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文化阻抗(精选5篇)
自主创新的文化阻抗 篇1
当我们在“清明上河园”体味东京梦华, 当我们在河南博物院探询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真谛, 当我们在千年废墟上找寻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的精髓时, 不难发现, 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显示, 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中原地区已是我国科技最为发达和繁荣的核心区域;同时, 也是古代文化形态最为丰富的中心地区。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我国科学技术文化曾经有过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良好的科学技术文化氛围和环境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任何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都不仅表现为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 而且更为深刻地反映在社会文化的变迁中。文化研究几度起落, 不论人们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 近几年文化建设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研究从东方到西方, 从传统到现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研究内容也从影视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到社区文化均有涉及;不仅如此, 酒文化、茶文化和名目繁多的饮食文化、还有名人文化、名胜文化等研究更是热闹异常。综观近十年文化研究发展的历程, 我们发现, 唯独科学技术文化研究与其重要地位不相称。然而,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 2003年以来进行的“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超过一半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和增进公众健康的作用表示满意, 有四成左右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对世界和平和道德水准的影响表示满意;对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有相当多的人没有给出自己的看法。显然, 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持认同或肯定态度, 主要是满意于其物质功能和经济价值, 而对科学技术文化的功能, 以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价值, 则并不太在意。
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发达国家由于历史环境不同, 其现代化发展过程都有着明显的“个性”。然而, 在各具特色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中, 其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 又都大体相似或相近。其中, 引人注目的是,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几乎都是以科学技术文化为启蒙和先导, 奠定基础。越是科学文化丰沃的地方, 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 越容易形成创新集群以及各类资源汇聚的经济中心;一旦科学文化的活力丧失, 小到一个组织大到一个国家, 就面临着丧失发展动力和成长潜力, 不得不在竞争中出局的危险。世界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的转移, 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 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转换的结果, 其中与科学文化的兴衰紧密相关。
应该承认,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自秦汉之后, 赶上并部分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 直至欧洲爆发工业革命之前,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综合国力也一直雄踞世界前列。即便是欧洲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罗马帝国, 在其全盛时期也不过与同期的汉朝比肩。相比西方工业革命后的迅猛发展, 近代中国的发展明显停滞与落后, 那么现在我们还有重新崛起的机遇吗?“李约瑟式”的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在未来半个世纪里, 世界科学技术将会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将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洁净高效能源和环境技术等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人类将继续拓展对宇宙空间、海洋、地球深部的研究探索, 将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物质世界本质的不懈探索仍将是科学界最感兴趣的基本问题。未来科学技术很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 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体系, 产生新的突破。欧美科学家和政府更是判断:纳米、生物、信息、认知四大前沿领域之间 (英文缩写NBIC) 的融合、会聚和集成, 为科技发展缔造出全新的研究思路和经济模式, 学术界和工业界给予了高度重视, 认为NBIC所引发的重大原始性创新促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 也必然导致全球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任何时期高速的发展和变革, 即便是先进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能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 后进国家不仅有后发优势, 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可能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并产生突破。能否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 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众多学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 众多结论都直指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大家公认, 现成的以及正在形成的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多个层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起阻碍作用的。所以, 一个社会越是希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越是希望新的科技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革命走向成功, 就越应该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环境。
自主创新的文化阻抗 篇2
[关键词] 学习型企业文化 自主创新 驱动作用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大”上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知名企业和品牌;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说,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会形成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模式,而这种企业文化模式,对企业自主创新方式的选择、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组织的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文化类型,这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态,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来实施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企业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学习型组织文化是在当代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学习型文化”的定义,但他将塑造学习型组织的步骤概括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根据共同愿景理论以及所谓的“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和价值观”等论述,国内学者对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内涵也作了多方面描述:企业的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着的支持员工学习、合作和知识共享的软环境。