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企业(共12篇)
医疗企业 篇1
1 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背景
作为医疗保险的主体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是以国家强制、政府承办、费用分担、保障基本、普遍享受、体现公平为特征。目前由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有限, 保障责任有限, 所以既不能体现不同人群的现实差别, 更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消费需求。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满足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 在全面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 必须发展各种形式医疗保险, 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2 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
2.1 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 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 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2.2 企业有能力。
从现阶段看, 在大多数企业单位能够接受的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比例不高于8%, 能够接受的封顶线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3-5倍。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担较重的实际情况导致企业不愿意为单位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因此, 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只能采取非强制性的自愿参保方式, 而且要在企业有能力和有条件的前提下。开滦集团公司为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减轻患病职工个人负担, 改善职工的医疗待遇, 2010年初向员工承诺, 每年筹资1000万元, 用于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自行承办补充医疗保险。
2.3 个人有需求。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开滦集团公司于2001年12月份启动了基本医疗保险, 并同时实施了大额补充医疗保险。这一制度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参保职工的医疗问题, 但在这一制度下, 职工个人仍需自行负担部分医疗费用, 随着医疗费用的日益上涨, 对于部分困难职工而言, 个人负担依然比较重, 影响了员工的家庭生活。
3 开滦补充医疗保险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使全体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上述指导思想, 在实施中坚持以下原则:
3.1 坚持与基本医疗保险、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原则。
3.2 坚持统筹协调与重点补助相结合的原则。
3.3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
3.4 坚持科学管理, 规范运作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 加强与当地医疗保险机构联系合作, 逐步完善补充医保软件系统
开滦集团公司现有在职及退休员工约15万人, 其中退休员工约7.8万人。特别是退休人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素质的下降, 发生门诊特殊疾病和住院医疗费的几率大大增加, 这就为报销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据统计每年需处理结算单据约15万张。为了最大限度的方便职工, 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还涉及员工的动态管理、身份认证等问题, 必须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支持。为此开滦集团加强与唐山市医疗保险机构联系合作, 使补充医疗保险软件系统成功完成了与唐山市医疗保险机构三方面数据的衔接。a.开滦补充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衔接。b.门诊特殊疾病医疗费用的衔接。c.住院医疗费用的衔接。通过以上数据的衔接, 开滦员工可以在任意一家开滦所属医院报销, 不用单位开具身份证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软件系统, 随时查询任意一位开滦职工门诊特殊疾病及住院费用的发生情况, 做到了随来随报, 使报销工作变的高效、准确、便捷。
5 大力宣传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 稳定在职及退休职工思想
为了确保广大员工了解补充医疗保险政策, 各单位将宣传落实工作进行明确责任分工, 确保取得成效。基层各单位在深入开展到区科、到班组、到小区、到退休人员中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 还充分利用印发宣传材料、政策解答、网络宣传等形式, 把政策精神宣传到各个方面。按要求做好政策解释,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使广大员工特别是退休人员的政策知晓率达到了90%以上, 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开滦集团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 (试行) 》的实施, 必将进一步减轻职工医疗负担, 消除后顾之忧。以此, 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 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理解政策, 支持政策, 落实政策, 做好本岗工作, 做好稳定工作, 促进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目标实现。
6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在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 充分体现平等、社会公正的前提下, 积极用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为职工解决面临的困难, 利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有效拉动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 合理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发挥其最大功效, 变不利因素为促进企业职工健康的有效方式, 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真正成为职工就医看病的坚强后盾, 通过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的不断完善, 使享受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为人数和补助金额不断增长, 让我们的广大职工放心的看病, 看得起病, 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更高的医疗保险水平。企业通过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的关怀, 有利于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了优秀人才, 企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
摘要:开滦补充医疗保险是集团公司坚持“以人为本”, 为缓解员工患病带来的经济压力, 根据国家政策, 针对参加职工医疗过程中的个人负担部分推出的一种补助政策。通过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减轻了患大病、重病员工的经济负担, 体现了开滦集团对员工的关怀, 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提升了员工幸福指数, 在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减轻,职工,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建海, 车普林, 刘桂霞.浅析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及发展趋势[J].管理观察, 2011 (10) .[1]王建海, 车普林, 刘桂霞.浅析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及发展趋势[J].管理观察, 2011 (10) .
[2]王泽明.永煤集团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7 (35) .[2]王泽明.永煤集团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7 (35) .
[3]欧水生.补充医疗保险与主体医疗保险的衔接研究, 2001, 15 (6) .[3]欧水生.补充医疗保险与主体医疗保险的衔接研究, 2001, 15 (6) .
医疗企业 篇2
自身和外部资源完成产品向商品过渡的综合能力。
一、市场管理
如同军队一样,企业销售力就是战斗力。师出有名是军队打赢的第一步,因为这样才能达到“上下同欲者胜”。做到对市场心中有数,明确市场需求和目标客户所在,可以说就有了一半的销售力。在实践中,具体反映在企业的市场管理能力。市场管理能力构成企业销售力的50%。
