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研究新路径

2024-11-24

科学史研究新路径(共6篇)

科学史研究新路径 篇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 我国提出要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在这个目标下, 高等学校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而在诸多高校之中, 有一类学校独特而重要, 这就是行业特色高校。

一、科学定位行业特色高校的属性特征

行业特色高校作为一支特色鲜明的教育力量, 有其自身特定的历史渊源和属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对行业专门人才的需要, 国家新建或合并组建了一批单科性行业特色院校, 涉及农、林、油、矿等多个国民经济关键领域, 与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相伴而生。从内涵上来讲,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1]其属性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隶属关系上, 多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在学科设置上, 紧密围绕行业属性设置;在服务面向上, 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围绕行业需要展开。在新时期准确把握它们的属性特征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情况。

二、科学定位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行业特色高校在成立之初, 为奠定坚实的国民经济基础做出了历史贡献, 改革开放之后, 又成为了各个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1.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不同类型的高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行业特色高校自成立以来便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 办学主要面向行业的发展, 学科专业设置主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建成了与行业经济技术主体相对应的学科体系。行业特色高校的这些特点是综合性高校和一般性高校所不具备的, 在当前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行业特色高校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特点比较突出, 这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一个主要的去向就是原行业领域, 成为行业领域的管理中坚和技术骨干, 使学校与行业发展血脉相连。即使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之后, 这些高校依然承担着培养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 并始终以服务行业为己任。

3. 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

行业特色高校及其教师保持着鲜明的行业特色, 其科研课题、技术研发的重点主要围绕和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 承担着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重要任务, 科学研究更加贴近行业的生产一线。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在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科学定位人才培养在行业特色高校中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 而对行业特色高校来说, 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特色, 就是要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创新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的使命,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行业的大力支持, 获得了在专业领域里面进行教学科研所需的相对丰富的资源, 这就要求行业特色高校必须从承担国家使命的高度, 做好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国家战略、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培养特色创新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命, 行业特色高校的服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会逐步拓展, 但是服务于行业领域这一点不会改变, 行业始终是其发展的主要依托和办学市场。只有不断巩固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优势, 大力培养有特色、有个性、高质量的人才, 提高服务行业与社会的能力, 才能得到行业与社会的认可和更大支持, 从而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四、科学定位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类型

在新的历史时期, 行业特色高校如何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有针对性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是一项重要课题。

1. 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大学拥有不尽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中一种是对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对于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直是当仁不让的, 因为这些大学既具有传统的优势, 又具有在新的高等教育分层布局中的比较优势。

2. 培养类型定位。

由于行业所具有的专业性特征, 其所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往往需要具有行业背景的大学进行专门培养。这就要求行业特色大学要结合行业的特殊需求, 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从类型上来讲, 重点应该培养好三类人才:保证企业现代化、专门化生产的大量合格工程师;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承担行业技术研发任务的技术研究人才;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行业各级管理骨干。[2]行业特色高校要通过培养这样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特别是要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培养以上不同类型的高水平拔尖人才, 来打造自己独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品牌。

五、科学定位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 实现上述培养目标, 需要不断解放思想, 调整思路, 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以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随着行业发展日益强调原创性科技成果, 行业科技研究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关系日益紧密, 行业特色高校应在保持应用研究水平与特色的同时, 大力提升基础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强化基础学科对应用研究的支撑作用, 构建融合“科学家”和“工程师”两种培养目标的培养体系, 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科学研究的基础, 又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潜力。

2. 以学科交叉广度与专业研究深度相结合, 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如今的科学研究, 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专业细化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融合的趋势, 这就对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体系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应该科学地调整学科体系,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 着力培养新兴特色学科。

3. 以科研能力与人文素养相结合, 构建新型的人才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还要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多元的文化意识和良好的协作能力。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推进行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在历史上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 行业特色高校必须抓住机遇, 科学定位,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勇敢担承历史使命, 不断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5) :8-11.

[2]潘懋元, 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33-35.

