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精选9篇)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 篇1
一、从对小学生的作业管理做起
打基础就要严格认真, 有些小学生的语文作业乱七八糟, 很难规范。语文教师要以极大耐心把这些作业管理得井井有条, 对于这些孩子的一生发展来说, 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 要通过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在教学实践中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让孩子们从心里真正喜欢, 而绝不是靠单纯的师道尊严强求来的。这样, 在加强作业管理时教师的话才有力度, 孩子们从语文作业的认真开始, 从而掌握语文基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想方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 通过适当的教学情境创设, 把语文知识融入有趣、诱人的生活实践中, 引导孩子们在情趣化教学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上语文课的乐趣, 让孩子们感到认真做作业是一种能力。管理作业时, 一定要形成高效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充分利用恰当的风趣幽默语言, 紧紧抓住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学会, 不要把更多教学任务通过作业的形式留给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成为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角色, 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魅力, 给学生提供更多快乐学习的机会, 在管理作业过程中, 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语文课堂里, 师生共同融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学习气氛至关重要, 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围绕作业管理, 教师能够有效调节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使小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可以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围绕特定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提高实践应用兴趣和能力, 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实效。
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比较任性, 如果不加强管理, 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 一部分学生就会掉队。仅仅靠作业来牵动学习, 而没有从根本解决主动学习的问题, 就已经潜藏了一部分要掉队的学生, 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作业能够按时完成, 但已经有了逐渐跟不上的迹象。当然这部分学生落伍肯定也有一些客观原因, 但老师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变一些孩子的。如何改变呢?笔者的一个教学案例:比如我现在所教的一个学生, 他聪明, 好学。其他科目都优秀, 但就是语文这一科很差。叫他谈过几次话, 但都无济于事, 他只说他从小学开始就对作文有畏惧情绪, 每次考试都因为作文写不好, 语文成绩很差, 所以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导致每次的语文作业都完不成, 语文成绩总是很差。后来, 老师给他妈妈发短信, 打电话, 谈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妈妈也很发愁, 于是想办法, 给孩子妈妈在假期里布置了一些任务, 今年开学来了, 又帮助他, 引导他写日记, 多读书, 勤于动笔。后来又叫他谈话, 孩子说他现在有点进步了, 最起码对作文不畏惧了。于是老师乘此机会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 给他作业本上写鼓励的话语, 他现在乐学语文了。他只要开始有兴趣学习, 那么以后的成绩定会慢慢提高的, 老师对他的努力不放弃, 因为有了学习热情就有了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的希望。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表扬每一个学生, 使孩子们学习热情逐步高涨。小学阶段的孩子, 他们更需要动力和方向的指引, 这一点, 老师必须明白, 不能因为应试教育而忽略对孩子的情感培养, 在小学阶段管理好孩子的学习热情更胜于知识的传播。语文课堂往往比较充满激情,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高, 对情感丰富、知识含量大的语文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调动学生情绪实现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 努力实现共同进步。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特别要做到一视同仁, 促使教学平等, 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有利于实现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这需要教师以极大的爱心和责任心来实施, 因为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才会乐于学习, 接受知识的效果更好。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不要摆架子, 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 提问题要恰到好处。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 教师的言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语言尽可能友善亲切, 态度一定要和蔼可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 主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要树立服务意识, 让孩子们处处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 这是现代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无论在课堂内外, 教师都有关注学生的情绪, 利用一切方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共同进步, 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教师注意不能将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带入教室, 要尽可能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
四、结语
小学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容易找到让学生们的思想激情活跃的成分, 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方面多下功夫, 加强课内外有效结合, 扩大知识面。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 对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长期探索, 在尽可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 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 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摘要: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感觉语文这门课程就像个大海洋, 里面珍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智慧, 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 从小夯实小学生的语文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为孩子们学好其他课程以及终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 篇2
一、立足课内,抓好课堂主阵地
这些年来,教育界各种改革轮番兴起。但我始终相信,抓好课堂基础教学才是教育的根本。学生只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1.研读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本是学生前进的方位图。虽然一册教材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但每篇都是编者深思熟虑的选择。教师只有明白编者的意图和单元前后的联系,才能真正把课文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2.以一带多,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兴趣
课文只是范例,不足以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学完老舍的《猫》,我们给学生推荐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学完了老舍的《草原》,我们推荐沈苇的《巴音郭楞变奏》、席慕蓉的《夏日草原》和李若冰的《山湖草原》。在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的阅读中,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二、放眼课外,拓宽阅读大舞台