市场管理能力首要的是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占据20%的重要地位。医疗器械市场容量、市场潜力、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目标客户分析等等,是制定企业销售政策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医疗器械的目标客户群比较明确。据资料,全国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大约18000家。进一步细分,可按医院等级分类如有三甲医院多少;按医院床位数分类如有百张床位以上医院多少;按所在城市分布如城市规模、人口数量、GDP等参数划分;按所在地区如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地区、西部开发地区等;按医疗机构类型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保健机构等;也可以进一步结合产品类型及组合,分析出更为精细的细分市场。由此预测出市场容量、市场潜力和目标市场大小。因此,细分变量的选择很关键,它直接导致以后所有市场调研和分析走向的正确与错误。在初步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如几个代表性地区的总体市场占有率,各竞争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使用情况,竞争对手销售政策,目标客户特点,客户意见和要求等等。根据这些调研数据,修正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特别是具体落实到每个省市地区,就可以对市场有个基本了解和掌握。比如某类医疗仪器的主要目标客户是50万-200万之间的中型城市,其中又以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占了全国市场的60%以上。在销售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个预测对销售力合理布局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管理能力第二重要的是市场定位和USP(独特的销售主张)提炼能力。很多医疗器械企业提出的销售口号是非常随意的,没有建立在合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基础上。总的感觉是医疗器械行业营销策略相对比较粗略,没有象大宗消费品或药品那样做到极至。其实医疗器械也需要非常明确具体一目了然的定位口号,它可以立即抓住购买决策者的注意力,准确、简洁而有效传达有关产品的关键信息。比如某型检验设备,采用的是高端技术,但面向客户需求主要为普通检测,因此应突出强调其普及应用的特性。这类能力应占10%。品牌的建立和应用,企业和产品公关形象的建立和维护,实际上也是属于市场定位范畴。
市场管理能力第三重要的是市场信息收发和处理能力。企业是否拥有健全的营销信息系统,是否能及时有效获取、掌握、处理、传达市场变化最新信息的变化,是否能迅速而正确地影响销售政策和基层销售人员的应变反应,这些对企业销售力十分重要。因为不能灵活变化的企业销售力是不可能有力的。这类能力占据10%。
市场管理能力第四重要的现有用户的管理能力。许多企业都重视售后服务、听取用户意见和反馈的重要,但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建设现有用户管理能力的企业很少。良好的用户管理不仅可以保证货款回笼的资金流,还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口碑,有力促进销售发展。明智的企业将客户服务做在销售前面,其网络甚至构成销售体系的一部分,起到市场开发先锋作用。
概括起来,在市场主导型的企业中,上述能力建设是非常受到重视的。一个有希望有前途的医疗器械企业,必然具有良好健全的市场管理能力。没有有效的掌握和影响市场手段的企业,只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跑,最终要被市场和竞争对手淘汰。
二、销售政策
销售政策是整个企业销售力的枢纽,是其中活的灵魂。销售政策不是应对所有销售现场情况的万能灵丹妙药,而是一种导向、一种指南。好的销售政策可以将整个销售局面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引导,而愚蠢错误的销售政策将逐渐引导出一个越来越被动萧条的结局。销售政策正确与否导致的结果不是马上可以知道的,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立刻判断:销售人员的反应;分销商的反应;客户的反应。销售政策是平衡厂家、渠道和客户利益的杠杆,任何重大偏差都会导致平衡局面的崩盘,也就是市场的破坏。销售政策涉及产品组合、价格体系、渠道设计、促销方针等关键层面,不可不慎重、不可不立信。有些企业精明有余,诚信不足,把销售政策当作手心中随意把玩的面团,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更改调整,完全不顾其他方面的反应。有些企业试图设计一个天衣无缝、一劳永逸的所谓理想的好政策,实际上只能是一种幻想。总体而言,销售政策要符合市场规律,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制定销售政策一般要掌握如下几个基本规则:成本核算
为达到预期的销售目标,如何分配有效的资源以发挥最大效能,这本来是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追求最大投资效益比,既要节省不该化的钱,也要保证花掉该花的钱。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意识,只知一味的节省,结果很多该做的大事经常申请不到资金,却在许多无谓的小开支上浪费了很多。一部好的销售政策不在于提出什么漂亮的口号,而在于是否有严密精细的收支预算,以及如何保证实现的有效措施。零效益运转
销售政策要保证在一段时间内不产生直接效益的情况下,整个销售体系仍然能够有效运转。不能把预期的收入作为必要支出的主要来源,否则一旦出现零效益,销售体系必然陷入停顿,甚至崩溃。有些企业为了减轻销售支出,尽量将本来应该由企业承担的固定成本转移到销售人员身上。比如差旅住宿费,如果由销售人员承担,销售人员就会尽量减少甚至干脆不出差,自然严重影响整体销售进展。表面上看是节省了,实际上却是人员和时间的巨大浪费,也是市场机遇的巨大浪费。渠道第一
从提货结算价到终端销售价,每一次价格提升中,对渠道的回馈是否足以诱惑渠道成员(销售人员和分销商)舍弃其他选择,并做相应投入来推动渠道畅通。当销售人员和分销商利益冲突时,是否能够保证销售人员自愿支持分销商。销售政策设计首先要保证渠道通畅,并且不会因某个环节利益不当导致人为梗阻。总之一部好的销售政策应该有足够的利益空间保证渠道成员的积极性。可实现的量化指标
销售政策一定要对每个成员设定具体的、可以考核测量的进度指标,这些指标应该是在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的。不能笼统地提出一个大的目标和数量,既没有保证实现的措施,也没有事后赏罚分明的兑现。经常受到忽略的是对管理者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对管理者没有指标和明确要求,管理者常常是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最终因为管理者没有很好履行职责,导致全体销售人员业绩受到影响。这种结果将导致互相推诿埋怨,受损的是企业自己。有效沟通
不少企业在制定销售政策过程中奉行神秘主义和高压政策,不与内外沟通。好的销售政策必然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全面反映,涉及企业设计、制造、售后、财务、行政等各部门。同时,好的销售政策必然要得到绝大多数销售一线人员拥护,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销售人员和分销商积极性。没有沟通,或者没有有效沟通,再好的销售政策也贯彻不下去。中国的市场非常不平衡,只有在沟通中针对不同情况甚至不同个体予以修正,才能有效实施政策。
三、团队建设
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政策只能起到10%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执行和应变能力。因此,销售组织建设更为重要,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正确而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好的销售政策,就可以无往而不胜。在总的销售力中占据20%的重要分量。对医疗器械销售人员,其能力可分为三重境界:初级能力做业务;中级能力做关系;高级能力做公关。一般的业务员没有资源,没有关系,没有财力,只能在政策支持下逐个开发新客户;熟练的销售人员已经有了一些经济基础,并建立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分销渠道;高级的销售活动仅仅为其中一小部分,大多数工作都做在与购买决策者的公关活动上,他们之间往往已经建立或能够建立起平等随意的个人关系。大多数销售人员处于中间层次。一个成熟有力的队伍,应该60%以上为这个层次,至少有10%处于高级层次。大多数为初级销售人员的团队是一种冒险,通常需要2-3年才能完成市场开发期,容易错过最佳时机。销售团队的自我提升能力也是企业销售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团队的管理水平、培训与学习能力、总结和交流能力等等。销售团队是否能够自我健全完善提高,直接关系到销售力的增长。
医疗器械销售队伍并不特别需要一名销售高手来做管理者,而更需要一个销售政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其基本职能是:建立队伍,执行政策,维护市场。过强的销售能力有时候反而限制其组织能力的应用和发挥,因为管理者对销售直接利益的看重,必然与其它业务人员发生冲突。因此,管理者的考核和利益兑现不能等同业务人员。尤其是在维护市场方面,管理者的公正无私、大局观念、协调能力、公关形象将发挥关键作用。
管理者对销售进展的监控和督促能力也是销售力中的重要部分。由于目标客户非常具体,使得管理者有可能对每一单进行动态跟踪,并对全国市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从而时时了解掌握销售进展。以目标客户名单为基础,统计占有率、新客户开发数量和进度、重点目标客户数量和比率、成单率、分销比例、型号分布、再访率和历史情况、丢单情况和数量比率等等。各地区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得知哪些地区先进,哪些地区落后,哪些地区发展比较正常。在这些科学客观的具体数据基础上对各区域销售进行指导,比凭感觉靠经验要有效的多。
四、渠道开拓
分销渠道开拓能力构成销售力的重要一方面。绝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都没有建设完全自己的销售网络并依靠其完成主体销售任务的能力。同时,市场上也不可能形成真正主流的、能够覆盖全国各类医疗器械的分销体系。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医疗器械厂家面临的是众多的小地头蛇。开拓分销渠道首先取决于销售政策,其次是销售人员。政策是否有利于激励分销商?是鼓励还是抑制销售人员开发分销商的积极性?哪种销售模式更贴近客户需要?是否有效管理分销商?等等。
五、促销设计
促销能力构成销售力中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在广告、展销、学术推广、公关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直接或间接影响销售。但在医疗器械领域,促销仅仅发挥有限的作用,占主体的始终是销售人员直接面对面推销。
医疗企业的BYOD政策 篇3
抛开BYOD趋势所广为人知的便利和协作效益不谈,BYOD趋势存在着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明显威胁:对病人隐私的保护问题。在医疗管理技术文章《医疗保健行业如何应对BYOD趋势》中,我提出了在医疗保健行业如何应对BYOD趋势以保护病人隐私的问题。医疗保健行业的IT专业人士们的工作做到位了吗?