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和拓展,体现为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激励自我超越,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可见,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强调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依存于学习型企业组织,一般包含着个人学习、团队或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这三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层次(如图1所示)。个人通过自学、借助技术的教导和观察,取得技能、洞察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团队内部完成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增长;组织通过在组织内部倡导并推动持续改善而获得智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自适应的企业文化。一般地,学习型企业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的组织,具有自我调节反馈机制。由于这种组织的主体都是学习型的,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生存,而且还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实现系统自主演化,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特征,其核心价值观就是激励企业的改革人才能够依据社会环境的发展来改革企业。这样,不仅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密切关注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承担改革的风险,而且每个人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创建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型文化的环境中,员工们深刻认识到群体互动式的学习效率远远优于单个个体的学习效率,于是,在个人单向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双向学习。这样,学习的基本单位由个人变成团体,知识在整个企业里迅速有效地传播,并产生知识分享价值倍增效应,进而产生比仅在少数人手中能产生更强大的作用。而且,学习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员工个人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即具有共同愿景)。同时,由于企业鼓励合作、提倡内部团结,员工们为了获取新的技能或技术,可以不断向周围同事学习、交流、沟通和对话,使得整个组织超越了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的层次,达到组织学习的层次。再者,学习型企业组织是一个流线型的、无边界的、扁平状的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组织内外的联系、信息流动、相互交融,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组织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股强势的指导力量。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是脱离于企业组织之外的东西,它来自企业组织的实践过程,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强势,首先是表现在它是实践的、行动的,在于它对企业组织修炼的指导;其次是在于它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相协调的产物,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目标“愿景”;其三是在于它消除了企业及员工个人学习的障
碍,也就扫平了实践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和阻力;最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学习型企业的持久创造力。
三、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为导向,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并使之商品化的过程。它包括市场机会捕捉与选择,发明的引入与研究开发,设计与试制,批量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则可以把技术创新分为技器物(产品)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更新)。我们所研究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主要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内部创新”、“模仿创新”等,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发挥作用的。企业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社交默契刺激了生产资源的交流和综合,因此,促进了技术创新(Tsai & Ghoshal,1998)。事实上,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受文化驱动的行为。企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它在创新选择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定与把握。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整合学习理论、创新理论等观点,分析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方式的影响(如图2所示)。
1.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推动功能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学习型文化氛围下,企业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在环境变化来临之前就及早行动,通过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来提高工作绩效。基于学习型文化的特征,员工们认为勇于挑战、承担风险、有创造力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会主动搜集最新信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沟通,倾向于选择简捷方式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学习型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使它能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自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所确立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是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自主创新的保障和推动力。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用员工们真心拥护的共同愿景凝聚全体员工,使员工们全心奉献于共同愿景。这样,员工之间就会彼此坦诚沟通、真诚相待,大家手心相连,团结互助,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极强烈的向心力。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大家从整体上考虑问题,集体主义精神浓烈,员工们具有极高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每个员工都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进而激发员工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Monge,1998)。这时,企业每选择一个创新项目,所有的员工就会很快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攻关,从而降低组织资源转化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组织资源柔性,减少创新失败的可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实现。
3.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培育功能对自主创新的驱动。组织学习和内部交流对组织的自主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直接地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