科学史研究新路径 篇2

【摘 要】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有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校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种意识形态的泛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校园德育工作而言,即是挑战,又是机遇。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传统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时代是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学生们能够更轻易、广泛地获得各种思想和信息,对增长学生的见识起到极大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互联网上的很多内容是偏激、错误或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这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我国当前实形势,兼顾当前国家、社会、个人各层面的价值统一,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各级院校的紧迫任务之一。

一、新形势下通过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在校园时代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课本知识,而且还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唯有德才兼备、积极向上的建设者,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各种观点、大是大非判断力不强,而当前的社会中充斥着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及大量诱导性的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十分不利。开展凝练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并积极开展正确的引导,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做出贡献。

二、通过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题

(一)互联网上的不规范内容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互联网遵循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促使人积极向上,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内容,但是也存在着偏激、阴暗、不健康的糟粕,而且形式和内容更容易吸引住学生,虽然国家开展净网等行动,但是还是存在很多漏网之鱼。当前学生出于阅历少、判断能力差的时期,很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侵袭,不仅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还可能影响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学生在接受这些负面信息时往往具有隐蔽性,难以对此有效控制,使学校的价值观教育面临较大挑战。

(二)学生对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抵触心理

学生时期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向往自由,好奇心重,对于学校通过新媒体路径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当前学校开展此类教育大多存在强制性,将学生集中在一起,并且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他们不喜欢被强制地去接受教育,更喜欢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因此学校开展的教育效果收效不理想。

(三)学校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虽然新媒体给了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教师能够更灵活地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很多教师还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上依旧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新媒体成只是成为了更好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使新媒体的教学效果不能充分发挥。

三、运用校园新媒体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在教学中积极吸取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

传统的教材在形式、内容上都远远不如互联网资源丰富,仅仅通过文字和一些图片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难度是很大的。教学中要积极吸取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同时教师也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教学中通过视频、大量精准图片和讨论等方式配合教学工作,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

(二)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培养主流价值观

当前学生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为了使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仅仅要通过课堂、讲座等传统形式,还应重视在微信、微博、贴吧等领域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必要的引导,充分利用网络的自由性、便捷性、多元性的优势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元方式和精彩的内容在上述平台开展爱校、爱国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同时开通学生与学校及社会的互动渠道,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变为主动的探寻,增强教育效果。

(三)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教学工作

开展社??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课堂进行,还要将之运用于实际,在网络及课余时间组织开展聚焦热点和时事政策的课外活动,如五四、七七事变、国庆等日期的纪念活动,对两会召开、全球峰会等时事和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加强对学生好人好事的宣传,以此增进学生对集体和国家的感情、丰富学生的见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为主流价值观的行程做出贡献。

(四)坚持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对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学校应针对热门话题积极引导学生,对网络中的引人注目的消极、反动、落后的言行进行反击,通过辟谣、引导、矫正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自身觉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当前校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教职人员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发挥互联网内容丰富、自由性强、多元化等优势,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为我国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科学史研究新路径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医院;“以人为本”文化;构建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各项事业开展的纲领性指南,是实现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性指摘,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更是发展人、尊重人、关爱人、培育人的凸显。基于此,在医院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理念来推进,方能引领医院核心文化建设。本文正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探讨医院“以人为本”核心文化构筑的具体路径,为医院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医院“以人为本”文化构筑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了“每个人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未来社会蓝图,只有在完成了马克思所指摘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想时,我们才敢断言“人的自由”的实现。为此,在医院“以人为本”核心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切实遵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蕴来推行,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落实来实现医院核心文化的丰富和竞争力的提升。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能否构建一种激发人的创造性、创新性、务实性、积极性等因素发挥的医院文化,无疑是当前医院在激烈行业竞争中保持不败并始终凸显“一切为了病人”服务宗旨的根本所在。

俗话说“人之相尊,贵在尊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尊重才、发展才上下功夫,以构筑一种和谐的人才机制。基于此,在医院“以人为本”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人才选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切实做好为人才发挥的软硬件平台搭建工作,让每一位医院员工都能人尽其才,让每一种机制都成为实现员工发展的桥梁,这不仅是员工归属感强化的根基,更是医院核心文化构建的根本。基于此,在医院“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摘。