如果说课内阅读是华美的国宴,那么课外阅读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特色美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有人曾经统计,一个人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占总知识的70%。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不难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1.立足选文,拓展整本书及相关文章的阅读
小学生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需要教师带领他们学会有层次地阅读。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学完《祖父的园子》,推荐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完老舍的《草原》,推荐阅读他的散文《内蒙风光》;学完鲁迅的《少年闰土》,推荐阅读《故乡》;读完安徒生的《丑小鸭》,推荐阅读林清玄的《你心里的天鹅都去哪儿了》……这种延展性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也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和比较。
2.播放音像,吸引学生投身阅读
教育研究表明,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记得以前,我和儿子一起听广播——《阅读与欣赏》《午间半小时》《子夜星河》等。这些好的语言类节目能够慰藉心灵,提高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在我们学校,各年级教师会集中准备内容,利用午间时间分班进行播放。低年级孩子们听经典童话故事,中年级孩子被有趣的科学故事所吸引,高年级孩子则在优美的诗歌朗诵、美文欣赏中学习语言。课堂上的课文朗读、情景朗读,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内容。学校每学期还会举行朗读比赛。
3.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接触经典作品多的孩子,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强。所以,我们精心挑选古诗词、现代诗、优美词句等,让学生每天一段进行积累背诵。每天下午,学校安排5~10分钟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诵读《声律启蒙》《朱子家训》《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经典。
三、内外结合,提升阅读新空间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要让学生读书读得有效果,根据各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量小,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需要老师领着读;第二学段的学生认字量增大,可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就需要老师在阅读中适当提问点拨;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速度快,通过交流可以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在第一学段的阅读课上,教师会根据课文情节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改编情节或结局。说完让孩子们自己写,也可以让家长帮着写,还可以画成画。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描述,把人物形象画成卡通画,把故事情节变成美丽生动的自制绘本,完成一张张各具特色的读书记录卡。第三学段的孩子可以谈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并进行展示。“走近曹文轩”“沈石溪的动物世界”“奇妙的科技之旅”“听杨红樱阿姨讲故事”“跟着金波爷爷学写诗”等主题的手抄报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才华。
我们的阅读指导课分为六大类——新书推荐课、好书导读课、名家引领课、读书交流课、人物赏析课和朗读指导课,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安排。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语文组教师结合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带领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交流鲁迅少年生活的一些经历,对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朗诵《有的人》……学生也自己收集各种资料,展开交流,对鲁迅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分析、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学校还调整了时间安排,每天下午40分钟的两节大课和课外活动改为四节30分钟的小课,前两节课程内容不变,第三节是全校统一的阅读课。2015年上学期开始,学校尝试采用“10+20”阅读法,即前10分钟教师把问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听完之后回答问题,剩余的20分钟学生自由阅读。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每个月第四周的阅读课为交流时间。学生或交流读书心得,或向同伴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或展示自己的读书记录卡。分享和探讨让孩子们更加喜爱阅读。
2.开启奖励机制,持续激发学生兴趣
在阅读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学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给不同学段的孩子规定了阅读量和相应的阅读书目,每月有主题,评出“阅读之星”,在期末评选出“阅读快乐星”“阅读智慧星”和“阅读成果星”等。全校每学期都有100余名学生获得奖励。
“六一”节异彩纷呈的课本剧表演,更是孩子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一年级学生演出《小蝌蚪找妈妈》,可爱的小蝌蚪、大青蛙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六年级学生演《昭君出塞》,讲究的对白、人物的机智都让观众赞叹不已。
《尚书·兑命》中说:“念终始典于学。”即所有的成就都来源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和学生一起阅读,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心中。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成长,为孩子的生命增添美丽。
语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途径探索 篇3
一、课内外结合的理论支撑
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 并非空穴拂来之风, 闭门造车之物。课内外结合思想的诞生, 离不开古今中外先贤思想汇聚的沃土。
大教育家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育目标 (“忠信”为品行操守目标指向, “文行”为学生能力目标指向) , 要求学生“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 “博学于文” (《论语·雍也》) 。它启示我们:教学, 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 学生还应面向现实, 走出“庠序”, 否则, 为学难“博”。汉儒王充笃信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 强调“信见闻”、“明效验”, 博取互证, 方有其成。南宋大儒朱熹直承孔子之说, 在自己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辩之, 笃信之”。这既是要求, 又是途径, 且“笃行”二字还包含着学习和实践性因素。可见, 不拘泥于课堂, 早成古代教育大家共识。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 须以多方位感知外部世界为前提。获取的感知材料多, 方能比较鉴别, 从而使理解深入深刻。“知识的客观性就隐含在这些符号及其公共论语的使用之中” (罗厚辉《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只有通过诸多材料的认识把握, 才能真正索隐探颐, 获取客观性真谛。语文学科的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的渐次性、螺旋上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采取“广种薄收”的策略, 走厚知感、薄认识之路, 多联系, 广辐射, 最终收“广种丰收”之效。
信息论的理论成果同样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信息”最先由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提出, 后由美国数学家申发生发而为《通讯的数学理论》一书, 从而真正建构信息理论。所谓信息, 它为“两次不定义之差”, 即信息要给人们新知, 减少或消除原先的“不定性”。教学过程中, 充满着新旧信息传递转换的若干“两次”。语文学习尤为如此。没有众多的“两次”, 就没有“已知”的巩固、丰富、提升或纠偏、更正、扬弃。杜甫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 (理解) 的对象为“万卷”书。古人所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实际上旨在通过若干“两次”获取众多信息, 积累经验, 提高认识。没有信息的量的积累, 就没有理解的质的飞跃。其实教与学是互动的, 教学内容并非线性排列, 而是广阔空间下的交叉、组合;教师应积极诱导, 大力拓展空间, 使课堂内外无限、有限的结合。
二、课内外结合的有效途径
课内外结合作为对传统语文教学大胆反叛的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贯穿下去非常必要。那么, 如何进行课内外结合?其途径是什么?
