面政策激励方面来说——

产教融合的大环境还未完全形成。一些地方对产教融合的认识模糊、支持不力,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主动地发挥协调、指导、规范的作用,这就使得学校方面难以充分利用政策、信息等资源。

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合作协调机制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这些地方按行业组建的职教集团组织流于形式, 尤其是涉及资产与资金整合时所产生的现实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建立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培训、校企共同发展等问题上虽然发挥了指导性作用,但对于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并发挥其作用效果并不大。

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的政策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专家的调研结果表明:其一,国家已有鼓励行业企业办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的使用亦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其二,已有的税收政策优惠缺乏对企业办学的吸引力 ,现行的补偿政策执行程序则显得不够畅通;其三,许多参与办学的企业为了降低风险成本,不愿意在人、财、物上有更多的投入;其四,企业办学还面临体制方面的一些障碍。

产教协同推进深度融合

2014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如此明确的揭示,让存有为难情绪的职业院校深受鼓舞。而“产教深度融合”的提法,再次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盼。

产教融合,首先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对接现代产业,同时也要求生产企业乐于参与职业教育,二者合一就是产教融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培养人才主体的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改革,求新求变。对职业院校而言,必须树立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合作理念,充分发挥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对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与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等研发合作,协同攻关实现“双赢”。

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转移到职业院校,正是产教融合的实质所在。如果说产教融合根本目的是要推进校企合作育人,那么校企如何深度合作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职业院校对此感到困惑。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开放办学,服务于企业,以适应产业变革。这一变革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对产业发展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须具备相应的从业经验和实践经历。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将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变革,国家急需的技能性人才将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

同时,产教融合要求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与学校等量齐观,即学校和企业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企业与学校进行良性互动、协同共建,发挥各自主体优势。长期以来,教育界将企业置于“需方”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作为“供方”与“需方”合作的基础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而“供方”培养的毕业生情况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鉴定都由“供方”来做,“需方”只能被动接受。产教分离令企业不信任学校,学校也为学生的就业而疲于奔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只有让企业以“主体”的身份主动参与办学,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接“地气”。

职业院校能否办出特色,在于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企业必须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由企业核准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构建体现人才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让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承担,培养结果由企业参与检验与评价。这样 产教才能实现深度的融合。

推进产教融合,企业方面应准确定位、理性把握自己的责任和权益。企业应注重发挥自身在产业、行业的资源优势,适度把握主体地位,不能让自己变成“家长”,不能违背或过多干预正常的学校的教育规律。

产教融合意味着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向相互融合转变,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在师资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实训指导。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应将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融合,有计划地把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动手的技能,以培养“双师型”教师。

产教融合也是对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办学主导权在院一级,系或分院二级办学单位仅是执行者。然而,对行业发展、企业需求有更敏锐反应的恰恰是学校的二级机构。目前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比较多的是在学校二级机构,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情况表明,职业院校有必要调整办学体制,将办学主体下移,充分激发学校二级办学单位的活力,以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化。

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要由行业牵头,企业与学校参与组建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二要让行业与学校合作,举办“校行企”参与的产教对话活动;三要通过行业及其主管部门,与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同出台有助于“校行企”合作育人的措施;四要当行业做大做强后应直接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办学体制上也应改革创新。国家可通过财政支持等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率先参与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可以探索股份制、企业化管理,通过企业文化、标准的输入,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不只是院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事情,参与其中的,除了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包括相关行业机构、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不可缺位,应该着力于落实相关政策,指导学校育人适应地方发展战略等,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转型发展。

如果所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能实现校内实训如同于企业实习,都有那种上学就是上班的切身感受,而毕业时一个个都能在生产岗位上独当一面,则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了。

校企共同管理 篇4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 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重要方式, 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与企业人才培养接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企业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而采取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法, 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 其实质是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设备和资金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校企合作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包含多种合作模式, 一般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产学一体”的初级合作模式, 也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企业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来料的加工生产;二是“订单培养”的更高级别合作模式, 即企业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和生产需要, 对学校下达人才需求订单, 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企业进行工作;三是“校企共建”的深度合作模式, 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办厂, 学校全面介入企业的生产中,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不管是哪一种合作模式,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大学生与企业、生产的接触, 将企业的生产与学生的实习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 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下, 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作为实践对象, 首先通过教师对教学项目进行分解和示范, 随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的讨论和学习, 并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最后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项目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更加强调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导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 重点关注让学生弄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等一系列的知识, 而项目教学法则从根本上转变了这种教学模式, 将项目任务作为教学的驱动,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向主动探索如何完成项目任务的转变, 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