二、良性激励机制的设计与落实:医院“以人为本“文化构建的基本環节

能否创建一种“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性激励机制,是医院“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基本环节。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正确的利益观,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以人为本”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必须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量员工的现实需要,通过正确的激励机制设计来满足员工的利益诉求。此外,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员工除了物质利益、生存需求方面的需要之外,还包括了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高层次需要。医院良性激励机制的构建正是对以往激励政策仅关注现实物质利益的扬弃,在关注物质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员工所具有的自我实现的满足。

基于此,医院理所当然要建立一种基于科学性、客观性基础之上的员工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让每一位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付出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奖励与处罚。如此,员工便会发自内心感受到医院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重视,都会因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的助推而在实际工作中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从而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奉献。

三、开展人性化管理:医院“以人为本”文化创建的关键之举

医院“以人为本”文化的建设,开展人性化管理无疑是其最好注解。在以往的医院管理中,出现过“重管理、轻人性”、“重集体、轻个人”的误区,为集体奉献是理所当然,但假使在员工为集体付出的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就极有可能弱化员工为集体付出的积极性。对此,必须开展人性化管理,以人性化管理来推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提升。

开展人性化管理,其根本之处就在于如何将医院的各项政策最终落实在“利人”上,这就要求医院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制度设计,以彰显“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对于医院的领导者而言,要从员工的实际需要来考虑问题、想办法,时刻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以细致化的管理落实在员工之上,正所谓“细节看水平,细节看动力。”只有在领导者设身处地的替员工着想的时候,员工才会以百倍的努力来“馈赠”医院,才能保证医院“救死扶伤、保民安康。”的目标实现。基于此,医院可以设立困难户帮扶资金,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员工,以使其能不受暂时困境的干扰,安心工作;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创建活动,以文化的创建来实现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医院只有在“以人为本”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切实推进“人性化”管理,才会令员工切身体会到来自于医院的关心、爱护,进而促进员工工作活力的提高。

四、全面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医院“以人为本”文化凸显的意蕴所在

救死扶伤是医院的社会责任和神圣职责,在医院“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社会责任的捍卫和弘扬,方能凸显医院文化构建之意蕴。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成为医院实现科学发展观之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阻碍,然在考量医患关系之内因时,一些医生的医德、医风不到位不容忽视,而这势必弱化医院的社会信誉。基于此,必须构建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之下的医院文化,以培养医院职工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对员工进行“一切为了病人、一切对病人负责”的社会责任感教化,正如惠普公司创始人戴维·帕卡德 1949 年就直言:“请不要忘记,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远远重要于对股东的责任。”惠普能取得今天的业绩,与其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建设定位“唇齿相依”。而对于医院来说,其社会责任群体无疑使“病人”,因此,必须构建“以病人为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医院文化,以保证医疗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参考文献:

[1]苏军帅.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J].铜陵学院学报,2011(4).

[2]梁俊芹.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16).

科学史研究新路径 篇4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灵魂和理论指导, 是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行动指南。在新形势下,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尤为重要,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才能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大力提高党和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必须加强对党员和人民的教育,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说服力和战斗力, 提高党和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扩大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基础, 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不断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二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建立坚实的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基础。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 “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 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 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 (但决不会穷尽它) ;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 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 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

三要坚持理论创新,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江泽民说:“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形成新认识, 开辟新境界。”[2]在新的历史时期, 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 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

二、群众基础建设

一是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动力。

二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工具,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其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成为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新闻事业咽喉论”和“舆论导向生命论”思想, 曾鲜明地提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3]

三是要始终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形势下, 在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下,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决不能削弱, 只能抓好, 不能放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集中力量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这两大重点群体上。

三、领导核心建设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导和管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规律。只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实现全党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信念上的坚定, 才能保证全党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和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 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江泽民深刻指出:“在我国当前思想文化的发展态势呈现多元情况下, 我们党牢牢掌握领导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既是规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同时更是我们党履行好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并巩固其执政地位的一件大事。”[4]“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与斗争, 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斗争, 但这种政治斗争大量地经常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思想宣传阵地, 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 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5]