尽管已有一系列举措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而努力,仍然有59%的医疗保健行业的IT专业人士表示他们相当关注他们所在的医疗保健机构在BYOD趋势下解决数据保护问题的能力。这些医疗保健机构的IT专业人员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毕竟,可能仅仅一台放错位置的iPad就可能导致您所在的医疗机构面临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更不用说这中间还涉及到无数患者的个人数据损失的问题。鉴于此,现在是时候要求医疗保健机构的IT部门将数据保护问题作为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了。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强调了医疗保健行业的IT专业人员们所能够采取的确保数据的安全保护的步骤。不仅要充分保护好病人的敏感病历,同时还要确保机构免受因未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而面临的巨额罚单。有了正确的技术和规范到位的操作,诸如实施了移动设备管理,审查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医疗保健行业的专业人士可以在充分保护好病人病例数据的同时,充分享受BYOD所带来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率的好处了。
-Simon Howe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探讨 篇4
关键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探讨
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概念及作用
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概念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般被定义为:在国家有关法规指导下, 各种类型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经济状况, 建立的旨在为其职工提供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医疗保障的计划。它既体现了单位福利的合理配置, 又兼顾了个人的不同需求, 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收入的再分配,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的比例越高, 个人自付的就越少, 收入的减少就越少, 相对报酬就增加。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特征有:
(1) 福利性: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 是企业福利的延续。
(2) 自办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筹资、支付和管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 非营利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目标和福利性决定了其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
(4) 一定的强制性和自愿性: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提供补充医疗保险, 职工参加补充医疗保险要坚持自愿的原则。
(5) 统筹级次性:为了提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筹资应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
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作用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源于特殊的需要和满足这一需要所赖以实现的承受能力及保险方式。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和保障的衔接, 是职工医疗保障的第二道防线。相对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而言,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 是与基本医疗保险具有不同功能的另一种保障方式。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来说,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连接企业和职工长期经济关系的桥梁之一, 以此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可以转移部分由国家包揽下来的职工医疗保险责任, 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 最终减轻国家的负担。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按照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保障水平, 依据保险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医疗费用的筹集和支付。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分配差别过大的问题。
二、国外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分析
发达国家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因基本医疗的不同而形式各异, 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政府不干预, 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德国的基本医疗体制具有法制健全、体制完备的特点, 该国规定所有人员均参加法定医疗保险, 只有企业自雇人员和月收入超过5800马克以上的人员才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还是商业医疗保险。如果企业给雇员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就不能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 二者选其一。因此只有少数经济效益非常好的企业为雇员买商业医疗保险, 大部分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英国的国家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所有国民, 有总人口12%的高收入人群, 由雇主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以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法国是在基本医疗保险外, 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医疗保险, 企业可自由选择。美国是政府没有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障都是企业给职工以及家属购买商业保险, 因此美国企业的医疗负担较重。日本的基本医疗保险中职员保险的待遇比较高, 补充医疗保险也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各种群体都可以“互助组合”建立基金, 成立保险公司, 企业为雇员交保险费, 获得更高的医疗保障, 企业职员医疗福利保障水平非常高。
三、国内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业起步较晚, 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很缓慢, 政府仅对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资金筹集和管理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健全, 存在性质不明确, 保险不规范、运行模式不统一、保障水平过高或者过低等诸多问题。作者根据各个企业自身在不断探索中采用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总体来看基本分成保障型、第三方管理型和企业自主管理型三种保险模式。
1、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指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 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 一般执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按照理赔条款赔付的保险方式。保险公司根据大数法则, 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制定理赔条款和保险费率。通过加强风险管理, 对承保和理赔环节的严格控制, 获得经营效益。为了尽可能减少医疗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从承保方案设计上控制风险, 对客户也有选择。如果企业自身年龄结构较轻, 工资总额较低可选择保障型医疗保险, 职工发生理赔条款范围内的费用时到保险公司自行理赔, 企业只需负担保险费。
大部分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只对在职职工承保, 退休职工不能参保。主要原因是退休职工医疗风险比较大。对于逐渐老龄化企业想所有职工均有医疗保障的企业来说无法参加保障型医疗保险。扬子——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从公司成立到2008年均参加商业保险, 2009年有职工退休, 该职工就不能享受商业保险, 给职工和企业带来很多后顾之忧, 还要重新考虑退休职工医疗保障的问题。
启动保障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最早的是北京市, 2001年致2005年之间由于参保职工不懂政策, 医疗消费未真实显现, 保险公司大幅赢利, 但是保险公司没有正确评估出赢利原因。又由于各大保险公司在争相抢占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蛋糕的过程中, 对社保因素、医院因素、参保企业因素以及被保险人因素估计不足, 以降低保费等条件争取保单, 结果2006~2007年参保职工由于对保险政策熟悉了, 开始逆向选择治疗, 医疗消费大幅增加, 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 2008年开始出现拒保现象。保险公司、企业和企业职工均付出巨大代价。做得相对较好的太平洋人寿厦门公司, 自1997年7月至今, 厦门市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相对合理, 参保职工超过50万人, 占全市在职职工的91%, 累计保费收入1.5亿元, 赔款支出1.38亿元, 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补充医疗保障问题。
2008年初, 颇有影响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为员工花费3000万为4万员工, 1万供养直系亲属、1.5万独生子女购买了超过100亿元的医疗加意外保障。但是作为大型参加保障型医疗保险, 现在的费率厘定和保障程度还没有科学的标准, 供需尚未找到平衡点, 要么保险公司盈利过高, 要么大幅亏损, 需要长期科学的测算才能做好大型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2、第三方管理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所谓“第三方管理型”是相对于投保方和保险方而言的。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管理者身份出现, 负责对企业医疗保障方案提供理赔管理、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保险公司利用自身的医疗保险专业化管理的经验, 向大型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提供理赔和医疗控制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管理及咨询服务, 保险公司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企业通过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的医疗管理和理赔管理能控制虚假的医疗费用, 在不降低员工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 控制医疗费用的总体规模。企业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从繁琐的医疗报销中解脱出来, 减少在医疗费用报销中的内部矛盾。