2. 学习形式更加强调小组学习。

与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不同, 项目教学法更加强调课上课下的分组学习, 其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主学习。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也是一个比较复杂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很多学习内容都是因项目而异、在项目中生成的,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核心, 从一个指挥者变成了引导者, 教师不会手把手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和体验中获得知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帮助学生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3. 以真实的问题作为线索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 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往往是分开的, 很难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而项目教学法则是基于完成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自己动手去完成任务,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而且项目教学法选取的案例大多是真实的, 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 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 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与传统的教学目标不同, 项目教学法更加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知识和技能,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项目教学法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企业。

二、校企共同实施项目教学法流程

(一) 项目设计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应该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 并且基于这个目标进行项目设计, 确保项目的设计更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一般来讲, 项目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 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校外教育专家、企业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专业项目设计指导委员会, 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其次, 根据这一目标确定项目工作岗位, 以项目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完成各个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再次, 将整个课程内容再划分为几个小项目, 并针对每个项目设计若干工作任务;最后, 根据项目的需求重新编排教学进程, 将教学与项目任务进行融合, 并做好控制和考核。

(二) 组织实施

1. 创设项目情境, 将项目的任务和项目的知识点导入课堂。

教师应该对课程项目进行分析, 并划分小组, 帮助学生完成各自的角色定位,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项目的内容和要求选取典型的案例和平台来创设项目情境, 将项目的知识点和工作角色融入情境中, 学生通过在情境中担任工作角色, 完成既定的项目任务。为了完成任务, 学生不得不进行自主地思考和学习, 这就使得学习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 也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讨论和分析项目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 对项目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并将讨论的结果列表公示。虽然讨论的结果并不一定完整, 但是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以鼓励为主, 不要急于填补学生的漏洞, 应该帮助学生分析, 引导学生再思考, 并最终制订出完整的项目规划。

3. 明确学生分工, 共同制订项目计划。

为了完成小组学习,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 并选定组长。各个小组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本组的项目实施计划, 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责任, 在这个阶段中, 各个小组应该对制订的项目计划和工作完成进度展开交流和讨论, 进而针对这些项目任务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4. 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

在明确项目目标和小组分工之后,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充当监督者和指导者, 把握学生学习的主体方向,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 而是要帮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学习, 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三) 项目成果展示和评价

项目完成后, 由项目组长作项目完成情况总结, 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汇报。评价由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和学生的自主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师的评价要尽量从正面加以肯定, 注意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的自主性评价包括自评、他评和小组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评价, 以激发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积极性,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提高自身的辨析、评判能力。

三、校企共同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完善措施

(一) 项目选取应该更加贴近实际工作

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法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最重要的环节。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尽可能选择优秀、合适和实用的项目, 这能帮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下对在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主地理解消化、掌握巩固和迁移运用, 从而保证教学效果。选取项目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从现实对象中进行选取, 项目不仅要包含课程教学中的所学内容, 要将课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 而且要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

(二) 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 应该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 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帮助学生组织与设计项目, 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中的学习任务。例如, 在让学生自主进行动手实践时, 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学生一个精确的标准结果, 并要求学生所完成的效果必须与教师规定的标准结果一模一样,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强化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由此, 学生在对已学的知识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 为了完成项目任务会自觉主动地复习相关知识, 甚至可能会对未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预习与探索。这样,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能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巩固旧知识并探索新知识。

(三) 完善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体系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成果的展评是一个很重要并且不可缺少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总结性评价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项目教学法, 因此, 项目教学法的评价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控制平台, 收回学生的作品, 又汇总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上, 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自评、互评。教师根据所实施的项目做出相应的项目评价表, 在项目评价表中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项目做出既定的要求, 以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分等方面的综合得分对每位学生的项目成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能达到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效果, 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 学生对各自项目的设计自评, 不仅有利于自主学习, 而且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 其主要作用是重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重视学生的反思, 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 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 全面提高、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 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 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提高, 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实现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海飞.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2 (32) .

[2]张黎明, 文涛.项目教学法在校企合作中的运用[J].现代工业经济与信息化, 2012 (30) .

[3]王研.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 2014 (23) .