四、主体保障建设

任何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 为了保证本阶级的思想占支配地位, 都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理论工作队伍。我们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 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必须培养和塑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充分发挥他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教育和传播中的有力作用。

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 通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对人民大众的革命实践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并且人民的实践也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才能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五、大众化、特色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战略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新形势新背景下, 必须不断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 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 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持续强劲发展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 这是我党结合时代发展实际做出的必然抉择, 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必须努力增强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渗透力和竞争力, 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了解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什么, 关心什么, 了解自己的宣传对象的特点,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理论宣传;要掌握各类受众精神需求的特点, 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渗透到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精神产品中, 寓教于乐, 寓德育于智育, 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要大力宣传表彰像雷云、方永刚等同志那样的献身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进典型, 发挥榜样的引领、感染和激励作用;要支持和鼓励广大专业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事业。

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用实践来检验。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 要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 要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 传承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是坚持与时俱进, 始终紧跟时代潮流, 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 并指导新的实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社会工程, 是一个漫长而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并为之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 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 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才能实现。

摘要: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 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探求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推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既具有现实紧迫性与客观必要性, 同时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发展,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03一104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537页

[3]《江泽民文选》第1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64页

[4]李崇富、赵智奎、贺新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红旗文稿》, 2006年第18期

科学史研究新路径 篇5

1 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现状

2005年河北省进行了首届全省范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结果显示, 全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2%, 比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 (1.98%) 略高, 但低于2.3%的中部地区平均水平。2010年6月份开展的第二届河北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 河北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3.3%, 较2005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高出全国平均数0.03个百分点。虽然总体上来看, 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慢慢提升,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1.1 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地区差异明显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占本省总人口的70%以上, 由于长期以来受教育条件以及科普工作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 2005年河北省公众中城镇人口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81%, 而农村人口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96%。农村人口对各类科普设施的平均参与程度明显低于城镇人口, 接近半数的农村人口从未走进过科技馆、图书馆等公众科普场所。可以看出, 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带内公众科学素养的地区差异明显, 城市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带, 提升广大乡村人口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刻不容缓。

1.2 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仍比较传统

根据调查, 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依然是河北省广大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91.7%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 43.1%的公众通过报纸杂志获取科技信息, 而每天只有不到10%的公众以网络为媒体了解信息, 这种情况与国际国内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科技信息飞速传播的现状十分不协调。

1.3 使用科普设施的人员比例偏低

河省公众利用科普设施的人员比例很低。根据调查, 因本地没有或因为其他原因而从未去过自然博物馆的公众, 比例高达91.7%, 未去过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公众比例也高达89%, 还有近70%的公众表示, 自己连图书阅览室都从未去过。调查还显示,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众, 对各种科普设施的认知程度、兴趣和参与程度越高, 18~29岁的青少年人群对各种科普设施的参与程度最高。农村公众对各种媒体的接触频率都要显著低于城镇公众, 每天都接触报纸杂志的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只占到调查比例的34.8%, 而这一比例在城镇人口中占到79.3%, 每天接触因特网的农村人口更是仅有0.8%。

2 制约提升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内在因素

按照国际上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历程来看, 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参与科学阶段。其中, 第一阶段则是早期形态;第二阶段意味着科普投入与运作主体逐渐现出社会化、多元化格局;第三阶段是第二阶段的扩展和继续, 是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发展顶峰。按照这个划分理论和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目前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总体处于第一阶段末期与第二阶段初期, 造成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处于这种阶段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2.1 科技传播者和公众之间出现断裂

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技传播者向广大公众传播各种科技信息, 在公众科技传播活动的流程中, 科技传播着是信息的发布者, 公众是信息接受者, 这两个群体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的衔接, 保证科技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播到公众群体之中。, 在河北省, 由于科技传播者和公众在知识构成、文化素养、年龄结构等方面上存在较大差距, 民众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科技传播者制作的科技信息, 严重影响了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