Kivimaki甚至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强调学习和交流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为企业培育了一个平等的开放式环境,使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可以坦诚地沟通、相互学习、共享知识,从而有利于扩大已有资源适用范围。首先,组织学习交流的基本目的就是突破原有资源(能力)的限制,打破历史形成的组织惯性和惰性。其次,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沟通,使企业与外部保持更近的距离,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及其他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其他外界信息,很好地获取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有效地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考虑到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的重大影响,以及自主创新价值实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开发,倾向于各种自主创新方式的实施。
四、结语
学习型文化是以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并通过制定作为学习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提供组织结构和制度保障和推动力。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功能上看,它是一种能不断激发企业创造力和自主创新行为发生的新型企业文化,在自主创新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知与把握也与其他企业文化模式不同。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的文化模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所以,要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使企业选择的文化模式与其自主创新方式相契合。参考文献:
[1]P.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i.1990
[2]马庆喜王丽萍等:试论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建设模式[J].商业研究.2007,(2):79~81
[3]宋俊超:浅析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227~228
[4]孙建华:浅议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J].甘肃农业.2007,(4):87~89
[5]王林雪: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创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2):26~31
[6]远德玉马世绕:企业技术创新概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文化”的互动[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Tsai W., &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intrafirm net 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98,41(4):464~476
[9]Monge:Peter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98,Vol 48 Issue 4, p142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研究 篇3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文化,自主技术创新,文化氛围
自主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 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 对社会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企业角度看, 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 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自主技术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也有一大批企业早已着手实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 甚至有的已经取得了许多技术创新成果, 提升了整体竞争实力,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一开始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却不能进行持续技术创新, 创新缺乏动力机制, 生命力脆弱。这固然和企业科研能力、资金状况、设备先进程度等硬件有关, 但是, 从根源上说, 应该是这样的企业缺乏一种鼓励企业进行长效持久技术创新的软件, 即创新文化。
一、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 从科学技术哲学史的角度看创新型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 我们发现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 大发展, 科技创新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 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方能生存。古希腊曾经出现过极为繁荣的科学文化, 其直接原因是当时出新了许多学派, 各派之间自由争鸣, 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学术探索的深化。形成这种学派林立、自由探索、自由争鸣的局面的重要条件是古希腊特有的人文传统。近代科学肇始于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歌颂人性, 反对神性;提倡人权, 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 反对宗教桎梏。17世纪, 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之所以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 是因为17世纪、18世纪, 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 有培根、莎士比亚等人推波助澜的人文主义思潮, 为牛顿、胡克、波义耳等科学家们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索并提出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优越环境。1 8世纪后期到1 9世纪, 科学中心转移到了法国, 这与法国启蒙运动和科学精神传播有关。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盛世”, 其中心从法国转向了德国。德国的科学发展得益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横扫欧洲的启蒙运动, 以及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传播, 也得益于歌德、希勒等人领导的浪漫主义运动。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是文化与创新互动的结果。美国开放性的移民文化为各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创造了条件;人们在竞争、迁徙中形成了实用主义思想观念, 导致了更加注重策略、看重效果的行为模式。因此, 二战后, 世界科技中心便转移到了美国, 使得美国的经济、科技等都摇摇领先于其他国家。
2. 创新型文化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先导
创新型文化是鼓励创新、倡导变革、敢于进取、甘冒风险、勇于挑战的那种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类型, 其意义也众说纷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创新型文化是具有长期的、多样化、创造性的强风险意识等特点的, 并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所谓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 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 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 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创新文化能引发几十种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公司内创造、发展和建立价值观和态度, 能够唤起涉及到公司效率与职能发展进步方面的观点和变化, 并且使这种观点与变化得到接受和支持, 即使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会引起与常规和传统行为一种冲突。创新文化是以一种初始方式, 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组织内一种奖励创新和鼓励冒险的文化, 这种文化能够激励和奖赏杰出工作者, 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突然出现的危机和突发情况作出迅速反应。