一是要建构全新的语文教材统整观。作为学校教学中的科目和进程, “‘课程’可能被界定为一种知识的结构, 一种文化的选择, 一种学习活动的模式或一种学习技术” (罗厚辉) 。而传统语文课程首先表现为一种知识结构, 其次表现为教学的若干讲解活动。知识结构层面的传统语文课程 (讲解活动的弊端不言而喻, 且前文有所论述, 在此不提) 则是表现为若干文本的集合——教材, 其僵化的范式往往使“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不经任何批判地被灌输到年轻人的头脑中” (罗厚辉)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一个开放性、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时代挑战。这需要我们对传统教材予以突破。在凭借、利用的同时, 大力扬弃、拓展, 构建全新的语文教材统整观。
全新的语文教材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1) 传统教材。它指人教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可通用的教材。它毕竟是教育专家、学者智慧遴选的成果, 有可利用的价值, 但并非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我们可以新课程目标为纲, 选或文笔优美的, 或认识深刻的, 或积淀丰厚的, 或贴近时代的文章教学。
(2) 乡本、校本教材。这种教材是乡情、理智浸润的成果, 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土风情、仁人志士故事、地方名宿笔墨、学苑风流乃至方志中的部分史料, 均可纳入教材。
(3) 师生选文。这是师生的劳动成果, 极具亲和力。报刊、网络资源中的时文精品, 历代典籍华章, 甚至学生优秀习作, 均可作教学材料。可能有人对学生优秀习作纳入教材质疑:学生有这个实力么?笔者以为有。作家刘绍棠少年时代就有作品先入当时高中语文教材。自己的学生中也有“刘绍棠”的。即使一时没有, 但选编学生习作入教材这一富有激励作用的。即使一时没有, 但选编学生习作习作入教材这一富有激励作用的举措是有助于我们造就若干“刘绍棠”的。无论从兴趣激发的角度看, 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此举可行而且必要。
(4) 影视录相。图文并茂的材料, 诉诸学生的视听感官, 最有收获。它包括词曲优美的MTV、文质兼美的散文TV、意境画面呈现的诗词鉴赏、文化底蕴深厚富有启示作用的影视作品等。
(5) 人文景观。山江名胜、匾额碑林、书画款识等, 无不是学习语文的教材。
以上教材, 并非每种通用, 而是有所择取, 然后统整起来, 每期灵活使用。内容多样, 方式灵活, 必有激趣益智增识之功。需要指出的是, 第2、3、4、5类教材中可能有超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内容。其实, 这也无妨, 因为教学固然应遵循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但又何尝不可适度超前, 富有前瞻性?“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语文教材的统整及语文教学的课内外结合, 完全可以体现渐次性与跨越性的结合, 体现出对发展性可超前性原则的遵循。
二是要灵活采用结合方式。教学方式的设计须突出“结合”二字。使用时, 可选其一贯穿课堂始终, 也可将几种方式融合。下面, 就结合方式, 依不同课型逐一说明。
A、传授型结合。这一类型的课以讲解法为主, 在结合时注意“内引”“外联”[刘国正语]。所谓“内引”, 即由课外材料过渡到新课的一种导引方式:所谓“外联”, 即由课堂内容过渡到课外的一种牵引方式。其功能有三:激起兴趣、加深理解、完善教学流程。传授型课若细加分析, 又可分以下几种结合类型:
(1) 以事例现象激趣导入型。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现象、名言等, 以此为导引材料, 激起学生探索欲望。如教学卡夫卡的《变形记》, 可由西方异化劳动现象及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异化理论导入课文。
(2) 以相关材料印证巩固型。每讲完一个知识点, 分析完一篇作品, 便找相关课外材料印证。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瞑》后, 可引崔颢《黄鹤楼》印证其寓情于景的传统手法, 也可引苏轼“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印证其诗画结合境界, 还可引王维《渭川田家》印证其禅宗情结。
(3) 以典型例子举隅反三型。根据根舍因的“范例式教学”理论, 教师应在选例、析例上多下功夫, 使之有类推作用。此外, 强化“反三”。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一句, “危” (危难) 、“颠” (倒) 意义相关, “持”、“扶” (扶持, 帮助) 意义相近。在讲解后, 可总结出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释义法。如此, 就可类推“春省耕而助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 (“耕”、“敛”义反, “耕”指耕种, “敛”指收割) 、“原大则饶, 原小则鲜” (“饶”、“鲜”义反, “饶”指富足, “鲜”指贫乏、贫穷) 二句的意思。
(4) 以对比分析深究明晰型。有比较, 才可出真知, 才可知彼此高下异同。如教学鲁迅小说《药》, 可引《孔乙已》作叙事结构上的比较 (前者为复线结构, 后者为单线结构) , 也可作人物性格及其成因上的比较。教学《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 可引电影《黄河绝恋》中面对日寇包围, 虎子拒降与美国飞行员投降的材料, 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东方尚义重节, 宁可取义成仁;西方关注个体, 认为生命高于一切。
(5) 以文章、活动巩固提升型。教学完新课后, 可引相关文字材料巩固提升。如教学完《变形记》后, 可指导学生参阅《精神荒原中一支奇异的哀歌------卡夫卡{变形记}解构》 (笔者读研论文) , 从而把握20世纪初西方世界人的本质异化、丢失的严峻现实。也可将小型实践活动引入课内, 既巩固所学, 又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小型实践活动有形式有演讲、游戏等。如教学《失街亭》, 可围绕“失街亭, 谁之过?”这一问题组织10----15分钟小辩论 (要求拓展得开, 言之有据成理) 。
B、思辩型结合。这一课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主, 具有强烈的开放性。通常有三种方式:
(1) 讨论。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提若干问题, 学生逐一讨论。讨论时, 或各抒已见, 或分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2) 辩论。课前, 教师布置辩题, 组织辩手, 分头积累各自所需材料。这一方式除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外, 还有利于浓厚知识上的衔接意、组织上的协作意识。
(3) 演讲。课前由学生分组推荐代表, 教师给予一定指导, 演讲后由教师或学生予以评点。
C、感知型结合。这一课型即通过自己感官 (主要是眼耳) 获得经验, 积累知识。常见的衔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1) 阅读。每周可安排一课时, 安排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阅读, 注意搞好摘抄, 或写好感想, 并定期检查、展览, 切忌放任自流, 以避免消遣性阅读, 读后少获无获。可规定阅读范围, 也可不规定。间或在阅读课中占用10余分钟, 请学生推荐精彩语句、语段, 并简说其理由。还可建立推荐目录, 物化劳动成果。阅读效果, 务必靠督查、竞争机制保证。
(2) 收视。不定期组织学生收听广播电台专栏节目, 收看电视台专题节目, 或看录相带, 以获得感知材料。需注意的是, 收视之后, 应写感想、评论、或组织讨论, 或教师评述,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旅游。组织学生到风景名胜, 尤其是人文积淀丰厚的地方旅游, 记见闻, 谈感想, 搞研究。
(4) 参观访问。图片展览、名人故居、建设工地、英雄模范、烈士陵园均可参观访问。
D、实践型结合。其方式主要有成立文学社团、办报编刊 (手抄、电脑报刊等) 、自编文集。“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强化, 而实际操作就是强化, 笔者看来, 实际操作尚有求知、创新之用。以上几种实践性极强的方式, 不仅可以强化已知, 而且浓趣、拔高, 营造可预示结果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其他学生而言, 又是荀子所谓的“外铄” (从外部渗入) 手段。
语文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是传统语文教学处境尴尬这一背景下诸多教学理念碰撞的产物, 它是对语文科是技术科、知识科等观念的否定。它以对语文学科本质-------人文化生活化------的回归, 实现了对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突围和超越。在全球一体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 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潘新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国教育史简编》 (毛礼锐.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罗厚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布恩·埃克斯特兰德)