我国医疗体系、商业健康保险本身起步就晚, 健康保险的第三方管理更是新兴事物。各大保险公司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引入管理式医疗理念, 为客户提供更加成熟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第三方管理比较成熟的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员工健康团体保险等领域也有一些涉足。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第一部《健康保险管理办法》, 设定了经营健康保险的专业化条件, 明确支持保险公司加强与医疗机构深层次合作、管控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等发展方向。监管制度的完善对我国健康保险的第三方管理业务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低保障水平, 部分效益好, 倾向于自保, 为员工提供高保障, 降低员工的医疗费用负担的大、中型企业可选择第三方管理模式。以扬子石化为例, 2001年参加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2003年实施第三方管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运作, 用小于工资总额4%的费用保障全体员工及供属子女2万多人的医疗水平。企业与保险公司根据参保前医疗费用、人员结构、医疗基金及提供保障力度等各方面情况设计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通过太平洋寿险公司的专业化管理, 在门诊上限15000元, 住院上不封顶, 人员范围涵盖在职、退休、独生子女和供属的情况下, 8年来, 保险费率基本控制在人均800元左右, 大病医疗费用最低自付比列降到2.83%。同时建立了抵御医疗费用长期支付风险的医疗基金, 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和社会环境。
3、自主管理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有自己的管理队伍, 或者没有条件参加前两种模式保险的企业可自主管理医疗基金, 定制适合本企业的医疗报销方案。费用控制主要在保险方案的设计。
例如重庆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开始参加重庆市市级医疗保险统筹, 重钢医疗保险管理领导小组根据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设计收支基本平衡的企业医疗保障方案, 并建立互保互助基金方案, 将参加统筹后个人自付15.9%~33.6%降低到5.1%~19.94%。日常管理在医疗保险办公室, 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结算工作站直接与职工总医院各收费点以及重庆市医疗保险中心联网, 通过结算系统进行医药费报销。每年基本实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些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自行定制医疗费补充报销方案, 由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共同组织报销, 为企业职工减轻医疗费负担。
四、结论
医院与企业医疗合作协议 篇5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甲乙双方本着为社会分忧、为员工解难、为企业增效的原则,诚心诚信、平等合作,经双方友好协商自愿签订合作协议如下:
一、乙方员工工伤无特殊情况须送于甲方医院,甲方则为乙方提供优先、便捷、安全、优质的门诊、住院、健康体检等医疗服务。
二、乙方如有工伤事故等急诊急救患者,甲方接到乙方电话告知后,应立即派120救护车及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救治。
三、甲方不定期对乙方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不收取医疗费用。甲方根据乙方需求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收费价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标准)。
四、乙方向甲方承诺积极配合甲方的垃圾回收工作,并将医疗废弃垃圾放置在急救室内的医疗废弃桶内。乙方通知甲方到工厂回收医疗废弃物,甲方向乙方承诺对于从乙方的所有医疗垃圾,采取适当的方式和装置进行运输、贮存,按国家规定允许的方式方法进行处置,处理。
五、以上协议如有未尽事宜,需经双方共同协商解决;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乙方: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浅谈电力企业医疗保险 篇6
摘 要 根据电力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实际,分析了电力企业医疗保险发展形势。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困难压力 提高管理 解决方法
随着电力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广覆盖,电力职工医疗保障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与合作医疗并轨,医疗保险服务人群、医疗保险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医疗保险经办管理工作成为电力企业重要部分。电力企业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建立了医疗保障体系,各险种取得了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为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新形势下医疗保险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1.部分电力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出现困难,一些企业大部分裁员、招工用工减少等因素影响了医疗保险参保规模,而医保基金规模缩小又会影响医疗保险正常运行。有专家指出,在社会政治历史上,没有什么比保险更能急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了。医疗保险被认为是首要的安全支柱,在危机或危险蔓延的时候,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保险的安全作用。
2.多元化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医疗保险制度是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建立的,制度对促进企业和谐、建立稳定劳动关系、保障职工起到了巨大作用,彰显了企业为职工服务效能,但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出现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医疗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企业参保人员医保都存在基金短缺,究其原因,这部分参保群体参保人数少、年龄结构偏大、待遇又相对较高。二是多轨运行,管理难度大,险种不同,人员身份变化难;制度差别大,分类管理难;政策调整利益兼顾难。
3.电力企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改革难度加大。电力企业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目标是让电力职工都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让更多的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需要从制度的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
二、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1.制订宽松政策,为参保主体提供最佳生存环境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科学谋划工作思路,把减轻企业负担做为工作重心,方法是对于部分电力企业资金紧张、生产、经营确实遇到困难的,可以让这些电力企业办理缓交医疗保险费,待企业经济好转,再及时补缴;也可以研究阶段性降低医疗保险缴费比率。
电力企业医疗保险采取大病统筹和门诊医疗补助办法相结合模式,在运行机制、保障水平方面均走在地区前面。根据目前电力医疗保险统筹实际情况看,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情况较好,但医疗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是属于现收现支,略有节余的保險种类,而不是积累式的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结余过多,一方面会造成电力企业成本过重,另一方面表明保障水平应予调整增加。现电力企业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在本地区已属较高水平。再过高地提升支付标准和补贴标准,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同时也会给周边地区的医疗保险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就目前形势而言,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余较多的企业可采取降低缴费比率措施,如将电力企业医疗保险缴费比例由现行的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下调至1%,待医疗保险结余资金收支基本平衡时再予以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减轻电力企业负担,使电力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渡过难关。
2.重视弱视群体医疗保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电力职工是医疗保险重要参保群体,不降低医疗保险待遇标准,适度降低起付标准和个人负担比例,逐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差距,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经办业务服务水平,把电力参保人利益纳入公共视野,共同建设温馨和谐的电力企业,实现医疗保险人性化服务目标。
3.加强医疗保险体系基础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实现医疗保障的医、保、患三方利益必须要控制好电力企业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加强管理和提高管理能力是确保基金平稳良好发展的关键。一是常抓不懈,完善监管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动态的综合管理方式,做好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工作。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医疗监督岗位责任制”、“医疗监督检查制”、“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沟通制”、“定点医药机构违规查处制”等五项制度,从监督形式上保证了工作开展,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了工作的实效,杜绝违规住院情况发生。二是突出电力企业保险运行重心,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基金管理是医疗保险业务的核心部分,会计业务要遵循科学、严谨、高效的原则,落实“精、细、实、勤、敬”的工作要求,坚持办公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加强信息和基金结算集中管理,强化中间环节,提高标准化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建立科学运行机制。三是加强网络建设,构筑信息化平台。做实医疗保险两个网络,逐步实现电力企业医保服务机构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满足电力企业参保人就医需求,建立和不断完善满足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信息系统,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统一技术标准和规划,加快信息化医疗保险建设步伐。四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医疗保险职工队伍。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涉及到电力企业整体利益,经办业务政策性强,各项事务繁杂。对参保人来说,参保事务无大小,事事时时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把握时代发展契机,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抓好经办人员政治、科学、医疗保险业务知识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业务工作和思想实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人员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本领。