由此可见, 创新文化是一种宏观战略层面的变革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组织自上而下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而创新型文化一旦形成, 就要求组织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创新思考。组织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时, 必须将创新作为一切战略的中心和出发点。创新文化还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 创新其实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全体员工相互合作, 相互分享知识, 而员工的知识受控于员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 只有在员工自觉自愿情况下进行知识分享, 创新讨论, 思想碰撞, 创新行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它还是快速响应的适应性文化, 企业外部环境多样性及易变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新性地分析这种变化, 找出这种变化对于组织既有模式的影响, 并快速制定策略响应这种变化, 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速的速率达到组织与环境的新协调。创新文化还是鼓励创新, 容忍失败的包容文化, 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性思想则是创新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创新意味着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也意味着失败的可能, 因此, 创新文化更应注重对于创新失败的理解与对待, 注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鼓励和激励, 容忍创新的失败, 这样将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创新热情, 使员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以获得创新的成功。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
IBM董事长沃森曾经说过:“一个企业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取得何等成就, 主要取决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 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结构、革新和时机选择等重要的多。”由此可见, 文化在组织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组织元素无法取代的。文化并不是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 而是隶属于企业的软环境, 它和隶属于组织硬环境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组织元素。因而, 人们往往看不到, 也不注重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因为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潜移默化的。但是, 这种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著名学者傅家骥认为有三个, 即组织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陈劲认为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研究与发展体系、科学教育与技术培训、与政府的合作。邢以群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还有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纵观这些因素, 我们归纳出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科研管理。而文化显然对这三者产生显著性、决定性影响。故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三个因素传递。
1. 企业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家精神来影响技术创新
自熊彼特首次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企业家创新精神以来, 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就一直在丰富和完善着。继他之后, 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就在于长期不断地进行创新, 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作为企业成功的领导者和开拓者, 企业家的观念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家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实施, 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家则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因而, 以技术创新精神哺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最适宜的土壤。
2. 企业文化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源来影响技术创新
在任何企业, 以技术骨干为核心的企业员工队伍都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基本力量。他们如何看待技术创新的价值, 有无技术创新的动力, 在技术创新的风险和种种困难面前如何应付, 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否广泛持久开展的关键。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使科研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以消除或减弱科研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 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 积极主动地承担科研项目。没有企业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员工是不会主动积极地投身与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倡导创新型文化, 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开发人力资源, 是广大员工意识到创新是时代的主流, 是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关键, 也是每个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借以证明自己能力, 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也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的主要机会。
3. 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科研管理来影响技术创新
科研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可缺少的制度保障。企业文化是通过导向和整合作用于科研管理的。文化的性质决定了管理人员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保守性文化使得人们害怕变革, 对创新持反对态度, 相反, 创新型文化使得大家理解创新, 支持创新。良性文化氛围使得人们形成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的处事态度, 通过内部整合减少或消除由于个体性差异而带来的喜爱技术创新能力和模式方面产生的摩擦。
参考文献
[1]钟敏:创新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 2007 (12)
[2]谢红英:改善心智模式、打造“文化型企业”[J].商场现代化, 2008 (4)
[3]夏彬:企业自主创新文化氛围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4月
[4]陈蓉蓉: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文化创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7年4月
自主创新的文化阻抗 篇4
1 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1.1 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
我国政府提出的自主创新主要是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其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1]。
1.1.1 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是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而进行的发明创造。综观世界近几百年来的发展史,依靠原始创新方式引领世界潮流只出现过三次。18世纪英国推广蒸汽机应用和发展纺织产业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德国以电气化和发展重化工业产业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美国以信息、生物技术方面的数项划时代的重大发明及应用,开辟了新经济时代。
1.1.2 集成创新