校企共同管理 篇5

建立“管理共同体领导机制”。按照企业出任理事长校方任副理事长、企业人数多于校方(一般是4∶3)的原则安排理事会人员,保证企业对共同体的“主体发言权”和责任担当。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由校企双方协商交叉选派,部分学院院长由企业总经理兼任。

实行“师资共同体互补机制”。各学院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企业根据需求或聘请学院专业教师担任相关部门副总经理、副总管,或根据学院要求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通过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一对一”结对互助基础上的课程共建、企业实践,逐步实现双方的“身份互认、角色互通”。

培育“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由企业提出最新岗位需求和标准,校企双方商定人才培养方向,增设相关专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教学项目选取、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成果评价。

营造“产学研共同体创新机制”。企业“出人、出钱”建设合作培训中心,校企共同培训员工和学生,承担真实的制造和维修任务,建设合作研发平台,合作开发生产项目。

建设“资源共同体互助机制”。企业资源支持和学院专业设置对接,推动企业资源和学院工作双向“融入”。如友嘉集团把友嘉机电学院作为集团的事业部,纳入集团整体规划和全球化发展战略,委派企业技师常驻学校承担教学工作,并提供价值数千万元的机电设备;学院通过专业的对应和调整,为友嘉集团的设备维修、员工培训和补充提供服务。

实现“文化共同体交融机制”。学校把达利集团“达己达人,利人利己”核心价值观和各个集团的徽标、企业元素等蕴涵企业文化的表述及象征融入学校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学院按照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请企业老总对师生进行行业及企业发展史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讲座;通过座谈会、教学反馈、评比企业兼职教师等方式,使企业管理层了解师生对教学质量的感受。学校管理层参加企业重大工作会议,企业把一些研发项目直接交给学院承担;教师则在实践中关注企业动态、结交企业朋友、服务企业需求,改变思维方式,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校企共同管理 篇6

关键词:高职模具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共同督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现有高职模具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弊端[1]

(一)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现有的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教学及管理,沿袭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中也往往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实验、实习、实训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

(二)教学质量评价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在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是内视质量。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没有建立一套符合高职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监控、对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监控,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监控等。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放松;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寻找出有效的培养办法。对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等则疏于监控。

(四)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做了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发现问题,但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或跟踪进行检查。因而,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信息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

二、高职模具专业校企合作共同督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

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共同督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1)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的高职模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满足不了模具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发展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进行专业设置。(2)遵循高职模具专业的教学规律。高职模具专业要培养从事模具加工工艺与制作及维修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道路,通过产、教、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工厂引进学校,将项目引进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形成“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为主线、以模具加工和模具制造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为龙头、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鲜明特色。(3)围绕高职模具专业的教学过程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职模具专业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输入、培养和输出的教育过程,每个阶段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为提高高职模具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作用。因此,高职模具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要涵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质量的跟踪全过程,而且还要包括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投入、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等各方面。(4)制定模具专业相应的“校企合作”考评办法。在“校企合作”阶段,学生承担着多重角色,要对学校、企业和自己负责,所以这个阶段的考评工作必不可少。首先,应建立多方考评机制。其次,考评内容多元化。第三,考评结果只进行个体纵向比较。(5)模具企业要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具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或负责人,划出专项经费,对实习学生与员工进行差别管理。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和教学进程安排,随时与学校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和协商,保证学生实践实习与学习正常有序进行。企业应全面了解、及时总结分析学生的实践实习情况,与学校相关负责机构就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实习时间、项目内容等及时沟通商讨,并就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6)建立校企合作共同督导的教师评价体系。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办公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教学实训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调查和研究,构建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把质量监控信息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反馈,不断完善和创新校内校企合作共同督导的教师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开展教师评学、教师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信息反馈、运行纠偏、实施奖惩、质量跟踪等活动;做好教师工作规范、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工作。保证教学内容执行与监督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使整个体系能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持续地改进。

(二)建立长效教学监控机制,确保专业教学质量。(1)基础建设。院、系二级教学督导机构健全,运行有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事故发生率低;建立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2)目标建设。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与规章制度,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全面保障教学质量。(3)措施建设。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学术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务处和系教学日常管理机构四个层次。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设立质量要素、质量监控点,完善相应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制度性规章。建立教学质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学生管理办法,设立学生信息员及学委会,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教学质量评价的水平及能力。建立教学质量提升机制。通过开展新生素质调查、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健全教学质量检查与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参考文献:

[1] 陈绍敏.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 [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25-26.

上一篇:探伤技术下一篇:教师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