三、结束语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 篇7
一、企业医疗保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1. 企业医疗保险管理难度比较大
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企业规模巨大, 企业的岗位和工种复杂, 企业职工参与医疗保险的人员较多, 造成了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的管理难度加大。另外, 企业在人员的招聘和录用方面存在缺陷, 造成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老员工比例在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大, 造成企业巨大的医疗保险负担, 这不利于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加强。另外, 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险报销机制, 企业的医疗保险的报销手续十分复杂, 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批和监督, 造成企业医疗保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2. 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金额偏少
在当前的企业医疗保险的缴费中, 企业和个人由于缴费比例的不合理性, 造成了职工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余额较少, 无法有效的保证职工的基本医疗消费, 医疗保险所报销的金额远远无法满足企业职工在就医中的实际消费。另外, 企业员工在患病后, 由于治疗具有长期性和特殊性, 造成职工的治疗成本很高, 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虽然能承担很大一部分费用, 但是职工个人支出的费用依然较高, 超出了许多员工的个人能力。另外, 企业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具有覆盖面广和保障低的特点, 因此, 这不利于职工的基本医疗的保证, 给企业职工带来一定的就医困难。
3. 医疗保险管理体系落后
我国企业在实施医疗保险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险管理体系, 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速度。当前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进步, 医药的品种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但是, 许多医疗项目依然没有纳入职工医疗保险的项目, 给职工看病就医带来巨大的压力, 职工就医存在许多自费项目, 职工医疗保险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 这与医疗保险机制的缺陷存在密切的联系。
4. 企业医疗保险监管措施不到位
当前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仅仅是基本医疗保险, 因此, 这一类型的保险存在金额小, 医疗保险范围有限等特点, 职工医疗保险仅仅能够覆盖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另外, 由于企业医疗保险存在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许多医保定点医院为了追求医院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造成职工看病过程中虚开药品, 增加不必要的检查, 给职工看病带来巨大的成本。医疗保险监管的缺位是造成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收费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造成企业和员工个人巨大的成本和负担, 制约了企业医疗保险的效用的发挥, 不利于企业职工的健康保障。
5. 企业职工参保思想观念落后
企业医疗保险是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企业和个人缺乏对职工医疗保险的科学、充分认识, 企业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过程中, 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原因, 存在拖欠和漏缴医疗保险的状况, 尤其是在中小企业, 企业存在严重的漏缴行为, 企业和个人在参与职工医疗保险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 企业员工也不重视医疗保险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职工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和认识的提高, 企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积极的参与医疗保险, 但是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医疗保险管理机制, 影响职工对医疗保险的期望值。
二、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的对策
1. 加强对医疗保险各个环节的监管
企业为了充分的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积极性, 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 必须重视医疗保险的作用。企业应该主动的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 防止出现漏缴和拖欠医疗保险的行为, 相关的单位应该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和监督, 采取强制性, 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督促企业为职工缴纳保险。其次, 企业应该积极的宣传医疗保险知识, 促使参保人员了解职工医疗保险政策。企业职工应该重视加强自身的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 提高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减少就医所造成的生活成本。再次, 企业应该积极向医疗保险的主管部门汇报企业的医保工作开展情况, 加大对企业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防止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提高企业职工参与医疗保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完善补充医疗保险机制
当前企业的医疗保险只能够满足企业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而无法有效地满足职工更多的医疗需求, 因此, 企业在完善医疗保险机制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建设企业补偿医疗保险。企业的补偿医疗保险包括住院补助金、健康保障计划金、一次性补助金等。实施补充医疗保险能够有效的减轻企业职工的医疗负担问题, 尤其是遇到重病、大病等问题时, 能够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有效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忠诚度, 促进企业的团结和稳定。企业在实施补充医疗保险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地分析和考察地方经济实力, 保证与企业的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 并且做好科学的考察和调研工资, 分析补充医疗保险实施的科学性, 促进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科学建立。企业在实施补充医疗保险时, 应该做到专款专用, 加强对有限费用的合理利用, 保证补充医疗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为企业职工更好地服务。
3. 鼓励员工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企业在实施医疗保险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中, 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压力和管理压力。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发展, 企业在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中越来越大, 职工个人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也有所提高, 造成企业职工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社会不断的向老龄化迈进, 因此,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总量在不断的下降。因此, 企业和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员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从而有效降低国家和企业的负担。
4. 加大对企业和职工的宣传力度
企业在实施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问题, 缺乏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因此, 应该重视加强对医疗保险的宣传。估计企业职工积极购买医疗保险, 提高企业对缴纳医疗保险的认识。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规范, 积极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 这不仅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 促进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和归属感的提高。保证企业员工在为企业服务时没有后顾之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重视企业的“五险一金”的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管理程序, 保证企业员工能够充分享受到企业的福利和待遇, 促进企业的稳定性和员工的热情, 为企业员工提供充分的保障机制。
我国企业在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 影响到了员工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险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 企业应该重视加强医疗保险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 通过加强良性互动和多方位监督的医疗保险运行机制, 提高企业在医疗保险管理方面的效率。企业应该重视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 以及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险机制。加强对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的关注, 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医疗保险管理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便捷、实惠的医疗服务, 保障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 促进企业员工安心工作, 保证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探讨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企业医疗保险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 促进企业的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燕.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J].价值工程, 2010, (36) .