将若干个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和经营管理方式,或者是通过某种途径整合国内外或相关领域已有的单项技术进行集成的创新。即使每个单项没有新的成分,集成组合起来后能产生新的功能或新的产品。实行集成创新的企业可以拥有一些核心技术再联结相关领域的技术或核心零部件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1.1.3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在引进别人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后,开创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牌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种自主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如人类基因组、纳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许多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都是采取这种方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1.2 企业自主创新的特征
1.2.1 自力性
企业自主创新要有自立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环境日益良好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自力更生,树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意识,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引进的技术永远不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更不是标志一国科技实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我国要想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其根本出路是独立自主。
1.2.2 创造性
创新有“始创”、“修旧”之意。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创新”的主要特点是“始创”。我国古代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当时在世界上是首创的,并在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西方国家三大发现(蒸汽机、电能、原子能)也是首创的。这些发现使世界各国生产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1.2.3 独创性
自主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独创性。虽说科学无国界,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首先要为本国利益服务,不可能将核心技术转让其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一直鼓励引进技术和装备,鼓励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却未能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让出了市场,却难以换来技术能力的真正提高,反而使这些产业陷入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
1.2.4 突破性
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技术、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就是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的局限性,同时吸收了他们学说中积极的、合理的东西,从而创立马克思主义。
1.2.5 知识密集性
20世纪以来,生产、技术、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出现了逆转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基础。在自主创新的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进,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1.2.6 科学性
自主创新是建立在有充分的科学根据之上,具备充足的理由,绝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乱想[1]。任何具有科学性的创新活动,都是依据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依据客观实践需要,经过调查分析、研究、反复实验积累的过程。我国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主持研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经过20 年奋斗,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 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2.1 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的创新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员工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企业自主创新价值观的树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去在企业中常常缺乏创新价值观,缺乏对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由此导致了企业内部创新动力的薄弱。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的创新价值观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动机的根本措施[2]。企业应明确自身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意识,建立一个长远的技术创新和创新型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和对员工创新价值观的培育。
2.2 构建以创新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一是设计合理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现阶段我国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目前他们的物质需要还没有满足,来自各方面的开支都比较大,如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货币化薪酬适宜采取以员工创新绩效为导向的发放方式。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随着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精神激励将变得更为重要,如利用职位、成就、荣誉等进行激励,所激发出来的积极性比物质激励更大、更持久。三是要保持激励的公平性。员工感觉到的任何不公平的待遇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在激励时,一定要有一种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四是要准确地把握激励时机。如及时激励要比延时激励效果好,对正激励采用不定期激励效果要好,这样总会给员工带来更多的意外惊喜,增强激励效果;对负激励则采用定期激励效果要好,这样能消除出差错员工逃脱负激励的侥幸心理。五是要注意激励内容的差异性和变化性。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需求也会不同。因此,激励时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激励措施[3]。
2.3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为这能增进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从而使问题出现时能及时解决,促进创新的实施。开放的气氛可以促进创新的成功,并且在这种气氛中发展和创新是最常被提及的目标。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有要求对自己面对的情况更为了解的心理需要,对于必要信息的充分的了解可以增加其信心,提升其努力程度。员工需要理解新技术开发的原因、开发的期望收益以及对他们的影响。每一个企业在实施新技术开发活动时,都应该建立起交流所必需的渠道来支持这些活动。比如,为那些通常不能在一起相互交往的员工提供见面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员工能够充分地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从而能够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专门知识;创造一个新的组织优先权,让所有员工懂得对信息请求快速反应的重要性和从其他员工那里得到帮助的重要性。
2.4 鼓励员工进行参与和自主管理