《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 (刘永康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 篇4
一、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
1.一首古诗引出同类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一诗后,让学生 去朗读、背诵“思乡类”的其他古诗,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理解詩意,感悟诗情。
2.一个人物引出一类人物
教材中有许多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与文中人物类似人物的生平或事迹,从而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梦圆飞天》一文后,我请学生课后搜集航天英雄的故事读一读,并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航天英雄故事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争着上台介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航天英雄的事迹,更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3.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背景,有的是一本书中一个精美的片断摘选,有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编成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习《狐狸和蝉》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伊索寓言》,学完了《嫦娥奔月》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神话故事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以课内阅读为导,进行课外阅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所以学生能否从课内走向课外,能否以课外促进课内,阅读的兴趣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如: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讲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佳方法。因为小学生对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当孩子们专心听讲,被故事情节吸引时,教师可以戛然而止。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感受中,体验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从而主动去阅读,这种效果比任何说教都要好。
2.巧用精读和略读
一个学生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而精读和略读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名篇名著 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时,为了增加阅读量或寻找某个问题的 答案,就要求学生“走马观花”式地阅读,这样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不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或精读,或略读,或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三、以活动形式为果,体验阅读乐趣
课外阅读课内交流,非写不读。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热情,我十分重视学生读书后的成果与收获。通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享受阅读,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1.读书笔记展评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词佳句,把它们摘抄下来,长期坚持,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运用于平时交流与习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作文的能力。通过班内展评的形式,促进了学生摘抄的热情。
2.交流读书所得
每周或每月在班内举办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读书的内容、看法或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还可以定期开展其他活动,如:辩论赛、小报评比、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我适时表扬、奖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掀起了人人爱读书、多读书的热潮。
总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精神生长的过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意义。课内阅读使学生得法,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更丰盈。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用课内阅读去扣开课外阅读的大门,用课外阅读充实课内阅读,那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课内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5
一、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以教材为媒介, 实现师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即教师要以教材为媒介, 为学生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 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在思想和心灵两个方面都能受到感染与触动。
比如, 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老班长和三个伤病员, 谁最有可能走出草地?学生都认为最可能走出草地的应该是老班长。此时, 教师让学生结合文章结尾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最有可能走出草地的老班长却长眠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实践证明,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感悟体验, 获得思想启迪, 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进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2. 以情感体验为桥梁, 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 教学时,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和体验文本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比如, 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时, 教师应努力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情感, 紧紧围绕“大眼睛”三个字, 触及学生内心, 将情感线埋于教学始终。同时以照片引入, 问学生“你从这双眼睛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凝视片刻, 纷纷回答:“她的大眼睛里充满忧伤。”“她爱学习, 渴望读书。”……接着, 教师再顺势引入:“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小女孩渴望读书?”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 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二、注重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们的经验, 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智慧, 提高读写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以课外阅读为延伸, 渗透语文学习的方法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地读书, 在读中理解, 读中揣摩, 读中品味, 进而掌握学习方法。比如,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教师应给他们推荐一些儿歌、童话故事。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再让他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并让他们写一写读后感。