浅论企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篇8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医疗保险又是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保障企业职工的基本福利,就要不断健全和改革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阻力,需要切实的措施来克服这些障碍。
1 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颠覆传统制度难度大
医疗制度的改革从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我国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老龄化日益严重等人口问题,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已根深蒂固,要颠覆传统医疗保险制度,操作难度必然很大,所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开展就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1.2 管理医疗机构难度大
第一,在我国,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的管理,所以医疗保险机构要参与到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就存在跨行业的问题,缺乏管理的权威性。第二,医疗活动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要避免违背医疗保险政策行为的发生,实现对医疗机构的及时监管,保证时效性,难度是很大的。第三,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收入,很多人存在不满心理,影响医务人员对保险政策学习的积极性。而对医疗保险政策的生疏,大大影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参保人员的福利得不到保障,时有怨言产生。
1.3 企业和个人不合理的缴费比例
医疗保险资金是由个人账户和统筹资金两部分组成的,虽然我国秉承公平原则,但是缴纳比例应该随着物价和医疗环境的变化而波动。我国尚未建立起来有效的调整机制,缴费比例的确定仍是一个难题。我国个人账户只占统筹资金30%的比例,对于一些中年职工来说,疾病多发,还可能面临下岗问题,如果没有以往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就会发生因资金困难所造成的就医难问题。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医疗开支也变得日益庞大,使企业和政府不堪重负,如何同时兼顾企业和政府,仍需考虑。另一方面,医疗覆盖面的扩大,产生了很多坐享其成的人,这都是阻碍我们医疗保险改革的因素。
1.4 弱势群体参保难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的低保对象,30%~40%是因为家庭中长期有医疗费用开支巨大的人员。这些家庭群体本身不富裕,高昂的医疗开支使他们雪上加霜,这类人员才是我们医疗保障制度最应该要照顾到的。弱势群体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是经济不景气企业的职工。由于企业经济不景气,或者经营困难,企业职工并不能享受到应得的医疗保险权益,一旦患病,医疗费用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第二是城市低保对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未覆盖到城市低保对象的范围。第三是参保愿望最强烈的人员——在职职工、退休人员。这些人员能够被医疗保险制度及时照顾到,但是当大额医疗费用产生时,很多低收入人群、体弱多病者也难以承受高额费用。
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措施
2.1 多渠道筹措医保资金
首先,政府的投入支持是我国医保来源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政府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资金投入。其次,企业应该重视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鼓励和支持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因为给职工提供医疗保险,是企业不可推脱的义务和责任,也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第三,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可以用积累基金进行投资升值。当然,投资要合理化,这样才能确保医保基金的不断增长。
2.2 理顺职工、医疗保险、医保机构的关系
因为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在这些漏洞下,缺乏职工、医疗机构、医保机构的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的问题是职工、医疗机构从利益角度出发,共同“对抗”医保管理机构,给医保管理机构带来巨大压力。由于医疗费用的报销,必须由医疗机构开具发票,而部分人的就医观念错误,一味追求用好药、贵药,医疗机构又从自身的积极利益出发,顺从甚至是引导人们的这种观念,从而造成了医保资金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很多人也因为医疗资金被浪费,而不能享受医疗保险。要解决这种问题,我们必须打破职工、医疗机构、医保管理机构之间的这种关系,重新明确三者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2.3 政府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扶持力度
因为企业不景气,让企业职工承担后果,不能享受到医保政策,对企业职工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让这些困难企业职工免费参保,对其他企业的职工来说,也是有失公正的,甚至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针对此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但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困难企业仍然不堪重负。让弱势群体平等的享有医疗保险制度,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2.4 从法律角度完善医保制度
要解决医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另外一个有效举措就是健全法律法规。要立法,首先就要知道我们立法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立法如何能够真正站得住脚。其次,要划定立法内容,尽量考虑到医疗保险立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参保对象范围、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等问题。在立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参保人员的平等权益。
3 结语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人们看病就医的能力。因此,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人们都有巨大的意义。而且只有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
参考文献
[1]李静.关于对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1(8).
[2]况成云,柴云.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0(8).
医疗企业 篇9
我局职工和退休人员的供养亲属是一个特殊群体, 无固定经济来源, 能否解决好这部分群体的医疗就医问题, 关系到职工队伍的稳定。为贯彻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规范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的指导意见》 (铁总劳卫[2014]98号) 文件精神,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稳定职工队伍, 我局拟执行新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暂行办法, 对这一群体实行单独管理。为进一步研究我局职工家属医疗费用现状及采用新家属医保政策后对企补基金的影响, 本文将对2010年至2014年我局职工家属医疗费用状况进行测算、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国家有关政策
国务院决定, 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以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未成年人和没有工作的居民为主要参保对象、在个人缴费基础上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医疗保险制度。201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指出:“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到2015年,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 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基金支付比例按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确定, 一级 (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基金支付比例为75%、60%、50%。城镇居民连续参保缴费满2年后, 可分别提高到80%、65%、55%。
二、老家属医疗现状
1. 参保人员情况
我局职工供养亲属医疗补助费由企业和供养亲属个人共同筹集, 家属个人每人每年缴纳基本医疗费120元, 大额医疗保险费50元, 共计170元。2014年, 家属参保人数总计7832人, 总保费133.15万元。目前, 我局存在两种老家属医保模式:第一种是只参加了我局企补, 未参加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疗保险;第二种是既参加了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疗保险又参加了我局企补。采用第一种医保模式的家属人员, 因未参加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保, 自然就享受不到政府对这部分人员给予的补助。另一方面由于只参加了我局企补, 出现了家属医保基金挤占企补基金的情况。为此, 我局规定于2014年起所有家属参保人员均采用第二种家属医保模式:即职工和退休人员的供养亲属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在首先参加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保的基础上, 再参加企业家属医疗保险。家属医疗补助费由企业和家属个人共同筹集, 家属个人每人每年缴费120元。支付标准:在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 对其医疗统筹基金支付后剩余部分的个人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按50%比例补助, 每年最高补助额度不超过20万元。假设某家属参保人员在我局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 总费用为10000元 (全部为甲类药品和项目) , 则在城镇居民医保可报销50%, 即5000元, 剩余5000元自付部分在我局家属企补再报销50%, 即2500元, 二者相加实际可报销7500元, 而如果只参加了我局企补, 则只能报销总费用的50%, 即5000元。由此可见, 采用第二种家属医保模式, 家属医疗实际报销比例大幅增长, 家属医疗保障水平大大提高。
2. 数据分析
(1) 2010~2014年度家属住院费用分析
2010~2014年度, 老家属住院人数和住院总费用逐年增加, 而因为采用第一种医保模式的家属人数逐年减少, 采用第二种医保模式即新模式的家属人数逐年增加, 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后医疗费用报销后剩余自付部分的二次报销, 因此, 近两年来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减少比例为5.8%、12.5%和31.14, 减少比例非常明显, 节约了统筹基金, 较大幅度减轻了企业负担。 (见表1)
注:个人自付合计中未减去应在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保报销部分费用
(2) 家属特殊慢性病门诊费用分析
由于老家属人员年龄增大, 患多种慢性、老年性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 导致家属慢性病门诊费用逐年增加。2010-2014年家属特门社统支付增长幅度分别为19.03%、27.78%、26.82%和28.83, 对企补基金有较大幅度影响。 (见表2)
三、结论
1. 采用“先参加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保的基础上, 再参加企业家属医疗保险”的家属医保模式后, 家属参保人员医疗实际报销比例有较大幅度增长, 家属医疗待遇水平大大提高, 同时企补基金支出减少, 减轻了企业补充医疗负担。分析表明, 此政策达到了参保家属和企业“双赢”的目的, 使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全局职工及家属, 这对调动职工积极性、稳定职工队伍、加快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 随着老家属人员年龄逐年增大, 患多种慢性、老年性疾病的人数将不断增加, 家属慢性病门诊费用仍会逐年增加, 且增幅较大, 家属企补基金支出也会逐年增长。