一是实施参与式管理。创新型员工不习惯被指挥、操纵和控制,而往往追求工作自主和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所以管理者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与讨论,这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被信任感。二是创造条件,让员工进行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一种自律、自觉和自为的管理方式。如果没有自主管理,单靠外部人人为监督,就不可能有人性的解放,这样的管理往往是无法成功的。管理者应积极为员工自主管理创造条件,如组织培训、经验交流等,以提升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并建立起“扬善—抑恶”的机制,以培养员工自主管理的组织风气等。三是实施弹性工作制。即在固定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灵活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使员工对工作时间有自主权,能按个人意愿和价值取向,更好地协调家庭生活、业余爱好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这会大大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
2.5 以“合作伙伴关系”代替“单向控制型关系”
在传统的单向控制型的管理中,被控制的一方(即员工)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单向控制型的管理往往潜伏着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对立,对立中的任何管理措施都将事倍功半。在“合作伙伴关系”式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持续处在沟通与共识、信任与承诺、合作与支援、授权与赋能的互动之中,管理者与员工将会双双得到解放。过去监督时,常采取“先发现问题,然后采取惩罚方式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这样一种模式,这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崇尚自由和主张自主”,这样的监管模式肯定会使结果变得更糟糕。因此,面对知识型员工,要采用趋于温和的监管和批评方式,减少直接性的惩罚措施,让他们知道监督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要努力帮助员工排除障碍,帮助员工获得完成工作所须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辅导员工改进和提高业绩。这种高度互动式的过程能增进彼此的信任,有效地降低监管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这不仅能保证创新工作有序开展,而且也能使创新工作有效开展[3]。
2.6 营造有助于自主创新的人文环境
一是创造一个支持和鼓励多样性的工作氛围。现代企业员工队伍的构成日益多元化,员工队伍多元化,一方面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也可能带来冲突和不和谐。管理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是当今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多样性,而且必须通过决策和行动表现出来。如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当鼓励相互包容、尊重个性等。二是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文化氛围。创新活动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对没有成功的试验,或由失败导致的损失,必须采取宽容的态度,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求全责备。对于失败的宽容是对创新的一种正强化,其作用如同给成功创新奖励一样;而对失败的责备就是负强化行为,将增加员工心理负担,降低未来创新行为。三是努力创造一种文明而舒适的工作环境。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工作环境与员工的工作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干净整齐的生产车间、舒适的办公室、协调的颜色环境等,会给员工带来较好的工作情绪;而诸如高分贝的噪音、杂乱无章的工作间等,会给员工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动员工开展美化工作环境,整理工作间等活动,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2.7 构建学习型组织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倡导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有两个特征,一是员工个体的学习需要从短暂的、阶段的提升为持续性终身学习需要;二是将学习突破个体层次而提倡团队学习和组织系统层面的学习活动。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实现团队和组织系统层面学习的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中的员工总是在不断努力地学习新东西,并且还将他们所学到的东西直接运用到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改善中去,实现改善过程的持续存在。圣吉教授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同时也指出“学习型组织是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2]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循序渐进而漫长的过程,它是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环节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潘耀明.企业自主创新的特征及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6(6):203-206.
[2]孔宪香.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自主创新的文化阻抗 篇5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已由修辞工具变为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而资本已由简单的货币增值系统转向资源动员与能量交换的复杂性组织系统。这需要重新研究非物质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 研究其背后的资本原理与产业原理, 产权原理与经济原理文化原理与创新原理。同时这也使经济学由物质经济学转向了以知识、科技、信息、组织、服务、创意、文化为主的非物质经济研究, 使以工业管理为主的经济管理转向了知识管理、艺术管理、媒介管理、文化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管理的非物质经济文化管理体系。
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只有单一的文、史、哲学科结构缺乏经、管、法的社会科学知识结构造成了只有修辞工具与书写工具的文官制度, 缺乏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的经济社会, 形成了近代中国落伍的三大难题。一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产权经济难题,二是李约瑟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近代落伍”的科技体制难题,三是罗伯特所提出的“为什么近代中国停滞”的产业经济难题。
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发展,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现象与文化思辨上, 还要有更为深入的人文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 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文化软实力, 软科学与软技术的融合。而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 在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上, 却把中国陶玉工艺、纺织园艺、汉学教育、中医药文化四大发明体系划在核心层之外, 本身就使我们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文化承传与文化创新、文化复兴与文化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教育、医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够市场化, 不等于教育咨询与健康产业不能够产业化与贸易化。这一认知误区也是由于社会科学经、管、法的文化创新研究不够所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由于没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文化产业基础研究深度, 缺乏中国文化产业生产力要素系统与文化资源元素体系的深入发掘, 而有些空心化现象, 缺乏中国文化资源动员与文化创新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创新基础。
【自主创新的文化阻抗】推荐阅读: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10-20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10-12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07-20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10-20
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09-08
创新自主10-02
城市自主创新10-15
自主创新机制05-27
激趣、自主、创新06-20
自主创新战略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