2.2 良莠不分的科技信息影响公众科技传播效果

科技信息必须符合客观事实, 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公众科技信息的传播不仅仅是发布科技知识信息, 更是让公众理解科学研究、培育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最终掌握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现实生活中, 由于一些机构出于经济利益的诱惑, 相关部门也监管不到位, 导致了河北省内传播的科技信息存在良莠不分的情况, 一些虚假、诈骗信息也得到传播, 严重影响了健康、科学的公共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

2.3 科技传播者的工作习惯影响了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

我国的科技传播队伍由科学家、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技期刊编辑者等几类群体组成, 其中科学家是公众最喜欢、最信赖的课题群体, 他们的本职工作应是传播最接近科学技术的本来面目、容易让公众接受的科技信息。然而, 河北省一些科学家由于工作习惯的原因, 帮助公众更加接近科学方面做的工作并不完全到位, 有时没能向公众传播“第一手”知识, 提供的科技信息忽视了公众的兴趣与需求, 科技论文中运用了过多的专门术语, 忽视了大部分公众的接受程度和阅读能力, 这些科学家的工作现状也影响影响了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

3 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路径

对河北省而言, 提升广大群众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刻不容缓, 这就需要众多科技工作者不辞辛苦, 确实更新工作观念, 转变工作思路, 走群众路线, 深入基层, 了解群众对科技信息最迫切、最真实的需求, 把科技信息传播到全省的角角落落, 最终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

3.1 加强发展各种教育事业, 通过教育提升公共科学修养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 文化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公共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 教育则是提高公民文化程度的主要手段, 因此, 不论我国的哪个省 (市) , 都要重视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各种体系的教育事业, 尤其是重视义务教育, 抓好基础教育, 保证每个适龄儿童不论籍贯或户籍所在地, 都能接受到正规化的义务教育。从河北省的调查结果中知道, 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是最高的, 可见基础教育对提高学生这一群体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他们的状况将是决定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高低的关键。

根据调查, 河北省大多数公众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缺乏了解, 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民众中并未得到广泛传播, 因此, 对河北省的科普工作者而言, 首要任务是转变科普工作模式, 除传播知识之外, 还要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加强民众对科学精神的了解, 引导民众运用科学方式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唯如此,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

3.2 重视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提升公共科学修养不能仅仅依靠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更要重视发挥传媒的作用, 传媒更接近人民群众, 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政府部门只要加强引导, 鼓励广大传媒加强科学传播工作, 就能增加人民群众头脑中的智慧。除重视传媒的社会功能之外, 省政府还应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 大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推动科普事业向职业化、社会化、大众化方向发展, 提高全省的科普能力, 拓宽科普工作思路, 改进科普工作办法。就河北省而言, 可以加大力度开拓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文化产业的新形式、新途径, 大力发展科普旅游、科普会展、科普文艺、科普动漫、科普游戏策划等新兴产业, 把科普与旅游环保、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 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 形成科普文化产业的聚集。

3.3 加大科普工作经费的投入

科普场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宫等科普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2005年、2010年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对提高公众基本科学素养起重要作用的教育基础设施、设备、科普场所等方面的建设都还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目前, 河北省各级财政部门对科普的投入普遍不足, 服务于公众的科普设施非常缺乏。河北省虽拥有一批博物馆和科技展馆, 但在数量上和分布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总体数量上仍显不足, 地区分布也不均衡, 公众的利用率也不是很高。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科普工作的效果。对河北省而言, 对这种现象不能听而任之, 要采取积极措施才解决这种落后的局面, 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修建科普场馆或通过资助方式支持民间创设科普场馆, 以此作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载体;另一方面, 也要吸引市场资源对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 广泛融资, 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 解决政府拨款有限的现实问题。