2. 积累语言文字, 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巴金曾经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 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 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由此可见, 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胸中有了“墨水”, 有了良好的语感, 自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古诗词、格言警句、现代诗歌、经典文章的片段等, 让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 篇6
一、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 对于阅读, 教师更注重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中心思想、体味作者情感等, 但对于文章中语言的巧妙运用、文章段落安排的合理性等却并没有深入研究。这使得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空有型”而“没有意”。学生没有这种阅读意识, 导致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便难以自觉进行这方面的思考。作文是非常重视结构和语言表达的, 如果学生无法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方面的熏陶, 仅仅靠教师课堂上的指导很难快速提升自我的写作能力。阅读内包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 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转换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注重阅读中有利于写作的内容。例如, 在讲《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 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然后, 我们从文章入手, 从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入手, 让学生去思考:当你遇到文中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是悲观消沉、自怨自艾, 还是微笑面对, 勇往直前?最后, 让学生带着这种思考和感悟去想自己是否遇到过相似的情景, 并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诉说出来。这样, 在讲授该篇阅读的同时一篇作文也应运而生了。这样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带着思考入文。这样一来, 学生在写作时也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了。通过这种不断的引导, 在课外阅读时, 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思考带入其中,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先行者。没有之前“读”的积累便难以有今后“作”的迸发。因此在日常学习中, 我们也要注意让学生做好读的积累, 让学生多读书, 将书读“厚”;然后在此基础上精读书, 将书读“薄”。这样不断积累, 学生在下笔时才会感觉如有神助。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 自制力相对有些薄弱, 难以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时, 教师便应当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习惯。例如, 我们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去进行阅读积累。在最开始的时候, 学生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 我们可以先对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 即每天读一篇文章, 然后写下读书笔记。这样, 学生可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 进行自觉积累。这篇笔记可以是文中的好词佳句, 也可以是自己对文章的感悟。通过不断积累, 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思路。举个例子来看, 当学生在读《简·爱》时, 我们便可以让学生针对此著作写一片读后感;当学生读《西游记》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写《西游记续》来对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后的情景进行畅想。
三、充分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
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车无轮不可行, 鸟无翼不可飞。由此可见,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便难以积蓄大量的文学素材, 也无法汲取优秀作家的宝贵文学财富。所以说, 阅读在写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如何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阅读观, 让学生在爱读书的同时读好书呢?这是我们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俗话说:“比较是检验一件事物的标准。”阅读也是如此, 通过让学生阅读相似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作家不同的写作观点、写作思路和写作角度,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思维。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 我们便可以让学生找一篇课外与之相似的描写春天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对景物描写的不同, 体味文中不同的写作手法, 感受不同作家眼中不同的春天。最后, 我们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自己的对现实景物的看法写一篇和季节相关的文章。
四、结语
总之, 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二者相辅相成。因此, 在今后的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并有意识地让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找寻到二者间的连接点, 进行综合性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整合思维, 以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进行作文学习。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 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和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它是我们进行语言积累的关键一步。所以,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将课内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以便更好地发挥阅读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曹翠芳.回归文本——语文学习高效的切入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1 (5) .