摘要:文本以乌鲁木齐铁路局 (以下简称“乌铁局”) 职工和退休人员的供养亲属 (主要是老家属) 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2010年至2014年乌铁局职工家属的医疗费用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采用“先参加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保的基础上, 再参加企业家属医疗保险”的家属医保模式后, 既不降低家属医疗待遇水平、不增加职工家属经济负担, 又可以减轻企业补充医疗负担的结论, 为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提供依据。
医疗企业 篇10
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存在问题
1.1 企业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
目前企业多以自主管理,基金自行、封闭的管理方式。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理念滞后、保守;二是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研究不透彻, 致使补充医疗保险未能发挥应有的保障和补充的作用;三是补充医疗保险专业管理工作纵向贯通“不畅”。
1.2 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障能力不均衡
已经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根据自身盈利能力、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基层单位由于人员规模、年龄结构、工资水平、成本负担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在制定基金计提比例、报销比例、年度报销上限等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基层单位之间补充医疗保障能力不均衡。
1.3 岗位人员配备制约管理服务水平提升
企业因人力资源所限, 未配置专人负责社保管理工作,多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 由于非社保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经验,在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把握、工作流程规范、支付及时率、 业务进度查询等方面无法满足管理服务工作需求,致使广大参保职工对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存在不理解、不满意情绪。
1.4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主要体现在:一是报销系统无法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差异化给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带来的需求;二是补充医疗保险信息数据无法实现统一和共享,单一的应用功能严重影响业务处理工作效率。
2内涵及主要做法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两级一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是以“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以核心业务管控能力提升为基础,以规范补充医疗保险管理运作为核心,以强化风险防控、提升管理效率为目的,构建总公司、分公司两个层级、融合基本医疗政策、“信息集约管控平台”的一体化管控模式。
2.1 构建总公司、分公司两级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架构
2.1.1 确立 “两级”管理目标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体系,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等一系列的内控体系,提升补充医疗保险的基础管理。 由总公司制定科学统一、适合管理运行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通过延伸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简化管理环节,对分公司补充医疗保险专业垂直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核心业务流程的集约管控。 明确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职责,强化总公司、分公司之间业务紧密衔接。
2.1.2 理顺 “两级”管理职责
层级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着眼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的根本环节。 明确各层级单位在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流程中的职责分工。 建设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集约化管控平台, 展现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的分类、层次和逻辑,业务管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改变为分层级管理。
2.1.3 优化 “两级”业务流程
不同的组织层级,根据自身业务关注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业务流程。 优化分公司报销业务流程,建立报销业务的发起、审核、审批、支付四层业务全过程管理,完善分公司报销业务岗位与流程匹配关系。 优化总公司管控分公司管理通道,完善总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岗位与流程匹配,优化总公司政策执行管控业务流程,明确分公司政策制定审批流程,实现总公司政策执行的一体化管控。
2.2 融合基本医疗政策,创新提升管理方式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职工个人自付部分的补充报销。 企业制定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时,应融合基本医疗保险属地政策差异化,在保证职工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报销流程、统一操作规范。
2.2.1 建立公司级部分统筹管理模式
2.2.1.1 公司级统筹的必要性
建立公司级统一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政策,部分基金上缴总公司统筹使用,用来支付基层单位职工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费用。 该管理模式,增强了基层单位补充医疗保险保障功能,提高了员工特别是大病员工的保障水平,对保障能力偏弱的单位进行有效扶持。 实现企业员工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平衡,营造企业和谐氛围。
2.2.1.2 科学制定政策,实现公司级统筹基金效用最大化
为发挥集约管理功能优势,促进公司和谐发展。 在全面了解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将其有效的糅合,本着兼顾公平、提升保障的原则,制定统一的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比例,提高企业员工,特别是患大病员工的医疗保障水平。
制定用于测算公司级统筹金上缴比例以及公司统一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比例的数据模型,优先保障员工住院、门诊大病,以及患重病大病员工医疗待遇,剩余基金用于补助员工门诊医疗费用及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外的费用。 每季度对各分公司住院及门诊大病报销数据做出评估,年底计算各分公司住院及门诊大病费用支出平均数,用于测算次年各分公司缴纳的统筹金比例。
2.2.2 创新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服务方式
为适应管理模式、经办方式、参与主体等一系列的变化,创新引入“第三方”报销服务专业机构,通过专业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可有效设立防火墙,有力防范和化解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操作风险。 第三方服务机构根据公司制度办法的要求,配置报销理赔及后续服务的专业团队,凭借其专业、灵活、多样性和差异化定制的特点,为员工提供专属化服务,使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2.2.3 提升素质,打造一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队伍
坚持培训常态化、实用化,全面提升补充医疗保险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一是培训常态化,紧紧围绕队伍建设这个核心,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将业务培训与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有机结合,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执行力,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素质;二是培训实用化,坚持学以致用,强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有针对性、侧重点的进行培训。
2.3 创建一体化信息管控平台, 实现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有力聚合
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创建集参保人员信息管理、基金计提、统筹金上缴、基金结转、统筹金管理、报销进度情况查询、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补充医疗信息化管控系统平台。 实现企业对基层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实时监控,员工可自行发起报销流程,形成“自助式”员工医疗费用报销模式。 通过状态触发功能将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与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等人资其他专业业务流程有效衔接,形成人资各专业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
3实施效果
建立一体化、层级式管理模型,融合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提供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流程及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控平台。 从手段上、制度上、组织体系上强化了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从业务上,严控国家、省、市补充医疗保险政策执行,规范线上业务审批流程,形成工作流程统一、制度统一、核算统一、决策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从服务水平上,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感知, 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和自助服务转变;从待遇水平上,大幅提升基层单位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摘要: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补充。文章结合目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开展优化提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研究,通过创建一体化、层级式管理模型,在融合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基础上,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流程及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控平台。提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维护企业职工医疗保障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医疗保健企业的BYOD趋势 篇11
然而,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在去年出台的第二阶段合规性指南介绍中重点强调在医疗卫生机构限制使用电子通讯 。BYOD趋势一直是医疗行业IT专业人士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地更新监管标准,以便能够而更好的保护病人的隐私。为了确保这些规则都得到充分的贯彻和执行,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的民权办公室(OCR)要进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审查,这使得我们的患者和机构不禁要问:“医疗保健机构如何处理其员工携带自己的设备工作的问题?”