3.4 改进科普事业的工作模式

从调查显示分析来看, 河北省公共科学修养水平地区差异很明显, 城市与城市之间都存在差别,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更明显, 造成了公共科学修养水平二元分化的现象。针对这样情况, 河北省推进科普事业, 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工作模式, 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采用切合各地区实际的推广模式。如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 受过高等教育的公众群体比例较小, 许多人可能还是文盲。在这样的地区开展科普, 首先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计划, 从一般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手, 从能帮助他们改变自身环境和条件的一些实用性科普起步, 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 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提高这些地区整体的科学素养水平。

另外, 利用已有的科技活动资源建设科普教育试点基地, 在一定程度上向公众开放, 这也是科普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各科普教育基地应备有能向所属各个地区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的科普用车, 运用科普宣传车向离科研基地比较远的地区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科学技术咨询, 举办科普展览, 这种“流动的科学技术馆”的建设, 可以解决部分公众因为交通等原因而无法接触到更多科技资源的现实问题。

对河北省来说,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毕竟国外发达国家在培育公众科学素养上也经过了较长的过程。实践证明,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 需要省内各级政府加大科普经费投入, 重视基础科普设施建设, 完善科学教育体系。同时, 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加大科学普及力度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只要在河北省内形成科学传播和全民参与的科学精神, 人人是自觉的弘扬科学精神, 河北省的公共科学修养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

摘要: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市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省份, 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这对全省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相关调查工作的基础上, 分析了河北省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现状,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同时就如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公众科学素养,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张远秀.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2]程东红.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现状与前景[J].理论视野, 2011 (2) :5-8.

科学史研究新路径 篇6

一、强化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

(一) 推进我国信息化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也随之不断地发展, 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便利。档案管理作为各个企业中必需的管理方式, 应用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已经是势在必行, 总的来说, 强化档案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最大程度上地推进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二) 促进档案管理的发展。通过各个领域之间的联合网络信息化管理, 建立全国档案管理平台, 有利于适应档案调动和维护, 保障人才流动的同时, 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随身性。也就是说, 强化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总体发展, 使我国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三) 顺应文化和科学发展观。档案管理一直在我国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还能够明确地体现出社会的文化和政治等, 所以总的来说, 强化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应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观。

二、强化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具体路径

(一) 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由于当今社会科学的急速发展, 关于档案管理的创新技术也让人眼花缭乱, 要积极地利用新型科学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将传统档案管理技术与新兴科学技术结合, 各取长处, 使档案管理更高效地运转。要充分了解新型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 不能盲目选择, 利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 这样有利于档案管理系统化的进行, 并且要比传统管理模式更准确, 使以往传统模式下工作内容枯燥、工作繁琐、工作强度高的工作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 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并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 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随着各个领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对于档案管理的需求也日渐严峻, 所以一定要改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 只有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能力和素质才能真正使企业档案管理专业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要提高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 并要检验其处理问题实践的能力。严格把控面试笔试等流程, 将真正有能力的人员聘入企业, 防止没有实际能力的闲散人员进入, 并要提拔有责任感、专业技术强、有管理能力的人担任档案管理总负责人, 以督促档案管理人员更好地工作以维持各个领域都能够正常运转。

(三) 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人事档案建立具有一定的科技性和优越性, 是我国现如今普遍探讨研究的档案建立方式。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管理, 能够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软件设计通过查询、搜索、评价等方式, 直观且有针对性地对教职工进行培养和晋升, 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因此各个领域都可以通过交流学习的方式建立标准电子数据档案信息库, 利用大型扫描仪将珍贵档案材料进行系统录入, 提高档案保存寿命, 同时设置加密和权限, 保障人事档案资料的安全性。

(四)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 并且是各个企业和人们的重要基础工作,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进行档案管理, 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严格全面的档案管理制度能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更好地运行。通过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能严格规范档案管理的一些问题和行为, 使档案管理更加完善。在保证档案管理正确性的同时能够完善在档案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的根本, 就像国家需要宪法来制约公民一样, 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所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强化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中最应该先改善的问题之一。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也随之不断进步, 并且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其中档案管理应用得最为广泛, 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业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早已经势在必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我国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01 (35) :174-176.

[2]邓丹.关于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26 (21) :298-300.

上一篇:测试用例自动生成下一篇:生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