[2]王志彬.二十一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于漪, 周风等主编.名家行家作文训练设计[M].宁夏人民年出版社, 1986.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 篇7
1. 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内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 是语文教师“授人以渔”的集中体现, 然而课内阅读内容是狭窄的,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既巩固了课内阅读, 又是对课内教学成果的检验。另外, 为了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智力背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在自主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发展自身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达到“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的目的。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读一本书就是与智者同行, 和书中人物一同领略路途上的风景,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中, 在老师的引领下, 正确阅读课外书, 可以寻求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具备怀疑意识和精神, 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创作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2. 目前学生阅读中存在的误区
2.1 语文教学课堂封闭, 阻碍了学生发展。
历经多年, 传统语文教学依然囿于几册语文课本的范文, 虽然各地学生使用了不同出版社的语文课本, 但是初中三年, 学生读的只是那么几篇固定的名篇, 语文教师依仗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考试要求, 多年来对课文的解读是模板化的, 缺乏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教得不给力, 学生学得不得力。
2.2 大众传媒的发达, 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上个世纪80年代, 央视拍摄了《西游记》等大型电视剧以来, 各大电视台出品了大量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 不可否认这些电视剧中不乏精品, 然而视讯传媒的发达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影视剧而忽略纸质书本的阅读, 长此以往, 学生只愿意通过看影视剧“阅读”经典, 因此, 学生的印象只是《西游记》、《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 只是《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 从而抑制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
2.3 盲目择书, 阅读内容不够丰富。
有些学生家长, 因为缺乏经验, 在择书时有些盲目, 要么书目单一, 提供的养分过于“贫瘠”, 孩子难以扩大阅读面;要么书目繁杂, 提供的养分“营养过剩”, 孩子不易消化吸收。或者盲目听从孩子, 放任自流, 选择一些不适合阅读的书籍, 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 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探究
3.1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3.1.1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 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弱, 因此, 老师必须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让学生明白, 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 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不对阅读产生畏惧感, 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1.2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批判精神
“阅读批判”是指在阅读中的质疑精神, 阅读任何一本书, 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思辨活动, 既尊重权威又大胆质疑, 久而久之, 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还能在阅读中培养创造能力, 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素质。
3.2 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方法。
3.2.1 全方位地使用自读课本
无论是何种版本的语文课本都配备了相应的自读课本, 而自读课本作为语文课本最有价值的补充, 所选文章无论是范围还是数量都要超过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大大丰富语文教材内容, 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 全方位使用好自读课本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3.2.1. 1 主旨联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基本精神, 这就是所谓的主旨。同一个作者在写同一类型文章时, 其主旨或相同、或相反、或相关, 注意了这一问题, 我们有必要立足语文课本, 延伸自读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都选择老舍的作品, 语文课本中是《济南的冬天》, 自读课本中是《济南的秋天》, 两篇文章都是名篇, 两者语言自然、亲切而优美, 从作者口中、心中自然流出, 洋溢着赤诚的情怀。然而细细比较之后就会发现, 《济南的冬天》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包括风、山、水、暖阳和雪, 突出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济南的秋天》描写的是济南秋天的山和水, 突出济南山水“诗意”的特点。从课本里学习老舍的写作手法, 延伸到课外, 无论是写景特点还是修辞手法, 都非常有意义。
3.2.1. 2 性格比较法
就写人的叙事类作品而言, 人物的性格是非常值得揣摩的, 所谓的性格比较法, 就是将课本中和读本中的人物性格细处进行比较, 从而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中都有数篇有关人物的课文, 如博学睿智的邓稼先、叱咤风云的闻一多、倔强乐观的贝多芬、意志坚强的霍金……完成课本内的人物形象分析之后, 可以及时将阅读分析的触角伸到自读课本中, 如在分析完贝多芬的特点后, 可以以此为支撑再分析霍金的人物形象, 这种跨文本的人物分析方法, 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2.1. 3 内容丰富法
内容丰富法, 即将课本中的具体内容延伸至自读课本, 从而丰富文章内容的方法。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课本中的《故宫博物院》可以作为一篇解说词, 引领读者见识它的壮丽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自读课本中的《故宫三大殿》具体说明了“三大殿”的殿顶式样, “三大殿”各自的修建时间等。读完了《故宫博物院》中有关“三大殿”的介绍, 再读《故宫三大殿》, 就会对故宫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而且能体会不同作者的美学眼光及文字功力, 这样的“内容丰富法”会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3.2.2 多角度地利用好课外书
3.2.2. 1 课前探究性阅读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文本的有机融合。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思绪, 启迪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 课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搜集查找资料式阅读。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之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作者的生平事迹,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苏东坡的传记, 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通过前置性阅读, 将课文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 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3.2.2. 2 课后巩固性阅读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 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 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就学生而言, 语文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增大学生的语文信息量。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外拓展阅读, 让课本中的文本成为联系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纽带, 通过相关课外阅读, 对课内所学进行巩固。如学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后, 可向学生推荐作者的另一篇作品———《济南的秋天》, 并告诉他们, 这两篇作品都对济南的风光进行描写, 那么济南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有怎样的风土人情呢?学生的胃口就会被调动起来, 这时再向学生推荐《济南伪洋车》、《济南的马车》等作品,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方面扩大阅读量, 另一方面巩固课内内容, 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2. 3 活动激趣性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真正让学生从阅读中受益。在日常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积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每堂语文课前的“课前五分钟”, 不拘泥于固定的主题, 鼓励学生介绍名人名著、名人轶事、阅读心得, 或者进行好书推荐;不定期举行读书沙龙, 让学生各抒己见;每月一期的《读书简报》, 鼓励学生以团体形式参与其中, 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读书氛围;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有了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 他们的阅读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厚。
总之, 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语文教师在精心教好课本中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 学生的阅读兴趣, 积极而主动地寻求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只有通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才能不断有新知识输入, 才能帮助学生发现阅读的意义,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翠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四法[J].中学生读写, 2002 (9) :49.