第二阶段指南正是在约有85%的医院都允许员工携带和使用个人设备工作的时候出台的。之前那些随意的做法确实会引起IT团队的头痛,因为他们再也不能确保患者的每一点敏感信息数据都是安全的。员工们可以用智能手机发送电子邮件,记录也可以被存储在iPad 中——如果没有合适的管理程序或者技术不到位,这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例如,在2012年9月,马萨诸塞州的眼耳机构因一台笔记本电脑被盗,导致病人数据泄露而被OCR罚款150万美元。仅仅一台设备被盗的罚金就如此高昂,想象一下每天有多少名医疗保健机构的员工依靠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来存储和访问信息。单纯只是采用个人的笔记本电脑在医院的环境还比较好管理,但随着员工们不断的开始采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这会使得我们的医疗保健机构突然增加了许多潜在的违约点。
既然如此,医疗保健机构要怎样才能确保如此大量私人设备的涌入却不会造成信息安全质量的下降呢?
承认并适应BYOD的发展大趋势
在这一点上,禁止使用私人设备已经完全不是一种备选方案了。大约有70%的IT专家和医生们都已经在使用移动设备来访问电子健康记录,而且,越来越多的医疗保健解决方案开始适用于无线和移动设备,我们可以期待未来BYOD将成为卫生服务项目的一部分。Gartner预测,到2014年,医疗保健行业的无线解决方案的年度市场将达17亿美元,而到2015年,将会有5亿人次使用健康保健的无线应用程序。
鉴于此,似乎在短短的几年之后,医疗保健行业实际上将以个人设备取代机构专有的基础设施。为了应对好这一发展趋势,在设计到遵守HIPPA相关规定时,医疗保健机构首先要承认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上文所提到的第二阶段指南就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非常有意义的一步,但似乎大多数机构都还尚未跟进。由一家非盈利组织(ISC)进行的调查显示,许多医疗保健行业的IT专业人士觉得没有足够人力去应对相关的IT威胁,而有59%的受访者表示,对于隐私权的侵犯是他们最大的担心。
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可能仅仅是一台放错了地方的iPad就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但这仅仅只是IT团队所要处理的相关问题的一个开始。医疗机构的敏感数据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被远程访问吗?相关的数据信息能够自动同步到另一个平台,并确保所有关键的信息不会丢失吗?消费者也相当关注这些问题。普华永道健康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39%的消费者对于医护人员自带设备带到工作场所并存储敏感数据感到担忧。这告诉我们确保BYOD的安全不仅仅只是避免罚款和维护病人的数据安全的问题;更涉及到的个人隐私问题。
医疗保健机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乍一看,医疗保健行业似乎正卡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能带来便捷与协作且不可避免的BYOD大趋势之间不知所措。变化可能会很快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IT部门都无能为力。如果他们遵循了如下这五个步骤,便能为未来几年的BYOD安全做好准备:
1、实现移动设备管理(MDM)。第一步是允许员工们使用他们私人的设备到医疗保健机构网络工作,这将有助于通过集中设备管理,降低监管风险。这样,可以确保设备是通过检查的,甚至是遵循了某些最细微的访问细节与管理规定。
2、采用移动文件管理(MFM)确保数据安全。一旦一家机构进行了员工设备的集中管理,就需要仔细的评估数据是如何被访问,存储和使用的。任何数据输入和输出设备都需要高度加密,IT部门需要能够控制文件是否可以删除、恢复、修改或共享,无论这些数据信息是存在哪里的或如何被使用。
3、检查安全问题。如果IT部门能够定期审核自己的网络,那么OCR的审核也不会出现什么状况,同时他们还可以确保消除任何潜在的威胁,并更新安全基础设施。
4、解决方案简单易用,用户友好。当您检修网络安全,涉及到访问某些员工需要的数据时,必然会有一些混乱。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使用直观和界面友好的工具,医疗保健机构可以让每位员工都能够从容应对相关的更改,并确保顺利过渡。
5、紧急预案策略,应对最坏情况。在培训员工如何适当和安全的使用私人设备访问机构网络时,IT部门也应该创建一套如何报告任何潜在的破坏进程的流程步骤。这样,IT部门能在个人数据暴露威胁产生时尽快做出回应。
医疗企业 篇12
欧盟加强医疗器械公告机构及制造商监管力度
(EU) No 920/2013的内容主要涉及欧盟对公告机构监管的加强意见。如今欧盟对公告机构开展医疗器械认证业务的能力审查更加严格, 并计划对不满足能力要求的公告机构实施削减。2013年欧盟已经实施对93/42/EEC指令发证资格的市场整顿, 并已暂停了一家, 取缔了3家公告机构。
据内部消息透露, 未来5年内, 公告机构的数量将逐步削减至目前的50%。被撤销资格的公告机构的客户将被迫进行繁琐的公告机构转换工作, 一旦证书衔接不上, 必定会影响产品在欧盟的销售。
而2013/473/EU则体现了欧盟对医疗器械制造商在合规性方面的更高要求。鉴于以往各公告机构对医疗器械法规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在产品上市要求的把握程度上出现区别。为消除差异, 统一认证尺度, 该文件在制造商合规性与公告机构的规范审核方面给出了以下建议。
(1) 要求制造商体系文件、技术文档、符合性声明等文件真实准确地反应被认证产品, 并得到持续更新。
(2) 对公告机构审核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过程予以明确。文件指出, 公告机构应在审核中有更深入的评估客户的临床评估、风险管理过程、供应商的管控。对临床评估过程, 应更关注豁免临床试验的理由是否合理;对风险管理过程, 应该更关注风险管理过程是否有效地与体系进行了整合;对供应商的管控, 文件强调了对相对高风险供应商的控制, 如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关键/特殊过程的外包等, 对这些影响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供应商和分包商, 欧盟要求公告机构应实施必要的供应商现场审核, 这包括OBL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 对制造商进行突击检查也是欧盟新规定的一个重大变化。从2014年开始, 欧盟规定所有制造商必须接受公告机构的突击检查, 至少每3年一次, 高风险产品应定为1.5年一次, 对突击检查的安排应写入认证合同。突击检查至少为2个审核员审核1天, 重点检查客户的生产/设计场所以及关键过程, 必要时检查关键供应商的现场。突击检查过程中, 可能需要对样品进行测试, 有时候采用制造商现场测试, 审核员目击的方式进行, 也可采用审核员现场抽样, 委托第三方进行测试的方式。
企业应对方案
【医疗企业】推荐阅读: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06-24
医疗器械企业论文11-13
医疗器械企业总结08-15
企业申报医疗保险流程10-06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自查10-25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细则11-29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自查报告10-02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督管理办法05-22
医疗器械企业,“技术创新,驾驭未来”07-10