[2]倪文锦, 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 篇8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第四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二、教学对象
汽车贸易班学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懂得内因、外因的含义;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
2.情感态度:感受“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对汽车销售工作的作用。
3.运用:初步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去指导汽车销售工作。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去指导汽车销售工作。
五、教学方法
选用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案例一:激发学习兴趣
一次,某公司的王总来到专营店,他想给管销售的副总配一辆车。他看后觉得有一款车不错,价格方面也没问题。销售人员说“既然你都满意了,那我们就可以办手续了”。
这个王总说:“等一下,我还得回去再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提问:
(1)这个时候销售人员能不能放他回去?为什么?
(答:不能放他回去,一旦放他回去,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万一“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这个客户劫走,怎么办?)
(2)“这位老总很想买这款车,但下不了决心。”此时,促成这款车成功交易的关键是什么?(答:关键是销售人员接下来的销售引导。)
教师点评,得出认知点:这款车交易成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位老总很想买这款车但不了决心”,另一个是“销售人员的销售引导”。前者属于内因,它是这款车成功交易的根本原因;后者属于“外因”,它对这款车的交易成败起到促进作用。
2.学习新课
请学生继续欣赏接下来的销售引导:
这位销售人员继续问王总:“是不是我哪个地方没有做好,哪个地方介绍得不够,还是我的服务不好。”他运用心理学知识把自己数落了一大堆不是。
这位客户听销售人员讲得这么真切,也照直说了:“跟你没关系,你做得都挺好,主要是因为这车是想给我的一个销售副总配的,也不知道他喜欢不?”
销售人员又继续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客户的销售副总是新拿的驾照,驾驶技术不是太好,但是做销售的人谈业务很多,业务多,电话自然就多。所以就跟这个王总说:“我给你推荐的这款车很合适、是自动档的,销售副总的电话比较多,遇到这种情况,他不用边频繁地换档边接电话,遇到红灯、行人横穿马路等突然事件时,踩踩刹车就可以了,车也不会熄火。”其实,王总也不怎么开车,一听就问:“真的吗?”销售人员就让王总试乘试驾亲身体验。
果然,王总在有红灯和接电话的情况下:一踩刹车,车停了下来,没有熄火;他刹车一松,车又继续往前走了。于是,王总满意地买下了这款车。
提问:这款车是怎样成功交易的?
讨论后得出:
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即“王总想买这款车”。
其次,要出现条件,即销售人员“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数落自己的不是,让客户感觉到真诚”之后,又采用沟通技巧让王总倾吐出心中顾虑(担心买车给销售副总,而销售副总是驾驶新手,业务电话又多,遇到红灯、行人横穿马路等突然事件时,又要刹车又要接电话,汽车会熄火,会出现安全问题,所以“下不了决心”),再之后,又熟练运用“FAB”特征利益法(配置、作用和利益介绍法)和试乘试驾技巧替客户消除了顾虑,促成了这款车的成功交易。
最后,得出结论。意想客户王总有购买意想。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汽车成功交易
(销售人员巧妙的销售引导)接着提问:这款车成功交易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的原理,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示案例二:有一对夫妇前来购车,进店后,径直奔向那台银灰色的某品牌轿车,销售人员立刻判断出这是很不错的意向客户。于是便热情地以专业的术语全面地作了车辆介绍,而此时的客户除了“哦、是吗、谢谢”以外,未表示其他的意见。介绍完后,这两位客户一边说:“谢谢你,改天我们再来。”一边走出门外,到了另一家专营店买了相中的同一品牌轿车。”
问题:这个销售人员为什么会丢失这个不错的意向客户呢?
(其原因有两个:专业术语使用不当和缺乏产品介绍的技巧。)
展示案例三:有一天,一个客户到专营店买车,他在展厅里仔细地看了一款多功能的SUV车,销售人员知道他特别喜欢郊游、钓鱼,所以,很看中这款SUV车。当时的谈话气氛非常融洽,此时,销售人员无需多说,直接签合同,交定金,就OK了。但这个销售人员没有简单地就下结论,而是继续跟这个客户聊。通过了解,他发现:该客户是做工程的,他和他的竞争对手都一同去接客户,他由于没钱买车每次都是找干净一点的出租车去接,竞争对手开的是一辆切诺基,而客户每次都是坐他的出租车走,但给他的工程量反而比竞争对手少,他不知道原因何在?
这位销售人员分析道:“客户有一种虚荣心,不喜欢坐吉普车而喜欢坐轿车。出租车也是轿车嘛。”“我认为,你现在买SUV车与吉普车相似,到时候去接客户,客户上哪个车呢?万一客户‘打的’走了,怎么办?”
这个客户想想,有道理。他继续听销售人员的分析,之后,他采纳销售人员的建议,投资买了一辆轿车以适应业务的实际需求。之后的半年内,他赚了钱又高兴地从这位销售人员手上买走他喜欢的SUV车,还介绍他的两个朋友也来买了两辆轿车。
问题:这位销售人员半年内从同一位客户身上成功销售了四台车的法宝是什么?
(灵活地把握客户的个人爱好和实际需求,给客户当好买车的好参谋。)接着提问:
总结汽车成功销售的内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内因是意向客户的购买意向,外因是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
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运用在汽车销售过程中会起到什么作用?(能促进汽车销售的成功。)
我们必须加强哪些汽车销售技巧的训练?
3.小结(作为板书设计)
(1)知识点: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外因→事物发展的条件。
(2)在汽车销售中的运用:前提→意向客户的购买意向;汽车成功销售: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条件→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
(3)认知升华。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之后,我们应该加强汽车销售技巧的训练,并学会在汽车销售中适时地抓住意想客户的购买意想,巧妙地运用自己的销售技巧,促成汽车销售的成功交易。
4.作业布置(略)。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把哲学智慧(“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运用到汽车销售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强“外因”(即销售技巧)训练,促进汽车销售的成功。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 篇9
一、精耕细作, 认真拓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 攻克生字, 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 并且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 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探究作者韩愈借千里马不遇到伯乐而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将预习记录带到课堂上。
2.课堂教学
首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卡,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接着, 教师逐字逐句讲解。教师对课文思想把握比较准确, 所以, 教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然后, 让学生朗读课文, 品味其含义, 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摈弃像作者借马的遭遇发出不平声音的被动、悲观的情绪, 而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生活。
3.课外拓展
活动一: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课文。教师布置全班学生4人为一小组, 以《马说》为蓝本, 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展示中, 学生们把151个字的课文创造性地尽情演绎。在展示课本剧时, 发现各组学生编剧风格各异, 情节跌宕起伏, 有饿死、错杀千里马的, 有现实社会中跳槽现象的, 还有怀才不遇者而郁闷的。表演生动活泼, 个性飞扬, 既有课文的经典, 又有现代气息, 幽默而富有哲理。
活动二: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再次分析课文。主题班会有演讲, 有辩论, 主要探讨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以及自己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为了自己成才该怎样努力等问题。
活动三:调查现代社会中的“千里马”。找出现实社会中的成功者, 找出本地的成功者, 找出本校校友中的成功者, 找出亲属朋友中的成功者, 找出媒体宣传的成功者;找出本班学习优秀者。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思考, 探究这些“千里马”是怎样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将调查结果写成文字, 并利用晚自习时间在班上交流。
活动四:写作文:《我要做现代千里马》。每个学生都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注意树立典型, 将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 并贴于学习园地。
活动五:规划人生, 进行理想教育。每个学生都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 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强项, 找准目标;规划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教师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指引努力方向, 也让学习一般甚至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到希望。特别注意渗透品德教育, 灌输人人平等的观念, 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
二、效果明显
1.提高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边远的山区, 学生平常都是用壮话交流, 很少讲普通话, 即使偶尔讲普通话也常常词不达意。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 汉语写作水平普遍较差。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倍增, 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2.立志成才
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特别是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延伸形成的理想教育、励志教育,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 拓展让学生分析、批判作者消极等待的悲观情绪, 使学生更热爱生活, 更主动地适应社会、更积极地乐观地对待人生。
3.锻炼了教师
以某一课例为载体, 教研组深入研究教学。在实施《马说》一课的一系列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仅仅为应付考试;自己是否是伯乐, 为每一个学生的前程点亮明灯,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校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三、几点体会
1.在课内外相结合,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本次教学实践中, 我们强调在认真完成课内学习的基础上, 开展相应的课外学习活动。课外学习活动项目可多可少, 时间也可以灵活掌握。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拓展活动程序有其规律性。
2.关于选材和拓展活动的次数问题。在实施课内外相结合,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选材一定要适当, 不是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拓展, 也不是每节都一定要拓展。语文学科的教学课时每周仅6节, 课外时间也非常有限, 不允许每节都展开活动。教师要选准可以拓展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 每学期开展2-4次这样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为宜。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教改教研需要团队支持。教改不是个人行为, 要求团体统一行动, 特别是像《马说》一课这样既达到语文知识目标又达到德育目标的专题, 需要语文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每一项专题活动都需要集体备课得出方案,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覃新.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基础教育研究.2009 (3)
[2]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优化的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4 (7)
[3]龚春燕.好课, 因有对话而精彩[J].人民教育.2009 (20)
【语文教学要课内外结合】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09-01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09-06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09-06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09-15
浅议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06-14
将实效性结合专业性融入中职语文教学07-04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读写结合柴艳11-02
课内外语文学习12-24
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05-16
小学语文复习课内外阅读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